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0 14:19:31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1篇

一、基本情况

**县辖17个乡镇,156个村。全县共有乡镇干部826人,回族干部439人,女干部142人。全县乡镇干部中行政编制干部205人,事业干部247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32名,女领导干部8人。乡镇干部中具有本科学历122人,占15%,大专学历350人,占42%,中专学历222人,占27%,高中以下学历128人,占16%。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干部124人,31至35岁213人,36至40岁干部134人,41岁至45岁164人,46岁至50岁95人,51岁以上干部96人。近年来,**县委、政府积极应对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产业布局合理交流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本着人尽其才、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文化专业各方面结构的同时,坚持以产业发展的需要交流干部。重点推进了县直部门、各乡镇之间的干部交流。**年从县直农口部门选派了17名干部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年,共交流副科级以上干部166人,其中,从县直部门交流到各乡镇46人,从各乡镇交流到县直部门38人,县直部门之间交流32人,乡镇之间交流50人。

二是立足现实需要培训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县乡两级采取理论培训、挂职锻炼、内部轮岗、交流任职等途径,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近年来,县委举办了4期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培训班,6期村支书(主任)培训班,4期后备干部培训班,选派2名乡镇班子成员到福建等地挂职,选派32名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乡镇领导班子,选派6名乡镇科级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交流任职乡镇干部520余名。各乡镇利用乡镇党校、远程教育等阵地,组织乡镇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法规、学农业知识和技能、学经济管理,切实提高了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服务本领。

三是以“双建双带”活动为突破口,引导乡镇干部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精心组织开展了以“建协会(运输协会、马铃薯协会、劳务协会、奶牛养殖协会等)、建基地(小茴香基地、马铃薯基地、硒甜瓜基地)、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致富”为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建立健全了《**县乡镇干部管理制度》和《**县科级干部绩效考核办法》,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把乡镇干部直接推向农业产业发展第一线,促使他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以转变工作作风为重点,引导乡镇干部深入群众。

各乡镇树立民本理念,紧扣作风建设这个“重点,着力实现了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为发展设施产业,李旺、高崖、兴隆等乡镇组织村干部到永宁、陕西、山东等地观摩学习设施农业种植技术。贾塘乡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牵线搭桥,每年组织劳务输出在4000人以上。各乡镇还建立规章制度,督促干部依法按章办事。黑城镇实行干部每月公开述职制度,邀请村干部现场评议,现场公布评议结果。对全年3次评议为不合格者,扣发一个月工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海城、关桥、红羊等乡镇实行政务公开,把办事程序、依据、经办责任人、收费标准等项目上墙公开,切实做到阳光操作、透明办事。

三、存在的问题

1、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从年龄结构看,年轻干部偏少。现有乡镇干部中,30岁以下的只有124名,占15%,40岁以上干部355名,占43%。

2、妇女干部比例偏低。现有乡镇干部中,女干部142人,占17%,其中女领导干部8人,占0.9%。

3、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乡镇干部队伍只出不进,缺乏新鲜血液输入,导致乡镇干部整体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现有乡镇干部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22人,占15%,高中及以下干部128人,占16%。

四、意见和建议

(一)畅通乡镇干部队伍入口。在空编乡镇每年拿出一定领导职位在全县范围内招,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广在村优秀干部中选拔公务员,拓展公务员选拔渠道,及时为乡镇输入新鲜血液,一方面可以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乡镇干部整体队伍素质。

(二)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乡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竞争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这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把“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并配套完善起来,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扩大民主。从而使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使优秀的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促使乡镇机关干部在思想上形成紧迫感和危机感。

2、建立激励机制。按照“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自述与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对乡镇干部进行考核,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乡镇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同时,关心那些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工作的乡镇干部的成长,在政治待遇上给予倾斜,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使干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

3、疏通干部“出口”机制。建立和完善干部的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辞职辞退制,积极探索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2篇

一、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党委执政能力。

1、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素质。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乡镇机关作为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象,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教育活动中,各乡镇先后组织开展了“三学三比三争”和“四个一”活动、“三个代表在*”和“五问三牢记”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锋形象”大讨论和“振兴*”大讨论以及“我是共产党员”主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并采取邀请宣讲团和讲师团成员进行教育辅导,组织乡镇机关党员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丰富了活动的载体和内容。各乡镇班子成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对照和党性提出要求,查找问题,并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全县乡镇党员干部也按要求撰写了较为深刻的学习体会和党性分析材料。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乡镇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如在抗击去年5号(海棠)、9号(麦莎)强台风的过程中,各乡镇党委和党员干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众志成城,奋力抢险,把台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取得了防台救灾工作的胜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信赖。

2、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按照德才兼备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着重选拔那些懂经济、善管理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在乡镇班子配备中,特别重视乡镇党政一把手的选拔,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经济意识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推上主要领导岗位。并注重改善乡镇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妇女和非党干部的选拔力度,对部分乡镇妇联主席和团委书记进行了公开选拔。为调动乡镇领导班子的整体活力,对内部岗位的设置也作了合理的调整。如针对原先乡镇人大主席年龄偏大和监督作用发挥难的实际,将乡镇人大主席兼任同级党委副书记,使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被推到人大一线工作,给人大工作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乡镇人大主席更好地参与党委、政府的工作。同时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一方面,我们通过公务员考试形式,录用了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乡镇机关,并选调了部分县级机关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任职,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的结构。另一方面,我们通过“零起点”公开选拔副科级县管后备干部的方式,在全县乡镇干部中选拔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并通过定期教育培训、挂职锻炼途径,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和培养,加快他们的成长步伐。

3、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不断推进乡镇干部管理制度化。我县于20*年5月份,制订出台了《乡镇干部行为规范》,作为衡量乡、村两级干部行为的基本标准。《规范》从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履行职责、廉洁自律等方面对乡镇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县里统一将其内容编印成小册子,下发到每个农村基层干部,做到人手一册,年底对照《规范》内容进行评议考核。在评议办法上,以年终召开考核大会的方式,先由乡镇干部按照《规范》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进行述职,然后由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打分测评,评议考核结果为乡镇干部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被评为不合格干部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类作出处置。

(二)切实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强化乡镇党委服务意识。

1、是全面推行了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制度。针对少数乡镇干部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工作作风漂浮,联村下村少,以及乡镇干部居住“城市化”倾向日益凸显,“走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的实际,我县从2001年起就全面实施了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制度。要求每位乡镇干部除节假日值班外,每周住在乡镇的时间不少于3个晚上,每月下到所驻村不少于8天,还要做到“夜学、夜议、夜谈、夜论”和“四个必到、四个不准、四个保证”,促使驻村干部转变作风,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是积极推行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和交流制度。在对乡镇驻村干部的选择确定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制,改变传统由乡镇党委单向确定的方式,明确规定除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办公室等内勤人员外,其他行政干部全部以干部选择所驻村和行政村选择驻村干部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方式确定驻村。同时,为激发干部到乡镇任职的积极性,县委在干部的调配上注意向乡镇基层倾斜,专门制订了《党政领导干部交流辞职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的方式、范围、标准、程序、纪律和要求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年轻干部必须经过乡镇或基层工作的锻炼,部门内部原则上不直接提拔,在干部使用上逐步形成“基层第一、乡镇第一、重点向乡镇倾斜”的观念。乡镇干部双向选择和交流制度的实行,使乡镇干部队伍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工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开展亲民活动。为强化乡镇党委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农村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的服务意识,从20*年开始我们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全面部署开展以“便民办实事、安民解困难、富民奔小康”为主题的亲民活动。通过健全和落实以全程办事制、定期“下基层、送服务”、乡镇干部住乡(镇)驻村为主要内容的便民制度,以领导干部下访、“民情接待夜”为主要内容的安民制度,以村务定期“会诊”、“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共富裕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制度,使农村基层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形成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良好氛围,树立农村干部的新形象。通过亲民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注意了自身形象,加强了自我约束,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以求实干事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三)切实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制度建设,全面理顺党委自身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县委每年与乡镇党委签订《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状》,各乡镇根据责任书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党建工作具体落实到各个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身上,并明确村干部的具体职责,层层落实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局面。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县委还制订出台了《乡镇、街道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内容和评分办法》,将基层党建工作细化为十三大类43项,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奖优罚劣,把考核结果和年终各项评奖、评先结合起来。

