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固定资产的状态

固定资产的状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46

固定资产的状态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1篇

一、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仅仅做到了账内资产的账、卡、物相符,至于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存在状况,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及维修费用的管理,资产优化清理工作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心集中放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事后维修阶段,忽略了对资产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未能用系统的观点去解决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管理是一种局部式的管理。只是资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专业人员的工作,忽视了企业全体人员尤其是设备操作人员参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仍然停留在单纯地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阶段,忽视了资产管理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开展自己的工作。

(三)固定资产管理是一种片面的管理。在资产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上,往往把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技术上,忽视了资产管理中的经济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如果把该资产的寿命周期视为资产的物质运动形态,则对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形成为技术上的管理。也就是说人们比较重视的或观念上比较狭隘的资产管理。资产还有另一种运动形态,表现为设备初始投资,维修费支出,设备折旧,设备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积累和支出等,同时也忽视了与企业外部环境的联系与信息反馈。

(四)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一是固定资产的相对过剩,表现为推动固定资产正常运行的流动资产不足和固定资产的内部结构不合理,资产之间规模不匹配。二是固定资产的绝对过剩,表现为固定资产流量规模过大、设备利用率不高。

二、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一)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能连续在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但它的价值则随着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转移,若能让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才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目的所在,所以对照账、卡、物,建立固定资产三级动态闭环管理模式(见图1列示),搞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分清职责。制度,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掌握固定资产的构成与使用情况,确保公司财产不受损失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财务部门设置资产总账及明细账簿,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将企业的资产分门别类的核算清楚,按财务制度计提折旧,正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每年终了打印两套完整的固定资产台账,一套留财务,一套给资产管理部门,便于资产管理与核对。

资产主管部门一要根据台账,切实按资产卡片的填写要求将每一项资产的资料登记清楚,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负责监督配合使用单位做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提高利用率,并定期组织设备的清点,保证账、卡、物三相符。二要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搞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一编号,建立固定资产档案,登记账卡,负责审批并办理验收、调拨、报废、封存、启用等事项。三要根据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组织编制设备大中修维修计划,按期编报设备更新计划。四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簿,逐一登记资产卡片的开设和注销情况。五要严肃财经纪律,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擅自赠送、变卖、拆除固定资产的行为和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要严格追查责任,视情节给予处罚。

资产使用部门一要负责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设备管理员,各生产班组要设置工人设备管理员,每台设备要明确使用、保管、维护的责任者。二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完好、清洁、和安全使用。三要建立本单位固定资产登记簿,固定资产的领用、调出、报废必须经主管部门及总经理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动、报废,更不能自行外借和变卖。四要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的盘点。

(三)资产实行归口管理,资产使用部门要为本部门每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资产使用管理档案,改变以往相对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

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要建立本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并根据本部门资产台账填制固定资产维护记录单,记录单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卡片相对照,便于资产管理部门清查核对。另外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还要建立资产使用管理档案,资产使用人员要及时给本单位资产管理员报告资产的维护、修理、运转、使用、大修理情况,单位资产管理员要及时把这些情况对应记录到本部资产使用管理档案里去,包括修理时间、修理部位、修理程度、修理费用、修理人员等相关内容,改变以往的相对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为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最基础的资产管理分析资料,将资产管理动态化。

(四)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将各单位设备管理员上报的资产维护、运转、修理,增值、减值、调拨、租赁、转让、拆除、重组、报废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呈报财务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领导。让企业领导者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存在状况、新旧程度、先进水平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三、加强固定资产存在状况及结构的分析,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结构合理化

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上的需要。做好资产优化清理工作,加强固定资产存在状况及结构的分析,是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结构合理化,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前提。可以为企业领导人在固定资产的资本化投入决策上提供全面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将有用的资产予以保留,将无用的或利用率较低的、留用价值不大的及时处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优良率。

(一)盘活闲置资产,搞好资本运营。资产盘活是指闲置资产、低效资产即效率低、效益差、利用率低, 通过合理调剂,优化配置、投资入股、租赁经营及变现处理,达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资产效能。对现有闲置的资产和利用率很低的资产,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产搞好资本运营,有些设备可以对外出租、出售、盘活部分资金。有些生产线,应采取联营、合资或者整体出租等形式利用其使用价值,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资产的盘活调剂利用。企业内部调剂,采用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的办法企业与其他单位调剂,按有偿转让办法进行。投资入股、资产经评估后,以评估价值进行投资,由授权机构实施股权管理。租赁经营,有租赁价值的资产,由授权机构组织对外租赁。对外租赁资产的租赁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及财务资产部有关规定办理,租赁合同由授权机构组织签订。网站作为新的传媒在现代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独立的企业租赁信息网页,实现租赁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盘活闲置资产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做法。

