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5 18:12:46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学科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早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划学科也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迅速扩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城市病”的大量城市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理论趋势。前者以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为代表,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后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对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充满信心和渴望,体现了理主义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考。在这之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多元化,关注点深入城市的经济、地理、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规划的好坏成为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城镇化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中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破坏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一些地方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人为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一是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由于不从城市整体布局上研究问题,不注意新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的疏解作用,而试图在人口密度已经过高的古城内拓宽道路、兴建高层建筑来解决交通、环境方面的问题,对古城布局与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二是由于一些地方未对保护区进行定期的全面维护,使得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差。三是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在古迹周围进行破坏性建设。四是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五是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

由于结构决定功能,我国许多城镇总体功能不强就在于产业等方面的结构欠优化,而这又往往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欠优化上。就城市而言,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偏高、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用地所占比重偏低几乎是当前我国所有地区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欠优化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还常常导致老城区住房紧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区企业缺乏发展空间以及居住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致使城镇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基础设施落后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三、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1、科学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

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历史建筑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

(二)调整用地结构,发挥城镇整体功能

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镇整体功能发挥,应对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增量部分,要保障民生类实施建设而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蔓延,如优先保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鼓励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土地开发模式;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促进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用地结构的形成;保障生态用地和环保用地等。对于存量部分,各城镇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选取不同的整理运作模式,如对于那些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较高的城镇,可以在依法依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方式,把那些有污染、效益低下、占地面积大的工业企业迁出所在城镇,腾出的土地在城镇规划指导下用作它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城镇就业和贫困问题;对于摊大饼式外延扩张的城镇,可以采取就地改造整理的方式,适当增加其他必需建设用地供给,并在符合城镇规划前提下提高旧城区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载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城镇发展规划第2篇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规划布局;内涵;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规划与布局是小城镇发展的龙头和先导,没有科学的、高质量的规划,没有整体的、合理的布局,也就不可能有小城镇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历史时期,分析当前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规划与布局的对策,对于加快小城镇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涵和外延

从内涵上讲,小城镇规划主要是持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的统一即在现有小城镇近期规划的基础上留有余地结合远景空间结构性布局,重点是对于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中型城市的小城镇必须研究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的程度、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数,并使其在时空上具体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载体。

坚持宏观布局与微观布局的统一。小城镇宏观布局要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小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整体协调发展。微观规划指小城镇城区内的总体规划与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

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应当根据其区位与资源优势、历史发展与环境容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合理确定,而不应一味贪大求全。特别是处于自然环境不利的山区、库区、沙漠地区的小城镇环境容量有限农田、耕地十分有限, 因此对于可用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用地重点是如何充分用好现有土地,而不是大规模开垦新的土地,更要杜绝随意侵占农田与耕地的现象发生。小城镇的布局不仅仅是单个城镇的建设问题,而且是影响到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布局时要考虑其发展对经济相对集中的小城市,卫星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区域的镇区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适应该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外延上讲“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战略”, 即小城市规划不是一个单一的城市问题而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的问题。因此要以发展和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小城镇,以小城镇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其作为大城市与农村的纽带作用推进我国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二、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1从宏观上看,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小城镇空间布局和体系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突破体系规划搞重复建设,局部规划与体系冲突;小城镇区域间产业布局分散,结构雷同;在土地占用、水资源分配、污染控制等方面,体系规划没有强制调控和约束能力等。可以说,有的地方没有编制出与全局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有的地方即便是编制出来,也束之高阁,没有起到指导和调控小城镇发展的作用,小城镇仍处于缺乏区域宏观调控、以单个规划为依据的自发建设状态。

2.2从微观上看,缺乏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小城镇建设规划。虽然每个小城镇都有一个总体规划,但大都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且相互不衔接。同时,除了粗线条的总体规划外,很少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专业规划与之配套,规划缺乏完整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2.3从建设实践上看,小城镇规划不到位的问题相当突出。①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者们根本不重视规划,不去认真研究规划、分析规划、按规划搞建设;②小城镇从规划到实践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程序,往往由个别领导人的意志代替规划,以“既成的事实”来修正规划;③在建设与规划相冲突时,经常出现以规划上的让步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问题,规划服从权力,其严肃性荡然无存;④建成区管理不到位,体现不出规划的效果。建成区管理是规划建设的继续,无有效的建成区管理,就难以体现出规划建设的成效和意义。

