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7 17:50:38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校;新时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10-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作为典型工科专业,其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十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业水利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国家分别在2011、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业水利建设是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要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在该校有良好的办学模式。笔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相关问题在三峡大学范围内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解读分析当今宏观形势政策,以期明确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为高校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当今形势政策解读及行业分析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水利建设的步伐,填补建设中存在的空白。所以,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已有了顶层设计。从这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可知,重点改革水利的发展不平衡是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的重要条件,之所以把发展农业水利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大势所趋。依托高端节水技术诸如喷灌、微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及行走式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研究和退广,我国的农业建设水平将会得到很大提高。所以,农业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见,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二、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关于学习专业的兴趣,专业本身的认识,对前景就业的规划及专业教师对该课程教学的建议。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图1调查显示53%的人高考报考该专业是没有目的性的,真正自身意向该专业不到40%。专业兴趣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55%学生有兴趣。该比例基本符合高考报考该专业志愿填报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前者比例一定程度上升,而后者比例却下降。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对2011中央一号文件有所了解,而其中76%的学生表示该文件对于直接影响到他们选择该专业。这也表明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比较在意选择专业的社会关注度。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是学好该专业的源动力,反之兴趣不足,会对以后的学习目标产生怀疑,学习效率低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占学习成功影响因素的25%,占学习失败影响因素的35%。因此,应加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力度。同时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实际工程例证,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相比对,既加强学生的专业认识,也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图2调查显示90%的人听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82.5%的人认为农业水利工程对民生发展有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基本50%以上的非农业水利工程学生对于农业水利专业是看好的,表明对三峡大学新开设的这个专业有一定程度的期望。

由图3中可知,77.8%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安排还有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及实用性上还不到位。9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的实用性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水电工程在就业差异问卷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可借鉴水工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情况来完善农水专业的学科建设。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总的来讲,现阶段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均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被看好的。然而,毕竟是新开设专业,需要配套解决的问题不少。例如目前没有毕业生,无法实际验证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农水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下降,也要引起重视。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在三峡大学范围内就不同对象设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论如下:①随着2011、2013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逐步执行落实,新的农场制农业生产模式具备了顶层设计,传统节水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发展和推广已扫清障碍,农业水利工程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②在三峡大学范围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及水利工程专业教师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水利工程前景是看好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新开设专业,目前没有毕业生验证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程度。吸收借鉴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他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经验是正常手段,但从长远来看,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0-12-3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Z].2012-12-31.

[3]亨利・克莱・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技立项(NO.38).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水利,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众所周知,水对于生态和环境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是有风景区,便一般都会有水的存在,而且只要有水的存在便增大了形成风景区的可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有水的风景区就一定是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区可以定义为能体现水利工程和设施特色的风景区。此处涉及到的特色是指对于水利工程的趋利避害和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只有当主观能动性和水利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且融于本地的地理地质和人文经济等因素,才促成了水利风景区的出现。所以,水利风景区是指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和安装水利设备时,把现有或者是新建设的工程连同其水体,基于和谐、美观且使用的原则,对生态和环境、社会发展与经济、人文和历史等多种需求进行分析,并给予景观化处理,最终得到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风景资源。这样一来,在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生产功能的基础上,也使得水利工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发挥其综合,如:娱乐、观赏、文化教育和科学实践等。总而言之,水利风景区要综合考虑四大因素,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生态、人文与历史,发挥兴利除害这四大功能,坚持和谐、美观、实用这三大原则,为改善生态与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方便居民更好地娱乐,整体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水利风景区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对水利工程和与之相连的水体的风景给予风景化处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利风景区不失为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水利工程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2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必然性

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这是一种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改造自然的良好体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也不断向前推进,水利工程的意义便不仅仅在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而是肩负上了更多的时代赋予的使命。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从我国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角度出发,从建设水库到加固河道等美化工程,水利工程在发挥其原始功能的基础上,融合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效益,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所以,水利工程的实施者要建设景观水利工程,树立新的生态水利新形象,展现现代水利新面貌。水利风景区就是基于以上思想发展起来的,总体符合了新形象、新面貌的载体要求。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水利工程只有与环境协同发展才能永葆兴旺。这对建设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设计和建设要求,使他们不得不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已建工程,应该着手于工程的维护与管理,重视工程的软环境,打造简洁干净的环境;而对于新建工程,则要明确环境在工程中的的重要地位,使之更好地与水利工程建设相协调。以临沂的汾河为例,以前的治理仅为简单修整,经过了科学规划以后,花园式观光平台和雕塑骤然崛起。各方面的综合美学处理最终使得汾河蜕变为一条鲁南风格的“多瑙河”。 水利风景区以及生态景观水利建设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都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下水利建设的风采英姿。