(二)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建立动态的装备配套体系。在资金短缺的今天,利用增量和存量的互补性盘活存量资产尤为重要。以加强存量管理作为增量投入的依据,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定期对存量资产进行清点盘查,分析企业存量资产的配置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闲置资产的原因,存量管理的信息是增量投入的最好依据。要想利用好投资,盘活存量,只有把资产盘点制度化,定期分析存量资产结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局的高度,宏观调控投资方向。发现闲置或低效资产,严格控制同类设备新的投入,加大内部调剂力度。对于低效资产,经过论证可以考虑采取租赁,减少投入。对同类产品的使用性能、经济效益进行比较,为增量选择作依据。

(三)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在管理上偏重于实物形态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管理。而随着市场的变化,资产价值是动态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资产的价值管理,并且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在企业庞大的存量资产中由于种种原因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账面价值大,市场价值小的资产;账面价值大,维护正常设备运转费用更大,造成投入大于产出。为此企业的各级资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与资产使用人员及时沟通,掌握资产的运转状况,发现上述现象及时上报处理,实现企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物有所值。

总之,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就是对每项资产要实施全员、全过程的管理,要像关心孩子健康成长一样,监护每项资产自始至终的运转情况,让企业的每项资产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充分得到利用,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结构、使用状况时时处于最优化状态,用最少的资金投入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c/s结构,设计与研究;优化设计;资产查询

本课题是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布局、内容等关键要素的合理设计,使得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表现形式达到最优效果,可以充分表现出系统的有效管理功能。针对网络公司设计一个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界面较美观以及操作方便、具有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从而达到优化目的效果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1.系统分析

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效率上,都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设计一种简易、高效的管理手段是必然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系统配合使用,形成完整的固定资产财务、业务管理体系,它也是一个完整的ERP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1.1需求分析

通过对系统的详细分析,本系统包括以下功能:(1)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登录、密码修改;(2)资产管理:资产录入、资产维修、资产折旧、资产清理等;(3)基础信息查询:部门信息、职工信息、职工信息查询;(4)系统维护: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权限设置;(5)帮助:数字词典、关于、其他。

1.2可行性分析

通过使用网络公司管理系统,能够做到:(1)简化了资产管理手续繁琐的问题,提高效率;(2)节省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力,减少支出成本;(3)减少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的现象;(4)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达到规范化的程度,为整个企事业的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总体目标设计

本课题所开发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界面美观以及操作方便、高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特点。

2.2功能设计

建立网络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适合许多企业的特点,设计网络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功能,完成各种业务流程的分析。本网络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具有下列功能模块:

(1)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以及口令修改。(2)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包括资产录入、资产维修、资产折旧、资产清理、资产状态及资产清理方式。(3)基础信息模块包括部门信息、职工信息以及职工信息查询。(4)信息查询模块包括资产信息查询、资产维修查询、资产折旧查询以及资产清理查询。(5)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以及系统初始化。(6)帮助。

2.2.1系统功能图

以上功能模块设计分析得到系统功能结构(见图1)。

2.2.2业务流程

本系统业务流程的具体管理过程是:将新增资产验收单里新增固定资产的信息录入系统,形成固定资产信息单并将信息单输出,交给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则进入下一级审核即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否则返回修改更正信息再通过下一次审核。经过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的资产信息将作为正确无误的信息存储在固定资产管理帐户,审核不通过则返回上一级审核并修改更正信息,以便通过下一次的审核。同时可以对存储在固定资产管理帐户的信息进行统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图表、上报数据以及资产清查等操作。某固定资产的信息有变动,由固定资产管理帐户产生资产变动报告,提交给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则再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如果不需经过财务审核的则直接将信息提交回固定资产管理帐户,否则审核不通过,不可对该资产进行变动处理。如果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已到,需申请报废,由固定资产帐户产生资产报废报告,提交给归口管理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则再经财务管理部门审核,财务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对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否则审核不通过,该资产不可进行报废。

2.2.3数据流图

根据系统业务流程的分析得出数据流图,资产验收单通过导入处理后得到资产信息文件并将数据保存在此文件里;所有保存在资产信息文件里的数据都必须通过资产审核管理,审核处理后形成标准的资产信息数据将保存在资产信息文件里,可对该资产信息文件信息进行修改更新,如资产维修处理有信息要更新,则资产信息数据从资产信息文件里流向资产维修过程,经过处理后的资产信息数据被提交审核,审核处理后再将信息数据保存到资产信息文件中;其他资产信息(资产折旧处理、资产清理处理)更新过程也如此。在资产信息文件里无需更新的数据,可直接通过资产信息统计处理后产生数据报表流向外界。

2.3概念设计

本系统总共设计了12个实体,其中用户实体单独分开,其他的实体都与固定资产实体具有对应关系;除了基本属性之外,每个实体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2.4逻辑设计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包括了较为复杂的数据关系,所以务必做好它的逻辑结构设计。固定资产资产的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图是以系统数据需求为依据设计出来的,这12个实体包括了固定资产(gdzc)、房屋、交通工具、电子产品、家具设备、部门、职工、资产清理、清理方式、状态、其他。gdzc实体中保存了资产ID、资产名称、基本类别、入账日期等基本信息,fwl实体中保存了房屋ID、资产ID、房屋地址等信息,jtgj实体中保存了交通工具ID、资产ID、使用部门等信息。

