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9 17:24:35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1篇

[关键词] 企业寿命 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资料显示,1970年跻身《财富》全球500强的公司到1982年有三分之二已经销声匿迹。不同类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不同的,全球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岁~50岁,跨国公司为11岁~12岁,中国集团公司7岁~8岁,中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3岁~4岁 。

“打造百年老店,是每个企业的梦想,是困扰每个企业家的难题”。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整个20世纪90年代,以海尔、联想、海信、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相继提出了做“百年老店”、“长寿公司”的口号,深圳华为公司也发出“超越‘死亡之谷’”的呐喊,形成了一股中国企业“百年现象热”。如何打造“百年老店”,使企业长寿不衰?自然成为管理界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把企业看作一个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的话,企业家的目标就是让这个生命能“长命百岁”。谚语所言“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我们会很自然地思考“什么是企业的性格?”

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甚至是无形的因素,就如人的性格一样,是企业在创立初期倡导,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逐渐沉淀而形成,为企业员工所认可,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在影响着企业,从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大企业,尤其是创“百年老店”的大企业,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寿命的关键因素。

一、为什么说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命运

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有许多,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是其中的那个关键因素?(1)不同行业的企业,成功的因素不同;(2)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成功的因素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截然相左,正如兵无常法,“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同样可以取得胜利一样;(3)就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企业成功因素也不同。

分析上述纷繁复杂的各种情况,我们研究发现在决定企业成功的众多因素中,相对于其他因素或有或无的情况,企业文化是始终存在的,并且是影响着其他因素能否在企业取得成功。

关于“企业文化”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一种员工都清楚的行为准则” 。

结合企业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领导:知道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从计划至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员工的参与,那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人员和不同利益层次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整合和调合功能,使企业发展既代表广大员工的意见,又体现企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发展具有开拓性、竞争性,处于时展的前沿。例如:在计划职能中,关于企业发展目标确定的许多分歧和争论无法用制度规定解决,而只有用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去加以统一和解决。企业文化既影响目标的建立,又对企业战略的选择、分层计划体系的开发等其他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比物质、行政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企业文化是企业强有力的粘合剂,文化的手段更富有持久效力。有效的管理就是使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员工所认同,并愿为其实施贡献力量。只有全体职工的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付诸实施、变为现实。现在众多的企业为什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原因就在于靠文化建设来增加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很广,传统研究一般从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道德、团队意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但究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人生就是为了价值的追求,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生追求行为。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员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只顾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在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形象;只顾眼前利益的价值观,就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使企业失去后劲,导致灭亡。

2.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又称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

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多种选择,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有一套逻辑思维的程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经营哲学。

3.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是企业员工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理的外化。企业精神通常用一些既富于哲理,又简洁明快的语言予以表达,便于职工铭记在心,时刻用于激励自己;也便于对外宣传,容易在人们脑海里形成印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

4.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

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看,企业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企业制度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员工的共同利益受到保护,从而使企业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

5.团体意识

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

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职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因此,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6.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

由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企业的形象称表层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通过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人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层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没有深层形象这个基础,表层形象就是虚假的,也不能长久地保持。

三、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实践证明, 不存在什么最优的企业文化,只有适合企业的文化才是最好的。企业文化的建立核心应从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共同努力。

1.物质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产品、包装、设计等。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品质文化,实现产品技术审美、顾客愉悦和伦理价值原则,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2)建设整洁优美的企业外部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容貌。(3)优化劳动环境。运用色彩、音乐调节等方法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精神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培育优秀的精神文化,有如下几项措施:(1)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实践证明,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如强化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等。企业可以借助制度把上述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具体化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2)确立科学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经营哲学主导、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其它内容和发展方向。应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运用系统、动态、风险和竞争、人才等新观念,发展和创造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企业哲学。(3)培育、完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构成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精神是企业素质的综合性反映,可以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

3.行为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

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动态反映。塑造优秀的行为文化重点是两个方面:(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英雄是企业的中坚,这些英雄应贯穿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培育企业英雄人物,发挥其在管理中的表率作用。采取员工评定或领导认定等方式塑造企业英雄,并利用其常常被仿效的特点,规范员工的行为,充实、丰富和发展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管理。(2)员工的行为规范是企业管理的巨大合力。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程度。员工的行为规范,除了组织员工企业规章制度学习、科技培训及各种文娱活动外,还应通过学术讲座与交流、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式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精神,用勤劳、敬业、守时、惜时的行为规范指导员工的行动,培育创新和团队精神,努力实现个人行为、个人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统一,并使全体员工的行为统一到企业管理中。

