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32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第1篇

高干子女掌控五大经济部门该报告表明:在金融、外贸、国土开发、大型工程、证券五大领域中担任主要职务的,有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是高干子女,实际上已形成了官僚资产阶级。

三千高干子女,拥有资产二万亿该报告披露:至年三月底,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包括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五千万以上的有二七三一0人,超过一亿元以上的有三二二0人。超过一亿元以上者,有二九三二人是高干子女,他们拥有资产二万零四百五十余亿元。他们较集中在以下八个省市:广东省,一五六六人;浙江省,四六二人;上海市,二二五人;北京市,一九五人;江苏省,一七二人;山东省,一四一人;福建省,九十二人;辽宁省,七十九人。

亿万富豪资产来源主要靠权力

亿万富豪的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有合法的,有非法的,有合法下的非法所得,主要有以下多个方面:(一)以引进外资(包括驻外中资到内地投资)从中获取回佣。(二)进口、引进成套设备,一般比国际市场高出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三百。例如,从意大利引进制造皮鞋的自动流水线,国际市场价二百万美元,广东、江苏引进同一型号,报价分别为六百万美元及七百二十万美元。一套年产五十万吨化肥成套设备,国际市场价二点二亿美元,山东、辽宁以四亿美元报价引进。(三)操控国内资源、商品,出口获利。(四)国土开发、地产倒卖,靠银行借贷,无本获暴利。(五)走私、逃税,每年走私进入市场的日本、欧洲轿车三万至四万辆。(六)金融机构无抵押信贷,资金外流到个人口袋,这也是金融机构坏帐的主要因素之一。(七)独家或霸占大型工程承包。高速公路百分之八十五由私企承包,承包商是当地高干亲属。一公里程的高速公路,能获利七百万至一千一百万。(八)抽逃资金到个人帐户,一般通过金融机构、中资进行。(九)操控证券市场,制造假信息勾结金融、传媒造市,从中获利。

粤、沪、苏等省市高干子弟致富概况

广东省十二家大地产商都是高干子弟,其父亲包括前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前政协主席、前省长等。

上海市十家大地产商,有九家是高干子弟为老板;十五家工程建筑承包商,除二家属于国企外,十三家都是高干子弟

江苏省有二十二家大地产商、十五家工程建筑承包商,清一色由干部子女操控,其父亲包括现职副省长、省人大副主任、前省委副书记、前省法院院长等。

官方研究部门这个调查报告,给邓小平"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做了一个完满的注解。原来这个"大公无私"是让自己的家族"先富"起来。

亿万富豪各国都有。不过民主国家富豪,靠的是聪明才智、惨淡经营;而中国这些富豪,靠的是老子的权势,这是平民百姓不能望其项背的。

权力腐蚀人,这个规律在中国大陆之外也起作用。但是从"衙内"一跃而变富豪,却是中国独有的"特色"。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这个"特色"呢?除了民主制度这个关口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就是"公有制"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私有制。国家只能通过政策措施来调节经济,但没有自己的财产,国库全靠纳税人出钱来充实。政府花钱要有严格的程序,要受全国监督,贪起污来谈何容易。可是我们就不同了,它基础是公有制,全国的经济命脉都在政府手里。政府是由官员组成的,名义上是"公有制",实际上是"官有"。有权的官甚至不必犯傻去"贪污",他只要批个条子,给主管官员招呼一下,他的子女就可以捞到一块大地皮,或到国企里去当个头头,这都是真正白手起家的捷径,试问哪个资本主义的官员有这种方便条件?

社会经济状况第2篇

**市是黑龙江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解放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老工业基地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危困,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尤其2003年市十次党代会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富民兴佳”新跨越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凝神搞建设,合力抓发展,在广袤的三江大地上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雄伟乐章,让古老的佳城升腾起崭新的希望。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积极态势。

“无工不富,**要大发展,必须首先集中全力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市“三力合一”,打响了抢抓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

