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学艺术特点

文学艺术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4 16:26:29

文学艺术特点

文学艺术特点第1篇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文学艺术特点第2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二、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艺术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开始重视艺术通识教育,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也存在着课程边际比较模糊、课程名目比较杂乱、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总体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

由于缺乏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建设,很多院校往往是依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所谓的特色艺术课程。除常见的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动漫类、舞台艺术外,还有茶道、插花艺术这样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同程度起到了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但总体较为随意,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缺乏宏观、鸟瞰式的系统性内容。

许多学校开设了课程的开设了合唱、艺术欣赏、水彩画等艺术课程。但由于课时所限,往往草草结束。既无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艺术技能,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艺术体验,也不能从较宏观的层面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的特点。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缺乏有机融合。

有些院校开设课程忽视了其与文化产业专业产生有机的联系,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不显著。

第四,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侧重于知识教育。

有些学校开设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比如全部是艺术史、艺术评论等课程。这样一方面使艺术通识教育过于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另外,艺术通识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外系外校的教师兼任。这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连贯性,容易忽视所教课程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艺术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基于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专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艺术通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把艺术通识教育作为其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梳理艺术学科的体系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慎重编写艺术教学的大纲与教材;(3)打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鸿沟,构建跨越具体门类的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4)要突破传统艺术通识教育窠臼,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思路;(5)发展课堂教学与田野参与并重的教学模式;(6)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注重艺术通识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专业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艺术美学与史类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艺术实践类课程、艺术评论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前三类为基础,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后两类则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开设。下面对这几类课程的设置进行简要的说明。

第一,艺术美学与艺术史类课程。

这类课程属于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中系统论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成宏观的历时共时认识,是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重要的方式。这类课程最好由专业对口的专任教师担任,编写或采用具有与学科相关联的教材,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艺术欣赏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学生接触具体艺术作品、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艺术感知和品鉴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是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系统接触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唯一方式。艺术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都无法取代艺术欣赏课的作用。

第三,艺术实践类课程。

如果从提高艺术感知力和辨别力来看,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比如会画画的人通常对画作的认识比不会画画的人另全面、深入。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类课程通常无法深入,建议在授课的以了解具体艺术形式的特点为主,并加入史学、美学的内容。

第四,艺术评论类课程。

如果说前三类课程主要是对艺术知识的输入,那么艺术评论则是受教者对艺术通识教育成效的输出。评论侧重于受教者表达艺术作品基于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主观认识。

第五,特色艺术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高校自身的学校资源所开课。可根据优势学科资源,直接与业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在培养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上有的放矢,创建各高校的自身品牌。有的学校会把文化产业专业再细分为若干个方向,有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条件培养偏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或研究应用型复合人才等,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在以上的框架内对具体课程进行调整。

四、结语

文学艺术特点第3篇

关键词:个性特点;自我意识;文化修养;艺术素质;不良习气

认识和了解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增强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经过观察总结发现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艺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术讲究千锤百练,熟能生巧。而艺术更讲究创新,报选艺术专业的学生比一般技术专业的学生求新求异意识较强,正因为这个特点我们才能欣赏到许多新颖别致的文艺节目。不过凡事物极必反,由于一味求新求异,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可能比较反感受到束缚,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行为散漫不把学校规章制度放在眼里甚至抵触抵制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当然我们艺术教育很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富有创新精神。同时,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也有一些特别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情感体验并尽量达到身临其境的水平,这样艺术专业的学生可能会显得情感丰富,理想化成分居多多,思维浪漫,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行为追求新奇和怪异。所以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不能理性地看待人和事,但对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学校组织的一些政治性活动也参与热情不高。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在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时既要注重“以情动人”、“以感化人”,也要做到“以理服人”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情感的基础上,教育人、培养人,使我们的艺术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艺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但集体观念不够 。自我意识强是独生子女们普遍性的特点,而独生子女在现阶段正逐步成为在校学生的主力大军。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因为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方面都比较注重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因为学艺术的学生大多家境比较殷实的独生子女,家长平时比较溺爱,自我意识过强,具体行为上表现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自由散漫,我行我素,懒于打扫卫生,经常迟到旷课,不服教育管理。对此,我们在教育和引导艺术专业的学生时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

三、由于高校招生政策的原因一些文化科较差的学生为了读大学选择了艺术类专业,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过分偏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轻文化学习,导致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修养肤浅。国家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要低于其它一般专业,很多艺术类考生的考分普遍偏低,这与居高不下的其它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一般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既缺乏艺术天赋又缺乏学习兴趣,其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另外,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过多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其很多业余时间甚至课堂学习被专业技能训练、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所占用,这也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想要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他必须得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这样他才能在艺术方面有底蕴有特色。

四、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艺术实践轻理论学习 ,缺乏艺术素质。虽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但这种重视也仅仅表现在重视艺术实践上,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声乐、器乐等专业术课和文艺演出,而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则普遍较为轻视,上课常有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的现象。所以,我们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恰当地引导学生对专业和文化、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多多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欣赏品位。

