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9 16:17:0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1篇

[摘 要] 现阶段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最关键的任务在于,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其效能,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其竞争力。本文首先对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阐述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7- 04

0 引 言

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中,包括多项管理活动,其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存在,对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其生存与发展也日益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适应恶劣的竞争环境。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重点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财务管理,是指针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的相关活动与管理,包括购置、融资、资金流动以及利润分配等等。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原则进行的有效的财务活动,正确处理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管理主体来分,财务管理可分为多项内容,包括宏观、部门、公司以及家庭等等。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对财务进行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诸如成本与利润等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国有企业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数据。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首先,需重视综合管理。国有企业的管理具有权力逐级分化的特点,各个部门或层次分工不同,其关注的重点也会不一致,有些重视价值管理,而有些又会重视劳动要素管理,因而要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来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要重视企业与财务管理间的联系。财务部门需重视企业的收支并需要有一定的权限,以便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第三,企业要重视管理的效能,逐步加大管理力度,以便实时了解和调整企业的相关活动与决策。

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

现阶段大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看到财务管理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财务管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只有通过鼓励和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业务量来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本身也缺乏积极性,只是开展日常工作,记录相关的经济数据,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管理者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也相对不规范,这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财务管理体制落后

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确保管理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多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都相对落后,并不能规范管理活动,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有些中小型国有企业,都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其财务管理的情况更加混乱。

2.3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强,没有主动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也相对缺乏,知识功底不够扎实,这大大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因而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管理人员工作的展开都是依据领导的意愿,在上级的约束下采用传统的方式开展工作,无法跟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没有主动建议领导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第二,要实时了解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得来的稻菁笆钡髡财务管理方法;第三,要仔细核算数据,能否精确了解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发展;第四,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交易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合法经营,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财务管理水平高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越多企业发展就越好,这也是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股份盈利,根据股东的投入与企业的利润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维护好债权人与股东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以推动企业发展。财务管理水平越高,国有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也就越高,能够让企业的业务结构更加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通过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4.1 管理层面

(1)推行预算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根据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这样能够确保企业的有效运行,合理利用和分配企业的资源。通过推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进而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的计划于战略规划。当然,要推行预算管理,还需要了解实际的市场情况,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盈利的目的,制订成本控制计划,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加强资金管理。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资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资金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金的使用,将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严格把控各项资金的流动,避免企业产生资金使用的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3)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目前,有少数国有企业采用一些信息化技术,改变了原有的人工管理方式,发展到网络管理的阶段,最终逐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首先是应用一些生产经营类软件,通过数据显示,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需要将国有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联结,包括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实现财务资源共享,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够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分析国有企业的财务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

4.2 人员层面

(1)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仅自身要具备很强的效益观念,还需要给员工灌输这一理念,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效益观念。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首要的便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培养和教育等方式来转变其理念,确保其高效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2)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个人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进而也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我国的会计工作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候,由传统的核算型为主转向管理型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首先,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考虑进绩效考核。企业的培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其次,要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让其能够具备及时分析现有的市场情况的能力,能够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最后,要努力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让工作人员能够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并且为信息技术高的人员提供较为重要的岗位,以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能够有效进行合理合法的经济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推动企业发展。

4.3 其他层面

(1)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效率的高低。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管理与核算都能让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反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核算与管理都是从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会计活动中产生,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想实现国有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综合实力。通过开展会计工作,实时记录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根据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与核算,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资金流动和各项经济活动。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都密不可分,并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很多时候财务人员都需要对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作为会计管理的依据。但是,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将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使用,尤其是在进行全面预算的阶段,这两者的融合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就需要将会计管理与核算职能有效结合起来,确保高效开展会计管理活动。

(2)科学选择企业融资方式,减少风险。目前大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有些企业的利润已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这让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国有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需要充分了解我国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减少负债的压力。尤其是在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极为慎重,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改革适当给员工一点股份,以此来推动员工积极工作。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通过发行股票向外筹集资金,在提高企业资本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诸多风险。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要确保企业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就必要要有科学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有完善的资金使用审核审批制度,不管是内部审计,是报账拨款,都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认识到财务会审、业务会审与重要决策会审的重要性,并为此建立完整的制度,将其作为内控系统的内容来推行管理。最后,要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适当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能够有效体现企业的内控机制,也能够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让领导得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壮大企业的实力。

5 结 论

总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重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需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很强的财务管理的意识,跟随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此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让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宁.试谈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5(4):211-212.

