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20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1篇

目前,中国经营城市较为成功的,既有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既有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杭州“对城市的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基础性资源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了城市发展的良好条件”(朱铁臻:《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江海学刊》,2002.2)。贵州都匀市政府从1998年开始,采取“资本置换”运作方式进行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城市功能得到较大改善。该市通过土地资源、闲置厂房等出让,实现了以资产到资本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筹集到雄厚资金。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赞许为经营城市的创新之举。

笔者认为,经营城市并不是把城市的所有资源和资产都拿来经营,它主要是指政府把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并组织生产的公共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从资产向资本的转化,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积累资金,谋求滚动发展;同时,政府要推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城市的精髓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成本”。

经验表明,经营城市即使只在公共产品范围,仍然需要把握重点,找准难点,才有成功的亮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现在不少地方经营城市的内容过于琐碎,比如,把桥梁冠名权、广告权等等都开列进去。这有可能导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经营城市需要战略谋划。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趋势与经营城市战略

经营城市的机制和战略,与现在和未来几十年的中国城市化趋势息息相关。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可以概括为:

大城市、特大城市持续发展;

由多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城市群(带)发展迅速;

中等城市呈崛起发展态势;

小城镇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

大城市第三产业将上升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还将继续进行工业化,而且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城镇环境生态建设将更加严格,难度加大。

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形势非常严峻。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市场才出现饱和过剩现象,我国人均GDP只有800美元上下,就已经出现市场过剩现象,而且突出地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下降。短缺经济时期,农产品增量,农民就增收。现在,农产品增量,农民增收扑朔迷离,甚至因为成本上升,还会减收。其根源就在于农村人口过于庞大。所以,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中心带动的城市群(带)要发展;中小城市要崛起,小城镇要发展,而且要由原来的数量增长转变为适度扩大规律,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综合发展。唯其如此,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才有望达到60%左右,城乡人口数字才可能发生置换。这必然导致我国城市大规模建设,资金需求将大规模上升。因此,经营城市公共产品,最佳选择在于实现产业他、市场化。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缺口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尤显严重,兼之这期间将有4亿左右人口转移到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中国的城市化趋势,注定了城市经营呼唤战略指导。

经营城市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经营城市的普遍内容

经营城市的普遍内容,包括经营城市的基本力量和被经营对象的内容。

经营城市的力量有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

政府力量是指从事经营城市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它主要体现在政府以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为据,把持公共物品生产大局,适时决策,制定实施政策和措施,把建设项目等交给民间力量去实施,政府监督其遵守城市规划和计划。在此过程中,政府及其主管系统视自己为法人,视城市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为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从中获取一定资金,用以扩大再生产,专注于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政府力量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行为,就是经营城市概念的内涵。

从事“城市经营”的是民间力量,如同企业生产一样,它们依据政府决策、政策和规划、计划,把城市资源如土地等、城市环境要素、城市水、路、电讯、公共建筑和服务设施等都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经营,经过市场运作,使之与资金货币和一般商品相结合,进行资本置换。这种使城市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通过民间力量进入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就叫“城市经营”。

把政府力量经营城市的行为内容和民间力量“城市经营”的行为内容结合起来,就是经营城市的普遍内容。

经营城市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本文讨论的经营城市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是相对于经营城市的普遍内容而言的。

经营城市的重点是土地、水、路和环境。这是涉及城市发展全局的经营内容,对经营城市具有战略意义。

经营城市的难点体现在需要处理的一些关系:

第一,降低政府成本与规范市场运作的关系

在经营城市中,政府要从直接经营中退出。但由此可能滋生直接从事城市经营的民间力量无法左右政府的管理效率问题。外商一般反映中国“政府成本太高”,办事效率太差。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化发育还不成熟,比如房地产市场,不仅政府的宏观调控欠缺,而且中介、金融、城市居民的认知都存在问题。因此,必须认识处理好降低政府成本和规范市场运作的关系,还得认清经营城市非一日之功,要承认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必须认识经营城市的范围、规律和效果,不能盲目行动。比如,根据我国城市土地资本经营中仍存在转让与划拨“双轨制”、土地供求问题突出,必须建立完善土地储备制,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降低政府成本与规范市场运作的关系很复杂,不可草率处置。

第二,在经营城市中要细分可经营性资源和不可经营性资源,并处理好这种关系。现在有人主张“对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经营”。其实,并不是所有资源都适宜民间资本介入经营,如世界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一些特殊的旅游景区。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和一些公共活动场所,还是该由政府拨款,因为服务公众政府责无旁贷。

第三,经营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资源和设施的市场运作,会产生效益最大化的倾向,由此,必须认识到,经营城市中,不论外商投资,还是国内民间投资,对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进行环境评估,严格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城市经营要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经营的建设项目,不允许超越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的范围。在加强政府管理的同时,还应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第五,经营城市要提高政府和主管部门干部素质和理论水平。这样,就可以杜绝“包装”、“亮丽工程”等所谓“政绩工程”劳民损财。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2篇

关键词:城市营销;4PS理论;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50-02

城市营销学,是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城市科学、产业经济学、营销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就是将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业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地向购买者兜售。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发展对经济和社会都有积极贡献。经济贡献包括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可刺激消费、增加GDP,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贡献包括更新民众文化观念、提高民众素质、形成特色文化地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随着城市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城市营销不只限于经济方面,也涉及诸如环境保护、地区形象建设、公共利益等内容。城市营销的内涵在于满足全方位的顾客需求,这就要求对城市营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经济范畴,为使城市营销持久高效,应充分意识到营销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注重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营销的对象(居民、投资者、旅游者、企业等)在获得城市产品和城市服务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从而树立起城市优秀的积极的正面形象。

大连市三面环海,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海洋文化是大连这座海滨城市的特色文化。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从2003年开始,“打造文化大连”成为大连独有的城市文化品牌。大连要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寻觅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开放型、国际型、合作型的海洋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

虽然对于城市营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但是,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城市营销的理论框架已经初显雏形。本文将使用4PS理论即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进行展开,系统研究城市营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 海洋文化产品策略

海洋文化产品是海洋文化供应者提供给消费者的海洋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按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按产品属性可分为物态文化品,如海洋工艺品、玩具、服饰等;服务文化品,如广告、咨询、娱乐等;活动文化品如社区活动、运动比赛等;内容文化品如电影、书籍等;文化设施包括承载各种海洋文化品的场所和设施,包括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所。这些涉海产品在要在文化发展的导向和宏观规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 海洋文化渠道策略

