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书法教育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作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6 17:13:50

书法教育的作用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1篇

一、育德作用

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书法教育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它以当今世界上使用面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为载体。其方块结构被世人认为是中国人的智商居世界之首的主要原因。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手法,为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称道。多少年来,无论是有素养的中国人还是诸多外国名流,多以据有几幅大家书作而倍感荣耀,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书法教育就是通过对传统书法的全面了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 塑造健康高雅的人品。人品即人的品格,既指道德修养,也指学识修养和人格。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着实是我们后学的楷模,诸如东晋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僧智永学书退笔如冢,唐虞世南晚寝被中画腹,唐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清郑板桥体察民情等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话,对培育人的品德、毅力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是生动的活教材。因此,在书法教学中,通过细析书家及其作品,便会使学生领会“书如其人”的艺术真谛,进而给学生这样一种启示:离开健康高雅的人品修养,单靠练艺,必入俗格,难成大器。从而达到鞭策学生求艺先求品,品艺双修的目的。

3 磨炼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力是青年学生适应未来所必具的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及其事业的成败。众所周知,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无捷径可言,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不断摹仿和创造,由笔画到结构再到章法,多临摹多创作,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创作忘我方为最佳境界。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行为有两种好方法,一是练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由此可见,学习书法艺术,是学生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形成耐心细致的优良品质,克服浮躁情绪的良药佳方。

二、启智作用

书法学习本身即是智育内容。但书法教学的智育功能还体现在它对学生智力开发、学识增长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 开发智力,提高思维能力。汉字的构造是以形会意,这是世界各种文字所不具有的。无论是实用型书写技术还是书法艺术的创作都有利于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美国有位科学家曾做过多次人类智商的测试,结果总是中国人智商最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汉字的独特作用。经过研究证明,左脑管辖语言中枢,负责理解文字、语言、数字、计算,即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鉴赏、绘画、音乐等凭直觉观察而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活动,即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才能开发大脑的功能,开发人的智力。书法教学,在传递信息活动中主要发挥左脑的功能,而在练笔或创作时,则侧重右脑功能的发挥,所以书法教育具有左右脑协同参与的机制,对开发大脑的整体思维,增强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悟性与灵感大有裨益。

2 增长学识,丰富文史知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研究书法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书法大家同时也都是大学问家。王羲之如此,张旭如此,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宋四家苏黄米蔡以及当代启功、沈鹏等老先生也都如此。他们除了是书法家之外,或也是文学家、哲人、诗人、画家、文艺评论家等。可谓天文地理多知晓,琴棋书画尽相通。也正是如此,其书法才名震天下。因此,欲探究书法奥妙,只知闭门造车,虽墨染长河,终难有成,至多一写字匠而已。在书法教学中有意地向学生灌输这些可贵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广涉博取的兴趣及热情,从而达到增长学识的目的。

三、健体作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走向未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书法教学除了具有修身、养性、益智等作用外,学生通过学习与创作还会收到保健身心的作用。表现在:

1 有益于身体健康。古代即有“寿从毫端来”的说法,书法活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动中寓静的活动,是心、身、气互相配合的全面综合运动,它能取得与气功、太极拳等活动相同的养神健体的功效。学生练书法时,必须静思凝神,排除杂念,举止舒展,气沉丹田,灵活自若地运用手、脑、肘、臂来调动全身的气和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各个点画,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所以练习的过程正是调血养气的过程,修身养性的过程,这样就会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气,使身体内的各个部分能得到柔和而不是生硬的调整,使大脑神经细胞和手臂乃至腰部的肌肉得到活动和锻炼。久而久之,书法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且是一种极好的健康运动。一些书画家大都长寿,其原因就是从事书法时书者的生理与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医学专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2 有益于心理健康。习练书法,除了强身健体外,尤为重要的是使人的心理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虽然书法作品的每个字都是用手写的,但实际上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无论是哪一位书家的作品,无不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品质、创作意念和思想情感。比如,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为了祭奠他的被“安史之乱”叛军杀害的侄子而书写的,祭文令人觉得凄怆,书法墨迹更使人感到一泻千里,悲痛至极,看得出他在书写祭文时是心灵的宣泄。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却令人感到当时他与诸位贤人相聚时那种快乐、洒脱而又闲适的绝美佳境。先看那即兴而赋的优美散文:“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 坐 其次……”令人读后犹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而那潇潇洒洒的隽秀行书,更是右军酒后同诗人们的真情流露。无论是鲁公的悲痛至极,还是右军的浪漫之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益的体验。

