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6 15:56:27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1篇

【论文关键词】行为异象;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我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经常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普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因此,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往往不能给股民带来真正的投资收益。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而且,投资分散化程度存在某一“有效”区域,过度分散化可能会带来延迟决策失误、增加研究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负效应。特别在我国,股市非系统性风险较小,投资分散化策略作用不大。关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波涛(1999)研究表明高达66.7%,施东晖(2001)研究得出81.37%的结论,而西方股市一般为25%左右。

CAPM投资策略在国外并不适用、在我国几乎无效。CAPM的应用原理是利用β系数可以衡量系统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判断证券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投资策略。关于CAPM的有效性,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首先提出挑战;Fama和Macbeth(1992)实证检验无效;我国学者杨朝军1998年对上海股市实证结论为不明显;陈小悦和孙爱军(2000)、阮涛和林少宫(2000)对上海股市检验结论为无效。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理论的革命.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放弃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结合了心理情绪分析、强调投资者的行为控制。美国的共同基金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中国证券市场只是接近弱有效,导致采用传统投资策略的广大投资者亏损严重,而少数懂得并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则能保持盈利。

一、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涨得慢、可能价值低估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涨势快、可能价值高估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股市存在一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即一般前期内涨幅较小的股票在后期的表现会比前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表现更为良好。这个结果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个股轮番炒作现象是相吻合的,也说明了反向投资策略是目前我国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向投资策略原理。投资者锚定心理和过度自信特征会导致对信息过度反应。换句话说,表现好的证券价值容易高估,表现坏的证券价值容易低估。反向投资就是买入低估证券同时卖出高估证券。投资者进行预测时,容易对近期业绩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过分低估和绩优公司股价过分高估现象,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反向投资策略操作要点。如选择P/E)或P/B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卖出涨幅已经很高的股票,买入很少人关注的滞长股票;或者卖出大家已经反复炒作的白马股,买入业绩可能改变的无人问津的垃圾股。

二、动量交易策略或称惯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通俗地讲,利用强势股的惯性上涨趋势,买入近期的强势股,卖出近期的弱势股,即所谓正向反馈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原理。主要依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分收益动量和价格动量策略。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收益短期前景反应不足的失误,价格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为反应或反应迟缓的失误。

动量交易策略操作要领。根据庄家投资行为分析理论,庄家做庄有四个阶段,建仓、拉升、出货、下落,投资者可以采取蚂蝗策略,一旦发现庄家建仓完毕,开始拉升时就盯紧买入,然后在股票价格翻翻后高位震荡庄家出货时候卖出,可赚高额利润。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应该连续分批卖出;如果价格连续下跌,应该连续分批买入。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考虑采用负向反馈策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一般在下跌时候买入,目的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减少投资的遗憾程度。该策略是次优策略。投资者在建仓时候,可以分皮建仓,不能一次性买入。

时间分散策略基于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理念,随年龄逐渐增大而降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比例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应该是占较大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相关、属于行为控制策略。

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就是集中所有资金购买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证券并长期持有,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策略,“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不如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保管。”投资集中策略能够获得稳定回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该策略能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而获利。

集中投资策略的原理。利用其他投资者均值方差观念形成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一般投资者受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的影响,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在大行情机会到来时,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错误定价的证券后,率先集中资金投资,赢取更大的利益。

集中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第一,对被错误定价证券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尽力获取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第二,选择几家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效果一定会反应在它的股票价值上。第三,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高概率的股票上,然后长期持有。集中投资策略的关键点:一是对公司的深入分析;二是需要克服投资决策偏差,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别人狂热的时候谨慎,在别人恐慌时大胆,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勇于承认错误。

五、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提出。小盘股一般是指流通盘较小的股票,但具体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Banz(1981)研究发现了小盘股高额收益的规模效应,Siegel(1998)研究发现,一般地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小盘股投资高额收益的原因是,小盘股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股性较活,股价极易波动,涨跌幅度较大,容易获得高额收益。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继而导致投资者出现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最终对当前的负面信息出现过度反应,结果造成小公司股票价值低估。但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显现而广为人知,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大家都发现价 值后竞相买入时候卖出。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消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急剧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票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应对此类股票的操作要领。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的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六、择时投资策略

择时投资策略基于日期效应。例如,隔夜效应、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这些效应行为金融理论在前面已经有分析和论述。择时投资策略认为可以于晚市、周五、年底或者元月买入股票,操作相对灵活,收益率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购买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七、从众投资策略

当少数个人投资者没有更多信息,也没有专门知识的时候,跟随其他投资者行动,也减少后悔。很显然,这也不是最优决策。但对那些老年人,或者投资技能较差的人,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八、反馈交易策略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2篇

近年来,证券市场中的惯性与反转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所谓惯性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持续成为赢(输)家组合,而反转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成为未来的输(赢)家组合。惯易策略是以股票过去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基础,即买入近来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而反转策略则卖出近来的强势股,买入近来的弱势股。一般认为,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股票价格对过去或公开的信息发生具有规律性反应。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发现,被视为“市场异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能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的规律性现象是对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EMH)的极大挑战,冲击着当代金融理论的基石。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看,把握资产价格的这些规律性变动,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增加获利空间。关于惯性与反转现象以及相应投资策略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国外市场发达的交易机制和成熟的投资环境基础之上。本文以中国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和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基金的投资决策是市场发展趋势的方向标;二是从1998年3月中国发行第一支基金至今,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5008.2亿元,沪深两市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共有54家,开放式基金102家,发行基金单位6551.13亿份,基金资产净值1050亿元,可见中国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发展壮大投资基金,而且有利于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健全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根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3月10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准则第五号{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基金管理人应该在每个季度的公告截至日后1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整的投资组合公告,并经基金托管人复核后予以公告。基金公告的内容包括按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10名股票明细,即股票名称、数量、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本文将上述的前10名股票定义为“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并以其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以一个季度为间隔,时间跨度从1999年3月31日至2006年3月31日。为使样本数目尽可能达到统计检验中大样本数目的经验要求,本文选择了投资组合公告在5年以上的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共49支;投资组合公告在两年半以上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共24支,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天软数据库、深圳国泰君安数据库(CSMAR)和金融界网站(http://),采用MATLAB和MICROFIT统计软件。

(二)模型定义

本文根据GTM模型,做出如下改进:

首先,GTM模型对惯性反转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先对整个市场的股票按照某一标志,如超常收益率进行排序,选择高低两端的股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并分析这两种组合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超常收益率情况。本文认为,由于资产价格对不同的信息将发生不同的反应,并且不同的资产其价格对同类信息也将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了24支开放式基金和49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为样本,基于这些股票过去一段时期相对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进行分组,分别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之所以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一是因为其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衡量中国证券市场表现的权威统计指标,是一个包括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分类指数、债券指数、基金指数等的指数系列;二是因为基金持股的偏好受到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以上证综合指数来构筑赢家、输家组合,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科学、统一的分析参照系。

其次,GTM模型并没有区分基金在买卖股票时所采用的交易策略的差异性,比如:投资组合中的某只股票的权重变化为负值,有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通过持仓调整而将权重维持在当前水平的投资策略而言,投入到该支股票的新资金所占比例较小。然而,本文希望测量的是增加的交易量本身,而不是由价格变动或由新股票进入、退出所引发的权重变化带来的惯性估计值的改变。

如图1(以股票进退投资组合和市值为研究对象)和图2(以股票进退基金投资组合的支数为研究对象)所示,中国基金进出股票相当频繁,持股仍以中短期为主。因此,本文将基金买卖股票的行为分为三类:完全退出、新进去和持仓调整。分别考虑有股票进入或退出时对基金投资组合的影响,并检验未来一段时期超额收益的变化趋势和惯性反转的程度。这样一来,权重变化在有新资金进入(退出)的情况下总是正值(负值),并且,在没有惯性(或反转)交易的零假设下,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惯性值应趋近于零。

