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5 17:13:24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1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水利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水利部机关、部直属单位、水利社团组织、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等面向部直系统和水利行业组织举办的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活动。

第三条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是各单位的重要职责。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实行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政策。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四条干部教育培训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

第五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青年后备干部为重点对象,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特别是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在首位;坚持紧密围绕水利工作中心任务和水利建设、管理、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第六条干部有参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各级干部每5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专业技术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

第七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经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同意方可组织实施。

第八条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应与干部的培养使用相结合,与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组织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

第九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水利部名义组织举办教育培训活动。

第三章职责分工

第十条人事劳动教育司是水利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订培训政策、制度和编制培训规划、计划;负责审核部属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培训机构资质认定和培训证书管理;负责组织实施有关培训项目。

第十一条机关各司局及部直属单位,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和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组织制订和实施本部门、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教育培训规划、计划;负责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归口协调指导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有关教育培训项目。

第十二条出国培训、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和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共同组织实施。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负责涉外事宜;人事劳动教育司负责推荐、商定和组织选拔参加培训的人员,并跟踪考察学习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第十三条由部审查认定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承担认定范围内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工作,按有关规定和培训计划完成教育培训任务。

第四章实施程序

第十四条各部门、单位应根据水利事业发展和自身实际工作需要,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制订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应于上年12月底前报人事劳动教育司。面向行业举办的培训班,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核形成水利部年度行业培训计划,经部批准印发执行。面向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举办的培训班,由人事劳动教育司审核形成水利部年度直属系统培训计划印发执行。

第十五条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优先在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中选定承办单位,确定相应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未列入水利部年度培训计划,但因特殊需要确需举办的培训班,由主办部门或单位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办班计划和实施方案,经人事劳动教育司核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举办培训班要提前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教师、教材、教室等培训条件,认真做好学员管理、考核、服务等有关工作。

第十八条每年1月底前,各部门、单位将列入上年度行业培训计划和直属系统培训计划的各类培训班的总结材料,书面报送人事劳动教育司备案。总结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培训项目主持人、主要教师名单、主要教材、评估结论、实际效果等。

第五章培训登记

第十九条干部参加培训均应进行相应登记。培训登记分为培训证书登记和学习考核登记表登记两部分。培训登记由人事教育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实施细则见附件)。

第二十条培训证书由人事教育部门负责发放和审核。国家公务员和按照公务员管理人员发放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其他干部发放由水利部统一印制的《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培训证书人手一册,个人保管。

第二十一条《学习考核登记表》由水利部统一印制,由各级人事教育部门负责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水利行业培训证书》以及学习考核登记表所记载的内容是水利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参加培训的有效凭证,作为干部考核以及上岗任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事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证书和学习考核登记表的管理。对证书和登记表管理不善、弄虚作假以及篡改登记内容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水利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以及定点培训机构主办或承办经批准面向水利行业举办的培训班,可以向水利部直属系统以外的学员颁发《水利行业培训证书》。

第六章培训经费

第二十五条各部门、单位举办培训班,应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培训经费须列入本单位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确需收取费用的,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主办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合理收费,收费标准、项目、数额应在办班通知中列清。

第二十六条培训经费要纳入承办单位财务管理渠道,主要用于教材资料、教师酬金、租用教室、改善办学条件等与培训直接有关的项目,不得挪作它用。

第二十七条举办培训班应坚持节俭原则,不得借培训之名组织与培训内容无关的游览和娱乐活动。

第七章奖惩措施

第二十八条对违反本规定举办培训班的部门、单位,将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本规定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或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

第二十九条对无特殊原因未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人事劳动教育司将视情况予以通报,或核减其下一年度面向行业和直属系统举办的培训班计划。

第三十条对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者,要进行政纪和经济方面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主要负责人责任。

第三十一条对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适时给予表彰奖励;对认真参加培训并学以致用,取得明显成绩的学员,要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第八章附则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2篇

1.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基地建设的深刻内涵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不仅仅是指建房子、开园地,其“建设”含义是广泛的。一是指整体规划建设。一个地区的勤工俭学管理部门,首先要对全地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划。二是指基地基本建设。包括各类用途的房屋,生产劳动、实践训练、学习生活用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三是指机构队伍建设。包括机构设置、教职员工配备等运行主体的建设。四是指项目教材建设。包括各个实践项目的开发更新、与实践项目配套的校本教材建设。五是指运行机制建设。包括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实践教育的计划安排,对实践效果、基地建设与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估等软件建设。六是指保障机制建设。包括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从规划到建设、维护、更新、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所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2.突出重点,创新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城市因人口集聚而学生集中,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劳动环境和远离大自然是城市学生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在城区建设相当规模和数量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计划地、定期地、成批安排城市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城区往往用地紧张,加之财力所限,如果每个基地都从征地拆迁搞起,难度太大,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此,城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除了有条件的独立新建之外,可分别采用联办和自办扩租两种类型。

