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11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煤电企业;经营状况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0-03

一、对重点煤炭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阳泉市煤炭企业初期所受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煤炭价格快速下滑,中小企业煤炭销售明显受阻,资金面趋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进入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刺激经济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下游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的企稳,煤炭价格下滑之势得以控制,产销渐趋稳定,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回升。但调查中企业家也表示,基础能源行业景气度走势滞后于经济周期的特性,使得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最终影响还有待观察。

本次调查的重点煤炭企业是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庄煤炭集团有限公司。

(一)煤炭价格:先降后平

据对阳煤集团调查,金融危机爆发后,商品煤综合平均售价由2008年8月时的每吨552.87元,下降到12月的每吨390.41元,跌幅达29.4%。12月中旬,全国煤炭产品订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五大电力集团与主要煤炭生产企业就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未形成共识,后几经磋商,但直至我们调查的日期――3月20日仍未达成一致。因此,自12月下旬至今,重点电煤供应企业与五大电力集团电煤供应价格一直以“虚拟价格”结算,即,阳泉煤炭企业先以每吨430元的价格向电力客户供应电煤,待煤、电企业敲定2009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后,再以实际合同价格予以结算。由此,才形成了近期煤炭价格基本平稳的走势。

(二)煤炭产销:规模扩大

从2008年的情况看,阳煤集团、南煤集团两户企业累计生产原煤4055万吨(占全市煤炭产量的67.4%),销售原煤397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四季度生产原煤1094万吨,同比增加176万吨,增长19.2%;销售原煤1293万吨,同比增加405万吨,增长45.6%。据调查,其原因是中小煤炭企业受停产检修政策性限制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停产半停产企业多达60家),阳泉市煤炭供应向大企业集中现象更加明显。因此,四季度虽然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市场出现了价格下跌、需求减少,但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进入2009年一季度,两户企业原煤产销量分别为1063万吨和1027万吨,与上年四季度相比分别减少31万吨和266万吨,但比2008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33万吨和147万吨。总体看,两户重点煤炭企业产销基本衔接,且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

(三)盈利能力:趋于下降

金融危机爆发后,煤炭价格受到了较大冲击,2008年四季度两户煤炭企业共实现利润1.3亿元,与前三季度平均每季度实现利润5亿元相比,降幅近75%。但从全年情况看,受煤价上涨的拉动,煤炭企业盈利总水平较上年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两企业煤炭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2009年一季度,受煤价企稳,销售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两户企业共实现利润2.38亿元,同比增加1亿元。但据对企业家调查,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将面临较大考验,一是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煤炭需求将比上年有所减少,再加上煤炭价格的因素,将直接影响销售收入的增加;二是增值税改革使煤炭企业增值税水平由13%上调为17%,将成为压缩煤炭企业的盈利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据阳煤集图仅此因素将减少企业利润7亿元;三是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制约企业盈利水平的扩大。因此,总体看2009年,煤炭企业盈利水平将趋于下滑。

(四)投资意愿:强烈中透着谨慎

2008年,阳煤集团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及股权投资70亿元,主要用于新建及改扩建煤矿、氧化铝项目、并购外地煤矿、并购6家化肥企业等。投资意愿强烈的一面是,2009年计划投资总额140亿元,规模将多出上年的一倍。出于提高煤炭资源储备及产能、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考虑,投资重点将以煤炭企业、化肥企业的股权投资为主,包括对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良资产、收购矿井、收购煤化工企业。投资意愿谨慎的一面是,基于市场因素考虑,氧化铝项目二期工程、水泥项目二期工程将暂缓。

(五)资金面:较为宽松

据调查,目前,金融危机虽然使煤炭市场整体需求减弱,但阳泉市煤炭企业所产煤炭80%供应电力企业,10%用于所属煤化工企业,10%用于供应钢铁企业,而在电煤供应方面,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电力集团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有效保证煤炭的销售和货款回笼,且考虑到电力企业盈利能力己经有所回升,即使有影响也可承受,化工用煤由于多属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对资金回笼基本无影响,冶金用煤所占比重较低,对资金面影响有限。从现金流方面看,2008年阳煤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25.8亿元,比上年增加9.2亿元,增长55.4%,现金流较为充沛。从货币资金持有量上看,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阳煤集团和南煤集团共持有货币资金1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增加55亿元。从流动资金占用情况看,2009年一季度末,两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25.8亿元,比2008年三季度末微增2亿元。原煤库存占用资金共15.4亿元,与2008年三季度基本持平。

可以看到,目前企业维持正常生产所需资金的自给能力较强。但考虑到2009年计划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企业加大对外股权投资将会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对此,一方面阳煤集团正在筹备发行中期融资券20亿元,下属国阳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发行14亿元中期融资券;另一方面阳煤集团目前下属41家子公司,60%以上分布在阳泉辖区之外,所辖公司将借助较为良好的资信等级积极利用银行借款来弥补投资资金不足。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制于非煤产业

鉴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发展非煤产业必然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在2008年阳煤集团321亿元的销售收入中,非煤产业实现162亿元,占比超过50%,但是在集团公司全部利润16亿元中,煤炭产业实现利润18.8亿元,非煤产业为亏损2.8亿元。2009年,非煤产业中以下几类企业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一是精细化工,山西三维(公司在运城市)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等原因,已经由盈转亏;二是铝产品制造,自2008年11月已经全部停产,目前公司人员正在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寻求复产途径,预计到5月份有望复产;三是建材建筑类企业,水泥的市场需求下降,空置房占压资金近15亿元;四是煤化工,下属有6家化肥企业,近期国家虽出台了化肥行业振兴计划,但解决化肥行业存在的氮肥、磷肥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尚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对重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及判断

(一)电力价格:调价压力减轻

目前,电力价格属于政府管制,经2008年两次上调,目前山西省电力价格维持在每千瓦时0.32元。电力企业反映,自2008年8月以来,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得市场煤价低于了合同煤价,一方面促使合同电煤兑现率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电力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发电成本降低大大减缓了电力价格调整的压力。

(二)电力产销:需求有所回暖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增速与GDP的相关度较高,尤其是与重工业的相关度非常高。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随工业增速大幅回落,社会用电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相应地电力企业发供电量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阳光电力累计发电 73.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4%,其中四季度,累计发电17.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8%。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库存的消耗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投资计划,社会用电需求有所回升,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一季度累计发电 1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5%,一季度售电量为15.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24%。

(三)盈利水平:有所增强

火电企业盈利水平受煤炭价格和重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最为显著。以阳光电力为例:2008年一季度,受煤价快速上涨影响,出现巨额亏损,当季累计亏损达0.7亿元;二季度到三季度煤炭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减缓,发改委又宣布每度电上调2.5分,电力企业亏损额开始减少,进入四季度后,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的有利因素超过了电力需求减少的不利因素,11月份阳光电力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累计盈利0.25亿元。,2009年,企业经营效益继续向好,一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同比增长62.8%,主管业务成本4.1亿元,同比增长53.6%。当季实现营业利润1774万元,同比减亏增盈1944万元。

(四)投资意愿:较为强烈

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阳光电力没有新的投资计划。娘子关电力正在建设两台60万千瓦时机组,项目已经于2008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工程进展较为顺利。除被调查企业外,格盟国际新建2*100万千瓦项目、阳煤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厂关大上小项目都在积极地向发改委申报,总体看,电力行业投资意愿依然较强。

