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干部交流方式

干部交流方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04

干部交流方式

干部交流方式第1篇

一、提高认识,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经常化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实现干部交流工作经常化的基础。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少数基层单位主要领导,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和排他思想,只欢迎本单位、本部门提拔起来的干部,对上级机关部门交流来的干部抱着不是“我的人”的错误思想,不欢迎、不支持甚至盲目排斥;有的主要领导把干部交流当成甩包袱、腾位置的好机会,给组织部门提供片面的干部评价,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把自己不喜欢或是工作不得力的干部建议交流出去;有的地方对干部交流的任职年龄、年限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交流过于频繁,从而使少数交流干部产生短期行为;少数干部本人对干部交流有时也不理解,往往是提拔交流高兴,从非权力部门交流到权力部门开心,从条件一般的部门交流到经济待遇高的单位就愉快服从组织安排,反之则不高兴、不开心甚至闹情绪,等等,这些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都影响了干部交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在干部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突破,首先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在干部交流工作的重要作用上取得共识。一是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解决干部“成长难”,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实践出真知,经历长才干。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地待在某一岗位上,容易使人滋长懒惰情绪,变得僵化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知识面狭窄却自以为是,不利于干部的工作创新,不利于干部的“成长”。而实行干部交流,为干部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机会,就等于为干部创造了不同的学习机会,搭起了成长成熟的梯子。二是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医治“班子病”,促进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干部交流,可以合理地调整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及时解决空缺、散懒、老化、内部不团结或近亲繁殖等“班子病”,实现领导班子成员在性别、年龄、性格、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而合理地激活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打造比较理想的干部队伍。三是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冲破“关系网”,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长期在一个岗位上任职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容易形成家长作风,搞“一言堂”,削弱集体领导;容易形成“关系网”,产生宗派主义和小团体主义,被人情关系或裙带关系缠绕,把公事和私事搅在一起,助长腐败。加强干部交流并且形成一种长期的制度,有利于领导干部摆脱人情关系的干扰,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做到秉公办事,依法决策,从而净化党内风气,改善干群关系。

二、把握原则,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科学化

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实现干部合理有序交流,必须正确把握干部交流工作的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给干部提供一个有利于开阔眼界、经受锻炼、施展才能、提高素质的环境,是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绝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具体操作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一般不要同时交流,整个班子的交流比例要适当,以保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保证工作的连贯性。要解放思想,克服人才使用上的“地方意识”,服从干部工作的大局,舍得把用“熟”了的干部放出去交流,也要舍得把重任交给新交流来的优秀干部,使干部交流工作的渠道更加顺畅。二是坚持用人所长、有所侧重的原则。要根据制定的交流计划和拟交流干部的能力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在实现内部人才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使被交流干部能够学有所用,发挥其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同时干部交流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交流岗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关键岗位上的干部要加大交流力度。三是坚持自主自愿、合理流向的原则。要加强与拟交流干部的有效沟通,采取双向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方法,使拟交流干部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减少岗位变化带来的不安和焦虑。要充分考虑各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推动组织效能的全面提升。

三、创新方法,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合理化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交流形式和流向,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一是横向与纵向交流相结合。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横向交流和纵向交流,有步骤地使干部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锻炼,提高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决策能力。二是提拔交流与平职交流相结合。根据干部的不同条件,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对那些素质较好,并经过关键性岗位锻炼和需要在关键性岗位上锻炼,并已基本成熟的干部采用提拔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较高层次的岗位上任职锻炼。三是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与培养后备干部相结合。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结构、理论素养、气质特点等不同要求,在注意班子整体结构与个人素质关系的同时,把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与干部交流结合起来,将后备干部交流到适当岗位上进行锻炼,改善班子的整体结构,促进新老干部交流工作。

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是一个单位人心稳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证,这有利于领导干部熟悉情况,安心工作,谋划发展。一般来说,新干部上任要有二到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任干部的工作成效。否则,新任干部即使有想法和打算,本人准备有所作为,但上级把他调走了,容易造成人才的浪费。干部没有长远打算就会只做表面工程,甚至弄虚作假,竭泽而渔。因此,一方面要避免大进大出,掌握好交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适当确定交流年限,进行干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干部交流的“大气候”,减少交流阻力,又有利于统筹考虑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双重要求,克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四、完善措施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制度化

首先,要增强干部交流的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解决好干部交流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干部实际情况,制定好干部交流计划,明确交流条件,做到交流预先有谋划、操作有标准。对交流干部的基本条件、什么时间进行交流、交流多长时间、交流的比例、交流到期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一个硬性规定,让每一个干部对交流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交流工作真正走上经常化轨道。

其次,要完善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交流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干部不断处于自我约束和激励之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在整体上增强领导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实行交流任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交流干部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且群众公认的,可优先提拔使用。对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经考核不称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或影响的干部,要视具体情况,在交流地或回原单位或再次异地作平职安排或降职、撤职等处理。尽可能采取提拔方式交流干部,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交流去干部的地方、部门和职位,这种方式易于干部接受。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坚持凡提拔的干部应当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应当有在下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这样可以从机制上约束机关干部自觉到基层工作和接受多岗锻炼。要认真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在加强后备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坚持一般从后备干部中提拔干部的规定,对干部交流工作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

