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特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8 16:53:50

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特色第1篇

[关键词] 优化课堂;阳光办学;名师工程

多年来,我校秉承魏书生民主科学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坚持贯彻六步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幸福课堂,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创新育人途径,打造幸福学校,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一生负责”原则,努力实现“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合格,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升学”的奋斗目标,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工作,坚持阳光办学,把家长认可作为衡量学校发展第一标准,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了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基地学校,以高质量和规范化的办学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广大学生鼎力支持,得益于学校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更得益于学校科学管理的主观因素:一是办学思想端正。一所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教育思想起决定性作用。三十年来,因为秉承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思想,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天,我们应该在民主科学思想指引下,不断反思教学行为,牢固守住、发展并扩大办学优势,改进并完善育人教书做法,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把魏书生教育思想传承下去,必然会取得成功,必将办出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二是办学目标清晰。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坚强的领导集体,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已经拥有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然而我们深深地懂得,在盘锦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市直各兄弟学校实力雄厚,办学特色各有千秋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守优势,发展长处,强化特色,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潜心研究的课题,把这篇文章做大做强,把学校真正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

教育要呈现均衡发展,我们就必须扎实贯彻教育方针、“两全”思想和素质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全面落实“盘锦市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加速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均衡、协调发展。

(一)优化课前准备,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合理分班,合理配浣淌Γ决不分快慢班,促进教师公平竞争,落实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抓好学生的三级预习,切实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抓好教师的三级备课,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教师要自觉地为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做好心理准备。

(二)优化40分钟课内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魏老师反复强调“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就等于珍惜学生生命”,所以我们要百倍地珍惜40分钟的课内时间,探索确定:巩固练习、交流预习,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当堂训练等“学”、“导”、“练”的时间结构。学生自学和教师精讲控制在25分钟以内,当堂训练不少于15分钟。

(三)优化课内的自学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学和思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自学什么内容,要用多少时间,达到什么目的,自学后如何检测等具体明确的要求,自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勤于巡视、指导和鼓励。尽可能地扩大反馈面,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自学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清性质,梳理归纳,做好“第二次备课”。

(四)优化课内答疑解惑,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

对全体学生在自学后都已弄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在典型启发前提下进行精讲,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及时小结,并再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五)优化课内的检测训练,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和应用

训练的目的是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内容具有针对性、适度性和典型性。训练要做到学生独立按时完成,教师不指导。在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时,教师要勤于督查,批改部分作业。

(六)优化课后辅导,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适量安排课后作业,从精务实。每天课后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要定量分类有层次,教师能及时批改,讲求质量和效果。重视对学困生进行课后辅导,力求使学困生当天的学习任务当天完成,力争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标。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累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七)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正确导向

我们要用新的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把评课的中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面,评课时既要看到教学效果,更重视教学过程,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展示教学基本功与个性。使得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从重评“教”转向重评“学”;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评价的标准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结果”转向“过程”。由重点看教师精彩讲解、教师的基本功、完备的课堂环节、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变为看每个学生是否全部参与了课堂活动、是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是否主动交流和展示自学成果、是否真正具有听、说、读、写的习惯和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会学、乐学、学会;由按学科成绩高低给师生排榜,转变成按师生进步的幅度排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坚持从“三个一”抓起,为课堂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课改关键抓好“三个一”,即从初一抓起,从学生入学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坚持新生入学阳光分班,让学生和教师在起点上就是公平的。抓最后一名学生,合理分组、排座,让学困生与优秀学生同座,结成“一帮一、一对一”,共同进步。建立师生互助组,调动师生情感力量。要求教师上课提问最多的是学困生,感染最多的是学困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学困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是学困生。不仅关心学困生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以全方位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奋发向上,让他们树立自尊和自信。

三、启动“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师为本,面对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校必须启动“名师工程”,优化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广泛地开展“讲师德、正校风、强素质、树形象”的师德教育活动,让教师真正把学习、工作、尽责、助人当享受,教中求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潜能,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要改进他的现状,都要坚信他一定能行,一定能够进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以高尚的师德,完美的人格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强化教师良好教学习惯的形成

大力开展教学基本功的强化训练,让每个教师都拥有①说的习惯;②写的习惯;③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的习惯;④听课的习惯;⑤读书的习惯;⑥出考试题、筛选积累资料的习惯;⑦搞研究做学问的习惯;⑧制作教具、课件、创新的习惯;⑨制定计划作总结的习惯;⑩健体的习惯。努力实现青年教师“一年规范、两年熟练、三年能挑重担、五年成为骨干”的目标,全体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使用多媒体上课、备课、制作课件,打造名师队伍。

(三)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W校科学地为教师提供读书目录,有计划地安排读书时间,组织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让教师们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力争到2015年每名教师都能完成读20本新书的计划,使教师都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

四、坚持阳光办学,确保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校坚持阳光办学,自觉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每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校长都在庄严的国旗下向全校师生和家长郑重承诺,新生入学阳光收费,阳光分班,教师阳光执教,课堂全面开放。请家长参加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一起听评课,班主任全天候坐班办公,优秀教师义务家教,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博得了学生和家长认可,今后我们将继续拓宽阳光办学渠道,丰富阳光办学内容,增加办学透明度,让家长充分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学校和家庭保持零距离,让百分之百的家长对教师充满信心,对学生的进步充满信心,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阳光办学的有效实施,必将成为教学改革的有利保障,必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潜意识和行动指南,必将推动学校整体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把我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办学水平更加提升的省内名校,为盘锦市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课堂教学特色第2篇