其中,T表示股票j在基金投资组合中出现的次数;N表示基金投资组合中所考察的股票支数,因本文以基金投资组合中前10位的重仓股为研究样本,所以N的最大取值为10;Rj,t-k为股票j在t—k期间的收益率,按照复利方式根据股票的日收益率计算出股票的季度收益率:

用来衡量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当Rj,t-k>Rm,t-k时,即股票i在t—k期的收益率大于同期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若wj,t>wj,t-1即基金增加股票j的持有市值比例,则M>0,表明基金采取追涨的惯性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杀跌的惯性策略。表明基金采取了卖高的反转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买低的反转策略。总之,M衡量的是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追涨杀跌的惯性策略;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买低卖高的反转策略。虚部数值的变化可将基金交易行为区分为新进入、完全退出和持仓调整三类。ImM(i)>0,表明本期增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减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股票,j退出基金的投资组合;ImM(i)=∞,表明新股票i进入该基金的投资组合。1表示对基金投资组合权重变化进行检验的时间跨度,当1等于1时,是对连续季度的投资权重变化进行检验;当1等于2或4时,检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个月或1年。本文对1分别取1、2、4时的惯性值M进行检验。k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本季度或前k季度的股票价格波动所做的反映。当k=O时,M值反映基金经理基于本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当k=1时,M值衡量的是基金经理根据上一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

三、实证结果分析

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用GT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的是t—统计检验,本文考虑到每个季度的估计值不一定独立,采用Fama-MacBeth方法,对各个季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基金持股比例、收益率和M值的统计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实证结果表明,全体股票、新进入股票这两列M值,其均值和中位数,不论是t—检验还是符号检验,都大于零,表明基金投资行为的惯易倾向显著。基金在有新进入股票时的M值,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远远大于全体股票、退出股票的相应度量值,这表明基金在买入股票时,追涨现象十分显著;在只考虑完全退出股票时,M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负,即存在反转交易行为,这表明基金在卖出股票时,高卖的现象十分显著。

表3为基金持仓调整时的M值,本文将它作为衡量基金投资综合效果的参照。从表3中可见,对于持仓调整策略而言,虽然其惯性估计值的均值和中位数都非常小,但均为正值。例如,对于一个季度(k=1,l=1)的滞后回报,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均值分别为0.2116和0.1974,中位数分别为0.2066和0.1574。以封闭式基金为例,0.2116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季度末持有的股票在该季度的回报率仅比上个季度开始时持有股票的相应回报率高0.2个百分点。这和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0.3个百分点的惯性估计值非常接近。随着滞后期的拉长,均值的估计值上升,而中数却仍然很小。此外,所有M估计值的分布都是偏斜的,中位数比均值小。在持仓调整的情况下,所有M值的滞后平均惯性估计值都为正数,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虽然显著值非常小。可见,不论以本季度股票回报率的变动(k=0)还是以上一季度股票回报率(L=1)作为决策依据,基金明显倾向于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

从投资的综合效果来看,当k=0时,M值的均值大多大于k=1时的均值。可见,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倾向根据本季度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同向调整持股结构,即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幼稚市场,当大盘开始启动后,个股存在着较大的上涨惯性;当大盘开始下跌,无论是绩优股、成长股还是垃圾股都同步下跌,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顺势、借势、甚至造势,才能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中国基金业绩评价标准粗糙。目前,对于多种风格、不同风险收益目标的基金,各基金管理公司都采用基金净值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基金经理采用同一股票研究分析平台,又为了获取市场认同,在业绩上不输给同业,不得不采取谋求短期盈利的行为,导致选股和投资决策雷同和基金投资风格趋同。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基金是否存在收益的惯性反转现象。实证结果表明:在交易策略上,证券投资基金整体采用惯易策略,但倾向于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尤其是收益率高于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股票;不倾向于卖出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即采用高买高卖的策略。M值在考虑有新股票进退时,显著大于其他各种情况,这表明基金经理在选择新股进入投资组合时倾向追涨。并且选择股票时偏好收益率高于上证综合指数的股票。M值在考虑股票完全退出的情况下,所有的M值均为负值,说明基金在进行投资组合调整时,都倾向采用完全退出并投资新股的策略。可见在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中,基金投资跟风、同质现象依旧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加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数量;另一方面也应使基金的投资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3篇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4篇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最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0.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绝对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阳建伟。蒋馥。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1,(4)。

[2]杨胜刚。金融噪声交易理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J].经济学动态,2001,(5)。

[3]孙培源。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4]王永宏。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5]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5篇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动量策略 反转策略

一、引言

动量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学中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投资者在现实决策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人们的投资行为,因此行为金融努力从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出发,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使人们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进行投资决策”进入到“实际怎样进行投资决策”的领域,从而更加接近实际。2006年是中国基金业的丰收年,行业总规模迎来了自规范化后8年来最大的一次井喷:8565亿元!在基金业火爆发展的时候,基金采取了怎样的投资策略?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采用2004年4月以前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型基金,故取得16只开放式基金,32只封闭式基金。区间从2004年第3季度到2006年第2季度。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晨星和中国证监会等网站。股票数据考虑了分红配股等因素向后复权。

1999年开始我国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每季度公布投资组合,由于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之间相隔3个月,这期间基金完全可能先买入某股票,然后在季度结束前售出清仓,或者先增持后减持,但是每隔3个月公布一次的投资组合公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为了分析的便利,本研究做出如下假设:除公告日持股变动外,基金在公告日前后3个月内没有发生股票买卖行为;另外,投资组合公告仅披露前10大重仓股的股票市值和比重,其他股票的信息无法从公告当中获得,因此假设基金某一季度投资组合当中出现的股票在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投资组合公告中没有出现,研究将假定基金上一季度或者后一季度对该股票的持股比例为0;基金前10大重仓股所反映的基金投资策略可以代表整个基金的投资策略。

2.研究模型

GTW指标是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中构造出一种研究基金投资策略的模型, 它主要检验的是基金对某种股票的持股比例的变化与该股票收益率的变化,乘积是否显著异于0,如果异于0,则说明存在反馈交易,否则不存在。其公式如下:

Ri,t-k为股票i在t-k季度的投资回报率;Wijt表示j基金中i股票在t季度的权重;N为基金j组合中股票的个数;T为样本总期数。

如表1,从M值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出基金采用的投资策略,如果M>0,则表明基金采用的是动量投资策略;若M

Grinblatt, Titman和Wermers在研究美国基金市场时发现,基金管理人投资策略存在不对称的特征,即基金投资策略倾向于追涨,而不存在明显的杀跌现象。为考察我国基金投资策略是否存在不对称特征,本文借鉴此模型,按照买入与卖出两种行为将衡量指标M分解为买入投资策略指标与卖出投资策略指标。

三、实证结果分析

注:①正值、负值表示投资策略结果计算为正或负的基金数目;

②显著为正或负表示在5%的显著度的情况下,基金为正或负的个数。

③***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④k=0,反映的是基金基于本季度股票回报率所采取策略;k=1,反映上一季度的综合效果。

1.总体来看

48只基金中,所有M(0)指标均为正,其中47只显著为正,比例高达97.92%,而44只M(1)为正的基金中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9只,正值比例降低为39.58%,说明绝大部分基金是根据当期的股票价格表现采取动量策略,而根据前期股票价格表现采取的操作策略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并不完全采用动量策略,有一部分基金采用的是反转策略或动量和反转的组合策略。基金倾向于以当期股票表现作为投资组合调整依据,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股票随大盘波动明显,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才能赚取利润;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还是采用基金净值作为评价标准,由于基金净值的特殊性,基金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获得成功,就必须采取短期盈利的手段。

