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7:20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孙岳兵,周俊武,鲁良.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报,2015,14(6):107-110.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2篇

【摘要】本文指出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更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应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089-01

1引言

医学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防病治病方法的重大突破,传统医德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1]。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我国医学生应当确立正确、全面、科学、新型的医德观念,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担负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职责,以不断促进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要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一方面,医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在现代医学教育过程中,医学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活动的中心,这是现代教育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是医生这个特殊行业的需要医生行业是高危险的行业,其需要医务工作者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传染性疫病、放射性损伤、针刺感染等危险性因素,都会给医生的生命造成威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非典”和“禽流感”,让人们对医务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正是所有医务工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染了所有的人,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战胜了这些疾病。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既然要做一名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只有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才能换来人民的尊重。

2.2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生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好坏,事关重大。虽然我国医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仍然有一些医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等。尤其是有些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是非界线模糊,出现了许多的不道德行为[2]。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加强和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既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加强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医学学校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而忽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3]。如,只注重医学生是否已获得英语证、计算机证等,却忽视了医学生情感的体验、判断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价值取向的定位。导致了部分医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第一,通过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医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次,应进行职业精神教育,让医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非常重要。

3.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使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实践证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送医送药、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认识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做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准备等[4]。

3.3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律对每一个行业都具有规范作用,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法制社会,如果没有职业道德,不仅会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而且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使其树立牢固的卫生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加强医学生的法律课教学工作。如,把法律课教学纳入必修课表,通过一定学时量的法律课教学,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通过对卫生法规的学习,可以提高法律意识,努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医生。另一方面,应通过一些犯罪的医务工作者的案例来教育学生,让医学生远离犯罪。

4结束语

德为医之先。医学生要立志成为白衣天使,要无愧于这一称号,就必须具有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医学生能不能成为具有高超专业水平,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育是重要环节。因此,医学院校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日后践行医学生誓言,做一个专业精湛、品德高尚的好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

[2] 靳红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2008,21(10)

[3]甘荔.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3篇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一、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指医药院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目前,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念缺失的现象在医药院校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本文针对广东省5所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中间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受医药行业环境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我国的医药行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的职责本来应该尽可能的为患者服务,减轻他们的病痛,但是由于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有些从业人员为了获取高额的回报,在药物的流通使用过程中不惜制假卖假、以次充好,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使原本就紧张医患关系更加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大学生在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一些事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医药行业的一些不良风气对医药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本次的调查中显示,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较大,在被问到职业道德形成主要受何种因素影响时选择受家庭和学校影响的占了接近50%,选择收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占44%,所以,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行业大环境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当但调查中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针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所进行的教育,教育效果如何?”时,感觉“效果一般”的占46.03%,效果很好的仅占3.03%,可见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欠佳。

2、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强调的是从业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目前,许多医药院校还是缺乏最基本的医药职业道德类的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是与一些公共课程一起进行教学,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有超过73%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有超过70%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行业的针对性不强。由此看来,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专业、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在许多医药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

3、医药院校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存在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在影响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众多因素中,教育者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实际的许多学校教学过程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受调查的医药院校中,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占到51.26%,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这门课吸引不了他,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而接受调查的学生有44.7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类课程的教师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如果不能内学生广泛接受,很好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的话,那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存在问题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知识的真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98%的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实际现实脱节,对学生起不到好的启示作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极大影响了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许多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存在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科学的问题,这对医药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在本次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许多的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都不完善,例如许多医药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包含于其他课程,没有单独的教材,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缺乏基本的教学质量考核,也几乎没有专业的教师对医药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料非常少等等。

二、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探索

1、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大学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德育类课程,环境的影响可能比课堂教学更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广播台等进行宣传;邀请有影响力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论坛,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成功人士,让这些人的切身体会告之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展医药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针对性活动等。

2、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提供足够的保障,重视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地位,重视其科研成果。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上,职业道德类课程教师应当享有和专业课教师相同的待遇,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到医药院校的发展中来。

3、采用多元的教学模式,增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性。在对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育者不是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医药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医药职业道德的内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4篇

调查显示2005年以后毕业的医学生职业分化显著,动态化程度高,占66.7%的毕业生有跳槽离职倾向,且跳槽频率高;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回报持不满意态度的占50.0%;职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低,仅30.6%,其中能正确掌握医学技术、有进取心、能胜任医疗工作的占49.7%;技术能力一般,需要努力才能勉强完成任务的占到了25.0%。2000~2004年期间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的占42.5%,他们重视个人发展权,在团队中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参与和知识积累,重视单位为个体成长所能提供的条件。1995~1999年期间的毕业生,专业化程度高,从事医学和专业管理工作的占71.4%。进入此阶段的医学毕业生,个人创造能力快速成长,在创新团队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收入稳定。1994年以前毕业的医学生,经过长期的医学和社会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知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个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单位知识创新的中流砥柱,职业发展较好。其别优秀、专业技术高超、已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务专家的占到33.8%;表现优秀、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占45.3%;熟练掌握技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力的占12.9%。在医疗岗位上的医学生,普遍感到精神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假期和夜间值班工作负担重,但对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比较满意与满意。

