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市场的概念

体育市场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1 16:36:38

体育市场的概念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1篇

弱市方显航天军工股的霸世英雄本色。回顾今年的行情,国企改革红利的领军者非军工股莫属了。随着军工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加速、军民融合和军工改制的推进落实,航天军工产业巨大的改革红利预期,催生了航天军工概念股牛股辈出。据笔者统计,第三季度龙虎榜数据显示,航天军工高居板块涨幅前列,季度升幅达一倍的股票高达10只,分别是天和防务、抚顺特钢、中航重机、南通科技、利达光电、北方导航、杰赛科技、菲利华、深天马、旋极信息等。受兵器集团旗下的北方导航“无”改革停牌,以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下月中在珠海举办等事件驱动,本周市场以北方股份、长春一东、凌云股份、晋西车轴为代表的中兵系概念股,以威海广泰、中信海直为代表的通用航空概念股,成为最具连续性的强势热点,继续展示航天军工改革的市场魅力。

弱市方显小盘次新股的身轻如燕魅力。次新股和重组股是今年的市场最大的暴利群体,随着IPO新政的推出,新股上市后一飞冲天的连续涨停让投资者望股兴叹。又到一年岁末时,次新小盘股独具的高送转魅力使其再度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以兰石重装、宝色股份、花园生物、京天利、东风电缆、劲拓股份为代表的第四季度新股,连续接近10个的一字板拉升。投资者自然将视野转向今年第一、第二季度上市的次新股了,以良信电器、联名股份、北特科技为代表的小盘高送转次新股,继续演绎次新股炒作热潮,成为本周小盘高送转次新股中的强者。

弱势方显题材股的短线投机风采:第一,海西概念股再度风生水起。受中央支持福建政策或将在近期出台的朦胧利好,以及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开展等事件驱动,平潭发展、厦门港务、厦门空港、三木集团、漳州发展当仁不让的成为海西概念股的领涨先锋。第二,体育强国概念股异军突起。受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的驱动,涉足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体育电商、体育产品领域的体育产业概念股成为市场焦点,以信隆股份、探路者、雷曼光电三剑客为代表的体育产业概念股深受投资者青睐。不过,上周大热的赛马概念股、埃博拉概念股本周全线回落,彰显题材股炒作后一地鸡毛的投机本性。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2篇

“概念”风行

“概念店”一词源于欧美,用来形容那些风格独特、创意鲜明的店铺。概念店采用全程顾问销售模式,根据顾客的需求,为其介绍、推荐量身订做的配套产品,是一种集休闲、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大商业概念。

概念店以“概念”命名,因此,需要在品牌文化中融入更多的创意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

在从前,品牌展示和销售也许只需要一个窗口、一张条幅、一个专柜,如今则要划出一块大地盘、建起别具一格的“宫殿”才成。虽然不是每家店面都明确地宣称自己是“概念店”,但商家要在店铺中渗透“概念”已经毋庸置疑。

如今,概念店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体育用品行业,并由此掀起了全方位体验消费环境的热潮。

沈阳中街,因为聚集了大大小小的运动鞋类品牌专卖店,被戏称为“沈阳运动休闲一条街”。近年,一种全新的体育用品营销模式在这里悄然诞生。“商家在提品的同时还在推动青年运动文化的普及,这实际上就是将普通的产品消费转变为体育运动文化体验消费,这种营销模式的改变会更容易建立起消费者的归宿感和专一性。”一位资深体育营销专家对于在沈阳新兴的体育用品“概念店”给出了这样的解读。

而事实证明,当“球星走秀卖产品”已成明日黄花时,这种全新的体育用品营销模式的出现不仅立即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也在沈城体育爱好者中间掀起一股“体验风浪”。

据了解,由于运动品牌消费的主要群体集中在18到25岁,这是激发运动热情的最合适年龄段,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年龄,他们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到来,所以当篮球、户外、极限运动等一系列主题概念店出现在城市的各大商业街上时,就成了喜爱运动的年轻人又一“集散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城市的体育用品主题概念店里几乎都有一个“百事通”,他们受过单独的专业培训,除了会为消费者提供最佳建议外,还会告诉你在哪以及如何参与到这些运动中来,并且告诉你怎么在主题概念店里做长期的体验。

事实上,在欧洲、美国以及澳大利亚,大多数的体育零售市场都是多品牌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有机会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并参与到运动中来”的概念店模式,已经被很多成功的零售商证明是有效的。“这种新的模式与之前那种单纯的品牌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体验式选择。这种主题概念店提供给消费者的精心选择是受他们的需求驱动的,无论是性能还是款式。像专门针对球鞋的主题概念店,就可以提供足部运动的诊断和分析,他们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精准正确的鞋类解决方案――无论是缓冲、稳定还是其他消费者所需求的。每个人的脚都不一样,有些人的脚外翻,有些人的脚更平一些,这就需要有甄选适合每个消费者鞋型的科技。”一位体育品牌专家对这种体验式消费之所以会赢得年轻人的推崇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他预测说,“主题概念店是未来运动品牌经营的一个方向。不可否认,有些品牌在所谓的明星效应下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是这种情况能维持长久的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锁定更多的目标人群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参与到运动社区中的机会――参与、竞赛或者玩乐的机会并以传递真实性为目标。也就是说必须围绕运动和他们建立联系。”

跑步文化需涟漪效应

中国第一家跑步概念店诞生

耐克公司携手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跑步者组织之一“自由马”所打造的跑步概念店――“自游马”,日前正式在上海市五角场地区开业。这家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跑步概念店,耐克在门店的建设、运营与维护中,提供了从软件到硬件、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方位支持。耐克大中华区传播总监黄湘燕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家店最有趣最特别的地方是由一群跑步爱好者来组成,它的形态和软硬件服务方面都会与传统耐克专卖店有着完全不同。无论你是入门级跑友,或是资深长跑爱好者,都能在这里得到关于跑步装备、跑步知识以及赛事咨询等全面而专业的服务。此外这里也可以视为一座平台,聚集更多跑者一起交流。我不敢说这家店的经营模式能很快扩张到全国各地,但就好像往水里丢一颗石头,一定会产生涟漪效应。我们也希望能在这里收集到跑步爱好者们对于耐克产品及服务提供的反馈,以便将来加以改进。因此对耐克而言,这家店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验性’作用”。

黄湘燕说:“我们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多少人参与了这些跑步活动,而是他们在活动之后会不会继续把跑步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光看到了这项运动在中国成长的潜力,也感受到了跑步爱好者们的那种热情。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几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里,让跑步运动得到更多的重视,帮助中国形成自己的跑步文化和氛围。”

事实上,随着国内跑步人群的逐步扩大,国内外体育品牌都在加大对于跑步产品的投入。在一个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领域,得到各方的如此青睐,自然也会给耐克带来不小的市场压力。对此,黄湘燕表示:“更多运动品牌参与跑步,对于这项运动的推广而言绝对是件好事。但是耐克并不会集中在竞技层面的跑步,而是希望更多的草根跑者能够一直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这个市场才会更加稳固地发展下去。”

相信耐克很清楚,赢得草根,就赢得了绝大部分的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跑步概念的输出,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那些另类的先锋概念店

在美国某一个篮球运动主题概念店里,消费者不仅仅能看到在单一环境中跨品牌的最佳选择,还能看到本地以及国际比赛,甚至可能遇到篮球明星,或者参加一场“斗牛”,还可以接收到篮球世界的最新信息。

而足部运动主题概念店在消费者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如果对跑步感兴趣,还可以通过店铺参与到跑步社区中来……