2.4从规划管理上看,小城镇规划管理比较混乱,主体不明确,人员素质低。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理应要求规划管理工作要科学化、规范化,理应要求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人员要高境界、高素质,但目前状况并非如此。就全国来讲,当前城镇规划管理模式不一,大部分有三种模式:①镇管为主。镇级政府是小城镇规划管理的“主角”,市、县仅是指导而已这种模式往往是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粗放,导致规划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②县管为主。县级建设主管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小城镇规划。这种模式虽使得小城镇规划区域整体性强,但往往忽视每个小城镇的实际,在具体工作指导上以偏概全,不够深入、细致,实践性、针对性较差。③县乡共管。县级建设主管部门配备较强的小城镇规划管理力量,并对镇下管理人员,负责小城镇规划的具体落实,镇级处于配合的地位。

三、小城镇规划实施对策

3.1加强小城镇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建设

要有科学的规划决策。为了改变“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首长一句话”这种情况,应当提倡决策科学化。对规划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要有一个权威性的领导机构来决策,确保可持续发展。如成立规划委员会、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公开的决策制度等。指导、协调、监督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规划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对小城镇规划及重要设计等进行咨询和技术审查,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确保小城镇规划决策的正确,有赖于法制的健全,法制的建立与完善有赖于合理体制的需求或建立,而合理体制的建立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国小城镇规划机制的正确认识与定位。

3.2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开展小城镇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公开规划程序编制和实施规划。公众参与是改进小城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小城镇的规划要提高科学性,并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群众及乡镇政府领导干部对本乡镇建设发展的设想。当地群众和领导干部,最熟悉本地区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当地乡镇生产和建设事业也都有一定的设想,他们最有发言权。通过公开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公众了解规划并进行项目建设的监督,树立全民的规划意识。

3.3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城镇化建设

在编制小城镇规划时,要把防止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切实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来对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编制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要同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相衔接,充分考虑道路、排水、环保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突出生态环境的特点,考虑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生态综合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3.4树立特色理念,强化形成小城镇应有的特色

小城镇都是在利用自然环境中选择能满足自己生存要求的地点形成的。因此,一定要尊重自然环境赋予小城镇的特色景观,科学地分析本地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按照“控制人口增长”、“节省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便生活”原则,科学合理的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注重保护古建筑,以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丰富和发展小城镇的文化内涵,挖掘具有自己的人文特色;注重塑造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小城镇整体风貌,注重塑造小城镇的特色标志和创造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注重营造可持续发展适宜的人类居住区。

四、对小城镇规划布局的几点建议

小城镇布局是指一个区域小城镇发展的空间宏观安排,小城镇规划是指一个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时间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与布局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平。从以上小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布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建议。

(1)应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小城镇规划与布局。小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一部分,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研究和编制小城镇规划与布局,主要是协调解决或避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粗放经营、生态恶化、重复建设、行政壁垒、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矛盾等问题的需要,是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引导调控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布局自觉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内,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以下几点:①总体衔接。单个小城镇的自身规划必须密切联系所在县、市的区域规划,保证县、市区域内城镇体系的正常发育和逐步完善。②全面协调。树立科学的协调发展观,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统筹考虑城镇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形成有主有次、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③节约用地。小城镇规划要把握人口发展规模,做到合理用地,切忌盲目扩张。④保护环境。坚持经济、城镇、环境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⑤量力而行。小城镇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违背客观规律。

(2)应建立完善有效的小城镇规划实施监督约束机制。要做到小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小城镇建设按规划进行,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该机制应把握以下几点:①监督主体的层次性。不仅包括县、镇两级人大、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还应吸收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及法人和社会团体参加,从不同方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共同发挥监督作用。②监督内容的明确性。影响小城镇规划实施的环节很多,如政策法规的制订,规划的审批,规划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的落实,“一书两证”的发放及各种经费的提取、使用,违法建设的查处等,这些都必须公开透明,置于监督主体的严格监督之下。③监督手段的多样性。实行巡查、督查、检查、调查、走访、举报、舆论等多种监督形式,发挥综合监督作用。④监督结果的实效性。对监督出现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解决渠道和处理程序,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接受社会的再监督,切实维护规划与布局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初期,我国的小城镇规划和布局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摸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的道路,为实现经济、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覃建芝. 小城镇规划管理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04 .

[2]李宝军.小城镇建设要关注环境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3.