2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困惑

2.1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现实的差异性

医学生大多在校时都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但高校扩招后的医学类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不面临非医学临床岗位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类医药企业已成为医学类毕业生的择业对象。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表现出差异性,职业匹配度差,全新的工作使医学生毫无职业发展的思想准备,导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加之职业发展规划调整不及时,一时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形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

2.2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性

由于医学院校存在着专业口径细、技术专一、知识面窄、各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等问题,使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方面造成不符合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需求。在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前提下,对医学生的职业定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职业目标难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相匹配,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被不相匹配的工作弱化,导致创造性工作少,完成任务式的应付性工作多,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他们感到没有归属感,心态不稳,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压抑了部分有潜质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而阻滞职业发展。

2.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及工作单位内部权益的不均等性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导致其收入差距悬殊。同时,相同地区或相同单位同等级别的医学工作者中,收入高低的差距也较大。收入差距是引起职业不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在工作单位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其他权益的不均等。权益的不均等性,导致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医疗行业属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但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医疗行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存在“重权力,轻专业、轻学术”的现象。在资源配置中行政管理等权力部门占大部分比例,资源的配置权基本掌握在行政部门和权力人士手中,造成个人专业发展上的条件不平衡,影响专业人员职业发展中正当竞争的积极性。

2.4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的不对等

在有些单位或部门,存在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人才素质和实绩的不对等性。如工资制度、晋升制度等,缺乏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没有给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论资排辈和“大锅饭”现象严重。员工没有自我激励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抱着“等”的态度混工作,不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不敢把成功作为需求,无明确的奋斗目标,职业发展乏力。调查发现,员工对其职业发展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晋升制度”。

2.5继续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冲突性

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性强、效益高、间歇性进行的终身教育。事实证明继续教育是医学毕业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使医学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以满足自身核心素质和拓展素质的要求。脱产培训是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提高某项理论、技能和创造力,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专门人才的肯定。但职后的脱产培训等继续教育,往往在时间上与岗位工作有一定的冲突性。参加脱产继续教育人员学成后的岗位安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致使许多医学类毕业生无法得到新知识补充,知识老化现象较严重,使职业发展缺乏原动力。

3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学校教育对策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创造力教育,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有效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载体。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创造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并用直观教学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中还要适度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素养。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增加有利创造力开发和职业发展的团学活动等,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得到不断提升。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适应创造性教育的教师,以满足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创造型教师,从大学教育环境上保障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成效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想象一个自身没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师,是无法胜任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一重任的。一个创造型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发展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帮助学生搞好职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岗位修订职业发展规划

在低年级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要经过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下降等几个阶段。医学生毕业选择工作正值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应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一旦确定职业和岗位,就要修正在学校读书时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更具现实性和实用性。学校可通过职业发展信息系统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3.4加强“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高校要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正确认识和看待权力、工资、晋升、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等,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教育学生医学是人学,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教育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应坚持和发扬奉献精神和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努力奉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和增强其医德感情,使学生把挽救患者生命和治疗患者疾病视为自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道德原则。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33-03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得以不断增强、不断发展,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毕业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及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一种品格。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医院更是把“德”看作第一位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都把“德”作为第一要素。

3.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

5.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6.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社交素质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7.身体素质

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地重要。身体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班主任要以课堂秩序、宿舍秩序、活动秩序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2.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

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素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个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里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就能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4.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把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①利用校园网、学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②办好供需双方见面招聘会;③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⑤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以上活动,建立一套稳定的、健全的就业教育体系。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1.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达到就业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不断进取、学习、完善,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要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激发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觉深入,学习也由以往的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以渗透方式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融。

3.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4.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实训、实习和实践三级平台,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校内实训场合具有模拟仿真性,进行实训演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实训的仿真性对学生进行礼节礼貌、服务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职业意识教育的渗透。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告诉学生诚信、敬业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实习则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这种“真枪实弹”的职业规范训练,及在医院、药厂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技得到快速提高,而且使职业道德最终得到升华。学生经过在医院、药厂的实习,把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医院、药厂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不断完善自我。

