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航天知识问题

航天知识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7 15:03:04

航天知识问题

航天知识问题第1篇

【关键词】: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学风建设;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乎国防安全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航空先进技术的C9飞机的立项研制,载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对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培养航空航天情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长线工作。如何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航空类院校学生工作者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对于航空类高校来说,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特色教育活动。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以航空航天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弘扬航空航天精神为导向,采取集中观看、主题座谈、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科普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它是情境教育中的一种方式,航空类院校学生活动中较为常见。旨在使大学生在以航空航天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荡涤心灵,建立以情境为导向的感性认识,以此内化为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达到引领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

二、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生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大学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就是从教、学、管三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等为切入点,在外在教育和内在激励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和改进学风的系列举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风建设旨在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的是成才意识。学风建设同样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这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基本相同。

三、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作为一种主题活动方式,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营造有利氛围,发挥情境育人的内化作用。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主题也能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原始动力源泉。作为航空类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风建设将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对于航空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必然有利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环境条件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一种方式,必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内化人的心灵,达到认同教育效果的最终目的。比如开展集中观看神舟九号发射等活动,基于发射活动本身再加上活动氛围的营造,势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氛围营造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深感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来源于祖国科技的强大,对学习、对理想、对成才的追求也就更加地强烈,这就是情境育人的作用所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必然为学风建设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2】”中, 以此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动力

对专业的认同是提升学风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航空院校的学生来讲,有些学生所录取的专业并非是第一志愿专业,有的甚至是参考专业。其中一部分学生为调剂录取。这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强的,或多或少的对专业认识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上述缘由使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谈不上具有成长成才意识。主题教育必须与群体特征相互适应【3】,对航空类院校的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激发出原始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航空类高校可根据学生工作现状,适时组建航空航天科普宣传团队和未来飞行器设计团队。前一团队是面向中小学生源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到学校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动力。后一团队是组队参加校级或省部级以上的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类似于上述活动的开展势必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切身行动投入到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3.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奠定思想保障

对于初到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身虽已到大学,但心却还在高中,思想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上的差别,是刚入学的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也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对于刚入学学生的学风建设来讲,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让学生主动去接触新生事物,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问题解决了,态度端正了,学习也就主动了。其实对于学风建设整个工作,思想认识应该是根本问题。误区的纠正为自主学习清除了不利障碍,也为学生培养综合素养及航空航天情结提供了思想准备。打消了思想顾虑,学生也就愿意去思考自己的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也更愿意投入到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中去。

4.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主题教育、结对对接、兴趣引领、动力激发等。如此的策略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主题教育,为之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主题教育是航空航天教育的常用方式,结对对接可以用在开展学生科研实习活动中,兴趣引领和动力激发是学风建设和航空航天教育的通用策略。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风建设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辩证关系,发挥彼此的促进作用,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理顺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如何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并实现两者有效嫁接是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贵锋、徐忠杰、胡国庆.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及其品牌化研究》.《职教探索》,2012.11.

2.白义香.《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模式的探讨》.《湘潮》,2007.9.

3.周彩根、刘锁娣.《建设主题教育体系 创新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常州学院学报,2011.6.

航天知识问题第2篇

授课班级

航空193

授课日期

2020.10.12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民用航空的概念;

2、掌握民用航空的不同类别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的航空活动分属于哪些航空类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民用航空概念及分类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航空制造技术和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民用航空的分类

难点

军事航空运输、公共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运输的区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手段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新课引入

【师生破冰】

1.教师给出讨论话题:“国庆小长假有意义的事”引导学生讨论,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

【师生破冰】

1.学生分组讨论话题:“国庆小长假有意义的事”,推选本组最值得讲述的人与事进行展示。

15分钟

【考核讲解】

1.教师展示课程综合评价方案,讲解课程的考核形式及方法,使学生明确考核要求。

1.学生认真听讲,明确考核要求。

【课程介绍】

1.教师播放视频“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国庆阅兵空中梯队飞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程介绍。

2.PPT展示问题“空中梯队包含哪些梯队”,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认真观看视频。

【课程介绍】

1.认真观看教师播放视频“庆祝祖国七十周年国庆阅兵空中梯队飞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程介绍。

2.观看视频的同时记录笔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0分钟

重点学习

【引导自学】

1.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通过教材及补充学习材料自学,并完成工作页。

学习内容如下:

一、航空与航天

二、航空的概念与类别

三、民用航空的分类

2.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3.及时给予各组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自学新知】

1.自学教材及补充学习材料,并完成工作页。

学习内容如下:

一、航空与航天

二、航空的概念与类别

三、民用航空的分类

2.在自学过程中,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问题记录并进行小组讨论。

3.及时给予各组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15分钟

巩固讲解

【提问巩固】

1.引导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工作页完成情况,给予各组评判。

2.教师提问问题,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的掌握。

3.通过PPT展示航空活动的图片,提问学生区分通用航空及公共航空活动。

【巩固提升】

1.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工作页完成情况,查缺补漏。

2.回答教师提问的问题,巩固重点知识的掌握。

3.通过PPT展示航空活动的图片,区分通用航空及公共航空活动。

4.及时将重点内容记录在笔记上。

15分钟

难点突破

【突破难点】

1.教师分别播放军事航空、公共航空、通用航空等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记录各项航空活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项航空活动的类别归属。

