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2 17:09:13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1篇

一、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企业组织结构指的是企业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排列顺序、联系方式、各要素相互联系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框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现代企业中,常见的几种企业组织结构分析如下。

1. U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U型结构又叫做一元结构或者职能式组织,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权利在企业的高层集中,在企业控制方面实行等级化的控制模式。企业在管理上实行职能分工,在管理部门的分化方面按照职能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垂直的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统一的由最高主管进行协调控制。

2. N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N型结构指的就是网络结构,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很多独立的、职能单一的企业的集合体。N型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心组织为基础,以合同为纽带,将企业组织机构结合在一起,来从事制造、供应、营销或者其他业务的经营活动。

3. H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H型结构有叫做控股型结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参股和控股,在类型上属于分立制。企业组织的H型结构中包含了很多独立企业,这些独立企业通过产权关系的联系,经由股权渗透结为一体。

二、不同企业组织结构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1.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它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只有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才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第二,超前服务于企业的原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适应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带动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够在高速化的经济发展下得以完善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2. U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U型结构的特点就是权利集中,统一指挥,所以,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方面应该选择“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目标。通过“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了解企业内部的人力状况、财务状况等,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充分的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提高投资的合理性,从而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同时,使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下级部门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但是这种“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缺点,比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信息的反馈比较慢,在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比较差,集权制度下企业的下属部门过于服从,从而导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N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N型结构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但是因为它本身属于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对外部组织的财务控制力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企业财务模式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关键点控制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因为N型的结构组织比较灵活,各个部分财务都有专人监管,有效的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分散。同时因为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很多情况都使用合约制的方法来进行控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使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受到经济冲击的时候,能够迅速的进行改革重组,以保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发展的稳定性。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总公司对各个机构的财务没有直接控制权力,财务控制的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第二,如果公司的某个部分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企业运行环节的缺失,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在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因为各个组织结构本身对财务能够直接控制,所以很容易出现毁约改投的情况不出,对企业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4. H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H性结构在产权关系的约束之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独立性非常强,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事物进行过多的干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公司事物的发展,所以,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要使用“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里的“分权”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分权,而是在一定程度的集权制度下,在财务管理方面向分权倾斜。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子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比较快的反映,从而促使利益获取的机会增加,从而促使母公司财务管理压力的减小。同时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对财务核算的设备要求不高,很容易实现。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母公司的经济信息和财务数据是通过汇总之后产生的,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第二,母公司不能对子公司的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很容易导致财务控制出现问题;第三,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整体利益出现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体利益的获得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应该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原则的基础上,上文分析了不同企业组织结构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但是每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此,本部分就结合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1. U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U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在企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财务机构。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统一化,但是企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特点,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促使信息传递路线能够得以缩减,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集中指挥权,以促使企业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进行合理的调整。

第二,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热情。同时要使用合适的约束机制,以促使财务管理和企业的集权式管理能够相互适应,来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召开意见交流会。为了防止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独断的情况,要定期的向上级部门汇报下级部门的财务管理情况,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候,允许跨级上报。同时还可以定期的召开财务管理会议,和各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深度的会谈,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作出正确的财务管理判断,避免在集权型的财务管理下因个人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N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N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独立核算、关键点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中心公司要对N型组织结构中的各个分公司建立完善的档案,对分公司的各种业务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建立明确的风险预警指标,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第二,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成本挂靠机制。因为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很多产品都是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生产的,所以要对产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建立相应的档案,屡禁不止者终止合作关系。通过成本挂靠机制的实行,可以合理的选择合作厂家,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H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H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报表的报送时间、审批程序、档案管理进行规定,以保证各个子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第二,通过委派财务人员的方式,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母公司可以在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向子公司委派相关的财务主管人员,以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子公司的信息及时的向上反馈。

第三,建立完善的审计体制,促使审计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可以从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监控,以保证子公司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委托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独立的审计,以确保多方监控的有效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2篇

财政部于2006年12月4日以财政部令第41号了《企业财务通则》(下称“新《企业财务通则》”),要求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国内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于2007年1月1日贯彻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的实施,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推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贯彻依法行政精神、构建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围绕“财务管理”,突出《企业财务通则》的强制性和指导性

