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32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1篇

以中共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决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突破行政区域概念,突破传统产业发展观念,突破文化旅游行业理念,加快推进“宜旅、文化、生态、幸福”建设进程。

二、目标任务

围绕打造“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以规划编制为基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落实政策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联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旅游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亿元;文化支撑更加有力,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8亿元。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全年必须完成十项任务:一是高标准完成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二是推动组建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三是完成现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亿元;四是开通副坝旅游专线通道;五是以江苏对口支援为平台拉动长三角来秭旅游超过5万人;六是建成文化旅游商务平台;七是支持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宾馆集群和游船母港码头水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移民后续项目建设;八是在全县开展“六个三”文化示范精品工程建设;九是做好文物和非遗等项目普查、申报和争取工作;十是培训产业技工突破1000人次。

三、工作重点

(一)规划与项目

1、创新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与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项目管理考核机制。在原有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考核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开工率、竣工率和投资完成率的考核力度,保障投资任务的完成。二是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推动成立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三是完成《县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切实抓好后续一期项目的申报和争取。今年将继续对已列入后续一期实施规划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行整合申报和争取。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依照规划完善和修定项目可研和初设;二是对照2012年国家审查项目的要求,规范程序,完善手续,提高申报项目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三是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国家项目审查工作,争取资金的最大化。

3、科学谋划好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内容和项目。一是坚持《中国屈原(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框架和空间布局,围绕“一带四个集群”,科学谋划好从副坝坝头至物流园沿江景观带、游船“母港”服务基地项目集群、宾馆饭店项目集群、屈原文化项目集群、核心吸引物项目集群的规划内容。二是在县城总规和区域总规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项目可研和初步设计工作。三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聚力打造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启动该区部分重点项目建设。

4、抓好现实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目标。推进屈原故里景区和九畹溪景区的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在开漂前完成游客接待中心、终点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支持周聚旅游专线公路的改造建设。加快五龙温泉进入道路改造进度。加快九龙寨景区的开发建设,一期项目在8月底基本建成,初步具备接待能力。支持链子崖景区配套建设,打造高峡平湖旅游新产品。继续抓好高峡平湖游船观光项目建设,再新建两条游船下水运行。启动移民后续项目文化保护中心和民俗文化村的建设。支持启动乐平里景区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实现当年创3A景区目标。

(二)营销与市场

5、加大旅游形象及产品宣传营销。一是请江苏省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对口支援旅游宣传,在江苏主流媒体加大对旅游形象及产品的宣传,依托江苏,主攻“长三角”市场,确保今年“长三角”市场进入旅游的人数达5万人以上,科学谋划“珠三角”和“港澳台”的市场营销工作。二是探索动车旅游宣传。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动车组上试点投放旅游形象宣传册。三是依托各旅游企业品牌,深度挖掘文化及旅游产品的亮点,拍摄微电影。四是开通文化旅游官方微博,运用微博营销,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2篇

为深入实施"影视名市"战略,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巩固和扩大省旅游经济强市创建成果,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动我市旅游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49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号)等文件精神,现就持续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持续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紧迫感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旅游业已初步形成"南中北联动,文化旅游融合,商贸旅游共荣"的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全面、持久的综合性作用。但是我市的旅游产业在管理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周边地区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持续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的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改革发展机制、推动转型升级、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区域合作、加快对外开放,推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旅游工作决策执行机制

(一)健全机构。建立市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主要涉旅责任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总体规划;负责协调解决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合作、行政执法等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审查旅游宣传、旅游人才培养、重大旅游节庆和重大旅游促销活动的计划和方案;负责审定重大旅游招商项目,统筹安排各部门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项资金;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旅游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开发协调组、旅游目的地建设组、综合执法组、安全监管组。

(二)明确职责。市政府每年以文件形式明确市宣传、外事、民宗、发改、教体、公安、财政、国资、人劳社保、国土、建设、规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城管、文化、卫生、统计、安监、工商、质监、供电等涉旅部门的年度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利用现有的行业政策,制定促进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考核。各涉旅部门的旅游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要定期督查全市旅游相关工作情况,促使各涉旅部门和负责人积极有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壮大

(一)健全扶持政策

要在《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市委〔20*〕12号)的基础上,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

1.完善部门政策配套。各相关部门要在2009年底前,出台旅游项目用地保障、旅游人才引进、旅游企业税费优惠、旅游企业用水用电价格优惠、旅游交通建设、农林水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切实可行的部门配套优惠政策,报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审议后发文实施。