关键词:创新;本真;工具性;预设和生成;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异彩纷呈,为追求创新,执教者煞费苦心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运用听、看、说、唱、画、演等各种手段,极力创造课堂上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眼花缭乱的观感。多媒体课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了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浪费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时间?有疑问并没减少跟潮逐风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问、说、唱……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活动多了,多媒体也用起来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出现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语文教师们迷惑了。

学校教科室及时引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读书活动,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路子。这期间我有幸在徐州听了黄厚江老师的一堂课并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很受启发,被他坚守语文本色的语文教育思想深深感染。于是我决定远离浮躁,返璞归真。坚持平实简易的教学作风,坚持语文课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生态本真,坚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让学生训练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师尽到了语文教学的职责,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反思,我认识到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是本真基础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要创新,但创新未必就是改革。有些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所谓改革,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所谓创新,非但无助于课程改革,相反会葬送课改的前程。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也必须永远是语文。因为今日的语文传承的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在几千年的母语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理由全盘否定。因而,创新必须尊重科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终极目的。

二、中小学语文课应该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新课标中的这个要求,大家都是熟知的。但关键是要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统一?怎样正确地把握这种统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工具性层面而言,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就人文性而言,就是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且这种体现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中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的学习积累阶段,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阶段,正是语文工具性职能实现的重要阶段和最佳时期。况且就目前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来看也很不理想,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基本功较差。因而,建议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同时,应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否则,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人文性就架空了。

三、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堂好课,少不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是语文的活动,而不能是唱歌、表演、音像欣赏之类非语文的活动。一切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活动,无论它多热闹、多精彩,都是有害于语文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必须坚决摒弃。

四、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预设,是教师通过备课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首要依据。而生成,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即时配置,调整教学内容而当堂形成的教学方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我们既要注重高水平的课堂预设,又要注重科学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及时控制学生思维的漫溢或任意改道;同时又要积极发掘、充分利用有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的完美结合。

课堂教学特色第3篇

回顾我们学校这几年教改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步履艰难,但我们一直勇敢前行、坚定不移,经历了破茧成蝶的历程。2006年,我校推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向课堂要质量”的“30+15”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创新和教学实践,完善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5+30”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为落实“全面提升”的目标,在教学中全面实施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校本革命,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15+30”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15+30”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定位

“15+30”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学生的学”;教学实质是“立习惯,教方法,开思路,自主学”;课堂目标是“当堂达标,实现高效”。四环节分别是: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创设情境,自主学习;3.讲解释疑,巩固提高;4.练习反馈,归纳检测。课堂操作过程为明确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开展当堂练习、完成达标检测。课堂时间分配为教师导学活动累计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学活动累计不少于30分钟。

课堂要求做到“八体现”:

一是“真实”。 课堂因真实而精彩,课堂因真实而高效。学生真实的学,教师真实的教,课堂上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真实的知识,真实是课堂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是“紧张”。 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一样紧张。课堂上让学生做到:学习时间利用充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让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况,让学生每一分钟都在紧张专注中学习和思考。

三是“自学”。 就是学生的“先学”。首先是自己读书,而后是独立思考,进而互相交流。通过学生自学,解决学生能够且应该解决的问题。

四是“引领”。就是教师的“后教”。一是教师在课堂对学生提出的自学指导,指导即引领。指导要到位,引领有方法;二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引、点、导、拨。

五是“全体”。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六是“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即自主学习、认真用心、会学善思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坐姿开始,从上课的起立开始,从学生的勾画圈点开始,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七是“练习”。即当堂训练。学生的课堂练习是重要的环节,练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动嘴动手动笔动脑,能说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听会不如练会,听会不练事倍功半,听会+练会=学会。

八是“检测”。检测即一课测、单元测、抽测和复测等,教师要注重检测的反馈和效果。检测的目的:一是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教法,二是巩固和提高学生课堂知识,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

1、实施阶段: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人人达标

通过探索实践,全体教师逐步达成共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课改的要求,符合校本革命的精神,符合我校发展实际,是我校实现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优化了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严格教学常规,领导科学调度,教学评价委员会听课指导,全体教师认真实践、积极落实,通过培训学习、研究探索、骨干引领、课堂实践、过关达标、抽查督导、效果评价等多项活动落实细节,保证了每位教师均能灵活操作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2、完善阶段:彰显学科特色,落实教学常态

为了在四环节课堂中体现学科教学特点,我校成立了学科课题小组,聘请教科所各学科的教研员做组长亲自指导,又进一步制定了可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四环节学科教学方法,教师将“导、学、议、讲、练、检”融于45分钟内,保证了课堂规范、紧张而高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理念,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保障了高效教学的常态化。

3、推进阶段:与“导学”相结合,突出课堂内涵

为了进一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达到课堂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二十三中学成立了“15+30”四环节课堂导学资料编写组,各个学科都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集学案、学法指导、练习、检测于一体的学习辅助资料。通过课堂上教学与导学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实际能力,提升了学科教学内涵。