新《企业财务通则》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这种管理既不与税收管理重复,也不同于会计管理。究其财务管理实质,就是对企业各类财务活动的强制性规定和指导性规范,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财务管理的职责分别有哪些,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从哪些方面考核和实施财务管理是贯穿新《企业财务通则》的精髓。新《企业财务通则》共十章七十八条,除了“总则”、“附则”等章节像其他财经规章条例一样,说明制定的目的、实施范围和实施时间外,其余各章,章章都有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或财务管理主体的职责与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财务行为不仅具有强制性规定,也有指导性规范。说其强制性,是指规定相关单位和企业必须做到的条款。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18条规定,“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可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或者转增资本。法定公积金转增资本后留存企业的部分,以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为限”;而指导性则要求相关单位和企业应当或可以进行的财务行为。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15条第二款规定,“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等。

二、明确财政管理主体,促进财政机关依法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但主管行政区域内财务工作的主体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却没有明确。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新《企业财务通则》首次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隶属关系。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一)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指导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新《企业财务通则》是我国各类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部门规章,除金融企业外,其余各类国有或控股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都应该遵循法律、行政法规、企业章程和本通则的规定,依法处理企业财务行为,分配企业经济利益。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财政部门主管财务工作应该与主管会计工作一样,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划分财务管理权责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了管理的效率原则。国务院财政部门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发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财务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财务工作。同样,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管理本地区的财务工作,并取得同级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三)赋予财务管理多项职责,适时转换政府职能

新《企业财务通则》赋予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是复合的。亦即: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责不单纯是对本地区企业财务的管理,它还有对企业财务的指导、监督等多项职责。可见,新《企业财务通则》不仅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角色错位的问题,而且还适时调整了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管理企业财务的任务、方式和途径,切实实现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

(四)乡镇财政部门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只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而把乡镇财政部门排除在会计管理职能以外。由于乡镇企业、甚至村办企业属于集体财产的积累,同样需要有关职能部门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指导、规范、监督、管理本地区企业财务,同样需要财政部门依法行政。所以,乡镇财政部门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

三、明确相关各方职责,落实内部财务责任

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新《企业财务通则》新增加的章节之一。

为了维护企业相关各方权益,划清各方财务管理责权,新《企业财务通则》首先划分了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通过这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能够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内部财务责任,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同时,《企业财务通则》对于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也有利于各级财政部门、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各司其职,防止各责任主体出现“越位”现象。

新《企业财务通则》在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同时,要求会计主体(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特点建立财务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规避、预防、分散、转移、控制财务风险,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四、加强资金筹集证据,保护投资各方权益

新《企业财务通则》扬弃了原《企业财务通则》注重筹集资金的核算方式。这部分扬弃的资金核算方式,并不是不要求企业执行,而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企业会计法规等加以规范,无须新《企业财务通则》重复规定。

新《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资金筹集管理的规范,与原《企业财务通则》相比更具有操作性和法制性。新《企业财务通则》在第三章“资金筹集”中,分别对出资各方规定出资的证据作了规范:一是“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而不管这些实收资本以何种资产形式筹集;二是企业依法取得各类财政资金,其来源不同,处理情况也不一样,例如,“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而“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三是“企业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的,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资本结构决策,并签订书面合同”。

通过上述规范,使企业投资相关各方能够从出资证据方面依法拥有企业产权,并享有相应的权益,可以在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取得相应的收益或者承担相应的风险及亏损。

五、突出资产营运管理,扬弃资产核算办法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资产营运”是对原《企业财务通则》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固定资产”、第五章“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第六章“对外投资”和第九章“外币业务”等章节的重新制定。由于原《企业财务通则》中这些章节对企业资产强调其确认、计量、计算和记录方面的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与《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解答》等会计规章重复,甚至可能出现矛盾的地方。因此,这些章节的内容已经过时,新《企业财务通则》没有全部继承,而是给予扬弃,并从管理角度重新进行规范。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营运资产”从两个方面突出规范资产的“营运管理”活动:

