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0 12:08:51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第1篇

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我国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个背景下,现代的群众已经不像计划经济时期一样,对文化活动没有过多的要求,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群众自身也在发展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应该体现出这些变化。现代群众的自身素质很高,相关组织者可以举办业余的音乐、舞蹈大赛等。这样的比赛,既能使群众之间的感情拉近,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尤其是一些老年群众,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看待群众文化,首先应该从群众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以传统的群众观点来看待群众文化。

二、从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发展

群众文化的开展主要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使群众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以群众为主体,组织者应该深入调查群众的业余爱好以及征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群众的欢迎。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文化活动也比较单一,其主导是政府,政府办群众看,就是这样的模式,但是尽管如此,因为当时群众自身的活动非常少,所以即使是非常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依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市场经济时代的带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群众文化形式,因此群众文化组织者应该做到以人文本,以群众为主导来组织文化活动,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价值。要想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形式,这样组织者在制定群众文化活动方案时,能够有的放矢,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节目组织,组织都能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安排,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一定非常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培养群众的兴趣,相关负责人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来来培养群众的高雅兴趣,这些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娃娃做起,比如某地开展戏剧进校园的活动等;平时也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比较轻松,也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充分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三、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通常都是政府拨款或者企业赞助,但是新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或者企业,而是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文化与经济本就是一体,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文化,文化的发展会使经济更加的繁荣,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群众文化应该找到与经济相对应的结合点,随着经济的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避免出现之后的现象,因为滞后现象越严重,越难以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相关责任人应该找到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做出相应的调整,抓住群众文化的重点与难点,与群众做好沟通,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与经济活动相互结合,这样相关企业能够起到宣传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也得以顺利的开展,群众文化市场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个领域。

四、从市场与文化政策的角度来看待群众文化的发展

无论怎样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都要符合市场的要求,按照我国的文化政策去执行,只有满足这两者的要求,才能真正的组好群众文化活动。第一,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群众文化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获取经济效益,群众文化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获得经济效益。群众文化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可以在市场的运作下获得经济效益,这不影响其在社会效益上所发挥的价值。第二,与文化政策相协调,文化政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关键,它是政府对文化实施科学化管理的一种行为。同时它是一个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文化所实施的战略性的布局。根据政府的文化政策总思路、总目标,我们要制定出一套经过实证分析、科学论证的群众文化发展战略来,使得群众文化的建设有目的、有规划、有效益的展开。当然群众文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群众文化现行的基础、结构、设施、人员、资命、投入作一番宏观的调查找出其发展的内在、外在要素及问题所在,方能根据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事业结构变化作出相应的分析报告及发展模式的总体报告来,才能真正符合社会需要,才能与文化政策相一致。这样,群众文化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工作领域,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第2篇

群众文化是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感受政府工作的最直接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劳动之余有自己快乐的娱乐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对群众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稳定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文化活动使得一些基层文艺骨干有了用武之地,使这些文艺骨干凝聚到一起,为群众文化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体现自己的文艺特长。这些文艺骨干的参与,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有了凝聚力,推动、促进了群众文化,使一批群众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文艺特长的平台。其次,创新文化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文化活动时舒缓压力,缓解情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创设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媒介和桥梁,群众文化就是破开经济发展坚冰的春风。

2激活群众的艺术梦想,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基层的策略

2.1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群众文化不能仅仅面对城镇群众,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拓展不同的空间,例如适合老年人的戏曲,讲故事、杂谈等,适合中老年的广场舞、快走、韵律操,适合青年人的街舞,歌曲等,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合儿童的轮滑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空间,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推进到基层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2开展免费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群众文化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加大免费文化艺术活动的培训力度,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培训网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借助每一级政府的文化馆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面向基层群众开办绘画班、音乐班、舞蹈班、刺绣班、剪纸班等。例如喜欢广场舞的群众本来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舞技不加考虑,也不能在舞技上有所提高,通过文化馆的舞蹈培训,这些爱好广场舞的群众,既可以锻炼身体,也从舞蹈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把他们对舞蹈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甚至一些群众通过培训和自己的锻炼,参加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赛也能够获奖。

