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2 15:11:17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1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引进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前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引进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后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为20~73岁,平均为(46.5±2.8)岁。观察组中男性81例,女性69例;年龄为21~74岁,平均为(46.4±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对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得出,主要安全隐患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制度不健全。完善的制度是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使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有章可依。随着卫生部新制度的出台,一些旧的、不合理的制度未得到及时修订或废除,给手术室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医院及医护人员对新规章制度的掌握及理解不够,易造成护理安全隐患及医患、护患纠纷。第二,护理人员自身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强度高、工作量较大,精神不易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部分护理人员存在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自身约束力差、工作态度不端正;专业技术不熟练,无法正确操作仪器,知识面狭窄,遇到问题时处理能力较差,缺乏创造性思维;一些年资较轻的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常出现错写、漏写等情况。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节奏较快,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手术室护理的性质决定了其对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护理人员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护理人员的自身问题给护理工作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第三,操作不当。在接待患者时出现查对错误、接错患者、放错手术室等人为问题。脊柱损伤的患者在接送时未保护好脊柱,在移动患者时导致患者出现二次损伤。用药、输血及输液前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术后对物品、器械清点有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或未对手术物品、器械进行查对,造成异物遗留。施术时,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谨,未严格洗手、消毒等,导致患者伤口出现感染。标本及污染器械未放入特定的区域,造成污染。器械护士在未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将标本丢弃,或未及时贴上标签,导致标本混淆,对送检结果产生影响。

1.2.2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优质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引进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健全制度、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专业素质、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等。对照组患者在给予手术室护理时未引进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1.3统计学

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对本文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后,观察组出现0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占0.00%;对照组出现6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占4.00%;两组患者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进行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且涉及的器材、药品种类繁多,手术室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极易出现安全隐患,不仅对手术效率产生影响,严重情况下可影响手术效果甚至造成手术失败,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相关研究表明,及时发现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分析,掌握护理工作中需加强的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手术成功率的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由此可见,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引进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结合卫生部颁布的新制度及自身特点,对旧制度进行及时修改和添加。吸取实践中发现的经验加教训,对标本管理、交接班制度等易出现差错的工作细节及制度进行完善。由专门的人员定期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出台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抓好制度的落实情况,严格依据规章制度办事,切忌,仅做表面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另外,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有章可依,规定每位工作人员需遵守每一个环节上的操作规程,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第二,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管理人员根据手术室的具体情况对手术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手术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尽量不休班,手术少时可合理安排休班,休班弹性化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对新老护理人员及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学历高低进行合理搭配,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科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技术不熟练的护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教育及实践检验,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技能。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其树立职业神圣感及使命感,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规范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操作方式。做好查对工作,根据手术通知单认真核对病历及腕带信息,将患者送至规定的手术间。巡回护士及手术医师共同核对,确定无误后才能进行手术。的摆放需符合手术的要求,同时也要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安全及功能位等,避免出现肌肉、神经及血管损伤。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的患者,在其受压部位垫上软垫,必要时进行术中按摩。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2篇

目的:分析总结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以往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医嘱执行不到位、护理责任意识不强、护士培训工作不足、服务理念跟不上、法律意识相对单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强调加强与医师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综合培训、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法制知识学习等,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结果:自实施防范措施后,外科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率从之前的2.31%降为了0.36%,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之前的89.43%提升到了99.11%,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当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强调风险防范意识,从制度上改善,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外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指的是全方位的利用管理、技术、教育等手段,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护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1]。护理工作相对繁重,如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切实有效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是摆在每一个护理人员面前的问题。对于外科护理工作而言,由于收治对象特殊,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接受开放型手术治疗,医院感染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找出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防范措施,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2,3]。就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1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1.1医嘱执行不到位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有医嘱执行不到位或执行不规范的情况发生,例如夜间患者疼痛难耐,医生仅单纯的下达口头医嘱给予止痛针注射,部分护士碍于情面就按照口头医嘱执行,第二天才补开医嘱,这导致医疗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患者的病情易被掩盖。术后未及时对患者进行饮食宣教,患者在不了解的情况过早进食,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医生临时开具医嘱或未及时补开医嘱,导致患者部分治疗延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健康,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在未做好交接班的情况下,下一班护士易产生错误执行。