2、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促进乡镇机关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乡镇机关高效有序运行,99年,县委转发了皤滩乡党委《关于建立乡机关五大机制的通知》文件,从乡镇的决策、管理、考核、教育、监督、服务等方面提高乡镇工作。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乡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现乡镇党委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保证乡镇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激发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奖勤罚懒,提高乡镇机关工作效率;建立教育监督机制,对乡镇干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业务、政策法规和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对乡镇班子和干部实施有效的监督,提高乡镇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为农服务机制,为乡镇干部有效开展农村工作提供保障,切实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乡镇党委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从2003年开始,把“三级联创”活动和“先锋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完善推进措施,使“先锋工程”建设成为“三级联创”的主要内容,使县、乡、村形成三级联动、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环环相扣、整体提高的工作格局。在开展“先锋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根据我县中间的比例较大,单靠“抓两头”很难推动中间村的向前移位的实际,我们在认真总结个别乡镇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开展“争星晋级创五好”活动,将其作为推动“先锋工程”整体推进的有效载体,通过制定考核细则,实行量化考核、动态管理,努力形成一套激励先进更先进、鞭策落后赶先进、推动中间争先进的工作机制。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乡镇党委的职能行政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严重。从乡镇内部看,乡级基层组织的主体是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主席团和乡镇政府。各自的法定职能不尽相同。但在乡镇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建设和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乡镇党委、人大主席团和政府的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到位,导致乡镇基层组织内部权力结构失衡的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主要表现在乡镇基层组织体系内,由于党政关系、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三者之间关系未理顺而导致政权运作不畅或呈一种无序状态。以党政关系而言,突出地表现为某些乡镇党委违反国家体制,过分地干预乡镇人大与政府的事务,使政权的运行机制失调和功能萎缩。乡镇的大小事务都由党委说了算,人大主席团一般只是在开人代会时履行一下职责,其它时候则形同虚设;乡镇政府也只能在乡镇党委的号令下做一些具体事情,实际上成了乡镇党委的下属机构。乡镇党委行为超出体制和法律上的规定,使得各政权行为主体不能各司其职,乡镇党委职能行政化现象严重。

从客观上看,乡镇一级由于责任重大而职权甚少,事情冗杂,乡镇党委、人大主席团、政府的职能也的确不好分,也难分开。乡镇党委实际上扮演着经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三重角色,让乡镇党委主要领导终日忙于应付繁杂的经济、行政事务,在驾驭宏观经济局势、协调社会综合发展时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集中精力,切实尽到应尽的政治领导职能。在乡镇与村的关系上,目前大量的该是由村级组织承担的落实国策、管理社会治安、负责民事调解等事务仍然主要得靠乡级组织承担。上级党委、政府也往往要求乡镇党委在处理这些方面的事务中负全责、负总责。实行村民自治以后,乡(镇)对村的工作任务的落实不能采用行政手段只能通过说服教育的办法,乡镇党委对村级组织和工作事务的领导也只能通过村党组织加以实现。这样难免制约乡镇党委管理和调控职能的到位,在工作中使其不得不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和方式,结果造成人们对乡镇党委领导合法性的认同率不断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乡镇党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乡镇党委的职权弱化,责任与权力不对称。《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了乡镇党委主要承担贯的职权,但《条例》中又没有规定履行这些职责的权力,事实上造成了乡镇党委的责任与权力分离。在调查中,许多乡镇党委书记认为,现在乡镇党委是责任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权力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主要表现为乡镇条块关系仍未理顺。乡镇一级有许多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乡镇大多数站所是县直部门单位在乡镇所设的延伸机构。这些机构在管理行业、规范行为、服务农村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行乡镇体制中的条块关系所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条条管理的站所“庙”多而事不多,权大而责不大;相反乡镇责多而权不多,想干而无法干。乡镇绝大部分职权被上级机关及其职能部门收走,或者被逐步“瓜分”和“架空”。那些有权有钱、工作好干的站所,县直单位就收回管理,而没权没钱、工作难干的站所,就下放由乡镇管理。尽管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但是人、财、物却归主管部门管理,乡镇无权过问,也无法干涉。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直接肢解和削弱了乡镇党委的领导职权,致使乡镇党委对站所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约束机制,形不成合力。乡镇党委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在其辖区内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和削弱。

(三)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乡镇财政比较困难。乡镇财政困难是影响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乡镇财政困难,当前最突出的表现是乡镇债务负担沉重,“空壳”乡镇有增无减,有的乡镇甚至连干部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去。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高,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仍沿袭着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思路不适应。一些乡镇党委存在着“只管吃饭、不图发展”和“干完这届管不了下届”的思想,对本地情况若明若暗,不熟悉经济,不了解市场,对乡(镇)村的改革和发展心中无数,因而缺乏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措施。二是业务知识与能力不适应。一些乡镇党委不善于紧跟时代潮流,不善于学习和更新知识,特别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以及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难以起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作用。三是领导经济的方法手段不适应。在新形势下,有的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靠行政手段上,对经济工作仍进行直接、微观管理;而没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对经济工作进行间接、宏观管理转变。在扶贫攻坚、科技兴农、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

(四)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偏低,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问题,至关重要。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高与低,直接关系到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强与弱。但据我们调查,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乡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乡村群众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涌现。面对这些复杂局面,有的乡镇干部仍存在“三不状态”,即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短期地看待和处理复杂局面,从而导致事态向恶性方向发展。二是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偏低。有的乡镇干部没有很好地掌握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而是习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对待群众。这种现状发展下去势必会破坏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损坏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三是依法执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乡镇干部依法执政能力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变化。据了解,有的乡(镇)干部受传统的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的现象也有存在。

三、对策与思路

(一)理顺乡镇领导体制,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

1、撤并乡镇,精简乡镇机构与工作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体制改革,按照“党政职能分开,人员交叉任职”的原则,精简工作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减少工作矛盾,提高办事效率。一方面,对于可以撤并的小乡镇,应在考虑土地、人口、面积等因素的基础上,遵循“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原则,选择中心镇和工商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并有发展潜力的乡镇合并周边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这不仅有利于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节约乡镇财政开支,而且更有利发挥中心集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合并乡镇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不宜撤并的乡镇,其党政机关工作机构设置应根据人口、区划面积、财政收入划分不同类型,设3-5个综合职能办公室。经济发达、规模较大的乡镇,按现行城镇管理体制进行管理;贫困边远地区、规模不大的乡镇,原则上设1个综合机构。提倡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乡镇人大主席一般可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不设专职工作人员,有关工作人员可由乡镇党委秘书承担。乡镇事业单位不应承担与其性质不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彻底改变事业单位行政化的倾向。同时把服务性、技术性和社会中介性质的组织从乡镇机关分离出去。

