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14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1篇

摘要:本文从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内化自律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 心理学 教师资格 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了培养造就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而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师德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考评监督机制、奖励约束机制和内化自律机制。

一、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师德教育的学习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将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化、规范化;就是要求将师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时时讲,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知道哪些行为教师可为,哪些行为教师不可为,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在日常思想政治学习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广大教师掌握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目的和意义,教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现、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遵守规范,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作为培训教师在培训工作中,要积极参加培训机构,编写好的培训教材、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搞出不同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学员在培训中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体系。

二、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这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是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考评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有必要建立师德的考评监督机制。为此,学校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积极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

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不仅在教学中是这样,在给学员培训中也是做好考评监督,让培训的学员对老师的培训作公平公正的评价,让培训老师对学员的成绩作认真的批阅考评,使培训学员成绩得到正确的评价。

三、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靠教育,也靠激励和约束。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及其优秀事迹大力表彰,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台广泛宣传,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争优创优的声势和气氛。在学院建立了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栏,使学生和培训学员能看到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这种道德情感渗透在教师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将促使他们向着积极的方面努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同时,又要注意强化政策导向,严肃法纪,严格将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处理。凡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都要按照规定严肃查处。对于品行不良、师德败坏、侮辱学生、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取消教师资格,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纯洁教师队伍。在道德压力和纪律约束下,教师在内心深处对规范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知道违背职业道德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遵守规范和准则。

四、师德建设的内化自律机制

进行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关键在于建立内化自律机

制。无论是学习培训,还是考评奖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建立起内化自律机制。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自律就是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心每个学生、培训学员,把学生、培训学员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传授知识给他们。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把学生和培训学员培养成又红又专的人才。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内化自律机制的建立,使得教师在行动中遵循这些规范时,内心会感到欣慰和愉悦;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就会内疚和自我谴责。这种机制,可以通过学习教育,帮助教师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来建立;可以通过奖励表彰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来建立;可以通过监督和约束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来建立。这样,教师就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执行行为规则,并且一有逾矩,心中自有约束。建立内化自律机制,使教师从满足社会的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这是师德建设的目的,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2篇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信念与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内容,包括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首先必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职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熟悉职业,体验职业,明确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加强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德育的教育性的体现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是指德育的教育价值属性,任何教学必须具有德育的因素。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应具有德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实习实训的目的是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应该是实习实训中德育的主要因素。

2.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

在实习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不良的职业道德形成、同时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作用。学生一旦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完成各项任务,不会出现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行为。

3.实习实训阶段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实习实训是学生向职业技术人员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将来他们参加工作有极好的引导作用。相反,如果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

三、加强实习实训期间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1.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结合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是指利用相关行业的积极素材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反面教育,是指利用行业的消极素材作为典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和表现是不应该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采用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做好周密的计划

实习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搞突击和强化,而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中去。实习过程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做好周密计划:一是,详细规划好实习过程中开展的各项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以及活动的形式;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以及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三是,将这些内容合理渗透到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

3.发挥德育对象的积极性

职业理想教育又是一种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理想教育是通过教育学生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作为理想目标,职业教育是通过对培养方向与目标进行价值论证,以及对学生的正当性、适当性选择进行确证引导的话,那么道德教育则是通过直接提出敬业的道德要求来实现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树立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道德教育。告诉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不仅是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也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将目前所学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进而主动地将自己塑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4.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要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评定中,促进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该体系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通过引导实习学生在职业行为中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3篇

关键词:高职;德育课;教学实训;养成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02-03

职业实训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思想道德教育要让学生知、更要让学生行的特性,决定了高职德育课在培育职业人的过程中除了必须重视共性化的社会实践训练外,更要重视与个性化的职业实践相结合,让职业实训成为培育既有专业知识技能,又有职业品行,经得起职场磨合,符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抓手。

一、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的涵义及其价值解读

所谓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是指以德育课程教学教育为主导,以两种职业实践训练,即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职业品质养成实践训练为两个互为应接的环节。

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旨在强化德育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训练中充分体验和认同本行业职业人所应具有的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职业品质的养成训练则意味着将所传授的思想道德品质理论元素,通过创设的模拟性的职业情景,在认同感的驱动下,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之中,真正实现成于内而形于外,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无论就理论研究、课堂讲授,还是实践育人,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有着显著的价值多维性。