主要做好海洋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努力争取各方面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支持和鼓励社会投资。要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海洋文化建设专家和人才,整合本市涉海人才资源。要打造好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同时也要抓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和系列文化活动。要重组和调整海洋文化产业结构,创新和开发海洋文化新产品与新服务,大力发展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海洋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3 海洋文化价格策略

Burgess通过对英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广告材料的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广告都竭力强调的两点城市形象:一是经济优势。区位和商业优势、可靠的劳动力、廉价的租金和政府政策提供的金融诱导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意向等,都是宣传材料中竭力渲染的内容。二是生活质量。地区生活质量是通过一个地区的景观环境形象、人民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来反映。根据城市形象形成的规律,可以通过文化编码的方式策划出富有吸引力的良好城市价格定位。以此吸引目标群体,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 海洋文化促销策略

第一种是利用广告进行宣传。首先是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影视手段做广告。其次是通过城市指南、宣传册、互联网页和期刊杂志上的广告进行宣传。西方城市广泛地开展着城市形象运动。他们通过新闻宣传媒体制作大量的广告,精心设计并印发宣传册子,竭力宣传自己具有某个大区域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区位。

第二种手段是利用重大事件制造轰动效应。通过重大事件,如全运会、足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涉海博览会、海洋有关国际会议,文化活动如海洋文化节、沙滩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电影节等,以及各种节日和贸易集市等进行宣传、交流。在宣传活动中,要强调大连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浓厚的海洋文化,如城市狂欢节、沙滩盘球赛等体育赛事等。这些宣传手段对扩大海洋文化的宣传,提高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增强城市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旅游观光,切身了解城市、体验城市,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三种是提升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塑造滨海现代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建设一个适宜居家生活、企业发展、商务活动和旅游的海滨可持续城市。城市景观例如沙滩建设,海之韵广场和港湾桥等有海洋特色的景观修建等既可以被看作是大连城市形象重塑的一种体现。在海洋文化的建设中,城市景观起关键性作用。

总之,要重新审视、科学论证大连市海洋文化资源前景。大连是因海而生的,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就文化而言,大连文化是以齐鲁、东北、俄国、日本等文化为底蕴的复合型文化,彰显着海洋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海洋文化正是大连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要打造好海洋文化,要充分挖掘、整理城市海洋文化的脉络,应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海洋文化资源,根据大连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对大连市的特质海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的新亮点。同时,只有创新观念,才能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连市应从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树立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观念,无社会各界,都要立足岗位和实际求创新,力争将大连建成以“中外海洋文化交流的窗口、现代海洋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海洋文化艺术精品的基地、海洋文化产品交易的市场”为主要内涵的国际海洋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白长虹.从城市营销到城市文化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8,(2):80-84.

[2]郭国庆,刘彦平.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C].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4.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3篇

【关键词】城市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新媒体;数字化;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产业化项目是我国“十五”计划的12个重点项目之一,2003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了《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2005年、2008年、2010年、2015年四个阶段,从直辖市、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到市地级市和县分层次逐步推进,最终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付费电视业务激活了广电有线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更为广电传媒提供了新的赢利模式,即“广告收入+收视费+增值服务收入”。这就从根本上变革了过去以广告为主的经营模式。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诞生以来所面临的最大的技术变革、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数字化对于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变革,全方位推动着城市广播电视的产业升级、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给城市广播电视的传播理念、业务形态、体制机构的影响意义深远,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最大内在动力。

一、什么是广播电视新媒体

新媒体定义包括两个层面:从媒体形态讲,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从传播形态讲,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和新媒体的内涵,可以认为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具有大众传播特点的、有一定权威性的新的传播媒体。比如,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有些广播电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比如楼宇电视,在传播方式与服务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也是以广播+广告的盈利模式来支撑运营,有些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数字电视不同形态,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

二、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

作为新生事物,新媒体更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据统计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7亿,其中30岁以下占到75%,相当多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广播影视节目的习惯,诸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涌现,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快捷和个性,同时也让传播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冲击。下面,将着重介绍几个近几年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形态。

1.有线数字电视

在2003年我国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试点工作,自2007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2500万户,已有60多个城市完成了整体转换,有线数字化已经势不可挡。有线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也从单向转移到双向、互动、多功能上来,以杭州、深圳、青岛等地为代表的一批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已经开展了诸如视频点播技术、信息查询、在线游戏、远程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增值业务,有线数字电视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率长点。

2.地面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有两种接收方式: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

移动接收方式通常被称作“移动电视”,移动电视目前主要用于公交电视上,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的功能。

固定接收方式因为牵扯面广、影响大,国家的政策规划是以无偿提供义务性的公益服务为主,总体来看仍属于技术试验阶段,只有深圳、北京等地进行了高清地面数字电视的试播。

3.移动多媒体电视(CMMB)

CMMB可以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都能实现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需求,能够实现手机、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的随时随地的接收,终端数量有望超过电视机和计算机,是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新媒体业务平台。调查数据表明72%的手机用户,90%的MP4用户和70%的GPS用户希望消费使用这个功能。

近年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迅速,移动多媒体全国运营主体目前已初步形成,国内现有272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信号,31个省完成了运营支撑系统建设。广电总局组建了全国业务的总公司,其下有19个省、市、区地方广播电视成立了省级直播室,产品呈现系列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已生产出包括手机、GPS、车载电视等几十款接收终端,并与中国移动集团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

4.IPTV

IPTV是我们通常说的交互网络电视,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尤其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媒介服务形式,电视机用户是IPTV的主要受众。IPTV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其互动性,超出了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范畴,是三网融合的典型代表。截止2007年底,广电总局向上海文广、央视国际网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等4家广电机构颁发了IPTV的全国性运营牌照。各家广电机构通过跟电信机构合作,不断发展IPTV业务。以上海文广为例,上海文广通过跟上海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在上海开发了20多万IPTV的用户,目前上海成为中国IPTV商用用户数最多的城市。

三、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困境及对策

近几年来,广电充分发挥在内容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媒体,不但占领了新媒体的宣传舆论阵地,也使新媒体业务开发为广播影视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

1.因地制宜,本土创新

对城市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在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面与部级、省级广播、电视台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既然城市台在国际国内大消息的传递不具竞争优势,那么本土新闻的传递和流动则更应成为城市广播电视媒体的“镇台之宝”。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应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充分利用所处地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本土新闻,关注当地最新的消息和事件,突出快、准、形象、深度、做好民生新闻是其中的关键。

