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艺术的重要性

学艺术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47

学艺术的重要性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J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5)11-0062-04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与自觉意识,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富有吸引力的学科魅力成为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多元性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符合人类精神的价值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营造富有启迪性的精神家园,使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成为教育的最佳境界。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有力推进,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继而彰显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晓“德”的真正内涵,还在于通过修德使心中的德性敞亮、弘扬、彰显,使人弃旧图新,达到完善的境界,从而完成人伦之道。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呈现,以掌握世界的特殊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和文化支持,自然在至善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艺术表象世界,以其特有的促进心理健康、完善道德认知、催感体验等功能在受教育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一)完善道德认知的作用

国家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四条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实施艺术教育,让我国学生对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以及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其文化艺术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加强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各种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影响。”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教育具有的完善道德认知的功能。美国哲学家克利乌•贝克指出:“教育针对的是生命,教育应该被理解为针对人的整体生命。”[1]显然,教育决不仅仅囿于传播知识,还包括最丰富、最有活力的艺术教育,即不仅培养学生“知道什么”,还要培养学生“追求什么”。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确实,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出对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价值的自觉追求。以音乐的道德认知为例:孔子“以礼乐正天下”,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柏拉图在谈到音乐教育时也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卢梭在其名作《爱弥尔》中也说“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2]。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是关涉灵魂的教育。“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单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3]尤其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艺术教育更能防止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认为,人的理性与感性处在对立的冲突之中,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感觉、冲动和欲念成为理性的,即调和理性与感性。这无疑有力地说明了艺术教育在完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催感体验的作用

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大致依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记忆力、观察力等认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等内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都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会更大些。因此,适时开展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对于培育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艺术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以审美为基础,无论是审美创造还是审美接受、审美欣赏都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便强调了一定的艺术审美对象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感觉能力和体验能力,而美感又与情感、想象、理解密切联系着。艺术借助于想象能激发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直觉思维,常常使人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进而产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之情。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是这种艺术催感的高峰体验状态。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客体与主体之间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进入我国古代严羽所言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话•诗辨》)之空灵境地。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美术,都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激情,使情感体验贯穿始终。如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拨动个体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发生影响”[4]。因此,应发挥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科学旨在认识客观世界,以求“知”;艺术则以具体生动、栩栩如生、直接诉诸心灵的形式阐述现象世界,以求“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真正的艺术浸透着艺术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与深刻洞悟,对美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知识和较大的心理阐释空间。而艺术熏陶的过程就是知识增长与认知心理同时开发的过程,通过艺术活动可以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创造性被唤醒与激发,达到净化心灵、释放潜能、平和身心、宣泄郁闷的目的。尤其在当下,校园自杀、暴力事件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动辄成为“愤青”一族,心理现状令人担忧。这就更需要利用艺术教育这个“调节剂”帮助学生荡涤心灵杂念,培养健康的心理基调和豁达乐观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在自由的“游戏”中“存储”理性和责任,做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和席勒都把艺术视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不无道理。在这种自由愉悦的精神游戏中,人挣脱了各种现实的羁绊和生活的束缚,获得真正的畅达与自由。其中,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那美妙的旋律、流畅的节奏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音乐在调适不良情绪、缓解心理焦虑、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良好睡眠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治疗已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我国民间乐曲《步步高》、《喜洋洋》以及外国音乐《蓝色狂想曲》、《春之声》等可以克服人的性格缺陷,使人精神振奋,开朗、活泼,进而眷恋生命的可贵。

二、以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途径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艺术教育通过人的理性意识自觉转化为思想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时,就会发挥重要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而实施的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突出艺术学科特色、分类设置,分层规划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

