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8 03:46:57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1篇

【关键词】微课 《护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

一、前言

《护理学基础》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与临床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具有知识面范围广、知识体系整体性强等特点。因此,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往《护理学基础》课程多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备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方法和信息传授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有些老师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该门课程的临床实践性,或有些老师只是照着PPT讲。而《护理学基础》的临床实践性特点以及真实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上述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笔者通过对几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学生普遍反映上述教学模式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和疑点不能重点详细讲解等问题,而学生课后又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去吸收消化课堂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因此,《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如何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学难点能够重点详细讲解的教学资源用以辅助解决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课上课下关联教学的开放性教学平台,实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成为高职专业《护理学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设计逐渐发展并得以广泛利用起来。“微课”便是以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讲解为教学目标,将讲解过程及临床实践操作等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并结合相应的作业与讨论,主要目的就是为老师提供一个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课下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课下反复学习的视频资源。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

(一)“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1.课程分析

授课老师首先应对《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及知识体系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明确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或需配以临床实践操作录像的知识点,同时还应调查分析学生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辅助教学模式的需求程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而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及所需录制微视频的关键知识点。

2.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首先应基于《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大纲及各个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等确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前后知识点的紧密联系。然后,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及临床实践性,尽可能多地收集临床实践图片、临床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源用于理论教学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临床实践图片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微课”教学的实施

“微课”应根据高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以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组合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临床案例讲解、现场实际操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有关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实施的三个方面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步骤如下:

1.确定“微课”的主题

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要求,确定课堂教学外需要重点补充讲解、详细讲解的重点及难点知识点,并将其独立出来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例如:以“如何护理冠心病患者”为专题设计“微课”。

2.制作“微教案”

根据上述“微课”的主题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形成“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主题、重点、难点及临床示范、微习题等。

3.录制“微视频”

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利用摄录机或常用的录屏软件如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等将老师的讲课过程及临床现场操作等录制下来,并经过后期剪辑形成“微视频”。

(三)《护理学基础》课程“微课”案例

三、结论

本文基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某“微课”教学实际案例的设计,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步骤及要点。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护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对于以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慧h,刘海燕,刘桂瑛,等.“微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开发初探[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29(08):2893-2894.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2篇

关键词:移动学习环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46-02

近些年来,移动学习设备终端应用越来越加广泛,比如智能手机、PDA等,具有体积小、容易携带等优点,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以移动终端为学习工具的方式被称为移动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中的时空限制,其学习环境更为灵活、开放,但由于移动终端存在分辨率低、存储容量小等不足,需要在微课设计中加以解决,本文就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一、移动学习环境与微课概述

(一)移动学习环境概述

移动学习环境是以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平台与系统以及移动学习网络,是围绕移动学习构成的一个整体环境。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最为根本的是移动学习网络,在移动学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核心是移动网络的接入技术,主要有:(1)蓝牙、红外接入技术;(2)WAP接入技术。在移动学习网络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询、使用需要的信息,完成移动学习的任务[1]。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内容,对移动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包括教学所涉及的全部资源,其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文本资料、视频以及微课程等,也是本文微课设计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微课概述

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视频,其内容是围绕课程重要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微课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通过精心的安排设计,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微课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从学生角度、以学生为本,来设计、制作微课,使其符合学生理解水平。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近些年来应用越来越加广泛,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简化。微课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微”字,体现为在教学时间、形式和内容上的精简,其时间不会超过15min,通常为7~10min,远远短于传统的45min课堂;在内容上,其围绕的是一、两个关键点,虽然少于传统课堂,但内容是完整的;在形式上,体现方式是多媒体终端,不需要实体教室,也反映出精简化特点[2]。

二是主题突出。在微课中,其内容指针对一个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只有一个主题,针对性较强,围绕着此主题,从教学方法、策略以及观点等方面展开有效的学习,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是情景化。在微课中,其选取的是完整、突出的主题,通过教学视频片段的方式,将主题相关的教案、多媒体素材课件以及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融合在仪器,构成主题单元的资源包,营造出微教学资源环境。

四是互动性强,在微课学习中,不再受传统学习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时间、地点极为自由,只要有网络支持和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移动终端,也可以及时在线进行反馈,对学习内容的疑问、理解程度等,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改进教学的不足。

二、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研究

(一)设计原则

1.微课内容设计原则。在微课内容设计上遵循的原则有:一是最小粒度原则,微课的重要特征就是“微小”,在内容设计时,需要将成系统、成模块的教学内容,按照科学的方法,分解成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度,在每个粒度中,都包含有一个完整知识点,才能保证非学习环境下知识点学校效果。二是以学为主原则,微课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以学为中心的构建主义理论,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更佳服务,在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条件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微课内容适应实际情况,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3]。三是连续性原则,在微课中,单个学习课程是保持相对独立、松散的,但是,其都属于同一块教学内容,彼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和前后逻辑关联,因此,在微课设计时,需要遵循连续性原则,保持微课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2.微课模式设计原则。微课模式多种多样,在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两条,一是灵活多样,二是媒体最简。其中,灵活多样是指微课设计的呈现方式要有突破和创新,不能拘泥于固定媒体呈现方式,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用途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形式,包括图文、语音、视频以及综合类等。媒体最简是在同样的课程效果下,微课设计要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为经济的媒体形式,并考虑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是否满足微课媒体的要求。

