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7 18:09:14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市场培育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1-02

Research o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ith Shaanxi Characteristics

Luo Chuangguo1 et al.

(1Guidance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One Village One Brand”Campaign of Shaanxi Province,Xi'an 710003,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Combining with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ality in Shaanxi Province,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cluding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esources,enlarge industrial cluster scale,highlight product features,empha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brand,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paganda,and cultivate new-type modern farmers. All of these can give help for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ith Shaanxi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industry;Brand cultivation;Market cultivation

陕西是中国农业发祥地之一,有6 000~7 000a的农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创造了中国古代农牧业文明。进入21世纪以后,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1]。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开发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形成特有的名优产品,进而转化为特色商品的产业[1-3]。目前,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主导产品特色较为突出的3个特色产业带,即以设施果蔬为主的关中高效农业产业带、以茶叶和魔芋为主的陕南生态农业、以小杂粮为主的陕北有机农业产业带,陕西农业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有资料显示,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为陕西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产业基础[2-4]。因此,把握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意义。

1 以特色为根本,有效利用资源禀赋

陕西省南北狭长,横跨8个纬度和3个气候带,物种丰富,资源禀赋多样。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地域辽阔,具有建立优质小杂粮、设施蔬菜、薯类、牧草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渭北旱原气候、土壤要素组合良好,是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又有临近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适宜建立设施蔬菜、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及其它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陕南水热资源和植物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是生产无公害蔬菜、茶叶、中药材及其它绿色产品的天然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植根于资源禀赋[1],一是确保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以特色为根本,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做好特色产品;二是在明确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挖掘特色产品潜力,以优质的的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如石泉的蚕桑产业,石泉素有“小江南”之称,有传统养蚕习惯,兴桑养蚕历史悠久,科学饲育管理条件下茧丝质量优于南方主产区。因此,石泉县可倡导在退耕还林的宜林山地广栽桑树,并给予积极扶持引导,做强产业基础,做好市场开发和综合利用工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使终端产品由白厂丝向丝、绸、服装、食品及蚕桑副品等发展,同时围绕行业内“天虹牌”蚕种、“鎏金蚕牌”白厂丝、“雨花牌”蚕茧等主导产品,积极推进名牌产品发展战略,使石泉蚕桑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 扩张规模,强化组织集聚产能

规模是特色产业中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的先决条件[5]。发展特色产业,要以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为基础。规模扩张,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是以提高特色产品产量和品质为中心,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趋同类”产业加速向特色产业转型和聚集,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在传统产业中,也有“名、特、优”产品,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和批量生产而不能形成明显市场优势和快速的集聚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特色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必须依托大规模的产业开发,即通过人才、经济、资源的高度集中,专业整合区域经济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推动特色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并获得应有的市场占有率。就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撒胡椒面”式产业布局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在创新品牌和强化组织聚集产能方面,也要以区域经济特色为基础,放弃、淘汰资源消耗度高的的低效产业,整合资源发展高效产业,提高产业的聚集度和专业度,以此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如武功县的手织布产业,当地百姓素有手摇纺纱车、脚蹬织布机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为之,这为有序扩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基础。武功县在既有规模基础上,统一行业标准、创新花色品种,有序扩大了“手工作坊”,集聚十里八村、千家万户的产能,强化后整理阶段工作,提升产品档次,形成了“苏绘”、“若兰”等知名度高的手织布品牌,并获得了大额的市场占有率。