2.扩大政策覆盖面。增加对旅游特色餐馆和旅游购物商店的奖励。达到标准并被授予旅游特色餐馆和旅游购物商店的单位按规模大小一次性给予5万元以下的奖励,以推动旅游餐饮和旅游购物的发展。增加对乡村旅游示范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奖励,每年评选乡村旅游示范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各一个并给予每个示范点10万元以下的奖励,以推动乡村旅游和工农业旅游的发展。增加对地方特色文化表演中心的奖励,被授予地方特色文化表演中心的单位,在营业期间每年给予5万元以下补助。给予开发推广*特色菜肴的星级宾馆以适当奖励,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3.细化政策内容。完善对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的奖励,被新评定为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级宾馆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奖励;被新评为3A、4A、5A级旅行社的分别给予一次性2万、3万、5万元的奖励;被评为省级最佳饭店、优秀旅游饭店、最佳优质饭店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实行旅游车辆报停费用减免优惠政策,同时,对全年无旅游安全交通事故,被新评定为运输行业信用3A、4A、5A级的旅游交通运输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10万元、20万元的奖励。制定旅游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税收优惠和对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的有关政策。

(二)完善投融资机制

1.加强旅游发展资金管理。市财政确保专项资金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例逐年增长,确保资金足额及时安排,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2.建立旅游项目多元化投资经营机制。市政府建立鼓励旅游项目多元化投资的激励机制,推动外资和我市民营资本投资旅游。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对成功上市的旅游企业,按照市委〔2009〕13号《关于建立政府特别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予以奖励。市政府明确旅游项目开发的贷款贴息、规费减免、资金奖励、补贴等扶持措施。

3.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市政府逐步整合相关国有资产,逐步增加对市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投资,积极吸收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入股,视情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按章程开展对全市国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

4.建立旅游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机制。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各相关部门在安排建设资金时要逐年提高用于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的比重。

5.建立旅游项目奖励机制。对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单位,对举办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重大旅游活动的承办单位,以及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一)科学编制实施旅游规划

把旅游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专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后,尽快编制完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发改、国土、建设、规划、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在编制专项规划时应统筹兼顾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的配置,优先安排有利于发展旅游的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应当符合旅游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宾馆、饭店、景区等旅游项目立项、审批或备案时,要征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二)建立旅游项目开发联合会审机制

建立健全旅游主管部门参与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会审机制,具体工作由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的项目开发协调组负责。城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其布局、环境和历史风貌。凡属旅游项目的规划和立项,必须有旅游部门专家参与会审,并由旅游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按程序审批。凡不符合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开发建设。

(三)加强特色旅游的培育和管理

加强全市乡村旅游以及工农业旅游的培育和管理。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的项目开发协调组负责协调乡村旅游以及工农业旅游的规划、项目审批和行业管理工作。积极培育自助自驾游、市民休闲游等特色旅游。

五、完善旅游设施,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

(一)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协调

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组,根据《*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目的地建设专项规划,协调安排城市旅游功能布局,将全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加强城市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我市特色的城市旅游风格。

(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住宿设施结构,引导发展一批经济型酒店、乡村旅馆,形成高中低档相互配套、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

2.完善旅游交通体系。科学规划旅游交通线路,重点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3.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解决乡村旅游点的吃、住、行、厕所、停车、绿化、环境卫生等问题,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一)加快实施人才兴旅战略

将旅游人才培养列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逐渐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布局上与全市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全面提升全市公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市民旅游文明素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素质,重点培养规划开发、行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实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所需经费由政府在外来民工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再就业等专项经费中安排补助。

(二)全面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要优化旅游行业服务,按照"放宽准入标准,逐步加以规范,扶持做强做大"的方针,逐年扩大行业管理面,强化诚信服务理念,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狠抓旅游行风建设,推进行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抓好旅游景区创A、旅游饭店评星、旅行社服务质量评A等工作,开展旅游系统"技能比武"、旅游企业"评先创优"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七、加强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扩大*旅游知名度

(一)强化旅游形象宣传

建立宣传、外事、旅游、文化、新闻、旅游企业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旅游联合宣传机构,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旅游形象,对积极宣传*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和有关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完善*旅游形象标志设计,积极开展形象口号征集、客源市场需求研究、宣传推介模式探索、对外宣传资源整合、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等工作,不断扩大*旅游知名度。

(二)推动客源市场开拓

旅游企业要强化营销意识,加大促销投入,积极参加全市的旅游整体促销。市政府鼓励旅游企业通过有关专业会议、展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媒体宣传、旅游节庆等活动,开展市场营销。市政府在每年的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经费作为奖励资金。