3.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1主窗体模块设计

网络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采用一种比较简洁的界面形式,界面左侧是功能列表,单击每项功能均可打开相应功能窗体。主窗体主要是调用各功能。

主要设计:(1)在项目中新建一个窗体,命名为mainfrm,保存在main Form unit.pas文件。(2)窗体上方是使用ManiMenu组件设置主菜单,其包括系统管理、资产管理、基础信息、信息查询、系统维护以及帮助等模块功能。(3)主菜单下行是工具栏,其主要用作快捷操作方式。(4)左侧是通过用TTreeView组件设置树形目录结构,这样数据结构显示非常有效和直观。(5)状态栏,它常位于窗口底部,用来显示当前程序的状态或者是操作的提示。

3.2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1)用户管理。用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添加用户、修改与保存用户信息以及删除用户。用户的信息主要包括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以及用户类型,且用户名和编号必须不相同。窗体上设置了DBGrid列的数据实体,用于直观地显示用户的基本信息。(2)权限设置。权限设置主要是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设置,其包括用户管理、权限设置、口令修改、资产录入、资产维修、资产折旧、资产清理、资产状态、清理方式、部门信息、职工信息、系统初始化等20个功能设计,信息可以通过用户信息表显示出来。(3)口令修改。

3.3资产管理模块设计

资产管理模块分为资产录入、资产维修、资产折旧、资产清理、资产状态、入帐方式和清理方式七个事务模块,其中资产录入模块分为房屋、电子产品、交通工具、家具设备和其他五类资产,每类资产包括了对资产的添加、修改、删除、保存和取消等操作。

3.3.1资产录入设计

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固定资产的基本资料非常重要,并且系统中的其他模块均需要使用固定资产的基本资料。固定资产基本资的录入包括固定资产的添加、修改、删除、确定、取消等操作。从用户角度来看这5个方面是不同的,但在程序设计中,五者可以使用相同的界面,因此本系统将5个方面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模块,在调用时使用不同的参数表示调用不同的模块。该窗体只是主窗体的一个MDI子窗体。

3.3.2资产维修管理设计

当固定资产使用到一定程度或因意外出现故障时,需要对其进行维修。本系统的资产维修管理窗体是通过设置资产ID、送修日期、维修日期、维修公司、报修原因、维修情况、送修人以及备注等详细维修情况来对维修的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3.3.3资产清理模块设计

固定资产使用了一定年限或发生损坏不能再用时,需要进行清理处理。用户可以在窗体上添加保存资产ID、清理方式ID、清理费用、清理人、清理日期以及清理原因等信息,还可以取消以上操作。

3.3.4资产状态模块设计

资产状态有闲置、使用、借出等状态。用户可以通过对具体某个固定资产的状态进行登记、修改、保存等操作,这样管理简单、操作快捷等特点。清理模块窗体上的管理与其他窗体的管理功能类似,突出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

3.4基础信息模块设计

3.4.1部门信息界面设计

在项目中新建一个窗体,命名为“bmxx Form”,保存在bmxxUnit.pas文件中。设置窗口上各属性,完成固定资产窗口的制作,编辑代码实现该界面上的各功能。

3.4.2职工信息设计

职工信息窗体采用参数化处理,实现了多态性,可以添加、修改、删除、保存职工信息。当添加或修改保存某职工信息后,将在Grid表格中显示相应的记录,选中某条记录,按“删除”则该记录也相应消失在Grid表格中。

3.5信息查询模块设计

固定资产查询提供各种条件组合查询固定资产信息的功能。本信息查询窗体是按照固定资产的资产ID、资产名称以及部门ID作为条件进行组合条件查询,查询结果显示在列表中。

(1)固定资产信息查询列表,该表格是用来显示固定资产查询的结果信息,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和净残余值以及累计折旧。(2)查询条件。固定资产查询的条件有比较多,现是按照固定资产的资产ID、资产名称和部门ID进行组合模糊查询,执行查询后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信息显示在固定资产查询列表中;也可以通过输入具体的数据。(3)执行查询。在固定资产查询窗体中设定各项查询条件后,单击“查询”按钮既可执行查询。上述功能可以支持对固定资产的常用管理过程,简洁实用。

3.6数据模块的优化设计

在程序中有多处需要访问数据库,且有多处访问相同的表,为了统一程序中对数据库的访问,程序利用Delphi提供的数据模块对程序中一些在多处进行访问的表放置到数据模块中进行统一的访问。

在进行数据库连接和操作时,创建一个数据模块来对控件进行统一管理,它包含窗体用到的数据源TDatasource、TADOQuery和Dataset三类控件,同时添加一个ADOconnnectionl数据库连接控件,所有数据库访问组件统一由它来负责与数据库进行连接,每次需要时都可以进行动态创建和释放,这样可以既可以方便统一管理、节省资源,一目了然,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系统的操作速度和调用效率。

3.7帮助模块

带有帮助文件的应用程序,无论是程序员还是用户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它能节省大量用户的开支,对程序员编辑修改和用户手册的复制保存都极为方便。制作帮助文件时要注意文档整理,将文档改写成帮助文件比较方便。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3篇

