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4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91-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初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物理比较吃力,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的必要性

目前,对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在教学中加强反馈练习显得很有必要,第一,反馈练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处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在校阶段的书本知识学习,更要求初中不断通过反馈练习不断充实自己;第二,反馈练习是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物理知识在人们实际生活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实用性,反馈练习的意义不言而喻;第三,反馈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初中物理考察重点不像过去那么单一。这就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初中物理学习上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的策略

1、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初中物理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因而重视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反馈练习,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物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恰当设置适合学生基础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根据学生反馈来的问题,物理教师进行一一解答。实验是促进初中学生反馈练习的必要手段,但是,学会实验操作、探究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和一定基础的,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最初几次课堂中多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到物理时就产生极强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操作让初中学生反馈自己的实验练习结果。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一节是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时,这是做课堂演示实验的代表,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电路进行连接,接下来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即为什么串联和并联时,开关对小灯泡的控制作用不尽相同?小灯泡的亮度也不一样?最后教师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这样就能很好地加强学生的反馈练习,会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2、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

对物理这种实验性要求很强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适当的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因而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多样化课堂教学时需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合理地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馈练习。例如,在讲解初中物理中影响物体摩擦力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影响木块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将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进行木块摩擦力大小测试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他们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这样就容易让学生明白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几个了,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摩擦力的性质。通过创立情境,可以有效地结合情境来加强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从而逐渐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3、鼓励初中学生积极质疑

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反馈练习,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对物理问题进行质疑。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教会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跳出自己的思维限制,敢于向老师提问,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首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老师鼓励学生积极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进而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其实,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一般都会产生很多新奇的观点。但是,我国的初中学生基本很少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样反而就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且通过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师策略。

总而言之,加强初中物理课堂反馈练习是提高其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反馈练习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现阶段研究初中物理有效课堂反馈练习的策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顾鹏健.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3(5):9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2篇

一、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教学课堂,除了要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通过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渗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说,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效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高效课堂的开展能够为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思路。通过高效课堂建设,能够促使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知识更加丰富,同时在刺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在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兴致、有动力,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认同感,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另外,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促使学生从自我知识学习需求方面提高对物理学习的自主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学进行生活化处理,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效率提升的根本目的。

二、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一)转变教师教学思想观念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以及教师构建的物理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在物理课堂中一直占据着决定领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传授者。所以初中高效物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么简单,同时还要提高与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首先就是要使得教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路进行转变,通过角色互转,使课堂教学实际主动权转交到学生手中。通过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前,以及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任务布置,以及教学实际结果检查,使教师在课堂传统教学地位发生转变,从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组织者。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学习权利交接给学生,意味着课堂教学实际参与者: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探索问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在自身学习思维与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找出学习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通力合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且在课堂中由于学生共同合作掌握了知识的运用,而其学习方式多通过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把物理书本上的知识主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做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相比较传统的背诵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记忆。从而使物理学习成为了学生真正的“朋友”拉近学生与物理学间的联系。

(二)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与小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物理学习渠道,同时加深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做不仅仅没法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思维,同时会致使学生因没有学习参与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利用翻转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通过更多的学习渠道去获取想要掌握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同小组成员利用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补知识层面上的不足,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带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正如开头所说,现如今初中物理教学高效化的重大阻碍,多是由于在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职人员走了偏路。这个偏路是指为了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与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教职人员在物理课堂中安插了效率过低的教学互动,如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虽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互动不会过于单调,不过教职人员可以思考一下。过于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会使得大部分教师无法真正掌握课堂教学主动权,没有能力去控制课堂教学纪律,从而使得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学习中没能够准确记住多媒体软件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在课堂中大声喧哗,不仅仅不利于教师控制教学纪律。同时由于这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还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因为课堂环境,没法将身心投入在课堂学习中。所以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教师的物理教学职权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气氛,与教学纪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及定期学习模拟测试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紧张性。从而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反思课堂教学内容,将学习引申至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3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下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在课尾“讨论”栏目开始渗透物质的分类思想,让学生“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整理和分类”。虽然教材没有把“物质的分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单元进行介绍,但在“讨论”中提出的四项要求已基本涉及物质分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有专门的知识单元介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思维方式正在从经验直观向逻辑抽象过渡,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概括事物的普遍性,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整理加以系统化,因此,关于分类思想的教学成为衔接教学的关键。具体到本课内容,初中生虽然在认识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上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没有把物质的分类视为一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要引导学生从普遍性出发认识物质的变化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逐渐确立分类观,打好认识论的思想基础。鉴于我们的初中生在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开展合作探究和独立探究不再存在学习障碍,反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2.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3.学会从组成和性质出发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微专题教学,笔者安排了“合作探究”和“独立自主探究”两个阶段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知识自主建构、拓展知识和深化理解等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挑战性,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的铺垫(情境创设)和引导。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初中化学已经学过的物质提取出来,设计了下面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一:试将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C、CO2、CO、H2CO3、NaHCO3、Na2CO3、CaCO3、Ca(HCO3)2