2.3倡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艺术梦想带到田间地头。要想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还要有一些文化志愿者来为群众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些文化志愿者往往是具有艺术专长的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群众文化队伍。文化馆要精心选取一些代表平常百姓生活的小事,这些小事要取自群众身边,例如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把这些小事加以提炼,再以歌舞剧、相声、小品、秧歌等群众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然后送到老百姓中间,让群众看到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打消群众对艺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用艺术引导群众的思想,用艺术开启群众的梦想。文化馆要积极倡导文化志愿者活动,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对文艺的共同爱好,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群众服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送到田间地头,激发了群众对于文艺的热爱。

2.4用通俗带动梦想。群众文化的自我参与,自我创作,自娱自乐决定了群众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通俗性。任何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都只有根植于群众当中,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加以编创,才能拉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通俗的艺术作品更能被群众接受,也更能反应群众的情感,不是说通俗的就不是艺术,恰恰相反,通俗更是贴近群众的一种艺术。因此,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才更能打开群众的艺术梦想。政府可以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一些比赛活动,例如广场舞比赛,让群众自编自演,无论获不获奖,群众都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相对于美声来说,流行歌曲是通俗的,美声是艺术,通俗歌曲也是艺术。因为通俗,才更易于传播。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群众文化节促进群众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群众艺术深入基层。

2.5培养文艺骨干队伍,把艺术梦想提升水平。梦想是需要人引领的,如果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的带动和引领,群众的文化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就会因为动力不足而终结。因此,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在推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在进行群众文艺免费培训的基础上,要重点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队伍,例如县文化馆牵头,每个社区或者自然村,定期选拔5~10人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对口培训,在声乐、舞蹈、器乐、相声、剪纸、书法、棋类等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上,重点培训和扶持。培训结束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带领社区、或者农村基层的群众进行系列节目的编排,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

群众文化论文第3篇

如我馆音乐舞蹈干部多,我市书画名家齐,如何将这两部分资源有机整合,书画音乐会的创意就此浮现在,2013年年末,不同于以往唱唱跳跳迎新年,我们在室外举办了一场“‘描绘绿色•奏响春天’书画音乐会”,首次将中国书画创作与音乐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台上琴键跳跃、曲调悠扬,台下从容运笔、流畅洒脱,群众可自由往来穿梭,或驻足欣赏美妙的音乐,或亲近书画大家,品评墨香四溢的书画作品,现场气氛和谐温馨。其次,整合现代技术资源。现如今的网络时代,智能终端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现代技术资源与文化馆活动相结合,不仅在形式上更加新颖,还能够更好的适应并满足当代社会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以举办展览为例,日常的展览均以单向灌输为主,虽通过摆放展品、安装射灯、播放轻音乐等手段增强观看体感,但极少或无法了解观赏者反馈,如果引入微博、微信、网页等公众平台,将展出作品公布其上,利用网络投票、点赞、评论等功能,达到双向互动的目标,增加观展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使观展者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最后,结合商业运作。目前文化馆采取全公益无经营模式,百分百靠政府拨款,这很有可能浪费文化馆的优势资源,无法积极地迎合群众需求,开展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不能靠政府完全包干,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寻求市场合作,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联合商家、企业等,充分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资源,从而不断提升活动的质量与影响。类比借鉴,力求突破,类比借鉴是指跟别的已有事物或方法互相对照,取长补短,借用别的事物或方法的某些属性、功能,推出另外一个新的事物或方法的创造技法。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中,学会运用类比借鉴,可以帮助扩展思路,避免陷入苦思冥想的原创怪圈中。日常工作中多留意国内优秀文化馆组织的活动,吸收其可用之处,组成创意元素库,以备日后策划活动之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三)、明确活动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东北乱炖,切莫机械地把想到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清晰的活动定位,有助于群文工作者在策划中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活动基调。如娱乐定位的活动,以开放性场地举办为主,采取游艺、表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则以轻松活泼、接地气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以室内举办为主,采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策划内容突出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审美趣味;特色定位的活动,多为特定时段(某个节日)的民俗特色展示,采取踩街、展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尽量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一场活动可能只涉及一个活动定位,也可能兼容多个定位,策划过程中,群文工作者要注意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四)、考虑周密策划

群众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意识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31-02

我们在群众文化理论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群众文化的性质、范围及其特征问题。这是群众文化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这里我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什么是“小文化”与“大文化”

