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6:20:03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1篇

关键词:电力智能化i数据共享;数据集成;营配信息平台;营配合一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O1-0097-02

1 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现状与问题

目前广西电力企业营配相关主要系统包括,配网GlS、生产MIS、营销MIS、呼叫中心系统、四分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分析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需求侧系统等。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口需求建设,每套系统各自维护一套数据,各业务系统间无法形成高效完整的数据交互。主要问题体现在:(1)存在数据孤岛;(2)缺乏数据质量控制;(3)各系统间功能重叠;(4)各系统业务流程不能融合。

1.2 需求说明与分析

新的管理模式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如何通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目的。这要求广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六大方面的需求:统一的数据基础管理的需求、指标管理需求(包括四分配网线损管理、供电可靠性管理、低压客户停电时间管理、电压合格率管理和营销指标管理)、配网生产管理需求(包括综合停电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客户设备管理)、客户优质服务管理需求(包括故障报修的一体化管理、业扩报装管理、客户设备远方停送电管理)、电网规划工程管理需求(包括配网规划设计辅助系统、配网工程管理系统)和辅助决策的需求。通过建设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有效支撑营配合一的管理模式,推进创先工作深入发展。

1.2.1 建设思路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广西供电企业营配相关业务的整体规划与整合,形成“变电站-10Kv馈线-变压器-低压线路-用电客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建立基于SIS的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规范与统一营配各专业的协同运作,制定营配合一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配合一协调工作机制;清查核对营销服务、配网管理相关的客户和电网数据资料,形成从电网设备到客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对广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有效支撑,全面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降低运输成本。

1.2.2 平台结构设计根据上述思路,目前电网设备信息存在于生产MIS(配网模块)管理数据库中,电力用户基础资料存在于营销MlS中,地理位置信息和电网设备与电力用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则存在于配网GIS中,因此必须将上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一个满足营配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充分融合、协同能力的数据中心。营配信息平台集成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基于GIS的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结构以GIS平台为基础平台,与营销MIS、生产MIS(配网模块)进行基础应用集成,与准实时数据平台作为底层的信息基础,通过信息集成平台(一体化建模、公共信息模型CIM与数据交换模型)进行数据交互,在此之上实现数据质量管理、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等基础功能和客户停电管理、面向客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线损四分、辅助业扩报装等高级功能,通过构建营配信息门户集中展现营配信息平台的信息。

2 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2.1 管理可行性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电企业的设备台帐、网络拓扑数据、运行数据、用户数据的结合,整合营配领域信息资源,打破条块分割的系统局限,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企业级信息化应用。实现以客户为导向的更高层面营配合一的管理模式,将会大大提高电网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加强配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化监控管理,及时进行调度操作和事故异常处理,在安全生产、优质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广西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配网运行、调度管理等方面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2.2 技术可行性

2.2.1 应用技术可行性

(1)GlS平台技术。应用企业级商用GIS平台搭建配网GIS系统,可以搭建成熟稳定的应用,满足营配信息平台相关应用的需求。采用GE公司的Smallworld平台产品,该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和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遵循业界标准,与主流技术密切跟进,支持sOA架构集成,移动设备应用等,在先进性、功能性、性能、友好性、开放性、安全性等多方面满足配网GIs建设需求。

(2)应用架构技术。营配信息平台主题应用功能主要集中在设备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数据指标分析等方面上,具有用户广泛、数据量大、业务复杂、多系统集成等特点,设计上将采用J2EE架构,迎合Browser/Server架构的潮流,为应用Java技术开发服务器端应用提供一个平立的、可移植的、多用户的、安全的和基于标准的企业级平台,从而简化企业应用的开发、管理和部署。

(3)数据库技术。营配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存放从多个业务系统集成的电网设备基础数据、运行数据,实时从各源系统同步增量数据,并提供多个消费系统获取增量数据。Oracle数据库是一个以关系型和面向对象为中心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其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数据处理、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其在数据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优越性能,以及跨操作系统、跨硬件平台的数据互操作能力,营配信息平台可采用Oracle数据库搭建数据中心。

