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1 17:26:36

价值观调研

价值观调研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及特点。方法:运用修订后的萨帕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学生职业价值观更多受到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药学专业特点。结论:药学教育应积极倡导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为医药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价值观是人类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对个人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s)是个人追求与职业有关的目标,以及在从事工作时所追求的职业特质或属性。黄希庭等〔i7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价值观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也表现在具体的工作态度上。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与个体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道德判断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影响到工作绩效。因此,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组织,了解其职业价值观,并尽可能保证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的匹配,将有利于个体和组织的良好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药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特点,以便为药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塑造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复旦大学药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共发放职业价值观量表78份,回收67份,回收率85. 90%。有效问卷67份,有彭率100 %。应用excel软件将问卷表数据录人,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宁维卫修订过的萨巾〔( 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 Work Values Inventory简称WVI),修订后的量表既适用于在职人员,也适用于学生。萨帕将职业价值观分成3个维度,即内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外在价值(与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因素)和外在报酬(在职业活动中能获得某种满足的因素),每个维度下又组分为若干个价值尺度,共有巧个。它们的含义分另L是:“生活方式”指希望工作能带来消遣、休息或享受的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指希望通过工作获得优厚的报酬;“成就”指不断完成自己的目标;“工作环境”指希望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同事关系”指希望与同事的相处感到愉快;“独立性”指工作时不受他人的干扰;“变动性”指希望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利他主义”指希望工作能为大众谋利;“创造性”指希望工作能不断产生新想法和新东西;“声誉”指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监督关系”指希望与上级容易相处;“安全性”指希望工作稳定;“美感”指希望工作能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的享受;“智力激发”指希望工作中充满困难和挑战;“管理”指希望通过工作能获得对人、事的支配权。每个价值尺度都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五级评分法,分别为“很重要”分、“较重要”4分、“不能确定”3分、“不重要”2分、“极不重要”1分。

2结果与分析

2.1药学生职业价值尺度得分的总体情况6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34人,占51%,女生33人占49 %;上海学>,!

2. 2职业价值取向受社会宏观文化的强大影响本研究与杨慧[2〕对华中科技大学201位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见表2),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重视“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这说明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宏观文化具有强大的整合同化能力,其他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只在有限范围内产生作用。

3讨论

3.1大学生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药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受宏观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专业教育亦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郑伦仁等〔’〕曾对全国14所高校1 044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职业价值观尺度的重要性顺序显着相关,但在某些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如文科生对美感和成就的评价高于理科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变动性的评定高于文科大学生。孟续铎〔4〕2006年对北京地区25所大学425名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某些因素上有显着差异,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看重工作的自由性和经济报酬,

法哲类大学生则对社会声望与地位特别看重。

3. 2药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外在价值高于内在价值的倾向,可能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有关现实生活表明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职业行为具有不同影响,西方学者研究发现,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个体在工作雇佣期有如下表现: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需要打破工作定势时的固化思想较高;在变化的工作中创造力较低。此外,有外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特权的,自信的。曹娟I进行的教师的职业需要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职业的内在价值。因此,帮助药学生发掘职业的内在价值,将职业与兴趣、能力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

3. 3通用职业价值观量表可能无法满足药学生核

心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尽管在重要价值尺度的排序上,药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但在一些具体价值尺度的评分上两者仍表现出一定差异。如药学生对“生活方式”、“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变动性”、“安全性”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高,而对“利他主义”、“声誉”、“美感”、“管理”的评价较普通大学生低。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小,范围有限,可能存在某些偏差。此外,目前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大多是在不同院校开展,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因此,药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仍需更多的对照研究来帮助判断,或设计专门的药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

价值观调研第2篇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性价值观; 调查研究

A survey on sex valu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I Hanbing, WANG Hu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mongolia 014010, China

【Abstract】Sex valu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valu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udy and lif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rapid growing information era with all sorts of sex conception entering into the society, it becomes even necessary to have sex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de a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and proposed some viewpoints concerning sex value instruc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ex value; Survey

引言

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性,人既是性的产物,也是性的实践者。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它既要受到人类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制约。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的青春后期和性心理发展的恋爱期,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都趋于成熟,对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今互联网及各种媒体高度发达,各种性观念充斥社会,特别是西方性自由、性放纵思想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潘绥铭认为性价值观是指人对自身和他人的性活动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性活动包括,也包括非直接肉体接触,但仍以获得或性感受为目标的行为。性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与进步。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为如何采取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性价值观提供了依据。

1 研究方法

笔者对包头市三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了一次有关大学生性价值观的现状社会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

1.1 样本抽取本调查从2010年3月开始,2010年5月完成,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随机选取包头市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500名,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为主,男女生比例为1:1。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有效回收率96.4%。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形式。调查问卷涉及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概况、大学生对学生发生的看法、大学生关于性与婚姻的关系等问题。

2 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

本研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作如下概括。

2.1 大学生对性基本知识了解概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23.77%的学生经常有性冲动,有49.06%的学生偶尔有性冲动,有10.75%的学生没有性冲动,有16.42%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性冲动。当有性冲动时,有37.88%的学生采取转移注意力,有12.69%采取压抑,有34.81%的学生采取性,有7.88%的学生选择发生,有6.73%的学生选择其它。

