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1 16:36:20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1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02-02

一个园林可以没有小桥流水,可以没有建筑雕塑,但却不能没有植物。植物是园林的灵魂,有了植物,园林才有了生机,有了春夏秋冬,有了鸟语花香。而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比较两个时代植物配置的不同特色,对于探索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1]。

一、植物的布置

古典园林被称为“写意山水园”,而且古典园林多为私家园林,所以,植物配置必然以不整形、不对称、不成排成行的自然布置为基本形式,力求形成自然山林景观。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讲究“师法自然”,不只是反映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还是园主抒发感情、倾诉理想的寄托。也就是说,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不仅有营造景观,具有写景的功能,而且还有创造园林意境,具有写意的功能[2]。

现代园林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中西方文化积淀下,植物布置已有了多样化,而不在局限于“师法自然”。现代园林类型很多,有私家花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森林公园。不同类型的园林中植物的布置必不相同。有古典园林力求体现的“虽未人造,宛自天开”的布置,也有融合西方园林文化,磅礴大气的组合图案式布置,更有完全天然不加修饰的森林自然式布置等。

二、植物的选择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植,在空间分隔较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适于近距离观赏的园林植物,并讲究花木的色、香、姿和古、奇、雅。植物种类的选择则以传统的乡土树种为主,具有季节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往往根据园主的爱好,并受封建意识和人格化、意境化的影响。如以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腊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来表现刚直、高洁、雅逸、潇洒的精神品格,借以来抒发园主的高尚情怀,而对植物的生态习性较少加以考虑。而且古典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偏少,重复率较高。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 000多种,而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其种类不超过200种,仅占2.5%。

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和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并且更多的考虑植物的实际应用功能,如在医院周围以种植卫生防护和噪音隔离的树种为主,在城市绿地以种植美化环境、休憩避荫的树种为主。在植物种类上现代园林植物配置越来越重视品种多样性,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甚至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表现,如绿色就有淡绿、粉绿、浓绿、墨绿之分,红色更是粉红、玫红、橘红、紫红、深红等不胜枚举[3]。

三、植物的意境

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有其自身物理属性的美学意义,更具有精神层面的美学意义。植物的物理属性美:色彩美、姿态美、香味美、声响美和光影美分别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听觉、嗅觉这个三个方面的心理需要。例如杭州十景的“柳浪闻莺”、“曲院风荷”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的。此外,雪、雨、阴、晴等气候的变化,春、夏、秋、冬等时节的变化,往往都借助植物为传递信息的媒介,让人感受出不同的空间意境。拙政园中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的氛围。“花气袭人知骤暖”表明植物的生长、盛开或凋谢会因时节的变化而更迭,从而让人们从嗅觉上感知季节的变化。拙政园的“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等景点无疑是借助桂花、梅花、荷花的香气袭人而得名。

现代园林很好的继承了古典园林流传下来的造园意境,不但在艺术内涵上有所创新,而且结合时代特色让植物既可赏又可用。如现代社会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如今植物配置设计的必然准则。在设计中要求设计师以人为本,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是一大趋势,如芳香保健植物园、森林SPA等[4]。

总之,古典园林中,不论任何一种配置形式,都非常注意树木与群体、周围环境、时令季相、主人情怀等的协调,也即是十分重视意境的形成和特色,这就是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显著不同之处[5]。而现在我们应该把文化修养、文化意识作为造园造景、植物配置的思想基础,将外来文化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加以科学的技术手段,密切配合,发挥特色,营造一种既具有传统风格、又具有发展性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J].上海园林,2004,(2).

[2] 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3] 赵黎黎.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室内景观中的植物造景[J].艺术与设计,2008,(12).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

1 园林植物作为文化符号

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人们常赋予植物情感与文化。园林植物已经变成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以园林植物为文化符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其反映出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

松柏因在风雪的恶劣天气下保持苍翠挺立,常被视为高风亮节的品格代表。苏轼曾写道“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赞美其品格。在成都古典园林中,武侯祠以古柏森森的肃穆气氛而闻名。竹因其枝干挺拔修长,常被喻为清高君子,广受文人雅士喜爱。望江楼公园作为竹类造园的特色古典园林,为纪念一生爱竹的唐朝女诗人薛涛而修建。薛涛曾作无数赞美竹美好品质的诗句,“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就是其中佳作。梅花常以坚强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王安石曾歌颂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古典园林常有以梅为主题的园林,新繁东湖的梅园就是其中一典例。梅除植于梅园内,还广植于城墙,登上城隅可观赏梅花林的全貌。

2 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历史载体

园林中的古树是活的历史遗产,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传播了独特的文化寓意,极大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意向。文人纪念园林武侯祠中的柏树就是一生动的例子。