2.基金依据股票当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 MB(0)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43只,正值比例高达89.58%,说明对于当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48只基金中MS(0)为正和为负的基金基本各占一半,但没有显著为正的基金,显著为负的基金也只有1只,说明基金采取杀跌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并不明显。基金之所以更加倾向于追涨策略而不是杀跌策略,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特有的单边市特征,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期间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普遍低迷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发生亏损;对于当期表现较好的股票,由于其经历的上涨期间较短,有理由相信其会继续走高,而对于当期下跌的股票,一方面出于厌恶损失的心理,同时寄希望于暂时的下跌只是短期的调整,后市可能回涨而弥补损失。

3.基金依据股票上期表现所采取的操作策略

进一步分析买入和卖出策略指标发现,MB(1)显著为正的基金数目为23只,正值比例为47.92%,说明对于前期表现优异的股票,基金仍然具有明显的追涨倾向;MS(1)显著为正的基金只有1只,而为负值的基金增加到38只,显著为负的基金相比当期也增加到7只,负值比例为14.58%,说明基金采取高抛的操作策略倾向相比当期明显增加。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这种既追涨又高抛的看似矛盾的投资策略反映了市场调整时期投资独特的选股理念,主要原因可能是:基金的投资重心在市场“绩优股”,也即能够进入基金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是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基金只在这个大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卖出上期表现优异但上涨空间有限的股票实现获利,同时买入已有上涨势头,但上升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股票以优化投资组合。

如表3,总体看来,开放式基金无论当期还是前期,动量和反转指标都较封闭式基金明显,其中根据当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追涨策略,根据前期表现更倾向于采用高抛策略,其操作风格比封闭式基金更为大胆,这可能与二者的运作体制有关。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其规模固定,发行后就在证券二级市场上交易,其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会有赎回的压力,可以从容的运用所有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而开放式基金的规模不固定,每日需公布基金净值,特别是如果基金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投资者可以赎回持有的份额使基金规模减小,为应付投资者的申购赎回压力,基金不得不频繁的进行追涨和高抛,以期提高每日基金净值,稳定资产规模。

大牛市或大熊市总是伴随着阶段性的熊市或牛市,我们以上证综指涨(跌)幅深度达50%,并持续三个月以上为划分标准,以2005年6月6日上证综指跌破1000点为分水岭,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股市经历了从大熊市的萧条到大牛市的繁荣过程,两种泾渭分明的市场氛围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基金策略的有力契机。

如表4,总体看来,牛市中动量策略比熊市更为明显,操作更为频繁和大胆,根据当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追涨策略,熊市中有少量基金采用杀跌策略,根据前期表现牛市更倾向于高抛策略,熊市中依然有基金杀跌。这必然和市场环境有关,熊市中弥漫着恐慌的气氛,虽然有表现优异的股票,但基金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会轻易追涨,而对于表现不好的股票,基金却没有群体杀跌性抛售,表现出基金的惜售心理,对“绩差股”不作为;牛市中疯狂的市场氛围推动着基金追逐各种“绩优股”,同时卖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的股票实现盈利。

四、结论与建议

基金既买入前期表现上佳的股票,同时又卖出前期表现不俗的股票,导致基金扎堆“绩优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证券市场缺乏具有真正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基金只能在市场表现突出的股票范围内进行买入和卖出的调整。因此,加快上市公司的建设,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将拓宽基金的选股范围。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是每季度公告一次,两个公告期间基金的行为完全处于“暗箱”之中,因此本的假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的相关性。如果基金投资组合公告的频率更高一些、披露的信息更详细一些,研究将会更有价值。

我国股市是单边市场,即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基金只有在股市上涨时才有可能获利,而当股市低迷时,几乎所有的基金都会发生亏损。因此加快产品创新,推出股指期货和做空机制,给机构投资者提供多样的投资途径,使机构投资者在原来的“追涨高抛”的盈利模式之外还可以通过买卖股指期货获利或者对冲现货头寸。

参考文献:

[1]Grinblatt Mark, Titman Sheridan, and Wermers Russ. 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is, Portfolio Performance, and Herding: A Study of Mutual Fund Behavior[J]. Amercian Economic Review, Dec1995, vol 85 Issue 5:p1088-1105

[2]Siganos Antonios, Chelley-Steeley Patricia. Momentum profits following bull and bear markets[J]. Journal of Asset Management,Jan2006,Vol. 6 Issue 5:381-388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6篇

在海外指数发行商和交易所的指数分类中,并不能找到策略指数这样一个单独的类别。然而,近十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海外指数发行商和交易所发行了大量和传统指数差异明显的指数系列,这些指数或参用了非市值加权方法,或引入多空杠杆,或按照某一类投资主题选择投资标的,据统计四大指数公司2008年推出的指数中,主题与策略类股票指数占比达到了68%,而传统股票指数仅占18%,且集中在非洲、海湾国家,拉丁美洲、东欧国家等边缘市场。

按中证指数公司的定义,策略指数是指除了仅做多的市值加权指数之外的指数。按照该定义理解策略指数,指数具备两个重要的特点之一即可称之为策略指数1、引入杠杆;2、非市值加权。

如果我们从指数构造方法的角度区分基准指数和策略指数,策略指数可以定义为非传统被动选股及市值加权构造的指数。第二种定义方式策略指数包含的类型更为宽泛。第一种定义可以理解为狭义策略指数,第二种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策略指数。

广义策略指数实际上是和基准指数相对的一种指数类型,基准指数更多是为了衡量股票市场整体或部分(行业指数、风格指数)运动和变化趋势,而策略指数则是用于衡量某种“策略”的投资绩效,这种“策略”本质上是定位于获取超越市场基准的收益,即获取aIpha收益。

海外策略指数发展时间并不长,但衍生出种类繁多的策略指数。(见表1)

指数编制理念进化历程从标尺到投资,从基准到策略的演进

早期的股市指数只是停留在标尺阶段,作为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及投资业绩的重要参考,并无任何实际的投资职能。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指数的投资的大规模发展,使得指数的投资职能凸显。为使编制的指数具备一定投资价值,指数公司开始改进指数的编制方法以适应投资需求。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流通市值加权方法的引入。1999年12月7日是雅虎公司加入S&P500的第一天,当天雅虎公司上涨了24%,事后人们发现这主要是因为雅虎可流通市值仅占总市值的10%,供需的极端不平衡,导致了价格的上涨。此后MSCI于2002年将指数的加权方式调整为自由流通市值加权,2005年S&P也宣布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方法。其后在指数编制上,指数越来越被当做个可行的投资方案来进行开发,如看重成分股的流动性,指数换手率等,这些原本只在交易中受到关注的因素也成为了指数编制时的考虑标准。

指数的投资职能也体现在为投资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依据,如股指期货和ETF这两类基于指数的投资工具正是依赖指数的可投资性。

指数编制的过程本质上是选股和配置的过程。指数从基准到策略的转变,最开始是从加权方式的改变开始。基准指数采取市值加权方法,市值大的股票占组合中的比重高,这本质上是种“趋势”投资策略,即认为强者恒强。2003年S&P推出第一只等权重加权指数,等权重加权可以视为一种“无观点”的配置策略,即投资者对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没有好恶的偏好,将资金均匀投资在每只成分股上。其定期的权重再平衡是一个捕捉均值回归的投资策略,即卖掉上期赚钱超出平均水平的股票,买八上期亏钱的股票。当年推出的DJUSseIectDividendindex则是从选股策略上改变了原有指数的编制方法。该指数通过分红率选择标的股票,采用每股分红加权方式构建。其后RAFI指数系列采用了基本面指标进行成分股的筛选和加权。此后新推出的指数越来越多的不采用传统的指数编制方法,花样繁多的选股和加权方式开始出现。指数从个衡量市场的基准,开始转变为衡量某一种投资策略的标准。