2、理顺关系,增强乡镇党委依法执政的功能。针对当前县级政府各个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如七站八所)分割、包揽了本应属于乡镇的权力,从而影响了乡镇党委和政府整体功能发挥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根据中央关于“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般都要放到乡镇管理”的精神,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对乡镇机构、组织进行重组,使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如应调整和理顺县派驻乡镇机构的领导体制,对社会服务和涉农机构,应进一步下放给乡镇管理,实现人权与事权的统一,增强乡镇党委统一管理的功能,提高协调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对不宜下放乡镇党委直接领导的站、所,应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但上级主管部门在任免这些站、所负责人前,必须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

3、转变职能,改进乡镇党委的领导方式与方法。针对当前乡镇党委中存在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或各自为政等问题,我们认为,乡镇党委应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努力规范乡镇党委与人大、政府和群众组织的关系,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和工作机制,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支持乡镇人大依法履行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乡镇党委的主张变为乡镇政府的意志和行动,带动和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乡镇政府履行法定的职能,引导乡村两级组织由从前的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从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多方式相结合,实现依法行政。加强对乡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乡镇党委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落实广大农村党员在基层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权,推动村规民约的逐步完善,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衔接。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程度,推动乡镇党委决策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对乡镇党委的职能、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的重新定位,逐步实现领导方式由过去的组织推动向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二)增强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乡镇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意识。当前乡镇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要转变“四大观念”,强化“四种意识”:一要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二要转变小生产观念,强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意识,带领群众努力把经济做强、做大。三要转变周全观念,强化“中心”意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党委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加快经济发展是乡镇党委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乡镇党委要尽量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思想经济、抓经济、发展经济上来。四要转变按部就班的保守观念,强化敢闯、敢干、敢冒的开拓意识。拓宽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当地条件和自然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特色发展路子。

2、调整经济职能,改进乡镇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乡镇党委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的职能要相应调整,方式、方法要相应改进,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是领导经济方式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调整。就调整产业结构而言,要开阔视野,放眼全县、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紧紧盯住市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既要有战略调整,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又要有经常不断的战术调整,及早预测,抢在市场变化前占据产业制高点。二是管理经济手段要由过去单纯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转变。乡镇党委对经济的直接、微观管理要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把职能切实转变到制定规划、落实规划、提供信息、加强协调、完善服务上来。三是发展经济的标准要从过去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既要管好现有的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又要坚持以农村公有制为主体,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既要重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强民富”的目标。

(三)提高乡镇干部素质,为加强乡镇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1、健全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五种能力”的要求,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创新内容、拓宽渠道以及改进方法,积极推进从素质培训向素质与能力培训相结合转变。一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在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教育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的教育,进一步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比如,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又比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再比如,要加强应对复杂局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乡镇干部应对农村突发事件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的能力。二要拓宽教育培训渠道。为了加大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拓宽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渠道。建议进一步完善以各级党校为主阵地,农校、职业学校为基地,大专院校为依托的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三要改进教育培训方法。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引导乡镇干部把理论学习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推行和运用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抓紧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系统。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3篇

【论文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我国长期领导队伍建设过程中,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体上是好的,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农村基层于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乡镇领导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基层领导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

对某乡农村党员的调查显示:党员总数80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4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其年龄结构分布为25岁以下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26—35岁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36—45岁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2%;46—50岁1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5%;51—55岁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55岁以上3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8%。这种学历低、老龄化现象导致乡镇领导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

(二)“公仆”意识淡漠,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爱民之心,在工作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做事不讲党性原则,拉帮结派,彼此说坏话,相互拆台;领导班子成员各存私心,对对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彼此不能容忍对方;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全局意识;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唯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是想把事情搞好,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排除异己分子,结党营私,拈轻怕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交给别人,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三)思想观念陈旧,法制意识不强

有的乡镇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革命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求讲步,政绩平平;一些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文化科技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等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管理中采取土政策,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磨硬泡、拒不执行”;不懂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和爱好进行管理,行为缺乏科学性;不能实施知识管理和依法行政,认为“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一朝权在握,便把私来谋”、“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信念动摇,信奉“票子打天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奉“世间人情重如山,朝中有人好做官”,“经济利益最实惠,理想信念不足贵”;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拉帮结派,挑弄是非,参与迷信活动,甚至成为农村涉黑组织的保护伞。

(四)服务水平偏低,能力有待完善

有些乡镇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能力缺乏,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手段来应对,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诸多新问题。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路,工作粗暴,容易引发干群矛盾,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好心办不成好事。此外,个别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公正、公道,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于糊弄村民、。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村民中的形象,使得群众不能信任基层干部,从而给国家政策的落实执行、给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重重障碍。

(五)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却对图谋私利、损公肥私十分内行,比如对农民微薄的收入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装入自己的口袋;如果村中没有收入,就会把大量的土地、水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以各种形式承包给村民,自己在承包中搞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从中渔利;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在分责任田、宅基地以及其它事情上故意刁难村民,,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和集体工副业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二、乡镇基层领导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学习

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农村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做事情表面上雷厉风行,但暗地里却隐藏有退路。对于学习,无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学习,当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少数干部即使参加一些理论培训班,也想方设法逃避考试或者让别人代考,违反考试纪律,而自己对问题的严重性却全然不知。正因为思想不够重视,自己又不愿意学习,所以导致整天糊里糊涂,没有法制意识,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事业心,群众信任度低。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具有小农意识,小进则满,固步自封。正因为容易自满,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无知和轻浮的行为,造成实际素质偏低。少数农村干部以身试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造成缺乏相应的法制素质。

(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想信念偏离正轨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文化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神还是无神、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正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导致其想问题、办事情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而是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三)基层工作问题复杂,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干差万别,乡镇干部实际开展工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由度逐渐提高,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乡镇干部说话农民常常愿意听。事实上,农村工作是硬性工作,有硬性指标,乡镇干部容易出乱子、出漏洞,比如计划生育工作就常常使基层干部十分头痛,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从乡村关系的角度看,乡村关系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和权责利关系无法协调摆正,使乡镇干部表现出实际素质的缺乏。

(四)干部选用存在弊端,管理体制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盲目排外,选拔任用和培养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用亲戚朋友,把其他人当作外人不予使用、培养和推荐。另外,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外在干预因素过多,往往导致村民选不出称职的干部,从而失去村民对于部的信任。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在选才用人时呈现出“自家人、自己人、外人”界限清楚、泾渭分明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外人”。有些农村地区在村干部的直接选举中,宗族帮派势力插手,行贿受贿拉选票,这样选举出来的干部往往素质低下。少数农村地区甚至存在买官卖官现象,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了村干部,致使干部实际素质十分低下。也有少数地方的农村选举干部的时候实行“抓阄”当村干部,“轮流”做官,更换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越选干部素质越低。

三、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培训,为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其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一是培训体系网络化。在教育机构方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乡镇夜校为主场所的政治素质培训网,建立以农函大、农广校为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网;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建立以县政府为核心、乡镇为支点、村委为终端的信息技术网;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建立以县委为领导核心、各有关部门协助、各社会团体参与的大宣教网。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家点拨、考察学习、挂职锻炼、自学提高等形式,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到市场上去提升干部素质的培训方式。三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开设理论课程,提高乡镇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开设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干部存在的认识问题,保持廉洁性;开设地方课程,帮助乡镇干部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开设市场经济课程,使乡镇干部懂市场、懂经济;开设选修课程,使干部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总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造就一支能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二)更新观念,做新型现代领导干部

