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11

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1篇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2篇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 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

1.引言

目前,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一线体育教师的积极探索下,案例研究正逐步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解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使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策略,使体育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并驾齐驱。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案例设计法。

3.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

3.1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在案例的策划准备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价值意义所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为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准备。通俗说指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3.2分析研讨,拟订方案。

在建立案例研究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讨论,初步拟定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

3.3亲自动手,撰写案例。

方案确定后,就进入案例的撰写阶段。在对案例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或模式进行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时要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描述真实具体,详略得当,情节跌宕起浮、合情合理,素材取舍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简洁生动,文笔表达流畅。

3.4总结反馈,分析评价。

在案例设计的总结阶段,要根据案例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对自身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分析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接受失败的教训。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需要把它总结深化,提高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以便指导后继的教学实践。

3.5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5.1鲜明主题。

体育教学案例总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借助主题反映事件的内容或形貌。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个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3.5.2问题提出。

问题提出,亦即引言,也可以说是开场白,一般三言两语即可,不要啰唆。主要描述事件的大概场景,概括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问题。引言可以起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目的是使读者做好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3.5.3案例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任课;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随堂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3.5.4细节描述。

主题确定后,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细节描述是整个案例的主体部分,切忌在叙述上简单化、表面化,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撰写时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

3.5.5案例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思路,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还要交代最后的结果,即采取多种形式的某种教学措施后的即时效果。它不仅包括学生反应,还包括教师的基本感受,因为让读者了解或知道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

3.5.6分析点评。

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内容,撰写者要有一定的观点和分析,尤其是对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评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点评时,要在叙述、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3.6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评价的指标。

尽管目前对案例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体育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其评价“标准”至少应该有如下两个方面。

3.6.1对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

从整体看,中小学体育案例撰写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选题的本土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布局的合理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案例决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素材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翔实性;案例表述的逻辑性、可读性和流畅性;案例撰写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3.6.2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

对中小学体育案例使用的评价,主要是从“案例教学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思考讨论题与教学目标的紧密程度、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分析的深浅清晰程度、课堂计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进行。

3.7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注意问题。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兴趣,案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7.1注意案例的广泛性。

成功的案例教学,仅仅依靠教科书或案例库中现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资料,将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案例搜集起来。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吸收进来。这既能增强案例的广泛性,又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3.7.2在案例中故意设置悬念。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和路径,从而检验和实践已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恰当巧妙地在案例里设置一些不同的悬念或陷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已学过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了讨论,巩固了学过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7.3案例要能引起争议,有分析阐述。

案例内容越是有争议,案例的层次、角度越复杂,越能引起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激发学生的争议与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火花,更进一步地引起大家的思考。因此教学案例写作,不仅要对故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而且要有教学事件的深刻阐释;既要把日常的教学现象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要解析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这样在有争议又有分析的教学案例中,能引导学生多维度、多侧面地展开思考,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更加深入、热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7.4加强案例库的建设管理,并及时调整与更新。

案例选择离不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则为案例库建设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对搜集的案例进行筛选和整理,制作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体系严谨的案例库,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3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会计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选择与设计

技工学校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会计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会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将会计实践与课堂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一、案例选择的原则

在会计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和创新性,且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必须来源于会计实践中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客观性的案例。案例讲述和问题设置应服务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但又不能纯粹为迎合理论知识点而忽视案例的多维性。

二、案例的选择与设计原则

在案例的采选上,教师可以使用调查取样法。筛选标准可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1.实践性强

在案例的选择上,所引入的案例必须是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实际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体会到会计实务的多维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一点小疏忽就可能导致会计问题。那种单纯为教而编的教学案例,没有真实的教学意义,只会使学习过程流于形式,使学生接受不到正确信息的刺激,导致其对会计职业的误读,最终丧失对会计职业的兴趣。

2.代表性强

在取样调查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它们作为案例教学的重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归纳性强

筛选案例时,教师要按照案例所体现的侧重点和反映的内容,对案例进行分类、归纳,让各类型案例分别对应学生应该掌握的某一方面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明晰的知识体系。

4.启发性强

在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那些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案例。教师对案例内容的讲述,要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思考,产生对新内容的探索欲。富于启发性的案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识,且能通过探索发现新知识。在一般情况下,案例答案应多样化和开放化,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起到启发作用。