自修建起,武侯祠的绿化按照祠庙的要求布置,园林内的植物见证了岁月历史的变迁。唐朝诗人杜甫的一著名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述的就是武侯祠的景象。可见在唐朝时,柏树已经成为武侯祠的标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柏树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诸葛亮本人,相传其曾亲自栽植于此处,历代人们沿袭这一做法。在时间与环境的作用下,先人植下的柏树多衰老枯死,现存的柏树多为今人栽种。如今武侯祠殿宇景区贯穿种植柏树,同时搭配榕树、喜树等高大常绿乔木。进入景区大门,主道路两侧被柏树林环绕,碑亭隐没其中。而后进入昭烈祠,柏树对称栽植于庭院内。此外,在昭烈祠与武侯祠连接的过厅内也有柴柏的运用。岁月流逝,祠宇的形式被一代代人改造,但人们对武侯祠古柏森森的记忆未曾变化。参天柏树作为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是不同时代人们共同的回忆,更是沟通古今的纽带。

园林植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武侯祠桃园内的桃树就承担了这个角色。作为园中园的桃园,位于主入口轴线的末端,配合三义庙设置。园内广栽桃树,搭配种植银杏、喜树、枫树等植物,丰富季相变化。走进园中,刘备、关羽和张飞的雕像立于其中,结合桃树的背景,让人不禁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唤起人们对蜀汉先贤的追思。在此处园林应用里,桃树连接起了人们对历史典故的记忆点,在渲染文化气氛起到重要作用。园林植物就是有生命的历史载体,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还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

3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风格体现的主要元素之一

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古典园林的一个典例,是当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居住地,以栽植楠木、恺木、红梅等杜甫喜爱的植物为特色[2]。草堂被高林古木包围,主要选择黄葛树、楠木、银杏、香樟等高大乔木种类。草堂正门2株古榕树植于两侧,楠木成林形成葱郁的背景,渲染了幽深繁古的基调。川派园林幽深浓密的特点在杜甫草堂得到很好的体现。

除此以外,新繁东湖也是一处有趣的例子。东湖公园为纪念晚唐宰相李德裕修建,是我国少数保留至今的唐代园林之一。

湖公园布局自由,开阔水面约占全园面积1/3,建筑与植物配合湖面布局展开,相映成趣,别有一番趣味。园内多栽植四川特色植物,如丹桂、、竹、梅花等。除此以外,还有古朴苍劲的菩提树、明代紫荆、龙爪铁树、罗汉松等逾百年树龄的植物,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气息。东湖公园古木葱茏,花木繁盛,四时皆有景可观,是典型的川派自然山水园。

四川古典园林的特点还体现在竹类植物的运用。四川气候温湿多雨,为竹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2]。望江楼公园作为“竹的公园”,其中荟萃了丰富的竹类品种,也展现了竹的植物配置方式。望江楼公园被竹海包围,其中不仅竹品种繁多,还有许多稀有品种,可谓是竹类博物馆,各异其趣。

4 结语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载体见证了巴蜀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人轶事,成为了成都及周边古典园林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丰富了其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景观;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0-24

修回日期:2013-02-05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美,追求意境,讲求“诗情画意”,在空间处理上多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1]。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艺术并付诸现代园林实践,有利于传承和把握与运用中华文化精华。

诗情画意,指的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那样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2]。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园林景观意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山、水、植物、建筑等要素,还要考虑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以及四季变化对风景的影响。

当代各种思潮纷杂,景观设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化与多元化趋势。但“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的创造与应用在现代园林中仍受热捧。较为典型的有成都、上海的易园,杭州西湖新十景、上海世博园中的“亩中山水”、三峡风景区,等。为此,研究现代园林“诗情画意”景观的创设途径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国诗、画与园林的关系

1.1 诗情与园林

《东方庭园论》指出:中国传统造园的特点是不仅要改造自然,还要体现出“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2]。首先,园林建造地的诗情(即地方文化特性)影响了园林的选址;其次,诗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讲求幽深曲折,正所谓 “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错杂,方称佳构”[2]。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即如果诗歌没有诗“意或情”,只讲究对仗工整、韵律严格,就没有灵魂;而园林的创建,若没有立意也就没有灵魂,缺乏创造性。

1.2 画意与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画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被誉为“姊妹艺术”,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层次、虚实、曲直的营造等)。造园家融画意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当中,借鉴绘画的手法营造曲折婉转的环境,引起人跌宕起伏、欣赏喜欢的审美体验。由此,画论便成功地指点了园林的主题选择和结构建造等层面。

2 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2.1 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多用假山、建筑、廊和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无限空间,追求“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的山水画境。

2.2 虚实对比

在园林中山体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在空间处理上,闭合为实,开敞为虚。园林景物的虚实对比,可加强艺术效果。虚实相生要做到“疏处不见其缺,旷不觉其空,方得疏旷秘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使观赏者产生空间扩大的感觉。

古典园林常采用实中有虚的办法来造成景深的错觉。如在狭小的天井一侧,粉壁墙前,种植竹子Bambusoideae、芭蕉Musa basjoo,配几块假山石,便构成一幅立体图画,消除视线的局限性。景墙开窗,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假山留一个洞或墙上做一个假门,都能使人产生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园林中虚景(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云雾、日月星辰等)的处理更胜实景。如柳浪闻莺、雨打芭蕉中的鸟鸣与雨声便是虚景产生的美[3]。