3 以“新奇早优”为关键,发展培养特色产业

开发特色产品,必须挖掘地方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并通过技术革新,培育“人优我特、人优我新”的优特产品[6]。如渭北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陕北红枣、紫阳富硒茶、韩城花椒、甘泉豆腐干、千阳刺绣等一系列地方特色鲜明的产品闻名中外,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必须以开发特色产品为核心。开发特色产品,一是要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栽培技术或品种资源,为原有的特色产品赋予新的内容,以“新奇”吸引更多的产品受众;二是时令、鲜食产品上市要早,提前占领市场高地,以“早”俘获消费者芳心;三是要在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过程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将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规范生产组织和管理过程,提升产品品质,以“优”赢取消费者放心。如“长安草莓”产业,西安市长安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有助于植物糖分的积累。长安区充分利用优良资源禀赋,引进“丰香”、“章姬”等新优良草莓新品种,上市期由11月底延伸至翌年5月,这在深冬季节新鲜水果匮乏的西北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同时,长安区还采用生产园区化、包装工业化、销售商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草莓从产品向产业的转变。

4 以品牌培植为重点,做好市场和人才培育

农产品品牌培养是引领农村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动力[7-8]。因此,品牌培育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8]。在农产品品牌市场培育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引导,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对市场形势判断能力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培育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此时应发挥政府、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作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7];二是实行品牌创建奖补机制,政府在融资、品牌建设、产地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出台相关政策,并实行有效的奖补机制;三是强化市场监管,依据有关法律,联合有关执法部门,查处虚假产品生产经营,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特色产品的市场开发关键在于把握市场动向,掌握市场运作的方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市场过程中,要注重培训农民打造市场、树立品牌、创新科技、避免风险等方面的意识,帮助其转变传统种植观念,不断提高其对市场经济的驾御能力和通过科技致富的能力。如韩城市花椒产业,韩城市政府投资在市内建成西源花椒贸易城和芝阳花椒批发交易市场,吸纳专业销售经销户140户,专业经销人员2 600多人,年经销花椒总量2 000万kg,年销售额达5亿万。不但解决了市场问题,还培育了数千人的农民营销大军,形成了直销网点链接批发市场的加购销队伍及以农民为主力军的销售网络,架起了完整的“大红袍”花椒特色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周灿芳,傅晨.我国特色农业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8(9):157-161.

[2]梁凤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7(11):41-44.

[3]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71-76.

[4]贾军战.陕西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73-5675.

[5]马静.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6]麦永仪.延边特色产业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09.

[7]中国粮食信息网.品牌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EB/OL].中国粮食信息网,2014-03-13.http:///Grain/ShowNews.aspx?newsid=50793.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立农、科技兴农、产业强农”战略和“农业五个十”工程,培育一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精品,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家乐休闲旅游基地,培植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基本建立起以特色产品、农业精品为主体,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为支撑,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强、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框架,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精品农业大市、效益农业强市、生态休闲农业名市,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围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生态和农产品加工优势,拓宽农业发展空间,鼓励兴办和发展一批集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对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且经营状况良好,能兼顾社会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确认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对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年销售额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年增长率20%以上,且其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的,可确认为市级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市级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总数不超过1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多于规定家数的,优先考虑利用本市原料较多、在市内建立订单基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对上述两类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由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市农林、海洋渔业、财政、经发等部门联合审核后,报市政府审定公布(1年审定1次)。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市级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可享受下列政策:

(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食品安全认证。对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补助项目的,按市要求落实配套政策;对市级(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按设备投入7%的标准给予贴息。初次获得有关食品安全认证的,给予审核费用全额补助,单项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原料基地。对农业龙头企业自办或以订单形式,在市内(下同)新建种植业(除花木、蔺草、竹类外)基地20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25-100元补助;实施标准化养殖塘改造100亩以上的,按有关规定予以配套。对原有自办或以订单形式建立的季节性弹性经济作物基地,按季折算后以新建基地标准的50%予以补助。对改造原有林特基地,投入资金在10万元以上的,按投入总额10%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种示范种植和推广,成效显著或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给予3-5万元补助。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向外拓展基地(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农林局和海洋渔业局另行制定)。

(三)对农业龙头企业收购市内农产品数量大带动作用明显和滞销大宗农产品或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著的,经审核批准予以适当补助。

