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35

企业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第1篇

关键词: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扩张;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一、我国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造成不少企业在规模上得不到扩大,同时同一行业的小型企业过多并且过于集中,完全没有形成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集中。在我国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以后,这种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企业,仍然没有形成合理的规模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一度出现过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浪潮,但是这一兼并与收购的浪潮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总体上来看,即使兼并与收购之后,中国企业仍然无法与国际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规模,达剑最低经济规模的不多,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更少,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二是中国的企业兼并显示出极强的政府干预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兼并并不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种优势,而是国家为了改造和减少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政府撮合让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不好的企业。试图通过这种兼并实现企业规模经济,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是对规模经济片面误解,也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许多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走向了毁灭。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曾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在管理上的缺陷等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周期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选择了错误的规模扩张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还是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都在一定影响和限制了我国企业尤其是较大企业的发展。

二、对企业规模经济及规模化扩张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积累国外企业的大规模扩张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企业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就是追求企业的巨大化,以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为代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似乎也表现出这样的发展方向。但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有的企业可能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扩张战略,而有的企业则可能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扩张方式。与这两种情况都不相同的是,有很多小企业通过在地理上的聚集和集中也可能形成很强的外在规模经济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加的激烈。而这些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的发展也慢慢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部分。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面临国内庞大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国际企业对我国市场的争夺,如果我国企业仍然存于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客观需求,也要求我们对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化扩张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会使企业规模经济理论更加丰富,把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向前推进。

三、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相互关系

1 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规模化的相互关系

(1)信息流通程序的冗长,造成企业决策形成速度的下降。

(2)企业的规模过大,会造成组织管理成本的提高。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增设许多新的部门和管理人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边界。但是如何让在规模扩大和企业良好运作中达到一个平衡寻求这个合理的边界,1937年,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的合理边界是外部交易成本等于内部组织成本这一边界上。

根据这一理论,同一产业的企业规模应该是相等的,或者说至少部分企业的规模是相等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小企业并存,不仅大企业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小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规模经济性。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企业的兼并、并购和战略联盟,以及大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以上理论又是无法解释的。此时,范围经济就应用而生了。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内在规模经济强调的是通过增加产量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则是通过增加产品种类来获得规模经济。

20世纪90年代,电子技术的普及以及运用,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新型经济组织己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新型经济组织更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种企业既没有实体也没有边界,其规模经济更不可能通过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此时,各种虚拟组织理论应用而生。虚拟企业的规模经济只能用虚拟理论来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是相辅相成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又推动了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2 内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企业的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现实中确实足存在的,但是由于两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因素不同,因此对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的影响也不同。

(1)内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而又称为内部经济或内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历史背景: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的出现为工厂规模经济和车间规模经济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开始复杂化,企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能简单用产量提高,平均成本下降来解释,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解释还是给了我们深入认识规模经济的机会,规模变动是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动,规模的扩大带来新技术的使用和更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机器大生产的企业规模是大的经济效益好而小的差,事实上假如生产要素都是连续可分的话,生产规模结构一定,企业规模结构对经济报酬确定就毫无影响。可是生产要素并不是可以任意取值的,比如厂房、机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半个厂房、半台机器运作的,对于人力资源一样,也不能只计算半个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总规模的最小取值,即存在一个下限,达到结构最优的规模。

这种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规模经济的理论是一种静

态的规模经济理论,但是在现实中企业规模的变化不仅仅与技术设备这些生产要素有关,而且更多的是受到行业状况、市场容量、技术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一些行业需要很大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张,如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等;而有一些行业在很小的规模就能实现规模经济,如餐饮业、贸易公司、咨询公司等,那么企业就会采取连锁经营等方式,而不是无限地扩张规模。企业如果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那么企业就能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企业生产的东西越多,盈利就越多。外部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的规模扩张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营成本大幅度下降,这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便利,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波音公司等。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规模经济变动与企业扩张的关系,就会发现企业可以是无界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张,企业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理范围内集中配置,随着同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行业总产出规模的扩大,全行业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都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就是“外部规模经济”,或者叫“行业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来就是聚集模式经济,而这种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即聚集效应既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的分化,也可能导致一体化,这主要看这种效应对企业来说是正面的外部效应,还是负面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宋完成。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同一行业中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将其生产的产品的某些部件或零件包给其他企业去加工。以机械制造加工业为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厂家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由于受到生产场地或者环境保护等的限制,将设备上的耐磨部件,通常是铸造件外包给附近的铸造厂。有的甚至是采购除了核心技术的全部的零部件,然后自己进行组装,再以自己的品牌销售。汽车行业也较为常见。