四、审美作用

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审美属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点画美:如点像瓜子,撇像钢刀,竖为悬针,捺成燕尾。(二)结体美:字的结体是丰富多彩的,或朴拙,或秀丽,或丰满,或瘦峭,或玲珑剔透,或粗犷豪迈。篆书结体修长 婉转,有一种雍容之美;隶书扁平方折,有一种飘逸之美;楷书大方端正,有一种精整之美;行书兼工带写,有一种流利之美;草书龙飞凤舞,有一种飞动之美。(三)章法美:书法艺术重视通篇的黑白虚实,二者相互映衬,组成“黑白之趣”,其正文、落款、印章这三要素既有一定模式又无定式,从整体看讲究布白美、和谐美。(四)气韵美:气韵是作者功力、人品、学识修养、性格情怀的综合体现,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行笔用墨娴熟自如,线条伸缩有度,张弛有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五)风格美:风格是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个性,如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书法教学中对书法作品美的剖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感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2篇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公共书法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分析阐述公共书法课教学的现实作用与实施策略,用以指导幼儿师范院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共书法课的教学实践。

在书法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师范院校公共书法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书写能力和从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推进公共书法课教学和开展书法普及性教育,不只是培养在校学生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辐射作用,影响幼儿园孩子的书法意识和书写水平。

一、公共书法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特点

(一)书法课是工具学科,有鲜明的师范特色

三笔字和普通话、简笔画一起被视为教师的三大教学基本功,有鲜明的师范专业特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根据幼教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要求,决定了书法课是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中重要的课程内容。优秀的教学板书、手写教案等书法的实用功能涉及各门学科的教学,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书写水平。尤其是书法启蒙的幼儿园阶段,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对各科知识的顺利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课是公共课程,有规范的指导体系

书法教学是幼教专业学校每名学生都必须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公共课,学生参与率为100%。学校要求每日各班走廊展示的小黑板、教室墙面的钢楷展区、定期的书法比赛、学校的板报宣传栏、毕业班基本功验收等活动成了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各系主抓,辅导员、班主任和书法教师具体指导,形成了完备、规范的管理指导体系,常抓不懈,效果显著。

学生经过训练书写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学生不甘将书法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进一步研习书法的艺术性,成为专业书家。

(三)书法课是重点学科,有规范的课题支持

学校重视公共课书法教学,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师范院校写字(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组,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一五”教育规划性课题的立项,并已顺利结题。课题与校级精品课建设合力,在总结我校多年写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求掌握简便、精练、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书法精品课建设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训练,设计教材、印制钢楷练习册和粉笔书写范本、制作相应的字卡、教学碟片、课件等资料,促进了教学。同时精品课建设对课题研究也是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公共书法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

(一)书法课程的设计思路

1. 确定书法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技能是公共书法课的重要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和强化实践训练,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粉笔进行板书书写,规范地书写教案,积极参加书法展赛,提高创作水平,将来才能辐射、影响和提高幼儿园孩子的书写水平。

书法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教学,有别于一般理论课,更注重实践操作环节,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三笔字”的书写技能,离不开强化训练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训练,才能全面掌握和提高书写技能。