5.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

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学校的公益劳动无动于衷,比如值日、擦黑板、打扫教室、校园卫生等,都由专职“清洁工”来完成;另一方面又要到外面寻找吃苦的环境去专门训练,去海边、公园、马路上捡拉圾、擦栏杆。由此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小节”上加以约束。因此,强化日常管理,通过学生管理量化职业素质教育考核指标,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虚拟医院等载体予以实现。利用虚拟的医院,把医院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用医院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于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才能在求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6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5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7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生 和谐社会背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倡导和谐的理念,注重教育过程中各方面作用的发挥,使各种因素处于和谐共进的状态。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的内容

(一)坚定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

“人命之重,贵于千金”。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的不可逆性赋予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神圣不可侵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誓言的医学生,要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使命,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病患的人格,维护病患的权利,保守病患的秘密,关爱病患,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在对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树立对生命敬畏的观念和意识: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视他人的生命,更要关注所有的生命,从而激发他人尊重生命、确认生命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魔和痛苦,重燃生命之火,提高生命的质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努力。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职业精神

造就和谐的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在医学走向人学,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的今天,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沟通交流技巧、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树立全人观念、全局观念,在社会活动和临床实践中锻炼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职业精神培养可以使医学生深刻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含义,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倾注人文关怀,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努力践行“医乃仁术”“救死扶伤”。

(三)培养团队精神的职业意识

面对疾病的日益复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细微分工等,个人的力量显得苍白无力,这需要所有的医生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攻克疾病,给予病患高质量的诊治护理,达到医治病患的目的,真正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同时,在团结合作过程中,医生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彼此感受到了尊重,享受了合作的快乐,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奋进和谐的氛围,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因此,将团队精神的职业意识培养作为医学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医学生会转变观念,把握时代脉搏,准确自我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地调整心态,塑造健康阳光的职业心态,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心中怀有和谐,团结协作,携手创建和谐。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医学生们齐心协力,互敬互重,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努力成就明日之“人间大医”。

(四)强化依法行医的职业观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决定了要依法行医。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术,还要懂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纪律观念,在工作中循法行医、按章办事。因此,医学生应认真接受各种卫生法制教育以及医事法教育,了解医生和病患所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自己依法行医的职业观念,站在法律的视角和高度来认识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到依法行医,预防医疗差错事故,防医疗纠纷于未然。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逐渐融合是当今医学教育发展的强劲之势,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且当前的医学服务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注重人的精神需要,注重对人的关怀,进一步升华医学人道主义;医学目的已从恢复人类健康、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发展到提高人口的生命质量,使之具有生命价值。因此,医德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医德教育过程进一步融合人文精神,以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强化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以仁为怀,关爱病人、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其次是医德教育过程中在强调人的共同人性与社会价值之诉求同时,也聚焦于医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伦理道德素质同时重视心理素质,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最后是使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意义,把医疗的对象“人”看作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人性化的服务,使医疗诊治观从简单的疾病诊治拓宽和提升到“以人为中心”的身、心、社会等全面的诊治,实现医学的“人学”化。

(二)强化“以医为荣”的意识

当前医学生所面对的医学专业,课程繁多、学业艰苦、考核严格、实习辛苦;面对的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病情复杂化多样化、挑战大;面对的未来职业“医生”,责任大、要求高、假日少、劳酬低、不容易获得亲人和病患以及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加之近年由于医生中的某些不良现象显现,医患纠纷事件和医闹事件的增多,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社会舆论负面报道较多,使得医生的高尚圣洁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使得人们对医生产生观念上的改变,原来对医生非常敬重,现在却出现了不信任、失望、责备。这些影响了医学生对医生职业情感的产生,影响了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甚至部分学生出现“选错行”的想法,无心学习,得过且过,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如果任这些医学生如此自然发展下去,将来如何能对得起人们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呢?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从医生的工作职责、性质和对象,新医学模式和新医改下的医疗领域走出医院、走入家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拓宽,以及医生从一元向多元化角色的转变等方面中认知医疗卫生事业是高尚神圣的事业,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神圣使命,医生职业是一项受人尊敬和爱戴的高尚职业,医生的工作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生的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正确理解和对待目前人们对医生职业的观念改变现象,以自己是一名医学生为荣,是一名未来的医生为荣,爱岗敬业。

(三)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首先是应领悟祖国传统医学的美德世代相传,必须秉承中华民族深厚的医学美德,吸收一切精华,发扬光大。其次是采取“拿来主义”,结合时代要求,学习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如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以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传播医学伦理学知识,开辟多渠道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引导等。最后融入和谐因素,创建和谐校园为医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建立教师与医学生之间、医学生与医学生之间、医学生与病患之间“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调整扩充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扩展医德教育的形式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医学生接受医德教育的积极性。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人的价值体现为目标,注重各因素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帮助医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2]张洪江.“敬畏生命”伦理视阈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0):99.

