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端创业项目

高端创业项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0 14:58:34

高端创业项目

高端创业项目第1篇

【关键字】京津冀,一体化,高端服务业,对策

一、绪论

有关高端服务业这个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和权威的解释。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高端服务业进行了阐述,如:高端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金融、民航、传媒、旅游酒店、咨询、会展、教育、医疗、法律等;高端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高端服务业是具有鲜明的知识性、集约性、辐射性特点的服务业。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高端服务业这个概念,不妨为高端服务业给出以下定义:高端服务业同低端服务业相对应,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为主的,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河北省城市的品位。高端服务业有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能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聚拢,是进一步深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高端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依托京津冀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生态优势使高端服务业成为引领全区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共存在“断头路”里程达2300公里,县道、乡道更是难以精确算出。以国家战略的身份驶入“快车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内更多的交通项目将得以开建。接下来,京津冀将快速着手补齐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津保铁路等京津冀区域内互联互通线路将开通外,三地还会在公共交通“一卡通”全面推行、上马城际铁路项目等多个方面有所突破。

(二)高端服务业项目引进情况。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河北省主动出击,围绕对接京津、对标京津、合作京津三大工作重心,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并积极引进创新创业类企业入驻,加大对科技研发、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高端服务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为该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新华创客”河北中心、华强河北双创中心、21BCD跨境电商平台等7个来自京津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先后落户河北省石家庄。这些项目中有吸聚创新项目的孵化器,有市场前景广阔的跨境电商项目,还有高精尖的研发实验室,为该区抢占服务业制高点,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奠定了基础。利用新华集贸市场“华北品牌服装第一市”的品牌优势,河北省带领金指数国际广场与北京动批、大红门等批发市场开展对接;二维码院士工作站落户该区后,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加快二维码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及相关链条产业发展;以车辆厂地块为依托,加强与北京金融街集团的对接;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动与中关村海淀创业园、新华网、北京创客天下、华强集团对接,力邀相关业态项目对接。

(三)空间布局分布情况。目前,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共200多家,其中60个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明确了各自的承接产业方向,定向精准承接京津产业和创新资源转移。其中,设在省辖市的开发区及邻近北京的开发区主要承接北京商务服务业向外延伸项目,设在各县(市、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承接总部企业的生产基地项目。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东风,河北的重点城市和开发区正在成为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河北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443个,其中来自北京项目378个,总投资额5584亿元。今年一季度,河北开发区与北京方面洽谈合作项目172个,总投资1290亿元。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实现营销网络化,鼓励家具、羊绒、皮革、箱包、食品等消费品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APP应用等平台,积极探索个性化推送、基本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移动O2O等多样化营销模式,增强用户忠诚度,扩大品牌美誉度。推动钢铁、石化等大宗工业品制造产业集群,通过第三方行业垂直平台和产业链合作模式进行采购和销售,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倒逼企业以销定产,化解过剩产能。鼓励制造类产业集群与互联网、软件企业合作,开展具有行业特性的市场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支持建设产业集群展览展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公共营销渠道,推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专业市场融合发展。支持利用互联网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广,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共同扩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

(二)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发展高端产业应立足本地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发展高端农业还要立足于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基础之上。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好的发展高端产业的专家及最终消费环境,因此可以直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部分地区应选择先发展传统行业业,形成更好的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在高端农业发展策略上,城市近郊更适合发展高端农产品加工业,远郊平原发展设施农业,远郊山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地区合作,使河北省的区域性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政府引导。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政府要健全创新机制,培育创新载体,扶持“互联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加大资金扶持,通过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互联网+”产业集群相关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提升互联网创新成果在产业集群的应用水平。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各类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互联网+”重大项目、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增强产业集群管理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互联网意识,强化政府和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依托省民营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互联网+”人才培训和专家咨询活动,建立专家服务长效机制。将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纳入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省外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省创新创业

(四)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建设。完善高端产业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商务条件,办公楼,交通等;.鼓励提供职业化、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端培训机构的发展;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和数据,企业在借鉴国内外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同时,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来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的信息数据库,促进高端产业信息的分享。

参考文献:

[1]李增欣,马文君.秦皇岛市高端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 河北企业,2016.05

高端创业项目第2篇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企业主体、政企联动、循序渐进、分类实施、创新引领、统筹推进”,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高端装备。着力实施智能制造“四大工程”,开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和智能制造示范;着力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四大行动”,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攀升,积极发展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强化关键要素“四大支撑”,加快铸就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联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显著提升制造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智能制造投资更加优化。每年新开工工业重大项目中智能制造项目比重达40%以上,工业技改中智能化项目比重达50%以上。

智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创成智能车间(工厂)50家以上,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50台/万人以上,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以上。

高端装备规模大幅提升。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占规上工业15%左右,占装备工业30%左右。到2020年招引高端装备重大投资项目40项以上、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高端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到2020年,研制应用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00项以上,新增发明专利200件以上,新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智能制造