(一)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

营运资产管理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方式靠制度,而不是靠人。新《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风险与收益均衡等原则和经营需要,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并实施资产结构动态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规范存货采购审批、执行程序,根据合同的约定以及内部审批制度支付货款。甚至要求“企业选择供货商以及实施大宗采购,可以采取招标等方式进行”。同样,对于固定资产,企业也要有固定资产购建、使用、处置制度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有制度只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即使制度再好,如果得不到落实,执行起来也会走样,甚至可能成为摆设。新《企业财务通则》在要求企业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求企业及时对财产的处置、损失及减值等问题落实监管责任,能够收回或者继续使用以及没有证据证明实际损失的资产不得核销,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如此等等。

(二)完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指导企业诚信经营

新《企业财务通则》从资产营运角度提出企业完善财务管理行为规范也是加强营运资产管理的一个亮点。为防止企业出现赖账、挪用客户资金及其他欺诈行为的发生,新《企业财务通则》从多个方面制定了财务管理的规定,要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譬如,企业从事业务,应当严格履行合同,实行业务与自营业务分账管理,不得挪用客户资金、互相转嫁经营风险;发生关联交易的企业,不得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企业经济利益或者操纵关联企业的利润等等。

六、强化成本、费用管理,划清各方收支责任界限

新《企业财务通则》不再拘泥于原《企业财务通则》对于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记录等会计核算方面的规范,而是打破原来《企业财务通则》注重财务核算的观念,重新从成本、费用管理和控制角度规范企业的各种费用和支出。

(一)指导企业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实行预算归口、分级管理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一次在我国行政规章中提出“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当然,要求企业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指导性的。这对于管理基础扎实、会计核算原始记录和计量基础等手段比较健全的大中型企业可能比较容易实施,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统计台账不全、原始记录不规范的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则比较困难。因此,新《企业财务通则》只是引导企业强化成本控制,向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努力。

(二)依据新的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重新修订工资附加费项目

工资附加费是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随同工资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各种基金或者经费。从当前有关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看,原有关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允许企业从成本、费用当中提取职工福利费等已经过时。如果继续保留,已经不合时宜。新《企业财务通则》依据新的职工劳动保险规章及其他法规条例,重新修订了工资附加费用的提取项目,并对计提比例作出原则性要求,不作具体规范。例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

(三)遵循投资效益原则,严格划分财务收支界限

新《企业财务通则》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严格划分企业与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之间的财务收支责任界限。以会计主体(企业)为中心,要求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凡属履行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收入而发生的合理支出企业按规定承担外,与企业无关的“乱摊派”及其他应属于个人承担的支出不得由企业负担。譬如,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下列支出:(一)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二)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三)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四)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五)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企业财务通则》所列举的这些支出,一些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甚至一些职工往往采取各种不法手段,直接或者变相要求企业承担。

七、划分财政资金列支渠道,明确多元素分配标准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继承了原《企业财务通则》有关利润分配步骤及分配办法。同时要求“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应当将应付国有利润上缴财政”。

其二,新《企业财务通则》明确规定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标准不单纯限定为资本,而是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可以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当然,这些参与收益分配的要素不一定都要通过“利润分配”账户,在税后利润核算。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作出规定,并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一)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二)没有取得企业股权的,在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限额和分配标准内,从当期费用中列支”。可见,在企业资本投入者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利润主体取得的收益中,不取得企业股权者的分红则应作为企业的期间费用列支。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有关规范内容相互衔接,相互对应,为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采取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财务支持。

八、规范重组程序,理顺产权关系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第七章“重组清算”没有对原《企业财务通则》第十章“企业清算”全面继承,而是对原《企业财务通则》中重点规范“通过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企业的“财务决策程序”。

其二,新《企业财务通则》从财务管理角度,本着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企业各方投资者、债权人及企业职工等相关各方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首次规范涉及资本权益的企业重组步骤。这个企业重组的步骤,主要是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职工权益、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权益的角度来实施的。

其三,新《企业财务通则》分别不同的企业重组方式明确了重组后各方的产权关系。企业重组不同方式,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无论是分立,还是新设或者是合并,重组后的企业主体都不能够因此逃避债务,损坏债权人的利益。为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各方的权益,有效整合企业财务资源,新《企业财务通则》分别企业重组不同方式,明确规范了重组后企业继承债权、债务的处理办法。