极限运动主题概念店主要是为年轻人提供一条探索这个新世界的道路。同样,极限运动主题概念店也不仅仅是为消费者提供可能的最佳产品,也为他们提供学习极限运动文化及传承的机会。

户外运动主题概念店除了可以提供从高科技装备到日常鞋服的各类产品,还可以为户外活动参与者创造探险旅行、组织团体活动以及安全和营养教育的机会。

来自于德国波恩的SNIPES多品牌运动时尚概念店近日登陆上海,店铺定位于爱好运动时尚的年轻人。八米高的鞋墙气势宏伟、琳琅满目,汇集了10余个国际潮流名鞋品牌,超过400个品种,还销售SNIPES精选的运动鞋和休闲鞋。店铺具有浓郁的街头潮流风格,店内两幅巨大的墙体涂鸦来自德国和韩国的世界顶尖级涂鸦大师的作品。

体育与青年文化领先品牌Nike、Hurley和converse联手在美国加州马里布开设了第三家系列零售概念店Salvation。随着鲜明的态度、创新的消费体验、迎合市场的产品、社区资源的引入以及订制服务的推出,该4000平方英尺的店面揭示了耐克公司的一个新概念。在那里,会有销售人员示范对极限运动、艺术、音乐和时尚的热爱。Salvation店还为消费者提供在“作坊”表达自我风格和创意的独特又刺激的机会。店中的现场订制站使消费者能够利用所有3个品牌艺术家的作品来创作自定义的鞋类、服饰及配件。消费者可以选择要自定义的单品,如NIKE或Converse的鞋类、Hurley的冲浪裤、比基尼、T恤和包包……为消费者提供创作符合他们个人风格的产品的权利。这是一个通往设计社区的大门,既是虚拟的,又是亲自动手的,让消费者们分享想法、概念,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待每个品牌的单品。

此外,Salvation马里布店还是NIKE公司与Stoked Mentoring的社区合作的一部分,通过体育赋予年轻人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力量。NIKE不断参与同StokedM entoring的项目,来为做冲浪等极限运动的孩子们提供通道,以及促进马里布店的订制业务。

日前,国际知名动感生活品牌puma中国首家全球概念店在北京时尚潮流中心三里屯商业圈正式开幕。尖端科技与PUMA独特创意的相互融合,不仅令消费者感受到来自PUMA的欢乐购物体验,更能感受PUMA领先全球的时尚设计风潮和“动感生活”的品牌理念。在店内,消费者们会发现一些值得玩味的态度和想法。巨大的悬挂式PUMA Logo由超过160只的PUMA白色球鞋所拼成,极具感官冲击力。一整面由Ipad2所组合成的互动墙,消费者将可随时点击查看PUMA新品资料及潮流讯息。据悉,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们还可以有幸与PUMA巴黎和东京形象店内的消费者直接面对面沟通,确保时尚互动永不掉线。

此外,这家新形象店还特别设置了PUMA赛车系列产品区域,满足众多“红色风暴”追随者的需求。与普通的正面摆放鞋款不同的是,PUMA将各种法拉利系列的鞋款“雕刻”在银灰色赛车的跑道上,仿若这些鞋款便是顶级赛车,随时都能奔驰出美洲豹般的速度与激情。

概念店锦囊计

运用用品概念店卖的到底是什么概念?以下几点大概能对概念店解读一二。

A.产品概念:在产品上做文章,比如限量发售款、名人签名款以及设计师的DIY产品,都是不错的概念噱头。

B.装饰概念:将店面布置得别具风格是概念店制胜的不二法门,哪怕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艺术构架,至少能让人们多加关注,最重要的是要讲究创意。如慢跑概念店,在店面装修上应该充满科技简洁风,以白色空间为主,除了陈列完整的专业男女慢跑鞋系列、专业跑步运动相关用品,还需要设置“专业测试空间”,外引先进专业跑步测试器,帮助消费者找到一双合脚的跑鞋。

C.文化概念:大品牌的文化理念是人们追捧品牌的原因之一,由一件产品讲出的历史文化、名流典故都足以给店面和产品加分。例如,对篮球文化的探索和领悟,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多品牌篮球主题概念店可以诠释篮球文化为主,聚集篮球运动爱好者,共同讲述篮球的故事,探讨对篮球文化的见解。

D.体验概念:店内商品的终级目标是出售,但同样欢迎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这是营销的手段之一,当然这种体验如果代表了一种前卫的生活方式,那么就概念十足了。

好的品牌,不光有好的质地或质量,更有周到的服务、向上的文化和人文关怀,甚至能提供使用这个品牌的人以精神上的依赖。其实,概念店的终极目的是培养顾客的购物习惯。培养的对象,凝聚在所谓的精英身上,这些精英也最容易被概念店中的服务、文化、体验、享受等附加值所打动,成为“概念”拥趸。所以一位业内人士说:“概念店是对品牌忠诚度的人的消费天堂。”当他们被概念感染时,价格已经不是问题。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3篇

那么,看似前景明朗的含乳饮料市场是否凭借品牌、网络与资本等优势就真的很容易主导未来的竞争格局面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笔者粗浅认为含乳饮料市场将历经三大裂变,方可取得正果,从其走势来看,谁最后能成功注入消费理念谁才是含乳饮料市场真正的主导者。

裂变一、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和产品概念的不断翻新,品类竞争将趋于恶化。整体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品类的多样化会大大影响品类竞争的集中度,其实现在这种现象就已经很明显,一些企业无法通过品牌力来带动相关联的产品,便集中优势参与某个品类层面的竞争,你推苹果味,我就搞草莓味,虽然延展品类竞争层面有利于我们企业快速切入含乳饮料市场,但这种趋势之下势必给整个市场造成品种的过多过滥,品质保证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面上看品牌集中度较高,但品类的集中优势却不明显,竞争对手的一些“擦边球”产品也会冲击到自己的市场。二是部分概念性产品由于卖点匮乏,品质缺乏创新,将逐步退出市场。目前,不少企业都热衷于通过差异化概念参与竞争,娃哈哈营养快线的成功导入让部分人看到了屡屡曙光,似乎针对含乳饮料之青年一族这部分消费群体只要打出时尚浪漫的字眼,就能瓜分一席之地,其实非也!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对含乳饮料的口感与营养的要求同样是越来越高,如果定位欠准,卖点不好,也是事倍功半。这方面,达利优先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优先”概念的传播并没有促使消费者在众多含乳饮品中优先考虑选择他。所以,很难说以后更多的企业不会相继重蹈覆辙,走入概念导入的误区。三是不同品类、不同渠道之间价格差异的大幅拉距会降低目标消费群体的忠诚度,从而影响含乳饮料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这种迹象已经显山露水,预计未来会更加严重,从竞争市场来看,同样或类似含乳饮品之间的价格指数不够稳定,不同类型商超的终端零售价差别也很大,这样一来会让更多的消费者无不质疑某些产品的品质信誉了。

裂变二、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会削弱含乳饮料的行业形象。目前的含乳饮料市场,可以说还处于感性消费时期,受广告、促销及周边群体的影响,很多消费者可谓都还是跟着感觉走,对乳饮产品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科学的辨别,同时由于国家目前关于含乳饮品,特别是乳酸菌饮料标准等都还不太规范,有待完善,有的企业便是玩弄概念,鱼目混珠!当然,这种境况并不会太长,随着国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对含乳饮料认识的提高,一个较为理性的消费时代势必到来,一些以次冲好、以假乱真的产品会逐步淘汰出局。当然,这个时候我们的消费者也会从新审视并正视这个市场,当然行业的市场形象也会一度相应削弱,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恐怕更多想的是如何理性参与和良性竞争了。

三、未来市场需要领导者,但更多企业缺乏主导市场的核心法宝。可以预想,在含乳饮料市场的未来高速发展期,产品是五花八门,顾客是眼花缭乱,更多的企业会发现:消费者在不断接受新品的尝试,广告的诱惑!自己的产品是时冷时热,有的更是昙花一现,目标群体的忠诚度越来越差,更换品牌与品类简直就和换衣服差不多!市场迫切需要分割与主宰,但多者恐怕在忙于推陈出新的时候还是感到没有一个准心骨,想找到“品牌购买”的那种感觉,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当然,解决这个高端问题的确真还有点难,因为从现实来讲,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不是他们不忠诚于你,而是你没有给他们一个忠诚于你的理由!