(二)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原则,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微课设计中,常用的模式有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在线模拟以及故事讲解等,根据微课的具体内容,针对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实务课程,采取的微课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在此设计方案中,由于电子商务的历史、概述以及分类等内容多是纯理论性质的内容,并不适用在线模拟、案例分析等微课模式,采取故事讲解的模式,通过人物、事件完整的故事,可以增强理论知识微课的趣味性,让学习者在故事听讲中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知识。

B2B、B2C和C2C交易模式是整个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三种交易模式的内涵、特征,是正确认知电子商务实务的根本。在交易模式微课设计中,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解都是不深刻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实务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深入,所以,应当采取在线模拟和实验分析的微课模式,通过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三种交易模式的在线模拟,并对实验过程、结果加以分析,从而使微课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电子商务平台选择时,需要保证实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需求,包括用户注册、账户绑定以及电子银行交易等。同时,在交易模式微课设计中,需要深入分析,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就需要适当延长,设计10min的微课时间,既可以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也能够确保学习者时间充足,学习效率良好。

网络广告与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学习网络广告与营销,对提高电子商务推广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网络广告和营销方面微课设计中,最适宜的模式是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典型电子商务广告网络和营销案例,组织企业广告与营销人员,对企业实际案例展开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举一反三,对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营销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掌握此方面知识,达到微课设计的目标。

电子商务实务与物流是密不可分的,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不同方物流特点、运行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为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这种差异,对电子商务实务中的物流方有明确认识,微课模式应当采用案例比较的方式,选取合适的案例,利用比较法,将三方物流的异同点明确标示出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理解。在电子商务实务物流微课中,三方物流之间关系十分复杂,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因素,包括物流特性、产品特征以及市场情况等等,都需要进行详细、全面的讲解,才能避免某方面内容讲解不到位,导致学习者对电子商务实务物流产生误解,影响微课课程效果,因此,必须适当延长微课的时间,以10~15min为宜。

随着移动手持设备的不断增加,移动商务在电子商务实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对移动商务设置微课十分必要。在移动商务微模式设计中,也需要采取在线模拟的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模拟,比如订餐软件、打车软件等,增强微课的情景化特点,提高微课课程的生动性,使学习者充分学习到移动商务的运行模式、操作要点等,保证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学中,微课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是当前社会的主流课程,随着移动学习环境的形成,了解微课设计原则,做好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有助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促进电子商务实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小媛,纪河.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67-70.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3篇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93-02

微课程相关概念最早于1960年诞生于美国,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虽然国内外对微课程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至今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理论概念界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得出系统、完整的实践设计方法。因此,如何明晰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与开发将微课程整合到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是微课程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关于微课程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广大研究者可谓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未有一个标准性、统一性的概述,但各种观点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进而可以得出一个普遍性、广泛性,而具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相关概念界定。由于微课程与微课仅一字之差,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初次接触时容易混淆,因此,在界定微课程的内在涵义之前,首先应该正确区分微课程与微课之间的差别,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记录和存档;而微课程是以一定教学资源为基础,策划、组织成主题突出、规模较小的课程体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微课程,而非微课,突出的是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整体过程。笔者根据诸多文献对微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结合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得出微课程的涵义为:微课程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解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目标,借助计算机、手机等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开发的、短时间的、小规模的新型教学工具。

2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原则

由于对微课程内涵的界定较为笼统,且微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为了保证微课程整体教学功效的发挥,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结合微课程主要特征,考虑实际教学需求,总结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短小精悍、以生为本、定位学科、合理适度为原则。

2.1 短小精悍

微课程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时间较短,根据国内外微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经验,微课程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微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只有一个知识点,通过利用微课程对这个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并加以应用。相关研究表明,人们集中维持注意的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以内,然后呈下降趋势,因此,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尽量少。与传统课程设计相比,微课程则更加短小精悍,力求突出教学主题、把握教学重难点,直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活动。

2.2 以生为本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微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前期,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构成以及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以保证微课程整体设计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及规律表明,多元化的微课程呈现形式对学习的自主学习能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为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微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2.3 定位学科

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环节中,还应充分考虑学科本身的知识构建及人才培养定位,唯此才能保证微课程的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定位于: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具体学科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与开发出较高实用价值的优质微课程。

2.4 合理适度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其设计与开发是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基础的,因此,微课程本身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等特征。这就意味微课程在设计与开发时不能随意拆分、重构相关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否则将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残缺不全。这就要求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合理适度的选择、分解、重构相关教学核心内容,既要考虑量又要追求质,力求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微课程的内在效益。

3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包括诸多细节,笔者在参考上文所述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基于单个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从各个环节提出以下具体方法。

