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25 10:54:32

互联网教育论文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新路径

1.引言

自李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互联网+”战略之后,各个行业都在进行行业的网络化。其中的教育行业最为明显,教育的网络化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缺陷的弥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时常发现周围的学生反映课堂时间不足,对知识的消化不充分等抱怨。同时在课余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较低。除此之外,老师反应学生不好好写作业,或是自己分身乏术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情况也比较多。我们需要建立以网络的教育为辅助的新型的教育模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2.建立全网式平台

要实现网上教育,要建立一个足以承载全部网络远程教育活动的PC端网站平台。还要考虑到现在各类移动端的普遍,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或是其它智能设备,因此要在远程教育的推广方式和覆盖层面上要对这些终端进行充分考虑,通过各类互联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提升可利用性。同时,远程教育的开展和教育网站、教育平台的运营要符合法律法规,在主管部门的引导下进行,远程教育平台中的信息、教学资源、教学分享等均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查,确认合法并有益之后再允许进行上传。除此之外,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招生等等网络平台日常的活动进行“一站式”管理,决不能任由远程教育平台开发者和运营者随意发展。行政部门的一站式管理办法既可以加强对平台各个环节的监管、控制,还有效的避免了“山寨”教育机构欺诈事件的发生。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还是对客观条件的加强。随着平台的发展,平台要满足大量的学生观看视频、与老师互动、留言等活动的需求。一定要经过对受众群体和平台用户的调查和分析后,确定远程教育平台的资源、网速、共享程度和实时信息等硬性指标。在完成调研后,应当着重根据当前存在的短板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夯实硬件支持体系,推动远程教育运营和发展的可持续进行。同时,平台建设可以适当地与部分重点院校和教学名师进行合作,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能够得到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撑。

3.对传统课堂进行改进和完善

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教授和学生倾听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却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慕课和翻转课堂等融合的教学方式,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实际当中,开发出了常规教学、慕课和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体系。这是一种互联网发展浪潮下较为新型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主要为课前预习、有效课堂和课后练习。在课前预习方面,我建议用合适的慕课资源代替传统的自主学习的预习方式。接下来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慕课。这是一个以“认识负荷理论”为核心开展的教学方式,认知负荷理论表明,对认知负荷有影响的要素比较广泛,包括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慕课主要有课程时间短、吸引力强、内容扎实干练的特征,这就能够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较短时间的学习中获得传统预习达不到的效果。录制一个段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探索课程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的问题。在使用慕课预习之后,教师能够设置引导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若此项内容加入课程考核量化评分当中,将预习效果和预习成绩进行量化评定,并对学生进行评价,必定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在有效课堂方面,传统课堂虽然在网上教育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显得有些暗淡,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不能被取代。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中,要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融合的策略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申预习后留下的问题,请学生分组尽进行讨论,使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得到熟悉,之后在以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并布置好下节课的课程预习方案。有效课堂带来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对学生把握课程重点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均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后练习中,可以设置练习题库,每次作业均由系统随机布置,并通过平台完成和提交,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作业产生差异性,这就可以使学生专心于自己的作业,而不会产生抄袭的念头。学生毕竟是还没有完全心智的孩子,抄袭作业会滋生懒惰、不诚实等问题,所以有效解决抄袭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同时,由于互联网学习和互联网作业至今仍然是比较新潮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从这一方面来说也远胜于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通过平台提交方式提交作业,能够使学生的作业以最快时间到达老师处,老师拿到计算机已经加以评判过的作业,可以快速知道学生那里不会再加以指导。加快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对学生加以更快的指导。这种课后练习方式也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纸张,做到清洁、环保。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定义,全面而又客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建设国家。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完善,通过加网络化的建设。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2篇

>>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生活 互联网电视时代 “创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教育”时代 互联网政治时代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化 互联网人眼中的互联网行业 试论“+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跨越 首次互联网卫星发射 开启我国卫星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与文化 “互联网+”与能源 “互联网+”与养老 “互联网+”与教育 “互联网+”与设计 “互联网+”与物流 互联网的“价值” 宋代的“互联网” 植物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明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亨廷顿,伯杰.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康敬贻,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4.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6.