1.2护理责任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是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部分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为了减轻工作量而出现跳步、漏步的现象。例如护士在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的执行上不够严格,导致患者的信息被漏记错记,引发安全事件。交接班时未在床头交接,对于患者的皮肤护理重视不够,导致压疮的发生。物品交接未做好查对工作,两个班次护士相互推诿。患者留置针拔除后护士未及时终止静脉护理费用,导致患者对费用问题产生疑问。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未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等。这些情况都是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表现。

1.3护士培训工作不足

护理资源缺乏是目前临床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也导致护理队伍普遍年轻化,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技能水平尚存在不足之处,如果在上岗前未做好相关培训,就容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低年资护士的工作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技术不够扎实、协作意识不强,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例如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抢救患者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等,这些表现都可能导致患者家属不满,进而引发医患纠纷。对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补液出现差错、体温记录不准确、发药错误等。对于药物剂量及配伍掌握不熟练,易出现配药错误等情况。

1.4服务理念跟不上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服务的重心已经转为了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而部分护士的服务理念尚未彻底转变,跟不上患者的服务需求。虽然优质护理已经开展数年,但仍有护士的态度未作出转变,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往往情绪较差,遇到语气生硬的服务态度,就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部分护士不会换位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于患者的心态和护理需求掌握不够,护理工作被动,易引起患者的不满。在执行护理操作前未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患者易对治疗费用等情况产生疑问。

1.5法律意识相对单薄

虽然近年来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但仍有护士的法律意识不强,在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患者出现突发病情变化,护士仅限于医嘱的执行而没有做好护理记录,事后进行记录补充又出现差错,引发纠纷。对于存在肾损伤、静脉血栓的患者未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未粘贴警示标识,导致患者发生意外。医嘱错误的情况未及时修正,而是采用涂改的方式,影响了记录的真实性,这些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2防范措施

2.1加强与医师之间的协作关系

加强与医师的沟通交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原则办事,坚决不执行非抢救患者的口头医嘱,必要时可告知护士长,由护士长进行协调,全面提高医嘱的规范性。强调医嘱规范执行的必要性,组成监控小组负责调查护士对医嘱的执行情况,同时核对医嘱的规范性,从双方面提高医嘱的执行效果。

2.2提高工作责任心

强调护理安全的重要性,要求护士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管理层应当对制度进行修正、完善,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对护士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落实签字制度,护士长及监管小组要不定期抽查护士的各项制度的掌握和执行情况,一旦发现未执行到位则责任到人,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加强综合培训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除了加强岗前培训外,科室还要定期组织全体护士进行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实行分层培训,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尤其强调心理、人文、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护士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心理干预能力,全面提升护理水平。对于低年资护士,可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安排资深护师进行带教,从理论、技术双方面入手,帮助低年资护士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护士长要发挥带头作用,在集体查房中要针对难点、疑点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变能力,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

2.4学会换位思考

要重视患者的护理需求,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会换位思考。护士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态度,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患者,尽可能去满足患者需求,才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才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求护士学会礼貌用语,用耐心、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将护理服务态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护士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

2.5加强法制知识学习

在医疗纠纷屡有发生的现在,必须加强护士的法律知识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聘请法律专家定期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尤其是针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4,5]重要文件进行学习,提高全体护士的法律意识,强调护理文书的重要性,规范书写要求,监管小组加强管理,提高重视程度。

3成效

自实施防范措施后,外科护理工作风险事件发生率从之前的2.31%降为了0.36%,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之前的89.43%提升到了99.11%,差异显著(P<0.05)。4结语综上所述,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管理层应当提高重视,从各方面入手,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服务意识,强调风险防范意识,从制度上改善,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避免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从患者的需求入手,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邱锦芳,郑灵,邓小嫡,等.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13):109-110.