(四)对经济效益良好并兼顾社会效益,年销售额初次达到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实行用电用地优惠。对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用电要优先予以保证,并切实执行规定的差别电价。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要保障落实。

(六)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市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为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收购资金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贷款支持。涉农商业银行要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龙头企业技改以及农产品收购所需资金。

三、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符合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和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的农产品基地,申报市立项。对列入市农业产业基地的项目,按规定予以配套补助,补助资金由市、镇(街道)两级财政各承担50%。

(二)对暂不符合市立项要求,但符合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且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新兴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市里作为后备项目予以扶持。

(三)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节水灌溉及其他农业扶持项目,要向农业产业基地倾斜。

(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从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现实基础出发,在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主体充满活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市财政予以配套。

四、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功能培育

(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民、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用地、用电、信贷等享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同等优惠政策。

(二)执行《市地税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若干税费政策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免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服务、生产等税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视同农民自产自销,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市农业发展基金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农村经济联合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市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功能培育以及扶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一定扶持。

五、大力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鼓励投资兴办农产品专业批发销售市场(中心)。对符合规划和产业要求新建的农产品市场,由市、镇(街道)给予适当补助,市税务、工商行政管理、供电、交通、通讯等部门要提供良好便捷的服务。

(二)鼓励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支持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和创办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在国内大中城市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摊位费50%的补助,每次最高不超过1.5万元;在国(境)外参展的,摊位费补助额每次最高不超过1.5万元;各级财政资金已经足额补助的,不再另行补助。对我市农产品新进入大型超市且销售业绩良好的,给予一次性入场费30%的补助,每家单位补助额累计最高不超过2万元。对获得境外商标注册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0元补助。

(三)在国内大中城市或国(境)外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年销售额达到一定额度且本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50%以上的,经审核批准给予3-10万元补助,但在同一城市建农产品配送中心不超过2家。从事连锁经营、配送、经纪人、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方式且业绩明显的,给予适当奖励。

(四)扶持发展农民购销员队伍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对推销本地农产品数额较大、带动力较强的优秀购销大户,年终给予适当奖励。对主导农产品实施创新包装且成效显著的,给予一定补助。

六、鼓励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

(一)鼓励开展国内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安全认证及产地认证。对新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5万元奖励;对新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给予3万元奖励;对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通过复查换证的,给予1万元奖励;对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通过复查换证的,给予2万元奖励。

(二)积极鼓励农业品牌建设。对获得部级名牌(驰名商标)、省级名牌(著名商标)、市级名牌(知名商标)称号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万元、6万元和2万元奖励。

(三)鼓励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严格按照农产品产地准出程序进行生产,并通过省、市、本市三级认定且业绩显著的,给予一定补助。

(四)鼓励推进规范化茶厂建设和茶园改造。对获得QS证书或符合和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考核办法,主车间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生产企业,每家给予一次性3-4万元补助(包括上级补助)。达到市级茶叶生产示范企业标准的,每家给予一次性10万元补助(包括上级补助)。符合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集中面积3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每亩300元补助。

(五)实施水蜜桃东扩计划和老桔园改造工程。在我市东部地区新发展水蜜桃且连片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每亩300元补助。列入市低产桔园改种水蜜桃项目的,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一次性每亩600元补助(包括上级补助)。老桃园改造发展的,不予补助。实施老桔园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工程项目的,给予适当补助。

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一)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研修等办法,开展对外技术、信息等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的,给予适当奖励。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机械设施的引进、试验、示范过程中,投入较多并取得一定成效的,给予适当扶持。鼓励引进人才,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或涉农大学毕业生经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招聘录用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且有较大种养规模的,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

(二)积极鼓励发展民办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新品种引进、技术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攻关,对企业在种子种苗、贮运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给予适当补助。农业研发机构被列入部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分别奖励25万元、15万元、10万元。对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购买实验设备的,按设备投资额7%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实施的科技项目,可优先列入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