3.各小组分析展示,教师给予评判。

【难点学习】

1.教师分别播放军事航空、公共航空、通用航空等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记录各项航空活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项航空活动的类别归属。

3.各小组分析展示,教师给予评判。

【学习思考】

1、学生认真听讲并将重点乃荣做好笔记。

2、老师讲授过程中,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示意并提问。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巩固提升

【总结巩固】

1.教师组织活动,小组间进行比赛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各小组可采用手抄报、思维导图、手机制作PPT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

2.选择完成最快的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总结展示】

1.小组间进行比赛,通过各种形式展示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各小组可采用手抄报、思维导图、手机制作PPT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和展示。

2.选择代表进行展示成果,并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

15分钟

【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按照要求完成平台上的作业。

3.完善课上未完成的手抄报等。

【课后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按照要求完成平台上的作业。

3.完善课上未完成的手抄报等。

航天知识问题第3篇

关键词:航天器;总体设计;教学方法

Probing into some problems on teaching of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Wen Xin, Xiong Wu, Wang Yazhou, Jin Zhecheng, Zhao Y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Abstract: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an integrated course that combines multi-disciplin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valuabl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esson 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bilingual teaching were proposed. Some of the reformative scheme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obtain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space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s

1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内涵

航天器总体设计中的“总体设计”一词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给出的定义,英文是“System Engineering”,所以学术界又称“航天器总体设计”为“航天器系统工程”。

什么是“总体设计”或“系统工程”?钱学森说它是一种科学方法,美国学者说是一门科学,还有专家说它是一门特殊工程学,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一种管理技术。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以航天器系统为基础,主要论述航天器系统级方面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工程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深度局限于设计最优大系统需要,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含“机、光和电”等十几个技术的交叉学科。所以,“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是培育航天器设计领军人才的专业课。

2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特征

从理论角度看,航天器总体设计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涉及的对象是工程大系统。从航天任务角度看,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太空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集诸多科学领域之大成,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各个学科领域向前发展。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内容包括航天任务分析、航天器环境分析、总体设计概述、总体方案设计、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轨道动力学、运载器、地面测控站、通信系统、电源系统、结构与机构、电磁兼容性、地面测试和产品可靠性等。所以,不难看出,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任务分析基础上构思航天器总体方案的能力,如有能力和信心去挑战中国航天五院举办的“超越杯”竞赛。

3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教材

鉴于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几乎都是在剑桥、牛津和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诞生的,所以,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Peter Fortescue等人编写、WILEY出版的“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1]。该书从航天器系统级角度分析和论述了总体设计问题,包括航天器环境、任务分析和系统工程,以及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子系统,如机构、电气、推进、热、控制、装配集成和测试试验等。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最初源于欧洲Southampton大学的短期培训讲义,该讲义是20世纪70年代为毕业后希望成为航天器系统设计工程师的学生而编写。该书至今已经修订再版4次,每次都组织近30位专家和专业教师参加修订和编写。第一版是在“航天器系统”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第二版是在广大读者反馈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第三版是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小卫星的“重量轻、性能好、研制周期快、造价低”的理念技术推动下,为了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第四版是在原来基础上,每章内容都有所删减和增加,另外还增加了《航天器装调、集成和试验验证》一章。显而易见,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由于作者的不断修订和更新,该书始终保持内容新颖和技术先进的状态。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一直是国外著名大学航天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如麻省理工学院、高等航空航天学院(法国)、和帝国理工学院(英国)等[2]。

对于我校的航天器总体设课程来说,选择该书的理由有三点:第一,能从总体上反映课程的知识结构,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点和拓展的需要;第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第三,符合48学时的授课需要。

4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研讨式教学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多年,随着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完善,航天方面的纪录片和故事片走进了课题[3],当然也走进了航天器总体设计的教学中。实践证明,由于航天器总体设计内容庞杂,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及看电影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食而不化。鉴于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现采用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与“基于问题的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问题及答案,让学生积极地寻找中间的解答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研究探讨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4]。航天器总体设计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带着问题教和学,通过互动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航天器设计任务进行研究型学习,如通过航天器电源结构与机构的设计学习空间环境的危害,这些问题无疑会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掌握系统性的知识,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门课程,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会学”的能力。

5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考试能够延续至今,有其自身优点,但针对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特征和内容而言,完全采用这种闭卷考试方式,很难评估学生的真正水平。该课程除了应该检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其系统级知识外,还应考查学生对总体设计水平和系统指标的把握能力,以及在多种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设计综合能力、语言表达和综述能力。

我校在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大了研究型学习的评价权重。考核的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期末试卷重点考查基本概念的理解、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其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课外作业,如方案设计、大论文、小论文等,占总评成绩的50%;口头汇报中的表达能力,即方案设计的讲演占总评成绩的2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对课程的投入,还能提高学生在总体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了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6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美国在航天器研究的多数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我国航天器研究起步较晚,有许多地方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所以对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开展双语教学的不同阶段确定在教学中英文所占的比例,同时以此为主要依据调整学时分配。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为主要教材基础上,再给学生推荐一本国内出版的教材,即《航天器系统工程》。该书由航天五院总师谭维炽和胡金刚主编,他们组织十几位专家参考国外教材“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的编写模式,并结合中国航天器研制背景,编写出版了本教材。这两本书的编写思路和技术用语基本类似,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不用把精力浪费在学习不同称谓的专业词汇上。

另外,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英语或者专业知识,而是用英语去认知航天器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接受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Peter Fortescue,John Stark,Graham Swinerd.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4th Edition[M].WILEY,2011.