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还以机械加工为例,当同一市场上这种加工设备的厂家增多时,就会增加对同类铸造部件的需求,在这些铸造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铸造厂家肯定会提高价格;也有可能是维持原来的价格,但是质量上却不能保证。当铸造件的价格超过了企业自己铸造的综合成本时,采购部件的企业肯定会考虑自己建造铸造厂;或者为了获得稳定的零件供给,保证设备的质量,也会把外包的铸件自己铸造或加工。

企业规模经济第2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促进资本、人力资源、技术、产品在各国间的流动速度加快。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浪潮中。随着“入世”步伐日益临近,必将使我国的企业直接面对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从短期来看,“入世”面临关税降低,因而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的产业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国外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优势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使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如何面对国际经济的挑战?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交汇必然会带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传统工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必然带来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传统产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新兴产业如何发展?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著名论著《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领先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领先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

(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同时由于政府的作用,使得产业进入障碍比较低,而退出障碍比较高,造成产业供给规模膨胀。我国市场机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致使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的众多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展开无序的竞争,经常使用不公平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谋取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其结果是全行业利润水平下降,缺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也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

3.我国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追求产业规模,大量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必然缺乏技术创新的意识,很多企业只是单纯地以模仿创新为主,不愿花大精力进行自主创新。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够,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很难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地位。在产业规模膨胀,而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甚至出现一批企业破产倒闭。

(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与规模经济

由于我国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带来的产业规模的不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如果想仍在原有的格局下搞好国有经济,是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取得较好的成效的,因此改变国有企业现有状况,必须对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一方面可以达到调整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实现资产重组,调整集团内部产品结构,进而促进功能优化,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目标。因此,我们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而把实现规模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主要任务之一。

从微观层面,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目前产业供给规模偏大,而企业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力投入、市场容量等各种资源有限,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实力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国有企业战略重组而体现的规模经济的意义就在于:l)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具有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支配能力。2)规模经济有利于有效利用、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各自资源的使用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改组的目的所在。

从中观层面,产业中有规模经济企业的存在,能够增强企业整合币场的能力,减少产业内过度竞争,减少由于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浪费。而企业能否实现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供给规模是否与市场规模相适应,市场规模大而产业供给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小而产业供给规模大,都不利于行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存在规模经济的企业,容易对产量、价格等达成协议,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支配能力,易于形成成本优势,有利于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特别是境外竞争对手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产业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竞争状况,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的资源配置。

从宏观层面,企业规模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竞争也是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表现为不同国家同类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发展经济,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不仅要走向国际市场,而且要在国际经济舞台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加入WTO后,要迎接“竞争国际化”挑战,更需要树立有强大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资本运营与规模经济

资本经营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国有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有效形式。资本经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资本经营是企业本身或者其部分资产作为一种“商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买卖的活动,包括投资银行的策划、融资,企业的兼并、收购,产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资本经营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决定的,由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要求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进行流动,从而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动态优化。资本经营作为竞争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其意义在于:

1.从微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国有企业发展过程的问题之一就是规模过小,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使优势企业进行规模扩张。企业扩张离不开资本,如果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进行规模扩张,一来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分配体制以及近年来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的积累极为有限,要想通过这种办法进行扩张是非常困难的。二来是全世界大集团都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来进行扩张的。目前国有企业负债普遍偏高,通过银行的借贷资金来进行规模扩张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是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经营,通过重组别的企业来扩大规模,实现低成本的扩张。

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重新构建企业的产权结构或所有权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本,以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筹集扩张所需的资金,以重组存量而推进增量的扩张。比如可以通过出售企业现有的部分产权,所集资金可以进行新建规模的扩充或者收购其它企业,也可以利用企业现有资本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对其它企业实施购买、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

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升级,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投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行业内各企业的优势比较分散,如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也有市场优势,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技术的发展后劲,这种品牌的优势也只能维持暂时的品牌优势,最后也很难发展。有的企业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但苦于规模太小,要扩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且时间也比较紧,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品牌的影响。也有的企业有规模优势,也有先进的技术优势,但没有品牌和市场优势,其结果也很难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得以发挥。通过资本经营,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通过资产重组,在保证品牌和市场的优势的同时,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现了在产品结构重组和优化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因为有优势品牌,在行业中形成了差别化;因为有一定的规模,必然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两种优势双管齐下,必然会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2.从中观(产业)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效应 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因为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大企业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0.5%,而且大企业的规模也偏小。由于我国知名企业集团规模太小、产品单一,一旦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便无法同世界大企业相抗衡。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依靠推进资本经营,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转变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组织结构。

通过资本经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促进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扩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促进不同优势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企业)之间的互补,使重组后的企业既有市场,又有领先技术和发展后劲,提高规模效应,以增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经济实力,逐步培养企业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带动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之,通过资本经营的形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结构有充分的实力和灵活可变的应变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面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