(一)有助于革新理论研究思路,厘清职业实践在高职德育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以往的德育教育理论研究,论及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总是要将理论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就打造普遍意义的社会人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以培养职业人为己任的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教学,就不能简单地等量齐观,基于培育对象是行业领域内的职业人,职业人既要具有社会公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也要具有各行业领域里的特殊的职业思想和道德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德育理论研究仅仅注重理论教学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远远不够了,还应当与职业实践紧密衔接,围绕职业人“行业德行”的培育展开。职业实践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在于,将德育理论的共性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的个性有机结合,增强职业人所应具有的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品质理念传授在学生的职业实践体验和认同中的穿透力。

(二)有助于改进课堂授业,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高职生跨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把所选定的行业领域里的优秀的职业人作为自己膜拜的楷模,他们不仅要了解职业人的社会公共思想和道德品质,更要洞察职业人个性化的职业思想和伦理品质素养。传统的德育理论讲授及其社会实践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那么考察职业人的“职业德行”,认知认同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理念就客观地落在职业实践身上了。职业实践可以凭借丰富鲜活的职业人“职业德行”的个案充实课堂德育理论教学内容,沉淀深厚的“德育教学职业化”的内涵底蕴;职业实践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百味横生的身临其境中感同身受地认知认同课堂上所讲授的思想和道德理念,抬升德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职业实践还能够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中的认知认同状况,及时调整所授内容,变换教法,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拓展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透,成为德育课的“粉丝”。

(三)有助于改善实践育人机制,促进高职生向职业人提前跨越

目前,与普通本科高校雷同,高职德育课程的实践训练也主要是一般性的社会实践。一般性的社会实践育人机制培育的是大学生带有共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对于行业特性浓厚的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修养实践的涉及不是很多。一些高职院校不太重视职业道德实践,即便个别高职院校比较注重职业道德实践,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但还是不够充分、全面、深入,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并没有与职业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有调查表明,不少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对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高职生不能很快适应职业环境的问题颇有微词;有些高职生为了跨越适应期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有的甚至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因此,改善实践育人机制,促进高职生向职业人提前跨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德育教学与职业道德实践训练相结合,懂得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在结合中的价值所在。德育课职业实训“双环节”模式是在德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职业品质教育的规律与实际,以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实现理实结合,提升学生对职业思想和职业伦理道德理念的认知认同;以职业品质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行统一,达成知成于内形于外,由职业思想道德的他律变为职业思想道德的自律,实现高职生提前向合格的职业人跨越,缩短职场环境的适应期,使学生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

二、理论教学的职业实践训练

作为德育课职业实践训练“双环节”模式的一环,理论教学的职业实践训练紧密围绕高职院校德育课教育理论的主旋律,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引导高职生走向职业领域,走进职业单位,走到职业人的群体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验证和认同德育教学的理论观点,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品质修养,并以此深化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参照用人单位对高职生职业品质的诉求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条件,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寒暑假组织或引导学生开展适量的职业实践训练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7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凸显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他们不再是同质性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已从第一代农民工分化出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首次外出打工的平均年龄低于25岁,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目前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生产建设中,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其自身竞争力,影响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因此,加强这一群体的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那么,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现状,高职院校能否有所作为?本文主要就该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基本上达到初中毕业、少数接受过高中教育。但职业技能仍然有所欠缺,大多仅在工作后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简单,适应面窄。这一代农民工受到转型时期社会的影响,新思想、新思维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具有新时期青年逆反的共性。进城打工的目的发生变化,渴望“市民”身份,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不能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普遍意义上城里人能享受到的福利;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阅历浅,抗挫折能力差,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其缺乏竞争力。长远目标模糊,没有对自己很好的定位,追求目标简单。与农村联系日益削减,城市生活是他们的真正向往。可持续发展意识强烈,进城务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不满足于现状,追求发展。强调受尊重,对自身利益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对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往往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解决,这也造成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取向的功利化,多数进城务工的目的是为了收入,为了自己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基本上没有考虑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主要是为了自己。新生代农民工诚信意识淡漠,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方面问题较严重,尤其是在工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敬业意识和责任感。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想跳槽,寻找轻松、条件较好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游荡于社会中,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缺乏责任感,工作就是为自己。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

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缺乏进取意识。没有进行过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数是在务工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技能简单、单一。社会大生产的不断向前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凸显其重要性。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努力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包括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精神。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重要途径,素质是方方面面的集合体,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所在,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带动整体道德素质的上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适应城乡统筹改革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三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有所作为

