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24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从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从整体上来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要保证它能够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接轨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入发展。

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内部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同时对于企业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给予经济效益审计充分重视,通过相关的手段及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让其发挥成效性。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

[2]刘子和.关于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2篇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拥有审计资格的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分析、审查,其目标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所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给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大的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少支出增加收人,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大的成果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职能即为评价职能,评价职能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十分重要。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时,必须首先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一方面,健全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财务指标又要包括非财务指标;既包括历史指标又要包括未来指标;既要包括综合指标又要包括单项指标。另一方面,各项指标应该准确具体,确保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对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企业应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系统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效果性审计的主要方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专题讨论会;效率性审计的主要方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但缺乏系统化的方法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效益审计中,一般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标准的操作指南。企业和审计人员,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时,所选用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而不是系统化的审计方法。企业在执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钊对同一公司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进行审计,但不同经验背景的审计人员,由于选择不同的方法,在相同企业形成的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势必不同,所以由于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致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2)在企业的发展中。我国普遍重视效果指标,在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对反映效率性的标准重视度不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效果性的指标,如利润增长率。举例来说,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以反映业务活动的效果。在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应不断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可使企业费用降低,最终达到获得更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对效率指标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效率指标和效果指标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3) 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不足或对非财务指标运用不当,缺乏经验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大多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分析,做出审计决定。不能做到在审计过程中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对被审计单位做出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结果,因此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风险。

三、企业财务审计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1) 二者的区别

第一、审计目的:企业财务审计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财务审计主要以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准确性、合法性为目的,审查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法律法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合法的基础上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理,从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最终达到提高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第二、审计内容:财务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企业的各种会计资料,审查这些会计资料或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钊一对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会计资料和财务收支状况,也包括企业各种要素的利用情况,进而评价各种企业要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二、审计标准:财务审计的标准是国家制定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而经济效益审计首先符合财务审计的标准即合法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来判定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2) 二者的联系

第一,企业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最终目标。企业应先进行财务审计,确保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评价经济责任的指标不仅仅是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就随之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审计就自然而然的向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企业财务审计的内容中包含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内容,反之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也包含着财务审计的某些内容,如经济效益审计包含着企业整体的经济活动,所以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在其中,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原则标准等都具有相容性。有部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只重点关注财务审计的过程,偶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顺带涉及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把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有效结合利用,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样就不能全面、科学的评价一个企业。

但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比较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审计人员的知识层次比较单一,仅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不能对企业整体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缺乏其他领域的知识如计算机、质量控制等。有部分审计人员综合知识欠缺,仅凭经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还有部分人员具有审计实践经验,但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人才队伍素食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致使审计人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审计人才队伍的素质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量缺乏高素质、综合性审计人才。以上种种说明,在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策略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3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济效益 审计

一、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简况

我国国家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在1983年成立之初,就提出推选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把经济活动的效益性作为审计监督的内容之一,有的审计机关随即进行了摸索尝试。1991年,国务院在全国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突出“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的主题,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和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常规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换,也为效益审计理论深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社会环境。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任务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包括目标的全面性、范围的广泛性、方法的多样性、对象的灵活性,它的任务是审查经营管理思想、审查计划和内部控制度、评价业绩、提供建设性建议,这就表明,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监督,促使企业把握总体,检查生产和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最终寻找到提高效益的方法和措施。

三、现代企业需要经济效益审计

(一)经济效益审计是挖掘潜力的建设性审计

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在于促进被审单位的经济工作,帮助它在经济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WwW.133229.cOM这个目的应当指导经济效益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贯穿全过程,在审计终了时,提出积级建议作为审计报告的中心内容,具体指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所在。

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就一个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有的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涉及企业管理工作各个方面,这就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少单位希望通过审计就找到企业问题的症结,因而领导亲自挂帅组成审计组开展工作。有的审计结束后,召开经济效益审计情况会,通报审计情况,促进和带动所属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

还有,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已引起不同专业人员的重视,但不一定能引起有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审计人员地位比较超脱,通过他提出,影响比较大。另外,有些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企业领导及有关人员,虽然有所了解,但往往不以为然。审计人员出于职业责任心,能敏感地抓住此类问题刨根问底,同时请企业专业人员予以配合,可以解决重大效益问题。