[5]朱晓宏.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58.

[6]杜时忠.论传统德育的时代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17.

[7]黄向阳.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8(9):48.

[8]诸惠芳.美国2000年国家教育标准和新课程机会[J].课程・教材・教法,1994(11):55.

[9]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4.

[10]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4.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1-01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国家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2月的《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的界定: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访问,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互联网,其网站内容主要是有WAP网页形式和HTML网页形式构成,也有部分应用采用终端安装的模式,即通过安装在手机终端的软件,实现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访问与使用。”[1]移动互联网可以被看做是互联网的进化与延伸,其不仅具有传统互联网的交互性、及时性、延伸线以及融合性等新媒体技术的共有特征,还具备随时性的突出优势。移动互联网可以存在于任何一个手机信号或WIFI信号所覆盖的地方,由于摆脱了网线与计算机的硬件限制,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变得更加的快捷和方便。

二、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冲突

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青年热情敏感的心理特质、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以及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网络化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文化,这种带有明显亚文化色彩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2]这种网络亚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惯用一种多样化、娱乐化、去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去描述或讨论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严肃的话题。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体现,其行为方式在形式上则与网络亚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如话题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行为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这种冲突使得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了解与掌握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状况,另一方面大学生则对缺乏鲜活内容,相对陈乏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一种信息不对称、交流不畅通的困境。

(二)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现实生活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是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而网络的出现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一致性。网络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教育工具而存在,网络自身就是一种现实环境与教育背景。换句话说,网络的出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种重构。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时间无法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跳离出来,无法及时的融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更无法准确的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典型的教师权威型模式,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角色,拥有知识和信息的控制与支配地位,对整个教育进程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网络世界的产生打破了这一权威教育模式,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与去知识边境性突出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可以自主的去选择教育资料与教育渠道,任何权威性的主体都开始面临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重新审视与评价。这样一种变化必然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融入网络,实现教育共境

大学生往往是新生事物的尝试者与创新者,他们在网络生活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的时候,我们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育环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来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不仅如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对网络的认识仅停留在基本的使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起自己参与大学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加强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往活动的主动性,真正地融入网络生活,真切地去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以及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发展变化,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交流,实现与大学生的教育共境。

(二)转变教育思维:与大学生平等对话

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其实是教育思维转变过程中的必然冲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习惯以权威的身份向教育对象生硬的灌输教育内容,两者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在网络时代,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用潜移默化代替强制灌输。

(三)注重理论研究,关注时展

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世界一直处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也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对于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社会前列的高校而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这便要求我们从实践出发,针对互联网发展的具体状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入,其必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更新的挑战与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快步迈进网络社会的新环境,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理论研究,争取前瞻性,把握主动权,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网络时代的新环境中,伴随和引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2008

[2]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38-42.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教学智慧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自2012年“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便备受关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将“互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年,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探索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了免费共享,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占有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行之有效,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不再适用于信息与智慧时代的学生群体。因此,面对“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的冲击,教师若要培养智慧型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内涵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由于扬提出,此时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改变。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即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指互联网+教学或学习,更是指“互联网+”应用于教育领域所形成的智慧教育,也就是师生间通过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模式。

伯明翰(2004)[1]从道德角度定义教学智慧,认为教学智慧表现为道德上的复杂性,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与形成,进而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田慧生(2005)[2]提出教学智慧是一种内在品质、状态和教育境界,其特点为和谐自由、创造开放、关注个性以及崇尚智慧。韩大林(2007)[3]把教学智慧定义为一种教育方面的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教学境界,体现了教师应对形形的教学环境的综合素质,教学智慧不仅是教师对教育人生与世界的真理认识,还是教师追求完美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谢敏(2016)[4]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并界定教学智慧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技术与人文间和谐美好的、高度平衡的状态。

结合“互联网+教育”和教学智慧有关定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智慧,就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和学校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理论与感想,积极学习与掌握智慧时代新型的信息教学手段与方式,并通过恰当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其中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独立思考、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必备品质则表现为学生自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等。

