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4 16:26:29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1篇

关键词:专业市场;现状;电子商务;发展

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现代新经济形势下,探究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方向及模式已经成为新的研究主题。作为引领现代市场发展的龙头产业――电子商务,为专业市场发展和创新带去新的契机。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作为一个具备电商先锋性质的地区,同时又兼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产业集群两大优势。如何让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与电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将是推动金华市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金华市五大专业市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通过SPSS和交叉分析提炼相关数据进行说明。

一、五大市场交易额情况

分别对金华五大专业市场2008年至2013年5年间的成交额进行调查,分析专业市场的发展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2008至2013五年间,金华五大专业市场销售额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2年均有所下降。同时,可能由于不同市场不同的方针和因素所致,有的专业市场波动特别大,比如说二手车交易市场,受到外界影响比较明显。而有的市场则得益于专业市场的建立其发展比较可观,比如说澧浦苗木城、汽配城其成交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专业市场的形成有助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发展的更规范更长久则需要形成一个计划性的战略方针和多方的配合。

二、五大专业市场的信息化经营

(一)浙江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

作为全国十大优秀果品批发市场之一,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占地201亩,销售辐射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州、上海、北京等省市。为探究农产品这一专业市场的现状与发展,主要从展会和电商两大方面展开叙述。

1. 会展经营。

把“对农产品展销户的支持度”与“农产品市场上会展举办的情况”进行交叉对比,分别了解不同视角下商户对会展举办的支持程度。

由表2可得,76%的商户支持农产品市场举行展销会,只有8%的商户不支持。由此说明,展销会为商户带来的利益是比较可观的,受到众多商户的支持。

2. 物流和电商平台。

通过调查“商户对物流与电商平台建立的支持程度”了解物流与电商平台对专业市场的影响。

由表3可知,60%的商户支持建立物流和电商的营业形式。第三方物流与电商可以为农产品市场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盈利机会。

(二)浙中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金华浙中建材市场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其内部包括各种散买的家居建材,同时也入驻多家家具配套服务品牌,整个市场的人流量并不多,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如表4所示。

表4数据显示:

1. 目前建材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模式的经营户较少,只占24%。

建材市场对外信息不通畅,客流量很少,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流行。

2. 经营户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度较高。

无论建材经营户是否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网络销售模式,都教支持以电商的销售模式来促进销售。

3. 电子商务是经营户的销售量有小幅度上升。

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模式使得对外联系密切,信息通畅,网络的信息化促进了建材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减少商品滞留,并且加强了物流和经营者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建材市场今后的发展。

(三)金华市二手车交易市场

金华二手车交易市场成立时间较短,总体上经营户较少,客流量也并不多。其主要依靠网络经营的商户也并不多。

根据表5和图2对电子商务相关情况的统计可得:电子商务可以有效促进经营户销量和利润的上升,同时也获得了大部分商家的合力支持。但是在当前,电商所占比例只有20%。

(四)金华汽配城

金华汽配城所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是内部环境比较混乱,商家素质偏低。同时在电商环节的发展也比较落后。

根据表6数据显示,汽配城电商的占有率为0%,但是支持率能达到88%,表示汽配城在未来的发展应该开拓电商平台。

(五)金华澧浦苗木城

金华澧浦苗木城主营各种苗木花卉,经营面积近9万平方米,设有4500平方米中心会展广场。其在电商领域的普及程度也并不大。

结合表7和图3对苗木城经营户当前使用电子商务模式统计可得:

1. 绝大多经营户并未使用电商网络形式。未使用的多达84%,仅16%已开展。

苗木属于传统种植行业,一般以农民为主,所以对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并不理解,为此电子商务并不盛行。

2.但大多经营户仍希望可以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

3.电商下的销售情况依然是不太乐观。

数据显示:75%销货量基本不变,只有25%是小幅上升。

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销售情况并无多少变化,采用电子商务的比例较少。

三、专业市场问题总结

以上数据主要展示专业市场在现今信息化市场条件下采用电子商务的情况,通过对这五大市场进行了解调查,主要归纳以下须待解决的难题。

(一)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专业市场规划略有不足,各种不同类型组织和企业自发投资建设市场,导致出现市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空壳市场以及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特别是土地问题(征地政策处理,土地指标落实),严重制约了专业市场扩张发展。同时专业市场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配套功能不全,仓储物流基础薄弱,也包括缺乏现代网络模式下的电商和展会交易。

(二)品牌建设力度较弱,资源配置低下

品牌的所有者是谁,这是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地投资、管理及维护。当前专业市场内经营户对加强品牌建设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三)规划滞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市场之间信息堵塞,并且市场经营户缺少彼此交流合作。同时现代专业市场普遍呈现人员缺少、资金和物料供应不足的状况,整体规划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方面远远做得不够。

四、改进专业市场的措施

(一)努力完善专业市场服务功能体系

1. 优化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市场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强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市场周边道路、桥梁建设改造。

2. 加大专业市场自然环境建设和改造力度。

加强市场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并完善市场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

(二)建立以品牌为支撑的新型战略

1. 打造专业批发市场商品品牌和自身品牌。

市场可把发展品牌的着力点放在招引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大品牌,带动行业内的协调合作和群体发展,构成立体品牌群。同时也可通过全面拓展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本市场在消费者和客户心中的服务大牌。

2. 构建专业市场形象品牌。

除在市场建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树立全面的市场形象品牌也是至关重要的。市场可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品牌形象得以宣传和创新。例如做好公关与广告。

(三)促进专业市场与电商的融合,实现信息化

1. 推动电子商务的建设和规划。

将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专业市场主导产业,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电子商务发展,及时解决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 过人才培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针对专业市场经营户、传统企业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培训,力争形成一批能熟练进行电商操作的本土网商。加强彼此信息沟通,提高信息网络化水平。

四、结语

现代化的专业市场在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商户经营培训的同时,还应全面建设信息化水平下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联系与配合,以此促进专业市场规模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守慧.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12).