(4)实时数据库技术。TrendDB实时历史数据库采用专门的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和访问接口简单直接,同时还能针对时序历史数据的特点进行数据压缩处理,能够显著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可以满足营配信息平台实时数据中心应用数据存储要求、存储效率等的要求,因此广西电力企业可以采用TrendDB实时历史数据库搭建营配信息平台实时数据中心。

2.2.2 集成技术可行性

(1)基于SOA架构服务集成。通过基于SOA的应用集成平台以一致并易于接入的方式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协调整合到一起,通过流程集成引擎和流程设计、监控工具,协调、设计、监控,实现系统内各应用程序间实时的相互通信,实现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工作流程,使业务流程可以在异构IT系统间无缝地运行。

(2)基于Oracle Data Integrator的数据集成。Ora-cle Data Integrator是一个全面的数据集成平台,它能满足所有数据集成要求,涉及领域包括高容量、高性能批处理、事件驱动的少量传送集成过程以及支持SOA的数据服务,在数据加载过程中也提供了数据质量检查,监控等功能,使数据更符合业务要求。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2篇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4.推动物流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和物流企业来完成,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即可发挥这一作用,推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和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和节点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宗商品集散市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等业态的整合和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主体,提升重点领域(医药、农产品等)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行业协同、重点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3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抓住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设,鼓励和支持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信息移动化、支付、预订网络化,重点发展在线旅游业务,鼓励各种旅游信息化的创新。挑选一些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作为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大力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景区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从目前旅游城市资源整合能力、旅游企业管理水平、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来看,旅游产业还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是促进这些提升的关键手段之一。

一、智慧旅游定义:

智能旅游,就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使旅客能够主动地体验到旅游目的地所需的旅游信息、活动、购物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够及时分享,让旅客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旅游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体验、方便使用的作用。

三、智慧旅游的价值分析

1、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

在现阶段,城市旅游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展示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之一,而且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城市的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关联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重点建设城市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应用,快速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城市的形象。

2、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整个城市的旅游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商机,相关旅游企业通过智慧旅游进行宣传、推广,可以带动城市的景区、酒店、餐饮、购物以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改善民生,方便百姓出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驾游、自由行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并且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和自助化的出游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2012年,自驾游占到总旅游人数的很大比例。因此,旅客越来越需要便利快捷的信息化的服务。智慧旅游的建设能够让旅客实时的全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帮助游客对旅游计划进行更客观的评价,旅游行程中也可以实时地了解所需的相关旅游相关的帮助信息;旅游结束后可进行对此次旅游的感受、旅游目的地的建议进行分享和反馈。由此,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极大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4、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的今天,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数量增长迅猛,使信息互联化、移动化和智能化成为趋势。“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在传统“四化”中增加了“信息化”。这都体现了我们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化,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升政府的效率;为旅游企业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帮助旅游企业改变市场营销的策略,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了有效的推广;为旅游者个人提供旅游地与旅游有关的各种旅游信息和预订服务,并针对旅游者的喜好为旅游者制定特色路线。智慧旅游的建设和推广必将快速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5、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

目前,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仍无法全面、详细的掌握客户的需求,不能对本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决策。通过建设智慧旅游,旅游管理平台能够科客观、全面、科学了解游客需求、旅游目的地情况、投诉建议等信息,帮助旅游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智慧旅游系统的建成,将逐渐改变传统的旅游企业营销、管理等模式,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帮助旅游企业向信息化旅游企业转变提供更好地机遇。

四、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的现状

智慧旅游是智能的旅游信息化。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信息化建设逐渐加速,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更是推波助澜,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很多省、市已经制定了智慧旅游建设方案,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陆续展开,智慧旅游试点项目也初见成效。目前,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分别是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黄山、无锡等”。