[2]吕珊珊.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分析[J].中国商论,2015(12):3-5.

[3]吴艳玲.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研究[J].中国市场,2015(32):164,16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2篇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3篇

关键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 经济效益 影响因素 改进措施

经济效益欠佳,是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人,给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体制的原因,多数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有些甚至仍然亏损严重。因此。研究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并找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粗放,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一是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现象大量存在。如材料出入库把关不严、用料无定额、现场盘点马虎等,造成材料浪费严重。二是忽视工程质量,返工损失严重。如某施工企业承建的办公楼工程,由于竣工后出现墙体大面积渗漏等质量问题,甲方拒付工程尾款,使公司损失数十万元。三是工程预、决算,合同签定等方面基础工作差,造成预算少算、合同漏项、取费计算错误等,使该向甲方要的要不回来,减少了预算收入。四是收尾工作抓得不紧,工期拖延,被迫支付违约金,加大了工程成本。

2、创新经营不力,产业结构单一,管理模式传统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施工企业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弊端。企业大的不强、小的不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建筑的市场特征不明显,企业的市场决策行为雷同,在建筑市场出现供需严重失衡、竞争加剧、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产业特点,有效地向关联程度大的工程承包上下游产业延伸,如市政项目、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而是无奈于恶劣的市场,继续苦苦在单一的经营领域中奋斗,再加之部分企业存在重市场、轻管理,重产值、轻效益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时将千辛万苦筹集来的资金投向一些效益难料的垫支项目,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自身发展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3、招投标条件苛刻导致低价中标

苛刻的招投标条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设单位为了早出效益,要求缩短施工工期,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满足工程投标条件。因此,招投标条件苛刻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在招标时不加选择地追求低报价。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只能被迫降低费用而接受低价中标这个事实,这样必然造成收入的大幅下降。

4、工程款拖欠严重,利息支出有增无减,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费用

目前,工程款拖欠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个别企业应收帐款几乎占到了结算价款的一半。从时间上看,拖欠数月半年已属正常。多数一拖就是一年数载。尽管国家计委、建设部曾经发文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但施工企业为甲方垫资的情况比比皆是,低至30%,高的可到50%。施工企业资金已属极度紧张,垫资和工程款拖欠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企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常常不得不大量举债,并为此承担巨额的利息支出。

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特点,我认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走出效益低谷,摆脱困境,必须内外作用,标本兼治。具体地讲,可采用以下三点改进措施:

1、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

一是要加快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体制改革,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改变建筑产品价格畸低的状况,保证建筑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平均利润。还要通过立法。规范甲方行为,使压价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三是严肃结算纪律,促使甲方及时足额拨付工程款。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不允许垫资带资施工的规定,对要求垫资或变相要求垫资的行为,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五是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办社会的向题。保证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参与公平竞争。

2、加大经营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作为建筑企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最适宜向何种类型产业延伸,这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每个企业应该遵循“因企而宜,因时而宜”的原则。在调整结构时,应在巩固施工主业的同时,围绕业主积极开发较容易的相关产业。坚持业主和副业并举,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发展,如路桥施工企业可涉足轻轨项目、地铁项目等,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施工生产型向集约资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变。这种既可解决利润空间小、竞争又激烈的被动局面的做法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国有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树立“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观念

建筑企业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径就是降低成本。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要建造更多的有代表性的精品名牌工程,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规模、方案、设计、预测、决策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达到成本管理的最佳效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精打细算,做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

