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21

健康教育现状

健康教育现状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策略

1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关系

从教育角度来说体育是一项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这对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时可将健康第一作为主要依据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对学生体育意识以及行为的培养也属于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中对健康体系进行明确规定,同时也对健康的多维度体系进行直观体现。我国有多项文件都明确指出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核心教育,最终实现促进健康的目标。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将教育认定为一种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教育性,学校在该体系中作为基础存在,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及现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同时可实现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提高,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发育与健康的目标。

2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承受激烈的竞争与升学竞争压力,这不仅给高中生的生理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的负面影响带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多数好高中生缺乏锻炼,健康状况较差,不能实现对健康内涵的全面理解,最终导致心理压压抑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的出现,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存在极大的不足。从整体角度来看,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健康教育也长期存在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2.1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

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是新课改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以及体育教师主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在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可将课程标准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对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但在实际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时教学内容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中体育教师受到教科中心的严重影响,不能实现对体育健康的充分认识,只是单纯的从竞技方面实现对体育教学的片面认识,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体育教学安排时出现以竞技内容为主的现象,传统的田径运动以及球类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导致运动项目缺乏新兴的时尚,同时会导致开展健康教育时出现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落实,必须提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

2.2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孤立单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缺陷,现念下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实现对传统教学活动模式的摒弃,尤其强调将学生作为中心进行发展,并不断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匮乏的现象,同时形式单一以及创意不足也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很难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康知识学习的兴趣。多数体育教师只擅长实践性教学,不能实现对理性特征偏强健康教育的开展,较为呆板的特点尤为突出。

3高中体育教学中改善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3.1构建开放式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和呈现模式

我们也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不仅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活动的完成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标准将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学习领域的科学划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就是由上述分类得出这可作为主线对体育教学进行贯穿。现阶段课程目标体系已经实现在教学领域中的详细规划,但依旧没有实现对具体教材内容的明确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以及自由的空间留给教师用于选材,教学可将其作为主要依据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这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开放性的保证,同时也可在根本上保持教师体系的灵活多样性。

3.2构建灵活的体育健康教学策略和课堂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都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前提与基础,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都会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其运用的方式以及时机不同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灵活性较强是体育健康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要求高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实现对学生现实状态的有机结合,同时实现对现有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在实际进行健康教育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考虑,同时注意对不同学生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的结合,最终实现对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3.3构建一流的体育健康师资队伍,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行为,加强健康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

4结语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尽管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和实施健康教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正确认识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理念,理清其具体实施思路,探究体育教学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策略,对于有效促进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高中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弓婷.上海市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学报,2013(2):30-32.

[2]丁玉山.“北京市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模块”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C]//北京101中2011年科教研年会.2012.

健康教育现状第2篇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关注度逐渐增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我国的一些政策的指引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只有增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向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更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使自身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充当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充当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的心灵净化者,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如何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国家政策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早在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提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02年9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国家的重视大力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大陆发展历史时间较短,保持着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也同时存在着底子薄、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生德育教育相关文件,使得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种相关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归纳起来目前理论界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课题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郑硕果,2011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余国良,200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等。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肖婵,2005)、《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评述》(张冲、孟万金,2006)、《中美两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禹瑛,2005)等。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潘珊红,2007)、《中小学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陈国胜,200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邱阳,2005)、《传统文化视野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隋立华,2012)。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现状及发展的研究。例如:《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及其对策》(严海辉,20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王莉杰,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姚光勇,201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李照,2010)。

(5),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例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之一》(朱小敏,2010),《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文本研究》(穆卉,20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张英,2002)。

四、结语

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于国家的重视和业内人士在各个领域不断的研究,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相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消极倾向,如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等。为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加强研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摸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与普及工作研究工作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余国良、王永丽2002)

健康教育现状第3篇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开展较晚,缺乏成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以技能知识教学为主,知识教学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具有被动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个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主动肩负起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责任,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教师都在忙于抓学习,抓工作,对学生本身来说不是很关心。往往都是学生已经发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才被动地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和指导,这从根本上不能够明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干预,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和高职院校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不相符合