总之,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须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地塑造才能见奇效。经百年沧桑后,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业务、组织结构等等都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真正让人铭记的是企业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和精神。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马春光:《国际企业跨国文化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2篇

一、企业文化理论

1.企业文化的定义。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得影响。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需要有企业文化的支撑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象征,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企业发展得有效方式。

2.企业文化的形成及类型。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它的形成受到其发展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形成需要经历初步形成、逐步建立、沉淀定型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从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的完全体。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内部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环境因素已经成为了企业文化形成的营养因素。企业文化在这些环境因素中不断的吸取营养,慢慢的使自己发展更加的完善。

二、组织绩效管理理论

1.绩效的定义。广义的绩效包括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两个方面。绩效管理是一种静态结果、一种作用方式和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绩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内涵。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次面上的有效输出,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与薪酬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对等承诺。

2.影响组织绩效管理的因素。一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组织绩效管理,会对组织绩效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个人因素。员工的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绩效,如果一个员工在发挥其长在岗位上工作,他的绩效就会相应的提高,反之就会下降。三是组织因素。组织因素是指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系统化准则,包括绩效考核制度、企业文化类型和管理模式等。绩效管理的制定,要与企业的文化相适应,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正常的轨道。

三、组织绩效和企业文化的相关性

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表现形式,包括制度、行为、激励等形式,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发展的基础,组织绩效可以优化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源动力。企业文化和组织绩效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组织绩效和企业文化的目标一致。组织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的价值。而企业文化也是利用软实力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来指导员工完成企业的目标。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化。组织绩效可以使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决策,从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正确实行。员工在了解了企业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后,能进行网上的讨论,不断整合正确的意见,从而为企业的决策出谋划策,减少企业决策的盲目性,错误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决策效率。组织绩效管理对企业的办公效率也有了新的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网络机制,形成一个大的管理网络,从而打破时间、空间的制约,及时倾听社会中的民众的需求,虚心接受民众的意见不断改善自身的失误。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办公效率会越来越高,能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企业只有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好,把组织绩效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实现企业的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

2.企业文化是开展组织绩效考核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企业文化这一“软环境”的指导和支持。组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的。绩效管理只有在企业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里成长,才能更加的拥有更多的活力。

3.绩效考核是实现企业文化的辅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力量,是一种道德规范,能够不断的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绩效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责任意识。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有一个前进的动力。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有组织绩效的约束,才能使自己对工作有一个重视。这样一来,在组织绩效的管理中就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可以说绩效考核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企业在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绩效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绩效考核可以说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只有组织绩效的约束和激励才能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工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创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

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的创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好形式,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的好形式,也是企业有效地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好形式。

建设企业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能够有效地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企业文化开展的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企业的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和企业精神,成为职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和内容得到新的拓展,方式方法得到新的改进,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

建设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我们企业中会出现多种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开拓新的领域。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各个部位、各个环节,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企业文化以及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的各种活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渗透其中,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和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使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企业文化旋律认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建设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企业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性的活动方式,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看得见,摸得着。事实证明,企业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健全的文化设施,一旦被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利用,就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正确把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政治工作。而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物质文化为表层,以制度文化为浅层,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层,树立共同目标,来增强广大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新的理论,其本质又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其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避免企业员工出现“精神危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群众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个性。

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交融。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异同,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政治思想灌输为主要方法去做人的工作,现在已有所改变,主要通过目标和手段,营造和谐企业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理念上和目标上已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以人为本是共同的出发点,并把其融入企业各项工作之中,具有明显的企业文化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从而达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因此说,企业文化带有很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而思想政治工作又带有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并通过企业文化这一载体和方法,来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构成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是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总结和提炼,并被广大员工所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其形成和发展看,企业文化是由两种范畴的内涵相互融合的结晶。

一是管理范畴。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进步,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文化建设、变革和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和武器。

二是文化范畴。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它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的特性,企业文化是这两种范畴的内涵的融合,两种内涵结合后的最终属性是管理。构成管理的要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而构成人的管理有许多因素,如:思想因素、能力因素、体力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在对人的这个要素管理中,更注重对人的思想因素的管理。因为人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因素是构成人的诸多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思想因素抓好了,人的技能因素、体能因素、性格因素等等才能发挥出更高的效能。