城市广播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传媒影响力,发挥传媒优势,加强与本土广告商的合作,以发挥本土广播、电视台的覆盖面和对象年龄层消费距离的优势,牢牢抓住独一无二的本土地域优势;同时,要抓住三网融合这一良好契机,开发各项新媒体增值业务,获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

2.更新运营模式,打通媒体产业链

内容资源是广电传媒最大的优势。然而在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初期,由于收益分配模式不健全和用户的短缺,内容商积极性低,资金的缺乏,导致城市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中内容的匮乏。因此,在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弥补节目内容缺口成为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城市广电积极整合节目内容资源,创新节目内容形式;充分发挥媒体资产管理平台的作用,深化整合电视、广播丰富的视音频资源,提供视音频网上直播和按需点播服务;进一步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合作,实现节目形式和内容的深度开发,提供更多与新媒体使用操作、传播环境和技术支撑方面相适应的节目内容;抢占市场,创新互动增值服务。

对城市广播电视而言,不光有内容的支撑,还要以新媒体作为技术平台,真正实现产业间的相互协作,实现内容、渠道、实业的共赢。以北京电视台为例,北京电视台网络电视品牌,北京宽频早于2006年设立高收视率节目轮播频和特色节目专区,以互动视听、网络与电视联动为特色,网络与电视联动为特色,为广大受众带来新的网络电视体验。2007年2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拿到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式手机电视牌照,着力建设自有品牌的手机流媒体集成运营平台“京视新视界”,此外,北京电视台全面整合全台电信增值业务,实现专业化品牌化经营,京视传媒联手华友世纪,成立新的电信增值服务公司―京视无线,为北京台各类栏目、电视剧和大型活动开发提供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杂志等系列增值业务,开发具有互动增值业务开发价值的电视节目。北京电视台采用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品牌运营、产业链接、市场驱动的联合发展模式,成为规模经济较强的地方传媒产业集团,其运营模式可为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借鉴。

3.健全媒体融合的技术保障

对于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来说,技术可谓是行业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掌握了技术也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新媒体发展的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为城市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4.发挥品牌资源优势

与电信运营商相比,城市广电传媒在新媒体业务层面、资金层面处于劣势,而长期以来作为城市主流媒体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电信运营商所不具备的。因此,城市广电必须以自身品牌资源为主导,以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有机结合的投入方式,与电信运营商展开对等合作。当前的业务开发必须在发挥广电的品牌优势和内容优势基础上,以网络层面的互联互通、业务层面的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的统一协议标准为重点,有效控制市场前端、终端,增加城市广电传媒在新媒体经营开发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M].新华出版社.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4篇

一、经营城市的内涵

1、经营城市的概念

经营城市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而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管理者首先提出“经营城市”这一说法,在我国,经营城市的概念是在2000年全国中等城市经济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会上专家指出,经营城市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资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如广场、街道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笔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中去,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新路。这一观点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形成了我国经营城市理论的雏形。

随着人们对经营城市理论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对经营城市的内容有不新的理解。该种理念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经营引入市场机制,要靠市场来解决问题,不再单纯依靠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第二,人本思想,要发动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城市的经营中来。第三,要发展社会组织的作用,扶持律师事务所、各种商会、行业协会、咨询服务组织、房地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使其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益事业中去。

2、经营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正是由于对外开放,使城市政府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为城市的土地定价,使得竞争性的土地市场得以迅速形成。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顾客”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以足投票,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进行选择。为了吸引外资,城市政府必须开始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必须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外资及其他资源来发展社会经济。各个城市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的制度的完善,市场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城市政府在城市发展面临所面临的资源约束都可以通过市场加以解决。为了吸引各种资源到本市,各级政府都通过各种措施,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国家的法规制度,在其范围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资金落地本市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地位,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制度创新,政府已经弱化了其经营主体的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已经将一切交给了市场,不再是经营的主体。甚至许多人认为,政府不应该是经营城市中的主体,在经营城市过程中,政府行为很容易侵害公民的私有财产,政府部门很容易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想方设法牟取利益,与民争利,甚至会损害公民和企业的利益,并且公有资产在经济运营中容易滋长腐败,等等。笔者认为,经营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经营工作中必须注意充分组织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是经营城市的主导者,企业是经营城市的参与者,全体市民是经营城市的决定力量。市场应该发挥其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管理并不否认政府,而是要一个好的、有效的政府,并且政府在其中应当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

第一,从经营城市的客体来看。经营城市的客体是城市资产,即道路、公交、桥梁、房产、建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有且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对城市资产进行经营,一般的投资主体是没有能力直接插手这类资产的运作的,更提不到去经营。

第二,从经营城市的方式来看。经营城市区别于其他类型经营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运用的经营手段。普通经营的经营手段一般是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资本、销售、工艺流程等环节的管理,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经营城市的经营方式则不一样。经营城市要有效运作城市资产,使城市资源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配置的目的,这必须运用特许经营权、审批权、招投标制度等手段进行,而这些手段的行使必须假借政府之手,否则难以推进。

第三,从经营城市的目标来看。经营城市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这不同于企业或者个人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本企业、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能够领导城市经营的也只能是城市政府。

第四,从经营城市的运作环境来看。由于城市资产有其垄断性和公共产品属性,注定了这类资产的直接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期长的特点。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型经济模式,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对城市资产运作的特别优惠政策的话,可能没有人愿意投资这块领域,更谈不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政府才能做到。

第五,从经营城市的实践来看。自我国开始经营城市的实践以来,经营城市是在城市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城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自上而下发动的。作为一种政府行为,经营城市是在政府认识到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弊端后,主动提供制度创新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积极性的产物,其一步步的发展也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虽然经营城市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经营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但其根本也是政府在建设和管理城市,发挥政府职能的一种手段。另外,市场的缺陷和其对局部利益的追逐,也要求城市政府在经营过程对政府进行功能定位。并发挥宏观和中观调控作用,协调市场的外部效应,对公共设施进行规划管理。

三、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行为缺陷

经营城市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协调城市发展目标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的一种经济活动。城市经营为城市建设筹集到了更多的资金,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对城市综合实力的增长和城市化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很多误区,诸如急功近利、过度负债、恶性竞争、投机炒作、圈地卖地、变相摊派等,具体而言表现在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上。

1、经营城市中的“政府错位”