(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把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发展。完善内部成本激励机制,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每个人的工资奖金挂钩,上下浮动,促使全体员工在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之中,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动态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行,蔡经,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侯加恒,成本会计[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4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Www.133229.coM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5篇

关键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层次分析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对于经济效益审计不同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审计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看法:一是绩效审计论,指的是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工作的效率、经济性以及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查,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有效促进国有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二是管理审计论,指的是对被审计企业或者单位的经济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包含了对其工作质量、综合能力、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检查评价,并能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优化整合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三是效益审计论,指的是通过独立的审计人员对单位或者企业经济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审查,对比经济效益评价标准给出相应的对此建议,以此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本文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从未来长期发展出发的一种建设性审计,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或者单位经营活动的审计分析,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被审查企业或者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对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现状以及审计发展的水平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真实合法的审计,指的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审查,评价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快速转型阶段,会计信息呈现出一定的失真性,因此真实合法的审计是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前提;二是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具体指的是对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供、产、销等各个方面的系列业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从而有效对企业的各类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挖掘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三是对企业的管理效能进行审计,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企业的管理效能,管理效能的审计指的是对企业管理技能、管理人员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四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审计,主要指的是对企业或者单位的发展方向、潜力、规划等战略性问题进行审计,杜绝片面战略工程的出现,从而有效保障企业长期战略下的经济效益。

二、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1.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分析

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进行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实行经济效益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保障,但是我国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处于发展缓慢的情况,零售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发展前景是不太乐观的。

由于零售行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性行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其零售业所分布的网店和项目都比较多;零售行业具有收入和利润双重高的特征,其业务相对较为复杂,零售业主要涉及到了物品采购、进店费、物品销售以及盘点等方面综合复杂的环节;零售行业的人员流动性也是极为普遍的,因此对零售行业的内部控制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但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重点在于查错纠弊,而并不是对经济效益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考虑到零售行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外资企业开始汹涌而进,我国零售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制胜点,对当前我国零售行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审计是不容置疑的,当前已经有诸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并开始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执行落位。在最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零售行业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了对投资决策、人事、管理、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后勤等方面的审计分析,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对社会关系、环境污染、政治环境等一些外部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审查评估。

2.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分析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注重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等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活动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等都是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和潜力发掘的重要方法。由于零售行业发展极为迅速,所需要的成长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实务工作等,并对零售行业经济效益的重点充分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综合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

(2)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缺乏全面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体制的构建是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的重中之重,零售行业经济效益需要有一个评价全面得体的标准体系。但是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一定对应的指标体系标准,难以与实践活动相匹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往往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重视度不够,同时对一些未来价值性的指标过于忽略,导致当前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是当务之急。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所表明的是管理审计中的思想及构建原因,是管理审计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如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评价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进行研究,多数的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由于财务指标往往都是以有形资产为分析的重点,对智力资本以及一些无形资产过于忽略,对过往活动财务情况重视等,这些导致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分析存在诸多的不足,为了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进一步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记 AHP)是由运筹学家T.L.Satty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可以将问题的相关元素划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几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决策。层次分析法将人的思维过程以层次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并应用到经济规划、产业规划、能源利用等领域。在实践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将问题进行层次化的分解,在充分分析问题性质和目标的前提之下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隶属关系等将其进行聚集组合,从而最后形成一个逻辑联系紧密的多层次结构模,最终将系统分析分为最底层、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优劣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简单明确且容易被掌握,可以适用于定量要求简单定性要求较高的分析中。层次分析法大致需要如下几个过程:明确问题、层次结构构建、矩阵建立、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以及结果计算等几个步骤。

层次分析法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在构建了层次模型的基础之上两两比较各层元素,并构建相应的比较判断矩阵,并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定量化判断,最终得到相应的判断矩阵。然后进行矩阵理论计算相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权重向量。再次进行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得出每一个指标的总权重,计算结果。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在,我国零售行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也是重中之重,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我国零售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人性的法律制度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海.强化经济效益审计 全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8):133-134.