2.2 大学生恋爱及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32.35%的学生曾经谈过恋爱,有44.12%的学生正在谈恋爱,有5.88%有过单相思,17.65%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恋爱。

有23.76%的学生与异性的关系是一般朋友,22.77%的学生与异性有过约会,24.75%的学生与异性有过接吻的行为,8.91%的学生与异性有的行为,9.90%的学生与异性发生过,有9.90%的学生与异性同居。

2.3 大学生对学生的看法

关于性观念问题,有16.3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传统,35.5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传统,31.73%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中间状态,15.38%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开放,0.96%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开放。关于婚前的“童贞”问题,有33.33%的学生认为对女性很重要,对男性无所谓,0.98%的学生认为对男性很重要,对女性无所谓,51.96%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很重要,13.73%的学生认为对男女都无所谓。关于爱情与性的关系问题,有4.95%的学生认为有爱而无性,65.35%的学生认为先有爱后有性,27.72%的学生认为爱和性可同时产生,1.98%的学生认为先有性才会有爱,没有学生认为最好有性而无爱。关于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的可能性是多少的问题,有11.11%认为没有,26.26%的学生认为是40%,24.25%的学生认为是60%,24.24%的学生认为是80%,14.14%的学生认为是100%。关于与异性发生的最大障碍问题,有21.85%的学生选择怕被同学知道,23.84%的学生选择怕被家长知道,12.58%的学生选择怕被老师知道,25.17%的学生选择缺少金钱,16.56%的学生选择有罪恶感。关于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的问题,有26.73%的学生认为会,有50.50%的学生认为不会,22.7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是否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生活的问题,有29.70%的学生认为会,37.62%的学生认为不会,32.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关于如何评价有过的同学的问题,有3.96%的学生表示支持,6.88%的学生表示鄙视,38.12%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 结论与思考

3.1 多元性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及其引发的矛盾心理

从宋代开始中国人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否定、压抑。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历来是暖昧的,是谈性色变的,所以,性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一直处于含糊、不明朗、彼此心照不宣的状态。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接触多元文化信息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这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眼界,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对他们传统价值观包括性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东方否定、压抑性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西方近代性解放思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是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相互碰撞的产物和必然结果。选择“性解放”还是“性保守”,或是折中,当代大学生必须面临选择。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性价值观处于矛盾之中。例如:11.11%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可能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只有14.14%的学生认为自己会100%与发生性关系的异性结婚,而且38.12%的学生表示对有过的学生表示理解宽容,51.0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些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性“解放”的渴望与肯定;另一方面,16.56%的学生表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的障碍是罪恶感,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最大障碍是家长,51.96%的学生认为婚前“童贞”对男女都很重要,这些又体现了传统性观念对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

3.2 客观、理智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已经是成年人,渴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性的满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不应该遭受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没有经济基础,思想观念还处在不稳定期,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的应该更加的慎重,因此,大学生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呢?笔者认为:

首先,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表示理解与宽容。毕竟,性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性,人类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性。性的满足作为评价人是否幸福的指标,是任何成年人都有权利获得和享受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从对人性的关爱角度予以理解和宽容。

其次,在我们为大学生的表示理解和宽容的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明确理解不等于支持。一方面,我们要为已经有过的学生解除心结,消除他们的罪恶感,因为在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有23.84%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发生关系的障碍是怕被父母知道,有12.58%的学生怕被老师知道,有16.56%的学生有罪恶感。因此,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够安全的渡过后的心理障碍期,使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不受影响,我们必须理解和宽容这些学生。另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的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生的不良后果,例如,会分散学习精力,意外怀孕对女生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等等,使他们更加理智的对待问题,尽量减少大学生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3.3 对大学生性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性价值观教育应该采取更多的引导手段。采取家庭配合、学校主导、社会影响的方式。

首先,性生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教育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解剖学知识、卫生常识、、遗精、月经紊乱、避孕等问题;男女性别的心理差异和男女性社会角色的特征;障碍的表现、医治与预防的知识以及遗传与优生问题等等。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性知识,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与好奇心,有效地消除由性生理的变化而带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为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又可以减少大学生由于性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其次,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也可以看的教育。要让大学生理解性不仅是为了生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的需要,是爱的表达方式之一。性与爱是不能分割的,不能为了释放自己的性冲动而去伤害其他人。有性无爱是错误的观念,同时有爱无性也是不正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4.95%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爱而无性。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正确对待,正确对待性与爱的关系。

一个人的价值观指导着他的行为,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才可能更加健康。国外的性教育也表明了,仅仅教授学生性知识,并不能达到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注重价值观的教育,这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明.性教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2 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 郑连斌,等.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4):36-41.

4 雷焕贵,段云青.大学生性观念导向的人性化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93.