城市的经营过程中的政府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没有科学定位自身在城市经营中的职能和角色并对号入座而导致政府工作重心产生偏差的现象。错位表现之一是,很多城市政府没有真正理解经营城市的实质,只看到现时的轰动效应而盲目跟从,把经营城市作为一种“新政绩工程”“新形象工程”来追求。于是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对古建筑的永难修复的破坏,各种各样中不中、洋不洋、古不古、今不今的建筑。表现之二是,政府过分热衷于土地经营。土地作为经营城市的重点,更容易获得资金,在很多地方“城市经营”越来越演变成为“经营土地”“以地生财”的代名词,经营城市演绎成了“拆房子倒地皮”,甚至演化成了对“民生”“民财”的剥夺。地方政府经常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号去“圈地”“卖地”,设立开发区。城市政府以行政手段征地批租的无本万利,加上卖地收益全归在政府官员支配的机制,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和违规操作现象在卖地的过程中频频发生。在现行制度下,政府和用地企业分享了土地用途转换的收益,农民和市民除了一点征地补偿款外,基本上被排除在收益之外。这种政府与开发商站在统一阵线联手剥夺农民的现象就是这种错位的突出表现。

2、经营城市中的“政府缺位”

伴随着对高、大、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特别关注,许多地方政府盲目建设超出实际需要的大型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而忽视了对于中低收入者住宅和城市急需的配套设施的提供,这必然会加大城市的建设及运行成本,而这些成本难免要转嫁到城市居民和市内企业头上,增加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同时限制了廉价劳动力的流入和市外企业的落户,最终必然会有损于城市长期的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同时,当前许多城市政府热衷于把一些本属自己本职工作的市政公共服务商业化,然而在服务商业化之后没有建立相配套约束和监督机制,并且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许多政策法律制度也没有确立,这些造成市政府在各种利益互相博弈中面临着巨大风险。

3、经营城市中的“政府越位”

政府越位是由于政府决策者的权力缺少约束,使得其行为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而依靠其强势地位进入市场,极大地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当前,在经营城市中,政府越位现象在违规批租土地方面表现的最为严重和突出,许多城市政府利用手中的土地资源和政策权力控制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它们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低价出让,批租土地,人为干预地价乃至操纵地价的形成。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原则;在一些城市中还存在着一些政府部门投资兴办的企业和众多的利用政府的名义进行收费的中介机构组织,它们市场竞争中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严重破坏了市场正常的公平竞争原则。有的城市政府在拆迁中,为了努力压低拆迁成本,采用了许多不择手段的行为,于是“暴力拆迁”“强制拆迁”的血腥场面也随之出现了。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则,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政府越位还表现为城市政府利用各种变相的摊派向地方企业索取资金支持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地方企业的利益。对于这种政府依托行政权力向企业化缘的行为,企业也只能勉为其难地顺从。这种作法虽然使政府的建设上去了,但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减低了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受损的是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城市政府的职能定位

在城市的经营过程中既有政府行为,又有市场行为,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对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合理的界定,转变其职能,分清哪些是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哪些是政府应该退出的,实行城市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凡是企业能经营好,或是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的城市设施建设和经营项目都交由市场和企业去经营,政府的任务就是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问题。城市政府应从“强势政府”、“权力政府”、“全能政府”的模式中走出来,过渡到“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7]城市政府在经营城市中的主要职能应定位于以下几方面:

1、做好城市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经营城市的最重要的内容,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价值,提高投资商的信心,而且可以对城市的前景做一个有价值的预期,提升城市整体的长远的综合效益。规划的前提是对城市进行定位,城市定位也就是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城市个性化。城市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城市地理状况和自然资源条件,更要用发展的长远目光来创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命运。根据城市内部和外部条件来确定城市性质,在此过程中多借用“外脑”的作用,给城市进行准确的定位后就可以制定城市的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再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客体和所要运用的手段。

2、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公共物品具有供给上的非竞争性和需求上的非排他性,私人部门无法通过公共物品的供给获得收益,这决定了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如绿地、城市桥梁、道路、图书馆等。但并非所有公共产品度由政府提供,一些公共物品不是纯公共物品,它们或者是非纯公共物品,或者是准公共物品。这些类型的公共产品可以采取经营方式,由社会生产,而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工作,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例如对城市污染的治理,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征收费用。另外政府应利用其社会管理者的有利地位,及时收集、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并能及时传递到社会各方面,为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服务,以降低信息的不完全而造成的盲目行为。

3、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健全,经济运行中的人为因素比较多,市场竞争还不完全,垄断的存在必将影响市场的效率,产生不公平现象。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预期,运用行政、财政、法律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健全权利制度,为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提供制度框架。同时政府应注重城市经营中的执法和监督,依法打击城市经营过程中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另外,应加强法制化建设,为现没有的行为立法以及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建立政府职权的约束机制,政府责任追究制度等。

4、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5篇

关键词 整合营销 城市营销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29.27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营销是指城市的管理者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整合,借以树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行为。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城市营销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的城市营销活动中大多还是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造成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为提高城市营销工作的效能,引入崭新的整合营销理论势在必行。

1 整合营销基本理论概述

整合营销理论是20 世纪 90 年端于美国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最为重要的发展。整合营销理论最初表现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拓展为涵盖企业营销活动整个过程的整合营销理论。

1.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是指对与企业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实行一元化管理,即把广告、促销、公关、CI、包装、新闻等传播活动加以整合,综合运用。这是IMC理论的核心。实行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够将统一的资讯正确而有效地传达给目标顾客。其中心思想是基于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取向,通过与顾客的充分沟通,确立统一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协调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对企业的传播活动进行系统整合,降低营销宣传的成本,提高营销传播的效果。①IMC理论强调传播活动中的一致性原则,即:在资讯的传播过程中一是要保证传播活动原则的一致性――在营销传播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秉持企业与顾客双赢的理念,确保营销活动的正确性。二是要保证受众的一致性――在与顾客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其行为特征和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行精确的市场细分,提高传播的准确度。三是要保证传播信息的一致性――在营销宣传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工具的运用上,做到“用一个声音来说话”,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度。四是把顾客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都看作宣传企业品牌的机会和渠道,并借此开展全方位的营销传播活动。

1.2 整合营销理论

整合营销理论是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这种理论把整合的内容扩展到企业营销活动的整个环节,而不仅仅局限在营销传播的过程。整合营销理论强调要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重组和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整合营销理论主张把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公关、产品开发等各个经营环节上紧密协同,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基本观点如下:

