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7 16:26:23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1篇

20xx最新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973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承担相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专项经费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973计划任务。

第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国家确定的、由973计划承接的重点研究任务,保障其经费需求,避免分散使用。

(二) 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973计划项目预算由课题预算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97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条 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 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七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 设备费:是在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 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事先报经首席科学家审核同意。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973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 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 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在申请立项、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应当编制项目概算。结合重大项目的综合评审和研究专项的复评,应当对项目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控制项目总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条 项目确定立项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会同首席科学家组织课题承担单位编制前两年课题预算。

第十一条 课题预算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二条 课题预算由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

第十三条 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课题预算评审或评估。科技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四条 科技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五条 科技部提出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六条 科技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前两年项目(课题)预算书,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依据。其余年度的项目(课题)预算,结合中期评审评估的结果,按照以上程序进行编制、评审评估、审核批复和签订预算书。

第十七条 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科技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八条 科技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 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 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项目专家组民主决策,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报科技部核批。

(三) 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申请,经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核批。

第二十一条 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三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决算。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以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中反映。课题决算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于每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四条 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首席科学家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六条 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973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科技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四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科技部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五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课题承担单位,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及不按照规定及时上缴结余经费的,科技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2篇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25-01

科学研究工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科研人员、设备器材、试剂材料、科研经费,而科研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国家、地区、医院对科研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和经费的大量投入,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而如何管理好、使用好科研经费成为医院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课题主持人三方不得不关注的事情。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具有它的独特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立项时,财务部门未参与科研课题预算编制。申请立项时,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更重视任务的编纂和时限,对于预算编制未引起高度重视,凭以往经验编制项目预算的情况多,待任务书下达后,只按项目要求将预算送达财务部门存档、执行。

2.过程中,科研课题实际开支与预算编制存在差异。研究过程中一个观念的转变、物价的变动都会导致实际研究与下达的任务书不吻合的情况,使实际开支与预算产生差异,财务把关严,经费不能开支,势必影响课题研究进度;财务把关不严,或透支,或超支,又会给结题后审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结题后,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存在未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结算课题情况。课题计划结束时,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更重视业务手续的办理,而忽视经费报销结转事宜,往往是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时才匆忙办理结算、结转手续,没有严谨计划导致通宵达旦翻阅原始凭证和打印报销清单。

二、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课题主持人三方知晓课题进程、经费流向;提高课题主持人对科研经费的自与支配权;强化先审后批制度,优化经费报销流程,提速经费报销的时间;明晰三方职责,既相互配合,又互不干扰,促使科研经费后审的简单高效。

三、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法

1.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必须吃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精神,既要从宏观上熟悉预算编制原则,又要从微观上把握成本与产出的效益,同时还要向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传递科研经费合理编制项目预算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强调预算编制的权威性,杜绝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课题主持人编写任务书时,财务部门必须参与指导整个课题的预算编制及审核,包括劳务费、设备器材和试剂耗材购置费、学术交流费、办公费、交通费、协作费等费用的占比及金额;任务书审核通过、经费下达入账后,应及时通知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将课题项目进行编号并发放项目课题经费卡,同时将预算限额录入会计系统;课题进行中,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审核报销各项经费。

2.基于医院内部网络开发科研经费管理查询系统。将会计系统与科研经费管理查询系统相关联,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可通过查询系统权限及密码,实时查询科研项目的名称、性质、目标、人员、预算方案、经费收入、明细开支、结余金额。科研部门还可通过此系统监督课题进展情况与经费使用情况,而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过程跟进随时掌握课题结题情况,从而做到及时通知课题主持人办理整个课题的结算。利用网络技术把预算编制――经费收入――费用支出――结算整个过程透明化,有利于三方同时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三方进行必要的沟通。

3.提高课题主持人对科研经费的自与支配权。贯彻先审后批制度,优化报销流程。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只要都在各分项的预算范围内,会计审核后符合报销要求,经课题主持人签字同意,持科研经费卡便可报销,不必再经科研部门审批,除大额和特殊支出以外。但是,管理报销的科研助理按项目要求应相对固定,不能经常更换。

4.规范大额和特殊经费开支的报销流程。对大额的(比如大型设备仪器),特殊的(餐费、对外劳务费)经费开支,除了财务部门审核,课题主持人签字同意外,须经科研部门把关,对于大型设备仪器招投标、购买、合同签订、付款、出入库登记应进行全程跟踪;对于餐费标准、陪餐人数,劳务费发放人员的核定情况应给出相关意见。

5.建立医院科研经费内审制度。依据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于任务完成过半,经费支出超过2/3的课题进行相应内审。科研部门考核评估课题项目进程,财务部门考核预算执行率和合格率,按照经费报销明细核查每一个报销凭证,重点审计超范围开支经费是否具备业务部门同意预算调整的审签单;试剂耗材出入库单是否齐备;大型设备器材固定资产登记情况是否完整;外请劳务费的发放金额及标准。对于超范围超标准的经费开支,财务部门应冻结此课题项目,同时出具通知书责令课题组及时清退,待整改完成业务部门同意继续开支后方可进行后续经费的报销。

