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8 12:55:56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基础题;初中生;正确

一、 初中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提昌全面发展,初中阶段所要学的科目有所增多,可初中生学习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尤其在乡镇中学里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很严重,通常以物理课最为不想学。因此,初中生每一个班级学生在每次月考试中得到的成绩平均分只不过30―40分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据笔者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得知每一个班级里大多数学生的在物理课上偏不爱学习,甚至学习了不认真做笔记,不善于归纳总结所学习的经验。所以才导致基础知识学得不蚶喂蹋甚至弄不清最基本的物理量、物理公式结构,就连物理的符号表示意义什么?也弄不清楚,而对于要运用到的物理量公式互换关系来求解问题时就更加不知道了,所以现在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学科学习的现状表现为不想学物理课,偏科或极度弄不清物理量知识、公式结构互换联系等现象。

二、初中生如何把物理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

而作为一名初中生,要想把自己的每一学科学好,把成绩提高,就得有个自己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当然,科学合理的计划学习得取决于现在的初中生是否对一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的情况下,就如物理学界家们所说的那样:“给我一只杠杆,我就能把地球翘起来”。的确,这就是你对物理学科杠杆原理知识学得牢固,懂得运用,所以才能完成杠杆的原理作用之大。而初中生如何把物理学科基础题全做正确呢?笔者借其成功的经验在此浅谈几点,希望能帮上一些学习物理学科知识感到困难的学生。

1.必须要弄清弄懂每一章节物理知识的概念、定义、定律以及物理量、符号、单位换算等物理知识。

2.要对教师刚刚教的物理知识点例题反复琢磨,甚至以例题题型重抄一遍或是几篇,在此特意强调,只抄题目,然后在不看书本例题步骤的情况下对该例题进行自己求解,一定要做到一步一步的求解,一边求解一边总结经验,做好笔记,再最后得出的答案拿出来跟书本上的例题进行比较,看看你自己求解的步骤与书本上的例题步骤相同了没?或是答案一样了没?如果不一样出错了的问题在哪里及时找出,及时纠正,对自己所运用到的求解知识点及时反思!如果答案一样了,那是非常的好,但是不要骄傲,好好的留意自己求解的步骤是否与例题复杂与简洁,要求必须做到简便又正确。

3.以同样的方法把课后知识巩固练习题好好的抄下来,自己独立去完成,把课后练习题一步一步工工整整地求出答案,然后拿去给科任的教师求正,但是要认真谦虚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同时可以做到超越老师的正确求解。如果这样觉得麻烦老师,担心占有老师的休息时间外。在此,笔者建议初中生们先买好一本《物理一点通》答案书本,帮助你及时对正,但是不许依赖答案一点通哦。望初中生们自觉地去寻求不止一个正确解题过程的方法哦。

4.要学会做到知识归纳、总结、学会归纳解题经验以及公式互换点关系过程解题。如果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做这些要求。对每一道最基础的题型都不畏惧了,相信其它题型或是附加题也会不难求解。因为其它题型都是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直至升华出来的题型。只要你一点一点地去理清题型知识点了,列出题型的已知条件,设出要求要解的未知知识关系,加以归纳总结正确解题,就得出最简捷的解题经验了。当然,笔者在此只是浅谈了一些最为简单的方法,希望能起到初中学生解题上添砖加瓦。

三、注重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点

基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解物理知识题。就得用心去学,细心去抓,归纳、总结经验,一定做到弄清概念、定义、定律、题意、公式等物理量知识,坚决杜绝好像是这样?可能是这样?也许是这样?等不确定式想法来学习物理课,更不允许以这样的方式来求解物理知识题。所以,笔者认为初中生学习物理课,求解物理题就必须学到知晓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会灵活运用。当然,懂得归纳总结经验的来学习,相信这样的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犹如以下的条形归类物理公式一样清晰。

所以这都是基于物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只要学生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就犹如建房子把地基做得牢固一样,往上再建多高的楼房也不怕倒,知识更是如此了,把每一道最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都会求解了,相信再难的其它题型也都会被你而攻破。