增值税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取得专用发票,增值税都是通过应交税费(进项税额)核算,不计入成本的。企业为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全部价款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期工作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固定资产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中、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4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管理 衔接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近年来呈现出生源多、类型宽、覆盖面广的特点。实行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高校近年来逐步扩大招生,在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过去高校会计工作的开展主要参照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旧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高校现在所处的发展背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差异体现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上,旧版制度中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其指导思想是认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不以盈利为目的,且不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任何的折旧都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体现。如今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虽然高等学校仍然是公益职能单位,但是传统的以固定资产原值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改变迫在眉睫。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新进行了定义。新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参照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对部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实施表明,政府逐步重视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考察固定资产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的经济效益,通过折旧等一系列企业式的管理办法来促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一、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2014年初正式施行,同十几年前的旧版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更高,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改变。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是财政部重点改动的环节,表明了政府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期望。

1、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准确性是会计工作最基础的目标。虽然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使得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状态。该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准确性的缺失是由旧制度规定所导致,会计从业人员无法避免。新制度针对管理办法的落后,对相应规定做出了调整。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同收付实现制相比,有效抑制了固定资产虚增,按照经济业务实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并且准确反映出后期维修、改造资产价值增加等情况。权责发生制关注固定资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折旧、改造等情形的节点,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权责发生制在高校的运用尚属首次,因此对会计人员在思想、专业技能水平、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范围缩小,管理从严

以前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较广、明细较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出多而杂的特点。新制度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以少而精的指导思想,对固定资产重新做了定义。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得到提高,并且把一些数额较大,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列为了存货,减少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数量,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如今固定资产少而精的管理方式要求会计人员集中精力管理好固定资产。虽然固定资产的范围有所减小,但是对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要求都提升了一大截,对管理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3、合理确定折旧方法和年限

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准确反映固定资产每年损耗,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体现固定资产价值。过去16年里,高校会计从业人员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过折旧,这份工作对于高校员工来说非常陌生,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会计人员在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选择、折旧年限的确定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会计人员需要针对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判断,要求其不断加深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学习。

4、提高各部门协调性

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高校内的很多部门,包括固定资产申报购置时的使用部门、采购时的物资部门、入库时的仓库部门。财务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离不开上述部门的配合,因此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资产价值需要采购部门提供资料,折旧需要依据使用部门定时汇报的资产状态进行计提。由此可见,为了管理好固定资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

二、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新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衔接期的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新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为了更快适应新制度的有关要求,首先应当对资产管理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不匹配

高校在过去采购财务软件时,并未考虑固定资产折旧功能模块。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软件同资产部门使用的管理软件缺少对接接口,两个系统较为分裂,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信息,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信息衔接的不通畅会带来许多问题。首先,财务处无法通过系统及时查询到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以及耗损情况,导致固定资产在折旧时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了解到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情况,导致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同一资产价值出现不匹配的现象,给管理造成了困难。

2、账目、账实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做到账目、账实相符。由于旧会计制度中并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通常局限于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严重缺失。正是因为制度的规定以及会计人员的不重视,个别高校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仅仅通过凭证、账簿来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当固定资产毁损、报废时,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行记录,并且无法查阅固定资产毁损、报废前状态,极易导致账实不符。除此之外,资产部门、验收部门与财务部门入账时间存在不同步性,导致有账无实、有实无账。

3、固定资产信息化程度落后

高等学校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已被取代。然而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高校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单机财务软件,未建立集中的数据库管理,使得上级部门审查高校固定资产状况时必须前往高校,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第二,学校财务软件的内部封闭性导致固定资产申报购置部门的申报计划难以被高校其它部门的负责人了解,容易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导致浪费。第三,由于没有专人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更新较慢,偏离了信息化的初衷。

三、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过渡时期的衔接对策

新版会计制度加大了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跨度也由固定资产入账时点延伸到了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折旧、减值、处置)期间。目前高校正处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期间,为了更好地达到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做好衔接阶段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目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会计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管理做出严格要求。高校领导在旧制度的影响下,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其认识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首先应当提高领导、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认识,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深刻了解在目前高校运营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筹划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对学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单位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使用部门最为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要及时记录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使用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状态,结合经验与判断,分析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等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状况进行了解,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组织相关管理工作的教育和培训。高校应当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在三级管理网络上各尽职责,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力。

2、加强清查,理清账目

高校固定资产过去存在着账物不实的情况,为了在新制度下能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应当对过去错误的信息进行纠正,确保新制度执行初期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需要在衔接过渡时期开展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工作,对高校当前固定资产的存量以及价值准确统计。清查过程中,做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计工作,准确区分并记录土地、文物、图书等不进行折旧的资产,确保将来计提折旧数额的准确性,也便于不同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3、建立开放性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