3建设水利生态区域的关键性要求

3.1风景区和水利工程主体功能的关系

根据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水利风景区的设置和管理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指导方向。假如对一个没有水体环境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建设,则不能有效的进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能增加水利风景区的观赏力度。针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讲,需要采用优化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手段,补充水利风景区的设备需求,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优化和补充手段通常包含有:周边环境的美化、绿化带的设计、风景区的处理等内容。根据不同的水利工程保护措施、水土保持手段、水体环境建设等对水利工程进行有利促进和改善,能够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完善化管理和设计。同样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进行风景化的处理和设计,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与水利工程的主体功能有效结合。

迄今为止,我国有许多地方的水利管理部门的主体功能逐渐弱化和丧失,慢慢的失去了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的能力。对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讲,在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的限制是首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但是,在现今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者不但要考虑在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条件下,进行资金的控制,还需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风景化设计等的管理。不仅需要将水利工程的主体功能进行全方面的发挥,更需要将周边的环境和生态进行保护和维护等。

我国为了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更加完善,在2004年确立了一项“水利旅游项目审批”项目,作为政府审批管理水利建设过程的主要依据。该项目主要明确县级以上的水利行政管理部门是管理水利建设的主要实施部门,并且根据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发挥水利部门的经营决定权。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在确保了水利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同时建立水利工程,有效发挥水利工程的自主功能。

3.2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的主要联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更加推进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我国的水利风景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更有内涵、更有设计天赋、更有管理规模的建设。另外,从不同角度来讲,假设没有风景区的建设,没有河道的美化设计,没有绿化带的建设和种植,则不会使得城市的精神面貌进行大量改观,也不会导致土地价格的飙升。这一观点就证明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确实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一个城市来讲,好的水利风景建设是提高城市档次的关键步骤,水利风景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周边的土地价值,还能够带动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政府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采取支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较好的建议和相应的资金支持。

3.3水利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政府领导地位的相关之处

人类和社会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的最主要受益者。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全民进行参与,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水利部门进行相关政策的倡导,并且协调和管理其他部门。随着新农村社会主义的建设,水利工程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基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时展的趋势,是顺应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因此,需要不断的改善水利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水利部门的管理能力,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全新打造和设计。

3.4河道治理规划、水利工程建设与个体水利工程之间的点、线、面的联系

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来讲,完善水利建筑中的个体建筑的美化工作,是提高整体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志。将个体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整体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不同的美化程度下,体现不同的建设效果。针对特定的个体建筑,从美学的角度将建筑的点、线、面进行结合,进行考虑和设计,争取将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具有高品位的建筑。

4水利建设过程中风景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从古至今,水体资源就是改变社会经济和经济战略的重要资源,同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种重要的公益事业,不仅体现了人类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展现了人类改变自然适应自然的一种执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建设从沟槽的挖掘,到河道的美化,最后再到运河的开辟等过程,都在不断的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现状。这一改变塑造了较为美观的水利风景区,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舒适生态环境,展现了现阶段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精神面貌和形象。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农业经济、改善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历史上较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都在一定基础上推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基于这一观点,我国越来越多的水利风景区别建设起来。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还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时代追求,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桂真,徐强以,王明安,李先亮,孙英伟.沂沭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治淮.2010年第08期.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3篇

关键词:景区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风景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42-01

壶口景区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是黄河第一大瀑布。壶口瀑布以其气吞山河之势被誉为“民族魂”,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是黄河壶口瀑布成为“天下奇观”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以创建4A景区为契机,按照“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坚持景点开发、宣传推介、文化发掘,旅游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虽然壶口旅游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设施、景点布局、旅游环境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服务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急需着力解决。壶口旅游开发只有正确定位,发挥优势,围绕地域文化,突出黄河历史,展示黄土风情,体现人文精神,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一、景区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周边经济的繁荣,景区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景区上游很多工业园区的投资与建设使得景区的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目前看来造成污染的主要来自于旅游、餐饮、工业等方面。

景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几个方面。景区内由于旅游管理水平有限再加上近年来游人数量增多,水面的漂浮污染物增加,这些垃圾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上游工业园区主要是以硅铁冶炼为主,冶炼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与粉尘,再加上绿化不够,这些大气污染一时难以解决;再加上近年来景区附近的居住区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这些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