(1)实行整合营销的目标是实现企业营销的一体化。整合营销理论主张打破以往仅仅以竞争者或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模式,综合利用企业所能获取的所有资源,实现高度的一体化营销。这种整合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内部经营要素的整合、外部环境的整合以及内外部关系的整合,也包括营销过程、营销方式、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和企业内外的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整合。总之,以整合为手段实现企业经营的一体化、一致化是整合营销最为基本的思路。②

(2)整合营销管理是系统化管理。与传统的“离散型管理”不同,整合营销管理主张整体配置企业的所有资源,将企业中的各层次、各部门和各岗位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和相关合作伙伴都纳入一个统一管理的体系内,以形成叠加竞争优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3)整合营销的基本原则是协调与统一。一体化、一致化营销的实现要求统一协调的行动。为达到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协调和统一,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工作环节的协调一致,也要求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只有通过企业内外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整合营销,这是整合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一个重要区别。

2 在城市营销中引入整合营销理论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城市营销基本上还是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致使城市营销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的弊端,营销效果十分有限。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主体单一,组织体系缺失。各城市的营销活动基本上都是政府在“唱独角戏”,缺乏城市“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且,虽然参与城市营销活动的政府部门不少,但大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各部门自行其是,未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根本形不成合力。

(2)营销主题散乱,信息导向不明。参与城市营销活动的各个政府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传递的营销信息没有统一的口径和要求,内容凌乱,信息模糊,缺乏导向性。

(3)营销渠道狭窄,营销手段匮乏。大多城市在营销中都仅仅采用电视或户外广告等几种有限的媒体来进行城市品牌的传播,营销手段也多为城市风光片,外加少量的节庆活动,缺乏营销渠道的系统整合及各种营销手段的有效组合。

(4)营销理念落后,传播形式生硬。大多数城市营销还秉持着传统的“宣传”观念,依然是“我说你听”、“我灌输你接受”的“自言自语”模式,缺乏与受众的双向沟通和交流。凡此种种,使得城市营销呈现出散乱的状态,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营销的效率却十分低下,营销效果不佳。为改变目前城市营销中所存在的“散、乱、差”状况,在城市营销活动中引入整合营销的新理论很有必要。

3 基于整合营销理论的城市营销策略

城市营销活动涉及面广,工作繁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营销具有整体性特征,必须整体推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城市营销具有广泛性特征,营销的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还包括虚拟市场。同时,城市营销还具有多资源性特征,其中的资源有产品、企业、品牌,也有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及至城市形象,等等。城市营销的这些特征是引入整合营销理论和方法的客观依据。根据整合营销理论的要求,在城市的整合营销活动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营销活动加以整合。

3.1 加强对城市营销工作的组织领导

整合营销理论的精髓就在于“整合”,而要对城市营销活动进行整合,首先必须有权责明确的组织机构。因此,应当成立由城市政府权威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城市营销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对城市营销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促进,实现统一的组织领导,为城市的整合营销提供组织保障。这是开展整合营销的前提。

3.2 整合城市营销工作的主体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城市营销的主体应当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参与城市营销活动的不应当只是城市的管理者――城市政府,还应当包括城市的企业、其他非营利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等,甚至还应当包括城市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外来投资者、来宾、游客等。作为城市营销的组织领导者,城市政府应当努力拓展城市营销活动的广度,建立和完善城市营销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城市营销活动中来,并对各方主体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各类参与者的独特作用,实行“全员营销”,形成城市政府与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新机制,借以产生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城市营销活动的持续开展。

3.3 整合城市营销传播的内容

根据整合营销理论的一致性原则,城市营销活动应当用一个声音说话,传达统一的资讯,彰显同一个形象。这就要求在城市营销活动中要以城市品牌为核心,对向外传递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信息加以整合,统一口径,变传统的“离散型”传播为具有一致性特征的整合营销传播,克服目前在城市资讯传播中普遍存在的零散、杂乱现象。应根据城市品牌定位确定营销传播要素,制定统一的城市品牌宣传战略,确保城市各类宣传的主要诉求点符合城市的品牌形象定位,向广大受众传递清晰、一致、可感的信息。③

3.4 整合城市营销的渠道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认为,消费者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都是企业品牌的传播渠道,而整合营销理论则对营销渠道等各方面提出了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基于此,城市营销活动应建立全方位的营销渠道,在充分利用传统的大众广告传播(如城市形象广告)和公关关系传播(如各类大型会议、文体活动、节庆会展活动等)外,还应开阔视野,把城市广场展示、城市美化工程、城市边界出入口宣示以及城市道路建设、政府及市民的日常活动、城市企业活动等等与城市形象有关、且城市内外大众可能接触到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城市营销的传播渠道。同时,根据城市营销活动的需要,将各类营销渠道进行系统整合,统一管理,有效发挥各营销渠道的作用,共同为城市营销工作服务。④

3.5 整合城市营销的方式

当前可以运用于城市营销中的营销方式非常丰富。为提高城市营销的效能,根据整合营销理论系统化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对营销的各种方式进行整合。城市管理者应当根据城市营销工作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来开展城市营销活动。在城市营销工作的初期,可由城市政府自行通过印刷品、网络、节会等方式,向公众宣传城市的情况、说明城市的优势资源、提出城市品牌的理念等,初步建立城市品牌形象。在城市品牌成长的阶段,可借助营销专业机构,通过各类广告、软文、公关事件等方式,将受众对城市属性的知觉转移到已经确立的城市品牌上来,强化目标受众对城市品牌的偏好。在城市品牌成熟阶段,则应通过多方机构的合作,整合媒体广告、节庆展会传播、公关事件传播等形式,提升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强化城市品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的地位,保持城市的最高知名度。

3.6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6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都市农业呈现多功能化经营的趋势。多功能化经营即指该产业突破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赢取更大的效益空间。在新的发展时期,都市农业完全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成为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出口创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北京房山区都市农业为例,当地最常见的现象是经营者同时兼营食物生产、科技产品开发、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项内容,相应地生产和提供多种不同农业产品和农业服务。这与传统农业相比不单是经营内容的拓宽,它在经营管理机制和动力、对科技和信息的利用以及生产效益等方面的优势都是传统农业所不能企及的。