干部交流方式第2篇

认识的问题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来解决,制度本身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解决,制度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则必须严格执行来解决。2006年8月6日,中央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两个文件,前者明确规定干部在任期内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交流;后者则明确规定干部在任期结束后加快流动。这两个规定从制度上对干部任期和交流进行了细化和规范,较好地处理干部交流与干部任期的关系,有利于把干部任期制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对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也要大力纠偏指正。

把握原则

实现干部交流科学化

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实现干部合理有序交流,必须正确把握以下三点。

――相对稳定、有限交流。推进干部交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给干部提供一个有利于开阔眼界、经受锻炼、施展才能、提高素质的环境,是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流,绝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三五年都要轮换一次,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适合的岗位进行交流;也不能搞“全盘换血”,而应该适时、有序地进行。具体操作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般不要同时交流,整个班子的交流比例要适当,以保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保证工作的连贯性。

――用人所长、有所侧重。制定交流计划,根据拟交流干部的能力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干部合理流动,力求使被交流干部能够发挥所长,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同时,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交流岗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加大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

――自主自愿、合理流向。加强与拟交流干部的有效沟通,采取双向见面、双向选择等方式方法,与拟交流干部形成共识,减少岗位变化带来的不安和焦虑。注意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推动组织效能的全面提升。

创新方法

实现干部交流合理化

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交流形式和流向,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

――横向交流与纵向交流相结合。有步骤地使干部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宏观决策能力。

――提拔交流与平职交流相结合。对那些素质较好,经过关键性岗位锻炼,或需要在关键性岗位上进行锻炼,并已基本成熟的干部,宜采用提拔交流的方式,让他们在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与培养后备干部相结合。根据领导班子成员的专业结构、理论素养、气质特点等不同要求,在注意班子整体结构与个人素质关系的同时,把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与干部交流结合起来,将后备干部交流到适当岗位上进行锻炼,促进新老干部交流工作。

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是一个单位人心稳定、改革发展的组织保证,也有利于领导干部熟悉情况,安心工作,谋划发展。一般来说,新干部上任要有2~3年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任干部的工作成效。因此,一方面避免大进大出,掌握好交流的比例;另一方面,适当确定交流年限,避免短期行为。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干部交流的大气候,减少交流阻力,又有利于统筹考虑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双重要求。

完善措施

实现干部交流制度化

――增强干部交流的计划性,避免干部交流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好干部交流计划,明确交流条件,做到交流预先有谋划、操作有标准。对交流干部的基本条件、什么时间进行交流、交流多长时间、交流的比例、交流到期后怎么办,都有一个硬性规定,让每一个干部对交流都心中有数,使交流工作真正走上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完善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交流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交流任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对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好,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且群众公认的交流干部,可优先提拔使用。对在任期内工作目标任务完成较差,经考核不称职,造成不同程度损失或影响的干部,视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处理。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在加强后备干部交流的同时,坚持一般从后备干部中提拔干部的规定,对干部交流起到激励和推动作用。