2.3 含蓄有致

明代唐志契指出: “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中国古典园林借鉴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讲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苏州拙政园进门处的一座假山是藏;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半露;至远香堂,主景映入眼帘,是露,达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抑景效果,其高潮部分往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2.4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写意和比兴、古诗画意境的再现及景题、楹联、匾额上的诗词点题等手法创设“诗情画意”,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形、色、声、香”均具备的奇妙景观。例如,扬州个园以墨石山前种有多竿修竹,比拟“春山”;太湖石山前植松树,比拟“夏山”;黄石山植古柏,比拟“秋山”;低矮的雪石山不饰植物以象征荒漠疏寒,比拟“冬山”。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画意境[4]。又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取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远香堂”则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而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则是用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境造景,使景中有画。

3 现代园林中“诗情画意”创设途径

3.1 因地制宜创设“意境”

不同的园林,“意境”迥异。如:北京圆明园中的景物都是围绕着“水”的主题来设置,并较好地突出了皇家园林特点,即“因水成景,借景西山”[5]。又如承德避暑山庄以自然植物景观取胜,通过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凸显了园林景观的色彩变化和季相交替。实现山庄“春有万树梨花送暖,湖边杨柳吐绿;夏日绿荫生凉,青萍涌翠荷花飘香;秋有枫林红叶,山峦火红;冬有青松挺拔”的物象美景。

3.2 借用“诗文之美”题名点景

借用“诗文”来题名或点景,不仅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还可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景观之名往往使人产生无穷的联想和“诗情画意”的共鸣。例如“爱晚亭”“留听阁”“明月楼”,以及桂林山水、苏州枫桥、寒山寺等。又如,济南小清河综合治理景观工程,该设计通过浮雕、铜雕、铁雕、线条画、马赛克拼贴的景墙、雕塑等形式布置两岸沿线各景点,将小清河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形成标题景观,如“玉带修篁”出自“清河玉带绕城飘,夹岸修篁翠色雕”,“水岸鹊华”出自“鹊华烟雨”[6]。

园林中的匾额、碑刻、对联、题咏等也是景点景观重要的文化点缀,对丰富园林景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昆明湖和万寿山中间的长廊可以称为“艺术长廊”。此外,用于点景的“名文佳诗”,还是“留之久远”的导游词。园林胜景也需要名文、佳诗的包装和点染,方能激发人们的游兴,并能起启迪、引导游人和拓展、深化意境的作用[7]。如镇江沈括的梦溪园、司马光的独乐园、苏州网师园等,诚所谓“地以诗生辉,诗以地益秀”。

3.3 营造“诗情画意”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诗情画意”的创设途径主要是按照诗格画理来取材构景。古典园林中许多植物造景的技巧直接受益于咏景诗和风景画。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前后的芭蕉、修竹及雨滴蕉叶滴答有声之景便出自李中“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句意;圆明园中的“武陵春色”也是取陶渊明“紫薇花对紫薇翁,名日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得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兰下月明中”的诗意。

在现代园林中,既可借用移情、比兴、象征、隐喻等手法或古代的咏景诗和风景画进行植物造景,使景观富有“诗情”与“画意”;也可将大地艺术运用到景观中,表达设计师或艺术家的某些观念和想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也为表现更多的植物景观意境提供了条件。例如,利用文学作品中植物的象征意义,栽植玉兰Magnolia denudata、海棠Malus spectabilis (Ait.) Borkh.、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即寓意“玉堂春富贵”[8];或根据画理取裁,即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及各要素搭配手法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可根据植物时序季相变化,选取适合观赏、吟诵的植物,增加园林文化内涵。

3.4 以画理组景,借诗序安排空间

园林是讲究空间营造的艺术,所谓“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造园者可参照画理或诗文意境构建园林的空间序列。园林布局要在三维的空间中描摹自然山水,安排建筑、植物、山石等元素,营造可游可居的如画景观。例如,宋介之的休园就是按照山水的画理而以画入景的,其组景“亦如画法,不余其旷则不幽,不行其疏则不密,不见其朴则不文”[9]。足见,要精心安排园林的空间序列及其景观方可使园林布局产生起承转折、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连续流动的空间效果。

3.5 叠山理水体现诗情画意

现代园林(如庭园、广场、交通岛、建筑和公园入口等处)的叠山理水也应注重写意。造园者要将大自然的雄浑或秀丽领会于心,然后结合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将无限的空间浓缩于咫尺之间,使城市居民具有更为真切的贴近自然的感觉。以叠山来说,其在堆叠章法及构图经营上,既有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概括提炼,也有对山水画理的运用,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如是造就步移景异的立体诗画[9]。

3.6 挖掘地方文化,创新景观概念

现代园林景观的底蕴来自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提炼及其序列组景。如安徽合肥的肥西老母鸡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主题概念,园区规划注重挖掘“鸡文化”的地域特色内涵,强调“鸡文化”与“乡土性”,以保护生态、传承文化为设计理念,获得良好的文化认同。其它成功案例还有以“神农教耕”“神农坛”主题雕塑强调农耕文化的玉环观光农业园、重点挖掘梅文化的南京傅家边现代农业观光园和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特色,以欧式田园风情为景观基调的重庆市巴克斯葡萄公园等[10]。

对地方传统景观文化的挖掘,主要是通过“传统景观符号”的运用形成标题景观或重要景点,以唤起民族的典型情感心理,传达体验方式,引起共鸣。例如“沧浪之水”(沧浪亭)、“曲水流觞”(流杯亭)、“万”字形廊.