1.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应肩负起职业道德教育职责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之一,应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发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职业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进行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有利于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兼顾职业道德教育,将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过程中,发挥对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更有利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教学设施更加完善、教学设备更加先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培训经验更加丰富、实训条件更加良好,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不同于一般社会培训机构,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在培养技能的同时也注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也会发挥其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对农民工的职业素养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对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3.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当前教育改革面临贫富差距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又要应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面临世界变化未知的经济形势与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贴近社会现实并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相结合,从学历教育的一元化体制中挣脱出来,向多元化、多层次教育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今许多国家都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实践,把大学作为主要依托,建立以大学为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我国的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与企业的用工需要相结合,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吸收并使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金,为不断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4.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劳动力市场的迫切需要,市场潜力巨大。高职院校进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市场可以利用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职业培训基地,成为学校新的经济点,为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区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在技能培训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现状,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解决就业压力、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为个人提升自我价值,从而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5篇

要从源头提升律师行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解决准入考察问题。首先,应通过切实有效的实习考察培训,增强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的引导,建立切实有效的准入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律师协会在培养后备军方面的指导作用,为律师行业输送优质的青年力量。其次,完善实习人员指导老师的选任机制,对指导老师的职业操守与业务能力进行甄选,严格考评指导老师的执业年限与职业道德水平,如提高指导老师的执业年限与职业道德要求,对优秀律师建立每3至5年必须指导实习人员的制度等等,通过行业规范,努力发挥优秀律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优秀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实习人员上好第一堂职业道德课程,从而促进整个行业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共同进步。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深化律师执业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完善奖惩考评机制

在当今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合理发展律师业务,秉承职业道德,也是律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律师协会每年都会集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培训,也包括了大量的律师职业道德培训。但实践中,律师的参与程度十分有限,由于律师案件、出庭、出差的需要,有关部门难以对律师教育培训成果进行实际考察,教育培训工作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培训应有的内容。新时期加强律师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可以探索结合新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并用的培训方法,将职业道德等的培训课程通过行业协会的网站、律师事务所信箱、微信、论坛的形式,充分拓宽培训途径,让律师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得培训与服务,增强律师学习培训的参与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律师职业道德培训的实际效果。在“两结合”管理体制下,应当强化律师协会的管理与规范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自律职责,切实针对违反律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开展批评教育与正面引导,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建立行业内部通报、对社会公示的制度,并纳入律师诚信档案,对律师执业予以警示,让律师在执业的过程中谨记职业操守,严把道德关。与此同时,律师协会可以建立律师职业道德第三方评价机制,如针对委托人开展律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针对公、检、法等机关开展对律师执业行为的评价建议机制等等,让律师的依法执业情况以及职业道德情况得到真实有效的反映,从而起到监督与威慑作用,促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为切实做好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当重视在律师年度考核工作中增设职业道德考评环节,在年度考核过程中将律师全年的职业道德情况以及各方综合评价列入其中。对于职业道德良好、信用评级较高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优先完成年度考核甚至建立免检制度;对于职业道德情况较差的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在年度考核期间增设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强化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促使律师进一步提高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违纪的律师,在年度考核过程中予以暂停执业甚至建立退出机制,通过每年一次的律师执业考核,将严重失范的律师以及违法违纪的律师清出律师队伍,从而严肃整顿律师行业风气。

三、切实增强行政机关服务职能,扶持律师行业科学发展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6篇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相关教育理论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教育责任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教材,最大限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教材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熏陶和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2]第二,充分发挥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力量的重要作用。例如现实生活中优秀教师的案例就可以作为教育和培养幼教生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充实教学内容、生动教育理论。每位优秀教师对于幼教生来说,都具有强大教育力量和培养功能,都有可以被充分挖掘和放大、充当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闪光因素,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幼教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大功能。

2、重视入学教育中师德品质的培养

入学教育作为幼教生接受师范教育的开始,对幼教生投身和奉献幼教事业、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和师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入学教育就加强幼教生的师德品质训练能够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入学教育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师德品质。第一,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受到一份浓郁的关爱氛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养成一种爱人爱己的习惯,培养“仁爱”这一幼儿教师这一最基本师德品质。例如,校长可以通过论坛形式介绍幼儿教育相关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表达对新生的关怀和希冀,拉近与新生的距离等。第二是要丰富入学军训教育的内容,改革军训形式,增强军训的实际作用,将职业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军训之中,把身体素质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仪表风度训练等结合起来,通过军训教育实现师德品质的培养目标。[3]3、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幼教生职业道德当前教育界提倡立体教育,即只有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才能够完成育人的核心目标。要培养幼教生的职业道德,实现幼教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采用立体教育模式,调动校内外有利的教育资源。就校内资源来讲,要努力开发学校的人文资源,构建相应的职业道德培养氛围,发挥环境的渗透作用,从而把环境外在影响内化为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师德。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的以班级、专业或学校为单位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来传达一种教育的真、善、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树立投身教育事业的意愿和伟大理想。就校外资源来讲,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熏陶作用。这里所指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蕴含着优良思想品德的积极教育资源。家长也应该发挥其对幼教生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总之,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桥梁,有机结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在幼教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幼教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4]

