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33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建议

一、村镇银行概述

(一)概念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二)业务发展

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村镇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三)成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在孟加拉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799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地区481家,占比60%。其中,2010年和2011年是村镇银行设立较多的年份,分别为201家和286家。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村镇银行的大规模推建设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如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虽然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最大股东必须是符合相关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境内银行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也有相关规定如不得低于20%,由于规定的标准较高,将金融市场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挡在门外,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建设的普及面;此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盈利水平不高,优秀人才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起行对其管理干预度较强,自主性较差,逐渐沦为发起行的分支机构。

(二)社会公信力不够强

从全国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因为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不雄厚、网点分布少,导致的社会影响度较低,居民对此种类型的银行不够理解,常常被认为是“个人开的银行”,信用度可能不高,当地居民的质疑较多害怕存款不安全,导致在当地开展业务有一定难度,因此,当地居民更愿意到大中型银行办理储蓄业务,以及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弱、社会影响度不高集中体现吸收存款难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实力不强

大中型商业银行有稳定客户,主要是高端的较富裕客户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中层客户市场优势较大,低端客户往往金融需求较小。村镇银行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压力很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发业务有许多固有优势金,如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等。大银行的固定客户主要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此外,农村信用合作社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时间较长,也具有丰富的经营与农村相关的业务经验。如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市场比较活跃,争夺了部分贷款业务。

(四)政策支持不足

央行给予村镇银支农再贷款支持不够,导致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不够,例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可获得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但是村镇银行却排除在外。此外,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过紧,未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三、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改进村镇银行设立模式

村镇银行设立的标准过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考虑银行业风险较大和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的不足,村镇银行降低设立条件可能性较小。规模化、批量化的成立村镇银行将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推进村镇银行发展,现今,村镇银行共有三种发展模式:“总分行制”、“管理总部制”、“控股公司制”。这三种模式特色很明显,须因地制宜,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虽然这三种模式还没有大规模扩张,现今,这三种模式对村镇银行的设立还没有凸显很好地推动作用,因此,村镇银行设立模式仍需不断探索,不能仅限于此种三种模式,大胆尝试新模式,制定引进人才优先政策,帮助村镇银行走出发展囧境,推动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

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作用和功能,宣传村镇银行相关业务优势,提升村镇银行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二是要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在服务质量上做工作,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达到提高社会公信力的目的;三是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将银联系统、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等银行功能逐步健全;此外,地方政府应当促进信用环境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方面的建设,构造一个竞争、有序的金融机构体系,更好地做到服务“三农”。

(三)提高市场竞争力

现今,虽然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优势不大,要在农村业务开展开来,就必须面对竞争的压力。村镇银行不能以价格战略为主,争取在竞争中求得共赢。面对金额过大的贷款,可与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合作,小额贷款可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合作,这样既不损失客户,又有效地分散了风险。此外,村镇银行要积极学习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经验,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优势,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依据地区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增强村镇银行资金充足性,央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对村镇银行的信贷规模调控和利率管制应采取宽松政策,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如国际上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均实行的是商业化利率,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村镇银行在营业税和所得税降低或减免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张炎.我国村镇银行的立法缺陷以及补救研究[J].西部法学评论,2009.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风险;小额信贷;免费论文

 

2007年,县以下的存款有10.12万亿,但是贷款额度仅有5.72万亿,存贷之间相差4万多亿。从供给的度来说,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覆盖率低,有的甚至是空白。竞争也不够充分,在针对农户的贷款方面,现阶段只有农信社在做。邮储银行的农户贷款也才起步。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质量低下,服务效率低,或者服务质量与素质相对比较差;服务种类也比较少,信用环境不好,信用制度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九十多家村镇银行已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另一方面,又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更关键的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涉农贷款不良居高不下以及其发放不足量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 

 

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一些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村镇银行自身优势 

 

1、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处于银监局监管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它“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关系链条非常冗长,基层机构中还有部、处、科等部门。政府赋予各商业银行总行以法人资格,分支行则在总行法人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央政府、总行法人分支行之间形成了层层的关系,层次过多,造成了贷款审批方面形成“时滞”,容易错过最佳的发放时间从而影响资金的盈利能力。 

2、发起条件宽松。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而最低要求的“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相对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给了很多有识有志人士以“银行家”的鼓舞,从而也使得村镇银行更加贴近“草根”。 

3、根基明晰,无不良背景 

农商行是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顽疾。而村镇银行一般由优质的商业银行发起,产权明晰,无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运作非常灵活轻巧,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能够轻装前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及对策 湖南郴州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较好的改善了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2年末,全市已开业村镇银行4家,另外有1家正筹划开业,目前已开设营业网点6个,员工148人。为进一步掌握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更好的推动县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郴州辖内的村镇银行开展了全面调查。