1.实施关键工序自动化改造工程。通过“技术改造券”每年支持实施400项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数控化换代、自动化普及和机器人替代。通过购置自动化设备、自主研发自动化专机、对现有设备自动化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在焊接、切割、喷涂、上下料等高强度、重复性、高危岗位推广应用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到2020年,全市企业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50%以上,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000台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程。依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分行业引导骨干企业构建研发创新、生产管控、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等6种新型能力。普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为实施智能制造积累软件支撑能力。推进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装备行业着力提高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能力和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能力,化工、医药、食品等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着力形成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的精细化管控能力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到2020年,全市力争新上或完善升级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500家、数字化研发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300家、企业制造执行系统(MES)100家,创成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智能车间建设示范工程。分行业学习借鉴国内外智能制造应用先进企业,针对自动化水平、制造效率、用工数量、产品质量等指标,每年选取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对标找差”,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每年确定20家以上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建设,加速应用智能装备、制造执行系统MES、信息物理系统CPS、工厂物联网等软硬件,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单元应用、工艺流程连线改造、设备互联互通和基础数据共享,提升车间“人机料法环测”质量六要素的实时优化管理水平。每年分行业举行10场以上智能车间现场观摩推进会,以点带面推广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选择50家示范企业,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互联网应用建设。鼓励机械、电子、船舶等领域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建立虚拟化产品开发网络和协同研发设计平台。支持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重点企业,应用“设备数据采集器”、电子看板、物联网等技术,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系统等进行连接与集成,逐步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换、过程互动、产业互融。促进食品、服装、玩具、工艺等领域企业,建设工业“BTB”电商平台,普及应用在线定制、网络精准营销等新模式。到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实施四大行动,发展高端装备

1.实施规模骨干企业对标赶超行动。以打造行业领军企业或单打冠军为目标,每年遴选确定100家以上高端装备重点培育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实施对标赶超,重点突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省市共建,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到2020年,创新研制10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生产线)及关键零部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50家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工商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实施增量项目集聚招引行动。瞄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精心组织开展“大拜访、大招商、大合作”活动,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一企一策开展招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招引先进整车以及发动机、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识别(RFID)、地理位置感知产品、微机电系统(MEMS)等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专用集成电路产品;机器人产业重点招引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智能电网产业重点招引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效储能设备、智能终端设备等关键核心设备;智能成套装备重点招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等装备产品;工业软件重点招引高端装备细分领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此外,积极招引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以及军工等领域相配套的先进制造装备及元器件项目,以及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等领域产品,构建高端装备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产能超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3-4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抓住制约产品质量和性能突破的关键因素,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支撑能力,力争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项以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化需求方深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装备类创新平台和行业骨干企业,建设2-3个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发改委、人社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提升行动。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2-3个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高新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依托部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基地,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仪征、邗江、江都、开发区等依托部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打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高新区、江都高端装备产业园依托粮食饲料机械骨干企业,打造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到2020年,努力打造10个左右国内先进的特色高端装备专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广陵开发区、高邮汤庄工业集中区依托海沃机械及本土骨干企业,重点打造国内先进的精密液压机械产业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应开发区、高邮湖西新区等依托电线电缆和电工电器骨干企业,重点打造智能电网装备基地。同时,进一步规划提升高邮开发区高性能储能装备、丁伙建材工程机械、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科技局、发改委、环保局、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强化四大支撑,完善产业生态

1.强化信息设施支撑。依托通信运营商,加快建设“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和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和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吸引企业“上云”,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施“企企通工程”,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每年新增30家以上应用试点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通管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2.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高端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市、县两级人才引培政策和荣誉体系,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领域人才和突出贡献者创业创新。[责任单位:人社局、教育局、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3.强化投融资支撑。鼓励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适当浮动,对智能制造项目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给予优先优惠信贷支持。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项目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基金投向高端装备项目,优先支持高端装备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建立智能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实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中心支行、银监分局、经信委、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4.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加强与相关领域知名院校所、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组建市级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和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着力发展一批方案设计、软件应用、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化机构,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两化融合服务商来扬设立分支机构。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科技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三、组织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市县联动和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由市经信委总牵头,市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由市经信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年度智能制造投资改造项目库以及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培育发展企业名录,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中集聚。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市经信委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考核办法,并牵头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及市级机关绩效管理和综合考评中。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聚焦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抓紧出台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相应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充实信息化、智能化等专业人才,加强园区招商和服务管理专业队伍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市级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和人才等各类政策以及“创新券”、“技改券”、“服务券”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设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基金,由市财政安排1.5亿元,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前期达到10亿元,对列入国家和省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发展计划的项目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引导担保、风投、创投等资源向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要加大力度扶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完善本地相关政策,形成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科技局、人才办、人社局、发改委、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和功能区]

高端创业项目第3篇

两大组团支撑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已完成总体规划

根据《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位于成都市南中轴天府大道,北起绕城高速,南与双流华阳接壤,包括“大源”、“中和”两个组团,总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4万人。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认真落实《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步新编和调整修订了《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其中,新编完成了新川创新科技园的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调整修订了相应地区的控制性详规,使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规划更加符合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两端两化定位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将成创新发展示范区

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处于天府新区规划“一带两翼、一城六区”中的“一带”和“一城”,位于城市南中轴天府大道现代高端服务业聚集带的北端,因此,高新天府新城的总体规划定位是“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即:以金融和总部为代表的成都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软件外包、商务会展和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宜居、宜业、宜人的现代化新城。

杜必强副主任表示,根据天府新区的规划定位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天府新区的总体要求,成都高新区将树立世界眼光,立足高新区天府新城建设的良好基础,把创建世界一流园区与天府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领天府新区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成为天府新区创新发展的高端示范区。

“产城一体、科文并重”是指:城市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的根基,基本做到产业就业岗位与城市居住、服务、娱乐等设施在特定区域单元的平衡,尽量减少通勤及基本服务交通,实现工作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在高新天府新城做到科技人文并重,建设具有成都高新特色和现代多元特质的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业态高端、设施高效”是指:新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外包、商务会展、文化旅游、金融、培训等高端现代服务产业,其中新川创新科技园主要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数字新媒体、精密制造、低碳环保等创新研发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同时,将规划建设高效率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为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强大的现代化城市设施支撑。