活动二:由Na+、K+、CO[2-3]、SO[2-4]可组成几种物质?请尝试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三: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分别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H2O、CO、CO2、SO2、SO3、CaO、CuO、Fe2O3

学生在组内讨论后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分类的“标准”可以是什么?2.如何从“组成和性质”出发给物质分类?两个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是展开以上三个探究活动的关键。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进入“收集信息”阶段,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系统梳理所学过的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物态、溶解性等有关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所列物质逐一进行筛选、比较,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对所列物质做出个性化分类),最终形成解释并交流发表(用展板展示各组的答案)。

关于“活动一”:第一个小组有两种分法,先是按“物质存在的状态”进行分,固态的有C、NaHCO3、Na2CO3、CaCO3、Ca(HCO3)2,液态的有H2CO3,气态的有CO2、CO;然后按照“物质的溶解性”来分类,可溶物质有CO2、H2CO3、NaHCO3、Na2CO3、Ca(HCO3)2,不可溶物质有C、CO、CaCO3。第二个组有三种分法,与第一个小组的分法完全不同,他们先是按“是否含金属元素”来分,含金属元素的有NaHCO3、Na2CO3、CaCO3、Ca(HCO3)2,不含金属元素的有C、CO2、CO、H2CO3;然后按“是否含氢元素”来分,其中含氢元素的有H2CO3、NaHCO3、Ca(HCO3)2,不含氢元素的有C、CO2、CO、CaCO3;最后按“含元素种类多少”来分,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有C,含有两种元素的有CO2、CO,含有三种元素的有H2CO3、Na2CO3、CaCO3,含有四种元素的有NaHCO3、Ca(HCO3)2。第三个组最有意思,他们是用树状图的方式(见图1)进行分类的,只不过他们把教材中的树状图给“放倒”了。教师抓住这个对教材图示的模仿创新点,引导学生对树状分类法的好处进行说明。

师:你来谈谈树状分类的优点有什么?

生:比较系统,直观。

师:讲得好!刚才大家都按一定的“标准”对这8种物质进行了准确的分类,其中的树状分类法,是我们初中阶段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它的优点是层次分明,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从属关系。(教师的总结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尝试、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准确地点出了初中段学习的重点,提醒大家关注并掌握树状分类这一“层次分明”的“重要的分类方法”)

关于“活动二”,第四个学习小组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分类。

与“活动一”相比,“活动二”的难度有所提升,虽然学生也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但分类标准没有清晰展现。为了从学生的答案中挖掘教学资源,教师与该组学生代表进行了如下教学对话。

师:请谈谈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什么优点?

生4:因为它都是盐,我们要对盐进行更细的分类。我们组是从组成盐的金属、酸根的角度来对以上物质进行分类的,比如一说到钾盐,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指钾元素与各种酸根组成的一大堆不同的盐,有氯化钾、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等。

师:好,这个讲法让人信服!这也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全体学生点头)

关于“活动三”,第五组的展示(见图3)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图示和文字表述中,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一览无余。

从物质的组成上分,图示如下:

从物质的性质上分,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探究式教学,教师将初中生对“物质分类”的经验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强化了“分类标准”意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为初、高中知识教学衔接,把学生思维引入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三个探究活动“交流发表”结束后,教师开始“评价结果”,并顺势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独立自主探究。

(二)独立自主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分类”的科学理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科学理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师:从氧化物的性质来看,有的能与酸反应,有的能与碱反应,还有一些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到了高中我们将会学到,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特殊氧化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呢?就是因为同类物质有“通性”,它可以为我们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基本线索并做出分类科学上的验证。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物质的分类”知识,来独立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吧。(师投影“提出问题”)

小试身手:酸雨主要是由氮的氧化物(NOX)和硫的氧化物(SO2)气体引发,工业上煤的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煤是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已知:SO2+H2O=H2SO3)