书法课教学普遍存在训练内容多、课时设置少、教学周期短等问题。只有重视课堂以外的练习,延伸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技能被熟练掌握所需要的训练强度;只有定位于学生在校的全部区间,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阶段地要求和训练,才能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 整合书法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实践,确立了书法教学体系的四个模块。理论欣赏模块主要介绍文字发展史、欣赏历代名帖和优秀硬笔书法作品,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写字兴趣,便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指导模块以教材为主钢,“三笔字”同步训练,以预备知识、楷书的特点、笔画、结构为主,侧重教师教法的研究和运用,示范辅导能力的提高。与技能训练模块互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技能训练模块侧重学生学法的掌握,重在提高学生实际书写能力。科学、高效地运用教学规律进行强化训练,使手、眼、脑并用,熟练掌握“三笔字”的书写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实践应用模块主要包括作品设计与书写,展览的筹划和参与,以及黑板板书、黑板报、字卡等应用型书写训练。 转贴于

3. 重视书法课外实践

书法训练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将训练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作业、笔记和考试等环节全部选用钢笔作为书写工具,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强化学生的笔性。书法展览比赛对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展览比赛的准备阶段是学生书写能力提高的过程,展览比赛的结果又会检验教学效果并起到激励作用。只有在各种展赛活动中全面渗透,才能做到在普及中有提高。

掌握书法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即学生从教能力的提高。为保证书法基本功训练的实效性,推出新的制约机制,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提高、学生的进步,还要为学生从教后的教学、科研等积蓄能量,并不断发现书法教学实际中的新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书法课程的教学实施

1. 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进有力

已有的书法活动要制度化,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和、创新,使书法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层次,形成一种校园文化。通过书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书法教学、训练、考核已纳入学生从师技能的整体工作中。教师和学生,尤其学校领导对书法基本功训练越来越重视,多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校级科研培训班、举办学生书法小辅导员培训班;聘请书法名家到学校为师生进行讲座,增强了学校的书法学术氛围,拓宽了书法教学研究的渠道。

2. 教师配置齐全,结构合理,实效性强

学校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能否开展书法教育的关键,加大书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为此,将把培训书法教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书法课主讲教师由专职书法教师担任,并聘请小学、幼儿园从事多年书法教学的优秀教师共同承担。这些教师有深厚的书法教学底蕴,执教能力强。更有来自小学、幼儿园一线的最直接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案例,使书法教学训练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教学有条不紊,实施得当,成果显著

师范院校都有着习书练字的优良传统,且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学校为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增进师生的学书兴趣,提高书写水平。涌现出许多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优秀毕业生,在社会上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受到社会的赞誉。长期的教学和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收获了很多成果。教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入编作品集,在国家、省市级书法展览、比赛活动中获奖已屡见不鲜。学校多次获得集体组织奖,多位教师荣获优秀园丁奖。

参考文献: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4篇

【关键词】中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

书法教育意义深远,在中学书法教育中将其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为了保证教育效果,学校要对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方法探究,力求通过有效的书法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使他们成长为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素质人才。

一、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概念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书法技能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教育方法是临摹训练,主要手段为开展鉴赏活动,通过全面系统的书法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书法教育具有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一种承载方式,而汉字展现的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着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汉字之美,逐渐被汉字当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感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了解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书法教育的文化认同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二)书法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这与人民群众锲而不舍的文化传承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艺术,凝练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肩负的文化传承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开展书法教育正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书法教育具有文化创造价值

书法教育可以促进生命的文化生长,同时,个体的成长又可推进书法艺术的进步,体现书法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对中学生开展书法教育能够起到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效果,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够激发更多灵感,进行书法创造,推动书法文化的发展。

三、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的方法

(一)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书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一种,在书法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收到良好成效。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发展的支柱,需要青少年进行继承和发扬,而要拥有民族精神,学生们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适时导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文化教育于书法练习当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起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书法书帖时应该有所侧重,重点突出那些带有民族向心力的语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歌颂人们团结奋斗精神的书帖――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体现人民勤劳质朴品格的书帖――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表达爱国情怀的书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的书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通过练习此类书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忱,从而更加用心地进行书法练习。