抓住工业经济不振这个症结,**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民营、集中力量抓项目”的经济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把全市上下力量统一到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上来。一是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推进项目开发和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振兴的载体,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突破口,连续两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和项目建设年,采取了一系列引商、安商和富商的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开放度和吸引力极大提高。2004和2005两年中,先后有福州、江阴、台州等70多个团组专程前来考察洽谈,先后有华电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国蓝星化工集团、河北宝硕集团、广东华泰铝轮毂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等几十个大企业、大集团与**市合作开发建设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改造、港粮小区开发、黑龙化工产权改革和新产品开发、农用塑料生产基地建设、铝轮毂生产线改造、30万吨水稻加工及产业化基地建设等众多大项目。2003年以来,全市新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02项,总投资149.5亿元,截止2005年9月完成投资119.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总投资额126.5亿元,已完成投资97.7亿元。这两年是**历史上项目建设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时期。二是通过搞活现有企业增强内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针对改革滞后、技改不足问题,**加快了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把活力增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开放式招商改制为主要形式,以职工安置为着眼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对佳纺、亚麻、糖厂、精编厂等一批积重难返的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有203户企业列入了改革计划,目前已完成改革40户,另有70户企业已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先后剥离不良贷款141亿元,一大批企业以民营姿态重新进入市场,重现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加快企业改造改组,把实力做大。充分利用原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抓电机厂、煤机厂、啤酒厂、迪尔佳联、佳星玻璃等一批重点企业调整改造,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电机和煤机等几户重点企业,几年来改造项目投资均已过亿,企业技术装备、产品结构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发展。2002年煤机公司掘进机综合生产能力50台,今年已突破200台,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5.5亿元;电机公司2002年生产能力85万千瓦,今年已突破400万千瓦,销售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8亿元以上;迪尔·佳联农机今年的销售收入也由去年的3亿元一举突破6亿元。这些重点企业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均已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排头位置。同时,积极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拉动作用,发展配套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目前,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通过开展全民创业培植新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针对民众创业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弱小的实际,2003年下半年以来,**市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行动”,通过全方位开拓创业领域、开展创业培训、能人牵动、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了民众创业激情,活跃了创业氛围。两年来,全市上下涌现出创业小老板3000多名,带动就业4万多人,激活民间资本4亿多元。“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39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20户,超亿元的有15户。200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缴税金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4%和14.7%,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力合一”使**市项目开发建设蓬勃兴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4%,工业经济呈现十几年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必须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市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在工农互动、两业双赢中展翅腾飞。

按照“两个围绕”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市以工农互动为主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扩大农产品转化总量为目标,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手的战略突破口,加速建设辐射面广、牵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引进的山东金锣集团形成了每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肉鸡1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市生猪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形成了日加工鲜奶300吨生产能力,一年内拉动全市奶牛存栏量增长了8倍;扶持的鸿源米业、一季良品米业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孙斌”牌大米等驰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60户,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60户,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达5万多户,已形成了肉制品加工、优质米、酒类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酒精项目、投资9.8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投资2.2亿元的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即将着手实施,这些项目投产后必将推进**市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两个围绕”总体思路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市农村经济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近26.9万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21.6%提高到35.5%;全市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辐射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2.35亿斤,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群体,构成了**对俄开放和江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着对外开放、经贸富市的华章。版权所有

**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1个国际空港和2个公路港口,处于对俄开放的前沿。几年来,**市积极开拓大通道,发展大经贸,开发旅游业,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对俄大通道建设上,水路开通了**至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至哈巴罗夫斯克、同江至下列宁斯阔耶、富锦至下列宁斯阔耶水上运输航线。陆路通道建设了同江铁路、同抚公路,开通了**经同江至比罗比詹陆路通道,即将投建抚远乌苏镇至俄卡扎镇陆路冬季过货通道,目前已经两国政府批准;投资3.4亿元建设同江哈鱼岛—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黑龙江铁路大桥,目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落实开工。空中航线继开通**-北京航线后,今年又开通了**-大连-烟台、**-上海-广州航线。抚远、同江、富锦港口进行了改扩建,口岸过货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以来,对外贸易成番论倍增长。2005年前三季度,**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3.4%,其中进口完成1.4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出口完成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8%,全年进出口总额可突破7亿美元大关。**市十分注重以贸兴业,积极建设对俄加工园区和基地,发展外经贸主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针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资源,在各口岸城市建成了一批对俄出口基地和加工园区,几年来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同江木材加工园区己形成年加工100万立方米的能力,抚远、富锦的木材加工园区也都己正式投入生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项,合同金额达3.4亿美元。对俄经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9月末,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增加到108家,营业额超千万元的己达18户。在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按照旅贸结合的路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界江游、边境游和境外游,开通了18条对俄旅游线路,**正逐步发展为新的旅游热线。

“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研究**,跳出**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

社会经济状况第3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2-02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当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并能结合实际中国际经济状况,对现实中的国际经济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大量的精通国际经济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才,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对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分析工具,了解现实国际经济状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体而言,国际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具体的外贸工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条分缕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表面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原因。这方面对于准备考硕、考博,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2.精确的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术语,各种解决纠纷的国际法律等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市场,确定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定价策略等。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3.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流利的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基础。所以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各种术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通晓如何用英语和外商谈判,如何用英语解决贸易纠纷等。另外,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所以掌握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比较受欢迎。