6.及时清理已结题课题。某项科研课题结题后,科研部门应及时告知财务部门,同时通知课题主持人尽快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做好会计事务所的委托审计准备。审计通过后,做好课题项目的注销,对于需返还经费做好审签工作后及时退回;对于勿需退回的结余经费结转到同一课题主持人的科研经费卡名下。

参考文献:

[1] 何升萍.医院科研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14(1):157-158

[2] 徐辉,罗林枝,徐苓.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6,17(2):91-92

[3] 徐冰,胡晓红.论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5,12:21-22

[4] 于新颖,陈瑛等.对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4,19(2)94-95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3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信息化管理; 校园网络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规模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学实力的象征,然而高校目前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迫切需要搭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机制落后,信息共享难,造成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

目前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基本是由学校科研处、财务处和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的机制。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主要管理科研经费预算、大额支出审核、结题决算审核等,并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本校的具体管理办法。财务处负责到校经费的财务管理和具体核算,为有科研经费的教师、科研人员建立科研项目经费账号,开设“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本”,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审核。科研经费的课题负责人负责科研经费的申请和预算编制,按相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的到账资金,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的结题事宜。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科研处只偏重于组织和争取项目并提取管理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关注不够;财务处只负责科研经费的入账、使用报销合法合规,并没有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课题负责人也不向财务处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客观上存在“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管预算的不管开支”“管决算的不管预算”等现象。由于科研经费涉及部门多,沟通协调难,细化管理更难,由此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人为割裂,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协调和沟通,科研项目的预算信息、进展信息和财务开支信息在校内各部门之间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共享,容易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在不同层面上存在误区,使得科研项目开支与预算背离

科研经费按经费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学校内部科研经费与校外科研经费。高校内部科研经费是指学校财务预算安排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启动费和科研配套费等;校外科研经费按取得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包括国家、省、市的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下拨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承接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由企事业单位拨给的科研经费。与此相应,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划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三类。核算经费支出时,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执行学校的管理办法,纵向课题同时遵循该类课题上级相关管理规定。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项管理办法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哪些费用能报,哪些费用不能报,哪些费用能报多少,都很难把握。

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课题负责人在预算中拟定的预算项目可能与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应的经费统计口径不一致,致使科研项目开支与最初的科研项目预算相背离。

(三)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科研经费挤占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

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是很难分开的,大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到账后,只提取少量科研管理费,不提取资源使用费,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房屋使用费、水电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人员工资福利等均未列入科研支出,挤占了本就捉襟见肘的教育事业费。部分高校在相关科研项目上给予科研配套费支持重点学科和课题的研究,但相关支出未进入该科研项目成本中;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同时还负责大量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支出审批权,致使科研成本转嫁到教育经费及其他经费中。

由于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往往使得科研人员产生错误认识――学校已经就相关课题经费提取了管理费,那剩余的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了,课题负责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科研管理部门也认为提取的科研管理费是本部门的“创收”,并未用来弥补科研工作所挤占的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的错误认识。财务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明知不是很合理但又合乎相关科研、财务管理制度的开支只能放行,否则将会背上“妨碍教学与科研事业发展”的罪名。

(四)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科研资源共享难,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落后

由于课题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拥有独立的经费使用审批权,但对其他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又不了解,往往个人认为需要购置什么资产,预算中有就去购置,有时该资产可能其他科研项目也曾购置且使用完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同课题之间资产无法调配使用,造成同样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了可以共享的资源。

二、科研经费推行信息化管理的设想

针对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科研资产管理平台,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

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管理需要,科研信息化管理必须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科研管理、财务、院系部门、课题负责人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连接财务、课题管理、审计和课题负责人等相关职能部门,将与科研有关的各项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首先由科研处将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项目完成期限、项目预算、项目组成员、项目协作单位、项目合同经费、项目所在院系等科研信息录入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入到每个课题中,对合同需要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项目,财务部门通过预算信息进行额度控制,通过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科研经费相关信息与财务的对接,对接后财务处能够实时获取每个项目的相关情况,从源头上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的科研项目信息,实现科研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

(二)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科研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目前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高校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各行其是,随意性极大。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做好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学校科研人员熟悉国家、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正确认识科研经费的性质,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同时在科研项目预算时就指定专业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的制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更加严谨,日后再根据科研项目预算严格控制开支标准,从而避免科研支出中出现随意性,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当然,在科研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中,充分的信息沟通尤为重要。

(三)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提取科研管理费之外的资源使用费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12月20日联合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以课题及子课题为预算对象,预算内容包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其中,人员费是指课题组成员的工资性费用。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课题组成员,并按规定在课题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国家资助的课题专项经费中重复列支,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间接费用是指为实施课题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高校应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提取除科研管理费之外的资源使用费,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明确科研经费成本开支范围、标准,合理分摊课题使用学校资源发生的间接费用,让课题负责人了解资源使用费计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转变以往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绝非课题负责人个人所有,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四)相关课题结题后,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定期公布可调配使用的资产名录,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固定资产、低值资产等相关管理,特别是清算与移交制度。国家有关文件对此有明确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谋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科研课题结题后,科研负责人应配合高校相关部门做好这些资产的管理、清算以及移交工作。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公布闲置资产名录,供其他科研项目及教育事业部门选择,从而实现科研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2] 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3]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S].〔2002〕2号,2002.