三、课改效果

课堂教学特色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 教学 研究与实践 渔家号子

渔家号子是我们长岛独特的渔家音乐文化,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今正慢慢淡出文明发达的现实生活。在我国民间音乐艺苑里,由于渔家号子源于海洋渔业劳作,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故又与搬运号子、打夯号子、作坊号子等其他劳动号子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笔者的家乡是一个小小的海岛县,绝大部分学校分布在渔村。学生从小生活在海岛,拥有丰厚的海岛文化底蕴和海岛文化教育环境,对大海有深厚的感情。这些丰富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都为探索海岛特色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独有的条件。

长岛的渔家号子,有着强烈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粗犷、豪迈、浑厚、热烈,旋律性强,节奏和缓,抒情委婉,号子大多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谁听了都会禁不住随和喊唱几声。

长岛渔家人长年闯海,在生产中演变出“上网号”“摇橹号”“掌篷号”“捞渔号”“廷巴号”“竖大桅号”等20多种劳作号子,喊唱形式是“一领众和”,领者称“号头”,和者称“答号”。“一领众和”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常有呼应型和叠置型,并伴有加花、重叠和说唱。领者竖眉瞪眼,一字千钧,和者放喉大嗓,齐声协力,一领一应,一呼百欢,雄劲有力,气吞山河。喊号时,渔民们全神贯注,所有力量用在一喊一腔之中。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墩墩浆,装大仓,装仓起呀,咳呀咳,咳呀,咳呀咳!”长岛这支《捞渔号》听来特别提神,学生操作起来也特别有兴趣。

长岛渔家号子是渔家人闯海斗浪的“生命进行曲”,在号子当中,洋溢着渔民的追求和向往。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劳作型渔号逐渐更换了新词,但曲调依然引人入胜。在集体性劳动中和节日里,渔民欢快地高声喊唱渔号,抒怀,凝聚精神,歌颂生活,那情趣宛如一曲飘着海腥味的渔家“信天游”。它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而创造的歌唱。它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的功能。渔民说,号子像军号,似命令。喊起它,就来了精神,添了力气;唱着它,能跟着拍子使齐劲,一门心思干活计。这正是它一直常唱不衰,不断创新发展,广泛流传的原因。渔家号子,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烘托出渔业各项劳动的特点。其音乐的表现特色受劳动强度所制约,劳动强度小、动作幅度不大时,所唱出的号子,多是优美动听,抒情娓婉,旋律性强,节奏和缓的曲调,突出了号子调节精神的作用;劳动强度大时,所吆喝的号子,粗犷、豪迈、浑厚有力,节奏性强,这就突出了号子的指挥劳动、统一用劲的功能。

在课堂中,我们和学生一起模仿新船下航时的热闹场面,让课桌模拟船头,昂首屹立在大伙欣喜热切的目光里。这时海潮涨起来了,浪涛拍岸,卷起汹涌的浪花;同时,号子响起来了,领唱的学生船老大站在“船头”,手中的木棒敲击着结实的“船舷”,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节奏里,领唱穿透了喧哗的涛声,惊雷一般滚过海湾的上空:“新船赴水,使着劲哟!”“嗨哟!嗨哟!”“闯荡渔场,鱼满舱喂!”“嗨哟!嗨哟!”船两侧数十名学生手扳船帮,在合声中齐心协力推船向前,学生们斜着身子憋着劲,在响彻课堂的拉船号子声中,学生们周身血液沸腾、畅快淋漓,脸庞泛出像喝了酒般的酡红。一双双激动兴奋的眼眸里,闪动着仿似在搏击海洋的渴望和对鱼儿满舱的憧憬。

渔家号子按照演唱时的节奏可以分为急促号子和舒缓号子。

急促号子。这类渔家号子的节奏非常急促强烈,坚定有力。领唱与合唱衔接紧凑,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节拍多为2/4拍。如黄海一带渔民在遇逆风逆流时的摇橹号子,就很有代表性。

舒缓号子。这是相对于急促号子而言的渔家劳动号子。这类号子不像急促号子那样激烈紧迫。其特点是节奏自由而不散,用力点明确,领唱的时候正是众人劳动的准备与歇休时刻。

渔家号子按内容来分,又可分为劳动之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

渔家号子的种类,更是应有尽有。上网的、抬锚的、摇橹的、掌篷的、拔绠的、捕鱼的、竖大桅的等,连拉船、掀船(往水里推船),领号者根据船行的节奏,在船上跳着、舞着,即兴喊出指挥和鼓劲的号声。

课堂教学特色第5篇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石塘小学语文教研组的领导、组织安排下,参加了“打造特色课堂,做有特色教师”的活动。在两个月的活动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特点参与意识得到加强,教学思想观念得到转变,课堂教学的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达到了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将此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促进了**语文老师结合自己的特点参与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积极性。这次活动**老师中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例如:王明兴、陈佳凤等老教师也在活动之前认真学习教材、教参、备课,积极主动的听市区骨干教师的高效特色课堂教学。其他老师也同老教师一样,利用休息时间熟悉教材、学生,为有效语文特色课堂教学不懈努力的学习准备适合自己特点的教案。由于参与活动,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积极性,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语文特色的教案。

