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2 13:21:51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1篇

中国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一、前言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理想信念引导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理论支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富有朝气的群体。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探索“中国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梦”进高职课堂的前提分析

高职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状况如何?这是“中国梦”融入高职课堂的前提。本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为增强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

1.“中国梦”教育彰显历史新使命

调查结果显示:58%的调查对象能正确回答中国梦的提出时间;46%的同学知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根本目标;56%的调查对象认同中国梦的特定内涵是万众一心的共同理想、包容共生的博大情怀和中国特色的成功实践;36%的同学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分析可见,同学们对中国梦的内涵能够基本掌握,但普及面窄,认同度低,认识不全面、不深入。这表明将“中国梦”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将中国梦融入高职课堂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中国梦入心入脑,使广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圆梦历史重任,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热情宣传者、躬身实践者和坚定捍卫者。

2.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的桥梁

调查结果显示:35%的调查调查对象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中国梦,首先实现自己的梦想;64%的同学把建设美满幸福的家庭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和目标。43%的调查对象认为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48%的调查对象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分析可见:大多数同学梦想明确,对梦想的实现条件有清楚的认识。但同学们对梦想定位多停留在个人追求的层面,对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缺乏清醒的认识。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他的实现需要我们中国人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筑起“我的梦”与“中国梦”之间的桥梁,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梦”进高职课堂的途径思考

1.从“我的梦”到“中国梦”,“基础”课助力肩负新使命

如调查报告所示,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业、就业、理想都有明确的追求,但还不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从“我的梦”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道理。比如,精选湖南卫视的全民励志的百集70秒超微型记录片――《我的中国梦》部分内容,通过袁隆平、宗庆后、吴敬琏、莫言、李娜、陈道明等各界精英以及普通人追寻梦之旅,解构宏大的“中国梦”。与同学交流片中正在进行中的追梦故事,挖掘奋斗细节,激励同学们为梦想而努力拼搏。通过这样的案例,帮助同学们感受中国梦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懂得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从而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2.从“中国梦”到“我的梦”,“概论”课传递追梦正能量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90后的青年,他们有自己的绿色环保意识和时尚的低碳生活方式,该部分教学内容就从同学们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开始,通过讨论师生在环保问题上达成共识,然后通过一则时事新闻――“河南一工地为保护燕子停工,网友赞其为爱心工地”,引出我国当下推崇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进而向同学们介绍党的十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介绍完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之后,请同学发言:“我能为实现美丽中国做点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同学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虽然以宏大理论的形式展现出来,看似离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但恰恰是这些方针、政策、理论,反映的正是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同学们将“中国梦”与个人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让“概论”课传递出强大的追梦正能量。

3.“我的中国梦”,“形势与政策”课让梦想照进现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不仅需要进入课堂,进学生头脑,把“中国梦”变成“我的中国梦”,更需要青年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恰恰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形势与政策教学当中,将“中国梦”设计为一个主题调查报告:“我的中国梦”――做个梦想实现家。让同学们通过随机访谈、网络资源、问卷调查等形式去了解、认识、分析国内外一切与“中国梦”有关的信息、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梦”的认识,特别是能否实现、怎样实现、怎样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同学们从“中国梦”视角对中国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在追梦的大环境里,科学规划人生,勇当社会责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当前的中国给予青年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从而在青年学生当中凝聚中国精神与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动态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第一次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号召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二次详尽阐述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②

此前,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称:“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将人民致富的憧憬与更可持续的发展结合起来。”③书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无疑是对弗里德曼的有力回应。一时间,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周显信和卞浩在《“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中提到,“美国梦”在以人为本、公正平等、创新精神等方面能为“中国梦”提供借鉴意义。朱继东在《“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中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分别是:具体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根本价值不同;实现途径不同;实现目标不同;前景不同以及产生影响不同。乐黛云在《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中说到:“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红梅副教授则认为“美国梦”与“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有很大不同,美国梦的理论逻辑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而中国梦的理论逻辑是集体主义的“家国同构”。这些思考和论述都有助于我们利用“美国梦”这面镜子,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特色。