新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导致很多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很多不好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和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观念会误导学生。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中。这些因素是导致高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由于高职相关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把握能力不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不能进行正确地心理干预,阻碍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不对等

通常,当前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干预,其方式都是单一的,往往是和学生进行交谈,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针对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心理引导。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就业、情感、个体思想的矛盾以及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但是高职院校单一的干预方式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和对策

在充分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后,学校应该积极地判断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充分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越大,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多。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管理工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工作的持续开展出现的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化、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和规范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断加强的最终发展趋势。

2.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首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教带学,以学促教,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源头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正确引导,解决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其次,教师在课程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心理测验和心理活动开展多样化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高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只有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有效开展。

作者:谢新利 高春鸿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治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健康教育现状第4篇

学校体育教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两者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上不尽相同,但是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健康。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强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健康教育则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使我们维持已获得的健康水平,不至于下降。

我国在20世纪开设体育课之初,一直沿用体育这个名称,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学习前苏联模式,将“健康性”原则写入体育教学大纲,从此将“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作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校体育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开始试点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在随后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直到2001年,将全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进一步的结合。名称的改变标志着,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健康水平,而且要让学生掌握如何维护健康。

2.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期望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并在第13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有了规定,就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然而,虽然有规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经济,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健康教育的开课率不高,在当时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体育课根本无法保证,更无从谈起健康教育了,导致国家的教育期望与现实之间出现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直接原因。直到今天,尽管健康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离社会的期望还是有差距,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地下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2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传统文化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这种观念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存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开甚至少开体育课,更别说健康教育课了。付文佳等对四川省农村学校健康教育的调查显示,小学开展健康体育的情况要比中学好,主要是初中开始有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都将升学作为首要任务。其次,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尽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对学校开设健康教育的要求,但是对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院校而言,并没有做出相应要求,致使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做教师依然只重视技能教学;直到今天很多高师院校依然没有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主干课来要求学生掌握,只是有的院校作为选修课程计划。最后,学生自身对于健康教育的内容认识不足,对健康诉求不高,认为有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相距甚远,不会发生或者是认为自己身体很棒,不需要关注等。

2.3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开始了大张旗鼓的结合,到今天学校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还是停留在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在面上一些结合,这主要是因为健康教育内容面太广,没能找到一些具体能和体育教育深入结合的内容,给人感觉就是这些健康的内容哪门学科的老师都可以胜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广度和深度上,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规范。

2.4现有的师资在质量上还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需要。

部分体育教师,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未受过体育教育的专业系统教育,缺少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而且,由于高师培养教师时,也不注重对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健康知识了解不多,走上工作岗位后,并能出色胜任学校健康课程教育。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担负着培养21世纪健康新人的任务。担负这一重任就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拓展体育教育专业知识面,不但要掌握各种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要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身体锻炼,又能指导学生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学校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途径及方法

3.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健康不仅是学生个人问题,而且同环境和社会发生十分紧密关系。就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和体质水平而言,积极的体育锻炼是获得高健康水平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但是光靠体育锻炼是完全不够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现代人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必须使营养、运动、休息三方面相互和谐。至今许多人将体育看成维护健康的积极手段,而将卫生保健看成是消极地维护健康方法,认为自己没有疾病,就不需要关注健康知识,这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学校的橱窗、展板和课堂结合现实实例进行教育,让学生主观意识上明白,自身切实需要健康知识,需要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健康教育的发展。

3.2加强体育教学部分与医务部门合作,提升学校健康教育水平。

首先,学校体育必须加强医务监督,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体质状况、健康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并以此判断他们能否按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或适宜参加哪些活动,确定在体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注意事项等。其次,加强体育教学部门与医务部门的合作,学生健康是学校乃至于全社会的责任,不是靠单独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就能实现,体育教师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对一些医学健康方面的知识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就需要专门医务人员对学生做全面、细致的讲解,因此加强体育教学部门与医务部门的合作,在学校健康教育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3.3加强体育教师再学习工程。

体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开展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广度与深度。而绝大多数体育教师是体育院校毕业,专业知识强而精,但是健康教育知识相对较为片面,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扩大体育教师再学习工程,使得体育教师掌握更多、更专业健康教育知识,来指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形成健康行为,从而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全面而又深入地落实。

参考文献:

[1]卢国,姚冰英.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第23卷(2).