(五)资金面:基本恢复正常

2008年11、12月份电力生产减速,应收账款较快增加,使得阳泉市重点电力企业出现了短时间的资金紧张。但进入2009年,随着电力需求有所回暖,阳泉电力企业资金面逐渐恢复到了2008年年初时的水平。据对阳光电力调查:2009年3月末 ,存货占用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基本持平;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总额2.59亿元,同比减少0.15亿元;货币资金1.5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亿元,货币资金构成比例18.8%,低于去年同期1个百分点。

三、促进煤电企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的流转机制以增强大型煤炭集团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

当前,大型煤炭企业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的意愿较为强烈,但收购或控股地方资源整合煤矿后,仍需缴纳矿产资源价款费用和矿井改扩建费用,所需资金投入大,涉及地域范围广,还存在诸如并购成本高、并购重组手续复杂、税负负担重等问题。对此,无论从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应当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增加国有企业资源占有量,保障煤炭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还需不断完善。

(二)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等相关企业的联合、并购

煤电、煤钢、煤化联营都是延伸煤炭企业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政府及时制定和完善劣质煤电厂上网及电价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煤炭企业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或通过资产重组等形式与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铁路等企业联营。

(三)发展煤炭产业多元化经营,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相关企业及行业等的联系,争取它们的支持、参与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搞好“煤碳――电力――化工――建材”产业链的综合开发;研制和生产市场有需求且效益好的各种煤制品、气液化制品,明显增加优质煤炭和煤炭转化的优质能源产品比重;积极开发煤矸石和劣质煤电厂、煤矸石和粉煤灰水泥厂、矸石砖厂等项目;开发和利用煤系地层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煤炭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煤炭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通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机械化装备水平和煤炭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电力企业也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加大设备改造与更新力度,降低煤炭耗用量,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2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表明,67%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有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减税的期盼。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3篇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8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与前17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3500份,截止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428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6份,有效回收率为31.5%。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矿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8%、6.9%、4.2%、3.2%、2.2%、2.2%、1.8%、1.7%和1.3%。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57.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20.5%、15.7%和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6%、41.5%和49.9%;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4%,有限责任公司占49.8%,股份有限公司占15.9%,私营企业占1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9%,股份合作企业占3.8%,集体企业占1.9%。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平均年龄为51岁,其中55岁及以上占38.4%,44岁及以下占22.7%,45-54岁占38.9%。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占79.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3.6%。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占48.9%,为经济类的占33.2%。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g3.1%,其他职务的占6.9%。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持续回暖,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渐入正常轨道,企业经营景气状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逐步回暖,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需求相对活跃,而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消费增长亟待突破;企业经营者认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已成为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关于对未来的预期,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主要体现在企业用工和投资计划平稳回升、预计未来订贷情况和盈利水平良好,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两年相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对执法环境、金融服务环境、中介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改善期待较高。调查同时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合同正常履行情况、市场服务条件和企业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等方面改善的效果比较明显。

调查表明,面对经济转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的意愿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和发展热情,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

1.企业经营景气状况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5.7%,认为“一般”的占45.9%,认为“不佳”的占8.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高23.2和24-2个百分点,略低于2007年和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平稳回升,并逐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好于民营企业。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有所回落。

从不同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造纸、橡胶和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内。

此外,与2009年相比,经营状况改善较多的行业包括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和橡胶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要低于2009年。调查表

明,以通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较好的景气状况,反映了目前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的需求在上升。

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订货、产销、库存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从企业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0.8%),比2009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2009年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45.2%,“持平”的占37.1%,“减少”的占17.7%,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85%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房地产行业订货情况不佳,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与2009年相比,订货增加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其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房地产业则相反,认为订货“增加”的比“减少”的要少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5.8%,认为“持平”的占39.1%,认为“减少”的占15.1%;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12.2个百分点。此外,调查还发现,目前有8%的企业处于“超负荷生产”状况,比2007年还高1.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51.3%,认为“持平”的占31.5%,认为“减少”的占17.2%;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但要比2010年一季度低8.6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9.3%,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2.3%。调查表明企业库存状况不断趋于合理。

从不同行业看,造纸和橡胶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1.20%,相对较高;而食品、化工、钢铁、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不到10%,相对较低。

2.企业成本明显上升,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2.5%和56%,均高于2009年的水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缺乏人才”(47.8%)、“社保、税费负担过重”(47.3%)和“资金紧张”(42.1%)。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持平”的占5.4%,认为“下降”的仅占0.4%。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9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7%,认为“持平”的占20.2%,认为“下降”的仅占2.8%;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4.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企业成本上升较多,但产品销售价格总体上仍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2009年“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0.6%,认为“持平”的占44.8%,认为“下降”的占24.6%;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仅多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塑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器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认为“上升”的比“下降”的少10个百分点以上。

3.企业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在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能保持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关于企业2010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企业占67.9%,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6.5个和5个百分点;“收支平衡”的企业占17.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企业占14.8%。

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的企业占56.9%,“好于正常”的占6.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企业占36.2%。

从不同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好于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情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不同行业看,目前盈利情况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而服装和橡胶等行业相对较差,超过半数的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低于正常”。

4.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企业景气状况的回升提升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如何”时,表示“很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26.1%,“较有信心”的占57.3%,“信心不足”的占15.4%,“没有信心”的仅占1.2%。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信心相对较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信心越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信心强于民

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1%,认为“一般”的占35.9%,认为“很差”或“较差”的仅占8%。从不同行业看,对发展前景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六成;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的乐观程度略低,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不到一半。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表现在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上。关于企业目前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2009年“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7.3%,认为“持平”的占44%,认为“减少”的占18.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8.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9年和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目前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9个百分点,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关于对企业明年的用工计划,调查结果显示,49.5%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1%预计“持平”,9.5%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8.7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4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部地区吸纳就业的空间在扩大;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仍是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力量。

关于企业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7.4%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0.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6.3和19.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4.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7.3和49.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有色金属、汽车、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等行业的扩张程度相对较低,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1.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4.5%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1.7%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4.6%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0.3%;此外,有38.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西部地区,25.7%选择了中部地区,10.6%选择了东北地区,2.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9.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前两年相比,2010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随着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力持续增强,中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比较稳定,而东部地区的投资意向有所减弱。

良好的订货情况和盈利水平是企业经营者保持信心的基础。关于未来订货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四季度企业订货“增加”,48.1%预计“持平”,13%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5.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医药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四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橡胶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下半年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73.3%,明显高于2008年和2009年,基本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其中15.1%预计“较大盈利”,58.2%预计“略有盈余”;预计“收支平衡”的占18.2%;预计亏损的占8.5%,其中7.8%预计“亏损”,0.7%预计“严重亏损”。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4.8%,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的占73.6%,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下半年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一表等行业,有八成左右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下半年盈利;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等行业相对较差,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经营者不到六成。

由于对经营前景保持信心,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营状况预期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38.6%,认为“不变”的占56%,认为会“恶化”的占5.4%,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与2009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2008年;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7.1%,预计“不变”的占46.6%,预计“恶化”的占6.3%,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明年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较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7.7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要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更为乐观,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4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乐观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有:纺织、化纤等,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策建议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预期谨慎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6.3%,比2009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7.1%;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6.6%。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3%,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4.1%,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0.5%,认为“过热”的占2.7%,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7.3%,是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10.5%,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暖的过程,经济运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大宗产品的供应状况也反映了目前经济运行比较正常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钢材、电力、石油、煤炭以及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的企业经营者均超过了半数,比2009年有所提高。认为土地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47.6%,比2009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