加快项目促建将陆续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650亿元

从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天府新区高新天府新城片区正在进行总投资650亿元的30个已落实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计划年内开工9个项目、总投资363.7亿元,明年开工21个项目、总投资286.3亿元。今年开工项目分为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服务业项目三类。三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即新川创新科技园起步区(3平方公里)、成都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成都高新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新川创新科技园起步区建设项目,旨在建设以信息技术、精密机械(研发销售)、服务外包、培训等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园区,总投资达150亿元。成都天河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项目,将建设生物医药孵化及高端研发区、综合服务区、重点项目定制区、公共功能服务区、综合配套区等孵化载体,总投资50亿元。

发力金融后台2-3年建成西部最大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

自成都提出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以来,成都高新区作为后援中心项目的主要承载区域,目前已形成包括银行、保险等各大金融机构全国性后台服务中心的规模聚集,除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阳光保险等10余家国内一流国有和股份制金融企业的后台中心以外,澳大利亚澳新银行和加拿大宏利金融等全球知名的金融巨头也相继落户成都高新区,设立面向全球的运营中心或外包服务中心,并已开始投入运营。

高端创业项目第4篇

关键词:江苏;高端装备;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主题。江苏作为中国第二经济大省和第一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大、做强、做特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备制造业内涵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中国特色概念,通常指的是满足国民经济和安全需要的一个国家内部的设备的总称,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尚无“装备制造业”概念,国外行业分类中的“设备制造”或“机械制造”等行业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基本吻合。装备制造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装备制造业仅指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广义的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8大类行业,按照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广义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8个大类。

所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狭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仅指《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所包括的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重点发展领域。广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除了狭义装备制造业之外,还包括传统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本文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采用广义的概念。

二、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主导行业优势明显

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实现6.4万亿元,其中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资产分别为19231家、548.32万人、42897.5亿元,约占全国同类指标的39.32%、46.03%、47.62%。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船舶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电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利润占比较高,详见表1。

2.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企业结构不断优化

装备制造业领域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船舶制造业业领域形成以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等为龙头的船舶制造企业;专用设备行业形成以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专用设备龙头企业,金属制品、减速机、数控机床、内燃机、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企业,装备制造业分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3.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其中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产业集群最为集中的领域。经过长期的集聚、集中发展,已经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中的宜兴电线电缆、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制造、无锡微电子、昆山精密机械、姜堰能源装备、扬中工程电器、泰兴减速机、兴化不锈钢等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部分产业集群如造船、工程机械、不锈钢、电线电缆等多次荣获“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其中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超过千亿,靖江船舶超过500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初步形成常州“轨道交通装备”、无锡“高端专用装备”、扬州“数控成型机床”和扬中“智能电气装备”4个示范产业基地及六合数控机床等9个特色产业基地。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部分产业集群集中了全行业50%以上的产值,如徐州工程机械、靖江船舶、常州轨道交通等,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集约集中化趋势非常明显。

4.初步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年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的1.3%左右,已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技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累计认定重点装备或关键部件462项,早在2009年-2011年间,仅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立项或实现部级突破,在高端装备制造应用研究领域,国家863项目共21项,支撑项目11项;在重大成果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截止2015年底,累积建成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企业技术示范中心61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科技平台情况见表3: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装备制造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收入的0.93%左右,新产品占总产值只有20.6%。重大发明专利不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装备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虽具一定规模,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部件生产基本没有,大路产品多,具有较大技术优势的中高端产品较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常州轨道交通产业为例,虽然多个产品保持国内领先,甚至国际领先,在牵引系统产品、电器产品、控制系统产品、内饰产品等方面国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中内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但在控制与信号系统,“神系统”的最关键的“10%”,依然受制于国外。

2.零部件产品较多,系统成套设备较少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点是主要集中于中游,上、下游产品偏少,零部件产品多,系统成套设备和终端产品少。在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中,除了船舶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程机械、通信设备外,其他行业基本上都分布于零部件制造,鲜有成套系统设备产品。目前,江苏的船舶制造业形成了从船舶零部件、发动机到整船的制造,初步形成了以整体船舶制造出口带动相关零部件生产制造的良好格局,但受制于船舶设计及国外客户的要求,一些关键零部件仍采购外地乃至国外的设备,目前船舶的国内采购率只有50%左右,而日韩船舶企业国内采购率已超过90%。汽车产业集中于钢帘线、齿轮、曲轴、连杆、偏心轴、轴承、转向器、制动器、大型车身冲压件、汽车锁、动力电池、变速箱等零部件,受制于江苏整车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只能与外地汽车业配套,“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成套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江苏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行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不高

2015年江苏8大装备制造业行业实现总产值6.4万亿元,但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的传统制造业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小。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及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比较低,只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30%左右。装备制造业行业整体外向度比较低,行业出口比例较低,除了船舶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外,其他行业的出口比例基本都比较低,仪器仪表、金属制品只有10%左右,汽车产业只有7%;按产品分对外贸易分,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四大产品分类进口大于出口。这一方面表明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也与这些行业主要集中于零部件生产有关,详见表4。

4.高端人才和技能蓝领工人匮乏

在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压力已开始日益严峻,一是缺乏具国际视野,掌握了国际核心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发展所需的蓝领工人数量和质量缺口开始增加。江苏省的装备制造业大多处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如船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这些行业工作条件较差、工作环境较苦,尽管工资较高,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然较小,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蓝领工人断档的问题。三是科研人员流动性较明显,人才持续推力不足。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培育新人与“挖”人才的难题。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但培育成功时,往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资源去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但“挖”高端人才的成本比较高,难以承担更多高端人才费用,企业研发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制约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水平提高。