从上述的表述中不难看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本,都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目的。对此,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交融,并由此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在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个人修养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1、要以改进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为基点,关注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努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居环境。企业只有从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出发,满足企业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和生活需求,才能为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行和发展壮大提供可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就应更多地关注企业员工的生居条件,突出人性化管理,努力为企业员工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和家居环境。

2、要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企业员工的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为企业员工提供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如果不加强学习或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企业员工很难有创新成果和发展前景。鉴于企业员工平时学习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优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定,将极大程度地促进和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科技水平。

3、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人性关怀的出发点,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的多种基调和斑斓色彩。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于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企业员工的言行、成绩是给予肯定和认同的,产生社会共同认知,还是否定、批评,产生认知背离,结果不知自明。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在企业倡导主人翁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等,更多体现尊重、理解、关心、激励的人性关怀,将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4、要以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为落脚点,加强经验总结,努力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辅相成,注定要以大目标、短计划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因此,加强经验总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构建良好的人际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民主生活会等,立足贴近生产促发展、贴近基层促满意,将促使企业文化获得更多的共同认知和接受,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灌输和“一个药方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

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想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理论优势,就必须要跟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增强凝聚力,形成企业特色文化,促进企业新飞跃、新发展。

总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又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个性特点,既丰富和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内容,又进而最终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使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军芳.浅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企业导报.2012(3)

[2]崔光明.神火集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郑州大学.2007.5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 核心竞争力 要素 形成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众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于企业的内部,是企业所拥有的特定的、非常稀缺的、难以复制的资源,或者说是企业以及企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拥有某些特有的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由基于企业逐步向基于供应链转变,供应链核心企业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构建与管理,供应链管理被看作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竞争战略。本文提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期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的建构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点

Prahalad和Hamel(1990)定义核心竞争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协调”和“整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需要管理的渗透。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实施对供应链进行有效规划和管理,整合供应链内部资源形成的快速反应市场(潜在)需求、更高效地产生价值的能力。从本质来看,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当中,整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于供应链是一种动态联盟,因此,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动态性等特征。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动态性

一方面,供应链本身是动态的,其各个节点企业是根据最终顾客的需求而动态组合在一起,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战略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发展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扬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形成循环往复的增强回路。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化,呈现动态特征。

2、整合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核心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而形成,如果没有有价值资源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战略就不可能有效得到实施,更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3、价值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使供应链更为高效,更好地为最终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为链上的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4、独特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是核心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对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会由于参与企业的不同,而导致形成途径、内容和环境不同。这种特殊氛围和特殊文化,是企业所独具的,也是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

5、延展性

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能应用于多种产品和服务,并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或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犹如一个“能量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终端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

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

根据以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学者们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企业内部,普遍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技术、管理、文化三个要素构成。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种整合能力,因此,在研究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内外部环境也应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要素。

1、技术要素

技术要素不仅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软件和技术硬件所组成的专业系统,包括技术专利、技术诀窍、技术资料和工艺文件、技术装备及其配套设施等;同时,也包括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应据有的供应链构成与控制技术。

2、管理要素

管理要素是企业的无形资源,它由企业的管理模型和管理信息所组成。它通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来组织、协调企业内外众多复杂关系,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实施各项管理的职能。因此,管理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能替代的整合要素。

3、文化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该对该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进行协同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进行跨企业文化的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相互认同,才能协同运作,形成战略联盟。因此,企业文化成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类无形要素。在企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企业价值观念,它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和偏好,从而体现在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实践中。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价值观只有与科技发展同步,甚至是领先当前的科技潮流,才会使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优势。

4、环境要素

供应链核心企业十分重视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其企业的生产与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程度。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行业资源和外部竞争资源等。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生产、管理资源是最重要的外部资源。核心企业的内部资源与这些外部资源通过供应链管理方式协同运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形成基于这一特定供应链的生产、管理能力。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巩固的,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加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强化过程,这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系统论认为,机制是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可以把基于供应链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理解为在供应链环境下,将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建立联系和实现组合,并作用于企业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从而使企业形成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机体系。它主要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要素的获取和对这些要素的不断创新与整合。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它经过三个步骤完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