文学艺术特点第4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工具人;文化传承与创新

受工业文明所特有的专业化、标准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各种应用知识进入了原本以人文教育为重点的大学教育领地,在学校教育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在越来越明晰的专业化教育体系和越来越细化的工业人才需求中,学生被“订单式”培养,成为大学人才生产线上被按照各种专业规格批量加工的“材料”。高校培养的人才凸显“工具化”特征,成为分门别类的“专门技术人才”或是“工具人”,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社会主体。[1]这严重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诉求。

学生艺术团的建立,意味着一个弱化“工具人”特征的切入点或是突破口的诞生。在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审视的过程中,使内在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使人更加向往生活,热爱人生,并审视自己。同时,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里有所顿悟,从而引燃创新意识,生成创新模式。这说明艺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的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审美品位和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及创新思维的拓展。

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期间,中国47所大学校长在“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继高校艺术教育杭州宣言”中指出:“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性王国,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诗性家园,也是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精神辐射之源。鼓励大学生艺术团深入基层,面向社会宣传演出,为推进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所以,建设好理工科背景下的学生艺术团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富有意义。

一、学生艺术团的文化构建

(一)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目的、任务

建设学生艺术团队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也是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载体之一,肩负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打造文化校园的职责。根据学生艺术团非专业性特点等建构了两个中心任务:对外塑造学校形象——为学校服务;对内强化素养——为学生服务,这也是任务之根本。

在训练、演出中,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培养。众所周知,个性是创造性的重要特质。艺术创作、欣赏、体验的过程就是积极地创造世界的过程,其本身就体现着强烈个性特质。“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2]所以,艺术引燃了自由的驰骋,自由支撑了个性的成长,个性拓展了创造的空间。“科学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科学化”或“文理交融”,应是学生艺术团成员率先实践的和垂范的理念。[3]

(二)学生艺术团本体生态

注重技能性,强调实操性,是学生艺术团建设的最基本要求。缺少艺术的技术性就缺乏艺术的表现力,自然失去了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四位一体(教学、训练、表演、人格塑造)的艺术团建设,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施教,学生围绕技能进行学习,团队围绕艺术进行表现,艺术表现围绕人文精神来打造诗性家园,进而构筑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通过教学、自学、艺术交流等形式的体系化孕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启发想象、拓展思维、塑造人格。

(三)学生艺术团形式内涵的构建

因校而宜,因学而建。由于学校特点、学生规模、文化背景、人文传统等差异以及绝大多数艺术团为非专业性质等,可以选择具备优势的团队进行建设。从高校特点的普遍性来看,建立以歌、舞、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团队比较可行,但依据本校特点和传统来培植学生艺术团更为准确,成效也会更加显著。要以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和感悟艺术世界为目标,这样学生天性中的想象和自由,追求和创造,才能在这艺术实践的天地中得到体现。进而,乐己、乐人,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经典传承文明,雅言浸润人生。艺术团表现的内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且具时代性、引领性。实质上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展示与第一课堂形成一定的互补,展示别样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拓展了教育领域,扩展了受益面。他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趋向、精神和物质生活世界等接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

总之,不论建立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团队,其理念是方向、师资是关键、团员是根本、设备设施是前提、经费是保障,孕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团队文化是永恒的主题。

二、学生艺术团运作与创新

(一)追求育人过程的欢愉

重视艺术教育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过程的欢愉,追求在轻松和愉快中度过学习的时间,这是方式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觉的吸收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和实现目的的最大化。所以,有了轻松欢愉的学习过程,自然达到了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二)建立互动运作模式

个性化、全球化、科技化,可以说是今天教育的趋势,忽略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落伍。同时,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唯一领导者。以往把许多人关在同一间教室里灌输知识的做法有些过时了,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的个性化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现代教育背景下造就的学生仿佛一缸水,如何把握教师的角色?确实到了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因此,改变以往由教育者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构建一个开放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活动运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文学艺术特点第5篇

【关键词】艺术档案;管理

关于艺术档案的定义各有说法,而《艺术档案管理办法》中关于艺术档案概念的概述,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艺术档案是在艺术创作、演出、研究、教育、交流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于个人、院校或者社会具有保存、参考价值的原始性记录。艺术院校档案馆是艺术档案产生和管理及利用的关键机构,艺术档案是艺术学院档案管理的所有档案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别。但长期以来, 档案界对艺术档案管理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都重视不够, 艺术类院校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也不够重视。

一、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实时性。艺术档案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产生和收集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特定地点,错过特定的收集时间,在之后就非常难再次收集齐全。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档案,艺术档案不是产生即存在,存在即归档。艺术院校档案馆要为此制定统一的移交和归档鉴定时间制度。艺术档案在移交院校档案馆之前,需要有安全合适的保管环境进行管理,现场艺术创作产生的影音资料等,无法在活动之后,进行再次的增补工作。

(二)多样性。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包含了作曲、歌唱、语言、造型、综合等各个方面,每种艺术类别又包含复杂的艺术形式,比如说,音乐、美术、舞蹈、影视、摄影等等。艺术档案的记录手段各异,也是艺术档案多样性的原因,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载体的不同,有纸张、 胶片、磁性材料等等。