群众文化包括 “小文化”与“大文化”之别。

1.1 大体有三种持“小文化”观点的人:一种说法是,群众文化是业余的文学和艺术活动;另一种说法是,群众文化是专义文化的边缘文化;还有一种说法是,群众文化一般是指意识形态,不排斥自然科学的某些内容,但其主体是文艺活动。持“小文化”观点的理由是:第一,群众文化是同专业文化相对而言,他们同属意识形态,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有专业性与业余性的差别;第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分工越来越多、越细,文化科学也必须随之越来越细、越专,群众文化也不会例外,范围应越来越小;第三,现实社会分工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能拥有那样广泛的知识和设施,全面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1.2 持“大文化”观点的人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群众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同狩猎和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的广义文化;另一种说法是,群众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文化。

我认为上述说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完善。他们之间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是性质一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之点是内容和范围大小确有差别。群众文化的原始阶段,同物质生产劳动一直是结合很紧的。如音乐方面的各种劳动口号,至今保持下来的,仍然结合各种劳动相演唱着;又如舞蹈方面的各种狩猎舞和生产舞,也大都仍是生产劳动景象的再现。就其内容范围来说,“大文化”比“小文化”要大。但“大文化”的群众文化,并非大得包括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更不可能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同“小文化”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也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意识形式而忆,尽管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其二,“大文化”之大,还在于它的群众性广。如果说文学和艺术的“小文化”具有群众性的话,那么,群众文化这个“大文化”就可以说具有全民性了。群众文化的全民普及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参加者的普遍性。其三,群众文化的全民普及性还表现在地域的广阔性上。有人对此概括为:群众文化无处不有,无人不在,就是这个道理。其四,自然还应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普及性,即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通俗易懂,适于群众接受能力的,便于在群众中推广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当然,普及不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必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犹如水涨船高一样。

2 综合意识形式是群众文化的一种

社会意识形态有各种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教育、科学等,各种意识形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群众文化,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它的内容范围较广,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业余文化教育、游艺等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和全部理性的与直觉的,逻辑的与形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混杂在一起,往往难以分析清楚,可以说是这些文化现象的总和。因此,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多种意识形式综合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意识形式。

这种综合意识形式的形成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也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两种需要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创造生的劳动,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在这两个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着综合意识形式的群众文化,而群众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群众文化的普及是群众的普及,提高也是群众的提高。由于群众文化是一种综合意识形式,因此,它既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的能动性比其他观念形态的文化形式更直接、更普遍。这不仅因为群众文化是一种综合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己的文化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且活动主要在社会基层,所以效果好。例如,群众根据各自的需要而自愿参加的文娱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焕发精神地进行生产和工作。

群众文化论文第5篇

几年来,朝鲜民族艺术馆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民族政策,明确民族艺术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定位,坚持正确的办馆方向,为丰富全市朝鲜族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了全市朝鲜族老年人文艺汇演,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文艺调演,全市幼儿文艺大赛等系列活动;在争创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方面,连续举办七届全市青少年“三独”比赛,举办两届全国朝鲜族民俗打击乐邀请赛等;在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和韩国民间文化艺术团体广泛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联合举办了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并引进了11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在参加各种赛事方面,两次组团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参加漠河举办的全国北方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取得好成绩,提高了牡丹江对外知名度。另外,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各方面资金投入,改善了朝鲜民族艺术馆文化活动阵地设施,增设了民族乐器、服装等文化设备,修建了朝鲜民族文化广场等,为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打下基础。目前,朝鲜民族艺术馆的社会地位和公益文化活动中作用明显提高。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文化科学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群众艺术馆发展理念。群众艺术馆要担负起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历史新任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把单一的“群众文化”思想转变为全面的公共文化新观念。在政府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新形势下,我们群众艺术馆应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由封闭型、单一型办馆思路向开放型、复合型转变,由过去的群众文化思想转变为公共文化的大文化观念,建设与文化科学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服务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新型的艺术馆。其次,“大众娱乐”为主向“公共教育”为主转变。在艺术馆工作层面上要从过去满足群众“唱歌跳舞”的普通要求,向社会文化、公众教育等多元空间方向发展。在城市社区运用各种文化艺术手段开展宣传民族政策、普及先进文化、传授科技知识等活动,在农村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公德、民间艺术等普及活动。如:举办各类法制讲座、文化论坛、科技讲座等社会教育学习班,也要开展婚姻家庭、健康知识、技能培训、老年娱乐等大众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的新型文化需求。再次,单靠政府投入办公益文化思想转变为发动社会力量办公益文化的思想。公益性文化服务引入市场运行机制,靠社会力量办文化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型公益文化投入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但面临目前政府对公共文化领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群众艺术馆,采取群众文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活动,达到政府和公众都能够满意的社会效果。市场化运作,既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又激活艺术馆活力,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效果,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水平了。

