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1 16:48:24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信息共享;互联网+

当互联网发展迈入3.0时代,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2015年3月5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此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业态。河北省农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河北省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建立农业互联网思维,创造互联网渠道,打造互联网平台,形成“万物互联”的统一体,进而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信息服务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当前,河北省生态农业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农业产业链系统效率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升级。在国内和国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传统农业发展[1]。国内外文献调研表明,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等方面,着重于资讯数据化、生产数据化、监控实时化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有关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等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河北省农业信息化重点研究的问题,但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联网+”切入农业,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农业、农业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打造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实现整个农业产业共生、共赢、互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河北农业互联网普及利用调查情况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在确定“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推进策略研究为研究对象后,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了解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这里以河北省部分县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户的需求调研分析。调查了农户需要的信息类别、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碍因素等问题。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农户需要的信息种类序列为:农业科技信息占调查人数的65.82%:农业政策信息占63.29%;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占调查农户的49.37%;第一手经网络的气象灾害知识所占比例为44.73%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在七种类型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互联网,占40.51%,其次是农技推广部门和村干部,分别占27.43%和20.25%。

2河北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问题分析

依据以上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农民需求分析、基层信息服务人员需求分析、信息资源现状剖析,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带来的障碍,一方面因为公共财政资源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管理体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内容的障碍。首先,农业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其次,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因此需要积极响应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2.2解决方案

2.2.1技术上的农业智能化生产物联网指出智能农业是指在相对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就是农业先进设施与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和高效益的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智能化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2.2.2运营上的电子商务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过网民规模达6.49亿,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调查显示:半数用户会在一周内多次访问电商网站;超六成用户会在购物时选择网购。利用互联网平台,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流通渠道,将产品与市场直接对接,建立农业电商的生态体系。“互联网+”时代,农业市场必将催生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品牌农业将迎来绝佳机遇。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现方式为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等数据中心等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平台。如省“12316”设计结果模式如图3所示。

3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政策的建议

一是完善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注重与国际科技情报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各类农业信息主体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发展、独立经营的面向农业信息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真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当支持农业信息数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广泛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三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探索一批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应用模式[2]。

4小结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我国城市农村各方面,网络成了人们生活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活质量。近年来,“互联网+”的思维在农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渐提上日程,重视引导农村网络发展,提高了农村电子商务等功能,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对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方式意义重大。所以当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开创农村互联网的新局面,使互联网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6).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2篇

关键词 家庭农场 “互联网+” SWOT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农村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适当形式的家庭农场,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各类家庭农场87.7万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实体行业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等十多个重点发展领域,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限制了家庭农场创新、优质发展的脚步;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生产率低下、销售途径狭窄等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对一些传统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和新需求。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家庭农场的“互联网+”模式会使得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些难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当下,我国在“互联网+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上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在农业全方位现代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家庭r场是否能够实现与互联网的良性并轨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主要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三个地区的78家家庭农场进行走访,探究家庭农场的现实状况以及“互联网+”运用的SWOT分析。

二、互联网对家庭农场影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扩宽前期融资渠道。互联网的运用可以改善家庭农场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手续复杂的问题,扩大家庭农场募集资金的规模和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融资平台经营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家庭农场的需要迅速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并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和贷款使用状况进行监控。目前发展较好的互联网融资渠道有:农业众筹和P2P融资模式。

2.智能化生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价格的大幅下降,农业引入智能设备以实现智能化生产变革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互联网智能设备进行联动,以完成农业生产、管理,是家庭农场实现产中互联网融合的主要方式。通过运用联动设备,“互联网+”渗透到耕地、播种、施肥、杀虫、收割、存储、育种、销售等各个环节,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得以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例如,通过无应用线传感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等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并将整合后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核心系统,该核心系统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开启或者关闭农业生产设备。

3.营销模式创新。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荆州只有不到1%的农场主开展了网络电商模式营销产品,但开展了电商服务的农场主都表示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产品的营销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通过引入互联网,营销模式能够突破原有的传统农业营销渠道,农产品销售模式得到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受众广,宣传能力强。通过这些社交网络传递家庭农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宣传优良农产品养生理念,并将金融领域众筹模式移植到农产品营销,使消费者在朋友圈等界面发起分享链接,让其朋友圈好友进行“自主认捐”凑集购买农产品的金额。这种社会化营销利用了新颖的众筹创意和相互交织的广大人际关系网络,打响了知名度。

4.可追溯系统成为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将每个环节的品质标准、作业规范和责任到人的质量管控体系运用电子数据进行全程信息储备,可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从而使消费者即使在终端也可进行生产供应链全程回溯,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可追溯系统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的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责任人,形成清晰的责任机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能够取信于消费者,可以作为良好的信用凭证和宣传支撑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

(二)劣势(Weakness)

1.互联网融资的安全性问题缺乏保障。虽然互联网新型融资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传统融资模式的缺陷和部分风险,但其本身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尤其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刚刚起步,线上融资行为存在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没有及时跟进的空白区域,无法保障的未知领域对属于风险规避型的农业生产者来说具有较大的踏入障碍。