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高校要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方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调取和查阅。高校内涉及资产管理的人员都应当有权限了解固定资产申报购置、入账价值、后期管理等状况,及时了解固定资产信息。固定资产管理共享平台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及时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更新。共享平台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申报购置、计提折旧等指示应及时处理,并分发到相应资产管理部门。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加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新旧会计制度过渡期间,高校应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正视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制度衔接期间解决好固定资产遗留问题,创造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环境,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徐向丽、章新蓉:高校与医院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5篇

[关键词] 全寿命周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资产保值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05

[中图分类号] F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12- 02

1 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事业单位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下,从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改革,其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的改革而言,还存在一些产品购置、固定资产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维修、报废、折旧等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前期采购环节缺乏统筹规划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最后由财政资金全款购入。事业单位在提报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计划构成中,事业单位之间或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一些单位或部门为了各自利益或盲目扩大自身规模,提报采购计划时往往存在计划比实际使用需要虚高的现象,结果使固定资产采购到位后出现了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或资产浪费的现象[1]。

1.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后期维护与报废流程职责不明信息集成化差

传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据仅仅掌握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手中或相应的单台电脑中,其他的资产使用者、维修管理人员等不了解相应固定资产的相关资产数据,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也不能相互共享,工作需要时需要相互沟通,降低了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管理效率。不透明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不仅降低了各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更使一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以最常见的固定资产办公电脑为例,一些事业单位常常出现一些部门电脑不够,而一些部门许多电脑处于闲置状态。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因为信息不透明,甚至导致固定资产流失,调查发现有些事业单位的资产,如电脑、实验器材等被个人挪用、占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通常归各个使用部门使用管理,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处对固定资产进行统计管理、财务办公室等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账面管理[2]。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以及工作进度的差异,常常使用部门的资产已经新增或减少,但在后勤管理 部门以及财务管理账目上还没有及时更新体现,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已入账,但在财务部门却未入账的情况发生。

2 基于全寿命周期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2.1 建立系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当构建系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过集成的系统台账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划申报、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维护管理、固定资产的报废、置换等环节集中在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上,协调组织各个部分之间的矛盾,将原本分散的体系高度集中,通过系统中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将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和融合,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统一性,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2 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动态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实现实时的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面对不断动态变化的资产变动与资产归属。一些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应当申请报废,一些事业单位离职、退休员工等名下的办公用品、实验用品等固定资产退回及调拨或新入职职工相应固定资产调入、借用等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的手工或单机电脑录入的记录方式调整方式慢,而且常常出现各个相关处室的记录状态不一致的情况,而真实的固定资产情况与现实固定资产情况相差甚远。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规模不断扩大,事业单位员工越来越多,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基建项目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不断增长,传统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无法准确统计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等的详细信息及维保状况,统计的及时性、时效性较差,不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整体掌握。通过动态的固定资产录入技术和局域网技术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动态化管理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准确性[3]。

2.3 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当转变观念,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搞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当前一些事业单位相继曝出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一些事业单位因此被其他事业单位合并或与企业合并、被企业收购,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因此破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导致事业单位资产流失严重是事业单位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的实验室、办公用品、教学设备等固定资产是 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主要项目,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与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不高、闲置与浪费造成了事业单位的经费紧张,许多固定资产重复采购,固定资产浪费严重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事业单位财政的紧张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科学分类,规范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事业单位的实验室、办公用品、教学设备等的管理,通过信息化体系将事业单位相关固定资产的责任人落实到个人,建立完善合理的调查制度与追查制度,出现固定资产流失、固定资产浪费现象,根据系统中的相关流程责任人,落实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利用创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编号和序列号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在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协调统一性。

3 结 语

总之,固定资产为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为事业单位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固定资产若管理不善,则会导致资产的减值或流失。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之一,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价值,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好的价值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敏.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探讨[J]. 财会通讯:综合,2011(10):77-78.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6篇

[关键词]矿山 全寿命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N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19-01

1.引言:本文主要从传统的设备管理的缺点阐述建立科学、有效的设备全寿命管理的必要性,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分为前期项目的需求和计划、中期运行维护、后期报废(停用、报废)三个阶段,建立统一的资产台账,采用集中管理,细化各环节,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对矿井设备资产的日常运行、维修、报废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努力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稳步推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2.传统设备管理的缺点

2.1 效益观念淡薄,投入产出分析不到位

煤矿企业作为特殊性质的企业,保持企业盈利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投资决策应该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但长期以来,受过去体制的影响,煤矿主要注重生产,但是在设备管理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实事求是的投入产出分析,从而造成了企业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的闲置,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管理手段落后,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达到信息共享,设备存放地点的变化、大修、更改拆除信息传递不及时,设备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

2.3 缺乏统筹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

煤矿各部门之间设备管理信息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除个别价值特别大或特殊需求的设备在各单位之间合理调配外,大部分固定设备的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不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4 缺乏奖惩机制,废旧设备物资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煤矿的特殊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数量较多,那么就造成废旧设备物资较多,又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奖惩机制等原因处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积压,甚至租用仓库存放废旧设备物资。一方面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租赁成本加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设备物资长时间露天存放,使部分有使用价值的设备物资失去了再利用价值,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实施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购建、使用、维护、更新改造直至报废的全寿命加强管理;要将设备的规划设计、组织施工、采购管理、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等重要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准确反映和监控设备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固定资产所需成本最低而使用效率最高,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投入产出水平。