现代领导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乡镇领导于部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意识、群众观念、法律意识。一是市场意识要强。农业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都必须了解市场,把握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发展生产。二是群众观念要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切不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特别是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三是民主法制观念要强。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民主渠道畅通。这就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乡镇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到普遍关注,乡镇干部的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乡镇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引入考核、奖惩、竞争机制,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对于那些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作风不正、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对于、违法乱纪的少数干部决不姑息,坚决查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乡镇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干部选拔上,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善动脑、相信科学、勤劳致富的青年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要支持和鼓励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优、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到乡村工作。另外,通过考核、考试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领导岗位,是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培养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又一重要途径。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4篇

【关 键 词】转型期 心理压力 原因分析 对策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国家执政理念都在转型,有转型必然有冲突,有冲突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压力。在转型期间,乡镇领导干部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多变的工作环境,心理未免产生较大的压力,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不仅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关乎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效能。因此,对转型期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转型期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转型期乡镇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表现为:一是精神紧张,心情抑郁或忧虑,遇事心慌,不安稳,不踏实,失眠多梦。二是情绪急躁,多表现为工作方法简单,语言生硬,火气大、易怒。三是挫折感、失落感较强,心理上比较自卑或失衡。四是心情憋闷,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对本职岗位、本职工作的兴趣渐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渐降。五是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精神和工作状态不佳。

导致乡镇领导干部形成沉重心理压力,归纳起来不外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官场“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暗地里的,见不得光的。比如说假造假,拍马迎合,装聋作哑。在乡镇当一官半职,实在是不容易。如果你不遵从这些“潜规则”,很快就会被规则“潜”掉官帽;你要是遵从了“潜规则”,就不能真正为老百姓说话办事。这对那些既想得到提拔又想为群众说实话谋利益的乡镇领导干部来说,心理是很矛盾的。

(二)权小责大。乡镇领导干部的权力并不大,责任却很重,他们必须处理好计划生育、社会综治、发展经济、推进公益事业发展等繁重事务,但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并不是很大。缺乏强制执行力的乡镇领导干部,仅靠一张“嘴”去做工作,往往弄得身心疲惫,而上级对于这些工作动辄采取 “一票否决”考核方式,工作完成不了,轻则扣“票子”,重则丢“位子”,这就必然给乡镇领导干部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上级考核。一年一度的年末考评,两年半的届中调整考核,五年一次的换届考核,都是乡镇领导干部必须穿过的关卡。除了工作业绩外,人际关系是乡镇领导干部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安排中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更不可能对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行为不批评甚至处分。因此,乡镇领导干部最担心的是在组织人事部门考核时有人借机报复、诽谤,作出对自己的前程产生不利影响的评价。

(四)个人素质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时下,群众的思想空前活跃,眼界空前开阔,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要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必然要求乡镇领导干部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实中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干部的个人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乡镇领导干部往往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增大。

(五)与工作有关的人情。乡镇领导干部一般是在当地工作,他们的亲友往往抱着“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心理,希望从他们那里得些好处或帮助,若是他们帮不了,要么说他忘本,要么就说他无用。这样,他们的心里肯定不是好受。

(六)期望值过高。有的人,一旦他成为乡镇一个副科级领导干部以后,就会不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从此将仕途无量,总期望有朝一日得到再提拔。但毕竟在一个县里较高职位不是很多,并非每一个乡镇领导干部能够得到提拔。于是一旦他们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回报,不管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都会使他们心生不平,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

(七)超负荷工作。乡镇领导干部的工作任务原本就很繁杂,但是他们还必须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各种检查评估。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实在是令乡镇领导干部烦不胜烦,因为有些检查跟本乡镇的工作内容一点关系都没有,检查组到那里只是为了观光游玩。如广西某县一个边境乡镇,几乎每个检查组来都要去那里走走看看,而且每每都是预先电话通知要当地领导陪同,包括陪吃陪喝陪唱陪游玩,其中少一个环节陪不到就说你的不是,接着就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麻烦事。这不仅妨碍了乡镇干部的正常工作,而且还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八)缺乏自我减压的科学方法。自我减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倾诉、发泄、转移、转换角度看问题等等。乡镇领导干部由于很少有机会得到心理辅导,缺乏必要的自我减压科学方法。有的人虽然给自己心里在减压,但用错了方法,不仅没有把原来的压力减小,反而更加重了心理负担。

二、减轻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对策

对于如何减轻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笔者认为要从制度管理和情商培养两方面来考虑对策。

(一)完善相关制度:减轻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有力保障

第一、要完善职责权利相一致的制度。职责权利相一致,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使乡镇领导干部保持心理平衡。首先,相应的职位要给予相应的人、事、财权,以保证乡镇领导 干部能够相对独立的处理事情;其次,科学、合理地考虑乡镇领导干部的劳动报酬。同样是乡镇领导干部,职位相同,尽管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劳动报酬也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差异限度内,而且还应全面考虑到不同地区工作难度和强度的差别,而非仅仅是工资单上所列出的数字相同。第二、制定合理照顾乡镇领导干部的制度。一个在乡镇工作的正科级干部如是说:不要怪我千方百计想提拔,我也不是非要组织提拔不可。但是如果不能提拔,我的各种待遇就会比能提拔的人差很多。由此可见经济利益仍是乡镇领导干部考虑提拔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多渠道提拔优秀乡镇书记的规定,如直接提拔一些优秀的乡镇书记为处级干部并调到省级机关或省直单位任职,从优秀的乡镇书记中通过考试录用为省直、市直单位的处级领导等,从而避开了组织推荐、代表选举的那套程序,拓宽了乡镇领导干部提拔的渠道,有助于乡镇领导干部升迁提拔难这一问题的解决。但对那些在一个职位上勤勤恳恳工作多年又不能提拔升迁的乡镇领导干部,应该考虑在级别上给予照顾,使他们能够享受高一级别的待遇,以确保他们的经济利益。第三、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对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应该从“明察”“暗访”两条途径来进行。“明察”就是组织人事部门年年都组织进行的干部年末考评等,其过程一般是要求受评干部个人述职、考核组找人谈话、发放干部考核表等。“暗访”是指组织人事部门不定期不公开地对乡镇干部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考察,以获得乡镇领导干部最真实的做人做事的言行、态度、能力表现等信息。综合“明察”“暗访”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干部个人的考核结论,这样做得到的结果其真实性更高些。第四、建立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保护制度。一是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时要考察其心理素质。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不仅要对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还要把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作为选拔的一个条件加以考虑。二是定期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像每年一次的身体健康例行检查一样,让心理医生为乡镇领导干部进心理健康测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三是建立干部心理健康培训制度。乡镇领导干部每年都要进行脱产学习培训。在此期间将一些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培训内容,让干部们了解和掌握减轻心理压力的各种方法,以及在必要时向心理医生求助的途径。

(二)培养高情商:减轻乡镇领导干部心理压力的一条途径

培养高情商是减轻乡镇干部心理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情商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它具有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情商反映着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里平衡的能力。情商高的人不仅能够自己进行心理按摩以减轻压力;而且能够保证与别人保持顺畅沟通,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进行人格的自我完善,塑造良好形象;还可以通过自省而避免错误行为发生。

