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8 16:51:46

高等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方针第1篇

关键词:教育方针;历史演进;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36-02

教育方针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教育方针通常被写入国家宪法、教育法规等文件当中。可以说,教育方针就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国家人才培养规格预期的具体要求与实施方案。它的提出既要汲取历史成功经验,又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创新,根据时代要求完善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曲折中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及培养人才的路径总要求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按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进程,我国的教育方针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1956年,我国教育方针初步形成。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服务”。第二阶段大体是1957年至1966年,我国教育方针在曲折中日益完善。1957年,结合当时我国教育实践中过分重视书本学习而忽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指示》中更进一步肯定了这一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阶段是“”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经历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阶段。尽管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仍然沿袭在1957年的提法,但在实践中却背离这一要求,导致我国的教育事业蒙受了很多损失。第四阶段是从1978年12月至今,我国教育方针日渐走向成熟。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基本承袭了1957年的提法。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补充:“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在以后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得到明确体现。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还直接写入了“三个面向”。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在教育方针认识上实现了由“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升华和历史飞跃,在教育方针实践中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使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按照现代化建设要求进行全方位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则总结了之前我国教育方针方面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摒弃了不足之处,提出了较全面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上升为法律文本并至今沿用。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我国教育方针不断完善,但其精神实质并没有变化。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为人民服务”再次被提出,彰显了国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与“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被首次提出,凸现了国家对人才能力素养的关注与教育改革推进的迫切。2002年11月,将该思想呈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必要的丰富和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说法首次被提出来,强调了我国教育的努力方向与目标,突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的品性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11月,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更为严整、科学的阐述,指明了近一段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路向,具有新的时代意蕴。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启示

1.教育方针要坚持方向性

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实践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又要受社会制约,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教育方针具有动态性,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日益充实,但无论怎样完善,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换言之,我国教育方针的政治性是唯一的。教育方针蕴含的服务社会质的规定性,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方针是将一定阶级或阶层在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通过某种组织程序或立法程序,以大政方针的式样形成的规章制度,其内容与表述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有差异,但是其方向性却不会变。建国以来历史上我们的教育方针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转变历程,甚至在某一时期还出现过偏差,但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方向却一以贯之。

2.教育方针要体现历史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曲折发展中日益成熟、完善,党和国家历来强调教育方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真谛。基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尽管是该时期教育发展的总指引,但也往往存在瑕疵与不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某个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或实施不到位而否认其生命力,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时期我国教育方针落实出现偏差而去否认现实的教育方针一样。我国教育方针的任何一个文本的表述,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条件下作出的主观抉择。譬如我们的教育目标经历了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转变过程,凸显了我国教育方针的人本理念。在当下中国,我们的教育方针既要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等性质,又要折射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性目标。教育方针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该契合时展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教育方针要把握规律性

人的心智发展具有规律性,教育发展也有章可循。因此,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制定必须契合人的心智特质与教育规律,呼应个体心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严格规定教育的性质、职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等。既然教育方针是关于一定时期教育工作的构想与展望,那么要把这种构想与展望变成现实,在实践中就必须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育方针的制定应该符合教育本身发展特点,既不能裹足不前,又不能好高骛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教育方针尽管出现过偏差,但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总体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教育方针的人本理念。具体表现在:首先在服务的方向上实现了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其次是培养目标上凸显了人本性;最后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强调教育与劳动和实践的结合。遵守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则办事,教育方针就会很好地指引教育实践,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

4.教育方针要凸显前瞻性

教育方针具有前瞻性与理想性,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蓝图与设计,但又必须以现实教育状况为依据,立足现实。教育方针要把脉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往往是高标准的,反映了国家对于未来人才的完美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现实的,具有理性化的色彩,从而激励人们持之以恒努力实现。基于此,教育方针的制定者们就必须有超前的意识,敢于创新,理性分析当下教育现实,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针来。既不能太浅薄,缺乏深度,又不能过于前卫,成为“乌托邦”,不具有可行性。我国教育方针演进的实践证明,教育方针的制定高于现实又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是多么重要。