(三)积极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对连片新建5亩以上单体标准钢管大棚(不含葡萄、西瓜大棚),给予每亩3000元补助;新建连栋大棚或温室,给予每只5-30万元补助;规模基地新建喷滴管节水灌溉设施、采用物理(生物)防控设施的,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农林局、海洋渔业局、水利局另行制订)。

(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科研投入,开发新产品。对以本市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开发的新产品,获得部级或省级(包括市级)新产品称号的,除享受工业企业优惠政策外,每只新产品再分别给予一次性1万元或0.5万元的奖励。每家企业1年奖励最高不超过5万元。

(五)鼓励和支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对农村信息示范点建设给予补助和奖励。加大农村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

八、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一)推进畜牧业清洁化生产,鼓励畜禽粪便和“三沼”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立体种养殖、秸杆利用等循环农业技术,成绩显著的,给予适当奖励。

(二)实施规模养殖场综合治理。按核定投资额的50%给予补助(包括上级补助),补助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三)加强动植物防疫。认真落实动植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建立动植物防疫长效机制。加强动植物检疫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对动植物防控、检疫及监督经费予以保障。

(四)维护本地物种生态平衡。对治理外来有害生物投入多的镇、街道,给予适当补助。

(五)对发展循环农业节点项目且成绩突出的企业予以适当补助。

九、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一)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着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加强财政对农技推广基金保障力度,全力构建我市新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大农业小额贷款担保支农力度,切实缓解农民创业融资难问题。市科技三项基金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补助项目,并逐年增加。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3篇

儋州地处海南西北部,全市耕地面积69万亩,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54.7%,是典型的农业市。近几年来,儋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受传统耕作模式制约和创立特色品牌意识薄弱,农业弱质特征比较突出,产业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仍然是儋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依托儋州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突出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实现儋州农业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儋州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围绕工业抓调整、围绕龙头抓规模、围绕城镇抓带动、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增收抓服务”的思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满足加工、出岛出口和进超市进宾馆为定位,以提升农业品质为支撑,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特色、精品之路,着力壮大发展海洋渔业、畜牧业、甘蔗、橡胶、瓜菜、林木六大产业。当前,粮食、糖蔗、橡胶、渔业、畜牧、瓜果菜等产业已经形成了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糖蔗、橡胶、渔业、畜牧等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9.64亿元,占GDP的55%;全市农业总产值72.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种植业占35.1%,畜牧业占14.9%,海洋渔业占48.6%,农业服务业占1.4%。

1、热带特色农业产业。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8.4万亩,总产量18.4万吨;糖蔗49.1万亩,总产量157.3万吨;民营橡胶45.2万亩,干胶产量1.8万吨;瓜菜24万亩,总产量34.2万吨;水果6.6万亩,总产量6.4万吨;浆纸林38万亩,海淡水养殖10.5万亩,大小渔船4020艘,水产品总产量33.3万吨;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专业养殖场(户)2870个,出栏生猪56.6万头、禽类1208万只。

2、农业龙头企业。我市先后引进培育南华、中化橡胶、珠联、温氏、禾木、罗牛山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专业市场2家,南华、中化橡胶、珠联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产值72602万元,销售收入64769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产销率89.2%,年加工转化各类农产品126万吨,带动基地16.7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

3、农业基础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2亿

多元,高标准整治农田4.9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3万亩;维修及防渗硬化渠道861公里,加固病险水库12座,打抗旱田头机井232眼。全市森林覆盖率38.5%,有效灌溉面积22.4万亩,在光村扫地坡、东成长坡洋、王五枝根坡、中和七里洋、新州新中洋、那大洛南等10个田洋创建了10万亩连片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拥有大中小型农业机械9910台(件),建成4个省级标准化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建成市级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17个农产品检测流动服务站。

近年来,我市共培训农民20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761人次。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网络,已建成瓜菜销售信息服务点2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91家,注册社员2569名,带动农户1.8万户,连接基地17万亩。