3.以人为本,加强基地的队伍建设

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精心选拔热爱素质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好、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基地的领导岗位,提高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水平。要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教师岗位培训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重在动手,创新实践项目的设置和配套教材建设

基地实践项目的设置首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素质教育应当达到什么目标呢?一般来说,应当包括优良的道德品行、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身心素质、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具备现代基本技能等五个基本方面。其次,素质教育基地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更新,要以普及推广、兴趣培养、体验实践、参与性强为原则。第三,从总体上来说,一方面要考虑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另一方面要考虑实践项目的全面性和丰富多样性。当然,众多的实践项目不可能在一个基地全部开设,作为一个地区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必须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最重要的是建好集劳动技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趣味创新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团队精神培养于一体的学生校外活动综合基地。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3篇

20xx年劳务员工培训计划1

一、培训目标

通过加大对公司、项目经理部、架子队三级培训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实施,有效地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加强项目劳务人员培训,突出地铁、客专、高铁等施工领域对劳务人员提出的新标准,全面落实《劳务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某某【20xx】52号文件)的要求。努力实现首次进入司属各施工项目的劳务人员岗前培训率达100%,取得培训合格证率达100%;转岗劳务人员参加相应岗位的岗前培训率达100%;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务人员的持证率达100%;司属各项目劳务人员专项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率分别达到80%和100%;对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安全、职业健康、环保等方面的培训坚决覆盖到位,确保劳务人员的素质能满足企业施工生产的需求。

二、培训工作及内容

继续做好对全体劳务人员的岗前、岗中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保证劳务人员全体参与、全面覆盖,争取通过各类培训,使劳务人员切实了解并掌握工程施工常识及安全生产教育的全部内容,遵守项目安全施工生产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安全生产,促使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结合某某、某某以及恢复生产的铁路项目施工进展情况,继续加大内部培训力度,依托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建、在建、复工项目的劳务人员培训,提高项目劳务人员综合素质,以满足施工生产需要;各项目经理部要对从事涉及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劳务人员,要加强安全操作规程与职业技能的培训,严禁未培训人员上岗,杜绝各类违章施工作业,确保安全施工。

三、培训相关要求

劳务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安全培训,各项目经理部要紧密结合项目施工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要认真总结往年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整改。各项目经理部领导要重视劳务人员培训工作,要将培训工作与施工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训责任落实到人,并按照《劳务人员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某某【20xx】5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培训实施计划,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公司年度劳务人员培训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同时各项目部经理部要对公司年度计划里统筹负责的 培训班要提前策划,督促授课老师认真备课,并在授课期间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负责办班单位(项目经理部)要做好培训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确保办班质量。

20xx年劳务员工培训计划2

一、基本思路

(一)加强

安全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对员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员工端正事项,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并积极贯彻执行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做到同时对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包括领导、项目部各部门、车间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也应加强安全思想意识教育,确保他们在工作时做好带头作用,从关心人、爱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出发,重视安全生产,做到不违章指挥。

(二)将安全教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中,加强全员参与的积 极性和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做到因为生产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哪里有生产,哪里就需 要进行安全教育。

(三)开展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多用,尽量采用符合人的认识特点的、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方式。针对我项目部的具体情况,安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议形式。主要有:安全知识讲座、座谈会、报告会、先进行经验交流会、事故教训现场会等。

2、张挂形式。主要有:安全宣传横幅、标语、标志、图片、安全宣传栏等。

3、音像制品。主要有:安全教育光碟、安全讲座录象等。

4、现场观摩演示形式。主要有:安全操作方法演示、消防演习、 触电急救方法演示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 10 学时。

(四)严格执行项目部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杜绝未经三级安 全教育就直接上岗的现象。

对于新进厂的员工新工人,应严格要求 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学习内容包括安全技术知识、设备性能、操作规程、安全制度和严禁事项,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操作岗位,考核情况要记录在案,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 10 学时。