二、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利部综合事业局。2004年5月颁布实施《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年8月施行行业标准《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5年4月印发实施《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2006年3月实施《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截至2005年10月,5批192个景区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伴随“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地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加强,陆续建立了水利风景区建设规章,基本形成了管理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从实践成效上来看,不仅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独特的保护水源、修复生态、维护工程安全运行的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理念,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

三、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部分景区管理部门和单位,对于水利风景区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形势认识不够,对于水利风景资源的珍贵价值认识不高,理论研究不足,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措施乏力。

规划工作薄弱。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涉及水工程安全和水源、水环境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问题,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需要以规划来保障。但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编制本地区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相当一部分景区的规划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资金投入不足。水利风景区的基本作用在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工程安全的维护,对此公益性的工作,各级政府还都囿于财力所限,缺乏应有的经费支持。各景区单位的投融资渠道不通畅,还没有把有关政策用足、用活,落到实处。

经营管理粗放。多数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水资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机制不活,缺乏人才,经营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四、科学发展观理解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是近年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闯出的一条新路子,也是发挥水利资源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水利风景资源的价值。同样,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提高建设与管理水平,发展水利旅游,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为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支持。另外,通过开展水利旅游,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可以成为向社会宣传“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理念的理想平台。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综合了水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水体、水利设施、文化等自然与人文要素,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对“人水和谐”有着深入的了解。

五、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风景区需要水,更需要优美的环境。要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将水利风景区建设好,经营好。因此,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在未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1.通过先进的理念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在景区生态环境生态保护中,需要将水生态环境保护性建设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提升大坝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具体的实践规划中,要坚持严格规划、严格构筑、严格建设,注重在维护中体现文化的内涵拓展,使工程展现出生态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

2.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政府有义务进行政策导向与规划,在包括在景区内区进行生态建设与修复总体规划(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等)、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协调服务、意识宣传,此外,政府在检查监督方面也应起主导作用。

3.综合多项技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

对于风景区来说,可以采用截污减排、还原清淤、绿化坝区、营造水边空间、增加水生植被等多种手段,坚持自出创新与科学治水,实现以人为本,坚持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利风景区;布依族文化;

Abstract: as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ngmo coun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new landscape landscap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for the loc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o create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wangmo county under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built BuYiZu local folk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wangmo county scenic area based on the feasibility, and put forward the declare provincial scenic spot of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 idea, and hope that through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scenic spot to promot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it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wangmo count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 BuYiZu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目前我国多数乡村旅游开发实践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加上缺乏对文化经济内涵的深入理解,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常常处于矛盾体中,二者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一套现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供借鉴,这就需要努力去探索、实践和创新,水利风景区资源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

近期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思路,这些发展思路对于水利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这些新的思路主要是: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五个统筹等等[2]。这些新的发展观既对水利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为水利旅游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1)发挥水利工程教育的功能,为节水教育、科学观点的培养服务;2)很多水利工程都在欠发达地区,水利风景区的开放建设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一直,为当地脱贫提供可能性;3)水利旅游资源开发中,需倚重的文化既包括水利工程自身的文化,也包括与水利共生的水文化,同时还有资源所属的地域文化,三者共同构成水利旅游资源文化体系[3、4]。

随着国发2号文件的下达,望谟县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正在实施项目前期规划工作,水利风景区建设也应该提上日程,因此,对于望谟县的水利风景区发展,应该选择水利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建设较完善、当地民族文化底蕴、交通便利及旅游基础发达的乡镇地区,作为望谟县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试点工程,以水利风景区建设推动水利旅游发展,将其培植成为水利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望谟县重点水利工程介绍

桑郎水库:采用混合式开发,集发电、灌溉、防洪、供水为一体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址址位于桑郎镇所在地上游4km处的“V”型峡谷中,控制集雨面积650km2,多年平均流量10.7m3/s。碾压砼双曲拱坝,正常蓄水位505m,相应库容1460万m3,调节库容633万m3,坝高90m。

蔗香港工程:蔗香港位于龙滩库区,南、北盘江、红水河(简称“两河一江”)的焦点,常年水位在330m以上,有效避开因枯水期导致运输断航的现象,是最适宜的天然港口。2010年国家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编制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包括望谟蔗香等8个码头/15个500吨级泊位建设的规划,使这里成为珠江“黄金水道”主航道的起点,也给蔗香乡水利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

纳坝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钢筋砼面板堆石坝挡水工程、岸边溢洪道工程、泄洪兼放空洞、引水管线工程等建筑物组成。水库综合性强,具有城镇供水、灌溉、生态保护等作用,总库容1024万m3,属中型水库。