2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教师知识结构、课堂环境、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政策五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并未使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变革[4]。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时代与智慧时代下仍旧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去看待和思考各类教学问题,立足于教育内部来审视教育的信息化,并未已全然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在教师所遇到的教育问题和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未改变的前提下,教师应该改变其教育教学的观念和心态。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来统筹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才能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知识来培育智慧型学生。

正如王石曾说: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5]。同理在教育界,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是,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会取代不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师。因此,当互联网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应该以开放的思维来接受课堂教学的种种改变。教师只有转变了教学观念,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变革。

2.2 教师知识结构

智慧的生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授知识来促进学生发展其思维能力和智慧品性。从本质上讲,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生智慧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所学的知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更是与教师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知识结构不仅仅作用于更好地培养智慧型学生,还是促进自我教学智慧生长的基础和动力,教师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6]。

首先,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担任某一学科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越扎实,理解学科知识越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游刃有余,并且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应对学生的突发性质疑。其次,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心理学、文史哲学以及教育技术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形成教学智慧的有力保障。最后,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教学工作和反思教学成果所形成的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所得到的产物,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源泉。

2.3 课堂环境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环境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环境主要包括关键性教育事件、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三个方面。

2.3.1 关键性教育事件

关键性教育事件是在教师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教育事件,这类教育事件会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行为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然而,关键性教育事件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教师通过对关键性教育事件进行敏锐觉察、专业判断以及理性反思,并剖析出关键性教育事件所含有的教育思想和赋予关键性教育事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从而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正如大卫・特里普所说,“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并不是指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本身是关键,而是意味着通过分析判断、研究那些看似普通、一般、习以为常的案例来改变教师的意识、观念和课堂行动,寻找其中有规律的普遍意义,在成功的教育中有重要关键作用。”[7]这就要求教师从日常变幻莫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用心去捕捉提炼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性教育事件。

2.3.2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形成的相互关系[8]。师生关系不仅包含教学过程中的授受关系,还包含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以及师生间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已经迈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再只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时代和智慧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教师的权威建立于鼓舞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作为资料库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素养和智慧,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持久而真实的教师威信。

2.3.3 教室环境

“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相比传统的课堂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学者们将“互联网+”理念下的教室称为“未来教室”。未来教室环境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智能空间等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教学环境[9],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无线网络、数字摄像、甚至3D体验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验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体验使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乐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便捷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外学生能够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未来教室环境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班级规模大,座位编排不合理等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发挥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教室环境是未来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4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智能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称,是全校师生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各类行为规范和制度[10]。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学校是人表现、发挥和确定自己位置的最好场所”。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会影响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例如,一个学校热衷于通过教学改革来追求声誉、地位和利益,甚至把其提升为关乎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这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各样的工作,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更不用提智慧地教学了。由此看来,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心热情,而且能够引导教师锲而不舍地追求和提升教学智慧,进而培养出智慧型学生。因此,学校文化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前提,同时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5 教育教学政策

教育教学政策是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教育教学政策属于一种公共政策,它在本质上是政党、政府和其他有关组织解决教育问题的一种政治行为,也是教育利益和权利分配的相关规定。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政策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教师奖惩、职务评审、教师考核和聘任、教师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以此来激励、鼓舞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时,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体现国家和政府的教育理念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看法和意识形态,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铺垫了良好的社会气息。而且,教育教学政策通过一定的约束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以说,生活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都离不开教育教学政策。教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断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教学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11]。

只有充分了解、深度剖析并理解影响教师教学智慧形成的各类因素,才能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教师、学校和社会间形成教学合力,促进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达到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ermingham & C. Phronesis.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Reflection [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4 (5):55.

[2]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 (2):50-57.

[3] 韩大林,刘义霞.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与基本要素[J].内蒙古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70-73.

[4] 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王石,王石.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 万科王石 互联网思维[EB/OL].

[6] 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2):3-5.

[7] 邓妍妍,程可拉. 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中的关键事件[J].中国教育学刊,2008(9):66-69.