以智能导游为核心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将其“智能导游”引入到“智慧旅游”中,通过手机智能导游系统大幅提升了来苏游客的服务品质,让更多游客感受到“贴身服务”的旅游新体验,苏州旅游局为客户开通了手机智能导游应用,这个应用为提升苏州整体旅游服务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洛阳市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洛阳市旅游局与洛阳移动公司借助无线城市为客户开通了二维码门票、电子优惠券、手机看牡丹、手机导游、景区直播及酒店查询服务等特色旅游栏目。2012年无线旅游栏目共计登录6余万人次,使用12585旅游位置服务3500余人次,电子门票4000余张。上述旅游应用的开发上线,在吸引游客方面作用相关明显,进一步助力了洛阳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初步建立了以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1、智慧旅游规划性差、重复建设严重

城市在推动智慧旅游建设时规划很全面,但却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基本的支撑和运营能力。有些城市缺乏真实需求判断,有些城市只注重前期的投资建设,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虎头蛇尾。目前,各大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都已建设智慧旅游的平台。但都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

2、信息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迟缓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旅游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缓慢,旅游信息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信息源缺乏和不完整,提供的应用只能实现简单的查询等功能,导致提供给市民提供的服务达不到客户的需求,产品质量较差、客户感知和体验不高,业务黏性较低。

五、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

智慧旅游是一个智能化的系统工程,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技术都非常成熟的今天,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全程物联、信息整合、统一协同。

1、全程物联: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旅游景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保证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各种部件能够实时感测、连通、信息实时共享。

2、信息整合、共享:通过建设城市旅游公共系统的数据信息中心,实现城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信息源的完全融合,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成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并分发给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达到信息资源的实时同步和共享。

3、统一协同:智慧旅游的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客三者之间的相关配合、统一协同。只有处理好政府、旅游企业、旅客三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节点和谐高效地运作,从而达到城市旅游系统运作的最佳状态。

六、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建议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整合、旅游业务信息化和信息展示终端。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与城市公共服务密不可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提升城市旅游服务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数据资源整合让旅游信息以及与旅游相关的社会公共信息共享成为可能,旅游业务信息化将会大大提升行业管理能力、旅游服务能力、并进而提升整个城市旅游服务水准,并能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信息展示终端让旅游服务更为便利。

1、政府应成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运营的主导者

智慧旅游的建设必须纳入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下统筹规划,各领域各行业建设应用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由于政府掌握了旅游相关的信息资源和相关旅游企业的管理职能。因此,在当前智慧旅游的建设中,政府依然是智慧旅游建设的主导者,只有政府才有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的能力,政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建设信息完备的数据信息中心。此外,政府在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的同时,还能够积极推动和引导景区、酒店、餐饮、旅游购物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目前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主导者。

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提升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一个成功的智慧旅游相关离不开城市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利用政府主导、技术上成熟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和完善起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资源交换共享平台,有重点分步骤持续推进智慧旅游中的咨询、预订、购买、接待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进一步加快景区、酒店、餐饮、旅游购物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旅游体验和创意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改变城市的旅游环境。

3、积极探索和推进智慧旅游价值链的形成。

智慧旅游的三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旅客。如果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智慧旅游面临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智慧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企业和游客三大应用层级是整个旅游规划智慧旅游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其中政府部门通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旅游数据资源中心、旅游企业运行监控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政府服务职能转变,完善智慧旅游建设的后台服务; 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本企业的管理、服务和营销等各个方面统一运营。游客在整个智慧旅游建设构成中主要扮演终端体验和展现的角色。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使政府、企业、旅客与自然、社会相互感知,在感知中产生智慧的服务,提升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动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使政府的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旅游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4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智能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概述

自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作为科技的先导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目前,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互渗透,计算机成为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方便的工具,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科研乃至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察世界的方式,并成为人类离不开的助手。