4.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善于与同事交流,共享信息,互相帮助,能够帮助团队提高运作能力。

5.数理分析技术。不管是将来准备到科研院所找工作,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还是将来准备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理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看的更深,想的更远,从而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6.论文写作能力。即使是不准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这有助于他们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7.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熟知一些数理分析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8.实践与工作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刚毕业时往往难以很快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要求很高,必须是具备上述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这为《国家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对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购买力评价、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结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错失机会甚至造成贸易方面的损失。

2.仅注重本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虽然国际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时需要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种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都仅仅进行本课程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英文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专有词汇,常见的外文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等。

3.所用教材老化,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常见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主要有五种,分别由佟家栋,高乐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李坤望,张伯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袁志刚,宋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和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等人编写,但是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早,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并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就没有被所有的教材收录,而此理论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刻揭示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4.教学模式僵化,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单调,讲授手段不灵活,虽然大部分学校采用了PPT等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学生缺乏思考,考试方法与内容比较传统,使得学生普遍觉得本门课程术语和定理较多,内容枯燥,难学,难应用。这种教学情况必然造成学生“平时学没兴趣,考试前靠突击,考试后全忘记”的结果,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案例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时可以进行若干国际经济方面的情景假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作出经济决策,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权威教材,并随时补充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成果。虽然《国际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能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但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在有条件的班级开展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还能够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而提高英语交流技巧,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够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开展。

4.注重开展课堂讨论,开展小论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然后再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资料,这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时间,因此不能经常采用,建议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5.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课后辅导和考核中的作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已经普及,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能够也应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不仅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PPT、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还应该在课后辅导、答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采用,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化的考试方式。教师的讲义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格式,方便学生的传阅与学习。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考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淑清.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 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社会经济状况第4篇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经济收入 家庭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

从古到今,大量贫困家庭的学子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主流媒体对此的报道和过度宣传会让人误以为“寒门”和“人才”、“成功”存在紧密联系,似乎出身寒门者更容易成才并获得成功。然而,较少为人关注的是,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大量研究显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在当代医学模式的改革上,出现了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趋势。心理健康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代各类群体中,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群体,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现率要高于其他群体。至今,全国各高校已发生多起心理不健康致死案件,其中多起事件起因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有关。

一、家庭经济困难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一)家庭经济困难界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颁发的8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各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通常衡量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会参考各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当前,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各高校按照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操作模式。

然而,在各地各高校的实际认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如何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指导意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是现实社会中会存在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也能盖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公章,甚至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盖公章时却被拒之门外的现象。此外,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状况存在差别,因此,来源于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判标准的相对性,在认定工作中不能以家庭经济状况为单一指标进行衡量。一些研究者引入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多维因子来衡量学生家庭情况,这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更加客观并符合实际情况。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界定及衡量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家庭环境。社会学研究显示,起初的家庭环境量表主要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即测量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最近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是简单的单一变量,它反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及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包括:较高的智力、勤奋、坚定、上进、长辈的鼓励乃至婚姻状态等诸多因素[1]。例如Cassidy和Lynn所做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个体在16岁时的智力、成就动机、外向性、心理稳定性和所受到的父母鼓励等因素,能有效地预测其到23岁时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2]。由此可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是家庭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代表,更反映了父母乃至其祖父母的多种人格特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是家庭成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衡量,根据家庭成员获得或控制的社会资源数量进行的社会层级划分。这些社会资源通常包括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这一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用以衡量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

当前对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测量通常从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收入状况及职业等级三个维度进行。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会选择不同的维度,有的选择其中一种,也有的研究者综合几种。但是,研究者发现,在职业等级评价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比如不适合测量无工作的人,而且职业等级的划分会过于主观化,导致当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分类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性。综上,更多的研究者使用受教育水平和经济状况两个指标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过大的差异成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不公正因素。通过对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显著相关性。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妨碍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低家庭经济收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总数的五分之一,而普通大学生心理不正常的人数是普通大学生这一群体总数的十分之一。很多研究者在探究不同地区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时,发现较高家庭经济收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来自较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总体而言,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低于较高家庭收入大学生。

1.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

较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研究显示,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偏低,他们缺乏可使用的支持因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性也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因此,在面对压力时无法获得及时、必要的心理支持,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3],这可能与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体验到的压力源更多及压力值相对较高有关。有研究显示,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面对的压力源与一般大学生存在差别,家庭经济困难通常是造成他们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首要生活事件。此外,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低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自我体验到的压力更大。