[2]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EB/OL].www3.inperial ac. uk /ugprospectus.

航天知识问题第4篇

航空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航空法学以一般法律原则之外的航空特殊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并不研究一般的民事、商事、行政或刑事法原则。这使得航空法学首先是一门法律之中的特殊学科。作为特殊学科的航空法具有逻辑自洽的特性,无需借助其他学科来完善其特殊性。超越特殊性的规则属于一般法律原则与制度,不属于航空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从航空法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航空法学虽然包含多个部门法学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基础是以追溯的方式而非自然积淀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其认识论基础是航空法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部门法的原则性。航空法学是以航空法特色为核心支撑的,没有航空法特色,就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则以航空法学为核心培养内容,并根据其培养内容需要而设置培养计划,因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是应航空法学及上述航空法特色而设立的法学专业,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具有以下几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培养目标与普通法学培养目标不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不同于一般部门法的特殊航空法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而不是培养理解和掌握一般部门法基本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二是培养内容以航空法特殊制度为核心,辐射普通法学知识,而不是以普通法学基本制度为基础,简单叠加航空法课程。三是所设置的课群是以将航空知识与航空需求作为其前提的跨学科课群为主的完整课程体系。当然,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但至少应当满足上述三个特征,否则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在对航空法的特色、航空法学特色的准确认识基础上进行。然而,就目前试图建设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大学来看,尚未有基于上述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下文以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来分析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合理的建设路径。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着力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院校虽有四五所,但以中国民航大学最为突出。故此,以该校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蓝本研究其得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实证素材。早期的中国民航大学并没有法学专业,但为了满足让民航人才懂一些航空法律知识的目的,开设了简单的航空法课程。之后,学校认识到航空产业对于航空法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作为民航专业院校的角色定位,决定设立法学院,并在此后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等工作中,逐步认识到民航大学的法学院应当是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院,而非以普通法学为教育目标的法学院。这一点为包括学校教师及各层次评估专家所认同。“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因此,着力培养航空法特色人才成为该校法学院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对航空法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专业建设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朴素的1+1 培养模式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为突显民航法特色,民航大学法学院对本科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了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法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普通法学专业课程外,还专门开设了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民航法律实务等航空法模块课程”,[3]并将此作为其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来理解。然而,此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不能满足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一般的部门法教育基础上进行航空法教育的1+1 模式的设置前提是:航空法学是需要在普通法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模块教育。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航空法学仅仅涉及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的特殊规则对航空活动的规制,其特殊规则之外的普通的部门法知识仅仅在航空法未有规定时才作为补充对航空活动予以规制。从法律发展历史来看,除航空法外,各个部门法的历史均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在发展过程中,航空法并未被列入法律发展的“计划”之中,因此才有了在今天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有土地者拥有上至天寰下至地心的权利”的法谚。换言之,航空法的出现是出乎传统法律意料之外的,传统法律并未为航空法准备足够的养料。航空法唯一的养料来自于另一个同样充满特殊制度的法律部门:海商法。因此,航空法拥有自洽的逻辑体系,无需去向一般部门法寻求知识基础,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逻辑推演与一般部门法建立特殊法与一般法之间的适用逻辑。换言之,今天的一般部门法知识之所以可以构成航空法的知识补充,是因为航空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仍植根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因而需要在特殊制度之外关照普适性规则的作用。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并非是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简单叠加,此种模式忽略了航空法本身的特色与发展历史,与航空法特色教育所需的基本模式不符。第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目前,在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中,承担航空法学特色教育任务的课程主要是以下几门:《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与《民航法律实务》。这些课程是在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的基础上叠加设置的,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航空法特殊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首先,课程设置应以航空法学为核心,而不是以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否则,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普通法学人才,绝不能说因为多学习了几门重复性很高的航空法课程就是航空法特色人才。其次,课程设置应当构成完整的航空法学科体系。在目前民航大学所设置的五门课程中,《航空法学》是对航空法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的简介性课程,而其他四门课程中,只有《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构成航空法学体系的一部分,而其他应当具备的课程,如《通用航空法》《宪法与航空》《航空侵权法》《航空行政法》《航空合同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航空物权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等航空法学体系应有的大量课程却未能设置。很难想象在课程内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是航空法特色人才。第三,课程设置应当满足航空法实践的需求。“法律实践的需求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内容,而法学教育的展开又将影响法学的学科建设”。[4]目前,航空实践中最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集中在通用航空、航空融资、航空劳资关系、航空安全运行法规与标准、空域制度、承运人、机场与旅客纠纷以及涉外航空法律服务等方面,然而民航大学所开设的航空法课程远远未能涵盖这些重要领域。不能培养解决航空现实法律问题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有特色的专业。

