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14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

素质教育中提出来的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在初中阶段要重视美术学科的教学。而重视美术学科的教学,首先要重视的就是美术的教材,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美术学科处于一种“边缘”性的地位,在以文化课为主科的背景下,美术教材很有限,对美术教材的开发是少之又少的,更不要说进行二次利用。所以,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重视对教材的二次利用,采取有效的对策,对教材二次开发,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教材二次利用

所谓的教材的二次利用,又叫做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一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与增加,以此得到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从这个定义来看,教材的二次利用似乎是学科教师应该做的事,其实这关系到学生、学校,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主要是任课教师。教材二次利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仅仅围绕基于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水平等进行的。基于学科的基本方法,是要解决聚焦教材的什么内容、关注教什么、用什么教、如何教等问题;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进行教材整合、开发的关键。

二、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为学生学习美术创建一个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质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学等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做出的适当删除、增加、改进等,以此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进行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开发,可以为学生学习美术创建一个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体现,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的表现。

(二)有利于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其实质是教材“二次开发”作为课程情境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对课程重构”的过程、作为多元主体间的“时话”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等,这个过程,就是涉及到具体的学科、课程、学生、教师发展等内容,是在学校一级内的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要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所以对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有利于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初中美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对初中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利用,首先就是要重视教材的作用,学会进行深入的教材分析,这往往是当前一些初中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树立明确的教材观,加上美术课程在初中阶段每个班的课时较少,而一个美术教师要带几个班,甚至有时上课时都没有按照教材上面的来进行教W。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自然在教材的二次利用方面存在偏差。

(二)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

树立了正确的教材观,但是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利用,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是教材开发利用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也考研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平时教师就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

(三)没有明确的对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具体方法

对初中美术进行教材的二次利用,需要一定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利用;在具体的教材利用上要采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处理整体教材与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等。当前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要重视教材,重视教材的二次利用,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开发利用发的方法。

四、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对策探究

(一)灵活处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内容

灵活处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是对教材二次利用对策的第一步。要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哪些是要适当删除、哪些是要适当增加,哪些是应该进行深入拓展、哪些是应该不断深化的,都要有明确的安排,做到灵活处理,使二次开发利用的教材真正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高带来益处。

(二)注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开发的科学性

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综合统一的,因此,在具体的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其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做到准确理解、分析、评价教材的内容,使其在思想、知识内容层面上不出现误导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确定教材教学的重点

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要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确定教材教学的重点,对于各个单元的内容、教学课时等要从时间分布、教学安排等整体上来进行处理。明确教学的重点,对于其中的难点,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四)抓住“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程序”这两条主线

最后,还有抓住“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程序”这两条主线,教材在经过二次开发之后,其教材的逻辑性明显没有原版本的教材那么清晰、明确,因此要注意教材的逻辑顺序,并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心理接受程序,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要正确认识当前在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灵活处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开放的科学性等对策来提高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所能发挥实际的效果。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2篇

一、教材二次利用

所谓的教材的二次利用,又叫做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对一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与增加,以此得到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从这个定义来看,教材的二次利用似乎是学科教师应该做的事,其实这关系到学生、学校,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主要是任课教师。教材二次利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仅仅围绕基于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水平等进行的。基于学科的基本方法,是要解决聚焦教材的什么内容、关注教什么、用什么教、如何教等问题;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进行教材整合、开发的关键。

二、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为学生学习美术创建一个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质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学等实际情况而对教材做出的适当删除、增加、改进等,以此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进行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开发,可以为学生学习美术创建一个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体现,是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的表现。

(二)有利于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其实质是教材“二次开发”作为课程情境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对课程重构”的过程、作为多元主体间的“时话”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等,这个过程,就是涉及到具体的学科、课程、学生、教师发展等内容,是在学校一级内的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要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所以对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有利于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初中美术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对初中美术教材进行二次利用,首先就是要重视教材的作用,学会进行深入的教材分析,这往往是当前一些初中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他们没有树立明确的教材观,加上美术课程在初中阶段每个班的课时较少,而一个美术教师要带几个班,甚至有时上课时都没有按照教材上面的来进行教?W。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自然在教材的二次利用方面存在偏差。

(二)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

树立了正确的教材观,但是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当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利用,离不开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是教材开发利用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也考研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在平时教师就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

(三)没有明确的对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具体方法

对初中美术进行教材的二次利用,需要一定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利用;在具体的教材利用上要采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处理整体教材与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等等。当前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要重视教材,重视教材的二次利用,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开发利用发的方法。

四、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的对策探究

(一)灵活处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内容

灵活处理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内容是对教材二次利用对策的第一步。要灵活处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哪些是要适当删除、哪些是要适当增加,哪些是应该进行深入拓展、哪些是应该不断深化的,都要有明确的安排,做到灵活处理,使二次开发利用的教材真正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高带来益处。

