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科学的核心

社会科学的核心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26

社会科学的核心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1篇

 

关键词:库恩范式理论  相对主义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强纲领理论   理论来源  核心 

    20世纪70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Knowledge简称SSK)诞生于欧洲,它的主要任务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是在反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新马克思主义、现象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在人类学方法、语言分析方法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潮流中形成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核心是“强纲领”,主要理论取向是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的理论来源,并对其核}L;—强纲领理论做了较为深人分析。

    一、SSK的理论来源—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

    20世纪60年代初期,库恩发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了“范式”概念。库恩认为,科学活动受到主体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科学革命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而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库恩范式思想对科学的“客观性”与“理性”提出了挑战,促使了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兴起,尤其库恩范式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特征,成为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将科学的发展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有统一的范式指导,为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客观标准,科学研究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共同体则拒绝接受统一的范式,科学研究不再像常规科学时期那样,由于不存在统一的方法论标准和理论选择的标准,科学革命的结果是以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另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的发展是不连续的,科学的一切都可能随社会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甚至逻辑推理规则和评价标准,以及理论、定律、解释、理性等概念本身,也同样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因而科学是没有客观性的,科学的判定是相对的[’〕。库恩认为由于范式的转换是世界观的转换,新旧范式之间有互不相容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标准,有各自的概念和术语在逻辑上互不相容,因而两者之间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无共同的衡量尺度,没有比较的共同基础。库恩主张任何比较只能在范式内部进行,任何事实和真理都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式来说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标准,离开了范式所提供的框架,就失去了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范式理论的这种相对J性,是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的衍生。

    不可通约指的并不是不可对比,但是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难,这像我们试图翻译不同的语言一样。翻译经常会引起歪曲,或者至少存在细微差别;不同语言分析世界的方法都不同,要想达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正如库恩所指出的一个好的翻译方法,尤其是翻译那些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语言,需要包含或加人一些必要的段落来解释当地人们是怎样来看待世界的,他们采用的本体分类理论又是什么。学习语言翻译或描述理论就要掌握其中的功能性语言和功能性理论。这样就会造成了观念的相对性,否定了跨范式理性比较的可能性,认为不同的范式之间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不同的评判标准,新旧范式或者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也是不可以比较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与“理性”,客观性与理性都是相对于具体范式而言的,因此不同范式是不可比较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的”,系指前后相继的范式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科学知识是相对的。库恩不得不承认,他的著名的受人称赞的不可通约范式并没有排除对他们之间相互比较。

    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与库恩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有着密切联系,并且把库恩的相对主义思想推到了极端。SSK的相对主义也许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思想影响,又或受到费耶阿本德非理性思想的影响,但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库恩范式理论所造就的相对主义思想。

    基于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解构了科学知识的特权地位,凸显了科学历史语境的这种认识,使得SSK研究模式成功地进人到科学研究领域。SSK把自己的主要任务规定为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尽管库恩坚决不承认自己的范式理论

[1] [2] [3] 

导致了相对主义,但是SSK学者们已经将库恩奉为他们的先驱,是库恩为他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库恩一词频繁地出现在SSK的著作中。

    巴恩斯成功地运用了库恩的范式理论,坚称相对主义者通常把他们的观点首先称为关心知识和接受信念。他们接受在一个主题上的信念可以从一种文化语境向另一种语境转变,各种可以选择的信念易受彼此语境的冲突二  二、SSK的理论核心—强纲领理论

    zo世纪}o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小组”.成员包括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史蒂芬·沙宾和安德鲁·皮克林等人。他们认为,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没有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研究,而是研究科学的体制性因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憾,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学;他们对以迪尔凯姆、曼海姆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学派对待科学知识的犹豫不前的态度,也持否定态度因而,这些学者提出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用以区别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他们要用社会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全面的说明,称之为“爱丁堡学派”。

    布鲁尔在《知识与社会意象》中提出了著名的“SSK的强纲领”,并对强纲领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说明。其动机是使科学之社会学研究成为标准的经验科学,即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强纲领由四个信条组成:第一是因果性,指能够导致信念或者知识状态的条件应当是因果性的。第二是公正性,指不论用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成功与失败来评价我们的信念或知识,都要无偏见地做出说明。第三是对称性,在对科学社会学的说明中必须是对称的,如同一种原因应当能同时解释真实的和虚假的信念。第四是反身性,指原则上它的解释模式能够应用于社会学本身。