二、 培训要求

1、具体的培训方案应在培训的前一个月制定出来,并报领导审 批,及时通知培训涉及的相关人员做好准备。

2、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4篇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立足劳动保障事业大局,全面推动普法工作

(一)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党的*大报告通篇充满了法治精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有效措施。我局将按照党的*大对普法工作的要求,立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党的*大精神落实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二)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三法”)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今年是“三法”全面实施的第一年,要在去年普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三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对“三法”实施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和解释工作,及时消除误解和疑虑。紧密结合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进程,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着力推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增强全社会劳动保障法律意识,维护劳动保障法律权威。

(三)加大对劳动保障民生工程政策法规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围绕劳动保障中心,抓住阶段性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等民生工程政策法规的宣传,为做到应保参保、应保尽保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氛围,切实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二、紧紧围绕三个重点对象,提高普法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推动“*”普法规划深入开展

(一)加强对全系统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全系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把普法培训作为系统干部培训的一项必备的重要内容,围绕宪法、行政法、劳动保障法律制度以及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相关规定等重点,开展全系统干部普法培训。巩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争议仲裁、以及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岗位人员的法律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对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要求,牢固树立起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做到依法行政。

(二)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树立守法诚信的良好形象。结合开展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保障权利义务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劳动维权意识和能力。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中去。要通过各种普法宣传形式,引导劳动者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自觉守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推动普法方式创新,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一)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研究分析全社会对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客观需求,及时推广“法律六进”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推动“法律六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整合普法资源,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搭建劳动保障法律服务工作平台,整合劳动保障部门各业务机构以及工会、妇联、青年团等普法资源,共同参与到劳动保障普法工作来。要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丰富宣传内容,扩大普法覆盖面。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升工作指导水平,全面落实“*”普法规划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5篇

校长和教师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明确了教育界的职业分类,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是不同的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造成现在很多人分不清校长职业和教师职业区别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而校长没有专门的资格证书,校长持有的是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加快实施校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校长真正成为职业的教育管理者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校长作为专业的现代学校管理者,要做好以下的专业工作:

制订学校规划与计划。校长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制订学校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同时要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以及学校发展的具体要求制订年度和学期的工作计划,全面组织学校行政工作,按照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规划与计划的制订要全面听取教育行政部门、家长、教职工的意见,遵循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校的自身特点,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形象,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开展。

做好人事聘用与管理。校长要根据相关法规和学校规模合理确定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按照相关程序提名副校长人选,任免学校部门负责人。对全校教职工进行聘任、管理、考核工作,对教职工实施奖惩。在国家实行绩效工资以后,要完善教职工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校长要加强学校教干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学习和发展,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用团队智慧解决教育问题。

领导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的领导是校长的中心工作。校长既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要开发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领导上,校长要具有课程实施力、课程整合力、课程开发力。在课程开发方面要真正通过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的兴趣和特长。校长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社团工作的领导。

负责学校财务和总务工作。校长要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按照现代学校管理做好学校财务的预算与决算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安排好学校的基建维修、教师培训、办公经费等各项开支,保证有限教育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校长要依法治校,切实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要积极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建设民助学校。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排查安全隐患,做好各项应急预案,树立安全意识,努力建设平安校园。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6篇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211100)

摘要: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政府重视程度高、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保障体系完备等特点。从实践效果来看,当前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课程实施等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有如下启示: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切实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国外 劳动与技术教育 启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重视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政策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除有专门的《义务教育法》外,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的法规,以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如1964 年德国

教育委员会提出《文化部部长联席会议建议》, 将引进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对主体中学进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明确指出:“把学生引入当今劳动世界富有成效的做法只能是伴随着解释和思考的亲身实践。因此,劳动技术教学是涉及不同事实领域的、基本的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在6~10 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 岁要擦汽车和去菜园翻地;16~18 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1989 年, 澳大利亚教育理事会通过《霍巴特宣言》,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十大目标, 其中有四大目标涉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如“教育要反映国家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学生传授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向学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掌握技术;提供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关于劳动领域的知识,包括对劳动在社会中的性质及其地位的认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瑞典堪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典范,该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不进行职业教育,但作为普通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则受到高度重视。议会规定,基础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内容之一,与文化基础课处于同等地位。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重视科技和教育,不断推进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到了现代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各国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情况,还反映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如新加坡和韩国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 提出力求使每个学生德、智、体、技兼备,获得全面发展。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正逐步成为各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