2.农业互联网人才缺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巨大的农村互联网人才缺口。家庭农场在运营全程如何将互联网的作用灵活利用于每个环节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需要大量熟悉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现代人才作为人力保障。但事实上农村互联网技术人才极为缺乏,仅仅就家庭农场产后电商一块,全国人才缺口达150万人,在农村电商,人才基础则更为薄弱。问卷显示,83.3%的人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仅限于基础的娱乐方面,对智能化生产、网上融资、营销具体操作一片空白;75.6%的农场主表示农场里没有一个人具备大学及以上的文凭。这一方面阻碍了互联网技术与家庭农场的融合,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主力军的家庭农场效率受阻、成本难降,无法发挥农业模式的示范领头作用,不利于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

3.产后销售环节农产品特质影响互联网融合效果。一方面,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耐储存、产品价值随时间递减等特性,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相应的物流成本也较高,尤其是生鲜果蔬类的农产品,时间损耗性强,物流成本高达25%~40%,极大地制约了互联网在家庭农场产后电商环节的运用效果。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面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数量和品种的不确定性,农场经营者无疑增加了滞留库存和农产品损耗的风险。

(三)机会(Opportunity)

1.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落实。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省级市级定期安排专项培训,包括经营、管理、素养等方面,如农业部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实施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省级现代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培训水产班等。目前也已引入相关互联网培训课程,对农户、家庭农场主提供技术指导和科技教育,为将新兴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程、提高农户自身的素质、在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提高农民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努力。

农业政策的支持是家庭农场的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诱因,一方面满足了农场主经营的多方面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对不同的农场项目进行不同补贴的惠农制度安排极大提升了创办家庭农场并良性经营的积极性。总之,政府制定和出台的农业政策对荆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2.顺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在2004 ~ 2014年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之后,改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上议程。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要取得显著成效的宏伟目标。“互联网+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农业主力军,家庭农场应发挥转型传统农业的带头作用。

(四)威胁(Threat)

1.“互联网+农业”领域法律政策的空白。目前,国家对于“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的发展模式仍未成型,顶层设计还未完善。针对“互联网+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和应用示范依旧还在探索和研究状态。同样,我国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还很缺乏。亟待完善的法律和明确的政策指导,来填补发展方向和规范上的空缺,从而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开发探索和行走于法律边缘的高危经济行为。

2.消费者对于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接受程度。从农产品电商作为新兴事物,与传统到菜市场、超市购物的方式截然不同,消费者一方面希望通过农产品电商获得品类丰富、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存在担心。据中国件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2016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70%分布在40岁以下年龄段,中青年是网购的主流客户,农产品电商的广泛普及尚需时日。

三、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农户素质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尤其是针对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普及产前产中产后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互联网+”认知落实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

(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大户集中,鼓励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德国,政府制定《农业法》、《土地整治法》保障农场土地租赁不受限制,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为互联网引入进行专业集约生产提供基础。我国应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前提下,通过完善健全农地流D机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来鼓励土地合理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包括生产性、生活性、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四类,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打牢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设施不够完善,阻碍着家庭农场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四)对引进互联网智能设备实行补贴

通过对农场引入先进互联网设备进行补贴,鼓励农场采用新型生产方式,对产业的融合和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家庭农场 融资

一、家庭农场及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要劳动力来源于家庭,通过规模化、商品化及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来获得收入,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家庭农场的建立对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自2013年政府提出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以后,一方面理论界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政策层面上,政府也不断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二)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及基本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一般认为是2013年以后兴起的领域,它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衔接起来,通过移动及非移动互联网工具,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使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门槛更低、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目前,按照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主要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四大模式。

1.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在我国应用广泛,主要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货款,大大提升了商品服务交易的效率。目前在中国第三方支付用户的互联网支付使用习惯已被培养形成,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展,收单商户、个人用户、交易量等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大数据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的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商交易平台,以对平台的商户、消费者和供应商进行贷款融资,从中获得贷款利息以及流畅的供应链所带来的企业收益。

3.“P2P网络借贷”模式。P2P网贷又称人人贷,是指资金的供求双方直接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资金借贷的模式,是“P2P借贷+网络借贷”的组合,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目前P2P许多平台出现发展不规范的情况,但是随着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P2P模式将进一步规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国内P2P网贷运营平台数量为2349家,网贷行业投资人数、借款人数分别达到了338.27万人、112.41万人,累计成交量达到了22075.06亿元。

4.众筹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是指由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自己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者(消费者)的方式,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投资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投资的数量来获取相应的报酬。众筹提供了一种成本比较低廉、手续比较简便的融资途径。2016年上半年,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79.41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对接家庭农场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金融对接家庭农场的必要性

家庭农场传统融资面临的较大问题。首先,传统家庭农场存在信息不Τ频奈侍狻>大多数家庭农场开立正规的结算账户比较少,所以各种流动资金的信息透明度较低,这就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把握其实际的运营现状,对家庭农场的认同度也就较低了。其次,家庭农场的抵押品不足。一是大部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不大,同时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又很少;二是由于其自有资产具有不易监管、价值不稳定的特点,银行不愿意用之作押。最后,传统信贷不适应家庭农场融资发展。家庭农场在成长壮大过程中其融资需求逐步向规模化、综合化、特色化转变。而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不足,传统信贷服务成效并不显著,这就导致传统信贷模式受到了挑战。因此,家庭农场的融资问题必须要寻求新的融资模式,在融资模式要有所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与家庭农场对接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讲,互联网金融具备一定的普惠金融的特点。普惠金融的核心特征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作为一种传统金融“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的农户或家庭农场,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更具备低门槛的特性。