[2]阮王梓.浙江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D].浙江大学,2014.

[3]杜芳莉.电子商务时代传统专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06).

[4]冯笑笑.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广州专业市场国际化(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5]马汉武,丁玉洁.专业市场商户业绩评价[J].企业经济,2014(02).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74-02

笔者的研究重点定位于连云港地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拟深入了解中职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感受,从中职教师个人体验方面对实际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

调研数据分析

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对连云港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进行了抽样调研,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188份。问卷内容包括连云港地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议题,主要涉及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发展需求、影响因素等。通过对基本资料的调研分析(如表1所示),发现有几组数据有一定的意义:一是年龄小于40岁的教师为143人,占样本总数的76.10%;二是教龄低于10年的教师为119人,占样本总数的63.30%;三是职称低于中级的教师为99人,占样本总数的52.82%。这些数据有可能存在被调查对象对研究响应度较高的因素,但考虑到调查对象是群体抽样的结果,还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在中职教师群体中,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下的教师比例非常高,教师年龄结构呈非正态分布,总体上存在教龄短、职称低等现实状况。

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专业发展中急需要提高的能力分别是教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别占67.32%、62.28%、57.75%。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认为最需要获得的知识依次为学科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知识、新课改知识,分别占65.22%、59.77%、55.72%。

促进专业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方式上,教师普遍认为下企业锻炼、进修培训、观摩教学等途径与方式最为有效,分别占71.28%、56.92%、42.33%。

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教师希望在专业发展后得到的奖励,以奖金福利、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培训等的赞同度最高,分别占91.23%、89.92%、75.21%。

影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在影响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11项因素中,教师更看重学校制度、进修途径、学校组织气氛、自身能力、职业倦怠等因素,分别占65.23%、51.99%、58.45%、49.34%、67.85%。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策略

策略一: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立足自主发展,塑造成长平台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没有发展要求,再好的外部条件也不会起作用。明确了教师须自主发展后,接下来就要看如何去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的支持,即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去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笔者认为,教学团队就是教师发展的平台,如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这些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策略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很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出现了价值观念偏差。如有的学校片面地追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认为“双师型”教师等于“双证书”教师。姑且不论考证制度是否合理和完善,问题是很多教师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根本不对口,考证过程中也缺少实践环节。学校应注重“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人才,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或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或下企业实践,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教师成为课程教学、技术服务及产学研一体化的主力军,并为企业服务。

策略三:构建多层次教师培训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具有迫切的培训需求,但是这些培训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在对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培训机会大部分落在小部分教师身上,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培训机会寥寥无几。虽然各种层次的培训很多,如出国培训、部级培训、省市级及校级培训,但依然不能满足巨大的培训需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教师曾经参加过的培训和学习”这项调查中,只有36.44%的教师曾经参加过围绕教学改革或者科研的培训,而有39.35%的教师没参加过或没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培训学习。相对于中职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而言,多层次培训体系的建立显然是一件非常迫切的工作,提高培训成效则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策略四: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打造三维并举式发展型教师团队 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以及有关的奖惩、考核制度,打造了一支以名师团队、骨干团队、专长团队为主体的三维并举式发展型教师团队。

策略五:专业发展机制的培养 调查发现,教师希望在专业发展后得到的奖励,以奖金福利、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培训等项的赞同度最高,分别占91.23%、89.92%、75.21%。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工资是直接挂钩的,所以,占据前两位的奖金福利、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都是物质奖励的方式。但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晋升职称,都说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大部分源于外在的引导。但由外在影响的动力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活动不具有持久性。无论是追求晋升职称还是提高收入,对于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量都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点,一旦收入提高或职称到顶,其专业发展便可能失去目标,如果收入提高无望或职称晋升过难,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策和制度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只有建立良好的制度体制和正确的政策导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推进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章立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特点制定一整套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体系与激励措施,以确保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这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程顺利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汤美娟.中职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2011(12).

[2]李健.基于学习管理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1(8).

[3]史婷婷.教师学习:迈向专业发展的路径[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9).

[4]胡惠闵.走向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思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7(3).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3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05-06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我国义务教育正在追求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新的教育任务要求更新课程、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显然,当下的师资队伍现状对此并不适应。了解这种不适应的程度、表现维度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基础。因此,我们进行大范围抽样调查,以求以战略目光来认识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和把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专业发展、发展环境、发展需要等方面的状况,分析中小学师资的现状,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均衡、学校均衡、学段均衡”的问题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以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为制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决策、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供基本事实依据。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了调查。教师采用网上答卷的方式参与。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教师队伍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题的调查。第二部分问卷设计主要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对待教育工作的专业态度和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着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每个问题的满分设计为5分。

本调查涉及全省11个市的36个县(市区)1~9年级各学科专任教师,共收到有效问卷9977份,其中小学教师占62.15%,初中教师占37.85%;普通学校教师占71.35%,中心学校教师占28.65%;城市教师占22.55%,县城教师占15.22%,农村教师占62.53%;男教师占27.44%,女教师占72.56%。