四、总 结

初中生物理基础题全做正确的重要性,在于学生从物理学科最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着手做起,以培养学生养成为自觉去专研例题,主动认真地去完成课后练习题。只有这样系一学科基础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全做正确了,肯定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知识来正确解决问题了。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2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教学衔接 认知规律

一、认真钻研高、初中教材,切实找准两段教学的衔接

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反复阅读、熟悉所教本届学生过去使用的初中物理教材,做到对学生的旧知识情况心中有数。有些教材,高、初中知识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在初中没有讲电量的概念和单位,而在高中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却说“我们在初中已经知道……”。如果真的以为学生已经知道,只是一语带过,结果会使学生“坐飞机”。又如初中旧教材不讲重心,而有的新教材不仅讲了重心的概念,还讲了重心的求法。如果仅凭过去对初中教材的一些了解,教师认为学生对重心一无所知,在教高中教材“重力”时,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地讲重心问题,结果又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很嗦。

在了解初中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通读高中教材,整理一个高、初中教材结合部一览表。这个表应以高中教材为主线,尽可能详尽地列出各结合部上的“初中教材概括”、“高中教学要求”、“衔接教学的措施”等,为今后开展衔接教学作好准备。有的教师对初中教材里的正文比较注意,而对阅读教材、小实验、习题、插图和图表等不大去看。然而这部分内容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知识,在高中物理进行教学衔接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

二、认真研究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最佳的教学衔接方法

制订衔接教学措施时,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切合其智力发展阶段和思维特点,选定最佳衔接方法,进行复习、查漏、纠错,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教学活动。

1.适时、适当复习初中知识。由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结构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复习有关初中物理知识是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之一。复习的方式,主要根据有关知识的地位和难度来决定,大致有三种情况:对于初中的重、难点知识(如力的概念与图示、二力平衡、速度、惯性、功和功率等),应在高中教学中讲到这些课题之前,要求学生先把初中教材的相关部分看一遍,以加深印象。对于不难记得的结合点上的一般知识,可在课堂上涉及时,由教师直接指明或提问学生,以作复习。而对那些在初中涉及不深的知识(如振幅、频率等概念),高中要从头讲起,可以在讲这些知识后,简单指出这些知识曾经在初中教材何处提到过它们,使学生对他们感到并不陌生就够了。

至于复习初中知识的具体目的,应当根据结合点上初中教材的具体情况和高中教材上教法的需要来确定。有的仅是作为引出高中知识的手段,起一个使学生对高中的新知识感到也曾相识、易于接纳的作用;有的则可作为导出高中物理概念的捷径;有的却是高中教学中拓展、加深初中概念的十分重要的基础。第一种情况,例如在高中讲“弹力”时,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出,初中教材曾经分别提到过拉力、握力、支持力和压力,这四种力都是弹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再去深入研究弹力的一般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大小等,学生就不会觉得弹力是一个难于捉摸的抽象概念了。第二种情况,如讲“力矩”概念时,只要在复习初中杠杆平衡条件公式后,概括地指出等式两端都是一个力和它的力臂的乘积,可见“力×力臂”这个积是一个有着特定意义的物理量,我们就自然得出“力矩”的概念了。第三种情况,复习为了深化与拓展,例如讲“功”,如果学生把初中教材的“功”这节知识复习得足够充分,高中再讲此课时,教师就不必反复强调功的初步概念和做功条件,而把重点放在拓展上,着重讲好“W=FScosα”一式的来由和含义,讨论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把做功条件深化到“只要力与位移不垂直”上来。

总之,“温故”必须服务于“知新”,“温”的方法与程度,要服从“新”的需要。关于如何对高、初中知识衔接点上的“断层”进行补漏,重要的是要准确发现“断层”之所在,具体做法就不在这里讲了。

2.纠正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错误观念。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和规律的提法不能做到足够严密和准确。有的教材过分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法的科学性的“牺牲”就更多了。加上初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的直觉性较强而辩证性较弱,所以他们的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物理观念。例如摩擦力,他们总认为只要物体的接触面不是光滑的、物体又是在运动时,就一定要受摩擦力,而不注意物体是相对谁的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而且认为摩擦力总是充当阻力,不能作为动力。又如,他们死记住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初中论断,而忽略了套住动滑轮的两股绳子此时平行的前提。我们在进行衔接教学时,应当充分预见到并且花很大力气进行纠正。