群众文化论文第6篇

1.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文化活动,在促进群众文化广泛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样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在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将政治宣传与文化娱乐的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建设的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2.监督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文化信息监督系统,文化馆自身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方针,并且在方针引导下对群众文化开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治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同时,通过文化馆的监督作用,也能够帮助群众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示范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文化馆建设的层次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当地群众文化的建设层次。同时,文化馆的建设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发挥着示范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文化馆的建设为引导,才能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

4.传承作用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影响,因此,文化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也更加凸显。文化馆的建设,融入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促进文化馆的健康发展。通过文化馆的建设,能够为优秀的文化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以传承。

二、加强文化馆作用发挥的策略

1.明确文化馆的主导地位

虽然党和政府赋予了文化馆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文化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削弱,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便对群众文化的开展产生一定的阻滞。因此,必须要肯定文化馆的主导地位,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予以明确规定,才能使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馆的作用,从而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要关注群众对于文化馆建设的需求,不同的群体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实际过程中,对文化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要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2.深化文化馆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通过文化馆内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使文化馆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文化馆的各种职务的聘任制方面,要根据文化馆的特点,对人员机构组合进行优化;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定期对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且通过多种分配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总之,文化馆必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自身管理机构的完善,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3.积极创新文化馆的管理

文化馆想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应着眼于文化馆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进一步通过文化馆活动推动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是保证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提高的新时期,必须要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只有具备文艺专长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且促进文化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第7篇

一、群众创意文化的大众强势优势

在不同文化理论的概念界定中,对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理解和区别有不同看法。譬如,美国文化理论界认为,影视盒某些音乐类型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是典型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只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既为大多数掌握,但又区别于所有人喜欢。而在中国,现有的多数大众文化并不与群众文化重叠,但为大众喜爱并且熟悉才是群众文化的特征所在,简而言之,就是喜闻乐道。例如,在中国,京剧和相声的广泛程度,是公认的大众文化,而诸如二人转、踩高跷花鼓戏则被归入群众文化。所以,基于此,群众创意文化最本质特征在于,它能为人熟悉,并且为多数人接受并且能够施展出来的技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最常见的群众文化,需要的技术调节便是群众传媒媒介,而电子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网络,这些媒介形式则是信息技术化时代的产物。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群众文化处于群众文化的边缘,而创意群众文化就是要让其边缘化的低位改变,处在传播文化的中心。以“民间”定义群众文化再合适不过了,或者以“人民”概括群众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恰如其分的。在不同国度里,群众文化或多或少有不同的形式和表现,但他们总有一个共同性,例如,桀骜不驯,狂野、粗俗等特点也广泛展现。美国的饶舌和摇滚音乐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也因此成为“问题”的群众文化。党的十八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贯彻党的十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味道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所以,我们的创意群众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经济效益。这要求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核心本质在于健康、积极向上等关键因数,而创意群众文化的本质离不开核心,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吸取世界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

二、拓展创意群众文化的现实意义及方式

群众物质生活在步入小康社会以后,精神面貌得到得到提高,群众渴望文化生活的欲望日益加强,而群众性、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形成新的文化动态。乡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等这些都成为群众文化发展的各自载体。这些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而创意群众文化也显得日益重要。新时期要有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例如,在企事业单位中,要把科技进步与单位职工的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广大的农村,可以广泛开展推进科普创建工作。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亩地块,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在大中小学,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加强科技活动的比重,这样使创新成为一种有效途径,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意识思想贯穿到群众文化的精髓中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教育,使人民群众在欣赏各类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样,创意群众文化才能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总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优秀的有益成分,现今的很多群众创新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或嬗变而来的,有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群众创意文化的创意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人人都是艺术家”,与有限的专业院团资源相比,群众文化满足了人们参与艺术创作的需求,更是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展示与竞技的平台。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欣赏艺术,还有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的需求,实现艺术价值的现实意义。当前很多人一提到群众创意文化就觉得粗俗、艺术水准低,其实其内容和形式在创新过程中有好有坏的结果是不可厚非的,有很多群众创新文化其实都得到了提高。随着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群众创意文化的前途将随着创新与传统的合力繁花似锦,不仅能够创收,还能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作者:刘畅 单位:广西梧州市群众艺术馆

