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0 16:28:49

临终心理护理

临终心理护理第1篇

关键词:晚期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临终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晚期癌症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悲观、绝望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病魔抗争,促使癌症晚期患者情绪逐渐稳定,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癌症晚期患者而言,心理护理往往超过药物疗法,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护理质量的高低[1]。因此正确评估癌症患者的情绪对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是对患者和其家属情感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精神的需要,让临终患者在有限的时光内,安祥、无憾地到达生命的终点,最终做到护理方面人文的"终极关怀"。

1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1与癌症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晚期癌症患者心理压力巨大,护理人员要帮患者建立生存的希望,才能提高患者对医护的信任度。护患关系的改善,让患者对治疗能缓解一定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积极的情绪对患者有强烈的感染力,患者也能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用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理解患者的痛苦,耐心的倾听其陈述,与患者交谈时态度诚恳,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的各种情绪,以和蔼的态度、友善的服务、细致入微的护理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语言技巧在护理中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医患情感交流的工具,也是精湛医术和人道主义的体现。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温暖而体贴的话语对待患者,用巧妙的言论语言和肢体语言帮助患者树立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敏感多疑,较易接受暗示,巧妙和良好的语言暗示能使其稳定情绪,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从而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给予良好的影响。如用"您今天的气色看上去好多了"之类的鼓励语言给予暗示,使患者觉得治疗的效果还是明显的,从而树立了治疗的信心,还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

1.3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加重癌症本身带给患者的心理负担,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癌症患者伴有疼痛的比例为30%~50%,晚期患者为60%~90%,疼痛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可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严重者可产生焦虑、恐惧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给家庭增添精神压力,增加经济负担[3]。由此可见,加强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对待晚期癌症的疼痛患者,首先对患者的疼痛要给予同情和理解,进行心理安慰、鼓励,使其从精神上摆脱恐惧感,有效配合治疗。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疼痛的特点、部位、诱发因素,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痛苦。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使他们抱有希望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意义的治疗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护患关系的改善,增强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感,正确面对治疗,这也是减缓痛苦的重要条件[4]。在向患者解释时,注意一次不可太多,应分次逐渐使患者真正理解所谈的问题,这可使患者了解病情、治疗和预后,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同时,还可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来分散痛苦,例如我们通过讨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听音乐、看电视来分散注意力,减缓患者的烦躁和忧虑。

1.4重视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环境对患者心理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明亮、洁净、温馨的病房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病房内应清洁整齐,空气流通无异味,摆放花束、工艺品等以带来生机,夜间灯光宜柔和,使患者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来树立信心,对抗病魔。

2 癌症患者的临终护理

2.1对患者临终心理护理 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体和心理都倍受煎熬,临终患者的心理极其复杂,常表现为否认、愤怒、交流、抑郁、接受5个阶段。各阶段并不一定完全衔接,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因此应针对患者的性格改变和情绪变化,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恰如其分的解释,使他们乐于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减轻焦虑和悲观情绪。在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前,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安慰,鼓励患者的亲人、朋友探访、交流,帮助患者表达真实感受。同时可逐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死亡观,鼓励家属多陪伴、照顾患者。使患者在临终前得到最需要的家人陪伴及心灵的终极关怀。

2.2对家属的心理安慰 临终患者给整个家庭笼罩着阴云,精神支柱的倒塌,平静生活的失调,使家属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身体虚弱者还可引发其他疾病。 因此,对临终患者心理关怀的同时,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也不容忽视。要不断开导患者的家属亲朋,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从容面对死亡,安详的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

3 小结

根据癌症晚期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逐步减轻他们的焦虑、抑郁的情绪,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对家属的心理安慰,帮助他们面对现实,使家属能尽快调整心情,使家属懂得临终在患者面前的过分哀伤只会徒添遗憾,临终患者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家人的陪伴是送给临终患者最珍贵的礼物。在充满人道主义的祥和气氛中,让患者能够舒适、安详、有尊严的走完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程。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殷磊.心理护理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79-180.