5.教育方针要指向全面性

教育方针的最终指向是引领教育沿着健康轨迹发展,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从“德智体几方面发展”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均体现出我国教育方针历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国家始终提倡全面发展教育。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强调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了理论上的必要准备,体现了教育方针以人文本的特质。基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片面强调“抓教育看升学率”的做法还很明显,人才培养及评价瓶范式还亟须完善,疏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昭示了我们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高等教育方针第2篇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两大主要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教育需求水平的越来越高,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趋势所在。主要针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将“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如今,我国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尤其表现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发展两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细节化、标量化,如何逐步实现产教融合,这非常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一、当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需求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迅速,距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也越来越接近,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而随着这一规划的提出,职业教育也将更为社会所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重视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功能及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国家也给予了许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务农子弟、退役军人及现代产业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寻求新的方式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当前阶段的迫切需求。

(二)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齐头并进是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有力手段

一个职业学院的教育体系是否完整决定着这个院校的人才输出,教育社会培训的产业化程度影响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才的供应质量。毕业生走进社会,想要在岗的再学习机会主要由教育社会培训来决定,所以想要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素质,教育社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是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方针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继续教育是采取的众多方针之一,社会对于从业者有着继续教育的要求,反向解释就是社会发展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出现。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另一个方针就是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想要加速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使得高等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发展,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同步创新探索,相信能够快速完成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进程。

(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校根据自身所设置的专业,努力开展专业产业,将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人才、创新、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想要完成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功能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教育社会培训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社会区域生产能力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培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产教融合,对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提升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而促进产教融合过程需要培训众多从业人员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发掘更多的潜在资源。可见,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尚不完善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这样一段话被奉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金科玉律,是黄炎培先生经历了几年的职业教育而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社会化办学曾经被黄炎培先生看作“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在当今阶段虽然有着不少的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校企联合、服务社会,逐渐与社会融合,对大量社会需要的从业者进行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念及践行方针上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还是不够完善,尚未进行创新突破,不过是在完成着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中规中矩,不敢放手去做。社会化办学的复杂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配套设备、师资团队等与社会行业相匹配,这也间接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开展社会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的不完善是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够,教育模式构建有待改进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中坚的力量,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同时这也是院校间相互竞争的必争之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困境就是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师资团队,这个师资团队要求不仅理论储备雄厚,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的行业实践有着非常高的认知,这样的师资团队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师资团队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除了师资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寻求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适应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化及倡导产教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想要快速发展,师资团队建设与教育模式整改都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与企业合作建设较少

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方法开始被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纳、吸收。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越来越快地朝着市场商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尚且不足,包括学生个性、学习环境、学生生活等方面,总结来说,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旧停留在社会化的初期,对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进程缓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输送到社会企业中,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就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培养方向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尽如人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合作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较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上走了一定的弯路,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

三、针对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实践勇气

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坚持践行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能力、有忠诚意识的从业者,他们接受的教育与培训符合当前社会阶段的要求。如何去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起实践的勇气,作者觉得,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与践行者应该了解当前的国情国策,熟悉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大体方向,仔细探究继续教育部分的相关内容,保证社会化办学与我国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其次,办学者应该向身边及周围的先进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发现先进同行的独特之处,与自身创学方针相对照,寻求突破点,完善自身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最后,高等职业院校践行者应树立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无所畏惧,有勇气、有魄力地坚持下去。在高等职业院校完善了社会化办学在思想观点和践行方针上的不足,树立起践行的勇气,就一定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

(二)强化师资团队实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团队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上级领导应该不拘一格,多途径共行。在人才招聘方面应不惜资本、求贤若渴,多招募有实力、有名气的名师;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潜力,培养年轻教师的名气,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创建一套人才选拔体系,同时提出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师资团队实力的建设,并且在教师个人的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严格把关,树立院校教师名气,高效提升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一个好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样就可以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提供强大的底蕴与自信。树立品牌,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生源的数量也会增多,社会企业的倾向必会逐步靠近此等院校。