无法战胜索性参与指数化投资和策略指数ETF发展路径

指数化投资理论一负和博弈论。和人类社会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指数化投资的理论构想先于投资实践,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后,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又推动指数化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策略指数正是在这一交互式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在近几年逐渐成为海外指数编制和ETF跟踪标的的潮流。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要追溯到1965年保罗・萨缪尔森发表的论文,他提出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它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波动是因为买卖双方对股票内在价值出现分歧,而市场成交价格则是双方达成的价格均衡点。Fama(1965,1970)Roberts(1967)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EMH)。WilliamSharpe(1992)提出的“负和博弈论”认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证券交易行为是一种“负和游戏”,再加上管理费用,主动管理型投资者整体的收益将低于市场平均收益,因而也将低于指数化投资者的平均收益。上述理论引发了一种新的投资哲学:指数化投资。

指数型投资工具发展历程。指数型投资工具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数基金从推出到逐渐为投资者接受;第二阶段:为管理风险敞口推出股指期货和期权,第三阶段:第三代共同基金ETF推出、策略ETF风头正劲。

第一个将指数化投资哲学应用到投资实践中的是富国银行。富国银行在1971年7月1日发行了第一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指数基金,该基金以等权重投资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500只股票。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指数基金成本低廉,换手率低,规则透明及其在推出后优于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使得指数化投资方法逐渐为机构投资者所接受,指数基金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截止到2010年底,美国投资于股票的指数基金达到323只,规模为8241亿美元,其中7017亿美元投资于美国股票市场。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期货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陆续推出美国股指期货和期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CME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先后推出大盘蓝筹指数期货、中盘股指数期货和小盘股指数期货。股指期货与期权自1982年推出后,便以其身兼数职的独特性能和灵活多变的操作方式迅速风靡市场。投资者使用股指期货和期权主要基于四大用途:对冲保值、价格套利,股市投机和强化指数投资。这些短期交易职能和指数基金的长期投资功能形成职能的互补和完善。

对风险敞口效用及其风险管理的关注促进了股指期货和期权的发展,而从组合与指数衍生品交易技术的演化而来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则把指数化投资的优势带给了更多的投资者。1993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以S&P500为追踪标的的第一只ETF-SPDR。ETF由于交易灵活,成本和税负更低的优势,在推出后即得了投资者的追捧,截至2010年底,美国ETF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920亿美元。

近几年,在指数化投资实践中,人们慢慢发现传统指数基金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同时,由于指数化投资的深入人心,一些人有着特殊要求的投资诉求,传统的指数无法满足。为了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要,策略指数

应运而生。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截至2010年3季度,美国策略ETF已超过278只,资产总额达到592.95亿美元,分别占美国全部ETF的27.02%和7.37%。通过策略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ETF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策略指数“主动指数投资”发展的必然

指数化成品通常被认为是被动式的投资,往往和静态、枯燥无味等同,甚至有人指责指数化投资是懒人的游戏。然而指数化投资本身并非“消极”或“被动”的管理过程,相反则是个极具“积极主动”色彩的管理过程。

指数的编制和选择是主动的:“积极”的指数编制是基于以下认识,即证券市场的风险收益结构具有多维、多样,可分等特征,从而可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而每一只证券指数正是从不同的维度刻画出了证券市场不同的风险收益结构特征,因此通过指数的多样化和编制具有最优追踪成本的指数就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

指数组合管理是积极的:“积极”的指数组合管理则是根据投资目标的不同评价和选择最优的标的指数以及优化复制指数和控制追踪误差和追踪成本等多个方面来取得最优的指数追踪效果。由于细化后的指数(如风格指数,行业指数,而非全市场指数)并不代表整个市场,而是反映某个市场的某个局部,因此指数化投资的结果不再是获得整个市场的平均收益,而是获得某个市场局部的平均收益。这些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指数化投资理念所不同,从而构成了“指数化投资主动化”的重要内涵。

指数化投资和主动投资可以调和:指数化投资与主动管理型投资可以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比如指数化投资中可以融合进主动管理型投资中对总体经济形势和大盘走势的研究判断,并积极利用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来对指数组合进行套期保值,这就是所谓的“增强型指数化”(enhancedindexing)。

指数发展与投资方式彼此依赖,互相促进。人们对指数化投资的认识、应用,随着人们指数化投资实践中的开展,不断深化。传统上指数化投资消极,被动的理念被逐渐被主动,积极的观点所替代。这样的变化为策略指数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随着指数功能从标尺到投资、从基准到策略的变化,指数化投资实践的不断探索及人们对主动指数投资的认可,策略指数伴随着争议产生、发展并仍在继续创新和演进。

策略指数及其ETF基本面策略指数及其ETF

最早的基本面加权指数应属于2003年11月由道琼斯指数公司的DJUSseIectDividend,该指数通过分红率选择标的股票,采用每股分红加权方式构建。

基本面加权通常采用基本面因子来决定成分股权重。许多基本面加权指数的权重因素都来自公司的财务报表。权重因素可以是单因素,也可以是多因素。富时美国1000指数是富时公司于2005年11月28日基于富时美国全市场指数编制的基本面加权指数,利用全市场指数中每家公司的4个基本面指标的平均数的排名得出一个综合基本面评分。4个基本面指标包括账面价值。自由现金流、总销售收入和现金红利。富时美国全市场指数中综合基本面评分前1。C0名的股票构成富时RAFI美国1000指数。成分股的权重也是根据它们的基本面评分而定的。富时RAFI美国1000指数每年再平衡一次。

自富时RAFI美国1000指数推出以来,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其余时期的表现均好于富时美国全市场指数。这是由于在行业配置方面,富时美国1000指数在金融行业下了很大的赌注,占总体的20%以上,2008年之所以表现较差,跟金融业所占比例较大有很大关系。

以基本面加权的指数通常被认为就是一种价值策略指数,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iSharess&PSOO价值ETF(IVE)收益高于S&P500的收益,但仍不及富时美国1000指数策略ETF的。同样,这部分收益应该也是由行业配置驱动的。因此,基本面加权和非基本面加权的分类方法可以比价值和成长的分类方法提供更多的价值信息。

固定权重加权策略指数及其ETF

等权重就是指数中所有的成分股都占有相等的权重。比如S&PEW中每只股票占整体指数的1/500。S&P等权重指数(EWI)中大约有125只成分股被适度地加重了权重,125只成分股逐渐地减轻了权重。与市值加权指数相比,等权重加权使指数中的小市值的成分股占据更重要的作用,避免了被一两只股票主导指数的风险。

标普公司在2003年1月首先提出了S&p等权重指数,随后又相继推出了S&P行业等权重指数。S&PEWl成立以后表现一直优于S&P500,实际上从2002-2007年,S&p500EWl和S&p500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8.87%和6.96%。2007和2008年表现弱于S&P500,但随后的2009年反弹较大。2010年以21%的收益处于大盘股票ETF类别中的前列。而SPY(S&P500),同样以S&P500指数为基础,利用传统市值方法加权的ETF,2010年只获得了15%的收益。现今,RSP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3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仍有等权重加权的策略ETF推出。

在等权重加权的指数中,行业所占权重不受行业中公司规模变动的影响,但是受行业中公司数目的影响。这样EW拥有更稳定的行业配置,相对于传统相应的市值加权指数。EWI还有加重拥有少量成分股行业权重和减轻拥有较多成分股行业权重的特征。