现代园林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成都的易园(以《易经》文化为特色的易园企业文化和易学园林文化)[11]和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园“亩中山水”系列景观的设计。上海的设计巧妙结合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土地的深情,将“亩”与“园”结合,注重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亩中造景,形成了“亩中山水”系列作品(图1~6)[12]。此外,三峡大坝景区主要依托“三峡工程”,全方位展示了“工程”和“水利”文化;北京中关村西区的环境设计方案分别以圆形的大众娱乐舞台、楔形绿地上的艺雕、方形构图元素、矩形网格等空间形式展现“阳光与流水”“黄土地的腾飞”和“网络意境”三个主题,较好地展示了“现代科技”的理念[13]。四者均用当代的景观符号(或设计语言)较好地表现出传统中国园林的内涵或寓意。

参考文献:

[1]邵祥东.诗情画意“妆”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08(2):62,64.

[2]刘尧,徐筝.谈诗情画意与中国古典园林[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37.

[3]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4.

[4]侯则红,陈展川.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28-129.

[5]路翰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对现代园林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0.5.

[6]方鹏.诗情画意新景观・北岸[J].走向世界,2010,18(5): 62-63.

[7]程为宝,刘建国.诗情画意 写入园林―中国山水包装浅论之二[J].包装世界,2001(5):58-60.

[8]唐莉英.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

[10]闻佳.特色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3.

[11]任欣,王大志.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易园形态空间构成与意境解析[J].四川建筑,2006,26(2):10-12.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4篇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园林设计;风格比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一项“环境产业”,园林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带动作用,有着改善城市环境、减控噪声、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重要功效,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园林建筑显现在人们面前,而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在现代园林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具有自然美与建筑美相结合的特色,而现代园林建筑不仅传承了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还具有其特别之处,但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合理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中还有待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园林建筑、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等多方面对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进行了比较,希望可以对园林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发挥园林建筑的重要作用。

1指导思想

园林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每一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点,是在特定时期内的时代产物。从古典的中国园林看来,古典园林讲究与大自然混为一体,用句老话可以说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就形成了古典园林中自然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例如苏州园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信都在不断地融入我国园林中,现代哲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思维科学也都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例如究,在西方人们讲几何图形的组织,将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均衡对称,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正是这种入了中外园林艺术的优秀风格,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将部分西方的造园艺术融入到其中,形成园林文化丰富、园林风格交融、特点众多、形式多样的崭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现代园林学科新体系的发展。

2功能性质定位

园林的基本功能定位都属于观赏型,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二者的差别体现在园林的服务对象不同。在古代,园林是以服务宫廷或以贵族的日常活动与心理需求展开的,是为宫廷或贵族等极少数人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等级社会中园林功能性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现代园林在功能定位上,不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单一模式,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设计为顺应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在微观上进行深化与细化,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心理学、 行为学等角度分析大众的多元需求,研究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在宏观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但大部分的现代园林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赢利场所,扭曲了园林本身应具有的生态本质,而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则仅仅是从景观意境出发,不具备无商业目的。

3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独特的园林要素。园林建筑是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强调的是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古典园林中,园林的建筑风格、色彩及建筑空间细分形式取决于园林所属性质的不同或者园林所在地域的不同,在建筑色彩上,古典园林多以暖色调为主。例如,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建筑以朴素、通透、玲珑、轻巧、淡雅、活泼而文明,给人一种秀丽、 雅致的风格;而皇家园林建筑则色彩金碧辉煌,装饰豪华,给人一种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感。在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则是建筑形式多样、建筑材料多样化、力求突出自然美,是全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并会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赋予建筑形式多样的颜色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植物造景配置方面,古典园林讲究崇尚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而现代园林则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设计理念。

4.1材料选择上的变化

在材料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却具备不同时代的独特风格和特征,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在材料选择上由单一转向多样,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而开始注重在植物配置中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同时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现代园林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配置形式上的变化

在配置形式上古典园林讲究规律性,如山中挂藤、移竹当窗、高山栽松、槐荫当庭、水上放莲、岸边植柳、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常采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发展方向单一,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自然经管的真正体现。而现代园林打破了古典园林的规律性,盆景、 盆栽已进入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也已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讲究科学比例配置,常采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等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的营造上,赋予了植物配置更多载体与功能。

4.3 植物配置原则上的变化

在植物配置原则上,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所具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植物造景较强调艺术性原则,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的观赏内容、寄托园主的思想情怀。例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竹的刚直不阿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亮点,则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还具有改善小气候、 保持水土、 降低噪音、 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生态作用 环境资源价值,因此,植物配置上不仅遵循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规律,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5园林小品

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园林小品方面不同主要体现在掇山置石、园林雕塑、园林照明这三个方面。首先,古典园林中有很多掇山置石的应用,而现代园林在吸取古典园林和西方造园艺术精华后,结合新时代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创造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并广泛运用园林雕塑。其次,在古典园林中都是张灯夜游,而现代园林中的照明则是利用夜色的蒙胧与灯光的变幻,呈现出不同于白昼的诣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园林建筑显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不仅要吸取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在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及美学文化等方面的精华,还要与西方的造园形式、造园理论等以及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中国情节的中国园林,并发挥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居住的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参考文献:

[1]董漪微, 刘华.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 2010, (03).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5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 “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 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6篇

关键词:植物文化;园林文化;植物配置;文化内涵。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lant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and modern garden, and response to different plant configurations with different gardens of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as well as to create a theme.