(三)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寻求与企业间的新合作模式

就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方面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在培训前对学员的性格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保证培训开展时可以较好地规划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并且可以设立班主任,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学生学习,实时掌握动态,便于遇到问题时调节。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针对某个培训班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新媒体,微信、QQ等交流软件,实现师生间线上线下及时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归结以上说法,就是遵循市场需求,主动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满足当前需求的多样性,要敢于发现与创造,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者应学会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而对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的实时交换分享,企业主动提供用人要求,提供培训资源,以达到职业院校培训效率与培训质量的最大化,进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使得职业院校所培训出来的从业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这也可大幅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韦余亮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海飞.高等职业院校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2]周子杰.浅谈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开展的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高等教育方针第3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

现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要是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单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等几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是指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中都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和形式,主要作用是用来应付上级的监督和检查,而且疏于对学生的考察和监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误区即要么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无所不能”,,要么完全否认其作用。正是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流于形式,从而缺乏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这一现在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上课堂教学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甚至被默认为唯一方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和与其它学科进行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针对性不足主要指单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人格异常学生、心理危机重点干预生等学生进行分类研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待提升指的是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教师,课程教授多由德育教师、公共课程教师、法政学院教师临时顶替来上课或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等相关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业择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其它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与步入社会后的成年人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较为简单,但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咨询师还是要针对不同诱发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经济方面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生确实因为家庭状况存在个人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也有出于“攀比”心理造成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之后学生不在向以往一样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唯一,接触的人与事情更加复杂,而且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进行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积极的应对与及时的适应。就业择业的问题来自于国家取消“就业包分配”制度与高校扩招,对很多学校、专业竞争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毕业即失业“,这些现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不仅无助于他们就业,反而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大学生上网、大学生不注意体育锻炼等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太多不足,不能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方向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除了完善课堂教育,更要注意建立完整的体系,针对不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如针对经济带来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健康的校园风气、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来改善。建立健康的校园风气远离攀比这一不良心理,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帮助家庭条件过于困难的学生改善生活,同时建立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好风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与讲座、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来应对人际交往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校企联合寻求社会帮助来环节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方针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131-02

从根本上来讲,我们所称之为的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全面教育领域,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特别显著的发展。

1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开展素质教育

1.1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

从总体上来看,素质教育涉及3个方面的主要内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次,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实现全面的发展。最后,要体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特征。素质教育有着特别显著的基础性、普及性、全面性、个体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大纲得到有效的突破,使竞技体育的内容和体系得到有效调整和完善,要突破教师教学的固定思维,在教学目标方面也要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多元化、全面性、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着手,高度重视高校在体育知识、兴趣、态度、体育能力和体育价值观等相关方面的培养,并加强培养的力度,使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体系和文化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完善。

1.2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合理需要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这就要求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安排方面,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更合理的教材内容,从根本上有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刻板教学内容和运动方式,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更有针对性以及趣味性的专项选修课,例如,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像健美操、体育舞蹈、游泳、太极拳、武术、篮球、足球等相应的体育运动,这样的体育课程更有现代气息,使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满足自身的运动爱好,相应的体育教师为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

2使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更灵活机动,推进素质教育更有效的实施

2.1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体育和德育、智育有效融合

体育是一种健身的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和德育智育充分融合,实现互动和补充,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完善地发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还可以确保学生用健身的原理分析健身的过程,掌握相关方面的运动知识,这样也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使学生能够具备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其的团队精神。

2.2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确保体育教学更有层次,实施分层教学

在高校的学生中,其体育起点、条件、需求等相关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确保体育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条件学生的客观需求,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并感受到对体育课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育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体质状况以及场地器材的制约,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分层次,有计划地制定出相应的锻炼流程,并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使他们掌握相应的锻炼方法和锻炼技巧,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使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3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组织环节要积极有效地推进开放式、探究式教学

体育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有效打破班级和专业的界限,使同学之间进行重新的组织,学生可以在同年级、多种教材内进行同步上课,并且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之间的不同爱好,自由选择相应的上课内容,教師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辅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更新和完善,针对学生的身体反应信息进行有效反馈,使体育课内容更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进一步有效创新教学考核方法

3.1实施统一性和多样性互相融合的方法

我们所称之为的统一性,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等相关方面进行统一化的考核。体育统考是目前体育考核过程中的唯一手段,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但是如果用统一化的标准去面对所有学生,这样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考核制度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考核制度的创新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降低知识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比例,进一步增加素质考核和能力考核,通过统一化与多样性相互融合的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

