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的融资方式

新的融资方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47

新的融资方式

新的融资方式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融资方式 上市融资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动量较大,其资金的流动主要依赖于融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关系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合理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但是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基本依靠银行贷款,将所有风险全部集中于银行。针对这种现象,银行加强了对房地产企业贷款的限制,使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加强对融资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促进房地产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相关概述

(一)创新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调控和对贷款的限制。在土地政策方面,我国将土地的转让方式改变成为拍卖的方式,拍卖方式保留了市场化的企业,将依靠关系而获得发展的企业淘汰于市场的发展中,但是却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购买成本。在房地产企业贷款方面,我国政府提高了商业贷款的利率,对房地产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银行的风险意识不断加强,其加强了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管理。因此,房地产企业仅仅依靠银行来进行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致使房地产企业需要谋求新的融资方式。

(二)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和具体方式

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是指企业资金的来源。目前,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资金、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等。房地产企业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可以有效的筹集资金,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投资、股票、贷款、债券和租赁融资等。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依赖银行融资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不利于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我国房地产的主要融资方式是流动资金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但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贷款,会增加银行收益的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占据较大的份额,但是银行获得的收益却是固定的利息,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和获得收益不成比例,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因此,银行在加强贷款限制的同时,不断降低贷款的总额,致使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资金回笼困难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在高速的发展之中,但是随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增多,房产的空置面积在不断增加,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房地产空置率已经超过10%的国际房产空置警戒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房地产开发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于高档房产的开发,忽略了房产开发的均衡性,致使房地产的资金回笼困难。另外,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地产的过程中,存在捂盘销售的现象,开发商将房产分批销售,目的在于给消费者造成房产紧张的假象,还有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刻意提高房产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的难度,不利于保证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三)存在垫资现象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中,常常存在垫资承包的现象。垫付承包是指在不支付款项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款项全部由施工单位垫资。垫资可以提升企业的活动资本,但是会将风险从开发商转移到建筑商。这种风险的转移,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创新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的对策

(一)创新融资方式

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中,由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存在单一性,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来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合理运营,不利于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进而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融资方式,以便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房地产企业创新融资方式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资产证券融资

在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发展中,将房地产资金以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可以使群众参与到房地产行业中,继而可以有效的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拓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房地产属于不动产,存在投资期限长和资金回笼慢的特点,致使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风险加大,特别在房地产建筑的初期,需要企业不断的注入资金来保证房地产的正常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通过证券融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向社会进行融资,并且制约条件较少,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

2、以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

在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发展中,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可以利用增发、转债和配股等方式迅速筹集资金,并且筹集的资金量较大,可以保证房地产开发资金链的正常运营。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可以筹集巨额的成本,使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可以迅速扩张。同时,企业通过上市可以优化企业结构,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还可以通过上市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上市虽然可以保证房地产企业可以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投入周期较长,无法对股东保证合理的回报。

3、以信托的方式进行融资

在房地产融资方式的创新中,信托融资的方式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房地产信托融资的方式具有较低的成本,并且筹集资金的方式灵活。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而且贷款效率较低。而信托贷款只要经过信托公司的许可,便可直接完成融资。另外,信托融资的方式利率调整灵活,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信托融资来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但是我国目前的信托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房地产企业资金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完善,信托融资必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之一。

4、以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融资

在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发展中,企业通过投资基金组织的形式可以有效的进行融资。投资基金组织可以吸引长期的投资,并且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投资基金组织可以有效的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而可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二)加强对资金链的管理

在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管理中,存在资金回笼困难和垫资等现象,不利于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转,进而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强对资金链的管理,以便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发展。首先,房地产企业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资金的运营和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可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并且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以便保证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最后,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便可以保证企业始终拥有创新的动力。

(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在企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主要是资金的短缺。针对这种现象,企业要制定合理的方案,调整自身的结构。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以便促进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措施,保证其可以稳定的运营,防止大企业将市场垄断而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运营调控,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以便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得生存的机会。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金额,以便可以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合理运营。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只有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才可以保证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企业对资金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引起的。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拓展融资渠道,并且加强对资金链的管理,以期我国房地产行业可以得到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东阳,吴丹,黄科鸣.房地产投融资渠道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14

[2]王京芳,陈.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风险评价与控制[J].科技和产业,2013

[3]王一锋.有关小微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

新的融资方式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信托;保障性住房;有限合伙制

一、保障性住房投融资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逐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并借鉴国际经验,初步建立了我国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当前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也表明,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资体制仍然存在着以下主要两方面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地方政府缺乏资金配给的主动性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又称“新国八条”),在政府住房保障方面提出了2011年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的政策目标。根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估算,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将突破1.3万亿。其中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可以提供约2700亿的建设资金;中央财政划拨款将达到1400亿左右;28个公积金贷款投资保障房建设的试点城市将获得公积金贷款约838亿。上述三项合计为4938亿,距离1.3万亿还有8062亿地方财政的缺口,占到了建设资金总额的62%,如图1所示。