3.从宏观层面,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同时还可以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使经济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

通过资本经营,使一元化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以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改革的深化。通过资本经营,促进存量资本在木同企业及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同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龙头企业的增量资本得以扩充,也促使企业资源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资本经营的形式,通过流动不断达到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资本经营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规模经济的评价标准

1.规模经济分析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某特定商品,以单一工厂制企业为前提进行研究的。而现实经济中,通过资本经营重组的企业包括同类(产品同类)、相关(产品之间是相关的)以及不相关(产品之间不相关)多个工厂组合的一体化企业,或多个企业组合的企业集团。因此,在一个现实的企业战略下来研究规模经济定量分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问题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所有要素按相同比例增长,所体现的要素增加的倍数与产出增加的倍数的比例关系。当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要素增加的倍数,生产效率是增加的。也就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要遵从生产经营的活动规律,即遵从比例性和协调性。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很难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比例性和协调性。

2.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标准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标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带来生产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表示为产量增加的倍数与要素投入增加的倍数的比值,即改变前后产量的比值(Q’/Q,其中 Q’为规模扩大后的产量力为规模扩大前的产量)。实际上,生产效率也是较难确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中产品大多相似或不相似,产品产量不具有可比性,自然也不能简单相加,这使从数量上来确定规模经济标准变得比较困难,而使从技术经济和经验估计规模经济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

3.规模经济分析的评价指标 规模经济不仅是企业资本经营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行业结构优化和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规模经济的效果时,应从企业的微观标准、行业的中观标准和宏观的社会经济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行业评价标准。从企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资产报酬率、资本成本、生产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从行业方面,其评价标准应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在世界同行业的排名)、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在同行业的领先程度、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等。

这些指标中,有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而有些指标是很难量化的,这就需要在合理的指标体系下,运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比如要素变化过程中实际上由于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使各种要素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即要素的比例性和协调性发生变化),也可能因外部环境使各种现实因素发生变化,如要素价格、税收等因素。因此在采用规模的比较分析时,应该剔除相关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二)规模经济实现中的几种关系

资本经营对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企业在以资本经营的形式实现规模经济,最终实现企业竞争优势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实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构成关系 我国经济已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集约经营实际上就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营思想,而这正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前提。资本经营中,对资源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应体现集约经营的思想。

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技术一定情况下的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取决于资本之间、劳动之间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里的资本是指实物资本(或称资本品或投资品,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在现实中,通常所说的资本是由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因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的因素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企业的战略重组不仅是实物资产的重组,也是人力资源的重组,而且还应该是实物资产与人力资源的重组。这样才能保证规模扩张中资产与资产、人员与人员、资产与人员的比例性、协调性,如在企业购并中,往往重视土地、厂房、机器、专利等实物资本,而忽视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关系,如优化人员结构的投入,人员在职培训的投入,劳动人事改革成本和机会投入等。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调,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文化和精神,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人力资本决定实物资本是否发挥其应有作用,影响企业的未来收益,自然影响到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构成关系 资本经营是对企业资产的重组,其中应该包括有形资产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重组。有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发挥作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中的商誉包含着企业家及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凝结、企业品牌和形象在过去和现在给企业带来的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的价值,或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潜力或未来会给企业带来高于正常情况下的投资报酬。有效的资本经营,应该能够体现市场机制对企业乃至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其无形资产在资本经营中起的作用是有利于有形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并使重组后的生产效率大于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总和。

然而在实际的企业购并中,企业比较重视被购买方或被兼并方的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以及与有形资产有效组合不够重视,特别是重组后企业整体的无形资产重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重组重视不够,比如对于重组的企业,如何重塑企业形象。如何重组企业品牌,以真正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经济;如何融合重组各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使重组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运行机制尽快融合,能够体现较高的生产效率的管理效率,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作用,这些方面都缺乏分析和研究,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也影响了资本经营的效果,影响规模经济的实现。

3.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政府和企业角色与功能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资本经营(如企业购并)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和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重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政府,在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因此,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战略重组应该使企业为主体。但在我国现实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企业经济行为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理应对国有资产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应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如果行使政府管理者的权利,则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利益负责,政府的作用在于:政府推动企业重组是为了解决因旧经济体制产生的“条块分割”,可以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加快配套改革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协调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指导企业的行为,避免企业行为的盲目性。然而在现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职能未能完全转变,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作为各级政府代言人的管理者的知识能力和主观意识、个人偏向对资本经营的效果起着更大的作用,在对管理者激励和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也必然会对企业重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企业重组的成功,应该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作用,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拉郎配,也不能撒手不管,保证政府在资本经营中指导和协调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实现战略重组的目标——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规模经济;途径;支撑要素