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先将该问题转化为学科中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比如从分类角度去寻找标的物(SO2)所属的物质类别,再找到该类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同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然后才能举一反三。从元素的组成和性质出发,学生能够类比二氧化碳这个已经学过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经过简单推理便可知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溶液起反应。学生在思考中还将联想到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其他反应,比如与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等。

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钠吸收,或者与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或者与水反应”,教师提醒学生: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试着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继续巡堂观察学生书写方程式情况,点了三名学生(生1、生2、生3)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堂进入“解释结论”与“评价结果”环节。

针对上台板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三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把Na2SO3错写成了Na2SO4,被台下的学生发现并指了出来,教师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下面的教学引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应写成Na2SO3?

生4: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所以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盐就应该是亚硫酸钠Na2SO3。

师:很好!从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来看,CO2的检验和吸收与SO2有什么共性?(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是对分类观的实践应用)

生5:因为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其共性是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对。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水这三者中,哪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效果最好?

生6:氢氧化钠溶液最好!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最大,溶液浓度也最大,吸收二氧化硫的量也就最多;氢氧化钙溶解度小得多,溶液浓度就小,吸收二氧化硫的量就会少一些;而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的亚硫酸很不稳定,很快会再度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效果最差。

师:很好!我们从“物质的分类”中去寻找物质的共性,并运用物质的共性去预见和解决问题,这就是物质分类观的应用。“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能够对我们今后研究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思考的方向……

教师的总结,再度提升了学生对物质分类观的认识,真正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钥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4篇

一、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1.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内涵

在不同教师文化的指导下,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也有着不同的涵义。在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话语下,教师被视为“技术熟练者”,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掌握教育理论、熟练应用技能。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视为国家、社会、学校在有形无形中制定的“教师”角色应达到的要求与规范,而初任教师则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他人眼中所认定的“教师”,并由学校领导与指导老师构成权威代表,客观地测量初任教师的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是否达到要求,以此来评判初任教师的适应程度。

随着对技术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批判,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对“技术熟练者”的包容与超越,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教师成为一份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不断学习并掌握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能,不断丰富教育专业精神,能够应用专业知能对教学经验与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养成对教学日常生活反思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以后,把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教师文化逐渐替代了将教师作为“技术”或“实践”,这是对“反思性实践家”的包容与超越。教师作为“一个人”是把教师界定为高度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再是不带情感的专业知能储存体,而把教师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有其生命经验,有其自我认同,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与价值[1]。教师的“自我”与“个性”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被界定为能够重视自己以前的、现在的日常生活与教育生活经验,把自己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撰写下来,作为自己独特的生活史。对自己的生活史进行省察与反思,挖掘生活史与教育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构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生物体的生态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差别在于人类具有思维意识,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适应甚至改造客观环境。所以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不是被动甚至被迫的低层次适应,而应该充分尊重初任教师,帮助其发挥巨大潜力,深层次地适应环境。将教师视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文化追求将初任教师打磨成能用、好用的工具,并以单一的规格规范要求所有教师,完全忽视教师的个性、情感、尊严以及内在需要,这样的适应只能是被动、低层次适应。把教师视为“反思性实践家”是把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化、专业化却没有个性化,缺乏对教师个人经验、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的尊重。而把教师视为“一个人”,是把初任教师带回到生活与自我的土壤中,以每个初任教师独特的日常生活、教学生活和自我经验为背景,探究教师的适应发展。同时,激发初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只有意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将教师从被动的适应中解放。所以笔者认为,初任教师主动、深层次的生态适应必须在把教师视为“一个人”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尊重初任教师的独特生活史,激发初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自由、个性的姿态去适应环境。

2.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意义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初任时期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将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成为一名教师,直接影响着初任教师的留任率。在遭到“现实冲击”时,如果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能难以解决问题,又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最可能引发的就是初任教师专业动机的减弱,产生强烈的职业焦虑感与无助感,严重者会选择离职。

其次,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是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基础,它将影响初任教师今后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如果在初任时期能够顺利并深层次适应,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能,丰富自己的专业情感与信念,并将自己独特的个人生活史与教育生活有机融合,对今后的专业发展十分有利。反之,若问题的阴影和不利因素不断积累,必然会阻碍后期的专业发展。