2.消极情绪发生率更高,自评症状显著存在。

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封闭、焦虑、敏感、敌对等负性情绪。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可能以躯体病痛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会更内向、存在更多的内心冲突,道德更加自律,更容易体验到焦虑、敏感,并且敌对情绪更容易发生。其中,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女生更容易表现出恐怖、焦虑及人际敏感。

目前,在考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90项症状清单是常用的测量工具。最近,常被用于各高校筛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研究表明,除精神病性以外的所有项目,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均显著高于非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4]。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较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是发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部分来自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学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局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无力改变现状,容易产生敏感、自卑,继而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弥散性的仇视心理而出现偏执、敌对等一系列偏激的心理行为[5]。因此,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更需要身边人的关怀、尊重、支持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二)家庭受教育水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外界不良环境因素极易使得他们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及计划生育导致的独生子女的普遍性,父母对子女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可是对于如何正确引导儿女心理健康成长,对很多家长来说,是很难把握和调控的。有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90项症状清单》各症状因子分值越高。

有研究显示,家庭受教育水平与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呈现出显著性的相关,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即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获得社会支持较少,尤其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较少。有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不是客观显示,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变量/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有研究发现,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低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三、结语

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评定学生困难与否或者困难等级的主要标准是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或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和城市农村的双重差异,来自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城市、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低家庭经济收入学生的判别标准是相对的。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不能以单一的家庭经济状况标准来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含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三个维度,只有综合这三个维度才能更好地衡量家庭的状况。

社会经济地位的过大差异成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不公正因素。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与拥有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在家庭收入这一维度上,低家庭收入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水平较低,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在《90项症状清单》的测量中,他们在除了精神病性的其他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上,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这一维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其《90项症状清单》各症状因子分值显著高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因此,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中,国家、学校除了要给予学生经济资助外,更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上的帮助与扶持。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者应该通过各种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方法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接纳自己;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可以为他们提供条件改善自身经济水平,如勤工俭学等,并协助他们通过各种合理途径改变现状;各高校管理层可以从制度上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实践中自强自立,走出自卑、敏感的阴影。

参考文献:

[1]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的测量技术.教育学报,2010(10).

[2]叶婷,吴慧婷.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感恩的补偿和调节效应.心理学探新,2012(32).

[3]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2003(4).

社会经济状况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信用环境;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

一、研究综述

开展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是希望通过对影响郑州市区域信用环境主要因素的分析,制定出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反映郑州市各区域信用环境状况的区域信用总指数和分类指数,以用于判别郑州市各县(市)区信用环境的优劣,提出改进信用工作的意见和改善信用环境的对策,推进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实证研究

(1)指标体系建立。郑州市区域社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本课题采用专家法,该方法是集中若干专家的经验与意见,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郑州市各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指标体系,以“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企业信用状况、公共服务状况、行政管理状况”为指标体系,规定的满分值为100%,它们的权重分别为20%、12%、16%、24%、14%和14%,该指标体系共设置六个一级指标以及四十一个定量与定性二级指标。(2)数据来源。前三个指标为定量指标,数据可以通过《郑州统计年鉴》得到,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和企业信用状况由各区自查获得,公共服务状况和行政管理状况数据的获得。(3)计算结果与分析。第一,层次分析法。结合郑州市信用环境指标体系内容,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各年平均值为对比标准计算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信用环境平均发展指数。为了比较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的状况,我们将2011年郑州市各区指标按照郑州市全部区的各指标平均值为基数,计算社会信用环境综合指数,最终得到2011年各区的综合指数。可以看出,2011年郑州市各区社会信用环境评价综合指数中,金水区的社会信用环境最好,各个指标在社会信用环境中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尤其是在企业信用状况方面,金水区优于其它区。中原区排在第二位,值得指出的是,中原区在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好,该指数同金水区一样并列第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共服务状况这两方面还有待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是上街区和惠济区,从经济发展状况来比较,惠济区劣于上街区,其他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差距不大。二七区与其他各区社会信用环境相比有待提高,二七区在行政管理状况建设中排名第一,但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只完成了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与具体办事机构这一项内容,未能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导致该指标指数排名靠后,且该指数对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影响比较大,进而引起二七区在整个市区中的排名较为落后,在今后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通过计算可知,2011年郑州市六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排序情况如下:排在前两名的区分别为管城区、中原区。管城区在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上表现最为抢眼,在六区稳居首位,发展最为突出;而中原区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形势也较为优异,仅次于排名首位的管城区;二七区与金水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在郑州六区中处于中等水平,排名分别位列三、四名;排名较为靠后的则为惠济区和上街区,分别位列五、六名,说明这两个区2011年区域社会信用发展形势不太乐观,这需要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以后的区域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中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