一、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一)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

1.初始学历情况。

2.最终学历情况。

就学历方面看,教师的初始学历有一半以上集中于中专和中师学校,占到52.97%,高中毕业占11.32%;初始学历为大专的占25.15%,本科及以上仅占9.48%,(8.89%,0.59%)。而教师的最终学历比较高,大专学历占32.28%,大学本科占58.83%,硕士研究生以上占0.98%。

3.教师的职称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已获小学二级教师的只占1.87%,小学一级教师占30.51%,小学高级教师占24.74%;中学二级教师占17.29%,中学一级教师占15.31%,中学高级教师占4.01%,而暂无职称的教师占5.28%。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及专业态度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主张。教育观念会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但是,由于受文化、环境、人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转变。

专业态度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岗位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巨大动力,也使教师有了奋斗的目标。例如,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对教育事业有强烈认同感并愿意为之奉献终生。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育观念及专业态度的平均得分为4.32,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专业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

具体来说,当回答是否对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满意时,有73.91%的教师表示较为满意,有9.29%的教师表示不满意。当回答继续学习是否很重要时,有94.79%的教师表示同意。这表明教师都有通过继续学习来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愿望,接受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关于教师对于教育岗位的看法, 87.40%的教师表示对工作充满热情,75.90%的教师对从事教师职业感到骄傲。76.38%的教师表示能够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但有6.48%的教师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很多快乐。

当回答是否会改行做其他工作时,有13.62%的教师表示不确定是否会更换工作,有9.85%的教师已经准备不再从事教育的相关工作。另外,当回答对教学工作不得已占用自己一些私人时间的态度时,只有4.89%的教师有时会应付了事。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对教育岗位都持认可的态度,对工作充满了热爱,但还是有一些教师不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教师专业态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爱学生,教师要用心和学生交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榜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回答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否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有94.16%的教师表示会严格要求自己,也有0.75%的教师表示自己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当回答教师是否能够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犯的错误时,90.16%的教师表示自己能做到勇于承认错误,也有1.49%的教师表示很少承认错误。这说明现在的课堂不再是古代“师道尊严”的情况,教师的角色也开始朝着做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转变。

关于课程开发方面,90.81%的教师都认为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开发者,但也有2.48%的教师认为课程的开发是专家的事,跟自己无关。通过访谈发现,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可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的观点,但在如何进行开发以及怎么对课程进行管理和评价上不清楚如何去做,再加上平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在这方面付诸行动。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教师的专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分为4.36,这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有83.76%的教师不赞同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及体罚,但有5.42%的教师认可惩罚的做法。另外,在是否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这一问题上,有71.54%的教师相信学生可以做到,7.74%的教师认为学生做不到。因此,现在很多教师都表示常常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学生评估方面,有92.33%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但有1.32%的教师承认自己评价学生大多是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

在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方面,有91.27%的教师表示能够比较好的进行处理。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方面,90.84%的教师认为多数时间跟学生沟通是比较容易的。在保证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方面,92.42%的教师表示能够把本学科的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91.89%的教师表示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而且有90.69%的教师表示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数据表明,教师很注重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提高学习,都把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教师的自我评价处在一个良性的水平上。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是现在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1.8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能够一般上网查资料、发邮件的占35.67%,只有极少数教师还不会上网。这说明现在教师对网络的利用能力比较强,多数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找到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

(四)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得分为4.01,这个得分低于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态度及教育观念的得分,说明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相对教学能力来说薄弱一些。

关于教师教授的本学科知识,78.25%的教师表示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能够时常关注,有3.92%的教师表示很少关注。这说明多数教师对于本学科知识发展的了解和掌握是很关注的,现存问题是少部分教师对于本学科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不是很关注,也许他们觉得自己的知识给学生上课已经足够了,或者觉得就算是学了也用不上,所以就不关注了。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气氛要活跃,课堂内容要丰富,学生要学得愉快。因此,教师除了在本学科知识上努力,还需要涉猎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从调查数据来看,有75.83%的教师经常阅读一些人文历史类书籍,只有4.10%的教师很少或几乎不看。数据反映出了教师对此方面的知识素养已经开始重视。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有80.91%的教师经常看一些教育书籍,只有2.83%的教师表示很少这样做,有74.91%的教师经常阅读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文章。

当回答“是否研究过关于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时,有72.88%的教师表示自己这样做过,有5.51%的教师几乎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研究。其实,学校都订阅相关教育类的杂志,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对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而让教师实际去研究一些教育问题的时候,缺少经验借鉴,缺少专家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教师因为客观原因而没有做过研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需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又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一部分主要调查项目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所采取的各种途径的实施情况。

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所采取的方法方面,74.74%的教师表示是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提高专业水平,71.83%的教师能够受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75.25%的教师通过课堂反应进行思考来加以调整,63.20%的教师表示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外出学习培训,40.87%的教师表示能够经常接受专家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会通过学校已有的条件来提高专业水平,并且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但教师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较少。

当回答教师最需要提高的专业素质时,43.49%的教师选择“广博的学识和课程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38.11%的教师选择“现代教育观念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6.79%的教师选择“教育教学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态度”,11.61%的教师选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能力” 。

当回答教师最需要补充的知识时,32.00%的教师选择“本学科知识和班级管理知识”,17.23%的教师选择“教学论知识”,26.12%的教师选择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知识”,24.65%的教师选择“教育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