一、基本情况

自2009年10月郴州市首家村镇银行—资兴浦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短短3年时间村镇银行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全市4家村镇银行股本总额300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234136万元,贷款余额131913万元,盈利3971万元,3年间村镇银行机构数、存款、贷款分别增长了3倍、7.85倍、57.86倍,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问题分析

(一)公众认识度不高,吸储难度大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营业网点偏少,农村居民普遍对其感到很陌生,所以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笔者通过对11个县市区1000户农户问卷调查,其中47.96%的人表示不了解村镇银行,48.69%的人表示不会去村镇银行存款,而偶尔会到村镇银行存款的比例仅34.79%。由于公信力偏低,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储困难,个人存款占比小。2012年末,村镇银行个人存款余额46797万元,占村镇银行各项存款的比重仅为19.99%,与郴州辖内金融机构城乡个人存款占比67.88%形成鲜明对比。村镇银行个人储蓄存款缓慢增长,且过于依赖对公存款,表明村镇银行自身的吸储能力较差,存款结构不稳定,资金来源不足将限制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市场定位不清晰,服务宗旨出现偏差

村镇银行定位虽是以“服务地方、服务三农”为主,但其制度的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所以近3年来的发展也主要以商业性贷款为主,“三农”贷款所占比重并不高。2012年末,4家村镇银行“三农”贷款余额52329万元,仅占各项贷款总数的39.67%。村镇银行无法完全履行其“三农”责任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的高风险、低收益特性,加之农业政策性保险不到位,农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品,以及农民贷款小额、分散、还款能力差等。村镇银行为求生存只能抢抓盈利性较好的城市中小企业客户,出现背离“三农”的局面,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三)补偿机制欠缺,风险可控性较弱

一方面,银行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信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中小企业、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由于当前针对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还不健全,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普遍较差,信贷资金风险隐患较大,随着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资金风险管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内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村镇银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是相对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来看,缺少上级行、社的有力监督,对经营管理的日常监督不到位,而只依靠人民银行、监管部门的非现场风险监测,难以有效防范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而目前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如果村镇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仍不能完全承担民事责任时,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建议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告等平台,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如在电视台开辟专栏,邀请有关部门、当地知名人士多角度对村镇银行进行客观评价;制作专题电视片,全面介绍自身各项业务,报导村镇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典型,营造全方位宣传攻势,提高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

(二)落实扶持激励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扶持和鼓励村镇银行增加网点,拓展服务区域,对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工具在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作用。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则应发挥监管部门职责,正确引导村镇银行信贷投向,引导其向乡村区域纵伸发展。

(三)加强公司治理水平,尽快建立存款保险体系

一是逐步减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注资比例,增加其他类型资金的比例,如增加本地企业股东、个人股东的比重,完善资本金结构,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的“村镇”性质。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符合村镇银行发展实际的信贷管理、财务管理、支付计算、内部审计等制度以及主要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等。三是将村镇银行纳入存款保险体系,为稳健和可持续经营做好铺垫。村镇银行是全新的银行,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制度,合理分担村镇银行的风险,使村镇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这把“保护伞”下,提高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大威,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09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4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支付工具 账户管理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末,海南省共有8家村镇银行,8家村镇银行资产总额共计16.15亿元,负债总额为14.97亿元,其中3家盈利,5家村镇银行处于亏损状态。通过调研发现,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缓慢,支付结算领域发展严重滞后。

(一)账户开设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8家村镇银行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为352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为3035户。其中已开设单位结算账户主要是以一般账户为主,临时账户数量最少。从开户银行来看,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开设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最多,共272户,海南保亭融兴村镇银行开设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最多,共1218户。成立于2011年12月16日的定安合丰村镇银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皆为0。

表1 村镇银行账户开设情况统计表

注:以上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季度末。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情况

1.村镇银行票据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村镇银行开设了现金支票业务,但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票据业务仍未开展。

2.省内8家村镇银行尚未发行银行卡,受此影响,新型支付业务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只有3家村镇银行能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共计165个客户开通网银业务),而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广受客户欢迎咨询的新型业务也受条件限制尚未开展。

(三)系统接入情况

全省村镇银行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共有4家,接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有2家,仍有4家村镇银行还没有接入央行任何支付清算系统,目前处于协商接入阶段。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还未有村镇银行接入。

表2 村镇银行系统接入情况表

注:“是”表示加入,“否”表示未加入。

(四)支付机具安装情况

1.ATM机安装情况。全省只有3家村镇银行安装了ATM机。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安装2台、琼海国民村镇银行安装2台、文昌国民村镇银行安装1台。