为了使等权重加权指数保持等权重,其必须周期性地再平衡回到目标权重。在再平衡间隙之间,股票价值波动离开等值加权。EWI每季度再平衡一次。这样相对于基准指数来说,EWI每季度再平衡导致了高换手率。同时,等权重加权指数的表现受相对更多小规模股票的权重和高再平衡频率的双重影响。

Rydex是把等权重加权带人主流的一个先锋。Rydex推出了一系列基于s&P等权重加权策略指数的ETF。另外,Rydex还联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出了跟踪RusseI和MSCI等权重加权策略指数的ETF。到目前为止共16只等权重加权ETF。

优化等权重指数运用的加权方法为分层次的等权重加权。PowerSharesDynamIcMaker指数就是优化等权重指数的一个好例子。

目标日期策略指数及其ETF

目标日期指数利用设定目标日期的投资方法,投资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投资目标控制风险,从而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

Zacks投资研究公司创建并维护的Zacks生命周期系列指数,投资者只需简单的选择目标日期与其打算投资的年限保持一致的基金。整个投资期限的初期,生命周期指数倾向于投资于相对激进风险较大的股票,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其自动调整为相对保守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在较为激进的生命周期初期,组合中的资

产也严格按照行业、市值、持续年限,国家等因素进行风险分散。目标日期策略指数基于目标日期的动态资产配置策略既能满足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将退休计划产品开发成指数化产品,为个体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方式。

2007年TD Ameritrade率先提出了TD×独立系列ETF跟踪Zacks生命周期指数系列,该系列基金是第一次将股票和债券合并的指数基金。一般而言,投资期限越长,投资风险越大。这些目标日期基金从2010-2040年,每10年增加一档。TD×独立2040ETF基金(TDV)持续年限最长,在资产配置方面也最为激进。随着目标日期的越来越靠近,其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保守。

杠杆和反向策略指数及其ETF

杠杆和反向策略ETF可以让投资人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放大资金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投资风险。比如一倍看多ETF,即当跟踪的指数在下一个交易日上涨1%时,此类ETF将上涨1%同时也要承受1%的波动率。反向型ETF则如同空头卖家一样,投资者是在股票价格下跌时获利的,也有一倍、二倍或三倍的操作方式,因此这种投资可以用作整体股票投资组合的对冲工具。

从反向ETF和杠杆ETF的投资运作可以看出,两者有较大不同。杠杆ETF通常持有80%左右的目标指数成分证券,其余部分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反向ETF本身不持有目标指数成分证券,主要持有金融衍生工具组合和现金、固定收益类产品。

在美国杠杆ETF最早出现于2006年,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迅速。目前,美国市场上的杠杆ETF已经超过100只,放大倍数基本集中在2倍或者3倍,产品种类基本涵盖股票,债券与商品等。杠杆ETF的标的股票指数既有覆盖所有行业的,也有只包含若干个或单个行业的。与传统的ETF不同,杠杆ETF能使投资者获得几倍于标的指数波动的投资收益,相反,它也能使投资者遭受几倍于标的指数波动的投资损失。

在这领域当中,市场主要参与者是powershare和Rydex。截至2011年3月11日,美国股票型杠杆和反向ETF共有144只,规模总计为203.56亿美元。

多空策略指数及其ETF

2007年11月17日,标普公司宣布推出S&P500130/30策略指数,该指数的诞生超越了传统股票指数并进入了资本市场的另一个领域。该指数旨在衡量一种投资战略(对与标普500指数(s&P500)相关的市场收益处于前30%的股票进行“增持”(overwelqnt)投资,对处于后30%的股票进行“减持”(underweiqht)投资)的绩效,这是快速发展的1000亿美元130/30战略领域的指数供应商提供的第一项产品。)系统对SP500的成分股进行排名,1星到3星进入卖空篮子,4星到5星进入买入篮子,卖空篮子中排名靠后的30只股票在其标准权重的基础上减去1%,如果该权重为负数则为卖空买人篮子中排名靠前的30只股票在其标准权重的基础上加上1%。每季度进行上述三个步骤,对权重进行重新分配。130/30基金跳出了传统基金仅通过仓位、行业和证券间调配获得收益的传统方法,同时利用空头头寸卖空被高估的股票创造更多的超额收益。且他们声称投资者仅需承受与传统共同基金同样的风险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总体而言,年化收益略低于S&P500,长期看来S&P500130/30策略指数收益要高于s&P500的收益。

对于S&P500指数的发展一个比较有趣的转变是ProSharssCredjtSuIssel30/30(CSM)的推出,该基金是第一只基于130/30策略推出的ETF。CSM跟踪的是CredItSuIssel30/30指数,该指数利用有限的卖空和杠杆试图去得到股票价格的正面和负面的变动。

碳排放加权指数及其ETF

主题投资是国际新兴的投资策略,将驱动经济体长期发展趋势的某个因素作为“主题”。富时CDP碳指数旨在支持投资者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投资策略中。该指数是建立在重大风险假说和碳效率假说基础上的。总体来说,富时CDP碳指数是保持行业中立的。成分公司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公司的具体权重随着相对同行业公司对碳的风险暴露的变化而变化。每个行业的总权重是保持不变的,其中具体公司权重可能是增加或者降低的。

该指数系列首次提供了长期的,前瞻性的投资工具,密切跟踪现有的英国基准,并能降低投资组合的气候变化风险。在截至2010年底的三年期内,其全股表现优于标准富时全股达1.5%。这表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如养老金,可以通过其投资组合,既可以实现广泛且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又能管理气候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主题类投资策略指数。Powershares推出了一系列跟踪清洁能源及再利用主题类策略指数的ETF。清洁能源指数,利用成分股的经济业务中涉及清洁能源的比重和其他量化指标来决定权重。指数中成分股权重会优先考虑来自清洁能源的收入比例、新技术影响力和公司致力于治理污染的努力程度。

主动管理型策略指数及其ETF

ETF的主要好处之是降低了成本结构,可以提供较低的资产换手率和各项费用。主动管理型ETF最初的出现就似乎与其自身存在矛盾。但在现实中,主动管理ETF可以提供与指数型ET[很多相同的好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战胜市场的机会。

2008年4月,PowerShares推出了四只主动管理型ETF:PQY、PQZ、PMA、PLK,其中PQY,PQZ和PMA为股票型ETF,PLK为固定收益类ETF。PQY和PQZ选用量化选股的方法,更倾向于对成长股的选择。PMA是以量化选股为基础选择最佳大盘股的一只ETF。

国内策略指数及其ETF发展情况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7篇

[关键词]认知偏差;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

1 研究综述

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首先会收集该股票的信息,进而通过分析作出决策,交易后股票的涨跌又反作用投资者的行为并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不可避免的存在非理。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产生认知偏差。投资者的认知是一个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偏差的聚集性将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偏差。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阶段中均存在发生认知偏差的可能,影响了投资者的非理。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思维上会经历四个步骤,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如图所示: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信息获取阶段

投资者会对容易记起的消息或事件更加关注,并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Kahneman 和 Tversky(1971)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容易处理的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真理幻觉”偏差。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颇受关注的热点股票有利好消息时,股价上升,反之,有利空消息出现时股价下跌。Nisbett and Ross(1980)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容易被生动、易记的信息,而不是枯燥、抽象的统计数据所影响。Shiller(1989)认为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经常受到变化无常的公众注意的影响。

1.1.2信息加工阶段

Tversky 和 Kahneman(1974)的研究显示人们更多会受到无意义的初始值的约束。他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对初始值进行调整来进行评估。Kahneman 和 Tversky(1979)的研究显示了投资者参照心理,他们认为投资者进行策略选择时,倾向于寻求参照物,与此相类似的结论在于投资者的“锚定”心理。Thaler(1985)的研究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显示了投资者在潜识中趋向于将不同的收益或损失划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对不同的心理会计账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并依据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Wright 和 Bower(1992)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好心情的投资者相比较具有坏心情的投资者,其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会偏于乐观;而投资者的坏心情常常与信息评估过程中的过多细节或关键性战略相关联。Shefrin(2000)认为许多资深的投资专家对新的信息同样由于锚定作用,采取保守的态度。