然而,作为系统的、大众化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梦”与“美国梦”不仅有着相互区别的静态属性,它们在形成过程和变化方式等动态层面上也大不相同。以下,笔者即尝试从“梦的延展”、“梦的统合”、“梦的扩散”三个方面,以动态的视角再次探讨“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一、 在梦的延展方面,“美国梦”是空间性的梦,而中国梦是时间性的梦。

梦的延展,是指梦想由小变大,由零散变得系统的过程。

“美国梦”更倾向于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伴随着领土的扩张,人口的增长和技术领域的拓宽。

无论是“五月花”号上搭载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到达美洲的德国农民,他们都是为了在美洲这片新大陆寻找到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因此美国梦从它的开端就具有着空间延展的特性。随着美国独立和西进运动,美国的领土不断扩张,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美国梦”也在广袤的领土上不断成长。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美国梦”的享有主体更加广泛。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梦”随着美国的国力和影响力不断膨胀。除此之外,美国人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疆域,从农业到工作,再到第三产业,美国人用技术的创新推动着生产的变革。时至今日,美国的商业触手已漫延到全球各地,为“美国梦”提供了广阔的延展通路。

相较之下,“中国梦”的则更倾向于在时间维度上伸延,伴随着观念的传承,理想的坚守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将“中国梦”界定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因此对于一些中国古代的梦想,如老子的“无为梦”以及孔子的“大同梦”,我们大可不必谈论。但“复兴”二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需要恢复怎样的“兴”?什么时代的“兴”?我们应该如何去“复”?在何种程度上“复”?这些都借得探究。古代中国盛世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疆域版图特别辽阔;二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④若以这种标准来看,中国现在主要需要恢复的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力。当然,要能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首先必须自己发展得好,于是,“中国梦”的理念便在“复兴”二字上得到了时间维度的延展。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不人不保暖”;从康有为的变法救国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无不在探索着民族复兴之路。“复兴”使梦想具有合理性,同时也指明了追求梦想的方向。

二、 在梦的统合方面,美国梦讲究“聚少成多”,而中国梦讲究“得大兼小”。

梦的统合,指的是个人的梦想变为国家的梦想,少数人的梦想演化成多数人的梦想的过程。

在“美国梦”概念中,梦的主体是个人,国家的梦想是个人梦想的集合。现代意义的“美国梦”为:在美国,每个人通过自己努力不懈的奋斗便都可以获得成功,过上理想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⑤这是一种极度微观化的,可以落实为每个人行动指南的梦想,它强调个人所应取得的价值和应付出的努力。国家是个人奋斗的平台,为个人追求成功,追求梦想提供环境支持。每一个人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每一个人梦想的实现就是国家梦想的实现。这种个人主义的梦想观固然不乏其弊端,正如思想家理查德?布隆克在《质疑自由市场经济》一书中所认为,个人主义破坏了世世代代所形成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秩序,崇尚自由、追求个人满足,倡导个人应从社会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等观念,使怎么地追求个人利益变成了从未有过的令人尊敬的行为。但总体上看,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由移民开拓的国家来说,个人主义梦想观有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而在“中国梦”概念中,梦的主体是国家,个人的梦想是国家梦想的产物。在致电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时说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种“得大兼小”的思想,是另一种将梦想微观化的途径,它同样将梦想落实为个人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超越了个人的成功,而直接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成功,国家与个人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实现后,个人的梦想自然会实现。这是一种“家国内构”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强调集体主义与在美国强调个人主义同样必要,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地域文化差距巨大的国度,如果推崇个人主义,放任个人利益的追逐,将会对社会组织形式和道德秩序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更应强调合作,更应强调共同的利益。这样才可以“得其大者而兼其小”,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至于因小失大。