干部交流方式第3篇

抓好干部交流实现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职能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转化。政府要依法行政,企业要改制,农村产业结构要调整等,这一切都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我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区地处南京市西南郊,面积195平方公里,人口20万,现有7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在地理位置上,属城郊结合部,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心在街道和乡,需要一批能够适应郊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新型领导干部;从经济发展上看,随着城市外沿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在不断萎缩,以商业、旅游和服务等为中心的第三产业日愈繁荣。如何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南京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要求,把南大门建设得更好,是雨花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一支能够担当跨世纪领导重任的,既有一定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同时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经济、金融和法律知识的,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区管领导干部队伍,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干部队伍特别是街道和乡镇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就地提拔起来的。八十年代,在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实践中,他们励精图志,为农民致富和乡镇办、村办企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积累了一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的现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影响并阻碍了我区郊区城市化和经济效益化进程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在一时难以有更多高素质领导干部或新鲜血液补充进各级领导班子的情况下,如何迅速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问题。二、实践证明,干部交流有利于就地取材,迅速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近两年,为弥补干部数量上的不足,扩大群众参与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地都在尝试公开选拔,我区也不例外。但我们必须看到,人才就其总量而言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地区都只想用人而不注重培养,只想着挖别人的墙脚,而忽视了自身的投入,那么我们的干部资源将会越来越贫乏。所以干部交流作为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十分重要,不能也不应该被公选取代。这也是我区决定以干部交流为突破口,实现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和干部队伍结构全面优化的重要原因。1.从宏观来看--在干部交流工作上,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区一直非常重视区管干部的交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自95年以来,已有267名干部被交流。有计划的干部交流,使干部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全区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和五年前相比,全区区管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16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领导干部比例提高了23.6。广大干部对交流的重要性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工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全区各项事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在全市率先走出发展都市农业的路子;工业经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综合效益在全市五县四郊名列前茅;第三产业抓住南大门逐渐打开的机遇,形成了大发展的格局。自95年至今,全区共有10多名区管领导干部被提拔到市管领导岗位或被交流到兄弟区县及市级机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2.从微观上看--干部交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干部交流是干部调配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和锻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实施干部交流前,我们也曾对干部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过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推断,但从最近我们对交流干部所作的一次跟踪调查情况来看,干部交流的现实意义远比我们预想的要丰富,也更深刻,说明其发展正经历着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90以上的领导干部感到交流后接触的面宽了;面对新的工作,有了新的压力,紧迫感更强;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经常要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知识,不知不觉地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反之,如果长期在一个地区或部门工作,轻车熟路,容易使干部产生惰性,丧失创造力,甚至不思进取。交流到街道或乡镇工作的年轻干部则普遍感到,到基层以后,直接面对群众的机会多,有利于培养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改善干群关系,帮助乡镇领导干部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跟乡镇干部学会一些处理具体矛盾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二是有利于改善领导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实行干部交流前,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干部是土生土长的,班子平均年龄大,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老化,加上长期在一线工作,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往往灵活有余,规范不足;而机关干部中,年轻人多且普遍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宽,新思想、新观念多,工作讲原则,懂规矩。实行干部交流,改善了乡镇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是有利于缓解矛 盾,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主要领导,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长了,容易被当局所迷,以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凭经验办事,在工作目标、思路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上形成一些思维定势和解不开的死疙瘩。时间越长,对事业发展的限制越多。实行干部交流后,新的领导没有固定模式的束缚,能很快发现问题,并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打开工作局面。此外,由于新领导对下属工作人员没有偏见,能唤起那些长期不被重视或重用的人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那些过去与领导关系不错的人有了压力。四是有利于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绝大多数从乡镇交流到区机关的干部比原来就在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更体谅基层的难处,更能主动热情帮基层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仅很少给基层添麻烦,更不会把负担转嫁到基层,较好地改善了区机关部门与街道、乡镇之间的关系。同时,干部交流也使那些长期在管钱、管物等重要部门工作的干部得到了解脱,普遍感到诱惑少了,风险小了,客观上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三、实施干部交流必须切实处理好的几个重要环节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十分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1.广泛宣传,形成共识,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长期以来,由于官本位及其他一些错误思想和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旧体制的影响和束缚,干部交流是有难度的。特别是要把那些长期在收入较高的经济部门工作的干部交流到收入较低的党群部门,或把那些长期在地理位置较好、工作条件优越的乡镇工作的领导干部交流到地处偏僻的远郊更是难上加难。还有一些同志,由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怕到新单位工作不适应,也不愿参加交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个别班子运转较好的单位或部门的主要领导怕干部交流打破固有的平衡和稳定,影响班子团结,既不愿意自己的干部交流出去,也不愿意其他单位的干部交流进来。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的宣传,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培养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工作考验。2.确定原则,形成制度,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进行。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做保障。为此,早在95年,我区就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关于实行干部交流换岗的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程序及工作纪律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干部交流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严格程序、依法办事的原则;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原则;分期分批、适度调整的原则;突出重点、抓好后备的原则和多方兼顾、主动关心的原则,使干部交流更加规范。在这样一些原则的指导下,五年来,全区共交流干部267人次。由于严格按规定执行,没有一个被交流干部提出异议,特别是对任职长达13年的人事局局长和任职近10年的建设局局长的交流,使广大干部看到了区委在干部交流工作上的决心,受到全区干部的一致好评。这也是我区近几年干部交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3.突出重点,选好对象,确保干部交流的实效性。干部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干部交流的过程中,必须突出重点,确保被交流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能有所收获,建功立业,同时也不影响其原单位的工作效能。就我区干部交流的实践来看,主要是突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首先是在交流对象上,要重点抓好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及乡镇、机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和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纪检监察干部和机关综合部门一些管钱、管物、掌握政策调控权的,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上的领导干部的交流。抓好这种交流不仅可以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开拓进取意识,而且可以使那些长期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其次是在交流方向上,要重点抓好干部的横向和纵向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班子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气质趋于相溶,从而减少内部磨擦,增强班子团结,也可以使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还有利于干部换位思考,形成大局和全局观念,增进机关与基层的沟通、理解和工作的协调共振。与此同时,要通过这种交流,让一批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培养他们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最后是在交流属性上,要重点抓好回避交流和换岗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使干部尽快摆脱各种复杂关系的干扰,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得到更多的、比较全面的锻炼。总之,干部交流做为干部调配中一种常用的、最基础的方式,在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新型领导干部的关键时候,是就地取材,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及时弥补干部数量不足,改善干部知识、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切实抓好,在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中仍然大有可为。