[2]Eckstein HH, Ringleb P, Allenberg JR,et al. Results of the stent 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SPACE) study to treat symptomatic stenoses at 2 years: a multinational,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Neurol, 2008,7(10):862-864.

临终心理护理第2篇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护理。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生存时间为重,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它直接的目的不是为更好的生,而是为了更好的死。〔在面临死亡阶段保持舒适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道路。〕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随着人们对二个文明要求的提高,对临终问题越加关注,每个人都希望安详、平静的死去,为此给护理工作提出了特殊的护理内容,要求通过良好的临终护理,使之能够比较“舒服的死”,通过临终护理体现出一种社会道义和社会精神,有利于密切人们之间的情感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医疗职业的崇高和尊严。人们从对一个临终前的人仍然进行无微不至的护理工作,仍然百厌不烦设法满足临死者的要求,看到了医疗工作的洁白无私。让我们去关怀临终者吧!

临终心理护理第3篇

1 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濒临死亡时出现的心理反应基本分为四个阶段,即怀疑否定期;愤怒期;协议期;抑受期。忧虑、痛苦、悲伤将贯穿濒死的全过程。患者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害怕临终的痛苦以及的归属;害怕亲人对自己的离弃悲伤;舍不得人世间的生活和事实。因此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和亲人的关怀。

2 临终患者的关怀

2.1 否定期的护理 此期患者易产生猜疑心理和侥幸心理,特别是癌症患者[1],总希望通过检查否认疾病存在或改变疾病性质,经过用药稍有好转便猜疑是否有诊断错误,到处求医,求验方,不惜代价。主要表现为求医心切,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对医护人员持依赖和信任的 态度,特意查房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和护士治疗时的一个眼神和表情对自己躯体上的细小变化也要求助于医护人员,此时特别希望医护人员对其尊重、热情,进行周到细致的治疗护理。此期我们要采取因势利导及回避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患者的潜在力量,尽可能使其心境处于最佳状态。①避免谈及患者预后:多用鼓励性和暗示性语言,特别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或对医学有所了解的患者,帮助他们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疾病的因素,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充分发挥潜在力:患者尽管处于死亡边缘,但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往往存在有利因素,应善于发挥和利用;例如亲人的关怀、体贴、照顾和陪伴往往能起到药物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注意观察其对事物的兴趣,转移注意力,使其心情处于欣慰和轻松状态,处于医护人员和亲人的关心体贴中,尽量从疾病的心身折磨中解脱出来,让患者体会到自己生活和存在的重要性。

2.2 抑郁期的护理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体质日渐消瘦恶化,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和绝望心理,不能正确对待和接受严酷的现实,不能接受即将结束的对于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表现为一度出现精神错乱、恐惧、躁动,特别是中年患者当事业、家庭、父母、子女等困扰时,不能平静下来,对周围人和物反感,有时会发出大声,做出求助和发泄的呼声,并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回顾,希望得到他人的谅解。①充分发挥陪护人作用:此时患者最怕被人遗弃,希望别人疼爱关心她,除医护人员外,亲属和朋友可谓最佳陪伴者,他们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最了解,对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在抚平心理创伤方面可以起到医护人员所不能起的精神支柱作用,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安排亲朋好友见面、相聚,并尽量让家属陪伴身旁。②视患者如亲人:亲切诚恳并具同情心,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我们应予以充分理解和容忍,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避免各种不文明的语言对患者刺激。该期患者易怒、敏感,细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即使在患者发怒时,也要表示充分理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做到仔细、动作轻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面带微笑,延长床边护理时间,使患者情绪趋于稳定。③让患者了解自己的预后和转归:患者虽然对死亡有恐惧感,然而让患者了解疾病的转归要比绝对保密有一定益处,这可使患者正视自己、不再有侥幸和猜疑心理,对出现的症状保持冷静对待,不吵闹和发怒,渐渐转为平静。