结果显示,超过八成(85.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GDP增长9%以上,其中54.9%预计在“9~10%'’之间,30.8%预计在“10%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9%。关于2011年的GDP增长,74.1%的企业经营者预计在9%以上,平均预测值为9.8%,低于对2010年的预测值。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转型中的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谨慎乐观。多数企业经营者预计今明两年GDP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鉴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的考虑,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GDP增速不会进一步加快,甚至可能略有回落。

关于对今明两年CPI上升幅度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2.8%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CPI比上年上涨“1~3%”,29.3%预期“3%以上”,7.9%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1%;53.9%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1年CPI比上年上涨“1.3%”,39%预期“3%以上”,7.1%预期“1%及以下”,平均预测值为3.3%。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趋于增强,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经营者对明年产品销售价格的预计上得到印证。调查结果显示,预计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2.8%,预计“持平”的占52.1%,预计“下降”的占15.1%;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7.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明年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钢铁等行业,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产品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其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个百分点以上。

今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于平抑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2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总体水平“过高”,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47.5%认为“较高”,与2009年基本持平;22.1%认为“正常”,2.6%认为“较低”或“过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占3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于对2011年房地产价格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67.4%的企业经营者预计房价仍将上涨,其中24.2%预计“上涨10%以上”,43.2%预计“上涨10%以内”;23.2%预计“持平”;9.4%预计下降,其中7.2%预计“下降10%以内”,2.2%预计“下降10%以上”。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预计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11.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今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对一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13.5%,认为“影响较小”的占45.6%,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7.9%,认为有“有利影响”的占2.9%。从不同行业看,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两成。

2.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与民间资本缺乏活力并存,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投资驱动,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1.1%和44.2%,其合计比重略低于2009年,要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0.3%,略高于2009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14.4%。

在政府投资保持活跃的同时,民间投资仍未充分启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民间投资“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2.4%和4.1%,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14.5个百分点,但仍明显高于2008年、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1.6%,略高于2009年;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31.9%。

民营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是民间投资不活跃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这

一问题,表示“愿意”的民营企业家不到六成(59.1%),要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表示“不愿意”的占30%,表示“无所谓”的占10.9%。同时,对于“做企业越来越难”这一说法,近七成(69.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认为“一般”的占16.9%,表示“非常不同意”或“比较不同意”的仅占13.6%。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问及“目前是否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时,40.6%的企业经营者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29.5%认为“一般”,29.9%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其中41.8%的民营企业家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高8.6个百分点。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对于稳住全社会信心、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及相关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的形势下,更应当重视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进一步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为此,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但是调查发现,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59.3%的企业经营者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39.1%“比较了解”,仅1.6%“非常了解”,其中58.4%的民营企业家对“新36条”“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期望政府尽快制定“新36条”的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切实有效地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

3.外贸出口需求仍显不足,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关于外贸出口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出口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8.6%和4.8%,其合计比重虽低于2009年和2008年,但要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7.9%;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18 7%.

从企业的产品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41.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低了近10个百分点,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5.7%“持平”,22.6%“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回落了6.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造纸、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而医药、化纤、橡胶和通用设备等行业外需市场相对较弱,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8.2%“持平”,26%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0.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塑料、专用设备、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41.8%认为“不利影响较大”,3.5%认为“有利影响较大”,2.7%认为“没有影响”。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不利影响较大”的比重相对较高。

4.消费增长亟待突破,消费结构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机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不过从目前来看,消费需求的增长仍亟待突破。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消费需求“不足”和“严重不足”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3.3%和3.3%,其合计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仍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合适”的占30.1%,认为“很旺”或“较旺”的占23.3%。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企业经营者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2.2%和33.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拉动消费的相关措施的逐步实施,大众消费结构将出现加速升级趋势,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未来5年消费结构升级会使需求显著提升的行业”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服务”(75.2%)、“旅游”(60.2%)、“教育、培训”(51.7%)。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汽车”(40.6%)、“运动、休闲”(36.5%)、“金融服务”(34.2%)、“房地产”(30.5%)、“医药制造”(30.3%)等。

5.产业转移、转型初现成效,建议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

关于对“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突破的方面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64.4%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强节能减排”,排在第一位。其他的选项主要集中在改革和创新方面。其中关于改革的建议比重依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2.2%)、“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48.5%)、“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40.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33.4%)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12.5%)。关于创新的建议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7.7%)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6.2%)。此外,还有24.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加快城市化进程”。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关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中小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更关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

居民收入”,民营企业则更关注“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领导考核评价制度”。

在期待政府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的同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主动寻求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加大创新投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近三分之一(31.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09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希望投资其他行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有超过四成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转型的意愿较为迫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意义在于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创新是实现转型的重要基础。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的创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企业经营者占64.7%,排在所有13个选项的第二位;选择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引进人才”排在第三位,选择比重为62.7%。此外,选择“更新设备”的占46.3%,排在第四位,并且近3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中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选择“增加创新投入”的比重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选择“更新设备”的比重相对较高。

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6.5%,“持平”的占44.2%,“减少”的仅占9.3%;“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研发投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7.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新产品的销售情况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2009年,今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4.3%,“持平”的占46.7%,“减少”的仅占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9年提高了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8.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3.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三、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评价

1.对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有所回落

企业经营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考察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状况,包括:政府行政管理、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金融服务、人力资源供应、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等。

关于对当地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3.05,比2008年有所回落。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外部环境的总体评价比前两年有所回落,这或许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短期内加大了调控政策的力度有一定关系。

从对外部环境六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看,企业经营者对“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的评价最高,评价值为3.26;对“诚信的社会环境”的评价也较好,评价值为3.14;对“金融服务”、“中介组织和技术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的评价一般,评价值在2.97~3.09之间;对“人力资源供应”的评价相对较低,评价值仅为2.69。

2.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执法环境亟待完善

在对外部环境的整体评价有所回落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对市场秩序的完善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从企业合同正常执行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2.9%认为“一般”,只有7.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55,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58,西部地区最低,为3.47。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4.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或“基本没有”,36%认为“有一些”,只有9.9%认为“较严重”或“很严重”,总体评价值为3.56,明显高于中值3,也略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61,西部地区最低,为3.44。

从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5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39.6%认为“一般”,9.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44,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评价相对最低,为3.34。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执法环境亟待完善。从公检法机关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6%认为“一般”,26.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7,东北地区最低,为2.76。

从公检法机关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0.5%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2.91,东北地区最低,为2.73。

从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9.9%认为“一般”,1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29,东部地区最低,为3.2。

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公开透明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6.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7.5%认为“一般”,16.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相对较高,为3.24。

从行政审批手续方便简捷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3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3.3%认为“一般”,24.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05,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

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公正执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6%认为“一般”,25.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3,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7,相对较高。

从行政执法机关(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效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7%认为“一般”,25.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91,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4,相对较高。

从各类企业享受公平国民待遇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8.4%认为“一般”,29%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9,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评价值为2.96,相对较高。

从政府官员廉洁守法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2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45.4%认为“一般”,30.7%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2.86,略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为2.9,相对较高。

执法环境与诚信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密切相关。不完善的执法环境会导致偏低的社会诚信环境,反之亦然。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地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的诚信情况,3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1.5%认为“一般”,16.8%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14,略低于2008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相对较高,为3.2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仅为2.96。调查表明,各地区适合企业经营的诚信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企业经营者期望尽快建立诚信的社会环境。

3.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5.1%的企业目前资金“正常”,37%资金“紧张”,7.9%资金“宽裕”,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9.1个百分点,比2009年下降了4.3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最低值。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资金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关于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正常”,33.5%“紧张”,9.4%“宽裕”,流动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24.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流动资金相对宽裕;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流动资金更为宽裕: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宽裕情况明显好于其他经济类型。