4、农业科技推广。近几年来,我市共引进培育甘蔗、花生、尖椒、水稻、橡胶等新品种110个,推广10个,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15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9.3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抛秧、病虫害综合防治、橡胶新割制、秸秆还田、无公害栽培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尖椒、红南瓜、黑皮冬瓜、苦瓜、青瓜、紫长茄、长豆角、香蕉、荔枝等20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10.6万亩,初步形成黑皮冬瓜、小南瓜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2006年至2008年,农业分别占我市生产总值的59.5%、53.8%、54.7%,农业占有一半以上的GDP,这说明我市经济十分落后,农业仍然是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当前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农业仍处于重要位置,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

从总体上看,儋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市,且土地很肥沃,自然条件也相当好,特别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市政府在改善农业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我市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来,市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毕竟投入有限,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水利等基础条件还很差,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田头井、坡地井、山塘小型水库及井渠配套工程还非常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特别是木棠、光村、三都、峨蔓等中北部地区的水利灌溉不到位,“靠天吃饭”的现

状依然存在,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长期以来,儋州的农业粗放经营的成份比较大。尽管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对农业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模式的束缚,仍然存在追求面积和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益的现象。甘蔗等传统产业和橡胶等优势产业效益还不够高,所占面积很大,但占总产值比例只有35%;瓜果菜、畜禽、花卉、海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仍偏小,畜牧业只占总产值的15%,还是偏低,新兴的优势产业也还没有培育起来。当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县都从发展瓜果菜等特色农业中获得收益,形成规模,我市明显落后了。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了中化橡胶、南华糖业、温氏集团、珠联冷冻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对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的来看,农业龙头企业还很少,且大多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仍停留在初级、简单阶段,产业链条太短,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不能有效抵御价格波动等农业风险,带动能力不明显。

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总体竞争力不足,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农民都是分散的家庭经营,处于单门独户、孤军奋战的局面。

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市还没有以“产地交易”为主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仓储、制冷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制约了我市本地农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且,政府也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大量流入市场。

六是农民综合素质低。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保守,小农意识严重,生产、生活方式仍禁锢在旧传统之中,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现代意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大。

七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多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王五和长坡2个瓜菜销售信息服务点,由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信息的采集点少,不及时,对搜集的信息分析能力弱,信息含金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刚刚起步,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八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由于我市财政比较困难,几乎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金融支农乏力。受现有金融政

策制约,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国有商业银行对小额支农贷款不积极。且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自身投入无力。

九是农业服务水平较低。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资金扶持、良种供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基础差,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除此以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糖价、胶价很不稳定,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也对我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建议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广泛性、综合性的艰巨任务,需要认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为此,结合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目前,儋州还没有编制《农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儋州农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做好全市的农业发展布局,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建立农业项目储备库,为今后儋州特色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打下基础。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4篇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旅游农业;青海互助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80-02

1 长春农博园建设实践的调查

1.1 场馆设施建设较完善,园区规模更加宏大

长春农博园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位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与净月潭国家名胜风景区毗邻相望,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十分便利。园区占地面积106.0 hm2,分展馆区和展场区两部分,其中展馆区27.0 hm2,又分为展馆、农业机械展示区、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及消防器材展示区三大板块。展场区79.0 hm2,包括13.4 hm2现代种植业展示区、6.0 hm2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3.0 hm2休闲果树展示区、1.5 hm2君子兰种植展示区、4.2 hm2精品畜牧业展示区、2.0 hm2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4.4 hm2美食文化展示区及12.0 hm2大型停车场。宽敞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园林式绿化、成片的绿地环抱着各个小区,把整个展场区连接成一个现代农业大观园。

1.2 现代种植业区布局合理,示范性、观赏性更强

展区在原有格局上进行调整创新,依据天然地形地貌,安排融合农业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生态艺术景观,增强了展场区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功能。该展区分为现代化温室区和种植区两部分。