    强纲领理论在激进的社会学知识复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尔及其爱丁堡学派成员所坚持的由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这四个信条组成的“强纲领”已经表明构建一个利益、社会结构和知识按照适当的方式彼此联系的简单模式不容易。概括地讲,强纲领所主张的是,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知识,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过程之中的信念,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所有这些信念都是相对的、由社会决定的,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的人们进行协商的结果。因此,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民族之中的人们,会基于不同的“社会意象”而形成不同的信念,因而拥有各种不同的知识一’一。“强纲领”有浓重的相对主义色彩,布鲁尔等学派成员也不否认强纲领的相对主义倾向,并且承认这样的思想正是受启于库恩范式思想

    历史上,相对主义遭到了大多数学者及学派的批评,而以强纲领为指导原则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们却不回避相对主义,他们大多数人都曾经公开表明自己的相对主义立场,甚至强纲领SSK学者坦然声称自己就是相对主义者。这种对待相对主义的态度是与众不同的。布鲁尔和巴恩斯在《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一文中认为:“相对主义绝不是对知识形式和科学理解的一种威胁,恰恰相反,它是这种理解所需要的。我们认为,相对主义对于所有这些学科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学、社会学、制度史和思想史,甚至认知心理学等等,这些学科说明了知识系统的多样性、它们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变化方式。正是那些反对相对主义的人,那些认为某些形式的知识理所当然地具有特殊地位的人,他们才对知识和知识的科学理解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SSK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柯林斯,为自己是相对主义者而自豪,并对自己的相对主义进行了美好的描述:“结果是一种形式的相对主义,这样一个词,这样一种哲学吓坏了许多人,但是这种相对主义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林间空地,它距离我们通常所处的知觉大道不算太远。的确,相对主义者的林间空地中有许多小径,它们通向碎石路的多数目的地。但它们并不引向某种预定的道路。林间小道呼唤探索,它有许多条道路,对于观赏风景,它比普通大道能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尔、巴恩斯等人,以激进的态度解读库恩的著作,极端化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以社会学来取代认识论,将库恩的相对主义推向了极端。他们认为所谓的科学知识,也就是科学共同体共同接受的信念。因此只要SSK研究的基本立场范围内,在不违背强纲领的原则下,相对主义就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可见由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衍生的相对主义是SSK的理论来源,因而SSK的核心—强纲领理论也有十分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对这一点,爱丁堡学派也从不否认而是不断发扬光大.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 [1]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 [2]在党的十报告中,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抽象概括,初步表达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建设发展完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刚起步三十多年尚未发展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意义非同凡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资源

纵观古今,从世界范围来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创造力。民族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多重磨难,在同各种磨难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忠心爱国、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正是在民族精神感染和号召下,中华民族才能浴火重生,赢得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民族精神的重新诠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灵魂,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意识形态的凝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贯彻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充分体现当今中国社会急切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能脱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意味着必定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容,学科建设就会缺失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容,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现实基础和力量来源;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失去研究和发展的创造动力; 假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学科建设就失去了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展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泉,无根之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支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社会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代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之下,才能为我国的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规范和科学的世界观。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价值思潮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阴谋从来没有停止过。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问题多发且易于激化,各色各样的西方价值观念泛滥,极大地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既要抵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又要消灭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先进的符合社会实际的理论武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西方在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一个长期、复杂、激烈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武器,就必然能抵御西方价值观的入侵,进而惠及自身,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比具有悠久历史的其他传统学科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学科建设方面还依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还尚未形成固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群体,在某些理论问题上仍然有较大的分歧。与其它社会学科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个学科的理论综合,这其中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个方面。此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水平落后于该学科的国际水平,距该学科的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这些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较为缓慢的客观原因,但造成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缓慢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队伍还不够壮大。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老一辈的研究者们,但是只依靠这些老一辈研究者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队伍是不能真正壮大起来,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者们良莠不齐,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始终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如火如荼引起了各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注,使大量学者涌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来;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极大带动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之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甚至是研究队伍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创新能力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涵盖了社会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核心价值体系最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力量,对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人的发展都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意识形态的科学总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所表达的这些内容本身在新时期下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创新。对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其巨大的推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优势,取百家之长,创新学科建设机制,从而将创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将能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翻开一个新的篇章,通过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人为本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自己理论体系之中,就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全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自己的目标。在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简,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记忆。 [5]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当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层次性表明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这所有的追求都可以归到一个层面上,那就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究还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为自己的最终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先进科学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学科,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环节的设置上还是教育方法、评估方法的选择上都会更加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国情的新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资源、思想指导,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队伍的扩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更加以人为本。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进了一个快车道,由此,不久的将来,映入我们眼帘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完善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3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并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在隐蔽中加强。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不断更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趋向多样性,我们唯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社会各方面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复杂的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决定了社会复杂的意识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客观的存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中间阶级的意识形态。而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就是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的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价值体系。