3.注意研究学生学法上的衔接问题。在学生刚进入高中的一段过度时期里,他们还没能从各方面了解高中物理的特点,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这段时间许多学生都容易对物理学习产生困难,教师的教学如果不注意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法相衔接,就会造成很多学生“掉队”的局面,甚至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意把握教学起点,严格控制容量与标高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3篇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共2页,当前第1页1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材;光合作用;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学生物教材有完整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水平,高中教材在初中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目前关于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比较多,但这些研究过于宏观且理论性较强,基于课程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很少。本文针对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部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高中“光合作用”教学内容及目标的比较

通过对初高中“光合作用”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初高中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但是也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点。

1.初中和高中生物内容具有递进关系

从知识目标来看,初中介绍部分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高中则较为详细地介绍其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史实,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强调光能捕获与叶绿体结构特点,使学生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初中只是介绍知识点,而高中则重在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从能力目标来看,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建立在初中生已有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的,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升华到理性认识。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看,初中重点是热爱自然,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高中在此基础上,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现存生物的重要性,还要理解其在生物进化方面的重要意义。高中生物教材会介绍通过光合作用维持氧气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平衡,引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防止温室效应;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分析,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进耕作方法、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对学生的STS教育。

2.比较初高中生物教材关于“光合作用”知识的内容

第一,初中“光合作用的定义及表达式”与高中“光合作用的过程”。第二,初中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与高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第三,初中“验证并形成光合作用的表达式的相关实验及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里的实验”与高中“光合作用科学史包含6个经典实验(普利斯特里、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第四,初中“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与高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第五,高中生物教材还增加了“化能合成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针对初中知识主要侧重于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从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高中主要学习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学生要能写出反应式,为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高中教师要熟悉学科,通过色素的吸收光谱分析,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知识应用到生物学上;通^各步反应式的准确书写,加强生物与化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为顺利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研究教法,推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和因性别施教。初中阶段重点可以放在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及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两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完成;高中阶段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的过程要弄清楚什么是光反应、暗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要吃透初高中教材,理解教材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实现循序渐进。对“光合作用”部分知识,高中教师应该把叶绿体的结构及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初中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5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3-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成为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内容繁锁、抽象,知识点“易学难用”、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高中化学的正常教学。

初中与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是一种“短期衔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而真正科学的教学衔接是初中与整个高中阶段的“长期衔接”,它涵盖了短期衔接,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延伸和优化了的教学衔接。

2 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结论

笔者于2009 年4 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找到学生化学学习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1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华东师大三附中(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

本次调查研究从初高中化学教学差异的角度,共设计客观性问题12个,开放性问题2个,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采用问卷调查和口头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有关统计结果与分析如下: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

只有3.97 %的学生认为初、高中化学“联系紧密”;在初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性的认识普遍不及初中。究其原因――初高中化学教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其具体差异表现为:

(1)教材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主要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知识容量小、知识点零散、不连贯、教材内容表达浅显,属于“生活中的化学”;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形象转为抽象,除了要掌握物质的个性,还要寻求物质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结构。

(2)基础理论

初中化学没有相对完整的化学理论。例如:提出了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却没有涉及到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却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高中化学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教学,因此,高中化学课程具有理论丰富、应用广泛的特点。

(3)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某个知识点、对某种具体的性质或具体操作进行局部性、浅显性、单一性的观察,主要为“定性分析”;高中化学实验在实验的目的性、计划性方面更加深刻,实验过程中要求把变化与能量、运动、性质、理论等联系起来,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加入了“定量分析”实验、“设计(评价)实验”等实验类型,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进一步。

(4)化学计算

初中化学淡化了学生对化学式概念的理解,对不纯物质参加反应的计算要求降低,对化学反应的多部计算不作要求,主要围绕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高中化学引入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到一起,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气体体积、溶液浓度等相关计算,因此在计算难度和方法以及综合能力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有机化学

