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1 17:00:18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基础能力 专业实用能力 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44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及中职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和语文专业实用能力的双重任务。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选好语文与专业的契合点,将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做到两方面能力的相互推动,共同提高。 本文就如何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一、语文基础能力的提高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真正由于中考成绩好而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升入高中的,在我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明确,有的学生读文章甚至不成句。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要提高语文基础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重视基础字词,积累词汇量。

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词汇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表情达意只停留于简单的层面,就更谈不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了。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字词积累量的增加,经常对课文生词进行听写和连接表达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听写检查外,还可以通过课堂小 游戏调动学生积累词汇的兴趣,如疯狂猜成语、串词说话、大声读出来等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引导有益阅读,提高基本能力。

现代化社会,谁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对生存、生活、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许多中职生却厌倦读书本,阅读兴趣停留在网络,或沉迷于修真类、或留恋于玄幻类等网络小说,甚至为宣扬校园暴力的文章叫好,真的很让人担忧。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担当起引导学生进行有益阅读这一任务,提高学生阅读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课堂上,设置课前五分钟阅读环节,学生上台朗读优秀作品,师生一起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教授课文时,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如:如何整体感知课文?如何提炼主旨?怎样欣赏小说?怎样学习文言文等,帮助学生提高效率,优化学习过程;课下,利用微信或QQ群,与学生分享好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评论,写出体会。

二、语文专业实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克服语文教学中学科本位模式的束缚,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整合与渗透,使语文学习与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紧密衔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要降低难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同时,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教材各模块之中,使之前后相连、相互为用,而不能相互割裂,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和实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专业实用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

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为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哪一方面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未来就业岗位着眼,本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琴、画、舞、乐、说、演等专业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和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感知能力,如角色情感和角色语言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到位的诵读,为幼儿情感体验和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幼师专业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借助文学作品把握角色语言,找到诵读技巧,提高诵读水平。

第二,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明确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方向。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2篇

【关键词】理解 运用 发现 创造 亲近 超越

新课程标准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才会运用语言

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处理意义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提了以下问题:

① 文有几段?②每段讲了什么事?③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④这篇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以上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错误,而且有些是必须要提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并没有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理解。课文中有关鲁迅先生和“我”对《水浒传》有趣的探讨;鲁迅先生谈论“碰壁”时的幽默与诙谐;救助黄包车夫时深厚的同情心以及学生的哀伤等等的描述,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体味、领会、揣摩和理解。结果,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伯父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竟是那么空洞和抽象。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当前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阅读教学,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必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逐步读懂,形成意义上的联系,然后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例如在《曼谷的小象》过程中,教师要描写景物美,景象美,人更美,在第一段的景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铺垫,并提高感受能力,“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段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点缀”词语,感受到景物的美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问学生,课文中说的点缀着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都是这样呢?学生可能会回答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是从这边到那边,都密密麻麻地开满了鲜花,教师让学生思考是不是这样?教师让学生举手,并引导学生积极示例在黑板上点缀一下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出一些小的圈儿,并引导学生提问,对照这些圈儿,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些,有的地方稠密一些,有的地方稀疏一些,并没有一定的规矩,这是点缀吗?学生一致认为是对的,这样,学生对美就有了准确的把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说出一些话语的意思,能够教育学生造出点缀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够思考:“夏夜,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夜空,还好像在对我眨眼睛呢。”“在我新买的连衣裙上,点缀着一些小花的图案,这样形成的图案真是好看极了,真的很让我喜欢啊。”在学生的日记当中,教师发现几个学生居然会使用点缀这个词语了,而且在语言上做到了水到渠成,学以致用,并提高了学生的造句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妙处,才有创造能力

抓住深刻印象,紧扣文本言语,梳理内外关系,发现文本妙处。这正是本课成功的一大秘诀。语文和人文,在文本秘妙的发现和解读中,得到了水乳一般的交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挖掘,并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会创造。如洪丽玲老师执教的《桥》一课。成功之处在于整个阅读活动始终指向文本妙处。