其四,新《企业财务通则》还对企业原占有的土地使用权,分别不同国有资源来源情况,重新作出了规定;对企业因重组对职工的善后生活补偿做了规范。

九、加强财务信息管理,规范财务信息用途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八章“信息管理”基本上没有继承原《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章“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的内容,而是重新围绕财务信息管理,从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报送、审核、披露及使用等各个方面首次进行了规范。

原《企业财务通则》只是规范了财务报告的内容、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及财务信息评价指标等。而这些内容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规章条例的内容重复,因而显得陈旧、过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第八章“信息管理”首先指导企业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实行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

其二,《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要求各类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依法编制,并分别向主管财政部门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甚至向职工公开企业财务信息等内容。当然,这些财务信息应当是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甚至是经过中介机构依法审计的。

其三,《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还规范了在财务信息使用方面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要求主管财政机关对企业建立财务评价体系、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通则》还要求有关人员有义务保管好相关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得利用企业财务信息谋取私利或损害企业利益。

十、明确行政责任实施主体,规范法律责任

其一,新《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在我国行政规章中规定行政责任的实施主体,明确法律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这些主管财政机关有权对违反《企业财务管理通则》的行为进行惩处,县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可以责令改正、予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或者是警告、限期改正及给予其他行政处分等。通过主管财政机关对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处分,以惩戒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当然,当事人的行为触犯刑法的,将由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3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应用

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多种处理方法中选择对企业经济活动净收益和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影响最小的一个方案,换句话将就是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工作中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充分对风险和损失作出估计,尽可能将风险和损失降低到低。另外,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企业的规章制度避开企业经营的风险,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企业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及必要性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掌握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同时,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由于比较灵活,所以其在经验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定要实现对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掌握及有效运用。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能够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帮助企业有效避免经济危机。新会计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原则,是指企业不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各项交易应保持必要的谨慎性,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再次确认、计量及报告,不应高估资产或者低估负债。谨慎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值,其经济意义是指资本只有得到维护后,才能确认其净收益。可以说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可以充分地估计出企业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而企业经济活动中又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问题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又决定着企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的把控。所以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科学与合理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一些经营风险,因此,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2.1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企业财务账面上的金额超过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2.2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量

有个别上市公司在企业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任意调整企业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资产,降低因计量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企业财务利润,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而对固定资产计量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2.3企业财务收入的确认

企业财务收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收入产生于企业的日常活动,而不是从企业偶发交易或者事项中产生的;第二,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减和负债减少两者同时兼得,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第三,因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

2.4或有事项的确认

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并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该义务的仅能可靠计量。

2.5披露关联方的交易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二条已经明确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以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

3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解决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政策问题

为了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让财务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应该加大企业财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及贯彻执行力度。加快企业财务监督机制,明确企业财税审计部门的职责,要求企业各部门要配合财税审计部门的工作,尤其是企业财务部门,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总之,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果采用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对财务管理资产进行计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企业的收入超分配。

3.2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给企业财税审计部门强有力的保障,企业要明确对企业资产定期进行审计的程序,从而加强企业财务法律的可操作性。另外,企业也应该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依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办事,以降低人为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以更好地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不应该只在表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例如:对企业财务人员所处理的发票、账目等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以确保财务人员是严格按照职业要求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业务进行处理,杜绝不规范的现象出现。另外,企业还要对账目进行核实,并在年终进行一次彻底的盘点清查,当调整保管员时,要全面清查其所保管企业的一切材料,在必要时,还可以将企业资产的保管人员组成资产盘点小组,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盘点结果的准确性。

3.3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遭受的侵蚀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率低、资产补偿不足、资产价值从分配渠道中流失等;企业与外部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呆账坏账损失随之增大,企业很多债权难以实现,虽已挂账,却造成事实上的损失等。企业财务管理若按照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加以处理,不仅可以使资产价值得到足额补偿,而且企业财务呆账损失也可以得到弥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3.4解决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运用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坏账等潜在损失予以合理确认和反映,从而使会计报表等信息资料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效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将企业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通过计提坏账准备金,以坏账准备的形式作为应收账款的抵减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可以提醒报表使用者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或者说,该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可能低于报表数字,由此使资产负债表真实地反映出了企业的债权情况。