干部交流方式第4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 干部异地挂职 人力资源

一、基本情况

人行嘉峪关市中支制定并实施了《2009-2013年发展规划》、《2009-2011年职工教育培训规划》,提出了“一年夯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四年上台阶、五年争一流”的奋斗目标,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奖罚并举等措施不断推进“人才强行”的重要战略,在干部队伍总体结构优化、干部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中心支行无下辖县支行,干部培养主要通过部门间岗位交流方式进行,存在干部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渠道狭窄、干部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缓慢等诸多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打破“旧思维”,树立“新观念”,进一步明确交流目的

挂职锻炼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面对干部培养日益凸显的诸多问题,中心支行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反复研究,从综合能力、成长速度、队伍结构和培养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打破了“地域限制-无基层单位”的“旧思维”,积极探索适合我中心支行的干部培养模式,树立了“本地干部-异地交流”的“新观念”。一是挂职锻炼是提高干部综合能力的迫切要求。优秀干部一般都是经过多种实践环境和不同岗位角色的锻炼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基层工作情况较为复杂、多变,非常有利于全面锻炼干部的多种才能。虽然我中心支行历来重视干部培养工作,积极搭建成长平台,鼓励并提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到各部门负责工作,但是受制于无基层单位,科级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经历单一、视野不宽、工作范围和思维局限于本职工作等问题,缺乏全局观念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中心支行党委着眼于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推荐科级干部挂职锻炼,在工作实际中去听、去看、去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干部综合能力的目的。二是挂职锻炼是加快干部成长速度的快速通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挂职锻炼,特别是经过重要岗位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和考验,不仅能够使年轻干部在短时期内快速成熟起来,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中心支行党委着眼于加快干部成长速度,在考虑干部挂职锻炼地点时,选择工作实绩突出、环境较为艰苦的县支行。交流干部在这些县支行挂职锻炼,唤醒干部从未释放出的领导潜能,从而缩短年轻干部的成长过程,达到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三是挂职锻炼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中心支行科级干部主要集中于35岁至45岁这个年龄段,为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领导岗位上工作,中心支行党委着眼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把挂职锻炼作为优化干部结构的有效途径。在确定挂职锻炼交流干部人选时,将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等因素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四名挂职干部年龄最大的44岁,最小的35岁,平均年龄39岁,挂职干部平均年龄与在职职工平均年龄相差0.6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四名挂职干部年龄段形成“梯队”,但偏重于40岁以下、学历层次较高、有多部门工作经验的干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利于横向比较干部挂职成果。四是挂职锻炼是改进干部培养机制的实践通道。基于目前干部培养以“体内循环”为主的问题,中心支行党委积极探索干部培养“体内体外双循环”机制,挂职锻炼为中心支行党委在改进和完善干部培养机制上提供了实践通道。在选拔挂职干部上,把业务工作水平、党性观念、组织纪律等内容作为选派挂职锻炼干部的硬性指标,适度宽松任职时间、年龄等条件,在优中选优,保证挂职锻炼质量。在挂职干部管理上,探索建立挂职干部定期汇报、关怀机制,及时了解干部工作情况,家庭生活困难,在干部挂职锻炼过程中,形成一整套“跟踪保障”机制,保证挂职锻炼工作不脱档。在挂职锻炼结束后,要求交流干部对挂职工作进行总结,认真总结经验,将挂职工作取得的经验运用于当前工作,确保挂职经验不流失。

(二)打破“旧方法”,建立“新通道”,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

在与挂职单位、挂职干部的交流和沟通上,中心支行党委打破了等汇报、靠汇报的“旧方法”,主动与挂职单位常联系、常通气,与挂职干部常交流、常沟通,从而开辟和建立了交流“新通道”。一是开辟挂职干部和挂职单位定期交流双通道。一方面,挂职干部作为中心支行党委与挂职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挂职干部定期向中心支行党委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谈心得、谈体会。另一方面,中心支行党委定期与挂职单位联系通气,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听取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挂职干部的工作情况。这种“双通道”、“交互式”的沟通和交流,让中心支行党委能够更加全面了解挂职干部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从而对挂职干部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指导。二是积极探索考核办法。通过口头汇报、阶段性总结等方式观察挂职锻炼效果,在时间上纵向比对挂职干部能力变化,在挂职干部之间横向比较观察挂职锻炼效果,帮助挂职干部查找和发现工作不足,并及时向挂职单位和本人反馈,帮助明确其努力方向。

(三)总结“旧机制”,探索“新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

干部异地交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现有的干部培养和管理机制无法适应此项工作,因此,我中心支行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干部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建立挂职前谈话谈心机制。中心支行党委在干部挂职前进行座谈,细致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困难,要求挂职干部快速转变身份、努力工作、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二是建立挂职中定期汇报机制。加强对挂职干部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的掌握和了解。中心支行党委组织部定期征求挂职单位的意见,收集挂职干部的表现情况,并及时向中心支行党委汇报和向本人反馈,防止出现挂职单位碍于情面放任自流、挂职干部两头管理两头落空等现象。三是建立了挂职结束交流心得体会机制。挂职锻炼干部在结束挂职工作后,向中心支行党委汇报挂职工作情况,并向全行干部职工汇报交流挂职心得体会。通过在挂职前、挂职中和挂职后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对挂职干部进行了全程、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挂职工作成效。