二、活动增强了**语文教师的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教学观念,转变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思想。在这次活动中**语文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吸取优秀教师的特色课堂教学营养,时刻沉浸在优秀教师的十几节特色课堂教学的情景之中。听了优秀语文教师的特色课之后,**的语文老师李天学、张永明、李建会、张万平终于明白了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前预习、课中教法、课后读练的真谛:用心准备,用心教学,用心辅导,用心学习,用心反思,不断发挥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思想。

三、活动提高了**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增强了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在这次活动中**的语文老师钟*琼、*战、王*波、任*蓉、杨*老师积极参加语文特色课堂活动,认真准备教案,互相指导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不仅青年教师谌战、杨珍的适合自己特点有效语文特色课不错,而且中年教师钟天琼的语文课更具特色。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例如:钟老师班的学生参加涪城区五年级语文学情调查检测合格率、优生率居同年级前列。这一切就说明活动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让所有**语文老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不足之处,由于村小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观念影响下,在与中心校环境、信息、条件的差别下,在生源的差异下,特色课堂活动中存在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课堂教学环节有待锤炼等等。为此,**小学语文老师有信心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高效语文特色课。

课堂教学特色第6篇

关键词:特色班集体建设 校园文化 教育实效性 现代德育观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有这样的叙述:清晨,站在城市旭日东升的阳台上,我深情告白:“想大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而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是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是学校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和谐的班级构成和谐的学校。因此构建和谐学校的主旨就是创建和谐班级。班级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特色即卓越,走班级特色发展之路是现代班主任的必然选择。一个教师没有特色是一个平庸的教师,是走不远的。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一个班级也是如此,没有班级的特色就无法带动班级整体的工作,尤其是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一潭活水。

创建特色班集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扬起学生的理想风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成长起来,应是每一个班主任矢志不渝的追求。

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在具体的特色班集体创建过程中,抽象的文化便溶入到了学生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着制约,并促使他们走上丰富内涵之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经过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学生便会充分彰显个人的才华,创造精神、实践能力、课堂及课外的学习能力也逐渐提高。在实现班级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1 概念界定

1.1什么是特色

《现代汉语辞典》对特色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可以这样说,特色就是个性,个性就是特色。

1.2什么是特色班集体

所谓特色班集体,就是指个性化的班级。特色班集体的内涵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班实际出发,在所有成员参与下,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良好的班风班貌,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的班级。特色班集体与班级特色不同,班级特色是指班级工作的某一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如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学生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卫生保洁、教室布置、学生书画才艺表现等。总之,班级特色是班级展现给别人的一些亮点。而特色班集体则是特色渗透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等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独特的班级整体风格。由于每个班级的个性不同,每个班级都是一个潜在的特色班集体,每一个班级都可以成长为特色班集体。

1.3什么是班级文化

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这种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行为。

班级文化建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精神。班级文化既是优化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 通过创建特色班集体,强化班级文化建设,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效果

现代教育应该义无反顾地从控制生命升级到激扬生命。要知道,比分数刺激更强有力的推动力来自于生命内部,来自于人的文化的、创造的追求所激起的人的情感和悟感。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应集中在成长的体验过程中,使成长中的创造性因素和文化提升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最强大的动力。

2.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限的力量和高尚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以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也集中体现在班风建设上。抓住班级建设目标和班集体舆论等方面的建设,就是抓住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通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导引同学的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使之成为成功实施各项学习、生活的内在驱动力。

建班伊始,就要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开动脑筋,针对本班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并创作班徽、班歌。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班级必须有比较明确的班级目标,使其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班级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特点,恰当并且取得同学的认可是第一原则。如以“厚德博学,身心两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号召全体学生改变坏习惯,提高上课效率,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2.2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优化教室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教室环境布置、师生精神面貌可以说是班级整体形象的代言,实践证明整洁美观、充满班级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能够起到那些枯燥单调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2.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一切行动的准绳,对于一个班级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学科课堂秩序制度、考勤制度、自习课堂纪律制度、评优制度、批评惩罚制度和学习上的互助制度等,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好了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不同思想、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对集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个体折射出的结果各有千秋。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2.4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建设

班级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班集体应拥有新型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班主任是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2.4.1优化师生关系

班主任首先要协助各科教师树立威信。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而各任课老师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他们能否每天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全班同学进行良好教育教学,与各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有很大的关系。

学科任课老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除了他们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授课艺术外,与班主任的维护与协助是分不开的。在起始年级阶段,学生对各任课老师并不了解,班主任在这时就要帮助各任课老师树立威信,首先,要教育学生重视这门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因此就必须和该科教师积极配合,尊重任课教师,认真听课。学生有了良好的认识和明确的目的才能认真对待所学科目,尊重任课教师。当然,班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各任课老师的简况、教学经历、教学效果、特长爱好等,在介绍的时候要带着称赞的口气,让学生意识到给他们教课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使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视野的扩大,他们的评判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仍缺乏客观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会有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原来在学生中树立的威信会逐渐降低,对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用“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老师,学习任课教师的长处,摄取丰富的知识使自己健康成长。对任课教师的不足,班主任要本着团结互助、共同搞好教学工作的目的,向其及时提出,使其自觉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言行,再通过其自身的努力,他们的威信也就会再次逐渐树立起来了。