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面向未来。如果只查过去,即便指出一些补救措施,终究是事后的。而挖潜力、事前筹划,就可以防止失误,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所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不是制约,而是促进。

(二)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考察企业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二是考察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一般审计意义上的对被审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的监督,而且是更高层次、更广意义上的经济监督,即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监督是否发生损失和浪费,审核、检查、分析、评定被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界定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有效。在这一同时,就能肯定成绩,发现问题。

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存在着“只管花钱,不管效果”,“只讲完成经营任务,不讲提高经济效益”等片面认识,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揭露企业在经营业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使企业从思想上重视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提出改进企业工作的建议,使企业从行政上采取可行而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全部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

1.开展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速商品流通,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假如企业能以较少的资金占用和费用支出,取得较大的经营成果,就可以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当前一些企业对市场变化中心无数,结果导致产品积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便于生产出式样新、质量好、数量多、价格低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好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使企业重视资金管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需要与资金供应之间的矛盾,积极筹集资金,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及时处理有问题产品和债权、债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另外,经济效益审计对技术开发,能源替用和节约,取工培训等都有有利影响。

(四)经济效益审计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技术领先、市场优势、节能办法多,职工素质好,这些虽然都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有力因素,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经济效益,要靠企业的领导干部,把它们很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地利用起来,这些因素才会转化为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与经营管理存在着密切因果关系,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的大小,而经济效益则是反映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目前,有些企业管理者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只抓业务,不抓管理;只管购销计划完成的多少,不管经济效益增长的快慢,只注重短期经营成果,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管理和成果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迅速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推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以达到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4篇

关键词:企业;完善;经济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工作人员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利用审计方法及程序对工程项目或企业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效率、经济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种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监督活动。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根据对财政经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经济效率及效果的审查报告,分析出企业经营情况及经济的效益是否达到企业的标准,并且提出改善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在国家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目的,属于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一、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多年来,一些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都存在着较低的情况,如果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不仅仅要将科学技术视为重点,还要提高企业经济水平,将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促使经济效益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以及管理工作的审计,可以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并加以完善,促使企业有着“事事讲效益,人人讲效益”的管理精神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经营活动中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率。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审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批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审计主要工作从审批企业内部问题防止弊端逐渐转化到建设性及防护性等方向,要想企业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企业就必须运用自身的资源,将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保护企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企业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实行与提出和正式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1)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企业没有重视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大多数的问题上,尤其是在认识上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造成了工作上存在误差。(2)企业的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经常随意的就把内部审计部门撤掉或者减少审计工作的人员,导致了企业审计部门的势单力薄,无法正常发挥审计作用。(3)企业审计部门与审计的工作人员独立性较差,没有明确的目标。因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是直接从企业内部调取组成的,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本单位、本部门的限制,只是强调审计部门与其他本身的职能部门是互相独立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完全没有帮助。(4)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批报告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企业之间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审计指标,有比较大的弹性[2]。分析某一项具体的考核指标,其运用的要求及过程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由于企业具体情况有差别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在工作过程中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在客观上容易导致审计标准出现不正确的情况。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企业经济效益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的工作人员应该把传统审计工作中追究责任、寻找问题的监督模式变成找方法、提意见的服务模式上。首先,审计的主要负责人要将自身的传统审计观念进一步转化,深刻体会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找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应对策略,加快企业运行的速度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理论探讨深入进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整理与总结实际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新的方法与经验,通过审计工作中创新的方法和经验指导实践。