1.1.3信息输出阶段

Odean(1998)建立模型分析过度自信与投资者交易决策的理论关系,模型表明尽管大量交易导致非理性投资者的收益不能弥补交易成本,然而,这些投资者高估了交易的预期收益,因此,他们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导致高交易量、高换手率的出现。Griffin和 Tversky(2008)的研究显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专家投资者表现出比普通投资者更多的过度自信。

1.1.4信息反馈阶段

在此阶段,投资者会拒绝面对失败或推卸责任。Miller 和 Ross(1975)的研究发现投资者趋于将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这种自我欺骗理论与投资者的认知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Bell,Loomes and Sugden(1982)在决策理论中引入后悔变量,在计算备选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已选方案与放弃方案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后悔,因此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订:

一般预期效用=预期效用±后悔变量

后悔变量=ω(∑RI×RP[A-B])

其中,RI 表示后悔强度,指决策方案与备选方案对比后的强度。RP 表示后悔发生的可能性。ω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偏好和情境因素。研究表明,后悔产生的ω值大于喜悦的ω值。

Nofsinger(2001)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144 家公司(1990 年 12 月-1991 年 1 月)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赢家);反之,利空消息不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输家)。这一结果与厌恶后悔寻求自豪的行为是一致的。

1.2国内研究

彭星辉、汪晓虹(1995)通过调查分析法对上海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和个性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品质、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股票投资绩效的主要维度。刘力、陈兴珠(2001)运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检验了沪深股市,发现两者均存在股价过度反应的现象。赵学军、王永宏(2001)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利用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心理、暴富心理、过度自信、过度交易的认知偏差。鲁直、施欢欢(2002)研究结果表明,就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投资者现状来看,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有着重大影响。林树、俞乔等(2006)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股价处于上升还是下跌阶段,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变化的作用强于“热手效应”, 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朱小斌、江晓东(2006)针对我国股市高换手率的现象做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国股民缺乏经验以及投资者以男性为主这三方面造成了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

梁云芸(2008)基于 SEM模型分析了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信贷约束和性别)与外在因素(金融机构的影响、上市公司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投资认知偏差和投资方式单一性的作用,发现教育水平与收入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负相关的关系,而年龄则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正相关的关系。李天择(2008)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定性分析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认为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中国股市非理繁荣的主要原因。王旭宏(2009)利用调查问卷和田野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锚定和调整偏差、模糊厌恶、代表性偏差、框架依赖、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等九种认知偏差。

2.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2.1过度交易

2.1.1市场表现

行为金融学学者对将近八万个账户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交易活跃的股票的回报率显著低于市场回报率。随着互联网在线交易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买卖活跃的程度。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主要有获得利润、换取流动性、平衡投资组合以及规避税收等。投资者认为进行频繁地交易够获得超额收益,出现过度交易的现象,即较大的成交量、较短的持股时间以及较高的换手率和周转率。然而事实上,投资者过于频繁地买卖,却没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交易行为,如图2-1。

图2-1中显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平均净利率成反比。过度交易者在频繁的交易中,其收益率倒不如少交易的收益。那么过度交易中必定有许多是非基于信息的盲目交易,从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换手率作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过度交易程度。如图2-2:

由上图可以看出,股票的市盈率与换手率的运动趋势是一致的,股票市盈率越高说明股价越高,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与此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赌徒与投机心理等认知偏差,进行过度交易,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换手率的现象。1998一2011这13年来,中国股市上交所的A股股票加权平均换手率一半年数都超过了400%,07年这换手率甚至超过了900%。我国的换手率平均高于香港10倍,流动性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份股票每年平均要转手4次以上,即停留在投资者手中的每支股票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这反应我国短期投资盛行而长期投资不足,同时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过度交易的行为。

2.1.2心理学解释

过度交易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5]。他们坚信自己掌握了有必要进行套利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导致大量的交易。过度交易的强弱与过度自信的强弱是相对应的,通过证明我国存在这样的现象:单身比已婚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过度交易、新手比老手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牛市中比熊市中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等等。

2.2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2.2.1市场表现

在现代金融市场,投资者总是对信息反应过度。一般表现出两种心理活动,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预示着未来会反向运动;第二,股票价格异常波动越大,预示着其未来反向运动的幅度会更大。

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且非常频繁,图2-3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2001年到2011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01一2011年的11年间,沪市年振幅超过40%的年份有6年,占据了大半的时间,更惊人的是,2006一2008这三年的年振幅均超过了 130%,08年竟达到了231.7%的幅度。从2006年至2009年这四年时间内,反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的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最低点 1161.91点开始一路上升,一直达到2007年10月16日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6124.04。在波谷形成前后,投资者则过度恐慌、过度悲观,股民迎来了疯狂的下跌趋势,到2008年10月 28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跌了73%到1664.93点,此后上证综指又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上涨,到2009年8月4日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上涨了一倍多。这足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之强是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无法比及的。中国股票市场这种高波动性充分反应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反应过度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相对于反应过度,对信息反应不足比较特殊。但在我国 A 股市场,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信息的怀疑导致价格并不出现预期的波动或随时间调整相对过慢等等。我国许多知名学者经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 A 股市场存在着利好消息易反应过度,利空消息易反映不足。一些价值投资者认为,在这类股票公布利空之时,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复苏。从走势上看,这些股票并没有因为利空消息的公布而下跌,相反却维持相对平衡甚至偏强的走势。

2.2.2心理学解释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反应过度还是反应不足,其主要心理因素都是受代表性启发和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受代表性启发的影响,投资者易高估新到来的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信息,并在可得性启发下,根据以往经验更加强化了新信息的重要性,使得证券价格过于上涨(或下跌),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证券价格更加偏离;受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投资者仍然锚定在以往的信息下,而对于新信息的调整不充分,框架依赖表现得较明显,倾向保守主义心理,使得证券价格慢慢上涨(或下跌)。

2.3处置效应

2.3.1市场表现

国内外学者在判断投资者是否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持有亏损股,大多沿用Odean的研究方法。采用卖盈比例( PGR) 与卖亏比例( PLR) 两个指标来考虑处置效应。卖盈比例(PGR)= 实现盈利/( 实现盈利+账面盈利);卖亏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账面亏损)。通过卖盈比率与卖亏比率的差值DP=POR-PLR或者二者的比率PP=PGR/PLR来考量处置效应。若DP大于0或PP大于1,则说明卖盈比率高于卖亏比率,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大,其倾向越强烈,处置效应越显著。

对我国投资者大量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PGR/PLR的均值接近2,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卖出亏损股概率的2倍, 而美国的比率仅为1.5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明显。据深交所调查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 “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41%;其次是选择 “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 %;而选择 “忍痛割肉”的投资者仅占总数的27%。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是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衡量财富总量,个别证券的价值变化往往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整体收益的实现。

2.3.2心理学解释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是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挫折感,使其心理上感到内疚和不安。因此投资者会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的成功,使自己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心理上感到自尊和自豪。当持有的股票发生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意售出,是因为他担心将来股价上涨后会造成很大的后悔,使其内心痛苦。若股票价格进一步恶化,同样会令他感到后悔、痛苦,但这种痛苦要小于前者,所以处置效应更表现为一种最小化的后悔而不是最大化收益的交易行为。