班主任还要妥善处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有时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会与任课老师发生矛盾与冲突,一般情况下,学生只畏惧班主任,而对任课老师的批评不易接受,有时还会当众顶撞或产生对立情绪。这时,班主任就要出来调解、解决矛盾。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班主任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矛盾激化。班主任一定要深入调查,仔细了解事情的原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处理,既要使任课教师满意,也要能说服教育当事学生,使其心悦诚服,并以此教育全班学生,最终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好诠释。

2.4.2组织和指导学生之间的交往

班主任要为学生创设交往条件,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班主任可通过加强课堂的双向和平行沟通方式,利用课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无论是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直观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软硬结合的班级制度文化,还是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文化,它们都构成了班级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班级文化具有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之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3 以创建特色班集w为载体,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相互促进

创建特色班集体,焕发了教师内在尊严与欢乐的价值追求。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再仅仅只意味着奉献和付出,还有更多的享受与快乐:教育不是重复、沿袭,而是创造、发展;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焕发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富有班级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班集体创建,使教育真正成为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往中生成新型的良好的人格特征,而不是成为了没有生命的事先被固定好规格的产品。

在创建特色班集体的过程中,教师尽显风采,其生命的潜能得以开掘和显现,其生命的智慧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其生命的活力能得以释放和迸发。

在创建特色班集体的过程中,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优雅的脱俗的气质影响人,与学生对话、彼此沟通、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最终会达成师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之目的。

在创建特色班集体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除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外,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只讲“奉献”的教师是“枯萎”型的、“僵滞”型的,只有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师,才是生活最充实、最幸福、生命最有意义的;只有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才是最成功、最优秀的教师。

让我们去亲近智慧,用思想行走,用文化坚守。我们相信:学生会因此更加彰显个性,班级也会因此更加生机勃勃,学校教育也会因此更加群星璀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 ].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R ].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林日青.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M].华龄出版社,2006.

[5] 丁子予.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务实全书[M].红星电子出版社,2006.

[6]靳玉乐,张家军.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0(4).

[7]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课堂教学特色第7篇

关键词:校企嫁接 中职数学 课堂教学

浙江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三成中职生将进入大学,剩下的七成都将面向社会走上就业之路。可见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前的关键一站,应该在教学中搭建好学校和企业间的桥梁。传统数学教学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传承者,忽视了他们“准职业人”的身份和需求,以至于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频繁地换岗位,甚至被解聘。因此,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以“准职业人”培养为目标,切准校企接轨的脉搏,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堂评价三方面大胆实施“校企嫁接”策略,既从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突显开发智力和思维培养的功能,又在学数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好铺垫。

一、企业工作媒介的迁移――创新课堂学习内容

1.以专业图纸为载体创新学习内容

数学没有语文的语言生动,没有历史的故事吸引,更没有专业课动手实践带来的成就感。数学有的是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对很多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数学是“枯燥乏味”“抽象繁琐”的代名词。另外,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太少,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平时的生活、专业实际缺乏联系,所以数学又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可是,数学知识是学生工作的必备素养之一,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尝试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因素融合起来,将枯燥的数学题目隐于专业图纸中来展示,可鲜活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给数学知识应用一个落脚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和文化价值,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专业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的《两点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难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在数控专业班教学时,以“转化数学图像,找到对应点的坐标,求出│OP│,│OQ│,│PQ│的值”这一知识点切入,将其转换为工件测量图纸(图1)中的学习任务,即“如何测量工件上P到Q点的距离”,并在测量计算中推导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建筑专业班教学时,以“转化数学图像,找到对应点的坐标,求出│OA│,│OC│,│AC│的值”这一知识点切入,转换为“学校400米跑道设计平面图纸上得到O到B点、B到点C的距离”的测量问题。这样的题目设计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以加工材料为载体创新学习内容

针对某些适合于实训车间现场教学的教材内容,我们不仅要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搬到实训场地,还要善于将学习内容与实操材料的使用有机结合。以机械专业为例,在钳工实训常常会碰到落料问题,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柱料通过切割机切成横截为长方体,怎样锯才能使浪费的材料最少?诸如这样的落料问题,和教材中“三角函数的最值应用”这个课题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就可以把教材中“通过立体的把圆柱体切割到长方体的问题,建立长方形面积y与直径与边的夹角的函数关系:”这些数学内容和专业的落料问题有机融合(图3),把学生带到钳工实训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制作,得到结论。把学习内容隐于加工的材料中,鼓励学生多思,多动手,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企业工作形式的迁移――丰富课堂学习方式

企业的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团体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团体协作式工作成为企业最倡导的工作形式之一。因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受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经验的差异限制,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较多教师以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大多数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一节课后常常是有劳少获或有劳无获或无劳无获。中职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花独放不是春”,把企业的团体协作工作形式加以迁移,尝试多种合作学习形式,把学习过程与工作工程对接,力求“万紫千红春满园”,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1.引领式师徒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是以班级为学习单位,参照企业团队工作过程把要解决的学习问题当成达到的目标,把新知识的自主探索的过程当成师生团队协作的过程。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学习新旧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师徒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级阶梯式的探究点,层层引导,共同探索得出最终的成果。