三、 在梦的扩散方面,美国梦采用“案例仿效”式的人际传播,而中国梦采用的是“思想感召”式的大众传播。

梦的扩散,指的是梦想由一者传递给他者,由此处传递到彼处的过程。

当我们谈论美国梦时,我们通常能列举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如从学徒变成首富的亨利・福特;从演员变为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格尔伯格;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以及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身寒微,但通过勤奋努力创立了令人瞩目的事业,他们是美国梦实现者最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程度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梦想的传递者。人们尊敬他们,效仿他们的行为,在效仿的过程又有新一批的人实现了他们的梦想,这样一轮接一轮,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文化产品的传播对于美国梦的扩散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美国的报刊、电影和网络都带有深厚的政治色彩,无不在向美国民众和全世界宣扬着“美国梦”。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文化产品中许多是以鲜活个案为基础的,而这些个案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可以不断被验证的,因此才会具有说服力。

中国梦则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扩散形式,那就是“思想感召”式的大众传播。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很注重对国人意识的唤醒,并且这种唤醒多是利用大众媒介。如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一书,希望通过对新制度、新文明的构想来唤起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又如梁启超本着“欲维新吾国,先维新吾民”的思想,创立《新民丛报》。当然,在特定时期,我们也运用了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呈现“家国同构”的价值观,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以“思想感召”的形式来传递这种统一的梦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家国同构”的梦想难于以个案的形式呈现,梦想的实现是集体行为的结果,需要的是通力协作,而不是个人单干,这就使得它更适合于组织化的传播,而不是人际传播。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有谦逊的传统,不愿意过分宣扬自己的成就,特别是当这种成就涉及国家和民族时,更觉得应该淡泊视之。因而在中国梦理念的传递过程中,思想感召往往会比案例仿效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结]

从动态的角度来考量中国梦与美国,有助于我们看清它们的形成、演变和传播过程,认识到它们相应的背景和语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差异。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只要我们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批判地汲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智慧和思想成果,定能创造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的新范式。

注释:

①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展览时的讲话》,《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1期.

②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③ Thomas L. Friedman:《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纽约时报》2012年10月2日.

④ 石仲泉:《伟大的中国梦》, 《文汇报》,2012年12月1日.

⑤ 周显信、卞浩:《“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周显信、卞浩.《“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3年第2期,15-19页.

[2]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2月,58-65页.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3篇

(外交系 李未)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并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对此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正如同志所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长久以来,我们都在谈论“美国梦”,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谈论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包括***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共同愿景、共同意志,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发展国家、振兴民族的热情。它的提出无论对于推进当前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还是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但是,我想,单单一个价值理念的提出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一价值的精髓渗透进我们当前已进入深水区、难度不断加大的改革中,如果不能让普通民众切实地体会到“中国梦”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福利,如果不能使每一个中国公民充分享受到制度与法律对权利的保障,如果不能给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提供只要努力,就能够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开拓精神去实现梦想,创造新生活的环境和机遇,那么“中国梦”的实际社会价值就必然会大打折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中国梦”,应该既是具体到社会点点滴滴可以触摸的梦,又是根植于13亿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的文化根基与道德情操之中的梦。我理解的“中国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梦”的主体,是13亿中国人民。党在十六大时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出“人”是一切施政者行动的根本。只有把人作为政策的首要关怀,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彻底地激发出人民的创造力,从而建成强盛的国家。这是中国自古传承的治国智慧,更是指导我们今天政治实践的准则。因此,“中国梦”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契合,“中国梦”的主体首先应是13亿人民,或者说13亿个体。只有个体的才能得以施展,个体的权益受到保障,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凝聚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所以,“中国梦”首先应该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让每个个体都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更好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中国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实现这样的“中国梦”则必须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社会公平,而要做到社会公平,则必须靠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当今,住房难、就业难、受教育难、就医难都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户籍制度、劳教制度亟待改革,腐败、违规执法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路上的巨大障碍,解决不好,会极大挫伤民众的信心和期待。

第二,“中国梦”应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根本价值理念的缩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今天的“中国梦”必须体现对中华传统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失去了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必然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迷失自我的民族,而失去了文化纽带的“中国梦”也必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它的社会感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我认为,真正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支撑,要有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为内核,要以几千年来中华文明逐步锻造的道德情操为依托。