油啥水库:位于县城东部的乐旺镇油啥村境内,距离县城50公里,大坝坝型为钢筋砼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07.64米,水库总库容为3070万立方米,属于中型水库。

3. 望谟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桑郎镇,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蛮王城遗址、孔明山、笔架山、棋盘山、金钟仆地、天马山、河中石柱、双鼻洞、七星桥、南关锁亭等构成了桑郎的“十景”。这些名胜古迹都有着他们美丽的传说,百花河风景区、双鼻洞风景点和桑郎河峡谷正待开发。

蔗香乡,蔗香乡位于望谟县南缘,两省(贵州、广西)三县(望谟县、册亨县、乐业)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是“两河一江”交汇处。同时也是珠江“黄金水道”主航道的起点,距珠江出海口仅1250公里。全乡是承望谟启乐业的中轴点,是衔接红水河两岸周边的桥头堡,全乡依托蔗香码头为基点,串连了广西乐业、册亨、望谟、蔗香生态旅游、垂钓、水上观光旅游,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以及王海平故居红色旅游时蔗香乡旅游开发的中心和望谟县旅游开发的龙头。

4. 望谟县水利旅游资源分析

水利旅游开发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不能简单困于水利本身的束缚。如同所有的旅游开发一样,“功夫在诗外”。如果没有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景区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充分发挥人水和谐建设,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才能真正使水利风景区发展。

4.1挖掘与水利相关的文化内涵

水利旅游开发必须深挖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只有在文化上做文章,才能使旅游开发跳出简单重复的同质化竞争;也只有深挖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开放寓教育意义和体验于一体;也只有深挖文化内涵,才能深化对水利工程的利用,让旅游者不是简单地接触水,甚至可以做到不直接接触水的水利旅游。

桑郎水库工程与桑郎镇旅游景区有机整合,与当地布依族文化有机结合。解放前,以耕种水稻为主的布依族人民,就其所分布的区域和住居的村寨,大多喜在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其中有一部分也正因为祖辈以来都居住和生活在水边,故也被称“水族”或“水户”。以布依族与水和谐共存为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河流治理,建设布依水寨风景区,开发富有布依族文化的水上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等,并结合当地地势条件,开发漂流、游船等水上运动,整合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实现水利风景区的规模效益。

4.2与市场需求对接

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正在从简单的观光型旅游的旅游需求向体验型的旅游需求转变,向度假型的旅游需求转变。这就对我们的旅游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必须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不能简单按照风景区的方式开发水利旅游资源。

蔗香乡水利风景区建设,既有壮阔的库区景观,又有深厚的布依族文化支撑,自身具有良好的旅游基础,同时,地处龙滩水库库区,航运发达交通便利,蔗香港及其配套的陆路交通网建设,将极大的改善望谟相对闭塞的状况。因此结合当地丰富的水利资源、生态资源,打造富有布依族文化特色的水上度假区,建设蔗香乡龙滩湖面度假旅游和昂武湖心岛旅游项目,为真正做好库区水利移民帮扶安置工作创造条件,为构建和谐库区做出贡献。

4.3先进的水利科技文化

结合在建及拟建的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打造望谟县的水利旅游风景区群,并与各县水利工程串联,打造黔西南州的水利风景区百湖工程,先进的技术是优秀水利工程共有的特性,也是水利旅游资源的关键看点所在,将水利科学知识、水的科学知识、水利工程的科学知识与水利风景区相互结合,以百湖工程千姿百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为展台,发展水利教育,体现“人水和谐”的水利发展理念。

4.4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

综上所述,望谟县属旅游后发地区,在省内旅游界中的知名度和游客认知度较低,因此,库区旅游开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知名度和认知度。比照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 SL300- 2004) 》,望谟县水利风景区具有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将成为望谟县水利旅游知名度和认知度最重要的途径。

5. 结论

望谟县水利工程具有申报水利风景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国发2号文件的下达,望谟县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正在实施项目前期规划,水利风景区建设也应该提上日程,争取与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真正做到水利功能与旅游功能,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做到在水利开发中保护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开发好水利资源;规划好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利风景区建设设施的相互配套;促进水利与生态的和谐共荣,促进水利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300-2004)[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 004

[2]丁惠英.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07(8):59~62.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用水理念;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水景观的重要性和水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提示人们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水的节约、保护、涵养和再生。对景观中的水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以符合可持续水景观的要求,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1-2]。