一、房地产规模经济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包括各种专业公司和联合公司的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资源贮备、开发建设、资金、人才规模。它表明开发建设诸要素以及开发建设的房屋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集中程度。根据这种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划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划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标准,既可用劳动力、资金来划分;也可用其完成的开发量或正在开发的数量划分;也可用其中两个以上的要素同时作为划分的标准。

二、房地产规模经济要求

1. 房地产企业初始规模的确定。为了确定房地产企业的适宜规模,必须首先确定房地产企业的起始规模。起始规模是经济合理条件下的最小开发建设规模,是确定房地产企业最适宜规模的基础。起始规模应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各环节中的人才、资金、资源、设备等,并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规模的合理确定,是决定投资房地产开发的重要依据。当房地产项目的最小规模低于起始规模时,不宜投入开发,而开发规模大于起始规模时,则应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条件以及其他条件,按不同的规模,组成开发建设的合理性方案,并选择最优规模。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非常强,加上东部与西部差异,城市与县镇差异。因此很难准确确定具体的初始规模。原则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产企业开发规模较为适当;在小型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以小型较为适合。

2. 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确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产企业规模,并非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好。还必须根据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情况而定。为了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最适应开发规模,需要以企业最适宜规模为核算评价的标准,企业最适宜规模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开发建设过程,管理组织最为合理,各种生产要素能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超过了企业最适宜规模的界限,投资和劳动力消耗的增加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将呈递减趋势。由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各种社会化分工合作机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顾问策划公司、工程有招投标的公司、监理公司、宣传有广告策划公司、销售有营销中介公司。企业从人员数量上考虑,大型企业人才数量只需要中型企业人数,中型企业人数只需要小型企业人员,没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确定企业最适宜规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的技术经济特点合理选择。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消耗类指标和效益指标的对比分析,在盈亏平衡的基础上不同规模方案进行比较,确定企业最佳开发建设规模。当前企业最适宜规模应当以所拥有的资金、土地资源作为衡量标准。

3. 企业最优规模的选择。企业最适宜规模是计算企业规模的依据,但并不是选定的企业实际规模。在选择企业的实际规模时,要根据社会需求量的大小,在企业起始规模和最适宜规模之间,经过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比较企业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计算同一年开发建设成本与基建投资额之和来进行。总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房地产规模经济实现途径

1. 房地产企业购并是资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价收购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使购并企业获得的资产大大超过购并成本和购并价格,或超过新建企业的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实施购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机。获取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动机。企业购并可能以直接实现规模经济,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自身内部扩张,逐步增扩股,增大股本结构,实现扩张,并以实现滚动开发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2)横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横向购并是同一产业中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的企业之间购并,具有直接的规模经济效果;(3)纵向购并中的规模经济。企业纵向购并的规模经济实现也必须首先具备上述企业规模经济的支撑条件,否则,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误区;(4)混合购并中的规模经济要获得混合购并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果,构成企业规模经济的各种支撑条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 房地产规模经济也可以在政府统一运作下完成。各级地方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规模开发。然后通过土地招投标市场,按照规划片区由各开发企业在竞标所得的地块上进行组团式或居住小区式开发。较为成功的实例就是南京市开发建设的“月牙湖小区”。它由建委、国土、规划局等部门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统一进行布局,综合配套,由十几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组团式、居住小区规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企业战略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称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罗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联盟在西方和日本企业界得到迅速发展。战略联盟是一种关系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不具有传统企业那样明确的层级和边界,对于联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机动灵活。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践中,这优势互补的组织形式具有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产的区域性很强,因此战略联盟中的各方可以通过相互间的网络进入对方的地区市场。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军外地市场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时,战略同盟可以克服较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双方招投标大型土地项目资金不足的劣势,在大型国有土地招投标中避免残酷竞争,哄抬地价,提高土地投资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战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产规模经济的支撑要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的主要支撑条件是:

1. 拥有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不仅是房地产业的直接开发和经营的对象,同时也是各类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础载体。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却可以作为未被开发的原始形态而独立存在,可以说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万源之本,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房地产企业仅能依据开发建设项目用地性质的不同,购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权(依用地性质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权的一次性周期长达40~70年,因此,要实现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在其可预见的预见期里,充分贮备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土地只能是空谈规模经济。

2. 资金支撑。资金是房地产血液,房地产规模经济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通过资金参与控制更多的具有规模经济的开发项目,即房地产规模经济离不开庞大的资本投入。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积聚能力,以及进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能力,就其成为能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条件。