随着计算机技术深人到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文明已进入到信息时代,土木工程中的信息化施工管理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铁道施工企业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和施工方式,迎接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现代建筑智能施工具有流动性,量大面广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信息技术在现代建筑智能中的应用。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是信息技术在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中应用的总称。它是利用信息系统的处理功能,以建筑工程项目为中心,将建筑施工工程所发生的主要信息有序的、及时的、成批的存储,以施工各部门间信息交流为中心,以业务工作标准为切入点,采用工作流程和数据处理技术,解决现代建筑智能施工项目从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与共享到项目管理目标形成等环节的信息化,及时准确地以量化指标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

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施工企业各职能部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应用;(2)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所需的专业软件的应用。

二、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主要内容

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现代建筑智能施工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现代化改造。

1、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工具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现代建筑项目管理是现代建筑企业的核心,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项目投标申请、投标总结、合同管理、开工管理、施工方案备案或审批、施工进度管理、月报表、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程款拨付管理、项目新技术管理、项目回访管理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智能施工管理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局域网、Lotus Domino软件将网络技术引入现代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中,是提升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应当是一个局域网与广域网相结合的网络信息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施工企业内部网络为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它方便灵活,易于非专业人员学习掌握,为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打下基础。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网的建立和运行,将使传统的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给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国际互联网为传递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电子商务、网上采购交易、网上招标投标和对施工项目的远程管理成为可能。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信息来源,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详细记录材料消耗及现金收支情况,为控制项目成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随着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招投标工作的规范化成为各级政府加强法制建设,调整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减轻招投标相关各方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招投标工作的规范性,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落实。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的控制和施工资料的管理。

现代建筑智能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应当通过应用成熟的商业软件和自我开发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计算机软件设计是一项内容广泛的软件生产过程,必须应用软件工程学的思想来组织和管理其开发工作。软件工程学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所使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是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以达到用较少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质量软件的目标。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企业选择管理型软件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现状、发展方向及相关的外部环境。软件提供方应具备现代建筑施工行业的专业背景,所提供的软件要具有可塑性,必须在用户化的基础上可以二次开发,在二次开发中尽可能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

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信息化管理是一个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对信息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信息化管理也会不断发展。

2、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建筑传统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现代化改造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改造施工方法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保证施工质量。利用计算机自动测温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进行监控,保证施工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今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对传统混凝土搅拌技术进行改造,实现配料、搅拌、检测等生产工程的自动控制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运用尖端的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仿真施工全过程,事前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优化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的目的。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现代建筑智能的高边坡治理进行监测,建立地质和测试的信息化系统,提高高边坡治理的安全性。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传统路基压实质量检测仪器进行改造,实现路基压实质量的测试数据储存、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打印的自动化,提高路基压实质量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建筑智能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的传统改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现状

现代建筑智能施工应用计算机是从复杂计算分析开始的,80年代开始逐步应用到现代建筑智能施工管理,90年代扩展到现代建筑智能施工技术方面。1990年信息高速公路技术出现,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企业开始利用计算机做信息服务工作。开始开发利用施工工程中综合信息。现在许多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企业已建立了企业内部网,并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等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信息化施工的阶段。

施工所需的专业软件应用有直接的事务处理和深层次推理系统应用两个层次。直接的事务处理归类于事务表层问题,任何人不加分析就可提出的要求,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现代建筑智能施工项目管理系统综合施工过程中诸多因素,设计最佳的施工方案,而现在的单项专业软件往往只考虑一种因素和要求。因此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信息化水平总体处于直接的事务处理阶段,远没有达到深层次推理系统应用阶段。

与其他行业相比,现代建筑业推行信息化施工的力度小;投人的人力财力较少,应用信息化施工的水平较低;铁道行业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缺乏制定技术规程的能动性,因此现代建筑信息化发展缺乏指导;目前的机制,使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企业的领导缺乏采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现代建筑业专业软件产品市场刚刚形成,需要大大提倡和引导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风尚。

四、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推行信息化施工主要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实现现代建筑智能信息化施工决

非易事,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对现代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在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实行计算机岗位培训合格证制度,并与评定各种技术资格相联系,以确保计算机培训的效果和贯彻执行,造就一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力培养在职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系统,使他们懂得按照现代化的信息工具要求,改造传统的管理工作。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组织专业软件公司,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和大专院校联合攻关,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在铁道重大的技术项目只能依靠民族化产品,不能完全依靠外国。