干部培训机构在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情商培养教育时,首先要考虑在乡镇领导干部中普及情商理论知识,其课程的开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1、以专题讲座课的形式介绍情商理论。2、用案例教学方式讲解情商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案例教学比较生动,授课老师很轻松地就把深奥的理论说清说透,对那些还没有真正弄懂什么是情商的学员来说很容易听得明白,完全可以避免“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情况。老师教的轻松,学员学的也轻松。3、用情景模拟方式让学员感受情商理论的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真实”,通过模拟现场,让学员得到亲身体验和感受,不但使他们对情商理论的运用方法了然于胸,还对所教知识记忆深刻,对他们培养高情商帮助很大。其次,要告诉他们情商培养的方法。作为乡镇领导干部,要想得到上级的赏识和下属的尊敬爱戴,除了要有骄人的工作成绩外,还需要“会做人”,比如要了解上司的性格特点,避免碰触上司的痛处,为自己留一条退身之路;做领导的好帮手,又不让领导感到你对他是个威胁,或者是领导离不开你的感觉;给下属布置工作,最好不要用命令而是用商量的语气,还要认真聆听下属的话。此外,还应该重视以下3点:一是学会换位思考。就是把别人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那样就不会对别人的事情无动于衷甚至厌烦;二是善于把难于相处的人当老师。一般来说,谁都不喜欢难于相处的人,因为那些不易相处的人都有某些性格是一般人不喜欢的。但是对于那些有意识地培养情商的人来说,难于相处的人却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学到东西但不用付钱更不用感激他们。比如从脾气暴躁的人身上学会忍耐,从唠叨的人身上学会沉默,从挑剔的人身上学会细心,等等。三是在挫折中学会自信。如果把自信比喻成船上的帆,挫折就是那无情的暴风雨。不管经历多大的狂风暴雨,只要船帆还在,船终有到达成功彼岸的一天。在现实生活中,谁都会经历挫折,只有经历过挫折又还拥有坚强和勇气的人才是真正的成长。领导者只有在挫折中学会自信,才能成为真正自信的人,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原文链接省略/Article/2010/07/13807.shtml;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5篇

在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县委、县政府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读书会,已是连续第二次。这足以说明乡镇在全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表明县委、县政府加强乡镇工作,加快乡镇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这次读书会,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的基层执政能力为目标,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研究和探讨做好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有效措施,起到了夯实基础、加油鼓劲、醒脑提神的作用。下面,围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我就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讲几点意见。一、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重要性

多年来,中央和省、市党委高度重视乡镇党委建设工作。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中央突出强调抓好乡镇党委这个“龙头”,提出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的目标。省委、省政府2002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就乡镇党委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01年5月,市委在新兖镇召开全市乡镇党委建设工作会议,推广新兖镇等xxxx单位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经验,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市委的要求,我县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不断加强和改进乡镇党委建设,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五个好”乡镇党委创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县乡镇党委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各乡镇党委较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hjt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作出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决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一个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和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县委认为,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重大意义。 第二,提高执政能力是乡镇党委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责任者”的必然要求。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hjt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这就明确指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县129xxxx基层党支部,76在乡镇、村。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的“前沿指挥部”,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和直接责任者,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接触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入,了解最全面、最具体、最及时,联系也最经常、最紧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只有依靠乡镇党委来抓,才能抓准、抓实、抓出成效。事实证明,凡是乡镇执政能力强,龙头作用发挥好,那里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搞得就好,党组织的威信就高。只有提高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才能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上档次、上水平。

第三,提高执政能力是乡镇党委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新形势下,乡镇工作面临着新挑战: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乡镇党委发展经济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对乡镇党委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对乡镇机构增强办事

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对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农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工作和社会的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对乡镇党委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党委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新局面,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第四,提高执政能力是乡镇党委建设现状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乡镇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乡情、镇情的认识,逐步确立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乡镇工作有了新突破,经济社会有了新发展。这既是广大乡镇干部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各乡镇党委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照四中全会精神,我们在执政能力建设上确实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乡镇党委建设上,不论在对提高执政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上,还是在“五个方面能力”上,不论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还是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上,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乡镇党委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来,并遵照四中全会的决策和部署,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来抓紧抓好,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开创乡镇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乡村发展强有力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我们要认真学习,用心把握,全面落实。结合我县乡镇工作实际,要紧紧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保持先进性为重点,切实把把乡镇党委班子建设成为乡村发展强有力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树立勤奋好学的形象,建设能力型班子。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和品行修养,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注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工作的水平,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造福上。

一要向先进学习,不断提高超前思维的能力。针对少数干部封闭保守、观念陈旧、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的问题,作为党委主要领导,更要带头学习周边和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感受他们强劲的发展态势,引导和带动一班人看别人、思自己、谋发展,破除思想障碍,形成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借鉴经验、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把手,要始终面向一线,敢于接触矛盾,善于亲自解决问题和突破发展制约,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一班人抓协调、抓服务、抓落实,在工作一线磨练意志、锤炼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查实情、出实招、求实绩。

三要集思广益,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领导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出主意,想办法,对形势的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对本地的各项工作作出科学的决策。要想使工作决策不失误,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正确决策衡量尺度,时刻在心里装着群众,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是大事,都要认真细致地去做决策。要把科学决策放在班子能力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以身作则,切实做到作风民主,当“班长”而不当“家长”;做到善抓全局,总揽而不包揽;做到正确集中,果断而不武断;做到知人善用,放手而不放任,不断增强班子的团结和活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四要统筹兼顾,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一把手在班子中担当指挥者、决策者的角色,必须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平时无论工作多忙、事务再多,也要挤出一定时间到一线去了解情况,对本乡镇方方面面实情做到心中有数,作出科学判断和决策。要着力提高班子成员的工作水平,放手、放权、放心让他们大胆干,在实践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发挥党委的核心保证作用,形成一种围绕党委核心转、围绕政府目标干的氛围。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建设实干型班子。坚持用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转变与“三个代表”要求不相符合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切实得益受惠,不断扩大党委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委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要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对乡情、镇情的认识,自觉地把领导乡镇各项工作放到全县工作的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集中精神解决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切实承担起加快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二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坚持用改革、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作,引导和带领干部群众,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政策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守信重诺的信用环境;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大查”,着力抓好“九个一批”,积极推广乡镇“一颗心、一个本、一只笔”、“首问负责制”、“便民服务大厅”、“平安夜会”等经验和做法,理顺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环境。

三要不断完善抓落实的机制。各乡镇要围绕总体目标,按照“三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建立完善阶段性工作目标检查、考核制度,把具体任务分解细化到部门、村、企业和个人,逐项落实到季度到月到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工作落实。不论是乡镇主要领导同志,还是分管领导同志,都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目标,既要抓好分工的工作,又要对分管部门的全面工作负起领导责任,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良好局面。县委、县政府对今年各乡镇工作责任目标进度,继续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年底按照有关政策严格兑现奖惩。要按照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乡镇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考核内容,对每项工作都要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奖惩办法。对绩效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及时予以激励;对没有绩效的要追究责任,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要及时调整,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

(三)树立勇于创新的形象,建设开拓型班子。农村基层工作不确定因素较多,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方法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鉴,作为乡镇党委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中,既要执行,又不能死搬硬套,还要把问题解决好。要使工作方法不落俗套,争创一流,常抓常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一班人必须具备过人的胆略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把灵活性与原则性结合起来,把上级的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更新观念,善思多想,随机应变,机动灵活,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