1可持续水景观用水理念

1.1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优美宜人的水景观的营造应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人造水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应可以长期满足水景观的需水要求。水景观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在缺水地区,可持续水景观设计的首要追求是尽可能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减少外水补充。人造池塘、湖泊应首先应收集和利用周边的雨水、洪水资源以维持水面,其次是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水源,在前两者均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从外部补充少量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当地降水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续水景观设计还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养及水质的净化[3-4]。例如应充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景观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水体岸坡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的设计、水生植物的布设应该有利于污水净化等。

1.2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

城市水景观的另一个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水景观不仅要赏心悦目,还应该提高与人的亲近度,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城市水利工程的景观化设计和改造。城市水利工程是城市水景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很多城市水利工程例如闸坝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渠化工程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水利功能,而忽略了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城市水利工程必须符合生态化、景观化的要求,新的工程应当按新的要求进行设计,已有的工程也应按新的要求逐步改造。

要尊重水的自然规律,使城市水景观的建设规模和用水与当地的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域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坚持治河与治污同步;河道治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坚持生态自然、人水合一的建设方式,把水质还清作为河道治理的第一目标。

2水景观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水景观的优化设计,既需要观念的更新,也需要经济杠杆的推动。应充分利用水权和水价调节等经济手段推动水景观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2.1运用水权管理水景观

运用水权的管理,其中取水权指用水户自己从天然水体取水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目前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证对应;用水权指用水户从集中供水者(包括原水提供者、自来水厂、中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获得供水并用于水景观的权利,可与用水管理中的用水指标对应。不同水景观的取水用水权需要分类考虑,对于原本存在于城市中的天然水景观,如天然河流和湖泊,其用水属于天然生态用水,其最低需水量应优先于其他用水予以满足,并无需支付水权费用。对于人工建造或改造但历史久远、有特殊意义的水景观,其用水也应保证,但从外部取水应获得取水用水权。对于新建的水景观项目,在建设前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并获得所需补水的取水用水权,并且必须为获得取水权付费。随着水权制度的改革,将来取水权有可能从政府获得,也可能通过水市场来获得。取水用水权的管理还可以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即对各种类型的水景观制定用水定额,对超过定额的用水不予审批。在特别缺水的地区或季节,可以强制性地禁止某些类别的水景观用水。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水库型 水利风景区 规划要点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水利兼具众多领域的先进科技,涵盖了防水、生态、旅游等多个功能,水利风景区的概念应运而生[1]。

1 水利风景区的含义和意义

水利风景区,依托水体、水域、水利设施,选取质量高,位置好的风景资源,经过建筑单位的重点开发,形成一个集观光、旅游、娱乐、科研为一体的活动区域。水利风景区是组成国家经济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开展环境建设工程的主要途径,对于开发利用水源,释放景区自然魅力,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有着全面拉动作用,也是保持生态多样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现代水利事业的必然要求。

2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2.1 水库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众多江河贯穿其中,大小河流星罗密布,加上大量可利用的湖泊、冰川,水资源比较丰富充裕。古代人们就重视水利建设,如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现如今,我国水库数量多以万计。悠长的水利建设历程,和富饶的水库资源,使得水库风景区的建设有着高度的成熟性,可行性。

2.2 水库利用概况

水库利用,根据基本功能,不外乎以单纯利用水源的天然属性,发展渔业养殖,适度开发建设这三种方式,全面深耕开发的力度小,水库利用率效益不高。在适合建设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范围内,与旅游同步开发建设的水库资源占比偏低。同时在已适度及建设的水库资源中,雷同度过高,缺少与当地资源的匹配开发意识。加上水库开发中出现一些水源利用不当,项目建设不合理的情况,恶化了水生态,出现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水环境问题。

2.3 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

随着水利技术的发展,水库在功用上也发生了一些嬗变,成为从单一化的蓄水储备发展到以发电、供能、旅游集一身的绿色工程。如我国着力建造的三峡大坝工程,通过合理杂糅各种资源,已经成为世界水利工程的范例。此外,水资源丰富的贵州,浙江等地都开发建造了不同规模的水库水利风景项目,在资源就近开发上,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快车道[2]。从总量上看,我国水库建设数量逐年增多,水库利用趋向于保持水文生态稳定的前提下,综合地区人文景观,旅游热点,进行深度精开发。

3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要点

在进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前,要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验证是否存在明显的脆弱性,在不破坏水利生态的前提下进行规划研究。建设过程中,将水利作为媒介,连接本地的特色资源,在风景区建成后的运转,维护等方面要有着清晰的前瞻和条理的步骤。