[4]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执行国家科研经费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S].教财〔2011〕12号,2011.

[5] 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会计之友,2009(17).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4篇

【关键词】科研 经费 系统

1 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工程研究总院作为集团所属研发机构,在2015年获得集团科研课题审批立项的数目占集团34家下属各子集团公司的21%,是集团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因此选取工程研究总院作为典型的系统需求设计对象。我在对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科研人员过多承担课题经费的预算编制、经费申请工作,经费管理意识较低。虽然政府科研机构已经把科研经费预算明细划分得十分细致,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加大了经费的管理难度,科研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及科研经费申请划拨的工作上。这样势必造成科研效率低下、科研成本增加。其次,不同课题反复采购类同的设备,经费利用率低,容易造成浪费。

科研经费相关操作依靠人为既定流程执行,相关审批周期较长,经费管理难度大。目前,总院没有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所有的表格、单据全部依靠打印后的纸面进行填报及签章。对于经费预算编制的审核也是通过集中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审批效率低下且管理人员无法对预算编制的全局进行控制。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工作不够专业。由于没有专业化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支撑,科研人员仅注重科研项目进展而忽视了对经费的合理使用;财务人员并非管理科研经费的专门机构,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核算等环节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

2 系统功能设计

2.1 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根据对工程研究总院的调研,集团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有:经费预算制定管理、经费支出管理、经费统计管理、经费预警推送,系统必须能够做到精准预算、经费管控、量化成本,实现科研经费使用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统计管理模式。

2.2 经费预算定制管理

经费预算制定管理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降低预算制定难度,增加预算制定的准确度。首先,在搭建系统前,科研人员与财务一起根据近几年的科研课题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加以总结提炼,配合系统开发人员生成一套科研课题预算编制模板。在新建每个课题项目时,系统可自动化生成科研课题的项目经费预算表,并且可以根据各类课题的类别选择不同的预算模板进行预算编制的预定义,这样就可以减少科研人员制定预算的难度。预算经费模板可以分为:项目年度预算表、资本性投入预算表、国内差旅费预算表、国际差旅费预算表、技术服务费预算表等。此外,系统可以生成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科目与财会科目的关系映射。国务院各部委下达的科研课题“预算收支科目”与财务部门执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的设置内容存在着一定差距,导致财务部门按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与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的可比性差[1]。所以,我们有必要去建立一个模型,即把各类课题的经费预算科目与企业会计科目之间的逻辑分别加以映射,并建立数据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就可以增加预算制定的准确度。例如:预算科目中的能源/动力费,对应会计科目中的水费、电费;预算科目中的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对应于会计科目中的招待费等等。

2.3 经费支出管理

根据国内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校的调研,一般经费支出管理模式有四种:①从财务总账系统(全面预算系统、网上报销)中取出项目经费支出数据;②由财务人员按月填报各单位项目经费支出台账;③项目负责人按月或季度上报项目经费支出报告;④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经费支出申请、科管、财务确认。从目前总院以及集团下属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都使用第四种方案。根据本人对工程研究总院的需求调研得出科研经费支出审批流程,目前实际涉及到整个经费支出流程的人员角色有:经办人(课题经费负责人)、综合办审核人员、部门领导或课题负责人、总院科研经费管理员、财务主管、总院领导、出纳等。整个审批流程环节较多,设计人员较广,流程效率低下,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研发效率。因此,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系统必须能够改进整个经费支出流程的流转效率。例如,取消付款凭证的填写工作,改为请款人从系统中填报相关信息后,系统直接生成简明的付款凭证表格,提交后系统自动流转到下一相关人员审核/审批。此外,系统有一个重要功能:系统自动提醒请款人目前该项科目的剩余金额并且可以方便查询历史支取经费的金额,即请款人此次填报的金额不得高于剩余金额,这也省去了请款人、经费管理员、财务人员反复核查该项科目经费是否充裕。此外,系统还将提供经费支出余额提示功能,该功能经常在课题结题节点使用。

因此,系统必须实现基于科研预算的费用控制管理,通过网上报销的手段,实现经费支出的实时控制,在费用申请、报销、分摊环节提供预算管控模型,确保科研经费按预算支出。在系统的费用申请页面中,系统可以直接反映出当前课题中某个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科研人员输入的金额每次都是有效的,从而提现了预算编制的指导性。

系统可以严格跟踪和汇报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和支出情况,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必须有监管人员实时跟踪记录。对于项目实施^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隐形项目支出经费都要保证手续齐全,并严格按照企业的流程和规范来进行,并通过建立监督机制,确保科研项目的经费处于可控制的状态。[2]