保障性住房有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特点,政府的参与责无旁贷,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障性住房发展。就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支持来看,中央政府虽逐年提高了财政转移支付,但仍只是杯水车薪;地方政府集生产者、所有者、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参与了包括规划、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的全过程,并提供60%以上的建设资金。然而,由于没有完备的资金来源体制,地方政府很难保证其在保障性住房市场上资金供应的积极性。

(二)金融市场方面,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非市场化导致住房政策的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划拨。然而,这样非市场化的资金来源并不能够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求。

从我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民间资本日益增大,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30.3万亿元多,比2006年增长了16.3%,居民的投资需求日益强烈;另外,伴随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日益成型,保险公司和社保等机构投资者增强了对低风险、高收益投资产品的需求。相反,在资金投资渠道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和成熟,投资渠道狭窄,使各类资产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保障性住房不仅有其居住功能,同样还具有稳定的保值、增值性能。如何开发保障性住房的金融市场,更好地利用充足的民间资本来提高住房政策的效率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REITs的基本内涵

面对保障性住房背后急需解决的资金瓶颈,我们需要进行保障住房投融资模式的拓展和创新。而国外成熟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经验将为我国建立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新模式提供思路。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可以定义为:通过发行基金券(如受益凭证、基金单位、基金股份等)将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加以管理,获得收益由基金券持有人按出资比例分享,并共同承担风险的一种金融投资工具。它是专门用于房地产投资、租赁开发、销售和消费等方面的投资资金,是集众多的分散资金与一身,采用专家经营、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投资体制。同时,具有绝大部分净收益以立法形式要求以股息形式支付给所有者、产品流通性能好等显著特征。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开始运用REITs来发展廉租房住房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REITs进行保障性住房融资运行方式的探讨

从国际上REITs发展的经验来看,只有适合的REITs组织模式,才能较好地解决制度中约束和激励的问题。因此,REITs在保障性住房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因素是REITs组织模式的选择和建立,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其运行方式的探讨。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引入REITs组织模式的选择

纵观全球REITs的组织形式,大部分国家都选择了契约制的REITs。这主要是因为,契约制REITs的各个结构都清晰明确,有较高的效率,发展的也较为成熟。更重要的是,契约制的债务无论从性质还是来源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出资额以外的其他资产安全。

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国际经验都是将REITs投资于商业、医疗、工业以及商品住宅等商业物业方面,并没有太多运用于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经验。而保障性住房恰恰有着区别商业物业特性:首先,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住房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政府的职责。即使将保障性住房运用REITs进行开发、持有和运营,政府仍需要承担绝对的管理和运营权,设计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来确保保障性住房市场平稳的发展;其次,保障性住房虽然具备房地产的投资性能,但更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具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所以,即使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建设资金,政府仍需要对其承担债务连带责任,不能任其“自生自灭”。

此外,从我国现有法律环境来看,我国实行《公司法》多年,相关的以及类似的公司制的企业运作和管理体制已经趋于成熟;相反,契约制基金的基本法《信托法》在2001年才正式实施,其中的管理体制仍有待完善和规范。因此,有限合伙制,因其普通合伙人债务责任约定的无限性,更适合应用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资模式中。具体的组织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其中国有企业协助政府公共部门形成普通合伙人(GP)承担绝对的管理权和专业的经营权;初期试点引用国有投资公司或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LP)进行资金注入,共同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有限合伙公司以现有的保障性住房(指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为资产标的池来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二)REITs运作方式的探讨

根据以上论证及国际经验,保障性住房在REITs融资的路径选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作方式上以封闭式为主。REITs作为房地产投资这一类长期投资产品,封闭基金在存续期间固定不变的资本总额的特点有利于进行房地产这种长期投资;相反,开放式基金由于有随时被赎回的风险,必须保持基金的一定的流动性,因此不适合进行房地产投资。同时,现有封闭式证券基金的运作和监管经验也可以作为REITs运营的借鉴。第二,组织形式为合伙有限制。第三,募集方式以私募开始,逐步发展为公私募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国际经验,REITs要有较好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制度环境。但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产品,相关政策需要涉及税务部门、证监会、保监会等等各个部门,其设定和实行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庞大的住房保障的市场需求,我们可以从私募方式开始,边发展、边完善,摸着石头过河,为REITs公募发行奠定基础。同时,私募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投资机构者,这也有利于我国投资机构者的成熟发展。