5.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基础,还未形成规模

按照国家2012年公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6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计口径,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由2012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10.9%。

目前,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在航天航空领域主要集中在南京,产品涵盖从民用小型飞机、轻型发动机、机载设备、机电设备等比较全面的航空产品链;在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集中在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与电力保护、售检票系统及相关配件产品等;在海工装备方面有一些海洋钻井平台、超深水钻探石油平台、海洋平台上部模块等产品;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有电力远程控制系统智能电网产品、高端分析仪器、工业机器人、测试设备、高精度软件控制特种加工机床等产品;在核电配套产业方面,重点产品为核管道、泵阀、压力容器、核电线缆、凝结水处理设备等。

但高端产品只是实现局部突破,尚未出现像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唐山、西安、沈阳等享誉全国的高端特色装备制造基地。总体上看产品以零配件居多,部件少,整机产品、大型产品和成套产品更少。

四、做强江苏高端特色装备制造业的思路和重点举措

根据江苏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上的总体思路可以是“传统装备高端化,新型高端规模化”,根据江苏的要素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苏中及苏北地区可着重于传统装备制造高端,但同时也应注意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苏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着重高端装备特色化、新型化发展。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改造和行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

(1)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研发孵化器建设。出台政策对企业新成立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一次性的奖励,力争全省上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有相应的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鼓励异地跨区域共建产学研研究平台,特别是科教资源匮乏的苏中、苏北地区,政府可扮演红娘的角色,为技术短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

(2)可以尝试研发“外包”,通过组建项目“外包”公众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将难以公关的研发项目进行模块外,引导社会科研人员利于余力进行技术研发,这种做法,由于利用社会闲置的研发资源,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缩短研发的时间。

2.集群带动:推动产业链建设

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以总装企业或关键零部件企业为核心,以分包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

(1)可依托骨干企业,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在全省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苏南地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高精度机床等产业集群。苏中地区重点发展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靖江船舶(游艇)科技产业园、南通的“双高”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苏北地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集群高端化。

(2)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强化产业的引领和协作体系。重点培育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制造、智能装备的龙头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3.品牌引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江苏制造品牌

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让江苏制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名词。

(1)推动由扶持项目向扶持项目、品牌并举转变。根据规划指引,对发展对象的技改、新建、扩建项目,在规划、预算时要有品牌规划预算;在政策、资金扶持时,要明确扶持品牌的资金比例,专项用于品牌宣传。

(2)建设品牌特色园区。在现在园区内辟专用区,或在较为成熟时设立新区。在园区内,对品牌产品实现优惠政策,加大对品牌产品的招商引资力度。

4.联动强化:建立政府采购联动机制

江苏市政府或事业单位审核或批准的项目,可优先选用本土供应商;如果江苏没有类似企业,应规定中标企业的产品中在江苏的采购比率;对大型工程项目,应鼓励江苏本土企业承担总承包商,以成套设备带动江苏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如政府在上马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等市政工程时应优先考虑江苏本土的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在采购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时应对车辆的江苏本土采购率加以限定,鼓励中标企业的本土采购。对江苏目前暂未能提供且需求量比较大的高端设备,可考虑采用捆绑销售或合作的方式,引导外商同本地企业合作。

5.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为破解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应大力推行“装备制造业人才战略”。

(1)加大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性或前瞻性视野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如可选择实施类似“”和江K省“双创人才计划”这类举措。

(2)大力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推行各种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分配机制,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3)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技师研修、名师带徒、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技术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级复合“蓝领”技工队伍。

参考文献:

[1]李宗宝.经济转型背景下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2]赵红.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4(10).

[3]刘敏.基于主导产业标准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识别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10).

[4]王德鲁.装备制造业升级与产业聚集的互动机理和模式选择[J],经济管理,2016(07).

高端创业项目第5篇

公司总工在技术质量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思路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服务,即以项目为中心,服务施工生产和高端营销。着力对重点项目技术支持、着力进行复合型人才储备,突出科技助力高效建造、科技支撑精益建造、科技引领创新、科技助推创效。

首先是以项目技术质量基础管理为中心,具体包括:一是强健科技体系。制定详细的后备人才梯队管理办法,加强科技关键岗位的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培育外部专家团队。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内外部专家库,建立外部专家智慧采购机制。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沟通,推荐公司高水平人才加入各行业协会。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四是狠抓标准化的落地执行。

其次是服务施工生产。一是加强基础管理,提供坚实技术质量保障。(1)建立公司对项目重点技术质量服务机制,深度参与策划、方案制定、科技创新、质量创优等工作,两级联动,服务项目,补齐短板,为施工安全、质量创优、工期履约、高端建造提供坚实技术支撑。(2)强化科技对项目质量安全的支撑和保障。公司制定危大方案模板及其他分部分项专项质量施工方案编制模板,强化危大工程验收,和分公司分级对重大工程的施组及重大方案进行评审,制定重大项目、重要方案评审计划,并按计划组织评审。二是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深入落实中建集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三十条举措》,修订《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系统布局优势业务、转型业务科技攻关,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效工作。公司积极推广《科技创效应用指南》,加强创效策划评审,指导项目做好措施挖掘和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推进科技创效有效实施;积极组织开展竞赛、观摩交流活动。四是坚持科技引领。积极组织开展不同主题技术交流大会,总结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优势,多角度多层建展示扩大科技影响力,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落实重要、重大质量风险分级管控。公司总工负责对企业级重要、重大质量风险控制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现场督查或信息手段进行确认,落实企业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加强对边、远、弱的项目检查考核,杜绝质量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六、大力推进质量创优工作从“工程精品”向“过程精品”全面升级,对于确定创优目标的项目,做好创优策划,做好样板引路,重视创优细节,过程监督落实。七、定期培训,加强各层级工程总承包意识,提升专业分包过程质量管控能力。