其次,从政策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中央提出要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五部分第24条中提及,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201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其中《纲要》第23点提到,“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三,从实践层面看,据行业第三方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涉及农村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超过35家,其中专门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达23家。比如,希望金融借助新希望大农牧资源优势,深耕农牧供应链金融细分市场。在大数据金融方面,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已经在1000多个自然村展开了阿里无抵押小贷的业务布局;未来农业众筹、农村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也将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角。

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政策还是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互联网金融平台及金融机构应顺势而为,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加快家庭农场融资的平台建设,为新型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采集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率,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家庭农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在家庭农场融资的优势

(一)互联网融资的便利性

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家庭农场从传统渠道融资去融资机构办理手续,耗时耗力、效率低,且由于程序复杂,导致经常错过最佳融资时间;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家庭农场(借款人)与社会公众(投资者)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极大地便利了交易双方,在为家庭农场带来了融资便利的同时,也由于其便利性而吸引了外界许多投资者的注意,从而为互联网金融业通过满足传统金融“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以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家庭农场互联网融资信息的精准性

传统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制约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融资的信用辨识度及家庭农场资金的可获得性;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及互联网融资平台等大数据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家庭农场及其上下游客户的经营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分析家庭农场的信用状况,从而打通家庭农场及融资机构的信息不对称性,破解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家庭农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的多样性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至少包括众筹融资、大数据金融、P2P、供应链金融等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势,为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融资提供多样性的融资模式。从点对点融资模式看,由于互联网金融特有的渠道优势,成功实现社会闲散资源重组。比如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公司,其借助融资平台从传统金融机、民间资本等渠道吸收资金,是能够满足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的。而对于众筹模式来说,资金拥有者也是网络平台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与创意进行投资,从而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通过多样性的融资方式,将当事人双方无需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可实现借贷交易,完成供给与需求的配对。

(四)互联网金融的低风险性

同其他融资渠道相比,互联网金融相对项目发起人(借款人)的风险较低。以众筹融资为例,众筹融资模式仅需将家庭农场的产品创意投放至平台。作为项目发起人的家庭农场前期无需资金投入,在项目金额达到一定资金,项目筹款成功,发起人(借款人)才启动该项目。也就是说,在众筹模式下,在家庭农场筹资项目成功后,项目发起人会先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当订单已经大体确定后再生产所需的产品。预购式众筹融资模式可形容成产品的预售和团购的结合,它与传统的市场引导模式相比不会发生产品的经常性滞留,从而风险大为降低。

(五)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性

互联网金融筹资的门槛低,不管是大数据金融、众筹或P2P模式,与银行借款模式相比,其低风险与低成本性共存。比如众筹融资,家庭农场的创意只需得到广大网友(投资者)的认可,即可实现融资,其门槛较低。而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与消费者的生活关系密切。同时,当下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网友们(投资者)关注的主要是农产品的原生态环保性;而家庭农场产品的原生态性正是其优势所在。

四、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家庭农场融资的对策

(一)规范家庭农场主体经营

我国大多数家庭农场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不成熟,只有少部分家庭农场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成功的与社会机构对接,尤其是经营性质的机构。所以,家庭农场要想在这种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加强家庭农场的自身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必须按照金融机构信贷准入条件来完善自己。这就要求家庭农场必须要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规范行为,扩大规模,灵活经营,提升竞争力。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到相关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更多支持。

(二)加强家庭农场的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

目前我国的家庭农场主不少是由传统农民演变而来的,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但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够,导致家庭农场发展相对滞后。土地集中后的家庭农场与传统一家一户的农民不同,家庭农场要加强品牌建设,而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是家庭农场,因此家庭农场需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宣传。信用意识和品牌意识是经营家庭农场必要的思维,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应该提高金融资本化的意识,重塑自身的信用意识;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拓展融资渠道,扩大社会接触面,加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度。

(三)依托大数据应对风险

利用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搜集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家庭农场违约风险的控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对其融资风险进行测评及监督,这是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一方面,行业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数据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数据,提供给资金供给者使用;另一方面,云计算能力能够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家庭农场的大数据进行随时随地的分析与监控,使信息传递及时、准确,能够有效监控家庭农场的各种风险。

(四)完善农村互联网硬软件基础设施

要引入互联网金融,就要不断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硬件基础设施。我国农村地域广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高度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非常高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因此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落后于农村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或者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如网络运营商、金融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活动所需的相关硬件设备,如结算系统、支付系统等。

(五)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引导和技能培训

经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通常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知识较为缺乏;有些农场主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抱有怀疑的态度;而有些农场主即使有意愿利用互联网金融,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早期,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知识,破除家庭农场主的“恐惧”心理,利用地方政府支农中的培训项目,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培训。

参考文献

[1]代成斌,黄玉珊.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J].世界电信,2015,05:65-69.

[2]安宝洋.互联网金融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J].财经科学,2014(10):1-8.

[3]王亦明等.农业众筹:家庭农场融资新模式,农村金融研究,2016(8):69-72

[4]江维国,李立清.互联网金融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J].财经科学,2015(8):1-11.

[5]唐觅.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家庭农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5):69-71.