(三)持久开展知名节庆活动

定期举办"农民旅游节"、"工艺美术节"等节庆活动,市政府对节庆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多样化的形式和市场运作的机制来保证节庆活动持久开展。通过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旅游的影响和知名度。

八、健全旅游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完善旅游执法机制

健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的综合执法组按照"宽严有度,监督有力,市场有序"的要求,健全旅游监管机制,建立旅游执法考核机制,协调开展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旅游执法调研、旅游执法事件处理等工作,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推进文明依法治旅。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3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旅游业发展的人本化特质、多功能特点、开放性特征,把我省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升级;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政策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为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相结合。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推广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带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区域牵动力的旅游知名品牌、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实现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北旅游等,推动全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相结合。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和发展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带动资源整合。

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相结合。深入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化解旅游资源开发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依托资源和创意创新相结合。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深度谋划旅游项目,大力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科技、动漫创意的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表现力和吸引力。

(三)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发展,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进入中部领先、全国前十位次,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

二、工作任务

(四)合理布局,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互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吸引高端游客,拓展入境市场,建成国际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以商务、科教、城市旅游和环巢湖生态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等为特色的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以文化创意为主打产品的北旅游区,建成苏鲁豫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带,辐射大别山旅游区和西南旅游区,建成面向、联动武汉城市群、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黄山、合肥、芜湖等旅游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县域旅游发展,推进旅游发展一体化,建立健全与国内重点旅游省份、国际重点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发展合作机制。

(五)提升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将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体育健身、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生态、文化(文物)、乡村、森林、休闲度假、体育康健等旅游,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有序推进旅游度假区建设。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构建文化、北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带。围绕“绿色、红色、古色、特色”,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精品之旅”、“文化体验之旅”、“精彩江欢乐之旅”、“大别山锦绣山湖多彩之旅”、“环巢湖动感之旅”、“大琅琊飘逸之旅”、“风情之旅”、“北养生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文化演艺精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品、旅游饭店用品和户外旅游用品制造业,定期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支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购物场所。

(六)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转变旅游行政管理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开发,跨行政区域旅游景区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同一个景区在同一个规划指导规范下开发建设。依法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探索建立旅游产权交易市场和旅游投融资平台。推动国有旅游企业加快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七)突出重点,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旅游项目谋划,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科学编制旅游项目。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城乡建设要优先完善旅游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组织实施全省旅游项目“5233”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建设5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200个,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3000亿元以上,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世界遗产与文化游、九华山生态与佛教文化游、环巢湖休闲度假游、大别山彩色游、北楚风汉韵历史文化游等旅游产业集聚区。

(八)扶优扶强,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实现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省属旅游企业整合国有旅游资产,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中央、省属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业,鼓励和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各个环节。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培育20个年经营收入超10亿元的旅游企业,2—3个年经营收入30—50亿元以上的大型旅游集团。

(九)强化促销,拓展旅游市场空间。积极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促销统分结合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省及各市、县要围绕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推出特色鲜明的主题宣传口号。要充分发挥外事、商务、侨务、对台等对外宣传推广平台作用,借助文化(文物)、出版、电信、邮政等行业的传播载体,创新丰富旅游宣传形式。要针对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综合利用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探索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多渠道提升旅游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优化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诚信体系和旅游投诉体系,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完善省旅游呼叫中心建设。探索发行区域旅游“一卡通”。建立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加强旅游质监机构建设,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

(十一)完善网络,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大型航空公司在我省设立基地,探索组建合资旅游航空公司。加快新增、加密国际和境外航线,大力发展与国内重要客源地之间的航空支线交通。加快省级红色旅游景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重点项目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中,通往A级旅游景区的项目优先安排建设。发展城市旅游交通专线,推动区域旅游交通公交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要设置规范化的旅游指示牌,拓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长江岸线旅游港建设。支持开展旅游包机、专列、游轮、游艇等业务。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旅游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完善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纳入对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至少召开一次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

(十三)强化规划引领。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留足空间。科学编制“十二五”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及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北旅游区和西南旅游区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市、县要在全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有序衔接、科学做好本地旅游发展规划。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审批建设旅游项目。

(十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到2015年不少于2亿元。各市要逐步扩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增幅不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对组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500人来我省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对评上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单位、荣获国家金星奖旅游饭店、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全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企业等给予奖励。

(十五)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新增规模以上旅游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亏损旅游企业,可按税收管理权限办理减免房产税。对小型微利旅游服务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企业所得税。旅游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作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可以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措施,相关费用可列入成本核算,并按规定税前扣除。旅游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允许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从企业应缴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旅游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同价。旅游饭店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不高于居民用户收费标准,按年度客房入住率收取。旅行社可以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者会务服务。