现代化温室区主要包括5 000 m2君子兰展销厅、3 000 m2葡萄展示园、2 000 m2樱桃展示园和5 000 m2观光农业展示园。整个温室区展示、示范国内外新、奇、特蔬菜、瓜果及君子兰、葡萄、樱桃等,具有良好的科技示范、产业示范和旅游观光价值。

种植区主要以引进适宜当地的新品种为突破口,设有金皮角瓜、赤茄、黑花生、紫薯、灵芝、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等15个小区,共种植优良品种3 500多个。着力提高为农民进行科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园区还包含纵横交错的11条共1 300 m的休闲绿化长廊,种植了极具药用价值的五味子、金银花,观赏性很强的各类葫芦及模样特异的观赏瓜等,集食用、药用和观赏功能于一体,也是游人休息、乘凉的好场所。

1.3 高新设施农业展示区进一步完善提升,打造成最为靓丽的精品之作

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施于一体,建筑面积6 hm2的连栋智能温室,集中展示世界设施园艺的前沿品种、技术和设施。展区分成8个功能分区,分区面积6 400 m2,共种植品种百余种,逾30万株。在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上,展示了立体管道式营养液栽培模式、草莓反季节种植技术和立体栽培模式、番茄树长季节营养液栽培技术、长季节规模化无土栽培技术、滴溅式节水灌溉技术、各类叶菜立柱式基质型立体栽培模式、基质栽培模式和家庭式盆栽模式与观赏植物的搭配等。种植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大小、颜色、类型不同品种40个,栽培西瓜、甜瓜、苦瓜等果皮、果色、大小不同的品种20个。种植草莓的品种有清香佐贺、卡尔特一号和达思罗。200 m2的植物工厂,全面采用作物生长环境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世界设施园艺前沿技术,展示人工光源与自然光源相结合的条件下蔬菜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全过程。

1.4 园区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将生态赋予更高的地位

在考察学习中,了解到长春农博园把生态发展体现在园区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角落上,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到绿色生态的气息,将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园区内都有一个共同点,树、石、草坪、水等生态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自然地排列构成景观的精髓,温室周围的绿化、广场的绿化、各个小区的绿化、小景观的布置都力求保持自然风貌。园区的每一个关键点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将生态赋予了更高的地位。

2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长春农博园的差距

2.1 规模

长春农博园以“科技与绿色、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以“促进转变方式、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拓展扩大经验交流、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为宗旨,遵循“立足创新、突出特色、丰富内容、提升质量”的思路,成为展示推介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平台[1-3]。被命名为部级农业示范园区,而且在这里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而互助县农业园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2.2 资金投入与技术

长春农博园自建园以来,由国家农业部、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农业厅、长春市人民政府等上级部门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先后投资达27亿元,而且政府每年保证500万元以上的财政支持。在技术上,主要以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学校做后盾,而园区正好坐落在吉林农业大学内,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科研、示范、推广等项目显而易见。由于受自身财力、地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互助县园区建设相对滞后,经营理念、规划设计等方面与长春农博园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加强。

2.3 运行机制

互助县园区规划起点低,功能定位模糊,建设的思路、体制、机制差距甚远,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较窄,利用外资项目少、规模小[4-5]。

3 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策略

3.1 鼓励社会全方位融资,推动园区建设

政府应加强引导,吸引外资,加大信贷投资额度,主要通过抓项目、抓开发、抓招商等加强社会融资,以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大蔬菜生产基地,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储藏保鲜库、蔬菜批发市场和农畜产品交易市场若干。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参与园区建设。结合当地地理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开展以游客体验农事情趣为主体的农业旅游,努力把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全国最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1]。