3.1 坚持原则

(1)全面可持续;在进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上,首要原则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合理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对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进行资源配置及开发,具备统筹兼顾的眼光,以不损害区域群众利益为主线。建设中协调各方关系,避免产生纠纷,为以后水利风景区良性循环发展奠定基础。(2)因地制宜;在进行风景区规划时,抛弃照搬主义和拿来主义,根据本地资源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风景区的独特性,也是景区规划是否奏效,利用率能否到位,效益能否提高的重要衡量标准。(3)安全、高效;景区的安全性是决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依托科学技术,确保景区各部位安全运行,同时,在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上,也要以安全为第一保障,用优质的景区服务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规划是开发、利用、维护、管理高度统一的结合体,需要以高效化的运营为原则,侧重水利设施的高效,服务的高效以及景区项目的高效,根据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适时加深景区内容,形成品牌化的景区形象。

3.2 工程规划

水利工程本身繁复驳杂,但具体到景区规划来讲,可以适度从简,工程侧重点在于景区大坝和库岸工程两部分。

(1)景区大坝;景区大坝是水利景区的主体,主要有挡水坝区,水塔、水闸等有关设施。基本功能在于分流水源,洪涝时调控水量。景区大坝追求坝体的磅礴大气,因此在保留原有基础功能上,要着重设计坝体外观,使之简洁美观实用。在色彩运用上,根据地区特色,可以灵活变通,营造或庄重,或轻盈,或明亮的坝体外表[3]。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具备恢弘壮观的外表,被国外媒体评为世界最美大坝之一,在口碑效益、实用性能、旅游价值等方面都是突出典范。除了色彩、外观之外,在规划水利景区时,还要注意选择大坝的最佳落点。找出观察欣赏大坝的最佳位置,吸引人群关注,产生重复消费欲望。(2)库岸设施;库岸设施是连接主坝和地面景观的通道,呈现形式以带状,块状为主,是分割水区与景观的纽带。在库岸设施建设中,要以库岸的稳定为首位,按照其自身地质规律进行开发。在景区的用地范围,拓展圆周上科学划分,尽量或不让景区建设造成库区居民的迁建,以免人为因素影响库岸的地质稳定,从而破坏景区生态系统[4]。在库岸设施的建设中,根据库岸区地质敏感程度,合理用力,避免大修大建,与景区大坝一样,库岸设施也要在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增强设施的吸引力,规划时注重驳岸线性的美观、大气、自然。

3.3 景区分区

在规划水利风景区时可以按照景区的功能及需求,对景区进行细化归类,以免游客被过多过密的内容搞得不明所以。具体分区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

(1)文化展示区;在水利景区开辟水利知识普及及当地民俗文化展览。可以根据当地水利发展历史及景观沿袭,让游客领略景区的独特韵味。如都江堰景区,就具备了厚重的历史色彩。(2)娱乐休闲区;主要指与自然水利景观相匹配的商业配套设施,如宾馆,别墅,饭庄等,是景区增值的主要项目,现代大部分水利风景区都在这方面投入较大精力,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3)大坝,水体景观区;大坝与水体是水利风景区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游客的第一因素,可以结合当地水势,开展水景欣赏,水上运动等形式各样的游览项目。(4)绿地,公园及森林景观区;将水利风景区联合当地周围自然风貌独特的绿地,公园或森林,构成一体化的景区系统,既能供游客游览观赏,也可作为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生态良性循环。(5)景区设备管理区;一个完整运转的水利风景区,必然拥有庞大的设备予以支撑,需要开辟专门区域储存,保管这类基础设备,另外,景区管理人员也需要专门区域用以运营安排景区总体事宜。(6)生态隔离保护区;侧重指风景区与外界相连的中间地带(道路,岸区等),是水利风景区提高景区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防护区域,需要细致建设,合理绿化,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缓冲作用。

4 结语

水利事业的深入发展,提示我们需要重视水资源的多样功能。建设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既做到了对水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也是探索水资源产业模式精细化的重要步骤。要明确规划重点,确保水区自然生态与人力建设的相互平衡,适配,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水资源,同时,规划配套相应的增值设施,将水利风景区发展成生态绿色,稳定和谐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 刘娟.水库型水利风景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4(8):40-43.