高校艺术教育有专业和普通之分,作为普通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要求等自然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这就要求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应明确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本着分类设置、分层规划、注重交叉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凸显学科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1.分类设置艺术教育课门类众多,其多样性、复杂性使艺术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彩,也带来了如何建立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结构的问题。为此,可以按照分类设置的方法,即根据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的不同,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以讲授艺术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理论课、侧重艺术品鉴的作品鉴赏课、训练审美感知的艺术技能课和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的文化类课程,此外还有创作实践、表演实践等等。这些分类设置课程充分体现出综合性与专门性、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分类设置遵循了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课程结构的合理利用原则,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审美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角度的审美体验,体现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创造具有的创新优势,也规避了专业课程设置过细、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不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2.分层规划高校艺术门类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文学、建筑、雕塑等诸多方面。“大写的艺术是综合人的视、听、触、动以及言语等器官和感觉,与人进行较深层次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相互交融,联系密切的综合艺术,是人性的绝妙体现。”[5]这种“大写的艺术”内涵与外延宽泛,涵盖各个门类的艺术教育,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层次、特色以及科学性、合理性等关系到艺术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此,应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主要艺术门类为载体,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非艺术专业教育对象进行公共艺术课程的分层规划和模块设置。比如分必修课(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选修课(限定性、任意性)和艺术专题讲座等层次,构建不同的艺术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创新精神,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学科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3.注重交叉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多年以来艺术教育的功能发挥尚滞留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低浅层次,模式极为单一,往往是教师疲于讲授、学生被动体验,很少延伸到艺术创造、文化反思与评价的价值层面。而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跨领域研究和学科交叉现象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课程的交叉与互渗就尤为必要。苏轼认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说明了艺术的内在相通性。美国的艺术教育DBA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认为:“艺术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能够熟知各类艺术学科为目标,凭借艺术媒介阐释思想、能看懂并且评论艺术,对艺术史以及美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所把握;对艺术品和世界潜意识作出某种反应,并进行创造。”[6]从艺术门类讲,艺术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综合体,通过艺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学科综合、交叉关系网中,成为情感、生活、文化的融合体。具体而言,交叉性的综合艺术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一种艺术门类中综合多种类课程,如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便融合了乐理基础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多种不同艺术门类课程的综合,如艺术概论课程就应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与戏剧、美术、影视、建筑、摄影、艺术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赏析,甚至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理论。”[7]通过交叉与综合,学生不仅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更透彻,使艺术真正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综合方式。由此,艺术教育的学科特色才会更加鲜明。

(二)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意见》进一步提出高校抓好此项工作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应采取有效办法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育人理念、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推进艺术教育的改革试点工作。与此相关也就需要积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与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相符合的艺术教学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在教学观念上,突出艺术教育课程的审美功能,使艺术的道德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功利色彩隐于其后,即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简言之,“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审美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进一步讲,艺术教育只有凸显其审美教育价值主体,绝非教育的附属物,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才能够得以彰显。”[8]但长期以来,艺术教学急功近利的思想一直使艺术教育课程偏离审美,艺术的鉴赏价值荡然无存,而艺术教育目标一旦失去了审美媒介,也就成为思想观念的图解物和直观教具。高校应通过艺术鉴赏课程、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及审美亮点,让学生体会民俗风情,领略建筑之美等)注重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强化审美欣赏过程,淡化技法技巧,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艺术探索能力。当然,要兼顾审美与非审美、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最终让艺术教育升华到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得益彰。教育对个体智力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发挥审美感知和体验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质,使其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这方面,可采用开放式、直观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鉴赏与体验能力,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艺术,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乐器的简单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辨析能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汲取艺术精华,辅以美学熏陶和指引,加强和训练学生视觉或听觉的艺术感知力,并在一定历史文化范畴内展开创造和创新性的知觉思维。”[8]比如使用多媒体技术介绍钢琴乐器时,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各个时期的钢琴图片,并配以动听的钢琴曲、文字、乐谱资料等,集图像、声音、文字、实物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歌唱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及其相应的文化素养、艺术潜力,启发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能力阐释对音乐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此外,加强艺术理论教学,尤其是艺术史、艺术原理等内容传授,增强学生对审美理论的深刻理解。当然,还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西方的戏剧、美术、音乐、建筑等艺术精髓,并尽可能走出国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创新人才。总之,通过各种举措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将创新精神贯穿艺术教育始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艺术以一种充满感彩的劳作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艺术贵在创新,贵在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开拓、创造。黑格尔说:“艺术的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的主体性来的。”[9]艺术教育要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听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过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10],强调了艺术审美的独特性。在这方面,构建主体间性艺术教育模式是艺术教育的最佳形式。主体间性是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在现象学家胡塞尔那里,主体性被发展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一种交流和对话关系,自我与他人共同构成了为任何人存在着的“我”的世界,是一个有别于唯我性、单面性的共在性的共融世界。当我们用主体间性理论观照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作为教师的“我”与学生主体处在同一高度上,彼此相互交流和对话,认同和尊重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要达到有效性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必须遵循主体间性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标准。即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主观需要和接受程度,只有这样,教学的内容才会被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如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成为教师与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在互为主体和互为客体的过程中实现了、达成了主体间性,促进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由不平等的关系状态转化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达到了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沟通,感情与认知上的传递、转移,知识与能力上的相互影响和提高,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教育目标。”[11]教育艺术需要艺术的表达,这“艺术的表达”显然要关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得以发挥,自觉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4):6-9.

[4]万梅红.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把手[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65-67.

[5]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7]朱苏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构想[J].江苏高教,2012,(2):99-100.