(三)形象性。艺术档案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档案的关键性特点。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演绎。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依赖于形象的准确描述, 没有形象, 艺术也不会存在。因而,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艺术的艺术档案就具有形象性。其次,艺术档案由好几个部分构成,形象是其中之一。照片、绘画等都是作为艺术档案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有效记录。最后,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档案, 即使形象性的特点表现得不直接, 例如:音乐剧本,它会创造出一定的想象空间,令人身临其境,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四)成套性。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一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或者艺术表演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相关材料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艺术档案的各个艺术要素具有不可分离性,艺术档案反映的是艺术创作者艺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因此说,记录艺术活动的艺术文字材料等等具有成套性特征。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科学规范艺术档案归档范围。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文书档案或者其他的专业档案,依据一般的艺术院校档案馆的收集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主要有:各类剧本和乐谱、场记、摄影创作设想、演出录音带、录像带,艺术总结、宣传材料、职员材料、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的文件材料、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院校学生作品、展览的展册、艺术研究以及其它研究成果的材料等等。

(二)加快建立艺术档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艺术档案的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对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与可用性。艺术档案是专业档案的一类,艺术档案工作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必须保证艺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艺术档案更好地为艺术工作服务并得到长久保存。首先,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文件材料, 积累、整理和归档作为考核部分, 列出负责人的职责范围。其次, 建立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的归档制度, 明确制定归档范围、时间和质量要求。只要是院校艺术活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形成的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材料,都应由业务部门整理后及时归档。

(三)建立专业数据库。艺术档案有效管理的价值是为了使档案实现有序化,能真实、客观、有效地保存艺术院校的集体记忆,沉淀学校及学术传统和校园文化。艺术院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要以学校的重大事件为契机,以丰富的档案馆藏生动展示艺术院校的精神气质和品质,促使艺术档案馆成为一个艺术产品和艺术类的文化、精神的收藏、展示、传承的集中中心。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管理不是简单地保存各类艺术档案实体,而是要深层次地开发艺术档案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图片展、系列讲座等等,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艺术院校的发展历程。随着广大教职员工对艺术档案的需求的提高,提供专题查询服务。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馆要关注院校的发展,着眼于艺术院校的未来发展大局,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的艺g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完整,并建立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档案专题数据库。

(四)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要做好艺术档案实时的、经常性的收集。一般情况下,艺术院校的档案工作人员都习惯于按照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其他类别的专业档案的收集思路和方式,定点、定时地收集、整理档案。特别是在当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由部门立卷,档案馆人员收集、管理档案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降低。对于实时产生的艺术档案,不一定要等到年终时收集齐全并归档。从宏观上把握艺术档案的产生时间,深入了解档案产生的数量、类型等等,档案工作人员参与产生的环境中,对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编研、统计等做出更精确的要求。(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35页)

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艺术档案是重要的院校档案类别,也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源,在维护文化事业的发展历史和进程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别档案的特征:实时性、多样性、成套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艺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规范艺术档案的归档收集范围,加强实时性、经常性收集,建立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专业数据库。艺术院校的艺术档案工作者,要跳出档案管理的思维定式,拓宽思路,以艺术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发展轨迹完整、真实地记录高校的发展,突出艺术高校的文化精神,要争取以活档案的方式发挥艺术档案的文化价值,为艺术院校在艺术发展、文化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允嘉.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178-179.

[2]李莎.艺术院校艺术档案管理探析[J].艺术科技,2014(12):207+279.

[3]林芳.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初探[J].齐鲁艺苑,2014(04):109-112.

[4]王云庆,吴芳. 艺术院校艺术档案利用新探[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03):85-88.

[5]刘星.艺术档案收集工作研究[J].中国档案,2016(03):42-43.

文学艺术特点第6篇

回顾整个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学,是以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体系所规定的艺术结构为基本视点去进行的。或者说,这里的艺术学一词的具体内容,是被当前的学科体系所定义的。因此,要运用这一词汇之前,先要知道其具体的界定。当前的艺术学结构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艺术学而形成的。

在本科目录里,学科门类工学(08)里的机械类(0803)中有“工业设计”(080303),其注曰:“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与艺术类中的“艺术设计”略同。总而言之,本科目录对研究生目录有进一步的扩展,但基本上还是按照研究生目录中的八个二级学科来结构的(本科目录中的斜体归为扩展)。因此,可以把研究生目录的八个二级学科作为中国艺术学由学科体系而形成的结构。

中国艺术学在高校中形成这样一个学科设置,是学理体系、现实条件、文化关系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在学理体系上,艺术学应有怎样一个结构,是由自己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比如在西方的主流学术中,这一内在逻辑体现为艺术门类,首先是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20世纪以来,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电视(以电视剧为主)作为第八艺术。由于自现代性以来,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从而世界学术也是按照西方文化的内在逻辑来理解艺术学的结构的。艺术的共性,是在这对门类的综合中产生出来的。当然还包括一些小一些的艺术门类,如舞蹈、书法、摄影、工艺等。这里的“小”一是指在学术体系上的地位(如工艺1),一是指的非世界主流的本土文化中的门类(如书法)。总之,艺术学的学理逻辑是形成具体的艺术学结构的基础。现实条件和文化关联可以放到一起来讲。在教育体制中,艺术学的设置,除了以艺术学的学理逻辑为基础之外,还要考虑到[1]社会对现实的操作性需要(数量规模),[2]各艺术门类与其它学科的实质联结,这样文学因其庞大的规模和与其物质载体语言的紧密相连而可以构成一单独的学科:语言文学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建筑因其与庞大的学科技术相连而形成工学门类中的建筑学一级学科2,并由其最可定量分析的技术性成为学科分类中目录归属。这样中国高校的艺术学,在以学位分类、院系设置中呈现出来的学科体系,就是排除了文学和建筑之后的其它艺术门类的总合。