[2]周立.刍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158-159.

[3]张海玲.基于节能减排视角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2010.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6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质量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质量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其关注质量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来有效的进行质量管理,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通过对质量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企业最好的质量水平。具体而言是指有效的分析质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正确的指导,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确保企业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在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比较多的经济效益。

2.可以将分析质量和经济效益当作为评价企业质量管理比较有效的手段。具体而言,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得到提高是判断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当企业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时,则能够说明质量活动是有效的,而没有提高则表示无效。

3.可以通过有效的研究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来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其主要是从理论以及数量方面来研究,而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使得相关人员有效的掌握质量同经济,以及质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迅速的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国内企业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

1.坚持经济改革市场化的主要基调

当前国内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整个国际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的一些不正当干预措施,这些导致了企业陷入了“松乱紧死”的不良局面,同时由于政府一些部门的不正当干预,从而导致经济泡沫过剩,同时服务提供不足。一些应该开放的市场而没有开放,而一些不应该存在的刺激却又刺激过度,从而导致宏观政策不够宏观,而又增加了经济上的波动,又牵连了市场。因此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之后,最终还是需要退出。主要的解决措施是一些高层领导需要有效的解决当前主要依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方式,来指引中国市场转变对投资过度依赖的局面。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当前来看,国内经济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速度方面而是来自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单纯依据投资来拉动经济,一方面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结构进行调整。针对这种情况,当前国内的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已经从要素的驱动转变到创新的驱动这一重要时期。将投资的力度以及方向转移到转型,能够有效的释放结构性的矛盾,同时增强科技方面的创新, 最终实现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增长。

3.提高经济着力点

要想实现企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统一,可以选择三个方面来切实的落实,首先是绿色与高端这一导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不断的增加投资方面的助力来实现稳定增长,以此来凸显绿色投资的相关倾向。其次是消费方面的导向,第三是市场方面的导向,面对当前企业的所处的阶段与困难境地,国家可以通过采用结构性的减税,以及不断的强化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功能等措施,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负担,以此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过程中高质量与高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

4.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国内主要有三个经济开发区,分别为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这三个地区仅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却生产出占国内经济总体GDP35%的国民生产总值,从而成为国内外认可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的增长点。然而当前随着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以及西部大开发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区域的长远发展。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其次要合理的利用科研优势与高校人才的优势,来实现科教兴国,最终促进企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统一。

三、结束语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经济发展比较快,然而质量和效益比较差,这些都是严重阻碍国内企业进步以及经济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解决这种问题的主要方式是不断的突破传统的将产值以及产量作为中心和重点的经济体制,通过不断的深化与改革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过程中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彩霞.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研究[J].工业会计,1998,5(02):31~33.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7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代表了我国先进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出发,持续健全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立足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制度完善与新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之目的,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产量因素

产量是制约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产量增加将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企业收入的提高。不同的种植品种、种植方法和栽培技术对于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之影响。我国国内所培育的农产品在国内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时,产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和国外同类企业的产量差距却相当大。这就证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管理技术亟待提升。国外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产量的突破,除自然条件的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技术上差别,比如,不同环境下的因子量化控制、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等均有差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培育水平已有了较大的进展。从投入产出比来考虑,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出投入往往比国外企业的产出投入比更高,也就是意味着在产出一样时,国外企业投入更高。这主要是可能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相对偏低、农业投入上远远国外等原因。尽管我国企业产出投入比较高,但是在一样单位面积上得到的纯收入却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国外企业在农业科技上起步更早,各项技术更为完善。

前面我们分析了在价格固定的状况下,不同的种植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价格不变之前提是不现实的。依据供求关系理论,在需求固定时,增加企业的产品产量往往会造成价格的下降,然而在需求有所增加的状况下,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却不一定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应当以反季节优质蔬菜或者名优农业科技产品为主。同时,因为现代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消费的档次正在从低档往中高档进行提升,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增加。可见,产量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价格因素