最后服务市场营销。一是从科技研发端、技术集成端、投标文件编制端等方面,采用多种方式提供支持服务,主动为业主提供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助力高端营销取得突破。二是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成果含金量,保证市场信誉评价的技术得分。三是稳步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工作。(1)投标阶段引领:详细分析工程重难点,做好方案优化及质量策划,提高投标质量和中标率;(2)工程质量引领:通过精细化审图、图纸会审等工作机制严格把控设计文件质量,从建设工程初设阶段规避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3)加速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战略:对重大技术优化、变更进行分析、处理和跟踪,实现质量策划和施工方案有效落地。(4)运营维护引领:参与竣工验收和竣工后回访工作,全力解决运维阶段相关技术质量问题。

高端创业项目第6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小家电;设计研究

前言

工业设计的创新是基于设计过程的有序和合理而开展的,整个设计的过程遵循一定的程序与方法即可调动和激发开发环节的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在用户对小家电需求日益上升的大背景下,将系统创新的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应用于小家电产品的创新设计实践中很有必要。

1小家电产品的现状概述

小家电产品主要是指相对于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占据较大空间而言同人们日常生活较为紧密,具有体积空间小、使用方便、原理相对简单的日用电器产品。大致包括电热水壶、电饭锅、榨汁机等厨房小家电产品;吹风机、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等个人生活护理小家电产品以及加湿器、饮水机、电熨斗等家居小家电产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家电产品的使用需求也随着增长。随着小家电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小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日益凸显。纵观国内小家电市场状况可知,小家电产品的相关产业链日益完善,就整体状况而言,我国小家电产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国小家电产品竞争激烈,各类品牌参差不齐,国际知名品牌较少;第二,小家电品牌建设意识弱,企业过多追求眼前利益,对于产品研发等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投入不足;第三,我国小家电产业分布不均,目前中国的小家电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一带;[1]第四,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多元化、创新性不足;第五,产品设计不合理,盲目追求多功能而忽略了地域用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2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对工业设计进行的全新定义如下: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工业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工业设计带来的好处包括以额外或者更好的特征来美化产品的外观、增加顾客满意度、强化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差异性,[2]这对于当前的小家电产品市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对于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解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业设计发展到今天,它已形成自己的一套设计程序与方法。其大致包括项目立项(提出问题)、项目分析(问题分析)、项目解决(问题解决)、项目反馈(设计评价)四大程序。

2.1项目立项(提出问题)

项目立项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系统提出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需求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需要企业各级领导综合企业现状、产品状况、市场状况、国家政策等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进行全局考虑,而提出企业产品的设计创新活动立项。通常包括外观层面的创新活动立项、功能层面的创新活动立项、原理层面的创新活动立项和集成、整合层面的创新活动立项,[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有产品改良设计及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

2.2项目分析(问题分析)

项目分析,也就是基于前面的项目立项而对项目活动相关的要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分析法等调研分析方法对其市场状况、用户状况与需求、产品特征与竞品分析等相关项目要素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通过这个程序明确项目的关键点和问题点所在,以便进行后续的产品设计定位。

2.3项目解决(问题解决)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即是根据前期的基础研究分析,进行设计解决方案的提出、构思、实施和解决方案的优化设计工作。这一过程中是工业设计创新的核心和价值体现环节,包括一系列的创新创意设计方法,比如仿生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是感性和理性创新思维相互碰撞、循环交织的创新阶段。

2.4项目反馈(设计评价)

该阶段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部分是产品生产前期设计评价以及工程数据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则是产品量产上市后进行的产品反馈分析研究。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对于企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个项目反馈(设计评价)的过程可以采用实验法、体验法、现场观察法、问卷分析等各类方法进行获取用户的产品使用感受,了解产品的优劣,以进行项目的综合评价和反馈,最终便于进行产品的后续改良设计和二代产品、系列产品或其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

3设计实践

3.1项目背景

广东省湛江市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小家电产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尤其是电饭煲产业集群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湛江市经济的发展。[4]湛江全市拥有小家电企业800多家,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全国的60%。现有“鸿智”、“浩特”、“威王”及“红牌”等名牌,湛江是“中国电饭锅产业基地”和“电饭锅之乡”。地处湛江市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广东海洋大学在2009年5月,同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设计中心”,同时依托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和动力专业及我院的“工程训练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了“小家电创新设计工程中心”,服务于湛江小家电企业产品开发与设计。基于上述产业和研究背景,本次项目为湛江鸿智电器有限公司设计韩式电饭锅外观创意设计。