(二)渗透书法鉴赏知识

在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当中渗透书法鉴赏知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使他们拥有深厚的艺术涵养,并能够通过鉴赏来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书法鉴赏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给学生:首先是对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鉴赏。我国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书法大家数不胜数,如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李叔同、林散之等等,他们创造的书法名品为书法艺术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学生可以通过书法临摹来对各种书法字体进行鉴赏,在运笔行书的过程中体会名家作品的意蕴。其次,要对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通过背景知识来体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向,从而得出正确的鉴赏结论。如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兰亭序》一文,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之外,其外在的书法形式也十分值得品鉴。书法创作背景是王羲之在阳春三月与三五好友同游,于尽兴时挥毫写下《兰亭序》,在了解了这样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很容易领悟作品挥洒自如、势如破竹的体态形式。因而,了解书法写作背景能够使学生的书法鉴赏更加有的放矢。第三,要关注书写内容,从作品内涵的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书法家往往会在表达内容的影响下来选择书法字体,将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因而学生可以在写作内容的辅助下对书法作品进行探究与鉴赏。

(三)体现书法的人文、艺术、实用特性

书法艺术讲究人文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三点彰显出来,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因而中学在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将书法的三个特性体现出来。首先,为了展现书法的人文性,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力度。书法练习讲究“心正则笔正”,体现了对书法家道德操守的要求。另外,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在提升书法水平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鼓励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其次,要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就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感知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明确美丑的概念。让学生临摹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进行书法实践,掌握书写技能,并确保呈现出的书法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性。第三是突出书法的实用性,人们运用汉字就是为了记录信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书法作为一种汉字的表达形式,其实用性是不可磨灭的。学生通过书法练习,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对汉字的笔划和间架结构熟记于心,并能运用书法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的实用性真正体现出来。

结束语

在中学开展书法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并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晔.简论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J].宝鸡社会科学,2011(01).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5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 育人功能 素质教育

书法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在书法艺术的演化与产生中,书法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书法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更加凸显。练习书法能够陶冶身心健康,使个体智力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掘,同时还能够益智健身的作用,促进工作和学习进步。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教育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书法艺术与德育教育这有密切关系。文字承载着记录公众思想行为、历史变迁的作用,更是书法艺术的唯一载体。书法练习讲究“字如其人”,要求学生写字横平竖直,同时做人也要端端正正。书法的规矩有利于成就练习者良好的为人处世习惯,而通过书法作品内容的练习,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陶冶。例如书写《明日歌》,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紧迫感,而书写“闻鸡起舞”、“海阔天空”这些励志的词句,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一些书法家本身就是生动的德育教材,如王羲之“书扇助老妪”的典故,能够强化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而颜真卿为唐朝疆土统一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忠烈之举,更成为爱国教育的一段美谈。书法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浓缩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书法艺术与艺术家人格有着根本联系,所谓“书为心画”就形象的表达了书法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例如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能够使人深切的感受到书法家潇洒俊逸的人格特点,而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则能够使人感到沉痛与愤怒。这些情感与事迹,正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优秀教材。

二、书法教育对学生增益智力的培养

汉字具有典型的“以形会意”特点,这也是中华方块字所独具的特色。在书法练习中,无论是实用型训练还是艺术型创造,都需要对字体进行反复观察揣摩,充分发挥练习者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的大脑有着左右分区功能,左脑以理性的、逻辑型思维为主,而右脑则以形象的、联想型思维为主,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开发才能实现个体智力的均衡发展。而书法教育则具有左右脑功能统合的作用,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主要以左脑功能为主,而在挥笔创造时,则以右脑思维为主,书法教育是少数实现左右脑功能统合发展的智力开发模式,对个体思维灵活性、协调性、互动性有明显促进作用,是智力开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条捷径。

三、书法教育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在数千年的书法发展历史中,佳作云集名家众多,特殊的书法文化形式不但使历史、艺术得到了中分展示,同时也为当代学生身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新途径。在书法创作中,首先需要作者“默坐静思,沉密神采”,要排除杂念,使自己心平气和,才能真正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真谛,而且临帖练习能够使作者“如对至尊”,自我约束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将有所提升。书法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书写技能开展的提高式教育,更是以“修身、炼性、息心、笃行”为指导的自我修养的强化。在书法练习当中,能够对前辈、先贤的书法作品鉴赏临摹,不断找到自身差距,这一过程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虚怀若谷、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能够更客观的认识到自己哪里不足,哪里需要改进,在反复练习中“见贤而思齐”。