2.3 接受期护理 当患者由绝望期进入平静期后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表现出冷漠心理,很少提出要求,感情多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表达,患者在表面看来平静,似乎在默默等待死的到来,但内心思绪万千,有对一生的回顾,有对亲人的留恋和对事后的安排。护理人员要注意传递给患者的每一个信息的选择,使其安详平静地离开人世。①观察患者非语言行为:患者很少提出要求,但内心是很矛盾的,它可能口头上说很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在非语言行为方面却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当他熟悉的护士进入病室时,他的目光会随着护士的身影,希望与护士的视线相接触,从眼神中传递求助的心情,观察这些非语言的行为,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问题。②慎重的选择给患者的每一个信息: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必须按所期待的选择性地给予答复,并且要简单明确,有助于患者进行比较清晰地思考。

临终期患者各系统功能都发生障碍,与患者交谈时言语要少、表情要深沉严肃、态度要和蔼,充分表示同情和理解。在进行护理时需说明你准备做什么,通过拉一会儿手、一个同情的眼神,使患者得到心理满足和安慰。

对临终患者的护理是一种艺术,临终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哪怕能给患者带来片刻的欢乐,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患者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即使患者到了最后时刻,护士也要以自己的行动和保护性语言使其充满继续生存的信念,不使其流露出任何失望和不良情绪。对那些已熟悉自己实际病情的临终患者,要鼓励他们追求为时不多的欢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临终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慰。

参 考 文 献

临终心理护理第4篇

关键词:临终关怀;晚期癌症;家属;心理疏导;分析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来说,依旧是当前全球医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点,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只能最大程度维持患者生命,对于提高生存率的效果较差。近些年来,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逐渐升高,这不仅仅对于患者来说,对于家属,面对着亲人的即将离去,承受着经济与心灵的双重压力,甚至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因此产生心理病症[1]。本文中,将对临终关怀护理进行有效应用,从而以此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家属情绪,下文中,将对此进行重点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他们平均分为实验组(n=36)和参照组(n=36)。在实验组患者中,有26例为男性患者,1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56.2±3.2)岁;在参照组患者中,有23例为男性患者,13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49.1±2.1)岁。在72例患者中,有22例为肺癌、12例为结肠癌、胃癌23例、肝癌15例,对72例患者进行病理检验,均确诊为晚期癌症。关于本次分组护理的相关内容和程序,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最大年龄、最小年龄、性别等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性护理治疗模式,如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监测、按时用药、积极化疗。对实验组行临终关怀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导[2],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长期遭受着身体痛苦的折磨[3],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状态下,形成一种抑郁焦躁的情绪,对周遭事物以及治疗失去了信心,针对与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情绪,合理沟通,帮助患者身体放松,并疏导患者安稳睡眠,按时用药,合理饮食,以此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②生活指导,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特殊性,患者经常会出现病情加重、高烧不退、以及由化疗所引起的痛苦等,护理人员对于这种状况,应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并帮助患者保持合理的减缓痛苦,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按摩等,清洗床单被褥,打扫地面,保持温馨的住院环境,陪伴患者最后的人生旅途;③家属情绪疏导:面对即将走上人生终点的亲人,家属的心情是异常痛苦的,针对于此,护理人员也要协调家属的情绪,帮助家属面对现实,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陪伴亲人,并转移家属的注意力,调节情绪;④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勤漱口,勿用中毛或者硬毛牙刷,防止出血的情况发生。

1.3评价指标 选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后,患者的情绪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当分数高于50分,则表示患者的情绪异常波动,抑郁明显,而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的情绪越平稳。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的72例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对比用(x±s)的形式表示,结果表明为P

2 结果

采用SAS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后,实验组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呈现为P

3 讨论

临终关怀护理所采用的概念,主要就是向患者以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用药指导以及全方位的护理,从而为患者人生中最后的旅程画下句点,并宽慰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执行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的过程中[4],首先,护理人员为患者整理出温馨干净的病房,并考虑到患者疾病的特殊性,定期进行床单被褥的更换,勤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且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长期进行治疗,造成身体日渐消瘦。营养不良,针对于这种情况,在实行临终关怀护理模式时,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饮食营养均衡,保证热量平衡,蛋白质高,并与家属进行沟通,让患者多餐少食,保证身体抵抗力能够适应日常的化疗。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心情起伏较为波动,常需要经历如接受期、忍耐期、抗议期以及平稳期,所以患者的家属、朋友要多陪伴在患者的身边,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愿望和需求。并采用良性的利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5],在患者的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陪伴在患者身边。