3.5提高了财务人员的谨慎性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落实企业安全实施监督机制。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了解且遵守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资产经济进行严格监督。有一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变得越来越低,有的企业为了牟取私利,会聘用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来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会计人员在企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道德思想观念差,自控管理能力不足,丧失了会计人员应有的监督行为。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应定期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专业考核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以提高财务人员的谨慎性及工作质量。

4结语

企业可以依据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来制定适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资产和经济活动的净利润。总之,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推动的作用。对于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而言,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要运用好新会计谨慎性原则,才能有助于企业领导的决策。财会人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财会知识和法律法规,更要懂得适度运用谨慎性原则,从而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棠.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2).

[2]陈腾龙.新会计制度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4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控制;设计方案

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能够辅助企业制定科学的计划方案,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公司财务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公司的财务核算,调配资金,以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熟悉企业的资金流转动态并制定财务计划,辅助总经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加强财务监督,负责各项资金的登记、核对与调配,并参与对外经济的签订合同。财务核算系统包括:往来核算处理系统,出纳账务处理系统,进销存处理系统,固定资产处理系统,成本核算处理系统,工资核算处理系统以及账务处理系统,这七大系统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本文将浅谈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发挥财务核算系统的价值策略。

一、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重要因素

(一)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三大内部因素包括组织的业务性质与内容、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务实力、企业财务文化。组织的业务性质与内容是指组织是传统型或者劳动力密集型时,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就倾向于劳动力成本方面。如果企业是高技术或者资本密集型的,劳动力成本在企业总成本的所占比重不大,财务管理与控制就倾向于技术成本的控制与核算。经营状况与财务实力是从企业层面来分析的,如果资金雄厚且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力度相对宽松,但是所制定的计划方案非常科学。如果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调用比较困难,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力度非常严格,资金调用是以量入为出为前提的。企业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思想观念。企业的管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其企业财务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必然对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体系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机构、资金分配机制与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差异。

(二)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外部因素是市场经济的竞争状况、市场及行业的薪酬水平,以及政府的法规与政策。由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在开发项目或者投标时都会调高价格或者压价,必然会影响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因为财务部要负责核算工资,而市场的薪酬水平对企业的薪酬水平定位有一定的影响,地区与行业的薪酬惯例也会影响薪酬,所以,财务部在核算工资时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必须合法,受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的法规政策是财务管理与控制的依据,对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起着标准和准绳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包括战略导向原则,经济性原则,激励原则,公平原则,外部竞争原则,体现财务文化等。战略导向原则强调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组织战略角度进行分析,制定的财务政策与会计制度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经济性原则强调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与控制时,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支付能力。激励原则涉及到了薪酬核算,财务部在核算薪酬时应该考虑薪酬对全体员工的激励效果。公平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横向公平,即核算薪酬时要考虑员工工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纵向公平,即调配资金、制定预算方案以及参与外部活动时都要考虑企业的发展与历史延续性。外部竞争原则是财务部在加强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时要考虑到同行业与竞争对手的财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管理方案与制度。体现财务文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中所贯穿的价值理念,它对财务管理与控制方案具有引导作用。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的管理与控制工作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长短期目标,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工作任务,为公司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新制度必须科学合理,适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指明方向。

(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领导要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和经营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而财务部可以收集公司经营活动情况、资金动态、营业收入和费用开支的资料信息,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补充与分析,从而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辅助企业领导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维护企业形象

财务部要处理工商事务、社区事务、政府事务等外交方向的工作,能够与各个行业、政府以及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维护企业各部门的公共关系,保证企业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正常运行。而且,财务部可以提高员工的危机公关意识,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公关处理工作,及时消除对企业的不良影响,维护企业的形象。

(四)提高财务部的管理水平

财务部的管理工作具有操作性、辅与综合性的特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财务部是连接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沟通渠道,具有反馈信息、协调各种关系的操作功能,还能够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与项目开发提供辅助决策。而且,财务部是企业的神经中枢,可以保障企业的服务工作,例如调配资金、营销客户接洽和外部评价体系接洽等,从而维护企业的畅通运作。目前,财务部的管理职能不仅是处理繁杂的核算工作,而是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收集并反馈外部的信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辅助企业领导决策,探究新方法,采用科学的思想方案完成各项工作。