[2]沈晓云.手术室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84-2385.

[3]刘玮琪.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当代医学,2007,13(8):116-117.

[4]龙晓红.护理安全管理对手术室患者不安全因素的预防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942-943.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3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59-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安全已成为医患双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手术室工作繁忙、工作节奏快、意外情况发生多,任何地方的疏忽和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日益增加[3]。为了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差错、预防医疗纠纷,本文就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及体会总结如下:

1 手术室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手术室护士承担的是比较特殊的任务,要求知识范围广,同时需具有业务能力要强、应急能力快,由于新条例的出台,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挑战,许多制度需要及时的修订。因手术室工作繁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极可能会发生管理制度缺失,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差,不能坚守岗位,手术室安全制度及查对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记录单的填写不够标准等。

1.2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自我约束力不高

手术室护理工作往往不被患者重视,“医尊护卑”的观念存在[4],加上护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强度高,单调枯燥,造成工作热情低,工作主动性差,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手术室护士的护理操作大多数是单独进行,是否按照常规操作,是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完全靠护士个人的约束能力。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疏忽大意而出现的事故,并不少见。

1.3 查对制度不严格

药物摆放无序,输血输液查对失误而导致用错药、输错血。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清点不清,中途添加物品不及时记录,出现器械敷料遗留在患者体腔内;各种管道脱落或不通畅。

1.4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无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手术中记录不健全,字迹不清有涂改,记录客观数据不详实,医疗时间有争议时,存在举证不力的关键因素;手术中出现越职行为;麻醉师在手术中请巡回护士帮忙照看手术患者,自己外出,主刀医生无助手时,请护士拉钩、剪线、接电话等。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护士难免干系。

1.5 新业务、新技术、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

外科手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外科医生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专科手术技能;对新业务、新技术、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方面风险加大,业务学习方面压力增加,影响护理安全。

1.6 环境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患者对手术本能的会产生恐惧感,使得手术室环境倍受关注,舒适的手术室环境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还可以缓解医护人员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大部分医院手术室的环境仍保持以往的风格,很多患者在进手术室时,常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错过最佳手术时期,造成安全隐患。①手术室内的噪声,如麻醉机、吸引器、电凝等仪器发出的轰鸣声,不仅增强了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感,而且对医护人员造成不良的心理反应而降低工作效率;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和手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对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及医疗仪器设备都会产生干扰;③冷冰冰的手术室环境是一种潜在因素,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进入手术室,看到室内如吸引器、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凝器等正在运作的仪器,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降低了其适应性,同时使得医护人员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而降低工作效率;④手术室内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划分缺乏明显的界限,设备仪器堆放过多,容易造成手术室的消毒死角,对手术过程产生污染,危害到患者的手术安全。

2 防范措施

2.1 制度保障

查对清点制度、仪器保管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针对手术室安全隐患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成立手术室管理小组,实行PDCA质量管理,护士长随时抽查,找出问题并及时整改。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2.2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

树立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团队意识,把尊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通过正确认识医护关系对手术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倡导弹性排班,业余时间鼓励安排护士健康的娱乐活动,减少工作压力,调节身心。

2.3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查对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性别、手术间号,以及手术部位,所需物品,药物过敏的情况,用物是否齐全;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在术前、关腹前、关腹后应认真清点手术中的器械、敷料、纱布、缝针,认真反复清点后记录在手术护理单上。

2.4 强化法制观念与护理安全教育

2.4.1 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施护的概念。各种手术护理记录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必须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医护文件同步的原则,字迹清楚无涂改,语言规范清晰。

2.4.2 明确护理责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把握中履行职责范围以内的各种行为原则,坚决不能越职行事,严禁手机带入手术间内,避免医生手术操作时分心、失误,杜绝差错隐患。

2.5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快速掌握新的精密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积极鼓励学习,实行分级培训。针对不同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培训学习,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实施。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到术中主动配合。对新开展的手术,请医生讲解手术步骤、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护士手术配合能力。