(十六)保障旅游业用地。优先安排纳入省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对符合单独选址条件的重大旅游项目,用地计划由省统筹优先安排。乡村旅游项目确需建设用地的,各地应在年度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项目单位,返还的植被恢复费应用于项目绿化和植被恢复建设。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缴纳。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4篇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元江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元江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76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7%;生产总值72.11亿元,财政总收入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0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213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元江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元江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至2020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元江”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元江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42个,2018年计划新增5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6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70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3.4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2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5000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170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元江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12月8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元江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元江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600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880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6家,床位83个,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元江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元江县城外城饮食城等7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元江县傣乡情农家乐等4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1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年元江县共投资405万元建设旅游厕所9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3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1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2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2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元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元江共投入255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元江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28.95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和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元江”旅游形象。

元江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元江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元江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元江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元江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五)元江是昆曼国际大通道、楚河经济干线穿境而过的重要节点,为了做好元江大道的旅游城市景观大道提档升级,恳请省旅发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5篇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要像抓经济、抓民生一样,要把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3年7月,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各市、县党委政府一把手参会,同时还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领导出席。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000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为此,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历时3个月,多次实地调研,加强与地市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对接,牵头策划推出了600个自治区重点旅游项目,100个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的项目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发展纲要》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等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开展旅游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发改委每年初精心挑选一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自治区关键性旅游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联系推进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制定年度由自治区省级领导联系领导推进重大项目方案报自治区批准执行,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用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自治区建立了旅游重大项目厅际协调机制,由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协调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做到了每年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谋划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大力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问题。南宁青秀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贺州姑婆山、古镇创5A工作顺利推进,全区新增4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家。

三、以贯彻国发〔2014〕31号文为契机,出台系列旅游扶持政策

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快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若干支持和激励政策》等多项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国民休闲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扶持办法。特别是在破解制约旅游发展的用地难这个“瓶颈”问题上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首先积极将重大旅游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优先获得用地指标。据统计,2014年全区安排保障用地的重点旅游项目95个,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63公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重点地区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单列专项下达的方式进行保障,从2011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安排200公顷桂林旅游胜地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临桂新区建设。

四、以整合资金为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投入

2011年自治区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由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亿元。同时,2011年至2014年,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红色旅游、遗产地等专项共争取约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设施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整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环境整治、城乡风貌改造、绿化造林、污垃处理、交通设施、河流处理等资金,采取“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的方式投入到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和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并加强与旅游、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旅游项目,解决了一批新建旅游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6篇

一、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发展全域旅游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龙头产业,抓旅游就是抓“强富美高”。旅游能拉动经济强:“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27%。旅游能帮助百姓富:据统计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就能带动社会就业7-8人;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4-5元。如句容的樱花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期间,当地农产品被抢购一空,周边餐饮住宿爆满。旅游能促进环境美:A级以上旅游景点打造首先打造环境,环境越美越能吸引游客,旅游兴旺反过来也能促进环境建设。如丹徒世业洲、江心洲旅游开发,带动环境不断美化。旅游能助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游客带来良好的卫生、饮食等习惯,带来文明旅游、和谐生活等新风,助推农村社会文明;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又进一步改善了旅游环境,吸引更多人气,促进旅游发展。

2.发展全域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是扩大消费。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达到3500-4000美元,旅游消费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升级,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度假旅游将增加目的地逗留天数,会产生巨大消费需求市场。旅游消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业每消费1美元,可带来3-4美元的经济增长。“十二五”末,我市旅游逗留天数1.82天,比“十一五”末提高0.91天;游客人均消费1316元,比“十一五”末提高251元。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新业态项目游客爆发式增长,宝华千华古村、金山国际房车露营地等游客增长108%以上。二是拉动投资。经济新常态下,不少行业产品、产能过剩,而旅游则是供给不足。我市旅游最大短板,也正是度假休闲游、亲子体验游等新业态项目供给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投资增长30.5%,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投资增长19%。补上这一“短板”,正是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3.发展全域旅游是生态建设的需要。一是促进生态建设良性循环。区域生态建设,必须实行主体功能区制度,坚持适度开发,改善生态平衡,光靠财政转移支付不可持续,只有因势利导发展旅游,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群众得实惠、财政得收入,才能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共享生态建设成果。按旅游A级以上景区来组织生态建设,配套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服务中心以及厕所、停车场、游览标牌标识、无线网络全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游线、交通线路等服务内容,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共享。