对于如何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几乎趋于一致:主张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技术教育。例如, 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1983 年颁发了“参与和平等计划”建议,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转入工作生活。德国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教育学生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技能外, 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 并使他们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关系。日本尾随美、苏、英等发达国家,不单关注少数拨尖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普通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近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生产技术, 作为普通教育中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能力。从1981年至1982 年,法国让中学生在55000 多个企业实习班中接受培训, 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时间越长,基础越好,插入专业教育的时机也就越成熟。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这种变化, 隐含着学校对学生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而是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构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同时也要求各国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出积极的反应,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帮助学生获得驾驭个人和职业生活的能力。

第一,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如德国对技术、环保和经济的一体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主题,如能源、原料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从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把“现代技术”纳入中小学的学习范畴。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如德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行为引导教学,其基本理念与“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等是相通的。在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运用讨论、辩论、讲座、角色扮演、调查研究、游戏、模拟、社会访问、现场参观、设计情境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活动社会化。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典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坚持开放式办学, 通过安排个别和集体活动,让学生接触劳动世界,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此外,各国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创新教育。如俄罗斯规定小学生从2 年级开始,每年要完成一项设计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国从小学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则被引入全美学校教学计划之中。

(四)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各国尤其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这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的培养两个方面。

对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国家积极致力于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例如,德国中小学建有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的金工、木工、电子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以金工专用教室为例,除常规的车、钳、刨、磨、铣床外,还配备了许多专用机床,甚至先进的数控机床等。英国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如同工厂的车间,台钳、机床、电钻等工具设备一应俱全。澳大利亚各学校建立了木工工场、金工工场,有的州还开辟了标准化流动工场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

有关师资的培养,早在1902 年,澳大利亚就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师在职进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手工和家政课教师。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常在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另一个专业,在四年常规学习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考试(相当于硕士水平)。不仅如此,德国还是一个重视在职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修的国家,如各州不仅设有专门的网络化教师培训机构,而且培训形式多样,方法也比较灵活。瑞典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大多由高等师范专门培养,学生必须获得“手工艺师傅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并具有2~7 年的实际经验,才可从教。除职前培训外,瑞典和德国一样, 教师在职培训也是很普遍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待遇方面,瑞典小学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20%,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48.%;高中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58%, 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93%,几乎是工人工资的两倍。由于劳动与技术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积极性高,保证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矛盾也集中凸显出来。

(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自上而下保障劳动与技术课程常态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研制或出台地方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方案;二是缺乏地方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师政策,如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等细则;三是缺乏制定对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缺乏有序开发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来自学校的问题

学校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 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2) 劳动与技术课时严重被挤占;(3)劳动与技术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够合理,随意性比较大;(4)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规划;(5) 缺乏必要的实践场地(专业教室)和校外教学场所;(6)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学习、深造;(7)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三)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 少数教师平时疏于学习、研究,导致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作用和意义认识的偏差;(2) 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欠缺,动手能力差,对教学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3)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四)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开发的简单化和非科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较为完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可以帮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活道路的教学内容;三是校本课程内容庞杂、混乱,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常常以讲授、示范为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课堂教学评价多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而且评定的指标、内容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各种教育成效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同时它又影响着其他各种教育的发展。但这种理念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因此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宣传报道,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从而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二) 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要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课程上有人教,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教育科研形成系统。尤其是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 改变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上的门类多、科目杂、不规范状况,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建议必修课程以统编教材为主,选修课程以地方教材为主,但无论哪种教材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拟定统一标准,经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学校要根据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特点, 搞好教学常规的布置与检查,包括调整和安排教师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等, 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或实习基地,建立与教学项目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农村地区,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及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将学校办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农林科学技术的推广基地和农林优良品种的繁育基地,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让家长部分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任务。如自我服务劳动、基本的家务劳动、烹饪、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保养、常见的种养技术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指导、督促来完成。社会是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学校要密切与街道、社区、农村村组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设备、场地等条件外,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质量较高、数量充足、项目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一要重视培养、培训教师,二要留得住教师。主要措施有:(1)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师;(2)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点)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动与技术教师;(3) 选用农林工科院校毕业生从事劳动与技术教学工作;(4) 强化现有劳动与技术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日常教研活动;(5)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适当对劳动与技术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一教学工作;(6) 建议师范院校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来源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复文出版社,1985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7篇