3.1 知识单元建立

知识单元即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建立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首要环节,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梳理教学目标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由于微课程本身所容纳的知识单元较小,这就决定了知识单元不能承载太多、太大、太复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微课程的容量及知识点的难度,将其分解成单个知识单元目标,同时考虑是否补充额外知识单元,是否设置成独立知识单元。若微课程只是辅的课堂教学补充,则无需将所有知识单元都纳入到微课程中。若微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教学补充,则需增加一些其他知识点。这说明微课程在知识单元建立过程中应按需筛选和设计。

3.2 序列结构确立

由于每个学科的知识单元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连续性、渐进性及逻辑性,基于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考虑,不可完全割裂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建立知识单元之后,需组织成一定的序列结构。序列结构确立时应把握完整性和灵活性这两个要点,完整性要求微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并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实现连续性的自主学习。同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序列结构应该是灵活的,可供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选择性的学习。

3.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关键部分,主要目的是形成微课程资源包,具体表现形式为微视频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设计。微视频主题设计的要点在于把握知识单元内容的重难点。对于以知识掌握为主题的认知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概念、原理的理解,难点则为复杂概念、原理的掌握;对于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主题的情感型微课程,重点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多采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具体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或展示,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观;对于以实践技能掌握为主题的技能型微课程,重点在于技术操作要领、流程、规范等操作事项的讲解和示范;对于以多个培养目标为主题的混合型微课,可根据主次培养目标对微视频主题进行混合式设计。

(2)过程设计。微视频其实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再现,只不过其时间更短,要求整个过程更简洁。课题引入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而内容的讲解要求主干清晰、立论简明精要、逻辑严谨,可充分利用精且筒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虽然微课程有时间限制,但笔者认为课程的结尾总结阶段还是不可舍去,是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查缺补漏、巩固知识的关键部分,具体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也不应超过一分钟。

3.4 教学交互设计

师生交流是任何教学活动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而依托于通信网络的微课程恰好能实现较为便捷、强大的师生交流互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交互问答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设计教学问答系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微课程中应用问答系统需注意以下几点:符合教学主题;多用趣味性提问;问题难度层层推进;问题答案灵活调整;问题回答及时反馈。保证问答的有效性才是问答系统应用的基本目标。

3.5 微视频开发制作

微视频开发制作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一个偏向于技术性的环节,目前微视频开发制作的方案灵活多样,如PPT+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绘图板+电子白板软件+解说词+录课软件的方案,课堂实录+双机位的方案等等。教师在实际微视频录制过程中,可综合考虑时间、效率、经济、技术等要求,选用较为灵活的方案。其实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对一些微视频开发制作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如PPT、屏幕录像大师、camtasia studio、premiere、edius、photoshop等等,教师可结合自身需要,通过短期培训,来掌握和应用这些微课程制作软件。

3.6 微课程实施设计

微课程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云平台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是未来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方向。Web技术及app应用软件技术可让移动终端展示丰富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能力,极大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资源选择提供了便利,学生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

4 结语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文章只是结合微课程实际特征及真正功效,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微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实际加以开发和应用。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页设计;微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22-02

网页设计,属于计算机实操类课程。由于网页设计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编程和设计技巧,因此,如果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将难以达到。微课的出现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很难回忆教师当时的讲课的全部过程,而微课程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发送到网络或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下载观看教学视频内容。

从提高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要想做好网页设计教学工作,我们就要积极应用微课教学理念,微课主要使用视频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具有时间短、流 畅,如真实操作的特点。

1 网页设计开展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从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难度和重要程度来看,开展微课教学不但是提高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的重要措 施。开展微课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教学效果需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通过投影仪PPT演示或者在机房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如红蜘蛛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

通过投影仪PPT演示教学效果是最不理想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室没有人手一台电脑,讲起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容易分心,最后会对网页设计失去兴趣。

红蜘蛛教学软件可以直接将教师机的操作画面实时转播到学生机,可以看到每一步的操作方法,相对投影仪PPT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但也存在教师一次演示,学生无法记住所有的操作细节,不能够掌握所讲内容,在学生上机操作的时候,因每一步的操作步骤没记住,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堂作业。

从当前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由于网页设计课程学习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还需教师采取较为先进妥善的教学方式教学,微课无疑是当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

2)实施微课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打破了学习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微课的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来设计的,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2目前国内微课的问题

虽然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优势,迅速掀起微课学习热潮,但微课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很短,从2010年出现到2014年大热,短短几年时间,各式各样的微课比赛一窝蜂地制作,由于发展时间过于仓促, 现在微课也出现各种的问题。

2.1 微课开发片面化

微课的开发都比较片面,不系统。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可能五花八门,也可能出于教研或竞赛等其他原因制作一个或几个微课,即使把这些制作好的微课放在网络资源平台上共享给学生,其作用和意义都不大,因为在这么多零碎的资源里学生很难查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且很多微课展示平台连搜索功能都没有,这样的微课开发就成了摆设,成了面子工程。

2.3 没有跟教材相互配套

微课内容没有跟教材相互配套起来,那么学生使用起来效果就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有种脱节的感觉。何况现在的学生,学习知识还是有些被动的,让他们在课前课后去互联网找微课来学习相关的知识不现实。

2.3 制作微课的内容仓促

很多微课的制作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缺乏优秀的教学设计,较多的微课制作内容强硬压缩在比较短的时间里,造成制作内容仓促,制作的微课表达不到位的情况。