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也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应收账款“正常”的企业占70.3%,“低于正常”的占10.6%;“高于正常”的仅占19.1%,要低于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

虽然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一定缓解,但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3%认为“不太难”,仅611%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虽然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关于“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6.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有难度”、“比较难”或“非常难”,28.7%认为“不太难”,仅4.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95,明显低于2008年。不同规模的企业评价值差异不大。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1.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较多”或“很多”,29.3%认为“一般”,30.4%认为“有一点”,18.4%认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42,明显低于2008年。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4.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短缺现象明显

在人工成本上升的同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46.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缺乏人才”,排在所有十六个选项的第四位,并且近三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42.3%认为“有难度”,17.4%认为“不太难”,仅2.5%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要低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是最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东部地区对熟练工人的需求量相对更大相关。

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找到熟练工人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技术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8.1%认为“有难度”,15.4%认为“不太难”,仅2%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61,要低于2008年。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服装、塑料等行业找到技术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关于在当地找到需要的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非常难”或“比较难”,37.3%认为“有难度”,19.5%认为“不太难”,仅2.6%认为“不难”,总体评价值为2.73,与2008年基本持平。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其次为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评价最低;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评价值明显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从不同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服装、造纸等行业找到管理人员的难度相对较大。

5.出口服务和市场服务评价较好,中介服务市场亟待培育

从当地产品出口服务条件看,调查结果显示,3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9%认为“一般”,12.4%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3,高于2008年。从不同地区看,出口服务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高达3.37,而西部地区仅为2.94。

从对当地律师、会计师等市场服务条件的评价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7.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很好”或“较好”,52.2%认为“一般”,10.6%认为“较差”或“很差”,总体评价值为3.27,与2008年基本持平。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值最高,为3.35,其次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4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国内通货紧缩的形势可望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将逐步呈现回升的态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企业经营者同时认为,目前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不佳的状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稳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鼓励适度消费,从而进一步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全面回升。

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近年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企业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有所加快,但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等配套改革措施尚不到位,这些已成为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经营者认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出路。

为了解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改革成效、企业运营状况、当前存在问题及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为政府进一步调整宏观政策和深化企业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999年8月至11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1999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7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情报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财政部财产评估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轻工业局企业改革司、国家机械局规划发展司、国家国内贸易局行业规划与法规司、国家冶金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战略研究与规划部、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629份,其中有效问卷3562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对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5%、4.4%、10.5%、3.3%和2.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占55.1%,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0%和17.9%。从企业不同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5.1%、47.3%和17.6%。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45.7%和54.3%,在非国有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7.0%,股份有限公司占1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6%,集体企业占7.7%、私营企业占3.5%,股份合作企业占2.9%。从企业盈亏状况看,盈利企业占50.4%,亏损企业占29.6%,持平企业占20.0%。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6~45和46~55岁之间,比重分别为31.9%和47.3%;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4.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4.6%;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4.4%,其他职务的占5.6%。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今年GDP增长速度的判断,选择6~7%之间的企业经营者占48.6%,选择7~8%之间的占31.0%,选择7%以上的占33.6%。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和“基本正常”的比例比去年增加9.3个百分点,认为“偏冷”和“过冷”的比例比去年同期调查减少6.0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我国经济总体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目前经营状况的判断分为“良好”、“一般”和“不佳”三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3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5.9%认为一般,23.2%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7.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从企业经营者填写的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9.7%,比去年减少2.5个百分点。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东部地区最低,为15.3%,比去年减少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5.9%,比去年增加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略好于中部地区,比重为24.1%,比去年减少2.9个百分点。从企业经济类型看,目前企业停产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比重为25.1%,比各类非国有企业分别高出5.9~15.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减少2.8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服务)量的调查结果显示,39.1%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4.1%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26.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3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8.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31.0%的企业保持不变,30.8%的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三、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

针对近年来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央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在政府采取的诸多启动市场、扩大需求的措施中,企业经营者对其有效程度判断的顺序依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81.4%)、打击走私(40.7%)、拓展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应(33.4%)、降低存贷款利率(32.4%)、降低财政税费率(25.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19.1%)、加速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8.5%)、放宽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限制(17.3%)、提高出口退税率(15.0%)以及开展和扩大个人消费信贷(12.6%)。

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判断中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们认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有进一步扩张的余地。

从货币供应量看,认为该项措施力度“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45.5%和7.4%,两者之和比认为“过高”和“偏高”的比重高出41.0个百分点,比去年认为“偏低”和“过低”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投放。

从存贷款利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6%和4.2%,两者之和比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高出1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调查的情况则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偏高”和“过高”的比重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7.6个百分点。

从人民币汇率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2.8%和3.9%,两者之和比认为“偏低”和“过低”的高出5.0个百分点,与去年的情况大体相当。

从出口退税率看,认为“偏低”和“过低”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1%和2.1%,两者之和比去年降低了8.9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降低得到企业经营者的认同。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认为“偏高”和“过高”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62.9%和19.3%,两者之和达82.2%,比去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要求进一步降低财政性税费水平的较强意愿,同时也表明在目前形势下,加大税收政策手段的使用将会比货币手段更为有效。

从股市扩容速度看,企业经营者认识差异较大,认为“偏高”和“过高”的分别占31.3%和11.0%,认为“偏低”和“过低”的分别占29.5%和3.6%,认为“合适”的占24.6%,这说明股市扩容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措施的出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四、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有所改善

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5.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或正在减弱,认为与去年相同和加重的则分别只占18.0%和21.8%。

从通货紧缩形势看,调查结果显示,48.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明年的通货紧缩形势将“有所缓解”,而分别仅有19.9%和12.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维持现状”和“有所加剧”。由此可见,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以市场物价持续下跌为表现的通货紧缩现象,可望在明年得到缓解。

五、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还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社会总需求不足。调查结果显示,8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总需求不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现象尤为突出,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外贸出口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及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不足的分别占86.1%、86.0%、66.0%、66.8%。

企业订货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需求不足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仅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订货高于正常水平,51.0%认为订货处于正常水平,42.3%认为订货低于正常水平。

其次,企业效益尚未明显改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与去年相差不大,企业盈利面由去年的50.7%略减到今年的50.4%,亏损面比去年的29.7%微减了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缩小1.8个百分点,同时亏损面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52.7%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19.8%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5~10%之间,17.0%的企业销售利润率在10~20%之间,只有10.5%的企业销售利润率超过20%。

第三,企业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而认为资金宽裕和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0%和28.5%。比较而言,目前企业资金相对宽裕的为东部地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需求。在2000年不准备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占27.3%)中,85.3%认为不投资的首要原因是资金紧张。

在分析造成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时,综合来看,企业经营者也将资金紧张(53.2%)列为需求不足原因的首位。

第四,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在对10项要素市场的供求分析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比重较大的前三项是:消费品(91.4%)、房地产(85.0%)和原材料(77.3%);与1996年的调查相比,认为消费品和原材料供给过剩的分别增加了12.3和22.5个百分点,而认为房地产过剩的减少了6.5个百分点。认为供不应求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技术(83.9%)、资金(81.2%)、人才(73.8%)、信息(72.3%)。由此可见,技术、人才、信息的短缺是造成当前市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六、企业经营者对参与国际竞争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首先,企业经营者对中国加入WTO对于经济的影响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利大于弊,10.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不大,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