在艺术学的结构中,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设计艺术学。由于中国社会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的自身发展,城市、商店、屋室、产品的日益精致化而产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不断地与世界的主潮产生互动,西方的设计学科和思想理念不断涌入中国,于是,以前的工艺美术学其内涵和外延都向外扩展,而形成了设计艺术学。因其来源的多元性,设计艺术学,虽然以一级学科艺术学为核心。但却散布在各个学科群之中,以研究生目录为例,它散布在工学类,建筑学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工学类“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中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二级学科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工学类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农学类,林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这也是如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既有艺术类里的“艺术设计”,又有机械类里的“工业设计”。这些都呈现了设计艺术学由旧出新,范围扩张着,与文化的其它方面有多种关联,并还正在进行着新变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本科目录里叫“艺术设计学”,在研究生目录里则叫“艺术设计学”。可见,就是在这一学科的命名词中,应该强调“艺术”还是强调“设计”,尚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学科名称,我国是借自日本学人对西方的翻译而来,20世纪初以来叫“图案”,20世纪50年代确定为“工艺美术”,现在直接与西文对接,叫设计艺术。要说明的第二点,是阵营庞大且本为艺术之一的绘画没有成为二级学科,而是与雕塑、书法一道成为美术学这一二级学科,而相对小得多的舞蹈学却成为二级学科。这与建国初期教育改制中形成的历史有关,又与艺术学各门类的具体特点相连。在当年的专科艺术院校中,设了七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而舞蹈由于具有独特性要专设,又由于其小,设置为舞蹈学校,即1954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所舞蹈学校升为学院,这样正好是八个类型,把戏剧与戏曲合为一类,共七类。这一现实基础以及以在这一基础上的演化,形成后来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绘画、雕塑在西方古典艺术学中虽各为一大门类,书法在中国传统艺术学中虽为一大门类,但在现实中都被归在美术学院里,而舞蹈却单独是一类学院,舞蹈本因具有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特征而不易被归划到它类,在这一现实中,不单设二级学科对它发展不利。为什么书法不设二级学科呢?全国文联中都有一个与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并列的书法家协会,但书法从来都没有一个学院,而且书法一直都安置在美术学院,在里面书法无论就规模还是地位都不如绘画大,绘画尚不是一个二级学科,书法就更谈不上了。

理解了艺术学在教育体制中以如是的一种方式形成之后,可以知道学科体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它一方面要以学理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方方面面需要,是从教育需要和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文学和建筑被区分在艺术学之外,这与建立在学理逻辑上的学术体系是不相符的,如何弥补这一学理上的缺陷呢?这就是由理论艺术学(即二级学科艺术学)中的艺术概论来补上的。自1978年以来,艺术概论型的著作和教材出了约50本,绝大部分书中,都把文学和建筑放了进去。也只有被放进去,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艺术概论才是完整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学的学理完整性一方面被学科体系所分裂,另一方面又在连结艺术各门类的基本理论的教科书《艺术概论》中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正是在基于学理的学术体系和基于教育的学科体系之间的二重关系中,我们把由学科体系而来的中国高校的艺术学称为中国型的艺术学。

2,艺术学的内蕴

我国的艺术学内部,有着学科地位、文化功能、艺术体系三个方面差异。

在我们的艺术学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分量和地位是不一样的。由共和国前期而来的各艺术院校的分布基本上可显出其学科的地位:与音乐学相连的专科型音乐学院有9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与美术学相连的美术学院各有8所: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中国美院(前浙江美院)、四川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鲁迅美院(在沈阳)、广州美院;而戏剧戏曲学相关的专科学院只有3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广播电视学、电影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相关的学院各只有1所,中央工艺美院(1998年并入清华大学,改名清华美院)、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改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艺术类学院起了很大的变化,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纷纷开办各类艺术院,各师范大学为增养师资而设的艺术学院也向研究型转向……但是历史传统积累下来的力量而形成的各学科的重要性还是从很多方面显示出来,这一学科布局基本上构成是大艺术家和大学问家的分布。具有历史传统的老艺术院校的分布和数量基本上是与该领域名家的分布和数量成正比的。而名家的数量与这一门学科在文化当中的地位相关联。这构成了这一学科在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决定着这一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等级。从艺术学以序号体现出现的学科排序上可以透出一些学科地位的信息,在思考为何有如此的排序中,可以理解学科的序位和地位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二级学科艺术学是从学理角度对艺术学各科进行总体把握,因此位列第一;音乐学老院校数最多,排在第二;美术学老院校数仅少一所排在第三;设计艺术学老院校虽少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显示其上升的势头,在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上已经最大,因此居第四,戏剧戏曲学以其三所院校而居第五,电影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而电影的学术水平明显地高于广播电视的水平,因此电影第六而广播电视第七,舞蹈相对来说范围最小,因此第八。在这一已成的学科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同的,在同一个二级学科里,各三级学科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如美术里,中国画与油画与现代画,其地位在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在音乐里,古典乐与流行乐,前者高位而后者低位。艺术学科体系中这一已成的地位不同,具有历史承传、自身演化、现实境遇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一不同既是在不断演化中形成,又还在继续演化。各二级学科地位差异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的演进出现的浮动变化,是观察中国型艺术学一个不应忽略的视点。