三、政策建议

(1)着眼全局,促进经济与民生的和谐发展。各区应立足本地地理资源优势,注重区域发展特色。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外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加大教育投入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区建设,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民生的和谐发展。(2)内外兼施,提升政府形象。各区对外应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企业的打击力度,帮助合法经营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政府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应对突发

社会经济状况第6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生态承载力 测算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也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2―2020)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提出合理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中的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承载力的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但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则不多。目前,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概念、内涵的研究,虽然也提出不少测算生态承载力的模型,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型来具体测算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二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大多是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仅仅从某一区域出发对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没有从整体上对全国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缺乏全局性。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运用状态空间法,从整体上研究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纵向差异,分析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目前所处的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献,并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构建中,即考虑了生态系统承载力中所涉及到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同时充分考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到的新城城镇化的主要指标,突破以前学者研究中仅仅对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或者仅仅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的局限,将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从更深层次上对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探讨,对今后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考虑到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之间的差异,运用差值法将反向指标正向化,即将指标体系中反向指标如城市人口密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能耗指数等正向化,然后考虑到各个指标之间单位的差异性,将所有正向化的指标数据标准化(极大值法),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应权重。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附权重)如表1所示。

三、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1、研究方法

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征,而且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它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状态空间法是定量地描述和测度区域承载力和承载状态一种重要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三维状态空间轴分别代表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等。

根据状态空间法在区域承载力中的应用成果,生态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

式(4)中,a、b分别代表状态空间中的两个向量(现实生态承载力与理想生态承载力),假定其顶点为A、B,xia和xib则代表顶点A、B在状态空间中的坐标值(i=1,2,…,n),n代表状态空间的维数,?兹可区分为系统承载状况中的超载和可载两种情况。根据承载状况的数学表达式,我们设定在环境资源相同组合存在的空间,ECS在绝对值上必定小于ECC(0

?兹=>0,?坌ECS>ECC=0,?坌ECS=ECC

式(5)中,ECS表示现实生态承载力的矢量模,ECC表示理想生态承载力的矢量模,其中第一种情况是超载,第二种情况是满载,第三种情况是可载。

2、我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测算结果

(1)社会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根据状态空间法的原理分析,将标准化后的数据作为承载力系统各指标在状态空间中的点的坐标值。由式(2)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间,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的理想承载力,即ECC=0.7691,其中,社会发展因子为0.8629,人类发展因子为0.3494。这个数值本身代表2009―2013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承载状况,因此该数值可作为我国社会子系统承载状况的判断依据。

通过式(3)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我国城市2009―2013年承载状况均大于0,并且逐年递增,这说明2009―2013年各年度实际的生态承载状况大于理想承载力,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究其原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密度居高不下,城市人口基数过大使得尽管不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使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并且恩格尔系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增长迅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变大,这也是城市生态承载力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根据状态空间法的原理以及公式(2)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经济子系统的理想承载力,即ECC=0.7017,经济增长因子为0.7888,产业结构因子为0.4663。ECC的值是指2009―2013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经济子系统承载状况。

通过式(3)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我国城市2009―2013年承载状况均大于0,并且各年度实际的生态承载状况小于理想承载力,这说明2009―2013年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一直处于可载状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使得人均GDP呈上升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提高以及城镇失业率的降低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承载度处于可载状态。但是2009―2013年间,经济子系统的承载状况非常接近理想承载力,经济处于可载和满载的边缘,原因在于政府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可持续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过低,如果这些问题还不能得到重视,经济发展会慢慢向满载和超载方向发展,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城市经济系统的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3)生态子系统承载状况分析。根据状态空间法的原理以及公式(2)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态子系统的理想承载力,即ECC=0.7545,城市生态因子为0.8660,环境污染因子为0.5000。ECC值是指2009―2013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在理想状态下的生态子系统承载状况。

通过式(3)可以计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态子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我国城市2009―2013年承载状况均大于0,并且各年度实际的生态承载状况大于理想承载力,这说明2009―2013年我国城市社会子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2009―2013年来,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根深蒂固使得这种状况并不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治理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不能一蹴而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新型城镇化规划,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建设绿色城市。

(4)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分析。根据三个子系统的权重,对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后,可得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为0.7419,小于各年度的生态承载状况,这说明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处于满载状态。

如表5所示,2009―2013年,我国城市生态处于稳定状态,但始终高于理想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制约。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立,但是几十年的发展问题不能够短期内得到解决,我国生态系统仍然存在重大的隐患,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建设,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

四、关于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影响一个城市生态承载力主要有三个重要方面: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以及环境子系统。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承载力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在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同时,基于生态文明城市理论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妥善处理好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政策方面,我们要合理控制人口数量,加快城镇化发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经济政策方面,我们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绿色城市建设,为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政策方面。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此外,还应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

(注: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提升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批准号:2014224);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4年度科研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KYZD01)。)

【参考文献】

[1] Holling.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M].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

[2] Peterson. Estimating resilience across landscape[M].Conservation Ecology,2002.