新的融资方式第3篇

【关键词】创新项目 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一、引言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些列的便利,中小企业在我国快速的发展,中小企业在逐步扩大、推动创新等方面也面临也融资难的问题,使得许多好的项目难以实施,以至于搁浅,尽管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管理政策和法规,的确这些政策也产生了好的效果,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依然受到困扰。这也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问题。那么如何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中能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如何更好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是我们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中创新项目融资方式的现状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而且也会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那么中小企业能否通过有效的融资渠道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是我国快速实现国民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融资一词的理解,顾名思义是指经济财务的主管部门通过一定的资金调配方式,有效的动员财务的统筹分配。它是一种资金的双向流动过程,资金在资金的投入这与使用者之间相互流通。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说融资是通过现有的资金活动方式和资金的聚拢来保证经济项目活动本身的顺利进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大多会面临这资金缺少的问题,要使企业能有条不紊的发展,创新项目的实施等就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这个时候融资就以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出现在中小型企业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处于被动的状态,一旦没有资金的帮衬就会出现资金链不够而迫使企业停产或创新项目搁浅的现象。这也是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转变这种局面,转变主被动的角色换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来说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分为内源投资和外源投资两大类,这两大融资方式的产生于外国,内源融资顾名思义是指企业内部所聚拢或企业产生的现有的资金财务。外源融资主要是值企业通过创新项目发展状况的号召力来进行的企业资金筹措的经济活动,如我国现有的融资形式:银行贷款、股票发行、国家支持等等。相对于内源融资来说,外源融资不具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中小型企业大多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但外源融资也有其优势如资金来源的形式种类多样,资金投入型大,能够及时的填补企业内源资金空缺帮助创新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

三、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性

中小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在是企业内部发展的现状,而是一个关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新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会限制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发展,而且也会造成不健康的货币政策的流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势在必得。中小企业的传统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也是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银行这个时候就发挥了中介的作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为了满足企业资金的周转问题,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型企业所采取的融资措施,但是银行大多数对中小企业带着有色眼镜,更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国企以及大型民营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中小企业造成了融资渠道不好走的现状。尽管国家近些年来一直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开通绿色通道,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态度也有所改观,但是扔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出现困难的局面也是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一企业内部的因素,中小企业在市场生产力的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但经营的风险大,由于资金问题的出现许多中小企业大多面临着倒闭的局面,另外银行借贷对于中小企业的信任度也持着观看的态度,一些信誉较差、管理不严、资金信息不明确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任,因此会出现贷不到钱的窘境。所以中小企业应从自我本身做起,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履行承诺、重信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集中,董事长和企业高层领导独断专行,一人做出企业发展的决策。也没有相关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如家族式企业的存在,所以应以国企及央企内部的管理模式为学习对象,加快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最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有资本市场中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审查条件也略微严格,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难达到要求,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像银行和证券公司接到资金,及时一夜盈利较好的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很少会或得资金的支持,这种情况的出现,中小企业普遍采取通过自身的盈利来客服融资的困境。那么相对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融资方式如私募股份融资,其融资方式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等特点,能够快速的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的平台。不像银行和证券股份审核的严格,更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观看中小企业的发展,私募股份融资,作为一种基金的投放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通过地下的运作方式进行,目前也相对成熟

结论:总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相对于国企及央企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誉度也相对持观看的态度,中小企业并没有一个属于自我宽松发展的经济环境。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不够健全,没有相对稳固的担保机制,一旦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很难去快速的融集到资金。结合到我国现有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的现状,可以采用多样性的资金融入如典当融资、私募股份融资等等模式。这样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有着更加安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乃醒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杨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新的融资方式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 融资创新

一、制造业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本市场供需失衡

近一年多来,央行出于调控经济、抑制投资过热现象的发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幅减少。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一段时期,类似的这种情况也曾出现过,市场上流动性总体水平的下降,导致制造业企业获取融资的数额相应减少、融资成本增加。而且,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被相应压缩。

(二)融资成本逐渐升高

2011年4月5日,央行宣布再加息25个基点,而在此前的不到7个月里,央行已宣布加息3次。虽然通过加息这种货币政策可以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但是其对于整个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而言打击是巨大的。目前1年期贷款利率已达6.31%,而且下一步还极有可能再次攀升,利率的升高将导致利息支出和财务费用的增加,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升高也压缩了信贷规模,在这种环境下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系数也随之调高,贷款门槛抬高,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更难通过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为此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金融市场,而后者的市场利率肯定会比前者高出许多。

(三)融资渠道拓展不佳

近年来,国内制造业企业通过IPO上市、发行企业债、融资租赁等方式在融资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缓解了融资的巨大压力,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但总体而言其发展仍然较慢。2009年,创业板上市正式获准,一部分成长性高科技制造业企业在深交所上市,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而另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则通过依附或者挂靠大企业,也实现了资本市场的间接融资。但是,从总体来看,创业板IPO并不能解决所有制造业企业的上市难题,受限于公司规模、财务状况、上市成本或其他原因不能实现上市的为大多数,甚至包括一部分国有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上市无法真正破解企业融资的困局。

(四)过于依赖股权融资

目前,国内大多数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过于倚重于股权融资,而对于内源式融资却不够重视,这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筹融资成本,给企业的发展增添不确定性因素。从现有的融资方式来看,制造业上市公司除了较偏好于股权融资外,还对信贷融资、债券融资比较感兴趣,但却将资金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内源式融资排在最后的位置,这明显与融资优序理论相矛盾,从而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单从这一点上看,国内与国外相比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差距,长期来讲这种差距不但会使国内制造业企业的资源、成本优势逐步丧失,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背道而驰。