2.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环境既要考虑患者与手术工作的方便,也要便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5]。①对手术室内的各种仪器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添加适量剂,降低机器轰鸣声,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感;②禁止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使用无线通讯设备,避免对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及医疗仪器设备都会产生干扰;③手术室环境在设计上避免单调的布局,墙面采用暖色系的颜色,室内摆放器皿的柜子采用柔和的颜色和流线型的款式,将吸引器、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凝器等仪器放在室内侧,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适应性,提升工作效率;④手术室划分为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区域之间用门隔开,并设立明显分界标志;⑤每天对室内采取湿式打扫,防止细菌飘浮于空气中。定期进行空气培养,检查菌落数与菌种。

3 结论

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多,是医院整体医疗安全的重点,建立和完善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的规章制度,重视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可减少手术室安全隐患,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浅谈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J].中外医疗,2009,28(3):133.

[2] 刘春玲,江平. 新生儿病房潜在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194-196.

[3] 周秀华. 精神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07,(8):71-73.

[4] 马玉香.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B].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5(11):6162.

[5] 姜平桂,王维,钱健. 手术室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J].现代临床护理,2007,6(2):58-61.

[6] 刘琼,江云英.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69.

[7] 王淑芳.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9,23(9B):2426-2427.

[8] 张嘉阳,刘宇. 手术护士工作压力与工作疲惫感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05,19(3):401.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4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一项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确保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可以整体反应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还可以对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直接影响。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重要科室,面对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因此,急诊科也是医疗护理纠纷的高发科室。作为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经验,同时还要对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 院前出诊存在的安全隐患 院前急救具有突然性,紧急性等特点,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个阶段,护理人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呼救电话接听不详细,护理人员没有认真询问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以及发生地点等,导致延误时机;急诊科在登记呼救信息后,出诊速度慢,有的对呼救地点不熟悉,不能再预定时间内到达呼救现场;出诊时由于时间仓促,导致急救药品和器械没有准备充分,有的是未对人工球囊、呼吸器等抢救用品进行检查,到达现场后出现各种问题;院前急诊情况紧急,护理人员由于技术不熟练或者动作太慢,影响抢救质量和速度,在抢救现场,由于患者家属都在,一旦出现任何失误或言语不当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些都可能成为护理的安全隐患;出诊记录不详细,对于出诊时间、到达时间、送达医院时间等记录不准确,有的是错记、漏记,对病情的描述不全面,在运送患者到达医院的途中,未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如:昏迷、窒息、心跳骤停、休克等,这样一旦发生意外,患者家属将归咎于医护人员,引起医疗纠纷。

1.2抢救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抢救过程中,有的护理人员对急诊抢救器材操作不熟练,没有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流程,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没有及时使用急救药品,发生意外情况是微机室通知医生;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药品的药理、使用剂量等不熟悉;护理人员责任心不高,服务观念不强,在工作中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史、病因,未做必要的解释,对患者关心程度不够,引起患者或家属的猜疑;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欠缺,缺乏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遗嘱不详细、用法不清楚的情况下,未能及时与医生核对,只是机械执行操作,引起药量的过多或过少,对抢救治疗的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1.3对患者的观察监测力度不够 急诊科的患者救治时间短、周转比较快,有的患者随意性较大,擅自调换床位,护理人员若不仔细核对和交接,容易出现打错针、输错液、吃错药等情况。引起严重的医疗事故;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巡查有的患者输液时发生外渗、导致输液反应。

1.4护患沟通不和谐 急诊科的病患多数是危机重症患者,他们病情危急、病痛程度高,心理上本身紧张、焦虑、急躁,渴望尽快得到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接诊数量多,一般都忙抢救病患,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需求,一旦言语不当产生分歧,很可能是情绪更加愤怒,充满敌意,有的患者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后果十分严重。