2.4 预算调整管理

为了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费用的管理,更好得控制科研课题实施成本,上海市科委以及建工集团都有一定的相关规定,例如: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调整,承担单位变更应当报市科委批准;项目(课题)总预算不变,由承担单位进行审批等。

为此,系统应该提供预算调整的申请及审批功能。为了简化整个预算调整的流程,所有申请材料必须都从经费管理系统中抽取数据,并让申请人上传预算调整的事由,包括分析数据、图表等科学依据的附件资料。根据本人对工程研究总院的需求调研得出 科研经费调整审批流程:部T科研经费管理员申请->总院科研经费管理员审核->课题负责人审批->公司领导审批->总院科研经费管理员调整预算。

3 系统建设的意义

承担科技研发的企业和机构建设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意义非常重大。第一,系统强化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责任。各科研单位基本都颁布了自己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规章制度长期存在纸面化,人为干扰因素较多,真正能够严格落实较少,其中责任人也比较含糊,追责不到位。系统建立后,不仅可以是整个科研经费管理流程规范化,也能使流程中每个环节的操作人员落实到位;第二,课题经费分配使用更加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由于系统中可以快速查询到每笔经费支出的额度、项目、时间,因此可以查询、经费余额警告提醒、支出占比提醒等,做到事前提醒,事后分析,资金严格按计划预算使用,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系统使得整个集团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透明公开,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单位可以结合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开,逐步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度的提升。公开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有所区别,包括在科研共同体范围内的公开以及向全社会的公开。可以公开的事项包括:科研经费的配置、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科研机构的投入产出情况、科研人员承担项目、产出与申请奖励情况等[3]。

4 结语

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还将与支出相关的合同进行关联,实现科研经费到款与科研合同之间的有效衔接。后期还可以考虑与集团的财务系统接入,减少科研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工作量。当一个科研课题完成后,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迅速做出财务报表,并进行相关财务指标分析,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当系统建成后,不但实现了信息共享,并且在科研人员、财务人员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了科研与财务的闭环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丹,徐海生,等.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238-238.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5篇

关键词:科技经费 课题制 法人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66-06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ode promotes the use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to a certain extent. It’s a historical progress. But there is some deviation in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progressive and devi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ase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fund management mod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意识科学技术对提升综合国力的效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越来越高。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为1.98%,其中全国财政科技支出约5600.1亿元,如何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管理如此庞大的科研经费成为重要的课题。

2002年初我国全面实行课题制,课题制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经费管理模式的某些不足,较能够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但它也有劣势和弊端,为此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不断完善,探索科技经费管理的有效模式。

1 课题制模式的进步性

1.1 较之分类管理的模式,科技经费的课题制管理有其进步性

课题制下,科技经费以课题为基本单元,每个课题项目独立建账,由国库统一收付,集中进行账户管理,及时反映每个项目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在投入方式上,课题制是申请单位或申请人在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条件下进行的,给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更加公正和高效的发展平台。在预算方式上,课题制根据课题规模以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执行经费来源预算与经费支出预算。

1.2 课题制的实施有利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科研课题统计指标设定和数据统计可以较为客观、较为科学地反映课题活动状况,有效地为科研决策管理提供服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从973计划的在研项目承担人员年龄段上看,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40.9%,36~45岁科研人员占37.3%,46~59岁的科研人员占14.4%,6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7.4%,科研项目承担人的人员年龄大部分集中于45岁以下,说明973计划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很大,拥有一批真正实干的、探索进取的新一代科研人员,这也符合973计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在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2002年实施课题制前后,在立项数量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调整,从立项上看,2002年前后尚处于调整时期,也是低谷时期,立项数量相对较少,之后几年逐渐进入稳定期和规范期,呈现逐渐上涨态势。就研究领域的分布上看,973计划始终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制实施之前更加偏重于资源环境、人口及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而在随后几年更加注重综合语交叉领域的研究活动,更加偏向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及推动前沿学科的发展。从经费构成上看,973计划经费完全来自国家拨款,“十一五”期间,国家经费拨款投入总额为115亿元。

从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人员构成中,从事863计划的人员总数明显高于973计划的人员总数,而如果将这些人员按照职称级别进行分类统计,就会看到一些差异。例如(表2),从2003年到2011年每年在97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都比在863计划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所占的比例要高,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在大部分年份也比863计划中拥有中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高,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则在大部分年份要比863计划中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低。从上述对比中也可以看到973计划和863计划在课题宗旨、课题选择和课题参与人员上的不同,973计划更加侧重基础领域的研究,更加偏重于中高级人员的参与,而863计划的宗旨是发展国家高新技术,相对973计划需要的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偏低,更加注重实干型技术人员的有效利用。