3、结语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师爱 实践 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师爱即关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美国著名女教育家Nel Noddings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将道德教育与教育重合起来,强调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爱性,否则不成其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中提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于“师爱”。国内大量调查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关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历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关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师爱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2.师爱培养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肩负着幼儿教育的历史重任,其道德品质与幼儿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会热爱幼儿,认真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为幼儿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反之,一个不热爱幼儿的教师,在教育中的态度、语言和行为等方面都会僵硬淡漠,会简单地把工作看成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在他眼中不乱不跳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或是对他所说的东西回应很少的孩子,会轻易地说出“你真烦”“你真笨”“你真让人讨厌”等不符合幼儿教育原则的话语,甚至体罚幼儿。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爱培养,能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师爱的职前培养要立足实践

道德教育论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道德教育理念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应当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得到道德训练,提高道德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五大领域的实训课教学中以及定期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将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化为职业道德行为。

二、在实践中培养师爱的具体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因中考成绩差,迫不得已选择读中职,普遍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欠佳,心理素质较差,职业认知偏差大,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或者空洞地说教,而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之中,将理论细节化、具体化、行为化,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

1.以见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

众所周知,人的道德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知、情、意、行。前三个阶段的形成,是为了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做铺垫,只有形成正确的知、情、意,才能有效地确保道德行为的正确性。在新生入学伊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校便可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见习,实地感受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幼儿园教师在游戏中保教活动的快乐,初步感知幼儿教师这一美好的职业。不定期地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传经送宝,通过现身说法,以此激励在校生树立良好的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观。

在学生进入幼儿园实践前夕,邀请幼儿园园长和优秀幼儿教师介绍幼儿园工作情况、管理制度、保教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规则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学校实训室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活动,使学生在实训活动中明确对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职业道德观等的认识。

2.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养成有机结合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要想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职业社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和合作。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真正开展职业工作,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包括美术、手工、舞蹈、声乐、钢琴、环境创设及五大领域活动设计。教师在教授专业技能课时,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职业道德要求。

关爱幼儿不仅仅是对幼儿的、表扬,还包括对幼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如幼儿在美术课上,由于小手精细动作发育不全,没办法将颜色规规矩矩地涂在相应的图画框中;有的幼儿可能对颜色的感知发育较慢,将图画涂得暗沉没有规则或者将太阳涂成了绿色;还有的幼儿可能让小鱼飞上了天空,无论是哪种情况,幼儿教师都应该尊重幼儿的创造力,保护幼儿的美术兴趣。这就需要中职学校技能课教师们将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养成有机结合,在专业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

3.在专业理论课中渗透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校课程设置应该将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融入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如讲授学前卫生学中的一课《耳》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耳的构造及功能,然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为幼儿创设安静祥和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如何在保教过程中保护幼儿的听力。将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理念植根于专业理论课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丰富了理论课的传授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举两得。

4.在具体的实训、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师爱行为

(1)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细节师爱行为。在长期的工作中,优秀的幼儿教师会把师爱的理解转化成一种职业习惯,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地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与幼儿园教师朝夕相处。学校一边要求学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接触的细节,如:早晨迎接幼儿时的微笑、问好时的语气、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时的轻抚等;一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思想好、素质高的基层骨干担任指导老师,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的一言一行,让实习生看到了师爱的细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

(2)借鉴国外经验培养具体师爱行为。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实际内容,其规定明确、具体,直接影响与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如美国的师德规则包括: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的独立活动;不得无故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等。我们在培养学生师爱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移植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师德手册,要求实习学生严格遵守手册,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如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哭闹时,幼儿教师要微笑着抱起幼儿,与幼儿对视;幼儿教师情绪激动时,不得与幼儿有肌体接触等。

(3)与幼儿相处中培养显性师爱行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常出现“追人现象”,总要跟着一位特定的教师。这是由于幼儿入园后,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迁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反映了年幼儿童对爱的需要和追求。这时如果教师能用自己的师爱感化、滋润幼儿,他们就很容易适应新生活,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身边人的信赖,以致对幼儿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在各种平时的言谈中也可以看出,幼儿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与教师的和蔼程度及对幼儿的喜爱程度呈正比。如果问幼儿为什么追踪一个老师,幼儿的回答一般是“因为她喜欢我”“因为她总是对我们笑”。因此,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实习生必须将师爱化为显性的可触的行动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如幼儿用餐时不小心把饭洒了,教师微笑着摸摸幼儿的头,帮幼儿重新盛一碗。

