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26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1篇

【关键词】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一、引言

所谓项目类融资,是指包含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以及表外代客理财投资项目的融资的总称。而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是指对项目类融资取舍和优化的过程,是商业银行进行该类融资决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步骤。做好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工作,对于平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平衡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在存款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央行的存款基准利率对存款利率有较大限制,金融创新成为了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理财产品的出现成为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重要工具,它将银行存款转换为财富管理,间接地成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动力之一。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有多大风险本文暂且不论,但通过理财产品所提高利率的最终来源还是商业银行信贷息差收益的部分转化。这其中自然存在风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

(二)平衡规避监管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意义

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最初只局限于项目贷款风险评估,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表内贷款受到诸如信贷规模、行业限制等多方面的约束,规避监管进行金融创新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导致了近两年商业银行表外代客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尽管该类项目仍然是新鲜事物,但对其进行融资前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的现状——以中国工商银行某沿海省分行为例

(一)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的发展

该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2012年底之前,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主要为项目贷款风险评估。根据该行总行规定,金额超过1000万元(含)人民币(或等值美元)以上的中长期项目贷款融资申请均须进行评估。该行前三年的项目贷款评估数量分别为564个、129个和223个。二是2013年开始,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代客投资项目评估管理办法编写完成并开始征求意见,标志着该块业务的规范化评估拉开序幕。截止2012年末,该行表外资产的总规模已达250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表外项目融资风险评估已是形势所趋。

(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内容

目前,该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主要采用评估报告与打分卡相结合的方式。

1.评估报告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项目类融资评估报告大同小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对申请融资企业的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架构及领导人素质、融资情况及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第二部分为对申请融资的项目风险评估,通行的做法是参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的评价,以现金流是否覆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做出是否给予该笔融资的结论。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内容、市场分析、投资估算与筹资评价、偿债能力评价和担保方式与风险评估。此外,还需要对银行相关的收益指标进行评估,其中最主要的指标就是RAROC,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

2.打分卡

打分卡是指通过对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客户实力、项目特性等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结构化设计和标准化评价,通过权重设置区分风险重要程度的差异,通过评价得分对应风险等级实现定量化的评估结论。这是项目评估报告的辅助手段和电子化手段。

三、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的对称性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信息的对称性问题上。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对真实数据的提供意愿会有差异。融资主体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不同和竞争性项目的日益增多,都会导致企业面对商业银行会选择对自身最优的数据提供。二是商业银行获取数据的能力和准确性方面。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主动去获取的数据也存在准确性问题,比如说项目贷款评估中经常需使用中介咨询机构的数据,而中介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值得商业银行仔细斟酌。信息的不对称对于评估工作是最大的挑战。

(二)评估方法的问题

通过前述对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现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可能会造成评估结果不够准确,进而影响贷款质量。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项目现金流预测法并不能覆盖所有项目情况;不注意行业特点对所有企业运用同样的评估方法;影响偿债能力的很多因素难以量化;财务指标的有些数据缺乏说服力等方面。

1.项目现金流评价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

评估债权类项目,应坚持以融资项目(资产)经营性净现金流的债务融资偿付能力为核心。而一些股权投资项目,除了以融资项目经营性净现金流的股权投资回报能力为核心以外,其他可以用来作为还款来源的收益均可涵盖在内。因此项目现金流评价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

2.不注意行业特点对所有企业运用同样的评估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可以分为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已逐步在重视行业风险的问题,多家商业银行也已形成了每年颁布行业政策的惯例,但是在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上,各个行业基本还是采用基本相同的评估方法。在表外代客理财投资项目,特别是股权投资项目评估上,显然更加不适合。

3.影响偿债能力的很多因素难以量化

目前评价项目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偿债保证比(或者称为偿债覆盖率),是指在融资期间内所有可用于偿债资金可以覆盖贷款本金的比例。但除了该指标外,还有很多可以衡量其偿债能力的因素,比如企业家的品质和能力、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比如某些民生工程,建成后并无现金流,但社会影响深远,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等,这些指标均无法量化,但却对项目偿债有着重要的影响。

4.某些财务指标缺乏说服力

比如财务评估中盈利能力的有关指标不适用。像内部收益率法适用范围窄,当对非常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用传统的内部收益率指标并没有太大意义,这样就无法评价该项目的经济性。

(三)评估机制的问题

现有的项目类融资评估机制存在着评估流程有所重复劳动、电子化评估流程流于形式、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人员配备难以满足评估需要等问题。

1.评估流程有所重复劳动

根据目前的工作流程,针对某个项目,由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资银行等前台部门进行尽职调查,并完成尽职调查报告后提交评估,评估部门再进行现场评估。这意味着银行人员需要至少去企业和项目现场两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劳动。

2.电子化评估流程流于形式

以打分卡模型为例,该系统的推出旨在项目评估以计算机手段、定量评价为主替代目前以纸质评估报告、定性评价为主,提高评估效率、完善评估数据仓库,最终使其达到理论系统化、分析专业化、参数标准化、数据集中化。然而实际项目情况千变万化,情况错综复杂,打分卡模型中选择的参数虽已众多,但仍然无法全面覆盖各种情况。这就造成了该电子化流程流于形式,其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项目状况的结果。目前该流程只能作为辅助流程。