价值观调研第3篇

一、对外开放地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开放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

(一)理想观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与内地一样,并没有失去青少年浪漫的天性,他们对人生、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的理想观有如下特点:

1、人生目标取向多元化。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当问及“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回答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建立事业,追求知识、财富、爱情、服务社会,成立家室和献身祖国等等都有涉及,与内地学生相比,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有庸俗低级的人生追求。这与开放地区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种并存相联系。

2、社会理想层次较低,往往与个人利益相联系。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虽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但对于社会理想则比较淡薄。有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不少糊涂观念。他们更重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追求,把个人利益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希望在满足自己的兴趣、才能的前提下,服务社会,热爱祖国。但如果把开放区的青少年学生与香港相比,开放区学生的社会理想则更浓些。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对学生思想的不同影响。

(二)公私观

公与私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范畴。公私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的体现。目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在公私观方面表现出多元的选择趋向和讲求个人实际的特点。

从以下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的特点。

1、传统的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明显让位于先公后私,尤其是公私并重的道德观。

2、公私兼顾的观念已成为学生公私观的主流。

3、在公私兼顾这个天平上,开放区青少年学生明显把砝码加在个人利益一头。从中可以看出开放区学生对公私并重和先私后公选择均比内地高,而先公后私却远比内地低。

4、先私后公、有私无公的观点也露出苗头。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公私观变化的特点和趋向,说明当前学生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方面已由只重社会价值向寻求二者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学生道德意识观念中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公私兼顾的思想中缺乏那种为祖国为人民献身,只讲贡献,不求索取的忘我型思想。这与社会主义德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值得开放区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三)苦乐观

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感受,通常是通过“苦”与“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里有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与个体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因此苦乐观可以反映出价值观的特点。

1、强调自我发展,以自我理想的实现为乐。

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在幻想年龄中构思自己的未来,以自己的理想未来的实现为乐。如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然而他们的这种理想追求往往与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讲求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缺乏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精神。

2、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把苦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如学习相联系,认为条件困难,学习不如意就是苦,而对于“以苦为乐”的看法则持反对意见。他们的苦乐观是以实际的体验为标准,缺乏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与开放区青少年讲求实效的价值观相联系的。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已经不再追崇那种精神式的苦乐观,取而代之的是实际体验式的苦乐观,因而对于体力劳动有着鄙视感,吃苦精神不够,在挫折面前有进取心,但缺乏顽强的毅力。

3、在自身理想追求的同时,重视享受,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享乐主义。

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开放区的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消极“享乐”主义观念,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享乐”,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没钱,把金钱看成是享乐的前提,这种思想虽然为数不多,但代表了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心态,不可忽视。

二、影响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区,受到影响最深刻,人们的社会意识、生活方式等等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讲求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意识观念,形成一股“经商热潮”,促进人们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滋展,从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家庭和小团伙影响最为主要。一些家庭成员的意识观念、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出现“一切向钱看”思想和讲排场、摆阔气现象,以及学校、社会小团伙的意识观念,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以一定的影响。学校德育并没有完全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在观念和工作上存在不足,造成一定的失误。

首先,学校德育目标单一,忽视了“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讲求步调一致,讲求单一思想,忽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对于“双差生”,往往按优秀生的统一要求来教育,结果使得学校德育失去针对性,在学生中出现思想断层。

其次,德育内容空洞无物,脱离现实实际。许多教师为搞好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工作中空谈教条理论,空喊政策口号,不能就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具体的生活实际偏差太远,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社会理想、政治思想薄弱。

第三,德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化,德育工作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内层。很多德育工作者往往是追求形式上的目的,在方法上,认为“政治教育就是灌输”,把德育与教学割裂开,造成学生的品德游离现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前面三个因素对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变化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开放的影响是客观的因素,而学校德育则是主导因素。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是当今开放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问题。

三、教育对策。

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如何针对这些新特点进行教育呢?这里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问题来探讨。

(一)德育的微观建设

德育的微观建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自身内部的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前面分析过,由于“左倾”思想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德育长期处于目标单一化、方法形式化、内容抽象化的现象,与开放的局势不相适应。学校德育必然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革。

1、学校德育目标层次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应该是多层次、多水平的网络结构体系。同时,对外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又是多元化、两极化,因此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也应该是层次化。

第一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提倡和树立“大公无私”、“勇于献身”、“艰苦奋斗”的崇高价值观念。这是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特别是党团员、少先队员、先进分子必须以此作为最高行为目标和准则,不断进取和奋斗。

第二层次要求青少年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观,提倡和树立“先公后私”,在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观。这是一般性的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以这种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层次是一种基本的要求,就是消除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不择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思想,培养青少年以自我的行动、才能为社会贡献的思想品质。

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加以教育,而不是片面地降低德育标准。应根据三层次步步提高,而不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或停滞不前。

2、德育内容系统化。

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价值观的成熟程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因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富有针对性,形成系列化。具体说,青少年阶段德育内容应形成循环,分成多层次来进行教育。

现阶段开放区青少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以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党的革命传统等为主,但内容的要求不同。少年时期主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化为行动,解决“是什么,怎么做”问题,而青年阶段则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两个阶段在具体环境中可分成多层次进行教育。这样,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循环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系列。

3、德育方法灵活多样化。

为了解决青少年学生品德游离现象,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德育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德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如主题班会、夏令营、演讲、革命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介绍、影视教育等,各种具体方法如情境陶冶法、心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实践的锻炼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二)德育的宏观建设