[8] 蒋玉兰.重新认识师生关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4):63-64.

[9] 陈卫东等.未来课堂:智慧学习环境[J].远程教育杂志,2012(5):42-49.

[10] 徐春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智慧形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FL(K2][KG2][HJ1.2mm]一、民办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取得的成效

首先,“互联网+”打破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传统的课堂往往是学生和教师必须在一个教室里,这样才能完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但是,在“互联网+”出现后,课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如此,“互联网+”使课堂教学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

其次,“互联网+”的出现使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传统课堂上,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上课也仅仅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知识面非常有限。然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大量知识信息涌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再次,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实现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教师讲、W生听的单向教育模式,俗称“填鸭式”的教学。然而,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各种教学平台迅速实现了多元化,各种QQ群、微信、微博都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平台和途径。这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这正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二、民办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时代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趋向更加明显

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充斥着学生和教师的视线及思维,这时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再加上我国网络监管工作不是很到位,导致学生和教师或多或少接收到一些消极甚至反动的言论。由于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导致一些学生对事物的辨别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2.“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权威性是不容撼动的,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的。但是,“互联网+”出现后,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变得非常丰富,学生往往会根据课余时间将互联网上的信息与教师上课所讲的理论进行对比,甚至反驳,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权威性形成一定的挑战。

3.“互联网+”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必须在教室中,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既定方式,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本之外的知识需求量急剧增加,使传统课堂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建立民办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原因

1.多点对多点的跨时空交互式传播与单向式授课方式之间的冲突

传统的课堂,只需要教师讲、学生听就可以完成教学。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引入课堂,不管是信息来源还是教学手段都变得更加立体化,有时候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讲解一些时事热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在无形中缩短了正常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大纲要求的东西可能没有办法正常完成。

2.“信息过载”与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之间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而高校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和言论充满兴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网络的冲击,难免会出现价值观“跑偏”的情况;再加上学生的整体素养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这就导致互联网媒介与学生的整体素养产生一定的冲突。

3.互联网信息与学生道德失范频现之间的冲突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相当丰富,每个社会个体都可以在网上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但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隐秘性,一些偏离社会价值观的言论和观点也逐渐在网上出现。由于学生处于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时期,极其容易受到这些言论的影响。一旦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了这种观点,其价值观必定与社会的主流意识相违背,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互联网信息与学生道德失范频现之间的冲突,也是“互联网+”为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带来的困境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6篇

>>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与机制探析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风险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探析 “互联网+”与减灾救灾探析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展望 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保险发展探析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析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互联网文化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发展新环境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 “互联网+”形势下政治自信路径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析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韩翼祥,陈世瑛,韩维仙.国有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发展研究[J].苏高教,2000(4):48-50.

[3]王红满.浅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132-133.

[4]邵蕾,曹顺仙.关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体系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188-190.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新鲜事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个新生事物,它是指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针对网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实效性。我们这里的“网民”,采用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即“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目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都还相对薄弱。对此,我们既不应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应小视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而应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1、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部分。2000年6月28日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互联网己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可见,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是近年出现的崭新时代课题。

2、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调查显示,我国网民高学历、低年龄的网民特征和上网习惯和行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网络。

3、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网络文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其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作用双重性等诸多的良好性能,深得网民的喜爱并己被广泛的应用。可以说,互联网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而且有实实在在的成绩。例如,湖北高校发挥网络前沿阵地作用,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互联网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基地。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在互联网上,我们不仅要“拿来”,而且要“送去”。我们应继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和点击率,增加汉语信息的输出量,扩展汉语出版的优势,让中华文化在网上抢占有利阵地,走出去,主动出击,既介绍社会主义中国,又传播民族文化,既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又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华民族的贡献。

二、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大环境受到污染。表现之一是党和政府对思想宣传导向的难度加大。表现之二是西方网络霸权对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压力。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到负面影响。网民中,青年人居多,18—24岁所占比例为39.1%,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网络误导,误入歧途。网上大量的消极的、不健康的和腐朽的信息和观念,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

