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育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4 16:35:09

教育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第1篇

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区先后荣获全国传统美德教育百佳示范区、吉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吉林省基础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四平市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等称号。

一、加强领导,积极落实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科研”。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领导的重视是做好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四平市铁东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坚持“科教兴区”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管教育领导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教育科研会议;区教育局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大力实施“科研兴教”,成立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及实验校课题研究中心,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区教育局领导亲自担任主导课题的主持人,并带队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和交流研讨;强化措施,带动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广泛开展。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的工作意见》和《铁东区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把教育科研工作的成绩作为教师评聘、晋级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保障教育科研工作科学规范、扎实有效地进行;狠抓能力建设,通过培训、课题研讨会及优秀成果交流会等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科研队伍。现在铁东区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真重视、真研究、真投入。教育科研不但成为领导的行政行为,而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全区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增强实效,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一)坚持服务中心,研究和探讨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科研只有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教育科研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铁东区开展的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开发儿童脑功能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研究和传统美德等项课题都是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开展的课题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有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特别是2007年“吉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研讨会”在我区召开,为我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城乡教育的布局结构,打造“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区的立教之本。2012年铁东区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强校带弱校、城市带农村的帮扶对子,有效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在每个乡镇一所中心幼儿园基础上,每村办一个幼儿班。在区内联合办学基础上,研究探讨合作办学,谋求教育发展。目前,我区石岭职高与四平一中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既使限扩招生后的四平一中剩余资源得到利用,又使恢复招生后的石岭职高缺口资源得到弥补。科研为教育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二)坚持服务民生,研究和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近几年,我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围绕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确立了以“均衡发展”、“传统美德”、“减负提质”、“科学开发儿童大脑 有效提高学生智能素质”、“高效课堂”等方面研究为重点的主导课题,明确了课题的主攻方向,并以此带动各级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使统领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主导课题研究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以此推动我区教育教学的优质发展。同时,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针对家长和社会普遍关心的择校选班问题,我区正在进行大校分体、大班分流研究实验,采取领导班子和业务骨干平分方式将该校一分为二,增加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构建以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为主,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校、片、区交互活动为主,建构城乡一体、研培一体的纵向联动、横向互动,条块结合,立体交叉的教研工作新体系。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实验,开展“精讲、熟读、巧练、深评”和“指导——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动我区课堂教学朝着“教学高效化”、“形式开放化”、“资源集约化”的内涵取向延伸。

三、创新方式,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

四平市铁东区区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提出了“整体推进、科研引领、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管理、指导和服务相结合,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教育科研工作得到领导重视、学校认可、社会关注,在探索规律、科学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抓校本研究,提高研究质量

大力开展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校本研究”。我区有17所学校申报了“十二五”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科研引领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的子课题。参与面广,可各校研究基础参差不齐,我们一方面有计划地下到实验学校调研和指导,根据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校不断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法。加强该课题协作,以强带弱,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解决共性的问题。

(二)抓过程管理,提升研究能力

坚持科研骨干引领,解决困惑。利用区域科研资源,充分发挥我区科研骨干、科研名师、本土教育家的作用,与他们一道有计划地深入到学校,帮助教师们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实,顺利并出色完成研究任务。积极构建课题研究共同体,形成教育科研的发展合力。

(三)抓课题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科研成果第2篇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教育科研成果第3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想品德;德育

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品德教育,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写作技能的培 养,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积累写作素材,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一、阅读优秀文章,感悟贤者大气

初中语文课本中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之作,指导学生读千年范文,做时代新人。司马光“以俭为荣,以奢为耻”,在今天仍需发扬光大;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奉献精神仍堪为楷模,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值得后人仿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引人深思……要求学生背诵名诗名词、名人名言,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才必有用”;苏轼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问苍茫大地,谁举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心中充满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大气”文章,了解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使学生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这样中学生的作文就不至于一味地沉溺于个人得失的小天地里,他们心中自然会装有世界,他们的作文自然会“大气”起来。这样的阅读训练能有效地把作文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提升作文的立意。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时,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理解“大气”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了解他们的伟大业绩,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指导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培养优秀品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观察”。观察和分析是写作的基本功,不会观察的人,必然对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到写作,冥思苦想,腹内空空,当然写不出东西。不会分析的人,一定不会将观察的材料,进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不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当然写不好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真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作文“有米可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周围的事情熟视无睹。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思考社会现实,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学校观察老师和同学,在路上观察社会,在家观察家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学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在写作过程中,观察和感受是攫取生活材料的两个阶段,而感悟则是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即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内在的价值。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如果没有德是不可能悟出的。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生活无处不存在亮色,而要挖掘亮色,必须以“德”为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能和哲理。