3.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人员配备难以满足评估需要

由于评估人员自身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商业银行中评估人员素质有所差异。同时,商业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与人员编制限制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人员配备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的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的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信息对称性上的改进

1.尽量选择企业在市场上公开的数据进行评估

比如从申请融资的企业网站上、行业协会的网站上、网络上关于这家企业的公开数据等,均可以作为评估的依据。尽量减少“拿来主义”,杜绝对企业提供的数据不假思考、照搬照抄。

2.在选择外部中介机构上,可以提高准入门槛

比如要求中介机构必须达到多少资质,其出具的报告方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进行评估的依据。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实行名单制,只有进入银行名单制内的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才会认可。中介咨询机构也可以实行名单制。

(二)评估方法的改进

1.项目评估除以项目现金流评价外,也要注重综合收益评价

两者的相同点:归根结底两者均为现金流评价,无非前者是项目现金流,而后者是综合现金流。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一是前者是项目预测现金流,是未来的项目建成后拟实现的现金流,不确定性较大;后者是根据目前已有现金流的趋势推断,相对不确定性较小。二是前者仅为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其未来的预测应该是稳定的;后者包括了融资主体所能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包含了经常性的和非经常性的(比如投资收益、财政补贴等),对其未来的预测中应谨慎对待该部分非经常性的收入项目。因此,在评估债权类项目时,应坚持以融资项目(资产)经营性净现金流的债务融资偿付能力为核心。而一些股权投资项目,则应采用综合收益评价为主。

2.针对不同行业研发行业模版

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确定各个行业的评估侧重点。该项工作一般由商业银行的总行或省级分行完成,可以针对某些重点行业做一些深入调研、总结归纳。比如浙江省主要以纺织、化纤、轻工、机械等制造行业为主,上述行业可以成为该区域的重点行业研发模块。

3.考虑量化一些定性化指标

比如可以引入打分体系,对融资主体的管理团队打分,针对有不良记录、或口碑不佳的酌情扣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可以适量加分,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美誉度。

4.改进财务评价分析方法

比如考虑对内部收益率的修正,避免传统内部收益率法可能出现的无解或多解的问题;或者由于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往往期限远长于项目贷款期限),因此,完全可以降低内部收益率指标在项目类融资评估中的作用。

(三)评估机制的完善

1.优化评估流程

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评估工作流程尽可能要简化,避免因为过长的流程而降低了劳动效率,造成客户和资源的流失。比如在工作机制上,项目类融资评估工作可以由评估部门牵头,前台部门配合进行尽职调查和现场评估,避免工作上的重复劳动。

2.深化电子化流程改革,建立完善的评估数据体系

电子化评估是一个趋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电子化流程改革,逐步化形式评估为实质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继续完善参数建设,参数必须符合项目实际,不能设置一些滥竽充数的参数;二是完善行业模块建设,防止某些项目因为没有合适的行业模版造成无法电子化流程的尴尬;三是建立完善的评估数据体系,必须加强项目评估基础性工作的建设,特别是包括市场信息在内的贷款评估所用的数据库的建设。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变得令人难以捉摸。而要想提高项目评价质量,就必须大量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为评估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建设较完整的评估数据体系。

3.建立评估人员分层分类授权管理体系

评估人员的素质和配备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较为重视的问题,这部分人员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营销评审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该类融资的风险做出了很好的把控。同样以中国工商银行某沿海省分行为例,该行对评估人员实行等级资质管理,成立了隶属于省分行管理的专家团队——省分行信贷评估委员会,将全省评估人员纳入该委员会,实行二级分行与省分行双重管理。一是委员等级资质的确定,省分行根据评估委员的工作经验、水平、从事信贷评估工作的年限以及学历等条件,将评估委员分为高、中、初级三个等级。对于高、中级评估委员,授予作为项目类融资评估小组负责人资格,对评估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负责。对于初级委员,主要以参与评估小组为主。二是委员工作质量的考核,该行对评估委员工作的考核引入了打分体系,即省分行组织人员对每份评估报告进行打分,同时为了兼顾打分的公允性,由省分行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打分,并将结果定期向全行通报,以此对全行评估委员起到鞭策激励的作用。三是等级资质的动态管理体系。建立了对评估委员等级资质动态管理体系以及评估委员的统一进出通道,即通过年度考核等方式,实行各等级委员的末位淘汰制,同时将各等级表现优秀的委员晋级,实现“有升有降、队伍稳定”的良性动态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是创新的产物,但在信息的对称性、评估方法和评估机制中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类融资评估更好地发挥风险防范作用;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应在信息的对称性问题上选择公开市场信息、提高中介机构准入门槛;评估方法上除项目现金流评价外,也需注重综合收益评价、研发不同行业模版、考虑量化一些定性化指标、改进财务评价分析方法和改进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评估机制上优化评估流程、深化电子化流程改革以及建立评估人员分层分类授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项目类融资风险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石磊.利率市场化能带来什么[EB/OL].2012[2012-12-19,http://.cn/opinion/2012/12/19175114846234.shtml.

[2]牟德华,刘英雪.商业银行项目贷款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8(1).