[3] Walker B. Resilience management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a working hypothesis for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M].Conservation Ecology,2002.

[4] 谢高地、曹淑艳、鲁春霞: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5] 王开运、徐建华、俞立中等: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1.

[6] 叶裕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7]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8] 王家骥、姚小红等: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2).

[9] 王亚文: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北大学,2006.

[10]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

[11] 殷培杰、杜世勇等:2009年山东省17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学,2011(9).

社会经济状况第7篇

《EconomyandSociety》,由其遗孀根据他1919—1920年在慕尼黑大学讲授“普通社会经济史概论”的讲稿整理汇编而成,这说明韦伯在1920年之前已经产生了社会经济史的理念。该书于1936年由郑太朴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重版。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家计、氏族、村落、及庄园制度———农业状态”;第二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以前之工业及矿业”;第三章为“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财货及货币之流通”;第四章为“近代资本主义之起源”。书中重点考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诞生的历史,及其产生的独特社会条件。另一位在这一学科领域具有开创作用的学者是俄籍美国学者罗斯托夫采夫(1870—1952)。他于1926年出版了英文本《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一书,1930年出版德文本,1932年出版意大利文本,1957年出版英文本第二版,影响广泛。他采用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碑铭、钱币、建筑遗址、器皿、苇纸卷等文物为依据,并利用古代罗马作家著述中的相关内容,阐述了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及外省的社会经济状况,对罗马帝国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该书由马雍、厉以宁译成中文于198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斯托夫采夫还著有《希腊化世界的社会经济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等社会经济史的著作。第三位对社会经济史学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学者是美国的汤普逊(1869—1942)。他在1929年和1931年接连出版《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此二书的主要内容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后者较多着力于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和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行会、银行、商业、外贸,以及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该二书的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61年和1992年出版。1929年,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吕西安·费佛尔和马克·布洛哈合作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提倡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他们的这一提法是针对以往历史研究限于少数帝王将相的历史,只是研究政治、军事、外交的历史,其用意在于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要把经济史和社会史特别是经济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法国年鉴学派的这一倡议,日益引起欧洲和日本历史学家的重视,到1930年代出现了一批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著作,由此社会经济史学科及其研究开始在欧洲和日本兴起。由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外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英国学者亨利·皮朗(1862—1935)的《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原版1935年,中译本196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贯串着商业发展农业和农村阶级变化城市和市民阶级变化发展工业产生和发展国家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同时,又有日本学者的一些相关著作传入中国。如森谷克乇《中国社会经济史》、猪谷善《美国社会经济史》、崛经夫《英国社会经济史》、加田哲二《德国社会经济史》、伍纯武《法国社会经济史》、山口正太郎《意大利社会经济史》、内田繁隆《日本社会经济史》、小林良正《俄国社会经济史》以及佛尼威尔《缅甸社会经济史》等。统观这一阶段欧日学者这些著作的内容结构,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大多属于经济和社会,或经济+社会的历史,即韦伯所谓的“EconomyandSocie-ty”,其他西方学者所谓的“EconomicandSocialHisto-ry”,是经济史和社会史的机械相加,且大多内容结构不太完善;尤其是日本学者的著作内容更显单薄,大多只有100页左右。二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或称社会经济史,或称经济社会史。欧洲学者对这两种称谓都有采用,早期的主要称社会经济史,法国年鉴学派之后主要称经济社会史;日本学者则几乎都称为社会经济史。这可能与翻译上的不同习惯有关,或将经济放在前面,或将社会放在前面。这两种称谓虽名称各异,但内涵类同,即均是经济+社会的历史。至今,国外学者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一直在延续和深入之中,但大多仍属于专题性的研究,通史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尚属少见,而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则显得更为广泛而多样。就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言,其广泛性和多样性显而可见。如美国学者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重点论述了20世纪前60年代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状况的内在关系。美国学者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二书,在论述小农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中,既涉及了生产技术和规模的问题,也涉及了社会因素的问题;美国学者高家龙《中国的大企业》,在分析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竞争时,涉及了企业家精神、组织技巧、国际环境等问题;美国学者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对比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与同期中国江南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原因时,着重论述了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环境、商业网络、传统社会因素等问题。由上可见,社会经济史这一学科在西方国家已经产生、流行一百多年,并取得了许多力作,其中所包含的思维逻辑、内容结构、研究方法无疑是社会经济史学科内涵的重要元素,有待我们去提炼、总结和整合。