2.4 制作微课的时间过长

以Dreamweaver CS5网页设计来说,把一个完整的项目做完,可能要25分钟以上,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 15分钟已经超过人观看学习视频的忍耐程度,讲课内容可能还没有深入阐述,对于这类的课程的微课制作, 应该从如何平衡时间与内容的关系,以更合理的形式来展现内容。

3解决以上问题方案

与教材整系列配套的微课优势:

1) 系统化开发微课

2) 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分章,分节,分案例来开发微课视频,便于学生查找。有利于学生高效自主进行视频学习和练习测试,并将学习中的疑问建议反馈给老师。

2)跟教材相互配套

与教材配套,与课堂教学不脱节,由教师提供整套微课,省略学生盲目在网络上查找环节,把基础打好了才谈得上提高,再到网络上找综合案例提高拓展也为时不迟。

3)资源丰富,有条不紊

以教材:《Adobe Dreamweaver CS6网页设计与制作技能基础教程(1CD)》为例,该教材一共13章,92节,其中有12个实训案例, 10个课后习题。可以分两部分开发, 第一部分是分章开发课堂案例微课开发,第二部分是实训案例微课开发,第三部分是课后练习微课开发,从方向至少可开发200个微课视频,但是在现在我们不是要研究做多少个案例的微课,而是要研究怎样才能发挥微课最大的功效,实现高质量的微课教学,提出一个比微课更进一步的新概念--“微点”。

4 “微点”

由于微课的优点在小而精,有时一个课堂网页项目设计,无法控制在10分钟之内完成,如果强硬加塞压缩录制,就失去微课原来的意义,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针对这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把课堂网页项目分为几个或多个知识点,按知识点一个一个来录制微课视频,我称作这样的微课形式,叫“微点”, 有时微到 一个知识的难点可以用1分钟不到就解决掉。如《Adobe Dreamweaver CS6网页设计与制作技能基础教程(1CD)》第4章第三节在网页中插入特殊元素 ,只用了短短的1分钟,就把特殊符号、日期和时间、注释、水平线的添加方法讲清楚了,录制的视频也只有3 MB左右,打开观看很方便。

本书200个案例,每个案例至少有3个的知识点,按最不少的三个来计算,可以制作333个“微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了教师个人荣誉的比赛而去制作几个零碎的微课。

本人在 “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资源设计中应用“微点”的理念,开发了《网页制作》单一知识点“微点”课堂。如第2章 创建并管理站点-第4节 实训案例:站点的创建 ,把实训案例中的每个建站流程进行知识要点分解,对重点难点知识点配备单一知识点“微点”视频,只要学生哪个知识点不明白,就可以单击“微点”视频进行学习辅导。

5与教材配套“微点”的深度应用

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新知识的需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微课视频,为新课做好准备。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也可以提前自选章节内容学习。

课中:教师一般会先示范操作一遍步骤,但是一个班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难免有些学生记不住某个操作步骤或不理解其中一两个知识点,一个班级的学生,少则二三十个,多则六十多个,碰到小小问题都要找老师是不现实的,课堂上只有一个老师也忙不过来,那学生可能就耽搁在那个知识点或操作步骤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有了配套的教材“微点”视频,学生就可以在自己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上去观看“微点”视频,及时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

课后: “微点”视频,学生可以在课后使用,如果在课堂时间没有掌握,利用课后时间,自己观看微课视频,把没弄明白的知识点弄明白。

参考文献:

[1] 赵Z.平面广告设计的微课教学[J].艺术科技,2014(7).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5篇

微课的主题化设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中微课的主题化设计是指以某个主题为主线,所有微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Y源的组织都始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一种学习方法。例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以校园活动主题为背景,各个章节的内容以不同的校园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班会教育等不同主题的需求为出发点,联系实际,结合知识点进行微课的设计,这就是微课的主题化设计思路。

高中信息技术是以技术操作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微课的主题化设计,一方面,有助于零散知识点的组合和串联,能够从需求出发,通过主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将零散的操作指令串联在一起,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建构和灵活应用,不仅让他们学会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在何处。

微课的主题化设计过程

微课的主题化设计需要经过教材分析、微型化设计、主题化设计、脚本撰写、微课录制五个过程。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微课主题化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分解知识体系,明确独立的知识点。

2.微型化设计

微型化设计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单列、细化各个模块具体的知识点,以便联系实际,重新组合知识,寻找最合适的主题串联知识点,从而打破框架学习的思维定势。

3.主题化设计

主题化设计是通过小主题将细化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组合和串联,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或案例的设计来系统地建构知识,并融会贯通每个细小的操作,避免知识点过分“零散”和“碎片化”。

4.脚本撰写

微课的脚本是指录制微视频所依据的底本,类似于课程教学设计的教案。微课的脚本至少要体现“讲解内容”“画面”和“时间”三个内容。微课脚本的撰写有两个用途:一是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二是让微课录制过程更顺畅。

5.微课录制

目前,微课录制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是Camtasia Studio,它提供了强大的屏幕录像、视频的剪辑和编辑等功能。使用该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PPT的录制、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等。