价格是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产量不变的状况下,农业科技企业的收入和价格是成正比例的。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价格与品种、市场定位等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不同的产品价格更是差别较大。所以,要选择所生产的农产品是不是得当,会明显影响到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企业要从本公司所处的环境做起,切实考虑市场的需求、地理位置、周边经济状况与当地人的消费习惯等,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征,从而选择能够为农业科技企业带来比较大效益的农产品。所以说,依据市场的需求并妥善运用农业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农产品种植,均能得到极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那些种植一般性蔬菜的农业企业就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益。

前面分析了在产量固定的状况下,价格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供应量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常常是在农产品价格比较高时,其它农业企业也会不断跟进,导致了供应量的增加与价格的下降。然而,农业科技行业自身就是一个技术壁垒与资金密集型行业,这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其它企业进入到本行业。同时,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需求也在持续加大,这就会导致供给增加的基础上,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产品的价格却不一定会降低。归根到底,农业科技企业还是要切实把握好当前市场,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生产出市场所需农产品,进而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生产成本因素

生产成本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企业来说,为了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出量多而且质优的农产品。然而农业科技企业也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高投入与高收益,因此,农业科技企业在成本投入上相当高。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国外比较起来还具有一定优势,这是因为当代中国尚处在经济发展阶段。正是由于我国具有此方面优势,我国一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依然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所以,要应用好自身的优势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合理规则,追求稳定的发展。同时,折旧成本偏高则是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效益偏低的又一因素。因为我国农业科技企业起步较晚,所以要积极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大型温室,致力于建设适合于我国国情,集中了国内、外温室设施有时,适应于我国气候特点、环境控制能力较强和资金投入较少的新型设备设施。如今,我国一些地区陆续建立起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型连栋温室,并且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流通成本因素

农业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并且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农产品从企业到市场也需要合理的方式,也就是农业科技企业的采后处理工程。可见,采用合理的农产品采后处理技术,这是拉近产地与市场距离,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与一般农业一样的是,农业科技企业的产品也会受到市场条件、运输状况、储存、包装及加工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蔬菜流通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因为蔬菜采后技术尤其是流通技术研究较为落后,我国蔬菜的流通损耗率达到了20%至30%之所,一些远距离运输的损耗甚至高达50%至70 %。而一些西方国家因为注重于农产品采后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蔬菜流通损耗率能够控制在5%左右。可见,流通成本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蔬菜种植效益以及质量,流通成本也就成为了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集采集、分级、包装和预冷等为一体的流通配套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农业科技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机制建设

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的引导以及政策扶持,而不要过于干预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发展。农业企业也应当依据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健全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各类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实施科学而合理的农业项目分析

应当考虑到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特点,应用合理的方法,对公司所实施的农业项目进行详尽的可行性分析,这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与基本保障。

(三)建立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

要妥善处理好成本和投入之间的相互矛盾关系,辨证地看待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这是极其重要的。要建立起全新的成本核算意识,做到合理而有效地处理好成本和收入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实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技术引进并实现技术创新

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引进的过程之中,不仅要考虑到成本的因素,而且还要开展必要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环境的实际可行性分析,从而避免出现盲目地引进,以免产生重大浪费。为切实降低因为技术引进而造成的高成本,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具体形式上,可依据市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技术

推动、市场拉动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要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创新机制,这是农业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获取技术创新优势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五)强化营销以促进产品品牌的形成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企业的所有活动都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得到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不仅要深入关注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以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还要在农产品市场调研、农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农产品开发、农产品渠道选择及农产品促销、储运、销售等各个方面努力下功夫,从而形成现代企业市场营销观念,切实掌握现代企业的营销方式,建立起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流程,进而形成市场化竞争优势,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注重技术改造以推广先进科技

我国一部分农业科技企业的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生产率相当低下,而消耗则比较高,这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业科技企业一定要加大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及时地淘汰一些效能较差、能耗较高,而且污染环境的相应设备,切实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开发出最新的产品。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引进与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设备与技术。要致力于提升生产力,强化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养殖业改造,从而提升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企业是当前我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有鉴于此,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农作物管理机械化、设施设备标准化与规模化,这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应当顺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一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优先任务。农业科技企业要适应于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境,找准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因素,依据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找准实现公司效益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从而形成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文铎,徐 铭. 工厂化高效农业[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任金政,陈宝峰,郭志伟. 实施绿色经营提高工厂化农业企业经济效益[J]. 商业研究,2005(12).