4、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受到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学习方式。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网络,目前还不如人意。一方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又使网上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人间津。

5、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在弱化。目前网络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的东西不太多,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中显得不那么宏大、不那么响亮,因为网上还有其他杂音和噪音。“一傅众咻”,网络的各种负面信息很快就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

6、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受到挤压。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消解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网络道德更是一种自律,并且更不易被人察觉和监督。其结果是,一方面网民们在网上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无聊、消沉、冷漠,另一方面又拒斥现实社会,依赖于“人机交往”,进而影响其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人际关系,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对策思考

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创新,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在内容、方法上要创新。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确立主动出击、疏堵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目前,无论从全国范围看,还是就具体部门组织或单位而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识仍然末成就“大气候”。为此,我们应响应同志关于“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的号召,主动出击,收复失地,扩大阵地。

所谓主动出击,从思想认识层面看,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等、靠、要,缺乏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打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充当消防队,哪里出现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迫于应付,火是灭掉了,但人力、物力、财力却耗费了。我们不能失去网上的主动权,输在起跑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我们应根据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已有的成功经验,从战略高度认真研究、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联动,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驾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实际行动层面看,主动出击,就是要把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放在网上,主动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

所谓疏堵结合,是指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对信息的控制较传统媒体难度越来越大,通过简单的行政手段与高压办法去阻止甚至禁止上网几乎变得不可能,必须是通过开办讲座、举办演示会、网上讨论等疏导形式,教会网民怎样从网上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虚假、错误、反动的言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人格,在网络虚拟社会有效地自律和自我管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免疫力。当然,对有害信息的堵防也是不可少的。所谓堵,即运用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信息传入,达到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所谓防,即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是防止网络出问题的强制手段。2000年信息产业部布了《互联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这对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了较大作用。

2、努力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兼职的队伍。要求他们必须是专家,首先,观念要新。面对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他们必须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新背景下的角色转换。不能再只以传统说教的形象出现,而要顺应信息时代,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其次,要具备相当精深的网络知识与才干。

比如,利用BBS、E--mail、OICQ进行交互式讨论、心灵沟通、传道解惑。第三,网上与网下联动。仅仅只懂得一些网络技巧还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是现实生活里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应不失时机地找准切入点,做好网下大文章,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此外,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丰富与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实观育人的目的。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是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精心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于我国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因此要积极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尽快建设一批青少年喜欢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网站,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进而构建起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全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上的阵地。其一,互联网上开设的这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方针的网站,要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有精心设计的内容,要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必须抛弃以往那种缓慢带有说教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真正实现平等、交互、敏捷、细致。其二,将先进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搬上互联网,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其三,要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的组织进入网络,不断增加信息输出量,扩展汉语网络出版的优势,让中国文化在网上抢占阵地,建立起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其四,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开发力度,不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先进性。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网民进行熏陶,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互联网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开放 平等 互动 在线 网络素养

人类经过历次科技革命,以无可避免的趋势进入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各个领域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成了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它如何有机地和各个领域相加,其实质是什么,就成为这个时代要回答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提出、内涵及实质

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于同年七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这表明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正顺应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意见》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要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行业依托互联网实现共同创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实质是创新,由互联网所引领的各个领域的创新。

当“互联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这一趋势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借助新媒体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带动了传统行业的创新。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全球、实时、高效、开放、互动的信息空间,让人们徜徉其间,享受着海量信息带来的充实与丰盈和跨时空交流的快乐与满足,另一方面使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扬长避短。

(一)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开放的平台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互联网以其存储性、交互性的强大技术优势和文献录入、多媒体等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发展,使其迅速吸纳了人类即时创造的几乎所有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还兼收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成果,因而成为古往今来知识、信息史无前例的大汇聚。它以其开放性使海量信息为人们所共享,以其多媒体的存在方式,满足人们获取不同媒体信息的要求。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获取网络信息,可以系统学习在线课程,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需要的信息。