3. 企业家能力的支撑。当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规模以算术级数或几何级数增长时,特别是当房地产企业通过横向、纵向及混合购并若干企业,实现房地产企业规模急剧扩张时期,其管理的复杂程度、组织协调工作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企业的外部来看,构成规模经济主要支撑条件是:

1. 政府政策。房地产业是一个由政府政策高度垄断性行业,是一个受政府政策影响,对政策敏感性极大的产业。由于政府严格控制着房地产一级市场中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使得它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它决定了市场供求关系平衡位置,决定了价格走向。作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紧密相关,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 市场规模支撑。市场规模即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由于规模经济是房地产开发的明显趋势。但由于其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即受开发建设地区人口因素影响。因此,并非开发建设规模越大越好,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出现规模效益递减情况。笔者根据多年房地产开发实践,提出如下规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100万人)一般不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规模:150万人~300万人)一般宜进行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一般宜进行特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发规格以居住区为宜(建筑面积为50万m2~150万m2),资金筹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标准。

上述仅是相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就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本着经营城市考虑,其开发规模应适当地提高一个档次,以利于城市综合布局。

3. 市场范围支撑。市场范围与市场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市场范围大,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反之,市场范围小,市场规模也会随之缩小。市场范围,即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的销售范围,是一个市场空间概念。由于房地产所特有的地域性强,使用权得其开发建设的商品房一般不会超出以地级市、县级市销售的范畴。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随该城市地域的扩张,城市化的进程而市场范围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无限扩大,也会陷入规模不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规模经济 分析

一、施工企业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被称为“规模利益”(scale merit),定义为: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生产能力有了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也就是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分为两种情况:生产设备所具有的条件不变,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发生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也就是在企业的生产能力发生变化时生产批量也发生变化。

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为了由承揽及完成某些项目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总所构成的。施工企业的最主要生产目标是创造利润最大化,采用何种方法达到最佳经营规模,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任务。在施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人们一般认为承接的项目越多越好,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者对本企业的规模经济的定量认识不够。根据无限扩张的缺陷以及经济学原理,任何企业不可能同时承建无限多的项目,也不可能无限扩张。

在高涨的经济形势的推动下,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度处于炽热的状态,新开工工程数量和新项目投资额的增幅都连年攀升。施工企业在这个时候,也抓住了市场机遇,新承包项目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经济过热的出现以及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一扩张的弊端,于此同时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形势由过热向经济泡沫转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限制过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高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项目。

同时,央行的几次提高准备金率,限制银行向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额度,甚至出现了许多已开工项目工程由于贷款迟迟不到位而被迫停建。政府的各种措施使施工企业的经营突然显得艰难,不仅很难拿开发项目和工程款,而且项目公司都很难保证在建的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在这种形势下,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认知分析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包括技术设备水平、资金能力、人员能力等等,在分析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科学的界定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点上实现生产经营。而一味地承接新项目,拉长企业战线,不仅可以使企业损失利润,而且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和财务风险。

二、影响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要素

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最佳生产经营规模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均衡的生产要素

生产经营规模的改变不仅仅涉及的是资金的投入或收回问题,而是增加与减少所有各项生产要素的问题。投入的各项生产要素必须均衡,才能保证正常有序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各生产要素之间要保持恰当的比例。但在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企业对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由于受制于社会、政治原因而不能随意增减人力资源,当企业承揽到某工程项目时,可能会因为有关人力资源的缺乏,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而使得该企业项目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2、变化的市场

施工企业的产品比企业行业企业的产品具有特殊性,也就是先有买主,再有产品。只有找到产品的买主,承揽到足够的施工任务,才能开始生产,不至于闲置各项生产要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施工任务的承揽受周期性的影响,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随着建筑市场的扩张情况,建筑施工任务具有的易获得性,许多企业必然进行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相反,在建筑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施工任务的不足,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规模的缩减。

3、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

需要有和经营规模扩张相适应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如果承揽到施工任务后,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完成该项目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则必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递增,因此,科学技术和管理的现实水平是企业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4、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局势等。稳定的国内政局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将有利于施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相反,政治条件不稳定将会导致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萎缩。

由于施工企业,考虑到复杂的工程项目类型的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难以统一实物工程量,业务量只能用营业收入来表示,无法用实物量表示,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具体的长期平均成本及长期边际成本数据可根据企业有关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的分析预测得到。现在要想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次上,还是企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做出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如何实现最佳经营规模。在判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时,要寻找一个合理的财务指标,将他用做衡量规模经济的指标。规模经济指标可用平均收益率或平均成本的变动来表示,是指因经营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的变动。