4.发展全域旅游是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一是旅游能促进美丽乡村(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为什么坚持多年的美丽乡村(街区)建设难以推动,经常回潮反复,问题就出在动力机制上,一直是“要他搞”;浙江等地把美丽乡村(街区)建设同旅游结合,带旺人气、带来收入,充分调动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成“我要搞”和地方的自觉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二是旅游能促进本土文化挖掘和弘扬。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旅游要发展,要有吸引物,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色亮点。通过本土文化的挖掘带动旅游发展,而旅游又反过来促进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5.发展全域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需要。一是“种风景”既能扶贫又能扶志。旅游业带动性大、就业门槛低的特点,有利于贫困村和贫困村民增强造血功能,依靠“种风景”赚钱,依靠自身能力致富脱贫。特别是一些贫困村,山水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等很丰富,只要解决交通问题,就可以筹划发展乡村旅游,举行农事采摘体验、花卉欣赏、垂钓休闲、民宿度假等,实施“无景点旅游”。二是发展旅游能促进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规范配套,将有力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发展全域旅游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需要。游客的口碑就是城市形象。据调查统计,1个游客能影响13个人,一个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说好,会带动一群人来、来了再来。同时,旅游也是有效监测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传感器。旅游是体验、是服务,一个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水平,游客亲身感知,最有话语权。要利用旅游传感器,推动居民和游客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二、发展全域旅游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一是受政绩观影响。工业项目短平快,有直接的税收和就业,投资回报期短,可观可感;旅游项目往往投资大、回收期长,卖的是体验和服务,“吃住行游购娱”虽然带动性大,但直接税收和就业少。特别是旅游统计方法还不完善,旅游对当地政府财税的贡献无法计算,综合收入、旅游人次的统计与老百姓的感觉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受部门观影响。部门工作、项目建设往往按职能完成就行了,在把工作、项目加上旅游,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百姓致富上统筹考虑不多,做方案时很少考虑旅游元素,更谈不上从满足游客需求上设计、建设、营运以及提供服务。

2.组织引导不力。一是缺乏旅游规划及配套。有的地方发展旅游条件很好,但多年来没有就旅游专门作出系统性的规划;有的虽然建设了一些景区,但道路、交通、游客集散等功能不配套,景区抱怨没有游客来,游客苦叹不知如何去。二是缺乏典型引导。有的地方完全交给市场,让旅游自发发展。从国情看,每个产业的发展、每项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典型引路。特别是发展之初,人们不会做、不敢做,更需要政府组织引导。三是缺乏政策创新。民宿的消防问题、乡村旅游的点状供地问题等,是旅游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国家目前没有统一规定,只有靠地方政策创新。浙江旅游发展迅猛,就在于他们敢负责善担当求突破,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政策创新。

3.市场化水平不高。一是本土老百姓和企业家自发从事旅游少。这与一个地方民营经济活力有关系,与一个地区老百姓创业意识和氛围有关系。二是旅游项目和人才招引成效不明显。现在招商往往多是开发区工业项目、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真正专业做旅游的项目少之又少,项目成熟度也不高,有的地方没有一个项目签约。而人才随着项目走,项目少,引进的专业人才就少。三是国有景区改革创新不够、活力不强。一些国有经营的景区,体制僵化,队伍老化,思维固化,守着金饭碗没饭吃。

4.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一是休闲度假游、亲子体验游等产品供给不足。有的地方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时代升级的旅游需求,特别是缺乏具有远程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二是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线路供给不足。接待团队游是旅行社的优势,编排的都是团队旅游,花最少的钱、看最多的景,走马观花,对散客游、自驾游、房车游等私人定制游的线路编排不能满足需求。三是以市场化打造旅游产品不够。政府投资平台为旅游项目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有的却不能按市场模式、游客需求来策划建设项目、营运项目,结果往往是领导说好、自己说好,而游客不说好,不能形成新的旅游引爆点。

5.配套服务不完善。一是要素配套不够。从团队游到散客游转型,对“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要求更高,要求吃得好、住得舒适、行得方便快捷、游得心灵收获、购得放心称心、娱得开心快乐。而我们往往因为服务不配套,导致不能提高游客过夜天数和平均消费。二是旅游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是服务性行业,服务的特点是双向选择性。服务不好,游客不会来;游客不来,景区、交通等服务更难可持续,服务更加跟不上,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对地方经济、地方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智慧旅游建设跟不上产业转型发展。互联网时代,游客的出行习惯正在发生改变,需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一部手机在手,就能了解、解决旅游出行的所有服务。这方面,我们要花更大力气,从基础抓起,进一步打造旅游云平台。

三、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措施

发展全域旅游要作为区域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主导和引导,真正做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两手抓、两手硬。