2.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一般审计人员的培训都是依照着会计师的标准进行培训,造成了审计人员的时间都花费在会计的业务上。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人员属于高层管理人员,所以,企业的审计的工作人员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受限于会计业务中,那样则达不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要精通审计工作具体的要求,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与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企业要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要组织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与水平,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批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因为企业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手段。(1)制定与企业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注重效果、效率、经济等三方面互相结合,选择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根据切入点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及范围。(2)重视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只有掌握工程项目各方面具体资料,才可以综合的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评价。(3)充分利用审计综合数据来发现企业经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以及意见,并且及时将审计结果向上级部门反映,帮助相关部门及时纠正经营业务在进行中寻找的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4)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数学分析、统计抽样、数据模型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进行能够使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有效的提高,促使审计成果不断深化,达到效益审计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不断深入企业经济效益的调查与研究,创新审计的手段,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工作能够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黎明.初探经济效益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开展[J].财经界(学术版),2009,22(10):28-29.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5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顾名思义经济效益审计包括了对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分析评价和监督,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鉴证后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形式。

所谓经济性即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效率性即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效果性即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动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内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资源的稀缺性逐渐显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将面临着由以往单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效益审计应运而生。

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其最佳管理。通过审计进一步发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三、经济效益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目前流行的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合法性鉴证的一种审计,是一种较原始的审计其目的比较单一。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则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它主要运用了财务的分析方法,是财务审计的一种延伸。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其他审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同与其他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效益审计的针对性较强。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与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针对性较强,主要针对企业是否经济的使用资源及资源使用的效率、效果进行的评价和监督。

2、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些常规审计方法,还有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数学、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

3、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多样性。通常审计标准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使用的标准不尽相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标准选取是否合适。

4、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系列审计方法与审计标准,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是一个更高的挑战。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收集更为详实、细致的被审计单位情况。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的信息更为全面,内容要比其他审计更多、更为复杂。主要包括资金使用总体情况、利润成本完成情况、销售采购总体情况、预算管理完成情况、单位经济考核完成情况,以及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等等。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具体步骤为:(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指标。(2)审查企业各项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4)分析差距原因,找出影响经济效率效果的本质原因,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第三、结束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详实系统的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因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大量引用详实的数据进行阐述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图形的方法进行表述。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不会产生审计决定。

六、目前我国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难点

首先,经济效益审计目前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先例可寻,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是目前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之一。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缺乏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体系可供使用。第三,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比较匮乏,仍要靠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去逐渐探索。(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6篇

一、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内部审计是实现企业管理的控制职能的必然产物

管理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群体组织才能进行,而有社会组织与群体活动,就需要有管理,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加速发展、人类活动领域迅速扩展、科学技术呈现全面协调发展的趋势,管理也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科学而存在和发展。企业管理是指一定企业中的主管人员,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等资源以及企业的各项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的五项职能中,控制职能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的过程;是企业管理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控制机制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内部审计既是企业管理的控制职能实现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控制职能的具体表现形式,更是控制职能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内部审计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管理,内部审计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正在逐步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构成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门,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管理,同时受企业管理的制约。

2、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主要有以下四项职能: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监察和督促奉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受当地政府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2)管理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具有管理和参谋性质的职能部门。

(3)评价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的评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定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政府审计的委托或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对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鉴证,反映和说明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方面经济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和有效。

(4)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被审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和咨询服务,帮助其有效地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的功能。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奉企业服务,对管理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二、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内部审计作用的途径和效果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果。

1、开展财务收支等常规审计,促进企业经营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的审计,其目的是检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借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财务管理的加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受法律和法规的约束,必须依法经营,正确处理本单位与国家、职工和社会其他单位的利益关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通过财务收支等常规审计,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制观念,杜绝弄虚作假、偷税漏税、截留收入、截留利润、乱挤成本等问题的发生,揭露和抑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经营的真实性、合法性。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企业管理者或董事会的委派,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所属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开展,能够使企业管理者 通过接受审计,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把这种权力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之中,置于广大群众的约束之下,有效地减少决策失误,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使管理者真正成为廉洁自律、勤政务实的管理者,真正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3、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自我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国有资产,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所进行的审计和评价活动,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效益审计关注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就是要少花钱,效串性就是要少花钱、多办事,效果性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求得发展。企业经营活动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就注定了开展效益审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开展效益审计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提高。内部控制,是指一个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其资源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分工所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内部监督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责任分明、管理科学,并应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而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正是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有效性的审计,揭露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对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责权分明、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水平,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在企业管理中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应解决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审计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但与社会审计和政府申计相比,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建设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问题是内部审计缺乏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重实务、忽视理论研究;对内部审计作用缺乏认识;专业审计人员配备不全、素质有待提高,制约了内部中计工作的开展。在企业管理中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广泛宣传内部申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配备实现专职化。对内部申计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稳定性,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管理者层次愈高,愈有保障。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董事会管理的模式;二是监事会管理的模式;三是总经理管理的模式;四是总经济师管理的模式;五是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管理的模式。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比较而言,董事会管理模式,由于它的管理层次较少,地位超脱,相对独立性最强。因此,这种模式应是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最佳选择。