为迎接WTO的挑战,企业经营者对各项应对措施的选择比重依次是: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66.2%)、增加技术创新投入(62.7%)、加强经营管理(61.9%)、提高国际化经营程度(45.4%),加强信息化建设(28.7%)、降低产品(服务)价格(13.5%)、转变主营业务投资其他行业(7.3%)和多进口外国设备(3.6%)。

其次,企业经营者投资需求趋强,技术改造投资形成热点。对企业经营者2000年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72.7%的企业经营者表示明年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欲投资的企业经营者中,其主要投资方向依次为进行技术改造(80.9%)、扩大生产规模(54.1%)、建立企业计算机网络(40.0%)、兴建科研或培训中心(25.2%)、进口先进设备(24.9%)、修建环保设施(16.4%)和兴建厂房(14.3%)。选择进行技术改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可见企业经营者们已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企业经营者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共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应优先发展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基础产业和农业,比重分别为78.3%、49.0%、36.7%和32.8%,说明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采取适当的产业政策,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信息产业,比重分别为60.0%、42.2%和39.5%。

企业经营者在适当的条件下准备投资的产业依次是:高新技术、信息和教育产业,比重分别为70.9%、31.7%和28.6%(见表30)。

第四,企业经营者们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作出了预测。调查结果显示,35.1%的企业经营者预测未来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7%之间,33.2%认为在7%以上,比认为在6%以下的多1.5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预期看,调查结果显示,3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44.6%认为将维持现状,18.0%认为将有所恶化,表明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经营状况总体将会呈现稳步回升的势头。

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改革现状的看法

一、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的改革措施给予积极评价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各项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程度(“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有些效果”)依次是:财税体制改革(78.5%)、金融体制改革(76.4%)、科教体制改革(75.0%)、建立社会保障体系(73.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72.6%)、外贸体制改革(70.2%)、投融资体制改革(69.1%)、转变政府职能(59.7%)和政府机构改革(48.3%)。从企业经营者对各项改革措施认同程度的差异看,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愿望。

二、国有企业改制愿望迫切

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企业中,有57.3%的企业已经成为公司制企业,另有27.0%的企业准备近期实行改制。其中,虽然国有企业中已实行公司制的比重不高,仅为24.4%,但准备近期改制的比重高达49.9%。

从改制的进程看,本次调查的企业中,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前实行公司制的占35.9%,1994年以后实行公司制的占64.1%,其中国有企业1993年以前实行改制的占41.5%,1994年以后实行改制的占58.5%,显示出国有企业改制进程明显加快。

三、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的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其中,相对较好的是职工养老保障,认为满足的企业经营者占39.5%,认为不满足的占31.8%,前者比后者高7.7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满足情况较差的是失业和再就业的社会保障,认为满足的仅分别为11.2%和13.5%,而认为不满足的分别高达58.6%和62.1%。

对于企业职工住房保障,有2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19.8个百分点;对于职工医疗保障,有2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满足,50.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满足,前者比后者低2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其对职工各项社会保障的净满足程度(满足–不满足)比非国有企业低的百分点依次为:再就业保障(16.5)、医疗保障(15.9)、失业保障(12.8)、养老保障(5.9)和住房保障(1.9)。

四、国有企业负担比较沉重

对国有企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负担是债务负担,其中,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3.4%认为负担较重。从企业资产负债率看,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0%,比1996年降低5.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5%,还略高于1996年水平(69.1%)。

企业经营者认为国有企业负担居第二位的是富余人员较多。调查结果显示,51.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3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医疗及离退休养老负担被列在第三位,44.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很重,4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四乱”负担(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仍然较重,其中认为税费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30.7%和48.3%,认为企业办社会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8.1%和40.9%,认为“四乱”负担较重和很重的分别占22.9%和42.3%。

五、国有企业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 改革热点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00份,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5,016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8.8%和91.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8.7%、44.1%和47.2%。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3%。

一、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1 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延续,全球经济复苏尚需时日

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71.7%,比2008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认为不利影响“较小”的占27.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0.2%,认为“不清楚”的占0.3%,均明显低于2008年的水平。

对企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方面。调查显示,认为出口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0.6%和3%,其合计比重在2008年比2007年下降39.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12.9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9.7%,比2008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显示,2009年调查企业中44%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42.5%。在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64.2%的企业出口数量“下降”,比去年同期增加22.5个百分点。

在出口数量下跌的同时,出口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下降。调查显示,45.4%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下降”,比2008年增加了10.7个百分点。

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的持续下滑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调查显示,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85.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外需放缓”,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选择比重分别为50.2%和49.4%。

企业经营者判断,海外市场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企业经营者预期企业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年可望明显回升,其中24.8%预期明年上半年回升,46.1%预期明年下半年回升,19.4%预期2011年及以后回升。仅9.7%预期今年四季度回升。

2 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明显,但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40%,虽比2007年减少37.2个百分点,但比2008年增加了4.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增加了22.6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的形势的一种肯定。

企业经营者这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也表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的预期上。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今年我国GDP增长在7-8%之间,21.2%认为会在8%以上,只有14 .9%认为会在7%以下;对于2010年的GDP增速,超过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超过8%,36.3%认为在7―8%之间,只有10.4%预期在7%以下。

企业经营者判断,目前经济的回升主要还是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驱动的结果。调查显示,69.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或“较旺”,比2008年提高22.2个百分点;19.1%认为民间投资“很旺”或“较旺”,12.8%认为消费需求“很旺”或“较旺”,均明显低于2008年。这表明,目前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投资驱动,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尚未能充分启动,外需市场的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经济回升的结构是不平衡的,基础是不稳固的。

在经济逐步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8年的29.1%上升为39.5%。不过,正是由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不平衡,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冷热判断上存在分歧。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2.5%,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5.2%,持这两种观点的企业经营者均占四分之一左右(见图2)。

3 危机影响下一些重要资源和服务供应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为资源价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长期以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一些重要资源和服务供应的瓶颈制约,比如土地、能源(煤炭、石油、电力)、钢材和铁路运输等。这次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下滑、需求的减弱明显缓解了这一制约,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相关改革创造了条件。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今年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趋于缓和,其中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的企业经营者占45.4%,认为煤炭供应“趋于缓和”的占34.6%,认为石油供应“趋于缓和”的占31.4%,认为钢材“趋于缓和”的占48.6%,认为铁路运输“趋于缓和”的占27.3%,均明显高于2008年;土地供应也出现趋缓迹象,选择“趋于缓和”的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选择“更加严重”的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二、企业景气状态温和回升

1 企业综合经营状况逐渐走出谷底

关于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目前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3%,认为“一般”的占48.1%,认为“不佳”的占18.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4.1个百分点,比2008年略高1个百分点,比2007年低27.9个百分点,不过比今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高2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好,而中部地区企业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优势依然明显;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

企业明显好于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制造业和采掘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带动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复苏。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经营状况也较好,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

从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包括:医药、化纤、橡胶、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而纺织、非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服装、造纸、医药、化纤、橡胶、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的经营状况回升明显,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5―39.3个百分点,不仅高于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也要高于2008年同期的水平。

2 企业订货回暖,产销温和回升,库存恢复正常,企业盈利情况和社会就业形势逐步好转

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水平。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明显高于2009年一季度的水平,接近2008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目前的市场已度过最困难时期,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9%和40%,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20.5和19.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虽然低于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分别高12.1和12.4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经营已度过谷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2.9%,比2008年高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12.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的调查中,企业库存“高于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比重比最近的调查结果分别高出5.7和6.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9年一季度企业经营基本处于谷底,一方面企业产品销路不畅,产成品库存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尽可能减少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造成企业“高于正常”和“低于正常”的比重都相对较高,企业处于“消化库存”的状态。目前企业库存已基本恢复正常,库存“低于正常”的比重不仅明显低于一季度的15.4%,也低于2006-2008年10―11%左右的比重,而“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结果,与2008年的结果大致相当,这表明当前企业库存回补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但因产能过剩的制约,销售情况尚未恢复正常,库存“高于正常”的现象在部分行业还比较严重,如纺织、橡胶、非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库存“高于正常”(见图3)。