最后,“中国梦”应是为世界造福的梦。“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仅只表现在“中国梦”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促进共同繁荣,更体现在中国是维护地区稳定和全球安全的重要力量,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除此之外,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世界对中国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任。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实现世界和平也是中国人梦想的一部分,我们应以“中国梦”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8-01

一、目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在《纽约时报》发表《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称“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中国梦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问题。“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时候,身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和青少年,激励他们投身实现中国梦会加快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现代化。

二、方法

同志指出:“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如何激励青少年投身实现“中国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教育,帮助青少年坚定梦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想,也是青少年的梦想。把中国梦的教育宣传带入青少年的课堂,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激励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怀揣一颗“中国梦的心”。

2.大学生以身作则带动青少年。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社会实践任务交与大学生,走进中学校园,带动青少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教育阵地化。双方而强化大学生与青少年的中国梦责任感。

3.为青少年和大学生搭建提供追梦的舞台。随着国家的发展青少年与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为了更好的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认知、了解和学习中国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鞭策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

4.联动协调青少年和大学生与家长、老师间的互动。青少年和大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家长和老师给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加以指导,这样可以让青年学生从中收获许多经验,家长与老师也会更加了解新一代的思想观念。

5.帮助青少年与大学生树立中国梦意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百姓幸福,这是我们的中国梦,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同志在提出中国梦时对青少年寄语:“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所以说,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确保青少年树立中国梦意识,这将必然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三、结果

为了投身实现中国梦,青少年与大学生将自己的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胸怀中国梦、而向未来、脚踏实地的学习。而对青少年与大学生都还身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的局限,因此,必须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去走入社会,根据各自的专业实际,去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去发现现实的问题,然后去根据自己所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脚踏实地,立足国情,立足自身观实,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牢固专业基础知识。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为实现中国梦一点一滴的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提高国民幸福感而奋斗。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5篇

一、“梦”里有什么

是什么?“梦”里有什么?有一种代表性的回答是: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由、民主、人权。从一般意义上看,抽象地看,民主是个好东西,人权是个好东西,自由何尝不是一个好东西!如果把理解为自由、民主、人权的汇聚,那么,当然也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从行为、过程和历史来看,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人权,特别是,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例如,1899年,梁启超在《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中认为,是君主立体的简称。英国式的有君主、有宪法、有议会的政治,就是梁启超眼中最理想的,甚至是唯一的。梁启超的“梦”其实就是“英国梦”。再如,鉴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孙中山提出了“以俄为师”的口号。在孙中山看来,俄国的政党政治比英法美的政党政治更进了一步,因而,俄国式的政党政治就成为孙中山向往的政治。按照孙中山提出的从“军政”到“训政”再到“”的路线图,孙中山的“梦”虽不等同于“俄国梦”,但在他的理论逻辑中,“俄国梦”实为“梦”的前奏,“梦”必须借助于“俄国梦”才能实现。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梦”有时是“英国梦”,有时又是“俄国梦”,等等。这就表明,的形态、的实践过程是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怀有截然不同的“梦”:虽然都在说“”,但你此时此刻梦想的,可能完全不同于他人彼时彼刻梦想的。可见,“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清晰的、具体的梦。

就世界范围来看,民主政治的实践不可能是单一的。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包括宪法的设计、议会的体制、司法的框架,尤其是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表达、对于人权的保护等,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根据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实践,都不可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图那样简单、那样随心所欲、那样天马行空、那样无羁无绊。

这样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状况,其实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博弈的产物,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经济状况、信仰方式等诸多因素。因此,严格说来,一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形态只能在各种主体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到。在民主政治建设上,试图东施效颦式地模仿某个国家,很少有成功的;对于像中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在一些立言者的笔下,只要建立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制度或违宪审查制度,就可以实现理想中的权力制衡,就可以消除权力腐败,就可以建立清廉政治;只要建立了县长、省长以及国家元首的直选,就可以实现理想中的民主政治,等等。这种“只要如何,就能怎样”之论,看上去逻辑性很强,因果关系也很清晰,其实是把复杂的问题进行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政治体制的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那种一蹴而就的思维模式,那种以憧憬代替行动的思维模式,虽然很明快,也很痛快,但很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二、“中国梦”高于“梦”