[3]冯涛.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2).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2篇

关键词:银行房地产贷款;现状 ;评估困境;相应对策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一个高资金密度以及高风险的产业,伴随着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增长过快,房地产泡沫现象也相继出现,给银行贷款也带来危机。房地产贷款在一定时期相对较安全,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如果市场出现变动,那么就会带来房地产的贷款危机,对银行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房地产贷款的评估,来预防房地产贷款给银行带来的危机。

一、目前银行房地产贷款的现状

所谓的房地产贷款主要是指地产或者房产的开发、经营以及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有关的贷款现象。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种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商业用房贷款。

1.房地产贷款的抵押物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房地产贷款主要是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在建工程作为抵押、住房抵押以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在这三种抵押物中最重要的是土地抵押,然而,我国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大多是经过国家分配的,在放地产的法律范围内没有明确规定土地的储备办法,因此,土地的抵押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无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体质的不断改革,房地产的市场也会不断的调整,房价会随之下滑,那么就造成在建工程的价值下跌,导致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2.房地产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从房地产的资金链可以看出,房地产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房地产信贷,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开发商的自筹资金和工程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在住房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的住房按揭贷款。由于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应付的款资比较大,主要是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单位的材料款,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的。并且,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各大银行纷纷抢房地产贷款,就放松了地产贷款的条件,对一些银行就产生贷款风险。

3.房地产贷款的还款来源没有确定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下,一些体质的改革都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动而变动。经济发展的周期以及信贷出现的膨胀情况都会导致房地产贷款的还款没有确定性。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变动,就会导致市场的销售竞争,居民的购买力下降,原材料的上涨,这些都会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的销售情况,使得房地产贷款的还款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有可能房地产经营的情况不乐观,不能按照之前答应购房用户的时间来交付住房,这也会导致住房用户不按时偿还住房贷款。

二、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的困境

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项目的评估现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造成银行内存在潜在的风险。

1.没有完善的房地产贷款评估体系。银行对房地产商提供贷款的主要依据是房地产商提供的抵押和担保资产。对房地产商提供贷款的评估看上去是解决了银行的风险:如果房地产商无力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时,银行有权利对房地产商提供的抵押和担保进行没收,但是仔细的进行考虑,可以发现房地产商对于抵押的资产和担保的资产越来越多,那么对我国的银行来说,不良资产就越来越多,这些资产存在着变动性,对银行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而且这种评估模式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房地商的抵押资产上,没有注意到房地产商本身的还贷能力,只是对银行放贷风险的一种补救措施,并没有对银行放贷提供前瞻性的风险预测,对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

2.房地产企业缺乏信用。目前大多房地产企业的筹措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够按时的进行银行贷款的还贷,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短债常用的观念。即使有部分企业能够按时的进行银行贷款的还贷,但是为了在新一轮的房地产竞争中胜出,又开始加大房地产的规模,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投入,也就没有剩余的资金来偿还银行的贷款,长期占用银行的资金。

3.房地产提供不真实的贷款信息。长期以来,银行对房地产商的贷款就看它是否提供现有的抵押资产来进行放贷的,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银行只能对企业之前的开发业绩、财务报表等能够看到的有限信息进行评估,来估算资金的回归。但是,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银行的贷款,会向银行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企业信息以及财务状况,平时银行也并没有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后期即使银行了解了企业的真实情况,也只能够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对银行带来了损害。

4.房地产贷款的监督体制不完善。在银行进行放贷的过程中,银行并没有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容易出现房地产商提供假的贷款信息,银行放贷的时候出现资金不明流失,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

三、如何解决银行房地产贷款项目评估的困境

要想减少银行的放贷风险,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评估体系,通过贷前以及贷后的评估、加强贷款方的信用、加强银行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贷款方的资料信息数据库以及对贷款过程实行监督,这样才能够减轻银行的风险。

1.建立完善的房地产贷款评估体系。完善的评估体系就是在对项目的评估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否则,即使制定了完善的评估体系也是纸上谈兵,没有落实到工作中。做好评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全面的评估:

(1)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直接还款来源得到的偿还款的评估。对房地产商直接还款能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涉及的层次、指标也比较的多。可以对房地产商进行贷前以及贷后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贷前评估:对房地产商进行还贷能力有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银行必须对这几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房地产企业的建设项目的合规性信用记录、公司的治理机制以及房产的销售前景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审查,依照有关规定,完善贷款审批标准以及审批手续;确定申请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来杜绝不合理的贷款现象。

贷后评估:完善贷款人的后续评估体系,对贷款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跟踪以及调查,不定期的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监测房地产商的项目进度、销售进展以及银行贷款发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房地产商进行的抵押资产进行变动的价值评估,一旦发现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贷款的时候,立即向借款人追加额外的贷款担保,来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

(2)对房地产商的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抵押物价值的评估可以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值来进行确定。一旦发现抵押物的未来价值有所减少时,应该在原来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值的基础上重新对抵押物来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评估:

第一层: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来评估抵押物在这种条件下的市场价格。

第二层:不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把最新获取的信息作为基础,在同行业中,与类似该抵押物的价格作为评估的标准,来对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

第三层:在以上的两种情况下都无法预测到价值,通过估计抵押物的未来价格为标准,来估计它的价值。如果银行没有能力进行估测,可以请专门的估测机构进行估测,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