初中有机化学介绍的是“身边的化学”,以科普知识为主,只对常见物质(酒精、蔗糖等)常见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加以介绍;高中有机化学在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制备方法、鉴别方法、用途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拓展,并对有机物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变形应用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有关初、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与初中相比,到了高中以后,一方面对于一些基本的化学学习方法例如“课前预习”(高中34.92 %―初中26.19 %)、“归纳知识点”(高中52.38 %―初中42.06 %)、“总结学习方法”(高中29.37 %―初中15.87 %)等,学生们能够比初中阶段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在高中阶段,有42.06 %的学生很少预习;有39.68 %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偶尔”进行总结;同时有38.10 %的学生对于自己“自学能力”的情况没有把握。这说明进入高中后,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和主动调整的意识,因而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初三“题海战术”的反复操练,许多高一新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学习主动性差;二是教师上课结合学科内容进行学法指导的力度和频率不够;三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有“休息一下”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取精神影响较大。

有关初、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一般都能想办法解决,但其中能“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40.48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35.71 %;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比率由初中阶段的30.95 %下降到高中阶段的23.81 %;②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自己化学成绩“信心不足”的比率高达44.44 %;而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来源,有49.21 %的学生是来自于“在集体中不甘落后”,“对知识的渴望”只占到19.84 %;③初中阶段近七成的学生感到课堂节奏慢或是适当,完全可以适应教师上课的节奏;到了高中,过半数的学生感到教学进程快,难以或是勉强可以跟得上教师上课的节奏。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与初中相比,高中化学课程难度明显加深,内容繁多、抽象,这使得形象思维仍占优势的高一新生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和不适应的情况。“我要学”变成“要我学”,靠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来维持学习活动,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磨合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焦虑的心理状况:学生感到“听课时好像都听懂了,可做作业却毫无思路”;在难度不一的频繁考试中往往难保成绩的“绝对优势”,因此,很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心理上萌生了“自信危机”。

2.3 关于问卷结果分析的讨论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化学的物质观、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网络的构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衔接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及实践

3.1建立科学的化学物质观,保障衔接

从表象到本质,这就要求学习的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化学物质观是保障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以下介绍三种培养科学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

合理的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建构的,没有化学知识做基础的化学物质观是空泛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应该是在讲授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知识进行有倾向性的渗透。当化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的给予指明或直接进行教授,即直接教学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在初中化学知识――“CO2性质”的基础上,在“晶体类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直接教学策略:

[学生]①写出碳、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描述CO2的物理性质

[教师]①展示石英图片,结合SiO2用途介绍其物理性质;②展示CO2、SiO2结构模型

[学生]通过物理性质、结构模型,判断CO2 SiO2晶体类型分别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教师]进一步总结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相似,但其性质可能不同;提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点。

(2)前导性信息教学策略

在物质观的建立过程中,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认知观念可以同化新观念时,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观念之前,为学生提供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学生利用这一材料去同化新的学习材料,即前导性信息教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新知识。

[案例]:在“乙醛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乙醛分子结构的特点和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发生的化学键断裂方式,总结出乙醛的化学性质。首先提供给学生“前导性信息”:①醛基中的碳氧双键可以打开,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加成反应;②醛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③乙醛分子中的甲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碳氢键的断裂――取代反应。

[围绕前导性信息,探究新知识]前导性信息出现后,学生对上述乙醛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①乙醛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②乙醛能被氧气等氧化;③乙醛与氯气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总结新规律,完善物质观]在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回头重新审视“前导性信息”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对信息加以充分说明上升为学生的化学物质观,作为今后分析问题的工具和同化其他新知识的基础。

(3)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

自然科学方法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包括化学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自然科学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形成物质观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方法论教学策略通过实验事实和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将所获得的化学物质观指导个体的科学行为,应用于科学实践;另一方面进一步从科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巩固或发展个体的化学物质观。

[案例]在“乙醇的结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初中化学“乙醇的性质”,通过性质实验来判断乙醇的结构。

[明确问题]乙醇的分子结构式是怎样的?