二、国内制造业企业融资的创新思路

(一)积极发展金融租赁

所谓金融租赁,指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融资方式,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直接租赁、杠杆租赁、转租赁和回租租赁。通过金融租赁,制造业企业仅通过少量资金即可获得所需的先进设备,以该设备生产的产品为债权,由此实现生产经营与偿还租金的同步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可通过建立租赁公司的形式,来实现资金回流、创造利润、增产增资以及提高融资能力、获得税收优惠和带动配套产品等连带效应。例如,制造业企业通过介入二级市场,采取委托杠杆经营租赁投资机制,通过租金回收投资的同时,还可获得租赁资产的折旧资源,以降低所得税税负。从上述角度来看,金融租赁这种融资方式最适合的行业即为制造业,其不但有利于业内企业及时选择适用的新设备或更新其设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有助于企业规避资金波动的风险,增加企业的长期或短期偿债能力。

(二)结成战略合作联盟

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各制造业企业在地方政府的积极策应下,有目的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行动,在这期间“抱团过冬”成为了各企业的共识。而在当前不利的货币金融政策环境下,各制造业企业也应积极借鉴该模式,采取联合集群融资方式,以共同渡过当前的融资困境。目前,可供选择的联合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制造业企业集合发债,第二种是制造业企业联保贷款;前者是指通过统一组织、统一命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的方式,由多家制造业企业集合发行债券,从而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该方式尤其适合同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联合。而后者是指由业内领先的某企业或某几家企业组织相同或相近区域、资产和规模相当、彼此熟悉的企业组成联保体,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在此过程中联保体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拉长企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尤为适合同行业中上下游企业的联合。

(三)推行产业基金融资

在国外,产业投资基金为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的集合概念,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将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而在我国,产业基金则相当于一个软贷款,是由政府提倡并主导的,推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银行投资于基金,基金再投资于产业”的做法,力求通过该基金实现对产业的支持,同时又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而产业基金与银行直接贷款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自身对产业基金使用的自主性会更高,更加灵活。目前,虽然产业基金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真正推出,但其基金来源方案早已确定,即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此可见,产业基金作为今后深化银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的确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尝试私募股权融资

所谓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即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或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也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转让股权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融资方式。目前,作为衔接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桥梁,私募基金的主要退出方式包括IPO(公开上市)、股权转让、回购、清盘等,退出也即实现了股权市场化。而从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制造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专业投资于制造业的私募基金是解决制造业企业筹融资的理想选择。通过私募股权融资,企业可以吸收社会上各类资金的流入,而最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其融资渠道,有效缓解当前企业的融资难题。但是,国内制造业企业在通过贷款、上市等方式实施融资之前,如何通过成熟的私募方式实现权益性融资,是目前各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人杰.装备制造业企业融资途径的探讨[J].经济师,2011(1).

[2]胡敏.浅析如何利用金融政策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融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3).

新的融资方式第5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业融资方式 改革与创新

农业企业作为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的组成部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农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趋势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农业的融资方式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其意义重大,关系深远,对于现阶段的农村企业融资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农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融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型农业企业举债方式和额度受限多

从知识理论上来看,自筹资金、银行信贷和政府扶持是现代农业企业生存和发展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我国银行机构的贷款需要一定的抵押物,这样的渠道对于农村企业来说,其能够用于抵押的资产很少,农业企业想通过此渠道获得资助,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农业企业的自筹资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至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往往有着很多的限制性条件,也不是所有的农业企业都可以享受到的待遇。

(二)举债的风险和成本太大

农业企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灾害,其生产加工的风险将会加剧。再加上农业企业本身经济实力不强,竞争能力有效,在面对附加很多费用的成本的银行贷款,往往是力不从心。此外,我国农业小企业与银行的贷款合同往往期限较短,这部分的资金只能作为企业的正常运转之用,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都没有办法满足。

二、黑龙江农业融资方式的原因分析

以上是我国总体上农业企业融资的问题,其在地区上将出现各种差异,就以黑龙江为例,其在农业融资方面上表现的特点为:

(一)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一致

对于黑龙江农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的方式比较普遍,但是这样的融资渠道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就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之间出现信息的不一致,使得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难以快速有效的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地区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在处理财务能力方面显示出很大的缺陷,其财务信息难以做到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其上交的相关报表难以对于其经营状况,还贷能力,资信水平进行有效的说明。而银行恰恰是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对其贷款是否受理,贷款额度是否提高。

(二)政策扶持不到位

虽然在最近几年间,相关政府开始重视三农问题,不断提出了发展相关农业企业的政策,在对于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上,税收政策上,技术创新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这样的政策往往由于实际的原因,都慢慢趋向于大型的国有农业企业。使得一些中小型农业企业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其在融资方式和渠道上一直处于难以打开局面的困境中。

(三)融资担保体系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抵押物的形式进行的,此类的方式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融资担保工作的开展。由于企业的信用在担保机构没有得到建立健全,相关的程序也缺乏规范,农业融资的信用等级没有实施,专业化的融资队伍没有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没有完善,这都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趋势的发展。