三、 提倡学生敞开心扉,写日记、写随笔,养成写作习惯

教育科研成果第4篇

1 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但归根到底还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工作必须加以改革,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研兴教的思想。

1.1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成员

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常常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把这些新问题、新现象立为教育科研课题是最实际、最有针对性的。他们在平日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仅应该参加教育科研,而且是教育科研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只有使广大教师真正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科研的意义,使教育科研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教学是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按教育规律办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只有加强教育科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的思想,才能使教育教学走出误区,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1.3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训锻炼教师的过程;总结评估成果的过程,又是提高教师水平的过程。因此,应大力提倡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应帮助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并在实际科研活动中予以指导和培训。学校还应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科研信心,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新型教师。

2 把教育科研管理纳入正常的学校管理轨道

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要素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教育科学研究目标的活动过程。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混乱,无研究课题、无科研计划,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管理使用不规范,推广应用效果较差,从而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应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教育科研管理纳入正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之中,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全面顺利的进行,保证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其导向功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2.1 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

要从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平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科研课题。然后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由学校编写成科研课题实施计划,下达到有关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并组织他们认真实施。课题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二是申报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课题;三是教师个人申报的课题。无论是哪种课题,学校均应认真仔细地加以讨论研究,对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应给予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使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形成广泛深入参与的局面。

2.2 强化教育科研计划的管理

教育科学研究中,计划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教育科学研究计划的管理,就是用计划来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方面的活动,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目标的管理活动。

学校确立一个科研课题,研究周期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因此,每个课题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实施计划,由学校教科室掌握进程做到宏观调控,分阶段指导,并及时采取理论讲座、专题研究、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课题组实施课题计划,直到取得科研成果。但是,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混乱,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计划管理,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很难形成规模,很难完成比较系统的研究课题。为了解决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注意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学校教育科研计划的管理。

1)举办教育理论讲座。学校教科室应围绕已确立的课题,举办系列化的理论讲座,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例如,请有关院校的教授讲授和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教师的实践,发展课题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

2)开展教育科研专题研讨会。围绕着研究课题,学校教科室应及时召开有关教师的专题研讨会。

3)组织科研论文交流。

2.3 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管理

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教育科学研究人员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学校应把教育科研成果及时加以推广,使科研成果实现其应有的效益和价值,服务于教育教学。学校还应鼓励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平日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断加以创新、完善。

2.4 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是指对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者给予荣誉或物质奖励,以鼓励、倡导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探索精神,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3 建立一支优秀的学校教育科研队伍

要搞好教育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支数量较多、结构合理、能适应科研工作需要的教育科研工作队伍。教育科研队伍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这支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学校的教育科研人员很少,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理论素质和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兼职科研的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教育理论水平不高,对科研的方法了解不够,对科研的意义认识不深,又加上本职工作任务繁重,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科研成果。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学校教育科研队伍,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的教育科研队伍要注重素质培育,要把那些热爱教育科研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业务素质、较强的探索创新意识、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广大教师吸收到教育科研队伍中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努力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的学校教育科研队伍,让他们活跃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开展广泛的实验、研究工作,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形成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教育科研成果第5篇

关键词:区域;教育科研;实践;推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34-03

教育科研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软实力”,在服务决策、探寻规律、指导实践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是在成都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反思市教科院在推进教育科研上所做的努力,我们对地方教科院(所)科研工作的职能、路径与方式形成以下思考。

一、明确服务取向,彰显教育科研价值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如果没有体现在推进教育的变革中,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成都市的教育科研首先应当“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做好“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决策