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乡镇党委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大局不分神,沉下心、鼓足劲、埋头干,适时调整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领导干部的“天字号”工程,作为彻底扭转乡镇财政困难的总抓手;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富民工程放到突出位置,把养羊和植树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来抓,实现以城带村、以工促农、富民强镇的目标。

二要创新服务手段。在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说服教育、市场服务、综合协调等手段开展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法律和民主两种手段。依法依规办事,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水平的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法律、制度、政策就是方园,是尺度,是高压线,不能越,不能碰。农村工作涉及的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不依法依规办事的话,就会激发农民怨气、制造矛盾和阻力、增加工作难度。首先,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主动学习,掌握履职尽责必需的政策、法律,真正弄懂依法行政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具体行政行为怎样做才算是依法行政,教育和引导乡镇各级干部养成办事依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严格执法。要用法律规范行为,做到执法主体、执法范围、执法内容、执法要求、执法程序都合法,不违法行政、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第三,要宣传法律法规。我们既要自己学法、知法、守法,也要教育和引导群众知法守法,让群众既成为自身利益的捍卫者;又成为我们执法的监督者。第四,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处理问题、协调矛盾坚持一碗水端平,公道正派。要注意把执行法律政策规定同当地实际相结合,从老百姓的客观情况、承受能力和实际意愿出发,创造性地执行法律政策。

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是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实践表明,只要落实好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就能够更大范围地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工作。民主的过程,就是凝聚人心、集聚民力、开发民智、战胜困难的过程。首先,要在班子内发扬民主。健全党委会制度,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要由会议集体决定,使每一个班子成员都有职、有权、有责,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地方。其次,要扩大党内民主。凡是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各项政策,都要在党内先传达、先讨论、先执行。要充分保障党员的民利,定期召开党员会、党员代表会,让党员有话有处说,有意见有处提。第三,要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要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坚持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乡镇党委政府要保障村民自治,指导、帮助和支持村民自治,而不能代替村民自治。第四,要实行乡镇政务、财务公开。建立财政、财务公开制度,采取公开栏、会议、书面表格等多种形式,定期把乡、村政务、财务向群众公开。

三要大力推进工作机制创新。着眼于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的活力,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富有活力的工作机制。要着力于激活基层,不求全责备,鼓励村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充分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于强化基层,拓宽渠道,开阔视野,创新思路,把致富的群众培养成党员,把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努力在全县农村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信任和拥护、有致富本领、甘于奉献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着力于放权基层,努力解决“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强化村级组织的职能。

(四)树立执政为民的形象,建设亲民型班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改变“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要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的问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使农村基层干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在感情上心系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二要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实施好以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农村文明一条街”创建、农村改水、改厕、中小学危房改造为重点的系列“民心工程”。以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为重点的农村“四通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积极采取帮扶、救助等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三要善于整合协调社会利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切实把群众的利益整合好、协调好、代表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五)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建设廉政型班子。现在群众看领导干部、尤其是在评价领导干部时,首先是看领导干部正派不正派、廉洁不廉洁。作为党委主要领导的权力比别人要大,找办事的人也比较多,特别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和良好形象,增强自己的凝聚力的吸引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个样子给人看。只有一身正气,才能一呼百应,得到一班人和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刚正不阿,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踏踏实实办事,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品质和作风影响一班人,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有效的工作去带动一班人。尤其是在公务活动中,不仅自己要做到勤正廉政,同时还要当好表率,管好队伍,注意抓一班人的勤正廉政。认真贯彻执行“两个条例”,从制度建设入手,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理事的机制和风气。要自觉接受监督,通过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党内外监督约束机制。进一步改进干部考核机制,全面衡量干部政绩,促进执政能力提高。

三、切实关心支持乡镇工作,为乡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6篇

一、进一步增强乡镇党委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切实提高对乡镇党委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乡镇是我们国家最基层的政权设置。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乡镇党委如何从思想、组织、机制、作风上适应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进而在“两个社会”建设中真正发挥好组织、领导、管理、引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努力把乡镇党委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切实明确乡镇党委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按照中央、省委关于“五好”乡镇党委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部署,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乡镇党委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积极转变职能和改善履行职能的方式,强化乡镇党委在基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市“两个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坚决与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头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党的群众观念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教育。要完善分级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乡镇领导干部到各级党校接受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乡镇党政正职的培训一般由市里统一负责,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一周;县市区委负责对乡镇其他班子成员的培训。要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乡镇中心组学习会、读书会、研讨会、培训会等形式,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教育。推行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制,健全干部学习档案,把学习培训情况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察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努力使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4、切实选好配强班子。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够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工作实绩突出、坚持廉洁自律、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岗位上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培养,注重从有乡镇领导工作经历和有综合管理经验的干部中选拔党政正职。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乡镇工作职能转变的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党政领导班子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积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意使用好各年龄段干部。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任期制度,保持班子的相对稳定和工作上的连续性。乡镇党政正职,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班子其他成员,也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任期内调整交流面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5、切实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乡镇干部队伍。加强各类培训、挂职锻炼、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双向选择和异地交流的力度。重视对乡镇中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努力形成“干部下乡镇、乡镇出干部”的良好格局。加强对退居二线干部的管理,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

6、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倡导求真务实之风,避免出现乡镇工作机关化现象。坚持完善乡镇班子成员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干群“恳谈日”制度、现场办公制度、乡镇干部联村联户制度和蹲点调研制度,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行农村专职指导员制度,选派精干力量到长期矛盾村、软弱涣散村、经济薄弱村担任专职指导员。扎实推行为民办事全程制,进一步拓宽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的质量,使全程成为为民办事的有效形式。积极探索建立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不断提高乡镇工作效能。

7、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中央制定颁布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乡镇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深化发展软环境的整治活动,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干净干事。

三、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的能力建设

8、切实提高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乡镇党委要强化发展意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精神与当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吃透乡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领导和指导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改进对经济社会工作的领导方式,从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等入手,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集中精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9、切实提高整合资源、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能力。乡镇党委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形成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要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科学思想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好干部、企业家、教师以及其他所有有一技之长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利用好山、海、水、田等自然资源,发展农、林、牧、副、渔、旅游等特色经济,推进发展。要保护历史遗迹,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人文积淀。

10、切实提高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乡镇党委要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强化守土有责意识,不断提高处置突发性、的能力,解决好本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切实关心关系民生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增收和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建立民情沟通制度,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准确掌握群众的关切和感受,保证民意诉求顺畅。逐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调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11、切实提高依法办事、推进法治建设的能力。乡镇党委要带头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要严格规范用权、依法行政,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制社区”创建活动,自觉成为*法治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

12、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比较全面、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靠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规范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浙江省乡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管理机制,加强对财经、项目管理等的监督。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党委工作机制

13、切实巩固党委核心。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以及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武装工作,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依章行使职权。加强和改善对乡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保护、引导、发挥好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创造热情,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建设事业。

14、切实保证科学决策。乡镇党委要进一步增强民主集中制意识,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完善“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重大工程建设和大额财务支出)事项票决制,自觉按照程序办事。建立重大决策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动员和组织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全面试行乡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经常性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15、切实强化目标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全面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和党的建设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要把目标细化、量化,并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通过一定途径公开承诺并公示。采取一系列的考评办法,对每名干部进行考绩。完善乡镇党代表评乡镇党委委员、乡镇人大代表评乡镇政府领导成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评议驻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干部的三级干部评议考核制度。严格责任追究和督查制度,狠抓工作落实。