第三,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僵化。民航大学的教学计划一般四年一次小的修改,大的修改则需要由学校确定修改幅度、条件和时机。同时,法学院教师设置课程自由度较小,课程设置完全由教务处决定。而教务处组织的专家在确定是否设置选修课方面缺乏法学专家,导致新申请的航空法课程往往被砍掉。笔者就曾申请过《航空货物运输法》课程,但最终无疾而终。之所以开设该课程,是因为目前所有航空法课程都主要讲授旅客运输规则,并不讲授货物运输法律。而事实上,我国几乎所有开设航空法学的大学均将注意力集中在旅客运输法中,航空货物运输法都一笔带过。而航空货物运输随着电商的兴起正在勃发生机,故此,忽略航空货物运输法既是对实践的冷漠,也是对航空法学体系完整性的无视。教学计划的僵化与课程设置程序的不合理,导致航空法学的特色课程无法通过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社会实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难以培养符合实践需求的航空法特色人才。第四,法学教师缺乏航空法或者其他运输法律背景知识,影响对航空法学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对于普通法学专业毕业的法律人而言,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就是两个新的专业,他们利用以往所学的普通法学知识完全不能理解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知识,而需要重新学习,这是由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然而,民航大学法学院的多数教师没有运输法律的知识背景,对航空法的理解多从民法等学科的知识视角出发,往往产生偏差。在此种境况下,如果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航空法知识系统培养,进行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三、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路径如何革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无疑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点。航空法及航空法学的特色使得其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及其学科。因此,针对航空法特色的法学教育就必须以对航空法特色的充分把握为基础,以现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设立以专业建设目标、课群设置、教育模式与师资培养方案为主要内容的培养体系。第一,在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新的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前述对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描述,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确立这样的建设目标:设置具备航空法学学科完整体系的课群体系,将1+1 教育模式转向航空法学向普通法学辐射的发散模式,培养能够解决航空活动中的现实法律问题并掌握通识性知识与航空法学知识的学生,拥有一批航空法专家型教师。上述专业建设目标抛弃了一些虚无宏大的目标,选择了距离我们最近又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以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设置课程,顺应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内涵与特征,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课程应当以完整的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进行设置。笔者以为,应当将普通法学的16 门主干课程融入航空法特色课程之中,亦即将航空法特殊制度与相应的普通法学课程相融合设立课程。首先,《法理学》《中国法制史》《航空法学》与《宪法与航空》应当作为航空法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将《法律英语》课程改为《航空法律英语》,亦列入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地理与大气物理概论》《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作为通识课程。之所以开设通识课程,目的在于为航空法特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如地理知识对于航空知识的理解不可或缺,而历史知识对于法律而言更是理解法律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必需储备。而以《民航概论》《航空运输》《航空史》作为专业背景课。上述课程亦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模块。此外,结合普通法学主干课,开设《航空刑法与刑事诉讼》《航空民商事诉讼与仲裁》《航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航空知识产权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国际航空合作与竞争法》《航空侵权法》《航空合同法》《航空物权法》等课程,作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必修课。《航空安保法》《航空保险法》《通用航空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航空环境法》等作为专业限选课。而《商法》《经济法》《法律职业与伦理》《法律谈判》等相关课程则作为专业拓展课,列入任选课模块。上述课程包含了法学主干课,却是以航空法学的特殊知识与相关课程充分融合的方式展开。至于实践课程的开设,下文另有述及。第三,理论教学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归纳与演绎逻辑为宏观模式,实践教学从“旁观者模式”向“自体验模式”转向。对于前述课程的教授,不是航空法学知识与法学主干课程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讲授航空法知识,扩及法学一般知识,形成“特殊向一般”的归纳逻辑。此种讲述方式符合法律演进的过程:众多个别事实的重复导致规则的形成。比如《航空合同法》在讲旅客运输合同时,会讲述旅客运输合同与一般合同订立的基本差别,进而阐明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其在旅客运输合同中的认定,避免了合同法知识太散、无法聚焦于航空运输合同制度的问题。在1+1 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了《合同法》之后,并不能自然地推演出旅客运输合同的订立模式,因为电子订票系统与传统合同订立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航空法学的很多特殊制度是一般的部门法规则所不能演绎出来的。因此,新的课程设置同时关照了知识递增的两种读书逻辑并体现了航空法学的专业特色。

第四,法学教育一直表现为一种“旁观者模式”,即“学生读书本上的法律规则,评价和分析他人的行为法律效果。因此,即便是我们采用所谓案例分析的模式,也无法摆脱隔靴搔痒的无奈,学生始终无法体验行为与法律结合的规则效果。多年来,无论我们如何改革,似乎‘旁观者模式’一直是个让人沮丧而无法摆脱的范式”。[5“] 在法学理论研习时,将自身经历或处理过的案件进行法律模拟评价,以判断自身当初行为的正当性,从而提高法学素养,这种法学教育模式以自身体验与法律再评价模拟为核心,可以称之为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以下简称‘自体验模式’)”。[5“] 自体验模式”将案件旁听、案件模拟剧(非简单的模拟法庭,而是包含案件整个发生过程的回放式重演与审判模拟相结合的剧场化过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企业等航空实务部门的实践等作为重要的课程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教育革新的资源之一,潜在的(至少)也是反对传统法学院课堂威权主义和内容贫乏的方式之一”。[6]民航大学也曾开设诊所式教育,但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基本的教育工作并未展开就已黯然退场。这不是因为该种教育模式不好,而是未被列入教学计划,缺乏制度保障,今后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当注意吸取以往的教训。借鉴美国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与我们的实际,该教育方式应当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至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以课程方式跨两个学年与至少一个暑假为期开设。同时,将目前的毕业实习改为航空法律社会调查。上述“自体验模式”的建构避免了“旁观者模式”的弊端,以回应霍姆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的经典论断。