3、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数据管理、信息加工、技术要求、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工作的进度安排、检查验收等作具体规定和要求,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有序发展的轨道。

4、在国内现代建筑信息化施工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开发现代建筑企业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带动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的重大变革。开发现代建筑企业自动化管理系统必须紧密配合现代建筑施工队伍,分别从网络平台、施工企业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施工企业数据库和管理决策等方面人手,逐步开发应用,最终使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信息,提高效率,正确决策,降低成本,获取效益。

5、现代建筑信息化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关技术政策,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

结语:

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于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中是必然的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建筑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其经济增长倍增剂的作用,现代建筑智能施工企业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J]. 中国建材资讯,2007,06:55-57.

[2]马智亮,莫方彬,陈娟.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J]. 土木工程学报,2001,02:105-110.

[3]梁博. 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

作者简介: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著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6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智能化技术;抄表核算;必要性;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用户人数众多,而且电力信息数据量非常大,采用传统抄表核算模式,虽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抄表核算效率并不高。

1 智能化技术在抄表核算应用中的必要性分析

1.1 采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的“大营销”需求

在国内电力行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营销”体系建设条件下,抄表核算已经实现了集约化和专业化。电力现场抄表、收费模式以及人工核算等方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而且会导致电力营销过程中的人力、客服等资源浪费。在当前的形势下,若想建立和实施客户需求导向型服务机制,在电力企业抄表核算过程中,应当采用智能化技术和手段。

1.2 智能化技术有效满足了抄表核算方式转型的客观需求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其工作集约化与建设和应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抄表核算工作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质量和和效率备受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也向着自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电力抄表核算的高标准智能化,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过程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智能化技术满足了抄表核算方式转变的需求,通过加强业务监督管理,可以实现有效利用抄表核算业务集成应用之目的。

1.3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抄表核算作业之不足

在传统人工抄表核算过程中,因技术水平和管理效果受限,过分依靠人工完成抄表核算工作,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由于抄表核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而且标准不一,因此抄表核算时耗费的人力资源比较大,工作效率难以提高。此外,现行的一些抄表核算体系科学性非常的差,难以有效监控抄表核算工作,以致于安全隐患频发。从实践来看,采用高标准的智能化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抄表核算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节约抄表核算构成中的人力资源,在及时解决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风险问题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2 电力企业抄表核算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实践

以GPRS电力远程抄表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在现代电力企业查表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位于电力局的配电中心和位于居民小区的电表数据采集点组成,利用中国移动现有的GPRS/GSM网络,电表数据通过中国移动的GPRS/GSM网络进行传输。

实践中,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错误,会对电力抄表核算准确度产生影响。然而,智能化技术在现代电力抄表核算过程中的应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抄表核算模式的弊端与不足,在现代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利用智能化技术采集数据

抄表核算过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依托于现代电信信息数据采集技术手段。传统模式下的电力企业,多采用人工核查方式采集数据信息,其中的终端全部覆盖了用电企业和所有的家庭,通过全球通讯与电力企业数据信息采集端连接在一起。同时,客户终端安装布设的智能电表,能够有效显示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信息,对其进行自动记录,这样可以确保电力企业可在线对用户用力信息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

2.2 核算业务的智能化

采用该种智能终端,能够对用户电力数据自动抄表,而且能够在计算用户电费时,在基于用户电力数据信息以及企业电费价格采集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计算方法,即可对上述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智能化技术在核算业务中的应用,可以及时准确的核算出电力用户所需要的电力费用;在当前的大信息背景下,电力用户还可通过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应用平台,在网上直接支付电费。从智能化技术应用实践来看,抄表核算业务几乎没有人工参与,而且还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3 利用智能化技术对抄表核算数据严格审查