2.1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胡锦涛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1]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灵魂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个人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想象,代表个人利益,反映个人需求,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人理想的多样性;国家理想是一个国家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它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反映统治阶级的要求。统治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理想不可能与全体人们的理想相一致。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将个人理想引导靠拢到共同理想,才能凝聚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个人理想日趋多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将全国56个民族十几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凝聚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赞同。正如李长春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如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2.3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是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毛泽东早在1935年就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利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和平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则是爱国主义。因为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凝聚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统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6]当前时期,“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党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全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的观念、做法以及体制机制,才能破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主义的制约,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创新更加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对我们国家而言,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竞争意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荣辱观,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方面的建设成效明显。但是,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我国依然存在,影响依然深刻,亟需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区别开来,亟需确立起能够被全社会普遍奉行认可的道德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国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准确、系统表达。它为我们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和升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将长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思想侵扰的压力,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对更好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切实把这一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2-25(1).

[3] 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18-21.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2-23,(1).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4篇

关键词:文化产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72-07

文化产品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包含有诸多的产品类型。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动漫、快餐等都是文化产品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文化产品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成员的文化消费领域,通过影视、新闻、文学作品等可感可悟可体验的审美把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选择和审美观念,从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和支点。

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承载着对大众的教化职能以及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它埋藏着当代人的焦虑,充满着当代人的梦想,表达着当代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下思想的时尚表达,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鲜明体现。这里“撇开关于意识形态的经院式分析,直接从当今社会的实际出发,可以发现,社会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了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与文化产业这一载体的规模手段才能实现的时代”。而文化产业最核心的部分则是文化产品。换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说:“社会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了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与文化产品这一载体才能实现的时代”。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就在于文化产品承载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具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属性和功能。

一、文化产品具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具体来说,就是文化生产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内容的产品形式。它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又具有物质产品的特点。”作为物质产品,文化产品要考虑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重视商业化、流行性因素,追求经济效果;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具有能够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因而。文化产品具有物质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精神产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而这些属性又可以归结为文化产品的内部属性。因为除此之外,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的产物、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还兼具外部属性。即文化产品的属性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属性,其中内部属性包含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外部属性包含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属性(如下图1)。

(一)内部属性

1.商品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商品性,就是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文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专门的交换品生产出来的”,即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具有一般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能。

首先,文化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物化成果,文化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就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既可以直接运用于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领域。其次,文化产品具有价值。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是一样的。都在生产的过程中凝结了人类劳动,耗费了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文化产品的价值也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文化产品价值的含量。再次,文化产品具有交换价值。文化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不进入交换领域。文化产品的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只有进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文化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得以实现。第四,文化产品除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外,文化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还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要受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的限制和影响。文化产品只要一进入市场就要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和影响。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主要偏向于文化产品的实体或形式部分。不仅如此,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产品,和一般产品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文化产品的“文化”方面,即文化产品以自己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构成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精神属性或日意识形态属性。

2,意识形态性。文化产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体现社会主体意志,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他们不像咖啡壶、汽车或银行卡那样只是具有一种实用功能,在本质上还是价值观的携带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很早就认识到文化产品在实现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影响,他说:“流行文化中当然不无琐屑与凑热闹的成份,但一个占据着流行文化传播通道的国家有更多的机会传达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国的选择则是千真万确的。”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等过程中体现出来。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5篇