主导未来含乳饮料市场究竟需要什么?

我认为:需要一种消费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我们对目标消费群体不断培育。

消费理念不是简单的广告诉求,不是单一的产品卖点。消费理念是以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物质,文化,价值,身体,心理,情感需求为核心,把消费观念作为品牌传播主线的营销推广战略体系。

可以说:谁先成功培育了含乳饮料市场的消费理念,谁就能主导未来含乳饮料市场,因为相比品类差异、概念差异、包装差异等因素,消费理念的差异更能植入人心,为我所用!

脑百金的启示——

“送礼就送脑百金”!买脑百金的不用,用脑百金的不买。脑百金的成功就在于他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理念,一种主导保健礼品市场的消费理念。大家都知道保健品好!给人送礼送保健品也最适合,但在竞争激烈的保健食品市场是不是消费者就一定选择你的产品呢?当然不是!所以,脑百金选择了培育消费理念“送礼就送脑百金”,从而一举成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当然,虽然现在不少者认为脑百金的产品不怎么样,但这种营养模式却还是值得含乳饮料品牌借鉴!如果你的产品好,理念也卖得好,相信主导未来含乳饮料市场的竞争格局是不成问题的!

畅饮含乳饮是一种健康营养的享受,也是一种时尚浪漫的享受。相信未来的含乳饮料市场不仅品种多,而且品牌多,不同规格与包装的产品更是花样百出,在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含乳饮料是一种营养佳饮时,为了掌握市场的制动权,我们大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要培育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这种理念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态度!虽然我们的传播推广不一定就是“喝乳饮料就喝XX”,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定要建立形成这种消费潜意识,他们的这种意识中,你的产品是可信的,值得首选!目前,众多含乳饮料产品在推入市场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品类的差异,概念的差异参与市场的角逐,但营销模式的可复制性就决定了如果不注入新的消费理念,引导并培育这种消费理念,那么,我们在更多时候可能就是在为对手铺路,竞争品牌也就非常容易跟进。

那么,含乳饮料品牌要想把合适的消费理念根植入消费者的心灵深处,需要从哪几点去努力呢?或者说需要让消费者明白些什么呢?

——畅饮含乳饮料是一种有益健康,充满时尚,富有乐趣的生活方式。

——含乳饮料与纯乳饮料同样营养味美,只是风格各异。

——本品牌是独特的,优质的,具有排他优势。

——拥有本品牌是一种满足。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4篇

平日热衷于理财的达人们在享受足球盛宴的同时,可别忘了世界杯影响下的投资理财学,欢乐世界杯的同时,也可以挖掘到世界杯理财机会。当然,我们要特别提醒一下,作为理性投资理财者来说,千万不要以身试法,不能省钱,可能倾家荡产。

股市 短炒世界杯概念股

伴随着世界杯的开锣,市场对世界杯概念股的炒作提前升温,餐饮、广告媒体、娱乐业等板块纷纷上涨。业内人士预计,虽然每次世界杯期间A股整体表现不佳,但上述行业或将在赛事期间成为市场炒作重点。

浙商证券投资顾问陈德认为,就行业属性而言,世界杯概念股基本属于食品饮料、家用电器、餐饮旅游等大消费类个股,这类个股的业绩对节庆、活动消费比较灵敏。同时,在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符合政策导向、业绩“天花板”压力较小的概念股更能延续基本面的向好,股价在当下震荡的行情中也更容易保持稳定,而世界杯的举行则为其短线炒作提供了契机。

目前,A股市场涉及文体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生产体育用品;二是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经营建设体育场馆;三是提供体育娱乐,比如发售、赛事网络转播等。另外,世界杯将吸引大量球迷留在家中看球,啤酒、软饮料、休闲食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所增长。

风险提示

炒股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世界杯魔咒”能否再次出现,目前尚不得而知,购买股票需要针对个股自身情形具体分析。

银行理财产品 世界杯中分得一杯羹

早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时,民生银行曾首次引入世界杯足球赛概念联动股票挂钩的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此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曾经纷纷推出了挂钩“世界杯”的主题理财产品。

此后,每逢重大盛会举办,相关主题概念的理财产品就一直层出不穷。今年世界杯期间,平安集团将推出“世界杯球迷理财节”活动,联合旗下保险、银行、投资等三大系列,打造一场为中国球迷定制的“谋福利”活动,让球迷在看球的同时,乐享简单金融生活。

世界杯理财产品都有哪些机会呢?喜欢看球的理财者可在世界杯期间,重点关注各家银行推出的世界杯理财产品。

风险提示

根据各家产品,进行高清晰度辨识,切莫因喜欢足球而盲目购买理财产品,更需要关注概念性产品的实际收益和理财规则。

世界杯纪念币 入市前需精心挑选

巴西世界杯比赛开始之前,与之相关的金银币产品交易就已经红火起来,香港、广东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巴西4月发行的世界杯贵金属纪念币。为了迎接第2 0届世界杯到来,巴西央行发行了世界杯纪念币一套,共9枚,其中金币1枚、银币2枚、铜镍合金币6枚,均为巴西法定货币。据藏品购资深品鉴师预测,2014巴西世界杯金银纪念币价格必然高开高走。

而与“ 世界杯”题材关联的中国“土产”1982年、1994年世界杯纪念币,二手交易也大幅增多。

据记者了解, 1982年中国发行的世界杯纪念币,是中国历史上为了“世界杯”发行的第一枚纪念币,四分之一盎司产品的发行量只有1500枚,当时的上市价格不过1000元上下,而今的价格已经接近4万元,升值了近40倍,远超国际金价的同期涨幅。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5篇

1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概念之间存有属种关系。明确了“公共服务”的内涵,“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也就显而易见了。