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应当看到民主、自由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在民主的旗帜下,有代议民主,也有协商民主,有直接民主,也有间接民主,还有其他类型的民主;在自由的旗帜下,有积极自由,也有消极自由,还有其他类型的自由。民主、自由的这些不同提醒我们,要以差异、共存的思维看待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梦想,不同国家的梦想应当“美美与共”。在当前的语境下,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说,“中国梦”与“美国梦”就应当“各美其美”。那种以“美国梦”来代表“梦”,再以“梦”来代表“中国梦”的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也是一种“懒汉思维”。试看这种思维模式背后的逻辑:因为美国有总统与州长的大选,所以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选;因为“美国梦”代表了“梦”,所以“梦”就可以代表“中国梦”……诸如此类的逻辑,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

那么,“中国梦”到底是指什么呢?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回答是:“中国梦”是对中华文明的现实坚守和未来进行的想象与憧憬,或者说,是对中华文明未来形态的描绘。“中国梦”的内容,就是中华文明的方向。“中国梦”之所以是“梦”,就在于它还没有最后完成,还没有最后实现,还有待于中华民族去追求。这样的“中国梦”,显然不是“”一词可以概括的,不是“梦”可以指代的。

在这个问题上,福山的“文明终结论”提供了不同的、同时也是颇具诱惑力的解说:美国式的文明形态已经展示了其他文明的未来或最后归宿,中华文明的未来当然也不例外。福山的这种言论,实为当代中国的一些立言者以“梦”指称“中国梦”的依据。然而,正如前文所言,政治是多元化的,文明是多元化的,多元文明之间的共存、竞争甚至冲突必将长期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梦”或中华文明的未来图景绝不是福山的“文明终结论”所能够解释的。这既是“中国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问题。

三、对“中国梦”的信心从何而来

理解“中国梦”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形成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中国梦”就无从谈起。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起对于中国文化及其未来的信心。文化自信的依据在哪里?对“中国梦”的信心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大历史”可以为“中国梦”的信心提供依据。

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西方文化”的冲击。第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从东汉到魏晋再到隋唐,几百年之间,佛教文化全面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世界。无论是在统治集团还是在民间社会,佛教文化都拥有广泛而真诚的信奉者:每个地方都有寺庙,佛教大师备受尊崇。但是,即便如此,佛教文化是否从根本上征服了中国?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佛教文化虽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但中国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变成佛教文化。相反,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使中国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准确的说法是:不是佛教文化征服、取代了中国文化,而是中国文化转化、吸纳了佛教文化。

19世纪之后,中国文化第二次遭遇了外来文化,就是欧美基督教文化。在甲午战争前后,这次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中国人带来了“乾坤颠倒”般的震撼,中国人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信心开始动摇。从那以后,文化上的不自信,成为中国难以摆脱的一道阴影。但是,欧美基督教文化同样不会征服中国文化,它同样会为中国文化所转化、所吸收,并成为中国文化在当代和未来自我更新、自我生长的添加剂或营养品。

在近期内,欧美文化看上去很有魅力,似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终结”或“终极形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从根本上看,中国文化虽然会吸收欧美文化,但中国文化不会变成欧美文化的复制品。中国文化在吸纳了欧美文化之后,只会变得更丰富、更具包容性,同时也更有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据,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四、如何认识“中国梦”