城镇发展规划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管理 解决途径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小城镇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方案。小城镇规划管理是小城镇建设的序章和铺垫,对于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主要包括大城市的卫星镇、县级市所在城镇及县级市区属镇。而小城镇规划管理就是城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利用有效的策略,把批准中的规划变成现实,并且对于小城镇中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也体现了城镇政府的意志。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数量开始不断的增加,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如何规划和管理好这么多的小城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管理核心内容的深入了解,结合我国在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现状,谈一谈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来说,其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相统一,部分方面在同一个县的镇乡总的体制和管理机构不一致,造成了规划管理部门很难完全的履行其职能,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此外,县级的行政部门在业务上大多都是只给予镇上一些指导,具体工作仍然要由镇上的部门工作来负责办理,但这些工作往往是最繁重的。根据目前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权限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2 执法存在问题

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主体的不统一以及执法过程和范围的条块分割,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违法建设查处的难度。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执法内容各不相同,先后主体交叉不一,力度不足,协调不够,领导不力,配合不妥,难以形成综合强有力的执法局面,一方面要面对违法规划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乡镇违法审批的违法建设。由于人员不足,对于违法建筑的查处就不会精确到位,使得规划管理的形象和权威在实际实施中大打折扣。

2.3 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不仅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乡镇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工作将会难以展开,导致其管理人员参差不齐,阻碍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2.4相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和其它的工作不一样,它对于规划管理人员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一般都很严格。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仅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维护严肃性和法律性,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适度的弹性。所以这就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素质,从而正确的引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向规划中的目标发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和规划专业知识,其本身的业务不精,规划理念和意图不熟,思想陈旧,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规划管理常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干部队伍人员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需求。

3、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编制规划

根据“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布局结构、形成地区合力”的发展策略,在宏观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分布,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小城镇规模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编制或者修正小城镇规划管理体系,继而指导规划管理中各类规划的编制或者修正工作。此外,要提高规划管理体系编制的工作力度,使得编制成果有较高的水平和档次,并且改变编制时间长的局面。

3.2 完善制度规章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关的制度规章作为约束,才会使得工作规范化和合法化,小城镇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尽快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和法规。其次,制定规划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管理作为相关人员政绩考察的主要部分。同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认可。

3.3 重视专业技术创新

提倡和支持小城镇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和研究,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借鉴其他城市规划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规划管理方法。主要推广以计算机技术为重心的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规划设计。

3.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广泛宣传培养和尊重人才。在广泛宣传培养方面,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规划就是法、财富和服务的观念,并且从法制、财富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养人才。在尊重人才方面,由于目前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偏少和知识水平偏低,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人才,并有爱心的呵护他们,诚心聘用人才,关心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才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4、就发展与现实建设的矛盾

发展与现实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度规章和人才需求等方面),这是首要的矛盾。其次,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与小城镇规划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小城镇在规划管理机制上的设定和实际的规划管理工作不相符合,使得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开展存在着冲突,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5、科学发展的前景

对于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来说,科学发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它可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管理体系提出合适的建议和改进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小城镇当下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可以大大拉进小城镇发展与其规划管理之间的差距,使得小城镇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跟上小城镇的发展步伐。不仅是这两点,科学发展还有很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6、建议

针对科学发展的发展内容前景,目前应该做好基础方面的改进,以迎合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多层次管理机构;其次要培养一个有高素质的规划管理队伍;最后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设定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并明确执法主体。只有把基础的部分做得更加规范化和完善化,才能引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7、结束语

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不断的融合及靠近,小城镇的发展在未来也将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个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掌握好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积极借鉴国内各个地区关于小城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也为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参考文献

[1] 陶特立,张福林,黄勇,邱桃东. 由“太湖蓝藻事件”引发的新思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创新模式探讨[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5.

[2] 杨伟刚,齐曼. 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2009,08:5-6.

[3] 曾志伟,谢宏坤. 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5-27.

城镇发展规划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小城镇;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一、加快发展小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

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速度为1%,到末期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0%—42%。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85 年为20%,小城镇占到这个总比率的12.71%,而十五年后的2000 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一年平均提高0.83%,而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每年平均提升0.46%。从上述所列数据反映,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最终是依靠小城镇的发展。

2.小城镇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人口众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发展农业本身仅仅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于进城务工,但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够完全接纳“农民工”,这是由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模式所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民虽然打工但不挣钱,虽然增产但收入增长缓慢,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 年,农村人均收入为16455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6715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23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如何用好小城镇这个市场如组织和引导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业发展走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最初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转型而兴起的一些手工作坊。到2011 年,我国的乡镇企业资产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政府各种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的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活跃农村经济,推动乡镇工业化发展,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技术相对落后、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匮乏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认识偏差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缺乏实质性措施。同时,领导人员本身更缺乏对城镇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往往既浪费土地,又破坏资源与环境。此外.基层方面把城镇建设由城镇市容改造,片面理解变成了拆旧房、建新房等简单建设行为。而做好城镇的合理规划与建设,才可使得小城镇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治理,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并且使得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得以提高。

2.缺乏对城镇规划和建设的财政长效投入机制

目前,多数小城镇的集体经济困难,无力拿钱或不想拿钱做城镇建设规划,上级政府对城镇规划的政策缺乏落实措施,以及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地方政府用于农业项目的专用资金主要针对种、饲养和加工等产业的支持,缺乏对提高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资金,缺乏资金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过程中资金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人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偏低,多年来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些旧的建设由于缺乏后期资金投入而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又十分庞大。因此,对农村建设所需资金试图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解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3.城镇规划建设缺乏公众有效参与