[2] 邵婷,童纪新.浙江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水利经济,2014(3):71-74.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优势;前景

生态水利工程在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现在应该在深入理解生态水利工程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种生态水利工程,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

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势表现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小、地质活动影响小、符合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等。

1.1生态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小,这是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出发点是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共存,重视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这使得水利工程开发的首要原则由经济利益变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的组织设计过程中,更多考虑了水利工程对周围生物活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其在保证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保证区域自然环境的稳定,即使造成短时间内的环境破坏,但通过生态措施使自然环境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

1.2生态水利工程对地质活动的影响

传统的水利工程中拦河建坝是最常见的施工方式,它实际上就是人为的提升水平面造成水面压力增高,对地壳的压力增大,会加速某些地质活动的速度和周期,如地震、岩崩等。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融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多的是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理念,在生态水利工程组织设计中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也就是在遵循自然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探求最好的生态水利工程方案。这种水利工程组织、设计、建设观念,摒弃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地质影响的做法,在河流原有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基础上,人为提高水平面等破坏地质活动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从而将水利工程对地质活动影响降到最小。

1.3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推广生态水利工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生态水利工程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是在索取的同时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在不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生态建设提高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将水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实现保持、推动自然环境发展为目标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建设目标。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利工程模式,能够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用前景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要遵循必要的原则,笔者认为现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①保护和恢复多样化河流的原则:河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成功的样板,须知每条河流的形状、流水状态、土壤状态都不一样,生态水利工程要在河流这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尽量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河流特征。②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恢复能力的原则: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是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环境破坏的重要手段,保持和维护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有利于河流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③以修复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为目标的原则:河流创造的不仅仅是河流生态系统,它与周边的森林、田地、乡村、城市等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所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到河流与森林、田地、乡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2.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应用前景

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并不乐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对河流水域的破坏越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必定会加重环境负担,其结果必然是水资源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水资源,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又满足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要。现在生态水利工程仅在部分地区得到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由于其巨大的优势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发展前景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较高的经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迅速耗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在保护环境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唯一的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当前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行业,水土保持行业也包含其中。

一、景洪市水土保持现状与存在的间题

1. 景洪市水土保持现状

景洪市地处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中部,距省会昆明733km,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景洪市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成立了市水土保持委员会,由主管水利的副市长任水保主任,并同时成立了景洪市水土保持监督站,负责全市的水保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水利水土保持站,聘请专职或兼职水保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97年至2010年主要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法规宣传以及监督执法等工作,累计1999年至今,共实施了七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59 km2。目前景洪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量还很薄弱,大部分地区未开展预防监督工作,水土保持工作收效不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的水保意识还比较淡薄。自2002年至今,景洪市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国土、林业等部门的努力下,虽然相继在一些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土地整理开发工程”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但由于缺乏有效管护,使得景洪市水土保持工作收效不大。

景洪市的各个乡镇都有水土流失,但总的来看,澜沧江以北的几个乡镇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因此水土流失程度较轻,而江南由于人口密度较大,开发建设项目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水土流失程度相对较重一些。根据《云南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2004年),景洪市土地总面积6867.50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745.64km2,占总面积的25.4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411.8 km2,占流失面积的80.88%;中度流失面积320.18 km2,占流失面积的18.34%;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3.37 km2,点流失面积的0.77%;极强度流失面积0.28 km2,占流失面积0.0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内群众大力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取毁林开荒连片单一种植橡胶林,特别是澜沧江以南各乡镇经济林面积较大,土地开垦程度较高,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保持水土、水源涵养的功能显著降低。

(2)林地大量流失,原始森林受到残蚀。根据《云南社会林业》的调查,“两山一地”使全市85296h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山草地通过“轮歇地”形式变成了农地,占国土面积的12.5%。目前集体天然原始森林基本消失,代之以经济林或变成轮歇地,只有自然保护区里还保存有集中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

(3)坡耕地质量不高,在广大山区广种薄收现象十分突出。在耕地构成中,表现为“旱地多、水田少;轮歇地多,固定耕地少”。旱地中轮歇地仍占高达80.1%的比例,其中景洪、勐养、勐龙、景讷、景哈、基诺乡等乡镇轮歇地的比例均在80%以上。

(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景洪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37%,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国内外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十分敏感,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但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十分突出,非常需要建立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5)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秸杆废弃物、农药、化肥以及畜牧养殖的粪便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逐渐影响到水环境质量、食品的安全和旅游景观质量。另外,在广大的山区坡耕地、轮歇地仍占很大比重,固定耕地,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效益的任务十分繁重。

(6)经济发展过程中无序的资源开发加剧水土流失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对砂、石等天然建材的需求量将增大,而无序的掠取资源必然给自然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一些地方普遍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现象。