一、“十五”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有效缓解了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年末总人口435.09万,比*年增长2.4万人,年均增长0.48万,年均增长率0.11%,比“九五”低0.2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户籍人口出生19.58万人,比“九五”少出生3.25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19‰,比“九五”低1.72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在1.2左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全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市6岁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0年,比*年提高0.3年,大专及以上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为3.78%,比*年增加1.36个百分点。其中常住法定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3年,比*年提高0.42年;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为5.16%,比*年增加1.93个百分点。

(三)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年全市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285.91万人,占总人口65.76%,社会抚养系数继续处于较低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了难得的“人口红利期”。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十五”时期全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5.08,比“九五”低1.12个比值。

(四)人口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的流动迁移,人口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39万人,占总人口55%,比*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人口形势

受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十一五”及以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市还将先后面临市外流入人口和老年人口“两大高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口发展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人口和计划生育任务更为艰巨,给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一)低生育水平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口总量将在435万至440万之间波动,2010年前后会平稳下降。由于受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增长惯性以及允许生育二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婚配对象逐渐增多等影响,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内出生人口有所回升;同时由于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加上行政管理手段弱化,违法生育有可能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富人、名人超生有增加趋势,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个别农村地区计划外出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弹。

(二)人口素质总体上不高,制约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1-2%,虽然明显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但由于受环境因素和实行自愿婚检等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趋势。据我市监测点统计,2003年为1.18%,*年升高到1.40%。据此推算,全市每年有560例左右出生缺陷,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庞大,“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在285万到275万之间。劳动力资源充裕,但低素质劳动力相对过剩,给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已达14.45%,2010年将达17.78%左右,2020年达到26%左右,2040年将达到峰值40%左右,呈现速度快、规模大、城乡倒置、未富先老等特点。同时,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压力依然存在,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人口安全将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十一五”人口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富民强市”的要求,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决策。把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稳定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推进依法管理,实行处罚和奖励并举、限制和提倡结合,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依靠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人口发展领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人口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

--分类指导。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口发展目标和政策,抓重点,破难点,整体推进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主要目标。全市“十一五”期末人口总量控制在44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1‰左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3以内,五年出生总数控制在21万人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5%左右。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正常。区域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

四、“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一项制度、五大工程”。

1.稳定低生育水平。将人口总量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经济社会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依靠宣传教育、依法行政、利益激励、信息引导、优质服务等多种综合措施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消除低生育水弹的各种隐患。

2.实施“一项制度”。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与保障”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措施,规范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生活救助和生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新家庭计划少生快富项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要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家庭倾斜,在实施社会保障各类项目中要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并积极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3.实施“五大工程”。实施“阳光计生”工程,维护群众权益,构建“权责统一、公开透明、行为规范、高效便民”的依法管理机制;实施“民主计生”工程,还权于民,构建“政府指导、民主管理、群众参与、非政府组织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实施“亲情计生”工程,提高群众满意度,构建“需求引导、科学管理、分类服务、全程关爱”的优质服务机制;实施“人文计生”工程,加强政策推动,构建“多层次保障、多元化奖优、多形式救扶、多渠道筹资”的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和谐计生”工程,贯彻统筹协调理念,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二)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1.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宣传婚检、免费婚检、方便婚检,在婚前检查或孕前检查时,在知情选择前提下,开展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三项优生检测,普及优生优育知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结合“农民健康工程”和查环查孕,开展妇女病定期检查,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化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我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切实加强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3.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生育文明理念。

(三)改善人口结构,促进社会和谐。

1.努力扩展就业空间。确立“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切实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全市城乡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探索建立城镇无养老保障的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重视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全社会兴办老年卫生保健、老年教育、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事业。适度调节生育数量,改善抚养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

3.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奖励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营造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良好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推动部门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二孩生育全过程管理,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终止妊娠药品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行为,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四)引导人口分布,统筹区域发展。

1.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强化区域规划的引导职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统筹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集聚。坚持*大城市、县域中心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积极培育三大组群,进一步推进人口城镇化。深化户籍、就业、社会保险、土地管理等制度改革,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努力使外来流入落户人口素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承载能力相适应。

2.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建立市内“一盘棋”管理机制,落实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责任,实行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加强属地化管理,推行市民化服务。

(五)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构建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围绕人口安全和区域热点,加强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机制,定期研究成果,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加强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健全“部门主导、专家负责、政研结合、课题运作”的运行机制。开发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和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为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口发展政绩考核体系。坚持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持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工作调研、听取一次专题汇报、作一次工作部署、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完善考核评估方法,加大督查、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