[2]付文佳,刘兆炜,刘影,李志新.四川省农村学校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8.9,第24卷(9).

[3]黄岗.学校体育现状与健康教育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7.10,第19卷(5).

[4]张军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国内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现状思考[J].科技信息,2009(3).

健康教育现状第5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现状;教学措施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年龄较小,可塑性非常强,是完成良好心理建设基础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日益紧张,健康的概念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与生理的健康,精神与心理健康是同样重要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其出现厌学、易怒、社交恐慌、焦虑等问题出现,甚至沾染不良嗜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预防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及生活中的细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文章将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教育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育理念和目标任务都出现了重大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构建和培养。与此同时,也应当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当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消极情绪,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对此,在实际小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调节心理,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快乐成长。对此,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 )心理健康教育偏向形式主义

在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的影响下,很多小学在校内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咨询信箱甚至开通咨询电话或心理小报等,但据我调查所知,有一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较少或不开放,部分学校并未为学生开设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所开设的心理辅导室作为其他用途,这些问题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 )家庭对学生过于溺爱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6 ~12 岁,这一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在这种家庭条件下,父母会更加溺爱孩子,导致学生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容易产生自私心理。很多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娇惯下,十分蛮横,性格过强。此外,当前离婚率的增长,导致小学生处于单亲家庭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种家庭环境也会使得学生性格偏激。在步入学校时,需要与同龄伙伴进行交流,但是这种心理问题不利于他们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引起更大的问题。

(3 )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特性使学生的学习易受个人思维及兴趣爱好的影响,部分学校在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度较低,造成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及实际生活。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个人讲解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感,对心理讲座、心理信箱等多样化教育形式运用较少。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 )建立师生友好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任何一方面或者一个人即可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良好配合与支持,才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加强自身心理建设。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人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进行开展,首先在课后接触时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作朋友和伙伴相处,在课后游戏环节参与进入学生的游戏中,与学生协作完成,以此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即是对学生的激励与鼓励,良好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从多个方向出发。以鼓励为主,以激励为辅,在对学生优势的鼓励与表扬之后,针对学生的劣势以及漏洞加以整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注重表达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鼓励,更要使学生准确清晰的认识自身不足,以此进行改善。其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时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生活艺术能力,要着力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防治处理。教师自身也必须树立完善的科学观念,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家庭结构完成了巨大的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对较重。在很多家庭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各种不如意状况,学生的心理也很有可能会受到打击。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疏导其心理问题。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心理期望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经历一些困难和挑战,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品格,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在目标制定方面则考虑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与学科教学的复杂程度,控制目标高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借以促进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

(3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合作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小学生的家长因工作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培养,家长意识及行为上的缺失或不当,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自身的关爱不足,在生活中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游戏、网络世界中,在复杂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易发生消极变化,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对父母缺乏尊重等,种种现象与家长和教师的未及时引导有一定关联。为改善此类不良现状,学校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为学生构建适宜、健康的成长环境。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能力,充分提高家长对该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校内到家庭,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优质环境。

结束语

完善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健康学习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如不给予足够的关注,后果不堪设想。树立榜样示范,教会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安全的环境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沈锦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1):78.

[2]岳红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甘肃教育,2018(13):28.

[3]王国儒.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及策略[J].新课程(中),2018(06):224.

健康教育现状第6篇

关键词:社区;病人教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1]。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病人对健康内涵认识的变化和健康教育需求的增加,引起了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职责相应的变化,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区医疗工作的一个越来越重要领域。我国将健康教育应用于社区医疗服务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本文就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 健康教育概述

1.1 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对健康教育的这个定义强调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人群为对象;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义为健康信息传播,但健康教育是包涵多方面要素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与疾病的预防控制,然而也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和康复,它还努力帮助普通人群立即增进健康水平[3]。

1.2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

在20世纪的我国,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两个名词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共存,可以说健康教育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卫生宣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名称。健康教育与以往的卫生宣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的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区别在于:比之于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设计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3 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40年来健康教育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尤其内在的、客观的原因,基于这些原因,健康教育体现出它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意义。