Keywords: plant culture; garden culture; plant configur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植物作为古今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不单单承担着观赏和构景功能,同时也肩负着文化功能。在3000多年的园林文化发展过程中,植物一直以其深刻的文化象征和特定寓意诠释着园林的主题和建造者的意识与想法,并由此衍生出了与植物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植物因此成为了园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植物配置反应着不同园林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创建主题。

一、植物文化的起源及内涵

追溯到原始时代,原始人类把树木当成“神木”来崇拜,自此,古今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与象征就可以说开始了,植物就已经渗透着文化内涵。

在此之后,儒家文化的“比德”思想以及古代诗人对世间万物的赋诗感怀,影响造园文化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植物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牡丹花预示着富贵吉祥,荷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杏花则表达幸福,柳树意寓依依惜别以及桃李象征门徒众多等等,依据不同植物的特性,古人赋予了良好的寄托和不同的情感含义。

另外,植物景观的不同配置方式及其栽种的不同地点也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人文内涵。例如,古代书香世家多种植竹、梅、松这“岁寒三友”以表示坚贞节操的人品等等。除了植物本身的象征和时代赋予的文化内涵之外,植物的文化内容有时还会融入诗文、碑刻、对联等。

例如唐代宋之问的《折杨柳》:“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植物在古人的眼中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它美丽、纯洁、善良;它潇洒、挺拔、俊健;它有勇气、有智慧、通人性,具有人本性中的一切美好东西。因此,为文人士大夫们所欣赏。于是,植物便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抒发闲情逸致的载体。“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徐致中赞)和“梅以韵胜,以格高”(范成大《梅谱前序》的梅花;“本无尘土气,自在水云乡;楚楚净如械,亭亭生妙香”元人郑云端《咏莲》)的荷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于潜僧绿筠车》)的竹子;还有“深谷幽兰”;颇具雅逸美的,无不是文人们的审美对象,也因而有了“听雨轩”、“梧竹幽居”、“翠玲珑”等寄情于植物这样的娱乐休闲活动。

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抄袭西方植物景观设计,丧失民族特色

现如今,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在带来众多利益的同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方面漏洞百出。最明显的就是民族特色的减退。大多数设计师追寻西方后现代流派设计理念,认为西方的经济发达,设计水平自然也是一流的。而国内的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是过了时的落后“产品”。

2、固守照搬明清园林设计,不思创新

与第一类相反,也有一部分园林设计师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坚持认为明清园林设计视为不可逾越的经典设计,拒绝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精华成分,拒绝创新,固守照搬明清传统园林设计形式。这些都对当代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相对于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来说,当代小区植物景观配置产生了一些变化,下边就通过两者的对比,阐述几点变化。

审美主体的转变

古典园林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审美主体主要是富商和封建贵族,园林美景只为上层阶级所拥有。而当代园林已不再为私人所占有。景色别致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开放性绿地等等都为广大群众所共享。

植物景观配置原则转变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讲究艺术性和文化性,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寄托于特定的植物中,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境。例如,宋代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通过此诗,王安石赞颂了梅花不畏苦寒的高洁品质。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不但要遵循艺术性,还要在设计中融入科学性。时代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降低噪音等因素是现代植物景观配置时必须考虑的几大因素。

植物选择种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古代,植物都被人们赋予了特殊意义,富贵吉祥的牡丹、品质高洁的梅花等等,而夕颜花等则被认为是不祥之花。古代封建贵族阶层看重富贵吉祥的牡丹、而文人墨客则欣赏“岁寒三友”的高洁品质。所以古典园林在植物的选择较为单调,极其看重植物的美好寓意。

而当代的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寓意良好的牡丹、荷花,而是扩大了选择的范围,更加注重种类的多样化和植物的观赏性,甚至从国外培植引进新品种。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植物的多元性。

4.植物配置搭配形式转变

在古代,受文人墨客诗画的影响,特定的地点总是配置特定的植物。例如,有高山必定会苍劲的松柏,有湖泊则少不了荷花的身影,形式讲起究,富有深意。

当代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则更加看重合理科学的搭配,比如说两个植物搭配种植可以提高两者的存活率、更好的净化空气、或者产生更加美观的效果。

四、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1.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植物。这样的植物往往会成为地区的代表。例如,说到椰子自然就会想起典型的南国风光。从城市的代表植物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文化。