[6]宋佳燕.超35家P2P涉足农村金融,多与加盟商或小贷合作[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05月09日.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4篇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支农的目标不明确,分不清是该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还是农村发展;二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需要受支持的农户并不明确知道有哪些财政资助项目可申请以及如何申请,同时政府亦不清楚农民需要哪些财政支持;三是财政支农程序繁多、层次复杂,支农资金层层转拨,容易造成层层滞留,甚至层层剥皮;四是财政支农系统较为封闭,开放性不足;五是财政支农方式主要以政府部门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容易忽略中小农户的需求;六是财政支农缺乏数据分析基础,支农怎么支、支多少,都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充足的统计分析,以至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

二、互联网思维及其对财政支农的影响

1、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 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和处理创新工作的现代化思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方法论。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 它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体验至上的思维。 在此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思维不是互联网企业才可以运用的思想方式,它几乎适用于任何产业。互联网思维也不仅对商业和生意产生影响,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国家各种政策方针的改进中,也可以运用到互联网思维。 只要能结合实际,把握其中精髓,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就是在运用互联网思维。

2、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财政支农的影响

( 1)平台思维。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免费服务平台、信息平台、商业平台,让每个用户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其中。 通过平台整合,互联网让组织变得更加扁平,让营销变得更加互动,让供应链变得更加敏捷,让内部沟通变得更加畅通。平台思维已然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标志性特征,且正向其他领域延伸发展。 在财政支农方式创新方面,可以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支农平台,通过手机为农民提供各类最新免费的农业信息。同时可以建立全面的通讯平台,可以直接联系最基层的受支援农户,通过该平台给予每位参与的农户平等参与的机会。

(2) 追求快捷极简思维。互联网思维十分注重速度和简化形式。 互联网在加快信息传播的同时,对所传播内容也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其信息简洁、快速、有吸引力;而我国当前财政支农方式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支农财政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信息滞后不透明,农民不了解如何受惠于支农政策,乡政府也不知晓怎样切实施行支农政策。 若能结合互联网思维,将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将资金的约束机制规范化,合理运用科技信息的帮助,订立规范的法律合同,将使财政支农方式简单、快捷化,会使资金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农业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前使用的是先申请、再资助,最后验收的程序。 其实可直接改成 以奖代支,只公开明确地阐明所要支持的农业产业综合开会项目,并清晰标明支持的目标标准如何,以此目标标准来验收项目,在规定时间通过验收的项目就给予支持。

(3) 社会化思维。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的研发并不是商家单方的义务,而是买卖双方的责任。 产品研发不是封闭式的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包容式、参与式的,与时俱进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来源狭窄,聚集社会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手段单一、功能不强。这既不适应农业资金需求增加的形势,也不符合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更不利于高效改善我国 三农问题。 其实政府可以考虑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引发社会投资,依靠社会力量,加大支农力度,改善农民收入。

(4) 用户中心思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市场早已打破 生产什么买什么的消费方式,趋于 用户即是上帝的营销思维,用户的需求决定着生产需求。 卖家以用户为核心进行产品研发,微小改进,快速迭代;找准目标客户群,研发不同品种,使产品扩大延续。财政支农政策创新的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只重资金支持的扶持方式,从政策、教育、科技、信息、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开发财政支农新方式。 市场上需要什么就支持农民发展什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不断开创支农的新方式。

(5) 数据互动思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都已变得极其便利,其成本也在下降。 数据分析预测对于提升用户体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资金规模较大,但盲目的投入未能满足农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往往是财政支出很多,但要用钱的地方不够用,在部分环节资金又存在冗余,扶持无法完成一个周期,常常会导致项目失败。在财政扶持项目的确定上,还缺乏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比较而言, 互联网让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更加快速、便捷。 若运用大数据思维尽量让每个农民参与数据采集的过程,加强用户参与和市场调研,可以增强支农信息的反馈,通过数据分析切实反应支农效率,以此来调节投入的金额;同时在财政扶持之前,运用科学的数据合理预测,可以尽量避免财政支农周转金大量沉淀,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安排资源。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财政支农方式创新

1、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做到信息公平由于我国农业地域远离城市,很难共享到城市的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运用网络平台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的快速流动,注重用户和制造商信息的对称性。 就社会环境而言,如果农民能结合起来,共同生产、共同销售,成立一定规模的组织和社会上有需要的机构或是个人进行贸易,就更容易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价格和利润,增加农业收入。与此同时,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信贷合作组织,依靠农民的力量,开展信贷合作,拉近农民与信贷的距离。 同时也可以推进农户联保、农户互保、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5篇

据了解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共五篇,32章,8个附录,同往年相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内容方面,本卷《报告》主要对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环境、资源、重点业务和应用、主要细分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综述,政策法规建设、互联网治理、网络资本、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版权保护、网络终端产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地址资源等网络环境与基础资源发展情况,电子商务与政务、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媒体、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广告、博客、网络游戏、网络社区、P2P等主要应用发展情况,新闻财经网站、网络教育、网络出版、网络科普、IT网站、网络招聘、房产、SaaS、财经、旅行等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情况,以及农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工具软件的发展状况等,着重对互联网业务和应用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予以关注和研究,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并特别记载了一些重大事件(如奥运会、金融危机、512大地震)中互联网的影响和作用。