(二)注重初中美术教材二次利用、开发的科学性

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综合统一的,因此,在具体的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其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做到准确理解、分析、评价教材的内容,使其在思想、知识内容层面上不出现误导性、技术性的错误。

(三)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确定教材教学的重点

初中美术教材的二次利用要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确定教材教学的重点,对于各个单元的内容、教学课时等要从时间分布、教学安排等整体上来进行处理。明确教学的重点,对于其中的难点,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四)抓住“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程序”这两条主线

最后,还有抓住“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心理程序”这两条主线,教材在经过二次开发之后,其教材的逻辑性明显没有原版本的教材那么清晰、明确,因此要注意教材的逻辑顺序,并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心理接受程序,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品;改革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分析。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

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早就提倡,大家对其理念也都并不陌生,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观念当中,将思想政治教学视为单一的思想、政治常识的灌输,教材观点的简单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不在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中。因为他们还是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将高分的培养视为他们教学的首要任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是高谈阔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书上是这样说的那样说的,但对学生在的思想上、行为上的实际存在问题却不加以重视。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能力、感情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的原因,也是导致高分低能、分高则德不高的原因。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1.注重图文

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例:九年级教材 “循环利用资源”时,在没有引导学生观察“生态农业图”之前,学生一头雾水,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农业图”,后,学生从图中直观地看出既循环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酒糟本是废物,却变成鱼的好饲料;鱼塘中的塘泥本也是废物,却变成葡萄树的好肥料;葡萄又可以酿酒。这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注重正文与辅助文

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W,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教学九年级教材 “我国人口现状与特点”时,从“相关链接”的数据中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特点,如:材料中的我国有8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就说明了农村人口多的特点。若没有这具体的数据,学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正文与辅助并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观点、运用文中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极佳方法。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失分率最高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3.注重教材内外事例

教材中的事例典型且说明指向明确,教材之外的生活实例、实政事例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乏鲜活。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重书本事例而轻课外事例,有的教师重课外事例而轻书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不能离开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离开教材而学。只重课外事例而轻教材内容,会使学生只记起课外新鲜的事例,对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则不以理解,以致教学的又一“大忌”――本末倒置。所以,教材中所列举的事例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掌握它。其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就是授予学生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政治的眼光看时事。只重教材例离开生活实际有碍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有碍于学生对新近时事的了解,以致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社会时事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4.注重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

我县部分学校任对初中的地理教学重视不足,一些学校的地理课由其他科的老师兼任,甚至部分初中根本不开地理课。这样一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的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联系的地方,教学难度较大,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仅作为"副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授法。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近几年我省初中地理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课堂提问、问卷调查或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进行。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随时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后,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高中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线、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一方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班上贴上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

4.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的环。比如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诗歌、趣事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身心愉快中学习。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江淮准静止峰的时候引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发现自己熟知的诗句中原来还蕴藏了那么多地理知识。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而且,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1.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

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的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5篇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需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的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该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6篇

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和黑板的模式,把握教学新理念,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运用创新的方式教学,不仅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创新模式;学习兴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初中政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创新的模式中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深入探究政治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他们的政治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精心备课,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逐层递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放到教学设计的首位,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发挥探究积极性,高效完成所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还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时间,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通过精心备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动态生成有了充分预设,能够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能随着思维的深入,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政治学习能力。

二、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在高效课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导入环节产生兴趣,才能主动进入到学习和思考状态,主动探究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认真阅读政治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快速掌握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为学生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时,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导入:你能说出自己家庭中的财产变化吗?增加了哪些财产?在和生活实际切实相关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发言,使课堂教学形成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理解了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进入到学习状态,高效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发展,使他们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开展问题教学,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分析过程中与已有知识产生思维矛盾,加深他们的分析和探究,最终找出矛盾的联系点,使问题获得有效解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在他们观看动态课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课件展示了小明的爸爸妈妈对他百依百顺,但是小明却对父母呼来喝去。根据情境,教师提出问题:小明的做法正确吗?说一说如果他应该怎么做,他的角色和责任分别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深思,他们通过教材中的内参考文献:容分析课件中的内容,得出了小明的做法是错误的,明确了小明所处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深刻的掌握了教材内容。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发挥着他们的主动学习作用,积极地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分析教材内容时,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启发,使学生能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地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感,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讨论。在积极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清楚地了解,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高效地完成政治学习任务。

五、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专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收集材料,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政治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把教材内容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如何花自己的零花钱”的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零花钱制定一个消费计划。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减少了盲目消费的情况,使他们能合理运用自己的零花钱,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让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能结合政治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李素爱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7篇

(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 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记装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 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 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 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 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 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 则要求具有独立性, 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 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 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 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 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不适应感”,尽快地进入高中学习的正常轨道。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 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

“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200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 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 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 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 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 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 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 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 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 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

复习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29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通过问 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 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 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 必然规律。

三、保证专题质量,“分散”贯穿始终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第8篇

根据同志的重要指示,各科教学都要渗透“两史一情”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通过联系史地知识进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