3.对投资者的建议

行为财务更多的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来诠释投资者的行为。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解释,针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表现。为解决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应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3.1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成不同的份额,在不同的股票价位逐步买入或卖出,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这种策略方法是针对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心理而设计的。投资者若一次性买入或卖出,当股价下跌或上涨时,投资者会因为没有钱再买而后悔或因为过早卖出而后悔。若按成本平均策略操作,跌时有资金再买,涨时还有股票可卖。这既能给投资者避免后悔,又能让投资者感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从而带来投资愉悦感。

3.2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在一个长的投资周期中,投资者应在年轻的时候多买入股票,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投资的股票数逐渐减少。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短期风险厌恶而设计的。一般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之所以不高,就在于过于关注短期风险而频繁操作,若买入并长期持有,则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有关研究表明系统风险是时间的函数,即较长的时间段能有效地分散股票的风险。因而年轻时买入的股票数应当最多,这些股票将被持有的时间会最长,其最终收益也将会很高。

3.3反转投资策略

反转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如2一5年),买入过去表现不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过好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过度反应会使得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造成股价的低估或高估。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是认为被低估的股票,而那些表现过好的股票是认为被高估的股票,三五年后它们将会回归合理的价格,股票收益会发生反转。

3.4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如3一12个月),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使得股票价格会缓慢上涨或下跌,表现好的股票会继续表现好,差的继续表现差,股票收益存在惯性。它与反转投资策略是刚好相反的买卖策略,只是所考察的时间跨度不同。

3.5止损策略

止损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后,若股票下跌,应当预设一个心理价位,作为股票的最大亏损点,跌到这个价位应当立即卖出进行止损。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而设计的。投资者由于处置效应,往往持有亏损股票较长时间而不舍得售出,使得亏损逐渐扩大。若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就能将亏损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上几种投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易把握。因为每种投资策略都有它适用的环境,而股票市场又是个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的市场。在股票市场中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投资策略,也不存在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策略,每个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心态特征以及风险承受程度等方面来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邹辉文. 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行为的综合效应与股价波动. 福州大学学报. 2008, (1): 25-29.

[2]潘枫.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技术与市场. 2010, (5): 72-73.

[3]周润书, 曹时礼. 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创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 138-142.

[4]邹辉文. 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评述. 福州大学学报. 2009, (1): 16-23.

[5]黄汉东. 投资者心理效应与股价波动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10, (11): 212.

[6]王闽, 韩心灵. 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基础和延伸. 会计之友. 2009, (11): 7-8.

[7]周丹, 郭万山. 中国股市波动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投资者行为效应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48-55.

量化股票投资策略第8篇

理论回顾

关于资产定价和市场有效性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收益存在一定的可预测性,特别是短期价格惯性现象和长期价格反转现象。这些现象构成了反转投资策略和惯性投资策略的实证基础。

反转投资策略是指购买过去2~5年中表现糟糕的股票,并卖出同期表现出色的股票。这种方法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DeBondtandThaler,1985)。尽管这个发现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这种超常收益的源泉却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这个超常收益可能是幻觉,是方法和度量误差的产物(Merton,1987);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超常收益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它是随时间变化的风险的理性补偿(Fama,1991);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认为这个超常收益来自于投资者反应过度(DeBondtandThaler,1985)。

与此相反,JegedeeshandTitman(1993)发现了惯性策略的获利性:在3~12月的较短时期中,存在相当程度的股票收益惯性。惯性策略就是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这与反转策略正好相反。关于惯性策略的大量研究表明:(1)价格惯性策略是有利可图的。(2)这种超常收益与价格对企业收入突变的缓慢调整相关。(3)分析师们的盈利预测是缓慢调整的。这些特点表明市场对信息(特别是公司收入信息)是反应不足的。

传统金融理论把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解释为异常现象,Fama(1998)认为,股票价格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同样普遍的,这与市场有效性假说是一致的:这些异常现象只不过是偶然性结果。但是,这种解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怀疑。近年涌现出一些模型,其中包括Barberis,ShieiferandVishny(1998)的模型,Daniel,HirshleiferandSubrahmanyam(1998)的模型和HongandStein(1999)的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整合了关于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理论,这些模型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解释已经超出了传统金融学的范畴。

1.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6)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或相似性偏差(similaritybias),即基于近期数据与某种模式(比如股票上升或下降通道)的相似性来预测,过分重视近期数据;其二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sm),即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代表性偏差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了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外推,导致反应过度(overreaction)。保守性偏差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不充分,认为股票收益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未根据收益的变化充分调整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当后来的实际收益与先前的预期不符时,投资者才进行调整,导致反应不足。此外,投资者在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之间的状态转移过程遵循贝叶斯法则。上述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短期投资收益惯性、长期投资收益反转等现象。

2.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self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在DHS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

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3.HongandStein(1999)模型。假定市场由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消息观测者”和“惯易者”。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都只能“处理”所有公开信息中的一个子集。信息观测者基于他们私自观测到的关于未来基本情况的信号来作出预测。他们的局限性是他们不能根据当前和过去价格的信息进行预测。惯易者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根据过去价格变化作出预测,但是他们的预测是过去价格的简单函数。除了对两种投资者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性假设,第三个重要的假设是,私人信息在信息观测者之中逐步扩散。信息在投资者当中逐步扩散,价格在短期内存在反应不足。这种反应不足意味着惯易者可以从“追涨杀跌”中渔利。然而,这种套利企图必然导致长期的价格反应过度。

4.Barberis,HuangandSantos(1999)模型。上面三个模型假设投资者在作出预测时要么是非理性的,要么只能利用所有可行信息的子集。投资者所出现的偏差基本可以归纳为一类,即直觉偏差(heuristicbias)。heuristic的字典定义是人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采用试错的方法。试错的方法通常导致人们形成一些经验规则,但是,这个过程常常导致其他错误。行为心理学的一个巨大贡献是识别出这些经验规则的原理以及与它们联系的系统性错误。这些经验规则自身被称为直觉。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而且存在框架依赖偏差(framedependencebias)。后者正是BHS模型的基本假设。它从传统的基于消费的模型出发,结合了行为心理学关于框架依赖的研究成果:Kahnemanand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以及ThalerandJohnson(1990)提出的“前期结果影响(influenceofprioroutcomes)”理论。前景理论指投资者的效应不仅决定于财富水平,而且决定于财富变化,财富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的痛苦比等量财富盈利给投资者带来的幸福大(约为2.25倍)。前期结果影响是指投资的前期结果对风险选择具有的影响。投资者从损失或盈利中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前期结果。例如,前期盈利可以缓冲后期损失造成的痛苦。这个模型非常贴切地解释了过度波动(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以及“股权之迷”。

本文采用1993~2000年间深沪两市数据分析研究了短期和长期交易策略的可行性。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1)现有关于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的多数研究是关于发达市场的,关于中国市场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不是全样本研究。(2)金融实证研究经常面临“数据挖掘(datamining)”的质疑。这里的数据挖掘指的是从一组数据中得出既无理论意义又不能简单推广的规律或结论。对中国市场进行类似研究可以进一步证实或证伪有关理论和假说。(3)这一研究显然对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详细描述这两种投资策略,给出主要实证结果,并提供相应的检验结果。

数据和方法

我们的数据来自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它包括了最近3年的所有股票的交易数据和复权信息。本文作者计算了复权数据。本文研究的时间区间为1993~2000年。样本包括了1993年之前上市的全部A股。由于至今中国没有出现A股摘牌现象,所以我们的样本在时间序列方向是长度相等的,在横截面方向是数目相同的。

DeBondt-Thaler的研究方法如下:(1)将一段时间分成组合形成期和检验期。(2)在组合形成期,首先求个股超常收益率、累积超常收益率,然后按超常收益率将股票分成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在组合形成期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3)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在检验期的平均超常收益率、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4)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分析。