基于智能终端所采集的相关抄表核算数据信息,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自动化审查。抄表核算过程中的庞大数据资料,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条件下,能够实现有效的计算和处理,经过反复验证超找错误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优化调整、修复,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抄表核算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4 智能化技术应用中的报警功能

电力企业智能化抄表核算过程中,还建立了自动化报警系统。在对数据信息实时监控时,智能化系统对结算环节设计了报警功能,对抄算以及审核和业务核算等环节,进行了时间限制。一旦某各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工作超时,则智能化系统即可向电力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提示,后者对系统硬件设备和问题进行修复和处理量。

3 电力业务智能化技术应用效果

从电力企业抄表核算过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实践来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抄表核算过程中的电费管理难题,而且促进了抄表核算的现代化建设。从具体成果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提高了电力抄表核算质量和效率

在电力抄表核算过程中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有效改变了传统的电力管理模式。对于营销业务而言,将用电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采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抄表核算管理的自动一体化,大大高了电力抄表核算效率。

3.2 智能化监控有效提高了抄表核算实效性和准确率

智能化抄表核算时,基于实时监控技术的应用以及防火墙功能,可以对维护操作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了数据出错率降低。通过对采集系统进行实施监控,可以提高电力抄表数据审核效率,大大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抄表核算风险。

3.3 通过智能闭环管理来有效降低工作错误率

在智能抄表核算时,应当严格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对各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抄表核算异常情况、信息确认以及分类处理等,对业务异常核算过程进行闭环管控,以此来减少业务中的不规范行为。

3.4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增强了抄表核算掌管能力

对于抄表核算智能化系统而言,其实时监控功能可提高抄表、核算检测的准确性,一旦发生错误,则能够及时预警反馈,以此来提高管理实效性。抄表核算系统中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可将各电力业务运行情况清晰地在监控数据平台上显示出来,从而及时发现电力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抄表核算过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改善电力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同时,电力抄表核算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为抄表核算业务创新了集约、高效的管理模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抄表核算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郦铭.浅析电力企业抄表核算收费智能化及应用[J].通讯世界,2015(18).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7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信息化;旅行社企业;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68-03

一、引言

19世纪末,工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铁公机”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体系,包括大生产、大零售、大品牌和大物流。如今,信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平台、服务业和商业生态等,正在催生和改造出属于信息时代的新经济体系。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进入了DT(Data Technology)时代。新的基础设施、要素与结构,是信息时代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旅游服务的迅猛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推动分不开。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信息传播和信息技术具有根本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也是旅游业的基础性资源,更是支撑整个旅游产业正常运转的“血脉”。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这造成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对象不是商品,而是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旅行社企业为旅游者提品服务的过程,全都依赖于信息或信息渠道。充分依托或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和新服务方式,使现代旅游业区别于传统旅游服务的界限性标志,更是使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根本性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旅行社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业务拓展也将进入智慧化时代。对于现代旅游业来讲,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与应用

(一)智慧旅游的内涵

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它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信息资源共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以更加准确、及时和智能的方式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化应用服务。智慧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服务泛在化、业务管理职能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四个方面。具体来讲,智慧旅游是基于高科技的基础设施,通过数据统计与智能分析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决策,为旅游者提供任何时间、地点和人的泛在化服务,提高旅游产业链效率,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1]。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者已经由过去的追求旅游目的地数量转向追求旅游体验的品质,在旅游资讯获取、旅游产品选择、旅游产品购买、旅游在途服务、旅游经历分享等领域产生了更多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智慧旅游建设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应用