当回答教师最需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时, 26.23% 的教师选择“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理论”,27.20%的教师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科学研究”,31.61%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评价、实施等方面知识和实践技能”,14.96%的教师选择“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知识”。

当回答愿意选择哪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方式时,有39.57%的教师选择“听示范课和反馈评议课活动”,30.33%的教师选择“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接受专家指导,合作研究教学问题”,18.45%的教师选择“参加高一层学历培训或听取专家报告和讲座”,11.65%的教师选择“短期进修学习或系统查阅相关资料”。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希望得到本学科知识的充实,并获得教育管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育理论知识,教师们并不看好,这可能是由于教师更想得到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直接运用到的知识。在提高自身水平的方式上,只有少数教师选择了短期进修和查阅资料,更多的教师希望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专家的指导。所以教育部门的培训一定要以教师的需求为本,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队伍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省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学历虽达标,实际素质却偏低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达标已有显著提高,高中和中师、中专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已经很少。多数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学历标准。

但是,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初始学历相对较低,虽经过继续教育获得了较高的学历,但超过60%的教师是通过业余高等教育获得的学历。并且多数教师最终学历所学专业与现在所教的专业不对口,很多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容易通过的专业科目来进修学习,而不是自己所教专业,这样的在职学习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效果甚微。

(二)职称结构不合理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高级教师的比例偏低,调查问卷显示,小学高级教师占24.74%,中学高级教师占4.01%。特别是一些较偏僻的农村学校,高级教师的比例更低,教师群体中高层次的拔尖人才缺乏,没有学科带头人来影响和带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分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暂无职称。

(三)存在教师流失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有9.85%的教师想离开教育岗位,这就反映出了潜在的外流现象。教师的流动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县城的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农村的教师补充到县城,农村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势必缺乏。

(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还需进一步的提高。调查中发现5.51%的教师几乎从来没有做过关于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的研究。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在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在学习一些新知识,但在科研能力上仍是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教师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队伍中的农村教师占了大部分,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在农村教师。

为了更好的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如下建议:

(一)保证教师队伍质量,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教师队伍补充新生力量

所有在中小学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获得教师资格。对具备教师资质而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及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并落实相应的各项待遇;不具备教师资质的教师应调整出教师队伍。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吸收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真正建立起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教师招录中,要坚持择优录用,把优秀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

(二)推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外部的强制执行来激发教师的内部动机。教师在陌生的环境里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城市教师也许通过自己的教学特长来吸引孩子,农村教师也许会在优秀的学校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城市教师会带给农村学校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农村教师在优秀学校中加速成长。总之,教师流动制度同时关注了教师专业成长所需要的内外因素,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真正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托和平台。

如能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教师交流流动方案,对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优秀教师的流失。

(三)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一个主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可以让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

1.校本培训。

教师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外在条件的支持上,等着上级教育部门下达指令,要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重视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把培训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倡导教师积极进行研究和反思,获得实践性知识。校本培训能够保证教师培训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非常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培训以教师的实践为主,方式多种多样,切实做到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校本培训要树立“学校是基地,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是在学校统一计划和组织下,在教师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专题交流。通过自我学习,反思和交流,促进参与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条件,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咨询指导关系,定期请专家学者到校来指导校本培训工作,并及时帮助解决教师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三是要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提供一定的奖励,对消极对待培训的教师,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加以约束。

2.专家指导。

在培训中,有些培训者未能就参加培训教师基础和需求进行细致的摸底和调查,制定的培训目标过于抽象、空泛、操作性不强,多为基于讲授者的提供能力和研究旨趣,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偏少,所讲理论与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培训效果不理想。了解了之前培训的不足,我们就要在以后的培训中避免。

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或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者,这些专家要了解中小学教师,了解他们的教育教学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难,给他们及时而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在培训中可以采用互动式的培训。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他们都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一些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授课习惯。因此教师培训并不是单纯的教授知识,而是让教师主动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通过互动式的交流使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他们已有的教学思想中去。

3.远程培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培训已成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学历提高培训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远程培训与传统的面授培训相比,成本更低、更节约时间、培训覆盖面积更大、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自己的学校就能参与,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的培训者直接进行沟通。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远程教育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4.其他形式的培训。

紧缺学科的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现状,要积极开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学科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送教上门。培训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去各学校提供上门培训。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统一的培训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培训单位可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问题研究。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需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际的研究中,教师缺少相应的研究经验,没有专家进行指导,会导致一部分研究无法继续进行,从而削弱了教师们的研究积极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与高校合作,提供给中小学教师相应的专业指导。

(四)根据现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保证教师应有的编制和待遇

根据中小学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城镇不同地域的情况,教师待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保证义务教育能够稳定发展的前提,按照学生人数的比例来核定中小学教师的编制。不同地区,区别对待,进一步解决教师编制的问题。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全省还存在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流失,教师性别比例不均衡,专业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培训的具体方法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以使全省教育改革能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健康、快速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云宝,孙文生.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2010,(3).