二、中国学者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状况

在中国,就笔者所见,社会经济史这一名称的最早采用是在1936年,比韦伯《社会经济史》采用这一名称晚十四年。是年,王亚南署名王渔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纲》一书由生活书店出版。王亚南于1928年赴日本留学,阅读了大量马克思著作及欧洲古典经济学,该书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讨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据作者自述,自第二编以下大体根据日本学者森谷克乇所著《中国社会经济史》编译而成。继王亚南之后,汪洪法著《中国经济社会概论》一书于1940年由四川曲江新建设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势概说、国人的观念与习性、国人的生活动态与劳动效率、历代货币、交通问题、商业组织、商业清算与度量衡等。汪洪法系民国晚期较为著名的经济学家,1930年前后留学日本,1937年曾出版《国民经济建设概要》一书。傅衣凌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公认的社会经济史专家。他从1940年代开始从事社会经济史研究,1942年出版《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此后又相继出版《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1957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1989年)。他主要从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经济变动等方面来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为研究路径。他还于1960年在厦门大学建立了中国首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社会经济史研究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即已出现,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其学科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楚,研究所涉内容也主要限于生产关系、商帮、行会、阶级之类。汪洪法著作虽涉及面稍宽一点,但仍显单薄。19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史开始受到重视,认同面逐渐扩大,有日益增多的学者开始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自1990年以来,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著作陆续增加。除了傅衣凌这样承前启后的专家继续出版著作之外,一些新学者的著作相继出版。如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1991年),显恩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2年),范金民等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1993年),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6年),段本洛主编《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1997年),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2000年),张晓辉《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2005年),以及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2006年)等。这些著作显示了两个研究状态:一是以区域的明清时期的研究为多。即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大多是区域性的,涉及全国性范围的唯有《民国社会经济史》一种;所涉及的时间范围大多是明清时期,明确以近代为界的只有三种。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虽然仍以经济状况、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为主体,但有的亦兼及商帮、行会,还有涉及其他方面者,如人口、土地因素,这与此前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显然拥有较大的完整性。在普通经济史研究中,也有不少学者朝着社会经济史的方向迈进。如汪敬虞主编、由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三册),与以前严中平、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著作相比,社会经济史的内容已有明显的增加和加强,其中能够体现这一特色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经济中租佃关系、雇佣状况、生产力及其改革,政府政策中的税收、财政、公债、工商政策和法规等,这反映了普通经济史学科内容体系向社会经济史扩展的新动向。此外,在专题研究中,具有社会经济史特色的内容和领域已有众多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法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生产技术;商会、农会、经济协会、同业公会等经济团体;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及其现代化改造等方面;还有一些论著着力于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融合,或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或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经济,等等。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