传统的城镇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使得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规划建设中即使存在公共参与,那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的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等较低层面上。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每个地区的小城镇在对其自身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因素,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政绩,不能以数量取胜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质量。作为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合理筹划,准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重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2.培育新市场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支柱产业,所以,在对小城镇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应该完善当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小城镇这个桥梁将农村和城市结合起来。作为小城镇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要有自身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改革户籍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的是具有分割性、世袭性的“二元”户籍制度,这种模式严重的妨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无形之中损害了农民朋友的利益。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对其进行相应调整,但是其本质上并没有变。所以,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就必须要招贤纳士,取消“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规定,让外来人员获得与本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待遇。

4.编制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措施

小城镇规划建设不仅受到农村附近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还受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将村庄规划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进行整体科学合理规划,才能较为合理地促进村庄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

5.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面貌与农村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地方领导部门对农村建设的认识与决策水平。当地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应有长远眼光,本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坚决避免盲目建设与急于求成。同时,要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对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违背农民意愿的建设应坚决制止并追究责任。

6.稳步提高群众参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识水平

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因此在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必须争取到当地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稳步提高群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7.规划管理部门需制定长远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案

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才能使农村走上正确的规划道路。因此,各地有关部门需本着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制定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建筑建设标准,坚决杜绝面子工程问题出现。并且合理适度的进行村庄规划和建设,要因财而施,不可攀比。

8.充分发挥金融部门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持,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等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较低。因此需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但是,小城镇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认真筹划,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孙长仁.浅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方利益协调[J].中国西部科技,2011(13):34.

[2] 杨莉,徐蓉.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28):128.

[3] 陈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J].规划师,2009(01):243.

城镇发展规划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置;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置一部分,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置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

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至直接与交通、城建等工程建设挂钩,以建设投入量来测算区域需要抛售的房地产用地量。这种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往往不顾及本地区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土地市场的实际现状,对房地产企业开发方向和用地也不加以控制,导致关系到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居住房供应不足。相反,又出现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经济购买力不够出现闲置浪费。此外,由于小城镇所特有的特点,一些居民受传统居住习惯的影响,总想千方百计地购买土地自建住房,导致乱占滥建十分普遍。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以住宅用地为主的非法私下土地买卖仍然大量存在,虽然历经多次清理,但收效甚微。

(四)空心村镇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住宅建设的扩张非常自然,但“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十分反常。与“空心村”问题伴随而生的还有两个不正常现象,其一村落不断外延,不仅村落内部原有老住宅闲置,而且新建住宅空置率也很高,“一户多宅”,超面积建房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二,在广大非城郊农村,农宅的商品关系发育程度很低,不仅农宅买卖鲜有,而且出租、转让、抵押等也不多。其次,小城镇是由过去的乡村集镇发展起来的,规模都比较小。镇域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都是农业用地。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实际上承担着带动农村城镇化和支持农业发展的双重功能,这就使得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成为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存在着宽打宽算、不节约用地的问题,致使小城镇占地面积过大,人均建设占地比较多,而真正的建成区却很小;另外小城镇用地普遍存在着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目前小城镇规模扩大主要以面积扩张为主,其用地规模扩大很快,用地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使得部分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指标供不应求。

(五)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要素,小城镇不断发展导致征用土地面积逐渐增加,使这种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农村自留地日益减少,农业和农村发展空间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扩增的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就使耕地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日益突出。另外,小城镇建设也会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一方面,大量的农用地变为生态功能较弱的建设用地,产生了以不透水为主要特点的城市下垫面,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其中的生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资源的传统用途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占用优质农田,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森林、草地生物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六)土地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多数小城镇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招商引资、追求政绩目标,许多乡镇领导往往随意占用大片农田,扩大非农建设用地规模。而且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忽视了其对于城镇用地的协调管理的职能,竟相压价,恶性竞争,用廉价土地换取城市建设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政府采取降低土地成本吸引外资的短期行为,导致小城镇土地开发机制几乎处于双重扭曲状态,既难以借助于市场机制对非农建设占地行为加以约束,也缺乏真正体现公平利益的政策干预手段。在土地开发的问题上,政府常常急于项目的引进,达成与开发商的妥协。造成小城镇土地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布局分散等诸多问题。

二、小城镇造成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剖析

小城镇造成低效用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对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实际情况,土地利用的现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主观方面原因