企业产销的回升促进企业盈利情况的好转。调查显示,预计下半年盈利的企业比重为61.5%,比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多10.1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亏损的企业比重为16.2%,比上半年低11.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上半年盈利状况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橡胶等行业,有超过六成的企业盈利;从对下半年盈利的预计看,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相对较为乐观,超过七成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

企业产销的回升也带动了用工的增加。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27%的企业用工“增加”,比用工“减少”的多7.4个百分点。

3 外需下滑、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人才、资金的不足影响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和“缺乏人才”。另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包括:“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缺乏创新能力”、“国内需求不足”和“出口需求不足”。其他选项按选择比重高低排序依次是“资源、环境约束较大”、“行业发展前景不明”、“企业领导人发展动力不足”、“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地方政府干预较多”、“企业冗员安排困难”和“缺乏投资机会”。

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比重均有明显的下降。但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相比,选择二者的比重又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一结果与人工成本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相关。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超过六成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接近六成的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用工成本与能源、原材料成本也逐步提高,在目前外需下滑、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还相对比较严重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相对增大。

资金紧张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了明显缓解。调查显示,2007年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为44%,2008年则达到56.5%,2009年一季度减少到49.2%,最新的调查结果为41.3%。

相对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更加严重。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的比重为42.8%,比高国有企业2.5个百分点。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调查显示,67%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难以从银行贷款,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明显好于民营企业,59.6%认为贷款困难。

企业将缺乏人才列为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比重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调查显示,2009年选择“缺乏人才”的比重为46.2%,比2008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和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即从低成本的量方面的竞争向差异化的质的方面竞争的转变,其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至为关键。

但由于经济的下滑、资金的紧张和人才的缺乏,企业创新水平提升速度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相对于2008年,2009年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的占40.9%,“持平”的占42.1%,“减少”的占17%,“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低11.5个百分点,也明显低于2006年、2007年46%左右的水平。创新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幅的下滑。调查显示,39.5%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比“减少”的多23.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低9.8个百分点,比2006年和2007年低20个百分点以上。

三、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

1 外部环境趋于缓解,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订货状况持续回升,

经济前景趋于乐观

关于企业的国际环境,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预期海外需求将于明年明显回升。关于10大行业振兴规划,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未来半年将效果“很大”或“较大”,比认为效果“较小”或“没有效果”的高3.4个百分点;关于4万亿投资对促进经济复苏的成效,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未来半年会效果“很大”或“较大”,比认为效果“较小”或“没有效果”的高17.2个百分点。

基于对国际经济环境明年趋于好转和对政府经济振兴规划取得效果的良好预期,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相对比较乐观。调查显示,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3.2%,认为“不变”的占50.2%,认为会“恶化”的占6.6%,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高22.3个百分点,也高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

对于明年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者表现出更乐观的预期。调查显示,预计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60.2%,预计“不变”的占34.8%,预计“恶化”的占5%,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5.2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其中,对明年经营状况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化工和电气机械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而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和非金属等行业,预计“好转”的比预计“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内。

订货的回升为企业的乐观预期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39.3%的企业预期四季度订货“增加”,比预期“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少0.4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者的乐观预期还表现在对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回升的判断上。调查显示,31.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明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将“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14.8个百分点。

在问及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时,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表示有信心。调查显示,86.1%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13.3%“信心不足”,仅有0.6%“没有信心”。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数据相比,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比重提高了29.8个百分点。

2 企业投资信心增强,未来就业压力趋于缓解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显示,53.1%的企业明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4.5%的企业“不变”,12.4%“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虽然仍低于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分别多46.9和45个百分点,要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这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橡胶、汽车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钢铁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最希望投资哪个行业”,调查显示,75.3%的企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为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和化纤等行业,比重在30%以上。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6.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7.6%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2.8%选择了“京津一环渤海”地区,15.4%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1%;此外,有25.1%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部地区,33.3%选择了西部地区,10.2%选择了东北地区,3.1%选择了港澳台地区,8%选择了海外地区。与2008年相比,2009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略有回升,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意向趋稳,而海外地区的投资意向明显下降。

投资增长的同时,企业用工也可望继续回升。调查显示,46.2%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44.9%预计“持平”,8.9%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明年用工将增加较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2.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用工增加的比重明显超过国有企业,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0.3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外需回暖的乐观预期。

四、对经济热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 房地产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房价偏高,其中21.3%认为“过高”,46.3%认为“较高”,28.9%认为价格“正常”,3.4%认为“偏低”,0.1%认为“过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明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16.1%认为会“上涨10%以上”,37.1%认为会“上涨5―10%”,29.5%认为会“上涨5%以内”;13.2%认为会“持平”,4.1%认为会“下降”。

关于企业所在地区住宅市场需求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63.7%

认为是“改善型购房”,43.1%认为是“投资或投机型购房”,32.5%认为是“首次购房”。调查结果表明,“改善型购房”目前已成为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流,而投资或投机性购房的比重也相当高,且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投资或投机型购房”比重较高,达到49.5%,东北地区“改善型购房”比重较高,为78.1%,中部地区“首次购房”比重相对较高,为37.7%。

2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仍比较严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所在行业的产能状况。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其中44.8%认为“有些过剩”,18.6%认为“严重过剩”;27.5%认为“正常”;9.1%认为产能不足,其中8.4%认为“有些不足”,0.7%认为“严重不足”。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或“有些过剩”,尤其是纺织、造纸和非金属等行业,有三成左右的认为“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企业的设备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关于制造业企业2008年的设备利用率,38.2%的制造业企业在“75%及以下”,40.6%的企业为“75―90%”,21.2%的企业在“90%以上”。总体来看,2008年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7.1%。

关于对企业2009年设备利用率的预计,调查显示,44.3%的制造业企业预计在“75%及以下”,比200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36%预计为“75-90%”,19.7%预计在“90%以上”。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2008年有所加重。从不同行业来看,食品、塑料、有色金属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预计2009年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接近或超过一半的企业预计在“75%及以下”。与2008年相比,塑料、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等行业设备利用率下降较多,选择“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

3 消费需求不足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密切相关

当前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应该是需求不足。如何扩大需求,应关注哪方面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决策思路。调查显示,关注消费需求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高于关注投资的比重,其中,64.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应关注农村居民的消费,55.4%认为应关注城市居民消费,50.5%认为应关注基础设施投资,44.7%认为应关注工业投资,20.1%认为应关注房地产投资与消费。

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首先要认清当前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调查显示,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限制消费”,选择比重为80.7%,其次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财政收入增长”,选择比重为58.1%,其他选项依次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中国人高储蓄的传统文化”、“失业问题比较严重”、“三农’问题制约农民消费”、“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4 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减税和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共识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0.6%,认为“偏紧”的占11.3%,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9和34.2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54.3%,比2008年上升了22.9个百分点;认为“偏松”的占30.1%,认为“过松”的占3.7%,分别比2008年上升了17.4和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合适,略显偏松。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实环境,企业经营者就未来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调查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加大对企业减税的力度”,排在第一位;63.8%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排在第二位;其他建议按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序依次是:“采取措施预防可能的通货膨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增加政府支出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保持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和“政府发放购物券”。