首先,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客观需要。在过去两百年中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医学专家看到了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来防止这类疾病的重要价值,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需要健康教育。

其次,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产物。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费用都呈上升趋势。造成卫生费用增长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无限追求与有限的资源便形成了矛盾。

最后,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欲改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需要,促使医学和行为科学、传播管理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并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健康教育因此而得以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并开辟了医学科学知识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2 社区常用健康教育方法

2.1 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即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培训中大量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小讲课、手册、挂图、录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该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五个实施要点:第一,让学员参与确定培训内容和目标;第二,制定参与式培训的授课计划;第三,吸引和组织学员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第四,培养学员运用参与是教学方法的技能;第五,组织学员参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参与式培训法已在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使用。张方方等[4]通过制定健康教育手册,探讨指导社区老年病人正确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手册对老年病人人使用"健身路径"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社区老年人使用"健身路径"进行活动,充实了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内容。吴熙等[5]对探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喜欢形象、生动和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如病理标本展示、观看科普录像等。建议将综合性健康教育措施纳入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干预措施。

2.2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行为和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动。

常见的同伴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①在目标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经培训成为同伴教育者,然后再由他们对目标人群进行教育;②目标人群自由讨论和交流。有健康教育机构制定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者,也可由目标人群自发组织,推选出带头人,例如召开小组讨论会、座谈会等;③两人或更多人之间自由地进行信息、观念和技能的分享与交流。例如,某社区的高血压俱乐部,患者之间以现身说法,交流保健信息。

同伴教育是社区健康教育中非常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它能有效地改善病人健康相关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万巧琴等[6]探讨了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教育有利于社区糖尿病增长自我管理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张会敏等[7]对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在综合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同伴教育,对照组只进行综合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信、行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知、信、行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社区高血压病人中实施同伴教育优于综合健康教育。

2.3 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论在有没有他人协助下,以个人责任为出发点,主动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应用人、物资源,选择 安排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平复机子的学习成果,达成自我实现目标的学习方式。

依据学习内容的弹性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将自我导向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独立式学习、个人式学习、集团式学习和小团体式学习。经验证明在以上四中类型中,以小团体式自我导向学习的效果最好,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建立开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②诊断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③成立学习小组;④组织小团体学习活动,战士学习成果;⑤学习成果平复并计划未来。

1960年代国际上兴起对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1990年代,我过台湾地区学者陆续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自我导向学习进行探讨,并将这一方法引入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者是自我导向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可以运用自我导向学习法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汪国新[8]为改变被健康教育者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这种现状,建议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社区健康教育的视角从"教"转移到"学",引导被教育者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从被动、单向的个体学习转向主动、互助的群体学习。

3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3.1 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医院由于条件较差,病人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工作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在极少数条件较好综合性大医院及教学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较高,病人健康教育开展较早、较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相差也很大,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更好,城市比农村发展更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长期共同努力。

3.2 健康教育人员缺乏

我国社区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者,社区医疗工作者由于工作量大,其他日常工作占据了很大部分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为保证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扩大医疗队伍,调整人员分配,培训专职健康教育者。

3.3 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我国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由社区护士进行,而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课程训练,相当数量的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概念模糊,常常将卫生宣教等同于健康教育;另外,由于一部分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不高,很难主动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应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王常青[9]认为,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营养学、康复学、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及沟通技巧。医院应加大对健康教育专科护士的培训,可采用设立培训班和外出进修等方法。

3.4 病人健康意识不强

现在,大多数住院病人依然关心的是疾病症状的缓解,而不是寻求如何获得健康行为的知识和建立健康行为,这就影响了病人教育的开展。但是,病人及家属主动获取疾病知识的意识在日益增强,这有利于病人教育的开展。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患病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病人健康意识。

3.5 管理滞后

由于社区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人员培训、实施规范、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目前,在管理方面对病人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评价也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这也是病人教育深入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10]。应该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不能流于形式,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从上到下一级一级不定期抽查,设立负责监管的部门,管理到位。