1.1公共服务的几种观点公共服务概念在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中有着广泛深入的讨论,虽尚未达成共识,但对准确地把握公共服务概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里仅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等于公共产品”[19]。这种观点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实质上是同一个意思,将两者视为通用概念”[7]。该观点依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从消费角度对公共产品的经典表述,即“集体消费品是指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于该产品的消费”[25]。从这一定义出发不少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被看作是可以等同和相互交换的概念,至少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5],主张探讨公共服务首先要从公共产品开始,明确了公共产品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明确了公共服务的特有属性。他们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16]。基于这两个特征,他们把公共产品定义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3],认为“公共服务不是商品,也绝不可以成为商品,因此也没有必要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20],强调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无偿性”,主张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在此基础上,该观点认为,“所谓公共服务,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不宜由市场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如国防、教育、法律等,狭义上一般是指由政府直接出资兴建或直接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如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道路、电讯、邮政等”[8]。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具有相同的含义,但是,公共产品不一定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这种观点依据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布坎南认为,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并且产品的非排他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因此,他不是从消费,而是从供给的角度对公共产品进行了定义。“任何集团或社团为何原因决定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将定义为公共商品或服务”[21]。这一定义淡化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拓宽了公共产品概念的外延,使公共产品有了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对公共产品概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描述了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中间的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为非纯公共产品(impurepublicgoods)或准公共产品”[9]。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以产品作为对象,产品按照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3],从而弥补了萨缪尔森两极模型的中间部分,丰富了公共产品理论。基于对公共产品的重新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并不受物品属性的限制,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时,任何物品都可以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内容”[5]。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产品不等于公共服务。这种观点依据马摩洛的观点,认为“所谓‘公共’和‘私人’只是指不同的供给方式,而与产品本身无关。只有产品的‘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而无所谓‘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分”[9]。这种观点将“产品”与“产品的供给方式”区分开来,而“产品的供给方式”实际上就是“服务方式”,也就是说,“通过公共服务可以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提供混合产品或私人产品”[6],这种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相分离的观点摆脱了以物品的规定性决定产品服务性质的公共服务理论,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三种不同的观点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理论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存有一些理论缺陷。首先,从现代公共服务的实践来看,把公共产品仅限定在纯公共产品的范围之内并等同于公共服务,进而从物品的视角解释说明公共服务特性的观点有其理论局限性。这种观点不仅不能解释现代公共服务中实际存在的多元主体,也不能说明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所提供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物品。因为,“从实践上看,政府提供的物品,涵盖所有性质的物品,包括在特定情况下提供私人物品,如灾难时期,战争时期提供的帐篷、食品、衣物、药品、房屋等等。政府提供的远不止公共产品,更不止纯公共产品,因而,以公共物品的属性来界定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不准确的,逻辑上也行不通”[5]。其次,那种淡化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拓宽公共产品概念的外延的观点符合现代公共服务实践中产品供给方式的实际。然而,混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不能够说明将私人产品纳入公共服务之中的理由,从而导致其理论不能自圆其说。最后,我们认为将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相区别的观点较为合理,理由如下:第一,公共产品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化的物品,是静态的;公共服务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活动,是动态的。第二,从逻辑学的视角来看,公共产品是一个实体概念,它可以脱离其他关系而独立存在,如衣物、饮料、桌椅、书、技术等;公共服务是一个关系概念,它不能脱离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有形的或无形的)而独立存在。因为,服务本身具有为他人工作,满足他人需要的含义,如果失去了他人,也就谈不上服务。第三,这种观点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公共服务实践中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现实存在。

1.2公共服务概念的本质属性韩小威、尹栾玉认为,“公共服务可以界定为,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供各种需要物品(有形物品和无形物品)的活动”[5]。他们强调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性”,而“这种公共利益应是为符合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意志,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利益”[5]。马庆钰、杨庆东从供给产品的性质及其供给主体职责的视角将公共服务定义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11]。张强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资源消耗为基础,提供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产品的公共活动”。他从主体的广泛性、目的的公共性、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等性和资源消耗的多样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服务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公共服务没有必要通过市场渠道来实现[20]。王勇从公共服务的社会共享性视角,认为“所谓公共服务,就是社会中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的服务”[17]。张召华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认为“公共服务通常是对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22]。上述观点内容丰富,各说不一,为准确定义公共服务概念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准确界定一个概念的内涵需要找出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邻近属概念,公共服务概念也不例外。因此,从上述关于公共服务属概念的五种表述,即“活动”、“职责职能”、“公共活动”、“服务”、“服务行为”中归纳提取出公共服务的邻近属概念,是定义公共服务概念的必要条件。首先,根据语词含义的相近性将上述五种表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和公共活动;另一类是服务、服务行为和职责职能。之所以把职责职能放在第二类之中,是因为在我国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轨的今天,政府的职责职能实际上就是服务。其次,进一步对这两类不同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一,关于活动与公共活动,如果仅从这两个概念来看,毫无疑问,活动概念的外延大于公共活动的外延,且两个概念的含义不同。但如果联系其具体定义来看,公共活动的限制词“公共”则可以去掉,因为上述相关定义中的“公共利益为目的”、“公共资源消耗为基础”、“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产品”等表述已经限定了该“活动”性质是“公共的”,没有必要在定义的最后再重复强调。因此,这里的“活动”与“公共活动”可以视为相同概念。第二,关于服务、服务行为和职责职能。因为服务本身已经含有活动、行为的意思,所以服务与服务行为没有本质的不同。另外,关于职责职能与服务的关系前面已讲,此不赘述。这样,经过归纳分析只剩下了两个概念,即“活动”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公共服务属概念的依据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与公共服务概念之间存有属种关系;其二,是公共服务的邻近属概念。我们认为,“活动”与“公共服务”之间虽然存有属种关系,但“活动”并不是“公共服务”的邻近属概念,而是其更上位的属概念。具体地说,“服务”是“活动”这一属概念的种概念,而“公共服务”又是“服务”这一属概念的种概念。很明显,服务与公共服务之间不仅存在属种关系,而且是公共服务的邻近属概念。在服务这个属概念中含有公共服务、私人服务、准公共服务和准私人服务等性质不同的种概念。因此,用“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属概念符合逻辑学要求。关于反映公共服务概念本质属性的种差,从上述的各种观点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即“公共利益性”、“社会共享性”、“主体多元性”、“政府主导性”,也就是说,公共服务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社会共享满足公民的需要。同时,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中居主导地位。在确定了公共服务的属概念和种差之后,我们可以如下把握公共服务概念:公共服务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产品满足公民需要的服务。上述概念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公共利益”是体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符合大多数人共同需要的利益。然而,共同需要可以分为一般需要和基本需要两种。就公民的一般需要而言,由于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公共利益会呈现出差异性特征。例如,由于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的需要不一定是欠发达地区的需要;城市的需要不一定是农村的需要。但就公民的基本需要而言,并不存在区域差异,因为它是全体公民共同的、最低层次的需要。第二,“公民”一词作为法律用语,一般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而人民是政治用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指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显然,公民概念的外延大于人民概念的外延;公民概念具有稳定性,人民概念具有可变性,使用公民一词更具有广泛性,更能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和共同需要。第三点,“不同性质的产品”作为公共服务的客体,既包含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也包含了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第四点,“政府主导”的表述不仅是指中央政府,同时也包括省、市、自治区等各级政府,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层级性。

1.3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把握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个领域,完全具有公共服务的各种特性,所不同的是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外延比公共服务概念的外延狭窄。公共服务涉及到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医疗、国防等诸多领域,而体育公共服务只是诸多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一个。简而言之,体育公共服务是通过提供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