3.2项目实施

(1)项目前期研究分析。前期项目组根据项目的产品韩式风格需求,展开了韩式服饰、家具等产品进行了色彩、造型、功能等相关元素的分析,如图1,得出韩式风格产品在造型上,大多采用曲线为造型元素,体现出细腻柔美的民族性格;在韩式风格在色彩设计上大多无色系(黑、白、灰)为主,有色系辅之,且以暖色调为主。同时,对现有国内外的主要电饭锅品牌产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分析、产品尺寸分析、产品造型分析、产品开启方式分析、产品工艺分析、产品界面设计分析、产品色彩分析和产品材质等模块,如图2。初期分析得出韩国的电饭煲主要以两种颜色搭配,红黑金三色为常见色;金属机身的电饭煲主要保留金属固有的颜色,主要以两种颜色搭配;而国内电饭锅大多数是白色搭配其他颜色为主。根据项目设计需要,重点进行了部分品牌中高低端产品造型及其产品造型切片分析,如图3、4。根据前期初步分析得出福库的中端产品切面分割块面较多,中高端产品顶部特征较为相似;酷晨的产品从外轮廓上分析,低端产品偏向圆球式,中高端产品偏向椭圆柱式,造型相对硬朗一些,在造型切片上,酷晨中端产品较少使用分割线对产品进行分割,低端和高端产品分割线则相对较多,相对复杂,有部分高端产品也趋向简洁;美的的产品从外轮廓来看,由圆润像硬朗转化,中高端产品基本上是硬朗的方形,而且方中有圆,具有大倒角的造型特征,而在造型切片上,从低端到高端,美的的切割线条更为精简。(2)项目方案设计。根据前期的调研分析,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采用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创意设计,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仿生设计、智能化等设计方法,设计方案如图5。图5左侧方案的设计大量运用曲线元素,同时结合中国的方圆理念融入其中,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突出了女性化特征,在色彩上一反市场一贯用色,而选用清新自然的黄绿色,更显产品的亲切感。根据前期市场和风格的研究,进行细分用户市场的相关电饭锅产品也是比较具有市场价值的,上图右侧方案针对女性用户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女性用户的色彩和形态喜好,整体造型设计饱满圆润、憨厚可爱,玫瑰紫的配色十分抢眼,更彰显女性的青春活力特征。(3)项目优化设计。本次企业课题,除了上述设计方案外,课题组还进行了十余款方案的设计提案,根据前期方案的设计,工业设计学者和企业领导、工程师、技术人员共同开会研讨,从市场需求、产品实现性、产品成本、产品的系列化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最终选了三款方案进行后续优化设计,根据最终的目标要求,这次项目企业将选定一款设计进行量产,而这样的决心也是基于近年企业在广东海洋大学鸿智工业设计中心数十项课题的成功实践合作。

4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小家电企业如何取得突围,如何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注入新的血液和创新思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借助校企合作搭建的创新设计平台,将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运用到小家电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对于提升小家电产品品质,增强小家电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邬琦姝.创意产业背景下小家电产品设计发展思路[J].包装工程,2013(08):66-69.

[2]刘永祥.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9.

[3]柳冠中.象外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98.

高端创业项目第7篇

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梁新文表示,为践行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佛山高新区聚焦南海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人才立区”战略,推进“人才+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大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

效应。

56个全球领军人才项目聚首南海

昨日的项目对接会上,共有56个来自海内外的领军人才项目进行了项目推介展示,其中,来自美国的项目有12个,英国5个,新加坡14个,香港13个。

“56个项目团队中,其核心成员8成以上拥有博士学位,近20个团队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南海区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除了拥有名校教授和博士外,项目团队同时还集聚了有着世界500强从业经历以及创业经历的企业高管。

今年1月,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正式迁往南海中部片区(包括南海高新区)和三水乐平工业园,佛山国家高新区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征程。随后,佛山高新区逐步确立了打造“中国智造金谷”的战略定位,并于8月1日启动建设佛山高新区珠三角国际科技园。

“珠三角国际科技园如何走出一条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是外引,引入成熟项目公司落户高新区,发展外源型经济;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入国际化项目和人才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内源性经济,两条腿走路。”佛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局局长全洪表示,参加此次对接会的项目,拥有领先国际的核心知识产权,且产业化前景良好,项目与本地资本的对接,将逐步扭转佛山高新区过去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尴尬局面,转而抢占国际分工高端环节。

在项目和人才引进方式上,南海正在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于华侨、海外华人、留学生等人际网络的传统方式。本次对接会56个项目,便全部通过南海区人才办设立在北美、欧洲、香港、新加坡、北京、上海的6大海外引才联络站引进。

以佛山高新区北美中心为例,今年8月,佛山高新区、南海区人才办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美创新创业中心(CARITS)签约共建“佛山高新区北美中心”和“南海区海外人才(美国)工作站”,北美中心成为佛山高新区高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产业化转移的离岸平台和直接通道。“高端人才联络站对人才的聚拢效应已集中显现,对接会中的9个项目,即由北美中心引荐。”

国际化项目“牵手”本土民营资本

昨日上午的项目路演会上,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土培团队的“纳米节能、防雾自清洁薄膜”项目,其提供的高级建筑玻璃、汽车玻璃等节能贴膜设计和生产技术,由于采用最新纳米材料技术,具有节能和降低成本的双重作用,且市场前景广阔,备受本地企业关注。

“如果我们能携手陈土培博士团队,由我们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团队提供生产工艺和技术,就能生产出用于汽车玻璃的节能环保薄膜。产品如能面世,将打破目前国内汽车贴膜市场长期由美国3M公司垄断的局面。”广东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陈伟伦说,目前该公司已与陈土培团队进行了初步接洽,并计划为合作项目投入超亿元。

不仅是陈土培团队,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装备等其它领域的高科技项目,均受到南海民营企业的青睐。已在江苏无锡成立凤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屈志军博士团队,昨日也带着“天开半导体功率器件IGBT项目”来到了南海。

“这一项目的上下游客户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项目投产后,将撬动上千亿市场,填写国内技术空白。”无锡凤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屈志军说,南海市场环境宽松,公司已决定落户南海,目前正与好几家南海民营企业进行洽谈。

南海区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内外高科技项目与本地资本的对接,既解决了人才项目创业缺资金、缺市场、缺平台等创业难题,又为南海充裕的民间资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发展渠道,能够实现双赢。据悉,昨日的对接会还吸引了南海及佛山市内的100多家民营企业、10多家金融机构。