5 加强管理和创新,努力开拓国内市场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开拓国内市场”,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这表明,企业经营者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6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

从与前两年的对比来看,企业经营者对于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的评价差异明显。其中,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评价虽然仍低于2007年的水平,但与2008年相比有所提升;而对于其他各项改革的评价则均低于2008年的水平,尤其是对“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产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从2007年开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垄断性行业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2008年相比,政府职能转变仍排在首位,垄断性行业改革替代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排在第二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他改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排在第二位,表明企业经营者希望进一步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步伐;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程度的提升,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状况 一季度 问卷调查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

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

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大型企业(见表21)。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7篇

一、中小企业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1、中小企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中小企业在提高就业、增加税收以及保持经济活力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家为扩大内需,保障就业,针对发展中小企业出台一系列包括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银行经营转轨趋势决定。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以及私人股权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脱媒”现象严重,加之监管部门对于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传统的傍大户营销模式面临严峻考验和巨大冲击。因此各商业银行均将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任务,中小企业业务已成为银行竞争热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3、银行抢占竞争先机决定。银行为实现“好中选优”的营销目的,抢占中小企业市场先机,必须主动出击营销优质客户,加大扶持未来优质、长久客户群体的力度。

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信贷调查的主要症结所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在原材料采购、销售渠道建设、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利用人脉关系进行处理的现象,财务数据不能完整反映客户的整体经营状况。实际上,“软信息”——-如实际控制人及股东的个人品行、信用记录、与上下游的关系等则更能反映企业的整体状况。“软信息”往往是最真实和最有参考价值的,但了解“软信息”需要客户经理掌握大量社会资源,但目前来看,因受限于社会地位、从业范围等因素的限制,银行信息了解渠道少,且无较好的筛选甄别方法,无法保证信息质量。

(二)信贷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能力不匹配。一方面,如按照大中型客户信贷管理模式,对单个中小企业的情况实行全方位的调查评价和贷后监管,将耗费大量管理资源;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因企业规模、授信额度等因素,单个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能力较小,形成信贷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能力的不匹配,制约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小企业授信总量的扩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家银行的信贷业务扩张能力取决于其风险管控能力。针对具体的信贷管理人员而言也是如此,客户经理所营销、管理的企业数量,受限于个人的精力、能力和经验,是存在管理边际的。相对于大中型信贷客户而言,中小企业授信单户金额小、总体数量大,行业差别大,如按照现有信贷模式全程管理将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与业务增量不匹配。在实际工作中,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申报材料抄袭客户介绍资料、贷后管理表面化等现象明显,无法做到风险管理的精准性、有效性,制约了中小企业授信总量的扩大。

三、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探讨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为解决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众多,与客户经理人员少、业务素质较低、信贷流程较为复杂的矛盾,科学地识别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应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信贷人员关注的重点应由企业的综合还款能力转向企业现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提炼其经营行为作为授信参与媒介,主要经营指标作为关键风险控制指标。选择适宜的授信品种,确保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确保授信资金渗入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确保产品期限契合客户资金回笼时间。通过贷前、贷中、贷后重点监控客户的经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防范授信风险。

(二)新思路的优势

1、明确了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重点。中小企业营销应以供应链产品为主,授信使用时基本做到“跟单”操作,使信贷资金与客户资金流转相对一致。实时监控贷款使用环节的风险点,改变目前粗放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贷后资金使用监管基本失控的状况。

2、信贷管理目标一致。坚持贷后管理与产品营销相结合的原则,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风险控制重点均为客户的经营活动,前中后台风险识别手段一致,便于统一风险偏好,有利于贴近客户和市场实际情况。

3、深入实际强化动态监控。改变当前信贷调查浮于表面,应付了事的状况,且信息可以查阅原始凭证进行校验,信息质量较高,防止人为因素抬高或降低客户风险状况。通过定期监控客户经营活动,有助于持续跟踪客户经营管理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引起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4、降低信贷人员工作强度。对客户信息的搜集不求大而全,但求少而精,突出信息集中、要素简洁、便于操作的特点。贷后监管检查内容相对较为固定,主要通过定期搜集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经营状况,通过经营活动管理统领该客户风险状况,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5、筛选培养优质客户。通过持续跟踪分析客户的经营行为,可以通过监控产业链稳定程度,生产成本控制水平,行业地位等因素,进而判定其经营发展趋势;确定是否具备培养前途,是交易性客户还是潜在优质客户的培养对象,对于经营活动明晰、购销畅通、盈利能力较强的可以建立优质客户储备库。

三、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实践操作

为达到授信行为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高度契合,应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贷前调查环节

信贷调查要创新机制,对授信调查内容进行标准化设定,“抓住主线,以线带面”。主线即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解客户。主要做法是:以“看”、“问”为辅,“查”为主,做好中小企业客户经营活动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以客户经营活动为调查主线,其他调查内容为辅,强调对企业实际现金流的考察,抓住关键信息载体,加强对企业重要原始凭证的核实力度,了解体现企业价值的一手资料,从而得出正确的风险分析判断,并根据经营活动特点确定合适的授信品种。

企业采购环节。应重点查阅其购货合同及税票、发票等证实采购活动的相关单据,了解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以及双方合作历史,确保原料供应充足及时。查阅其原料入库单及存货明细账,了解存货构成及存货周转率。

企业生产环节。应查阅存货明细账中的主要半成品和产成品构成,并到原料库和成品库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帐实一致。查阅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出库单与原料入库单,根据二者的数量、金额,了解企业的销售情况是否属实。调阅其水费缴纳、电费缴纳、工资发放等单据,根据生产与耗费的匹配程度了解产能利用率。

企业销售环节。应查阅银行结算明细账、税费缴纳凭证、报关单等,根据结算资金的回笼情况及相关凭证验证其销售收入的实现程度。调阅客户销售明细帐,了解其销售客户构成,重点客户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重点客户规模和在行业中的地位,二者如何结算,如属于赊销,则查阅应收账款明细账,了解账期是否与购销合同约定一致。

综上所述,即通过实地查阅客户的“四帐”(销售明细帐、存货明细账、应收账款明细账、银行结算明细账)、“五单”(购销订单、水费缴纳单、电费缴纳单、工资发放单、纳税凭证,报关单),深入了解客户实际经营状况,根据掌握的贸易往来记录、与上下游的供销合作时间,合同履约能力等确定其经营是否正常,并根据其经营特点合理确定授信品种,量身定制授信方案。

(二)贷中审查环节

贷中审查和审批人员重点依据客户经理搜集的各项数据审查、分析授信方案的可行性。针对中小企业,贷中审查和审批人员应侧重于核查客户经营活动变动的合理性,审查授信方案中提供的授信品种与客户经营活动匹配性,银行能否动态控制授信资金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周转。

(三)贷后管理环节

贷后管理人员将贷前调查涉及的各项经营数据分别设立表单,通过定期的贷后监管,搜集相关数据,并将数据录入表单,通过数据变化及数据间的核对关系并结合对照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变动趋势。