地方教科院(所)要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主动构建教育决策研究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论证,搜集重大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决策服务的实效性。

(二)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科院(所)要发挥先进理念与教育现实之间“桥梁”的作用,利用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心工作,发现现实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用研究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略。要以务实求真的实践改革方案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实践活动,“上通理论,下接地气”,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三)教育科研要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

要发挥地方教科院(所)与学校和教师具有天然和紧密联系的优势,通过选题指南、课题管理、师培干训等多种途径,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及时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为学校做好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指导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在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组织系统实施,促进教育科研繁荣

地方教科院(所)担负着推进地区教育科研发展的任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提高本地区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科研承担着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双重任务。研究任务的双重性,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研究队伍的群众性、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市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八项重点。

(一)建立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按照能级管理原理,我们建立了由市、县(区)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区(市)县教研室大都设立了科研室或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科研室,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市各层面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搭建多元化教育科研格局

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人员不同,教育科研的类型既有中宏观层面的决策研究,也有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改研究,还有教师层面的专题研究,因此,只有多层兼顾,分类管理才能促进“和谐共生”式的多元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我们主要通过对市级课题的设计来体现并合理引导和布局各类课题研究。目前,成都市立项的市级课题有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专项课题四类,其中专项课题包括教育决策、调查研究、农村教育、高中课改、名师专项等,构成了全市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格局。

(三)定期教育科研指导意见

为了使教育科研更好地结合成都教育改革的实际,避免出现研究课题分布上的空缺或重复,聚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强化教育科研的系统性和滚动发展,需要做好教育科研规划。我们坚持每五年一次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坚持每年根据我市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当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突出了研究的重点,引领了全市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

课题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我们提倡开展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坚决反对虚假科研、泡沫科研,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时,尤其关注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形成了从课题立项――过程管理――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立项答辩制度、课题年度考核制度、课题分类管理制度、课题结题检测制度、课题成果公报制度等管理制度,较好地完善了这项重要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规范了教育科研行为。

(五)做好教育科研成果遴选

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导向措施。通过遴选评奖,一方面肯定广大研究人员在科研中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遴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和应用,更好地发挥科研在实践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标准,并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两年一届的优秀成果评选。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评选市级先进教科室、优秀研究人员制度,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六)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我们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优化实践有较大影响的成果,组织力量帮助梳理、提炼,突出亮点;通过研讨会、成果会、成果汇编、定点帮扶等方式予以宣传和推广。对于一些行动特别有力,效果特别明显的课题,我们会在研究过程中组织现场研讨会,在研讨中交流、学习、借鉴,及时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

(七)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强化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一般在课题立项后,我们会集中对主研人员开展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会结合典型研究案例在研讨中开展培训;在成果评选前,会对如何提炼成果进行培训。为以高质量的“外促”引发“内生”,我们还与教育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合作培养骨干人员。至今,已连续四年每年送出50名左右骨干教科研人员到上海市教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前沿理论培训和科研名校实地考察,开阔了教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对比思考。

(八)加强研究工作学术指导

教科院(所)的研究人员自身不仅要承担课题研究,而且担负着教育科研普及和指导的责任,理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术帮助。因此,下基层走学校应成为科研管理和指导的常态。我们经常深入区县,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的研究现场,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学校提供前沿信息,帮助学校梳理问题,论证方案,提炼成果,给予理论和方法指导,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八项重点工作优化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体系,使教育科研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科研兴教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科研管理日趋完善,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与教育改革及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市的教育科研已从具有部分优势,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优势变化,获得高等级奖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三、聚焦核心问题,增强教育科研效能

作为地方教科研院(所),既要发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智库”的作用,也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教育实践在科学轨道上的持续变革。围绕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关注实践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加大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力度,加大对全市教育科研的引领。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成都市教科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以“两个聚焦”来增强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和指导实践变革的力度,提高教育科研的效能。

(一)聚焦战略性问题,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的力度

在大力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在教育部城乡统筹教育试验区建设中,教育决策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院把教育决策研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了领导,配备了研究人员,设立了专门机构,逐步建立起了由决策制定前的科学论证与研究、决策执行中的情况调查与评估两个系统构成的教育决策研究机制。聚焦我市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如:成都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与调查评估研究,较好地发挥了“成都教育智库”的作用。