德育的宏观建设是指把德育当作一个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德育的改革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升华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因此必须把中小学的德育看成一个整体、多个层次,在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阶段,必须注意衔接,避免成为“三不管”地带,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加强横向交流。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超前可控性和免疫力,建设一个适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还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吸收优秀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调研第4篇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价值观调研第5篇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择业和从业行为,影响到人生的顺逆和发展。研究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女性的成才和教育、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对l200名青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SAS统计软件和SPSSl1.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青年女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0前言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它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择业和从业行为,影响到人生的顺逆和发展。近几年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职业价值观已经具备了一套理论框架并形成了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量表,如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兴趣量表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多,对其他青年的研究相对薄弱;忽视了性别差异,忽视了女性的特殊性:

本研究采用量表测定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年女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了解青年女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把握她们的择业意向与从业方式,提高她们的就业成功率与工作满意感,这对于青年女性的成才与发展,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方法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青年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青年男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AS和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

1.2研究对象

2006年3~6月,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37份,非卷55份,有效问卷108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7%。其中女生539人,占49.82%,男生543人,占50.18%

样本构成:苏州市第卜中学初一到高二的学生,苏州大学、苏,kJ~lI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高职生和研究生,包括文、理、工、医、艺五个学科的各个年级。样本的年龄分布:14~35岁。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均方最大旋转主因子分析法,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为标准选取凶子,共抽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1.83%。由此得到6个因子在60个项目上的载荷,找出载荷较大(绝对值大于0.6000)的项目结合。然后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并根据贡献率的大小进行排序,得到影响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安全感和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进取心、工作职权、变异性、满意感。见表2、表3。

2.2影响青年男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采用同上方法对青年男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男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进取心(22.29%)、工作有新意(30.9l%)、安全感和工作条件(38.62%)、人际关系和个人空间(47.63%)、自主性以及工作职权(51.68%)。

2.3男女生得分明显高的项目比较

我们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全表60个项目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的,只有5个项目具有显著性水平(P

2.4不同就读文化背景女生的职业价值观

不同就读文化背景是指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本研究主要根据我国教育界的划分对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分段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找出不同就读文化背景下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排列:

初中:自我实现(19.47%)、责任感(27.91%)I:作待遇(35.50%)、安全感(41.36%)、创新精神(46.59%)、工作变异性(51.33%);

高中:创造性(18.83%)、责任感(29.08%)、成就感(36.84%)、工作待遇(43.67%)、人际关系(49.39%)、工作职权(54.72%);

高职、大学:个人发展(17.69%)、工作职权(29.08%)、社会责仟感(34.72%)、安全感(41.08%)、工作变异性(47.47%)、自主性(50.68%);

研究生:声望地位(26.88%)、工作有新意(38.12%)、责任感和自主性(49.16%)、人际关系和工作感受(56.88%)、进取心(59.47%)、安全感(68.53%)。

2.5大学不同学科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影响大学各学科女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排列:

文科:自主性、工作待遇、责任感和人际关系、创新精神、安全感、生活方式;

理科:安全感、人际交往和自主性、创造性、进取心、工作变异性、成就感;

工科:自主性、责任感、进取心、人际关系、声望、经济价值和生活方式;

医科:利他主义和责任感、成就感、创新精神、工作变异性和自主性、工作待遇、智力激发;

艺科:自我实现和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和工作感受、工作环境、成就感、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责任感和利他。

2.6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

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_丰性。

2.7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整理、分析、归纳,我们对青年女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了全面的了解:

(1)青年男女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凌文辁、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我们的研究表明:在选择职业时男生更注重发展因素,这与凌文辁等所做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女生比男生得分明显高的项目很多,表现出职业诉求多元化的特点。她们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对“保健因素”、“发展因素”、“声望地位因素”三个方面的要求均高于男生。反映出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正如余新丽等人的研究结果:女生最大的担心不是自己素质的欠缺,而是求职机会的不平等。

(2)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随年龄增长和文化程度提高而变化。初中阶段的女生职业心理既独立又依赖;高中对.职业的幻想较多、要求较高;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看重的是职业本身。

同时,我们通过男女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学生的职业心理也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学女生往往比男生自信,表现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则是她们对职业的要求比较高,追求自身的发展,希望能够实现自我。而大学女生在择业时,不仅仅注重职业能否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对职业的稳定性、安全感、工作福利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反映了她们的自信心随年龄增长反而逐渐降低。

(3)大学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女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倾向。大学阶段为职业意识发展完善期,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文科女生的职业价值观最一般化。理科女生对安全感非常注重,表明她们危机意识特别强烈。工科女生则很自信。医科女生的专业色彩较明显,她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多利他精神。艺科学生具有艺术色彩。这样的结果与我们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某种技能或专业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从进入学校起目标就很明确,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更清晰、更现实、更成熟。