3.2充分体现出考核的多样性

在考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体现出多样性特征,这样能够使学生体育素质得到更有效的发展,不同目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条件、不同体质的学生,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体育现状,通过对其具体特点着重把握,并了解学生的意愿,使教师辅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和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体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采取创新的方法,对他们课外自学的体育知识技术、特长项目或有创造性的动作、锻炼方法进行综合能力评定,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更有针对性,注重发展功能,使体育考核中淡化挑选功能。

高等教育方针第5篇

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作为舶来品的社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则是本世纪60年代受国际确认的一个概念,虽然定义各种各样,但却被视为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其立足点是通过调动社区的力量和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激励社区居民的积极因素,并且藉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有着积极的支持作用,其功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构建的意识和能力

和谐社区构建离不开广大居民的参与,而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影响其参与社区事务两个重要因素。当前,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单位体制以及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参与动机的双重影响,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不高。此外,由于部分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制约了他们有效地参与社区事务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问题较为复杂的社区事务,他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地挖掘社区资源,它既能合理地利用社区中的正规教育渠道,同时又能充分地发挥非正规教育渠道的作用,能够针对居民的参与现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参与能力,从而为和谐社区的构建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促进社区领袖管理社区能力的提升

社区领袖是社区的精英,他们肩负着管理社区和建设社区的重任,具体负责组织和落实社区规划,协调社区关系,他们的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和谐社区构建的成败。然而,在当前城市社区中,一些领导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喜欢用传统动员式的行政管理而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其管理方式和能力远远滞后于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一般而言,一个有效的社区领袖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如同社区居民沟通的能力;能准确地理解政策和相关文件;拥有广泛地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具备谈判、游说、公共关系及与大众传媒合作的能力等等。当前,我们许多社区中的领袖仍习惯用传统的行政方式来管理社区,管理效率低下,没有将服务与管理结合起来,也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去管理社区,极大地挫伤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因此,针对当前一些社区领袖管理能力的薄弱的现状,除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队伍充实到现有社区领导班子之外,还有必要借助于社区教育,对现行的社区领袖进行系统地培训,使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思维,从而提高管理社区的效率,更好地将服务和管理结合起来,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重要的领导保障。

(三)预防和解决和谐社区构建中的社区问题

社区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它的目标大致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完善市民

即通过教育社区成员,塑造有知识、有能力的好市民,提高生活质量。

2.强化机构

即加强居民对服务机构及所提供服务的认可和支持。

3.发展社区

即认清社区问题及其根源,找出解题方法,从而舒缓甚至解决问题,同时发现社区的潜在需要,建设和发展社区,最终努力达成平等、公平、互相关怀的社会。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各种制度和法律规范很不健全,于是很容易滋生各种社区问题。如青少年吸毒、社区偷盗问题等等。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可以有效地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减少社区问题的发生。对于一些已经失足的青少年朋友,可以借助社区的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对他们实施再教育,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针对一些失业青年和下岗工人,可以充分地借助社区教育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能够顺利地实现再就业。总之,社区教育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发展需求,强化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减少社区不稳定的因素,在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的实现策略

开展社区教育是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议题,也是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创新社区教育形式,拓展社区教育对象,丰富社区教育内容以及整合社区资源是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社区教育机构

社区教育机构是开展社区教育的物质载体。为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机构。建立和健全以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为贯穿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重点培养社区职业培训机构,承担起社区居民再就业的重任。充分地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如场地,师资和关系网络,同相关大学合作办学建立社区学院,以社区为平台,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凸显社区教育的灵活性特征和实用性特征。针对社区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的现象,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并且加强各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为有效开展社区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创新社区教育形式

社区教育不同于我们平常的正规教育,主要是针对

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以及社区发展而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起到弥补正规教育不足的作用。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社区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它既可以通过社区正规教育机构来实行,也可以借助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教育目的;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讲课形式来实施,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以远程教育的形式来实施;可以通过居民喜闻乐见融日常生活为一体的娱乐活动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比较正规的宣传动员来实施;可以是以专题讲座、座谈等形式的短期培训来实施,也可以借助以社区学校为载体的系统教育来实施。总之,社区教育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和比较呆板的方式展开,在推行社区教育时一定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充分地借助社区资源,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社区教育的形式,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从而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