我们以“中国梦”指代中华文明的未来,那么,这个未来的图景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对“中国梦”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从“中国梦”的文化渊源来看,面向未来的“中国梦”是不同历史时期多种渊源汇聚、融合的结果。这就像一条大河,总是汇聚、接纳了多条支流才成为大河一样。“中国梦”也是这样。“中国梦”最早的源头,书写在像《山海经》这样的典籍中。《山海经》中的夸父、刑天、精卫、女娲,承载了最早的“中国梦”。后来的周公、孔子、董仲舒,都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中国梦”。佛教传入中国后,慧能表达了当时“中国梦”中最精微的部分。再往后,朱子、王阳明又在中国文化吸收了印度文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对“中国梦”的重新表达。晚清以后,随着中国迈入“万国”时代,欧美文化全面传入中国。在这样的时代,“中国梦”作为中国未来的理想图景,必然会打上欧美文化的痕迹。尽管如此,“中国梦”依然是“中国梦”。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27-01

当前各高校正在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契机,并有效利用好这一载体,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由此可见,“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将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本质,深入了解“中国梦”的提出过程及深刻内涵,将有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的崇高精神。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借助“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高职高专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三个自信”。

第三,“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树立远大理想。

崇高的理想是青年大学生勇往直前的风向标,只有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梦”的实现和国家命运、社会发展、个人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愿意为实现理想而付诸努力。对于那些没有远大理想或理想不够崇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调整自己的理想,重树自己的目标,使自己的理想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体要求。

2 “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因此,“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也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按章节融入相关“中国梦”的内容进行讲授,以达到把“中国梦”的教育做到“三进”效果。

例如在高职高专学生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适应人生新阶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等章节内容,融入讲授“中国梦”与个人梦;也可以可结合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的话题,让学生懂得:中国梦也是一种理想信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奋斗的最终归宿,每个中国人都应以“中国梦”统领个人梦。通过这些讲述和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之间并不矛盾。

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尝试着阐述几代领导人的“中国梦”思想;在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也融入“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的三大路径和“两个百年”目标,以此丰富和拓展课程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高职高专学生撑起了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在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方面,主要讲述有许多有关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可以将“中国梦”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述和讨论。

在实践教学方面,三门课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可以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践行“中国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发展,来印证中国梦既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3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之外,还要将“中国梦”融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1)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职高专院校要整合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资源,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要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党团、社团活动宣传“中国梦”。在学生党团、社团活动中,通过举办各种“中国梦”理论讲座、晚会、征文、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提高“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宣传“中国梦”。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通过网络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有效发展网络教育的便捷、高效等作用。所以,要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手段开展“中国梦”方面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微博、论坛、飞信、QQ群等方式加强和大学生交流,促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4)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中国梦”教育氛围。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规范行为、完善个性、发挥创造力等作用。这种文化氛围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产生着潜在的教育,并使他们不断地调节行为规范,进行自我完善。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对“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在学校宣传橱窗、教室板报、建筑物室内外墙画等一切校内媒介物上,宣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从而营造出“中国梦”教育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何菲.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8).

[2] 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3] 唐姗姗.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武夷学院学报,2013(3).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0-02

一、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着重把握的主要内容

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1]。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潮头,着力把握好“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内涵、方向和主要内容,努力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传承、引领作用。

1.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党的十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入宣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引导广大师生脚踏实地,不懈奋斗,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中国梦”。

2.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关键任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入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宣传“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激励广大师生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集起推动科学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深入宣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面貌发生的新的历史性变化;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鲜活经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教育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4.深入宣传“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与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任务。就高校而言,中国梦就是“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终将要以教育强国和成长成才的实践来体现。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要加强“育才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将爱国精神、民族情怀、事业心、责任感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科研、融入育人实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于每一位高校学生,要加强“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等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2]。

二、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注重把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个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个人梦构成了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构筑又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舞台。“中国梦”离不开个人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搭建平台。就高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和服务师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良性互动[3]。

2.坚持系统把握、融合推进。“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高校只有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这个体系,“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才会收到实效。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深入学习宣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盘考虑,科学规划,融合推进。

3.坚持突出重点、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要抓好党员干部、普通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等主要对象,根据干部师生不同群体,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抓住高校课堂的知识教化、社会活动的实践外化、校园文化的熏陶内化、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环节,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努力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3]。