本文研究经过护理后,使用SAS评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评分为(30.20±4.66),参照组评分为(45.35±4.72),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由此,临床关怀护理模式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中。

参考文献:

[1]顾文娟,施永兴,袁炜,等.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晚期恶性肿瘤临终住院患者的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5(22):2655-2661.

[2]王松玲,张灿灿.临终关怀护理对癌症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119-121.

[3]孟玮.临终关怀护理对癌症晚期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32):265-265.

临终心理护理第5篇

临终关怀(hispice care)是指由社会各层次(护士、医生、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全面性支持和照料。临终关怀护理是对那些已不能治愈的病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身心整体护理。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1 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关怀组织是桑得斯博士1967年在伦敦首创的“圣克斯多弗临终机构”。1988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我国大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机构,随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沈阳等地相继展开,1992在北京成立我国第一所民办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医院。1998年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开始,李先生又每年捐资2000万元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创立了临终关怀病房。据资料报道,至2003年3月,全国接受临终医疗服务的病例已超过了800例。为关爱生命,造福社会,启迪人类爱心,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临终关怀的困惑

临终关怀措施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中生命神圣论、死亡观的影响,死亡一直是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对死亡和濒死持否认、不接受的态度。从崔以泰等对大陆居民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因人们对死亡有很高的排斥性,人们基于心理的防卫系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人的死亡表现出漠然的忽视。不少人误将临终关怀认为是“安乐死”,所以临终关怀在国人中难以推行。

3 影响临床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因素

3.1 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生死荣衰”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用逃避的心理,非理性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对死亡始终采取躲避的负面态度,甚至忌讳谈论死亡。一些医护人员也受此传统观的影响,也忌讳谈论死亡,对临终关怀的哲理原则知之甚少,甚至有对临终关怀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我国三甲医院护理的调查中发现,6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没听说多姑息护理这个概念,更不了解临终关怀的哲理与原则。试想,医护人员本身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对临终关怀护理的理念知之甚少,又何谈对临终者、国人提供死亡教育,给以精神抚慰,实施全方位、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护理呢。

3.2 传统孝道观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观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使国人对临终关怀尚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他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临终关怀,在现实中排斥临终关怀。在现实生活中,如子女想对亲人进行临终关怀,他们通常将要承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良心谴责;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比如“久病床前无孝子”、“养儿防老”等。因此,国人普遍认为:父母临终时子女只要守在老人身边就是孝道,反之则视为不孝,不愿将老人送到专门的医疗机构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地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为孝道,这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意愿,造成患者的身心痛苦。实际上,临终关怀的原则是“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的,而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满足临终患者的个体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道。

3.3 传统生命观的影响

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重视生命的质量必然就要放弃一些无效的救治,这与传统的护理观存在差异。传统的护理观轻视临终关怀,认为放弃一些治疗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而过分期望和过度给予根治性治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只有治疗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4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需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尽管临终关怀护理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发展较为缓慢,存在许多因素的制约,但它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影响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伦理因素,引导国人及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临终关怀理念。

4.1 加强正确的生死观教育

在死亡观教育中,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死亡,并理性接受死亡,取代迷信、愚昧、落后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结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学会坦然的面对、接纳死亡;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珍惜现有的生命质量,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对社会更有价值。对于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护理人员来说,更要树立正确的死亡观,需要开展死亡知识毕业后教育,纳入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并进行死亡知识的定期培训、考核与资格认定,以保证临终关怀在实践中有效推行。