航天知识问题第5篇

作者简介:鄢建国(1980-),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卫星大地测量。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面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授课内容包括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卫星导航定位基本原理与算法、时间与坐标系统基本理论、导航定位误差源、周跳与整周模糊度解算,以及测量数据模型及其组合。卫星技术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知识需求,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区别于常规的逐课讲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的教学目的

该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为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对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了解与认识,为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导航定位技术问题提供基础。基于这一考虑,授课中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重点,介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在这一课程的讲述中,以最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为例进行了讲解。

2课程的主要内容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内容庞大,涉及到了大量的几何大地测量和天文学的基本概念,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困难。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授课内容,在教学上依照“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将授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该授课内容为一综述性质,目的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与爱好。在讲解是,重点讲述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导航和定位两个领域中的应用。导航针对的用户为低精度用户,在不同的载荷平台,比如手机、车辆、无人机等有广泛的应用。以手机用户为例,通过实时定位,可以和电子地图结合起来进行导航,这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较为吻合。对于定位则主要给出了国家陆太网络、三峡大坝形变监测、地震监测等例子,突出了导航定位系统在当今地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最后对GPS之外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GALILEO系统和我国的北斗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当前的卫星导航系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 时间与坐标系统。这一部分是大地测量学科和天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这一部分的讲解主要是弥补非大地测量专业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不足。对于大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接触到的时间系统局限于北京时,坐标则为我国北京54或西安80坐标系统。在授课中,对时间系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以恒星时和太阳时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平时间系统和瞬时时间系统的转换关系,以及基于天文观测的时间系统和原子时标的融合。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学生能对时间系统建立较为系统的认识。对坐标系统的讲解类似,在讲解中,同时贯穿描述坐标系统转换中需要的转换参数的求解,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加强学生对导航定位系统科学应用的感性认识;

3. 测量模型与观测值组合。以卫星导航系统发射的载波和伪距信号为例,讲解了卫星导航定位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建立基于卫星开展导航定位的基本算法模型。通过伪距给出的简单定位模型,引入载波相位的测量模型。结合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征,给出了周跳和整周模糊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了卫星导航定位的优势,以及需要客服的难点。基于单个卫星和测站测量模式的介绍,推广给出了卫星和测站之间的差分组合测量模式,建立了不同组合模式具有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了不同频率和不同测量类型(伪距测量和相位测量)之间的组合。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定位的概念,同时引出问题,为后续授课做好铺垫;

4. 误差模型修正以及周跳和整周模糊度解算。在前面授课的基础上,针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给出了不同类型的误差,以及相应的模型修正。卫星导航定位中最主要的误差源包括接收机、卫星钟差和传播路径时延。结合信号传播特征,给出了电离层和对流层的误差影响特征以及模型修正公式,同时呼应测量值组合中消除电离层的内容,通过这种前后呼应的授课模式,加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针对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处理中的核心问题,周跳探测与整周模糊度修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讲解。考虑到学生的背景,侧重讲解了解算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弱化了复杂的数学理论部分。

除了以上四个核心部分之外,还穿插安排了讲座报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一点带面、前后呼应”的原则,在授课中通过给出一个关键的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同时在不同授课内容中前后呼应,实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顺利掌握,对卫星导航系统有一清晰的认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授课模式改进

对非大地测量专业的学生而言,单纯的基础理论授课显得较为枯燥,对于知

识的接受和掌握会带来困扰。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授课中采用了以下两个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专业背景,邀请领域专家做报告

通过邀请领域专家做专题报告,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的重要途径。考虑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们邀请了研究南极动力学的专家,做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南极科学中的应用的报告。该报告给出了GPS在南极Dome A地形测量和冰流速测量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给出了GPS在南极气象、电离层、遥感影像等中的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航天知识问题第6篇

神舟十号的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应用飞行的新时代。10时11分,太空授课正式开始,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因此,在这里我们教师上一堂有关介绍航天器与太空知识《太空梦》有积极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神十飞天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能与我们的物理知识有效结合,其中设计信号传输通信电磁波,火箭升空过程的能量转化功和能,真空中的光现象,声现象.失重状态下物体的运动.大气压强以及物理的物态变化的结合.以带领同学们遨游太空的形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提出和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角,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声现象、光现象 、力和运动、 能、 电磁波传送信号、大气压强、 物态变化等知识,具备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对航天问题较感兴趣,对火箭和太空生活的知识有所了解,但还不深入,有迫切了解航天知识的愿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2)知道真空中的声光现象,以及太空通讯,太空垃圾问题

(3)探究力和运动关系,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得正确性(4)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力与运动关系。(2)通过问题设置和交流,复习巩固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2)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太空探索所做的努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介绍航天航空领域的成就以及太空实验现象

(2)通过航天过程问题探讨,巩固相关物理知识

【教学难点】

太空实验现象的物理原理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展示与对话相结合。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新闻会