[2]罗 宏.农村普通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9,(2),下半月.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4篇

一、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倦怠——不可回避的高频词。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各种因素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较大,责任性强,怕孩子出事,心理压力较重,加之班上的孩子较多,工作环境又不到位,因此往往造成幼师过度劳累、疲惫不堪,甚至产生对职业没有成就感,脾气变得急躁,经常把工作情绪带回家;有的觉得工资待遇低,社会、家长要求高,产生希望早点退休的念头等等。

2.心态不一——不可否认的现象。面对专业发展的要求,幼儿教师心态千姿百态:有积极努力的,把专业发展作为自我教育的需要;有被动跟随的,表面参与但内心并不认同;有困惑彷徨的,对发展有需求但畏惧挑战,盲然应对,不知何去何从;有怀疑等待的,观念还停留在原来状态。具体表现在“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等,缺乏“你好,我也好”的良好竞争心态。

3.发展期待——不可忽视的心声。幼儿教师非常在意自己的工作表现是否能得到认可,工作成绩是否能得到肯定。这是幼儿教师渴望得到成功体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普遍心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自身对于生命的某种体验,这既是一种丰富的个人内心感受,又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构成基础,而且专业发展不仅是幼儿教师的心声,也是整个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4.发展支持——需要得力的保障。教师专业继续学习需求与现实力量反差强烈,专业引领知识杯水车薪、形式单一,获得指导机会太少,专业支持条件不足,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的人力资源缺乏,鼓励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不完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遭遇夹缝中的挑战和机遇及冲突激烈,以及现实中的尴尬和困难、支持不足的状况。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的种种困难,笔者认为,在目前国家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幼儿教师唯有从自我教育为切入点,使专业技能得发展。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1.走出误区,提高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靠什么?关键在自己?关键在环境?很明显,关键是教师自己。正如著名教育学者吕型伟所说“路要自己走,书要自己念,自己不想要,谁也帮不了。”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努力从自身做起,树立敢于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走出专业发展的误区,充分认识是没有机会还是没有准备、是条件不利还是更需加倍努力、是改革步子太快还是自己安于现状、是没有快乐还是不知道怎样才快乐等问题。教师职业的快乐是其他职业难以拥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发现新奇、新鲜、新意,并从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价值,是幼儿教师快乐不已的追求。

2.自身转变为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只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跃发展,人如果要在这个社会有所发展并适应这个社会,就必须一生都要在不停的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这个社会。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紧跟时代的脚步。所以,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以全局的眼光来观察整个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3.相信自己的成长力量。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有理想才会有实效,有信念才会觉得有意义。幼儿教育是关乎未来的崇高事业,幼儿教师要坚定自己的选择,热爱自己的职业,相信自己的成长力量;要让教育理想与信仰成为自我专业发展恒久的动力,让“做更好的自己”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向往与追求,让良好的职业品质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利器,让快乐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兼程。主动才会有自我,激情才会有感动,勇敢才能有超越,宁静才会有坚持。幼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超越自我极限,攀登自己的巅峰,要知道最远的距离是达到你自己。工作着,会快乐;热爱着,会快乐;创新着,会快乐;行走着,会快乐;梦想着,会快乐!

总之,加快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打开幼教专业发展幸福的钥匙就掌握在幼儿教师自己手中。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幼儿教师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觉、自愿、自信的一直往前走,就能朝着阳光灿烂的方向,享受自己专业发展的一路风景。而留在这路上的一串串的脚印就是幸福。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就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5

[中图分类号]G717;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打开各类招聘网站和亲临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现场,能够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场面。以前人头攒动的现场招聘会现在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坚持参加,而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和网络使用率的爆炸式发展,网络招聘和网上求职已成为当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首选,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转变。信息时代,就业领域的另一个变化还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以前传统的工业生产领域还是时展的第三产业,无不与网络技术挂钩,所以,在就业岗位具体职位的需求和人才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以前企业人才招聘只需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需要用到专业对口人才,而现在大部分企业招聘信息都出现了大量需求网站管理、网络客服、网络营销、信息数据分析等新兴岗位,这就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升级。而这一变化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而言,是一大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是推动就业主动性的一个有力趋势。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与网络时代同步发展的时效性。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由此,引发了就业结构和总量的巨大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影响到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进行网络融入,新兴领域的异军突起必然导致大量的人才缺口,所以,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需要把握好发展的契机,以就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调整和改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力求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

1 电子商务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

分析近三年电子商务专业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可得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重点为网络营销、网络客服及运营、计算机等方向,其中通过调查还发现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电子商务的就业方向为:移动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等。

通过网上招聘岗位要求和人才现场招聘会等渠道,得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其具有一定的商务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基础知识,具有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2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进行,理论上说,这些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会特别抢手,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近几年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其就业率远低于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也给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困扰。职业院校从发展定位上说,应该是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就业领域应该是比纯理论型的学术型毕业生更加具有就业市场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尽人意。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统计,还发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具有不太高的就业率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特别贴近,严格来说,就是学校专业教育的知识部分比较是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这对于职业学校来说,算是很大的资源浪费。职业院校努力人才培养,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本领和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资本,事实却是毕业生的工作领域几乎不需要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者是需要重新根据岗位进行再次学习。

3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电子商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可参考的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相关的就业岗位所占比例最多,但还没有达到主流趋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发现电子商务R笛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岗位,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因为学生就业的岗位不太集中,分布比较零散,笔者从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程度出发,具体有几类,第一类是电子支付、电子技术类的,比如银行的后台运作(网络运作)、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等岗位,第二类是商务方向的营销和策划,比如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等,第三类是服务领域的,比如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呼叫中心的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助理等文职的工作。

4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是为了给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力资源,人才培养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的质量和层次也在不断变化。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定位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方向上而言,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商务管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及管理、网络维护、网络营销及调研的技术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好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学生应用电子商务方面的基本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电子商务操作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立足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并在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间的比例以及课程如何进行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立足点是网络商务专业课程内容安排的基础,其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因此,要结合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的人才培养归根到底还是为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服务的,只有通过就业了解专业对接岗位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我国经济社会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的新常态下,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发展牵动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更新。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专业对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蓝本和依据,学生在校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就业综合水平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慧.电子商务新型就业岗位与职业规划分析[J].电子商务,2013(11).