形式方面,本卷《报告》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撰写方式,既有客观、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图文并茂,并特别增加了英文目录及专业词汇附录,是互联网领域具有重要参考和收藏价值的文献,不仅对互联网界人士掌握行业发展状况与前沿趋势,对互联网行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统计、投资有直接帮助,而且对相近的通信、信息行业以及传统领域的各行各业应用互联网有重要参考意义。

联系人: 宋鹏 010-82657064 songpeng@imcc.org.cn

传真:010-82659711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中街15号远中悦莱大厦2层

邮 编:100080

目录

第1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综述

1.1 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1.2互联网与中国社会大事

1.3中国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情况

1.4中国互联网重点应用发展情况

1.5中国互联网新媒体发展情况

1.6中国网络资本发展情况

1.7中国网络安全状况

1.8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概况

第2章2008年国际互联网发展综述

2.1国际互联网发展概况

2.2国际互联网发展大事件

2.3国际互联网主要应用发展情况

2.4国际重要网络产品发展情况

2.5国际互联网投资并购情况

2.6国际网络安全发展情况

2.7国际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应用情况

第3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3.1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不断加强

3.2中国网民规模继续高速增长

3.3中国网络应用不断加深拓宽

3.4中国手机网民增速惊人

3.5中国农村网民涨势喜人

3.6中国青少年上网尚需引导

第4章2008年中国网络资本发展情况

4.1 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概况

4.2 2008年互联网投资概况

4.3 2008年互联网公司上市事件

4.4中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重组情况

4.5金融危机对中国互联网投融资的影响

第5章2008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发展情况

5.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概况

5.2网络侵权盗版问题

5.3网络侵权盗版问题的根源

5.4网络版权保护工作及成效

5.5典型案例

北京奥运会网络视频转播保护取得成功

第6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政策法规建设发展情况

6.1中国互联网政策法规建设情况发展概述

6.2中国互联网政策法规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7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治理状况

7.1互联网违法、不良及垃圾信息举报受理情况

7.2治理互联网低俗之风

7.3反垃圾邮件专项工作

7.4反恶意软件专项工作

7.5网络诚信建设发展情况

7.6“人肉搜索”与个人隐私保护

7.7互联网ICP/IP地址/域名备案发展情况

7.8互联网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信誉度评级活动

7.9互联网公益活动

7.10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

第8章2008年中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情况

8.1 2008年网络安全状况分析

8.2网络安全事件接收与处理情况

8.3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公告及处理情况

8.4互联网业务流量监测分析

8.5木马与僵尸网络监测分析

8.6被篡改网站监测分析

8.7网络仿冒事件情况分析

8.8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9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设备发展情况