2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对策

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 有科室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或科主任对年轻护士进行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材的使用方法,并且要熟悉常见急诊疾病的观察要点和救治方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和专业抢救技术操作,并且要定期考核,护理人员要自觉学习专科理论基础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尽快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此外,护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理念,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爱护患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患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2 强化法制观念,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随着现代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对护理质量要求逐渐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护理人员也应在工作中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患者第一的思想意识,尽量将患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2.3 院前急救的防范措施 护理人员在接听电话时,要详细询问,认真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事后将出诊时间、送达医院时间、处理结果等详细登记在册;出诊的急救护士最好是年资在5年以上、经验丰富、相对固定的一批医护人员,定期组织急救操作模拟训练,尽量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挽救生命和减少失误的目的;急救药品、物品和器材等要到位,完好备用,每天要对抢救用品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所需物品充足完好;在抢救时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整个抢救过程,对于需要患者或家属签字的要认真执行;在运转患者回医院的途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并向患者家属详细交代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签字为证。

2.4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急救药品的核查制度、设备检查制度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度等,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行。同时要设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每天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解决。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已经成为现代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需要全体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操作技能,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要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急诊科的抢救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5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逐年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制定安全可行的防范措施 ,强化管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笔者就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做一综述仅供参考。

1 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护士服务态度欠佳

服务态度差是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如工作中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和语气,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耐心解答等均可导致患者及家属的误解,引发护患纠纷的发生。

1.2 护士缺乏法律意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引发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

1.2.1 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伤害:如未按规定进行三查七对肌注青霉素时张冠李戴致患者过敏死亡。

1.2.2 护理工作中存在侵权行为:护理行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另一方面,在给患者作检查、给药治疗等过程中,又包含着对患者的侵袭。故在行特殊护理操作时,一定要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告知患者检查、治疗操作过程中的利弊、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1.2.3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缺乏严肃性和真实性:如个别护士不负责任,凭空想象,未给患者测体温,却在体温单上绘制体温“正常”和大便次数“正常”,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也为可能发生的护理投诉埋下隐患。

1.3 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熟练

如为久病患者输液时,静脉穿刺屡次失败,当患者提出有关病情的相关知识时,一无所知,而引发护理投诉。

1.4 护士缺乏责任心

患者在院内发生意外如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执行医嘱出错,观察病情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1.5 护理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因素

如抢救药品、物品摆放混乱,位置不固定,抢救药品无基数,标签不明,抢救仪器未处于备用状态等。

1.6 护理人员不足

当工作量大时,护士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导致患者不满。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引发身体不适、过度疲劳、情绪低沉都易引发护患矛盾,造成护理不安全。

1.7 支持系统不到位

如管理机制陈旧,后勤不能满足临床一线的需求,病房无安全设施、维修不及时等都可引发矛盾,而护士与患者是第一接触着,从而引起护理不安全。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随着人民法制意识的不断体高,在工作中护士稍不留意或违反护理操作常规,便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投诉。一但发生护理纠纷,就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一名护士按其不同的职称和岗位,需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将这些规定和职责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义务去履行,可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护理安全。

2.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

工作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以护理单元为小组,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全科分析,讨论避免再发现类似的情况,教育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观念,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护理安全警钟长鸣。

2.3 加强护理管理

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定期深入病房检查护理服务质量的到位情况,护士长对人力资源要合理调配,防止因人员安排不当引发护理差错和事故,从而引起纠纷。药品管理要规范,急救药品及器械专人管理,定时检查、定点放置、定期维修;严格收费标准,专人负责,如患者对费用清单不明,耐心详细解释。护理病历书写应真实、全面、及时、防止错记、漏记、涂改。选出护理骨干外出学习、进修;鼓励撰写论文的护士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对年轻护士进行岗前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的考核,以保证护理队伍的良好素质。

2.4 加强人员素质的培训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6篇

【关键词】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47-02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病人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内涵和基础,是优质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因此,护理安全管理应贯穿医疗护理的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护理,才能促使病人好转或康复,护理质量才能得到根本的体现。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方面

1.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忽视病人的权益 ,对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不坚持原则,盲目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