2.保护古树名树,增加地域历史厚重感

古树是历史的见证,大多与著名的文人墨客、著名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任务有关,具有很深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意义。黄山的“迎客松”、泰山的“卧龙松”,还有北京景山公园内崇祯皇帝上吊的槐树等等。这些珍贵的古树承载着身后的历史文化,是当地的重要资源和历史遗产,是当地的重要财富。

3. 评选代表城市的市花市树

市花市树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评选出市花市树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赋予当地浓厚的文化气息。

4. 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植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文人墨客利用植物营造意境的文化成就值得现代园林设计师去学习和借鉴。在古代,植物被赋予了独特而深厚的寓意。这使得古人的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观赏美景的同时

体味植物所赋予的美好寓意。

五、植物配置手法

1、讲究诗情画意

深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文人大夫们经营园林植物景观时全凭诗格取裁: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就有以诗格取裁的植物主景二十多处,其中按春景取裁有:“暗香疏影楼”、“雪山云蔚”、“兰雪堂”、“海棠春坞”;夏景有:“芙蓉榭”、“嘉实亭”、“枇杷园”、“听松风处”、“绿漪亭”、“涵青亭”;秋景有:“梧竹幽居”、“待霜亭”、“秫香楼”;冬景有: “留听阁”。还有其它以诗格取裁植物特色景观为主景的。留园、沧浪亭、网师园等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其中有取自王维名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问梅阁(狮子林);沧浪亭中的的翠玲珑、依玉轩都是以竹为主题的景点,前者取“日光穿竹翠玲珑”,后者按文衡山“倚楹碧玉万竿长”的诗意来指导植物配置意图的。

2、重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相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多为怀才不遇、贬官谪居或仕途坎坷的文人画家命题立意或参与建造的。他们造园如作诗文,如画图画,总要抒发一种感情,表达一种意愿,追求一种理想,这就是意境。而这种意境是含蓄的、朦胧的,它所蕴含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人难以准确地颔悟、把握,因而又常借园林题咏形式来表达出来。典型例子如: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和玉兰堂同样以玉兰为主景,但各表达的意思又有所侧重,前者是借玉兰所含“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内涵寄托他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即他的人格象玉兰一般高洁;而玉兰堂前的玉兰则标榜自己姿貌秀美、才华出众;另外,拙政园中的远香堂、留听阁景点,也同样是以荷花为主景,但前者于远香堂前池中浓墨重彩植满荷花以突出主题,借“香远益清”词意表达了主人在污浊的世界里仍能洁身自好保持君子品格;而留听阁则借枯荷的一个自然生理现象(叶体虽枯,但根体未死,来年必生机盎然)来表达园主那种坚贞不屈、永不言败的精神。借植物抒情言志可以说是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其内涵之丰富、表达方式之高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六、传统植物配置继承与发展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7篇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概念,是中国画的最高品味,也是古典园林的象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借景抒情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境界,意在笔先。画家通过对山水景物的观赏后对眼前事物进行联想而引发了自己情感上的共鸣,表现在画面中的山水风景已经不再是人们眼见得景物,而是画家情感和自然风景的结合,是经过了画家艺术加工后的艺术景观。造园如作画,都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意境是园林创作的点睛之笔。造园者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在脑中进行提炼,以“心境”进行营造,然后再纳入园中,这是古人最常用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如避暑山庄内的月色江声,取意为苏轼的《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青光,万籁俱寂,只有湖中微波拍岸,声音悦耳。“主人”在造园时,早已把构想存在脑中,而后直接就地取景,一气呵成。直到今天我们站在湖边,虽然空中没有明月,但是仍可以感受这样的心境。古人在造园时还会通过对水体的应用和建筑的灵活布局,以及借景、框景、对景等创作技法的应用来创造园林的意境,避暑山庄就在造园时巧妙地使用了借景手法,收集了当时有名的美景并将它们纳入园中,通过后期的改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在借景的同时,不光把景观照搬到园内,造园家还将其本来的意境加以营造,与山庄的环境和气候相融合。如模仿嘉兴南湖的烟雨楼、镇江的金山寺、苏州的狮子林等,这些都是山庄里著名的景点,它们不仅形神兼备还超越了它原本的意境。但随着承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元素已经蔓延至景区的内部,而建筑物穿越了山庄湖泊区的林冠线,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和景观破坏了山庄本来的“归田园居”和“山野成趣”的美好意境,使山庄看起来更多的像是一个在城市中的公园,而非自然野趣的世外桃源。因此在后期修建时降低了周边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高度,以免城市化破坏了避暑山庄自古以来“隐归山林”的思想主题文化。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受到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随处可见,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植物景观和水体分布多为规则式,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大相径庭。这种现代园林没有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活动场所,并不能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放松和精神上的愉悦。这倒不是说西方园林不好,任何地域的园林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造园理论。现在我们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盲目模仿照搬西方园林的造园形式。这种盲目的照搬没有文化内涵做支撑,没有了“意在笔先”的内在而显得肤浅没有乐趣,无法激起游人的共鸣。现代的景观设计者应该认识到没有思想主题和文化底蕴的园林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意境美的园林,那只能是由花草、树木、石头、溪流等元素堆砌而成的,充其量不过是毫无美感的景物,并不能算是艺术。我们不能丢弃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园理论,作为设计师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中国传统精神的营造手法,设计出既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无论在继承中国传统精神上还是具体的营造手法上都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2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给现代园林的启示