[收集事实和资料]a.分子式:C2H6O;b.化合价:C、H、O的化合价

[提出假说]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和碳、氢、氧的化合价,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对假说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果为结构(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2.5 mol或0.5 mol氢气;

如果为结构(II),那么1 mol乙醇能产生3 mol氢气。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乙醇分子的结构式是结构(I),而不是结构(II)。

以上三种培养学生化学物质观的教学策略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为保障初高中化学科学物质观衔接的连续性、流畅性,进行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化学物质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化学小实验,举行化学物质专题讨论,举办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化学物质观。

3.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实衔接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基础。从初中到高中,是思维方式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过程,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很大。在思维过程中,一方面将现实中联系着的东西分解开,另一方面又将它们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思想中产生了分析综合。在概念形成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此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

[案例]: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观察“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现象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②锌片上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③铜片上为什么会有氢气泡产生?④锌片和铜片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⑤从氧化――还原分析,两极各发生何种变化?⑥从能量转变角度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每一个现象,综合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经历反复思维的活动训练,对开阔探索科学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2)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所谓抽象与概括,是更高一级的分析综合。抽象就是通过分析,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则是通过综合,在思想上将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结起来,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在教学中用科学家发现概念和定律的研究过程来启发学生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在“物质的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都没有看到单独的原子或分子,但是他们通过千千万万个原子或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抽象得出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概念。可以说他们是利用思维的力量,把物体“分割”成组成它的分子,将分子“分割”成组成它的原子。

这说明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实验手段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

(3)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同时这也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其中,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是归纳;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是演绎。在对规律性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时,可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在梳理“非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由“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这一规律可知,由于非金属性:Si

[案例二]:在“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过程中,由氯气的化学性质:①与金属反应;②与某些非金属(如氢气)反应;③与水反应;④与碱反应;⑤与某些盐(如Na2S)反应,可推知,卤素单质大多有以上性质,此为归纳。

这类思维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经掌握,学习的思维就更具有逻辑性,同时对所学规律性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

(4)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心理学家指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创造现象力的发展速度快,开始把创造想象同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对理化实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学生心理与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有组织、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设计实验就是按照课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

[案例]: 在“测定NaHCO3(含NaCl杂质)的纯度”这一实验课题中,向学生提供烧杯、过滤装置、胶头滴管、滴定管、分液漏斗等仪器,另外提供BaCl2溶液、稀HCl溶液、稀H2SO4溶液、指示剂等。实验过程中,学生先分组讨论并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进一步评价、比较出最佳方案。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称量m2 g沉淀。

方案二:取m1 g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测生成气体CO2的体积(标况下)V1 m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案三:取m1 g样品溶于水,加入指示剂,用标准盐酸C mol・L-1滴定,到滴定终点,耗酸V2 mL。

……

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3 有效构建知识网络,促进衔接

初高中化学在体系上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阶段性变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到好处将新知识与过去所学知识以及后期将要出现的知识进行复习性、导向性和预见性的教学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对于每一个新知识都要努力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初中化学认知基础,从而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有效的构建。

(1)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新知识总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遇到新情境时,教师应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初中知识是否稳固和清晰,从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案例]: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首先从初中介绍过的“酸性氧化物”和“元素化合价”入手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原有认知,然后,让学生从“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硫的价态”两方面考虑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这样,既完成了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认识,又在知识和方法上进行了积累和进一步构建。

(2)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呈现顺序

理清高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就是要掌握学生在高中不同学习阶段知识上的联系和衔接,适时引导学生了解高中化学教材的逻辑结构,熟悉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其整体结构。在向学生呈现新知识时,要注重对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进行推敲,这对于学生有效构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

[案例]:“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这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在高中第一次学习到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分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接下来学习氧族、氮族做准备;为后面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理解“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

(3)创设认知情境,引发知识碰撞

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的获得,也是对旧知识的改造。学生原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被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所补充、修正或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平衡不断地被破坏,新的平衡不断的形成,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努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改组与重建知识结构。