[2]朱克炜.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8).

[3]魏昶,刘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J].中国商贸,2015(1).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6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22-02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以及专业能力。笔者于2015年赴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支教所在的学校建校不到三年,相比于西部其他地区的高中,有着更好的硬件设施。在如此好的硬件基础之上,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却落实得不够到位。本文以T学校为个案,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建议,促进教育公平。

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 学校校长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低

校长认为T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难以考上大学,因此对教育教学及学科学习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培养方面,学校有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研究性学习等。虽然看似很超前,但对这些活动背后的精神理解并不透彻,大多流于形式。校长认为,因为学生考不上大学,所以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要让学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但作为一所高中学校,教学与学习才是重中之重,其他只是辅助形式,学校并没有关注到学生愿意努力的心愿。因为校长对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校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低,很少关注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从“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但大多数教师仍然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受限,教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少学生根本不理解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另外,由于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对课本上的某些知识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师缺乏专业素养

在T学校中,教师整体的学历较低,知识素养较差,能力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秉承分数主义至上的原则,对成绩和排名非常在意,却没有反思自身专业素养的差距与不足。在T学校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很多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也是高三某一学科的教师,由于行政人员的工作复杂、烦琐,不能平衡好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导致上课时间找不到教师,可以看出教师责任意识淡薄,自身素质较差,对待教学任务缺乏专业的态度。

4. 教师缺乏有关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是必然的,但T学校大多数的教师仅满足于自身专业现状,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教师大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本身以及成绩的提升,对理论学习的意识淡薄,也很少有教师能真正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同时,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不够重视,教师没有较多的机会接受培训和进修,也没有机会接触新的东西,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影响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 社会环境与经济因素对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就社会环境而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闭塞,物价较高,教师的工作强度与收入不成正比,部分在岗教师并不专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政府虽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经济有限,社会资源少,存在着很多办学条件极差的学校,从而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没有多余的支持力度。与其他学校相比,T学校在教学硬件、实验设备、办公条件以及办学条件方面非常优越,反而凸显出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2. 学校的管理对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T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学校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制度,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管理全凭经验,不能有效地实施科学管理。学校还存在着 “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学校领导一味地让教师参与到各项管理中,忽视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有些教师会在课后兼职其他工作或者开设辅导班,将在学校“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和副业,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3. 思想观念对T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不够重视,教师自身对于专业发展也没有过多的了解,大多数的教师只是遵从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年级的排名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和愿望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样由于思想观念的闭塞、经济水平相对不高,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的机会不多,许多教育观念了解得不够深入,那就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创办优质学校的基本条件。笔者经过在T学校一年的支教生活,对于学校内的体制建设和教学理念有所了解,阐述自己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以及对办学理念的思考,希望能给T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

[2] 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8):2-3.

[3] 陈向明,张玉荣.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为何要走向“校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4-7.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7篇

【论文摘 要】通过对辽宁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探讨制约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主要因素为就业式的培植、专业师资力量及教学经费等问题的亏缺;并对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基本思路和构建框架。

一、引 言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全民参与的大众体育在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并逐步形成国际性的体育浪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从1993年开始,国内一些体育院校结合社会体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精神,积极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试办社会体育专业。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建设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截止到2010年底,辽宁省普通高校有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点8个,分别是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鞍山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当前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研究仍十分薄弱。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本文以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为依据,通过对这8所院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的调查和比较,为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辽宁省设置社会体育体育专业的8所院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论著,其中涉及领域包括教育学、训练学、管理学等。国内各大体育院校学报和《体育学刊》、《体育科学》等十余种刊物中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文章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访谈法。访谈的对象:教育界课程理论专家、参与和制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专家和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等,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验证。

(3)问卷调查法。问卷Ⅰ《社体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表》,做社会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141份,回收121份,回收率85.8%,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100%。

问卷Ⅱ《社体专业在校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做辽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发放问卷335份,回收321份,回收率94.6%,有效问卷317份,有效率98.7%。

(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0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统计过程遵循客观、求实、准确的原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1)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情况、地区分布和培养规模。学生生源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城市相对集中。八所院校中有5所位于省会城市沈阳,其他3所院校校址位于抚顺、鞍山和大连;从专业培养规模上看,沈阳体育学院招生相对较多,最多一年招生达到90人/届;东北大学和沈阳化工相对较少,20人/届左右,而其他院校的招生人数平均在40人/届左右。

从我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现有规模的调查得出,有80%的专家认为发展规模过大,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现有规模认识调查,有60%的专家认为现有规模过大。

(2)辽宁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增长情况比较。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产生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外大众体育的发展启发演绎而来的。就辽宁省而言,沈阳体育学院在1998年最先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也是全国最早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的几所体育院校之一。在1999年首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60人;东北大学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2002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前身抚顺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大学后创建了体育学院;之后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在2003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在2004年,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沈阳化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分别开设此专业。这几所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两点:学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求,占80%;国内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占73.3%。

(3)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任何事物在其发生发展中会遇到各种矛盾,社会体育专业也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调查显示,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没有充分培育、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较低、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场地设施不足等。