3、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企业则作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已不适应经营者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监督应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对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4、逐步健全内部审计的法规和职业规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现有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工作规范等目前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内部审计的法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制定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保证内部审计的合法身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7篇

一、国有企业审计的相关内容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措施及程序。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被企业管理所重视。内部控制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抵御风险能力程度进行衡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

2.长期投资及收益情况。首先,审计年度内长期股权投资增减变动的原始凭证,对于增加的项目要核实其入账基础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减少的项目要核实其变动原因及授权批准手续。其次,审计企业投资决策形成机制,在提议、论证、批准、资金筹集和投入等各个环节上是否存在个别领导“拍脑门”决策的情况,防止投资决策在一开始就“做功课”不扎实,隐患重重。第三,逐项检查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持续减值情况,作出详细记录,检查:处置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履行了有关的审批手续。第四,关注投资企业的分红政策,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的确认情况等,关注投资企业的损益情况,其账面盈亏是否真实准确,防止少确认或不确认收益来转移资产,多确认或提前确认后期收益来虚增效益。

3.审计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一些具体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社会领域的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产生的效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利润。大力推进社会效益审计,提示并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督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得到调整,克服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因此,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应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1.强化服务和监督。监督和服务是审计不可分割的两个职能。审计工作要实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审计的目的和宗旨是服务,监督仅仅是审计的表现形式,是审计的手段。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没有了监督,也就谈不上服务;如果离开了服务的宗旨,监督就是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监督的意义。因此,服务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履行好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就要“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主体”: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个中心来开展审计工作,只要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都要予以揭示并促其纠正。服务两个主体,就是要通过审计,为出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就是要为其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服务。为出资人服务,就是要为其评价和考核和国有企业,以及加强和改进监管服务。

2.强化对国有企业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安全、效益,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监督,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严查借国有企业改制之机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行为以及弄虚作假、私分乱发、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对不同的企业,审计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对投融资型企业,要把其资产的安全摆在首位,对一些重大的投融资行为要实施跟踪审计;对公共服务型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其是否满足了公共需要,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责;继续加大对改组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和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活动,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

3.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经营审计则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经营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有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审计机关应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审计,切实履行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8篇

1 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在企业领导人的任职期间,要评价、鉴证、监督和审计企业领导人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包括对损益的效益性、合法性、真实性的责任,对企业的负债和资产情况的责任等等[1]。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务收支审计,对审计结果进行人格化,也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落实,主要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

1.1 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

与一般的审计活动相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其审计对象是企业的领导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事项的界定主要是以领导人的任期为依据的,对任期内的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因此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在该领导人任期之内的一切经济活动。

1.2 具有综合性的审计内容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具有综合性,并非以单一的事项和类型为内容,不仅包含了常规设计的内容,还对专项审计的内容有所涉及。对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应该以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来决定审计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管理结果和管理行为,从而对其应该负有的责任以及管理水平进行评价[2]。

1.3 具有明确的审计目的

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审计和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的有效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以此为基础来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对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确定,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干部的使用、评价与考察。

1.4 具有多种新的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既能够为审计的实施提供准绳,又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以此为根据做出审计决定。由于其审计内容具有复合型,以及审计客体具有差异性,因此必须使用多重性的评价标准,要适应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企业财经法纪审计,以及个人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等[3]。

2 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健全企业领导干部的任用和选拔机制,维护企业的财经纪律,对企业领导进行约束,推动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4]。