(四)打破“旧模式”,树立“新人文”,帮助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为了解决挂职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心支行党委打破单纯物质关心的“旧模式”,从人文关怀出发,建立了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的关怀机制,树立了“新人文”。一是解决工作上的后顾之忧。挂职期间,挂职干部在中心支行的职称职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其工作与中心支行完全脱钩,确保了挂职干部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全身心投入。挂职单位将挂职干部作为本单位人员管理,挂职干部在挂职单位缴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二是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挂职干部可随时向中心支行党委汇报,中心支行根据挂职干部实际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针对挂职干部无法照顾家庭的情况,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探亲给予了支持,消除挂职干部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三是解决思想上的后顾之忧。由于挂职干部处于一个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从事一项全新的工作,工作和思想上存在一定压力,中心支行通过定期与挂职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围绕挂职后工作、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得失,对取得的成绩及时总结并予以肯定;对存在的不足指出问题点明努力方向;对思想上遇到的障碍,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帮助打消顾虑,促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三、取得成效

(一)干部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树立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基层央行的重要职责,在中心支行工作,往往很难接触到基层工作,通过挂职锻炼,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工矿厂区等地,了解企业、群众的金融需求,在挂职工作中树立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二是丰富了工作阅历。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干部在挂职锻炼中,深入了解了当地的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情况,从理论走向实践,丰富了工作阅历,增长了实践经验。三是锤炼了工作作风。干部在挂职工作中能够较快适应新岗位,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体现出较好地工作素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锤炼。

(二)中心支行在培养干部工作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此次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工作的实施,是对我中心支行干部培养工作的探索和有益尝试,是对中心支行党委在干部培养工作上的具体实践,为进一步做好干部培养工作开阔了思路。一是培养干部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跳出地域环境、组织人事关系、基层单位等条件限制,把培养干部工作的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探索了省内跨地区挂职锻炼的形式,进一步开阔了培养干部的思维。二是培养干部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培养干部的模式从手段简单、方法单一的“圈养”到开阔眼界、动手实践的“放养”进行了探索,通过挂职锻炼,干部既能够走得出去,向其他行展示“嘉峪关中支精神”,也能够沉得下来,快速融入工作中去,为探索培养干部的模式提供了实验依据。三是培养干部的机制进行了尝试。在挂职锻炼过程中,中心支行根据挂职实际和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探索和充实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培养干部提供了实践经验。

干部交流方式第5篇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部培养交流机制,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探索、创新,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务员交流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

(一)交流制度的建立

干部交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优良传统,也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早在1942年,当时的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干部交流的建议》,根据锻炼培养干部的需要,在军队内部实行有计划的干部交流。解放战争后期,基于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现实需要,干部交流不再局限于军队内部,开始注重军队系统干部与地方党政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干部交流工作,社会主义干部交流制度建设如火如荼。1962年,党中央作出《关于有计划有步骤地交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规定》,对干部交流制度提出全面系统的要求,县级以上的主要领导干部均要列入交流范围之内,在五至十年内实现干部交流一次。自此,干部交流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交流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得到积极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1980年民政部、政府机关人事局和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干部调配工作的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有关干部调配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国几十年干部调配工作的经验总结。[1]1990年,为完善交流制度,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中央作出《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决定》下发后,干部交流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规模逐步扩大,范围不断拓展,制度日臻完善。

(二)公务员交流制度的探索

1993年,在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公务员交流作为一项单项制度,纳入公务员管理制度。其第十一章对公务员交流制度作出规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第五十五条:“国家公务员实行交流制度。国家公务员可以在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其他机关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交流包括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国家行政机关每年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国家公务员进行交流。”第五十六条:“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接受调任、转任和轮换的国家公务员,应当有相应的职位空缺。”第五十七条、五十八条、五十九条和第六十条分别对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作了规定。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的十多年,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最大的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为单位“所有”的旧制度被打破,个人“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公务员在内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期间,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力度也明显加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把“推进交流”与“扩大民主、完善考核、加强监督”并列,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党政领导干部的交流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一个亮点。为推进交流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中央组织部1999年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2000年,中央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经修订后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为党内法规,明确规定领导干部要有计划、有重点进行跨地区、跨部门交流。[2]

二、公务员交流制度的确立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在第十一章交流与回避中公务员交流制度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关于交流的规定第六十三条:“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第六十四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选应当具备……,对调任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按照管理权限审批,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第六十五条:“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对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有计划地在本机关内转任。”第六十六条:“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第六十七条:“公务员应当服从机关的交流决定。公务员本人申请交流的,按照管理权限审批。”

干部交流方式第6篇

推进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干部管理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利于增长干部才干、促进干部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形式多样,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党政“一把手”的交流。二是加强了掌管人、财、物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领导干部的交流。三是加强了党政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交流。近两年来,共交流区管领导干部297人次,其中正处实职干部87人次,促进了领导干部的良性流动,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