[案例]: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硫酸、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氢氧化钠,学生会根据初中已有的酸碱盐化学知识做出如下判断:pH7的溶液是氢氧化钠。这时,教师请学生动手验证这五瓶溶液的酸碱性,进而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入手,自然地引出了“盐类水解的概念”;接下来又通过形成该盐的酸碱性强弱,又顺理成章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在实验结果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知识结构的重整和构建将是非常深刻的。

(4)构建知识网络,揭示化学知识的有序性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化学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类比、归纳等方法,将已有的知识按一定的关系分类,并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

[案例]: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会感觉到高中化学所学的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在总体上很难把握。这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这条主线来组织整理各主要有机物如:醇、醛、酸、酯等物质的内部知识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建立知识网络图,从而,有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就被提炼出来,整个有机化学的知识就显得更加有规律、有序。

4结束语

教学衔接是教学中永恒的研究课题。在高一新生入学后,很多教师在初中与高一化学教学衔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笔者认为: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在思想上做好长期衔接的准备是前提;建立科学物质观的衔接是重点;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关键;有效构建认知结构是保障。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总复习 多媒体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40-0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呈现出美妙的视觉效果,色彩鲜明,层次清晰,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那么本文就对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如何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分析。

一 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要了解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复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物理复习课程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初中物理课程也是如此。在总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增强学生对旧知识的重新掌握,避免学生由于长时间地学习新知识而导致的对旧知识的淡忘。这样可以使学生复习起来更加系统化,并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提高学生复习的质量。

2.课题的训练

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复习课程内容多,尤其是对物理实验题、计算题的复习和训练,导致时间紧张,无法完成正常的复习任务。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中的关键就是通过讲解物理题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所以,讲解典型的物理题型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仅作为一项辅助工具来提高教学质量,但若利用好了多媒体技术就会使教学过程简易,主题丰富。所以要在初中物理总复习中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要全面地了解多媒体的功能并能熟练操作,与初中物理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应用多媒体技术首先是课件清晰,简明易懂,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其次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手段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并非通过传统的挂图和简单的幻灯片呈现出来,能够更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效果更佳。最后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2.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的质量

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在初中物理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初中物理复习的进程和效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就总体而言,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利大于弊的,对于初中物理总复习课来说,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第一,运用视觉感觉强的多媒体课件。在应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通过制作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课件,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课件的吸引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件内容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简单的课件进行物理实验题的讲解。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物理实验题是考试的重点。那么,通过什么形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懂得物理原理,绘制出正确的物理实验图是问题的关键,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运用多媒体制作出的效果图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更快地吸收知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第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计算题的讲解。在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物理计算题的复习是最为枯燥的内容,老师通过在黑板上的计算,让学生照搬原理进行计算,这种方式通常达不到课程复习的效果。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计算题的复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老师通过制作简易的计算题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因为在初中物理复习中物理知识都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学生对于计算题多有一定的解题技巧,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共同完成复习内容。在多媒体上显示题目和要求和学生一起来做,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并对解题方法印象更加深刻,更加容易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中却有很多原因不能将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本文通过针对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对于物理教学可能有很大帮助,使物理教学课程更加丰富,从而真正达到师生共同学习的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中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整个复习过程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度过,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老师也摆脱了唱独角戏的局面,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所以,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总复习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郑坤.浅谈如何善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J].福建电脑,2010(10)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7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保留着传统教学观念,认为课堂习题练习得越多,学生对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会越好.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进行彻底改革,让教师和学生都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

在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指引下,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一、及时进行课堂练习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及时进行课堂练习非常重要.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系统复杂,又是建立在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因此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及时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之余进行巩固总结,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相比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言,及时进行课堂练习有很多好处.

首先,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教师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不但能够对物理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展物理思维;反之,教师满堂课都在讲解物理基础知识,学生很难有针对性地掌握重要知识.