服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智慧旅游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以统一的旅游线系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各种应用系统向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各种智慧服务。更确切地讲,在旅游企业层面上的智慧旅游应该是智能旅游服务平台。它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集约建设和按需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更有助于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推动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催生出OTS(Online Travel Service),即在线资源型旅行社,就是具备互联网思维、融在线旅游与传统旅游及旅途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三、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OTS模式的实施与运行需要良好的运营基础环境,也就是需要较好的旅行社信息化基础。旅行社信息化是旅行社企业利用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旅行社的运行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一)重新定位在价值链中角色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旅行社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采购相关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旅游者,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形成了以旅行社为核心、服务于旅游者的综合性系统[2]。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旅行社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一度被边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旅游业分配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部分旅游产品供应商撇开旅行社直接为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赋能改变了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削弱了旅行社的信息垄断,而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面对市场变化,旅行社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己的战略和服务来重新定位自己在旅游业价值链中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需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旅游产业信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分工模式已经变成了以共享和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消费者的旅游观念日益成熟,传统旅行社企业的电话咨询、店面定购、团体旅游的运作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今旅游市场需求,更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因此,旅行社企业必须实施转型升级,改变才能发展。研究表明,旅行社企业未来的业务应该着重于凭借自身的专业化优势,通过旅游信息搜集与加工,为旅游者提供高知识含量的信息咨询,并不断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三)争夺在线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旅游需求和在线旅游渗透率的提升,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在线旅游行业快速成长,在线旅游市场已经正式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市场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参与模式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3]。根据艾瑞网的监测数据,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为30779亿元,在线渗透率达92%。到2015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达42372亿元,同比增长3767%,在线渗透率突破10%。2015携程与去哪“联姻”更加强了在线旅游市场的行业集中度和成熟度。激烈的市场争夺要求传统旅行社企业不断加快与时俱进的脚步。信息化无疑是旅行社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在线旅游市场的透明度高、购买便捷、价格低廉等特性始终冲击着整个旅游行业,传统旅行社企业由此受到一定挤压。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旅行社企业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尽快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而传统旅行社向OTS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是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旅行社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旅行社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发利用,从而拓展销售市场,提升经济效益。信息化建设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领导者要将信息化管理等科学方法与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的业务管理中,结合企业文化与思维方式,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等方面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旅行社企业应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保持软硬件投资比例协调,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4]。

(二)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同步

提高旅行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旅行社的转型升级,必须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模式调整相结合。其中,旅行社业务流程改造是旅行社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陈旧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并且会限制信息化发展进程。旅行社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最终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内部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灵活性,增强对市场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增加对在线业务的投入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在线旅游网站的竞争已经开始往深层次、差异化方向发展。目前,携程(Ctrip)正在谋求从OTA转型升级为OTP(一站式旅行服务平台),深入到采购和服务等环节,做全产业链,营造封闭生态系统。面对日益激烈的在线领域竞争,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大投资来发展在线业务。不仅包括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有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的投入。在线业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调整与维护。

(四)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

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旅行社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时刻关注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并持续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是旅行社企业产品与服务开发的方向。旅行社企业必须充分关注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所需所想,关注市场变化,找到顾客所关心的,而不是旅行社企业自身认为重要的信息。旅行社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采购优势,在网络上提供尽量准确而详尽的信息,包括与旅游行程相关的旅游吸引物、时间安排、住宿以及费用标准等各方面信息供旅游者选择。旅行社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产品原创性强的优势,利用企业网站与客户建立直接的交流机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在线咨询服务和出行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旅游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在线调查表以及旅游反馈意见表,及时获得旅游者的出行反馈信息,与旅游者保持售后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五)谋求多方合作与共赢

由于产业链的不断融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更细分的层面上展开,旅游行业中各大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将同行定位为直接竞争对手,采用“价格战”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无疑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在线旅游产业链中,旅游企业的经营优势既来源于其竞争实力,也来源于合作能力。通过企业间的横向关联或者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可使得产业链的各部分相互作用而产生“1+1>2”的整体效应。为实现在线旅游业务的不断拓展,旅行社企业必须加强与旅游服务企业,甚至是与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通过跨区域合作使中小型旅行社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及相互支撑的能力,最终实现共赢。跨行业合作包括旅行社企业与大型旅游景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由于在线旅游业务的安全问题,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有利于确保支付环境安全,维护旅游产品交易的正常秩序。