3.6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现状社区医院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健康教育评价多以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为主,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和具体的考评指标,最终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造成原本不足的资源在某种成都上的浪费。谢多双等[11]认为在评价指标方面,应建立融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和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以及健康水平提升等为一体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评价社区健康教育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已初步发展,但水平还有待提高。从健康教育的方法角度来看,虽有多种方法已应用与社区工作实践,但健康教育形式还有待丰富,健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从健康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缺乏,且不够专业,健康教育者的数量有有待增加、素质有待提高;从社区病人角度来看,病人的健康意识有待增强;从管理体制来看,健康教育的体制还不成熟,亟待完善。社会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共同努力,使社区健康教育系统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娟,病人教育的发展方向[J].现代护理,2006,12(12):1107.

[2] 张,戚红军.病人教育的效果[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6):254.

[3]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卫出版社,2003:2.

[4] 张方方,王晶晶等.社区老年人“健身路径”健康教育手册的制作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0):2810-2812.

[5] 吴熙,许兵等.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1, 16(7):438.

[6] 万巧琴,尚少梅,来小彬等.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57-459.

[7] 张会敏,朱丽丽,张海洋等.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7):1818-1820.

[8] 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2:5-7.

[9] 王常青.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172.

健康教育现状第7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朝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进行探索,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独特的特点,要激发和培养这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就要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介于学校人和社会人之间,特别是新生,他们刚刚离开家,渴望得到自由,得到认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好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社会的规范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中学以前的教育都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过于自我,因此,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而言,创造性地构建心理模式是工作的重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为这些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但目前各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咨询治疗,忽略了对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在各高校中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都是通过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个体咨询的情况通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才会出现,针对这些个体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会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防御机制以及实施的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但是这种个体心理咨询的对象范围比较窄,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展开。(2)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人员主要由心理人员、心理学教师以及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组成,通过在高校的学工部挂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思政工作展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人员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不是很理想。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离不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合,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主要包括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在积极体验方面的满足、善良、乐观、自信、上进等因素都对大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情况的有效开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对于自我认可、满足感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积极的人格中通过积极的利己意识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之间的协调,达到自我满足与服务他人之间的平衡。因此要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激发学生积极能量,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关于学生积极能力开发的课程,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择性地以大学生沟通、大学生指导以及大学生未来规划等课程作为辅导性的补充。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不仅能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积极的情绪。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他们前来就职。另一方面,高校学工部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员工授课,夯实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这些辅导人员提高在困难面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展开,通过激发教学团员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及时、自主地学习心理学专业最新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教学。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团员之间互相学习、竞争,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有效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支优秀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下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也需要高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2(03).

健康教育现状第8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管理对策

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将健康教育贯穿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环节。为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 ,具有广泛的临床和社会医学意义。健康教育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效果。随机或征对性收集我院2011~2013年450例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分析,查找健康教育未落实原因,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2012年健康教育调查表130份,2013年征对性的发放健康教育调查表320份,进行总结分析。

2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2.1健康教育人员素质

2.1.1护理人员的道德信念及慎独精神 护理人员的医德品质及慎独精神决定着工作热情及态度,影响其行为和护理质量。目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因素,(医患关系紧张、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下、护理前景不乐观)。这些负面的影响,造成护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工作热情度不高,消极情绪严重。

2.1.2语言沟通能力 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有关各种思想与情感的信息交流过程,是掌握患者资料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沟通不重视、不能合理应用沟通方法与技巧,交流时态度冷漠、生硬、语言使用不当,并使用太多专业术语,给患者带来困扰与误解,造成沟通无效及沟通效果不佳。

2.1.3知识结构水平 疾病的种类繁多、患者个体差异明显、教育内容具有多样及针对性、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专业知识以外的许多知识,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在目前现状是,部分护理人员知识面较窄,不能敏锐地尊重患者心理感受和具体情况下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不能达到满意效果。

2.2健康教育对象素质

2.2.1健康教育对象文化层次、重视度 健康教育对象文化层次高低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效果,文化层次高患者能充分理解各项检查必要性及疾病治疗转归所需要完成的一些辅治疗,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严格遵守护理人员健康指导。特别是外科患者饮食、功能锻炼方面。相反则次之,文化层次低或者不重视的患者,不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不按要求落实、饮食指导不按宣传进行,倒置并发症发生,使病程延长,同时增加经济负担。