(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预算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而且要具备为企业调查并筛选发展信息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财务管理制度,开发潜能,科学高效地做好本职工作。财务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企业决策的辅助者。此外,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处理信息统计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还要加强自身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习法律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等。

(六)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财务部可以参与对外合同的签订工作,则应该发挥中枢作用,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各部门的职责,善于倾听意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做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工作。

(七)发挥财务核算系统的作用

财务核算系统包括往来核算处理系统,出纳账务处理系统,进销存处理系统,固定资产处理系统,成本核算处理系统,工资核算处理系统以及账务处理系统等。除了上述功能,财务核算系统还可以进行编制分录,试算平衡,结账,登记账薄,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工作。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就需要发挥这几大系统的职能,做好每一步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部的职责是做好公司的财务核算、调配资金,以保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熟悉企业的资金流转动态并制定财务计划,辅助总经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加强财务监督,负责各项资金的登记、核对与调配,并参与对外经济的签订合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目前,现代企业都在不断改革与优化以适应时展的潮流,财务部作为企业的重要机构,应全面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坚持战略导向原则,经济性原则,激励原则,公平原则,外部竞争原则,体现财务文化六大工作原则。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辅助公司制定、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与会计制度,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维护企业形象,协调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企业要注重提高财务部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职能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飞.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3(22).

[2]黄爱丽.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意义和措施[J].价值工程,2013(28).

[3]王秋菊.浅析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5).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内控制度 管理措施

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经营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医院这种国家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财务是一个单位运营的基础,对于单位资金的管理要有合法合规则的运行标准和原则。财务管理中重视内部控制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遵循财务管理内控原则是医院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财务内控制度的管理原则

我国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订了一系列原则,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要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把内部控制原则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导向。

(一)财务内控要遵循合法性原则

管理的合法性,顾名思义,就是在财务管理中,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根本的都要以法律为基本准绳。管理方法要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都要遵循法律的管理原则,否则,管理方法手段突破了法律界限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对于企业和单位管理运行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财务内控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资金的管理中要重视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在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既注重单位财务的短期计划又要把长期的发展作为规划的总体方向,从整体上协调好整个单位财务管理,保证单位从整体上综合方面协调发展,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则,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财务内控要遵循发展性原则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性原则主要是要求财务管理中重视公司单位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是单位运行中的重要方面,单位运行管理要注重发展性,在财务管理中发展性原则的要求显得更加重要。发展性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做好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把单位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自己的工作导向。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中,都要注重单位整体的发展目标。财务管理人员也是公司管理阶层的一部分,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公司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方向。因此,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原则中,发展性的原则也是财务管理人员重点遵循的一个原则目标。

(四)务内控要遵循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就是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中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这对于任何事业单位机关,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阶层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内控要求内部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中重点考虑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一个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没有经济效益的保障单位就难以正常顺利的运行。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更应该注重管理的经济效益,因为一个单位整体的资金运行都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的资金把关。所以在财务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中要充分平衡管理工作中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单位整体运行的关键因素。

二、财务内控制度在医院中的应用

在财务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医院这种事业单位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是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要遵循内部控制的原则,上文中我们提到了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原则包括合法性,整体性,发展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实施的财务管理措施也是要以这些管理原则为标准。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想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角度规范财务从业人员。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而言,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保障财务管理资金的不滥用。通过制度手段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让每一笔资金都运行的清晰明确,对于医院的每一笔资金的收支都有明确的记录。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单位,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动,资金流动量大,流动频繁,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这就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的内部管理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是医院资金控制的重点。

(二)财务内控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从主管角度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

医院财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财务管理体系,由于医院每天的资金运行量大,在资金的管理中,难免会有疏漏。所以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提升财务管理作人员的软实力,就需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从个人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提高,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以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为核心,保证医院各方面工作协调有序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要遵循管理的合法性、整体性、发展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注重从多方面提升管理质量,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从业技能,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要点和关键,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因单位的性质不同而调整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方法,管理方法不能因循守旧,管理手段也要加强创新。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管理人员要注重多重管理的多样性,具体性的分析,从各方面加强管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利花.推进企业财务评估推动《企业财务通则》落实——《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评估试行办法》研讨会观点集锦[J].财务与会计,2008(18).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6篇