1.进一步提高认知,形成共识。一是辖市区担起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加强政府推动。二是部门要当好主角。积极树立“部门+旅游”意识,凡是能结合旅游的工作和项目,都作为旅游项目来策划、建设、配套,把固化的活动、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助推全域旅游。

2.统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八个方面的认定标准,编制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辖市区编制分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十三五”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50亿元,打造千亿级产业。二是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分年度制定阶段实施计划,抓好任务分解、日常考核,确保实现年度目标任务。三是鼓励辖市区自加压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帮助句容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帮助丹阳等辖市区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以项目为抓手,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招引。一是培育一批本土项目、人才、企业家。组织好明年旅游重点项目,继续保持投资高位增长。以新业态项目补短板、促转型,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招引一批项目、专业人才、企业家。围绕旅游新业态包装一批项目,加大对外招引,吸引品牌旅游企业落户。出台鼓励政策,招引旅游策划和规划、营销等专业人才以及优秀的旅游企业家加盟,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三是着力推进国有景区改革。坚持走市场化之路,采取公司化管理制度,推行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激发国有景区活力。进一步提升国有旅游投融资平台,更好地在重大项目、重要活动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4.以“旅游+产业业态”和“旅游+互联网”模式创新,增加产品供给。在“旅游+产业业态”上,重点推进8个“旅游+”(包括文化、宗教、体育、农业、工业、科技、会展、养生),积极发展亲子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新业态产品,加快魔幻海洋世界、奥悦冰雪世界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旅游+互联网”上,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好“一个中心、三个体系”(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网络营销体系、行业管理体系),抓好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建设,为政府、企业、游客提供“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强化网上在线营销,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大型OTA企业(在线旅游社)合作。利用镇江智慧旅游、遇见镇江、江苏微旅游等微信平台促销。

5.以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街区)为两大载体,推动旅游全域化。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辖市区分区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培育一批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乡村精品民宿、乡村度假庄园、乡村民俗体验馆等新产品。探索民宿消防、点状供地等审批办法,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二是建设特色小镇(街区)。按照国家3A、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十三五”期间,创建市级旅游风情小镇15个左右,其中省级5个以上。

6.打造品牌,强化城市整体形象宣传和营销。一是品牌产品。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品牌,西津渡创成国家5A级景区,茅山湖、世业洲创建部级旅游度假区,长山、??酱唇ㄊ〖堵糜味燃偾?4唇ㄒ慌??摇⑹〖断绱迓糜蔚恪⒚袼蕖⑽氯?⒎砍底约莩涤?亍2亮料钟薪鹱制放疲?ズ?ldquo;三山”5A、南山4A、水晶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整改提升。二是品牌线路。请专业人士策划推出镇江一日、二日、三日游精品线路,以及个人订制线路;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推出自驾休闲养生游、休闲度假亲子游、诗歌之旅游,列入“华东精品游、扬子江名城之旅、长三角自驾游”等国家、省级线路。以一卡通、游线、项目合作,推进宁镇扬旅游一体化。三是品牌节庆。重点打造长江国际音乐节、江苏航空体育旅游季以及乡村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庆,争取承办国际性以及部级或省级大型旅游活动。依托国际低碳产品技术交易会、海峡两岸农产品展等大型会展、论坛活动,发展国际商务旅游。借助国际友城平台,打造赛珍珠文化纪念活动等品牌活动,推动入境游。四是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和营销。整合全市资源,开展城市整体形象宣传,推动城市整体营销,如在央视宣传镇江城市形象,集中在京沪、宁杭等高铁沿线城市宣传镇江旅游产品。落实旅游奖励政策,鼓励市内外旅行社广招游客。

7.优化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一是线上。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镇江“旅游云”,让游客通过手机终端,一键搞定镇江旅游。二是线下。打造市、县、乡、景区四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旅游集散中心体系,设计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公交、旅游厕所、停车场、标牌标识等基础设施,实现游客零换乘,让游客宾至如归。三是打造“平安旅游”。加大旅游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抓好市旅游园林执法支队建设。探索设立全域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等改革创新,做好旅游投诉受理。四是倡导文明旅游。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游客和市民文明出行。加强导游队伍管理,不断扩大文明旅游志愿者队伍,培育一批诚信旅游企业、文明市民、金牌导游、优秀旅游志愿者。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7篇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一是积极跟进31团楼兰城重建旅游建设项目,强化问题协调解决,目前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选址等工作,其他工作正有序推进。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了31团、33团、34团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对2019年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进行了认真谋划部署。积极申请2020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二是申报了2019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9团博古其镇园九连设施农业园区旅游道路建设项目。8月,大力创建将军河和“丝路雄关”关楼AAA级景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加大师市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陪同山东客商对环博斯腾湖、天格尔岛等旅游资源进行了重点推介,陪同西安谷禾田文旅考察铁门关市、库铁大道、29团香梨园、21团、25团、24团、31团,与郑州游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投资房车营地建设、银沙滩景区项目、24团红酒项目。33团与深圳旅游协会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考察了阿拉峡海子等线路旅游。四是召开师市旅游发展大会。5月31日召开了师市旅游发展大会,会上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确定下一步任务。师市旅游发展大会结束后,制定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和扶持政策的通知。8月7日师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召开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审议了《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19-2021)》、《第二师铁门关市以奖代补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