16、切实推进党(政)务公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党委党务公开,构建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的工作机制。乡镇党委、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内部的办事程序、服务标准、职责权限、办事结果、奖惩措施,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民政救济款物以及政府拟办实事等都必须直接向群众公开,赋予群众更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17、切实加强监督约束。广泛建立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乡镇党委定期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员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疏通和拓宽监督渠道。既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圈的监督,还要探索加强对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

五、进一步实现乡镇权责统一

18、切实推进乡镇机构综合改革。综合考虑乡镇人口、经济总量、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适度撤并小乡镇,打造经济文化中心镇。要规范乡镇党政机构,乡镇党政机关按照职能归口一般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5个。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要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分类改革,公益性的要强化服务,经营性的要推向市场。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

19、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县市区要建立乡镇财政分类支持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乡镇正常工作运行,缩小乡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经济与财政增长统一起来,努力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20、切实理顺条块关系。进一步明确乡镇的职能定位,县级政府需要乡镇政府承担相关责任的,应依法合理赋予乡镇政府相应的办事权限,或委托乡镇执法,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村镇规划和建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水政水务、土地管理等领域,要明确权责关系,确保管理到位和责任落实。要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乡镇政权体制,和以业务部门为主、乡镇为辅的双重领导科学运作的派出机构管理体制。派驻乡镇机构负责人的调动、任免,应当先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其年度考核由派出单位会同乡镇进行。

六、进一步强化乡镇带村的工作力度

21、切实发挥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乡镇党委要通过形成组织化、制度化的机制,实现乡镇带村,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理顺农村党组织与村级各个组织特别是村委会的关系,加强村级其它组织配套建设,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要加强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支持村委会依照章程和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22、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团组织党的建设。重视抓好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逐步实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全覆盖。重视建立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新格局。重视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商会、中介组织等新社团组织的党建工作。努力探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作用发挥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23、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广建立党员信息化管理系统,不断完善流出党员和流入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长效机制。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实行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不断提高党员电教工作影响力,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真落实村干部报酬,切实帮助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进一步明确县市区抓乡镇党委建设的责任

24、切实抓好责任落实。县市区委要把乡镇党委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作为加强农村工作、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抓紧抓好。党委常委会每年不少于一次专题研究乡镇党委建设,每一届都要对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提出专门的意见。县市区委书记作为乡镇党委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带头调查研究,经常检查督促,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职副书记要切实负起责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乡镇党委建设。要建立健全县市区委常委联系乡镇制度,每年至少要有1/3的时间深入基层,帮助乡镇、村两级党组织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及时总结和发现先进典型,并加以推广。要完善措施,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县市区委总体抓、党委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25、切实完善激励机制。县市区委要给乡镇党委以充分的自,积极营造一种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氛围。要在政治上多关心乡镇干部,尤其是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的转岗问题,要正确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要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优先提拔长期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积极推行乡镇与县市区机关干部的双向选择和交流,增强乡镇干部队伍活力。

26、切实营造良好环境。各县市区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确定乡镇工作任务,把以经济等硬指标为主的考核体系调整到以服务群众、稳定社会、做好公共服务和办好公益事业为主上面来。要按照市委提出的“七个减少四个不”的要求,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把主要精力用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上。各部门都要理解、支持乡镇工作,多为乡镇办实事、解难题。要坚持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更多地宣传乡镇党委和乡镇干部中的先进典型,树立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27、切实关爱基层干部。按照落实“三真”、关爱基层的要求,对乡镇干部要在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要通过节日慰问、谈心谈话、党员政治生日等形式,实行党内关爱。认真解决好乡镇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帮助抓好欠发达地区乡镇干部的“安心工程”,保证每个乡镇机关有食堂、有浴室、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重视解决好基层干部的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消除后顾之忧。

28、切实抓好分类指导。按照乡镇党委“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因此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创建活动。要注意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对中间状态的乡镇,要帮助它们提升工作层次,向先进乡镇党委看齐;对后进乡镇党委,要集中开展整顿,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狠抓转化提高。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7篇

一、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定位

乡镇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侧重执行的特性。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乡镇党委政府职能主要是: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所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上。

提供公共服务。要树立“为政就是服务”的民本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逐步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重点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使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加强“宏观”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由以微观管理为主向以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在工作中要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监督等多种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市场行情,提出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明确具体的发展要求,对乡域经济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

提升乡村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要把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统揽全局、驾驭市场、组织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从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客观需求的实际着眼,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三是加强劳动者队伍培训。采用普遍教育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挂钩帮扶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二、当前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现状及问题根源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工程为总抓手,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错位。乡镇在经济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担保,造成了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造成了大量矛盾纠纷。二是职能越位。乡镇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部分乡镇在抓种植结构调整中搞硬性决策,无视市场规律,结果造成产品卖不出去,农民叫苦,政府尴尬。三是职能缺位。乡镇对农村科技文化、交通、卫生等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不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治安较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体制的约束,具体来讲主要有:

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现实需要不适应。一是乡镇机构设置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乡镇站所等事业单位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二是乡镇“责、权、利”分离现象突出。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所承办的上级任务越来越多,而乡镇的权力却越来越小。公安、工商、税务、交通、电力、土地等部门管理权的上收,导致条块分割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乡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乡镇施政用权与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标准不适应。一是依法行政落实不到位。目前,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乡镇干部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乡镇干部仍习惯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二是为农服务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乡镇主要以管理为主,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强、手段不多,不能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干部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方法不得当,采取强制性措施,甚至盲目动用公、检、法部门的力量,结果造成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镇的威信。

乡镇干部队伍状况与农村工作现状不适应。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制约乡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全市11075名乡镇干部中,行政管理型的干部有6967名,占总数的63%,技术服务型的干部2760名,仅占25%;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干部占到76%,技术服务型的仅为12%。二是干部队伍管理不合理。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往往成为上级机关的“减压器”。乡镇主要领导多从上级机关下派,大多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而且往往是到下面“镀金”,真正安心基层工作的较少;而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的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业务熟悉,却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乡镇机构改革问题上,压缩机构、精减人员工作虽反复进行了多次,但大多流于形式,配套改革不到位,农民供养乡镇干部基数大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乡镇干部的素质急需提升。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素质工程建设,但是,乡镇干部“三低一高”(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致富能力低、年龄偏高)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三、加快乡镇党委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乡镇职能转变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等人手,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1.增强乡镇职能转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一是强化乡镇社会职能。变全能政府、管理政府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主要突出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治安环境、生态环境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保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搞好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对农村的困难群众给予及时救助;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缓解乡镇工作压力。针对乡镇工作“责任状”、“一票否决”满天飞的问题,上级党委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清查工作,对与乡镇工作联系不紧密的要限期废除;对确需乡镇完成的,要科学核定标准,使乡镇干部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乡镇经济职能转变。要改革乡镇经济发展指标的考评标准,逐步淡化GDP总量、增长速度排名等对乡镇干部在职务升迁、经济