要使园林的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景深,空间的曲折变化很重要,在私家园林里“,曲”是非常典型的园林特征。在古典园林中,这种曲折变化直接影响了园路的走向,如留园的入口设计,本来可以上下南北贯通,但是却设计了很多狭窄的天井、长廊、很多的转折,最后才引至“古木交柯”处。在留园中部石林小院,约有10多处小的空间组成,均与长廊、空窗、门庭等相连接,庭院中部还设置了很多假山,种了很多翠竹芭蕉。站在庭院中部,向四面环视,视线穿过空窗门庭长廊可以看到相邻小园中的美景。这种曲折巧妙的布局使室内外空间相互贯通,形成空间的多层次变化,使远景看起来深远幽邃,为园林增添了空间层次多变的优美景色。连接建筑之间的曲径主要以曲廊为主。江南园林中的廊,宜曲宜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曲廊分爬山廊、空廊、水廊、回廊、楼廊、复廊等,不管建在何处、以什么样的形态曲折,都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江南园林中最美的曲廊要属拙政园中的波形水廊,这段曲廊完全是建在水上的,视线是外向、通透的。远看水廊,似长虹卧波,气势非凡。避暑山庄是服务于帝王的,所以并没有很规则的景观轴线,总体采用的是大分小散集中的“集锦式”建筑布局,并形成了一种随处可赏、可观、可憩的平面构图,布局比较松散,游览更为随意,道路也多为石子铺成的小路,园中很少见宽敞的大路。避暑山庄分为行宫区和园林区,行宫区内以中轴线贯穿整个园区,布局严整,不失皇家气派。园林区中的湖区是主景区,是由武烈河、热河泉和附近的河流汇聚而成,周围山峦起伏,将湖区包围在中心。湖区空间并没有完全依照一池三山的规则来划分空间,如月色江声、水心榭、意州等等。它们直接将湖区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为澄湖、上湖、下湖、银湖、镜湖等,其中以澄湖、上湖、下湖三部分为主要湖区,其余部分都散布在主要湖区的周围。每个部分之间利用桥梁相连接,这样聚散有致的手法,避免了大面积水体的空旷感,同时在湖中建小岛,也起了障景的作用。山岳区占园面积最大,但是由于山岳区位置偏远,因此人流量较少。平原区居中,地势较为宽广,有大片的草场,在清朝时期主要用来招待宾客,现在的平原区用来供人们休息。“园中园”是避暑山庄常见的空间处理方法,它可以解决大型园林中出现的空间混乱和空间没有层次、景观单调等问题,可以取得亲切怡人、幽静安宁的效果,在避暑山庄的72景中,独立成园的景区很多,宫殿区为帝王的行政中心,围绕它的金山、青莲岛、文园狮子林等景观群都是独立成群的景观,这些景观的布局生动又简明。现代园林空间中通常出现的弊病是空矿、单调,其主耍原因是由于园内空间布局缺乏疏密相间,主次不分明。如果能吸取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园中园”手法,就能使园内景色丰富多采。在现代园林一些面积较小的景区中,可以使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园内布局疏密相见,有曲折变化。现代园林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它服务于广大的群众,有的人追求热闹的气氛,有的喜欢幽静隐秘的空间,有的则向往自然的野趣,因此应该适当地借鉴江南园林中优秀的造园手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使我们的园林不光使用价值高,而且还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给现代园林的启示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不仅丰富了造园艺术,还是造园者一种心灵的寄托。比如常出现的松柏,它们象征了文人的坚贞,孤傲耿直的品格。梅花象征了文人刚强不屈的意志。荷花象征了文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竹象征了气节,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这些都是文人常用来造园的植物。植物摆放遵循“三远”、疏密相间、藏露结合的原则,林木在摆放上应分层次,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树在姿态、色彩、高低上都有对比。树木的放置位置和间隔都不能太规则,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多以三五株成林。避暑山庄土地肥沃,土壤含水量较高,保水保肥性能较好,是天然的草场,因此园中原有植被保留比较完好。树木群中属松树数量最多,松树群中大部分都是天然松树,只有少数行道树是人工栽植的。园中树木多以孤植或林植的形式栽植,它们或围绕在建筑周围,或独立成林,或稀疏分布在平原区,给建筑和平园景色增添了肃穆和威严的气氛。清帝把松树作为观赏主题,因此建造了很多以松树为品题的殿堂,如万壑松风、松壑清爽、松岩亭等数不胜数,清帝主要是借松树来表达自己正直、坚韧不屈的内在品质。后因为山庄重建,又增添了很多新的外来植物进行补充,在不改变山庄原有植物特色的同时,增添了新的色彩。如枫树和栎树在秋天叶子会变红,这一片红点缀在松林中,显得生动活泼。还有梨树峪上的白梨,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梨花,像雪一样装点了山坡,香气袭人。“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时不看花”这是清人对避暑山庄的真实写照,可见造园者对山庄内植物配置应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避暑山庄在造景时,十分注重景观四周环境与植物的搭配,比如烟雨楼所在的青莲岛四周都被荷花围绕,衬托得烟雨楼更加飘渺富有情趣。还有宫殿区植物选择以松树为主,寝宫区在其基础上又散缀了玫瑰、白芍等植物,在庄严肃穆的同时又添加了少许的生气。正如乾隆所描述的“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植物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也是园林中的主要色彩。在园林属于不断变化的景观构成物质,它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生理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给园林增加了趣味和生机。在设计园林时,不应该忽视对植物的应用。植物配置时,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现在很多园林设计者盲目地栽种植物,只注重美观忽略了植物的生长特性,把很多不适宜在北方生长的南方植物移植到园中,导致了很多死树死花。植物配置应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和谐协调,根据周围环境的建筑的风格和色彩,有选择地进行合理配置,如常绿树与色叶树相结合,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在面积较大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中,实施草坪铺底,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散植或丛植,再点缀几棵红枫、银杏等色叶木,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分明、绚丽多姿的疏朗园林绿地。