二、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分析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是指:由开展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所引致的、当前技术和理论能够衡量或者预见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效能(程度),包括可货币化度量的直接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非货币化度量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从内容角度讲,这一价值评估是人们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念反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理论归纳,笔者将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经济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都市农业也通过生产和经营自身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并推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产业效能,获得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产业,调整并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生产粮食、蔬菜、肉禽等常规食物,开发名特优、鲜活嫩农副产品,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豆奶制品等来满足中心城市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和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凭借突出的区位优势、畅通的信息平台和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的集约化和市场化,从而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和更大的市场潜力。如北京房山区长阳镇2005年开始种植花卉,每月向市场推出花卉上万盆,仅“十一”假期卖出花卉12万盆;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房山区的花卉订单达到500万盆,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更新。如北京房山区大部分农庄在基础生产之外还开辟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经营项目,为城市居民的周末、假期提供了上好休闲娱乐之处,第三产业顺势拉动起来,为该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农场或农业科技公司打造了自己的名优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收益。地处窦店镇的富恒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通过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实现了每年800多万元的产业利润。

(二)社会价值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不仅向市场提供物质劳动产品,也为市民打造了“精神家园”,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1.食物保障和食品安全。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所需食物、蔬菜、牛奶、水果等,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改善家庭食物摄入,提高儿童营养。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相对而言远离了农村,但食物及资源的供给大部分仍来源于农村,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的维度来说,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和外国提供给城市的食物资源形成了互补,有效缓解了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从房山区的情况来看,截止到笔者调查时,该区累计已建立各种设施大棚10000栋,常年四季向市区甚至向外地供应蔬菜、水果及牛奶等各类食物和营养物质。

2.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个生活和休闲空间。都市农业区往往辟有景观绿地、采摘农园、花卉公园等,有的还建造了别墅式农居,为市民下乡度假休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代都市农业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它们还成为城市居民接触自然、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减轻工作与生活压力、放松身心、强健体魄的休闲产业。我们在房山考察看到,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涌向城郊农业园区,享受田园生活。

3.增加就业机会。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经营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延伸了产业链条,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从业者,也就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2006年房山都市农业解决了10000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全区人均累计增收8000元,实现了经营者、劳动者和社会的多方受益。

(三)生态价值

有专家指出都市农业对城市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底斯特拉,吉拉德特,2000)。在现代社会,由钢铁水泥构筑的城市往往遭遇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困扰: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公共空间缩小等等,使城市生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于是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开始凸显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都市农业部门都探索出了一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经营模式,使都市农业在为城市提供食物供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城市涵养了水源、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为市民提供了绿地、净化了城市空气等。据房山区相关部门介绍,房山是北京的“肺”,对北京气候有重要影响。到2006年底,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全区建设大型秸杆气化站、沼气工程多处,推广太阳能光电、户用生物质炉近万户,同时还建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2处、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工程1处,这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创造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价值。(四)人文价值

都市农业的人文价值主要表现在它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传播农耕文化。在主观上,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要求经营者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更高的经营技能和市场运作能力。发展都市农业,政府就要重视新型农民的培养,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业和其它相关科技被充分运用到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如2005年初,房山区为了发展都市农业,邀请农科院农林专家给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户讲课、培训,还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各类农林业院校合作,定期举办大型培训和讲座,从开发育种、温室栽培到产业合作、市场营销,从投资经营、节能减耗到企业责任与社会效益,为都市农业从业者进行系统深入讲解,使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由此快速提高,房山区的都市农业相应得到较快增长。相比乡村农业来说,都市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很高,农民发展都市农业,可以获得较高收入。如,房山富恒农业公司依托强大的首都市民消费群体和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迷你小黄瓜”在首都市场上可卖到4元1斤;生产的“牛奶草莓”可卖到100元12个。足见发展都市有机农业能够给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使经营者获得较高利润是一种产业的人文价值最重要体现。此外,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还促进了农耕文化在都市社区的传播和影响。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房山区建立了多个农业文化展览馆,一些都市农业企业辟有农业生产展览区和体验区。也就是说,房山都市农业可为首都市民提供了解农业生产、学习与体验农业生活、感受农业文明的场所和机会,较好地传播了农耕文化。

三、总结

如上所述,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指人们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内容和经营机制,构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条,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在城市区域发展农业的经营模式。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几多方面的社会价值。但是要使都市农业产生多方面价值,需要建立一种平衡经营者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产业运行机制。因为都市农业经营者追求的产业价值与政府追求的产业价值存在一定差别。比方说,政府希望农民能生产足够的粮食以保障城市供应,而经营者可能认为粮食生产并没有很大的盈利空间而选择放弃或者减产。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各方优惠和扶持,以保障粮食产量。可见政府和社会找到符合全局利益的平衡点是都市农业发挥多方面价值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尼科巴克等,编,蔡建明等,译,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M],商务印书馆,2005年

[2]谷中原,多功能农业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林耀初,胡月晓,都市农业产业定位研究[J],山东经济,2006年04期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7篇

[关键词] 城市经营;价值取向;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104-03

[作者简介] 罗卫国,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营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一、城市经营的缘由和本质

关于城市经营理念产生的背景缘由,国内有多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城市建设资金的长期短缺是城市经营最直接的动力;第二种认为全球化和城市竞争的加剧是城市经营的外在压力;第三种认为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为城市经营提供了可能。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种观点,其实都是正确的,他们不过是分析问题时的角度不同。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城市经营理念的合理缘由:在体制改革、中央权力下放及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城市竞争加剧,迫于城市建设资金的短缺,城市经营的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关于城市经营的本质,同样存在许多观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城市经营是指像经营企业一样把城市的资源、资产资本化进行经营;第二类则认为城市经营的本质是一种以市场化轨道代替原有的单纯财政安排的方式并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是一种更有利于促进人民利益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政府运作模式。很明显,第一类观点直接源于对城市经营的缘由理解。而第二类观点则在理解缘由背景的基础上,将城市经营的目的提升到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层面。鉴于目前对城市经营的种种误区,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类关于城市经营的本质理解。城市经营的目的不应该以营利性为主,不应该将城市当作普通的企业来经营,城市发展的目的在于让城市成为人的城市,而不是物质的城市,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人、发展人。

二、城市经营的价值取向

城市经营理念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认真思考和研究城市经营理念的价值问题,防止和避免陷入价值取向上的种种误区,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城市经营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社会最具特征的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混合形式,“城市现代化”是其主旋律,社会运行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十分关注财富的聚敛。城市经营是整合、协调其矛盾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在城市经营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十分突出。

由于我国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的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所处的阶段有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集聚效应大大强于扩散效应,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等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为摆脱传统城市建设的困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长期被动滞后的状况势在必行。在资金成为城市发展最大制约的背景下,以资金为目标导向且功利性明显的城市经营理念使应运而生。