1.1.2 业务水平不高,技术操作不熟练 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工作经验不足,不重视学习和业务技术培训,急救技术及仪器操作掌握不熟练,理论与实践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缺陷差错,单独上班时不能完成较复杂的护理操作。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在对待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1.1.3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一部分护理人员缺乏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主动服务意识淡漠,未把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工作马虎不细致、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或简化程序,无菌观念淡薄,处理医嘱不及时,执行医嘱查对不严,不按等级护理制度巡视病房,危重病人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抢救病人,安全防范意识差。

1.1.4 护理文书中的不规范行为 如主客观资料认识不清,记录中常出现主客观判断混淆,不能正确评估病情。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不够,操作性护理措施未记录,抢救病人以及为重病人做了大量专科治疗及护理却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和医疗病程记录不符或记录不完整。如果发生纠纷,护理记录单将不能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护理人员将十分被动,为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

1.1.5 护患沟通不够 轻视人性化服务,不主动和病人及家属交流。交流的信息量过少,语言失度,解释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病情询问、用药咨询、费用查询时,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甚至护患纠纷。对患者态度生硬,遇事容易情绪化,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1.1.6 护理职业的特殊性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多数护理活动都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特点。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谈话、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病人签字或知情,病人和家属对期间的操作可以质疑,护士夜间巡视病房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1.2 患者的因素

1.2.1 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2.2 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1.2.3 患者的自身素质 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但部分病人因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如擅自外出,请假不按时回院,有的垂危病人需要陪护,但家属出于各种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引起纠纷,患者家属的不合作,也将会增添护理安全隐患。

1.3 医院管理因素

1.3.1 管理制度、护理常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 护理管理者对护理服务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缺乏有效的报告、监测、评价系统。上级对下级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未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启动各项应急预案。

1.3.2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管理层重视成本核算,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护理工作平凡琐碎,加上长期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质量下降,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1.3.3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 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技能培训不到位,专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对护理安全的影响也很显著。

1.4 社会因素 在医患纠纷中,媒体的态度多倾向于患者,对医院方面的报道有失真的情况,这种舆论导向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一定的偏见;过高的医疗费用导致患者将不满情绪归咎于医院,使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常常以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护士;护士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而工作压力大,承担的风险大,导致一些护士将不满情绪转嫁到患者身上,这些都是引发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重视在职护士的法制教育 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病人和自己的权益。

2.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培训, 管理者应创造条件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在医院内每季度进行三基考核,专业技术操作考试,对护理人员的成长进行动态观察。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以点带面。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发生。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的实施护理,发挥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为患者解决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2.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都是以为患者服务为中心、以医德为基础、以对患者高度负责为最高道德准则而制定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遵守。对可能产生的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顿,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只有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2.4 重视关键环节的管理

重点加强4个关键环节的管理,即关键人员(新参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的管理,根据不同人员特点,合理排班,合理应用人力资源;关键病人(急危重症病人、大手术病人、疑难病病人、新入院病人、采用新技术新医疗项目治疗病人)管理,以不同方式,满足各类病人的需求;关键时间(节假日、中夜班)管理,实行弹性排班,加大监督力度;关键科室(急诊科、手术室、分娩室)管理,加强科室管理,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2.5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情况和护理工作强度及复杂性,配置一定数量的护士,合理搭配不同技术水平的护士。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病人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当天的突发事件和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6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证据。事实说明,一旦发生纠纷,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因此,护士作好各项护理记录,不仅看成是自己工作的需要,还要看到它作为证据的重要性。培养护士“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从法律角度来规范护理文书,带给患者的是安全,留给护士的是平安。

2.7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分析医疗纠纷所涉及的护理问题中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患者缺乏疾病知识,不了解治疗和护理方法,对病情变化不理解而造成,有的则是由于对护理质量不满而提起投诉的。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冲突,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安全活动,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注重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培养,应用“换位思考”,掌握正确的服务方法,不仅会得到患者的配合、理解及支持,而且能使其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从而有助于化解矛盾并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8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 护士在临床承担着大量对病人的治疗和照顾性工作,与病人接触密切、连续、广泛,与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关系密切。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的意识。平时工作中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认真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的就医环境。