微课的主题化设计案例

本文中,笔者选取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的内容,从教材分析、微型化设计、主题化设计、脚本撰写、微课录制五个方面阐述微课的主题化设计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此前他们已经了解了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本章节的重难点是文本、图片、图表、多媒体等信息的加工、表达及综合应用和初级编程的体验。

2.微型化设计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将章节的内容划分为七个模块,并罗列出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以便联系实际,寻找最合适的主题和案例串联知识点。微型化过程能够有效分解知识体系,并在较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的知识点,“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内容的微型化设计如表1所示。

3.主题化设计

笔者通过对分解要点的归类和整理,以校园运动会为主题背景,将微型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串联,并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中的内容进行主题化设计(如下图)。

从微型化设计过程中罗列的要点分析,一些知识点在不同模块中是重复出现的,因此在主题化设计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归类,避免重复。例如,在“日常文本的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图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模块中都涉及“语言的组织”“排版”等知识点,那么这些知识点就可以用一个小主题“运动会通知的制作”串讲语言的组织、排版、字体字号的设置、段落设置等知识点,而在其他内容中就不再重复讲解了,这样就保证了每门微课都是独立的、新的知识点。每个微课主题关联的要点如表2所示。

4.脚本撰写

微课的内容主要分为片头、正文讲解和结尾三个部分。微课的脚本包含“讲解内容”“画面”和“时间”三个要点。片头通常以主题背景直接导入,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直接进入主题。课程的正文讲解部分要注重引导和分析,操作演示时避免面面俱到。结尾简单小结并布置一个迁移的作业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笔者以“微课二:运动会宣传海报的制作”为例,脚本撰写如第58页表3所示。

5.微课录制

微课的脚本撰写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脚本制作PPT课件,并准备好相关的案例素材,利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微课的录制。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6篇

关键词:微视频;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37-03

微视频是指30秒到20分钟的视频短片[1,2]。具有短小、及时、制作方法容易掌握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普及,给微视频制作、和观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常被应用于微电影、记录短片、广告片段、新闻中。在教育领域,微视频也被引入到课堂中,如微课程视频(微课)[3],其是由教师将传统的一堂课分割为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单独形成微型课堂,并由教师讲解录制成微型视频。微课的研究极大的促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4,5]。微课强调的是完成性,视频中包含课程的导入、讲授、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但微课没有指出教学模式给教学的参与者。本文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以微视频为载体,将课程知识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即设计一个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将知识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该教学模式不仅教师要制作微视频,而且学生也要生成学习过程的微视频,这也是以往文献中没有提及的模式。最后讨论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及微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本、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中,强调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基于理论和实验相互配套的原则,甚至有些课程在一次课中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操作。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有如下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课程内容更新快、学生不易掌握。如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操作系统的课程,由于系统的版本更新快,界面与以往的版本有很大改变,配置方式也跟以往的不同,但是教材和教学资源更新比较慢,容易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3)操作演示学生不易观察。计算机专业有些需要对设备进行配置的课程,需要教师在上课时进行设备配置的演示。如网络工程实训课程,需要对路由器交换机进行配置,配置过程设备较多,空间狭窄,学生不方便观察,因此造成学生自己练习时很难操作成功,甚至有些设备因学生失误操作而损坏。(4)以单向的传授知识方式为主。课内,很多计算机专业课程还是以讲解为主,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花较长时间来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很难一次记住,从而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同时,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教学时间有限,没有多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授课时会出现学生不容易掌握知识、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将课程相关的教学视频应用到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有:(1)利用微课资源辅助教学。教师为了更好的讲解难点,会在课中播放一些关于知识点的微课,或指定一些含有微课的网站给学生看,但教师很少去跟踪学习效果。(2)教师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或手机录制教学过程,生成视频,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便利。但录制的视频时间太长、文件太大,不方便网络传播和观看,所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3)制作一些参赛的课堂视频,大多都是用于比赛,没有给教学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还有,现阶段引入视频到课堂教学中时,对解决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贡献不大。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只能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学生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师生对网络和移动通信平台的掌握比较好的特点,利用微视频将教学的各个环节串成一个整体。模型如图1所示。

(一)按教学过程的时间顺序看,模型涉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环节。教师将单元的教学任务分为多个模块,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每个模块细分知识点,并设计必要的任务、项目或实验。教师在该阶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将知识点的讲解以微视频的形式体现,并将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前下载教师的微视频进行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记录遇到的疑惑,也可以向教师实时求助和交流。为了降低教师对微视频的制作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屏幕录制软件或手机录制知识点的讲解过程,视频中无需像微课那样包含完整的各个教学环节,只要知识点讲解清楚即可,降低模型使用技术门槛。

2.课中环节。在课中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维持课堂秩序,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给出完成任务、实验和项目的合理方案,并录制方案实施过程的重点步骤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上传给教师。

3.课后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方案进行评价,并在网络平台中展示优秀方案的微视频。对所有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并录制成为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学生。在该阶段学生可以用课前、课中和课后产生的微视频来复习本知识点。