(4)职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西南大学心理学系宁维等人在1988年采用同名量表研究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到影响80年代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为:进取心、经济价值、声望、工作安定性、生活方式。本研究人员张继玉在2000年硕士论文中得到影响90年代青年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依次为:安全感和工作条件、进取心、工作内容有变化、工作职权、自主性、人际关系。用现在研究结果与之对照,发现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80年代注重声望地位因素,90年代注重保障因素,而现在则注重发展因素。80年代主要是实行分配制度,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人才市场的建立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变化,惯常的终身职业观已被打破,职业的稳定性发生了动摇,所以人们选择职业时不得不考虑保障因素,如工作有保障等。而现在随着自主择业、创业等观念的深入,人们的职业价值观逐步成熟,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

3讨论

针对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供青年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和青年工作者参考:

3.1把握青年女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本研究发现青年男女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十分显著。因此,作为女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期望和追求,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作为学校和社会,要宣传女性的优势,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和机制,帮助她们在竞争中增加才干,发挥作用。

3.2体现职业教育的时代性

由于职业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尤其在现在拜金主义等负面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

3.3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及早性

张大钧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毕业教育》一文中认为:人的职业意识形成和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由于职业意识的不同,职业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习阶段看,从初中开始;从年龄层次看,从少年期开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教育应尽早地培养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尽早进行职业角色的体验。

3.4注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学校、家庭、社会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如初中女生职业要求高,理想化色彩浓重,因此需要让她们了解社会职业的种类和内容,让她们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社会职业。又如,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就业信心不如男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她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她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能够从容不迫。

3.5强化择业手段的操作性

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标准摇摆多变等特点,要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培育、健全人才市场,建立职业培训或再培训机构,帮助青年择业、就业和创业。

价值观调研第6篇

论文摘要: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免(公)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职业价值观会有何特点?本文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第一届(2007级)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就引导免(公)费师范生树立科学积极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对策性探讨与分析.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公)费师范生政策作为一项新出台的国家教育政策,其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引来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我们不禁思考:种种这些社会上的诱惑对于免(公)费师范生会有什么影响?在国家政策环境影响下,以及外部压力下免(公)费师范生是如何表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免(公)费师范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分析数据与访谈材料,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结构

(一)研究目的

了解免(公)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俪北省华中师范大学免(公)费师范生共432人。发放问卷432份,实际回收问卷414份,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达90.97%。133229.Com

1.生源地结构:免(公)费师范生来自全国各地。免(公)费师范生家乡分布情况如下。西北地区有37人,占8.67%;西南地区有60人占14.54;中部地区有228人,占57.40%;东南地区有34人,占7.91%:北方地区有43人,占10.20%;海南有8人,占1.28%。

2.性别结构:男生144人,占36.64%:女生249人;占63.36%:

3.专业结构:理科生187人,占47.58%:文科生206人,占52.41%。

本调查基本符合比例,信度较高。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首届(07级)免(公)费师范生为主要对象,我们的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受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取向、职业选择、职业动机、职业评价等方面内容。通过考察分析问卷数据,来了解免(公)费师范生群体对自己的师范专业理解和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同时进行个别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运用访谈形式对免(公)费师范生个案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知。走访学校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处等部门,听取他们对免(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解读,对免(公)费师范生就业取向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引导措施。

(四)研究工具

采用本科研小组自行编制的《华中师范大学首届免〔公)费师范生(2007级)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非结构性访谈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以下数据都是在此范围内进行的统计,为使行文方便,将以“免(公)费师范生”代替“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根据有效选择的数据((393份)分析得知,免(公)费师范生的家庭状况大多是比较拮据,仅维持在温饱水平,有230人选择,占58.52%选择仅维持在生存线左右的有30人,而选择小康之家与工薪家庭分别只有22人与111人。

总体来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占33.84%;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占66.16%。这说明免(公)费师范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确实政策确实能够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走进大学,继续学业。

至于免(公)费师范生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师范,调查表明,选择“家庭可以承受学费,但选择此专业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的有165人,选择“确实家庭不能承受学费,只能报读免费师范专业”的有79人,选择“本身很喜欢教师职业”的有98人,选择“父母等亲人的意见”的有87人,选择“毕业时无需考虑就业问题,减少就业压力”有73人,选择“其他”的有30人。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免(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就有244人,占62.09%。

结合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分析,家庭经济拮据应该是学生选择成为免(公)费师范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当学生不是从个人兴趣意愿出发,选择从事教师职业时,会不会产生职业取向的偏差?他们沿着既定的职业道路发展,会不会对职业规划产生迷茫?

选择职业价值排序的调查中,将兴趣特长放在首位的有43.9%.其次相差不多的分别是发展潜力因素26.6%以及工资薪酬23.0%,而将国家与家乡的需要摆在首位的则只有12.1%,免(公)费师范生仍然与当前大学生的普遍职业价值观一样,重视兴趣特长与发展潜力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则较为忽视。个人意识较强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重要特点,免(公)费师范生也不例外。在对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免(公)费师范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9%的免(公)费师范生担心其就业的环境和待遇。