三、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的途径

在实现最佳经营规模的基本方式上,实现施工企业最佳经营规模有内涵方式和外延方式两种。内涵方式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投资效率,节约投资成本,但这种方式受现有设备等生产要素和条件的限制。外延方式是通过投入的不断增加达到规模经济,这种方式具有速度快,不受现有资源约束,但是由于对投入的需求,资金筹集可能交得更加困难。外延方式和内涵方式各有优缺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应交织使用,取长补短,不能凭主观愿望决定采用哪种方式,而应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平衡后做出决策。

以上仅仅是从理论意义上所作的分析,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上文中提到的有关因素,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影响,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彭波.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2]于海.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2009;6

企业规模经济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实践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将利润最大化视为自身发展目标,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管理经验,继而优化经济管理模式,同时以规范化经济管理手段作为支撑有序开展企业经济活动,达到最佳的经营状态。以下就是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意识,达到高效率经营目标,且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特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联性是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特征的体现,即由于经济活动是基于经济管理而展开的,因而在此基础上致使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出关联性的特性。同时,企业各个经营环节均将经济管理化为自身管理重点;第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亦具备指导性特征,即现代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管理人员会依据自身经营状况、财务指标对经济管理实施指导性工作,继而由此形成系统化的经济管理模式,避免挪用公款等不正当经济管理问题的凸显;第三,综合性也是经济管理模式特点的体现,即当代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均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目标,且将经济管理视为重点管理对象,同时将其与其他管理相互融合,以此来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利润比例。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问题的体现

基于市场需求、经济体系变革的基础上,部分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未实现对自身组织结构的调整,即过分追求整体经济效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员工流动性大、综合素质偏低、积极性不高亦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为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且结合经营进度、生产需求构建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安排员工参加培训项目,降低员工问题对经济管理成效的影响程度。另外,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其条款的设定呈现出过于笼统的问题,且部分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施仅停留于表面,最终由此引发低效率经济管理现象。除此之外,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也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问题的具体体现。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措施

1.落实经济管理反馈。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落实经济管理反馈环节,即基于规范化配置资金、物质等资源的基础上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经济管理全过程进行跟踪,且及时将跟踪信息反馈回经济管理部门,继而便于经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实际经济活动问题,对其展开有效处理,且做出科学管理决策,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基于经济管理反馈环节开展的基础上,企业领导者应注重选拔技术技能、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工作人员,且要求其基于培训的基础上在经济活动跟踪过程中能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业务知识对经济活动中蕴含的危险元素展开细致化分析,形成较为严谨的经济管理反馈模式。2.健全考评体系。在经济管理模式下其强调了对管理人员分析、研判能力、问题原因查找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因而在此基础上,现代企业在实施规范化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健全考评体系,继而由此带动生产一线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同时激发自身工作热情,提高责任意识,并实现对经济管理活动的严格把控,避免不利经营因素的凸显。此外,基于考评体系健全的基础上,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逐步完善奖惩制度,即对表现优异的员工实施奖励,且参照奖优罚懒的价值标准对存有不良表现的员工进行处罚。另外,在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强化其规范化发展,应注重对经营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继而从根本上杜绝其对企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综合评定。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应定期安排经济管理工作者参加相应的培训项目,继而引导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且通过合理化人员配置的形式来确保经济管理者在自身岗位能发挥较大的效用及价值。同时,在培训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深化经济管理工作者基于市场体系不断变革的基础上掌控先进管理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经营管理中,形成高效率的经济管理状态。其次,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管理的综合评定亦有助于规范企业管理形式。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将企业经营业绩、企业目标、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纳入到综合评定范围内,同时基于结合企业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战略计划进行调整,继而达到最佳的经济管理状态。再次,在综合评定环节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保障评定目标与企业发展前景的一致性,从而形成高效率的评定效果,且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保障。

四、结语

综上可知,现代企业在实施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经济管理成效,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自身经济管理手段的优化,且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健全考评体系、落实经济管理反馈等途径入手来应对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经济管理状态,且就此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作者:郑柯欣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32(19):203+207.

[2]杨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5,13(09):88-89.