3.2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3.2.1 发挥龙头科技企业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成公司经营,拓宽农业发展链条。一是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各乡镇,如加定、红崖子沟、巴扎等地建立油菜制繁种基地0.14万hm2,其中杂交油菜0.09万hm2,做大、做强杂交油菜制种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组建“互丰种业集团”,下设油菜制种、马铃薯制繁种、食用菌生产、小麦良种繁育和农产品销售等5个子公司,着力打造“互丰”品牌,统筹全县种业,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力争到2015年,全县制种业面积达到2.67万hm2,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二是以青海霍普兰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在林川、台子、丹麻乡镇建立马铃薯制繁种基地1.01万hm2,做大、做强马铃薯制繁种产业。三是以“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为龙头,在塘川镇、威远镇建立优质蚕豆制繁种基地0.15万hm2,做优做特蚕豆制繁种产业。四是以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在林川、东和、丹麻、五十等乡镇培育食用菌产业带,做好食用菌相关项目。五是以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和青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为龙头,在威远、台子等乡镇发展规模养殖户700户,做优、做强高原瘦肉型生猪产业,做大、做强“互助八眉猪”品牌[2]。

3.2.2 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作用。围绕5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牧业开发公司搞好协调服务,积极搭建园区+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平台,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企业建立较稳定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分别以青海汉尧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金大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海谷丰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青海介实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分别在适宜的地理位置建立优质油菜生产基地0.53万hm2、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栽培技术0.33万hm2、建立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0.53万hm2、建立专用型马铃薯加工生产基地0.07万hm2、建立优质蚕豆制繁种生产基地133.33 hm2、建立特色蔬菜生产基地0.17万hm2、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 000栋。同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环节,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青海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青海杨光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2.3 加大科技投入比重,突出品牌优势。一是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指导[6-7]。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如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项目,以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三是提高产业技术投入比重。四是打造品牌文化,广泛宣传,提高园区知名度。如打造高原夏菜、互助食用菌、互丰牌杂交油菜、互助马铃薯、塞纳牌蚕豆、互助八眉猪等农产品品牌,增强影响力。通过郁金香节、国际热气球赛、青洽会、环湖赛等途径,宣传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提升园区知名度,以进一步推动农业园区建设。

4 参考文献

[1] 徐连贡.加大科技投入 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族,2010(2):20-22.

[2] 袁长明.东合市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J].东坡赤壁诗词,2011(1):19.

[3] 文龙娇,杨学军,李敏.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方”合作关系调查[J].农业科技管理,2011(1):54-57.

[4] 高英.钟勉副省长调研旺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四川农机,2011(1):45.

[5] ,刘向阳,王子武.创建现代农业样板——安徽省涡阳县创建高产高产“吨粮田”纪实[J].农村工作通讯,2011(3):50.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6篇

为加快我镇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商南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达到“三个先进”,即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技术集成;达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三个一体”,即园区集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分布性相融合的原则,与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

突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园区化建设,围绕我市优质粮油“十百千万”工程和特色种养“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工程建设,在目前全市拥有千亩以上特色种植、万头以上生猪、100万只以上家禽和百头以上奶牛等257个特色种养小区范围内,2009年度全市重点培育100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至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特色种养小区发展到500个,其中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200个。

四、标准条件

被列为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具备一定的种养规模。①特色种植园区:特色经济作物园区(含露地蔬菜和水生蔬菜)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5000亩以上;大棚蔬菜园区(含草莓和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1500亩以上;②特色养殖小区:特色畜禽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年生猪、奶牛、肉羊、肉禽存栏出栏量分别达1万头、200头、400头和10万羽,区域性年存栏出栏量分别达5万头、800头、2000头和100万羽;③特色林木园区:苗木花卉和经果林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分别达1000亩和500亩,区域性规模分别达3000亩和1500亩;④生态休闲观光园区:以种养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主导产业集中连片达300以上,区域性规模达1500亩以上;以苗木花卉和经果林为主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500亩和300亩以上,区域性面积分别达1500亩和1000亩以上。