2.POS机安装情况。安装了POS机村镇银行有2家,占全省村镇银行数量25%。其中琼海国民村镇银行安装了7台,文昌国民村镇银行安装了2台。

3.其他支付机具安装情况。由于业务处于起步阶段,且尚未发行银行卡,因此村镇银行缺乏动力去安装其他支付机具。

表3 POS机等支付机具安装情况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认可程度低

文昌国民村镇银行是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时间是2010年4月,其他村镇银行成立时间则更晚,品牌知名度低,民众对这一新型金融机构不了解,认可程度低,他们更愿意到熟悉的商业银行去开户办理业务,民众对小银行缺乏安全感,严重限制村镇银行账户开设数量的增长,继而影响到其他支付业务的开展。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受限

1.一方面由于品牌知名度弱,民众认可度低,业务无法顺利开展,票据使用量小;另一方面受海南地区票据认可度较低的支付习惯影响,票据业务发展缓慢。

2.《银行卡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开办银行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开业3年以上,具有办理零售业务的良好业务基础。尽管为了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人民银行在政策上适当放松对村镇银行开办银行卡的要求,海口苏南村镇银行发卡所需的科技硬件也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认可,但由于成立时间都比较短,发行银行卡准备时间较长,所以目前还没有村镇银行发行银行卡,造成村镇银行安装的ATM机等机具闲置,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广受客户欢迎的新型业务无法开展。

(三)支付清算渠道不通畅

1.网点单一。目前,辖内各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网点,客户只能在该网点办理业务,离开当地就无法办理业务,给客户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很多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极为困难,相较其他网点发达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弱势明显。

2.清算渠道不畅通。8家村镇银行中,净资产排在首位的海口苏南村镇银行为4700多万,排在末位的定安合丰村镇银行仅为914万,低于注册资本,且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紧张,不足以支持其直接参与耗费较高的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因此村镇银行只能由发起行申请以间接方式加入央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但由于村镇银行发起行都是外地商业银行,只能由发起行向其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提出申请,由此出现本地业务、异地审批的情况,增加了审批时间,降低了审批效率,因此目前仍有4家村镇银行未加入央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

(四)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从统计数据看,8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2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56名,大专文化的员工比例为37.9%,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比13.7%。大部分员工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或新招收的非银行行业从业人员,他们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及行业经验,只是简单接受培训就匆匆上岗,对新型的支付结算工具理解不足,无法快速打开市场。

村镇银行金融人才紧缺主要由于:一方面村镇银行大多坐落于乡镇,而优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他们不愿意放弃城市便利条件到乡镇去工作。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提供的待遇福利不具备吸引力,金融精英不愿屈就。

三、相关建议

(一)增强品牌宣传

1.媒体宣传。一方面村镇银行可联合当地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村镇银行的广告宣传片,增强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印象。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在地方主流平面媒体开设村镇银行知识小专栏,让更多群众了解村镇银行。

2.上门宣传。村镇银行应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向群众发放宣传海报、折页,并设立咨询台,为群众讲解村镇银行相关知识。

3.载体宣传。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依托当地文体活动和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等平台,积极投身社区活动,宣传自身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的各类金融交流会,提高品牌影响力。

(二)加大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时间短、资金实力弱、盈利能力差。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扶持,让村镇银行代办发工资、收取水电费等业务,帮助其增加营业外收入,让它们享受适度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分支机构可建立村镇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村镇银行工作座谈会,通过联席会议形成各成员单位工作联动、学习交流、信息共享、激励约束等机制,共同帮助村镇银行发展壮大,实现服务农村金融的作用。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1.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灵活、创新的金融产品。

2.村镇银行应深入农村调研,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带设备,逐村逐户地摆放客户,对于符合条件的客户,可简化手续,当场办理开户等业务。

3.一方面村镇银行在信贷决策时应针对客户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在可控条件下,应提高审批效率,充分体现“效率为先”的服务态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农业自身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建立弹性还款制度。可以一次还本付息或提前还息、部分还本或分期还本付息。

(四)加强支付清算渠道建设

1.人民银行应尽快理顺业务监管权与系统接入审批权不在一地的矛盾,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让村镇银行早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等央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实现资金汇兑实时到账。

2.人民银行可借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模式在全国村镇银行间建设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为在各地村镇银行开户的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提供便利条件。

(五)组织培训交流活动

1.积极向发起行争取人才、管理培训、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2.与当地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合作,邀请资深业务人员传授经验,通过互帮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3.定期举办座谈会,加强员工之间沟通交流,并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积极性。

注释

{1}本文所有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季度末。

{2}表格中村镇银行按成立时间长短依次排列。

参考文献

[1]高传华.村镇银行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国情国力,2012(5).