企业规模经济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模式;建议

科学技术的革新时时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企业随之出现在经济市场的浪潮中。而经济的高速前进使得各类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管理模式的竞争。因此,规范好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保障性作用。

一、企业的经济管理及其作用概述

(一)企业的经济管理含义。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详细的说,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从宏观上规划、制定企业的经济政策,总体掌控企业的经济活动,如企业的管理方式、投资方向以及资产核算等等。企业的经济管理内容比较广泛,具体涵盖其对各个部门职能、人力资源、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的管理。其中依据企业的发展特征,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经济管理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含义。

(二)经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它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管理推进企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企业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而经济管理可以直接进行科学技术的研发,并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良性生产发展。

2、经济管理加速企业生产力的转变。生产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动力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经济管理对自身各个生产要素进行调配,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较为完备的生产力系统,进而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3、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能够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发展速率,使企业能够维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二、分析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然受制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情况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具体如下:

(一)经济管理缺乏意识

受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影响,如今经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大部分企业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过分追求眼前利益,忽略企业长期、科学持续的发展,造成很多企业十分重视销售业绩,盲目发展,企业缺乏经济管理意识,最终导致了企业不能壮大,有的企业因此过早地消失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潮流中。

(二)经济管理目标不明确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并且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而现在大多数的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其目标并不明确,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制定发展目标。没有方向的发展只能加重企业的负担。

(三)经济管理理念模糊

随着我国企业由传统转向现代化,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也由原来的国家掌握利益转为企业自身利益化。企业的经济发展也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但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执行,这种理念的模糊造成企业文化不能丰富发展,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较弱。

(四)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经济管理制度,但其绝大部分都过于搞形式主义,无法真正区别于旧的管理体制,造成企业内部互相推脱、职权混淆、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企业的生产销售与其管理运行脱节,极大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有效规范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对策

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发展更是迅速,企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经济管理模式又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企业生存的竞争力。因此,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是保证企业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如何对其进行规范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建议:

(一)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意识

要实现企业的根本转变,必须从内部进行改造。首先就要提高经济管理的意识,培养企业相关人员的经济管理意识,使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学习、不断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明确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在如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企业要研究出自己发展的大小目标,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发展层面必要让企业的所有人员都知道,只有明确了其经济管理目标,企业的所有人员才可以为了实现企业的这些目标而不懈努力,最终才能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增强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一个企业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性发展,较强的管理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起到鼓舞性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现代经济社会主要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型理念,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施到企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不断地前进,最终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制度作为保障,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不仅是一个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前提,更是能够使企业不断创新的规则保证。比如企业严明奖惩制度、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薪酬福利、细化职务调配制度等等,从本质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套健全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一个企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强的经济管理意识和理念以及较为完备的经济管理制度都能够较好地促进一个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不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细光.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J].经济管理者,2013(11)

[2]王策.略论如何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J].科技资讯,2015(09)

[3]刘振昊.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管理者,2015

[4]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管理,2010

企业规模经济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模式

从概念上讲,企业经济管理指的是针对企业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一整套的企业行为的总称,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提升,实现企业的盈利行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具体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去式生产型管理模式,现在转变为生产+管理型的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行为时,其任务主要有:在坚持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以及企业内在特性的基础上,把控制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与实际费用作为前提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客观的产品价格;在员工待遇方面,要给企业员工以合理的、公平的薪酬福利待遇;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资源来协调公司生产活动的组织进行;注重对经济核算与评审的强化效果,努力获取最优的资金利用效率以及投资的实际收益。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把企业本身看作是社会经济整体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坚持把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以及市场实际需求作为导向,科学地组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与经营行为。企业经济管理作为当前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所实行的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它还会受经济发展形势、社会发展趋势而改变的。因此,要想顺利地施行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就应该严格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并联系企业当前的状况,深入研究、分析当前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经研究,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一)相关性强

目前,引导经济管理工作能正确开展的是此企业的经济方面的战略目标,企业所包含的全部管理工作的实施都是以战略目标为中心的。因为企业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都会与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管理相关联,因此该企业全部的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和企业的整体经济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实施的好坏,将决定着整个管理系统的成败。

(二)指导性强

财务指标通常体现着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财务目标一般是可以来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而经济的管理层也大多数是把财务目标作为依据来制定企业的成长计划,并且根据它确定好发展目标与发展方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企业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三)综合性强

现代企业所实行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获得最大的利润,而且它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表现出了很强大的综合性。企业通过进行经济管理,可以对其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快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管理模式的解析

目前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对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跟不上发展,就满足不了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实行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的收入支出与盈亏都是由国家来统一监管负责,在这样传统的模式下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再者来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也开始逐步实现市场化与全球化,竞争局势与市场环境也变得错综复杂,经济的增长模式也逐渐向集约型转变,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经济管理获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改变经营管理理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构造出一个适应自身发展发展特点、规范严格的经济管理体系。

三、经济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现状来看,该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企业都不重视建设管理制度,虽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是只做表面文章,只注重形式化,没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且也没有应用到切实的管理执行中。由于存在着长期无人监管、无人执行的问题,因此经济管理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管理效能也无法得到发挥。

(二)组织机构硬化

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灵活的组织机构,它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己。而且管理者也是只是单方面的想要追求效益,却忽略了调整组织机构,使得组织机构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无法获得及时的解决。