另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男女生产生了一些差异。男生的排序是:兴趣特长>发展潜力因素>工资薪酬>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而女生的排序则是:兴趣特长>工资薪酬>发展潜力因素>国家与家乡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女生对职业因素排序比男生要现实,更注重物质实在的价值,缺乏对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同时,男生方面,工资薪酬与国家需要两个选项差别不大,女生方面,工资薪酬则远远高于国家与家乡需要。(见图1)这个现象也能说明女生对职业评价标准更偏向现实,更注重物质条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免(公)费师范生对自己将来教师职业展望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免(公)费师范生的工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1000-2000元与2000-3000元,选择,"1000元左右”的有19人,选择"1000-2000元”的有118人,占30.03%;选择“2000-3000元”的有182人,占46.31%;选择“3000-5000元”的有74人,选择“其他”有20人。期望值在2000-3000元的较多,说明学生对将来工资的期望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每个月400元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免费是应得的,没有觉得有愧,因为毕业后自己将用十年的青春来回报,有时会觉得国家应该给予将要在基层工作的我们更高的工资(比在城市里工作的老师更高),作为对其牺牲的补偿。想向国家索取更多,认为十年青春不止5万,经常发牢骚,心理不平衡。”这部分学生正反映了免(公)费师范生群体中的一个不和谐声音,他们采取与国家算总账的方法来评价免(公)费师范生政策,来评价自己将来的教师职业。这种思想将会给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免(公)费师范生虽然能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对具体应该如何规划感到迷惑。这一点反映在有355人在“您认为需要学校为免(公)费师范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吗”这一问题选择了“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暂时没有方向”,占90.33%。目前免(公)费师范生正面临着“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能够认识到自身需要加强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但又不知该从何入手。

免(公)费师范生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规划缺乏实际思考,许多学生在主观题中反映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是“没有方向”、“具体没有计划,只是希望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是很清楚,除了教师还会做什么具体的事,所以具体情况到时候再分析”、“边走边瞧”。即使是写出职业规划的学生也大多只提出模糊不确定的“规划”:“随遇而安,不适则反,抓机遇,看时机”、“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叹,还能做啥”、“船到桥头自然直”。

问到学生希望采取何种职业生涯指导方式时,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提供更丰富全面的实践机会”,有207人选择,占50%。同时,选择“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进行专业咨询与辅导”的有129人,选择“邀请经验典型作经验交流与研讨”的有129人,选择“开展职业辅导专家讲座”的只有75人,选择人数最少。大学生对死板的讲座形式已经产生了厌倦,难以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说明学生对于目前重视书本,强调知识的职业教育并不十分接受,反而渴望能得到实践机会,提升自己的实际职业技能.学生对实践的重视,说明他们在对职业技能方面的认识是比较务实的,但容易走向忽视书本知识的极端。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经过对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第一届免(公)费师范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免(公)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

1.家庭经济拮据是学生选择师范学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学生选择了师范学校,也提早选择了将来的职业道路,家庭经济原因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

2.重视兴趣特长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较为忽视:和当代大学生一样,免(公)费师范生在评价职业的时候,更重视兴趣特长等个人因素,对国家与家乡的需要较为忽视。

3.对职业前景乐观,积极接受职业落差:作为大一新生,他们对职业前景比较乐观,积极接受职业落差。

4.“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对于职业设计,免(公)费师范生走入了“有认识,无方向”的盲区,一方面刘职业设计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另一方面却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观调研第7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身价值的定位.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加剧.探索评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集相关调查数据对巢湖学院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实证分析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如何做好本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一些对策性的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人们对各种人生需要的重视程度的反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其价值观已经趋于成熟,同时,选择职业、走人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因此,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研究当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次调查旨在对巢湖学院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希望通过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就业作一些对策上的研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四个模块的二十个问题,调查中随机抽取了巢湖学院312名在校大学生,涵盖学院所有专业。其中,男生136人,女生176人;理工类100人,人文类%人,管理类%人,艺体类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问卷312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06份。调查问卷由笔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就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价值观念、职业方向与理想等问题进行如实选择。问卷回收后,采用pc-edit软件进行数据录人,通过stata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2.1.1择业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求稳怕变、重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遭到冲击。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我校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也呈多元化趋势。在我们对“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15.69%选择“和自己专业吻合”,29.08%选择“职业的收人高”,选择“企业文化及工作氛围好”占29.74%,另外36.93%选择“企业发展潜力大”,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为49.02%。可见,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同样,如表一1所示,学生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也具有多元性。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或展示自己兴趣、特长的职业价值观,追求收人与财富的职业价值观,“稳定压倒一切”的职业价值观,追求自由、独立的职业价值观等。

2.1.2职业“发展”意识增强

通过对学生职业目标的调查,近60%的学生希望成为领导者、管理者或者是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皿表一,由此可见我院大学生已经能用发展的理性思维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前景,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独立自主性,重视个人管理才能的提升。

此外,从图一1中可以看出调查中有43%的学生会视情况更换第一个工作单位,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再局限于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倾向于向外界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选择反映出大学生已经具备从发展的视角理性对待职业选择。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既反映了市场机制下人才的“职业流动性”增强,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预期的不懈追求。

2.1.3自主意识的增强

在对“职业价值的认识”和“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两个问题进行调查时,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强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超过80%的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寻找工作,在问及毕业后的择业意向时,有37.2%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创业”。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求职主动性、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意识在明显增强,依靠社会网络(家人、亲友、政府、学.校)支持就业的传统观念开始淡化。