发言组上台展示图片和讲解 回答他学生提问。

【教学用具】

长条形状气球、方便面盒、温度计、开水、剪刀,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及展示台等

设计预习环节

将与神十相关初中物理现有知识罗列出来

1、飞船升空,降落

2、宇航员太空生活

3、太空中的声光通讯

分组完成相应问题资料收集以及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和网络收集视频及图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交流扩大知识容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引入课题

播放“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全程精彩回放”视频,人类一直梦想能够在太空中遨游,古代就有人尝试用各种方法飞向天空,但均以失败告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终于从梦想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了现实。

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 师:通过播放神舟十号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的航天技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交流后进行新闻会

发言组上台展示图片和讲解回答他学生提问

1、神十火箭升空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火箭的工作原理,展示神十升空瞬间大量气体排出图片。

教 师:当时的场景在6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令人叹服。科学的探索是艰难的,曾有无数先驱者,为此付出了心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值得同学们敬佩和学习培养学生为科学敢于奉献精神品质。

进行实验:将手中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释放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气球向前冲,

发言人:力的相互性,这些向下喷射的气体给空气向下的力,带动空气一起向下运动;同时空气给它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其减速。

从能量的角度:火箭升空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由化学能转化机械能,同时摩擦生热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整个过程机械能不守恒,能量守恒。返回舱返回地面时通过与大气层摩擦以及打开降落伞方式,减少它的动能,使他安全落地。

学生提问:火箭升空与返回舱落地都会与大气层摩擦生热产生高温,我们怎么保护卫星以及宇航员安全?

采用的隔离方法,火箭的外部都有隔热层,尤其是火箭头部的整流罩,就是为了防护头部的卫星被烧毁而设计的。

学生实验:方便面盒倒入开水,温度计测量外部温度比内部温度低,撕开方便面盒发现由内外两层纸中间空气隔离导热慢。

学生提问:另一方面它为什么在高温时,会有不燃烧和隔热的性能呢?

如果再在这类耐高温的树脂中,加入一些无机填料(如二氧化硅、云母粉、碳硼纤维等)和升华物质(如氧化硒、硫化汞等)其中涂层中的升华物质可以吸热降温。

2、太空生活

发言组上台展示图片和讲解回答他学生问题

(1)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

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重力,把物体拿到空中静止释放后,物体并不能静止在原处,而是要落下来。太空是一个几乎不受力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物体都可以随拿随放,

大屏幕播放视频:有趣的太空生活。

图片展示讲解同学提问。

航天员在太空舱中给他一个速度将一直运动下去;

太空中的小球实验:小球在不受力作用下,总保持静止,对比地球小球受力运动,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观看后请学生尝试在教室内再现以上的某个情景,结果物体运动形式不同。

学生提问:宇航员怎么睡觉,在太空睡觉与我们平时睡觉有什么不同?

发言人: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是没有上下之分的,所以,宇航员睡觉时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站着躺着都一样。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成弓状,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觉,身体稍为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舒服得多。在太空中飞行,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

问:睡觉时,仪器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我们可采怎样的方式减少噪音?

学生回答:用戴上耳机。是利用减少噪音方式中从声源处减弱。

学生提问:宇航员怎么淋浴?

发言人回答:长期航天的空间站内配有航天浴室。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才会源源不断流出来。洗澡时水不会自动往下流,洗完后要用泵将空气和水一起抽走,利用大气压强差。

学生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上厕所?

人紧贴坐在马桶上用泵将排泄物抽走利用大气压强原理

3、太空中的声光通讯

学生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怎么交流,他们与地面怎么交流,这次的太空授课通讯是怎么实现的?

发言人回答:宇航员在太空真空中是不能直接对话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电磁波可以,这次的太空授课通讯是将电磁波信号从天宫一号直接发到中继卫星上再发射到地面接收站过程,这次太空授课主要基于天链一号3颗卫星提供的中继卫星系统,数据中继卫星不同于传统的通信卫星,它必须要解决高速运动的卫星之间的捕获与跟踪,对精度要求极高。

天宫一号将信号直接发到中继卫星上比直接将信号发射到地表基站再依次传输信号方式简单降低成本。

课后作业:

航天知识问题第7篇

关键词关键词:CMM;软件配置管理;B/S;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8002003

0 引言

软件配置管理(SCM,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为软件开发提供了一套管理方法和原则[1]。它控制着整个软件系统的演变过程,其目标是对从软件项目启动开始到软件报废为止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学科。根据IEEE标准中软件配置管理的定义,配置管理系统以版本管理、变更管理、状态统计和配置审核这4种基本功能的具体实现,对软件开发进行标识、控制与管理[2]。

基线和软件配置项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对象。基线(Baseline)即软件生存期中各开发阶段节点,只有通过变更控制过程才能修改它们;软件配置项(Software Configuration Item)即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是软件工程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项,如需求、测试计划和源代码等。SCM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对基线和配置项的变更进行标识、控制,确保变更正确实现,并向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变更。在软件全生存周期内,软件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而变更加剧了项目中软件开发者之间的混乱。SCM能协调软件开发过程,使得混乱减少到最小,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

航天软件一般是嵌入航天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机和控制处理机的核心软件。由于航天软件在航天系统中的重要性,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可修改性。航天控制软件是整个航天系统的控制核心,如果实时性不能满足,将导致各个分系统的运行混乱,无法完成预期任务。航天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更高,航天系统原则上不允许出错,然而航天总体对软件需求处于不断变更过程中。因此,在航天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处于可控状态。