群众文化论文第8篇

在物质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文化生活需求在总的需求中比重很小;而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文化需求的比重才会越来越大。这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断印证的客观实际,因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立于一隅的。任何新形态文化的诞生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和发展创新,既保留了原来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并能促进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从而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并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动态上看,文化积累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新时期群众文化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它不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从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因此,群众文化是与社会发展携手并进的,具有鲜明的发展性特征;而新时期群众文化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众文化最大区别就在于开放性上。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不断为建设和谐文化开辟了的优越条件;越来越先进的高新技术更是把和谐文化快速推向全球范围内的广阔空间,也使群众文化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有吸纳整合能力的系统。从根本上赋予群众文化开放性的特征,给群众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范围日益拓展。进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统一、协调有序的多元化特征。我们只有在深刻理解和领会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去探讨挖掘和发挥群众文化的各项功能,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推向高潮。

二、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文化的地位,进而决定了其思想教育、文化娱乐、知识传播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作用的发挥又取决于人们的文化需求倾向和审美能力。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处于被动享乐的低级阶段,主要体现为文化的自娱自乐功能。群众文化功能显现出娱乐性大于知识性的特征。而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进入到较高水平的时候,文化功能的性质也会随之进入一个高级阶段,知识性将会逐步大于娱乐性。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向人民传播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功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和发展人们理解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使人们的理想符合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人们“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具有积极地创造美的意向”。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会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使人们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力量、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等物化到对象中,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群众文化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群众文化的娱乐性和教育(知识)性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性是它的思想内容,娱乐性是它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育性就会无所依托而不复存在。过分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忽视娱乐性,文化活动就只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这也有悖于人们参加文化活动的愿望。没有娱乐性的群众文化是无人问津的,非但其教育性无可发挥,群众文化也会由此衰竭,甚至死亡。同样,缺乏知识性(教育性)的文化活动必定是低级庸俗、腐朽落后的,必然也是短命的。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娱乐性和教育性(知识性)的辩证关系,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办好群众文化这所社会大学,应用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成为有文化、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大,正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文化的内容、范围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人们对群众文化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越,从而在文化生活上有了多样的选择。这就在客观上对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摆在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性和科学性,也就是既要坚持与时俱进,更要坚持科学发展。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群众文化功能的拓展。

1.娱乐功能的拓展。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从历史的角度看,群众文化是人天性的展示和心理宣泄的升华过程,娱乐是群众文化的原始功能,其基本效果就是人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身心愉悦。当然,这种效果也非一成不变,如果使人们“愉悦”的对象、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不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就会由于滞后于人们的时尚心理和时代需求而失去效果,直至为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节奏日益加快,对情感心理调剂调整的要求更加强烈,希望通过最便捷的艺术形式,在充分感受“愉悦”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他们日益表现出将自身创造性活动作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最高追求。变被动享乐为主动参与,变自我封闭为广泛交流,变单纯娱乐为丰富多彩,这就是群众文化的新趋势。它提醒我们,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教养越高,人们自我娱乐欣赏的兴趣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人们自身的艺术活动和包括自娱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娱乐功能将会日益强化。这种功能也必将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使人们在自娱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教化和艺术熏陶,从而要求我们从陈旧的观念与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完整、科学、进步的新观念去升华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使其更加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审美功能的拓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进步源自人类的劳动创造。同时,劳动创造也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等品质,引起人们内心的愉悦,激发美的创作热情。《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指出:“社会的审美发展是其文化进步的组成部分。生产的审美方面,社会关系的审美因素、精神活动,特别是艺术中的审美成分,这些都属于审美文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依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美感认识、拓展人们的审美趣味、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因此,拓展和发挥群众文化的美育功能,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尤其在新时期有着很大的迫切性。美育的功能是确定无疑的,群众文化实现美育的作用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如果不抓美育就等于失去了灵魂。通过美育教化,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美育的加强与否,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以此推论,群众文化审美功能的发挥程度关系着群众文化事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3.教育功能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