2.1.4职业理想有前瞻性,突破“铁饭碗”思维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有的甚至刚毕业就失业,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束缚大学生寻求赋有挑战性职业的理想。在问及“您想进什么性质的单位工作”时,有40%的学生有意向去外企或民营企业工作,希望进国家机关的仅占20%。可见,出生于90年前后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拼搏意思,勇于创新,敢于直面挑战,希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创造机遇,实现自我价值,“铁饭碗”对这代大学生并没有太强的吸引力。调查中263名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或“企业发展潜力大”,这一数字也证明了学生更希望选择有升值潜力职业的愿望。

大学生择业时不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加强调机会的均等性和竞争的公平性,看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促使大学生择业心理有了相应的改变,职业理想有前瞻性,注重未来的价值实现。

2.2存在问题

2.2.1职业认知不明晰,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择业认知上,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导致对择业缺乏正确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脱离社会实际,导致择业时的矛盾心理等。主体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以他对职业的认知和经验为前提,也就是说,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也就是对价值客体—职业的性质和特征的认知。一般可以包括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对所学专业今后从事何种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对所学专业对口职业的从业资格的了解程度等相关的问题。调查中有50.33%的学生偶尔会关注一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6.21%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这一问题。表一3反映的是学生对可能从事职业发展趋势,行业背景的了解情况,数据很清楚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系统长远的职业规划。

2.2.2缺乏“专业”兴趣,能力认识狭隘 在我们所调查的306个样本中,在“你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这一问题上,仅有9.15%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特别感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占65.03%。这一组数据明了地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看好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这可能也是很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太关注的一个原因。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合理规划,这不能不算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本次调查也暴露出大学生过分看重社交能力和应用性技能,却忽视专业能力积累的问题(见图一2,图一3)。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能力的社会,能力不仅包括社交能力和应用性技能,专业技能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专业能力在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过分地强调“社交能力”而不重视专业能力的具备,这种狭隘的能力发展观,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合理的职业理想的一个障碍。

2.2.3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广泛的认同

职业评价标准的务实性,在价值追求上,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重视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在职业追求上,受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远大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断更新,但功利色彩凸显许多大学生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物质利益、权利地位、成才愿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化色彩。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您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问题时,89名大学生选择了“收人高”,在5个备选因素中位列第三。在回收的306份有效问卷中,有193名大学生表示今后就业的首选地点是“经济发达地区”,占总数的63.7% ; 90人选择在“本地就业(29.4% ) ";只有23人有去“西部地区(7.52% )”就业的意向。这反映出大学生怕吃苦,奉献意识欠缺,对大都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极度向往,过分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在职业价值取向上有着强烈的求利、求名、贪图安逸、不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等不良心理。

2.2.4期望值往往偏高,择业观念不够理性化

自我价值意识的增强同时,一些大学生求职择业时过分高估自己,表现为要求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单位的层次要高、工作待遇要好,·就业取向停滞于高端人才市场,职业期望值过高。调查中50%的大学生理想的月收人为3000元以上,4.58%和45.52%的学生把理想的月收人定位在1000-1500元和2000-3000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部地区,对月收人的这种定位有明显偏高的倾向。63.7%大学生首选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外企就业,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一些不够理性的成分。

2.3不同层次的差异性

2.3.1性别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针对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怕竞争,怕担就业风险的畏难心理,与女生相比,男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一些。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就业取向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如对就业地区的考虑、就业单位性质的要求、理想收人数额的确定、自主创业的比例、就业方式的选择等都有区别(见表—4)。

2.3.2专业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专业对就业价值观影响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理科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及兴趣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与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较低,40%的理工类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而只有15.2%的人文类学生、22.3%管理类学生、10%的艺体类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

其次,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对收人的要求要明显高于人文和管理类学生。共有67.5%的理工艺体类学生和38.2%的人文管理类学生将理想月收人定位在3000元以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9.1%的理工艺体类学生和55.9%的人文管理类学生将理想月收人定位在2000-3000元。

第三,管理类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程度高于其他三类专业。39.3%的管理类学生认为未来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最后,专业对就业价值观的影响还体现在对职业目标和工作单位性质的选择上。34%的理工类学生职业目标是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38%的人文类学生和41%的管理类学生把“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55%的艺体类学生将职业目标界定为“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此外,理工类和管理类学生更倾向于在外企工作,而人文类学生希望进国家机关的较多,艺体类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性质要求较平均,没有特别集中的区域。

2.3.3家庭背景的影响

父母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对毕业生择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孩子对职业世界的了解首先源于自己的父母,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也会不知不觉将与自己职业有关的信息灌输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母职业状况不同的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自然会有所不同。

人学前长期居住地对职业价值观会有一定的影响,毕业生家庭出身和性别对择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中有69.2%的人希望工作在大城市,61.1%的农村学生做出了跟城市生源同样的选择,将大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是城乡两个社区学生的共同愿意。但在“本地就业”和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选择上却体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11.2%的城市学生和6%的农村学生有去“西部地区就业的意向”;23.5%的城市学生和31.9%的农村学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另外,21.3%的城市学生和26.9%的农村学生希望成为“领导或者管理者”,41.6%的城市学生和30.6%的农村学生将“获得独立自主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从数据上看,农村学生似乎比城市学生更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农村学生在职业目标的定位上比城市学生要更加的务实。究其原因,可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和生活环境的落后,有借助体面工作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家庭收人的高低对毕业生择业也有影响,家庭收人比较高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工作能否“赢得成就感,发挥自己的才能”及“自我价值的实现”;50%的农村学生认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职业价值。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赘述。