[3]陈 莉,赵 凤. 关于农业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几点思考[J]. 湖南农业科学,2011(7).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第8篇

企业的成长是分为好几个阶段的,早期的时候都是单纯的规模上的扩张,主要体现在数量上的扩张、地区的扩张,企业的目光往往都是放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竞争力上。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缺乏继续成长的能力,这时就需要企业把业务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去竞争其他的资源优势,这就会产生企业多元化,而且这种多元化也成为现今一种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多元化企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它所带去的风险,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

多元化;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多元化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自从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将目光锁定在多元化模式下,如何实施多元化,选择哪个领域,是否会产生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需要决策和解决的问题。多元化的类型与相关性类型和绩效的关系都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世界上有许多的知名大企业都是由单一业务发展为多元化的,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大部分的企业通过多元化的优势,充分的利用了企业原先的资源优势,使企业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维持了企业的收益和稳定持续发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企业多元化起步比较晚,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以发展的。最初这种多元化经济管理模式被称为多种经营,如今,大多数企业为了解决人员富足的问题,为了减少资源枯竭,都相继实施了多元化经营模式。

二、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劳动消耗量的减少和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累积财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大中型企业可以发挥主体地位,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我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三、我国企业多元化经济管理的研究

国外的对多元化企业的研究比之国内较早,多元化的经济管理与经济效益是研究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元化是否比单一经营好,是一直以来研究的中心。

(一)我国企业多元化实施较差的原因

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实施多元化存在一定的联系。我国的企业实施多元化的企业效益较差,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企业内部条件的影响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外部影响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的阶段,市场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还不太成熟,而企业的生存主要是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多,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的经营和发展,使得符合市场竞争的多元化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开展,还有一小部分本身就不能实施多元化的企业就更不必说了。从企业的内部来看,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和资源的配置上不能正确进行分配,无法正常支撑企业进行多元化的经济管理。因此,我国的企业多元化经济管理仍需完善和加强,需要企业对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二)企业多元化经营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企业多元化经济管理也会产生的一定的风险,经过研究表明,这种多元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大。企业风险的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多元化经营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所带去的风险是多还是少,在考虑经营风险时,不能单方面考虑一些因素,要从整体上考虑,既要考虑到单一模式的风险和竞争,也要考虑到多元化模式的利弊,以及他们今后的发展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和进行评估的。

(三)多元化经济管理与经济效益

多元化企业可以分为两种,低度多元化企业和高度多元化企业、相关多元化企业和非相关多元化,有研究表明,低度的多元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比高度多元化企业效益较好,相关的多元化企业比非相关的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好。企业经济效益好坏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息息相关,企业坚持本有的经营,然后加上对相关多元化的运用,都比较容易使企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相对高度多元化的企业,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涉足多个领域,只有对这些多个领域有较好的了解,才能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会增加风险,带去不利的影响。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带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企业可以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进入与主要经营的业务相关的领域,就有资源、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分散企业的风险,又可以实现更多的企业利益。不相关的多元化企业,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验不足,而且这种模式对企业的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去一定的风险。

总结:

我国的企业正处于一个重组的阶段,需要长期的兼并和收购扩张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战略选择尤为的重要,从我国现状来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多元化的选择需要企业去不断的摸索,长远的看,企业的多元化经济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多元化经营会成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企业也会因此收获到可观的效益。

作者:赵翠霞 单位:胶州市行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柯义方.试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中国市场》.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