第一步是获取要素。核心企业通过内部培育、企业合作等手段获取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供应链构成与控制的各种技术的获取、跨企业管理的方法和制度的获取,为各节点企业共同接受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步是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企业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关键,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志和独特性的表现。供应链具有选择性、动态性、复杂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因此,供应链需要随目标的转变而转变,随服务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随时处在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中;另外,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联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因此,以往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静态管理模式必须根据供应链的动态性等特点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或组织创新。

第三步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主要包括内部整合和内外整合。在企业创新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企业不断创新使得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有效地整合创新后的要素,使其贡献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整体。相比企业内部整合来说,由于供应链是一种跨企业的结构,核心企业更要对各企业之间的管理功能、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生产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种外部整合才能使相关节点企业更有效地进行运作,形成区别于其他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最终构成独特的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获取、创新与管理整合构成了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形成与提升的机制系统,并贯穿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整个过程。在这一机制中各种要素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载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所谓的独特性;管理整合是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转化器多种要素、技术和文化的简单堆砌不能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管理行为的介入,才能实现各部分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完成功能上的耦合,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强化的显著优势。

四、结论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化,相关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战略合作,它的生产经营效果越来越取决于它所在的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对供应链进行控制和改善的能力成为企业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关键成功因素,由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出。本文对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有4个形成要素,分别是基于供应链的技术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和环境要素。企业通过对以上4个要素进行获取、基于供应链的创新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整合三个阶段形成基于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受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资助,基金编号:05QN31)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张智: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价值体系[J].生产力研究,2008(2).

[3] 俞安平:时基竞争供应链联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5篇

[关键词] 经济文化化;中小企业;影响;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1]这一科学论断表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在当今时代表现得非常突出。随着经济文化化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应当强化对经济文化化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措施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走向持续发展。

一、经济文化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文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反映了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包括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经济文化化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含量迅速提升、文化要素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过程和趋势。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经济文化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从纵向来看,在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中的文化内涵有不断发展并迅速提升的趋势。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文明发展阶段,在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起核心作用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农业经济阶段是自然力,工业经济阶段是资本和大机器,知识经济阶段则是人文精神和知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知识经济阶段,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应当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自觉进行经济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的前进。从人们消费需求的历史变化来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个性,精神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一般先满足最基本的低级需要,再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主要由物质来满足,高级的需要则主要由精神来满足。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要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坚固耐用不一定是吸引人们购买的主要因素,企业的形象、商品的文化含量等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二)从横向来看,随着技术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因素成了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买方市场中,由于产品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消费者处于交易活动的主导地位,购买产品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在经济活动中,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随着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在产品生产上的“无差别化”时代已初露端倪,企业要靠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商品来甩开其他企业已越来越不容易,因为在高技术社会中,生产高质量产品已不是一件难事。因此,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里,文化是最能体现企业和产品特色的东西。随着人文精神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愈来愈大,产品中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愈来愈多地被注入文化的理念和内涵。所以,在当今社会,企业要取得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就必须注重经济文化建设,经济文化化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

二、经济文化化对中小企业的积极影响

经济文化化对中小企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有机遇。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缓慢,但是,经济文化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抓住机遇将对中小企业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文化化有助于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在经济文化化的背景下,企业取胜关键因素之一是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文化最大的功能在于对人的改造,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现代经济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才的文化和智力因素。因此,经济文化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对文化因素的关注,进而推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是将个体凝聚起来并推动他们素质提升的心理力量。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能以各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把企业员工的信念统一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上来,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经济文化化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经济文化化有利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任何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始孕育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时或者没有重视企业文化时,它只是自发地成长,缓慢的发育,并自发地对企业运营发挥作用。当人们在实践中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客观存在,并有意识的提倡和培植积极的企业文化,抛弃和抑制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从而引导企业文化向健康的轨道发展,尤其是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管理当中,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改造时,企业文化就转化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经济文化化进程的加速将激励中小企业尽快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的、落后的管理理念,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崭新理念指导实践,推动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西方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减少物质激励、制度规范监督所必须付出的高昂费用,降低管理成本。中小企业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把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实现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