3就业指导中的对策

本次调查使我们对巢湖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表现,如择业的自主意识增强,有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和趋于成熟理性的择业行为,部分大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意识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消极因素的存在,如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较保守、消极的思想观念,功利主义倾向和个人本位意识强烈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普遍还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当前由于受市场的影响,高校过于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受市场“指挥棒”的影响,过分注重对大学生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轻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如何从本源上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设计,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成功就业,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个鱼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在进行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既要物质待遇更要享有精神待遇。当然,在职业价值取向教育中还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的、长远的共同利益;认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却有成功与失败之分,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3.2培养大学生的择业信心竟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研究表明,我院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并不是很强。一方面有社会学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前,由于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规范,还存在不少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择业缺乏应有的预见能力,择业信心降低。作为地方型院校,我们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对社会不大了解,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价,也出现了信心不足的情况,因而学校要着力提高办学声誉,打造特色品牌,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使学生在校期间以饱满的热情投人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在择业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女大学生的择业信心教育,一方面教育女大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敢于面对现状,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她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敢于去竞争,形成主动择业、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认清社会需要,把握市场信息,把择业和从业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3.3突出职业能力教育

针对我院学生对职业能力认知上的偏差,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它是人们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包括内在的工作技能和外在的精神面貌,对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强在职业选择中就占有优势,个人就更加充满自信。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中,要注意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和渗透,一方面要使专业课程与职业知识相结合,在巩固书本知识的同时,结合专业背景资料,进行相关的职业特点、从业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行业调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途径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了解行情。另一方面要融人时代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培养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超的动手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职业能力教育,帮助大学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展示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3.4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很多同学进行职业选择是以当前社会流行的职业观念和评判标准代替自己做选择,以外在的社会地位、经济收人等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而不从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出发,致使生涯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学校应把素质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择职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生涯规划和选择的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要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规划未来。

3.5坚持分类指导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专业、家庭状况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要求学校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要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等学生分类指导。尤其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要让女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发现、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有效的“整合”自己的优势,以健康的、积极的、主动的心态适应社会。要关注“双困生”,坚持个性化就业指导。

4教育教学中的建议

4.1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人才培养全面素质观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认知度低,除了一些客观影响因素外,学风建设也是个问题。系部应在新生人学教育和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强化学风建设。由于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4.2专业设里与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我校的有些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就业的确造成障碍,一些课程的结构没有针对社会变化加重拓展知识面和加重实习环节,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脱节。这也是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就业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应保持对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应答,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价值观调研第8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27-02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教学及择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对186名护理本科毕业生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分析数据。结果: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中安全因素、人际关系及经济利益占据前三位。结论: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择业观,学校加强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职业教育;择业观

职业价值观是和人们的个性心理倾向性、自身的经验、经历、家庭背景、人们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发生联结的价值取向过程,是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择的职业也会有所不同,对职业活动的不同方面的注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1]。通过对护理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护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1对象与方法

采取以《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为主要内容的《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186名毕业生填写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100%;《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共有52道测试试题,每一个试题被分成“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52道试题目被归属分成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释了58.5%,旋转方法凯泽标准,

分析结果,见表1。

2结果

3讨论

3.1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改变: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安全感、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利他主义、独立性;这个结果与其他人结果有很大差异,如1997年凌文辁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发挥自己才能、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2006年王浩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以及福利好,而此次调查中安全感排在了第一位,与凌文辁、王浩的调查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与其他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中最大的不同。通过座谈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该结果充分透射出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在校大学生体现出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社会成熟度。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在择业时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凌文辁、王浩等调查显示就业地点的选择更倾向于选择物质待遇较好的大城市,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地区[2]。此次调查也有70%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这些地方,但是他们的前提是认为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安全,且倾向于选择属性为国家正式医疗机构就业,而对医疗机构级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处在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3]。

3.2经济利益趋向更为突出: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调查中发现78.3%的学生比较看重就业单位的工资及奖金制度分配,其中9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所在实习单位的各种福利及工资待遇。因此,要加强毕业生金钱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由此,大学生应放下架子,降低收入的期望值,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

4建议

4.1培养学生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应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其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4.2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2.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从低级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尽量早一些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到高年级时,学校应该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2.2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他们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借助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发展潜力等有清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在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通过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后,很多人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来。

4.3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负有重要责任:在教师的多元角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角色已经成为人们新的共识[4]。护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对护生能否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护理专业教师结合授课内容,让护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确立护理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之采取各种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将为成功就业及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由于部分学生就读护理专业并非自愿,入校后常存在对护理专业的不认同,从而影响到自我认同[5],教师应引导护生逐渐去理解护理不仅是一份工作,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帮助护生树立起这种理念,在专业教学中尽量增加护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鼓励护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与健康服务有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或兼职,将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作用是教师的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