(7)当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

(8)农、林、水、土各部门未建立合作意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大。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虽然农、林、水、土各部门在改善景洪市生态环境,建设景洪市秀美山川这一目标上形成了共识,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过于追求各部门本身的成绩,而使得利用有限资金,获得水土保持最大效益这一目标成为纸上谈兵。

近几年来,景洪市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上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上的误区非常值得引起重视:一种是认为气侯得天独厚,破坏以后恢复很快。科学研究证明热带雨林经过破坏以后恢复的次生林其物种组成、结构、种群数量、小气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部分水土条件好,破坏程度轻的地段,尚能进入达到气侯顶极的演替,但必须经过漫长的岁月,大部分地区由于反复轮垦火烧,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将很难完成最终顶极群落的演替。另一种认识是将经济林等同于“森林”,有人将景洪和大勐龙在50年代的气侯与70年代的气侯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雾日天数减少,月平均相对温度降低,日照时数及平均气温增加,“干热化”现象明显。此外经济林在保持土壤、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难于发挥作用。正确处理橡胶、热带森林、热带经济作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据统计仅2006年汛期,景洪市共发生大小洪灾6次,风暴灾害1次,致使4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128个村民小组,8397户,40319人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暴及洪涝灾害。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受灾总面积达72566亩,公路毁坏16千米,毁坏桥梁3座,损毁沟渠45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73.33万元。

2.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而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拍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据2005年统计,景洪市由于水源林未得到有效保护,至今已造成中型水库曼飞龙和云盘、曼么耐等15座小(一)型水库以及红跃、纳老等53座小(二)型水库的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淤积。

3.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仅2008年8月11日,街道办曼戈龙村委会小曼咪村小组出现滑坡险情,村民家中裂逢宽达45公分,深度达3米,长度达20多米,全村共245人受到威协。

4、水源枯竭、水质变差,人畜饮水困难

目前农业在景洪市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数量;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耕地被占用,耕地数量下降,向森林要田要地现象也随之而来。森林的减少使得水源数量、质量不断下降。昔日清澈的河流,部分已枯竭,成为季节性河流,即雨季河水暴涨、浑浊;旱季河流干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据2005年统计,景洪市丫口村、曼达山村、景洪农场二分场7队等1155个村民小组和农场生产队共23.54万人存在人畜饮水困难现象。

三、实现景洪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景洪市地处世界热带北缘,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水资源、光热资源、生物资源,为景洪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条件。全面实施景洪市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小范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

景洪市部分山区由于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沿袭落后生产方式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大量存在,许多地区人多地少、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就必须采取高标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才能在小范围内达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目的。

(2)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景洪市今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点

由于景洪市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防治任务的艰巨性、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性与国家以及当地政府、民众对水土流失防治投入资金有限存在必然的矛盾,因此要想使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景洪市现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大范围内开展生态的自我修复工程,加快植被恢复,促进生态的改善。实践证明,实行封育保护,加强管护,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自然植被,不仅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尽快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省钱、省工、效果好。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多种措施并举。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除了必要的基本农田和经济林外,要尽可能地采取封育措施,尽量不破坏原生地貌植被进行人工造林种草,推行“猪-沼―果”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广沼气和节材灶,解决好能源问题;对于水土流失轻微地区,重要水源型水库库区,江河源头地区,要坚决实施封禁保护。

(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

退耕还林还草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前一时期限内在拍卖“四荒”中,一些地方将牧荒坡地翻耕改种经济林果、药材,甚至粮食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天然植被变为生产用地了,应考虑其后果。针对景洪市大面积开垦橡胶园的现实,市政府应立即采取分地块、分阶段对现有橡胶林园逐步实行“退园地还林地计划”,以此保护生物的多样化,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3)把对天然植被保护、改良放在与退耕还林还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树种草无疑是使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步人良性循环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必须把天然植被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达到既定目标。人工造林种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乔灌草植被类型,选择适生树种,特别是乡土树种,培育新的速生多抗体树草种当然十分重要,但不是马上能够实现的。相比之下,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比较简单。

(4)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景洪市非农业人口比例低,要逐步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5)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提高投资效果

保护生态和保护农民长远利益是相得益彰的统一体,不能顾此失彼。生态修复必须由水利、林业、农业、畜牧、科技、财政、扶贫、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因此在景洪市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恶化区,应设立专职机构,加强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协调农、林、牧、水、土等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统计、重复估算治理效益的弊端。项目实施中,采取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检查验收,保证各项治理措施与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同时明确规定必须有水土保持,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资效益。

(6)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开展生态修复建设中的监测和科研工作,是生态修复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景洪市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6)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以及监督执法力度,防治新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