护理安全是反应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前提,它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也是增强医院效益的有效保障。让完全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变得更规范。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7篇

1管理层的因素

1.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医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医院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对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没有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使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有章可循,随意性较大,存在安全隐患。

1.3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仅注重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根据专业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找不到有效的途径提高人员素质,这些方面因素对护理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1.4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1978年卫生部的要求是病床与护士比为1.0:0.4,目前抽查的医院均未达到,与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不成正比,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加上工作负荷增大,工作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2护士自身的因素

2.1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在学校和在职教育中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患者的知情权等没有在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护士很多时候是一人值班,一些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所有的诊疗和操作不可能都让患者签字或知情,虽有记录但没有旁证,假如为了有旁证,叫醒患者或陪人,既影响他们的休息又会招致抱怨,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2.2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对患者态度生硬,有的护理人员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后果,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2.3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人员的编配不足,对病人的护理时间相对减少,更因为许多护理人员的观念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上而不注重与病人交流,导致护患间的沟通不及时,造成护理质量不能保证,病人不满。

2.4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不断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统计分析来看,低年资护士由于她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娴熟,与同事的协作较差,平时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操作失败或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住院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病人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病人的权益。

2.5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护士未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严重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如患者坠床,摔倒,烫伤,自杀等很多情况是护理人员上班脱岗,睡岗或延误,遗漏治疗,不按时巡视病房,执行医嘱错误,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等到原因造成的,这均是护士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3患者的因素

3.1患者或家属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到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3.2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3.3患者的自身素质护理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及支持[2],但部分病人因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如擅自离院外出,有的虽然请了假,但不能按时回医院;有的垂危病人需要家属或护工的陪护,虽然医院进行了告知,但是部分家属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履行应尽的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引起纠纷,患者家属的不合作,也将会增添诸多的护理安全隐患。

4其他因素

4.1基础设施配备及布局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拦造成坠床;热水瓶防治不当导致烫伤等。

4.2护理文书中的不规范行为护理记录中反映的主观资料多,客观存在的资料少,有的过于简单,有的病历中只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无其它方面资料。记录内容上忽视非操作性护理措施,如巡视病房,主要的指导内容及告知性的护理措施等。个别病历护理记录入院评估不准确,如病人入院时存在褥疮,护理人员入院评估中未发现。另外操作性护理措施未记录,如护士按医嘱给病人吸氧,导尿,若护理记录中未详细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导尿时间,更换尿管尿袋时间及尿液情况,此为记录不全面。上述情况均为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在实施举证倒置的程序中,导致院方证据不足。

4.3医护记录不相符或记录不不完整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如在医疗记录中,病人呈昏睡状态而护理记录中病人呈昏迷状态,同一病人,同一时间,医疗护理记录生命体征不相符合,如死亡病倒中,无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记录,病情突然变化,护士忙于抢救事后也未记录。以上情况,在病历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护理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护理安全的前提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监控,科室互控,科内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召开会议,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各病区,各病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2完善和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建立护理安全的有效体系,就必须实现对差错的严格预防和控制。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和流程,使之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对可能产生护理不安全的高危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整治,定期对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一个险些酿成差错的不良事件,实际上因为偶然因素或因即时干预未产生后果。管理学的实践证实,对这个方面的研究和控制与对实际产生不良后果的差错研究具有同样重要的预防和治理意义。对各项护理安全工作应有检查,监督,反馈,讲评,整改的机制,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应有危机处理方案,医院管理部门应及时知晓,协同处理,尽可能性减轻不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尽快找出导致不安全的危险因素,亲制定相应对策。

3树立质量观念是确保护理安全的核心组织常规制度学习,抓住薄弱环节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培训,使护士明确职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立护理质量监控组,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总结汇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于思想松懈,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者,要实行零度宽容,严格按规章制度处罚,使每一位护士明确制度不容践踏,要每时每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安全保证。