2体育公共服务的划分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成若干小类”[2]。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内涵明确之后,有必要通过划分明确其外延,以全面把握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整体。本文依据不同的标准将体育公共服务分类如下:第一,依据服务特征,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划分为纯体育公共服务和准体育公共服务。纯体育公共服务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公共服务,如体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制定、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体育外交、体育行政管理等。政府组织是纯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动用公共财政,消耗公共资源。准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不同时或不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公共服务,如职业体育的经营管理、休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一般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经纪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等。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共同构成准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导入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资源。第二,依据服务对象,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划分为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竞技体育公共服务和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等。群众体育公共服务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指向的体育公共服务,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国民体质监测等;竞技体育公共服务是以教练员、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并为大众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等为主要指向的体育公共服务,如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条件的提供、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教练员、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大型体育赛事等。学校体育公共服务是以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和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为主要指向的体育公共服务,如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生体质监测、学生体育保险、体育安全保障、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体育公共服务涉及领域广泛,凡是我国公民有体育需求的地方就存在着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公共服务投入严重短缺,需要加大建设和投入力度,但不能因此把竞技体育公共服务排除在外,否则就会造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整。第三,依据服务范围,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划分为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和地方性体育公共服务。全国性体育公共服务是指该服务的受益范围辐射全国各地,如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体育日的制定、体育法律的颁布等。地方性体育公共服务,是指该服务的受益范围在一定的地域之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环境不同,加之城乡之间、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满足不同地域居民的体育需求,必然会形成有地域差别和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第四,依据服务的层次,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和一般体育公共服务。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水平,为了满足公民基本体育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公共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国民体育参与权利,必要额度的资金投入等。一般体育公共服务是指基本体育需求以外的公共服务,如高水平体育赛事的观赏、体育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保险的提供等。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对体育公共服务概念进行多种类、多层次的划分,本文以满足研究的需要为限度,不再进一步划分。

3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中的政府角色明确了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进一步探讨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前提。换句话说,如果不首先弄清楚体育公共服务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说明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1政府在多元供给主体中的地位新公共服务理论已表明,那种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惟一供给主体,并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分配的传统公共服务已经不适应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种计划经济的公共服务体制不仅使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堪重负,而且,由于针对性不强,灵活性不够,不能够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很难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会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由政府垄断的单一模式向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公共服务模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这种多元的供给结构打破了以往那种由政府独家主导的格局,形成了公民、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为网络,这可以更好地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14]。新公共服务理论完全适用于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内涵表明,在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中政府始终居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1.1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是由体育公共服务的性质和政府的职责所决定的。一方面,在纯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如体育法律、体育公共政策的制定、体育外交等,其他非政府组织不具备行使职能的资格,非政府莫属。另一方面,在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如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消耗公共资源为公民提供参与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虽然也有私人企业或个人捐资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但从公民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总体来讲,所占的资源比重很小。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在纯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和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是“政府搭台,政府唱戏”。这是政府受公民的委托行使国家权力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不能把政府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推向市场和社会。

3.1.2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在准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组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多渠道地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政府不再是一切社会事务的“统揽者”和事必躬亲的“划桨者”,而是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将重点转向规划、引导和“掌舵”,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核心,主导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行。同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宏观经济失衡、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外部不经济问题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方面”[16]。因此,政府必须时刻关注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加强市场监督和必要的干预,以保证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健康运行。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在准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是“政府导演,社会和市场唱戏”,政府的角色转换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3.2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主要作用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立法者政府是制定体育法律法规,体育公共政策的惟一主体。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依据。1995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以来,相继出台了多部体育法律法规,其中不少法律法规涉及到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体育法》第四十一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12]。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第一条中规定:“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23]。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23]。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重要文件中也有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24]。上述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明确体现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两个关键要素。其一,明确了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基本需求的“公益性”;其二,明确了政府在投资体育事业和体育基本建设中的“主导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进程。然而,在现行的体育立法中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虽然在体育法律法规中有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但多是停留在原则性表述,缺乏具体内容和细则,使得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体育法》中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但对资金的额度没有具体要求,也没有对该条款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惩罚,容易造成该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又如,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十五条中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23]。据陈彦等人对西安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实施现状及立法保障的研究表明,有28.6%的房地产开发商和50%的物业公司不了解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的法规,有些了解法规的开发商不是为了遵守法律,而是为了采取对策规避法律,获得暴利。“通过实地调查,发现44.3%的开发商为了获批土地和开发权,在规划时按照国家建设规定和指标设计,建设时却没有执行国家或城市规划设计部门的标准”[1]。这说明由于缺乏刚性要求,使法律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其次,在目前出台的体育法律法规中尚没有使用“体育公共服务”概念,说明在我国的体育立法中还没有高度重视体育公共服务的问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公共服务既是一个事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应当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以弥补现行体育法律法规的不足。

3.2.2政府是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为了满足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公民最低体育消费需求的服务,它以全体公民为受益对象,具有无偿性特征。同时,公民对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应当得到保障。体育公共服务概念表明,政府在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了政府是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最主要的供给主体,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责无旁贷。然而,目前我国在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公民的体育基本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响了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沈建华对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研究表明,上海市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低有各种原因,其中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上海市民小于18岁、18~44岁、45~59岁、60~74岁的四个年龄阶段都认为场地设施缺乏是影响他们锻炼的主要因素”[15]。李益群、李静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城镇居民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产品’”的回答排序中,锻炼场(馆)排在第一位,占调查对象的79.2%,远远高于体育教育、体育表演、体育娱乐、体育旅游等[10]。北京、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和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可想而知。目前,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6.58个,人均体育场面积1.03m2;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0万人,平均1488人拥有1名体育指导员,2009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体育事业238.26亿元(折合37.34亿美元),人均2.8美元。而韩国现有5.1万个体育场(馆),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10.46个;现有144193名各种类型的体育指导员,平均338人拥有1名体育指导员;2009年用于体育事业的投资为34090亿韩元(折合3.07亿美元),人均6.3美元。[13]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远落后于韩国,更何况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我国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投入。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机制,有步骤、有计划地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2.3政府是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主导者政府是体育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惟一供给主体,需要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尤其在体育准公共产品的领域,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导入竞争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改进和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国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由政府组织一家包揽,没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政府陷入具体事务之中,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办”体育,而不能集中精力“管”体育,这种管办不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不仅造成精力和财力不足,还会产生腐败等异化现象,不可能提供国民满意的体育公共服务,我国现行的足球管理体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因此,在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由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由独断者向主导者转变;由重权力向重服务转变;由划桨者向掌舵人转变。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各种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2.4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管者所谓“公共服务监管是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制定和实施规则与标准,以约束(政府内或政府外)独立运营的公共服务机构,以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效率和公平”[4]。政府作为国民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当对体育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和社会性高度负责,切实监督各类体育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各级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体育公共产品的均等化,努力促进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之间、东部地区体育与西部地区体育之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体育公共服务协调均衡发展。同时,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当运用宏观调控,支付转移,政策倾斜等手段尽量缩小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体育事业发展的落差,努力做到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对均等化,以维护公民的基本体育权利。在一般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多元供给主体的存在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导入,一些体育公共服务不可避免的带有营利性特征,容易产生行贿受贿、行业垄断、市场失灵、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造成“假、冒、伪、劣”体育公共服务的滋生,致使体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丧失,我国体育领域所暴露的“假球”、“黑哨”、“兴奋剂”、“操纵比赛”以及背后的利益链条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没有强有力的监管也就不会有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而政府组织是公权力行使部门,其监管最有权威性,这是各级体育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加强监管力度,尽快构建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纪检部门、监察部门、新闻媒体、行业组织、消费者团体和一般公民共同参与的体育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3.2.5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众所周知,体育公共服务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有形的物态产品,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也包含无形的精神产品,如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同时还包含了人的因素,如体育公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和消费者等。人的因素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公共服务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短缺,不仅表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方面,也突出的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仅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来看,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有90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而获得职业社会体育资格证书的仅有2万多人,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另外,我国在体育经纪、体育场馆管理、社区体育指导、大型赛事策划、体育俱乐部运作、体育营养和康复等方面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各类体育公共服务人才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需要。