以资金目标为导向的功利性城市经营,把“城市经营”的目光集中在卖土地上,且经营方式单一,即批地卖地,把城市和郊区的土地能卖的全都卖掉,以赢利作为其唯一的目标。以资金为导向的功利性城市经营往往立足于“近期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经营对城市功能优化与提升的作用,这是城市经营中的本末倒置。城市经营中急功近利的倾向和短视行为,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导致城市特色的流失和城市竞争力的下降。同时,城市经营加剧了城市间的竞争,致使在招商引资中出现了鹬蚌相争的局面,导致城市土地等资源廉价出售,而外商则在城市间相互压价,坐享“渔翁之利”,这不仅造成了城市资产的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城市经营的实证主义价值取向

实证主义总体上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去除主观性,更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世界范围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必然面临资金竞争、人才竞争、市场竞争、城市地位的竞争。竞争论认为,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将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借助市场力量将可经营性资源资本化运作,减少对可经营性公共产品的支出,降低半经营性领域公共产品的成本,使城市有限的财政资本集中投入到非经营性公共产品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政府以同样的资金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之效应。因此,提高城市竞争力是目前解决城市经营的实际问题,也是城市经营的目标。在我国城市经营的实践中,城市间竞争激烈,大连、青岛等城市进行“城市经营”产生了示范效应,实质上是竞争的层次与内容有了质的变化:从资源、产业到市场空间的外在争夺,到城市自身素质、城市吸引力、城市竞争力的竞争,形成了以城市竞争力为目标导向的大连环境经营模式和青岛产品经营模式。因此,城市经营采取何种经营模式,要根据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模式之间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城市经营中既要注重城市的消费的建设,还要注重城市的生产的建设。城市某些单个功能竞争实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城市系统性竞争能力的整体提高;反之,亦然。

(三)城市经营的结构功能主义价值取向

当前,一些城市以资金为导向的功利性经营城市的思路,使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以及经营本身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并已构成了“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经营城市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建设资金,而是一组包括众多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效益的城市经营的多目标功能体系。以功能为导向的城市经营就是要求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功能定位,按照城市环境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和城市审美载体的各种城市资源进行资本化的市场集聚、重组和营运,以实现这些资源、资本在容量、结构、秩序和功能上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规划城市,以经营城市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城市的方式管理城市,以经营城市的谋略推销城市,从而实现城市建设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经营除考虑经济效益外,还必须兼顾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福利等众多方面,缺一不可。城市经营就是要经营城市环境,不断增强和优化城市功能。

(四)城市经营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城市作为一个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条件,经济是支柱。从根本上讲,城市的主体是市民,政府经营城市应该直接听取市民的意见,由市民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改变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的决定,树立以市民为导向的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理念,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城市市民(城市利益相关者)都成为城市经营战略的信息员,使每个城市市民都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经营城市。通过提高城市市民的满意度来增强其自身的效益,并最终通过城市市民价值的提高来提升城市的价值。而且,城市经营还应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条件、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注重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氛围,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资产的开发及其经营。城市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城市市民的全面发展,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要使城市社会繁荣,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前提,社会的素质、凝聚力和积极性是保证。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价值取向应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城市经营人本化的基本思路

城市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方面:强调城市的外延扩张,而忽视城市的内涵发展;重物质性资源,而轻人文性资源,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或过度开发。而所有这些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构成了一定的紧张关系。然而,从根本上说,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是人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而形成的。相对于城市而言,人不仅是其创造者、建设者,更是消费者,是城市社会的服务对象。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的神圣职责”,城市经营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注重为民造福,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城市经营要回到与其本质相符的经营道路,就必须走城市经营人本化之路。

(一)政府作为城市经营主体应当增强人本意识

城市经营的人本化,要求政府必须增强人本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理念,以城市群众的需要满足和利益实现为其经营目标,以城市群众的满意度、赞誉度为城市经营成败的标准,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市民的生活关怀,时时处处关注市民的全面发展,并为之提供应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并力求形成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

城市经营的人本化,还要求城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道德责任感。在这方面,有两个途径可实现城市经营决策的道德性:一是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伦理和经济伦理教育,使之养成从道德角度思考城市发展的习惯,并用道德去规范其经济决策和具体行政行为;二是广泛吸收伦理研究人员进入政府决策或咨询机构(如担任政府咨询员),提供决策的伦理支持,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及经营措施执行的伦理品质。

(二)城市经营目标的伦理化

这是城市经营的人本化关键。如前所述,城市经营既要盘活存量资本,又要发展增量资本。但资金的筹集、利用只是城市经营目标的经济方面,它远不是城市经营的全部。城市经营的是公共产品、共有资源以及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等。城市经营决策的重点在于资金的投向,也即:政府应以其所拥有的财力为人民提供怎样的公共物品。因此,经营的目标不在于使城市资本增值,而在于发挥综合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和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对农村人口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品质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与此相应,城市经营目标的制定是依靠人的,应当通过适当的民主过程。城市经营的内容是为了人的,应当以保证并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任务。

(三)城市资源资本化与城市建设产业化的制度性约束

市场化是城市经营的最主要的手段特征,具体表现为“规划设计市场化”、“土地使用市场化”、“城市建设市场化”、“城市管理市场化”。因此,城市经营必须接受市场规则或类似市场规则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城市政府必须行之有效地、适当地对参与城市经营的企业进行制度约束和行为监控。城市经营用市场化机制运作资本,把公共设施由公共产品变成“城市商品”,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资源资本化、城市建设产业化是其两大手段,具体包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出让、拍卖、抵押、转让使用权、经营权或授予特许权,特定税费的征管、土地收益金、信贷资金以及外资、民间资本的利用等。这些措施既可以盘活城市资产,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激发其他经济主体的城建活力,又可以让公用事业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企业的营利性所决定,他们更多地关注其自身利益,而不是城市公益。因此,政府不仅要对其行为进行协调,更需要对参与城市经营的企业进行管理指导。

第二,城市资源资本化与城市建设产业化还要求对政府内部的行为建立约束机制。无约束的权力,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营者的腐败。目前,已经发现城市建设的组织改造与国有资产重组的监督、控制出现了盲区。在城市经营过程中,不少城市都在组织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组建了城建开发公司、城建投资公司、城建集团公司等一系列由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实际运作的实体。同时,由政府出面,通过兼并、合并、租赁、入股、破产、退出等方式来重组了国有资产。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及其弊端又开始凸显出来,而且由于权力进入了缺乏充分的制度监督、约束的经营领域,这也成了产生腐败的一个新的温床。