9.1服务器产品

9.2交换机产品

9.3网络安全产品

9.4路由器产品

9.5计算机产品

9.6手机产品

9.7机顶盒

第10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0.1概况

10.2互联网骨干网络建设发展情况

10.3宽带接入发展情况

10.4互联网络带宽发展情况

第11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11.1 IP地址

11.2域名

11.3网站

11.4网页

11.5互联网地址资源产品

第12章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建设与服务发展情况

12.1 IDC市场发展情况

12.2 IDC产业链的发展情况

12.3基础服务发展情况

12.4增值服务和应用服务发展情况

12.5 IDC服务发展趋势

第13章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13.1发展环境

13.2 B2B商务

13.3网络购物

13.4网络支付发展情况

13.5移动电子商务

第14章2008年中国互联网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14.1发展概况

14.2电子政务主要发展特点

14.3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第15章2008年中国搜索引擎发展情况

15.1搜索引擎用户现状

15.2搜索引擎市场发展情况

15.3搜索引擎营销

15.4垂直搜索发展情况

15.5移动搜索发展情况

第16章2008年中国即时通信服务发展情况

16.1发展概述

16.2用户分析

16.3市场竞争分析

16.4产品分析

16.5移动即时通信发展情况

16.6企业即时通信

第17章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发展情况

17.1概述

17.2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规模和传播体系

17.3网络新闻媒体的自身建设实现新突破

17.4网络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17.5依法管理网络新闻媒体

17.6网络媒体研究不断加强

第18章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发展情况

18.1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发展概况

18.2各类视频网站发展特点

18.3网络视频市场分析

18.4视频网站商业模式

18.5发展趋势

18.6 P2P流媒体对网络视频发展的影响

第19章2008年中国网络音乐发展情况

19.1发展概况

19.2网络音乐主要分类

19.3市场分析

19.4音乐网站发展情况

第20章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发展情况

20.1发展概况

20.2产业链制约关系

20.3网络游戏市场分析

20.4网络游戏盈利模式

20.5网络游戏用户分析

20.6网络游戏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20.7网络游戏发展管理现状

第21章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发展情况

21.1互联网展示广告市场规模和发展状况

21.2互联网广告的发展特点

21.3 2009年市场展望

第22章2008年中国博客发展情况

22.1博客市场概况

22.2博客用户分析

22.3运营模式

22.4发展趋势

22.5博客与社会重大事件

第23章2008年中国SNS发展情况

23.1中国SNS网站发展概况与特点

23.2 SNS网站

23.3用户分析

23.4市场分析

23.5盈利模式

23.6典型案例

第24章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24.1发展概况

24.2市场分析

24.3用户分析

24.4移动信息传播

24.5商业模式

24.6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

24.7无线城市发展情况

第25章2008年中国SaaS发展情况

25.1 SaaS发展概况

25.2 SaaS主要软件服务发展情况

25.3 SaaS市场分析

25.4 SaaS发展特点

25.5 SaaS产业链分析

25.6 SaaS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26章2008年中国财经网站发展情况

26.1发展概况

26.2各类网络财经服务发展情况

26.3网络财经服务市场分析

26.4财经网站盈利模式分析

26.5金融危机对财经网站的影响

26.6网络财经服务重大事件

26.7存在问题及分析

第27章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服务发展情况

27.1政府政策

27.2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分析

27.3网络教育用户分析

27.4网络教育企业分析

27.5网络教育软件发展情况

27.6各类网络教育服务发展情况

27.7制约因素及分析

第28章2008年中国网络招聘发展情况

28.1网络招聘网站发展概况

28.2市场分析

28.3用户分析

28.4商业模式

28.5典型案例

第29章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

29.1发展概况

29.2各类网络出版服务发展情况

29.3网络出版管理建设情况

29.4存在问题

第30章2008年其他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情况

30.1房产信息服务发展情况

30.2 2008年中国IT产品网站发展情况

30.3旅行服务发展情况

30.4母婴信息服务发展情况

30.5网络科普服务发展情况

30.6互联网个性化服务发展情况

第31章2008年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情况

31.1发展概况

31.2农业网站发展情况

31.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情况

31.4网上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

31.5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31.6典型案例

第6章互联网与2008北京奥运会

32.1互联网的渠道价值不断提升

32.2网民高度关注奥运

32.3互联网全面参与奥运

32.4奥运带动互联网价值提升

附录1 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附录2 2008年中国互联网政策法规

附录3 2008年中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附录4 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数据表

附录5 2008年香港特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陕西省;涉农企业;融资模式;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066-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P2P平台、电商平台及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运而生,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摆脱融资中的困境带来了机遇,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传统金融垄断模式,利用平台优势与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服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1]。本文以陕西省涉农企业为例,浅谈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现状,通过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以及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提供建议。

一、陕西省涉农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分析

第一,陕西省涉农企业的基本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陕西省所具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农业市场现已形成独具规模和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经调查研究表明,陕西省涉农企业目前已有96家,其中龙头企业群体共4家,实行集农业种植,加工与贸易于一体的生产销售模式,其中农产品注册商标共有43种,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共有18个,24家涉农企业具有质量体系认证,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且不少涉农企业已经获得自营产业贸易进出口,农业经济的发展增长较快。

第二,陕西省涉农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陕西省整体经济形式,陕西省政府对农业市场积极做出了政策性的扶持,对农业市场进行引导,并增加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统筹陕西省的城乡发展规划,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了陕西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省涉农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涉农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也是促进涉农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

第三,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效率低。陕西省涉农企业多是小微型企业,处于成长期,具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金融机构在审核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企业的信用等级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制度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企业的小规模下信用等级较低,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导致企业融资的效率偏低。且由于小规模的涉农企业大多数为处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较短,资金投入的需求较大,对金融机构的融资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其次,对于中小型涉农企业来说,融资主要是用于流转资金,主要是短期的需求,且资金的需求较小,因此中小型涉农企业也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融资与大企业不同,在一年内具有多次融资需求,金融机构需要重复授信,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与维护成本。此外,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资金量需求小,企业投入的资金少,而部分金融机构的门槛较高,从而增加了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现状SWOT分析

第一,优势――融资模式的便捷性。陕西省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优势,其农业科技与技术水平较为发达,农业整体水平较高,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金融的“二八定律”不同,它更加关注长尾市场的发展状况与潜力,为中小型的涉农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不受传统银行融资高门槛的限制;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出现了多种P2P平台,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为企业融资借贷变得更加便捷[3]。陕西省金融机构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加强金融产业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陕西省的产业经济政策与政府支持,促进涉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为涉农企业的融资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互联网金融的质量服务,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

第二,劣势――融资模式存在高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为涉农企业的融资带来了便利,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一些借贷平台的融资利率较高,借贷人需要付出比银行高出1倍左右的利息率,利息成本较高,网络借贷平台的综合跨度较大[4]。且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高风险,资金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融资模式缺乏对风险的管控,容易造成农业自然灾害的损失不能得到补偿。除了会对涉农企业产生经济损失外,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计算机认证系统的缺陷,身份保密与财产安全措施不完善,造成客户身份和信息泄露,从而造成一系列伪造客户身份进行金融欺诈等行为,且对客户的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第三,机会――陕西省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科技水平相较于全国来说较高,陕西省政府坚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民财政增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陕西省涉农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为实现涉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金融服务为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政策使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也是财政政策的扶持,为涉农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是政府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认可与鼓励。

第四,威胁――缺乏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量关于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诈骗,以及贩卖客户的个人信息等不良行为,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监管机构在工作中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第三方借贷的金融模式,其产业模式发展也较为成熟,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规章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其主体不明确,使平台商家钻法律空子,导致一系列金融安全问题的发生,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借贷融资,但其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缺乏,从而使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发生泄露,以及用户财产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对用户的隐私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三、陕西省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管理系统。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诸多风险,需要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获取,从而使用户的个人信息得不到保障,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建设完善的管理标准,造成用户信息的泄露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因此,需要金融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监督管理系统,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级管理,如若设计到企业的商业信息及企业营业执照等信息应加强访问权限,对信息实行监管工作,需要对计算机软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对重点企业和行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全面提高信息监管的时效性。