待遇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乡镇干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从现实需要出发,改革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乡镇职能。一是对乡镇站所实行分类管理,明确职权划分。根据乡镇站所的工作性质,可将其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服务性和专业性站所。比如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站、文化站、计生站等,在人权、财权和事权上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对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第二类为执法性或垂直管理的站所。如派出所、法庭、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等,要坚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提出调整人员的意见。二是理顺“条、块”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在业务发展规划和制定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对乡镇站所的协调和监督。要结合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将宜下放给乡镇审批的事项坚决下放给乡镇;可委托乡镇行使的行政行为尽量委托乡镇行使。三是实施目标管理,确定工作职责。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根据设定各乡镇财政包干基数,实行乡镇独立财政。另一方面,要建立乡镇税收体制,县(市)区税务主管部门要与乡镇划清税种和征收范围,各乡镇要积极培植税源,强化乡镇一级理财、聚财的功能。

3.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执政行为,不断改进执政方式。一是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的范围延伸到二三产业,重点提供政策、法律、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综合协调手段,坚持依法行政,防止在行政过程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纠正行政过程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营造“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局面。三是提升服务层次。在探索利用市场经济规则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行“一站式”阳光服务,即把乡镇的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城管、土地、、计生、环卫等多个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起来,集中设置服务窗口,对群众所需解决的问题,实行“一站式”办结。

4.建设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要及时调整。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改干部包村、领导包片为按产业组建服务队,形成突出一项产业、建立一支队伍、成立一个支部、确定一名领导、制定一套管理办法的新格局,促使各服务队逐渐形成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经济实体,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三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坚持乡镇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完善乡镇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5.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素质。一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要坚持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形式,把素质高、业务精、本领强的优秀干部按程序选进乡镇党政班子。在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激活乡镇人力资源。二是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和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三是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要在工作上留住人、政治上激励人、生活上关心人,通过设立乡镇干部津贴等方式,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

乡镇干部学法用法第8篇

一、面临的困境

1、乡镇干部难于准确界立“维权”的度

在农民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之时,乡镇干部口头上虽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能保护农民兄弟的合法权益。碰到事情,遇到矛盾时,乡镇干部一般会搬出法律,讲究其合法性,考虑的是普遍适用性,而个别农民兄弟却要求讲究其合理性,考虑的是各自的特殊性。因为认识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各种问题沿着“上访—协商—裁决—再上访”的恶果循环。目前,大部分乡镇干部大半精力都用在了维稳、矛盾纠纷协调上面,而几乎无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为民服务之事。

2、乡镇干部自身合法权益难于得到有效保护。

以我县西北个别乡镇为例,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活,除了县财政拨款外,再无其它增收途径,导致干部待遇水平低下,其职业并不受人尊重,从而在很大程度留不住能人,即使留得住其人也留不住其心。在职务升迁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党委书记、乡镇长一年或许有盼头外,其余干部是望眼欲穿,很多人就是一干一辈子。从经济增长方面看,很多乡镇财政囊中羞涩,许多国家有政策的合法经济待遇,无法兑现给干部,个别乡镇甚至无力支付干部差旅费,甚至有的地方年终时给干部打白条。由于职务升迁希望渺茫,经济收入待遇低下,激励机制的欠缺,自身合法权益难于得到有效保证,从而造成很多干部建立不了自信,始终不能全心投入工作,整日穷于应付,疲于奔命。

3、乡镇干部的权威难于维护。

乡镇干部处于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前沿,他们必须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有一定自由裁定权。责、权、义、利几者的统一是干部有效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前提。但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乡镇干部只有上下联系,左右协调的责任,只有深入做细致思想工作的义务,而没有最终决策权。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农民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谅解,不配合。此种现象在我县移民乡镇尤为突出,往往一个简单的问题乡镇表不了态,从而,移民丧失了对干部的基本信任。一方面,干部因不能及时做好移民群众的思想解释工作而受上级批评,甚至扣发工资奖金;另一方面,移民群众因不能及时得到满意的答复,合理的补偿,把怨气、怒气发泄到移民干部身上,有的甚至辱骂或殴打移民干部,造成干群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乡镇干部不仅在做工作时,夹在上级和群众之间,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而且人身权还不时受到侵害。

4、乡镇干部职业风险增大,职业安全感下降。

在我国新的《公务员法》的职级制中,乡镇干部级别最低,现实中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最差,是官员中最辛苦,最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群体,但目前却受到改革的威胁最大。一方面国家要精兵简政,变大政府为小政府,裁减财政供养人员,要减轻农民负担,首当其冲的就是乡镇干部;另一方面,国家要变命令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需要大量有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知识、经营理念的干部去组织、帮助、引导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实际生活中,乡镇干部向上看,头顶上悬着的是随时可能掉下来把自己裁减掉的利刃;向下看,则是农民群众要求提供满意服务的目光,而热切目光的后面是稍有差池便必然出现的严厉问责。面对两难境况,乡镇干部失去了职业的安全感。

二、原因分析

在当前大提“三农”问题时,一部分学者认为根源在于乡镇干部,因而必须撤消乡镇机构,裁减乡镇人员。这给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非常有害的,我认为,现今乡镇干部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错位。乡镇干部担负着八亿农民的组织、管理、服务的任务,其队伍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但在机构改革之风越吹越猛之时,一些学者、专家、领导干部从思想认识上却出现了几个方面的偏差:一是把乡镇离、退休干部,事业单位、中小学的在岗职工等这些本已不是或从来就不是乡镇干部人员的开销,通通计入乡镇干部的开销中,从而给人表象上造成了乡镇负担过重,供养过多,财政开销太大的假象。二是不深入分析权、责、利体系,而把乡镇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全部归责于乡镇干部。

2、舆论导向错位。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由国家大规模从农业中提取积累反哺工业形成的,绝不是乡镇干部数量过多,素质太低,贪污腐化,鱼肉乡里造成的。而我们的有一些新闻媒体不认真研究、分析原因,却不惜版面,连篇累牍宣染乡镇机构和干部存在的各种问题,给乡镇机构和干部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极大地伤害了乡镇干部的感情,严重地阻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进程。

3、评价体系错位。目前对乡镇干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不是围绕乡镇干部实绩展开,而是围绕上级部门的需要展开的,对于安全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无论你当初工作如何有效,多么辛苦,只要出了问题就会一票否决,而在文明创建,班子创建等方面,只讲过程不管结果,只要记录做好,台帐做好,均会过关,而一些记录、台帐就是某个人闭门造车瞎想出来的。这种评价体系,给乡镇干部一个“启示”,无论怎样做事,一票否决的事仍有可能,无论怎么虚假应付,只要忽悠得过去就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低下,也妨碍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走出困境的对策分析

1、加强认识。乡镇政府,不仅是社会的稳定层,更重要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城乡结合部的各种矛盾缓冲区。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亲密。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乡镇干部处在改革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最前沿,我们各级党组织、上级领导及社会各方,应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多宣传先进乡镇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让社会都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而不是有矛盾和问题就把责任往乡镇干部身上推,伤他们的心,损他们的利。

2、改善工作条件,稳定干部队伍。一要增强乡镇干部职业安全感。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机构拼命工作的,要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就不能一改革就拿乡镇干部做牺牲品搞得人心惶惶,必须营造一个乡镇工作长期、艰巨、光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来尊重和支持乡镇政府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安全感。二要在工作生活上多关心乡镇干部。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各级各部门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给予关心,同时,要把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各乡镇应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创收,逐步提高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上级各部门在政治上也要多考虑。对乡镇干部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予以关心和照顾,使长期战斗在一线的乡镇干部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