(三)经济文化化有利于增加商品文化附加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文化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必将推进企业及其产品文化含量的提高,带来商品文化附加值的增加,进而使文化含量越来越成为决定商品附加值的关键性因素。“商品是一个载体,文化附加在商品上,商品有了文化的附加,大大提高了价值。这是现代商品价值中最为突出的表现。”[2]中小企业顺应经济文化化潮流,结合自身特点,加强文化建设,在产品构思、设计、款式、消费环境以及服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很下工夫,努力打造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就会使产品增值、热销。同样质量的商品被打上不同的商标,其价格差别很大,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企业间商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商品文化含量的竞争。商品包装的改变、色调的调整、服务质量的提高、文化氛围的形成都有可能使商品身价倍增,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四)经济文化化促进了营销理念的变化。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是企业所崇奉的哲学和理念。现代市场营销应该是以顾客为中心而展开的活动,它关注的是如何生产能满足消费者欲望的产品和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务。在经济和文化相互交融越来越突出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正在从单纯的商品消费,转向在消费中对企业及商品文化内涵的重视,消费的审美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行为不完全受经济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因素影响,这种消费导向就促使企业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营销策划者的营销理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关注文化营销、服务营销。目前,全世界各产业的许多产品都面临供过于求的现象,要突破困境、赢得消费者,企业经营和销售向文化化方面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越高,其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就越受欢迎,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是决定市场营销和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文化营销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将更加受到关注。

(五)经济文化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经济文化化促使企业重视自身形象、强化品牌文化建设,这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不再是企业的产品,而是企业所创造出的品牌文化形象。企业不仅利用科技的优势,而且利用文化的魅力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形象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企业的重要市场竞争力。所以,现代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积极实施CI战略,在社会公众中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开拓了市场,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为企业赢得声誉,进而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消费者。在经济文化化的推动下,企业将积极寻求经济与文化交融的新路子,努力打造新的竞争力。企业间竞争日益转化为企业文化竞争,企业的文化创造力越强,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品牌形象设计越好,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企业发展也就越快。

三、中小企业面对经济文化化的对策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6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无形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62-01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生存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自身的实力、良好的管理、适宜的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支持人为特征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企业形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则是从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企业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形象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

二、竞争使企业文化的地位提升

现代社会之所以重视企业的形象问题,实际上是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有形形象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无形形象的建立和维持更容易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大型企业的凝合剂,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统合企业行为,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控制,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卓越,超越管理。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他是企业文化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容貌和标志等。物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言行举止中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征。企业英雄、企业典礼仪式、文化活动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任何组织想继续生存和获得成功,首先一定要有健全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所有政策和行动的前提,而且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忠实地遵循这些核心价值观,如果违反这些核心理念,就必须加以改变。在进行文化定位时,关键一点是要把握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而不是抓住其他公司定为价值观的东西,也不是外在世界认为应该是理念的东西。对核心价值观的陈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简单、清楚、纯真、直接而有力。

(二)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企业家的思想、行为等对企业文化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确立需要企业家自上而下地推动,用自己的权威去整合企业中的价值观。

(三)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7篇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首先,发现并关注细节。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总想改进产品形状和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其次,立足于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转贴于

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第四,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五,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员工需要像完善自身一样去完善企业文化,这些都仅仅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进程。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不能一次完成,员工能住所发展变化自觉不断地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走向成熟。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其标志是上下同欲,自觉求新求变。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并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新的企业员工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接受、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约束自己,通过自身体现企业文化、加入到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资源评估

很多企业在未对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各种资源要素进开发评估前,对自身的家底是模糊不清、心中无数的。评估对企业所基于的地域特色、行业大势、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现实契机等进行分析,将各种要素界定在特定的研讨范围内,以文化视角审视其背景要素,探询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由来和发展;评估将对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管理方针、经营思想等进行判断,对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基础资源进行评估,这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设计提供重要和充足的依据;评估将对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与其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负面因素,尚存的难点和差距进行诊断,以期引起关注和改善。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思考,逐渐形成企业文化主体设计的思路。

一、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

在企业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企业文化的各种要素,人的因素第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人化”。“企”字没有了“人”就成了“止”,止者,停也;企业也就不存在了,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核心资源评估包含企业家、中层管理者、基本员工三个方面的文化资源评估

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人中,最核心的人是企业家。企业家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企业领袖,而且还应当是企业文化的思想领袖。在有的企业,企业文化有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家个人思想的扩大化,他的思想资源,往往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企业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以企业家的思想资源为源头,围绕企业家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决策水平、创业意识、经营哲学、管理观念、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各方面开展,为评估分析积累丰富的素材,找出企业家的个人特质。对企业家个人特质的正面评估,要符合实际,恰如其分,不能任意拔高,但也不能评估不足。