(二)聚焦重难点问题,加大教育科研引导实践变革的力度

在加大教育科研指导实践变革的进程中,我们打破了以学科教研为主的格局,实现了学科之间、科室之间研究力量的整合。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推进,加强对教育改革实践中涉及面较宽、影响较大、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性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推进素质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中、高考分析、新课程改革、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新优质学校培育、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教师培训有效性、名校集团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班主任队伍建设、择校现象、入园难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开展“攻坚克难”。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探索科学路径和改进对策,用以指导区域和学校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推进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学校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的难度增加,为了推进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

(一)突出主抓手

突出课题研究质量和骨干队伍建设这两个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全市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科学工作的规划和统筹,引领课题研究方向。要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质量标准,加强全市教育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和质量跟踪,提高课题科研效能;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与在蓉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区域、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要建立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构建教、研、培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实施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要建立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准入、激励机制,优化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二)增强主动性

教育科研做好不易,创优更难。主动作为,常研常新;被动去干,越干越厌。主动性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教育改革主题和主线,加强教育研究。一是要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的研究,二是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开展对策性调研,对实践中具有借鉴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要主动协助提炼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三是要主动深入开展实践性应用研究,特别要对数字化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现代学校制度系统建设、纵深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外部教育发展环境等进行深入持续研究。

教育科研成果第6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9-03

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因此,学校科研管理必须强化策划意识,在调查了解的前提下,我们在对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科研管理的构思和设计,全面加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把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最佳。

一、现状分析

由于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之路,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已取得一定优秀的成果,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学校还存在着科研管理薄弱等问题,例如:教师科研意识不够强;课题实验研究过程管理不规范;课题研究出现重“大”轻“小”的现象;有些科研课题不能够从教育实践出发,去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甚至有的课题出现只立项,不研究,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可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此课题的提出,对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教育科研规范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探索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目的是使科研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原则

构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坚持以邓小平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构建科研管理新模式,促进学校“教科研一体化”的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的贡献。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粗浅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三个面向”,全面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构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的新模式。

2.科学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使教育科研管理科学化。

3.整体性原则。教育科研管理要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全面管理,全方位实施。加强教育科研组织管理,强化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健全教育科研制度管理,优化教育科研队伍管理,搞好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实现教育科研整体优化。充分发挥指导与检查的作用,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员齐抓共管,齐心合力,共同做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

4.主体性原则。管理者的对象是广大教师,是搞好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突出主体地位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应该是参与教育科研的主体,但也是参与教育科研民主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主导性原则。突出以教育科研管理为主导,学校的校长、科研副校长、科研主任、教导主任的主导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6.实效性原则。坚持实效性原则,是解决重口头、轻实践以及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性的重要原则。必须要抓实,要实干,见实效。

7.有序性原则。教育科研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序化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选题、论证、开题、实施、中期成果总结、终端成果验收以及成果交流与推广等,必须周密组织,有序运作,取得圆满的效果。

8.发展性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实现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管理模式

在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中,我们深感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其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对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立教育科研管理新模式,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

1.建立“一体两翼”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以教育行政管理为主体,以科研管理、教研管理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教科研一体化”的管理水平。

2.构建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所谓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即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为重点,实行校、处、组“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校”指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统一筹划,全面指导,强化管理。“处”指科研处,教导处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组”指教研组、年级组,是基础的教科研活动单位,要扎实有效地做好科研、教研工作。

“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的确立,解决了学校科研管理以校管为主的单一管理问题,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提高了教育科研的管理水平。

3.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管理。学校要加强对教育科研的管理,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健全与教育教学制度相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级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在校本科研中引导教师应用科研成果,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再研究,使成果得到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管理策略

1.加强教育科研思想管理。通过理论学习、信息交流,对教师进行科研思想教育,端正其思想认识,纠正搞科研神秘论的错误思想,打消教师的畏难情绪,消除功利思想,树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新观点、新理念,形成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