2.加强借款方的信用评估。借款方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和个人,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系统,它是避免信贷危机的重要途径。所谓的企业资信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抵押资产、担保资产、欠息情况以及房产的销售情况建立资信资料,完善已有的银行信贷咨询系统。个人资信系统主要是对个人的身份证、个人的社会档案、个人信用以及历史记录进行审查,完善区域性的个人信用制度。这样一来,就加强了借款方的信用。

3.加强银行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财务评价作为银行放贷和房地产贷款的重要依据,有必要加强财务评价体系。银行只有准确的掌握着贷款方的信息,明确项目的偿还能力,才能对财务进行有效的评价,做出正确的贷款据决策,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和银行的效益型,所以银行对财务的评价必须准确,才能确保银行收到预期的投资效益。

4.建立贷款信息资料数据库。通过建立贷款信息资料的数据库,能够加强房地产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减少银行放贷危险。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各行业的资料信息数据库,方便查询企业的状况,通过了解这些企业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评估人员应该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对贷款方进行评估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对各银行之间的信息应该进行交流,银行内部的上下级也应该及时的沟通,避免出现贷款的失误以及重复的投资。提高办事的效率以及准确度。

5.加强房地产贷款的监督。银行对房地产商在进行贷款的过程进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进一步的完善银行的管理系统,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瞬息万变。银行的监管部门应该引导各大银行金融机构充分利用银监管会及时的记录一些房地产贷款客户的不守信用以及违规操作等不良信息,严格的检测房地产企业的违约情况,预防和控制贷款客户的违约行为。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强对房地产贷款风险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房地产信贷的风险检测报告以及定期的通报制度。对于房地产贷款中出现的违规经营以及造成对银行损失的进行严重处罚,对于情况严重的,可以通报给相关媒体或者是机构进行揭露并且依照相关法规对企业实习停滞。

四、结束语

在我国,房地产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之一,对其贷款所产生的风险,不仅关系到银行的利益,也对我国的整个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完善房地产的抵押贷款系统以及风险评估系统,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能够有效的预防银行的抵押贷款风险。银行只有在金融机构的相关配合下,才能够合理的躲避房地产贷款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王立国.项目评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熊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探析[J].中国市场,2010(18).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3篇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过去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对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造成巨大损失。1997年由于Toyota的刹车(brake-fluid proportioning valves)配件供应商出了安全事故,使其整车生产厂停产达数月之久。19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影响了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网络,2001年在英国发生的口蹄疫影响了英国的畜牧业、旅游业和其他一些行业及其供应网络。2002年9月,美国西海岸发生工潮,港口关闭两周,由于美国西海岸是中远集团进入美国的主要门户,中远集团到达美国的集装箱船无法卸货返航,这使得中远集团两周内至少损失2400万美元,同时中远集团的客户也因此损失惨重。

目前对于供应链风险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如,Vokurka,Chod and Rudi,Gunasekaran andNgai,Gaur等人分别对供应链风险中的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产品风险以及信息风险进行了着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供应链风险因素是多样化的,仅从某的因素人手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其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供应链风险的诸多因素,建立模型,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给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二、供应链风险的评价指标

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很多,考虑到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本文拟选择容易度量、数据采集方便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包括以下6个指标: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具体如下:

(一)市场环境

供应链上的产品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其风险会因经营的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若供应链上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行业里面处于垄断地位,那么这条供应链的稳定性相对要强一些,风险也就小。反之,稳定性就要差一些,风险也就大。

(二)信息风险

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一种情况是信号膨胀,管理人员依据市场潮流和信号做出同样的预测和调整,不知不觉中夸大了市场需求。第二种情况是不平衡定单,采购部门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经常下定单,供应商会因得不到可靠信息而无法安排生产。这种对市场的不确定感,将会影响供应链上的所有部分。

(三)物流风险

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不稳定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导致供应物流的中断,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

(四)时间风险

生产提前期,订单完成提前期,完好的订单履行情况,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

(五)财务风险

某些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能会占用上下游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六)组织风险

供应链过程是否贯穿组织部门并水平地协调与管理,系统的变动性,系统的柔性等。

三、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步骤

(一)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基于信任、合作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明确市场和用户需求、产品类型和特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企业存在的问题,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能够比较确切的了解。

(二)确立评估的目标

对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必须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评估程序、方法等。评估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的不稳定因素进行防范、控制,也是企业之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可以规范和优化企业及企业间的业务流程,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建立评估的标准

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是进行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应结合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综合指标体系。

(四)建立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实施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工作。成员以来自制造、采购、质量、工程等与供应链其它企业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评估小组的工作必须同时得到本企业和供应链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支持。

(五)分析、论证,得出评估结果

首先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运作等全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决策,最终得出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值,确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六)给出供应链风险防范的策略

针对供应链评估的风险程度的不同,通过改进供应链上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确保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实现共赢。

四、基于模糊评判法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方法

(一)模糊评判法

模糊评判法,也称模糊决策法。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中引入模糊概念,从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对被评价者进行综合评判,作出决策。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在此仅介绍一级模型。采用一级模型进行综合评判,其基本要素及方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五、结语

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主要考虑了市场环境,信息风险,物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这六个关键的因素,提出了通过模糊评判的方法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模型,并结合实例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4篇