所谓的“核心期刊”是国内某几个大学的图书馆和文献情报研究机构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文献的被检索量、被摘编量、被引用量、被转载量和影响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从我国公开出版的期刊中评价筛选出的一个期刊核心区域。编选者认为,这些被选中的期刊水平质量高、影响面大,代表了中国某类期刊的最好质量和最高水平。

二、我国有那些是核心期刊

社会公认的有北大、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三大体系。其中三核心会交叉,三合一或二合一。北大2008版最通行,其此CSSCI,但是博士毕业和评副正教授都比北大核心档次稍微高,再次为社会科学院“即人文社科核心”。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8年版[亦称北大核心;北大2008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8年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五版总结了前三版的研究经验,对核心期刊评价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期刊表的学科划分、核心期刊数量)、评价软件、核心期刊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评价方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力求使评价结果能更准确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实际情况。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达51种,统计文献量达到943万余篇次(1999至2001年),涉及期刊1万2千种。本版还加大了专家评审力度,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评审工作。经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800种核心期刊,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

三、“核心期刊”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影响最大,出现得也最早。其第一版1992年推出,以后每四年更新一次,到2008年7月已推出了第五版。目前,各部门学术评价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论文评价标准中所确认的“核心期刊”大多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推出的版本为蓝本。随后,类似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据统计,目前全国性的就有8家。”

四、“CSSCI来源期刊”[亦称南大核心]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8年)数据,来源文献近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6篇

一、从总体上看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观念形态体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之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现有的价值系统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二者的内在一致性表现在:第一,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新中国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感召下进行艰苦卓绝地创造和奉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前提必然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都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实践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却是以人为本。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当前就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核心都离不开以人为本。“价值的主体性,就是人在自己对象中的权利和责任。人类有权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此,人就有责任承担自己这些行为的一切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中国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而广泛参与的创造性的伟大事业,所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所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都离不开“文化即人化”的文化哲学视野,都可视为发展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其价值实践的核心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第三,都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两种尺度,即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真理尺度又叫物的尺度或外在的尺度,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所应遵循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价值尺度也叫人的尺度或内在尺度,是指社会实践中是否把人当作主体,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它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通俗地说,遵循真理尺度就是“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只有把二者结合,才是“合规律性”(实然)与“合目的性”(应然)的统一,才是成功的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正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二者的提出,“使人们既从价值的导向上看发展,又从科学发展观中凸现发展主体人的价值意义”。科学发展观以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为前提,着眼于思考“什么是科学的发展”、“如何实现科学的发展”的问题,因而既要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又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概括为‘三树立一弘扬’: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对社会意识内容的丰富和升华,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也就把握了先进的社会意识,把握了真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同时,深刻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不仅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深得公正之意,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彰显的法治保障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就已经被党和国家充分地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和国家的真理性追求和价值性追求的统一。当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存在一定理论的差异性,如两者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实践层面、工作层面,后者强调人的行为层面等。

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要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也要靠发展。而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的孤立进程,必须同时注意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发展目标、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前进方向,在实践中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第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要求处理好发展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人本”与“民本”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只有同人民生活保持血肉联系,只有集中关注和真正解答现实问题,认真倾听和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要求,只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理论威力。”第三,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所走的是“非均衡发展”的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制定长远规划、完善建设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所谓“全面”,就是既要树立“五位一体”的理念,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中。第四,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坚持统筹兼顾,包括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具体要求:其一,就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出发点、落脚点、建设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为根本。其二,就建设和谐文化而言,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又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当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将其贯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有利于以人为本,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大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而有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制度。

作者:马杰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化砭采油厂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7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大学生;思想道德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次正式而全面的阐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同一面旗帜,它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