2.实行教育科研目标管理。以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质量为目标实行管理。

3.健全教育科研制度管理。学校制订《教育科研五年规划》、《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关于对教育科研成果奖励的暂行规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办法》、《学术论文评审的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健全学校、处、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明确职能,层层落实,确保各项科研制度的有效实施。

4.强化教育科研队管理。学校搞教育科研,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搞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听课、学习、交流先进经验信息,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举办科研讲座、沙龙研讨和成果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一支既善教又善研的科研队伍。

5.狠抓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在各级科研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加强检查、跟踪指导,引导研究人员认真对课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只立项,不研究;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6.搞好教育科研成果管理。课题研究终结后,要聘请专家组对课题成果进行验收鉴定。同时,学校要及时做好科研成果评价、推广和应用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成果第7篇

一、“两个”坚持,彰显教育科研价值

(一)坚持为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增量”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是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十一五”期间,我们立项四川省基础教育类首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促进大面积有效教学的问题资源开发》,建立了“问题资源开发”基本研究范式、“教学与研究互动”新型教学改善机制,着力解决教学实践中“教育理论应用困难”、“策略有效但难以深化”、“习惯性顽疾难以解决”等六大类“共同问题”,沟通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双向转化,为实现大面积有效教学、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量”。

(二)坚持破解素质教育“难题”

破解素质教育难题,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找准难点突破口,寻求多元路径”的思路,聚焦评价要素、实践模式和教育活动研究,力图建立有绵阳特色的“素质教育规范”:确定基础教育发展改革试验点;制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寻求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契合点”,最大限度地扫清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落实素质教育。2011年我所增设“学校特色建设研究室”,在全省率先组织化开展灾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在义务教育段开展了“为生活而设计”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让生活催生创意,用智慧改善生活;在高中阶段启动了“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的社团活动。我们还将在“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意大赛”中设置中小学学生专场,以丰富素质教育活动。

二、“四大”举措,增强教育科研效能

(一)建立“多元立体化”教育科研模式

整合业务科室的研究职能,建立多元化研究格局,“学科教研”、“教育研究”和“特色建设”并驾齐驱,探索“任务制”与“项目制”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跨学科、跨科室协作研究;丰富和整合教改研究类型,重视区域“共同问题”,关注学校“典型案例”,强化调查类、中宏观类研究;建构“问题资源开发”研究范式,立足“原生态”研究,辨析、选择和解决“真问题”,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2011年12月,我所独立承担的六项省级课题组织联席研讨,就是我们实施“立体化”教育科研的一种尝试。运行“多元立体化”教育科研模式,为推进我市教育科研发挥先导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努力培养实践者的教育科研文化自觉

实践者对教育科研文化的自觉和亲近,是教育科研的动力源。近年来,我们充分重视唤起教师教育科研文化自觉,引导教师认识自己的传统、基因、平台和发展优势,自我反思、克服弱势,挑战自我、自觉行动,追求更大范围的拓展创新,并从四个方面强化实践者教育科研文化自觉:其一,树立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追求修身养性塑特长,勤勤恳恳争做行者智者学问者”。其二,形成梯次发展战略,着力建立“多元立体化”教育科研模式,逐渐把教科所建设成教育“智库”。其三,生成教育科研核心技术,教研互动、研训一体,常规与专题结合,基于实践问题大兴调研之风,基于问题解决开发问题资源。其四,自觉努力,创造职业幸福,破除“被动跟风”、“封闭短视”式思维,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研究求真,人际求善,生活求美。

(三)催生和推广有实践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注重教育科研成果形成推广,尤其针对那些对优化实践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我们集中精力、广泛调研,帮助研究者梳理经验、提炼成果,体现了催生、推广研究成果的鲜明特点。对于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过现场交流、资料编撰等方式推广。在卓有成效的“自主发展”、“快乐教育”等成果影响下,我市学前教育研究生动活泼,教育科研成为幼儿园提升办学品位的共识;“教育均衡”、“减负增效”的研究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催生了一批实践成功的“典型案例”;整合传统考试与非考试科目,聚焦学科“共同问题”的考试改革研究,对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区域性高中选修课资源平台的研究,对深化高中课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不断提升决策执行、决策咨询效能