在我们的艺术学中,各二级学科在自身的演进和与文化的互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电影和美术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获奖以及由获奖赢得的符号促进了大片进入国际市场,美术通过现代性的象征进入国际对话,通过价格的高涨而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在这一意义上,电影和美术对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的世界的艺术形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广播电视学具有最大的主流性和日常性。自电视机在中国普及以来,电视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高涨,由于电视是嵌在生活中的,因此反映日常生活和民风情感的故事占据着电视荧屏;由于电视受众最为广大,因此主旋律的故事得到最大的弘扬。可以说,电视剧在反映主流思想和反映日常意识方面是最为突出的。如果说,其它艺术门类都更加突出自己的精英元素或高雅元素或先锋元素的话,那么,电视剧最强调自己的现实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广播电视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呈现大众心态,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音乐从文化功能上讲,在中国分为两极,一是高雅的西方交响乐和中国古典乐,一是市俗的流行音乐。前者成为了音乐学的主要内容,后者则广泛地参与社会的日常心态之中,并与其它艺术和文化形式有极大的互动。从文化的中坚来说,前者更重要,从社会的影响来说,后者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具大变化都与流行音乐有关,而且往往形成重大的文化/艺术事件,如邓丽君歌曲的流行、崔健摇滚的火爆、红太阳歌曲的风靡、周杰伦成时尚、超女的巨大影响。在这一意义上,音乐一方面在保证艺术的高雅性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另方面在表现大众的情感心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戏剧戏曲在电影电视的巨大扩张中由大众欢迎变成只受小众喜爱。但其特有的现场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会永远存在。戏剧戏曲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挥文化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电子文化扩巨大张以来,一直是戏剧戏曲学人和整个社会在为之思考和探索着的问题。如果说,音乐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形式分别担负起了把高雅性和日常性的不同功能,那么,戏剧中最引社会关注的先锋戏却力图把高雅性与日常性结合起来,而戏曲中最引人注意的京剧和昆曲却努力要承担作为文化象征的任务。

舞蹈在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艺术学结构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设计艺术学。设计学由相对狭隘的工艺美术一方面扩展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另一方面扩展为工业设计、商业设计、装帧设计、室内设计等与广大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领域,特别是后一方面其理念与传统的艺术概念既有逻辑的联系,又有巨大的不同。因此,把设计艺术放到艺术体系里来,给作为理论的艺术学(二级学科)出了难题,理论艺术学不但要把从学科体系分割出现的文学和建筑放到一起思考,而且还要思考设计艺术带出的与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紧密相关的生产美学、消费美学、生活美学,并从包括设计艺术学在内的各门艺术中总结出共同的艺术本质和规律,这是设计艺术学对艺术理论的挑战。

这里,要指出的是各门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是不同的:电影和美术突出了国际性,广播电视彰显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趣味,音乐呈现为高雅性和通俗性,戏剧在结合先锋和大众,设计艺术则全面走向一种具有现代趣味的社会生活。各门艺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发挥的不同文化作用,是考察艺术学在改革开放30年演进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型的艺术学中,包含着着三大艺术体系:一是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体系,二是以西方古典艺术为基础的体系,三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础的体系。在中国艺术体系里又可以分为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如在音乐学里有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在舞蹈学里有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包括西方古典艺术和苏俄艺术,苏俄本把自己看成是在西方古典基础上的最高发展,我们以前学苏,可以说是学的包含着巨大西方古典艺术内容在内的苏俄艺术,改革开放后,仍然坚持着这一艺术体系,只是苏俄艺术的元素渐少,而对西方古典艺术的强调渐多。

改革开放后初期曾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认作是现代化的象征。因此,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基本就是一个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并将之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现代艺术努力冲锋,激昂高扬,而其它艺术体系,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遭到批判和否定,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现代艺术终成正果以后,三个体系处于多元共生,各显其长,相互辉映的关系之中,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上升,文化自觉高涨,虽然多元共生仍为主流,但宏扬传统艺术的话语有所高扬。

改革开放的历程,一方面是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这三大体系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与整个文化的互动中获得,发挥自己的文化功能和形成自己的学科地位,并汇合成中国型艺术体系的新格局的历史。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从1978到2008的这30年,就是三大艺术体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整体中一道共进的30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艺术学的特点

中国型艺术学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先是在实际上,后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话语中(以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为规范),形成这样的一个理论七个艺术门类的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显示出中国型艺术学有怎样的历史演进?而这一体系的凝结又体现了怎样的具体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型艺术学的进一步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呢?这里且只从包含了过去和未来于其中的已成体系的显著的特点讲。