1.3 有利于科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批准项目结题和验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标准,分为完成论著数(邀请报告、)、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人才培养。面上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中占有的比例最大,2011年,面上项目批准经费为898941万元,占批准经费总额1827450万元的49.2%。所以暂且从某些定量指标如国外、国内期刊、专著的发表数,发明专利、已推广研究成果数量、获得国际奖项数量来考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结题和验收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3中可以看到自2002年课题制实行以来,面上项目中发表的期刊、专著数量以及研发专利的变化趋势。2002年可以说是一个低谷期或是一个过渡期、试用期,其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发表国外期刊的数量是2001年的2.5倍,国内期刊是2000年的3.2倍,专著数是2.4倍,发明专利数是11.8倍,研究成果已推广的项数在2000年达到顶峰,2001―2002年以后下滑至低谷,之后开始缓慢上升,到2011年达到2001年的2倍多。国际奖项数在2002年达到最低数13项,但是到2011年国际奖项数已达到2000年的2.5倍。其中,发明专利的数量的增幅与国内外期刊、专著想比增长幅度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课题制的实施不无关系。课题制实施以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投入到科研项目中的资金明显增多,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企业的回报往往在适用性技术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文章、专著的需求甚少,所以引发专利数量的猛增,加之,许多企业在内部设立科研部门,研究出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适合市场风向的专利产品,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课题制实施以来,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政府和企业将科研资金明显偏重投资在适用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上,明显高于基础研究的投资。

2 从课题制看科技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2.1 从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分析

课题制模式预期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拨付转变为通过竞争机制来分配科技资源,择优选择项目,虽然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单一式的竞争模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弊病。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导致基础研究和其它自由探索性这些“不适合竞争性配置模式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实行竞争性方式” [1]。基础研究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比较长,应用到技术领域成效慢,基础研究的成功率较低,一般不到5%~10%,实现商业化或企业化的也仅占2%~3%,而试验发展研究实现商业化的可能性最大,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试验发展研究获得的科技经费较多,尤其是企业把大量科技经费投入到试验发展研究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极少。基础研究的活动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少数政府部门或企业也承担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通过申请课题的方式获得基础研究的科研经费,所以从课题制中也能反映出我国基础研究的状况。

从图1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从2001到2011年10年间,基础研究经费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1年仅52.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已达到401.8亿元。实现了近八倍的增长。但是,更应该关注图2和表4中的一些数据,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所占R&D经费比例来看(图2),从2002年到2011年,在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基本呈稳定状态,有小幅度浮动;自2006年以来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有所下降,应用研究的支出比例也在下降,但是试验发展研究的比例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的比例明显很低,十几年来一直在5%上下徘徊,说明我国基础研究长期处于投入比例偏低的状态,有些年份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比如2004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6%,2005―2007年持续下降到4.7%,随后几年没有大幅度波动,2011年仍为4.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基本处于10%以上,德、英、意、法等过都在25%左右[2]。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下游的经费较多,而用于科技R&D、科学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较少,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需要“逐渐向上游转移”[3],2006年及以前年度财政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建费和其他科研事业费;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推动课题制模式的竞争,使得基础研究的支出比例相对下降,中标的课题侧重于试验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应用,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课题。

另外,从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的比率对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的薄弱,研发经费投入结构失衡,2011年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的比例保持1∶3∶18的比例,而进行国际横向相比,明显看出基础研究的劣势,如2011年美国三者比例约为1∶1∶3,法国约为1∶1.5∶1.3,日本约为1∶2∶5,韩国约为1∶2∶3。这极大阻碍了我国基础研究长期的强劲发展,也使我国自主创新空间受限。

2.2 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的多渠道格局模式,政府到基础研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我国基础研究90%的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而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的经费有限,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10年来,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活动中的总额和比例越来越大,从表5中可以窥见一斑,2003年企业投入资金占R&D总额的60%,到2008年到2011年企业资金持续达到占R&D总额的71.7%,到2011年更是达到73.9%。

从企业投入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的经费比例来看,三种科技活动的差距更加明显。虽然企业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比例居高,但是企业到基础研究领域的比例几乎占有极微小的比例,它们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如表7所示从2004年开始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这样的低比例,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居高不下。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投入到R&D活动中的经费总额庞大,但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尚处于起步阶段,投入到基础研究活动的比例极其微小。如表6所示,从2004年到201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一路下滑,最近几年几乎徘徊在0.1%,几乎接近于零,而试验发展研究比例持续上升。基础研究处于创新产业链的最前端,对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实施课题制这种竞争性的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难以“维持生计”,不能够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投入,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我国科研水平跻身世界前沿领域,不利于高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

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和市场失灵的普遍性,完全依靠市场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很难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因为“市场不能充分地提供某些优效产品或无效产品”[4],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所以我们在引进课题制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经费管理模式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政府投入在科技投入上根本观念上的区别和对投资方向上侧重点的不同,哪些研究要重点投入,哪些研究要化大政府为小政府,放开手由市场或民间资本去经营搞活,都是我国政府要进行深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

2.3 课题经费预算与执行情况不到位

《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机制。”“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归口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课题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课题经费预算。”