经济史概念和研究体系的讨论迄今为止,国内外社会经济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于社会经济史的学术范畴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尚处于混沌状态,有关的研究者只是界定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因自己的研究内容超出纯经济的范围,故而称之为社会经济史,因此社会经济史的学科概念和研究方法尚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亦在探讨这一学科的概念含义和研究体系等问题。对此较早进行探讨的是西方学者,如成立于1956年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社会史系于2001年提出了“什么是经济社会史”的命题,并认为经济社会史有三大特点:一是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即通过经济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历史过程在长时段如何发生变化;二是整体的历史,即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三是普通人生活的历史,即人民日常生活史,也可以说是由下至上的历史。在中国,有原本从事普通经济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个人见解。最早对社会经济史学科含义和研究体系进行设计的是陆仰渊,他在《民国社会经济史·绪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中提出:“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两者之间适合或不适合,以及两者之间关系,就是社会经济史的全部内容。”所研究的内容,则“必须兼顾重视”影响经济变化的“各种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因素”以及政府的决策、政策,民族资本与官僚、商人和买办的关系。2001年,著名经济史研究学者吴承明在谈论经济史研究方法时也涉及了社会经济史的学科含义和研究体系问题。他在《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史研究可以说有三大学派,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探讨经济的发展,并重视典章制度的演变。一派重视从经济理论上阐释经济发展过程,乃至计量分析。一派重视社会和文化思想变迁,自成体系。”并明确表示“赞成社会经济史的提法”。吴承明所说的第一学派也可以与第三学派归纳在一起,统称为社会经济史。关于研究方法,他提出,“经济史研究要注意非经济因素”,“经济发展和制度革新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组织和行为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发展”。言下之意,经济史研究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的现象,更要考察现象背后的社会制约因素,以及考察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研究方法已不同于普通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而应该说是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除了经济史学家之外,社会史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行龙《经济史与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即专门探讨了经济史与社会史的关系问题。他指出,经济史与社会史的结合是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史研究的大趋势。经济与社会本不可分离,只有将经济因素置放于社会整体历史的变迁中进行考察,才能使经济史的研究走向全面深入。时隔四年,行龙又在其著作《走向田野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中谈及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体系。他指出,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生态等因素本身就是难舍难分的统一体”;并强调“首先从区域史的角度开展社会经济史研究”,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此外,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对社会经济史学科有所采用。例如,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1992年)一书,虽为专题性研究,但视角颇为新颖。徐泓和邱澎生1998年编制的“明清社会经济史专题”课程,虽未成著作,但亦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经济史构成体系的一种理解,不乏值得借鉴之处。其课程的内容构成包括:人口与耕地、田赋与徭役、政府的经济管制、农业生产力与土地经营制度、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工商业、市场扩展与商业制度、都市化的发展、人群的分野、家族制度与乡绅社会、民间社会的发展、政府政策与民间社会的互动等。体会和总结上述相关学者对社会经济史研究范畴的阐释,以及众多学者的各种专题研究,笔者觉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体系包含六个层面:一是思想观念层面,以能够影响国家经济决策的思想观念为主体,包括经济方针决策者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等社会群体的集体性经济主张;二是经济决策层面,以政府为主体,包括决策者的经济诉求、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制定;三是环境层面,以国外和国内的政治及经济影响为主体,包括国际关系与经济、外贸和投资状况,国内的制度变革和时局状况;四是经济活动承载层面,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包括他们的参与国家商政活动、组织状况、经济外交活动以及与政府的互动渠道;五是技术层面,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为主体,包括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及创造、新产品的发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六是经济运行层面,即各部门经济的发展和变迁状态。

四、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未来之路

社会经济状况第8篇

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多数是对经济发展引起资源过度开发、浪费进行定性分析,更侧重于对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讨。国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主要著作有:TomTietenberg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该书从资源的角度讲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理论,资源分类及各类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主要有鲁传一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该书主要阐述了对待资源与环境的三种观点、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模型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丁任重在《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中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借鉴了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的有益经验,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树立新资源观。

2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资源储量关系研究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存量尤其是矿产、能源等从东到西明显增加,社会资源则与经济发展现状相一致。在此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分布、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储量、社会资源的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1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分析指标的选取

在分析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考虑指标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本文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存量中选取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各大类的主因子计算其综合得分,建立三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存量的关系。

2.1.1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

为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中国2005年统计年鉴上选取了8个能反应经济状况的指标(见表1)。以上经济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其中x1、x2、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x3、x4、x5反映了各地区产业的经济结构,x6、x7、x8反映了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

2.1.2自然资源指标的选取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选取了9个能反映自然资源状况的指标(见表2)。以上9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区的能源、矿产、水资源、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状况。其中y1、y2、y3反映了各地区的能源状况,y4、y5反映了各地区的矿产资源状况,y6、y7反映了各地区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状况,y8、y9反映了各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2.1.3社会资源指标的选取

同样从4个方面选取了10个反映社会资源状况的指标(见表3)。由于社会类资源数据统计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分别从知识、人力,技术、信息、医疗卫生、交通、城市建设、社会保险和外商投资等10大指标对我国社会资源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2.2主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得分,并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存量的关系。为了消除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首先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别对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资源指标和自然资源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

2.2.1经济发展指标主成分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8个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89.989%≥85%,表明这3个主因子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见表4)。由表4可见,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6.940,31.722和11.327。第一主成分U1在工业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上的特征向量值较大,故U1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第二主成分U2在第三产业比重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U2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第三主成分U3在GDP增长率和第二产业比重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U3是反映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和第二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2.2.2自然资源指标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从9个指标中提取出5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91.036%≥85%,表明这5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见表5)。从表5可见第一主成分V1在煤、石油、土地面积核实地面积上的特征向量值较大,故V1是反映个地区能源资源及土地资源的指标。第二主成分V2在铁矿、铜矿和水资源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V2是反映各地区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指标。第三、四、五主成分V3、V4、V5分别在铁矿、铜矿、天然气、煤的特征向量较大,表明V3、V4、V5分别是反映各地区矿产资源、天然气能源和煤炭资源的指标。用公式(1)、(2)计算出自然资源的综合得分(记为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