[8]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

[10]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格美 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教育话题,是人类社会中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重要现象。它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教育,使人的内在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进而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促进作用。环顾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向来对艺术教育颇为重视,如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立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标志,即“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引领人的崇高精神。西方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了“七艺”(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对施教者而言,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明确艺术教育的发展性、重要性、实施性,对其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过程、探索教育方法、最终优化教育效果,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一、艺术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美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象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它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有活力与生机的领域,对于完美人的本性,培养人高尚的精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善美意识

艺术的社会功能早在《左传》里就提到“使民知神奸”,就是能起到辨善恶的作用,唐代张彦远明确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既能起到从善从美的教化作用,又能提高道德水平。现代社会形态与古时相去甚远,但艺术的相对功能仍没有背离,好的艺术教育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思想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他曾提倡让民族艺术走进北大课堂,并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国近代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也明确指出艺术美表现出人格的良好品性,人只有通过艺术美才能踏上全面自由之途,才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2.艺术教育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斗志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闻其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美术作品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手段。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其落脚点还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美化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美化,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通过艺术教育使人的感性和理融升华,使人的精神世界在理性的高度得到和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和谐统一,人性的完美。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人的感情,以美导真,以美导善,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所以说,只有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艺术教育具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在中国访问时曾经指出:“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出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他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左脑比较发达,而左右脑的训练失衡。我国目前的各级教育,主要体现在重视左脑教育,忽视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创新思维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艺术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名誉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开篇就呼吁“还我右脑的心灵。”提出了“开发右脑”的问题,并反复指出:人的直觉与思维从来都是有机的整体。而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加强素质教育,其中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当前搞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883年英国博物学院赫胥黎曾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形象地比喻说:“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情感来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另一面则以思想的形式表达事物永恒的秩序。”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艺术是人类心智与情感的产物,它与科学一道,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艺术教育中的想象力是极为生动和丰富的,而想象力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科学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3篇

摘要:图书管理是图书馆事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图书情报事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关键。图书馆工作在现实社会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分析了艺术学校图书管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叙述述了目前艺术学校图书管理信息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诸多提高艺术图书管理信息服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素质;服务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如何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提高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是艺术学校图书管理读者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重要性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任,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图书馆事业,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遵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艺术学校图书管理长期以来担负着为本校师生整理和提供政治、经济、文化信息服务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打破传统的、静态的被动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完善和发展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工作,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本地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

1999年12月22日,江总书记视察北京图书馆,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讲话后。图书馆建设正式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模式转轨。“依托信息渠道,培养自学能力”成为时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切的发展,都使得图书馆的全面建设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1世纪是学习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民族才会强盛,国家才能更加富强。对教师而言,生活在知识经济年代,单靠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接受的学校教育只能受用一时,不可能受用一生。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科学的思维、科学的工作和科学的能力,掌握摄取新知识和利用有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人曾提出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图书馆不仅是向公民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良好的信息素质将是公民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的时空条件下,有效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艺术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长期以来,学校图书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编,服务方式单一,手工操作绩效薄弱等状况。加之,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思想的影响,图书馆员划归校勤人员,面临工资待遇、职称福利等同教师行业相比普遍偏低,工作积极性受挫,心理上的失落感带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足,专业人员大量流失的状况。

多数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没有进行过图书馆专业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对本专业的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知之甚少。加之知识和阅历深浅不一,在文献信息开发、组织能力方面差异很大,致使编辑的专题信息资料内容肤浅,实用性差。加上服务手段的落后,不能用网络技术开发文献资源,使读者对艺术学校图书管理的信息服务能力产生怀疑。

三、艺术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策略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艺术学校图书管理要想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信息服务意识,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所以,要把图书馆建成开放、动态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主动、开放的服务意识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把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引向深入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改变传统的以馆藏印刷版为主体的信息提供,扩大信息服务的内涵。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4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兴趣;幽默感;感染力

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经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学生队体育课的教学毫无兴趣,希望体育教师安排自由活动(俗称放羊),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教师把自己当作遥控器,是一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对这种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早已厌倦,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多教几遍才能使学生勉强接受。

在课堂中,学习效率随着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学习动机,要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煽动、诱导和组织。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提高、加强,使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导学习和“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的时候的学习都是高效率。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由之可见。

一、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是在遵循一定规则下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创造性综合运用多种学科、语言表达方式的产物。它的表达效果的提高必须通过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这种课堂语言的艺术创造,必须重视创造性地综合、灵活运用和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教育的需要,表达策略的需要,语境的需要和课堂环境的需要。做到因人、因事、因境、因时而异。它的表达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朴实明快法:

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其具体表现在:话语质朴、丰富自然、通俗坦率、真实可信、简洁明确,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