但目前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实物管理涉及保管、供应、租赁、生产等部门,价值管理主要涉及财务部门,各部门在管理中有各自为政,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另外,由于设备数量众多,存放地点分散,信息难以及时得到共享和更新,很容易造成帐、卡、物之间产生差异;还有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角度不同,设备卡片信息与生产设备台账难以一一对应。为了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提升煤矿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全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煤矿企业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已成弦上之箭,势在必行。

4.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方法

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分为前期项目的需求和计划、中期运行维护、后期报废(停用、报废)三个阶段,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采用集中管理,细化各环节,建立统一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

4.1 设备寿命周期的前期:项目的需求和计划

首先,在矿山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以全面预算管理规划决策和计划设备,以技术信息市场对项目进行技术选型、论证,以物资供应市场对项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比价,到货验收、入库,并记入煤矿资产管理系统,创建好固定资产卡片,形成固定资产号,并建立设备清单和固定资产的对应关系。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都按照市场化管理和成本要素市场清楚分列,通过预先定义的结算规则进行自动结算,快速准确地转资,实现设备资产,账物相符的第一步。

其次,设备使用安装前,安装单位根据生产配套计划进行安装、调试后,由相关单位联合组织验收并详细记录。

4.2 设备寿命周期的中期:运行维护

设备验收合格后,由管理单按配套安排办理租赁,设备投运后,其维护、修理和改造带来资产的价值变化,将维修成本准确及时反映到资产的台账上。系统会详细计划并记录发生的物资消耗、投入的人力以及所接受的服务,及时更新台账。

在设备全寿命周期创建和完善设备台账及资产数据,在设备主数据中添加对应的资产卡片字段来实现设备和资产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设备资产账、卡、物的一致。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实时正确的反映设备运行状态,而且对于设备在运行维护过程中造成的资产价值变化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到资产的台账中,避免造成设备资产价值的虚增或虚减。

租赁调拨是设备异动状态之一,这种异动会导致该设备的设备状态、安装位置以及资产使用权的变动。为了更好的跟踪管理设备异动,系统针对矿井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关的调拨和审批流程。在系统中,不但设计了"调出"这种设备状态,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了对应的调拨功能位置,并在调拨过程中对设备的租赁变动进行跟踪,以此来实现设备租赁调拨与资产价值变更的同步处理。通过设备功能位置上的安装和拆卸历史,实现对设备变动历史的跟踪。

4.3 设备寿命周期后期:报废(停用、报废)

准确的反映设备的实际状态,在系统中还设立了停用、待报废、报废等状态。这些状态将触发预定义的闲置、报废设备管理平台工作流程,启动资产报废的账务处理,对应资产编码,实现资产账物的全过程管理。设备到了寿命周期后期,需要报废时,先在设备维护功能中将设备置于"待报废"状态,系统中无论在用设备还是停用设备准备报废时都需要一个审批流程,这个流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的设备状态是一种过渡状态,无论将它归属于哪个明确的状态都不合适,因此系统将这个过渡状态定义为"待报废"。设备周期见下图(见图1)

5.结论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7篇

关键词:铁路,资产,计量

 

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计量问题,贯穿于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运用与动态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二是固定资产的状态变化计量,三是固定资产处置过程计量,四是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论文参考网。

为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运输企业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实际情况,本文进行了相应的阐术。

1.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概述

资产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具有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涵:价值管理要求企业执行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与监督制度,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信息;实物管理是从资产的数量、性能上来加强资产管理,避免资产的毁损与闲置浪费。资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高度统一。准确合理的固定资产计量是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统一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研究固定资产的计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特点

2.1多样性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特性,一项运输任务的完成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机、辆、工、电等部门的业务都具有自身明显的独特性,固定资产种类特别繁多,同时分布广。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也有一定的多样性。

2.1周期性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周期差异较大,折旧年限的差异也就较大,从5年到100年都有,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周期差异较大。

(三)复杂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需要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状态变化很大,计量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三、现阶段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计量伴随着固定资产运用与动态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的环节:一是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二是固定资产的状态变化计量,三是固定资产处置过程计量,四是固定资产的期末价值计量。本课题对铁路运输企业这四个方面的计量均进行了调研,找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有薄弱环节

按照铁道部要求,从2006年开始,铁路运输企业开始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与监督制度,为了顺利完成从执行铁路行业会计制度到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过度,财务部门与相关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及时的转发并布置了很多铁道部的文件与制度,并进行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检查,但由于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存在不准确的方面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在改良维修后,到底应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时,标准比较模糊。基层单位在判断时,并不是根据维修更新的技术性能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带来变化,而是根据改良维修的款源决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账务处理,如果费用是从大修支出中列支,则费用化,如果款源由更改或基建项目解决,则费用资本化。当然,从本质上来讲更改项目与大修项目是按照对固定资产改造的性质来决定的,但实际操作中准确的划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同样账面价值的资产,经过了同样的改良维修,但是由于款源不同,使得账面价值差别很大,不具有可比性。违背了资产计量的一致性原则。