Jegadeesh-Titman的研究方法与DeBondt-Thaler的方法类似。主要区别有二:(1)Jegadeesh-Titman的研究方法的组合形成期和检验期的长度相对较短;(2)Jegadeesh-Titman采用了重叠的抽样方法,即组合形成期出现重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统计检验的势。缺点是导致抽样出现自相关性。而DeBondt-Thaler采用了非重叠的抽样方法。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研究方法如下:(1)将一段时间分成排序期(相当于组合形成期)、检验期。(2)在每一个排序期中,首先计算个股的累计超常收益率,并进行排序,确定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3)在相应的检验期中,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4)累积平均超常收益率分析。考虑到中国股票市场历史较短,对于惯性策略,本文的抽样方法是非重叠的,即组合形成期非重叠;而对于反转策略,抽样方法是重叠的。

累计超常收益CAR的计算方法:首先采用对数差分方法计算股票和市场收益率。然后,对于股票j和月份t,从总收益Rjt中减去市场收益Rmt得到超常收益ARjt。市场收益采用上证指数收益。最后,计算股票j在n个月中的累计超常收益CARjn,它是股票j在n个月中超常收益的简单加总。

在排序期中,我们采用初始几个月的累计超常收益来对股票进行排序。最高的5、10、20只股票被赋予赢者组合;最低的5、10、20只股票被赋予输者组合。然后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中所有股票的平均累计超常收益CARn。最后,计算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的随后检验期的累计超常收益。

为了判断短期惯性策略的表现,我们买入过去赢者并卖出过去输者。按照这种构造,投资组合是零投资套利组合。排序期长度分别取值1、3、6、9、12个月,但在每种情况中,检验期长度取值为1、3、6、9、12个月。这样,我们就形成了25种投资策略,每种策略用数对(排序期、检验期)来代表。排序期的起点分别为月初、季度初、半年初、季度初、年初。这样避免了排序期重叠,从而保证了样本观测值的独立性。于是,我们得到了排序期为3个月的24个赢者和输者组合,排序期为6个月的12个赢者和输者组合,排序期为9个月的9个赢者和输者组合,排序期为12个月的6个赢者和输者组合。

为了检验长期反转策略的表现,我们研究了如下套利组合:买入过去输者并卖出过去赢者。从1996年到1998年,我们构造了基于1、2、3年排序期的赢者和输者组合。对于每个组合,随后的5年是检验期。

实证结果

我们首先讨论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结果,再进行结果评论和附加稳健性检验,最后简单评述一下投资策略有可能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一、惯性策略

表1总结了主要结果。其中,排序期分别取值为1、3、6、9、12月。它们没有重叠;检验期分别取值为1、3、6、9、12月。检验了每种惯性策略的多个独立的重复组合。例如,对于3月排序期,有24个独立组合。表2给出了累计超常收益。

惯性策略的实证结果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与我们的期望相反,赢者和输者组合都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收益惯性,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转。一方面,排序期为1、3、6个月的惯性策略组合(赢者组合~输者组合,10W~10L)在其后各检验期内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均为负值(图表略)。另一方面,排序期为9、12个月的惯性策略组合随着检验期增加,累计平均超常收益逐步降低(图表略),统计量显著性不断提高。例如,策略(12,12)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为-11.83%。即如果排序期变长,惯性策略组合的表现更糟糕。

2.多数统计量显著性不高。我们认为原因在于:(1)中国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比重过高,纽约证券交易所系统风险占1/4左右,非系统风险占3/4左右;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风险结构与此“倒置”,系统风险占2/3,非系统风险占1/3左右(波涛,1998)。结果股票价格普遍存在“齐涨共跌”现象,单个股票收益与市场收益难以出现分化,导致大多数股票的超常收益率比较小。(2)股票市场总风险过大,波动性过高,通过对1885~1993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和1992~1998年7月上证指数单日跌幅超过7%的次数统计比较看到,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跌幅超过7%的日期只有15次,而上证指数6年之内就有23次。美国股票市场典型股票的年波动率(volatility)为20%左右(Hull,1997),而中国股票市场典型股票的年波动率为60%左右。这些无疑导致股票(超常)收益的标准差太大,从而t统计量不显著。(3)深沪两地市场早期走势的联动性不高,采用上证指数不能完全代表整个市场指数。

尽管多数统计量在统计上不显著,但是,多种惯性策略中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在检验期中的均值高度一致地表现出反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相对比较安全地认为,惯性策略不仅是无利可图的,而且是赔钱的。这个结论至少对于无力影响市场价格的中小投资者是正确的。

二、反转策略

反转策略的实证结果总结在表2中,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1、与我们的期望相同,赢者和输者组合都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反转。正如在表2中显示的,反转策略投资者购买过去1、2、3年的输者并卖出同期赢者。包含20个股票的策略组合在2年检验期内分别获得平均34.77%、43.58%和29.68%的超常收益,在3年检验期内分别获得平均38.23%、39.79%和27.51%的超常收益。这个收益主要由过去输者决定,过去赢者基本上与市场表现相当。

2.统计显著性比惯性策略具有明显提高。多数统计量在10%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个别统计量不显著的原因与惯性策略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由于我们的样本检验期发生了重叠,在表2中的t-统计量是经过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性调整的(NeweyandWest,1987)。反转策略组合超常收益的t-统计量基本显著的。

3.反转策略的超常收益远远大于DeBondtandThaler(1985)所发现的。比如,排序期为1、2、3年的反转策略在其后两年中年超常收益分别为20%、20%和15%(图表略),这些超常收益远远大于DeBondtandThaler(1985)所发现的约8%的年超常收益。

综上所述,多种反转策略中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在检验期中的均值高度一致地表现出反转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反转策略是有利可图的。版权所有

上面我们分析了造成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实证结果的部分统计量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系统风险所占比例高;二是股市总风险大,波动性高。那么,在这两个原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1.股票市场噪声交易者太多。中国股市投资者队伍素质偏低,他们不仅得不到信息(大多数只能得到噪声),而且即便得到信息,他们多数也不具备应有的分析能力。这注定中国股市存在大量噪声交易者。尽管换手率中包括股票大户对敲操纵股市的交易量所占份额,但是它基本上可以反应出噪声交易者所占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年平均换手率约在20%~50%之间,即股票2-5年转手一次。这就是说,绝大部分人是持有两年以上的投资者。即使到了格林斯潘所谓出现了“非理性狂躁(irrationalexuberance)”的1999年,也只有77%。经济学家开始认为美国股市存在过度交易(overtrade),其中部分交易是噪声交易。而1998、1999、2000年我国沪深股市流通股的年平均换手率分别是395%、388%、477%(先计算“月成交金额/月末流通市值”再进行汇总,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即上市流通的每一只股票平均每年要转手5次以上,停留在每位持股人手中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两个半月。如果说美国股市77%的年换手率中已经隐含了噪声交易的话,那么中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有300%归因于噪声交易。首先,噪声交易者的“从众行为(herdbehavior)”导致股票市场系统风险所占比例太高,同时导致总风险太大(DeLong,B.,A.Shleifer,L.Summers,andR.Waldmann.1990a,b;1991)。其次,投资者频繁换手股票本身就是一种“反应过度”。

2.个别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大户操纵股市。大户制造波动性从中渔利,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中国股市表现出的“博弈”特征。“补涨”是一个被投资者普遍认同的概念:如果在一次行情中,某些股票没有上涨,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的要无条件补跌,这样造成股市“齐涨共跌”的局面。“补涨”现象其实是一种脱离了基本价值的交易现象,具有一定的“博弈”特征。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一、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研究都表现出收益反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股市只存在反应过度现象,不存在反应不足现象。这一结论至少对于排序期大于一个月的策略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