2、超常变序法:

即指在用语和确定词序及语句结构上采取一种不同寻常的选择和变化措施,使语义超常出新或发生质变,语言所强调的重心发生转变,造成一种出任 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新角度,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阐述不同一般的见解,有效地点化和启迪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心理准备状态来安排和设计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鞭辟入里地叙事说明,使学生欣悦。

3、反复冗余法:

根据口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有意采取词语、句式结构上的反复、重叠,增加语言的“冗余度”,以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一种表达方法。例如在教学途中的技巧时,教师反复几次提醒:同学们看到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后,再比较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大腿的动作是否标准,小腿的动作是否标准,脚的动作是否标准,摆臂的动作是否标准,身体的倾斜度是否标准。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自觉性和模糊性而说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和学习只要能行这样半桶水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反复多次地使用“是否正确”一词语,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高度民主重视。

二、体育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班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4、幽默技巧,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6篇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7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作用及重要性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1.艺术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艺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艺术的导入能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使用各种艺术导入技能,把同学们所学过的知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巧妙地铺设桥梁,衔接新知识与旧知识,使同学们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3.艺术的导入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选择何种艺术导入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导入揭示本课堂的课题是什么,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大致了解今天的课堂到底学些什么。

4.艺术的导入能不断养成学生的审美观念。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长期坚持艺术导入,就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判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5.艺术的导入是语文教学赋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所以说艺术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处理的要求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艺术导入,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处理的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情绪状况如何,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展开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刚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心理状态差,那么,不管老师导入如何生动,学生可能也不感兴趣;相反,如果学生精神愉悦,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了解他们的心理规律,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如果说学生精神奕奕,面带微笑,情绪平和,满心期待老师来上课,那么,你就艺术性地直接引入新课,把所讲的难点、重点、关键点阐述清楚;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情绪不稳定时,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十分讲究艺术导入的设计,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习热情。语文教学活动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因而教师应深究文章、细研课文,从教材结构整理、意境渲染中发掘教学深情,在灵魂深处与作者情怀相融,领会文中感人的形象。教师要运用情感、语言动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利用好它,并使用幽默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故事,适当利用夸张的形体动作来创造一种促进其学习兴趣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灵活运用激励,体验成功快乐。成功的快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造机会,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上的鼓励,享受到进步的快乐,从内心深处产生自我学习的追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取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与注意。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赏,暗示了学生的能力,通过勉励和表扬来暗示学生;用鼓励表扬性评语,会使学生感到信心十足,从而激发学生自始至终认真学好这堂语文课。

学艺术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中国 传统艺术 当代大学生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食粮。

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就应该传播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比如,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功夫,中国的传统艺术品,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等等。

在谈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时。我们常常引用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确实,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世界所特有的,很多都可以申请文化遗产,但这并不是我们传播中国文化的真正要意。我们所要的“世界的”,是应该让它成为“世界流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文化,是民族的,却不一定是世界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珍视的传统文化。我们很难想象让一个民族,把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完全引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即使在当今的本国,也谈不上流行,如何能让它们成为“世界的”?

而当前,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过多的强调。我们的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下意识里,有一种投他人所好的心态,外国人喜欢京剧,并不是真的能听懂京剧,就像一个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到了非洲,一定是想看当地的土著舞蹈一样,是一种猎奇心态。

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是当代很多潮流的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而且任何当代的艺术都是由传统艺术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完全的新创造出来的。比如传统的中国如意,云纹造型,唐卷草纹饰或者是早期出土的陶罐上的纹样等都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才能流传至今的。就拿咱们的奥运火炬来说:祥云的图案被应用到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设计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当代的艺术不可避免地要富有时代气息,但是传统艺术的地位及在当今的应用都是有目共睹的。

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高品质的人才。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吸收其中的精华,只有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才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传统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传统艺术的学习。

此外,随着本土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不可避免地带来认识上的误区:如有些大学生一味地以为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当前大学生的出国留学热,也是由于没有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的艺术专业知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则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所以,艺术的专业教育和与艺术有关的鉴赏能力也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例如,传统绘画艺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灵,塑造、健全、完善和完美人格,绘画作为一种文化影响,还可帮助人们,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的感知力、创造力都十分有益。伟大的法国雕刻大师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总之,传统艺术有着取之不尽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形象生动的传统文化能影响大学生品位、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传统审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锻炼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文化修养等优良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

最后,大学生适当地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知识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前许多常见的、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消失。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对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更是零散的,甚至是模糊的。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它需要我们的传承和保护,更需要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情感培养和交流。

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戏剧,无论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是各地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们的市场都在日益萎缩:再例如书法、国画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越来越不被看重。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