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体进行书法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全部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与笔端,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手指、腕部、肘部、臂力等多处发力,并将力道集中在笔端,使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尽全身之力”,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能够全身气血畅行,使肌体机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脑、手、眼、身全面协调运动,书写过程会牵涉到腰部、腿部、脚步协同发力,因此更有书法家称其为全身心运动。通过书法练习,能够强化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实现“技艺修身、走笔强心”的良性循环。

四、书法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书法教育当中,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都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艺术之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促进作用。首先是书法中的形象美,在线条笔画当中,既能够呈现千里阵云的横画气势,又能够表现万岁枯藤的竖画风姿,不同笔画的组合均衡协调,呈现在宣纸上的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精髓。书法对于布局、力度、浓淡等有着特殊要求,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使书法的审美功能愈加凸显。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书法中美的创造和赏析并不像绘画那样直观,没有具体的表现形象,而是利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创作者的艺术构思、意识形态、审美取向等,在书法审美中则需要融入鉴赏者的联想与感悟。因此,书法教育中“抽象审美”意识更加明显,这一点同样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诠释:“典雅、端庄、含蓄、中正”。书法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多元化特点,实现了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审美协调性,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备受重视。书法教育是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化教育成果、强化教育功能的突破口。深度发掘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这一促进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书法育人作用的发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因如此,才能使育人教育形象化、实践化、长期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高效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包宇光.新时期书法教育发展的再思考[J].新校园(上旬).2016(06)

[2]彭新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书法.2013(12)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6篇

关键词:高职;书法教育;人文素质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书法教育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在古代育人、选拔人才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书法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书法教育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实现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1.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汉字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周易系辞》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既可以看做对中国文字起源的概括,也可以看做对中国书法起源的概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汉字的造字法,向来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初具有象形的特征。在象形的基础上,汉字孳乳浸多,其中形声成为主要的造字方法,汉字中形声字占了一大部分。大量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汉字的表意功能。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种点画构成的文字形象中,积存并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思维定式。因此,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对汉文化一系列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

2.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为文化阶层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发明,是文字艺术的文化抽象,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正如外国友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它承载了众多的文化因素,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

从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及审美群体看,他们并不都是纯粹的书法家,而是由文人、士大夫、僧侣、官宦、隐士、道人、没落的皇亲贵族等组成的文化阶层。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遗迹,汉代及汉代以前很少有名家,多是普通的士吏与工匠的作品。汉代以后,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无论是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这些文化精英既是社会人,也是文化人,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文化心态。在创作的同时,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人格精神、伦理道德、才学修养、审美情趣等融进书法的笔墨之中,把文化思想化作艺术形式表现在字里行间,再现中国艺术最朴拙、最丰富、最灵动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在文化精英的千锤百炼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便渗透到书法的每一个点画与结构之中。

3.书法艺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承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儒、佛、道三大思想为支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渗透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并代代传承。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哲学或宗教方面的深刻影响,儒、佛、道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书法,并在书法中得到显现。依照有关学者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整体观念、直觉思维、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崇古尊老、内圣外王、君子通才、道德学问、中庸之道、和谐自然等,而这些在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书法艺术作品是个复合的载体,内涵极其丰富,既有书法创作内容所蕴涵的文化美,也有书法作品本身积淀的文化美。欣赏书法精品,往往可以看到诸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顺逆、呼应、刚柔、疏密、巧拙等书外意蕴。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分别被评为天下第一、第二行书作品,人们赞赏其通自然,得天趣,天真磬露,不落斧凿痕迹,流露真性情,乃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成为书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书法精品往往都有这些特征:艺术表现上恰到好处;风格上刚健不霸气、柔美不媚态;笔墨精深洗练不单薄浅俗;书法形象富有新意却不哗众取宠、流于怪诞;重视和谐,各个局部、各种因素相谐而生等。