(二)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一是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清明”“五一”“端午”期间旅游市场安全工作的通知》,突出重点时段,对旅游市场进行了全方位、不间断巡查检查,实地深入到沙海、金彩、康辉、博斯腾酒店等旅行企业社就责任险、旅游安全、食品卫生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与工商等部门一道,组织开展了保健品市场整治“百日行动”。二是根据上级要求,对旅游厕所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检查。围绕暑期旅游安全,对旅游企业进行了检查。9月24日,师市文旅局陪同兵团文旅局对二师旅行社、酒店就旅游安全、食品卫生、业务档案等进行了专项检查。

(三)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力度。一是不断加大旅游工作兵地融合力度。主动与巴州旅游局协调沟通,将旅游工作纳入兵地融合发展大格局,组织参加了巴州“智慧旅游”“华夏航空2019夏秋季航线产品会暨万人游新疆启动仪式”、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会、举行“库铁大道”通车仪式,加强兵地融合,推进兵团与地方的交融。二是精心组织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铁门关元霄灯展”、联合团委、文广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等旅游节庆活动,有效聚集起人气,拉动师市旅游发展。依托沙海旅行社组织开展了环塔克拉玛干精英徒步挑战赛等活动开展后响应效果颇大。三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着力加大师市旅游宣传力度,组织参加了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积极参加了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陕西西安)、第十二届艺术节和文创产品博览会(上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特别是廊坊518经贸洽谈会期间专门参加了京津冀旅游恳谈会,专题推介师市旅游资源收到了良好成效。

(四)创新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铁门关市第二届丝路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城仪式及文艺演出、半程马拉松赛、美食节、特色商品、汽车展等活动,有效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商气,扩大铁门关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活动期间接待游客30000人。精心开展5·19旅游宣传日活动。推出“中国旅游日”惠民措施近百项,参加国内旅游赠送库尔勒周边一日游、参加国内游赠送200元优惠卷、参加夕阳红,夏令营的客人送背包和帽子等,活动开展后响应效果颇大。

(五)深入开展休闲农业调查摸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师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师市范围内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村、休闲农业园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其经营类型、接待能力、经营规模、区位布局、消费季节、特色项目等方面情况,为下步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

(一)狠抓项目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各类旅游项目申报工作,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二)推进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强化全域旅游思维,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不断释放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把美丽乡村、庭院经济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鼓励和支持职工开办农家乐、民宿,组织开展水果采摘、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等业态。

(三)深化宣传营销,增强旅游发展动力。广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加大对师市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特色活动的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师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扎实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和旅游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2019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推进工作。充分借助河北省对口援疆机会,加大兵地旅游融合力度,联合巴州旅游局共同邀请河北旅行商、媒体记者、旅游专家、旅游企业赴巴州二师踩线报道、市场调研,帮助设计旅游资源、线路宣传品,开展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对接。组织举办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导游等相关培训。

(四)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督促二十五团芦花港、二十二团桥头堡农家乐按标准建设完成旅游厕所。积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大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检查督导。健全完善旅游安全监管责任机制,持续开展旅游安全督导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区域内优质旅游资源较少,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与附近景区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强。

文旅旅游项目建设第8篇

某某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市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在旅游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我市始终坚持“以项目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全市旅游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旅游项目建设突飞猛进。

一、旅游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推进和落实,我市旅游招商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截止2012年上半年,我市在建旅游项目129个,在建项目总投资420.47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2个,五亿元以上项目新增投资额6.7亿元,在建5亿元以上项目数居全省第5位。全市在建四星级以上宾馆7个,在建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12个,迷糊宾馆、伟业大酒店、天河国际宾馆、新港生态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文房四宝产业园、西湖休闲区、昆山湖旅游度假村、天子湖国际休闲度假康健城、恩龙世界木屋村整体提升项目、桃花源国际旅游度假村、登云山庄旅游休闲度假村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南漪湖国际休闲运动度假新区、中国利泰湖景区改扩建工程、某某海洋世界、盛世樱花谷等项目正在洽谈,全市旅游项目建设方兴未艾。