第三,初任教师对环境的适应并非是单向被动的,而是双向主动的。作为一个学校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初任教师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教授的学生、管理的班级,初任教师顺利、深层次的适应能够提高其教学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激发教学热情、改善教学管理,必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之,学生将成为第一受害者。

二、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过程

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生物体会遭受到环境的胁迫。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随着压力的加强,有机体将经历四个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整个过程可以被概括为:压力的增加导致生物体原有的功能不稳定,功能开始增加抗性,如果压力持续增加超过极限,会给生物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所以只有中度的环境胁迫才有利于生物体的进化发展。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理论,初任教师的生态适应过程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蜜月”阶段,初任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新的工作生活带来的新鲜感和初为人师的喜悦感使初任教师专业动机高涨,乐于从教。

第二阶段是遇到“现实冲击”阶段,所谓“现实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3]。这时初任教师会遇到各种复杂又难以应付的问题,如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等。这让初任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任教能力,感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引发职业焦虑和无助感。

第三阶段是“设法应付”阶段,初任教师主动或者被迫采取一系列行动应对问题,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作一定程度的结合,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或者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误”、“做中学”、“反思”来补充缺乏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

第四阶段是“适应成功或失败”阶段,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初任教师的职业焦虑和无助感,恢复初任教师的信心,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如果问题解决失败会导致初任教师的专业动机下降,一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离职。

三、初任教师生态适应的方式

1.关注以往的学习经历

在“一个人”的教师文化下,因为性格、气质、学识、经历、学历等方方面面的不同,造就了一个个鲜活而特殊的教师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初任教师生活史的起点应该追溯到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当初任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对初任教师正式执教后的教育观念、执教能力有潜在影响[4]。如果初任教师在自己学习阶段有过有意义学习、自主学习的经历,并对此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执教后初任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初任教师也常常会效仿原来钦佩热爱的教师。这些潜在形成的教育观念相对稳定,初任教师在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时,这些实际存在的教育观念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筛子,对新观念的学习、新技能的获得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师范学习生涯对于初任教师更是意义重大,叶澜教授等将尚处于师范学习时期的“准”教师纳入其“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将此阶段命名为“虚拟关注”阶段,认为高等师范学生是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经验,对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进行学习、训练,并获得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4]。通过回望学习经历,初任教师挖掘出过去的学习经历与现在教育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好地剖析反省自我,更坦然地面对自我。而且过去的学习经历能够也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因为这有利于初任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不会接受?

2.以叙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

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教育日记实际上就是一种常见的叙事形态,通过叙事研究,初任教师将真实经历的教育事件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出来,声音中包含初任教师的教育信念、思想历程、知识结构等等,讲述的是融入初任教师主观经验的事件。对于研究者而言,初任教师的叙事让人看到教育生活的复杂性,找出困扰初任教师的教学难点、重点。这些丰富而真实的研究素材,也是探索教师缄默知识与专业成长的有效切入点。对于初任教师而言,这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探究最真实、最熟悉的教学案例。传统的理论学是将教学问题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抽离,加以概念化、理论化,造成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隔离。初任教师对于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最熟悉、最有感触的,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叙述将教育研究放回到实践的土壤,唤醒初任教师思索探究的动机与热情,维护初任教师研究反思的主体地位。在对案例事件的回忆叙述中不断反思,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观念,以自我接纳的态度查漏补缺、完善自我。

3.在模仿中构建实践性知识

初任教师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后,往往会对他人进行模仿,使自己的行为、观念、动作、语言等发生变化,与他人相似。在自然界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拟态。对他人的模仿实际是初任教师向模仿对象借鉴、学习行之有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教育理论多年的学士甚至硕士,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往往没有中师毕业却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出色,可见实践少、经验少是初任教师最大的弱点。通过观察模仿向他人“借”经验、“借”知识与技能,使自己尽快存活、融入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师徒结对”就是让初任教师在向指导教师的模仿中取长补短、尽快获得生存适应必须的实践性知识。初任教师会对自己的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借鉴模仿,从外显的教学行为到内隐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活动观,甚至是日常的为人处事方式,似乎模仿的相似程度越高,“借”的越多,越能成功适应新环境。实践证明,这的确能让初任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尽快熟悉和掌握。但初任教师常常也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模仿来的方法与策略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因为初任教师犯了拿来主义的错误,模仿不是简单机械、亦步亦趋,不能只要步骤而忽视背后的理念文化,更不能丢弃个性、东施效颦。模仿是对他人经验的反思,需要探究行为背后的支持理念和个中缘由,需要与自己的观念行为进行调试,融入自己的个性风格,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才能真正属于自己。教师作为主体,积累实践性知识的一般过程是:主体面对问题情境采取行动,根据行动的结果不断反思。重新框定问题,更新观念,再次指导行动。可见形成实践性知识有四要素:信念、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四要素是一个整体,背后有丰富的故事。[6]初任教师如果想要“借”,就必须把它打包,从整体上了解这个故事,洞悉指导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反思过程和教育理念,在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行为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将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4.深层次的理论学习