劳动教育实施规划第8篇

紧紧围绕建设四川工业强市、四川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坚持中职、高职并举,内涵和外延发展并重,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坚持突出质量主题,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发展保障,狠抓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分级管理,统筹协调。建立市县分级管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院校推进、社会参与的攻坚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多元办学。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

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明确各地攻坚重点,指导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按照国家相关建设标准落实攻坚目标。

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按照我市“一主导、四推进、五加强”的总体思路,重点围绕电子材料、盐磷化工、冶金建材、清洁能源和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地方特色专业,加快培养紧缺性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

三、主要目标

(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10年,确保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不低于19000人,力争在校生总规模达到6万人,其中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达到45%以上。确保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增量,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职普招生比达到并保持5.2:4.8。

(二)着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大力支持市内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技术学院主校园建设工程,促使其人才培养工作达到全省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一流水平。

(三)广泛开展城乡职业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每年10万人次。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每年50万人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每年10万人次。到2010年,城乡劳动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8万人次以上,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达到30万人次以上。

(四)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到2010年,全市中职学校生均校园、校舍、师资、设备等基本条件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高职院校基本达到国家有关规定。重点建设好3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9个办学规模和条件基本达到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标准的县级职教中心,10个基本条件达到省级重点专业标准的实训基地,以及一批市级重点中职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好1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探索组建6个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实施“百名‘双高’教师”和“千名双师型教师”配置计划,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统筹。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确保职普招生保持合理比例。落实地方政府招生目标责任和措施,切实规范招生行为,确保愿意就读的青少年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整合各级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整合各级各部门涉农培训、再就业培训资金,提高各类培训资金使用效益,支持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

(二)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四项计划。实施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各县(市、区)应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作为职教攻坚的重点,使其成为当地整合职教资源、培训农村劳动力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实施示范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和条件达到国家、省、市重点学校标准,并在全市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采取校企共建共享、工学结合的方式,重点建设与我市五大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专业实训基地。实施职教师资建设计划。严格执行全省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编制管理办法,狠抓专业教师培养培训,落实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特聘专业教师并执行政府补贴制度。

(三)完善职教攻坚经费保障机制。以增加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和保证职教攻坚经费,全市3年筹措职教攻坚经费3.5亿元,其中市财政预算内设立一定的攻坚专项经费。县(市、区)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设立攻坚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认真执行省政府制订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依法督促学校举办者按标准落实。积极建立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制度,发挥攻坚经费的引导作用。从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各级财政、办学主管部门不得以学费冲抵财政拨款,或以任何方式提留、挤占和挪用学费。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和民间资金举办职业教育。发改、财政、教育、农业、扶贫、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努力争取上级职业教育和城乡培训资金的支持。

(四)认真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将职业院校新建或扩建校园列入地方重点建设项目,依法保障其建设和发展用地,简化审批手续。职业院校教育设施用地按行政划拨等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收费按最低收费标准收取。公办职业院校举办的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对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中“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对职业院校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提取工资总额2.5%的职工教育经费,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举办职业教育符合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条件的企业,可申请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职业院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水电气享受民用价格。完善职教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农村特困、城镇低保、库区移民、扶贫异地安置家庭的子女及退伍士兵、孤残学生等六类人员就读中职减免学费,积极创造条件对城市中职一、二年级学生资助生活费。

(五)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适当安排资金补助民办职业教育,可采取出租、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对教育部门批准举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民办职业院校和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举办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新建扩建用地及建设行政性收费,按公办职业学校相同的政策予以优惠。大力支持引导现有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进一步加大办学投入、扩大招生规模、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对我市重点民办职业学校进行奖励扶持。民办职业院校依法接受捐赠,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职业教育。

(六)明确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指导帮助职业院校制订教育培训规划和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各级各类企业要依法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对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的合理报酬,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或职工1500人以上加工型企业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配合职业院校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劳动用工监察力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类城乡职业培训,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八)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投入公办职业院校的体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区域合作,以优质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研究、教育督导、招生部门的服务功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将职教攻坚列入重要工作议程,成立攻坚领导小组,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职教攻坚工作。

(二)建立职能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通力合作,共同推进职教攻坚工作。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职教攻坚的组织协调工作,发改部门负责将职教攻坚计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劳动保障部门重点做好职业培训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推动落实工作,农业部门重点做好涉农培训资源和政策整合及培训业务工作,财政部门重点做好攻坚经费保障工作,人事、编制部门重点做好职业院校人才服务工作,国土及规划建设部门重点做好职业院校建设及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工作,其他各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攻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