佛山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与广东金融高新区的互动及协同发展,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资本有机融合,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信用及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信托、保险、拍卖机制。同时,将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私募创投资本、科技创业资源集聚,建立和完善区域产业投资体系。

佛山高新区密集发力“高端国际化”

56个项目中,有3个生物医药方面的项目,让位于南海的广东百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李明非常动心。“它们或是掌握了国际前沿技术,投产后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或是在临床治疗上非常先进,是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发展方向。这三个项目与我们的研发方向一致,我们很有兴趣同其对接,为公司未来项目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李明表示,公司目前正与这3个项目进行接触,希望可以通过引进团队、共同研发产业化、项目转移等多种方式,实现灵活合作。

按照行业分类,本次对接会上的项目,包括电子信息项目29项,装备制造5项,生物医药6项,新材料4项,节能环保2项。“这些项目除了科技创新度高以外,同样重要的是,项目与佛山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一致,项目落地后,均能在本地找到产业基础和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佛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局副局长劳剑锋说。

经过20年的发展,佛山高新区园区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4.9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80亿元,为1993年的482倍;年产值超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从零增加到26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从零增加到127家。今年11月13日,珠三角国际科技园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授予“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南海)”称号,成为佛山高新区过去半年内密集发力高端国际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目前,佛山高新区已形成了平板显示器件、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照明、高端装备制造、环保和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成为引领佛山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接会上的项目如能落户佛山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链,凸显佛山高新区的产业集群优势。”

高端创业项目第8篇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为目标,通过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科学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高端增值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通过加大政府性投资引导扶持力度,促进重大项目、载体建设与企业改造提升并重,招商引资和招研引智并举,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业为重点,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力争全市服务业实现“三个高于”: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每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以上。

(三)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六大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发展。

——服务外包。依托中国服务外包太湖保护区建设,积极实施“123”计划,紧紧抓住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契机,以服务外包园区为载体,以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商务流程外包为重点,强化人才引进,培育龙头品牌企业,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化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逐步成为无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力争到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30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达到1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

——科技研发。大力推进“530”计划和“7+1”合作,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北大无锡产学研基地等一批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研究机构,提升制造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增强高新技术的集散能力,推进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形成。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三创”载体600万平方米,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企业技术中心1000家。

——创意动漫。加快建设以“一基地四园区”为主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着力引进和培育动漫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创意动漫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以工业设计、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应用服务为主的产业群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全球著名动漫企业落户无锡。提升动漫原创能力,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扩大动漫创意产业影响和辐射范围。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和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动漫及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地理优势,主要接收上海航运中心的辐射,积极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系,重点建设江南商贸物流城和江阴长江港口、新区口岸保税物流、空港物流等物流集聚区,面向无锡及周边城市提供商贸物流服务。力争到2010年,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比值降到15%左右,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主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和金融业国际分工,加快建设太湖新城金融集聚区,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锡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发展农村金融,组建金融投资公司并逐渐发展成金融控股集团,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1%。

——现代商贸。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优化现有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特色街区、专业市场、配送、国际采购平台、新型商业设施开发、新兴商贸集成服务、商贸品牌建设、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以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商贸服务企业集团转型提升,提高商贸业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继续保持16%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速17%以上,成为长三角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高端旅游、高端社会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端服务业等领域。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重点抓好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综合协调、集聚区和项目管理、目标考核等工作,并与经贸、旅游、科技、外经、信息、金融、文广新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财政、工商、税务、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加快调整和完善各市(县)、区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开展现代服务业、商贸、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科学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自身条件,重点提出下一个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和举措。以规划为引导,强化部门联动机制,重点推动现代高端产业和项目建设发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努力提高服务业专项规划和重点领域空间布局规划落实程度,形成从制订规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政策支持——配套服务的落实体系,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推进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服务业走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完善全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研究,促进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等27个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化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10年,营销收入(成交额)超500亿元集聚区达到3个,超百亿元集聚区达到6个。积极争取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试点,力争在运作模式,以及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选择业态新颖、规划完善、条件成熟的集聚区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使我市的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13个以上。抓紧推进集聚区技术公共平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集约化程度,增强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地方经济拉动强、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加快推进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库建设,重点对省市两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库、亿元以上重大服务业项目库实施滚动式管理,强化分类指导和跟踪服务,力争2009年—2010年列入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企业和项目数达到20个以上,获得国家、省级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数不低于20个。强化服务业投资导向,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扶优限劣,鼓励和支持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实体项目建设,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部分行业新增项目,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即抓住产业链前端科技研发和创意设计、后端的营销和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发展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商务中介、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业,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工业设计园、太湖国际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三创”载体重点建设软硬件平台,特别是要为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核心企业和高端人才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的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空运物流为特色的空港产业园、以流通加工增值为特色的大明物流三期、以多运联运为特色的通江物流、西站物流和新港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和企业,有效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六)搭建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平台。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将日本、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作为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对外招商引资的目的地区,与重点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合作,组织筹备集聚区建设发展论坛和招商洽谈会、欧洲现代服务业、印度服务外包、港台高端服务业等4个对外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落户锡城。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内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长三角区域服务业招商引资洽谈会筹备工作,争取一批服务业项目落地锡城,力争2009年—2010年服务业招商引资协议金额达到200亿元以上。

(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依托“530”计划,积极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招引工程,把欧美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作引智目的地,重点引进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我市急需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从工作方式和环境、政策资金、后勤服务等领域采取组合手段,吸引其扎根无锡工作和创业。加快服务业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建立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机制。积极组织服务业条线、集聚区和项目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服务业培训,为基层工作人员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创造良好的条件。