(三)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计量存在缺陷

资产处置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将本企业占有使用的各类资产进行调拨、出售、出租、投资、捐赠、抵押、担保、报废、债务重组、股权转让等。

1.固定资产处置价格的确定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特性,除一些通用设备外,很多是企业的专有设备,专业性很强,像机车、车辆等资产,在除铁路运输企业外的企业不适用,不具有公开竞争的市场,也就不存在一个专门的交易或报价市场。因此,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价值计量上难以取得公平的交易价格,也就不能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环节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2.固定资产处置后产生损失,没有及时列消,影响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准确性

固定资产损失的产生,既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也有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在铁路运输企业主要有:

(1)基建、改扩建工程中,拆除报废的线路、房屋资产等相关设备没能同步处理。

(2)日常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损失,有部分单位因成本紧张,无法列销资产报废、毁损损失,长此以往造成资产有账无物。

(四)固定资产期末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因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经济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这称之为固定资产减值。对于已经发生减值的资产如果不予确认,将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也于资产计量的谨慎性原则相违背。

四、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计量的建议

(一)将基建、改扩建造成的拆除资产价值资本化

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基本原则是按实际成本入账。其中,成本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并且分别固定资产取得的途径,《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其初始计量的确定均做了规定。

近几年铁路运输企业管内线路一直在大面积提速,专用线建设以及电化改造也在不断实施,使得大规模的旧线资产和性能不再适用的固定资产必须报废。对于这些由于线路提速,基建、更改等原因而拆除的房屋建筑物、以及线路资产,由于未到报废期,一般损失的价值都比较大,如果按常规自行消化的话,没有承受能力,但因为资产已经拆除,因此将价值延续到新建资产中去在操作中会有脱节。因此,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办法,使那些由于线路改造等原因造成的拆除或毁损的资产价值延续下去,从今后的折旧中逐年弥补,以暂时缓解由此造成的压力。

(二)完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或者为维护或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需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改建、扩建或者改良。这项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否则应将这些后续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

(三)规范资产处置的计量

针对前一部分提到的影响资产处置环节计量准确性的两个突出问题,本课题对合理确定资产处置价格与规范资产损失处置提出以下的建议。

1.合理确定资产处置价格

在资产的处置环节,如果要想资产的处置价格公平、合理,必须要有一个取得公平处置价格的机制。论文参考网。在目前的市场发展阶段,取得公平处置价格的机制只有通过一个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在相关资产准备交易时,可用市场中类似的交易事项作为参照,这样的交易价格应该是相对客观并且可以信赖的。具体来讲,对于一些证券或金融工具类型的资产,发达国家往往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发达的交易市场,从而满足了公平交易价格取得的前提条件。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对一些通用资产的处置,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尽量采用网上交易或进产交所交易的模式。对那些专业性很强,像机车、车辆等资产的处置上,因其在铁路运输企业外的企业不适用,很难有公开竞争的市场,因此不存在一个专门的交易或报价市场,对这类资产,尽量争取在不产生损失的前提下进行路内单位的有偿调拨。

2.规范资产处置形成损失的处理

最近几年,由于铁路一直在大面积的提速,另外专用线的建设以及电化改造的实施,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大规模的旧线资产和性能不再适用的资产必须报废,其中,固定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例如,在浙赣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中,涉及到改线移站。这样,将有大量的线路、房屋、建筑物都将被拆除、废弃。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这些资产应该进行清理,但是,由于这些拆除报废的资产大都没有到正常报废年限,处理后将会产生很大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是目前的清算体系下,铁路局是无法自己承担的。

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资产损失除了在损失事实形成后,追纠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外,还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损失需要企业来承担。因此,企业需要做的是加强自身管理,杜绝不该发生的损失。如果确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的,要及时按规定的程序处理。保持资产的账实相符,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现状。论文参考网。

五、落实固定资产计量的责任制度

任何一种制度设计,必须责任明确、权责对称。首先明确权与责的界限,明确规定委托人以及各级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其次,注意权责的统一、对等,承担一定的权利要享有相应的责任,承担的权利与享有的责任相对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决策却无人负责的问题。所以应当严格规定各级人的职责以及完不成职责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强化人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律约束。

要赋予资产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即参与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议,监督和检查相关资产的性能和利用状况,并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报告制度。权责对称强调企业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的匹配,如果权利与责任的分布不对称,就会导致控制权变成一种“廉价投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不需要对使用权的后果负责,就会变成滥用权利。要完善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计量,同样要落实责任制度。对影响固定资产计量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均加以分析,并在落实相关责任人与责任部门的前提下,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

六、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国内运输市场的对外开放,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挑战将会非常严峻,运输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铁路运输企业在积极挖潜创收,不断扩大市场分额的同时,要对自身拥有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进行充分的利用,使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要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计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才能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006版