任何类型的企业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集团企业从单体企业发展而来,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具有单体企业均具有的投机性、综合性和分散性等特征,同时具有“牛鞭效应”、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此,集团企业尤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

二、研究框架设计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应用规范研究方法,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

首先,确定研究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问题,即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研究。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为研究对象,研究包括全部管理层次和实施要素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丰富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并为集团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借鉴作用。其次,根据系统性原则、环境分析起点原则等,构建包括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层,涉及管理目标、实施主体、程序方法、保障体系和管理基础五要素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框架。最后,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三层五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三、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的思想是指导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系统论强调目的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功能的发挥而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又与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有很大关系;系统论强调整体优化原则,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是否最优会受到该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变化的影响,若想发挥系统的最优性能,就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系统组成管理要素及管理要素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整体性能的目的。

(二)环境分析起点原则

环境分析起点原则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任务环境分析开始。按照系统理论思想,既然要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它就有边界,边界外面就是环境。任何活动的实施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具有主动适应环境并受环境影响的双重特性。

众所周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受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统驭的,制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只有进行环境分析,才能知晓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所面临的迫切形势,以及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利用环境造成的机会,回避环境造成的威胁,发挥自身优势,回避自身劣势。所以,确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必须以环境分析为起点。

(三)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以确立的目标为导向。目标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也是评价管理效果的依据。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当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目标和集团企业战略目标应保持一致,这是由环境分析的结果确定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以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为目标,保持两者目标的一致性。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在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以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要立足于我国的现状,根据我国国情,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国外的做法。当然,我们构建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可以随着环境而变化、调整、优化,是适应环境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改变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要素,针对环境保护目标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不断完善模式。目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着非常迅速、异常巨大的变化,这对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层次和目标,明确主体、完善活动、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实施基础,合理保证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要遵循系统性、环境分析起点、目标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我们构建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分为三层结构框架,即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如图1所示。

五、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分析

(一)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财务风险管理达到的目标,是我们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就必须从管理目标出发。在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管理目标属于目标层的要素。管理目标是在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考虑了企业使命和风险承受度后制定的。当然,目标应该从上向下层层分解,每一层管理主体都负有与其权责相对应的目标、指标和考核标准。

(二)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程序方法的实施者或者参与者,是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现目标的主体。众所周知,任何实施行为必然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主体、活动和控制系统。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也是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但是人是处于不同的组织中,根据各自组织的权责实现人的意志。所以,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各级组织中的人,这些组织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部门、岗位、子公司等。

责任主体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站在所有者角度,通过有效管理所有者的财权,对集团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董事会是集团企业的经营决策机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同样是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核心和最高层。董事会从行政者的角度,通过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有效性,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司法者,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监事会应当全而了解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跟踪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完善内部控制所做的相关工作,检查和研究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总经理及其集体是公司经营管理最高执行层。从日常财务监督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过程看,总经理及其集体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执行财务风险控制政策,制定财务风险控制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财务风险水平及其控制情况,并确保集团企业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度量、控制财务风险,并定期或者不定期评价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部门主要包括财务风险控制部门、财务控制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企业所有岗位能够实施或者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人,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通过各自职责的履行情况,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企业所有岗位都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之所以把子公司单独列为一个责任主体,是因为集团企业所属的子公司往往也存在背离母公司的倾向,从 而使母公司面临失控,导致财务风险。

(三)程序方法

程序方法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责任主体所表现的行为集合,表现为责任主体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行为举动,同时也是控制系统主要监督、控制的内容,包括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方法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应对和管理评价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效果和效率是由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效果和效率决定的,我们必须加强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引导、控制和评价,以便使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朝着有利于管理目标去组织、贯彻和实施。

(四)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保证各责任主体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来实施管理的程序方法得以落实的制度、机制和手段。保障体系是连接责任主体和程序方法的桥梁,是责任主体和程序方法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体系,是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保障机制。没有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仅仅依靠责任主体的程序方法,很难保证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责任主体实施程序方法的保障体系。本文构建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开展信息化、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审计等。