但是课题经费的预算存在诸多问题,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预算实施不到位和预算管理混乱等问题。例如,2013年《关于申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经费概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出概算和来源概算必须同时编制。”且项目概算编制应该满足这样的平衡公式:项目经费支出概算合计=项目经费来源概算合计。在课题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预算与实际经费支出完全相吻合的情况少之又少,往往会有些出入。课题经费的预算是科技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但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往往与科研活动规律不相适应。在申报课题过程中,课题预算经费由科技人员执行编制,编制预算也是以申请获得该课题为目的的,对获取课题重视,对经费的预算轻视的现象严重。科技人员没有联合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协商,认真编制经费核算,在财务知识和科技管理知识上缺乏专业性,主观性强,虽然《规定》中要求细化预算编制,但这种细化难以进行,很多高校在课题预算编报时粗枝大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难免造成课题经费的预算粗糙、失实、精确性差、不能全面反应课题成本支出,经费预算过多或过少的情形都会发生,在实际使用经费过程中有的急于花钱,不是自己的钱不花白不花,花完了才证明课题执行的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预算金额过小或尽量节约科研资金的真正想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的课题组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利于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以上两种情形最终都有损于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悖于国家制定科技经费预算的初衷。

《规定》中指出,对课题预算实行评审、评估制度,但是没有明确的评审指标和评价方法,科技经费预算效果如何,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拨付的支出资金是否一致,有多大幅度的出入和偏差,怎样的浮动范围才属正常,超过幅度的预算应如何调整和处理,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估考核标准。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到2011年,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央拨款程逐年增长趋势,11年间,863计划的中央拨款从2001年到2011年由的6.95亿元翻了15倍,达到106.4亿元,973计划也从2001年6亿元的中央专项拨款上升到2011年的45亿元,增长了7倍多。但是这两项计划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控制尚不能得到具体的数据,对于科技经费预算的来源于支出使用效果的评价更是无证可考。

3 法人负责制的引入

我国的科技计划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不断有序推进,以达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化和科学化,只有基于“双方在深层次上的精神沟通”[5]的管理才是高效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的目标是使“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人及承担人所在单位三方利益最大化”[6],为了协调和平衡三者之间深层次上的有效沟通,体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全面强化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1 法人负责制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目的

课题制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课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大,编制和调整课题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课题承担单位监督、管理、服务弱化的现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化、科研规模扩大化,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的多样化,需要不断调整科研组织的管理方式。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权责明晰、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管理和问责机制,鉴于项目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过程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监督经费使用、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课题制的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大力强化课题法人单位的技术集成和统筹布局,明确和加强课题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

为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组的监督和监管力度,2012年2月,科技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经费管理,充分发挥法人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审核监督作用,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认真行使经费管理、审核和监督权,同时还要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培训支撑等相关服务,提高项目(课题)经费的使用效益。

实行课题单位法人负责制目的很明确,根本目的即充分发挥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过程管理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项目(课题)研究和管理各方积极性,促进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在有限的科技投入中达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

3.2 推行法人负责制的要求

3.2.1 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和调动各方积极性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课题承担单位在国家科技管理相关法规范围内,发挥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的作用,加强申报立项阶段的组织和指导,加强预算编制阶段的咨询和服务,加强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协调和支撑,加强题刻经费使用的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的经费预算、审核、监督和服务工作,加强计划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完善内部科研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提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充分尊重科研自,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课题承担单位应进一步改进科研活动的氛围和环境,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有效运用奖惩措施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决策机制的公平性和协调型,充分调动和发挥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2 课题承担单位的具体作用

贯彻和落实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制,关键在于课题法人单位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发挥好管理和服务作用。

法人单位应立足于国家科技计划目标任务,结合本单位科研能力实际情况,发挥在课题申请和立项阶段的组织协调,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协调服务,在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成果的统筹和管理作用。同时,法人单位要实施有效的审核权和监督权,发挥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审核监督作用,完善单位的财会核算和内部控制制度

科技法律法规跟进和制度与科技活动的发展总是不能完全吻合,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不相适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要转变管理的思路和方式。法人责任制课题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地发挥着项目咨询、服务、鼓励、协调的作用,如何探索进一步调整和控制,使现存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更为合理,使科技经费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从宏观管理上还需要由政府管理向社会共管转变,建立从管理部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组到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自上而下的长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同时应该加强科技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全社会监督。

4 结语

我国科技经费管理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互交错,不断探索的过程,课题制的引入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法人负责制适时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题制的某些不足,相关措施具体如何执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是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有效性的保障,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按照国家规划和实际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科技经费投入和配置的比例,并按照社会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从政策、管理、机制上保证科技经费使用日趋有效化。

参考文献

[1] 李兵,李正风.课题制制度预期及实施成效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 30(1):69.

[2] 周寄中.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的基础研究的投入、评估和协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罗伟.科技政策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9.