二、旅游项目建设的推进措施

(一)以创新的用地政策确保旅游项目落地

为进一步加快某某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项目尽早落地,我市推出了一系列旅游用地改革措施,优先保障大型旅游项目用地需求。针对我市高星级宾馆缺欠的“短板”,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政策,在城市建设规划区内,布局了4个高星级酒店,规模为50-80亩,净地出让,政府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用于支持宾馆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市区已有3家五星级酒店同时开工,年底将陆续投入使用。对牵动性强的大型旅游综合体,我们实行成本价供地,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成本后的部分,全额返还用于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如投资3.68亿美元的新港生态湖,投资15亿元昆山湖旅游度假村、投资20亿元天子湖国际休闲度假康健城等一批大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为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对重点的农家乐项目,采取工业地价,使农家乐的规模迅速扩大。近两年来,我市新增了4星级以上农家乐35个,最佳旅游乡镇10个,优秀旅游乡镇29个。对占地面积较大,自然环境要求比较高的生态旅游项目,我们采用反租倒包、只征不转等灵活供地策略,鼓励利用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林地、农业用地、水面等从事生态旅游开发,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土地租赁或入股方式与投资者合作经营。

(二)以灵活的资金杠杆支持旅游项目运行

为促进旅游项目早日建成并投入运营,我市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在建设期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自经营之日起3年内,所缴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奖励,对重大旅游项目,这一优惠政策突破到“五免五减半”。对投资额5亿元以上重大旅游项目的扶持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市政府还积极拓展银企业合作的渠道,通过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资金瓶颈。恩龙世界木屋村解决了2亿元银行融资授信,金岭军事旅游度假区通过贷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万元。此外,市政府还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旅游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对城市发展有需要、民生生活有需求,但是企业不愿意投入的项目,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进行开发建设。敬山的旅游综合开发一年多时间,政府直接投入资金余**万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2011年,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续建设还在不断深化。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筹建某某市旅游投资公司,打造旅游项目的融资建设平台。

(三)以便捷的基础设施改善旅游项目环境

为积极改善某某旅游投资环境,我们不断加大交通、信息、市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某某市“3321”高速公路网发展迅猛,现已形成(三横、三纵、二联、一环)的网络结构,扬绩高速公路至黄山通道,宣狸高速、宣南铜高速至南京通道、宁宣杭高速至杭州通道,宣泾高速至云岭、太平湖通道,雀岭遂道至东黄山通道等等,让某某和长三角地区及周边主要城市形成紧密的旅游网络。市政府组织实施了全市的旅游交通标识建设工程,实现了“高密度、全覆盖”,为旅游行动提供了便利。市政府还与移动公司共同开展“幸福某某、无线城市”的建设工程,构建面向广大市民、游客的高速信息服务平台。某某近几年的的城市化建设中,城市旅游环境和功能配套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体育馆、大学城、博物馆、动物园、大型图书馆等从无到有,日新月异。仅城市公园建设,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宛河公园、天峰公园、梅华公园等处,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占城市面积的 %。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城市已逐步形成。

(四)以多样的产业融合拓宽旅游项目空间

为拓宽旅游投资领域,丰富旅游项目的内容,我们积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现代工业以及养老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批极具特色的新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某某旅游市场。2010年,我市第一个工业旅游项目宣离文化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文房四宝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2011年,华东最大的军事旅游项目金岭军师旅游度假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甚至旅游与养老也结合在一起。投资40亿元的月湾国家养老工程皖南示范基地·国家4A景区项目正在筹建之中。产业融合不仅拓宽了旅游业发展思路,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五)以强力的机制运行推动旅游项目发展

为推动旅游招商及项目建设,我们加大了政府主导力度,成立了文化旅游招商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招商组组长,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全市旅游招商工作。市旅游指导委员会的会议,市政府成立了重大项目领导组,由政府领导定人定向地为旅游项目建设进行协调和保障。旅游项目是我市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每年市政府组织的综合招商和专项招商,旅游项目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项目工作还列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的年度目标考核,并且市政府每季度都对旅游项目建设进行调度。为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我市积极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整合行政服务职能。2012年1月,我市在**进行了旅游机构改革试点,成立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局,有效促进了职能整合和行政效率的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旅游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旅游改革,努力将旅游业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继续推进旅游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明晰和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使旅游管理部门能更好地应对旅游向林业、文化、农业等领域扩散的形势,增加旅游局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鼓励并引导行业组织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将某些行业职能从旅游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中剥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