2.1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整体上来说成功的: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并一定程度上的多样化地趋势。表现为:大部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相信中国革命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认同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自觉践行荣辱观。[3]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知行脱节普遍等方面。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有西方思想理论学说的影响,有多元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疏离的原因,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不足等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付考试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忽视大学生身心特点及接受规律。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活跃的思维、超前的想像,还有不稳定的心理特点和不成熟的社会能力。高校在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方面缺少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理论与现实有脱节,加之必要的心灵沟通的缺少,教育不能全面、深入进行。三是家庭教育影响的负面作用。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负面的作用,表现为:父母的对科学价值观认知不足;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的抵制心理;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到位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四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导向。重学历重文凭在当今的社会就业中还占主导地位,对思想道德水平要求不是很突出。有些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较少从单位发展的前景和现状需要等方面考虑,而更多考虑各项指标完成问题。有些单位在进人方面首先考虑的是近亲关系。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极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这样,大学生在高校中慢慢培养起来的价值体系在受到市场经济中上些负面因素的冲击之后而受到破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科学价值观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明辨是非、受得起考验,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艰巨的职责。探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刻不容缓。高校可凭借自身独特的功能,多方面着手研究创新:3.1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作用思想道德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肯定其主要途径的基础上,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早已不适应新一代的大学生。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施引导学生。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并坚持不懈地探究科学理论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形成科学的价值观。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理论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更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要探寻切实可行的关键点,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也就是我们的教师是传播效果的关键点。高校教师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当示范引领,应当成为道德品行的楷模榜样,教师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高校要重视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并鼓励教师努力进修、学术专研。大学的使命是探求真理、启迪智慧、传承文化、创造知识财富,大学的学术研究是最具世界性、开放性、普遍性的。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功能,结合现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特征,在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和教室、舒心的人文环境,这些带给学生愉悦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力量,增进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的感情,学生在轻松自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慢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4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一个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形式,是大学生投身革命、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是更新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和挫折,要用冷静的态度认真分析原因,进行正确的受挫归因,挫折一方面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心情,另一方面却不断地磨炼意志。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审视自己的内心,接受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够真切体会到核心价值的内涵及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2]杨永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3-4

社会科学的核心第8篇

关键词:喀什师范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研报告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1]其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作为较集中的区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领域。因此,我们于2012年5—7月对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进行了调研。最终,获取了大量的可靠数据和重要资料。其中,对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我们具体从四个维度展开,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设计了30个选择题,大致遵循知、情、意、行四方面。本次调查对象共计336人,有汉、维、达斡尔、东乡、哈萨克、回、柯尔克孜、满、蒙古、塔吉克,土家,乌孜别克等民族。其中,汉族184人,少数民族148人。专业涉及工科、理科、文科三大学科门类.团员271人;占81.6,正式党员24,占7.2%,预备党员33人,占9.9%,无党派人士3人,占0.9%。发放问卷336份,回收率为98.8%,有效问卷332份,无效问卷4份。

一、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主流是积极的,表现出良好态势

从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为205人,占61.5%。赞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为221人,占66.6%。在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态度题中,同意的为316人,占86.6%。对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的态度,同意的为313人,占85.8%。在认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的非常精彩,在当前社会氛围下十分有必要的为184人,占50.4%。总体来看,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文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高于理科生和工科生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喀什师范学院文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较好,能较全面的回答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相比于文科生,理科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较弱。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程度较高、理论掌握较好,但行动、实践上较薄弱

在问卷中,当提到面对重大事件时会想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数为83人,占25%,没有影响的为18人,占5.4%。对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态度,可以理解的为174人,占47.7%。难以判断的为36人,占9.9%,无所谓的17人,占4.7%。

二、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虽然,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占到了 61.5%,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太了解的也占了38.5%。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上存在着积极的态度。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掌握较好,但行动上较薄弱。即出现知行分离的情况。

(三)改革创新薄弱,究其原因,大学生认为主要是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在你觉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较大的限制性因素中,认为教育制度与教育方式有缺陷的为260人,占78.3%。

三、对提高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几点思考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 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加强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真正的在大学生中发挥凝聚、指导作用,引领、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喀什师范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试图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

第一,针对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还有一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太了解的情况,我们应从认知入手,加强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群众化、平民化,让大学生充分、正确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针对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知行分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和探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更好的付诸实践。笔者认为,首先,高校应多开展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座、实践活动;其次,学者应尽量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其简单明了、易于记忆、更容易操作和实践,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到知行统一。

第三,针对喀什师范学院大学生认为我国缺乏创新性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制度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年,不管是不断推进的素质教育,还是钱学森之问,都让我们深思和警醒,国家应改革教育制度、教育体制,赋予、培养新一代的创新性,使我国最终走上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10).

[2]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10).

[3]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N].光明日报, 2007- 0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