[4] [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71.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6篇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会计学会2012年立项课题

随着时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在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管理上还存在较多问题。据2011年中国科协的调查,我国的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的只占40%的比例,意味着60%的科研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也凸显科研经费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

1.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差距。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级别,忽视立项过程中经费预算的审核,这很容易造成实际支出与经费预算之间的差距。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缺少具有财务核查能力的人员指导,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真实性、科学性缺乏良好的审核机制,因而存在自行填报预算,随意性强的情况,科学性和合理性差,对于经费支出的具体情况,主观上没有严格的规划。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前期预算与后期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存在出入,难以按申报书上的预算来报销,这就容易产生违规的问题。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额外支出,在申报课题时难以预见,因此,未列入预算或无法列入预算,譬如依托个人感情在其他科研机构完成科技研究过程中耗用的水、电等费用。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用于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定问题。科研项目级别、种类繁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名目各不相同。随着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科研经费规模日益扩大,科研经费需求逐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更加复杂,沿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对科目分类局限性很强,难以适应科研经费管理的需求。甚至有些实际支出难以报销,因此,部分科研工作人员换用其他名目报账,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是平行机构,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互相缺少沟通协作。各自制定相关的制度,有时会存在责任、权利、利益不明确,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为了避免报账过程中引起分歧意见,有时更改实际支出的名目,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监管无法做到细致到位。

科研经费结题结账管理不完善。由于高职院校科技研究发展得比较晚,往往注重立项课题的数量、级别、经费支持等,忽略了对课题结题的结账管理。因此,经常出现课题结题一年后,账目还没有结清的情形,给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及项目管理上带来一定困难,也造成财务账目不准确。

2.对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及联系。科研经费管理及使用上的问题经常是由于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首先在课题申报时应该请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指导课题经费的预算,对于预算支出是否合理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财务部应该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商,根据科研项目类别不同建立相应的支出名目,控制相应名目的支出金额。三是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四是财务上出台的相关制度也应该及时通知科研部门,避免在执行课题对账、结账时出现经费不能报的现象,从而削弱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对于科研物品的采购,可以请后勤部门配合,尽量减少现金采购,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现象。六是审计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科研经费的支出要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减少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

项目负责人应该加强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项目资金申请下来后,部分项目负责人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上的偏差,项目经费没有专项使用,与一般办公经费相互混淆而当成自己的。报账时,适当规避,增加可报项目金额,出现一些支出项目严重超出预算。这里有一部分原因是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注重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技术要求、技术路线等,忽略了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因此也存在支出名目、预算金额填写随意性的现象。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有些支出没有在预算范围内,或者预算的金额不足,或者部分没有实际支出等问题,为后期结账带来困扰。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申请时对每一位申报人员强调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讲解说明学校的财务规定,建议课题负责人与财务人员制定课题的经费预算方案,使经费预算更科学、合理,减少后期报账时出现问题。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管理要规范、制度要先行。针对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首先要了解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题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差异及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等。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确定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同部门、责任人的权力与义务,实现科研经费分配合理化;确定不同项目经费支出的范围、比例,以及经费审批权限,实现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化。改革现有的财务制度软件,针对科研经费支出的特点,增加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构建项目名目和支出名目的对应关系,有效控制项目支出时的比例,实现此案科研经费支出合理化。建立结题结账的相关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有效时间,避免增加科研成本,实现科研成本最小化。建立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保证科研经费合理合法的使用,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应最大化。

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为了更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采取培训交流等方式让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学习、讨论、研究科研预算、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网络课程学习,转变思想,增强现代化科研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同其他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经常进行信息交流,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

科研经费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科研经费管理就成为了科研管理的重要核心工作之一,这也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有效,直接硬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同心协力,积极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使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1]王秀清.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科技信息,2012.02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7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服务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20- 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均逐年递增,笔者所在单位2011年与2010年相比科研经费增长幅度为25 %。经费增加后,相应的也给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从近年来的财务检查情况看,由于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从财务服务的角度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是目前高校财务工作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科技产业处负责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科技处着重于争取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通常科研经费到账后一般只提取5%的管理费,对经费的去向一般不过问。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筹集、用于哪个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信息不对称,目前学校财务处只能是履行简单的报销手续,在实际报销过程中,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真实性没法把关,只要是课题负责人签了字、发票规范,就给予报销,碰到个别实在没法定夺的问题,财务部门只能再去征询科技处。纵向经费还好,因为有文件规定,横向经费的支出不规范、支出私有化便成了普遍现象。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各管一块,对科研经费缺乏综合管理和有效监督,这样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容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因此很难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高校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不相符。一直以来,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一直没被重视。对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不能进行准确、科学的核算。目前科研经费中成本核算,实际上也仅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经费运用过程中所占用的如人员工资、水电费、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费等学校资源则没有任何反映,这些间接费用没计入科研项目成本核算,而是直接在教育事业费中支出,造成了科研项目研究成本不实,影响了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事业经费支出的压力。通过分析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来评价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3)高校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管理不规范。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将物品带走。有的为了不入设备库或规避财务上的固定资产限额标准,将要买的固定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还有课题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所以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