2.辽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情况。社会体育专业在我省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从1999年沈阳体育学院首次招生至今,师资力量各校不均。从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有62%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要,这8所院校中除了沈阳体育学院外,其他四所院校3所是师范类综合院校,4所是理工类综合院校,在解决师资不足时,可以借助本校的师资优势满足社会体育专业的需求。同时各院校大都实施对本部分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鼓励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吸引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工作等方式来满足师资力量的需要。

从学生对教学授课情况的满意度来看,多数学生对术科教师有较高的满意率,而对理论课教学的满意率略低。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几乎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或公共课改行过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教学方法都不能突破旧的框架,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的讲授,由于本身是新专业、新的知识领域,大多数的授课教师没有几轮的讲授过程,所以教学经验明显不足,虽说有的教师理论研究水平很高,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能力还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2)体育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辽宁省的8所社会体育专业院校中有一所院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其他所院校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求,各校积极地采取措施,有75%学校采取投资新建;25%租用外单位的体育设施来满足需求。

学生对学校相关实验室设置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满意。反映出辽宁省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基本不能满足该专业的主要实验要求。

社会体育所需的场馆设施,往往经费上投入较大,如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等。据调查,目前我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而且我国大部分院校在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时,几乎没有新专业开办费,这严重影响、制约着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通过调查还了解到,许多院校是许多专业在一起共享实验室使用的,虽可节省资金,但在管理及实验室的投入方面存在矛盾。共享的实验室里许多仪器设备在体育专业使用不能完全的吻合,应付、替代的结果势必影响实验的效果,影响培养的学生质量。

(3)实践活动及实习基地情况。至今为止辽宁虽然只有五所院校有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院校基本已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基地,主要是体育用品公司、健身俱乐部、社区等部门。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校主要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参加实习基地的实习、亲自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实习和实践始终贯穿,提供时机施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自行安排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是到实习基地实习,自行安排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实习。由于实习基地中专业的实习指导老师、实习条件、实习内容等方面的不规范,人才信息反馈的缺乏,同样影响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

3.学生基本条件

(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生源情况。调查显示,有47.1%的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自于城市、有28.9%来自于城镇、24%来自于农村;毕业生中有61.2%为独生子女;父母中有32.2%是工人、31.4%是农民、有27%毕业生父母是公务员、教师或技术人员、5%厂长经理,8.3%是个体户。

(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外语水平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3所院校毕业生中,有15.7%通过四级考试,5.8%通过六级考试,二级占27.3%和三级占38.8%水平;还有12.4%没有外语的等级级别;计算机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3%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49.2%通过计算机二级,21.5%通过计算机三级,还有25.6%的毕业生在计算机方面没有等级。由此可以看出,我省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专业思想和学习动态。在对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看法的调查中显示:3所院校中有近41%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有兴趣,平时能够认真学习;有33%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喜欢程度表现一般,只限于完成学业任务;有12.4%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实际上更注重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14%的毕业生对社会体育专业不感兴趣,感到没有前途。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

(4)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水平。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看,多数学生参加过训练队,但都是学校组织业余训练队,一部分还是高考前补习训练队,训练时间基本都是短期的。不足一年的占学生总数的43.7%,不足三年的占86.3%,运动时间和经历基本是非常短暂的。

(5)毕业生就业状况。在对108位调查人中,已有40位签约,占37%,从已签约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计算机和外语等级上有一定的要求,计算机和外语水平与就业率基本成正比的关系,但不是水平越高就业率就越高,计算机水平在三级以上、外语等级在二级以上就业率明显高于计算机无等级和外语无等级的就业率。所以,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的培养要求是外语水平要在二级以上、计算机要在三级以上。

要想有好的毕业去向,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毕业生就业获得信息主要途径是上网查询、参加招聘会和校园信息公布栏,由于参加招聘会有一定的限制,只能就近就需的参加寥寥的几次,不可能参加所有的招聘会,因为需要一定时间和大量的资金费用,就一个普通毕业生来说,不可能承受。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上网查询和校园信息公布栏这两方面为学生开辟就业信息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有57.8%的毕业生通过上网查询获得信息;有38%通过参加招聘会获得信息;28%通过校园信息公布栏获得信息;有19.8%通过报刊杂志获得信息;16.5%通过父母获得信息;6.6%通过老师获得信息;5.0%通过亲戚朋友获得信息。毕业生对当前就业政策,非常了解占19%;比较了解占38%;不太了解占38.8%;不了解占6.6%。毕业生就业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近90%的学生靠自己来寻找就业的出路,但其中有近50%的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政策形式处于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境界,这势必影响辽宁省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

四、结论和建议

1.结 论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实习内容及形式丰富,但规范性不足;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2.建 议

国家政府部门加快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工作人员的职业化进程,积极培育扶植社会体育就业市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教师力度,增进教师信息的交流;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场馆设施尤其是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学生的专项运动技术和学生专业思想;对社会体育专业计算机和外语提出适当的培养要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维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71~73

2 郑建岳、刘 健.新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3):32~34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第8篇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78 —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了联结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的重要纽带。201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合作社年”,研究如何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具有较深层次的意义。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处松嫩平原中西部,发展农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该市是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较早且数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同时具有可耕作土地连片、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等鲜明的地域特点。由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相似性,所以研究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不仅对黑龙江省其他地市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作用分析

(一)数量激增、经营领域扩大

近些年在市政府“创绿色牌、走特色路”等发展农业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加快农村组织经营形式创新,已成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6月份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由2011年底的3610个激增到4128个,经营领域由过去单纯的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农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从组织类型上看主要有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大户带动、产销协作、市场集散、综合服务等。