在“圆的标准方程的探究”课堂教学中(表2),教师在知识回顾、论证等环节的为难处、知识的提升处、小结处……,通过提“从代数角度如何确定圆的标准方程”等引领性问题,演示、剖析论证等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主动分析、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状态,感受到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良好人际关系。

2.探究式学徒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小组为一个学习单位,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探究学习方式。比较适合学习开放性的应用问题,其学习成果由每个团队自我推荐一名学生以书面或口头两种形式展示。

以“分段函数教学”为例,分段函数教学的教材内容特点是根据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不同,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也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手机使用在学校中越来越普及,对于层出不穷的优惠套餐,如何去选择? 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分段函数的问题。所以在课前先让学生去了解有几种手机费用优惠方式(表3),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汇总,设计了分段函数的探究任务。这种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交际能力等多种能力,把传统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3.互助式自主合作学习

互助式合作方式是由学生自己去找合作对象,这种组合的对象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主要应用在复习巩固、错题订正的时候,对于无法自己解决的题目,学生主动的找同伴商量,相互探讨,互为相长。这样的学习氛围更为轻松、活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学习氛围的建立。

三、企业考核机制的迁移――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企业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绩效考核,全面的了解员工的潜能和付出,并用工资和奖金的形式予以一定的薪酬。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一般包括业绩目标的完成、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等方面。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一般以当堂练习、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来衡量,过分重成绩,轻素质,没有很好关注“准职业人”的培养要求。

教师可立足行业接轨的需求,参照企业考核机制,将考核指标、薪酬奖励等融入中职数学课堂评价(表4),把评价指标设置为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并且把工资奖金制度转换成学生的“学分存折”积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关系,在重视量化数学显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得到知识过程中隐形的个人成长发展。

类比于企业工资奖金的用途,且从学分制的可持续性的角度考虑就创设“学分存折”的兑换。学生把每天的学分进行积累,达到一定的分值时可以换成物质性的奖励,汽修专业的可以送汽车模型,财会专业可以送算盘等东西。每次得到物质性奖励还可以在终评上给自己加上两分。这种环环相扣的奖励方式,记载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让学生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增强了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要积极开拓思路,跟上时代步伐,坚持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嫁接”,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具时效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宏.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孙兵,朱红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3]黄绍海.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J].现代企业教育,2013(13).

课堂教学特色第8篇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摘要:STEM教育是美国应对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一项国家教育战略,正在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研究问题。STEM教育重视技术教育与科学、工程、数学学科群相结合的视角,为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STEM教育 通用技术课堂 教学案例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的发展速度都飞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几乎所有国家都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将其作为经济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积极着手开拓建设更多的知识密集型经济社会,而STEM中的各类科目恰好是知识密集型经济所需的基本能力。因此,美国大力发展教育中的STEM课程,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尼尔报告》,报告提出突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的概念,被誉为STEM教育的开端。在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中,纳入了一些主要的STEM教育立法建议,在第110届国会会议中通过,并于2007年8月9日签署生效。奥巴马上台后,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其中包括斥巨资培训理工科教师等。《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政府报告指出,美国旨在培养最顶端的劳动力,并努力在2020年前再培养出10万名从事STEM教育的教师,为STEM教育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也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国STEM教育将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方向和参照。

一、STEM教育的内涵

STEM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组合,但并不是四个方面内容的简单相加。它的本质是在众多孤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新的桥梁来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是一个多学科教育的新范式。和以往分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它更强调交叉与融合,学科体系建立在集成其他学科知识并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知识的基础上。它提供给学生的是接触整体世界的最佳结合点,而不同于以往的零碎片段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的学科群,如数学代表的是有确定性结果而方法不同的学科群(如物理、化学等)。

要理解STEM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学科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个学科教育按照过程和结果的可知程度可用图1所示的坐标轴来表示。STEM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的学科群,如大家所熟知的数学是有效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学科,因为不同的学生可以灵活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去得到确定的结果。科学与数学相比则增加了不确定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某一未知领域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索的过程,而结果则可能会因为方法的不同或者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但是科学和数学的共同点都是其过程是未知的,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即学生之间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同等学生层次中,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学、物理等学习能力的要求低于我国,而他们更加强调的是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如图1所示,左半部分的科学和数学代表了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右半部分的工程和技术则代表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到,与数学、物理学科相比,技术有更加固定和成熟的方法,且它是面向实际的应用类学科,因此不同的学生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即可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从STEM系统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工程方面的内容在基础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有时会将它和技术相混淆。工程强调的是利用已知的过程和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但是结果则可能是不确定的。工程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满足客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而这些约束条件是自然定律。因此,工程设计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符合人的需求或者愿望;二是能够解决特定的问题;三是在恰当的约束条件下满足前两项要求,如成本、时间、技术的可实现性、环境保护和政策等。