4.2 要树立现代的医疗观

医学一直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救人性命的,医护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救死扶伤。人们也一直信奉哪怕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也要尽100% 的抢救及治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是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外,一旦医护人员做出对病人放弃治疗、终止治疗的决定,反而会被家属所不容,会被传统生命观推崇的医德原则“审判”,面临道德及社会的谴责。

4.3 明确护理人员在临终关怀护理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服务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的护理人员角色较为复杂,他们主要为照护者、健康教育者、心理疏导者、丧葬咨询者等,因此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能力、广博的知识、高度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死亡观、现代医疗观,明确自己在临终关怀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为临终患者服务。

4.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伦理观

临终关怀具有很强的文化和伦理特色,不同的文化、伦理观对临终关怀产生不同的认知、解释和关怀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千差万别,但是一些较为成熟的临终关怀理念和服务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丧亲的家属会有专业的团队,包括医生、护士、神职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为其提供居丧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家属处理后事、心灵抚慰与疏导等。

参考文献

[1] 吴清爱.临终关怀护理发展的探索[J].大众科技,2010(2).

[2] 周玲君, 赵继军. 癌症儿童的临终关怀[J]. 现代护理,2006,12(1):93.

[3] 孙慕义.弃治疗与生命质量[J].医学与哲学, 2000,6(21):1-3.

[4] 焦蝶英,崔以泰.我国临终关怀的实践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3,25(2):70.

[5] 映兰,欧阳玉燕.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探讨[M].现代护理,2002, 8(11).

[6] 卢人玉,龚爱珍,肖清秋.宁养院临终关怀工作及护士素质要求[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215.

[7] 杨建兵.在我国推行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及其护理伦理原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6).

[8] 黄艳琼.OREM自力学说在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0,2:27.

临终心理护理第6篇

一般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的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的将要发生的时候,可称为临终。临终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死亡是生命活动不可逆的终止,是生命功能的最终停止。目前人类主要死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我国1990年开始,癌症死亡率城市第一位,农村第二。目前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在医疗手段尚难攻克.癌症患者死亡率占很大比例,每死亡3~4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1]。据报道,80%癌症患者愿意在医院接受临终关怀护理[2]。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同时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3]。

临终关怀作为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在人类社会和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4]。如何做好临终护理,让患者在有限的时光内安详、无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是现代护理学分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有的要以用药物来解决,但必须有更多细致的临床护理才是临终关怀的基础,也是减轻临终患者各种不适和痛苦的重要手段。临终关怀的发生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只有提高医服人员的认识,才能确实有效落实临终关怀的各项措施。

临终关怀护理的概述

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Hospice Care其原意为“收容院”“救济院”,为僧侣所设的“招待所”“安息所”等。Hospice Care被翻译成中文“临终关怀”并在我国采用。临终关怀是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使其解除身心痛苦,维护其尊严,提高临终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平静、安宁地渡过生命的最后阶段。确切地说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照顾,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其特点是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帮助各种治疗无望的临终患者平静、安宁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临终关怀的内容:包括两方面,①身关怀:通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②心关怀:通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和信心[5]。

临终关怀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也是生命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及临终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属所带来的影响,也备受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客观需求。同时,随着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晚期癌症患者则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6]。癌症患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承受着正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作为护士,虽然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但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顾与支持,以满足晚期癌症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7]。

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①国外研究现状:现代临终关怀创始于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创办了第一所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被誉为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随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8]。临终关怀在国外起步早发展快,特别是英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历程。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体系已经建立。目前国外临终关怀研究范围不仅涉及到医疗、护理,更多的涉及到心理、伦理、教育等多个学科。其研究重点放在医生和护理对临终关怀患者的态度和措施。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改善临终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命质量等。临终关怀研究的疾病也由肿瘤延伸到临床各科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患者、呼吸系统患者等。在临终关怀护理标准问题上还不够完善。疼痛控制标准已经建立,但对临终患者存在的其他护理问题包括心理障碍、生理功能改变等护理指标还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因此,要大力开展临终关怀相关的研究,形成和确立临终关怀范围内的其他专业标准,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②我国临终关怀现状:我国临终关怀护理主要在综合医院进行。国内的各项研究都表明目前临终关怀开展得比较滞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研究说明,目前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也不能为临终患者的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持积极的态度,并通过多种方式为临终患者提供积极的服务。但普遍缺乏临终护理知识及对临终关怀的正确认识。在临终关怀知识方面医护人员有自觉要求,宜采取多种形式对医护人员进行死亡及临终关怀教育[9]。临终关怀在我国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随后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相继开展。在21世纪临终护理的最大挑战是将这种关怀惠及更多需要的人[10]。