第二,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对中小型涉农企业实行多层次的征信体系,提高信用评价真实性,制定信用评级评分标准,加强征信法律体系建设,对中小型涉农企业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把握涉农企业的营业情况,调查企业相关资质证明及经营状况,通过信用评分标准,促使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相关平台与涉农企业的融资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对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对用户信息造成泄露,主要是由于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强,从而造成用户信息产生的风险。因此,应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与管理平台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对风险管理技术与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从而提高企业进行融资的质量,降低融资所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涉农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个人信用风险管理,设置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相关金融业务进行监督与监控措施,加强涉农企业的风险控制,降低涉农企业的财产损失。

第四,建设多种互联网金融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多种互联网金融平台,记录相关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财产交易与技术支出,对用户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整合,将涉农企业的注册营业执照,税务缴费情况及企业的技术与人才信息通过相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整合,防止部分金融平台对企业的信用和信息造成威胁。提高金融平台进行融资的门槛,建立企业客户群体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根据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与企业经营情况,提供差异化服务方式,从而满足不同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对相关客户群提供融资和资金支持,形成金融产业聚集发展的组织形态。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产业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为中小型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拓宽渠道。作为新兴融资领域,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不能有效保障涉农企业用户的身份和财产安全。结合涉农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陕西省涉农企业的融资模式提供了相关建议,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管理,减少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性风险,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模式,为涉农企业的融资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陕西省涉农企业的发展,提高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开松,黄建彬,陈根,杨冰洁,黄圆圆.金融支持县域打造农产品主产区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闽清县为例[J].福建金融,

2015,(11):50-54.

[2] 郭慧婷,田佳茜.新型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商论,2016,(3):65-67.

[3] 郭慧婷,郭一帆.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风险控制研究――对构建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6,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

一、黑龙江省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农村经济的融资主体主要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其融资行为一般具有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点,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户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为缓解这一难题,自2008年起,龙江银行在五里明镇利用价值链经营理念,开发出以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的涉农金融产品,依托农业供应链推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信托+政府+科技”运营模式。在该模式中,首先,五里明镇政府作为主导,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中粮信托将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资产信托化,龙江银行以信托受益权为质押,以合作社全部股东及政府相关领导作保证,为合作社发放贷款。其次,中粮信托将土地出租给合作社种植玉米,合作社与中粮公司签订玉米购销协议,龙江银行通过中粮公司的资金账户划拨玉米销售款,扣除贷款本息,将剩余的资金转到合作社的账户上。“五里明模式”有效保障了农业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利益,中粮公司推动了订单农业发展、稳定了原料基地,大部分农户从土地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经营,整体收入增加,少部分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农户身份从小农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大幅提高。农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升了产业链中各经济主体的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了上下游企业、农户、合作社、金融机构等参与各方交互共赢。

2016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8.8%,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其带来的产业重构,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时间较短,实践范围有限,其运行仍面临诸多障碍:

(一)农村供应链金融缺乏运行主体

目前,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有限,无论是发展意愿还是业务能力,各商业银行均缺乏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动力:同时,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开展农业供应链业务的人才,在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估、风险控制以及农产品类质押物的价值评估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业务管理与支持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现有供应链管理难以满足供应链金融的运行要求

相对南方农业生产企业来说,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意识,难以对供应链系统中的既有资源进行整理和优化,再加上供应链系统成员之间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实现供应链资源的快速共享,导致龙头企业难以发挥在供应链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缺乏稳定性,当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的时候,经常出现违约行为,使供应链金融失去了基本的运行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行。

(三)物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黑龙江省物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多数仓储物流企业均处在粗放式的管理阶段,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控制,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同时,黑龙江省质押物交易市场尚未健全,质押物变现能力相对较弱,这也阻碍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二、互联网+农业带来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2015年7月,在黑龙江省“互联网+农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省长陆昊提出,农业是黑龙江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各级政府应加速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逐步扩大,农村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一)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随着电商平台的业务扩展,阿里巴巴、京东等一线电商平台以及一亩田、沱沱公社等专业农产品电商平台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业务。但由于农产品电商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很多农业电商平台尚未针对农产品电商建立起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增加了农业企业的转型风险。总的来说未来农产品电商平台将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借助已形成的先发优势及客户优势,向农产品领域进行延伸的电商平台,如京东、阿里巴巴等:二是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以线下市场为基础,导入线上平台,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农产品020电商平台,如哈尔滨哈达果菜批发市场打造的农产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农丰网:三是国内一线农产品企业依托自有品牌打造的垂直电商平台,在聚集了一定数量的稳定消费群体之后,逐步围绕消费群体扩张经营品类,增强消费者粘性,如中粮旗下的我买网。

(二)农产品品牌化模式加速推进

相对其它品类来说,农产品在品牌塑造层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目前的大多数农业电商还是以中高端产品的开发推广为主,然而对于中高端产品来说,品牌力的提升是建立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褚橙、三只松鼠等品牌正是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建立了牢固的品牌忠诚,快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几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积累和宣传推广效果。