4.坚持着眼长远、持续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绝非一日之功,各高校应着眼长远,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有机结合,把“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力量负责贯彻实施“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教育环境。

三、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1.以理论武装为重点,进一步坚定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要将“中国梦”的学习纳入校、院(系)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学习培训课程,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高校专家智力资源,深入开展“中国梦”宣讲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模式,采取自学、互学、共学、研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普通党员和教师学习,使学习宣传教育覆盖到各个层面、群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牵引,不断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向深入。高校应不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组织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演讲,“我的中国梦”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参与“传递青想、共话民族复兴”百万大学生网上接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每一名师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敢于担当,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把握。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把“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通过坚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明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实践平台,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践行美丽梦想。要通过系列梦想实践活动,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真正根植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将师生的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具体的爱党爱国行为,深化师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断增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总结、凝练、培育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价值观为先导,以构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为依托,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精心组织高校师生开展文艺创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开展文化课题研究,有目的地进行校园历史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载体建设等,不断浸润大学人文情怀,使高校师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精神校园里,在轻松、活泼、明快、和谐的校园文化里追逐梦想[4],感召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5.以新媒体宣传为阵地,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校报、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作用,集中推出一批专栏、专题,言论评论、对话访谈等,努力为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贴近师生,精心策划媒体宣传活动,多用事实说话,重点宣传一系列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高校师生的典型事迹,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通过开设专题网站,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等活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要用好微博、微信等师生经常接触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精品文章和主题“微博墙”等方式,梦想话题,鼓励师生学习中国梦,传递中国梦,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

6.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加强“中国梦”的研究与阐释。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把研究阐释“中国梦”作为重要任务,集中优势和力量,推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课通过组织学术前沿论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论坛等学术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梦”的研究探讨,围绕“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报告对策,推动研究成果向“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践应用领域转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3-26(5).

[2]刘文锴.以高校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N].河南日报,2013-04-09(4).

[3]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8).

中国梦我的梦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课程;大学生;高校

一、“中国梦”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党的十会议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继承和补充、创新和发展,将其与思政课程结合,不仅能够端正大学生认知,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扫清多元化思想冲击的负面影响;还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与“中国梦”相联系,融会贯通,促使其在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全球化思维融合,形形的外来思想扑面而来,各种观点广泛散布,真假莫辨,极易造成大学生信仰迷失,对周围事物产生怀疑、抗拒态度,以非主流自居。“中国梦”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则能及时、正确地指导大学生把握国情,准确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感,加深对执政党的认知、信任和理解。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国家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站在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只有具有战略思维和眼光,立足中国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中国,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才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因而将“中国梦”与思政课交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认同国家的改革转型,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国梦”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施路径

1.将“中国梦”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之一的思政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长期以来,深受我党及政府的重视,并在历年教育改革实践中,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中国梦”理念渗入思政课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助益良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将“中国梦”思想教育与课程教育统一起来:第一,在思政课教材中填充“中国梦”的内容,加入“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专门章节,将其融入思政课各个方面。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中解析“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加入“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阐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中引入“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内容发展概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论述“中国梦”的基本原理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梦”的理念内涵。第二,要积极响应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促其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理念思想的拓展做好外延储备。

2.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为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高校党委和团委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将“中国梦”思想融入校园思政宣传工作中,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认同“中国梦”。首先,要汇聚高校各种资源,组织和编写资料,让“中国梦”教育在学校广泛生根,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协调和发动党支部、工会、团委、社团等各方力量,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具体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体会“中国梦”内涵的重要性。比如,可联合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织开展“我的大学与我的中国梦”活动,向大学生宣传“中国梦”的精神与内涵;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组织“我的梦・中国梦”校级宣讲团,按照年级、班级、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宣讲主题,在院系、班级中开展宣讲活动。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各大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蘸屠史使命来完成,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中国梦”教育实践和实践教育,促其对中国梦的实践由被动变成主动。

参考文献:

[1]陈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