此外,在对企业家文化资源评估方面,除了对企业家个人特质进行评估外,还必须注意对以最高领导人为代表的高层领导层这个企业家群体作出分析评估。在分析评估时,在维护团结稳定的前提下,不回避矛盾,甚至把他们放置到问题的焦点中去分析,既正面肯定他们的正面要素,同时也恰当准确的分析他们存在的负面因素。

中层管理者文化资源评估。在现代企业中,中层管理者一般指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在企业里,他们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是企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在企业文化评估实践中,除了重点把握企业家的思想资源外,重点和主体的考察调研对象就是这个阶层的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多数是在企业成长起来的骨干,也有的是引进的管理人才。当今不少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多数用竞聘上岗的制度,这个层面人员的文化心态,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主流心态。如中国电信业有一个名列前茅的规划设计院,有600多员工,其中,博士、硕士就达40%,本科生占42%。此前,他们对中层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年富力强的精英分子充实到了中层管理岗位。企业文化资源评估需要对这一中层管理团队进行客观评估。

在正面评估同时,对中层管理者存在的负面因素,也要加以中肯恰当地评估。

基本员工文化资源评估。这里所谓的基本员工,是指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基层员工他们的整体素质则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以人为本”,“平等地对待员工”几乎已正式成为了国内国外的企业的共同信条,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员工的文化心态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如天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对某一改制企业考察后进行的分析评估:员工的文化传承的正面因素,如忠诚企业、爱岗敬业等,同时,也存在在企业变革中产生的心理失衡状况:固守老企业的亲缘、血缘、地缘的封闭心理;国有企业主人翁自豪感的失落心理;怀念行业体制“大锅饭”的怀旧心理;因实施市场化规则而“利益减少”的抱怨心理;对企业变革前景的“不确定”的疑惧心理。

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等地对待员工,如何正确评估这种状况,对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文化外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资源,包括民族、地域、行业、社会、政治等化外部资源,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评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民族文化资源评估。在当代企业文化塑造中,不少企业在其需求中明确地提出要弘扬民族文化,要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民族思想文化精华。民族文化资源评估要对这一资源现状做出恰当的判断。

地域文化资源评估。通过企业所在的地方志,地方宣传图书,甚至还拜访当地的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了解当地的地理、交通、气候、人物、风俗、民族、物产、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员工素质、亲缘血缘、风俗习惯影响的现状。

行业文化资源评估。在企业文化背景要素分析上,其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行业态势必及行业的行为习惯,也是企业文化资源评估的内容之一。不同的行业,必然形成不同的行业特征,比如电力行业,历史形成的垄断特征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不会消失;城市商贸企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是短兵相接;高科技的科研人员,更强调的是激情创新……

社会政治文化资源评估。实际生活中,企业所处的当地社会和当地政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企业与社会、社会与政府、企业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多少英雄豪杰,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而功败垂成。

三、企业文化内部资源评估

企业文化内部资源涉及体制、经营、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牌形象等文化现状,作为文化要素加以评估。

价值理念资源的评估。价值理念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有的企业的价值理念,在未经自觉塑造、系统整合、精心提炼之前,仍然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存在;有的企业甚至通过简单地整理,形成了价值理念的初步框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估。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评估。企业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企业的历史背景,是企业历史文化的沉淀。对一个企业的历史文化评估,除了对其特征进行定性评估,还可以按企业历史沿革分阶段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简要地回顾企业历程,揭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每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要素。

企业体制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和企业战略在企业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体制必然要影响文化,有什么样的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在评估企业文化时,体制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体制已经定型比较稳定的企业,在体制问题上还表现不烈。但在一些处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企业,其体制的因素表现文化心态度就更加强烈。

企业经营文化资源评估。企业文化不能脱离经营,因此,对企业的文化资源评估,必然涉及企业的经营问题。企业文化评估企业的经营,不是评估其实际运作,而是反映其价值理念。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文化。 在当代企业的经营文化中,主要涉及下列理念: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危机理念、竞争理念、发展理念。在考察企业的经营文化时,往往是以这些理念为要素进行评估。

企业管理文化资源评估。管理不只是单纯的管理,管理也是文化,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含管理机制,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企业作文化资源评估中,管理文化经营涉及的是制度执行,行为规范,上下沟通等方面。

企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评估。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因此,在考察企业的文化建设时,就要关注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是否指派专人负责。企业文化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机构的人员是否接受企业文化的培训,企业文化机构开展过哪些活动?企业是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