根据《绵阳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我们着力在决策执行、决策咨询方面,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加大决策服务力度,提升决策服务效能。市教体局领导多次肯定“教科所在提升全市教育质量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制度机制上保障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去年底绵阳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绵阳市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今年初分管市长亲自组织召开了全市首届教育科研工作会。

教育科研成果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研成果 培育与转化 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46-0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对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1]。”由此可见,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深化基础研究实用性和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研究内容,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各级学校都将开展教研立项活动看成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但除了提升了教师教研水平和学校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以外,其教学质量十分明显的提高了,除了目前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长期固有根源以外,也存在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相隔离现象。该文以“高职院校、教学成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对其文献[2~4]等资料及作者本人工作经历进行梳理,简述了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养与转化机制不畅通的制约因素和应采取的对策。

1 制约因素

从文献检索梳理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特别民办高职院校的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不畅,专业科研赖以存在的根基出现动摇。教学研究成果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它的培育和转化一般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教研成本本身的因素、教研成果的受让方、教研的管理部门。而排除体制性层面的制约因素以外,具体到了各个高职院校具体教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有3个特殊层面的制约,分别是理论性层面、实践性层面与主观性层面。

1.1 理论性层面的制约

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特殊性,其培育与转化具有非即时性、隐性和公用性3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进行制约。

(1)非即时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非即时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院校的教研成果是高职院校教师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其从产生到付诸实践,取得效果,一般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逐渐对教育者的思维和实践产生影响。其培育与转化过程也不断经历着观念的冲突、思想的创新与交融,需要较一般自然科学科研产品更长的周期进行转化。

(2)隐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大多是一种隐性知识,它的培育与转化必须通过人作为中介而得以实现,是通过改变、修正、影响人的思维,通过人去接受新思想、理论、方法等方式去实现的。这种将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实行行为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隐性的。

(3)公用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培育与转化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他人Ω貌品的消费。同时,高职教育教研成果转化的公用性使得高职教育研究者在知识产权方面处于相对的非专业地位,对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1.2 实践层面的制约

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在实践层面遭受着转化政策、行政管理部门对教研成果需要的不足两大制约。

(1)转化政策的限制。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我国先后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并通过设立高校科技园区等科技转化载体进行科学技术成果扩散。而对人文社科的作用仅定位于“开展合理化建议”。在高校自然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中都没有包括作为教育科学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这样的政策层面不足之处,带来的就是只有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他们的研究也仅限于他们共同体中,专业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工作不感兴趣,造成理论研究不能转化为应用研究。其培育成果也是高职教育中的“虚无”。

(2)行政管理部门。从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管理学角度,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成果应归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从立项到结题及成果归档,而教学实践归教务部门管理,这样就形成了教研成果培育与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政管理部门的二元化。这样从行政管理角度,就造成教学成果培育与转化管理制度上的制约。在教研成果培育期间(课题研究期间),由于教研成果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的隔离,其成果培育也仅仅限制于几个人身上,无法大众化。当教研成果完成后也有成果管理部门“束之高阁”,无法通过教学过程进一步转化。为此,成果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管理部门的割裂也就制约了教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

1.3 主观性层面的制约

主观层面的制约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师研究方向、志趣的偏好及功利主义、知识观方面。

(1)研究方向、志趣的偏好。来自文献分析角度,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志趣大多是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应用型研究的份量明显不足。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与国家社会市场的要求相距甚远,成果缺乏转化可能,这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任课教师,他们主要任务是承担专业课教学,而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个人对教学过程中一些现象感兴趣,其研究缺乏一定理论深度。没有理论的指导,其研究成果也只能是肤浅的,其肤浅性也就制约了其成果转化。

(2)教师功利主义的客观存在。由于现行教师绩效机制及高职院校教师评估机制的某些偏向,导致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的取向与教育工程研究目的出现分离倾向,体现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在意其教研成果作为课题结项产品或论文、著作等形式展示,而没有动力将其研究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化。这种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客观事实,也是高职院校主观层面的制约因素。