[2]陈英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2(10).

[3]郭丽丽.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承德三家村镇银行为例[J].中国金融,2012(3).

[4]王灿.基于swot模型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J].金融经济,2012(8).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5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村镇银行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2]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2011(1).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6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河南省 发展 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情况

河南省在 2008 年 6 月16日成立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2012年5月26日,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受此利好影响,河南组建村镇银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2013年5月末,河南省开业村镇银行56家,筹建3家,另有4家已获得银监会正式备案。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新设支行39个,新覆盖28个县(市),18个省辖市实现“全覆盖”,其中5个省辖市实现了县域“全覆盖”。河南省村镇银行正在规范管理中加快发展。2012年,全省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102%,盈利增长175%;69个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4%。按照河南省银监局对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要达到100 家左右,争取实现县域“全覆盖”。

二、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配套改革滞后

(1)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够。一是在税收政策方面,营业税优惠幅度不大,目前村镇银行执行3% 的营业税率,且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才适用减免税政策。在所得税方面,村镇银行没有优惠,但农村信用社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二是补贴方面,对村镇银行定向费用补贴的政策时间短,仅限于2009―2011 年,并且要求也高,必须达到存贷比大于50%,实现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按照这一规定,实际上村镇银行开办的前两年是享受不到的。财政对农业银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对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则没有相关规定。

(2)配套改革滞后。一是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居民还是愿意把钱存入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且农业又具有弱质性,导致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三是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多。

2、吸收存款难,且融资渠道较窄

(1)吸收存款难。一是社会信誉认知度低。河南村镇银行成立只有五年多的时间,是个新生事物,且资产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家经营网点,品牌影响力极其有限,导致农民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二是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是设立在县城,资金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而它们的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结算功能不健全。目前河南村镇银行基本上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不能异地存取款,不具备开具票据的条件等等,使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存取款非常不方便,也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难。

(2)融资渠道较窄。一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限制了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民营资本的资金投入份额,使得村镇银行无法融通更多优质资金。二是村镇银行发行债券资格受限,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即不能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另外,村镇银行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进行交易。

3、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

(1)风险较大且控制能力差。一是信贷风险较为突出。第一,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借款人无法获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就面临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的风险。第二,河南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普遍存在“无抵押”贷款现象。第三,大多村镇银行没有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缺乏对客户的信用评价制度,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二是风险控制能力差。第一,与其他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要求低,通过对河南省内的村镇银行进行调查发现,其资本金数额较小,抗风险能力差。第二,河南村镇银行组织机构不完善。虽然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但部分村镇银行的董事长、行长及监事长由主发起行高管兼任。另外,多数村镇银行没有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也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稽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2)监管力量薄弱。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一方面,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较高,所以河南村镇银行机构数量增加较快。然而县域监管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因为由于监管办的整合,有的部分县城没有监管部门,而有监管部门的县城,由于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等问题,对村镇银行的监管也难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质量。

4、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发展受限

一是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存在缺乏个性化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般的做法是很多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将信贷技术“移植”到村镇银行,缺乏成熟和符合自身实际的范例作参考;或者与当地信用社开展的业务基本重合,具有趋同性。相比村镇银行,信用社经营规模大,资本实力雄厚,网点众多,这大大降低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竞争力。二是受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单户贷款占比等多项指标限制,业务难以有效拓展。另外,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分散、小额、频率高”的特点,所以,村镇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经营成本较高,可持续经营难。

三、完善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给予村镇银行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于初创期的村镇银行,五年内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营业满五年以后,可以执行较低营业税率和所得税税率。二是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对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给予定向补贴和增量奖励,提供再贷款的政策支持等。

(2)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一是应尽早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避免个别村镇银行破产倒闭引起存款人挤兑;还有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增加吸收存款的能力。二是扩大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状况、资金供求状况、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情况等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合理定价,实现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减少灾害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影响,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四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2、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村镇银行要积极拓宽存款资金来源渠道,这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的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使其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提高社会信誉度。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借助官方信誉,消除公众对村镇银行的疑虑。同时村镇银行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与质量,在业务量较大的地方增加营业网点,为广大农民、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吸引他们闲置资金的存入。二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来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鼓励村镇银行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拆借资金,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甚至上市等形式进行融资。