(二)按师生的交流信息看,模型涉及交互式信息和微视频信息

1.交互式信息。对于教师来说,交互式信息是给学生发的课程要求、布置任务、解答问题的一些指令性信息,以指示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微视频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该信息是向教师提问的一些请求信息,比如观看视频或分组讨论时,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求助所发出的信息。

2.微视频信息。微视频信息是课程知识点的承载者。教师发出的微视频信息是知识的起点,通过网络平台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的学习,成为了知识接收点,同时也是知识的反弹点。知识反弹通过学生录制的解决问题的微视频来实现。来回的微视频所携带的知识量至少相等,才能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如果反馈给教师的微视频所携带的信息量比教师发出微视频所携带的信息量多,说明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微视频所携带的知识量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论、方法和方式。如果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论、方法和方式比原有的不一样,说明知识量提高了,进而说明学生已经思考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从而达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可以用微视频所携带的信息量来衡量本文教学模式的效果。如考察某单元中所有模块教学过程,在本文教学模式中,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有多个微视频,如图2所示。

如图2有(a)、(b)两种教学效果,图2(a)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微视频所携带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量具有发散的趋势,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方式是恰当的。图2(b)中的整个教学过程,微视频所携带的知识量越来越少,并有收敛的趋势,说明该教学过程是不成功的,应该在方法、方式上改进,如知识点的讲解要更清楚,布置的任务要更合理。因此,可以通过微视频所携带的知识量来衡量教学过程的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方法、方式,促进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教学具有如图2(a)所示过程。

(三)按学习场所看,教学模式涉及到线上和线下

微视频在师生之间传递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也可以随时回顾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师生在课前、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而在课中可以在教室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强大的支持。

三、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模型涉及的教师和学生可行性。计算机专业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常使用计算机,因此对信息技术比较熟悉,比较容易掌握模型中涉及的网络平台和微视频录制技术。

2.模型涉及的技术可行性。网络平台是通过建立本门课的QQ群来实现,师生的交流和微视频的传递都是通过QQ群进行。制作微视频是利用屏幕录制软件实现的,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师生可以简单生成微视频。如果需要录制的操作步骤、教学过程不在计算机上,如设备的配置,这时可以通过手机录制,生成微视频。因此教学模型不涉及到专业课程网站建设,也不需要专业的摄像机录像,这就降低的技术难度,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很容易掌握。

四、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一)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1.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者各种移动终端来进行课前和课后的教学视频学习,无疑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课前、课后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选择性地、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这样利于学生满足学习需求,同时把重点和难点放到课堂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2.形成生成性资源,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学生把在课堂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操作演示以及程序编制过程摄制成视频,而教师对这些生成性视频进行收集、利用、整合,可以形成该门课的教学案例资源包。教师可以对这些教学案例资源包进行分类,对于常犯的错误示范视频案例,充分利用其作为新生的错误案例的演示,对于好的演示视频,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前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

3.加深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视频的时间短,比起枯燥的长时间的文字阅读和讲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容易集中;同时课前利用视频先对课程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课前对知识进行内化;教师课中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讨论并录制视频,这个的过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建构;课后观看总结视频,可以便于学生形成长时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微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的挑战

1.对教师的挑战。由于教师要摄制、编辑视频,所以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对微视频进行录制和编辑,这对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的高校教师来说,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教师还应具备新的教学观以及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把教学的过程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学生自主,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再学习以及更新观念。

2.对学生的挑战。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习惯于教师教,然后做练习的方式,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以往的教学模式占用了课后的学习时间,因此还要考虑建立学习的监督机制以及在任务以及视频的设计上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好的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谢箐.微视频的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70-76.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88(4):88-94.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7篇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66-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micro curriculum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nd design principle, and analysis of micro course used in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eaching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micro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cro-courses;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sources

1 前言

各种微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催生了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程。它的出现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弥补了教师不能一对一教学的缺陷,适应了个性化学习。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领悟程度进行网络下载或重复收看,真正落实教学内容,继而提高教学效率,也节省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开发实例,提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优化策略,进而推广微课程教学模式。

2 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概念与特点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员胡铁生首次在国内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2]。一般认为,微课程是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的模式[3]。微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分解教学内容将之形成细化的教学目标,以产生一种更加集聚的学习体验。

微课程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以“课”为灵魂、以“微”为中心作为其显著特点的,它强调了课不仅包括学习资源,还有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教学服务,而“微”准确抓住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征。整体而言,微课程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4]。

1)课程短小精悍,内容少而精。微课程是以短小著称的,从时间角度来看,微课程学多在10分钟以内,这样能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10分钟的学习更符合小学生注意力集聚的学习规律。再从内容上看,微课程学习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设计学习,因此更注重内容的细化、片段化。

2)课程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微课程的内容直接指向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难点或重点的教学,目的性明确,学习需求也能一眼看出,具有典型性、专题性的特点。

3)课程注重交互性,参与性强。学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移动终端学习,还可以进行网上提问,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重复收看,可以进行快进、后退、暂停等操作,即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控制自己学习的节奏,个体参与性更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留言、提问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