企业采购环节——包括原材料购入凭证、入库单等,用于验证原材料库存的真实性。

企业生产环节——根据原材料出库单验证生产所需原材料,根据水费、电费等的缴款单、工资发放单、生产环节税费纳税凭证等验证生产耗费与产能的匹配程度。

调查企业经营状况第8篇

由于外贸经营环境与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其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因此外贸企业除了存在国内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之外,还存在着特有的经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当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信用交易在创造贸易机遇的同时,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额的潜在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对外贸企业而言,由于所面对的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人们的风俗习惯、或者政权的更迭、国家领导人的变更等影响,其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如贸易伙伴所在国发生动乱、内战、颠覆、、外部入侵和国家间战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贸易伙伴的信用。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外贸企业为了扩大出口规模,增加销售额,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和市场份额的拓展,往往通过扩大信用交易的方式实现上述目标,但扩大信用交易的后果是使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外贸企业采用的信用交易方式主要有:出口方面使用先出后结、O/A、D/P、D/A、CAD等结汇的贸易方式;进口方面采用赊销、代开信用证(特别是远期信用证)等方式。这些结算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信用交易风险,如果在货物交出后,客户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财务出现危机就很容易出现收款风险,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状况。

(二)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进出口商品、对外劳务输出、债权债务结算、外汇资金融通等涉外经营业务中,汇率的变动使企业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说明的是进出口业务产生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形成的原因:外贸企业的主要业务为进出口业务,其所结算的货币主要为外币,因此汇率的高低对外贸企业的收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汇率的高低受所在国的经济政策(如外汇管制、通货膨胀等)、政治体系、外汇政策的影响。如我国2005年启动外汇体制的变革后,外汇汇率实行“一揽子”汇率,汇率变动成为影响外贸企业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应收外汇账款风险

对外贸企业而言,应收外汇账款是资产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应收款拖欠形成的潜亏一直是一个困扰外贸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应收外汇账款的管理就成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付款方式作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扩大交易,外贸企业经常采取先出后结、O/A(赊销)、D/P(承兑交单)等贸易结算方式,增加了应收外汇账款收回的风险。

应收外汇账款风险形成的原因:

1.赊销结算盛行。首先,伴随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货物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商为了维护或扩大市场份额,迫于买方压力,只好采取赊销方式出货,这种结算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加大了营运风险。其次,企业缺乏由自己掌握的国际销售渠道。我国许多企业涉足国际市场时间较短,既无国际营销经验,也无自己掌控的国际销售渠道,无法直接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只好依赖第三方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第三方企业往往资金实力较弱或信誉度较低,通常要求采取赊销方式进货。第三,供应商的库存量太大。为了尽快降低库存,解决资金周转困难,供应商往往主动提出赊销供货,而国外不法分子抓住出口商的弱点,对其行骗。

2.对国外进口商的资信缺乏了解。外贸企业在对国外公司的一贯经营作风、财务状况、诚信度等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把巨额的货物赊销给他们,无疑等同于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国内许多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国外进口商作全面的资信调查,往往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之上就贸然与对方签订合同,等到上当受骗才翻然悔悟,结果为时已晚。

3.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使用不当。目前采用的国际贸易结算手段有以下几种:信用证结算(L/C)、汇付(T/T)、托收(D/P、D/A)、赊销(O/A)、国际保理等。这几种结算方式各有利弊,出口商在确定使用哪一种方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同时要对每一种结算方式的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4.管理决策失误。国际货物买卖涉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不同的语言和习惯,操作过程复杂,专业性强。许多大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盲目作出决策。在出了问题后,不是想办法加以纠正而是想方设法加以遮掩,结果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5.国外客户方面的原因。因客户所在国或进口国的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跌,或该类商品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难以销售出去或进口商产生亏损,于是便寻找借口,拒付货款。或因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政策变动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外客商因其经营状况发生恶化,导致财务状况恶化,无力偿还欠款。

6.其他方面的原因。因商品质量原因或运输途中商品受损、灭失等外部环境的原因或外贸企业交货不及时,造成客户收货时间延迟,致使客户不付款等。另外有少数客户从一开始交易,就存在诈骗动机,拖欠不付。

(四)信用证风险

信用证交易是现在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算方式,相比其他结算方式,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交易方式。但是信用证因其固有的独特性质(特别是它机械的“单证严格一致”原则)常被不法商人所利用,客观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风险。

信用证风险形成的原因: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货物的提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议付依据。信用证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单证不符”,单证不符的情况主要有:信用证过期、交单过期、装船过期、单据不清洁、短装或超装等,以及其他提单上注明的事项与信用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都会造成货物出运后收不到款的风险。

二、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信用风险的应对措施

1.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外贸企业的信用交易主要表现为商业信用(即交易信用,trade credit),也叫做B-B信用,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现金交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赊销。外贸企业如果要进行信用交易,首先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专业信用评估机构。国外的有: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邓白氏信用调查公司等;国内的有: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立信天友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

2.选择合适的信用评估时机。

(1)与客户进行第一次交易时。第一次与客户往来时,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并建立客户资信档案,为以后的资信调查和评价打下基础。特别是对于国外客户,国内的一些公开的资料上无从查找客户的信息,因此如果要跟国外客户进行信用交易,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和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同,所以企业在设立、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情况也与国内不同,因此不能按国内的标准去分析和衡量国外企业,如果按国内的标准去衡量国外企业的实力、规模等可能会吃亏上当。

(2)客户要求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突然改变交易方式时,应进行信用评估。一般来说,随着企业销售额的增长,其所要求的信用交易额度也会随着增加。当客户突然要求扩大交易额度或要求改变交易方式(是指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时,应及时分析并调查了解其原因,是否因为该企业规模增长的需要,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财务状况恶化或经营环境恶化等,是否有借扩大订货蓄意诈骗的嫌疑。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应及时请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根据其调查报告来决定是否扩大信用交易额度或者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的发生或扩大。

(3)订单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进行信用评估。在正常交易期间,客户订购合同突然大量增加或减少,同时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运输时间的要求、价格的要求也不再严格时,企业此时应提高警惕,分析客户定单出现突然变化的原因,还应同时对国际市场以及客户所在国的市场进行分析,是否因为市场需求突然增加或减少,或产品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如果是客户开发新市场成功,或者在当地该产品需求增加,需要大量进货,属于正常现象。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客户无故增加订货数量,就要注意是否存在故意欺诈的嫌疑。

(4)客户经营状况异常时应进行信用评估。如: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急剧增加、财务状况恶化、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等。这些状况都应引起注意。应收账款增加和财务状况恶化都可能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影响收款的可能性。企业改组或经营者易人可能影响到企业以后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方向,从而影响与自己公司的合作。

(5)应定期对客户进行调查。对国外客户进行定期资信调查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一般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无常,企业的资信状况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不进行定期了解,就不可能发现客户潜在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对客户进行定期调查,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及时调整信用交易的额度,以防范信用风险。

3.适时对信用客户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信用额度。

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信用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对重点客户的信用交易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和检查,以确保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人员能严格按照信用交易的制度执行。

一般而言,国内的外贸企业对于新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非常重视,十分关注客户对其他供货商的付款记录和拖欠记录等信息。而在与老客户交易时,由于合作多年,对老客户比较信任,很少去注意了解老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而疏于防范和监督、检查。根据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专业机构的统计表明,80%的企业拖欠是由老客户造成的。而且,老客户一旦发生拖欠,国内外贸企业往往碍于过去的良好合作等原因,不愿意对老客户立即进行追讨,因而错过了最好的追讨时机。当国内企业认识到风险时,其客户的经营状况已经严重恶化,甚至停业、破产。因此,我国企业应对老客户经营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定期进行资信调查。

(二)汇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外贸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汇率风险:

1.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开发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商品。外贸企业的一贯做法就是客户要什么,就向国内工厂买什么,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随着外贸进出口权的放开,专业外贸公司在销售网络和信息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小,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设计、包装、品牌等方面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调整商品结构、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售价才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