刚刚结束了职前教师教育,踏上工作岗位的1~3年是初任教师进行深层次理论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四年教育理论的浸润下,初任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接触了不少前沿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近年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加入,带来了更强的教育科研力量。皮亚杰认为: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主体指向事物的活动。可见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书本知识的苦思冥想、潜心钻研,还包括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去行动。相较于老教师而言,初任教师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广阔的理论视野是一种优势,成为正式教师后的教育实践是升华教育理论的最好契机。用这些名家学者归纳总结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防止产生违背教育本质的不良观念与行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温习实践这些教育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深入理解论证,在主客观交互作用中发挥职前教育的功效,延续职前教育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魏建培主编.教师学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Veenman,S.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4,vol.54,no.2,p.143.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5篇

【关键词】中职 物理 低坡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41-02

一、低坡度教学的定义

低坡度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的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人上,多由实例和学生的已知经验引入。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精简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低坡度教学在中职校的应用,并对此作出对策分析。但目前的学术成果中针对“大教学”比较多,针对具体课程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特此对中职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进行探索。

二、中职物理课程的特征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职业学校新生来讲,中考落榜,必然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另外,学生对新环境、新教材、新教师必然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也有学生对物理存在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物理很难学,而职业学校物理毕竟是高中物理的缩编,也的确存在许多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因而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憷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对职业学校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会产一定的影响。

(二)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职业学校物理课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表面上看职业学校物理课教材内容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职业学校物理课还是比较抽象,而且涉及面还比较广。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职业学校物理课教材内容还是没有降低难度,反而更抽象了。

(三)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职业学校,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职业学校注重实践课等,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职业学校学生不适应职业学校物理课的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四)学法的变化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职业学校,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因此,职业学校物理课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职业学校的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等待老师讲解和辅导,致使学习困难教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中职物理课实施低坡度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中和职教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职业学校物理课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职业学校物理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职业学校物理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衔接,教师首先应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可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知识体系,找出初中和职业学校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低坡度教学。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力学概念、热学知识与电学知识等,到职业学校,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物理成立的结论到职业学校物理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可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职业学校物理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职业学校物理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对以下方面进行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

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三)优化教育管理环节,促进初中和职业学校良好衔接

1.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物理的热情。搞好初中和职业学校物理衔接,除优化教学环节外,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和心理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物理兴趣。应深入学生当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他们多讲物理知识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讲祖国四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技术的劳动者,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2.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职业学校物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大挫折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开展心理咨询,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质量的优良程度与学生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素质及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应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4.知识的反馈和落实。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知识落实的思路为:以落实低坡度教学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做到提优补差。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四)加强学法的指导

职业学校物理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6篇

1.内容台阶———初中重记忆高中重理解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编写方式及内容要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重记忆、重静态的描述,内容浅显直观,以定性分析为主,并且图文并茂.为了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材料中提供轶闻趣事,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为以后的高中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高中物理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重理解、重动态的描述,并以定量计算为主,物理概念相对抽象、严密,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要求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会产生台阶.

2.衔接台阶———初中高调高中吓唬

正因为初中物理重基础,重记忆,初中教师会在第一节课上高调宣称“物理不难,会背就行;丢了难题,还有70(总分为80分)”,而且这一论调能在后面的多次考试中得到反复验证,扎根于学生脑海.对比地,高中物理教师一般会通过比较高、初中物理的差异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本意无可厚非,但事实却表明,这对学生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让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如果为再引起学生重视而将首次考试难度提高,那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就会被彻底催毁.