3.2.6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推动者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元,依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8000美元的发展时期,是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阶段[18]。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其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也完全反映出这一特征。然而,全面系统地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只能通过不断改革,这是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体育公共服务,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的需要,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体育领域,通过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各种体育公共服务,确保学生每天活动1h,有效遏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滑的局面。在社会体育领域,通过放宽体育社团组织的准入条件,减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行业的税率等措施调动社会和企业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在竞技体育领域,通过不断完善“举国体制”,打破既得利益和行业垄断的藩篱,真正实现“管办分离、政企分离、政事分离”,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改变以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彩的竞赛表演和优异的运动成绩。目前我国以足球为突破口正在酝酿出台的改革方案,正是不断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6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西方基于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的服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序幕。发展至今,全国已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为产业发展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然而,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的教学模式,即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诸如发展历史短,国际时尚体系的制约,产业设计人才的要求等。我们不能断言,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培养了一大批“买手型”设计师,但是,在当今服装产业中买手型设计师大有人在。显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其对称性表现为:二者均存在设计实践结构的不完整,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淡漠和摒弃。具体表现为“从形式到形式”,即对服装形态的杜撰和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服装形式的修修改改。[1]出于国情考虑,这种被动务实的学习方式在当时社会亦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务实的路径,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型产业建造,显然行不通,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人们认识与表现事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需要转型,但其转型过程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人们对事物循序渐进的认识及表达规律来对症下药。认识的过程一般由表象到结构再到本质,设计、造物则由本质到结构到表象。设计、造物从本质(被造物)开始,即从概念(文本)开始。从本质上讲,概念(文本)即是事物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设计对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理想价值。中国服装产业和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对设计概念(文本)的淡漠或摒弃,其实质是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摒弃。毋庸置疑,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在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领域,的确没有创建多少有价值的本质,因为我们从西方人那里拿来了本质、形式和价值。我们必须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造物的基本规律,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理念,实现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就是基于造物结构,健全课程体系,即创建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科和知识,视觉化理念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生产营销的相关知识。升级就是提升学生文本(概念)创新的能力。

三、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基础,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思想,前者是实践的要求,后者是理论的要求。[2]培养目标需要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要求。从历史角度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所培养的人才方能被社会所接受,为社会做出贡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内容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理论与实践双重要求的满足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

1.系统、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服装设计是一门时尚的交叉性综合型应用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时尚前沿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当今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要以其专业特质为依据,建立以跨学科、多维度、宽领域为原则的专业知识系统,使其更加注重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3]服装设计专业的转型升级基础应该包括课程结构的优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横向渗透与纵向衔接,以及每一科目各单元之间、各项内容之间的协调。[4]首先,服装设计专业的时尚性要求其专业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时代前沿性,其国际性要求该专业应融入先进的国际服装设计思想与理念,符合世界服装设计流行发展趋势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研究与解决现实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除专业知识外,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材料学、环境学、经济学、市场学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知识,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伦理、环境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的关注[5],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还可进一步充实服装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其次,服装的文化属性要求提高学生对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与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所言:“艺术创造中,路遥知马力的‘力’字,往往隐藏在文化底蕴中。”可见,要想实现中国服装设计教育转型升级,促使中国服装产业繁荣发展,在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图1)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当在保证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国际化、时代性与前沿性的前提下,补充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其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结合现代审美方式,研究传统文化,增强人文修养,把握历史文脉,将人文内涵贯彻到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从而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在设计实践中产生符合新时代、新环境的“新思想”,创造新的“设计理念(文本)”和“切实之体(产品)”[6]。

2.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特质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服装设计者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思维方式后,还需要将这种新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可视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创造过程。通过实践,设计者既能得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又能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在学习者、社会与专业学科三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与统一,构建一个高效、有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应用系统的必然因素,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社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新型专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内容上,增加与之相关的项目课程与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整个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并实际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该类实践课程过程中,学习者还可有意无意间更多地接触他人与社会,通过融入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能力意识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而提升其社会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夯实基础。隐形课程的开展亦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丰富了服装设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商品属性,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服装行业之中,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服装市场,有意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隐性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内在意识,培养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头脑,促使其树立独特的专业设计理念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不同,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不代表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概念(被造物本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设计概念作为被造物本质的文本形式,是被造物体现的精神内容,也是设计的本质。怎样实现概念的创新,中间必须经历一个研究环节,才能实现现有认识—研究—深入认识—新的概念—实践—视觉化概念的整个过程。首先,创建有价值概念的基础是认识,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和概括,丰富的理论知识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认识面。概念的创新源于认识的深化,没有认识不能形成概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概念的形成。概念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产生变革,变革实现创新。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在研究方面下功夫,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认识的深化,进而形成有价值的概念。认识是基础,实践是推手,研究是关键,这也是理论、实践、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所在。其次,概念形成的基础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挣脱原有认识与经验的束缚,实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抽象、提炼、超越与升华,转化成新的、有价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有价值的概念,进而通过实践视觉化概念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我们所创建的设计概念不仅指向被造物本质,同时,它对于自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和消费者生活应具有价值和意义,这是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的责任。如针对当今服装品牌高库存现象的研究,便于形成以降低库存为导向的设计理念,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市场管理学,搜集资料并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品牌市场进行认真分析,了解服装市场现状及管理模式。例如,研究日本服装品牌优衣库几乎“零库存”的现象,发现其有一套独特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基本款至上。(图2)简单的款式突破了年龄段细分的原则,适合任何年龄段的目标消费者,从而形成大的市场规模,且高比例的基本款降低了设计的犯错率,进而将设计师的精力放在基本款的设计及创新上,同时弥补了其他补充款式不足带来的销量问题。如此,有了设计的参照物,对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有的放矢,才能形成以降低库存、符合企业利益为导向的概念,完成设计的创新。又如图3,是国际时尚大师范思哲的印花作品。不难看出,作者将巴洛克、拜占庭、动物纹样等各种所能想象到的图案从它们各自的历史社会及图形的含义中抽取出来,摇身变成设计师自己的新的概念,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将经典与艺术混搭,风格难辩,加之极简的线条、大胆的用色,使作品不仅成为静止的服装,更是流动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深入研究,实现认识的深化,透过事物的表面了解现象的本质,通过实践环节将新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实现设计从形式到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综合型创新性服装设计人才。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没有研究这一关键方法做桥梁,没有实践这一物化过程,我们的专业知识、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同时拓宽相关知识领域,通过深入研究深化认识并综合运用是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者从他人知识框架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知识模式的构建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建立具有服装设计专业特质的新型意识与理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创新人才。

五、结语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7篇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承德市开展休闲体育旅游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认为承德市开发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承德;休闲体育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0-02

1 休闲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1.1 休闲体育的概念

对于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现今在学术界仍未有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概念,各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的本质与内涵进行剖析,提出各自的观点,李相如认为休闲体育的基本属性为时间的自由支配性、参与的自觉自足性、体验的直接或间接性[1];詹华宁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为之“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2];周爱光认为休闲体育是以体育为手段所进行的休闲[3].纵观上述概念的界定均从休闲体育时间支配的自足与自由性、参与的自主性、活动的娱乐与兴趣性、活动心态的非功利性、强度的舒缓性、活动体验的身心合一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等休闲体育特征出发[4],进行相应界定的.结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休闲体育是以体育活动为形式、追求本我的社会休闲活动过程.