三、黑龙江现代化农业融资方式的优化策略

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资源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做出不同方面的工作。

(一)从宏观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农业融资环境

作为农业企业,要对于国家的相关的宏观经济和货币的政策准确把握,详细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上相关要求,不断扩宽融资渠道,促进其融资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在理论上来讲,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对于农业事业的扶持应该是长期的,不断优化农业的融资环境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应该重视的环节。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农业融资环境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调节的,农业企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由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政府要不断加大对于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扶持政策体系,建立起合理的农业企业融资扶持环境,以确保农业企业普遍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与此同时,不断在政策方面,以融资多样化为目标,实施有效的金融创新,争取出台更加符合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模式。

(三)从法律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农业融资环境

国家不仅仅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农业企业以支持,还要保证对于农业企业的扶持是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进行的。要不断完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农业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过程,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和法律的行为,予以惩戒,积极鼓励通过合法的程序开展农业企业的融资活动。除此之外,不断优化担保体系,不断为农业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减少障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黑龙江地区农业企业的融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和调整。在国家的积极扶持的政策环境下,农业企业以合法有序的程序进行融资,不断完善针对于农业企业的金融融资担保体系,将会极大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车玺玉.“信息不对称与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决策”[J].经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

新的融资方式第6篇

[关键词]国际融资;创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表外业务

一、国际融资创新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国际融资创新是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其表现为国际融资工具不断地开发和运用,国际融资模式理论根据及其运作机理不断演变。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及其演变发展趋势

国际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承载工具。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国际信贷融资工具创新是第一阶段;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工具创新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国际项目融资工具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融资工具创新首先表现为国际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它是国际融资工具创新的早期发展阶段。国际信贷融资工具主要包括国际商业性质的信贷融资工具,如普通商业银行贷款、银团贷款、具有优惠性质的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外国政府信贷、具有贸易融资性质的出口信贷融资方式以及福费廷等。

20世纪80年代,国际融资创新主要表现为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主要包括国际股票融资工具的创新和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创新以及票据融资工具创新。国际股票融资工具创新是有价证券融资工具创新的较早形式,包括普通国际股票融资工具以及adr和gdr。国际债券融资工具创新是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外国债券融资工具创新和欧洲债券融资工具创新两个方面。正是由于国际债券融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了令人瞩目的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出现。与此同时,共同基金创新迅速崛起。

20世纪末,国际融资呈现了崭新的特征,国际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国际项目融资工具是国际融资创新的新趋势。所谓项目融资是以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为融资依据,或者说以项目本身未来的现金流量为融资依据。据此人们又称其为表外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

2.国际融资模式内涵及其演变

国际融资模式是指国际资金融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和。迄今为止,随着国际融资的发展,其融资模式分为传统型融资模式和新型融资模式两种。所谓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指融资者利用本身的资信能力为主要融资依据进行的融资活动。此时,债权人在决定是否对融资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债务人发行的债务凭据,依据的是该融资主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利润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对于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借款者注重的是融资者的历史和目前公司的信誉、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以及从无形资产等状态中获得应有的安全感。或者说传统型融资模式是注重融资者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并以其为融资基础进行的融资活动。

传统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信贷融资工具和有价证券融资工具两大类。这种融资模式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相对较小,风险较小;(2)属于公司负债型融资或者表内融资;(3)融资的保守性;(4)融资期限较短;(5)融资成本较低。此种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那些资金需求规模庞大、风险相对较高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

所谓新型融资模式又称为项目融资模式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模式。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安排的融资,其借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该经济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该经济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项目融资用来保证贷款偿还的首要来源被限制在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中。项目的经济强度是指项目本身未来的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以及项目本身潜在的资产价值。新型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和特许权融资。新型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融资规模庞大,信用结构复杂,风险相对较大;(2)属于表外融资,即依赖于项目本身的未来经济强度作为融资的基础;(3)融资活动具有开放性;(4)融资成本较高。因此,新型融资模式可以为项目安排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实现其按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实现的一些特殊的融资要求。其主要优点表现为: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融资;为国家和政府建设项目提供形式灵活多样的融资,满足政府在资金安排方面的特殊需要;为跨国公司安排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债务追索权提供便利;创造一个适当的融资保证结构;能设计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融资安排计划。

二、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国际融资工具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内业务发展

国际融资工具创新推动了国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迅速发展。以银团贷款为标志的信贷融资工具的创新促进了商业资产业务发展。20世纪60年代,银团贷款作为一种新型信贷融资工具被开发出来就显示出它的极大优越性。首先,分散了风险。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遵循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原则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原则,而银团贷款很好地解决了信贷风险问题。一般而言,银团贷款可以起到分散信用风险的效果。其次,克服了资金来源的有限性。随着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商业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而银团贷款可以为融资者提供巨额的资金。因为银团贷款可以吸纳多家大中小银行参与融资,同时其市场运作空间极其广阔,除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外,欧洲货币市场也是银团贷款运作的主要市场。其三,扩大客户范围,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任何一家银行都希望与更多借款客户建立贷款关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扩大客户资源,并带动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的扩大。因此,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时,即使能够满足单个借款人巨额的资金需求,也不愿意将贷款借给少数。而是希望通过参与银团贷款与更多的融资客户建立业务联系,提高银行的业务半径。