《桥》这个故事,从真实的阅读经验看,洪水突发时村民们的表现和老汉的表现显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村民们惊慌失措的表现让学生印象深刻。这种印象,是基于学生对突发灾难的某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对死亡的恐惧、对村民们生存状态的担忧等等,都足以令学生难以忘怀。然后是老汉的表现,他的表现因为超乎寻常更令学生印象深刻。这种超乎寻常,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的对比。一是和文中村民们的表现相比,反差巨大因而印象鲜明;二是和学生对日常生活情境的想象做比,超乎寻常而记忆深刻。敏感的读者其实已经发现,这一印象深刻处,正是本文的一大秘妙所在。村民们的惊慌与老汉的镇定这对矛盾,既将故事情节推向了纵深,也从某种角度烘托和反衬了老汉的形象,为这一形象的丰满和深刻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洪老师对此不但有着清醒的认知,而且巧妙地采用了“两组词语相互对比”的阅读策略,将这一文本秘妙和盘托出。你看,村民们的表现被概括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这样一组词,而老汉的表现则被锁定在“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这样一组词;然后,教师明确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说说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对比,在这里既是一种写法,也理应成为一种读法,于是,它又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教法,正所谓“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从学生的解读结果看,这一教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在对比思考中,自主发现了“作者是用村民的惊慌来反衬老汉的镇定,写老汉的镇定又是为下文村民的有序撤离作铺垫”这一文本秘妙的。

对于阅读教学中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文本秘妙,既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适时适度地知其所以然,唯如此,方是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和境界。通过这样的教学创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并为后面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对话,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发现,怎么会这样的妙语如珠呢?

三、引导学生对语言亲近,才有可能超越

超越的阅读意识,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阅读的品德,遵循书本,并超越书本。就像一句名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学生的个性,所以在亲近语言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鉴赏,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因此,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力求在这堂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语言,亲近生活。

先巧设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边听《五星红旗》的歌曲,边观看五星红旗课件。为学生学习文本创设情景,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有关五星红旗的故事,从而引入对文中“一面五星红旗”故事探究的兴趣。接着,巧设问题,用填空形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回答:“(什么时候)我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面包店老板,(结果怎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的良好学习习惯,又降低了回答问题的难度,还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再品词析句,亲近语言。这堂课中的一个交点问题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变化为什么那么大?”围绕这个问题,我采用抓重点词句领悟句意的方法,读懂内容,启发想象,感悟爱国情。我首先让学生讨论:“我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问题?面包店老板的态度有那些变化?请找出有关句子。”最后,体验情感,亲近生活。

再如,在教学《田忌赛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喜欢孙膑或者田忌?在亲近语言,理解完内容的基础上,有学生可能会觉得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小心眼,大度直率,有着帝王的尊容。教师就要教育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学会鉴赏和阅读,并重视反映出个性化的倾向,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会审美的多元性,并超越文本,重视超越单一的评价的尺度,并重视思想大于形象的道理,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能力,并运用到更加广阔的课外阅读当中去,使学生形成满腹的才华,形成诗意地徜徉和幸福地成长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中快乐幸福地成长,使学生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途径[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06).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3篇

关键词:课堂时间;课堂气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是对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便是小学教育,长达六年之久的小学教育,在人一生的教育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启蒙者的角色。而人一生都是在获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此可见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关键的。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得到提高和改善,势必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起到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抓住宝贵的课堂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利条件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在课堂的45分钟里,语文教师不应该以旧的传授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来就很短暂,旧的课堂气氛不生动不活泼,难以对小学生有吸引力,课堂走神的现象便成为难以避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严重问题呢?教师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模式,比如“快乐课堂”。顾名思义便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轻松的,而不是没有生机的。只有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来吸引学生得到方法,让学生融入课堂,这样课堂时间才能被真正利用。例如,人教版二年级的《欢庆》这一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演一出简单的舞台剧,然后进行评比。这样的课堂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口语能力等,学生何乐而不为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十分正确。课堂时间教师要求学生手拿笔,遇到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句段时标记下来。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强记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样的一个好的习惯会让学生长大以后受益匪浅。教师要牢牢记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辅助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是学习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把课堂创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走神的苦恼,从而真正地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人翁。