4)课程的运用更加灵活、便捷。微课程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下,学生可以使用手机、iPad、MP4等终端设备进行下载、缓存,更灵活,方便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5)课程完备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制作包括设计、开发、制作、应用、评价、反馈等,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微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般要遵循以下5个方面的原则[5-7]。

1)微原则。微课程与其他课程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微”。所以,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也必须发挥“微”的优势,这个原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特点,而且“微”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上,微课程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学习单元,这样更有利于内容的吸收。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上来,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都是围绕学生更能吸收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在设计过程中,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3)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是最能体现微课程教学服务这一特征的,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学生之间也在进行交互,会慢慢形成一个学习兴趣和爱好相同、交往频繁的认知网络。微课程学习的交互不单单是与学习资源的交互,还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的动态联系。

4)情境性原则。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生动为主题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微课程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首先给予学生视觉的冲击,接着通过问题引入,激起学生大脑的运动,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5)实用性原则。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学习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勤于思考,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释某一现象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 Flas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个案设计

个案设计前期分析 在本案例中,由于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操作性极强,根据微课程设计的原则,特别适合微课教学。

1)案例内容选取与分析。本案例选取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长方体制作”作为开发内容,主要是要学生认识空间立体图形的制作。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看见的一些物体,了解立体图形特点,这样学习也就有了概念思维。

2)学生分析。Flas设计与制作课程是高校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入成年,学习活动比较受兴趣的驱使。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好奇,进而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基于上述分析,学生要学习立体图形制作,教师有必要通过情境性的引导,尽量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逻辑思维结构。

“长方体制作”的微课程设计 课程主题:长方体的制作。

1)学习目标:通过制作长方体,掌握在平面动画设计中制作具有立体感的动画;并通过本例,掌握Flash中“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的使用。

2)教学重点:三维旋转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三维旋转中x轴、y轴、z轴的控制。

3)设计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出示包装盒动画图1,提问它们是怎样制成的?并指出各面的制作原理,引起学生思考。

第二步:建立表象,生成概念。对长方体的面、棱角、顶点等具体关节点结合图形进行描述,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图形绘制工具的应用;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提出相关的问题,结合图形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从平面到立体的迁移。

第三步:探索制作方法。了解了制作的过程以及制作原理,再结合基本动画制作中的“传统补间动画”制作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并通过使用“三维旋转工具”和“三维平移工具”,从前面、侧面、上面各个角度观察模型,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更牢靠掌握知识点。

第四步:迁移类推。通过本案例的制作,要求学生掌握三维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相互转化的理解力,学会根据条件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五步:优化训练,灵活练习。出一些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目,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以致用。

4)微课程的制作。需要设备有电脑一台,麦克风或话筒一个,屏幕录像软件或智能拍摄手机或数码相机,PPT课件,视频编辑软件。搜集有关的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制作PPT课件;打开电脑的屏幕录像软件或打开手机的录制功能,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讲解者打开要用的PPT课件,调整好PPT的界面和录像的位置后,点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讲解一边进行课件切换的各种操作,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使得视频质量优良。

微课程的个案评价 微课录制完成后,在民考汉的学生中进行一定的实验应用,通过后期的学习效果调查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充满兴趣。而且微课视频的使用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4 小结

微课程的出现,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革新,相信它的前景会更加宽广。经研究发现,微课程应用在高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较受欢迎,由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模块化特点突出,符合微课程微小精的特点,而此次个案应用也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5]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微课程设计方案第8篇

关键词:微平台;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分支,随着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功能的不断发展,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艺术院校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多从图书、学术文献、网站资源平台等方面来拓宽教学资源,缺乏对学习者黏度的吸引。微信平台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免费沟通工具,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整合上提供了崭新的辅助平台,更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微平台”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将师生交互、生生交流与学习共享成果作为教学特色,增强了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黏度,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了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有利补充和扩展。

1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主要从包装设计的软件学习、包装设计结构、平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立足学科知识内容来搭建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如在包装产品设计中,将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特性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中来选择和学习。同时,针对课堂教学需求,教师可以从包装设计教学内容优化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宽与延伸,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来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下载、阅读和分享,从中发现疑难并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不同见解、观点的探讨中形成有效的互动环境,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微信平台的应用,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实际需求,随着移动手机通信技术的普及,网络化交互平台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课件发送到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我实际来学习。如对于包装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进行汇集,让学生能够从中来学习和应用。对包装设计中的表现作品创意、理念的相关资源进行传送,引导学生从中来独立思考,深化主题交流与讨论,增进包装设计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搭建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将与之相关的包装设计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对接,拓宽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渠道,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联。如通过构建“包装设计微课堂”、“包装设计软件”平台,利用不同包装设计资源、设计赛事、教学资料、视频再现等功能,增强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兴趣;利用包装设计相关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案,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微信平台作为即时性通信工具,利用其资源传播特点,可以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快速传递,便于学生从中搜寻和整理,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信息。以“三维建模3DS MAX”软件微信交互平台为例,根据该软件教学特色,在整合软件资源共享中,结合当前包装市场常见的设计案例资料,并从调查分析、设计思路、资源学习、设计讨论、方案写作等方面来建立资源体系,突出包装设计创意。以包装设计概念设计分析为例,一要做好设计需求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包装产品特性,来研究和深化包装设计的价值体现。二要细化包装结构设计,从概念到创新技术参数确定上,来细化包装设计的流程,突出包装设计的竞争力。如对包装设计风格的确立、对包装设计色调的确定,对包装物品特性、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层次的细化,体现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三要细化包装设计方案,从方案的提出、汇总意见、优化包装设计,特别是包装外观、细节、颜色、特征等方面要素。四要做好数字建模环境,通过虚拟模型来进行设计和修改,突出对包装设计不同需求的改进与协调优化,最终确定包装设计方案。