1.2 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

要了解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体育休闲”与“旅游”的内涵,“旅游”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旅行游览、谓长期寄居他乡[5].其本质为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与享受,其形式多种多样,其目的是为了身心放松、休闲、娱乐.“休闲体育”与“旅游”具有高度相似的目的性,两类社会活动过程的交融形成了现今的休闲体育旅游.时下我们将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为:以休闲体育为活动形式,以身心放松、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 承德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的必要性

承德市近年来提出了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口号,从市旅游局获悉,2013年承德市旅游业产值260亿,旅游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承德市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物古迹游,包括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寺庙群、魁星楼、双塔山等;(2)自然风情游,包括围场坝上草原、丰宁坝上草原、雾灵山风景区等;(3)养生休闲游,包括围场县巴尔图温泉度假村、隆化七家温泉等;(4)民俗文化游,包括平泉县契丹文化遗址、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活动等;(5)佛教文化游,包括外八庙寺庙群.通过对承德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承德市旅游产业构成较为单一,内涵文化缺失,尤其是缺乏休闲型、参与型、娱乐型的高端产品,承德的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一季游、观光游上,无法更上一层楼,并不符合承德市构建国际旅游城市、加速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丰富承德市旅游产业结构,在承德市开发新生旅游产业,完善承德市旅游产业结构,加速承德市旅游产业发展.

休闲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旅游项目,是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经济收入增长、人本价值重拾的大环境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较多,多借助自然资源开展,如:攀岩、涉水、远足等,承德市地处冀北山地、四周环山,属丹霞地貌,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具有丰富的山林资源、优质的空气资源、健全的体育设施资源,加之承德市在旅游业界的品牌效应,上述因素均为承德市开展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3 承德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地域优势明显

承德市地处塞外边陲,被称为“紫塞明珠”,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京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承德市距离北京市区200公里,建有环线高速及通往北京、唐山、秦皇岛、赤峰、朝阳等地的“两环十射”高速公路网,通往北京、沈阳等地的“一环八射”铁路网,民用航空机场正在建设中,游客至承德旅游交通便捷,避免了长时间旅行产生的疲劳,便捷的交通也极大地激发了游客赴承德旅游的热情.

3.1.2 自然资源丰富

承德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四周环山,来自蒙古高原寒流受到山脉阻隔,故冬季气温较其他同纬度地区高;夏季无炎热期,雨量适中,天气清凉,是旅游避暑胜地.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市区有双塔山、鸡冠子山、僧官帽山、大孤山等山脉连绵,山地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5.8%.承德市各区县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如丰宁坝上草原、白云古洞及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山10座;兴隆雾灵山;围场坝上草原;隆化温泉;滦平金山岭长城等.上述自然资源为休闲体育旅游提供了开发基础.

3.1.3 城市定位契合

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展是和承德市城市发展定位完美契合的.自2005年以来承德市提出了围绕“大避暑山庄”,将承德打造为“京北通港枢纽、旅游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特色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精致、独特、典雅、生态、宜居、宜游的城市建设之路.开发体育休闲产业,能够加快承德市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使承德市休闲体育产业加速发展,进而促使承德市旅游产业种群丰富、结构合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2 劣势分析

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与全国休闲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比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1)大避暑山庄战略下的承德旅游产业被文物古迹游占去了众多资源,导致其他旅游产业发展受阻;(2)体育休闲旅游基础薄弱,未能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导致资金投入力度较小;(3)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时令性缺陷,目前承德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多在春夏秋三季开展,受天气影响,冬季项目较少,严重影响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健康发展;(4)承德市虽具有优秀的休闲体育产业资源,但总体开发尚属起步阶段,须加强休闲体育设施建设,满足休闲体育发展需求.

3.3 机会分析

3.3.1 政府大力扶持

承德市政府注重承德市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上给予大量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为拓展旅游产业种群,实现旅游产业二次增长,保持承德旅游产业健康发展,2009年承德市政府提出了重点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计划,努力将承德打造为休闲度假圣地,近五年承德市投资503亿元、建设76个旅游项目,其中承德皇家奥林匹亚体育文化休闲产业园区是北京海航置业有限公司投资103亿元建设的旅游地产项目,由高尔夫球场、别墅、滑雪场、跑马场等多个子项目组成,围场皇家体育休闲基地项目总投资23亿元,是承德市旅游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兴隆县国际体育休闲公园项目现已开工建设,预计总投资30亿元.上述项目的建成,为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能够切实促进承德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

3.3.2 避暑山庄品牌效应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成就了当今的避暑山庄旅游热潮,承德也由此成为国内外旅游胜地.承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文化遗存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分布集中且保存完好,尤以清代皇家园林和全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寺庙群而著称于世.承德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44家风景名胜”、“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园林城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上荣誉已经成为承德旅游品牌,能够有效驱动游客赴承德游玩.

3.3.3 科技服务支持

2014年承德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市体育局与首都体育学院开展了“建立京津冀一体化体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作项目,依托首体在体育教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管理、科学健身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研优势,结合承德在休闲体育、体育旅游和高端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需要,双方联合组织科技攻关与服务团队,合作开展休闲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养老养生产业、跨学科多领域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3.3.4 人才保障支持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目前是承德市唯一一所具有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量的本专科学生,2014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休闲体育已经被确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之一,将为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现已准备申请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届时将为承德市休闲体育发展培养更为专业的人才.

3.4 威胁分析

国内旅游市场竞争惨烈,尤以新生旅游项目更为突出.休闲体育旅游是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因大众需要而产生的,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想要在全国众多的休闲体育旅游城市或景点中处于领先地位较为困难;加之承德市地处北方,时令性缺陷明显,休闲体育旅游项目互补性不强;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毗邻北京市、天津市等国内特大型城市,必然对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带来竞争与压力.上述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开展.

4 结语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一大朝阳产业,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11]承德市开展休闲体育旅游是必要的,具有可操作性,且优势明显,但同时在开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威胁.承德市开发与开展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创立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品牌,以适应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火爆的市场竞争,更好地促进承德市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开展,完善承德市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承德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凌平,卢锋.休闲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詹华宁.休闲体育内涵辨析[J].体育学刊,2011,18(8):38-41.

(3)周爱光.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5):1-6.

(4)肖焕禹.休闲体育的演进、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6-11.

(5)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6)张铁明,吴畏,谭延敏,等.游客感知视角下休闲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26-30.

(7)李荣日.休闲体育特色旅游产业的支持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21-25.

(8)王潇.鄂西地区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1(12):153-155.

(9)张油福,国伟,黄晓晓.贵州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3):66-70.

体育市场的概念第8篇

“生活力”、“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构成的“双力大解放”理论将会创新出一种新的“应用学”学科体系,并将会成为类似“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等形式的以中国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文化体系。

关键词:生活力;生产力;双力大解放;应用学;经贸文化;文化经贸

“生活力”概念,可能是未来5~10年在中国,乃至“一带一路”上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概念。“生活力”与“生产力”构成的“双力”互促大解放文化体系可能会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全新文化。“双力大解放”概念可能会是继“中国梦”之后的又一个代表中国国家信仰的文化概念。

作者在此重点对“生活力”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与介绍。

1、“生活力”的基本概念

人类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生活、和谐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水平的能力。

2、“双力大解放”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与“生活力”互促大解放,被称为“双力大解放”。

3、“生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3.1、生活力工程建设的内容、依据与路径

构成“生活力”建设的主要要素;“生活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态;“生活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主要表现形态;“生活力”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所表现出的主要形态;“生活力”要素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所表现出的主要形态;“生活力”要素在家庭生活层面所表现出的主要形态;“生活力”工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生活力”要素在个体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内容和形态;家庭生活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态;企业生活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态;企业“生活力”建设的战略要件;企业生活力建设过程中资产运作层面的资金运作形态;产业生活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态;“一路一带”上生活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3.2、“生产力”与其内环境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外环境相对应的“生活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4、“生活力”研究的目标与未来成果的评价标准

“生活力”研究的目标是“探讨构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梦国际化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创新孵化我国新的“经贸文化和文化经贸体系”,以及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水平的能力。

“生活力”研究的评价标准如下:

“生活力”的研究对生产力解放与提高的贡献率;“生活力”的研究对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率;“生活力”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市场、产业等发展的贡献率;“生活力”的研究对中国内陆开放经济的发展、对中阿经贸博览会的深化发展、对中国做为“一带一路”战略支撑力的贡献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生活力”对政策孵化的促进力等等......