五、结论

在市场博弈中,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 旅游产业传统的价值边界逐渐模糊,行业水准变得逐渐弱化,市场份额不断被分割。因此,在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我国传统旅行社企业应该尽快调整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加快旅行社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尽快实现从TTA向OTS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涛,徐晓林,吴余龙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企业发展之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第8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化;发展策略

1 引言

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国家电网。[1]智能电网已成为事关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

智能电网建设将开启电网的一次重大革新,而信息化则是这次革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具体途径。[2]

信息化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电力行业迎战新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电力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 研究现状

信息化支撑智能电网建设, 是将原有的、分别建设的各业务应用系统平滑的整合在一起,建立相互统一的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和高效运行的层次化信息体系, 实现智能电网相关业务应用的互联、互通,从而促使整个智能电网成为一个有机结合、层次分明、完整高效的整体,支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合一, 满足业务变化和支持智能电网业务应用。[4]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正日趋成熟。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类比国外企业和国内其它行业,信息化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都构建了覆盖日常管理需要的MIS、SOA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5]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各级信息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应用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6];但另一方面相应问题也不容忽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3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下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内部信息沟通顺畅,对外部市场反应快速准确,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本文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了致力于推进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一体化信息规划平台

一体化信息平台将逐步向信息传输、存储、处理、集成和展现能力的趋势发展,能够集中管理、按需分配信息资源,将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设施以及软件平台作为服务,为业务应用构建资源虚拟、弹性伸缩、稳定可靠、管理高效的一体化运行环境、集成环境和展现环境。一体化信息平台架构图如图1所示。

在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规划时,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平台的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能力,扩展信息平台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信息平台交互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3.2 业务应用集成规划

统筹协调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效能和效益三者关系,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同时,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在规划计划阶段,实现规划计划业务内部的数据贯通,完成电网规划、前期管理、投资计划间的数据集成;完成规划计划业务应用与电源管理、资产策略管理、资产项目管理、资产运维管理、分布式能源与负荷管理的应用集成。

在项目管理阶段,建立项目管理与电网规划、投资计划的集成关系,实现项目规划、计划与建设实施的信息贯通;建立项目管理与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的集成,实现物资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设备管理之间的信息贯通和数据共享;建立项目管理应用与经济法律管理的集成,实现合同管理的协同;构建项目管理系统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外部单位信息系统的协同关系,实现电网工程建设的内外部协同。

3.3 建立信息化保障体系

本文围绕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以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全面实用的标准规范、集中统一的信息管控、稳定高效的信息运行、自主创新的技术研究、敬业优秀的人才队伍为目标,全面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并且将信息化保障体系覆盖至新上划的农电、代管企业,提出了适用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新型信息化保障体系。新型信息化保障体系架构如图4-2所示。

在信息安全方面,需要强化信息安全的技术和措施,适应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适应智能电网在配电侧、用户侧的延伸和发展需求,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

以代管企业、后上划企业安全接入为重点,构建信息安全主动防御体系;实现信息内网“无外联、强内控、强隔离、低风险、高可用”,信息外网“防攻击、防泄漏、防滥用”的安全防御体系,覆盖防护各层次、各环节、各对象,加强统一管控,实现主动防御、动态监测、持续感控、主动反应。全面提高安全检测、全局预警、整体防护、快速响应、恢复和反击能力,提升整体可控能力,防止信息泄漏和关键系统设备被非法操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按照“三集五大”管理要求,从信息网络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运行标准五个方面,全面梳理、优化信息化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标准内容。

4 总结

智能电网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相融合的产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电网各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信息集成水平和智能分析能力,从而提升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支撑来提高整个电网的安全。

本文研究了在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加强电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一体化信息规划平台、业务应用集成规划和建立信息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致力于推进电力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加强电力信息化和智能电网的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蓬勃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建波.智能电网知识[J].江西电力,2009,33(3):50.

[2]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0-14.

[3]瞿斌,陈永权,李存斌.省网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34(4): 80-84.

[4]陈春霖,陈琰.信息化服务“智能电网”的初步探索[J].华东电力, 2009,37(6):89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