航天软件系统庞大而复杂,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因此,航天软件产品必须具有较好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细化软件配置项、规范化基线和软件配置项标识,实现软件产品横向、纵向可追溯性,是提高软件可重用性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航天软件质量,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三库独立,应严格控制三库的访问权限,明确三库的备份方式。

1 概述

考虑到航天软件的特点和航天软件研制的现状,航天型号软件研制的基本阶段包括:系统需求、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软件组装测试、软件确认测试、系统联试[3]。考虑到航天型号软件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变更、重用性和验收交付工作,航天软件研制过程还应包括:软件更新与更改、软件重用和软件验收交付3个阶段。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对航天软件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实现的代码、参考的标准、产生的数据等软件产品识别成独立的配置项。为了实现航天不同型号的分系统软件配置项的重用性,本系统对各个航天型号软件分系统中共有的模块、结构、设计和规格说明等独立标识成配置项,独立管理,跟踪所有的配置项和它们的版本、记录、评审、批注等,跟踪全部更改申请和问题报告。

2 软件总体设计

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采用较为流行的B/S软件架构体系,包括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4个部分,如图1所示。4个层次之间相对独立,使数据显示、逻辑处理、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相对独立,对前台的更改不会直接影响到后台。4个层次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从客户端请求到服务应答显示的整个交互过程。

图1 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架构

表现层是和用户直接交互的部分,显示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将用户的操作转化成可执行的命令,传递给业务逻辑层,经过后台处理后的数据经过表现层转变成用户期望看到的表现形式。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主界面下分成库管理、配置项管理、基线管理、配置审计、配置状态报表和权限管理几个功能模块。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中枢神经,负责各种业务逻辑转换和流程的传递、控制。它接收客户端的命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将获取的数据传递给表现层。由于航天软件管理的严格性,对配置项和基线的出入库、变更、状态报告以及库和配置的权限设置有严格的控制逻辑。

数据访问层负责读取数据库中的各种实体数据,将数据按照业务逻辑的要求呈现出来。同时,响应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库中各种实体数据的更改。

数据库层是用来存储各种实体数据的数据库。按照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要求,需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3 数据库设计

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集中存放着配置信息和数据。数据库设计直接关系到软件的实现和系统性能,是系统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库、项目、配置项和基线的ER模型如图2所示。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给出简图。

图2 库、项目、配置项和基线的ER模型

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在库管理方面采用集中存储、分类管理、透明访问的策略,直观体现CMM中对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三库分离的软件配置管理需求[4]。从ER模型简图中可以看出,在一个配置库中存储着多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存储着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配置项。同时,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有若干条基线,每条基线中有若干个配置项,一个配置项也包含于多条基线中。

4 配置项管理

针对航天软件工程的特点,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配置项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项包括:标识配置项、维护配置项、配置项更改控制、配置项历史信息和配置项查询。

4.1 标识配置项

按照CMM的要求,需要标识每一个拟置于配置管理下的工作产品。根据航天软件工程的要求,航天配置管理系统中标识的配置项包括:航天软件研制规程(航天总体签发)、航天软件研制文档和代码等相关标准(航天总体签发)、航天软件开发中使用的工具、航天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文档、航天软件的实现代码。

本系统中配置项标识的命名规则为:航天型号_分系统代号_配置项类型_阶段代号_附加信息_版本号。配置项类型包括标准、规程、工具、文档和代码;阶段代号为航天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简称;附加信息用于细化和维护配置项;版本号用于版本控制。

4.2 维护配置项

维护配置项提供和维护每个配置项的描述。它表明如下内容:每个配置项的负责人、何时进行配置管理、每个配置项被分解为哪些较低层次的配置部件。

在配置项标识中的附加信息用于细化和维护较低层次的配置项。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来说,细化软件配置项必然会增加管理的代价。在航天软件系统中,对配置项进行子配置项的划分,能够实现对关键模块进行更好的继承。将关键子模块进行配置管理,既能够突出重点,独立管理子配置项,又可以通过配置项标识中的附加信息与父配置项加以区分和关联,如图3所示。

图3 配置项(总体)和子配置项(接口)标识

4.3 配置项更改控制

软件配置控制是一个对提出的配置项更改建议进行评价,并对已批注的更改予以协调实施的过程。对一个配置项的软件配置控制工作仅仅在它的配置标识建立并列入基线以后才能出现。软件配置项控制要求定义出修改每一个配置项所需要的权限级别,以及更改某一配置项要求的处理方法。配置项更改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配置项变更的基本流程为:变更申请人提出变更申请,软件负责人进行影响域评估,项目总师或者项目CCB(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配置控制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变更申请人提交出库申请单,然后总师审批通过后,配置管理负责人完成配置项出库,变更实施人实施配置项变更;配置项变更验证人完成对配置项的验证,生成变更报告单;总师审批通过后,变更申请人提交入库申请,总师审批通过后,配置管理员再入库。