同时,国际融资促进了跨国银行业的发展。国际融资方式的创新为跨国银行也提供了广阔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的运作空间。1960年美国仅有八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不到40亿美元,而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100多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总资产5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扩张,需要国际银行提供服务,特别是国际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与之相应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比如花旗银行在海外的业务主要为包销证券和推销保险,并成功获得了丰厚利润。为了支持大型国际融资工具的运作,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更为了抢占海外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相应的服务,跨国银行纷纷拓展海外服务业务

2.国际融资创新促进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

国际融资证券化创新,标志着国际融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1984年国际融资总额中,国际证券融资比例首次超过国际信贷融资的比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所谓的证券化的趋势。证券化融资过程,主要表现在股票(国际股票、adr和gdr)、债券(国际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共同基金这些代表着融资发展新趋势的融资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融资工具,成为国际融资市场的新宠。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商业银行大宗贷款业务逐步失去主要市场,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越来越小,传统借贷业务优势地位逐步下降。以花旗银行经营来看,表外业务的收益不断增加,在总收入中已经超过利息的收入。由于融资工具的创新,融资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作为借款人的资金来源大大降低。1974年,美国银行贷款由占融资总额的45%降低到90年代初期的15%。银行的负债业务也有大幅度下降,表内业务的收益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传统上,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关注的重点,但是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一直在积极地从事表外业务寻求利润。表外业务是指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但却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些表外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其次是出售贷款,又称为二次参与贷款,是这样一种合约安排:将某一笔贷款现金流量全部或部分销售出去,应将该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上消除。银行出售贷款的价格比该贷款的原始金额高一些,由此得到利润。另一方面是银行通过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收取费用。如客户买卖外汇、代收抵押贷款、贷款承诺,在这种安排中,银行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一笔一定限额内的贷款。

3.国际融资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际融资创新首先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商业信贷模式是根据借款者现有的资信能力和其潜在的偿还能力提供信贷安排。这种融资模式注重的是融资者业已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一定的融资清偿能力,因此属于表内业务融资。同时,传统型融资模式中债权人对债务人有无限的追索权;也就是说,当银行贷款出现风险时,银行对借款人可以行使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追索其财产。

而国际项目融资打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是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或者项目具有的潜在价值为融资依据提供的信贷安排。因此项目融资属于表外业务融资或者非公司负债型融资,而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有限的追索权或者无追索权。也就是说项目融资中的债权人只能对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享有有限的追索权,而对项目以外的其他任何资产无缘染指。可见,项目融资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运作模式,银行在安排信贷融资前要对借款人资信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对从信用级别到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关联交易状况进行彻底的审查分析,作为提供融资的依据。而项目融资是根据项目本身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说项目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融资安排,这就大大超出了现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则。也就是说,银行安排项目信贷融资,所考察的是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未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作为融资安排的依据。不仅如此,银行为了确保自身信贷安全,还必须考察项目融资的信用担保结构。总之,项目融资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融资及其相应的信贷安排管理还尚未形成相应的管理架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项目信贷融资安排的制度建设。

4.国际融资创新对未来银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银行业的发展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历程一样,经过了不断异化、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发展过程。所谓传统银行模式,一方面,作为金融中介,充当资金借贷交易的融资主角,连接资金的提供者和资金的消费者,即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是经营有价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传统银行模式经历了混业经营阶段、分业经营阶段以及又重新回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随着融资工具和融资模式的不断创新,直接融资必然是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博弈的最终结果。这又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将走向边缘化,传统银行模式的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新的融资方式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风险控制

从2005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众多企业就开始走进了国际市场,获得了很多发展的机遇。因此,在2005年之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数额不断增大,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十年过去了,虽然在国际贸易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却也在国贸融资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时代的不但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国贸融资的新方式,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状况,因此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积极创新,找一些更加适合的融资创新的方式,以此来促进我国的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1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及特征

1.1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通常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与贸易融资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是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即国际贸易融资是包含在贸易融资这个大的范围内的。所谓的贸易融资创新是指在商品交易的过程当中,人们运用短期性的结构融资的工具,对商品交易中现存的货物以及各种款项进行融资的创新。而本文所说的国际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围绕着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资金和信用的融通活动。国际贸易融资对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对银行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际贸易融资对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世界经济体系更加有秩序,发展得更好。

1.2国际贸易融资的特征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个以金融融资为主的活动,因此它具有很多自身所特有的特征,让人们将它单独与其他国际贸易方面的活动。我们常说高收益高风险这句话,其实在国际贸易融资上就可以很轻易看出来,国际贸易融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贸易融资的主要主体是银行,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贸易融资在结算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它的风险的大小就是跟结算的方式成正比的,因此在工作人员在结算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此来尽量降低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用业务的发展是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在银行内部工作程序中,中间业务和信用业务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又能积极的推动信用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间业务和信用业务交叉的时候,对信用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2当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方式