2、确保实效,坚持干部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一是上派锻炼。对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青年干部,派往市、区对口部门进行跟班学习,了解熟悉较高层次业务部门工作运作、决策产生的过程等内容,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二是下派挂职。安排区级机关的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村及社区挂职,从事具体负责工作,让干部经受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外派培养。将一些长期在某一领域工作、专业水平较高,但缺乏综合工作经历的青年干部,安排到综合职能部门工作,使其全面发展。目前,干部“三派”交流已成为我区一项常规性举措,每年均有10多名青年干部被派往各对口单位。

3、方法灵活,坚持组织调配与公开选拔相结合。在坚持常规性干部交流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今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区管助理“模糊竞岗”,共有153名符合条件的科级干部参与了竞争。在门槛设置上,打破过去常规,做到年轻人和“老同志”并重;在命题内容上,侧重干事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顾;在考核方式上,延伸考察领域,做到现实表现和历史“痕迹”都看,并最终确定了8名区管助理人选。

但是,在实施该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交流领域上还不够宽泛。由于经济发展位次不同的地区、性质效益不同的部门,其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条件、工资福利、生活待遇也不尽相同,在这些部门之间交流干部存在着实际因难;而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业务上的差异也比较大,特别是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对工作专业化要求比较高,使得不同系统之间的干部交流也相应比较困难。此外,干部交流在一段时间内打破了交流单位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习惯,交流对象在未适应新岗位、新情况的条件下,交流单位干部的排外性也会表现得更突出一些。

二是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对干部交流和回避工作的意义、目的等宣传得还不够,导致在干部交流、回避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主观上的思想障碍。如被交流的干部从人员少的单位交流到人员多的单位、从条件差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较好的单位,会被普遍认为是提拔和重用,但逆向交流,很多人就会认为是干部本身出了问题,给被交流的干部造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

三是在工作方法上还不够完善。在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中,有时缺乏统筹的考虑,往往仅顾及到某一方面的因素和功效,而缺少长期整体的规划。有的干部年年交流、年年换岗,年年都有新“气象”;有的自始至终工作在一个岗位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得不到交流;有的干部年龄偏大,跨行业交流后不能很快适应,影响了工作和干部本人的情绪;有些单位骨干力量因工作离不开,主要领导不愿其交流,而失去了交流的机会,等等。

实践证明,干部交流与任职回避在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大监督力度,构建交流回避工作的监督体系

合理有效的监督是规范干部任职交流和回避工作的重要手段,应不断完善交流回避工作的监督制度,逐步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形势需要的监督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继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特别是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准确掌握干部的籍贯、出生地、成长地、亲属关系和其他特殊利益关系等情况,作为干部任职交流、回避的基本依据。

二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疏通监督渠道,健全监督制度,坚持在完善群众监督体系、人民团体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舆论监督体系等四个方面寻找突破。通过设立举报投诉电话、设立监督投诉平台等方式,方便群众监督。

三是明确纪律约束体系。加强对干部交流回避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建立干部交流回避通报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对领导不重视干部交流工作、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的,应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应该交流回避的,因工作失误没有交流回避,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经教育无效、在规定期限内不到岗任职的,应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二、完善配套措施,提供交流回避工作的制度保证

领导干部任职交流和回避制度作为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否顺利实施,还有赖于和其他干部管理制度的配套衔接,惟有如此,才能整体推进,切实增强工作的整体效果。

1、完善机制,出台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配套制度。一是完善激励机制。以“成就激励”为核心,努力引导交流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适时对交流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对兢兢业业、安心工作的干部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应及时提醒。二是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对交流干部的跟踪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交流干部到高校、科研院所或出国(境)参加培训;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特别是交流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三是完善关怀机制。以组织关怀为基础,切实解决好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起相应的交流干部福利等相关保障制度。

2、严把关口,明确干部交流和任职回避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岗位公开,民主推荐。对支援流、挂职锻炼流,在一定范围内先公开拟交流职位、岗位要求、资格条件等,通过群众推荐、个人自荐、领导推荐和组织推荐,依据需要确定人选。二是认真考察,离任审计。为彻底防止干部“带病交流”,应在被交流干部离任前,做好相应的组织考察和离任审计工作,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工作实绩等考准考实,依据考核结果,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岗前培训,跟踪培养。对从下一级新提拔到上一级岗位工作的年轻干部或跨部门、跨行业交流的干部,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对培养锻炼流的干部,特别是挂职锻炼的干部,也不能一“挂”了之,应进行相应的跟踪培养。

三、制定总体规划,保证交流回避工作的有效实施

干部交流回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干部交流回避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总体规划、精心组织、重点突出,确保被交流的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做出新的成绩。

一是明确交流主体。重点抓好以下干部的交流回避: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管人、管钱、管物、掌握政策调控权,权力相对集中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在同一单位内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等亲属关系的领导干部。通过抓好以上干部的交流回避,一方面可以培养造就优秀党政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干部交流方式第7篇