(三)拓展社区教育对象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它着眼于全体社区居民。从年龄上讲有针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有针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及职业教育,此外,还有针对中青年以及老年人的各种教育活动。从性别上讲,有针对男性的教育也有主要针对女性的教育;按照成员的一般标准来讲,有针对正常人的教育也有针对特殊人的教育,比如在某一方面适应社会存在着一些障碍的成员,如残疾人教育,失足青少年教育,等等。从阶层上讲,社区教育包括社区所有的阶层。总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它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阶层的限制,没有性别的限制,只要是社区居民有内在的需求,社区教育都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增长的各种需求。此外,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社区教育的对象将会进一步的拓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将会将触角延伸到这些外来流动人口身上,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的需要。

(四)丰富社区教育内容

社区教育根据其目标可分为补偿式教育、控制式教育和解放式教育三类。补偿式教育主要是通过成人教育等方式去弥补居民未受到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以非正规的教育方式从经验出发提供必要的技能;控制式教育主要是为了规范居民行为.如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等;解放式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创造公平的社会秩序,社区教育主要是根据社区面临的问题和社区协调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因此,社区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它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教育活动使社区成员获得某种技能或者习得某种方法和经验。如我们可以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各种老年保健教育,针对妇女群体开展一些家庭技能、养育小孩以及权益保护方面的教育,针对失足青年开展一些法制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下岗职工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等等。总之,社区教育的开展需要仅仅围绕社区问题和居民的需要展开,不断地丰富其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居民,增强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高等教育方针第6篇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对学生开展基础性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展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学科研究与技能操作并举的人才。正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的上述使命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科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语文教育专业是高职院校中传授语文学科教学知识的科目,是集基础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师范性教育科目。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开展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是理论界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本文由收集整理术学院教育的特点

1、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特色是显著的。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职院校培养的重心。

2、坚持“职业性”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力中心”,即注重职业性,应用型,适应度。这一培养模式关注学科的市场需求度,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及学生能力的开发。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坚持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

3、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依市场需求而定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设与内容选择是具有市场需求的针对性的。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较大差别。科目的开设唯有遵循市场需求和配置,才能更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保障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

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 所谓“双师型”师资指的是教师即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发展的指导方向。

5、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 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强调技能训练,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强调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6、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和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学校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学科,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等,企业则针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特色等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一线工人的经验介绍和实地培训加深学生的课堂所学,并做好接受毕业学生来企工作的准备。

二、高职教育特点在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体现

1、针对市场需求,合理开设本专业课程,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是师范类教育学科,针对各级学校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社会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社会实践者。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育学科教学时,要针对当地或者一定区域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度及侧重面,结合地区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有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生基本技能等,尤其是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要一并重视。高职院校应与当地的中小

转贴于

学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交流,针对语文学科急需的教师素养,教师技能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综合出一套适合市场及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工作的教育计划,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开展更能够针对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中小学的人才需求。

2、在注重文学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语文教育是传播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树立文学创作意识的学科,语文教育首先要做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语文,爱上语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习得并掌握语文学科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无生上课等,做到让学生理论实践“双达标”。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项目。这些是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成为合格劳动者,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项目,学校需要通过对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让学生走向社会能够尽快适应职业的需求,尽早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高等教育方针第7篇

摘 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应当采取有针对性、主动及时、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校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性 主体性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培育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中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提高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必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大跨步发展,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很多思想问题,首先是一部分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还存在混乱甚至错误的认识,这些消极和错误的思想严重危及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是部分学生过于强调个性与自我,做事功利色彩较浓,再次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面对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针对这些现象,应当采取有针对性、主动及时、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将高等学府的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针对性

(一) 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有区别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城市与农村、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男生与女生、贫困学生与富裕学生、勤学型的学生与厌学型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外向的学生、自大的学生与自卑的学生等各种人群之间的差别无时无刻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具体对待的原则,即“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加区别,便如同课堂讲授,泛泛而谈,往往只重视理论宣导,忽视被教育对象的性别身份民族以及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区别,片面理解“有教无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缺乏吸引力,二是缺乏感召力,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只把以“两课”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一门课程应付了事,其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先行了解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心理特点,制定教育的计划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解疑。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正确的方法更有助于目标的达成,有针对性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达到计划中所要追求得到的效果。