2.1 对企业领导的管理监督制度及其完善

应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为企业领导的经济业绩评价提供数据化、指标化和具体化的标准,从而使企业能够提高对领导人员的考核质量和水平。

2.2 对企业领导人员对财经法纪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财务收支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覆盖,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对企业领导人员对财经法纪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其严格落实财经法纪。

2.3 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履责的自觉性

企业领导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接受公正、客观的审查,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在审计中就会有所暴露,并受到查处。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具有突出的经营业绩,也会在审计中受到表彰。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责的自觉性。

2.4 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可以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揭示出来,对企业的盈亏进行核实,摸清企业的家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使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5]。

3 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大多企业都已经开始运用经济责任审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在审计效果不够显著、审计过程不够规范、审计体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1 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适应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中存在着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适应的矛盾,从总体上来说,企业具有较多的审计对象,而审计力量却是有限的。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的设计资源,必须对每年度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一定的安排。对于企业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不固定的对象数量,如果企业领导人员的交流过于频繁,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具有更大的业务量、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内容,要对企业的损益、负债和资产的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还要评价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根据我国当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现行的审计计划管理办法与企业领导干部的升迁调动存在脱钩的现象,这也造成了省级项目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一些部门总是临时交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由于任务重、时间紧,给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一定的困难[6]。

3.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明确的主体职责

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已经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内部审计也具有人员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质量。因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央部委和大型企业集团都制定了相应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然而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职责就是内部审计。

3.3 对经济责任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

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都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情况等等。然而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问题。

首先,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边界。国有企业政企分离还没有完全实现,一些国有企业的行为没有摆脱行政行为的色彩,导致难以对非经济行为和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区分。其次,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最后,难以界定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

3.4 缺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法律依据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不健全、法律级次较低的现象。必须在审计范围内针对特定的审计事项来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然而审计职责却没有规定对人这一审计对象的实际范围[7]。

当前主要是参照财政部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来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和标准具有零散性和个别性,在法定性和约束性上存在欠缺。

3.5 不能规范地用审计结果

从程序上来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成果的应用存在着脱离的现象。没有摆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出现了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徒劳无功。

在审计结果的运用方面,存在着不透明的现象。按照相关规定,审计结果必须向人民政府报送,并且抄送干部管理部门。审计机关并不会公开披露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积极有效的反馈,没有制定对存在经济问题的干部如何进行免职、降职、追责、诫勉和提醒的具体标准。

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措施

4.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通过该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能够建立起一套高效、协调和稳定的工作机制,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政策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由审计部门一家承办,而是要与纪检和组织部门进行协调,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审计、纪检和组织部门能够进行分工协作和统一安排,做到配合联动。

4.2 对审计效果进行提高,将审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下来

4.2.1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

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评价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短期目标,而且长期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2.2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

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使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这个方式。通过企业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改制,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健全[8]。

4.2.3 将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多有重合。因此企业审计的方向应该是效益审计,立足于对企业效益和效率的评价。企业只有做好经济效益审计,才能明确企业的经济责任。

4.3 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界定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中,要界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界限。第一,要对现任责任和情人责任的界限进行理清。第二,要对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理清。第三,要对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进行理清,搞清楚而造成损失的原因到底是法律不完善、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还是由领导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主观原因造成的。第四,对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进行理清[9]。

4.4 将审计评价体系建立起来

首先要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必须包括以下的内容。对企业损益、负债和资产的评价指标,例如偿债能力、负债状况、资产运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例如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对企业执行财经法规制度进行评价的指标,例如违规违纪比率[10]。

其次,要适当的进行审计评价。也就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公正性的原则。也就是要把握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不能超出经济责任的范围,并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看待问题[11]。

4.5 正确运用审计结果

首先要统一规范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就是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年度考评、教育管理和考察任用的依据,并在干部考核档案中进行记录。纪检监督部门要有审计结果为依据,对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查办,追究相应领导人员的责任。要根据各自的职权,明确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考核办法、运用责任、运用要求、运用方式和反馈方式。

其次,必须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先要由组织人事部门免除该领导人员的职务,再由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并由组织人事部门和有关领导根据审计结果以及其他综合情况来决定是否对该名领导人员进行任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