5、“生活力”概念的基本特征

5.1、总体而言,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生活力水平。

5.2、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同一个时代中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力水平。

5.3、社会的和谐程度决定了社会生活力水平的平衡状态。

5.4、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生活力的水平和形态。

5.5、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技能与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生活力的水平与形态。

5.6、家庭的祥和程度、家庭文化程度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家庭生活力的水平与形态。

6、“双力大解放”这一理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6.1、首先,对“生活力”的研究来自作者几十年来对“生产力”的研究。

6.2、来自作者20多年来的企业策划、产业孵化、文化研究、市场营销等实践和对政策的总结。

6.3、来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6.4、继续回到“生产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6.5、继续回到经济研究与市场建设中去。

6.6、继续回到产业的发展与新型产业的孵化实践中去。

6.7、继续回到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营销的实践中去。

6.8、将深入到家庭文化的建设中去。

6.9、将深入到个体文化的培育和修养的实践中去。

6.10、将转化运用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

7、为什么说“生活力”的创新文化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追求的两大目标是生命质量与生产力解放。这两大目标合而为一的终极目的就是生活力――人类创造和谐环境、和谐生活、和谐社会,提高健康生命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的能力。

中国社会生活力的核心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高度概括了生活力的表现内容。“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则强调了生活力发展的环境与秩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生活力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精神气质与文明修养的人格形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一例外地不是在追求着生活力水平的提高。

“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就是向人民提供提高生活力水平的保障。因此,生活力的创新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扭住“生活力”的目标去发展生产力,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会实现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又增添了一个着力点。

8、为什么说“双力大解放”这一概念很有可能会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成为我国新的国家信仰的概念?

国家信仰的概念是凝聚一个民族的文化概念。这一概念需要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普世性、前瞻性、认同性、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可行性、延展性、大众性、普及性和文化的连贯性等特性。

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发展、文明积淀、中国梦、“一带一路”、国际经济一体化、民族复兴、执政目标、社会走向、民族互促发展、文化认同、普世价值等等......

象百流入海一样,以上所有概念的聚焦点就是“提高生活力水平”;就是对“双力大解放”的探索与实践。

9、“生活力”作为未来新国家信仰概念的可预测性?

10年前作者曾预测出我们国家今后5~10年会提出“圆梦”这一概念的国家信仰。

随着“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和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必将伴随着“改革出行”局面的出现,我们国家必将会呈现出“西天取经”与“西天送经”并存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建设出以中国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主流经济旋涡区、国际主流市场旋涡区和国际主流文化漩涡区。这需要我们首先要做好建设国际主流文化旋涡区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因为,文化将决定未来的一切。“生活力”做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一定会构建起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梦”国际化的理论体系;一定会创新孵化出在一带一路上我国新的“经贸文化”与“文化经贸”体系。

10、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关于生活力的概念,从网络和有关文献中查到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生活力是指植物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又称生活强度;二是认为生活力是指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亦谓活力、生命力;三是认为生活力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兴衰程度。这些概念解释的共同特点是,所言生活力的主体都是生物,或者说都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界定的。

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对“生活力”的研究,目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相关国内外的文献较少。特别是相对于“生产力”的“生活力”研究,以及“双力互促大解放”的研究是全新的领域。

“生活力”这一概念起源自国外,起源自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国外的研究中,生活力的概念多散见于植物学、经典遗传学等学科之中。例如:“生活力”概念最早的解释是:种子生活力(viability)。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后见于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在孟德尔遗传定律中被解释为“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

上世纪,国外对“生活力”的研究较为沉寂。但国内的研究工作却正在兴起。研究领域正在从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拓展。社会科学领域的代表文献有吴国良、陈正其撰写的《全域统筹,激发小城市内生活力》;《中国教育》2010年第11期由作者陈复兴撰写的《校园生活力:一种核心教育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月刊发的由作者高谦民创作的《培养生活力是“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由作者秦德林创作的《教师生活力及其提升》等文献。

目前国内对生活力的研究,侧重于社科领域,并在其中又创新了一个全新的子领域。这个子领域主要是指“生活力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三者融合而成的“应用学”领域。我们将其称之为“双力大解放”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主要研究内容目前仍是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空白。

11、“双力大解放”理论的学科属性

“双力大解放”中的“生活力”理论是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人文学、养生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理论。

“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环境对应的是“生产关系”,并与生产关系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学科体系,基本属于经济学、管理学范畴。“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外环境对应的是“生活力”,并与生活力组成了生活力系统的学科体系。当生产力与生活力相对应而形成“双力大解放”理论时便超出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范畴。

“双力大解放”的理论将会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将会更加突出应用学的特性。从而也可以设定认为:“双力大解放”创造了一种新的理论属性――即:应用学。例如:应用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应用市场学、应用伦理学、应用养生学、应用人文学等等......

12、“生活力”研究的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迅速蓬勃的建设、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的、自贸区的发展......

中国正在从“改革开放”走向“改革融合”。中国需要引领世界的文化;需要建设无数个国际主流经济漩涡区和国际主流市场漩涡区。这首先要求中国要有创造国际主流文化漩涡区的能力和行为。创造国际主流文化漩涡区,需要有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又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概念和内涵的文化体系。“双力大解放”这一文化概念做为“中国梦”的实现与深化发展结果的新概念必将会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而促进中国新的“经贸文化”和“文化经贸”体系的形成,并以此创造出以中国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主流文化漩涡区。

开展“双力大解放”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双力大解放”的研究将以市场链创新、文化链创新、产业链创新、技术链创新为主要内容为产业形态、文化形态、市场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中国各类形态经济的腾飞。

(2)这是一个促使资源、资产、经济三合一运作的研究领域

有利于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上投资拉动的市场向消费拉动的市场转化,再更大规模地促进投资拉动的市场发展。

(3)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经济生成新的发展模式。

对“双力大解放”的研究将会从市场链、文化链、创新链、政策链、经济链、管理链等的多维方面综合创新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而融入到传统的产业发展之中,使之形成全新意义上具有显著文化特征的产业链。

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更能够创造以中国经济为主导的国际主流文化漩涡区和国际主流经济漩涡区,进而形成具有机制性拉动国际经济发展能力的产业链。

只要能够形成两个国际主流旋涡区,或使中国的产业经济进入到这两个国际主流旋涡区中去,就能促进中国产业和经济实现革命性的发展模式的改变。因此,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研究领域。

(4)有利于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和中国多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推进,中国必将会呈现出“西天取经”与“西天送经”并存的发展状态,形成新的中国“经贸文化”和建设“文化经贸”体系的基本内容,为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提供强大的新型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进海,《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12ISBN978-7-227-05931-8.

[2]陶行知,我们的信条[J] 新教育评论 1926(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吴国良、陈正其,《全域统筹,激发小城市内生活力》.

[5]陈复兴,《校园生活力:一种核心教育力》《中国教育》2010年第11期.

[6]秦德林,《教师生活力及其提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