2.2.2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因素 患者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治疗效果,部分患者处于焦虑、恐惧、猜疑状态、无论是治疗用药、基础护理、伤口换药。带着不信任的眼光看待。无法将健康教育的工作落实到位。

2.3健康宣教方式及时间选择

2.3.1宣教方式单调 目前临床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是文字教育方法,将需要宣传教育内容制成图片挂于病区,或者将健康宣教内容印成文字,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照本宣科进行讲诉,然后患者签名。

2.3.2宣教内容个性化不突出 在目前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没有征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健康宣教,统一模式,健康宣教无个性化特征。

2.3.3宣教时间随机性不强 健康教育时机性的选择及其重要,当患者腹痛厉害或者特别不舒服、周围环境吵嚷、患者为经济方面问题发愁、等时候。进行健康宣教,患者往往不认真听或者很烦乱,此时健康宣教会达不到最佳效果。

2.4人力资源与工作量的矛盾 人力资源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护士需要完成患者治疗、护理文书填写、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等等,没有太多精力、时间去了解、掌握患者心理需求,认真、有效的落实好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3管理对策

3.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3.1.1转变观念 组织护理人员认真系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护理人员的权利及义务,让护理人员明白,开展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整体护理的工作要求,而且是法律赋予患者应享有的一种权利,让护理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

3.1.2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对于优秀护理人员需进行奖励,包括提干、选派进修、外出参观、晋升晋级享有优先权。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对自己职业有认可感、荣誉感。

3.1.3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分三点,选派骨干、优秀护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组织院内讲课,各科室将最有代表性的专科知识做成幻灯片,例如分泌内科 糖尿患者的健康教育;心内科 心血管患者健康教育;呼吸内科肺结核患者护理常规等。组织院内讲课,同时课件上传到院内护理网站、共享。继续教育:鼓励大家自学,每季度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业务素质。

3.1.4护理人员沟通能力 沟通是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患者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为了跟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选派资深沟通能力好的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从最基本开始,要求护理人员注重仪表,讲话的语音及语调,交流时候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3.2健康教育对象素质提高

3.2.1定期召开公休座谈,每次选派康复好,严格执行健康宣教内容,从中受益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三级督导系统落实,护士、护理小级长、护士长层层落实,反复宣教。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最经济的治疗方案,为经济困难患者减轻思想包袱。

3.2.2落实首接制、给患者留下好印象,认真介绍病区环境,管床医生、护士;让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一种亲切感。强调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及操作时,先告知患者,减少恐惧感;操作时动作亲柔。减少患者痛苦,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必要的时候,邀请医生共同参与健康宣教。患者对其治疗医生信任度更大,医生的参与使健康宣教落实效果更佳。

3.3宣教方式、时间转变

3.3.1宣教时间改变 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强调随机性,提倡健康宣教无处不在,加强沟通力度,为患者输液时或者为患者更换引流袋,早晨进行床头交接班、患者进食、这些都可以定为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时间,避免以前传统机械性的健康教育形式。

3.3.2宣教方式改变 选派一名资深护理人员为患者开据护理处方,上面有患者饮食、功能锻炼、注意事项、特殊用药时注意等,由责任护士落实,护理小组长、护士长双重督导检查落实情况。常识性的东西可以制成彩色小卡片,患者入院时、手术前、输液时进行发放。也可以将科室常见的疾病护理常规制成幻灯片,在病区进行循环播放。

3.4充分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3.4.1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利用好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减轻工作量,让护理人员有时间与患者沟通,认真有效的落实好健康教育工作。

3.4.2人力资源库 护理部有意识的培养全科护士,根据各科室的工作量的情况,适当调配护理人员。减缓因护理人员短缺,而造成健康教育未落实的弊端。

4结论

通过现状分析,查找健康教育未落实的原因,通过相应的对策进行实施与整改,患者无论是满意率、卫生常识的普及率、常见疾病的预防性都有大大提高。同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降低。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