一、电子商务系统审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在商业活动实现网络化之前,采购是面对面或通过纸质文件进行的,有迹可查,即使是电子交易,其设备结构是专用的,一般只限于已知用户使用,任何外部用户必须是已知的、身份明确的、可追踪的;系统通常是主机结构方式,相对易于监督、控制和审计。与传统商业相比,万维网客户/服务器系统的特点是高度分散,资源共享、服务分散、顾客透明度高等,而电子商务的运作速度更快、业务循环周期更短、风险更大、更高程度地依赖于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意味着传统的衡量方法已不再适用于企业的某些资产,财务报告不能充分提供企业的状况和价值方面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客户忠诚度和满意程度等这些产生长期价值的关键资产。核实确认这类资产价值的困难在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合适的参照标准、先进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网络的各种威胁和概率的准确估算。企业管理层以及公众都需要寻找能够用以表述网络企业的可信度、安全性及其他资产价值的方法,需要一些新的核查和审计方法,更有效地评价无形资产,如知识、品牌等。因此,电子商务系统审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电子商务的可靠性、适用性、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受到的威胁或存在的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风险因素包括:商业信息的泄露、智能财产的不当使用、对版权的侵犯、对商标的侵犯、网络谣言和对信誉的损害等。因此,进行必要和客观的审计,才会使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运作和效益满意和放心。

二、网络风险和风险管理

网络风险如同自然灾害一样不可预见。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要分析和衡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引起风险的因素及其关联因素,出现风险的关键点采取什么方法能够减缓风险,风险出现造成后果如何,以及评价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职业审慎进行防范和控制。同时在评估中还要为各项因素设计评价比率,计算各种风险的影响后果,根据影响和后果排序,对高风险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认识到潜在风险(威胁)及其影响,以便对高风险领域作一些防范、检测、控制、减缓和恢复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这些计划和安排应涵盖对各项控制成本,主要是指接受、避免、转移、监测成本的分析以及各项工作的先后次序。

三、电子商务系统审计中网站的合法性证明

网络终端用户都会关注网站是否来自一个真实的、可靠的机构,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真实,机构背景是否正当合法,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是否得到保护等。所谓隐私权是指对个人的数据/信息的搜集必须合法、公平,必须用于某一特定、公开的目的,必须取得该个人的同意并受到保护,本人必须有权进入系统进行修改或删除,信息的越域流动和将来的使用、披露必须予以安全保证和限制等。

解决这些网站合法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由一公证机构提供可靠的证明,以使网络终端用户能对网站提供的电子商务放心。如Verisign, TRUSTe,BBB Online ,Web Trust ,SysTurst等都是具有良好的信誉并且提供证明-查证服务的专业组织机构。网络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查询这些公证机构的记录,获得确认被访问网站的名称、有效状态、服务器标识等信息。

四、内部审计和电子商务系统审计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核实查证”的定义是“提高决策者所需要信息的质量或内容的独立性专业服务。”其审计原则是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真实完整性和持续性,建议对系统安全性和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的控制点进行检查、评价和测试。并尽量在今后采用合适的审计标准对信息技术进行审计。不同于以年度为基础的传统外部审计,电子商务的实时性要求审计人员应对其进行连续不断的评估,按特定的审核标准对已发生的交易进行追踪,而系统内设置的自动登录记录可作为相应的审计轨迹,在系统内部实施对事件监督和控制。

尽管当前许多人认为核实查证通常与外部审计人员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则在公司内部出具审计报告。然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电子商务系统审计的要求则是:审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审计财务报告制度、经营的效益和效率、合规性和保护财产安全等方面。审计模式应该建立在系统的可用性、容量、功能、保护和可靠性的基础上。例如,内部审计对网络企业控制水平的独立评价,使得客户了解到企业提供的数据将不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滥用。再如,企业目标是建立电子商务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那么电子商务风险是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而增加,以至于不能确保交易的安全性或分辨用户的可靠性,因此,所需要的控制就是对用户的真实性进行确认以及对通讯信息进行加密。

电子商务系统审计的成功与否在于审计人员是否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了解商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策略,是否有现成的策略随时应付出现的风险。因此,作为一个成功内部审计人员应了解企业的业务,以服务为宗旨并努力增值,积极提高专业技能,关注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建立对电脑领域发展的职业敏感性。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5篇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

根据中国社科院理财研究所报告,在2004年13家商业银行发行79款理财产品后,2005年和2006年各有26家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和筹集资金分别为593款、1158款和2000亿、4000亿,2007年78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产品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1760只,理财产品额度达到8190亿元,2008年各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发售7799期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约合人民币23055亿元。而2008年保险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新募集资金分别约为6243亿元、5637亿元、1827亿元和226亿元。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特点

从2006年以来发行的产品数量和类型看,普通类产品为主,占整个理财商品市场的90%,但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结构类产品数量和比重不断加大,其基础资产以股票、商品挂钩为主,而且产品设计创新不断;从发行主体看中资银行除了打新股和股票挂钩结构类产品外多发普通类理财产品,外资银行仍以发结构性产品见长;从产品的投资期限看,普通类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期限在6个月以下的占到60%以上,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占到近90%;从收益率看,到期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大多高于基准利率和CPI涨幅和股票市场的表现;新股产品和信用类产品大多是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进行,在这两类产品的发行方面,银行比较依赖与信托公司的合作,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分层服务,理财门槛过高导致现实需求不足