5.创新性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学也在不断发展。所以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所选案例必须能够体现创新性和与时代的同步性,要能充分反映会计行业的新政策和新问题,通过对新型案例的学习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三、案例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的分析和拆解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案例的分析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实践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比如“某加工银杏酒的加工厂,由于生意兴隆,所以决定成立分厂,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银杏林集中的山地建厂,但交通不便;二是在市区建厂,地价却高。假设你是该公司的会计,老板请你拿出一个方案,你将如何选择?哪个方案能使公司收益最大化? ”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中也不例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此外,在会计实训中可以聘请会计实务方面的权威人士,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会计问题,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只有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此外,除了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思考和探究外,还要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收集和了解会计行业最新动态的习惯,学生自我设问,进行分析、思考,最终解决问题,逐步成长为既有能力又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

总之,会计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案例教学法是重要手段,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实习教学目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建兰.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1(44).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4篇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在任何教学环节中同时担当“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而案例教学法中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指导者,有效地把握课堂讨论气氛,让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2.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

教学案例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中主动参与,在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这样从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3.所学知识可操作性强,寓原理于操作中。

教师通常针对每个教学案例设计一定的思考题,通过学生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思考、参与、分析和设计,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预备知识。

学生已掌握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程序设计基础,掌握了解析法、穷举法、查找法、排序法设计程序的技巧。

2.从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看递归算法。

著名的斐波那契提出了一个“兔子问题”:假定小兔子一个月就可以长成大兔子,而大兔子每个月都会生出一对小兔子。如果年初养了一对小兔子,问到年底时将有多少对兔子?

(1)分析问题:仔细观察一下表1,不难发现第一月是最初的一对小兔子,第二月仍是最初的一对小兔子,但是已经长成大兔子,到第三月除了最初的兔子外又新生一对兔子,因此共有2对兔子,继续推下去,第12个月时最终共有144对兔子。

(2)讨论:让学生讨论每一个月份的大兔数、小兔数与上一个月的数字有什么联系?

(3)设计算法:“兔子问题”很容易列出一条递推式而得到解决。假设第N个月的兔子数目是F(N),我们有:当N=1、2时,F(N)=1;当N≥3时,F(N)=F(N-1)+F(N-2)。这是因为每月的大兔子数目一定等于上月的兔子总数,而每个月的小兔子数目一定等于上月的大兔子数目。由上述的递推式我们可以设计出递归程序。递归程序的特点是独立写出一个函数(或子过程),而这个函数只对极简单的几种情况直接给出解答,而其余情况下通过反复的调用自身而把问题归结到最简单的情况而得到解答。自定义函数的定义格式:

Function([参数列表])[as类型]

局部常量、变量定义

语句组

函数名称=返回值

End Function

自定义函数的调用 变量=函数名称(参数)

(4)编写程序:根据递推式可以写出递归程序如下:

Pubilc Function Fib(N As Integer)As Long

If(n=1)or(n=2)ThenFib=1 Else Fib=Fib(N-1)+Fib(N-2)End if End Function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N=Val(Text1.Text)

Text2.Text=“第”& N &“月的兔子数目是:”& Fib(N)

End Sub

3.归纳。

通过分析演算过程,引导学生总结递归法的概念: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调用自身的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复杂的问题,把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简单前类同的子问题,继续下去直到子问题简单到能够直接求解,也就是说找到递推的出口,这样原问题就由递推得解。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1.选用典型事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举事例比较形象,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有兴趣去观察、研究案例,并且去努力发现其中的规律。特别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不要把运行出正确结果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技能的提高。

2.学生应该有效参与,而不是无效参与。

所谓有效参与是能够从案例中作出有意义的分析,找出自己的观点与解决办法,确定案例所包含的合理假设;无效参与是指学生能够提出不切实际的假定,没有依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办法或提出不当的问题影响讨论。

3.要配合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法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无疑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在提倡一种教学法时,我们不能排斥另一种教学法。传统的讲练法仍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前提下,教师才可以从容地将案例教学法得以充分运用。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

3.目标要由浅入深,由前到后,体现层次性。目标制定要难易适度,不能因为目标过低而造成课堂学习的低效,又不能因为目标过高而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4.要遵循具体行为目标明朗化和隐性目标暗示化相结合的表述策略。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写在教案上,部分过程目标、情感目标等隐性目标隐含在显性目标中,可以不在教案上体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要准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的。一般来说,重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难点是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现有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引起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内容,构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步骤:教学环节组合要灵活、恰当,符合教材内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自然、流畅,不僵化。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安排要合理。