STEM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美国基础教育学者Morrison对STEM教育的培养目标给出了一个概述,她认为学生最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清晰地定义和设计问题,有效地收集并组织数据,得出结论,理解并最终运用到实际情况或新的问题中。(2)创新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概念及其原理,并运用到工程设计领域中。(3)培养发明家的能力——了解世界的需求,学会运用设计、测试、再设计、最后实现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的能力。(4)培养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主动、自我鼓励地设定工作进程,来增加信心,并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简单地说,基于STEM教育思想的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理工素养。

二、具有STEM教育特色的通用技术课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减轻学生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就被提上了日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以应用技能为主的教育形式,并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高度综合、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且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从标准的要求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两个必修模块都是和过程相关的,“技术与设计1”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现当代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技术与设计2”则是让学生理解技术实现所经历的一般技术设计过程,而选修模块则从结果导向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成熟的方法得到可预期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从技术角度来讲,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与STEM教育培养目标相比,从问题的认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设计与测试、问题的解决以及实现技术的过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是技术与工程教育实现的有效手段。如果能与数学、科学相结合,那么也能走STEM教育的大方向。近年来,我结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培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使我们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慢慢地有了一点STEM教育的味道。下面我以一个教学案例来说说我理解的STEM教育。

“光敏电阻的识别与应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选修教材《电子控制技术》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常见的传感器有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不同的传感器可以用来收集不同的信息,并把它转变为电信号)”。在教学载体上,我选择了CDS光敏电阻,沿着STEM教育的方向,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出新课,结合科学、物理、数学、技术以及工程的知识最终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经过知识和方法的洗礼,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设计、制作、测试、完善、交流等完成自己的工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段:

(一)课堂导入

师上周,一位物理老师给了我一段LED灯带,他希望我能帮他把这段灯带装进一个暗箱里,当暗箱门关上的时候,灯带能自动亮起来。于是,我们聊了一些关于灯和灯的控制问题,我们发现,随着人们对光线的要求和视觉的追求不断提高,灯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灯的控制依旧那么经典。今天,我们一起来帮这位老师解决灯带的问题。

师 教室或者家里的灯一般怎么来实现控制?

生开关。当有需要的时候打开或者关闭开关来实现对灯的控制。

师 这位物理老师的需要是什么?

生 暗箱门关上的时候灯亮,开着的时候灯灭。

师 门开或者关,对暗箱内部来说,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光线。

师 很好。那我们能借助什么样的元器件来改变光线进而实现对灯带的控制呢?生光敏电阻。

师今天,我就带着大家来探索下光敏电阻对灯带的控制问题。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良好的导入也是上好课的关键。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够清晰地定义和设计问题,有效地收集并组织数据,得出结论,理解并最终运用到实际情况或新的问题中。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预设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因此,在新课导人部分采用问题引入法,预设一个实际问题,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是STEM教育所希望的。在预设问题以及后面可能出现的处理上,在充分考虑知识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灯、光敏电阻属于数学学科群所代表的物理知识;灯的种类、光线变化、视觉追求属于科学范畴;灯的控制、灯带的光控、暗箱属于技术范畴;而帮助物理教师实现问题的解决又是一个工程问题。当把这些知识点放到一起时,彼此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这种以实际问题人手,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STEM教育的精神相一致。

(二)教学过程

1.了解光敏电阻阻值的变化规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光敏电阻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两根引脚连着电极,中间被一条弯弯曲曲的红线隔开。

师对,光敏电阻有两个电极,电极下面有两个导线,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引脚,电极与电极之间由一段CDS光导电膜隔开,这层光导电膜是光敏电阻的关键部位,它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在光线辐射作用下其导电率会发生改变。导电率发生变化,是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生 电阻。

师怎么得来的?

生R=ρL/S,光导电膜的长度和截面积始终保持不变,当它的导电率发生变化时,它的电阻也就发生了变化。

师很好,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这段内容是用来介绍光敏电阻的技术结构与物理参数之间关系的一段内容,相应地是数学知识群和技术知识群的交叉与融合。STEM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也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采用引导一观察一引导一分析一探究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CDS光敏电阻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知道CDS光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以及物理参数变化的形成。这对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活动1】不同环境下,利用万用表测量光敏电阻的阻值(同桌合作,记录测量数据)。

环境1:教学光源环境。

环境2:关闭光源的情况。

环境3:模拟黑暗环境的情况。

如下表所示是四组学生在上述三种光源环境下测量光敏电阻阻值的记录情况。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几组同学的汇报结果,大家看看,有没有哪两组或者哪几个对照数据相同?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 因为教室里每个点的光线都不一样。

师 刚才我特意找了几组光照明显不一样的同学上来做了汇报。教室里各个点的关照都不一样,所以光敏电阻的测量结果一般都会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环境1、2、3的光线变化情况和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情况,有哪些规律?

生环境1、2、3光线是越来越暗,光敏电阻的阻值也是越来越大。

师不错,那相应的光线变化和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光线越亮,电阻越小。

师很好,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小随着光线越亮,其阻值越小;反之越大。那我们来看看能不能直接来控制灯呢?