(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生产者很难对第二年的市场行情做出准确判断。目前大部分食品企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层面,缺乏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研究,产品开发定位不清晰,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的日渐成熟,农户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可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找到目标消费群体真正的需求点,对市场行情进行准确判断,降低农业、养殖业的风险以及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能够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三、互联网+农业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环境发生新变化

(一)农业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发展

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为农业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对全链条信息化的需求,全链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优化供应链关系和流程、整合相关业务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核心企业可利用信息系统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在一起,从企业到分销商,再到消费者,形成一个信息实时共享的电子作业平台。

(二)“数据质押”可行性大幅提升

随着电商的发展,电商平台已经成为供应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电商平台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上下游企业交易及资金流信息,这也是电商平台在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优势所在:那么商业银行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企业的经营与信用特征,对借款企业进行评级和授信,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

四、商业银行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供应链金融

(一)构建金融服务生态链平台

通过将龙头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纳入电商服务平台中来,推动企业都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交易,构建一个以大数据抓取与整合分析技术为核心的金融生态链服务平台。借此平台,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的交易数据为基础,对上下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评测,从这一层面上讲,银行考量的将更多的是企业的未来发展预期,而非目前的发展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带推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

(二)借助真实交易数据,降低风险和成本

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多的是以客户的抵质押物及过往信用情况为基础,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真实的交易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产品定价。只要数据抓取与分析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那么商业银行就可以依据客户的交易数据,判断贷款客户与龙头企业的供销合作关系是否稳定,是否具有持续的偿还贷款能力,从而确定贷款客户能否获得贷款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小微金融的业务风险及风控成本。

互联网农业市场分析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三农;地区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渐增强,其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质量,为许多产业带来了动力和希望。面对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走入田间,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力量。

一、三农地区在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缺少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信息流动过慢,人口分散,思想教育无法紧跟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取款是应用最多的一项金融业务,大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的各项业务缺少了解,对互联网金融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农村居民对网上银行没有任何了解,这种情况在我国西部地区较为普遍。不仅如此,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相对薄弱,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都相对滞后。在农村地区,农民缺少信用意识,导致农村金融的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而且,大部分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较长,农民缺少保险和抵押意识,导致农业贷款存在较大的风险,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二)三农地区金融服务的基础薄弱

目前,在我国三农地区,大部分金融服务还保持着原有的运营模式,农村缺少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信贷产品与农村金融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导致农村出现取款、借款双重困难的现象。没有统一的三农资信数据库,大部分农村居民依旧在使用存折存款,没有办理银行卡的意识也缺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了解,互联网在三农地区覆盖薄弱,致使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缺少了解。

二、互联网金融对三农地区金融的影响

(一)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条件

网联网金融将电子网络作为基本载体,在这种金融形势之下,它改善了传统金融交易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点,使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获取金融服务的条件,改变了原有的农村金融交易模式。首先,互联网金融有效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为金融服务提升了效率、拓宽了途径,进而使金融资源能够流入农村市场。其次,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农村的融资模式,物联网的资源配置中介化功能使农业融资更加简单快捷,改变了农村融资市场中农村金融机构所占据的主体地位,使农村金融的市场更加广阔。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效率,进而满足了农民的融资需求,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周转问题。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加大了“互联网+信用三农”的建设,并且在广中筛选了四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了服务项目的试运行,组织了三农金融服务考察团,赶赴云浮、清远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到田间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了解农作物生长周期和相关知识,通过调查,广州e贷将彩胜有机稻种植合作社作为首个公益众筹对象,为其提供了相应的贷款服务,解决了其资金周转的难题。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的建设能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条件,进而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问题得到缓解,带动我国农业发展。

(二)为农村信贷配给提供了方法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信贷配置出现问题,这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运用有效的降低了农村金融的信息成本,使信息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受到经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信息的筛选跨越了巨大的地区范围,消耗了诸多时间与资金成本,进而使金融交易的整体成本出现上升情况。而运用互联网金融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获取信息,通过信息资源库,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使数据更加标准规范,加强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降低信息成本。此外,互联网金融将大数据作为运作基础,其扩大了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发展农村信息库,推动了农村信贷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三农带入了更广阔的市场体系之中,规范了三农的市场行为,也为三农信贷提供了更丰富、更规范、更具体的信息内容。减少了因为经营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非价格信贷配给情况出现的机率,增加了三农接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的机会,缓解了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降低了农村金融成本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撤离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信贷服务的难度进一步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信贷的风险高、收益低。在农村地区,增设物理网点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成本,获得的收益与投入的成本不相匹配。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信息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村金融经营模式受到挤压,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定价无法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而导致一部分需求主被排除在金融信贷市场外部。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库对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对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精确的掌握客户需求,提升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降低了成本费用,进而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例如,P2P信贷模式等,其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融资在市场竞争中所需的平均成本。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用互联网金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效率,为农业生产的资金周转提供便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臻完善,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我国农村的金融业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摒除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缺点和弊端,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扩大了金融信息的覆盖范围,为农民的信贷周转提供了便利,进而使农业生产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带动农村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陈刚.刍议互联网金融态势下的“三农”服务创新[J].现代金融,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