(八)积极开展标准化及品牌建设。着力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管理规范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及协会的服务标准制订工作。在传统和新兴服务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商业大厦、朝阳集团、天鹏集团、王兴记等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连锁扩张。

(九)强化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完善服务业运行分析制度,定期召开各地区服务业和各重点行业运行分析会,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项目联系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实际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改进服务业统计方法,积极完善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的统计体系,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及时、科学的基础信息依据。

(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按照国家、省、市出台扩大内需政策以及涉及服务业相关措施,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采取资金、信贷、土地等组合措施,重点支持带动作用强、吸纳就业人数大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发展。完善全市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着力做好优化服务业考核目标的设置,将总量考核指标转换为增量考核指标,绝对数考核指标转换为相对数考核指标,加大奖惩力度,激发推进服务业工作热情。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协助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对上争取国家、省级服务业、流通等领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缓解集聚区建设和企业经营压力;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城区、集聚区、企业开展咨询和服务,为实体企业排忧解困。

三、扶持措施

(一)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政府性投入力度。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度,结合年度重大项目安排,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集聚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将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内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重点集聚区、重大项目建设和培育农村市场及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

(二)完善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导向。积极实施产业引导,加快制订出台新的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定期。按照政府性扶持资金项目招投标工作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的新方式和新办法,通过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确定扶持项目,并强化跟踪服务和督察力度,保证引导资金按照要求足额使用到位,尽快产生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项目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扶持力度。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至2009年底安排4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新增引导资金”)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加投入。新增引导资金主要投向高端服务业领域,扶持期为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新增引导资金按相关规定加强管理(详见附件)。

(四)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稽察力度。按照全市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工作的意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新增资金监督、管理和审核,做到专款专用。对骗取、转移、侵占、挪用、截留、挤占资金,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将限期收回已下达的资金,并按照相关法规、规章予以处理、处罚;对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法律责任。

(五)加快形成服务业政策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领域扶持力度,清理不合理规定和限制,充分运用准入门槛,税费征缴、价格监管、财政信贷等调控手段,以调整和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核心,重点扶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休闲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形成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附件: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

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市政府决定,我市新增市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4000万元。为加强对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我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新增引导资金”),以引导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扶持服务业新兴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第二条新增引导资金分配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鼓励创新、公开透明的原则。

第三条新增引导资金实施项目化管理,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为新增引导资金的主管部门,共同对资金的审核、论证、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市发改委负责新增引导资金的业务管理;市财政局负责新增引导资金的拨付。

二、支持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新增引导资金的扶持范围主要是市属和无锡市七城区中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的在建或新建项目。

第五条新增引导资金的扶持领域是高端服务业,主要包括: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另行安排)、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高端增值产业。

第六条新增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在本市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且项目在无锡市区实施的服务业企业。

(二)符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导向。

(三)项目已启动。

(四)项目资金已落实。

(五)至少还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纳入省、市重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当年新建、投资量达到总投资的30%以上,并对地方经济有重大拉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2、纳入省、市重点(包括22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当年工作量超20%、时序进度提前一个月以上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3、业态新颖、填补我市服务业领域空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

三、使用范围和方式

第七条新增引导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一)省、市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补贴和贴息。

(二)省级以上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配套。

(三)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的项目。

(四)服务业创国家、省级品牌项目。

第八条新增引导资金主要采取专项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等方式。标准如下:

(一)专项补贴: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的高端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8000万元的,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在8000万元(含)以上的,单个项目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二)贷款贴息:以利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为主的项目,给予25%—50%的贴息补助,单个项目贴息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知识型服务业项目奖励:对业态新颖、填补我市服务业领域空白以及科技含量高的知识型服务业项目,引进并正式开工的,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提前竣工项目奖励:对原计划2009年后竣工的项目,提前竣工并投入运行的,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励。

四、投入方式

第九条新增引导资金,除下列情况外,投入方式一律实行招投标方式:

(一)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

(二)只有2家或2家以下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

(三)没有引起有效竞争或对招标文件未作实质性响应或因故导致废除所有投标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实行招标的情况。

市发改委负责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并负责组织成立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分专家组和综合组,专家组由各行业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综合组由市发改委、财政局及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投标人主要是市属和无锡市七城区中各种经济成份和经济形式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企业的在建或新建项目。

招标方式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将通过《无锡日报》、无锡市服务业工作网站()同时招标公告。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招标人将向3个或3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招标人根据招投标项目的情况确定招投标方式。开标时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公开进行。中标项目确定后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将项目列入无锡市新增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计划,正式下达。招投标工作将于2009年2月份、5月份、8月份、11月份分四次进行。

第十条市财政局按下达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对各区相关项目的扶持,各区财政按比例同步配套。

第十一条区财政在收到投资计划及预算指标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资金划拨手续,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市属项目由市财政直接下达预算指标及拨付资金给项目承担单位。

五、监督管理与绩效考评

第十二条市发改委负责对新增引导资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会同市财政局对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市财政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不定期抽查工作。

第十三条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对新增引导资金使用进行稽察。新增引导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滞留、挪用、截留、挤占,不得擅自改变或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对骗取、转移、侵占、挪用、截留、挤占资金;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建设实施或竣工完成的;有关中介机构在评估中弄虚作假或提出的评估意见严重失实的,由市财政局限期收回已下达的资金,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理、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各项目主管部门年终要对所辖范围内相关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竣工结算情况、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项目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并及时将绩效评价材料上报市发改委和市财政局。

六、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