1、主观思想上的畸形发展观成为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小城镇在谋求经济大发展的格局时,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往往考虑的只是短期利益,往往还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一度出现的“零地价招商”才得到遏制,又出现了所谓的“出让金返还”、“捆绑房地产项目”等手段,继续着变相地拼资源的旧路。正是由于低廉的土地取得成本,不足以让用地企业学会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工业企业用地宽打宽用,多用地、用好地。同时,由于政府干涉土地的使用,在新区或开发区建设中,时时大打地价优惠牌,客观上诱使一些工业企业想方设法受让更多更好的土地,导致大量土地的囤积闲置。

2、土地利用规划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土地的低效利用。由于规划的滞后、规划意识的淡簿等方面原因,小城镇对土地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许多边边角角的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主观思想上忽视土地规划的作用,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导致大量的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另外,由于政绩观的存在导致在小城镇发展上只注重新城区的建设,而一些区位条件好的旧城区长期得不到改造和利用。

3、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的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小城镇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对土地闲置规定了相应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保护,国土职能部门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或虽执行也不到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转贴于中(二)客观方面原因

1、结构性失衡和不合理导致根源性低效用地。随着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城镇新区、开发区的兴建,一些小城镇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急骤增加,有的地方工业用地占比甚至达到60%左右。大多数小城镇上述四类主要用地不符合国家标准,绿地占比、公共建筑用地占比偏低,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现象成为普遍的客观存在而不容置疑。

2、旧城改造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导致低效用地。目前小城镇的财政还处于“吃饭财政”水平,因农业税取消等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消化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更加不可能再进行旧城改造。据调查,与发展新城区相比,旧城改造既费时又费钱,改造老城区的费用是建设一片新城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改造一片旧城区的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多的长达5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拆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时间会更长。

3、传统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阻滞难以及时改变而导致低效用地。对小城镇旧城区的普通群众来讲,一些人也不愿意进行旧城区改造,一是因为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一部分人在改善居住环境后,也同时背负着数额不菲的住房贷款压力,二是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居住习惯,旧城区一些单门独院的居民不愿意改变居住现状,导致对旧城区改造不是很积极,甚至产生逆反的阻滞和障碍。

4、存量划拨土地的大量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导致低效用地。小城镇用地原以划拨为主,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一般不把土地成本记入生产成本,因而缺乏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动力;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成本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划拨土地的无期限性使用使得划拨土地的拥有者把土地作为单位的“私有财产”,宁愿大量土地被闲置也不愿意让这些土地被别人集约利用,这种现象在那些能维持生存的企业中表现最突出、最为严重。

三、小城镇合理利用土地的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强调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土地开发利用要根据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准确预测来确定不同的开发期和相应的用地数量。规划要在镇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集聚核心,使得镇域内的人口、资金和其他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核心流动,形成向心型的城镇化趋势。杜绝各村分散发展然后再连成片的低效土地利用模式。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均不超过100㎡的要求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杜绝沿道路两侧建设的条状规划。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就要具有法律效力,对违反规定造成的土地开发应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小城镇建设规划既是对土地用途和使用数量的约束,又是对小城镇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实施。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把握好以下原则:注意城乡结合,准确处理城乡矛盾;因地制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利用土地。

2、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张。目前,小城镇建设中的存量土地很多,要尽可能利用存量土地,立足于内部挖潜,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通过治理“空心镇”,进行旧镇改造等整理措施,有效挖掘小城镇存量土地潜力,提供小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小城镇外延,减少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坚持农用地优先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尽量利用坡地、瘠地、劣地。因此,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利用山坡、劣地等地形条件,发挥建设用地的效能,改变小城镇建设大量占用周围农田的习惯做法,尽量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尽量少占用耕地和好地。建立土地开发与复垦制度,对于确实需要占用好地的乡镇,应规定其组织开发和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或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相应的造地费,土地管理部门把这笔费用转给具有开发和复垦能力的乡镇,力争做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要鼓励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镇购房和按规划集中建房,集约使用土地,把节约的宅基地用于小城镇建设。

3、重视土地的空间利用,增加建筑物容积率。

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问立体性的综合体,土地的稀缺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小城镇的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从粗放外延扩张方式转向集约立体方式,使多维空间利用成为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中,要利用集约边际原理,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资源,增高建筑物高度,增加建筑物容积率。兴建多层生态住宅,在小城镇地下修筑商场、停车场、仓库、服务设施等。小城镇土地的立体空间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土地,减少占用耕地,还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应根据各区位上土地的承载力制定相应的容积率下限标准,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对城镇容积率实行管制,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地价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改造旧城区的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集约节约用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工作,以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1期;

城镇发展规划第6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分析对策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全球12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从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逐步演变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法则。而后不久,各国政行业协会以及社区组织也都在考虑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要求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广泛的大众参与是主要方面之一,这有助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利益机制等方面达成社会共识与目标。