(4)持之以恒培养师爱习惯。正如评价雷锋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一个幼儿教师一时的良好师爱行为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关爱幼儿,关爱所有幼儿。幼儿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要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因此,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关爱幼儿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师爱行为习惯。

三、结论

将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一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而实习实训也是学生开始真正了解自己职业状况、培养高尚师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中职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丰富资源,结合专业实际创造有利于学生职前师爱培养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师爱行为。

参考文献:

[1]Noddings・N.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

[2]林崇德.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

[3]孙炳海,蔡志良,申继亮.“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集中体现[J].中国教师,2010(2).

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第8篇

(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道德是立身之本,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赢得他人充分的信任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企业培养“准员工”的职业学校必须在德育教学中对中职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教育,这也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为此,引导中职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远大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体现

在每一个具体职业和岗位中,任何行业都有本行业的规范。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对社会承担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勤业,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谋求事业发展,勤奋开拓、求实创新,这是新时代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德育教学的引导使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摈弃毕业后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盲目追求高薪岗位而频繁“跳槽”的浮躁短视行为,养成爱岗敬业、注重技术积淀和职业发展的从业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无论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只要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份付出才有一份回报,由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三)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靠个人力量无法独立完成某一项工作。只有依靠团队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最终完成复杂的任务。因此,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劳动者融入社会的必备素养,也是众多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团结产生力量,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通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实训练习等集体活动中着力培养中职生的协同合作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角色,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共同完成工作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对于中职的德育教学,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点点滴滴做起,配合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渗透并逐步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愿意尽心为社会和企业承担责任的职业素养,只有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从近年来对中职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纪律松弛,责任心不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只图索取不愿付出等不良品质,这些不良习性势必对其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职业素养不高的中职生,必将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实现德育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明确责任和事业发展的方向,确立自己的成才奋斗目标,打好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

(二)是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需要

开展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相关课程培训、感悟活动项目和实践训练平台等,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德育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能更深入地了解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让专业教师能理解和梳理出职业技能活动中职业素养与德育教学的内容和关联,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设施条件有效地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贯通,有利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使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

(三)是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树立正确就业和创业理念的需要中职生在校期间,通过德育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习惯开始,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在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在企业考察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使之能充分了解企业管理规范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让德育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相互渗透,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实现由“职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鼓励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蓝领人才。

三、职业素养教育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实现形式

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配合德育教学渗透展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同时拓展整合企业、家长等社会资源,以学生为本位,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况下,将其全面覆盖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素养教育包括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两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展开,其中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素养等的培养应该是德育教学的内容,但两者是无法分割开来而应渗透配合进行的,而且它是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为基础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主要可通过如下形式来实现:

(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教学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哲学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由此理解并明确:道德素质的思想与行为要求是生活、学习和工作行为规范的根本,更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这是在中职学生入学后前几学期由德育课程教师为主导来实现的。

(二)专业实践课程中职业技能训练及其渗透的德育教育

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训练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以提升职业能力素质为主,同时对专业实训课中的动手实训行为按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规范,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步培养热爱本质工作的职业情感。这是以专业课程教师为主导并需要德育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来实现的。

(三)在校日常生活管理及群体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除了在课堂和实训场地进行渗透,最重要的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主要包括:①班级管理中进行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如从班级日常管理(考勤、学习、卫生、仪容仪表、参加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的班级内部月评表彰活动。②学校定期开展的各种工作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如寝室文明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寝室这个小集体里学会沟通、合作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再如对学校的卫生分区包干及评比活动,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检查、考评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又锻炼了工作组织与协调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其积极面对人生的良好心态。③自主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团队融入意识的教育。如社团活动、班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感悟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团队人员关系、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团队的一员,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定位,接纳自己,也学着接纳别人。

(四)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平台的职业素养训练的培训教学

借助校外专业的职业素养培训机构,组织校内老师开发适合职校特点的职业素养课程。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展开以适应新环境为主题的“行动”,培养其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针对二年级学生展开以憧憬职场工作为主题的“思动”,用思考引领行动,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以面向职场为主题的“对接”,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培养其针对别人的需求调整自己行动策略的自我调适能力。

(五)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