[2]《铁路运输企业会计》 2005年10月第二版 中国铁道出版社

[3]《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的状态第8篇

一、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确认时间

土地开发使用后,从无形资产转到在建工程的时间对将来固定资产的价值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

由于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没有使用时,土地使用权的费用摊销不能具体归结产品成本核算,因此只能按照无形资产摊销的要求作为管理费用核算,而一旦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项目开发,土地使用权的持有目的就发生了变化,土地的使用对象被具体化了,有了专属性,将来就需归结到具体的产品成本核算,因此需要构成具体建筑物的初始成本。对此,《问题解答》也作了如下规定:“公司以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转入开发商品房成本,或转入在建工程成本后,其账面价值构成房屋、建筑物实际成本。”正是由于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使得土地的使用对象被具体化了,持有目的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方式也就应同时发生变化,所以也就决定了土地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此是其一。

其二是《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所决定的。由于购置土地的资金来源有可能是通过贷款所得,相应也就应发生借款费用,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要求,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规定有三,其中之一就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因此根据准则规定,在“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之前发生的借款费用是不能资本化的,只能予以费用化;而当土地被具体到某一个具体项目时,一旦“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为购置土地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该予以资本化。因此如果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是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那么从“必要活动开始之日”到“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之日”这段时间的借款费用就会被费用化,显然是不符合《借款费用》准则的要求。

二、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

赵惠芳《对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及会计处理的探讨》(见《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一期)认为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该项目占地面积÷该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限×该项目的预计使用期限。笔者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

根据《问题解答》的规定,“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的预计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项房屋、建筑物的净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项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净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如果不再继续建造房屋、建筑物的,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如公司将土地连同地上房屋、建筑物一并出售的,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固定资产清理。”由此可知,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只不过是当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小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时,要将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大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的部分作净残值预留。

三、土地使用权转入工程项目后折旧(摊销)总额和折旧方法的确定

由于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时间应该是在该土地上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之日;而土地一旦转入相关工程项目后形成固定资产后,折旧是从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后的次月起开始的(因为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要求,除二类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此,在这二者之间应会上形成一个时间差,即购建活动开始之日到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月之间的建设周期。因此,如何确定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是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的确定应采用如下公式: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

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

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预留的净残值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土地使用权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转入相关工程项目的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方法应选用年限平均法。另外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第六条:“固定资产各组成部分,如果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从而适用不同的折旧率或折旧方法时,应当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规定,如果在该土地上形成的建筑物的折旧方法不采用年限平均法时,应将该土地使用权单独作为固定资产确认,并单独计提折旧;如果在该土地上形成的建筑物采用的也是年限平均法时,可以将土地与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合并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还需说明一点,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与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应该分别计算。因此,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应采用以下公式:

形成固定资产的土地使用权的年折旧额=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包含土地使用权的固定资产的年折旧额=(建筑物的建造成本+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以下笔者试举一例来说明上述观点:

例:某企业于2002年7月15日购入土地使用权。有效期为70年,面积为1000亩,每亩购价为14万,于2003年1月20日开发其中的100亩,2003年12月20日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共计发生建造成本8980万,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为0,建筑物预计使用50年,折旧方法都采用年限平均法。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时间为2003年1月

建筑周期=1年

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每单位面积的购价-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额)×该项目占地面积=(14万-14÷70÷2)×100=1390万

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14万÷70×(70-50-1-0.5)×100=370万

土地使用权的折旧总额=土地使用权转入相关项目的确认金额-预留的净残值=1390-370=1020万

⑴取得土地使用权时:

借:无形资产14000万

贷:银行存款14000万

⑵2002年12月30日摊销无形资产=14*1000÷70÷2=100万

借:管理费用100万

贷:无形资产100万

⑶2003年1月20日使用100亩土地时

借:在建工程1390万

贷:无形资产1390万

⑷发生建造成本时

借:在建工程8980万

贷:相关科目8980万

⑸2003年12月20日建筑物达到预定可作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10370万

贷:在建工程10370万

⑹2003年12月31日剩余土地使用权的摊销=14×(1000-100)÷70=180万

借:管理费用180万

贷:无形资产180万

⑺2004年12月31日对固定资产计提年折旧额=(10370-370-0)÷50=200万或者=(8970+1030-0)÷50=200万

借:相关科目200万

贷:累计折旧200万

⑻2004年12月31日剩余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同2003年

四、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调整的会计处理

根据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企业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原先的估计数有重大差异,则应当相应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因此,当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调整时,也应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由于预留的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土地的使用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建设周期-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已摊销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所以只需将复核后确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与原先估计的使用寿命之间的差异来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同时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或者土地使用权的所折旧额。

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变化而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单位面积的年摊销额×(原先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重新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该项目占地面积

调整后的年折旧额=(固定资产的余值-原土地使用权预留的净残值-原建筑物的预留净残值±调整土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变化而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

接上例,假设在第10年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认为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只有40年,那么调整土地使用权的预留净残值=14万÷70×(50-40)×100=200万

调整后土地使用权预留净残值=370+200=57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