书法家往往通过自我控制克服分心与躁动心理,坚持勤学苦练,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练出真功夫,终臻至善至美。书法创作要在艺术上达到崇高的境界,就必须坚持克己修身。书法创作与评论历来强调书与人的一致性,坚持书品即人品风格亦人格的原则,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总之,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蕴涵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体现着精美的艺术造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书法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加强人文科学及人文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已成为社会发展、民族强盛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放眼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盛衰大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密切相关。近代西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丰裕之后,反而陷入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20世纪末西方社会出现的上帝死了尼采死了的说法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新人。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门学科之间,表现在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我与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2.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追溯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看到书法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汉字的书写表达,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教育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早在汉代就出现了高等书法教育;魏晋时期,书法被称为书道,这说明书法被提到了一个与宇宙并列的地位;到了唐代,书法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国子监等高等学府以及贞观元年贵胄学校宏文馆中都开设了书法课程,以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为老师,传授楷书法(《唐六典》卷八);直至明末清初,书法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包括科举考试在内的各类考试中,书法水平也是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古代重视习书练字,书法学习不仅成为社会风尚,书法水平也成为文化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可见,书法教育跻身高等学府教育是有历史渊源的。毫无疑问,书法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书法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大专院校开设书法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等院校率先开设书法课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书法系和书法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书法学士、书法硕士、书法博士等高级书法人才。全国大专院校非书法专业开设书法课的就更为普遍。

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国家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适度够用,应用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在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普遍推行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书法教育对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乃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书法教育是从书法的使用功能、艺术审美特性、美育教育等方面开展的。如今,书法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写字和书法本身,而延伸到了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知识水平的提升、文化视野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书法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1)书法教育首先是人品素质教育

清末书法家杨守敬认为,学习书法要品高。品高即品德高尚。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是超绝还是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书法家品德的高下。综观书法史,人书俱佳者皆为后世推崇,但书品较高而人品有污者则常为人们所不屑或鄙视。

颜真卿是被历代传颂的人书俱高的大家,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口皆碑。他的谨严守法、大气磅礴、雄浑庄重的楷书很好地体现了儒学精神的阳刚之美,他刚直的个性、敢犯颜直谏的正直品德更为人们所敬慕,他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正是儒家风范的写照。郑板桥的书品人品备受后人推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正是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高贵人品的写照。他在引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用自己的书画逢迎和讨好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而是专门慰藉平民百姓,他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创作宗旨,表现了可贵的人格操守。书法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而人们对赵孟頫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对蔡京亦是如此。《临池心解》对蔡京的评价就能说明问题:世称宋人书,必举苏、黄、米、蔡,蔡者,谓京也。京书姿媚,何尝不可传?后人恶其为人,斥去之,而进端明于东坡、山谷、元章之列。还有清末伪满大臣郑孝胥、民国时期的大汉奸汪精卫,尽管他们都有一手好书法,但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人品之于书品,可谓重要!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书法更是将文字的艺术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书法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影响深广久远。书法教育中的人品教育内涵具体表现为书法教育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书法教育能培养、磨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太宗夜半秉烛学习《兰亭序》;智永闭门习书数十年,积累了很多磨损的废笔头,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怀素练笔则种芭蕉万余株,与蕉叶共挥洒。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人终成书法大家。

书法教育还能端正人的思想行为。我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系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做到澄怀静思,虚空淡泊,排除杂念,专心致志。这样坚持长久,其心中必定无种种私利杂念,进而能够培养宽容大度、以诚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作风。

总之,书法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格品行教育功能。

(2)书法教育具有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

书法知识博大精深,哪怕是基础书法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书法联系较密切的有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文字学等学科,书法教育是能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书法教育还是一种审美素质教育。当学生的心灵经过了书法作品美的浸润和熏陶之后,他们就能够形成分辨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很敏捷地区分真假、善恶、美丑,赞赏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他们的品格也会变得高尚。