2.1原创性创新方式

当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原创性创新方式就是其中一种。原创性创新实际指的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被第一次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原创性创新就是指工作人员按照国际贸易融资的具体情况重新创造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这是根据国际贸易世行的需求所创造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它是指银行需要将市场内的贸易情况和自己的实际营业状况进行整合,再结合各个国家客户的现实及潜在内部的需求,根据客观状况的调查和一句来提出的一个具体的创新融资方式。原创性方式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新生性和质变性,在不一样的情况下可以很快速度的根据形势变化状态;当然,它也存在很多的缺陷需要去及时补救,比如成本较高,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极高等,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

2.2吸纳性创新方式

吸纳性创新方式是国际贸易融资的另一种比较长见并常使用的方式,它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概念,在我国的适用范围还不是特别广泛,是根据其他国家的总结经验和观点来总结而成的一个研究成果,吸纳性创新方式近几年来正在本国进行推进和发展,它可以将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的比较好的创新方式进行吸纳融合,采用引进、穿插或者模仿推广等方式将其运用到更加具体的范围。

3现阶段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式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

3.1原创性创新方式的成本过高就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方式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进步,给我过过贸易融资创新发展也带了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却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缺陷,比如说原创型创新方式的成

本过高问题。就目前来说,原创性创新方式在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根据近几年来作者的关注,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原创性创新方式的成本近几年来一直居高不下,这在整个贸易融资的计划中都是一个很大比例的支出,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一直处于相对与其他国家来说一个低水平的程度。面对成本过高的问题,有关专业人员还可以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等方面来考虑解决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它的解决对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有决定性发展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和相关的专业人员急需解决这个已经面临了很久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被解决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发展水平才能更进一步。

3.2原创性创新方式缺乏技术性较高的工作人员

上文刚刚说完国际贸易融资中原创性创新方式的成本过高,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还可以看出其实本质上国际贸易融资中原创型创新方式对于具有较高技术型专业的工作人员还是相当急切需要的,因为专业技术性工作人员的大量出现,可以从根本上对国际贸易创新的风险防范体系加以健全,而如果自身的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这样对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面来说必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就目前的工作人员就职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这方面培养的人才还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在原创性创新方式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专业技术人才应用这方面,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很多。因此,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这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其实在某一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出面来解决这个事情,比如在高校更大范围内的扩大这些专业的讲授,以及外派出国留学等,尽量在相对来说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然后使得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具有专业性极强的表现。

3.3吸纳性创新方式所接受的信息相对较杂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方式中,吸纳新创新方式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创新方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虽然它在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比较好,一直呈上升的态势,但是却还是存在着一个本质上就一直存在的缺陷,即其接受的信息过于复杂,总是将各个国家的所有贸易创新方式收集到一起,然后进行整合,在从里面提取精华成分,筛选出相对来说更好的创新方式,来供我国贸易创新使用。但是,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各个国家的创新方式也并非是一两个,基本都是比较多的,因此面对这个庞大的信息库,如何从里面筛选出适合我国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且如果能有一种更加合理的筛选手段就能更加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从狭义上看是加快了吸纳性创新方式的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它们的竞争压力;从宏观上来看,则是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4我国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方式风险控制的具体对策

4.1降低创新方式的成本,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原创性创新方式成本过高的问题,作者首先提出的解决措施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创新当前存在的较为传统的工作方法,并且最主要的是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是一个可以在本质上缓解创新方式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个措施。我们知道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原创型创新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其实正好可以从最根本的地方解决成本过高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得原创性创新方式简化现在的工作内容,整合当前的工作状态,节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工作环节,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去做别的工作,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是国际贸易融资时有效控制风险的一个期待性较高且实用性也较高的措施。

4.2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性较高的人才

培养大量的专业技术性较高的人才对于当前我国的现状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以在各个高校开设与创新性创新方式有关的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由于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我国处于稍微落后的状态,因此还可以将这些在职的工作人员公派到各个国家,学习相关的专业人员,这样在未来几年内就会培养出大量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突出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专业性。

4.3吸纳性创新方式筛选信息的方式创新

吸纳性创新方式筛选信息的方式创新,就是指在吸纳其他国家创新方式信息时可以用一些相对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区别,然后层层筛选,最后留下最有用的。这些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跟精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控制着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对我国的经济会有一定的影响,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更加努力的去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取得更大的进步,由此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作者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作者:闻江齐 张晓东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温锦鹏.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中国经贸,2014(22):103.

[2]张晚冰,李义伦.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及其风险研究[J].财经界,2015(17):38.