2.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制定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将目标具体化,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教学任务难易要适中,内容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操作性。各教学任务在内容上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由先到后,环环相扣,教学任务之下的任务设计与学案问题要协调一致。

3.教师活动:教师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活动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且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择精讲内容,精讲时间安排适时、适当。

4.学生活动: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及步骤中应做些什么,如何做,教师要有具体的设计,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生活动的设计要依据不同教学任务且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较强的针对性。

5.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测。对学生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教学反思

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进行理性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教案,调整教学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案的应用

1.灵活使用教案。教案以书面形式对课程进行认真梳理,把一条有效路径预设出来,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为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人是个性化的,共性永远代替不了个性,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案的过程中,无论是自己编写的还是别人编写的,都应当结合实际进行再认识,用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化有形为无形,使课堂教学具有一条个性化的明晰的线路,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

2.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找感觉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在感觉中去提升和完善。知识只有在纳入人的认知系统时才真正属于个人,并能积极参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教案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引领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和能力的内化。所以教师在落实教案时,一定要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充分激l学生的潜能,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

3.注重引领和点拨。使用教案,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的话语,突出学生的学和成果展示。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形成。在对教案的使用上,需要教师在认真钻研,对课标、教材做内化处理,完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与设计。因此,教案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点拨,要通过精讲点拨,启迪学生的潜在认知,引领学生打开创造性的思维。

4.注重教案的修订与传递。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广泛积累素材,针对课程和学生实际认真思考预设问题,在教案设计中要体现出课前备课、课中备课、课后备课等环节。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7篇

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开设安全管理这门课程,其宗旨是为培养这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其将来毕业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业中的测量、试验、施工、检测等岗位一线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科学而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正确而全面地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对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预防事故发生,促进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开设安全管理基础类课程时间已经不短,但其包括的内容对道路与桥梁专业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路桥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管理理念双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与管理。作为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安全管理类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结合道路与桥梁的专业特色,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识,成为未来岗位工作一线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在工程实践中有效预防和避免企业和自身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教学主要内容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案例分析22学时。第一部分讲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计划2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第二部分讲授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生产法规;②安全生产责任制;③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第三部分讲授事故预防、控制及应急救援预案,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技术对策;②安全教育对策;③安全管理对策;④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实例。第四部分讲授安全检查的基本知识,计划6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检查制度;②工程项目安全检查;③安全检查表及实例;④现场管理与急救。第五部分讲授事故调查与处理,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②事故调查的准备;③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④典型事故的现场勘查;⑤事故分析与处理;⑥事故调查报告。第六部分讲授劳动保护,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工伤保险;②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③职业病危害与防治。第七部分为复习及考核,计划4学时,主要形式为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及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不难看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协作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体现的是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把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对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风、成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按课前备课准备、课上导入以及动态评价,可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学生是参与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论文接下来按照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来具体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实施安排和遵循原则。1.案例的选择、编写和设计。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出发,收集、筛选、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并保证其真实性或拟真性。为此应遵循以下标准与原则:①典型案例,选择和编写适合路桥建设工程中发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识点涵盖,设计与章节内容相关度高的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案例;③案例难易度,将案例改编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④案例长短,满足教学学时要求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根据以上四条原则以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为例,确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跨径47.6m,合同价1500万。鉴于吊装的单节钢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该工程的施工项目部为此制订了专项施工方案。”2.案例导入。《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两种:陈诉法和问题法。所谓陈诉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给学生,这种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视频,还可以是以学生朗读的方式。很显然,这样的方法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详实。除视频案例相对生动以外,整体来看,陈述导入的办法比较沉闷。与之相对,问题导入法,就是结合案例分析问题,一步步将案例如同剥茧般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决办法,与实际道路与桥梁工程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导入法的一大优点是,基于同类案例通过问题来设定不同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出解决办法。3.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最大限度发挥问题导入法的优势,首先要确定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标准,据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问题。①有针对性,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既要与知识点环环相扣,又要具有针对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的启发意义;②突出章节重点,问题不能偏离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③问题设定不易过难,提问语言不易过偏,更不要引起歧义;④问题长短以一句话为宜。根据以上四条原则,针对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已选定案例为例,设定问题如:“该工程项目应当至少配备几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说明理由。”以上案例我们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方式,扩充案例情景内容,用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的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组甲工人在施工期间忽发心脏病,即刻被工友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于当天死亡。该事故可被认定为工伤事故吗?说明理由。”4.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每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认真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观点、作小结发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方向,避免偏题。教师在讨论过程的始终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干扰。当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可展开讨论;当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时,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实际情况展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甚至还可能是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突发心脏病与劳动无关,是当事人个人身体的问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应当算作工伤,因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5.案例点评和知识点总结。这一环节是对案例导入、问答互动环节、学生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环节以及专业知识的经验性总结和归纳。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理清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达到熟练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进行评定和考核,完善对这门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平时成绩过程管理与考核中重点加以体现、记录在案。采用这种平时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和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法规知识点和安全管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四、案例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与教案第8篇