临终心理护理第7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临终关怀;生命质量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因此,使临终关怀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是十分必要的[1]。

1临终关怀需要认识的概念

1.1临终关怀的含义 指对于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学措施,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发展的进程。是医务人员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护。

1.2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 临终关怀是以对症为主的照料服务,通过全面的身心照料,减轻病人的痛苦,让其获得心理、社会的支持。从事这项服务工作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主任医师的职称,且具有留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工作经验和知识。他们把外国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服务规范带到中国,是这项学科的奠基人和研究者,培养了一批这样的专业人才[2]。

1.3临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及医护人员,都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坦然面对死亡,直面现实。面对无法医治的情况,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缓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体现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3]。对于一些家庭,可以摆脱沉重的医疗负担,安慰子女和家人,是解决临终患者照料困难的一个途径。

2我国临终关怀现状

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邸立军[7]等人经研究发现,认为可以坚持为临终患者提供相应的照护的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为50%,51.4%的临床医护人员指出应该重点减轻生存期

3临终关怀中的几个主要目标

3.1有效止痛,提高生命质量 在癌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中,以持续性的剧烈疼痛最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为放、化疗刺激,或肿瘤细胞迅速累及附近器官组织以及骨骼等。有数据资料指出,在癌症患者中,存在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可高达80%,此外,将近30% 的患者往往需要承受着疼痛的反复折磨,且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致使患者产生焦躁、恐惧、绝望等心理障碍,也可以使病人家属产生绝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5]。

3.1.1按阶梯给予止痛药 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具体疼痛表现来选择适宜的止痛药物。临床上多以非阿片类药物最为常用,其中的代表则为阿司匹林,若难以实现止痛的效果,或患者的疼痛持续恶化,可依据实际情况加用适量的弱阿片类药物,此类药物的代表为可待因。如果患者的疼痛表现仍未有好转,则需代之以强阿片类药物,此类药物的代表为吗啡,也可依据实际情况与非阿片类的药物联用[6]。

3.1.2疼痛的心理护理 告诉患者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疼痛加剧时做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与患者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回忆过去愉快的事情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去除患者的烦躁和忧虑。此外,与家属一起布置舒适的家庭环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3.2心理护理 临终癌症患者在面对死亡时,可出现各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悲观、绝望以及恐惧等,所以在临终关怀阶段,心理护理始终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首先要对临终癌症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掌握,以为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和临终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全面地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3.3生活护理

3.3.1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护理人员要注重对临终患者进行全面的生活护理,并要教会家属适当的生活护理的方法,要始终保持患者的床铺的整洁和衣物的洁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也可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3.2及时地补充营养成分 临终患者由于病症的折磨普遍表现为体质消瘦,伴有明显的营养不良表现,因此需要及时地补充高蛋白质以及高热量食物,患者的饮食需要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针对伴有口腔溃疡的患者,需要加强口腔护理工作,可使用适量的局麻药,缓解患者的疼痛,以促进其正常进食。针对恶心、呕吐现象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适量的止吐剂,如有必要可对其进行补液治疗,并对其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进行纠正。

3.3.3预防压疮 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家属为患者翻身,并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 并要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以及时地发现异常现象。

4对家属的护理指导

在对临终癌症患者进行家庭护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患者家属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在患者的治疗中,其家属往往需要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需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同时还需要全面地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因此其身心压力往往较大。因此,护士要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指导家属配合做好护理工作,同时让家属不做无谓的精力、体力的消耗,保持身体健康,给患者以积极的影响,使患者临终阶段保持一个比较正常的心态[7]。