(四)加强城市无形资产经营,展现城市的人文品质,通过人文体现人本原则

首先,城市经营应当以人为目的,拓宽经营视野。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环境特色、建筑风格、城市秩序和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既意味着一种良性的投资环境,也意味着良好的人居环境。有了这一无形资产,可说明城市经营正在实现着自己的目标。因此,城市经营在突出重点、规模适度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增强特色、强化功能,根据城市自身的资源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历史背景,确立有利于城市进步的独特发展战略。

其次,城市政府要努力为城市打造一块“纯金”的道德品牌。经营好一个企业,需要打造好自己的品牌,经营好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个城市要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有一个道德的支点。城市的特色、城市的亮点都应当具备丰厚的道德底蕴、深刻的道德内涵,并以此给人以长久的吸引力。作为城市经营主体的政府,应当以深沉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打造一块“纯金”的道德品牌,决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惑。否则,就不仅不能实现城市经营的真正目标,也使城市无法与其“人文空间”的本质相符合,最终砸的是“城市”这块牌子。

最后,城市规划一定要抛弃只注重现在、不关心长远的错误做法,克服主观性,以先进的生态观和文化观看待城区规划,不仅立足于当前安排,更要确立长远目标,要让规划能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唯此,才可能充分昭显城市规划的人本化取向。

参考文献:

[1]徐巨洲.“城市经营”本质是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J].城市规划,2002,(6).

[2]李松志.城市经营理念的价值取向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5,(5).

城市经营的具体内容第8篇

城市客运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城市形象分为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那么,城市客运形象就是城市动态形象、流动的形象,它充满生机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客运实力的标志。客运形象其实质就是服务形象,它能集中反映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充分展示城市改革开放的整体风貌。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强城市客运全面建设,保持城市客运持续稳定发展,积极主动地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按比例逐年投资,国营公交公司独家经营城市客运市场,市场发展缓慢;城市客运车辆少,运力不足,市民出行没有选择余地,只能乘“公交”车,公交公司控制着市场主动权;改革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共同投资,依法经营、有序竞争,客运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日益繁荣。近几年来,客运市场已被不同车型、不同价位、不同服务档次的竞争分割,形成了以经济、准时、安全为特点,并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国有公交市场;以优质高效、舒适快捷为特点的出租汽车市场;以及以巷道为经营线路短途运客的三轮车(“电麻木”、人力三轮车)市场等。运力空前扩涨,载客容量出现过剩,乘客有权根据自已出行要求选择乘坐不同类型的车辆,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客运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乘客是上帝,客户至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各自按市场规则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占份额由各自服务水平、服务价位、经营方式等所决定。

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吸纳乘客,必然展开激烈地竞争,商家以商标为品牌,客运企业以“客运形象”为品牌,谁的形象好,谁创造出优质名牌,谁占有的市场份额就相对的多一些,谁就发展的快。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乘客有权选择消费种类,大家都必须遵守市场法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前些年,城市客运中巴曾一度以“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经营理念红极一时,抢走了国有公交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随着国有公交形象的改善,加上城市道路法规的完善,国有公交又收回了属于自已的份额,中巴车“形象”每况愈下,“家庭式”经营问题暴露无遗,被迫逐年淘汰换型,有的城市已取缔了市区中巴。再如,前几年满街都是黄面的,但因车型等硬件“形象”欠佳,加上环保等因素,市场份额又被“轿的”抢走,不得不淘汰换型,“黄虫”现象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运市场的竞争,已突出表现在“客运形象”的竞争上,形象就是商标,形象就是品牌,形象就是无形资产,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已具备了前提条件,进行客运形象设计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大中型城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一些成效。

进行城市客运形象设计,对于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一,公共客运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客运对于方便市民出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强化城市功能,展示城市精神风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二,客运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动态形象,是外地人进入城市的第一接触印象。客运形象的优劣可直接影响他们对于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良好的城市客运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开发城市旅游资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需要解决吃、住、行等问题,“行”是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行”,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怎么“行”,“行”的质量有多高,这都体现在客运服务之中。

其次,客运形象设计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客运行业是城市“窗口”行业,客运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具体,抓出成效,就需要通过对城市客运形象进行设计。譬如,制定一系列城市客运管理法规加强对客运市场的宏观管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强化市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经营者依法经营、文明服务的水平等。只有通过这些“设计”,才能不断提高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第三,客运形象设计也是城市客运行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前,城市客运由国营公交独家经营时,由于运力不足,客运部门只能超负荷营运,服务标准只能是尽量满足市民群众出行要求,有限的服务项目就是要求乘客“扶老携幼”、“排队上车”、“主动买票”、“让坐”等。谈不上是服务,更不具备进行形象设计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客运形象设计的内在动力,因为客运部门不愁你不坐车。市场放开后,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角逐客运市场,竞争激烈,降低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上不去,必然失去乘客,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最终影响经济效益,为此,加强客运形象建设,积极进行客运形象设计,争取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城市客运是市区公共事业,理应突出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此,还必须对国有、集体、个体三家企业区别对待,分类设计。

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出城市客运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共五个“一”。即,软件方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硬件方面:发展一批高质客运工具(车辆);建设一系列配套齐全的城市客运服务设施。

(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城市客运经营管理队伍是客运设计的核心,培养和造就这支高素质的队伍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长功夫。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一是要落实人才培训制度,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适时安排人员轮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客运行业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及组织外出参观见学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启发创新;二是坚持把岗位成才作为提高人员素质的主渠道,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函授学习,支持职工坚持自学,教育职工坚持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立足本职岗位做贡献,强化单位自身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功能,不断在客运实践中锻炼队伍;三是注重从社会引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壮大客运经营管理队伍;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树立强烈的爱岗敬业意识,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城市客运的信心,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客运改革创新的事业中。

(二)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城市客运管理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城市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需要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规体系来保证,使管理者依法管理;使经营者依法经营,筑起一道法律保护屏障,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由法规体系来保证。当前,要注意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地的客运实际,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管理法规,出台一些城市客运管理办法,保证客运市场的正常运作,保证客运市场的持续发展。目前,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定要设计好。

(三)创造一流的城市客运服务质量。客运市场是服务市场,经营者通过为乘客提供客运服务而取得劳动收益和报酬。为此,客运经营管理者一定要牢固树立乘客是上帝、乘客至上的观念,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以优质的服务赢得乘客,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等,逐步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再者,城市客运是城市服务行业的“龙头”,客流量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准,还必须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竞赛活动,如评选“优秀出租车司机”活动,“百日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等,在活动中,还要注意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不遗余力地提高客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