一、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核心职能和优势资源过度倾向于大城市

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过度繁荣的同时导致交通瘫痪、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高昂化的城市病以及周边地区由于缺乏政策、资金、资源形成的周边贫困化的城乡二元矛盾问题。

1.2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合理

长期依赖土地财政、非理性扩大城镇规模、主观修改城乡规划、造成房价泡沫、耕地锐减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忽视本地的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经验,造成东施效颦的畸形同质化发展等。

1.3国家政策上不够合理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城镇规划扮演的更多的是在战略政策面前服从、在技术层面深化和在实施层面协调和执行的角色。一方面,愿景式的规划辅助社会造就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单一利益取向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城市题。面对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诸多问题,整个行业的自我反思仍显苍白、软弱、滞后。

二、可持续发展中环境规划的具体方式

2.1整合性

环境污染具有跨介质的基本特性。因此,要求改变环境管理部门的各自为政局面,推行横向整合的环境规划,包括各个环境管理部门与用地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因为土地使用活动无疑会产生显著的环境影响。环境污染还具有跨边界特性,在一个地方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带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后果,这就要求纵向整合的环境规划,各个层面的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环境政策之间要保持高度协调,并使地方层面在实施过程中仍有相当的创新和调适余地。

2.2战略性

6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的宏观预测模型在实践中遭受挫折,加之各级政府所面临的选举压力和预算约束的周期性,导致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环境后果。

2.3环境标准、容量极限和影响评估

不仅要建立严格的环境标准,更要确保污染总量不再增加并且逐年下降,特别是不能突破环境容量极限。如果只是控制各个污染源的排放标准,而不是同时控制污染源的总数(如汽车数量),仍有可能导致污染排放总量突破环境容量极限。因此,在开发控制中引人环境影响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3.1保证生态健康

保证生态健康的意思就是说,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洁净无害化正常运转,因为不健康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为代价,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太高了。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循环,必须被改革。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刚性的,环境健康要有相应的指标,达不到这个指标,就谈不上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3.2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绝不仅仅是数字化的GDP与税收的表现,经济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样需要大众关注。经济发展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就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促进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和品质效益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3.3独特的城市形态与文化特征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在文化建设的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希望通过建设的成就被世界关注,但如果缺乏对城市文化延续性的研

究,缺乏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势必造成当下城市形态的乱象。对城市文化的轻率,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快速建设的趋同,还是追求新颖的标新立异,都与城市的气质不相匹配,只有始终秉承本土、本地的传统与固有的文化特征,城市形态才能保持木秀于林。

3.4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良心,虽不在能见范围内,但其在遇到风吹草动时,能够满足紧急状态下的城市安全。基础设施的应变能力好,能够防灾减害,使人们安全舒适地栖一是保证生态健康,即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洁净无害化正常运转。不健康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的发展以牺牲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为代价,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太高了。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循环,必须改变。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无偿保护与合理使用是刚性的规则,环境健康要有相应的指标,如达不到规定的指标,就谈不上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3.5绿色的公共交通系统

21世纪以来,交通问题成了大多数城市的头号问题。交通拥堵、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带来的人身伤害,造成的城市运营和时间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未来的中国城镇来说,发展公共交通、绿道和非机动车慢行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6社会的可持续

地缘感和血缘感是中国社会构成的重要基础,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瓦解和较大破坏。中国要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通过公共空间和场所把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连接起来,创造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交流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重构有地缘感的新型社区,保证人对生活的自由选择和话语权,让所有人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尊重。

结束语:

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理念的城市规划是各国规划师正在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议题。城市是一个生命体,要有良好的框架、形态和性格,才能健康生长。要想使中国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可控的城市单元、城市街道、社区等城市细胞,加强彼此之间高效、低耗的微循环。未来的城镇规划和建设需要微概念。只有注重尺度、关注细节、从小做起,城市的肌理才能健康,差异性场所才能突出,城市整体才能不断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大众的意识也随之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的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前,很多城市将低碳环保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实际上,城市应该是能够提供最好的生活品质的地方。如果单就低碳环保而言,原始社会就已经实现了。但城市品质生活的诉求与日俱增,如何平衡、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睿智型的理念和方法,需要让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能源等综合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2):41-42.

[2] 朱锡平, 陈 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 .财经政法资讯, 2007(2):55-57.