这段教学内容是了解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与光线之间关系的,本来简单的一句话“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小随着光线越亮,其阻值大小越小;反之越大”。在教学处理上,我相应地把它“复杂化”了,将物理知识与技术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具体考虑有三点:一是直接给出结论和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是有区别的,就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才有可能。二是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一名学生将万用表表棒与光敏电阻接触,让另一名学生换挡,改变环境光线。要想得出准确的结论,离不开他们的合作与配合,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精神。三是因为这是一个知识点,也是一个测量操作活动,对学生工具的使用、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光敏电阻的试验应用。

师教室里的灯是由一个220V的交流电源和接触开关来实现控制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利用光敏电阻替代接触开关,让它实现自动控制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光敏电阻跟开关不一样,它有内阻,有功耗以及额定的电压和电流要求,串联到电路里会被烧坏的。

师对,光敏电阻确实有自身的参数要求。我们再假设一个极端,假如在光照强的情况下,光敏电阻阻值小,并且能小到0;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并且能达到∞,这个时候能不能达到对灯的自动控制呢?

生能。

师能实现什么样的控制?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自动控制?

生有光,灯亮;没光,灯灭。不是我们想要的控制。

光敏电阻的应用不等同于开关量的应用,它的两个极端不是理想的“O”或者“∞”,不可能简单地串联到电路中去。即使我们将它理想化,它也实现不了我们预设的要求。这是从数学学科群的知识与技术学科群的融合和交叉的开端。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理论与技术处理之间的区别,光敏电阻的物理量一般只考虑电阻的变化,有光的时候是多少,没有光的时候又是多少。而实际上还要考虑光敏电阻的额定功耗、电流和电压。另一方面,光敏电阻阻值变化的量不能简单地转化成开关量。这是一个假设,是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可能也是学生正常的一种思考方式,是让学生寻找正确解决方法的一个过程。这种问题一假设一验证的过程,也是STEM教育需要经历的过程。

3.光敏电阻的测试。

师我们来看个曾经交流过的三极管的开关电路,如图所示,当电阻Rp变大时,6点的电压会升高,当Vb≥0.7V的时候,三极管就会处于导通状态,LED灯就会亮;当Vb≤0.3V的时候,三极管就会处于截止状态,LED灯就不亮。可变电阻发生变化时,就能实现对LED灯的控制。光敏电阻在不同的光线下,其电阻发生变化,这种电阻的变化能不能通过三极管的开关电路实现控制?

生好像可以。

师怎么理解?

生可变电阻变大,LED灯亮。光线变暗,光敏电阻变大,变大能让灯亮;反之,可变电阻变小,LED灯不亮。光线变亮,光敏电阻变小,变小能让灯不亮。两者匹配,可以用光敏电阻直接替代可变电阻实现控制。

师我们替换试试。

三极管的开关电路,是把电阻量变化转化成开关量的“开”与“关”最常见的电路。这是个技术问题,也是解决工程问题的根本。这里让学生掌握的不是单纯的如何利用光敏电阻来实现对LED灯的控制,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三极管开关电路的应用方法,从而让学生从掌握单纯的知识点转变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2】计算偏置电阻值。

条件:光线暗Vb≥0.7V,Rl已知测量值,U=3V;光线亮Vb≤0.3V,Rl已知测量值,U=3V,求:R的范围。

这是一个技术难点,对技术人员来说,偏置电阻一般都是靠经验和尝试来选择一个合适的电阻;对数学和科学学科范畴的学者来说,如果没有技术学科基础也是无从下手。经过光敏电阻的测量,我们知道光敏电阻在光线亮与暗的情况下的阻值大小,经过对三极管的开关电路的分析,也知道三极管“开”与“关”状态下的条件。把这些条件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找到电阻R的范围,再利用经验,就很容易确定偏置电阻的值。这也是典型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由于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选择元器件的方法。

【活动3】 根据原理图安装调试“光控灯”电路,有两步:(1)根据原理图安装元器件;(2)调试。

这段教学内容是纯粹的技术学科范畴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技术是学生陌生而感兴趣的问题。正确的方法、严谨的过程,合理的引导是帮助学生实现技术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适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成功,建立起学生实现技术,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是STEM教育所期望的。

4.应用光敏电阻改进电路。

师 现在我们利用光敏电阻可以控制LED灯带,要解决物理老师的问题,我们要把LED灯带换成220V的灯带该如何改进电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需要的电压变大,而且需要交流电。

师物理中,有什么元器件能利用小的电压或者电流控制大的电流或电压呢?

生继电器。

师很好,我们用继电器替代LED,再利用继电器控制灯带,这样我们就能解决物理老师的问题了,那我们来试试能不能成功。

这是帮助物理教师解决问题的终点,也是数学学科群与技术学科群的一个交叉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交叉融合,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教学拓展

为了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我又提出2个讨论题。

讨论1:光敏电阻控制LED灯的亮与灭,有光的时候三极管开关电路保持原状态,没光的时候三极管电路处在通的状态,实现对LED的控制,是一种没有光实现控制的电路。假如,我们需要有光实现控制,在开关电路的设计里有什么不同?如何实现?

讨论2:光敏电阻还可能应用到哪些场合?谈谈你们的创意?

讨论1是把问题再提升一个高度,是对物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要想让学生自己用光敏电阻解决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形成相应的技术方法。这是知识积累和技术形成的必要过程。讨论2是承上启下,让学生找到并形成新问题,为学生单独通过STEM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获取成功做铺垫。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的小产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