二、解决———高、初教师齐努力

1.初中教师要启下

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让知识如行云流水般地平稳过渡.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呈螺旋状上升的,无论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有力、热、光、电等几大板块,只是要求、难度各异.初中教师应明确初中的许多物理概念是不严密的,应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的局限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都不同,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为高中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衔接起来.例如,欧姆定律的内涵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外延是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即全电路欧姆定律.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并且图文并茂,加强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材中也不乏有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等过程,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实现从“实物”到“质点”的跨越.教师要把科学方法的教学放到比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的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教师要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促成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2.高中教师须承上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7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一、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初中物理论文,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二、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功的原理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较多,承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启后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因而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功的原理及其成立条件;(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经验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思考

首先,根据物理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物理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内驱力,增强自制力。其次初中物理论文,在教学中严格把好教材深度关,注意突破难点。在习题教学中,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并充分运用实验的优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对训练方法的思考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初中物理论文,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大全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8

化学教师教学时,对概念的教学往往觉得非常头疼,因为概念都是非常抽象枯燥的理论描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更谈不上理解了。可是,如果没能良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那么后续的学习就像是建立在不稳地基上的建筑一样,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存在巨大的隐患。所以,怎样按照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来安排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策略,就成了每名化学教师都想要解决的问题。下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学习,探讨了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现状研究

1.化学概念本身过于艰深。

初中化学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而且又大多抽象难懂,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又很高。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十分困难: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转到微观的角度来进行概念的理解,这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点也不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也就并不奇怪了;其次,对于那些过于理论化、抽象程度高的概念,学生一般无法理解其真正的意义,通常只是硬性的记忆而已。

2.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

首先,初中生学生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毕竟还是起步阶段,所以对概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学生经常会混淆生活中的概念和学科中的概念。

3.教师教学设计不当。

首先,化学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学完全按照考试要求进行,让学生硬性记忆化学概念的意义以及具体运用;其次,化学教师未能准确定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仅靠高密度的练习来推动学生掌握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无法对接收到的概念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处理,从而导致概念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改善概念教学的策略

1.重视概念的导入环节。

化学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概念进行思考,让学生更加积极的理解和消化化学概念。概念教学的导入环节有许多种形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的内容来设计。

(1)借助直观的现象,建立学生对概念的初步认知。

化学教师应该尽量多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对概念的初步认知。例如:进行分子的概念教学时,作者就在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展示了将盐溶于水的过程,让学生见到直观的分子运动过程;之后再通过形象的比喻对分子进行具体的描述,这样就将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形象,立体直观的展示在了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来引入化学概念,实验、幻灯片、模型都是不错的选择。

(2)构建教学情境,重现概念的形成。

化学教师要巧妙利用拥有的条件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提升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例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时,作者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关于溶液的资料,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准确的表示溶液的浓稀,从而为学生重现了溶液概念的形成。此外,教师构建的情境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学生对于情境下的事物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在情境下提出相关的问题,借助实物或者实验来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例如:进行过滤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用纱网把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和奶茶进行分离,强化学生对过滤原理的认知。

2.重视概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紧抓概念的核心属性,注重概念的挖掘与拓展。

初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时,应紧抓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对概念进行浓缩,让学生明确概念的核心内容与意义,从而突显概念的本质。例如:进行催化剂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解“一样改变、二样没变”这个核心。

(2)理清概念间的关系,避免混淆概念。

化学教师想让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在新课讲解或者知识复习的时候,将化学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对比。例如,分解反应以及化合反应,这两个概念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具体种类来界定;区别则在于:分解反应中物质由一种变为多种,化合反应中物质由多种变为一种。再如:燃烧以及自燃,也是属于存在共性,但是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化学教师讲解这类概念时,可以使用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抽象思维,进而实现对概念正确、深入的理解。

(3)注重新旧概念的融合,促进对新概念的理解。

化学教师教学时,应该注意将概念的属性全面、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旧概念和刚刚学习的新概念融合在一起,进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讲解置换反应时,教师需要注意:首先,衔接不同的反应类型,写出几个学生已经理解的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说出每个反应各属于哪一反应类型,连带复习分解、化合等反应,之后再和置换反应进行概念上的对比,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程度;其次,衔接不同的反应物以及生成物类型,教师先带着学生复习一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这样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3.重视概念的延伸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分析、对比已经学习过的化学概念,从而清晰梳理各个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点、特殊属性、不同点,从而实现对概念深入、全面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内化以及迁移。例如,讲解物质的构成以及分类时,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概念的树形结构图,并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把握概念的特征,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异同。借助画概念的树形结构图,能够让学生的化学概念思维变得更加立体,从而促进他们进行概念的延伸。

4.重视概念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