(三)人才资源问题

在人才资源方面,多数企业都有着相同的问题,员工素质低下,缺乏激励机制,人员波动较大。第一,员工的频繁流动会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工作质量与工作进度也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第二,很多企业中的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都普遍低下,没有适当的培训,将会降低企业形象,同时也有碍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最后,缺乏激励机制会使员工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发展。

(四)管理经验模式落后

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而没有转变成集约型的管理经营模式。在该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如果想要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话,就只能扩大投资。但显而易见的是,扩大投资的方式会严重阻碍企业的长久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

四、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一)确立企业最高层管理者成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中经济管理活动最核心主导者的地位

首先,作为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对企业现行的经济管理体系以及相关经济领域内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认识,且需要在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中进行经济管理意识的强化。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具体方针以及模式的制定过程中,要与企业经营宗旨的高度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在确定经济管理的具体模式后,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保证此模式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对经济管理模式在落实过程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样非常重要,通过同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及时沟通,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特殊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还应通过指派辅助人员来帮助自己规划与落实企业运行所必须的经济管理模式,包括后期所需要跟进的模式的评估以及完善工作。

(二)颁布与经济管理有关联的文件

科学的经济管理文件是现代企业进行正常的经济管理工作并使之发挥高效作用的有力保障。合理的经济管理文件主要有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行为的计划书、方针目标以及政策、记录手册以及执行手册等等。

(三)对于经济管理体系的具体评价

企业在完成经济管理体系之后,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需要对体系进行定期的评审,以此来使经济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方面的持续得到充分保障。在对经济管理体系做出评审时,其内容主要有:需要对经济管理体系做出的完善;制定的经济目标以及方针;进行内部审核工作的结果;来自于客户的反馈意见;过去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的措施;将来可能会做出的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

(四)对事件进行处理的措施

在进行结果监测、内部审计以及经济管理的进程当中,如果出现与经济管理模式相违背的情况,应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式:第一,要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然后采取相关措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第二,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避免事件产生影响的泛滥。针对那些与经济管理制度不相符的时间,对此类事件所表现出的性质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措施进行详尽的记录,并妥善保存。

五、结语

当前企业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以及管理过程中,不但有来自于内部条件形成的制约,而且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同样会对其形成非常大的影响。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企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获取长远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切实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目标,打造与企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经济管理系统,依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初探[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2).

[2] 丁锋.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05).

[3] 吕永红,王成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企业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07).

[4] 陈永泰,何有世.浅析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J].商业时代,2007(24).

企业规模经济第8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管理方式与管理目标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管理从传统的生产性管理发展到现在的经营性管理。对企业而言,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提升经济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定义

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效益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对自身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协调、监控、组织各种经济行为,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今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可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跟不上发展,满足不了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实行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的收入与盈亏都由国家统一负责,在这样传统的模式下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管理制度问题

现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制度的制定缺乏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大多由管理层自行决定,既没有规范的制度制定依据,也缺乏事前调研和民意调查,最终往往导致管理制度的落实度差,与实际的经济管理存在脱节。第二方面是管理制度重形式,轻落实,部分企业虽然订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开展强有力的执行活动,或者在执行时生硬死板,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动态理解。第三方面是没有配套的监督机制,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了解,无法再合适的方向进行优化调整。

(二)人力资源问题

当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规范性很差,很多工作没有办法得到解决。也没有好的激励制度。企业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最后,许多员工缺乏专业培训。人即是经济管理的执行者,也是经济管理的间接受众之一,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经济管理规范尤为重要。现在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员流动性大,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流动对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影响很大。第二是培训工作不到位,对人员的培训大多集中在单一的岗位培训上,导致工作人员对经济管理缺乏认识。第三方面是考核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创新意识缺乏

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很多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缺乏创新意识,往往就是投入人力,物力来推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对于管理的模式、方法、理念等却不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经济管理陈旧,难以焕发生机,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往往时借鉴一些大型企业的成功经验,缺乏对自身经营状况的了解和分析,影响了经济管理的价值。

三、加强企业经济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企业经济规范化管理是提高企业利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加强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与了解,掌握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时对有关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再结合本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制度作用,并让企业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全面监督行例中,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充分落实,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制定和完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实现,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要根据本企业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有效的相关资料来制定,还要对企业经济目标进行验证、监督、复核等,以确定企业经济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顺利实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建议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管理者通过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员工的考核绩效与职位升迁、职业等级、年终奖励挂钩,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企业形成明确的奖罚体系。在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出现的问题应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四)企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改进

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及早确定相关状况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此来消除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事件发生,确定潜在的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事件的原因,评价防止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事件发生措施需求,并确定和实施所需措施,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