4结语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特色第8篇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古典,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所有的设计都以美学原则为基础,美学思想是由深厚的文化基础积累而成。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自然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达到很高层次的审美意趣。因此在现代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改善和促进现代园林的发展。 1.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我国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利用自然树木和山水进行园林设计活动,并且受到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立的古代园林雏形--囿。囿内建筑高台,挖瑶池,来供帝王和大臣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林已经有了自然山水的点缀,而秦汉时期逐渐有了宫苑,秦始皇在同一中国后,建立了阿房宫。古典园林的设计主要依靠奇石、假山、流水和幽静等营造自然轻松的境界,园内以楼阁、亭台等为主要建筑物,各建筑物之间以长廊贯通,并配以石头、假山和流水等锈蚀。古典园林的设计富有含蓄的情感,并强调移步换景的妙处。古典园林中任一元素都是景中带画,动静结合,无论园林大小都变化多段。

2.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生态、环保、自然 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脚步也越来越快,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自然环境十分渴望。城市绿地的建立能够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利用有限空间营造自然环境。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主要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古代园林设计模仿自然的方法,例如在绿地建立中,模拟自然植物组合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实现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和发展。而且经过实践正面,复式层植物群落有利于植物生长,后期维护成本也很低。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所以可以模仿自然进行地表径流减缓,对雨水进行收集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这一想法通过多次试验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目前邵阳市红旗河生态走廊就利用了这一成果,河岸设计以自然植物为主,截取部分雨水后渗入地下,保证地下水源不缺失,并且能够形成淹没区以达到防汛作用。 2.2因地制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注重因地制宜,主要是指景观选址和景点布置方面。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是现代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分布景点经常被人忽略。如中华世纪坛绿地的设计,最初方案包含雕塑、喷泉等景观,但是到最后都被删减,而只是采用波浪曲线和圆形先来映衬世纪坛建筑的形体,绿地中多以绿化为主。又如北京东便们明城墙遗址公园设计方面,最初也是设计了很多复杂景观,如激光城墙、玻璃城墙,但是后来考虑到公园性质是遗址公园,主要以保护城墙为主,为了展示古城墙而建,所以应该将仅有的明代城墙遗址作为主体景观。所以最终方案是以植物、园路现行和景点为好明城墙而设计,为城墙提供自然环境氛围。游人可以在林荫下品位明城墙文化的历史和沧桑,简介的布局也让公园自然的融入到城市中,还体现了老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古都风貌。 目前很多设计师对因地制宜的要领忽略,将绿地建立成城市广场,甚至有的绿地称为花园广场,却全部使用硬质铺装,街道景观的建立也不考虑市民需求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设计师要深刻理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充分应用,使园林设计的更富有生命力、具有亲切感。 2.3植物合理配置 古典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精华在于诗情画意,并且赋予花木以人性,这是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例如富贵豪放的牡丹、高洁清廉的美化,石榴表示多子多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这些都已经被群众认可。因此,对于现代园林汇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还要赋予草木人性,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更会让人们愿意享受、亲近,也让人感受到园林设计的人情味。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向古典园林进行借鉴,做到扎根过去、立足现在、取向未来的原则,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对古典文化和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延续。 2.4移步换景 在北京植物园的温室沙漠景观设计过程中,其面积共有几百平米,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展示沙漠景观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将沙漠河流、大金琥和巨人柱等主要景点作为道路改变对景,在蜿蜒的道路两侧设计紧密的景观对景,不仅丰富室内空间的层次和变化,也保证了狭小空间内景观的完整性。 2.5寓情于景 园林设计的另外一个设计重点是立意和内涵,古典园林中会经常利用各艺术间的融合,来确保园林整体富有诗情画意之感。现代园林借鉴古典园林设计的寓情于景的这一理念,在设计中巧妙的运用具体形式表达,如利用景名、牌匾等对园林景观进行表达,或者用小型雕塑点名主题。

3.结语

总之,我国古典园林设计无论从技术和文化上来看,都给现代园林设计很大启示。因此,要站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向古典园林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借鉴,创造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保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维拥 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思维——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 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