(五)管理基础

管理基础是企业有效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环境,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客观环境和经济基础。任何责任主体、程序方法和保障体系都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存在,只有立足于实际,具体分析管理基础,才能制定有效的程序方法,实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环境的优劣和优化程度,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之大有时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些企业破产、失败、出现严重财务风险,表面上是风险管理不力,但部分根源在于管理基础恶劣。本文认为框架的管理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正直诚信原则和道德观、财务风险管理哲学、企业的组织结构、责任的分配和授权、员工能力、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政策、错弊和报告、企业文化等。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7篇

(一) 资产证券化理论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的资产组合方式或特定现金流作为支持,在金融市场发行可用于的交易的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它具有以资产来支持融资、结构性融资和表外融资、不会增加融资人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的特点,并依据信用增级原理、风险评估原理和资产重组原理三大基本原理。

(二)财务风险理论

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风险的本质更确切的表现为一种微观经济风险,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企业理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的特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管理工作主体的局限性和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起的。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管理中需要解决:识别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选择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建立有效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财务风险的控制制度四大问题。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方法和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

1.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主要有:敏感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测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选取评价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和指标修正法四种。

3.影响指标选取的因素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三种。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详见表1。

四、企业控制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的管理建议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意识

企业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中如果涉及巨额资金,且过度损耗融资成本的话将会对整个企业的运营活动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企业在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若果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清晰地意识到资产证券化融资所带来的相关财务风险,就会给整个企业的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活动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企业必须从提高自身风险意识方面出发提高各个相关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意识,从而达到整个企业从基层到决策层对证券化实施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企业财务机制

1.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隔离”制度的建立

2.构建与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相关财务风险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3.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相关信息披露予以加强

(三)及时采取有效行动

当企业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发出高度预警提示时或出现财务风险时,企业相关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立刻将该种情况汇报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便决策者在最佳时机采取最佳的应对风险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该建议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的避免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的失败。

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第8篇

(一)财务会计

虽然,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企业的计量准则中却对确认计量原则进行了说明。总则中规定,企业财务会计的计量、确认以及报告要建立在企业会计权责发生的基础上,并且,在对企业财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时,采用历史成本的方式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进行分析和归纳。当前,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多以此为原则。

(二)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既需要对会计学中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有效运用,有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并在此前提下,对企业的税款的形成、变动情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计算,确保企业税款的及时合法缴纳,以避免出现违法违章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税务会计,就是以税法为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进行确认、报告、总结以及归纳。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对比分析

(一)相关性原则对比

相关性原则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约束和规定,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要与企业财务管理报告以及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当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能够直接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进而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做出合理预测和正确决策,进而确保整个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也就是说,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相关性原则对企业财会会计确认计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及其是否满足企业会计核算需求具有较高要求。与财务会计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企业财务支出进行扣除时,要求所扣除的支出要与企业收入有直接关系,而不要求其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决策和管理相关。并且,在税法中相关法规中规定,与企业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求其支出要与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相关,比如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企业因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支出,比如企业投资支出、广告支出等。基于以上特点,在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的过程中,就要对二者进行慎重对待,以求确保确认计量的高效性和精确性,避免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比

企业财务会计的进行主要依靠企业会计准则,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报告和计量要在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参考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其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中就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在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的过程中,所有的收入都要当期确认,而这些收入中,详细包括了企业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已经实现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确认都需要在当期进行。其次,如果在当期无法进行确认或者是已经错过当期确认就不能够在当期进行确认,要统一列入非当期费用和收入款项中。而在税法中规定,企业所要缴纳的所得税的确认也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确认。但是,相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而言,企业税务会计所要参考的权责发生制多是不完全的,如果单纯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违法违章操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额进行详细计算,并确保其计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问题出现。

(三)重要性原则和法定性原则对比

重要性原则,指的是企业要在对自身业务的规模大小和业务本质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会计程序以及确认计量方法进行选择。并且,在对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对其选择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判断,进而慎重选择。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工作中,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还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经济决策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体现,进而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则要求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在充分满足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而不重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也不考虑企业业务规模的大小和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并不承认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而至遵守自身的法定性原则。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