(3)高职院校的知识观。由于很多教学研究成果没有联系实际,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单纯地从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论出发,进行推演与演绎教育现象,这种研究方法所体现的知识观没有结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客观矛盾,导致产出的教研成果不能与教师所在的学校实际需要相吻合。这种依据理性知识观开展的高职院教研成果与给予经验知识的研究成果存在知识观的差别,是高职院校知识制约教研成果转化的根本原因。

2 对策

中共中央“十”报告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要求,构建高职学院教研成果转化机制的设想也正是体现创新体系研究的具体行动。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的构建应从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战略角度出发,坚持创新、本土、导向性原则,建设相关辅助配套性制度完备,以高职院校集约协作与校地联动为手段,以完善的转化市场为平台的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

2.1 机制建构的原则

(1)创新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机制必须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职教育产品,这种产品具有创新的群,才能实现其价值的增值,也才能被真正认定为高职院校教研成果。而只有与这种创新内涵相匹配的培育与转化机制,才能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向前推进,实现建构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目标。

(2)本土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机制必须为研究者所在学校乃至所在省市的教育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握教学研究在教育发展与建设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要紧密契合该学院和所在省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培育与转化工作,不要崇洋,以实现教研成果扎根本土、服务本土,示范全省作为目标。

(3)导向性。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必须牢牢把握教学研究成果的培育与转化是为了高职教育现实改革与发展服务,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任何偏离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的研究方向,都是违背高职教育规律的,也是不可取的。

2.2 机制建构的辅助配套制度性创新

要建立一个配套与研究者所在院校实际校情相吻合的教研成果培育云转化机制,必须在制度上有所创新。

(1)法制平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工作。”而目前我国有关高校人文社会专业科研的相关政策离建立规范的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法制平台还有差距。钱学森曾说:“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里说的科学技术要包括社会科学。”要将高职院校教研成果与其他科技成果等同看待,对高职院校教研成果进行规范化建设,拉动教育科研成果市场的健康发展,直接扩大市场对高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需求。要积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问题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问题同等对待,实行并轨待遇。

(2)高职院校体制改革平台。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的开展服务。”要确立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要确立教育科研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地位。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应该全面包括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3个方面,要增加高职院校教育应用型成果的绩效权重。这方面,西方及台湾等地很多高校就有明确的要求,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三重螺旋”策略,即:“在重视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知识转化纳入工作重心,使教学、科研及其成果转化三重协调发展。”要使教师评价机制能够较全面地覆盖教师的工作,体现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相关的政策来激励高职院校教师改变将职称、课题作为自己价值体现的唯一形式,增强他们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从事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产出原创、本土型成果。

2.3 机制建构的直接性制度创新

高职院校教研成果培育与转化机制的建构是建立在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高职院校集约协同研究体系的建构;其次是校地联动研究与转化中心的建构;最后是教研成果转化市场的建构。

(1)高职院校集约协同研究体系的建构。高职院校具体是由不同、异质性专业建设组成的。所开展的教研成果研究主要也是针对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在教研成果培育阶段也就是针对某个专业或课程的。如果想将某个专业或课程进行向其他专业转化,必须构建一个协同创新体系,开展高职院校内部集约协同转化工作。

(2)校地联动研究与转化中心的建构。目前各省市开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不但是优化服务地方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也为职业教育集团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教研成果共同培育与转化提供一个平台。例如江苏省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它由所在扬州市的中、高职院校组成。不但基本实现了由扬州市统一投资建设各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它也通过集团内部立项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并通过学术年会形式进行教研成果转化。

(3)教研成果转化市场的建构。通过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各类市场的规范化监管,实现教研成果市场健康发展与扩大,为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转化开辟空间。

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与高职院校合作牵头,建立省市级高职院校教育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平面媒体、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相关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便利供需双方交流对接。

二是填补政府对高职院校市场的监控空缺。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负担起高职院校教育市场的监控职能,各地教育部门要顺应发展形式,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背景环境下,加强高职教育教研管理队伍建设,培养相关管理人才。将高职院校教研成果转化纳入教育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之内。

总之,高职院校教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现实需要。各级管理部门需要对教研成果的培育和转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高职院校教研成果有效的培育与转化机制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88.

[2] 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机制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5(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