二、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思维锻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前提

教师和蔼的一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书翻到某某页”“同学们,教师先做一个文字游戏吧”。这样的课堂语言,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有人说,学生都是孩子,玩游戏是他们的最爱。一个简单的成语接龙,改错字等游戏会在上课之始就可以快速地活跃课堂气氛,做游戏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训练反应速度的过程。这样小小的文字游戏时间教师一般可以控制在5~15分钟左右,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教育家指出: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文化。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如此的天然神韵,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竞争精神。把学习变成游戏,以一种创造游戏的精神来学习时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了。对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部分小学生存在识字的困难、拼音不会拼的困难,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存在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差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展识字游戏改善识字问题,让学生登上讲台讲讲自己的阅读收获,比如,优美的词句,也可以是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小说人物等。教师也可以出一些小问题来考考学生,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引导学生可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锻炼了自身的思考能力,也自然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及时纠正小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措施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容易形成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头疼的事情。在作业中,有些学生写字歪歪扭扭,错别字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导致各种各样的笑话和误会。比如,有一次我在审批作业时,学生将“好像”写成了“好象”,将“照相机”写成“照像机”等等,还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语言和文学语言,有一次学生的日记中写到:“偶今天经历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偶来介绍给大家听一听!”据了解,大部分的小学生家中都有电脑,也会简单的上网玩游戏、聊天等等。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但在语文学习上有重要意义,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及时注意和纠正小学生容易形成的不良习惯和不好的学习方法,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让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可以看出,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做到勇敢地尝试教师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更需要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做到及时的鼓励或者矫正。在提高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力中,也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的情感态度,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用坚强的信念去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4篇

关键词:提高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3.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论文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约孔大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а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5篇

1. 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2. 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4.让学生有感而发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5.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6.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7. 让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6篇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阅读是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小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还是依赖于书本知识,而加强课内外阅读,又是获取知识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阅读的前提,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阅读时即使遇到困难也会自然地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讲故事,激发兴趣。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爱读书的习惯,所以低年级任课老师此时应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他们一起阅读,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低年级课文之前,适时地讲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童话、神话、寓言等故事,这会使同学在浅显动人的故事中无意识地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体验。

2、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教学内容具有情感才能感染和打动学生,所谓情感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某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感情。教师教学时在一定条件下要感染学生,就要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关注,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创造情境有听觉、视觉方面的,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条件简陋的学校可用图片、录音等。

二、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沟通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都处于一个年龄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差不多,所以老师要根据这个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各小组收集和整理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和沟通,老师阅历丰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所以,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推荐阅读作品,还要定期总结学生的阅读情况,引导他们写读后感,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经验或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涵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师在讲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7篇

一、培养概括能力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像,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笔者认为,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其本质。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对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种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扩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理解作品内涵之门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二、培养联想能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像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不能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学生不论是课上课下读、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找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三、培养分析类化能力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知识经验,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进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同化就是将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化迁移中,学生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有了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自学能力;提高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就必须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1.1巧留学生预习作业,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预习作业要巧设悬念,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注重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趣味谜语、写作背景,相关的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自学兴趣。

1.2适当预留课文给学生依纲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可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学(根据内容的多少和前后联系可以分段自学,亦可整篇自学)。自学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点、能力点(主要是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加以落实、整理,找出重点、难点问题,小组讨论、组际讨论(此时,教师可进行巡堂,适当指导个别问题),最后将难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坚持做到:尊重学生,归还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探索,使其畅所欲言,达到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将学生真正推到其主体位置。

2.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教师应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自学需要欲望,欲望始于需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启发学生自学时应把握时机性.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答问题的知识与方法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自学教材和有关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和解答方法. 这就要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

3.启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