[3]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4.

医学生职业教育第8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次道德;正确引导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1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正式出台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文件,位居首位的是强调医学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教育。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德育为先的医学教育理念,强调将德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态度及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培养纳入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的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近年来医患关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医患矛盾、医疗暴力、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也成为2014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及追问的问题,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未来医生的迫切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对现代医学教育而言需要培养职业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本文从医学生次道德的正确引导的角度对丰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进行尝试探索,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二、次道德概念及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在现阶段,随着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等层面不断的发展,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探讨。比如伦理学界时常关注的次道德问题,关于次道德是否存在、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看待次道德,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次道德的概念

“次道德”又称“亚道德”,学术界关于次道德概念的大致界定是指违法者在实施不正当行为的过程中在违法利己的同时,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甚至有时还做出具有正面价值意义的道德行为。在冯友兰先生新理学里讲到不道德的道德行为时引用《庄子・箧》其载:“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为盗时仍然有自己的行业道德,只要在偷盗时能做到圣 、勇、义、智、仁,仍然被认为是道德的,这也就是次道德的题中之义。关于“次道德”的一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道德行为面临着社会各界的争议,观点不一。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虽然道德的多元主义或虚无主义是应当摒弃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客观具体的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分层的合理存在

传统的道德评价依据的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一元评价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社会道德也呈现出种种复杂的状态,以一元化的理想道德状态,实难概括万别千差的社会行为。所以,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性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维度多层次。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观才会更符合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

由于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存在物,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由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观点,在这里我们就不加以一一分析。在本文中笔者认同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属性的观点,主要指人有着和动物一样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有欲望有意识,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等等表现。人性是人的属性的简称,其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为自然属性(动物性)人的本性。恩格斯曾经说到“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即对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负责,而表现出趋利避害、自保自爱的本性。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的存在具有天然的为己自利的倾向。其二为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讲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和决定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变化。所以从这里出发可以讲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由于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意志的作用,拥有了一种应当的意识和理性从而成就了人的无私性。

由于人性是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两个部分构成,从而可以看到兽性和人性在这个构成中的不同比例,在本我欲望的冲动力和理性力量的控制力的矛盾冲突后主体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导致了人存在的境界和层次的不同。据此我们可以划分出禽兽、小人、俗夫、君子、圣人的不同境界。从此角度可以看到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

三、对于次道德存在合理性的伦理辩护

明确了道德是存在层次性的命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的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次道德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了。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是未确定的动物,如果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那么猿就未免过于善良了。”尼采的这句话表明,不能把人嵌在一定的类型中。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才华横溢的皮科在《关于人之尊严》的开头处赞美人说:“创造天地万物的神,给予一切生物动物特定的机能、特定的形态和特定的住所,把他们各自安排在宇宙之中的一定位置上,然而神给予生物动物的这些特殊的东西却连一个也没有给人,只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上,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意志。所以人是自己自身的创造者、形成者,由于这种自由,人能够堕落为禽兽也能够提高为神”。由此看此前提到的次道德问题,次道德的前提是此种行为已经损害到了他人的正当利益属于违法行为,只是在其违法行为之后,其良心或是社会欲望对其行为的后果起着评价的作用,由于人的道德的需要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良心是建立在个人内心上的自我道德法庭,当个人做了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并产生了良好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之后,他会使人感到满意和欣慰。否则,它就会引起个人对自己的道德过失的痛苦和折磨”。再次就是社会欲望就如同孔子讲到的恻隐之心一样,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欲望的纽带可以使别的生命体观念中的快乐和痛苦的心态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快乐和痛苦的体验,从而对别人的处境与感受感同身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个人出于道德需要的角度,在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后做出的次道德的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在此意义上讲次道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是合理的。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次道德的正确引导

近年来,高校中时常出现学生帮学生“诚信”专业论文、同学之间“保密”代考作弊行为、抢占自习室座位后出租给同学的“公平交易”行为等现象,固然这些行为并未触犯法律,不构成伦理学中讨论的典型意义的“次道德”,但却是高校中典型的次道德现象。高校大学生中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并不是恶意的损人利己,而是希望达到利己不损人甚至既利己又利人的目的,在这些行为中体现出一定的道德感。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争取、感化、引导、帮助学生回归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使次道德行为朝正面的、积极的方向转化。就像海德格尔所强调的,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过程所显示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正因为人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次道德,发挥次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从消极层面上减轻不正当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鲁迅先生曾经谈到教育要立人,具体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就是要始终秉承“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三自”教育等为抓手,实现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他律与自律、外行与内化的良性互动,以学生良好的医学人文修养助推精湛医术的积淀。积极引导医学生树立为社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和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圣洁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