5临终关怀的内容及模式

5.1以患者为工作的中心 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始终是临床护理的中心。由专业团队成立专门护理小组,结合临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心理状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关怀,主要内容有生理护理、病情艰苦、心理护理以及社会支持等,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其渡过哀伤期,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8]。

5.2以家庭为单位 属于居家护理的一种,主要是借助于亲情的力量为临终患者带来温暖,主要是由家人负责临床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

5.3提供团队服务 属于一种集体合作性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其人员组成为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社会工作者、营养师、心理专家、康复师、卫生员、志愿者以及牧师等。通过团队人员的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在于以家庭为单位,将患者视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并且其提供全面和综合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应该成为最可及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9]。

6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现在人们固有的死亡观念能否改变,面对死亡的来临, 是否做好了死亡前的准备在伦理孝道方面,能否为老人竭尽全力尽好孝道。面对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姑息性的治疗,以控制症状,解除痛苦。对个别医院管理机制的不建全,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各级部门机构之间能否保证协调和沟通,以及社会支持的力量是否强大,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是否下力气去完成,让他们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娴熟的业务技术,再有就是对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不足,硬件条件不够等因素的考虑。

7临终关怀发展的展望

早在1992 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就说过: "要将临终关怀视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发展规划,以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成熟,人们对社会卫生保健体系的关注普遍增强,有研究指出,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必须同时涵盖基本组成部分,既要有预防和临床治疗,也不能缺乏临终关怀。近年来,现代医学生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日益成熟,社会医学模式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均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和保障。黄海珊等人在2006 年提出,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加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对伦理环境进行相应的改善,不断加强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并逐步实现临终关怀的体系化和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中国临终关怀服务将朝着" 理论深入化、教育普及化、实施适宜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发展[10]。

总之,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临危患者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还需要政府及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支持推动。

参考文献:

[1]李德华,曾文婕.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展望[J].医学信息,2010,02(23):317-318.

[2]王兵,欧阳儒颖.对社区卫生中开展临终关怀工作的思考[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3):244-245.

[3]施永兴,王光荣.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5-13.

[4]史宝欣,杨立群.临终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0.

[5]王珏辉,姬栋岩,张宵艳.老年护理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10:56-65.

[6]郑悦平,李映兰.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现状[J].现代护理,2008,14(3):318-320.

[7]邸立军,刘淑俊,宋国红,等.肿瘤姑息治疗状况及医务人员对肿瘤姑息治疗状态度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5):385-389.

[8]赵佩英,杨燕群.临终护理缺陷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20-22.

[9]孙玉美.临终护理的进展[J].现代护理,2001,7(8):49.

[10]郑惠文,谢文,张振路,等.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和对策[J].当代护士,2001(10):23-24.

临终心理护理第8篇

【摘要】探讨临终病人的护理,在长期工作中医护人员积累了大量的护理做法和经验。切实做好临终关怀工作,使临终病人得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关爱和尊重,使家属得到心理慰藉。临终护理是中国进入老年社会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活质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临终关怀;整体护理;心理支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全面追求,社会对人从优生优育扩展到生命最后阶段------优死。当我们的生命体由于各种原因(如恶性肿瘤晚期或其它意外),承受极端痛苦,不可逆转地被动接受死亡的命运(频临死亡)。在这最后的时段里最需要得到社会、医护人员、亲友及家属、营养支持及舒适的环境等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得到自主地选择无痛苦有尊严地死亡,使临终患者达到舒适、安乐、尊严死亡状态。关怀病人及家属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达到维持或提高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在古代临终关怀可追溯到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修女们为重病频死的朝圣者、旅游者提供照护。现代的临终关怀则开始于英国的桑斯德博士。他与1967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蓬勃兴起,除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多家医院外,还开设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家庭病床并延伸到社区护理。但是,目前临终关怀医院和临终关怀病房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众多临终患者的需求。所以我们护理者自觉和不自觉地把临终关怀护理理念融合到临床实践中去,提供整体护理,使大多数临终患者还是在综合性医院因医治无效走向生命的终点。为此笔者从事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对临终患者的关怀有如下的体会:

1 实行全方位整体护理

为临终者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既关心患者,又关心患者家属,如进行晨晚间的护理,二便护理,各种导管护理,对食欲下降者病人不再有吃的欲望口干时,每日早晚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有假牙时取下清洁假牙,口唇干裂者涂甘油或石蜡油保护。病人床铺保持清洁干燥,房间尽量安排单人或双人间。房间的摆设、光线、燥音、异味影响患者情绪,有时使他们变得烦躁不安,烦恼、气愤、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我们根据患者的性情爱好摆放鲜花,绿色植物等,也可允许从家中带来生活用品,迎合患者的口味,让家属免费使用微波炉,做喜好食物,让临终者有家的感觉,减轻寂寞,尽可能满足心理需要。积极指导家属参与临终患者护理。因为家属对患者心理状态、性格、生活习惯最为了解,对患者关心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

当每个人在对自身、对他人、为社会、为后代创造奋斗一生后,当其生命临终时护理理应受到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关心照顾,使临终者在一个无痛苦,舒适环境中度过临终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命价值。即为生前提供服务,又为死后提供治丧服务。使家属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2 以照护为主适度的治疗

我们“:应把治愈病人”转向安慰和关心照料,临终病人约50%备受剧烈疼痛折磨,护理中必须控制疼痛,且在疼痛之前使用镇痛药物,药物以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为目的。有的患者在家中提供姑息性照护,是在有效症状控制之下,让患者与亲人一起生活。指导患者与家属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努力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我们的积极性是援助和照料,而不是延长生命过程的治疗为主。而是全面护理为主的临终病人的基本需求,保存生命,解除痛苦,无痛苦的死去。所以与普通患者相比对临终患者我们更要充满爱心、同情心、语言中和蔼、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关心、理解、尊重、尊重人格、尊重权利生命价值。对不接受人工营养液及补液者照常提供专业护理,使临终患者在充满人性温情中安详、舒适尊严,同时要得到家属满意认可我们必须要有高尚道德水平,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娴熟护理操作技能,认识理解患者帮助平静接受死亡的事实。

3 临终者心理需要的支持

在昼夜照护中我们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随时密切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尽量满足临终患者的需要,尊重他的生活,关心、理解、安慰、在他身旁坐下来用充分时间进行交谈。把握说明病情的时机和方式,维护其权利。通常不同的文化程度,经济地位、政治背景、信仰、职业、年龄经历“否认、愤怒、妥协、拒绝和接受死亡复杂心理活动是有差异的,患者一方面由于疼痛或其他症状造成肉体上折磨与负担,死亡产生不安和孤独,担心与亲人永别等承受极大精神痛苦,进行开导沟通,加强心理护理治疗,如舒适床位的需要和他人,尤其是亲人朋友的照护服务。以最真挚亲切和仁慈的态度理解其生理、心理需要和情绪的变化,行为失常,坦诚与病人沟通。满足心理需求是临终关怀的精髓。

4 提高认识加强相互协助

遵守工作纪律,安心本职,工作中严格细致、气质温和文雅,言谈举止取得患者和家属信任,护理技能熟练轻柔,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同情心,树立整体观念,发扬团队精神,相互信任,协作密切,配合发挥学科间的互补作用。

5 体贴安慰家属

为频死患者和家属着想,因为我们的护理对象必须包括病人及家属,病人死亡后陷入痛苦中的是亲人家属,我们视病人和家属为一体关心体贴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说明“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康复还是无能为力的,死亡是难免的,这样有助于减轻亲人们的悲伤感。协助家属整理遗物妥善保管。细心做好尸体料理维持尊严。

参考文献

[1] 田荣云主编《医学伦理学》,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p123~132 王建华

[2] 魏凤云.护理与临终关怀[J].南方护理学报,2002,8(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