(3)书法教育蕴涵着心理素质教育

王羲之写《兰亭序》,抒发的是喜悦的情感;颜真卿书《祭侄文稿》,排遣的是愤怒的情感;张旭作《肚痛帖》,表现的是疼痛的情感。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当学生情感郁积甚深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书法艺术的手段,或通过欣赏相应的作品,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释放,或通过书法创作,进入纯净、高尚、忘我的艺术境界之中,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蕴涵着强烈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书法教育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它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书法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

1.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状况,我们曾先后对某高校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8300名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状况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占79%、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贫困的占86%、父母从事个体劳动的占67%。这些基本情况说明,被调查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并不好。在调查统计中,有7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但是,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人文知识相对欠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已显而易见。

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现代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等,也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从政策层面上规范了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国家领导人及有关专家学者都在不同场合强调过教育中的人文素养问题。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确立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从高职院校自身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在人、财、物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对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仰慕、渴望与追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书法教育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一起,已经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成为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定位的思考

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目标不同于书法专业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及技法研究者,实用技能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将高职书法教育仅仅定位于实用技能的较浅层次上,否则,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特征。同样,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否则,就脱离了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这里就有一个切合点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点上,这就对技能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艺术性和理论性的探求能力则不能要求太高。笔者认为,书法课以实用技能为主,兼顾知识性和美育,使学生通过书法学习提高水平,并受到美的陶冶,这才是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据以上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书法教育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书法的使用功能。文字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交流的手段,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而书法的使用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彰显自身较高的素质和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服务。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开课效果看,可以侧重于硬笔书法课,附以毛笔书法的练习。在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书写重心平稳、搭配合理、用笔流畅、书写规范、结构美观,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技能上狠下工夫,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同时,还要结合传统书法理论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书法的产生、发展、流派、名家、传统碑帖及章法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毛笔书法的基本技法。在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带领学生欣赏古今优秀碑帖、作品,对学生进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美学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祥麟.书法艺术三题[J].中国书画,2009,(5).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 书法 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我们把它叫做书写、写字、硬笔字、毛笔字等等,无论名字怎么叫,实际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即正确、规范、美观和有技法的汉字书写,习惯上称之为书法。因此,在这里不必因名而争。

中国古老的传统,少女初见尊长亲人,呈礼(俗谓“见面礼”),总是亲手做“女红”,即“针线活儿”。少男则要“见人”,先得拿出“字”来让所呈之人审鉴。受礼者就从这一件女红、从这一张字,来判断此女此男的心和手,那显示了她或他的性灵才思,品格气质。你看这有多么重要――又多么意味深长,风雅高尚。……这是国人的一项高尚的文化修养,陶冶人品气质,提高精神境界、审美水平的重要课程。古人对书法有独到的认识,即书法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书写水平是衡量一个人修养高低的标准,是为官升迁的条件,在有些朝代更把它当作制度来推行。

一、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的现实困境

尽管有教育部2011年、2013年分别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关于印发的通知》,目前大多数学校尚未把书法列入的正规课程,只是作为特色教育、兴趣班的方式存在于一部分学校中,书法课程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和体现在语文写字教学的某些章节之中。在高等院校中,书法教育研究和书法课程建设相对丰富一些,除相关艺术专业有书法专业课程外,一般会开设书法选修课程;书法专业教师的教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可能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有一些学者从书法的教育功能方面,研究书法的整体功能、美育功能、德育功能;也有少数研究者,从事更为深入的书法学科的发展研究,如陈振濂著《书法教育学》,王海等著《基础书法学》,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论》等。尽管如此,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建设和高校书法专业招生是脱节的,书法教育研究基础十分薄弱。