七个艺术门类,折射出了中国艺术学的历史,这就是前面讲的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前期教育体制改革中形成的专科艺术院校的历史。这一历史成为中国艺术学在改革开放进行转变的出发基点。这个基点的第一点,是单科性突出。由于中国艺术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单科院校上,而不是放在综合性大学的,因此突出的是一种专业技术,而不是一种文化高度,正是因此,中国艺术学的专门人才,虽然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人才辈出,但总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地低于被设置在综合性大学里的文学的水准甚多(附带说一下,建筑学由于被放到单纯的理工科院校里,其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样低于文学的水准甚多。)虽然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办了艺术学院,但其磨炼积淀的历史太短,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来,十几年来在艺术学具有学术水平的领军人物,基本上其本科训练都是来自中文系。当然,中国艺术学的单科突出并没有妨碍艺术学人在艺术上的紧跟时代,在与时俱进上显出自己的艺术天才,然而却对其把自己的天才作一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提升上却功亏一篑。正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学由单科性转向综合性的转型中,艺术学在理论上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这个基点的第二点,就是艺术与文学和建筑的分离。这一艺术内部的分离,一方面会给艺术理论的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意义引起整个文化中用语的含混。但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艺术理论以其自身学理逻辑的推动下,又会而且已经在艺术概论的层面将其整合起来。这个基点的第三点,是中国艺术学从一种苏联模式走出,走了多远,走向何方,都可以以此作为一个指标来进行对照。

在七个艺术门类中,也显出了中国艺术学的进步,其一,例如前面讲到了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学的变化,这里回应着整个世界和中国的这一领域的巨大变化;其二,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舞蹈学校提升为舞蹈学院,这里领先于后来在教育中各类学校的名分和档次的大提升;其三,还有前面提及过的,在院校名称上,从广播学院到传媒学院的变化,在学科名称上,体现为广播电视艺术学,这也在电子时代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变革。其三,戏剧戏曲学中对戏曲的强调,表明了在学科体系中一直都存在的中国传统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三大体系并存互动的中国艺术学的特色。

理论艺术学进入显示了中国型艺术学的特点,具体地体现在艺术概论(也有的叫艺术学概论)上。艺术概论不但把艺术学的七个门类统一了起来,也把学科体系以外的文学和建筑统一了起来,还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统一了起来。中国的艺术概论,就其来源来说,来自苏俄的艺术理论,但又与苏俄不同,特别是突出了中国艺术在整个艺术体系中的分量和作用,这样,艺术概论如何一步步从苏俄模式中走出,不断地参照西方艺术理论,在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中,努力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正是中国艺术学的一个特点。

从理论艺术学和七门艺术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型艺术学的一种世界眼光。1978年开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道进行的中国艺术学,本就是在变革自身和走向世界的过程走过来的。中国艺术学30年,第一,是不断地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并完成了现代艺术体系在中国学院中的正规位置的30年;第二,是不断地通过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而重新认识西方古典传统艺术的30年;第三,是不断重新审视自身艺术传统(包括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代艺术传统和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艺术传统)的30年。正是在这三种艺术体系的互动、碰撞、对话的张力之中,中国型艺术学有了一种其它任何一个文化都没有而因中国独特的千年历史和独特的现代性历程而产生出来的独特的世界胸怀。

注释

[1] 工艺美术在西文中的名称之一,就是minor art(小艺术)。

文学艺术特点第7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今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既:课程定位的合理化、内容更新常态化、实验项目设计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使其达到“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最终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艺术院校 计算机教育 特色实验项目 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均已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能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现在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于文科范畴,故在教学定位、教材内容、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文科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大文科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即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应用基础等,而更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突破。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没有合适教材: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 “通识”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

2、实验教学针对性弱。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已逐渐成为高校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各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在陆续出版和编写,然而,综合国内各方面的研究可看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很少。

3、教师专业单一。艺术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艺术类本科专业如:艺术设计、美术、影视、音乐、舞蹈等不了解,在教学中难以根据学生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

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

为使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定位课程、教学内容与艺术学科相结合、设计特色实验项目、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定位合理化:要使艺术学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大文科”环境,课程定位很重要,因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首先从思维方面看,具有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其次从专业方面看需要的是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他所学的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应用技能。故本门课程应定位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科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这一思想去定位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其达到 “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

2、内容更新常态化。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摩尔定理,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可避免,尤其是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软件版本不断升级,这样使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每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必然任务。笔者从编写具有艺术学科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讲义(简称“教参”)入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教参”不是教材,具有内容更新快,有一定前瞻性、与后继相关专业课程衔接好、且无出版周期限制的特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领域软硬件知识及在本专业应用的最新成果迅速快捷,时效性灵活性强。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需要用Photoshop、CorelDraw、Flash、Maya等软件来完成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及网页设计制作等实践项目,影视媒体类更是少不了对Premiere、After Effect等音视频制作处理工具,因此,“教参”可针对以上软件版本的升级及与之适应的硬件配置,加入新内容、新应用、新操作的编写。“教参”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标准的前提下,又可作为教材推广,让学生能用上专业学科特点强、内容充实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3、实验项目设计特色化:即改革实验教学,设计出符合艺术类学生思维特征、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单调、针对性弱的状况。在教学中以实验项目为主线引导教学,以实验内容展开教学,最终用实验结果来检验教学。如在“操作系统Windows XP”教学部分笔者设计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实验项目,主要内容有“使用键盘截取屏幕图像(Print Screen SysRq键的使用)”、“采集数码设备图像信息(复制存储卡的照片)”、“用 ‘录音机’程序通过麦克风采集声音信息”、“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刻录到光盘保存”等操作,这样使键盘操作、文件(文件夹)管理与操作、应用程序的操作等内容的教学不再单调。