新的融资方式第8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 资源利用方式转变 协整检验 关系

问题的提出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一直以来的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造成我国多地雾霾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而且使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弱,西部大部分地区面临着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困境。但基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新能源技术还不够完善、发达,以传统资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改变。只有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才能减轻环境压力。

目前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实现,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以及企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主动性不高,紧迫性不强。只有优化金融生态,综合利用经济、金融、政府、法律的手段,完善企业和金融主体的利益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对西部金融生态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间产生作用的具体传导机制,提出优化金融生态的对策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一)金融生态的概念

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学的概念,它是由自然生态的概念引申而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4年的“中国经济学50人论坛”上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侧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金融环境问题,认为它是指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其中法律制度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种将金融生态等同于金融生态环境的观点,被称为“金融生态环境观”。李扬(2005)从自然生态系统推演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将金融生态理解为包括金融体系和外部环境两大部分且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金融体系由全部金融活动的参与者组成,包括金融资源的生产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消费者(企业、个人、政府)和分解者(中介、监管机构)。这种将金融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以及二者间彼此依赖的关系视为一个动态系统,被称为“金融生态系统观”。

本文界定的金融生态概念属于“金融生态系统观”的范畴,它是指金融体系内部的各类主体、各种市场活动之间以及金融体系与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依赖的执行一定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表明,金融业不仅只是单纯依靠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工具获得生存和发展,它的运行发展更广泛地依赖于金融活动发生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基本环境。

(二)金融生态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的关系

胡春生(2012)认为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其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杨喜光、何梅(2012)认为生态金融等同于绿色金融,并强调与金融生态的区别,指出生态金融是一种将金融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形式,而金融生态是指金融机构在良好的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微观制度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的保障下持续健康运行。笔者同意绿色金融等同于生态金融的观点。

金融生态与绿色金融、生态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与金融有关,但金融生态是将整个社会环境包括金融体系在内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绿色金融、生态金融则是金融主体在运行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环保产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不强调金融主体如何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发展。

(三)金融生态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关系的文献回顾

目前有关金融生态与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关系的研究还较少,国内学者林晶、智叶青(2013)以北京市为例论述了金融生态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金融生态对产业升级有显著影响的结论。高欣(2011)通过相关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认为碳排放量与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内部调节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有较大的相关性,内部调节指标与碳排放量形成了良性循环。国外学者Artur Tamazian等(2009)对金砖四国的金融和环境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与CO2人均排放量下降相关,特别是资本市场和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更高水平的外国直接投资有助于实现更低的CO2人均排放量。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金融生态与产业升级、碳排放、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尝试将金融生态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而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则是有关金融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本文从优化西部金融生态的角度研究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从理论上探索金融生态的优化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金并打通资金融通渠道,以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以及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反过来如何促进金融生态的优化。

优化金融生态促进西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稳定发展经济

西部只有坚定的发展经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才能扩大金融活动的规模,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同时,随着西部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才能使金融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投资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的项目,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经济发展还将增强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主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衍生工具,有效规避、分散和化解绿色金融运行的市场风险。同时也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金融业务。因此,西部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并变资源优势为资源利用优势,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资源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要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优化金融生态的初期,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应该以战略性的眼光为指导,发挥政府全局性的协调组织职能,使金融、司法、统计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精诚合作,完善西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机制,对金融生态建设做出具体规划。另一方面,要从利率优惠和信用担保等方面, 制定出面向高新技术创新项目的金融制度,通过财政政策发挥政策性资金的作用,完善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利益补偿机制,激发金融主体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流动,以技术创新驱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长期来看,应逐渐减弱“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主体破产退出机制,杜绝以发展绿色金融为由而享受政策照顾的侥幸心理,促使金融主体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最终使绿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容易享受到优惠、全面、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加新型的方式转变。

(三)加强金融主体自身建设并完善金融体系

一方面,金融主体应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同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新金融产品,满足西部地区各个行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还应建立发展绿色金融的配套制度,从环境风险评估、合规检查、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促进绿色金融的长足发展,建立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长期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打破国有银行垄断资本形成的格局,吸引非国有银行积极在西部投资开发,降低银行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条件;鼓励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成分,加快区域性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中心的培育;发展西部债券市场,对有利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可以直接发行项目债券筹集资金;设立绿色产业的投资基金,还应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多种绿色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金融体系的完善,便于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和各种金融资源,解决高新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加强法制建设并完善相关法律

一要制定有关金融生态建设的法律,完善现行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外部审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要适时出台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并不断修改完善,使发展绿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是要加快以完善金融产权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促进现代金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金融主体也要制定符合绿色金融发展相应的业务操作规程。三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金融法律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罚,保障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竞争环境,将发展绿色金融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法律法规切实保护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加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

总之,优化金融生态,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打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这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适时调整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从经济、政府、金融、法制等相关层面入手,长期不懈的相互配合,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实现西部金融生态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研究―初步分析[J].福建金融,2005(7)

3.胡春生.绿色金融: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的新经济发展方式[J].改革与战略,2012,28(2)

4.杨喜光,何梅.我国构建生态金融体系探究[J].商业时代,2012(14)

5.林晶,智叶青.金融生态环境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1)

6.高欣.我国碳排放与金融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