(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实现了人们跨越时空交流的愿望。

新兴社交媒体如QQ、微信、微博、易信、人人网、朋友网等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很多功能已经代替电话、短信成为人们喜爱和主要的交流方式。当下的大学生基本是用QQ、微信等进行交流,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可以选择,即时,随意,方便,完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电话交流方式的诸多不便,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方式。

(三)互联网传播的“去中心化”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欲求。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信息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结构,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形成双向和多向的传播结构,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观望者和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大家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媒体,既表达每个人的想法、观点、即时的心情状态,又对别人的信息进行转载、评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名人明星,不分性别职业年龄和贫富状况,都可以信息,可以互动交流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和平等性,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愿望。

(四)对互联网的依附弱化了人们的能力。

首先,是浅层阅读带来的思考能力的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了通过刷微博、看朋友圈、读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乐在其中。其实,这样阅读的后果并没有真正带来新知识的获得,反而造成了专注度和思考能力的下降。因为通过这种浅层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是碎片化和零散的,没有形成知识体系,难以被我们的记忆提取,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习惯了浅层的思维,就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久而久之就弱化了对复杂事物思考的能力。

其次,网络的娱乐化削弱了人们的意志力。“互联网+”,使得互联网的娱乐功能被极大地发挥出来,而娱乐功能被泛化,导致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开始盛行,传统的严肃的被搞笑、高尚的被消解,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的娱乐化也让一些人逃避现实,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满足。那些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人,龟缩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一隅娱乐自己,基本丧失了在现实社会中的意志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考

基于上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特点的分析,在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互联网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又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一)整合优选互联网信息,建设“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教学资源库。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和即时开放等特点,将更多更新更精的信息选入教学资源,成立教学资源库。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既可以是直接使用的,又可以是经过精心编辑的;根据获取信息的主体的不同,既可以是教师选取的,又可以是学生选取的,根据使用平台的不同,既有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的,又有课堂教学使用的。要放手让学生选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应不断更新,并考虑不同专业使用的差别,尽量做到其针对性。无论如何划分,所有教学资源的选取,应既注意它的广度,又注意深度,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包括受学生喜欢的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二)运用新媒体,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的互动交流平台。

除了课堂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微信等建立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应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常态。就个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大学生做朋友,加他们为好友,在他们的朋友圈、QQ空间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积极情绪予以肯定点赞,对负面情绪给予安慰疏导,真诚地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即时在线的交流和留言回复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这符合互联网互动交流的习惯,也可以消除面对面直接交流可能存在的一些不便。

就群体而言,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运用激励措施鼓励同学们就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环节,是很好的发表观点又能供大家回复评论的地方,不发表评论的同学也可以浏览大家的讨论内容,起到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和适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把握好讨论的大方向和原则。当发现一些热点话题,大家都关注和感兴趣,但又不能深层次认识和把握时,老师可以把它引导到课堂上,给予一些指点和启发,把教育学习融于互动交流中。

(三)更新观念,构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应将平等互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现主体双方地位的根本性改变,教师不再是处于单一灌输的权威者的中心地位,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双方是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利,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的“缺位”状态。平等互动,就是让学生主体回归,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场。提供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在此过程中双方能够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丰富的个性,以各自的综合积累、情感、个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

(四)坚持“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首先,“互联网+”时代,绝不意味着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相反,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文化都会在这个平台进行传播,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碰撞中,西方更是把网络作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新战场。所以坚持“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比过去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利用课堂主渠道守住主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能明辨是非,不被强势文化的话语所左右,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作用。

其次,培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网络素养,保持独立的人格。“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洞察力、辨别力和意志力等重任,使大学生保持网络中自我主体意识的理性,不被网络奴役和控制。这是“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职责。

总之,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又要坚持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化解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培养具有网络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H].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0.

[2]朱珊.娱乐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公众话语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

[4][美]爱默生,著.蒲隆,译.爱默生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1.

[5]任忠惠.解放还是被奴役:网络与网民之间的永恒话题[J].编辑之友,2014,10.

[6]金源云,李国强,杨华.论新媒体时代的奴役与隔绝问题[J].编辑之友,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