2、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合肥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明确的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园区建设。作用。

6、实行挂牌示范:园区统一对外树标立牌,挂牌示范。

五、申报和验收程序

市级现代特色示范园区实行申报制,有经营业主提出申请,填写《合肥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申请表》一式三份,经所在县区农委会同林业、畜牧水产、财政部门,于2009年5月10日前推荐上报,市农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组织审查验收。验收时根据各类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验收标准(另行制定下发),采取百分制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评选100家为市级现代特色示范园区,经公示无异议后下文公布,挂牌示范。验收时提供的文字材料包括项目实施书面总结,有关凭证、协议、合同以及县区有关部门提供的证明材料和初验意见等。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市由市农委牵头,林业、畜牧水产、科技部门参与,定期会商,合力推进,加强园区基地建设和检查督促,明确园区建设具体责任人,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园区建设有序进行。各县区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现代特色示范园区建设,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上下联动机制。

2、配套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将根据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相结合,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全力扶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大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域。

3、有明确的实施主体:核心示范区主要建设单位或实施主体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场和种养大户等。

4、具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园区所在地的土壤、水分、大气等环境因子应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

5、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好,特色种养小区比周边同类生产效益高出10%以上,有效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将根据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相结合,整合有关项目资金集中全力扶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大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域。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

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十一届四次全

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本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

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

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 发展生产 加快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1-01

一、前言

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我国将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三农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响应号召,香格里拉县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地势地形气候特点的优势和潜力,结合自身实际,作出一系列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在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努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完善现有的农业发展产业体系。

二、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概括

1.农业品种资源丰富

香格里拉县因其地形地势的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农作物种类多,特色品种尤为丰富。一来,香格里拉县重点培育青稞、反季节蔬菜、春油菜、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和燕麦、白芸豆、荞麦、豌豆等优质小杂粮。二来,我县重点培育尼西鸡、牦牛、黄牛、野猪、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三来,我县重点培育羊肚菌、人工食用菌、木耳和竹叶菜等以蕨类、菌类为主的人工种植野生蔬菜基地。四来,我县重点培育桔梗、重楼、天麻、白术、木香、红豆杉、当归、贝母等具有地区优势的药材基地。不仅如此,我县还重点培育以核桃、花卉、蚕桑、葡萄为主的特色林产业基地。

2.农业政策到位有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突出显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为响应号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香格里拉县始终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首先,我县不但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州级财政提供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而且县财政每年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为农业特色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财政担保。同时,我县利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不断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政策氛围。

3.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香格里拉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系统机构相对建全,不仅拥有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而且十一乡镇有乡镇农科站。全县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等。所有的科技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负责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的推广,长期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县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4.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云南省推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制订强有力的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让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大队伍中来。

三、如何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的措施

1.切实转变发展思路

要想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首先需要转变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结合本地优势和实际特点,进一步拓宽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一方面政府坚持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制定激励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应主动大胆创新,扩大项目的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引进试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要发动农民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培育新项目新品种,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香格里拉县作为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的高原农村,必须发挥区域的独有优势,着重培育特色产业。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势地形、丰富的生态资源、特殊的气候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等,大力培育属于我县自己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懂得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使农民群众效益增长明显的产业。如高原坝区以纳帕海环湖路、国道“214”线和顺鑫菜籽油加工企业为根据着重发展春油菜等。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才能带来更显著的收益。

3.发展绿色健康产业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县应注重将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要与日俱增,我县应紧紧抓住这一需求,推动绿色健康产品的创新发展,在利用专业技术和科技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能源,不断试验并推广各种新产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动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总结

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农业政策到位有效、农业技术力量雄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问题的大环境下,我县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和资源特点,完善技术加深研究,将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充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全. 香格里拉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2+36.

[2]岳彩荣,卢鹏,赵宪文. 基于CA模型的香格里拉县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380-2383+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