城镇发展规划第7篇

一、城镇住房现状

*县城位于业州镇城市规划区建城区范围内,至**年底,业州镇城市规划区总人口达到6.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2万人,常住外来人口1万人。依据我县**年住房调查,城区现状住房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和单位拥有住房1.17万套、建筑面积74.34万平方米。按户均3.5人计算,城市居民户均拥有住房0.7套,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29.3平方米。近年来,我县房地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城镇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保持稳步发展,累计完成住房建设投资55*万元,房屋竣工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4187万元,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1万平方米,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0.00元/m2。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有*8户居民乔迁新居,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的24.57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30.62平方米。通过全方位启动住房消费市场,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繁荣,从而带动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正逐步形成新的住房分配和供应机制;住房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开始起步,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房地产交易活跃,市场繁荣;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住宅与房地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为我县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我县住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用地开发强度高,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商品房建设量大,保障型住房用地供应不足。

2、套型面积结构不合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不足,缺乏调控市场房屋价格的措施。

3、住房用地布局不合理,与城市环境空间缺乏整体协调,新区开发超前,旧城改造滞后。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本城镇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的范围为业州镇城市规划区,规划年限为*08年至*12年。

三、主要规划依据

1、*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年)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年~**年)

3、*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规划纲要》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37号)

5、《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165号)

6、《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4号)

四、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住宅市场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住宅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需求为导向,积极改善居民环境和质量,以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为原则,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的住房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注重住房建设和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住房需求总量预测

预测*12年城镇规划区内的建城区人口将达到7万人,其中,城区常住外来人口将达到1.5万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住宅发展目标,*12年规划区住房需求总量39.9万平方米,城区现存住宅总建筑面积为*5.1万平方米,因人口增长以及改善住房条件带动的住房需求量约为36.9万平方米;因旧房拆迁等原因产生的被动性住房需求量约为3万平方米;*08-*12年需新建住房总量为40万平方米。*12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六、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基本解决低保和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基本指标。规划期内,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规划期末,实现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不低于15平方米,保障面达到*0%。

3供应体系和建设总量。规划期内,住房供应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建设由市场主导的满足中等以上收入家庭需求的市场型商品住房*00套,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二是建设由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性住房1600套,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366套,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三是旧城改造拆迁房屋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拆迁安置用房250套,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四是自建住房和其他住房150套,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

4、住宅建设用地指标。住宅建设用地面积28.4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17.27公顷;以济适用住房用地6.53公顷(含廉租住房);其他商品住房用地4.6公顷。

5、住房建设年度计划。按照城区人口发展规模和住房需求状况,根据国家新建住房调控政策规定,计划到*12年,我县城镇住房建设总量达到4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房27万平方米,保障型住房(经济适用房和谦租房等)13万平方米。*08-*12年住房建设年度规划(单位:平方米)如下:

*

七、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调控市场供求

1、发挥土地调控作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优先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土地供应,其土地供应量占城区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通过竞地价、限房价的办法,以招拍挂的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2、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和进度。根据现行城市规划要求和房屋文化价值、结构状况,按照保留一批、置换一批、拆建一批的方式实施旧城改造。认真落实安置房源和补偿政策,严格拆迁管理,整顿拆迁市场,规范拆迁行为,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空间布局

1、推进居住新区建设。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推进“一城两园”(业州城区、小垭门现代物流园和下坝特色产业园)的六大片区住房配套建设。即老城片区、七里坪片区、松树坪片区和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下坝特色产业园。

2、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强力推进老城区旧房改造。对“五阳书院”等优秀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实行保护性改造。

(三)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1、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销售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控制户型面积,全面推行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审批、公示制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与拆迁安置工作的衔接,强化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审批与监管。

2、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坚持以财政预算为主,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资金。落实一定比例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3、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多渠道筹集住房补贴资金。逐步将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拓宽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增加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加大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发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

(四)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1、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按照指标科学、渠道畅通、分析准确、及时、信息全面的要求,建立一套房地产信息反馈系统;按照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加透明度、强化责任制的原则,实现交易与产权管理一体化;按照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培育覆盖全市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网络。

2、加强房地产开发过程监管。按照规划控制性要求,严格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审核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提升住宅品质

1、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住宅综合品质。加强住宅小区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邮电、通信、交通、商网、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及管理工作,按系统集成模式集中组织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住宅的适用性、节能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

2、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大力推行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的示范和推广活动;对不符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要求及质量低劣的产品实行强制淘汰。

3、理顺物业管理体制,创新住宅消费服务。理顺物权关系,推动市场主体到位,积极扶植物业管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鼓励物业管理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六)促进产业发展

1、改善产业投资环境,提高产业经济规模。遵循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公开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善和优化房地产业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清理整顿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大依法处置土地力度。

2、加快实施土地储备,加大市政建设投入。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储备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住房建设用地。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加大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

3、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住宅产业化。强化住房质量管理健全住房质量管理体制机构,抓好质量通病防治,重点推进创“无渗漏”工程和监管等工作,严把住房交付使用关。推行以节能效果显著、再生资源利用率高的优质新型墙体和门窗材料生产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住宅部品生产领域,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自主住房配套消费产品。