图4 配置项控制流程

4.4 配置项历史信息

保持每个配置项的历史,足够详细地对配置项的配置管理进行记录,使得能够恢复以前的版本。

按照项目编号、课题编号、配置项阶段、配置项附加信息等,列出配置的家族关系。

4.5 配置项查询

配置项查询是配置项管理的重要部分,为了实现配置管理的有效性和软件的重用性,对配置管理查询设置操作权限是必须的。航天配置管理系统中支持对配置项的查询条件包括:按照配置项标识查询、按照配置项负责人查询、按照型号标识查询、按照课题代号查询、按照配置项类型查询、按照阶段查询、按照关键字查询等,这样可以实现按照客户要求,定制多种形式的配置项信息显示。

5 应用前景

基于B/S架构的航天软件配置系统,具有界面友好、管理规范、实用性强的优点。使用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系统对航天型号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够给航天软件的开发带来以下好处:

(1)解决多重维护问题[5]。在航天项目开发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并行开发的需求,采用配置管理,可以支持不同的开发人员并行开发。同时,采用配置管理活动能够系统化地标识版本,并控制版本的变更,采用统一的备份规定,可以避免丢失版本或不知版本。

(2)建立组织知识和过程财富。由于航天项目开发周期较长,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没有必要配置管理流程和工具,个人知识很难转换为组织知识和过程财富。

(3)便于项目成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经验表明,在航天型号软件开发中,越早发现缺陷和风险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代价越小。配置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可视性,使得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

(4)有效管理和跟踪变更。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能够实现对航天用户不断变更的需求实现记录、监控和管理。

(5)提高软件质量和重用性。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规范航天软件过程开发,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对配置项关键模块中的共用功能模块,识别成子配置项,加以独立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软件重用性。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陈志才.航天软件配置管理[J].现代防御技术,2001(6).

[2] IAN SOMMERVILLE.软件工程[M].第6版.程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 汤铭瑞.航天型号软件研制过程[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航天知识问题第8篇

一、培养选拔年轻人才要做到超前谋划、战略引领

人才队伍建设就像航天工程研制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布局。

一是战略上重视。早在上世纪60年代.聂荣臻元帅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就提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战略问题。作为航天科技事业的领航者,航天部门党组织始终把人才作为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和动力之源,大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年轻干部担任科研院所、工厂、型号领导职务。近年来,集团公司提出“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把领军人才工作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

二是超前规划。上世纪90年代,在“”前毕业的大学生即将大量退休、人才队伍有“断层”危险时.航天部门实施了大胆起用年轻干部、加速领导班子年轻化步伐和解决航天专业技术队伍新老交替的具体措施,有效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近几年,集团公司着眼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推进中国走向航天强国,未雨绸缪,及早分析队伍现状,特别是人才短板问题,规划面向未来5至10年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先后制定了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提出了五大人才工程和五大重点计划。

三是把握规律。集团公司历时两年多,调研了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术带头人、重点工程负责人等千余人,提炼并形成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阶段、工程牵引、协同成长等成长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又从总结科技领军人才成长案例入手,研究提炼了从骨干、专才、将才、帅才到大家等五个层次航天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角色定位和成长规律,形成了《航天科技人才成长之路——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规律》一书。该书不仅指导了航天人才成长,而且为全国广大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培养选拔年轻人才要坚持以事业为平台。在实践中造就

航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舞台。集团公司坚持人才与事业同发展,依托航天重大工程培养选拔年轻科技领军人才。

一是解放思想,大胆使用。集团公司在培养选拔年轻科技领军人才方面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重学历但不唯学历,重资历但不唯资历,在重大航天工程实施中尽早识别和发现科技领军人才的苗子并敢于委以重任。集团公司注重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型号研制为平台,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德才兼备、素质优秀的年轻人才参加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研制,赋予他们相应的责任和使命,使他们经受锻炼。加快成长。对于其中能力和实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通过实施让贤制、竞聘制、助理制,及时推举到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的岗位,选拔进科研院、所、厂的领导班子,腾位子、压担子、扶上马、送一程。

二是因材施用,重点培养。在人才队伍和年轻干部的培养上,集团公司非常注重年轻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对于一些有潜力的科技人才苗子,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向,再从政策到机制各个方面鼓励他们沿着各自职业通道成长发展。在此过程中,还会根据人才特征和客观因素的不同,随时予以关注和动态的调整,比如那些性格相对内向、甘于寂寞,同时对技术追求执着专注、精于钻研的,就帮助他们在专业技术上纵深发展,那些不仅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也可以向型号总指挥、厂所长方向发展。

三是多岗锻炼,全面发展。集团公司近年来非常重视通过不断加大型号之间、型号总体和分系统之间、各单位之间人才交流的力度,对年轻人才进行多岗位锻炼,促其丰富阅历,拓展视野,增强多领域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培养选拔年轻人才要坚持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布局和推进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以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航天部门将这种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在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年轻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是优化机制,营造氛围。为了更好地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从上世纪90年代的“小高工”政策到对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去年以来更是创设了百万元的“航天功勋奖”和20万元的“航天创新奖”,有效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同时,注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每当型号研制出现问题,各级领导总是主动承担责任,对科研人员给予宽容、理解和鼓励,帮助研制队伍总结经验、走向成功。

二是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尊重并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对人才成长给予最大的关爱,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条件。共建成8个系统级研发中心、30个专业研发中心以及1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构筑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成长基地和平台。同时,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和建立航天创新基金等方式,不仅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也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