从现有理财品牌看,各商业银行都设定了较高的个人理财的金额起点,部分银行财富管理帐户准入标准更高,最低的建设银行要求500万元。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占商业银行80%的客户仍然属于大众客户。目前商业银行客户细分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出负效客户、大众客户、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并对中高端客户进行理财服务,无形中排除了对大众客户进行合适的理财服务获取更多的利润,导致大众理财服务滞后。

(二)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

从目前到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看大多高于基准利率、CPI涨幅和股票市场的表现,但部分尤其是基础资产类理财产品和上市股份制银行产品实际到期收益率普遍低于预期收益率,甚至出现较多零负收益产品。而理财产品出现的低收益表现是由于研发能力缺失,主要体现在理财产品设计上基础资产选择、市场时机和结构选择三方面的决策能力不足,还受到不稳定市场环境的影响。

(三)客户风险评估、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目前中国各商业银行没有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各自为政,有些商业银行风险评估过于简单,评估工作通常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准确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甚至出现各商业银行对同一客户风险评估结果大相径庭;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揭示不足,产品介绍过于复杂,片面宣传产品的最高和预期收益率,没有评估最低收益率和出现的相关风险;部分商业银行未能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和方式向客户告知产品相关情况,特别是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未能很好地向客户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在理财计划存续期内,部分商业银行也未向客户提供其所持有的所有相关资产对账单,账单应列明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情况。

(四)在产品开发、营销、人员考核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是从外资银行引进一个结构,或是加以模仿设计,品种单一,电子化程度低,造成产品同质性强,易于复制和模仿,缺乏竞争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营销上以外部广告宣传等推销为主,忽视员工内部的培训和引导,产品销售时忽视了对客户针对性个性化理财服务和动态跟踪服务;员工考核以当期产品销售额为主,不能形成长效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增加了风险,减少了收益。

三、发展对策

(一)根据客户细分进行客户分流,改变赢利模式

根据客户细分标准将客户进行一次分流,引导高端客户进入个性化或半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对于大众客户可提供大众化的理财服务。大众客户因其家庭收入居中等以下到较低水平,银行存款平均数额不高,对金融产品的认知有限,因此实际需求很有限。针对大众客户,商业银行可采取加大银行帐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这四类主体业务的产品纵深,增加每类产品规格的办法,提供不同的银行服务,以更好地适应他们的个人理财需要。另外还可以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利用银行网点的优势,借鉴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在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个人理财中心,统一有银行客户经理专门进行非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和理财服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可以让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中心上架,由理财中心收取上架费并统一由理财中心客户经理针对客户制定理财规划方案,让客户自行选择理财产品购买。

(二)加强理财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提升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商业银行收益率

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在快速学习、吸收同业经验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从满足客户的需求出发,在理财产品的结构、期限、流动性、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个人理财产品低风险、高收益、高品质的市场形象,同时理财产品在设计时,应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说明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量化说明,提升客户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赖度和品牌的忠诚度。

(三)完善客户风险评估、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

从事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发售产品时,应向投资者全面详细告知投资计划、产品特征及相关风险;商业银行要在产品销售时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及最不利的各种情况告知客户并得到客户的确认;商业银行要定期向投资者披露投资状况、投资表现、风险状况等信息。发生重大收益波动、异常风险事件、重大产品赎回、意外提前终止和客户集中投诉等情况,各商业银行要及时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四)创新营销和考核机制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6篇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将近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销售额。然而,这些为中国经济贡献度如此之大的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服务与其战略地位严重不相称。其中,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是导致其不能获得贷款的一个首要问题。那么,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研究就显得极其必要了。与此同时,怎样使参与供应链融资的各方风险降到最低,达到一个多方共赢的目的,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层次分析法把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类复杂风险提取、归类以及明了化,最终给出一个全面可靠的评估方法。

一、相关研究

叶蜀君(2006)分析了银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认为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将信贷风险分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赖账违约的道德风险,并对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了博弈分析。白少布(2010)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提出了不同等级信用违约概率的估计方法,基于违约贡献度建立了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违约概率模型。张琅、胡海清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两方面展开,采用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通过比较研究找到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分析诸多文献和以上研究成果,显而易见,有两点不足:一是现有的关于企业融资信用风险的研究只是把贷款企业放在一个孤立的位置进行研究和评估,并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考量;二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的支持性资产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信用风险的主观性等某些特征,信用风险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在此基础之上,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采用供应链融资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将是一个具有很大挑战和长远意义的课题。本文正是从供应链融资的视角出发,对参与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建立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加入了授信的支持性资产的评估,以期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定量方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可靠的估量。

二、基于供应链的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一)中小企业自身状况

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主体信用水平、财务实力和健康程度等。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点。

1.基本状况。包括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企业的实力等。有句话这样讲“别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准备贷款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状况才能在银行的信贷评级中慢慢上升到较高级别,这样融资成本就会很大降低。

2.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银行考察的重中之重,因为财务实力直接决定着还贷的能力。在下面的评估指标体系中,财务指标也会作为一个重点来考量。

3.企业未来竞争力。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经营前景确定性差的问题。这一因素可能会成为横亘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一座大山,所以,这一因素也成为银行考虑的重点之一。

(二)支持性资产状况

供应链融资作为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品类,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对物流、资金流等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更为重视。因此,需要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的支持性资产(即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慎重选择。