(七)优化住房投资环境加强协调监管

城镇发展规划第8篇

在各地新城建设和开发区建设的冲击下,辽西地区城市规划常常无法快速适应日益膨胀的商业经济追求,再次深度的思考辽西城镇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合理建设城镇居住区具有到极大的启示意义。通过分析西方城市规划寻求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辽宁省辽西地区是联系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塞外的联系点。但目前辽西地区仍属于辽宁省的欠发达地区。为了适应辽宁省各地的新城建设及开发区建设项目,地区的城市规划常常无法快速适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得已被不断地调整、修改,不但浪费了人力财力等资源,而且也耽误了城市的发展和合理建设。

那么如何解决现今问题呢?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借鉴。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只要源于西方,所以通过对西方优秀尘世建设实例的深入研究,结合辽西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研究探讨最适用于中小城市生活空间的规划。

1 国外住区典型实例分析

1.1 巴黎德方斯新城规划

20世纪50年代,法国政府决定扩大巴黎市区范围,新建一个中心商务区来缓解办公室紧缺的情况。通过西向延伸卢浮宫至凯旋门方向的轴线,于是有了德方斯新城的建设规划。

规划之初,便首先明确了德方斯边界范围以及建筑的功能性质、高度和总建筑面积,将德方斯分成办公区和公园区两个区域。

进而展开的是道路系统的规划。根据区域的功能性质,确立了人车分流的的交通体系,基本确定了建立两层步行平台的规划方案。

虽然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建成过程中,因为经济危机、人口增长的因素规划几次沉浮,但仍旧新建了上万套住宅,提供了月五万就业岗位。从四十多年前的郊区贫民窟逐步演变成为今天最大的商务办公区之一,完成了城市规划及实施过程中由曲折艰辛走向成功辉煌的历史篇章。

1.2完善的交通分流体系

1331年基于柯布西耶的人车分层系统,德方斯的规划构想了双层城市。公共交通等服务交通区设为地面层,行人及建筑门厅出入口设在上一层。并且在实际的建设中,根据市民的反馈意见调整规划思路,最终确立了高架、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交通体系,在整个新城设置了三层地下行车道和若干地下停车库,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流,把城市更多的地面空间留给了行人。后又由于私家车的发展,采取了车辆限行的方法,同时建立了公交专用道,推行新能源为动力的公交车。通过不断地与民众进行交流,及时采取反馈意见。每一阶段都吸取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使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成为了德方斯成功的关键。

2 辽西核心城市――锦州的城市住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锦州市发展现状

锦州市虽然是辽西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是其城市化水平甚至低于辽西五市中盘锦市和阜新市的平均水平。与辽中中心城市沈阳的平均化水平相比更是难以望其项背。面对这样相对落后的局面,2010年8月锦州市规划局提出“以都市理念规划城市”。这篇政府报告中重点提到两点,一是:从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向都市和渤海名城规划理念转变,在创新规划思路、强化规划研究、提升规划水平上做文章,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可持续性。二是:区域的建设规划要齐头并进,根据各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换进将其定位,共同发展建设,不仅能完善扩大城市功能,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城市连贯性不佳的问题。

2.2 锦州市规划目前问题

辽西地区多数城市属于矿产资源型城市,但是连续多年的不加节制的认为开采,天然资源面临枯竭。而且自清代以来,汉族居民的大量涌入,农耕生产模式改变了这里长期的森林和水土资源,辽西地区本属于半干旱地区,加上水土的破坏,没有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条件。种种原因造成了辽西地区本不发达的境况。而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像锦州这样的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又面临了新增问题的困扰。

2.1.1 生硬模仿大城市的规划

锦州市作为一个拥有历史文化的城市,却为追求高速发展放弃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随波逐流地追寻大城市的发展脚步。照搬一些大城市的功能区的划分、交通布局等,结果因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很快集中表现出了各种源自机动车的环境危害。城市公路干线越修越宽越变越长,在城市中杂乱穿梭,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威胁城镇居民的出行安全。

2.2.2 缺乏前瞻性的动态规划理念

如果说德方斯的成功源于良好的规划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与民众的意见交流,那么锦州市目前规划失败的原因却也为此。在规划之初,并未将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及资源需求扩张等弹性问题充分的考虑其中。其结果就是住宅、公建、道路等设施供不应求,不得不改建、加建、重建。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2.2.3 政绩化的规划方式

城市规划围绕政府功绩,环节一次,规划就中断重头再来一次。这种规划侧重领导者的个人意愿而忽视群众的想法。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虚化的表面满足了领导的好大喜功,却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对辽西城市规划发展的思考与意见