(二)涌现出不少典型

目前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管理较为规范、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当地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如克山县、依安县的农机合作社,克东县、甘南县奶牛合作社等。其中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以土地折价入股、按股返还利润”的合作模式在该省得到推广。2012年5月由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了评选表彰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泰来县农人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年营销额大排序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此外讷河市鲁民供销马铃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富裕县鑫陵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八家均榜上有名。

(三)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适当规模的集中与经营,这便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更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产能。齐齐哈尔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股模式为“土地+现金”,这种入股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以2011年为例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达1260万亩,新增110万亩。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起到桥梁与媒介的作用,通过组织对市场情况的信息反馈,农民能灵活地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改变了以往农民生产的随意与盲目,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现在齐齐哈尔市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借助“一村一品”工程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区域化分布,并且已出现了杜尔门沁和水哈拉肉鸡村、长青獭兔村等一批专业的养殖村及种植村。

3.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集约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进程。以奶牛养殖为例2011年全市奶牛存栏62万头,增长7.7%,其中规模养殖达21万头,增长了23.1%。生产规模集约则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目前该市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加入的农户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统一供种供肥供料、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购销等措施,这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也方便产品进入市场,减少中间环节,保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生产的规模集约和产业发展催生了订单农业,也使一些村屯成为了龙头企业优质原料基地和大型超市的货源基地。如龙江县广厚乡在16家专业合作社组织下了实现农业产品规模化生产。通过招商,入驻了顺兴米厂、天麟大米加工厂等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不仅实现了产品就地加工增值、产销结合,同时也使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及品质得到了保证,以入驻厂商之一的顺兴米业为例,目前年生产经营能力已达到2万吨,所加工生产的绿色大米于2011年进入了清华大学校园。

4.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仅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107万人,增长3.9%。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甘南县巨宝镇金星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仅经过4年的发展,合作社就已拥有150多万元的资产,年收入实现148万元,累计向社员分配红利42万元。再以甘南县兴久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10500元,其中养奶牛收入8200元,占比78.1%。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总体看齐齐哈尔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身发展层次低

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目前仅局限于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还没有较高层次的股份合作社。目前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参股形式是以土地、牲畜为主,大多数组织合作资本少、规模以小型居多,真正达到规模化经营的少。从合作地域看,多数仅限于自然村屯、乡、县,市级不多,省级鲜见,并且各组织之间缺乏协作与沟通。再从合作内容来看,大多限于技术指导和信息指导,并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商业化发展的模式,如此低层次的发展使其总体综合竞争能力并不强。

2.市场开发层次低

受传统观念及自身能力的影响,目前齐齐哈尔市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产品生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做的并不好。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长期稳定的客户,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开拓市场的举措,持货等客现象很常见。连锁式经营、电子商务极不发达。并且其生产始终在初级层次徘徊,所生产的产品大多还停留于“原”字号,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这也影响了其产业商业化的发展。

3.运行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市政府比较注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单位等活动。但目前看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在管理上尚处于自发运行阶段,成员之间只是简单的共同生产、共享技术的相互协作关系。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机构简单,没有分工明确的机构建制,大小事情只靠组织发起人等几个核心人物定夺,也只靠一纸合作组织章程来约束成员的行为,没有制定出细致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这使得涉及到财产的管理、利益分配等时往往找不到制度可依。个别合作组织还存在着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象。同时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着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的现象,流转程序极不规范。由于该市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尚处于政府扶持阶段,所以尚不独立,特别在民主管理方面做的并不好,行使表决权时多数不是依据所持股份比例,往往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发起人成为了最终的决策者。在利益分配上该市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只按照交易额及出资比例进行初次利润分配,很少实行二次利润的分配。此外不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共积累提取比例偏低,许多社盈余公积提取率在5%左右,只有个别社达到10%,如此低的提取比例会影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后劲。

4.资金短缺

目前该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以2012年为例,在2011年底预计仅市政府农业投资就需要122.4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使涉农金融机构面临较大压力。现在该市涉农金融机构仍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各金融机构实行了“一个优先,五个倾斜”的农业信贷政策,其中一个倾斜就是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这一倾斜政策只是针对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急需资金扶持的中小社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二)制约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经调查现在为数不少的农民及村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认识模糊。特别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民营性质把握不清,往往存在超越职权粗涉以及职能定位不清的情况。一些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含混,参与热情并不高,只是听说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有什么优惠条件,才蜂拥而上,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如此造成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长快、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总体综合实力差的局面。

2.人才素质低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人及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出身,文化层次低。管理者也从他们之中产生,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念,更不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运作机制,导致生产与销售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组织,这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抑制了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就必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受其自身条件不足的影响,很难有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组织中来。

3.法规不配套

目前规范我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法律法规及规章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等,从法规的配套程度上看尚不系统,并且由于法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原则性和模糊性,加之现行的法律规章个别部分规定过于笼统,使其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以合作经济组织中个别社员或负责人无偿占用公共资产等财务违规为例,在条文中就找不到相应的处理措施。

4.监管缺失

目前,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无内部控制,或者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等问题,内部监控十分不力。再从政府部门监管层面上看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政府对该组织的管理只限于一年之中的偶然的几次检查工作,而且并无监督检查的硬性规定。同时目前尚无规定民间审计要界入该领域。由此可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失状态。内部治理结构设置不健全,加之监管缺失,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5.信贷支持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