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增强干部交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干部交流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交流工作组织好了,可以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反之则会造成盲目交流、用人不当,背离干部交流的初衷。为规范有序地实施干部交流,我们除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外,着重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选好对象。选好交流对象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们除定期排出由于任职时间较长、有亲属关系或班子少够协调等按规定需要轮岗、回避或调整的人员实施正常交流外,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性交流上,着重挑选那些发展潜力比较大、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进行交流锻炼。为了把全市最优秀的后备人才挑选出来,我市探索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推荐、领导推荐、群众推荐、社会推荐、实施“公选”和人才市场推荐为主要形式的“六位一体”后备干部推优机制,每年都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推优荐才活动,并对市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调整充实、分类排队,遴选出合适对象分期分批进行岗位交流,让他们在多岗位锻炼中尽快成长,提高素质层次。如去年我市共推荐出市级后备干部700名,我们从中又排出了100名经济型、50名城建型和80名行政管理型年轻干部作为交流后备对象,目前已有15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被交流到经济建设一线任职,有25名市级机关“七九”式年轻干部被选派到基层挂职,另有3名乡镇年轻干部被交流到市级机关任职。

2、超前规划。实施超前规划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前提。近年来,我市每年都要对市级机关、乡镇领导班子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及时掌握各级领导班子的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班子逐一分析排队,拟订出每年班子调整和干部交流的总体计划。对在同一单位、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需要轮岗交流的,我们都提前拟订交流方案。对乡镇紧缺的经济型、城建型、行政管理型领导人才,特别是乡镇正职人选,我们更是着眼长远,超前规划,制定干部交流选配预案。对缺少后备人选的党外干部必配单位和女干部优配单位,我们也是从全市干部一盘棋的角度,制订了党外干部和女干部交流选配预案。

3、制度规范。完善交流制度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保障。为规范我市的干部交流工作,我们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纪律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为突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我市还制定了《关于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结构的意见》和《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办法》,对年轻干部、后备干部的交流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年轻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是干部交流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年轻干部交流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规范这些工作,我们均制订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拓展渠道,多元交流,增强干部交流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多元化干部交流是指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手段对干部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实施多元化干部交流,有利于改善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干部换位思考,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也有利于加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沟通、理解,促进工作上的协调共振。同时,更有利于让一大批年轻干部到基层、到艰苦环境中摔打磨炼、锤炼才干,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三种干部交流机制。

1、横向交流机制。即指干部在部门与部门、乡镇与乡镇、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换岗交流。仅去年以来,我市通过组织调配,市级机关之间就有65名领导干部,乡镇之间有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横向交流。尤其是结合镇级区划调整,我们把一批原在小镇或经济相对薄弱镇的党、政、经正职放到经济重镇正职岗位上,把大镇副职放到小镇正职岗位上,加大岗位锻炼力度,扩大年轻干部施展才华的舞台,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横向交流,既使一些领导班子充实了力量,改善了结构,增强了团结,也使一批干部做到了人岗相适、学有所用,较好地调剂了部门、乡镇间的人才不平衡性。如去年××保税区筹建物流中心,我市从市级机关调配了2名年轻干部到物流中心工作,一个熟悉对上审批业务,一个熟悉交通运输业务,二人到任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把物流中心筹建工作运作得井井有条。又如经考察推荐,作 为女干部优先配备部门的体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和作为党外干部必配部门的监察局缺少后备人选,我们则分别从其他部门、乡镇进行调配,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部门的女干部、党外干部配备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运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来促进干部的横向交流,如在市级机关通过开展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横向交流年轻干部,近年来我市通过公开选拔到副局级领导岗位的21位干部中,有9人是通过部门横向交流到位的,去年以来通过竞争上岗录用的54名中层干部中,也有一大批干部是通过跨部门交流到岗位的。

2、纵向交流机制。即指市级机关与乡镇及有关企业之间的干部交流。近年来,针对乡镇、市属企业经济型、城建型、行政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每年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挑选一批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较成熟的年轻后备干部放到乡镇及有关市属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去年以来,我市共选派了35名市级年轻机关干部到乡镇直接从事招商引资、经济管理和城镇建设,一方面充实加强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力量,改善了专业结构,激发了班子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市级机关年轻干部补上了基层一线锻炼这一课。与此同时,考虑有些乡镇领导干部长期在基层工作,由于受环境和地域的限制,其思想观念、工作视野和管理能力与市级机关领导干部相比在层次性、规范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的情况,我们在交流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工作的同时,每年也安排一批多年在乡镇工作的干部交流到市级机关任职,以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领导层次。去年以来我市从乡镇交流到机关的共有55人,通过交流也帮助一些干部解决了后顾之忧。