(4)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在各高校中较为普遍,大部分课题组在科研项目开展时,科研项目的费用尽量不用,想办法争取经费节余。有的则因为是部级、省部级课题,课题本身比较大,再加之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多拿课题,相应地给予配套、科研奖励等,使这部分课题负责人手中的经费过多,以致课题结题时还有很多的结余。这部分资金长期挂在账上用于不属于该课题的其他支出,使得学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在验收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和成果的验收,却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2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1)落实具体的科研经费责任制,财务服务要到位。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将科研经费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学校的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由于科研人员缺少相应的财务专业知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规范和随意性大等现象,这也给财务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财务服务工作应前移,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之初,做好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会计制度的宣传和解释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只有这样在后面的使用过程中才能比较规范。另外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财务人员要参与编制项目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真实的科研经费预算体系,确保经费的成本预算有章可循,是规范高校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审制度,课题预算一旦审批通过,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经费预算是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编制的,他们一般缺乏相应的财务预算编制知识,大多数项目预算不全面、不完整。因此必须让财务人员在立项之初就参与其中,利用财务人员拥有的专业知识,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科学合理地编制课题预算。在编制课题预算时,应结合实际和财务指标分析,使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应对项目进行细化指标控制,不同的项目用不同的收支控制科目进行控制,这样既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严格按批准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只有真正控制预算,才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

(3)制定严格的支出范围及支出标准,改进财务服务方式。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着既规范又灵活的原则,不断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及报销规定。首先,财务人员应以各项目经费预算为依据审核报账,严格按照预算所设的科目执行。在使用科研经费时,财务人员要有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科研服务,及时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信息进行收集、归类和汇总整理,按照项目的进展程度,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使其能及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4)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要加强对于科研经费中设备购置的监督和管理,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笔者所在单位在2011年底在财务系统软件中单独立了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模块,旨在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组织财务人员定期对科研经费购置设备进行资产清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在科研项目结题之后,该类资产必须由学校统一保管和调配使用,不得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另外,针对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状,可实行高校现有的仪器设备统一管理、有偿调配使用办法。提高高校已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对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要及时入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规范管理。

(5)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财务管理。根据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第六条之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各高校应根椐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财务部门应配合项目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及时办理科研课题结账手续。对于那些部级、省部级课题,配套、奖励的幅度应调低,在不违反财务制度的前提下,从配套中按一定比例直接给课题组成员作为活动费用,这样经费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就会减少。目前,有的高校用结余经费作为自主创新课题经费,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发挥已形成的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6)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财务队伍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财务人员是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体,其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而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变,这些变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必须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应通过不断提高财会队伍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改进服务态度,本着服务创新的理念,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财会队伍。将这种服务理念更好地渗透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好经费使用关,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粟永锋.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7(12).

[2]杨静媛.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2).

[3]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0(8).

[4]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第8篇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事业高速发展,科技三项经费的逐年递增,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经费管理部门对科技三项费用的管理愈来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经济实力和经营效果业绩显著。但是,地方科技三项费用使用部门在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预算不科学。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如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不需要进行试验,却出现了试验费等;当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不按照申请数量下拨经费,致使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开支类别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支出。

2.项目资金被挪用。很多科研经费立项审批后,有责任感的课题承担单位,上级批多少钱干多少事,责任感差的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经费一到,就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人员开支、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公条件等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3.财务管理不严格。对争取来的科研课题,资金管理上存在没有专账核算,资金来源渠道分不开,与其它资金有混合,有的课题经费在多个银行开户,白条开支、大额现金支付等,无计划列支管理费现象,财务发票把关不严等现象。

4.项目管理不到位。表现为:一是科技部门未与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二是个别科研项目申报材料不完整,手续不完备。三是个别科研项目中期监管不到位。四是部分科研项目既未按时结题,也未通过验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科研项目预算不同于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国家有一套成熟的计算方法和规范,科研项目不确定性和没有成熟的可以参照的数据蓝本,给编制准确预算带来了较大困难。

2.一些课题承担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了解少。在管理和使用本单位承担的课题经费方面随心所欲,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

3.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并非是每发生一笔科研经费都能够对其进行“跟踪问效”。

4.项目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单位领导对课题依托单位的监管责任以及单位项目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的领导片面认为课题组长负责制,就是课题组长全面责任,而忽略课题依托单位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对课题经费及项目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和财政部门应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预算,使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预算的严肃性,增加了可操作性。在项目申请阶段,合理制定支出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做到预算不合理、不科学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项目立项后,项目负责人要与科研部门签定协议书,严格按预算支出经费,从源头和过程两个方面严格把关,确保有限的经费发挥最优的经济效益。

2.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目前我国主要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对于那些不太明确是否必要的项目支出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而对于确实必要的支出往往又缺乏事后的评价制度,难以判定支出的效果。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3.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跟踪问效制”。对每一笔科研经费,有关部门(包括资金监管部门和项目主管单位)都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与“跟踪问效”,从审批、拨付到使用各环节上都进行“跟踪问效”,及时杜绝资金浪费和项目不实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