关键词: Moodle;网络教学;实施效果;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770-02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教育课程,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如何设计网络教学方案才能更好的符合网络教的规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是当前网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网络教学平台为例,结合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Moodle网络教学系统的特点,然后对网络教学方案设计做了具体说明,最后对网络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普通高校开展网络教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2 Moodle简介

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1]。当前的Moodle具有先进理念、强大功能、使用方便、高兼容性、开放源码免费、全面教学过程管理、强大的资源管理、丰富的交流方式、实用的评价系统等特点,是构建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理想开发工具[2]。

Moodle平台支持多种类型课程、学习记录跟踪分析、测试题库功能以及讨论、笔记、练习、调查、训练、专题等在线教学模块,能够提供很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和强大的支持服务。Moodle平台不仅可以免费从互联网上获得,而且由于它是开源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3 教学方案设计

3.1 教学目标

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操作技能,其次是通过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增强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3.2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我校所有本科需要完成选修课环节的学生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和背景有较大差异,所以在选课时建议学生尽量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站建设,文秘专业可以选择数据库管理等,这样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同时也可以扩展自己的专业领域。

3.3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视频课件、电子讲义、课外资料等,没有指定教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图书馆选择不同难度的参考书。课程教学以网络视频课件和电子讲义为主,辅以课外资料。

3.4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整个教学方案的核心,分为三个阶段:课前教学阶段、课堂学习阶段和课后教学阶段。课前教学阶段以教师的教学准备活动为主,教师提前将每次课的电子讲稿、学习重点难点、课后作业及辅导材料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学习。课堂学习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教师规定的时间之前登录教学平台收看网络视频课件完成学习任务,如有困难可以和同学、教师进行网络讨论和答疑,掌握学习内容之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提交。由于课程涉及到的操作技能较多,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本阶段学生上机实践环节安排了教师面授辅导,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教学阶段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总结为主,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参与学生讨论等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5 教学评价

学习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评价,评价项目包括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参与答疑的次数以及单元测试等,这些指标都有教学平台自动记录,期末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依据。二是期末考试,是对课程学习的综合考核,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由两者共同组成。

4 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4.1 实施效果

为了调查本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课题组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对我校开设的12门网络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学生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回收有效率84.9%并采取现场观摩,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疑惑。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同时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8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选修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优于传统选修课。70%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了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达到了学习目的。

4.2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2.1 新的师生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确立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学的重心发生了转移,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3]。在这种新的形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角色定位势必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新的定位出发去设计自己的授课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等。比如教学方法要尽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课后作业尽量布置一些能够体现较高认知层次的题目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还要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职责,构建起新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4.2.2 师生互动交流需要加强

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教师只有通过网上讨论、辅导答疑等互动环节收集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所以师生互动交流就尤其重要[4]。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并不积极,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没有完全适应,对网络互动交流缺乏信心;二是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发挥各种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工具的作用,加强组织和引导,鼓励学生多进行发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4.2.3 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其他非学习因素的诱导而偏离学习目标[5]。调查结果表明约50%的同学承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曾被互联网吸引而脱离网络教室,约60%的同学认为网络教学课程需要适当的强制管理,如强制规定上网学习时间、提交作业时间及平时学习评价量表等。通过调查还发现,学习目标明确的同学一般自主控制能力和学习参与程度较高,他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积极参与交互讨论,而那些仅仅为了获取学分和自由上网机会而选课的同学,在参与程度和课程任务完成方面表现的都不好,这说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影响网络学习中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5 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现代化网络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从目前网络教学的发展形势来看,它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尽管如此,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及如何更好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方案设计这一具体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要构建新的教学方案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变化,进而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网络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抗.基于Moodle平台网络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09(8):105-106.

[2] 刘艳青.基于Moodle 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44):5513-5516.

[3] 杨敏,陈树晖.提高网络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