在创建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过程中,要突出信息化及时交互优势,在借鉴传统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网站的特色,来创建微信平台的共享性、免费性、及时性、交互性。如对于传统教学资源网站访问量不足问题,很多包装设计资源利用率不高,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时间、精力来进行优化,缺乏教学资源的空间快速适应性与传播性。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实现对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促进持续性教学服务目标的达成。利用微信开放免费的端口,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共享,并帮助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与借鉴、学习,增强微信平台的教学黏度。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上,自觉参与到微信平台教学资源的访问与交流中,还能从探讨中增进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在服务课程教学、延伸课下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平台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在线服务。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虽然是被动接受微信资源,但却可以从资源推送的持续性、持久性上,突出教学资源共享性,再者,利用微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自主学习,以多种方式的阅读来轻松地获取知识,增进对包装设计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微信平台朋友圈功能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转发、收藏等能够,还可以对自己关注的学习资源进行再转发、再学习,利用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内容评论,来突出信息交互功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微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三维空间向度

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微信平台的设计,旨在从包装知识三维向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延伸知识阅读,优化学生关注趋向,拓宽包装设计知识维度等方面,来营造广博、开放的知识空间。对于微信平台自身的通信特色,结合学生手机移动终端,来自行建立对包装设计知识空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学科知识认知,特别是在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人际关系协同中,结合不同学生对不同设计知识的不同观点,来增加知识维度的交融,从而获得更深的知识渗透与能力养成效果。

3.1 实现包装设计知识性资源普适性推广向度

包装设计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广,而微信平台以其便捷化传播方式,受众面更广、及时性更强,加之微信服务公众号的独特展示方式,既能够突出包装设计知识点资源的整合,还能够从包装作品的设计细节,来对相关文字、图片、图例、视频等专业知识进行直观呈现,因此更具吸引力和受知度,拉近了学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情感认知和学科体验,增强了学生从知识资源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学习趣味。

3.2 拓宽包装设计行业资讯的综合性宣传向度

包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征,既有包装设计理论研究、也有包装设计行业资讯,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从包装设计的学科定位、包装行业领域资讯等资源共享中,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来进行推送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对微信账号的学习关注度和使用黏度。如利用微信平台“裂变式”资讯推送平台,可以结合包装设计行业内的发展资讯,技术研究前沿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等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更新,便于学生从中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在宣传向度上,微信平台以其共享课程的方式,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宽,有效补充了课堂知识,突出了信息媒介传播优势,增进学生与行业的关联。

3.3 个性化操控平台实现了包装设计资源的传承向度

微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载体,其及时性、快速回应性、个性化操控性提升了微信平台的应用深度,特别是在包装设计资源共享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来挖掘个性化知识信息呈现方式,突出包装设计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特色,从独具创意、个性化服务方式来强化微信平台在知识构建与学习交互中的黏度。正是凭借微信平台的普遍性、快速交互性特色,才让包装设计知识得以深度挖掘与传播。当然,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要从传承设计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播方式是行,利用学生用户群的订阅和参与,拓宽朋友圈等信息传播载体,提升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服务质量。

4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微平台的建设理念

4.1 强调微平台教学服务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包装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拓宽优质课程资源渠道,尤其是在共享资源建设上,要能够实现微平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互为补充。如利用微信平台来融入行业名家、名师的学术讲座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统合同类专业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本校学科教学资源情境,特别是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专业教学设计资源的融入,使其能够从资源平台化、资源系统化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借助于包装设计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及网站教学资源的并行发展,实现对包装设计领域行业知识、设计知识、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4.2 强调微信平台课程资源共享的交互性建设

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是两个问题,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共享也是两个问题。课堂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组织,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而微信平台作为独立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突出了教师、学生各自的主体性。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来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延伸学科教学领域,丰富微信平台课程资源的共享方式;学生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关注和自主学习,变被动知识传递为主动知识获取,尤其是在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化交互过程中,教师以“教”来呈现知识,学生以“学”来参与学习,并通过三方多层次、多元化的整合,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管理中重构了课程教学资源要素,提升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3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以微信为载体的包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上,以其短小、灵活、集中、全面的知识传播模式,便于学生在线阅读、课下学习等自主选择。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时间,自主参与到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中,查找相关的课程教学背景资料,对关注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从实时互动交流中来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融入课前预习资料,便于教师从微信辅助教学中来构建动态化、综合性、普遍性教学。另外,利用微信平台这一独特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参与专题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弘扬,赵义泉.教师微课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9).

[2] 程思岳.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的延伸服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