3、尽快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

村镇银行只有根据广大客户的需要,能为客户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才能争取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增加存款资金的来源。因此,要尽快协调解决好河南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难题,完善结算网络系统,指导其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清算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加入银联系统等,畅通支付结算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支付结算系统的畅通也可以使村镇银行能够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同业拆借,增加村镇银行的主动型负债,拓宽融资渠道。

4、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防范信用风险。村镇银行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适应农村金融环境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另外,尽快让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这样就能够查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企业与个人的信用状况,而且要逐步将村镇银行的农村企业、农户信用信息导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如建立多部门组成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实行多部门审批制,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设立审计部门,配备专门的审计稽查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项检查,防范操作风险与财务风险等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村镇银行的监管。监管村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款比率等指标状况,村镇银行要控制好规模扩张的步伐,确保稳健经营;监管村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是否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信贷资金是否用于支持三农和小企业发展等。银行监管部门既要监管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运作情况,又要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还要与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做好协调工作,防止互相推托,出现监管上的“真空”。

5、明确市场定位,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

一是村镇银行要明确市场定位,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认真做好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村镇银行是县域一级法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推出了“家庭宾馆贷款”、“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又针对农民进城经商需要短期流动性资金的需求,开发了“农经商”个人贷款业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县域居民、农民从事涉农经营的临时性、周转性流动资金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银银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河南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与洛阳银行建立了资金拆借平台,把闲置资金协议上存,既提高了资金的收益,减少资源浪费,又增强了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又与洛阳银行的科技部合作,实现了总分行系统的上线,解决了民丰不能发行借记卡从而严重影响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

(注:基金项目:2013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No:132400410284)的阶段性成果;2013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河南省农业保险制度研究》(No:13B79088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彦彬:河南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方向策论[J].征信,2013(3).

[2] 曲小刚、罗剑朝: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 袁梁:我国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及突围路径[J].农业经济,2012(10).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7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资产负债;小微金融

一、引言

二、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

(一)贷款规模增长拉动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二)存款规模增长拉动了负债规模快速增长

(三)所有者权益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高

分析表明:从规模上看,近几年陕西省村镇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所有者权益实现了快速增长,总体上资产增速快于负债增速。资金配置上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增速快于吸收存款的增速,存贷比逐渐升高,存贷结构总体稳定;从资金结构管理上看,资产负债结构需要优化。

需要关注的是,无论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内部自身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竞争优势等外部发展环境方面,陕西省村镇银行都有着制约其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第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陕西省村镇银行主要成立于2010年以后,设立时间短,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受成本费用制约,服务网点少。同时,缺乏品牌号召力,存款增长缓慢。二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第二,交易成本高、流动性不足。村镇银行业务范围相对单一,缺乏规模效应,工作成本高,盈利空间小;存贷比偏高,流动性不足会抑制贷款业务的开展。第三,财务状况不尽人意。村镇银行成本收入比远远高于农合行、农信社水平。第四,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村镇银行竞争优势不强。村镇银行税率高于农商行、农合行以及农信社的营业税,又缺少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导致在与农信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进一步劣势的地位。

三、政策建议

为解决陕西省村镇银行现存发展问题,改善村镇银行金融环境,提升小微金融经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认为,应在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内部机制建设等夯实内部管理的基础上,从内部创新发展和改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进行突破发展。 (一)自身创新发展

一是拓展资金来源。从支农信贷为突破口,村镇银行依据再贷款相关规定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壮大资金实力;利用村镇银行经营灵活及融入农村的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拨的政策性补贴、涉农资金等由村镇银行来办理业务,优化负债结构。

二是创新信贷模式。利用经营灵活和政策宽松的优势,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错位竞争。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对村镇银行在税率征收上给予一定幅度优惠,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3-5年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或延长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

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支农补贴等,可以通过村镇银行来发放,给予村镇银行必须的政策性支持。

村镇银行发展建议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股本设置 信用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10月,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 、“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其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纷纷建立起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这表明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应当明确。作为银行业的新生力量,特别是诞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型地方性银行,村镇银行在发展时处于明显的经营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税收、准备金、再贷款等各方面的支持或优惠措施。具体而言,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二,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第三,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第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并考虑建立村镇银行的联合银行;最后,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首先,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第二,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同时,可以在试点村镇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在农民诚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环境。第三,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第四,要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第二,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村镇银行,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使存款人方便查阅,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五)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可以考虑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比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以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等。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第三,可以不断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第四,村镇银行应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六)加强金融手段创新

从长远来看,发展村镇银行仍然需要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可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通过对大中型项目的联合贷款,或者为县域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需求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扩大金融供给规模;其次,可以参与县市、乡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对象;第三,应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帮助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其资金需求,如经济林木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保单受益权抵押等,并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三农”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保险、、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填补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空白,同时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