4增强法制观念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知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应通过不定期法律专题讲座及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使护理人员了解有关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剖析在临床护理工作,哪些属侵权行为,明确护理工作与法律息息相关,将护患双方的权益靠法律来维护,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对护理人员进行法规知识培训,明确责任,强化意识,指导自己的护理行为十分重要,让护士认识到自己违规行为导致的不良法律后果,加强责任感;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培养护士“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这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认真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要求及质量标准》,遵循护理文书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书写原则来记录文字内容,仔细观察病情,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禁止涂改、粘贴、错写、漏写;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保证病人安全的意识,同时也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5提高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有效地指导康复训练,做好出院指导,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各个专科之间,也可以派出业务骨干,互相深入渗透,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同时还要有侧重地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十分重要,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需要组织护士业务学习,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广大护理人员学习,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使护理人员毕业后研修制度化,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学科的发展,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不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发挥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准确地为患者解决提出的问题,做到护理到位,患者满意。

 6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是促进护理工作的动力鼓励护士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尤为重要。由于护理工作较繁忙琐碎,重复性强而又缺乏新意,但又要求有高度的准确性及责任心,致使护士心理上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因此要求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精神,倡导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7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专科的护理情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化,动态安排人力资源。医疗高峰时实行弹性排班,当天的突发事件发生和危重病人抢救,都应实行动态排班,多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护理不全安因素的前提,它使医院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事业的发展的技术进步应该为患者及其护理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为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第8篇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3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96例患者。在这9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5例,他们的年龄在23-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在这96例患者中,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有23例、进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有34例、进行肠梗阻手术的患者有18例、进行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有11例、进行胰腺手术的患者有10例。

1.2方法

我院对这96例患者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对其进行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这96例患者均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手术室护理。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的护理效果。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护理特点,对我院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3判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让患者填写我院自拟的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了解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调查表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2结果

在这96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表示十分满意的患者有59例(占61.45%),表示满意的患者有32例(占33.33%),表示不满意的患者有5例(占5.21%),其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4.79%。在这96例患者中,无1例患者因护理安全因素发生手术意外事件,多数患者对手术期间的护理服务持满意态度。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其工作量大、涉及的专业多,因而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对此,应加强防范。

3.1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分析

3.1.1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在手术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而部分护理人员因缺少相应的培训学习,不能及时地掌握新技术与新设备的操作技巧,导致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为主刀医师提供有效的配合,这不但影响了手术的进行,还易使患者及主刀医师产生焦虑的情绪。

3.1.2护理资料配置不当,护士压力大

许多医院在护理人员的配备上没有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比例,手术室精通业务的护士较少,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较长,任务较重,压力较大,从而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3.1.3护理人员未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手术开始前,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忽视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导致患者在手术前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进而严重影响了护患关系和护理质量。

3.1.4医护沟通不足,手术准备工作不充分

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未能达成有效的沟通,致使手术准备工作不充分。例如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前未将术中所需的特殊物品、药品、手术器械等准备好,或归放不到位,致使手术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快速地进行应对。

3.2对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防范的措施

3.2.1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法治教育

由于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手术室护理的经验及相应的法律意识,导致其对手术室护理的重视度不够,无法充分地意识到因自身工作失误可能给医院及患者造成的损失,因而易导致护理安全事件发生。针对此类问题,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业规章制度培训,帮助其树立依法执业的理念,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

3.2.2强化科学管理,提升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①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与工作成效密切相关,医院要不断强化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其岗位履职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②医院的护理部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进而提高护理的针对性,突出护理难点。③手术前,手术室护理人员须认真核对患者的相关资料,确认无误后,再对患者进行麻醉和开台手术。④手术前和手术后,手术室护理人员须对手术物品进行详细清点,并做好记录。

3.2.3加强与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

积极的护患沟通能够帮助护患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内容以及在手术进行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进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感,使其信任护理人员。另外,医院的护理部应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规范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用语,训练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总结其与患者沟通不畅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3.2.4合理地配置手术室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