(二)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有灵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会面对不同的情况。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两课”课堂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如果任由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泛滥,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仅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大学生,还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两者结合,做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及时

(一) 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进行教育引导

我国高校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比较自由和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做。但是因为高校的相对封闭的特点,大学生在认识问题上往往会有偏激和片面的表现,也更容易被错误思想引导。这就要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帮助大学生解释清楚问题,把可能扩大化的思想问题和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思想方法和知识上的准备,具备有能力发现问题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素质。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主体,不仅可以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科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都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与普通大学生的关系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任课老师以及辅导员更为接近,如果将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交与他们,由他们发挥主动性,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小是小非问题,而且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班级的团体荣誉和团队力量。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可获得信息的渠道极多,报纸、书刊、网络等大量信息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但这其中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大学生的甄别能力有高有低,必然产生思想上的混乱,这时必须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不能及时教育引导,错误观念一旦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则很难根除,如果任由错误观念指引大学生,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但现实中,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水平不同,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往往研究之后才能解答而不能第一时间解答,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在平时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也要在问题出现后及时分析和研究清楚并尽可能及时地将正确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方法传输给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还要多向高校同行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打好提前量,在问题未出现时,将错误思想苗头斩断。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定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帮助大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能及时化解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疑惑和大学生与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中华民族伟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 .《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高等教育方针第8篇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进步,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留置针其优越性在于: 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 维持血管通路, 利于紧急抢救; 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1]。使用静脉留置针给患儿输液,既能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使家长满意,又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保护了浅表静脉,留置针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临床应用效果很好。但由于婴幼儿好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认识到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常常导致留置针使用效率下降,因此加强对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的保护很重要。现将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3],因此需要发放留置针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满足患方知情同意权

操作前由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家属使用留置针的必要性、优点、费用情况[4],以满足患方的知情同意权。

3 进行宣教配合留置

针健康教育宣传资料,采取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细”,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的原则[5],对患儿家属进行宣教。(1)留置针肤贴及胶布不要打湿,防止松脱及感染。清洁留置针附近皮肤时,用湿润的毛巾擦拭即可,不可冲淋,如果肤贴及胶布打湿或有松动时及时告知护士做处理。(2)观察放置静脉留置针局部是否肿胀、发红、渗液,是否有疼痛感、发热感、发痒等情况时,请及时告知护士做处理。(3)患儿剧烈运动或哭吵情况下因血管内压力升高导致留置针管内会有少量回血,家属对这一现象不必过分紧张,因为护士已进行了正压封管,少量回血并不会影响下一次静脉输液。(4)留置针在头部时要减少摩擦,以避免打折、滑出,防止患儿抓脱。抱患儿时,留置针不要贴近家长身体以减少摩擦,适当握住患儿上肢预防抓脱。头上可戴一顶松紧合适的帽子以防止患儿抓扯留置针。睡觉时不要压迫针头;需要侧卧时可在背部垫一枕头或靠垫,防止翻身压迫针头。(5)留置针在四肢时要减少四肢活动。引开患儿注意力,让家长注意看护,防止不慎拔出留置针,避免碰撞。可戴上手套、袜子或裹上毛巾以保护留置针。可采用自制的托板将留置针附近的关节固定,以限制关节的过度活动[6]。留置针在脚踝内侧时要分开两腿,防止摩擦留置针,可在双腿间放一小枕或将有留置针的脚抬高,不可向有留置针的一方侧卧。留置针在脚踝外侧时,请向没有留置针的一方侧卧或抬高有留置针的脚,以减少摩擦。(6)如果留置针不慎拔出,请立即用棉签或手压迫出血点,保留留置针并通知护士处理。总之,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减少患儿痛苦,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了留置针的使用效率;也满足了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护理效率,提升了护理质量,并能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董淑华, 王建荣, 潘庆联, 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 719.

2 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3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实用护理杂志,2001,7(3):54-55.

4 崔丽君, 魏雪梅,杨立倩,等.对浅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