3、软性交流机制。即指将干部行政关系、工资福利放原单位,而将人选派到基层挂职锻炼或抽调参与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等的干部交流方式。如1992年以来,我市先后选派了680名年轻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挂职扶贫,让他们在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绝大多数同志因工作表现出色得到了提拔使用。20xx年5月,我们又精心挑选了80名素质较高、有经济工作潜力的优秀机关年轻干部,分别下派到各镇农工商总公司、重点骨干企业以及保税区、开发区等单位担任总经理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并先后提拔了33名佼佼者担任了乡镇、机关的领导职务。今年,我们又借鉴这一成功做法,继续挑选了25名清一色“七九”式年轻干部到经济一线挂职锻炼。同时,我们坚持把市里的一些中心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作为干部软性交流的平台,如在我市暨阳湖开发建设中,我们先后从建设、规划、交通等部门借调了一批年轻干部参与暨阳湖开发建设,这些同志尽管行政关系、工资福利放在原单位,但人员都纳入暨阳湖公司管理,经过锻炼,目前已有3名年轻干部因表现出色被提拔到副局职领导岗位。

三、强化管理,严格纪律,增强干部交流的实效性和严肃性。

干部交流工作既要体现出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性,又要充分体现出组织行为的严肃性。特别在年轻干部的岗位交流过程中,组织的关爱、严格的管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知识培训。干部交流到一个新的岗位,由于受工作经历和所学专业的限制,将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为使被交流干部能尽快适应岗位、进入角色,我们十分注重干部交流前后有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如针对近年来从机关交流到乡镇任职的年轻干部比较多的情况,去年以来我们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到上海外贸学院进行招商引资和经济实务培训,到南京大学进行行政管理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我们又选送他们到新加坡进行了学习深造。对下派挂职年轻干部的培训,我们更是紧抓不放,第一批80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前,我们举办了青年干部经济实务培训班,帮助大家补充一些经济实务知识,挂职中期,我们又专门分二批安排到上海外贸学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挂职干部在挂职锻炼的同时,得到了理论知识上的充电。

干部交流方式第8篇

1、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市、县级领导干部交流的重点是:需培养锻炼和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在同一市、县级任职时间较长和按规定需要回避的领导干部。原则上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满二届应实施交流。中层干部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部门主要领导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5年的领导干部。

2、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

3、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

一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正确处理整体稳定与有序流动的关系。干部交流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既要使应该交流的人员及时得到交流,又要注意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适当控制交流的范围和人数,不搞运动式的在一个短时期内,从一个单位、一个班子中交流过多干部,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班子交流面一次性不超过1/3,以“适度”保稳定,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建议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奖惩考核机制,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

1、建立完善科学评价干部业绩的机制。具体做到两点:一是显性业绩与隐性业绩相结合,有效遏制一些干部追求虚假政绩现象。二是联系本地的历史基础,联系干部的现实努力程度,对不同的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评判标准,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度,防止挫伤在艰苦环境下干部工作积极性。2、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考核机制。一是明确一个的考核原则。就是以分工定考核,以考核论业绩,以业绩论奖罚。考核的全过程实行自上而下目标管理,自下而上民主评议几个回合,真正反映实事求是、注重实绩、体现导向、不打“和牌”的精神。在考核中,将“议”、“看”紧密结合,通过“议”、“看”结合,给干部增添了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真抓实干,每年都力争使自己的工作跨一个大台阶。二是实行一个科学考核体系。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有明确的任期岗位责任目标,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对不思进取,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及时给以警示,直至建议或责成有关单位罢免或解聘所任领导职务。在考核中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最后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并与干部本人见面。省、市组织和人事部门也须对照干部管理条例的考核要求,制定和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件件落实,形成职责清楚、赏罚分明的激励体制,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

三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业绩档案。建立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由市、县纪检部门负责对全市领导干部进行勤政、廉政、业绩的考核,并为每个干部建立起政绩和廉政档案。通过实行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避免凭印象任用、交流干部的现象,使一批政治强、业务精、公论好的干部得到了及时交流和重用。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异地任职干部管理

对交流干部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对不执行制度且教育不改者要严肃处理,对交流后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干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罢免。要建立交流干部生活地与工作地监督部门的联系制度,形成良好的交流干部监督网络。

五、推进交流力度,造就复合人才

通过对市、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市内、外跨地区之间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交流,达到发挥干部特长,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

;1、开展跨系统交流。根据中组部和省委关于干部异地交流管理办法的精神,市县可以立足自有人才的培养开发,在依法合规组织和加大市、县级主要领导之间交流同时,尤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复合性干部,促进人才成长进步。

2、充实后备力量。建立全市人才库,健全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等工作制度和办法,坚持注重发展潜力、重视培养提高的原则,加大优秀年轻干部跨部门、跨岗位交流力度,强化多岗位的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交流或轮岗锻炼以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开展有计划的苏南、苏北后备干部交流,使干部在不同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同时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考察调整一次,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适应中、远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为怀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推进南北交流。迅速启动交流互动工程,多层次、大力度积极开展苏南、苏北等地区领导干部的异地交流,将南方的全新经营理念、别具一格的市场拓展模式以及新观念、新思路、新信息引入北方地区,将北方不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工作方法融入南方地区发展,在南北交流互动中既使交流的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推动怀化市开拓进取,打开工作局面,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