4、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由于艺术学科涉及艺术设计、美术、影视、摄影等多个艺术类本科专业、专业软件非常多,于是各个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从事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对象专业的前提下至少掌握1-2门本专业软件的应用,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再仅限于计算机学科而应涉及艺术学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教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就应了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等软件的应用及艺术设计构成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最好是能承担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就可将两个层次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基础)进行有机连接。使教学更生动、案例更“专业”。如个性名片设计,就可分别在Windows XP环境下用“画图”程序、Word环境下用“绘图”工具、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下用“工具箱”中相关工具分别进行教学与制作。

作为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师如何在教学内容每隔一至二年就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使得计算机教育既必须紧跟计算机的发展,又必须结合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尽快掌握和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特点第8篇

关键词: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红色历史文化;相关性

所谓城市公共艺术是受城市互动与心灵对话的影响,联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空间的艺术设计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需要心理体验和情感互动,具有独特的传播能量.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应用涵盖了艺术符号、艺术设计、艺术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内容.

1城市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

1.1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组成要素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包括艺术设计、和展示、符号标志、符号象征等元素,地铁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地铁空间中,从艺术的公共工程功能上来说,公众参与的认知尤为重要.根据公共工程的信息,它可分为静态、动态、交互等.根据公共工程的现有形式,它可分为三种类型:平面、三维、虚拟,按区域可分为直接、间接和公共领域.在现代城市中,地铁正以它的快速、安全、污染低而成为城市交通的第一选择.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理想状态不只是纯粹的精神和艺术表现力,更是希望能够展现出文化内涵,特别是能够体现出红色历史文化,让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变得更有“地方感”、“亲和力”、“历史感”.“在地铁站沉闷黑暗的公共空间,让快节奏的的城市人能够感受到红色历史文化的魅力.

1.2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地铁建设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等多个城市都建立了地铁站,都有其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特点.在国外的其他国家,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也在弘扬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世界各地的城市在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上都做足了功课,并设计出了他们认为满意的作品.如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广告设计关注到地铁视觉环境的统一,装饰布局统一,运用了古典诗歌的中国元素,并巧妙的采用了中国英文对照形式,提高了地铁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广州地铁的最大特点是根据不同风格的旅游景点,设计不同的风格,设计师充分考虑车站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将岭南文化融入设计中,风格古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岭南文化融入到地铁空间设计中.南京地铁是充分利用装饰壁画和雕塑,展现了南京城市的特色,展现城市的风范.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将城市文化科学合理的融入,并体现出艺术表达的特点,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地铁交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红色历史文化对地铁公共艺术的影响

2.1地铁公共艺术地域性风格的建立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受众是过往的行人,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表达风格的建立要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要与受众的需求要一致.城市地铁行走的路人,与艺术馆欣赏艺术作品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首先从心灵上来看,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的人们是有着充分的鉴赏准备的,他们有其特有的心理预期,而在地铁环境中,路人对于地铁作品往往是没有心理预期的,可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其次,从心情的观点来看,艺术画廊往往孕育着一种轻松、无忧无虑的心情,展示厅可将设计做的意境悠远,但对于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的受众———地铁的行人而言,他们的脚步是常快,很少会有路人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中要注重公共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公共艺术的风格表达方面应有其特点,要根据乘客的具体地点有针对性地创建一个特定的心理感受,能够快速的表达出艺术主张,能够让路人在第一时间看到并领会.

2.2地铁公共艺术生态建设

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表达中,公共艺术包括环境艺术氛围、空间设计和艺术设计、和展示等内容,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注重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从艺术的公共工程功能上来说,公众参与的认知尤为重要,要注重城市地铁艺术的生态建设,让公共艺术的表达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满足受众的诉求.城市地铁公共艺术最高追求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公共场所中通过公共艺术的融合,将原本单调的公共区域建设的更具有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给人以亲切感,让人体会到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由于地铁在地下,所以人们进入后会产生不适感,由于缺乏方向感,地铁站空间狭小、视野有限等,这就要求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要注重生态建设,能够让人们看到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后有舒适的感觉,为车站创造更自然、轻松的环境.

2.3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形式

行为是人们出于对某种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刺激可能来自内部,如心理、动机、需要,也可来自外界环境.人在地铁站地下空间中的反映是由通行、休息、社会交往、餐饮、信息交流等行为目的决定的.因而,人的行为活动会表现出轻松、欢快、仓促、紧张等情绪特点.由于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加之行为与空间领域相依托的关系,从空间领域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人的行为特征与规律是必要的,需要把握地铁公共艺术表达的独有特点.