1.应收账款。为了保证授信的自偿性,应收账款融资中的应收账款必须具备可实现性。

2.存货。存货融资中存货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是违约后变现的便利性和变现的成本。

3.预付款。预付款融资是面向未来即将获得存货的融资,此类融资除了应考虑存货类抵押物选择的原则外,一些特殊的变量也决定了业务的可行性。

(三)核心企业状况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影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特异性变量,其在风险评估体系中的作用可以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来比喻:供应链融资作为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达成的对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系统性安排,在对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授信中往往以各种方式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嵌入信用风险管理的函数之中。由此可见,其对中小企业信用的影响是无法取代的。

(四)行业状况

银行必须了解预贷款企业整个的行业状况,任何短期融资都只能支持合理的融资需求,而不是投机性的融资需求;如何确定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需要银行对行业的供应链条、行业市场动向以及行业内部的商业规则都非常清楚。其中,行业地位和行业特征的评价决定了银行贷款的意愿。可见,行业状况对整个风险评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五)供应链关系状况

(Mohd Nishat Faisal)等在供应链风险缓解一文中提到的在供应链融资中影响企业信用风险因素的11个关键变量,其中多达7个是关于供应链关系状况的,包括信息共享、敏捷供应链、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供应链成员间相互合作的态度、供应链中的调整激励和收入共享政策、风险共担机制和知识供应链中的风险。

三、供应链融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设计

(一)选取指标重点建议

本文在对大量文献和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经验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向10位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分发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本文列出的指标给予删减或补充,并提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基于此,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达到构建一套合理、全面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

1.支持性资产状况(即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必须列为重点考察指标之一。比较而言,传统的不动产抵押授信业务的抵押物价值、权属较为透明和清晰,因此对抵押物状况的评估不是风险评估的重点。而在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抵押业务中,由于质押物权的多样性和未来情况的众多不确定性,其转让的适格、权属的明晰以及价值的足额等等特性,首先关系到受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同时关系到银行在客户违约后的债权保障,因此在信用评估体系中需重点关注。

2.财务指标需充分关注。银行的任何融资都相当于银行与借款企业共同做生意,借款企业必须自有本金,且本金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实际中,有些借款企业之所以会出现大的授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借款企业的财务结构失衡,造成借款企业无法将损失维持在自有资金的比例范围之内,从而保持对于银行授信的偿付能力。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直接切入借款企业的经营活动,需通过业务本身了解借款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这些相关指标出现在信用风险评估的重点位置,便于客观评估和及时防范。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综观以上分析,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实际情况,构建供应链融资视角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体系共分为两个层次:目标层和准则层,准则层下设一级准则层、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因为该体系只是为了计算各个风险指标的权重,故忽略方案层)。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融资风险评估流程

表1所列指标评估体系中,准则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权重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正确与否。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其特点在于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以上特点对于融资信用风险的评估刚好适用,加上专家打分,能够为各指标提供一个客观的权重评估。在表1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的流程有如下四项。

CR

综上所述,结合专家打分,表1中准则层的所有指标权重都可由上述方法算出,这样会得到一个关于指标风险大小的排序,以确定评估指标体系。

五、结束语

合理、客观、全面、实用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的设计,有助于银行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简言之,一个设计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使银行能够便利地使用并获利。然而,实际中,我国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时,对于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判定绝大部分是由专家依据经验得出,主观性极其明显,相应的,必然会造成评估结果的主观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一种更为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当然,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将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为了使本文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到银行及供应链融资各方,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各银行今后要有意识地增加信用风险的数据积累,建立银企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各中小企业要遵循真实的原则,公布的财务报表和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三是合作的态度,不论是银行还是中小企业或是核心企业参与供应链融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获取利润,只有各方都抱有一颗互惠互利的心态,才会达到一个共赢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61.

[2] 叶蜀君.关于控制银行信用风险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9):53.

[3] 白少布.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预警研究[J].经济经纬,2010(6):66.

[4] 张琅,胡海清,张道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软科学,2011(5).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7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引入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并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些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这些重大错报风险加以应对,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将审计资源有的放矢地分配到各个领域之中。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

2、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3、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4、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网

5、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由于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风险,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企业的未来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同时,一系列先进管理观念和技术的广泛运用,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信息,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此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6、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将从狭隘的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将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与此相适应,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以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竞争力、发展能力,奠定牢固基础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短暂的得失,形成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同时,随着智力投资的扩大和知识创新步伐的加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由高智力的员工所拥有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却大幅增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企业计算经营成果的重点应从计算利润转向计算价值增值,并通过编制专门的增值表加以系统反映。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并重,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订、执行和考评,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建立预警分析系统,提供全面、相关和多元化信息而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1、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由此可见,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审计全过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同时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思想之一。评估固有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弊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效果。(1)重心前移。基于客户战略系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2)风险评估重心转移。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3)风险评估方式改变。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4)风险评估结构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5)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核心。(6)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由于审计重心转移,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借鉴了战略管理会计知识,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会计师事务所也应相应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7)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基于审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要采用相应个性化的审计程序。(8)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可扩大审计取证范围,从一般员工处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作为对审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9)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前者是指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状况的可能性;后者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的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经济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与实际不符,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局部或个别人员舞弊或造假造成错报的可能性。