其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掌握了一个物理基础知识点后,就很容易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这对系统地掌握物理知识非常有帮助.每一个基础知识点都非常清晰,学生就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模糊的概念,就会少出错,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二、循序渐进增加课堂练习难度

随着初中物理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教师所讲解知识的难度会逐渐增加.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很快适应课堂进度,而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就会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循序渐进增加课堂练习难度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物理习题集,逐渐深入地涉及物理基础知识,最后逐步过渡到综合知识点的讲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过程,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网络,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容易查漏补缺.

例如,在讲“力学”时,通过讲解基础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掌握力学的基础概念,而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要学会熟练掌握不同状态下如何进行力的分析的问题.在讲“运动”时,学生只是掌握了有关运动现象的问题,而对运动的本质问题不会了解很多.在讲解了力学知识后,学生就会明白运动是因为受力引起的,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布置课堂练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力的问题,对运动章节的内容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如此循序渐进展开课堂练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可以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的所有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力学、光学、电磁学、运动学等几个部分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要想熟练掌握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综合性习题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培养学生解决综合物理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课堂教学进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课堂练习难度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加大的过程.由最初的单个知识点练习拓展到整个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过程.结合物理实验教学,进行综合性的课堂练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一上生物知识点总结第8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学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指导

尽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设置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必修模块,但是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坡度。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效果显著。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这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主要过程。同化是指个体将感受到的刺激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的过程,也就是使客观事物适应原有的知识结构。而随着认知的发展,人的同化形式逐渐复杂。在个体接受新刺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常常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形下,人的认识就要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顺应就是使人的认识适应环境和客观事实,通过修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注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我在讲授“力的合成”这一内容中,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目的是强化同化与顺应过程,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第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以gf为力的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首先,选择一个50g的砝码,然后用两个弹簧秤拉起这一重物。两个弹簧秤挂在物理支架上。调整两个弹簧秤的相对位置(这是事先设计好的),使其夹角为90°,并且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分别指在30G和40G的位置上。这就是说,互成90°的一个为30gf,一个为40gf的两个力拉起来一个弹簧,指针都指在50G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两个互成120°的50KG的合力为50gf。从上述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70gf,而等于50gf,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100gf,而只等于50gf。这与学生以前的知识结构中代数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合成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需要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来表示这种关系。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客观事实使学生开始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促使学生去顺应客观事实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开始在顺应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学习。他们在这顺应客观事实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在初中所学的力与有向线段的对应关系这一知识结构来表示几个有一定关系的力,在第一个实验中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两个分力的平方和等于合力的平方,这样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恰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在第二个实验中的两个分力与合力所对应的线段就会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接着再根据各力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会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几何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力对应在平行四边形上时,就会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这两个分力为邻边组成的,合力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对角线,这样学生就得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在得到这一法则所经历的同化与顺应过程。首先是实验给出了与以前代数和不同的结果,实验事实与学生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冲突,它促使学生不得不寻求新的理论来顺应这一实验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服从实验事实,平行四边形法则就是顺应客观事实的结果。在顺应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顺应客观事实的同时,同化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分力与合力之间的关系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就是同化的结果。同化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由原来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一个独立的力,变为由几个有向线段表示几个有一定相互关系的力,并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这种对应关系的理解(力与线段的对应关系在力的合成这一问题上是十分重要的),为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验和模型教学,激发兴趣搭建“阶梯”

1.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了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这个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只是了解地球的引力――重力。在本课开始,教师应该将宇宙中卫星的运动方式展示给学生,并提出“为什么这些卫星会围绕地球做规律的运动”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样,在马德堡半球实验、钱毛管实验中教师都可采用相同的办法,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重视模型教学,搭建学习“阶梯”。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以简单的月亮环绕地球的运动为例,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无从算起,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就高中物理来说,无一处不是在研究物理模型,其一是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等;其二是研究过程的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去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正确的模型毕竟是人类对事物一定层次认识的反映,但在通向真理的征途上起着阶梯的作用,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个阶梯非常重要。

3.注重实验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共同必修模块1,2中已将不少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优化整理,帮助学生完善、巩固认知体系。在上述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自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现象。然后,教师可适当地启发,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将学生的粗糙、肤浅、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真正达到认知的“同化”。

总之,我们用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的事实,让学生积极地观察、思考、探索,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中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