2.4对地铁公共艺术形态的影响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有其特殊性,这使得地铁空间的设计与其他公共艺术设计不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特殊性.首先,地下空间的主体与地面上的空间是不同的.地上的开放的空间,能够尽量多的引入自然光照射,大量的植物绿色,实现自然统一,它更是活生生的长期空间,给人们一个舒适、安全的感受.地铁埋在地下,没有自然光的照射,空间狭小,有限的视野会让人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及不适应.因此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这些缺点.其次,地铁具有流量大、流动性高的特点,这也是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空间与其他公共空间不同的特点.地铁已成为人们首选的理想交通工具,由于地铁是方便、快捷为人们所选择,但由于空间小,很多乘客拥在一起,快节奏的行走步伐,容易导致心理上产生不安和焦虑.因此,地铁空间设计要避免这些缺点,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地下空间环境给人造成的心理问题,许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实际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如何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美观、安全的空间,打造人性化空间,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特点,以吸引更多人接受地下空间的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讨论.

2.5对地铁公共艺术结构的影响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有其结构特点.地铁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让人们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分别观察车内乘客的行为,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会使用通信工具打发时间.很多地铁车厢的广告没有创造力,无法吸引乘客的注意.一般乘客都会坐着发呆,等待到达目的地.因为地铁站通常的广告灯箱以商业目的存在,其形式和内容不能引起乘客的注意.连接所述平台层和上壁的两侧的电梯的地面空间公共领域几乎没有可观看性.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要体现出结构性,在多个方位进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次人们的注意力,体现文化内涵,根据位置设计不同的结构,在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表达中体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结构特点.

3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对红色历史文化传播的意义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突出地域文化,展现城市的特点,是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大都市的地铁,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的共同特征是根据区域、国家和国际标准,结合城市的地铁线路,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艺术作品,展示和体现城市文化,展现城市活力和创新精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红色历史和文化传播,利用壁画、雕塑、艺术设施及其他公共艺术的手段来设置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在地铁公共环境的舒适优美,并为公众所认知,对情感和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展现红色历史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在产生美的享受时,感知文化的特色.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公共艺术墙主要是用于壁画的形式,使用不同的材质,展现不同的主题,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不同的历史文化精神.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精神文化的特色,在地铁空间中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强化了行人的视觉体验,在美学升值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情感记忆,实现真实的景观的再现以产生共鸣.每个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景观,要能满足最恰当的要求,反映红色历史文化,要注重将现场周围的环境与自然景观的整合,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表达要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在公共工程的建设中要发挥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主要场所大量的展现人们使用的图像.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构成了心理的投射,接收的现实的实景感受,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展现出红色历史文化,注重美学功能、红色文化教育普及意义与地铁的主要功能美的统一,实现传播的目标.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从审美角度作为服务的出发点,从进入地铁开始,就注重景观的设计定位,在各个地点,即展现出作品的特点,一步一景,充分发挥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作用,扩展了整个空间的主题.以简单直观的形式表现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诉求,弘扬红色历史文化.强调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感受,给人以观赏的美感.

4基于红色历史文化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要充分考虑公共工程及相关的环境因素的特点,要结合周边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红色历史文化自然传播.城市地铁公共艺术专注于工作本身的完整性,同时也对整个系统及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地铁公共艺术需要结合区域特征,将地铁空间展现的更具有文化特点,表现出地铁公共艺术的文化主题,弘扬时代精神,城市地铁公共艺术的基本设计原则为:

4.1基于大美术观念的统筹规划

红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应坚持大艺术的理念进行总体规划.大艺术理念包含了所有的艺术精品,这与传统观念不同.从深层面上,伟大的艺术内涵是一种艺术文化.这两种艺术创作,包括艺术教育和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都崇尚大艺术.事实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设计艺术,如雕刻、壁画、建筑、景观等,都放入艺术范畴.现代艺术的理念,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运用大艺术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完整和谐、与现场景观元素相互呼应和的红色历史特色文化.

4.2坚持审美与功能相结合的整体谐调

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坚持审美与功能相结合的整体谐调原则,对艺术概念进行总体规划,坚持整体和谐美观的功能,在传统的公共艺术基础上,进行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传播红色历史文化,坚持以功能和整体协调体现美观性.城市公共艺术需要结合工作和艺术设计美学的公共职能,并创造出更适合城市建设和生活需要的艺术产品.事实上,对于公共工程的艺术,美学、社会、生态三大方面缺一不可,要建立一个综合平衡的艺术创作体系.

4.3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

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要坚持服务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创新原则,公共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审美需求.公共艺术设计如没有联系地域文化特色,模式化的现象会使区域特色消失,也会造成审美疲劳和厌倦心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本着创新的原则,构建起新的方式、新的方向,在艺术表现方式上使用新视角.创新的技术往往会带来新的思维和理念,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地铁艺术设计是一个多元化和创新的概念.基于红色历史文化设计的城市地铁公共艺术设计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属性,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特征,将艺术创新和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突出城市公共艺术的个性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启泰.论公共艺术中的人文精神[J].艺术教育,2007(5):105.

〔2〕杨沤蔫.我国公共艺术城市纯进程昀探究[J].吉林:吉林大学,2007.4-5.

〔3〕陈继军.中小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5.

〔4〕孙伟.日本公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9.

〔5〕杨酝蕊.我国公共艺术城市化进程的探究[D].吉林:吉林人学,2007.3.

〔6〕周丽霞.论地铁空间设计的入文关怀[J].装饰,2007,3(1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