1、通过企业环境分析评估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纠正歪曲财务报表的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公司的主要收入和业务的来源。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初步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被审计单位受到哪些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结合被审计单位自身情况,注册会计师通过职业判断也可设计其他需要了解的外部因素程序,例如宏观因素的景气度、利率的变动和资金供求情况、汇率变动等。网

对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的充分了解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审计风险。

2、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分析评估审计风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企业的生产资料、人力、财力,技术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企业经营能力评估是指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科学、客观地作出全面评估的过程。

通过经营能力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实行了有效的经营活动来迎合经营战略;威胁到被审计单位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被称作关键经营环节。关键经营环节是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风险的重要来源。它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业务活动;第二是经常与外部存在广泛交流,这一类型的环节一般与企业外部有重要的、规模比较大的联系,这些联系通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交易并被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第三是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它是最有可能被审计单位发生问题的地方,从而具有较高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顺利开展需要注册会计师对关键经营环节有深入的了解。识别关键经营环节之后,注册会计师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对关键经营环节进行评估。这些信息包括:经营环节的目标;经营环节中的业务活动;环节信息流,包括相关信息系统;经营环节的关键风险;环节风险的应对措施,比如内部控制;环节风险的防范业绩计量。

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能力,分析企业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判断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性。

五、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变化和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而形成的,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是二十一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主题。在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实行后,评估审计风险已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所以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条件、战略目标等几个角度入手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先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应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进行评估。例如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分析,利润对上市公司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利润下降会直接影响股民对该公司的投资,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对此进行着重分析。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投放重点。

【参考文献】

[1]蔡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供应商财务风险评估第8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券商;资本市场

(一)大势所趋:我国券商应积极参与风险投资业务

1.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公司,应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中有所作为。为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央要求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风险投资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证券公司在长期的资本市场运作中,与金融机构、企业、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企业管理、项目融资、收购兼并、发行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参与风险投资业务运作,将有助于弥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不足,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2.参与风险投资业务的外部环境已逐渐成熟。我国创业板正在积极筹备中,一旦推出将极大地改善风险投资业务的运作条件。自1999年全国科技大会做出设立创业板的部署后,中国证监会会同业界各方面积极行动,有关设立创业板的文件已五易其稿,深交所的技术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因此作为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支持方式之一的创业板,其推出应只是时间问题。待创业板推出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IP0(首次公开发行)方式将获得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有了最理想的退出通道,从而为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业务扫清了障碍。

3.参与风险投资业务,有助于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延伸。现资银行的业务框架包括证券承销、收购兼并、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发行上市、公司理财及投资咨询等方面,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具有各自鲜明的经营特色,这些投资银行在扩大经营范围、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使主业更加突出。如美林集团擅长并购,其并购部门利润率超过50%,摩根斯坦利在证券承销与信贷业务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目前我国券商的投行业务主要以发行承销为主,投行业务的单一化局面使竞争集中于新股承销上,各公司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近10年来的统计,从新股的承销家数和承销金额来看集中度相当高,前5名券商平均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而前20名券商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了80%,这就意味着前20名以外的券商很难在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根据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经验来看,这种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而且随着股票发行制度的变革及发行方式的创新,券商从事承销业务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股票发行定价上由发行人与主承销商协商且根据市场实际供求状况确定,激烈的市场竞争势必抬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从而使券商的包销风险大大增加。参与风险投资业务不仅增加了券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而且使券商的投行业务得到了有效延伸。在风险投资机构筹集资本、选择项目、培育风险企业、资本撤出的经营过程中,券商可以为其提供收购兼并、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发行上市等服务,使券商的投行业务范围日趋全面,较好地改变目前范围单一、过度竞争的局面。

4.参与风险投资业务,能为券商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承销、经纪和自营作为我国券商传统的三大支柱业务,构成了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证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承销与经纪业务已步入了微利时代,而证券市场的波动又使自营业务收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仅依赖传统的业务收入,券商生存将难以维计。因此尽快拓展业务范围、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我国券商面临的当务之急。从国外风险投资业务发展情况看,券商参与风险投资业务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从中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从长期统计数据看,风险投资业务的收益率平均可在20%至30%左右,有望成为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

5.证券公司在风险投资业务领域较其他机构具有明显优势。与普通企业、机构不同,证券公司在长期的资本市场运作中,与大量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拥有高效的融资渠道;在从事投行业务的过程中,在收购兼并、发行上市、公司治理、财务顾问、行业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证券公司还拥有高素质、门类齐全的专业人才队伍,为风险投资业务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人才基础,因此,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企业运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成功。以美林证券投资公司为例,其在1982年10月间募集美林创业投资基金,总额6000万美元,其中最小投资单位5000美元,到了1987年3月,每投资单位收益率高达2550美元,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二)循序渐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业务方式选择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风险投资业务尚处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信用基础并不完善,因此,证券公司应本着“控制风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扩大”的原则,按照欲介入的规模和深度,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参与风险投资业务:

1.向风险投资机构和被投资企业提供服务

对初步涉足风险投资业务领域的证券公司而言,为降低经营风险,可不直接出资而采用财务顾问方式,为风险投资机构和被投资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管理服务。风险投资业务的运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融资、投资、参与管理、退出。在每个阶段,证券公司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风险投资业务提供服务,借以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