在国外,日本的书法教育研究比较广泛。在日本,书法教育被称为书道教育,一般分为三级,低级的有书法启蒙教育,学前儿童书法观的培养,小学毛笔字教育;中级的有一般书道专门教育和初高中的书法教育;高级的有教育大学的专职书法培养课和专门的书法学校,设置相应阶段的书法课程。由于日本基础教育实力雄厚,书道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成效显著;而高校的书法教育被作为选修课或者兴趣课对待,难以得到切实的保证。所以,日本的初级书法课程研究成果明显优于高等的书法课程研究成果。另外,日本大学阶段的书法课程实行学分制度,对书法课程学习的评价采用等级分制。在文献方面,日本书法教育协会在文部省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书法教育概要》一书作为书法教师执行教学时的准则,为书法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一)书法课程地位重要,处境尴尬。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贯重视书法课程教育。近十年来,教育部了一系列关于写字教育的文件,如:1998年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教育部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11年颁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开设一定的书法课程,并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程。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本年度一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制订切实可行的书法课程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推进书法教育;同时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等。――可以看出,书法课程的地位有多重要了!当然这是文件中规定的地位,而事实上,书法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二)书法课程定位不清,任务不明。

一般认为,书法课程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应由语文教师兼任,是解决识字、写字作为文字交流的任务,所以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学段(1-9年级)的写字教育具体目标,在《意见》中强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由于汉字特殊性,书写水平体现国人的基本素养和文化素质,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中说“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从书法课程的技法看,书法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教育,所以在《纲要》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书法课程又成了美术教育的内容了。

上述得出的结论是:书法课程既是语文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也是艺术教育;既是文字教育,又是文化教育,也是技法教育,有着不堪承受之重;看似重要,但事实上处境边缘化,与三者都相关,而三者都不会把它当作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对待,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不会教书写技巧,美术教师不会教文字知识,更有教师以为写字课就是让学生抄写。因此,要把文件中的目标变成现实,尚须做大量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对书法课程认知不足、建设不力。

从教育层面看,目前,书法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都相应正式设置,唯独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缺失;而从教育学理论和课程学理论方面对书法课程建设的探索,更为落后;书法课程规范、标准、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机制等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教学方法、手段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型、传授型,没有以学科为依托,建立课程规范,研究和建构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体系,显得十分紧迫。

从实用层面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按键打字逐渐代替手指书写,人们“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电脑中的“万物皆备”与人脑中的“一片空白”逐渐成为可怕的现实,说明人们独立思考能力正在下降。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书写对人的大脑和心理都具有开发作用,书法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发儿童的潜能。书法作为古老的艺术,其作用在于“滋养”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感觉系统、注意系统、认知系统、情绪系统以及运动系统。

从人文层面看,为了应试与升学,目前学校教育中科学知识类课程绝对至上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导致文化类、艺术类课程相对受到漠视,使学生与人文价值、道德价值等非物质性观念渐行渐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全发展是当下教育的关注点,书法的教育功能、教化作用,自古都被统治者所重视,目前也不应例外。

(四)书法课程教育体系缺失、师资匮乏。

书法教育的作用第8篇

关键词: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当代小学书法教育

从古代官学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书科地位是比较高的。然而在古代蒙学中,或许并没有“课程设置”这样清晰的概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以文科为主,科技知识所占例甚微。先秦至清,学校的教育内容大部分为经、诗、书等,“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再者,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启蒙教育中,作为书法基本功――习字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清人的观念:“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然制、诰、谕、敕,中而为表、奏、启,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走笔顺利、清晰整齐”(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213页),这实际上道明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一、学科化是当前小学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二、早期化是当前幼儿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三、艺用化是当前小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评价机制的设想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书法课堂教学任重道远,在实际书法教学评价中应重过程性指导,抓细抓实教学的流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际书法课堂教学中,可巧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具体操作如下:

评价重点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书法教学的目标,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这就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行为的纠编。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书法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笔画正确是否、字体是不是端正、大小是不是适中、结构是不是均匀、是不是整洁美观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来矫正纠偏,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导练。评价落实在学习方式上,如出现执笔姿势、书写姿势、临帖方法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为书法教师,不可忽视这些小节,应该从小处着眼,认真地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予以指出纠正。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爱学,乐练,会学,不断增强能力。

评价要落实在对教学行为的巩固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懂得了对与错,就要让学生及时巩固,通过再一次练习来检测自己的纠偏或纠正能力怎样,教师再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来让学生自己检测评价,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充分利用评价机制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